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国培研修小结范文

教师国培研修小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国培研修小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国培研修小结

第1篇:教师国培研修小结范文

文件精神内核告诉我们,质量时代,我们研训机构的工作定位就是两大核心词: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创新教研理念,树立服务意识,调整教研格局,让教研工作成功转型,怎样使工作规划实现系统性、工作目标体现层次性、工作对象观照全员性、工作内容指向专业性以及操作实施校本性,成为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以下简称“雨花区”)师训工作的思考点和着力点。为此,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布局,就教于同道。

一、抓实抓活师德与素养培训

立德树人从来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依据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相关部门出台的《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日常师德师风教育实施方案》,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师德考评标准和考核激励方式,借第33个教师节之机,开展“最美教师”“魅力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名师名校长”等推选活动,表扬一批“身边的好老师”,突出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形成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借助学科培训和新进教师适应性培训平台,充分展示师德楷模的真事、真情,用先进典型感染、引领、带动教师加强专业信仰;组织雨花区专任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技能测试,引导教师勤练“内功”,抓实专业素养提升。

二、抓整抓合形成教研训一体格局

尽力做好区域顶层设计,走向标准的研与训。在出台雨花区“十三五”教师培训计划、科学统筹五年一阶段师训各项各板块内容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尽力构建以学校为点、学科为经、学区为纬的校本研修体系,逐步创建各学科校本研修基地,以点带面,形成研训一体发展机制,有效指导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贴地而行”有主题的校本培训指导,使单位研训者的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工作前移,解决大面积学校教研组长带领下的教研活动几近于会议精神传达纪要或者教学设计转抄的现状,满足一线教师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实际需求。

三、抓全抓特区本级岗位培训

这里的“全”当然是培训对象覆盖的全员性。在学科人数和培训需求调研基础上,我们出台了“十三五”区级岗培基本思路,每年四月初做好全区岗位培训申报,启动新一轮学科全员培训,完成年度25%各学科全员一轮区级培训指标。2017年上半年部分开班加7月集中开班,增强培训针对性,逐步开展自主选学,强调深度参与,实施“请上来,送下去,网起来”策略,倡导线下集中和线上(QQ群、微信群)研讨结合、教学实施与研修匹配的混合式新格局。在技能训练与展示、案例研讨、主题驱动等形式基础上,尝试加入拓展训练等,设计构建适合年龄与资历、适合学科特点、适合区域的培训模式。部分学科尝试以《中学教师专业能力训练指南》《小学教师专业能力训练指南》为抓手进行全员大练兵。

这里的“特”当然是指队伍的特殊群体――新进教师的特殊培训,即岗前和在岗,一年适应期和三年成熟期。岗前培训阶段,注重理念学习、师德教育和基本功训练。在岗适应性培训,力争通过帮扶入门、课例研讨和竞赛提升环节让他们从入门到合格再提升。以名师工作室、教研员为主体培训师,以教研主任为责任人,以“贴地而行教研”活动和《新进教师三年精致培养手册》为抓手,抓好年度新进教师在岗适应性集中培训,做好入职规范引导,3月进行基本功大赛,6月进行课堂教学技能展示汇报活动。2017年5月左右进行2014年新进教师三年周期性考核和新进毕业生适应性培训结业仪式暨课堂教学技能大型展示活动。同时出台年度新进教师第二学期适应性培训实施方案,要求各学区、集团、校以新进毕业生为帮扶重点开展校本培训,依据师训室提供的《新进教师重点建设与精致培训手册(修订稿)》培训及考核(包括听课评课记录、“影子模式”磨课记录、其他指导工作记录和培养小结等 ),学区、学校做出常规课定性评价。学科技能通识培训由各学科教研员及名师工作室负责,在2017年3~6月期间以案例研讨、听课上课评课的方式让新进教师掌握四个基本课型,对本学科教师做出合格与否的定性评价。

四、抓点抓面引领专业成长

加大校长领导力培训力度。继续开办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和书记培训班,继续进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储备一批优秀的教育行政后备力量。

做好名师孵化与骨干培养工作。以送教助W辐射引领、规范而有特色的年度考核评估和新一轮挂牌,督促区级11个工作室的工作有成效开展。以多样式赛课、师徒捆绑考核、异地高端送训、岗位示范带动、学科巡讲和影子模式培训新教师等措施着力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促进他们的专业突破。准备启动区级学科带头人、雨花区教学名师名校长等申报评审活动,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梯级平台。

五、抓常抓长送培、学分登记管理工作

积极动员,严格督促,高质量完成各级送培任务(上半年“市培”,下半年“省培”“国培”等),力争参培率和合格率达到100%,在工学矛盾尤其突出的雨花区,考验着我们的工作智慧,为此,我们尝试区校联管、责任到人、扶强助弱、齐头并进。配合《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调整“十三五雨花区学分登记管理办法”,科学分解360学分,以教师全员年度学分规范登记、审核管理与阶段调研、数据提取分析等多项举措科学调度雨花教师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六、抓质抓量开发优质培训资源

作为区级培训与管理部门,我们加强骨干教师微课资源整理筛选、一线教学能手教学资源整理筛选与运用、部分素养类培训课程的开发与整合,开展班主任培训培训师资源建设、新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培训师资源建设、师德师风培训师资源建设,尝试逐步实现培训课程的必修与选修结合,整合本土名师资源,组成“解决问题型专家”团队,联络聘请部分市省国家级培训师团队成员,逐步建立区域培训专家库,为区域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库。

第2篇:教师国培研修小结范文

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必然给教师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迎接挑战,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但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却仍然困难重重、质量不高,集中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培训者能力不高,校本培训水平低、专业引领难以保证。“研”与“训”分离,加重了学校和教师负担,制约了教师培训质效。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及团队积极探索并实施“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是运用现代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将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有机整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它以校本研修为主体,基于网络环境进行远程学习和资源服务、专业引领和交流研讨,通过远程学习和集中培训着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师能力,通过校本研修跟踪教育教学实践,实现教师培训与校本教研有效整合,提升教师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发展,实现了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为有效开展教师培训提供理性思考和经验借鉴。

二、“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目标与适用对象

笔者及团队本着“基于网络环境,基于教师需求,基于教师发展,优化培训课程和校本研修资源,优化学习方式和校本研修指导,优化培训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理念,通过模式的实施,逐步实现下列目标:

1.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着眼新课程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根据培训需求、目标、对象和内容选择培训方式。远程学习提升理论素养,集中培训体会内化感悟与能力,校本研修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以教师的校本实践为基础,实现研训一体化,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见上图)。

2.以模式建构理论为支撑,从培训模式各要素上整体系统构建“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现“远程”为主,向“校本”为中心的重大转变。探索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县域“大校本”研修途径和方法,有效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的“三位一体”,形成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

3.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支撑,分析当前“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施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结合本地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实际,体现地域性特点和“本土化”特色。

4.增强教学研修活动的程序性、操作性,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研修活动的步骤和结构关系,深入研究和发现教学研修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等。

几年来,笔者及团队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万名中小学学校教师进行的“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证明,本模式的适应对象为:

中小学校基本具备远程网络条件的、教师具备计算机运用和网络学习基本技能的、以广大农村教师为主体的市县(区)。

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及省市教师培训院校。

三、“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理论与实践成效

笔者及团队坚持研究与实践两方面紧密结合,用研究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研究。“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等。在本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抓住这些核心概念,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模式建构理论、现代学习科学、成人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校本研修(培训、教研)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从不同的层面开展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产生的实践成效如下:

1.主要观点

(1)“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是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以因特网为载体,通过广阔的虚拟空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一种继续教育。

(2)“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保持了校本研修与教师日常学习和工作紧紧相融的特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校本研修插上了现代化翅膀,使校本研修呈现出全新的内容和形式。

(3)远程教育平台以互动式视频学习系统为主体,网上监控、考试系统为手段,集网上视频学习与网上讨论、交流、答疑、标记和批注等为一体,内嵌实时学习监控、作业考试等。通过这一协同式人性化的学习系统营造了全新的网络学习,提高参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素养。

(4)集中培训包括灵活多样的集中形式,采取讲座式、讨论式、互动式、仿真式等多种方式体会感悟内化知识与提高能力。

(5)立足校本,融培训于教师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中心、行动本位的校本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反思、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任务驱动、行为跟进的过程中,反思实践、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

(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和专业化成长,教师培训必须与校本教研实现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整合,仅依靠一个方面发挥作用是收效甚微的。“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也不是教师培训与校本教研的简单相加,而是与教师自己的经验、背景结合,基于教学、在教学中、为了教学的,以教学研修活动为载体的,理论素养与行动能力共同发展的过程。

2.实施策略

(1)网上――网络课程学习与交互,优秀师资、优质资源、先进理念,提升教师教学理论素养。

策略一:专题与聚焦,即根据当前教师培训专题,聚焦教师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策略二:专家与本土,即聘请全国一流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又突出本地骨干教师的实践指导作用。

策略三:跟踪与互动。跟踪参训教师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进行问题指导,引导同伴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交流研讨。

策略四:过程与结果。既关注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自主反思、合作互助),又关注参训教师的学习“结果”(理念更新、行为变化)。

(2)网下――校本集中,内化与外化,任务驱动,行为跟进,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行为改进。

策略五:以“三心”为主体的全员参与。所谓“三心”,即校长领导为“核心”,骨干教师为“轴心”,全体教师为“重心”。“三心”是有效开展教学研修活动(载体)的基础保障和必要支撑。

策略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问题培训。就是使教师教学研修活动,必须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诊断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活动”的生命。

策略七:以任务驱动的程式化研训“链条”。这个“链条”,一要具有可操作的程序、步骤,环节具体化、“活动”程式化;二是要在每个环节明确“规定动作”(任务及要求),保障“活动”取得效果。

策略八:以网络为载体的“校本空间”。这是“以活动为载体的研训一体化”的管理手段,是校本教研的网上活动平台,又是学校和教师参与教学研修活动的全过程的“成长记录”和研修成果。

3.实践成效

通过几年来实践探索,“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越来越彰显了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1)网络远程学习的时空自由,校本研修的足不出户,极大地缓解了“工学矛盾”;与院校集中培训相比,参训教师大大节省了食宿和交通等费用的支出。

(2)网络培训平台支持下的“大校本”研修,使同伴互助基于县域范围,多层次教师参与的学习共同体,以及专家、名师在线指导,很好地解决了“低水平重复”问题。

(3)通过“远程”,由专家和名师提供的优质培训课程,结合本地实际的“本土化”研修资源,满足了教师的培训需求,使课程和资源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前瞻性、指导性和适应性。

(4)以有组织的校本研修专题活动为载体,使校本研修聚焦问题、跟踪教学实践,在研修任务的驱动下,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5)现代化的网络管理手段,提升了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监控和评价等方面的功能,优化了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

2004年至今,本县中小学教师12万多人次参加新课程全员岗位培训和“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有效学习内容”“有效学习指导”专题培训,以及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特色与创新突破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有效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研究价值,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

1.“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力图克服院校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两张皮”的问题,整合了“校本”与“远程”,对接了“理论”与“实践”,实现了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由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的重大转变,是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方面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2.“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探索了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新途径(建设“本土化”校本研修资源、建设虚拟化的网络交流学习空间、建设县域网络微格教学系统等)、新策略(县域“大校本”、以活动为载体、“研训一体化”)和新方法(远程分散与集中结合的名师示范、网上协同备课和在线观课议课)等,是校本研修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新经验、新成果。

3.“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根据需求、目标选择培训方式,远程学习提升理论素养,集中培训体会感悟知识与能力,校本研修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能力。它以课外(远程)学习到课内(集中)内化再到课外实践(校本)外化为教育教学技能的现代学习方式,彻底变革了课内学习、课外练习巩固的传统学习方式,探索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师培训新路。

以农村教师为主体的无为县万名中小学教师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中,掌握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操作性强,实效性高,对进一步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师培训,对组织“大规模、高效益”的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都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五、“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施与社会影响

1.实施过程

2004年至今,我们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探索,经历了三次飞跃。为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4年开始探索教师远程培训,至2007年自建了包括网上学习、网上考试、互动交流、网上服务等远程教育平台,形成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远程培训模式。

2008年开始我们加大了校本研修研究力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主题活动实施校本研修。形成了“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

2010年开始探索教师培训专业化,注重培训过程,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价培训结果和监视培训等五个阶段规范性建设,强调培训过程的持续改进。形成了规范化、流程化、细节化、人性化的专业化教师培训体系。

几年来,我们根据各年度培训主题,着力建设远程培训课程资源,一方面聘请檀传宝、伍新春、孔凡哲、王敏勤、王斌华等全国一流专家来无为县进行高端的专业引领,另一方面又组织县内外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各学科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介绍教学经验,制作视频课程供参训教师网上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突出教师岗位实践,聚焦有效课堂教学,2008-2009年度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2009-2010年度开展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2011-2012年度开展了“课堂教学十佳能手”评比活动,2012-2013年度开展了“研课标说教材”评比活动,2013-2014年度开展了“学习设计”评比活动,研训一体、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模式特色日趋鲜明,培训效益日益提升。通过上述活动,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模式、孔凡哲的凝练教学艺术的方法,导学、自主学习等学习模式,已在无为县许多学校的教师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施案例

如2013―2014学年度,我们采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组织实施了全县八千多名中小学教师“有效学习指导”全员培训,模式实践的过程如下:

培训准备:学习指导问题收集,课程资源建设,指导队伍建设(2013年7―8月)。

首先,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学习指导问题调研分析,确认培训目标。

其次,把问题提交给专家,组织专家(重理论引领)和本地骨干教师(重实践示范),按需依标备课,解决突出问题,建设富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资源。

最后,为落实跟进指导,建设一支包括培训者、教研员、骨干教师在内的远程网络学习和实践研修的助学团队。

培训实施:第一学期侧重理论学习,第二学期侧重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2013年9月―2014年5月)

第一学期,参训教师通过在线观看北师大伍新春教授、华东师大王斌华教授和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的专题报告,以及培训教材阅读,提升学习指导理论素养,享受全国一流的高端理论培训课程。同时,我们组织本县的骨干教师通过远程方式,按学段分学科介绍分析研究新课程下学习指导的方法和经验,分享实践智慧。

第二学期,首先,2014年3月初至4月初我们将参训教师按乡镇学科分成120个小班,组织120场次的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形式小班化集中培训,将远程学习文本阅读中专家讲授的理论内化为参训教师自己的理论知识,并进而将其“说出来”“做出来”。其次,2014年4月初至5月以开展有效学习指导专项备课活动为载体,把校本研修聚焦于学习设计与指导问题的解决和能力提升上。全县720多个备课组在实践研修指导团队的现场实时、远程非实时的跟踪指导下,在网上、网下的协同学习、交流研讨和行为跟进的过程中,按照“问题诊断个人初撰集体研讨修正设计课堂跟踪反思提升”的基本程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有效学习指导集体备课活动。

培训总结。(2014年6月―2014年12月)

首先,按照“个人――备课组(学校)――学区”进行反思与小结,学区在线《培训简报》,笔者所在学校再编辑《工作简报》。同时,我们开展以培训满意度为主的效果反馈调查,各项指标的满意度皆超过95%。

其次,我们通过组织进行“优秀学习设计”评选活动,引导各校、各备课组对集体备课专项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和扎实研究,“把做好的东西说出来”,促进经验提升。

最后,从各中心校(完职中)推选的266篇学习设计中遴选出27篇设计,进行反复的修改加工,拟辑为一册书正式出版。

3.社会影响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校本+远程”教师培训丛书》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09年11月、2012年3月正式出版了《集体备课活动荟萃》《有效课堂反思》和《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等三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课题研究2013年3月荣获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远程教育.2005.12)、《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安徽省无为县的“远程+集中+校本”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09)和《网络平台支持下的县域“大校本”研修模式初探》(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5)等几十篇研究文章在核心教育期刊上发表。

2007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在笔者所在学校召开全省师训科长会议暨全省继续教育现场会。2010年1月27日,教育部专家组来笔者所在学校调研教师培训情况,对“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安徽省教育厅在“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中,把“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作为基本模式在全省推进实施。

第3篇:教师国培研修小结范文

关键词: 区域联动 教科研 城镇化 资源共享

城镇化进程中的店口教科研发展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作为排名浙江第四的经济强镇来说,早已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乡镇的争创工作,开展教科研的硬件设施具备了,如装备一流的计算机设备、设置专门的科研处室、省市级示范图书室等,但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由农民转变而来的市民对教育的期望升高了,希望出现更多的“科研型”教师,但教师的科研素养却没有同步跟上;更多的学校、教师在“闭门造车”,没有合适的本土平台支撑自己的科研发展;诞生了绍兴市、诸暨市教科研基地,以及几位省市级教科研名师、骨干,但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科研培训平台,这些为数不多的优质教科研资源固守本校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科研协作团队在区域内共享,事实上也没有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城镇化这个特殊社会阶段和农村学校之间教科研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催生了我们对构建教科研均衡发展平台的呼唤。区域联动作为一种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校际教科研均衡发展的路径,几年来在我镇取得了极大的收益,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一、何为区域联动

“区域联动”一词来源于“区域合作”。“区域合作”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激起了人们的区域合作意识,使人们深切地认识到了打破区域界限,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强强联手,强弱帮扶,互利互惠,共创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性。本文中的“区域联动”借用了上述概念,并基于以下设计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

1.教科研区域联动”的特征是“在区域中,基于区域”,强调资源共享和区域协作,凸显“区域性优质教科研资源”的引领作用。

2.本土的名优教师是开展教科研区域联动的核心力量,我们的研究必须凸显他们较高的专业素养,在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中充分凸显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更多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

3.教科研基地是区域联动的磁力场,我们的设计关注基地的磁力辐射能量及辐射范围,试图通过结对帮扶,使薄弱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得到较大提升,实现均衡发展。

二、区域联动的活动框架

科教研区域联动研究框架图

三、区域联动的实施与推进

1.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强弱结对,推进均衡发展策略。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店口镇,各校的教科研发展水平层次不一,在理念认识、行动实践、研究成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异。通过区域联动这个交流平台,加强沟通和联络,整合优质资源,放大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在推进政府提出的教育均衡化战略,实现教育公平方面有所作为。

通过名师、科研基地与薄弱学校结对子,因地制宜地开展教科研指导工作,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店口教育神经末梢”――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实现区域内各类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共同提升。在区域结对互助中,文裔完小与绍兴市教科研基地店口一小结对,开展经常性的教科研互动,活动不断,内容丰富,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的科研素养不断提高,创建了“农业实践基地”,并开展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店口二小的科研团队主动与育蕾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开展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同课异构”、“教师读书会建设”等指导工作。科研意识已经萌发,科研氛围正在形成,教科研发展逐步均衡。

2.建立教科研网络平台,高效推进区域联动步伐。通过店口教育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及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透明度、参与面与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将教学科研信息辐射至全镇教师,助推教师广泛开展区域网络教科研。

“店口教育网”(省略/)内容包括:教科研信息、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教科研论文、教科研计划、教科研通知、学科动态、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读书活动、特色学校建设等栏目。我们倡导教师开设个人博客,鼓励各类研究小组成立QQ群,目前成立了“店口教办读书群”、“教科室主任交流群”、“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研修群”等十多个研究团队。为有效集聚优质教科研资源,更好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设立“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动态小课题管理”等网络研修栏目,保证了我镇科研团队建设高起点发展。

3.在区域内开展参与式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科研骨干团队。“参与式”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倡导的一类进行培训、教学和研究的方法,此方法力图使每位参与者都投入到活动中,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个人体验,参与集体决策,进而提高改变现状的能力和信心。

一是组建以共同愿景为前提的“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在参与式培训中提升科研智慧。如店口一小是绍兴市教科研基地,有多名省市科研骨干,也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培训更多关注的是课题研究的实践能力,他们的“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开展了诸如“开题论证”、“观点报告”、“课题研究课”,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提升理论,在参与中获得成长。二是以项目组为载体的区域性课题研究,凸显本土名优教师在其中的引领作用,在实践中提升项目组人员的教科研能力。我们将项目组建设分两类:“学科教改项目研究”项目组和品牌课题研究项目组。(1)根据各校教师“学科教改项目”不同的研究主题,在区域内进行“同项归并”,成立课题项目组,结合课堂实践开展教学研讨。(2)区域联动关注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进程,重点对一小的“围棋文化”、二小的“乒乓文化”、一幼的“快乐围棋”、二幼的“绿色五金”五个项目研究中心的品牌课题进行科研扶持,使这些课题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4.精心打造“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名优教师。名师工作室建设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平台,以提升实践智慧,形成教育教学思想和风格为主要内容,以培养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为重要手段,以提高名师的专业素养为目标,整合了全镇优质教师资源,通过集中培训、异地培训、送教下校、网络资源建设等途径,加大了名师的培养、辐射和带动力度。

目前,店口教办开设了两个在市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何铁勇领衔的“铁勇工作室”和诸暨市学科带头人朱利清领衔的“朱利清工作室”。两个工作室面向全镇乃至全市招收研修员,除了开展面对面的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外,还充分利用“店口教育网”网络平台上的“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学研讨,提升了研修员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效果十分明显。

5.加强各校教科室的内涵发展,保证教科研区域联动的活动品质。教科研区域联动的活动品质取决于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特别是各校的教科室主任队伍建设。通过调研了解到了教科室主任、一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态度、教育科研知识掌握的程度、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和对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期望等,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将教科室主任推到前台,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科研管理和指导能力。

一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模式,继续办好店口镇教科室主任培训班,开设教科室主任论坛,在科研理念、科研管理、科研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度研讨,在思维交锋中实现提升;二是聚焦科研活动主题,结合课堂进行“学科教改项目”研究,以课堂教学为展示平台,进行了“学科教改项目”研究课展示,教科室主任现场点评,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增长教育智慧;三是设立区域教科研主题报告,教科室主任作为培训主角走向前台,围绕“课题是什么”、“为什么做课题”、“如何做课题”进行阐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严谨生动、充满智慧,为课题研究者提供了借鉴。

6.开展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研讨会,在相互学习借鉴中提升内涵。店口镇教办所属各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个性、办学特色,诞生了四所省市级特色学校(园):店口一小的“文化围棋”、店口二小的“乒乓文化”、店口一幼的“快乐围棋”、店口二幼的“绿色五金”,这在我们诸暨毫无疑问是领先的,但社会的扩张度、师生的参与度、家长的认同度都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在区域联动中从以下两方面开展活动。

一是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现场会,以观摩促创建。店口一小是省级围棋特色学校,具有二十多年的特色办学史,师生认知度和参与度较高,围棋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围棋文化已融入日常教学中。2011年,我们举行“店口一小文化围棋特色教学现场会”,从学生的“围棋活动课建设”、“围棋课程建设”、“围棋文化月活动”到青年教师围棋研修班建设,全方位展示了该校的围棋文化教学特色,给区域内的其他各校的特色学校创建树立了标杆。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特色学校建设。网络是推销办学理念、宣传办学优势的快速通道,“店口教育网”专门设置了“特色学校”版块,特色介绍、课题研究、活动开展、解决方案、学生成长及特色论坛,将特色活动全方位地呈现给师生、家长和社会,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四、区域联动的活动成果

1.基地学校的结对帮扶推进了区域科研发展逐步均衡。教科研区域联动基于店口本土,重视实践演练,开展了开题论证、中期汇报、带课题进课堂、读书活动等科研团队研讨活动,通过两个教科研基地的结对帮扶和两个“名师工作室”的收徒研修,有效培养了各校教科室主任和科研骨干的科研意识、理论水平、协作互助、实践操作等方面能力,促进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特别是教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经过区域联动的锤炼和结对学校的帮扶,教科研工作有了很大起色,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都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课题研究步入正轨。其中,文裔完小在绍兴市教科研基地店口一小的帮扶下,建立了“学农实践基地”,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并有两个课题在市里立项;育蕾民工子弟学校在店口二小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外来建设者子女融入店口文化的行动研究”,并有一项课题在市里立项。在基地帮扶和名师引领下,店口镇区域教科研发展逐步走向均衡。

2.“学科教改项目”和综合性课题在各校开花。实施区域联动以来,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科研意识进一步提高,更加关注课堂研究,以及学校特色教学的研究。过去一年,共诞生了68个诸暨市级立项课题(其中45个是学科教改项目课题)、9个绍兴市级立项课题(其中4个是学科教改项目课题)和4个省级课题,这些课题犹如一颗颗火种播散在区域内,将点亮各校教科研的火把。何铁勇负责的“构建区域联动平台整体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店口教科研发展的研究”和俞培锋负责的“‘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成功入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目录;骆忠云主持的“基于网络的农村学校教科研区域联动的实践研究”入选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田永江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以乒乓活动丰富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行动研究”成功结题,并编写了《乒乓文化》校本教材。

3.助推区域内特色学校高品质整体发展。毫无疑问,教科研是特色学校建设内涵发展的助推剂,店口镇的四所特色学校正是借助了课题研究才有了今天高品质的发展。店口一小是浙江省围棋特色学校,“小学围棋小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先后被确定为省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获绍兴市教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浙江省第二届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被评为“全国十佳围棋育苗基地”、“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研究先进实验基地”。店口二小是诸暨市乒乓球特色学校,省级规划课题“以乒乓活动丰富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行动研究”已经结题,“乒乓文化校本教材”、“乒乓球考级标准”、“乒乓文化月建设”等研究成果有效推进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店口一幼是诸暨市特色幼儿园,省级规划课题“围棋活动开发幼儿社会智力的行动研究”获浙江省教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三等奖,其推行的“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围棋理念得到了幼儿和家长的高度认可,社会评价极高。店口二幼也是诸暨市特色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开发利用本土五金资源的行动研究”是浙江省教研立项课题,研究以店口的五金产业为背景,立足课堂,联合家校,把丰富多彩的五金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弘扬了五金精神,延伸了课堂教学,引起了社会的共鸣。文裔完小的“学农实践基地”,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正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3.科研团队品质和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各校的科研团队在区域联动中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品质。店口一小“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获浙诸暨市优秀教师团队称号,绍兴市教科研基地验收通过;店口一幼顺利通过了诸暨市教科研基地年度考核验收,“女教师快乐围棋研修班”获浙江省围棋育苗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店口二小的“青年教师读书会”获诸暨市阅读文化节优秀团队,店口二幼依托“全国故事妈妈义工团”开展绘本教学研究成效显著;“铁勇名师工作室”和“朱利清名师工作室”的创新开展研修活动,教学示范、课题研讨搞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在市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教科研区域联动最直接的受益者毫无疑问是教师。通过本土名师的悉心指导、科研团队中的熏陶、教学研讨中的思维碰撞、观点交锋中的理性思考,教师在这种参与式培训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充分激发,科研能力获得发展。店口一小的李丽老师是“铁勇工作室”的一名研修员,通过一年的历练,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了长足发展,执教的《小庙会》获绍兴市2011年中小学综合类课程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负责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环境教育主题提炼的实践研究”已完成结题工作;店口二小的宋冠义、蒋李莎借助区域联动平台,在本土名师团队的精心指导下,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分别获得绍兴市、诸暨市的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店口一幼的教科室主任吴姣斐是我们区域联动的骨干力量,活动主持、科研培训、教学研讨等搞得有声有色,主持了“围棋活动开发幼儿社会智力的行动研究”、“巧设管理员促进大班幼儿自治管理的探索”等多个省市级课题;店口二幼的教科室主任周磊在区域联动的磨炼中,科研管理和指导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创新组织教科研校本培训,培养了一支有较强科研意识的科研团队,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科研发展;店口文裔完小的寿樊君老师区域中成长最快的老师,她勤于学习,虚心请教,在联动中大胆交流,科研水平突飞猛进,在“文裔完小青年教师读书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虽然稚嫩但富有朝气的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创建了“学农实践基地”,被团中央辅导员网站杂志社官方网站聘为版主。

4.促进学生发展。区域教育科研发展与创新实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出不了高品位的学生就成不了高品位的区域教育。我镇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诸育并举,全员参与,对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负责,以特色教学和学习评价研究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店口一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丰富多彩,店口二小学生“小小主持人”初露锋芒,育蕾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日记精彩纷呈,文裔完小的科学认读取得奇效,店口一幼的围棋小能手,店口二幼的绘本阅读得到家长好评……学生习作发表量大,音体美各科获奖捷报频传,《围棋报》、《绍兴晚报》、《诸暨教育专刊》诸多媒体时有专题报道,店口教育区域特色日益彰显,成为社会认可的一大品牌。

实践证明,区域联动是推进走向城镇化的农村教科研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今店口各小学、幼儿园教科研获得了高位均衡发展,相对薄弱的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教科研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校间差异逐步缩小,“短板”现象逐步消除,区域教科研骨干团队正在快速健康成长,更多的名优教师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高的助推剂,学校特色建设有了质的提升,各校之间的总体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晓春,孙照保.发挥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10).

[2]孟均辉,何铁勇,何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J].考试周刊,2011,(6).

第4篇:教师国培研修小结范文

信息化建设高师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国家未来20年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总体规划。之后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下称《教育规划纲要》),对教师的应具备的学科知识领域提出了“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的要求。面对现实需要,如何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顺应时展,推陈出新,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是值得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培养方案决策者深思的问题,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是首当其冲。基于信息条件下的建设要求,将会更高。本文以高师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为例,试从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生的技能训练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整合课程,融合信息,建设超媒体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高师院校中,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是在模仿中学教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略为改动,尤其是专业课的设置;有者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时课程的缩影,并未形成自身的特色,显得呆板。况且学校教育中各门课程,一直以来均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面对现实中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文本教材越显得落伍与滞后。教师仅是凭借文本教材的知识组织教学,知识容量有限且较为单一,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决策者与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将到来,对师范院校的教学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为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成果显著、科研能力过硬,并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能起到指导、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本着学科与专业并重,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宗旨,改革培养方案,合理安排“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和比例。立足于“必修课”满足需要,“选修课”强化提升,构建“够用的基础理论、突出的职业技能、宽厚的文化素养”的人才培养规格,将专业课程调整为“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教育教学理论课程与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课程”并进行夸学科整合。

基于网络信息大增,移动信息参透到个体生活中每一角落的今天,教材的改革应摆脱纯文本的束缚,倡导多媒化教材进入教室,力争在“电子书”“超媒体”上进行探讨。“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犹如市面上开发的外语学习机一样,当一个孩子用笔点到某一单词学习时,不仅有标准读音,更有情境呈示;如若继续点击相联的词语或物品,又会继续呈现情境解说和分析,等等,使人通过动态与形象的直观化轻松理解。教材与多媒体进行合理交融,就能够使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学习,由原来的枯燥纯文字上升到必要的场景和意境辅助学习,也将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课程的个体学习与组织互动更为轻松。

二、立足建构,情景学习,自主探索

常言道“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由于教育观念的束缚和所受教育过程中造成的思维局限性使然,高师院校教师大多拘泥于自身的知识考量,习惯于文本教材解说和个人研究领域的分析,也就是传统的教条说教。面对现实需要,高校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应打破传统中“讲授为主”的常规模式,择机以开放互动方式进行实施。某些课程的教学方式,应尽可能与现行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接轨。组织课堂应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情境化学习、探索发现学习和基于问题式学习等等。特别是课程教学论、实践类课程和技能训练类课程,更应根据一线小学的实际工作环境,将校外现场引入校内。更有甚者,利用课程信息平台,进行灵活多样的互动式学习,将各种资源的进行合理利用,适时开发虚拟教室、虚拟听众与虚拟评委平台。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已经是在合作探索、互动互助中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自觉应用已自然形成习惯,不必等到走出校门后,还要用几年的时间从一线老教师的教诲中感悟继而掌握。

问题解决式教学,应成为数学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主导。教师应根据理论课程的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寻思路,而后再指导解答与分析。例如,高等代数等专业课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可利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进行操作:“设置数学情境(引导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猜想、探究)解决数学问题(正面求解或举反例)注重数学应用(学做、学用)”。亦或采用探究教学模式“产生问题提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分析验证评估交流推广”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

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观点强调,认识既不发端于主体,也不发端于客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客体的动作和活动。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决定了课堂活动主体活动的方式。在课程教学论的学习中,可采用以教师主导型为主要教学方法,结合问题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活动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进行组织。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原则与方法”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等内容学习时,根据学习实际情况,可采用“阅读(自习)出示问题(教师)讨论交流(学生轮流上讲台互动)疑难点拨(教师)形成共识(师生小结)”。

三、内外贯通,实训对接,职前职后呼应

新世纪的师范教育应注重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这是师范教育接受终身教育思潮影响的客观反映,是师范教育深化内部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是师范教育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选择,是师范教育遵循教师成长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培养与培训一体化,是师范教育的总体走向。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由高校师资、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培训团队,既整合了高校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优势,又彰显了本地一线教师熟悉地方特点。使培训内容能根据一线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学员的现状和期望设定,利于培训的实用性、前瞻性,注重实效性;又能以当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聚焦课堂,引领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意识等。

校内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培养,应实实在在着眼于一线小学教学,强化顶岗实习,建立培养与培训共用的学习资料库。教师应由以“单学科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以课件开发为中心”的“经典CAI设计”,转变为整合“交叉学科专题”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等。借助于现代化的平台、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情境,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学校、虚拟教室等。以任务驱动和网络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突出学习确定目标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高师实践教学培养,除了应用网络外,还应紧盯小学课堂,突出校内模拟实训。考虑采用“理论先行案例支撑教案强化小组试讲讨论修改集中试讲”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教案)的训练,可采用“理论先行案例支撑分析与讨论尝试写作集中修改形成教案”的方式进行。试讲训练,可采用“理论先行课例观摩教案强化小组试讲集中评议”与“学生课外自练全班集中交流教师组织微格强化”的训练方式。“听课与评课”训练,可采用“实录对比分组交流课例强化点评促进”的训练方式。“说课”训练,可采用“讲清理论规定内容制定方案分散训练集中抽查”的方式进行。通过训练可削除学生的茫然与恐惧心理,能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意识、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对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以信息化为平台,整合设置课程,改变课堂组织方式,利用各种资源,强化实践训练,实施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改革,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3]钟启泉.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3.

[4]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5]田果萍,姜绍忠,李长毅.现代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107.

[6]刘凤.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李长毅,许丽建.加强理论学习,突出技能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0,(7).

[8]黄永刚.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