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电影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评论传的基本特征
在新媒体时代,网民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借助互联网平台所行使的主动行为,将对传统电影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网民的行为对观众的欣赏、评论产生影响,而且对于从电影的创作到投资整个产业链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影评作品必须通过印刷、出版、发行才能进行,读者是通过购买、阅读书籍、报纸、杂志等物化的硬媒体获得影片信息的,这种传播方式不仅耗时、耗材,而且成本较高。而网络影评的流通以及传播是通过比特这种电子符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比特能够以光速传播,具有体积非常小,容量非常大,准确性高,能够随时进行复制、检索,同时大大降低了文化消费的成本。网络媒体的广泛出现,进一步整合、颠覆了原有的情境界限,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传播情境;此外,电子传播媒介不会受到物质场所、自然场所、社会场所等限制,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1.从以往的“推传播”发展到“拉传播”。数字化使得大众传播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发展大众主动‘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传统影评传播与接收属于一个“推信息”的过程,读者阅读到的影片信息主要取决于传播者推出什么,这是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网络影评传播属于一种主动的“拉信息”的过程,在网上读者能够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网络影评阅读,这是一种更加主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
2.从以往的单向传播发展到双向交互式传播。传统的影评传播影评人与读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从而使得影评人的观点往往违背大众的欣赏口味。当然也有一些杂志开辟了专栏作为影评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平台,比如《看电影》的“挺进报专栏”。但这无法扭转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现状。而网络媒体则充分利用公共论坛、个人博客、网络社区以及在每篇影评之后设置评论区等方式,给广大网民提供一个交流、评论的互动平台。从而使得影评人与网民之间能够更好地实现互动。此外,从以往的延时性传播发展到电子的即时性与敏锐性传播。由于网络影评的以及传递都是瞬时的,从而使得受众能够及时掌握影视信息以及影视动态。
二、网络电影评论新途径
1.综合性门户网站专栏影评
综合性的门户网站能够为各种业务(比如新闻、娱乐咨询等)提供良好的搜索服务,同时还能为各种新闻、产品、展会、供求、招聘以及行业导航等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比如新浪、腾讯、搜狐等都是国内目前非常有实力的综合性的门户网站。综合性门户网站专栏影评的主要特征有稿件来源途径多元、影片评论具有史学性、电影评论的商业化。网络电影专栏评论的稿件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将传统的纸质的电影评论电子化之后上传到网上;第二类是部分网站的专业的影评家所撰写的;第三类是网民的评论,而网名的评论往往有着更为广泛的市场。所以综合性门户网站专栏影评的稿件来源非常广泛。同时,综合性门户网站专栏影评具有很强的史学性。史学性指的是对专栏影评中对电影的评论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另外空间涵盖范围也非常广,从电影的筹划阶段到选拔演员再到拍摄电影一直到最后的上映,都可以进行评论。由于网站的储存空间以及保存能力非常强,所以电影评论随着电影的成型变成一部时间跨度非常大的“史学史”。此外,电影评论具有很强的宣传、评价以及推广的功能,电影评论借助网络这个强大的、富有影响力的媒介,能够提高一部影片在当前非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因而使得影评也具有较强的商业性;一些厂商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故意制造各种虚假的炒作,使得电影评论丧失了评价标准。
门户网站的专栏影评通常由专业的影评撰写,这些影评往往比较专业,同时也保留了纸质影评的传统,使得影片的时效性比较强。专栏影评关注重点是一些热点电影。借助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使得影评能够第一时间被观众获悉,其时效性比传统影评更强。同时,专栏影评的针对性也更强,针对影片中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除此之外,与传统影片相比较,专栏影评的标题更加新颖,最为普遍的是采取三段结构,即评论来源、电影名字以及文章的最大看点。
2.论坛影评
论坛影评主要是借助网络论坛这来对影评进行分析、讨论与评价。论坛影评通常是在影视这个大门户下再结合网民的偏好,分不同模块对不同影片进行评价。比如电影原创区、连续剧原创区、综艺转帖区、游戏和动漫转帖区等。论坛影评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网民想要进入论坛首先需要成为其会员,通过注册成为其会员,然后以虚拟身份进入论坛对电影进行自由评论。网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相应的论坛。这种形式的电影评论造成了广泛的影响:第一,会员采用昵称加入论坛,不需要受真实身份的影响,使得评论具有更强的开放性;第二,这种形式的评论的交互性非常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交流与互动,完全不会受到国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全球的网络用户只要通过注册成为会员,都有可能成为影评者,都有权利发表对于某部影片的观点与看法。第三,对于专业性没有太高的要求,传统的专栏、纸质影评必须非常专业的,使得广大网民难以参与其中;第四,论坛影评渠道更加多元,评论的视角也更加新颖,能够吸引更多网民的目光。
3.博客影评
博客影评主要包括是发表在个人博客上以网络日志以及部落格形式出现。这种形式的影评的时效性也非常强,更新速度非常快,按照张贴的时间先后,采取倒序的方式进行排列。博客影评主要包含了文字、图像、相关网站、博客以及主流媒体的链接等。其主要特点是真实朴实、强烈的风格特征以及文本形式的多元化。首先,博客影评主要是一些电影爱好者对于影片的内心感想,属于观影者的一种内心独白,不受商业利润等的局限,在自己的私人领域内充分抒发自己的感受,体现了评论者的文化修养与内涵,充分展现评论者的独特个性,因而这种形式的影评往往更加真实。其次,由于对于一部电影的观点与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不同的身份背景、人生阅历等,每篇博客影评有不同的侧重点,其风格也完全不同,容易受到博客主体自身的因素影响。因而博客影评具有较强烈的风格特征。最后,博客本身的主页设计风格也是迥然不同,在博客影评中往往有很多作者独创的符号、表情等。在文字评论中也往往会插入一些影片的截图、音乐等,能够引起访问者的广泛共鸣。
三、加强新媒体时代电影评论的引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网络影评形式逐步形成,代替了原本的传统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电影评论事业的发展,新形势下的电影评论对电影行业的创作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新媒介语境下,电影传播和评价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广大电影观众越来越主动参与电影的评价过程。网络评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网络影评的健康发展,确定我国电影评论行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3月27日,在线影视点播平台运营商风行网宣布,获得上市公司百视通3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风行网CEO罗江春在微博中表示:“百视通和风行的合作是电视台和互联网视频的一次重要握手”,“必将对未来的电视台和互联网视频的格局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百视通隶属于上海广电集团,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控股,是首批获得广电部颁发的互联网接入牌照的公司之一。现公司旗下拥有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移动互联网等业务模块。今年年初,百视通和CNTV(也为持牌公司)合并了IPTV平台,前者将重点发展互联网电视业务。
显然,在此次合作展开之后,百视通将给风行网带来片源和技术支持,在版权费用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能够让其在网络视频行业获得极大的内容竞争优势。所以,在谈及这次合作时,罗江春认为新带来的用户、市场份额以及广告的增加都“非常令人期待”。
有分析指出,此次风行网与百视通联手,对于探讨电视台和视频网站联动的深入合作模式、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效益最大化有着重要意义。并且,风行网与百视通的联手是跨界合作,与不久前优酷土豆的同业合并相比,它对于探索视频行业的外延空间更具建设性。
台网联动、跨界合作日益兴起。山东卫视与风行网同步播放了节日庆典晚会,搜狐视频与湖南卫视也联手推出选秀节目。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台网联动的发展空间体现在“推广联动”,结合视频网站的力量,能使电视剧、电影等宣传效果最大化,有助于吸引广告商;而合作原创栏目更应该成为台网深度合作的重点。
视频网站不可承受之重
CCTV产业与新媒体研究部主任黎斌日前接受采访时指出,视频网站已经逐步从初期的播出终端向视频节目产业链上游扩展。网络空间有广泛的创意支持、网民自制视频支持,还有网民的参与和关注,“电视台与视频网站正从台网分立走向台网联动、台网融合”。黎斌认为,视频网站已经不再以电视媒体的补充身份出现。
去年十月,广电总局的一纸“限娱令”及“限广令”,让电视台不得不在政策压力之下“谋变”,开始携手视频网站。视频网站不受播出时段、播出地域的限制,现在已成为电视剧播出的重要平台。有分析指出,网络视频提高了电视剧品牌的覆盖率,同时加大了电视剧的传播力度。而对于视频网站来说,播出受欢迎的电视剧,可以增加网站的流量,同时带来更多的广告客户。
但是,按照目前电视剧版权费用一路飙高的趋势,视频网站已经感到“压力山大”。
有数据显示,2008年至今,影视剧网络播放价格一路“井喷”。在2006年红极一时的《武林外传》,全80集的电视剧网络版权只卖出10万元。而去年7月,搜狐视频以300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新还珠格格》的版权;随后腾讯视频以总价7000万元,单集成本高达185万元的价格购买了电视剧《宫锁珠帘》的版权,又一次刷新了纪录。
而在优酷土豆合并后,市场并没有实现“视频网站版权费用降低”的预期。3月27日,湖南卫视投拍的《太平公主秘史》同步登陆湖南卫视与视频网站爱奇艺,后者却是以将近200万元/集的“天价”买下该剧独家网络版权,创下视频行业版权价格新高。
居高不下的版权费用已经成为视频网站“不可承受之重”。对此,首都广播电视制作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向本刊记者指出,某些网站购买电视剧的单集付费临界点为35万元,在目前视频网站购买电视剧版权价格持续飙高的环境下,“这基本上就不赚钱了”。
自制节目:台网联动新模式
高昂的版权费、网络带宽成本等,都促使视频网站开始寻求新的业务运营模式,自制节目、微电影等新内容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3月22日,“优酷出品”正式了以网络电影为主题的“美好2012”的全年战略,计划每个月以一个主题推出一部网络电影。爱奇艺也计划推出多档娱乐节目;搜狐视频的明星访谈节目、脱口秀节目等也竞相推出。
而从广告收益方面来说,自制节目让视频网站可以为广告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如节目冠名权、在节目中植入广告产品等。相比起只能在播放电视剧前后播放广告,这些举措都可给视频网站带来更多的广告收益。
但也有质疑声起。有观点认为,视频网站由于欠缺经验,其自制节目、自制剧的水准与电视台相差甚远。为此,许多视频网站如爱奇艺、搜狐视频等都积极招揽专业影视人才、专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
但是,凤凰新媒体副总裁陈志华认为,视频网站的自制节目必须转变制作思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他向本刊记者指出,两者平台的差异,决定了网站自制节目不可能创下可比电视台节目的收益;而期望两个平台的价值逐步接近是个“漫长的过程”。他认为,视频网站还可以尝试将自制节目的受众,从“观看型”转变为“参与型”。
而视频网站尝试与电视台共同制作播出综艺节目,则可视为一种新的互动模式。
近期,由搜狐视频联合湖南卫视打造的选秀节目《向上吧!少年》的初选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热烈开展。据了解,此次节目将在湖南卫视的网站以及搜狐视频上同步呈现。
对此,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视频CEO邓晔表示,视频网站与电视台合作节目,这种新台网联动模式或许正是未来网络与电视台发展的大趋势。
不过,搜狐视频方面也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根据资料显示,搜狐视频为此次节目投入的综合资源成本已达上亿元,使其成为了“网络最贵自制栏目”。
行业整合
有分析指出,在台网联动的大趋势之下,视频网站能否在自制节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是今后视频网站竞争的焦点。而不管是电视台还是视频网站,只做渠道或者只做内容的运营商都将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3月12日,优酷和土豆宣布以100%换股的方式合并,成立“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业内认为,这次合并标志着中国视频行业进入新一轮的整合。风行网CEO罗江春在针对与百视通合作接受采访时表示,视频网站的整合,并非单纯出于融资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谋求更快地做大平台。
中信证券有分析师认为,百视通入股风行将有可能实现“内容+渠道”的整合。
[关键词]科学技术;门类艺术;共荣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不可分割性
艺术的起源问题各有纷说,其中,科学艺术观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类认识到了“美”,带着对“美”的追求创造出了“艺术”。劳动中劳动工具的使用姿态与方法,就是最原初的科学技术在劳动中被应用的表现,而正是这种笨拙的劳动动作构成了原始艺术动作的雏形。可见,科学技术与艺术从诞生之日起便联系在了一起。
古代社会,科技的应用并非是对于艺术世界的逼迫与改造,而是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引导艺术的本性在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前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人对于自然神秘性的一种自觉守护。亚里士多德说:“一切技术都和生成有关,而运用技术就是去研究使可以生成的东西生成,它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而艺术与科技的联合就是存在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一旦二者分离就必然会出现某种劣势结果。
同时,科技必须接受艺术精神的监督与指导,服从于人类的自由追求,否则就可能侵害人类,造成艺术自由精神的失落。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强调:“人们必须找到把科学和我们的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的方法,而不把科学作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工具来发展。科学必须人性化,这意味着至少不能让它横冲直撞,它必须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始终是为其余部分服务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发现科技与“我们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的这一部分就是“艺术”,即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而且必须是完美结合才能达到科学的人性化、艺术的规范化。
二、科学技术对门类艺术的促进性
科学技术是门类艺术产生的技术支持。下面以几种主要的艺术门类为例,探讨科学技术对门类艺术的促进作用。
1.科学技术对舞蹈艺术兴起的作用。
舞蹈艺术形式的兴起在文化传播上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是大多数艺术人士不可否认的事实。而舞蹈的产生除了文化底蕴上和宗教有联系外,如果考虑到具体舞蹈动作的产生渊源,我们势必会想到人们在日常劳动中的某种劳动姿势。可以说大部分舞蹈动作产生的依据都来自于劳动中人们使用工具劳作的姿态,舞蹈只不过是对某种适合于表达恰到情感的动作的美化、提升与变形而已。最初的舞蹈形式都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宗教借助与舞蹈的动作表达某种信仰与敬畏之情。原始舞蹈不管是动作还是着装都是很不到位的,总显得与想要的表达的主题有点不合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舞蹈也由原初的稚嫩逐渐走向了成熟。科技的发展把人们“舞蹈”时所需要必备的各种道具,包括服装、化装、器物等变成了现实,使得舞蹈在这些辅助工具的帮助下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主题。
2.科学技术对雕塑艺术发展的辅助。
雕塑艺术是与科技发展联系更为密切的门类艺术形式。从雕塑所需的工具来看,各种各样的刀具的发明与应用无疑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方便。在雕塑过程中不但节约了时间,而且对于“精雕细琢”的质量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与工具保障。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明,制造出了批量生产雕塑作品的雕塑机器。暂不说这种机器的发明与使用对于雕塑事业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起码为普通百姓购买雕塑作品提供了现实可能。人工雕塑的作品,由于耗费的时间和人力等原因,一般价格比较昂贵,而机器的批量生产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降低了雕塑作品的价格。所以说,科学技术在促使雕塑发展的同时也使“艺术”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从雕塑对象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雕塑对象已不在仅仅局限于动物、人物、风景和植被的常规题材上面,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发明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我们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永不停息的,所以与之相关的雕塑艺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一百年后科学技术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不敢枉加论断,但雕塑艺术在一百年后的发展状况一定会比现在辉煌百倍、千倍,因为它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后盾。
3.科学技术对建筑艺术形式与风格创新的支持。
建筑艺术可以说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着了,从原始的简陋的洞穴建筑到现代的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一转变成为现实。科技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而每次科技革命的完成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当属建筑行业。现代建筑艺术和后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确立与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科学技术是使建筑艺术风格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尤其后现代建筑艺术求奇、求变、求倾斜风格在巨大建筑实体上的实现,是人们掌握了科学技术中力学的精华的体现。现代建筑风格多样、色彩纷呈,建筑物中所包含的科技因素使得那些建筑群如此壮美、雄伟与挺拔。
科学技术创造出了质地各异的建筑材料,这就使各种构造风格迥异的建筑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木结构建筑的古朴与典雅、玻璃主体建筑的通透与轻盈、钢筋水泥建筑的坚固与雄伟,都向人们展示了现代科技对于建筑艺术的支持与不可或缺性。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若干年后,钢筋水泥建筑将会被另一种新材料所替代也是势在必行的。
4.科学技术对影视传播新媒介的贡献。
影视传播媒介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创新的。电影艺术的传播就经历了幕布传播、荧幕传播、屏幕传播与数字网络传播。幕布传播时期,由于影像是投射在幕布上的,同时也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的不发达,所以图像总显得不那么细腻与清晰。数字网络传播时期,高清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的实现就改变了幕布传播时期影象的一些缺陷,其带给人类的是富含科技的精密艺术成果。
现代影视需要靠演员的表演去展示具体剧情,由于演员个体能力的差异性,一个镜头重拍几十次是常有的事。未来,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数字演员的出现,就可以根据导演要求毫无偏差地一次性完成镜头的拍摄。全球第一个数字演员出现在科技发达的日本,到底将来的影片中数字演员是否会被大规模选用,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能以某个演员为模版“克隆”出另外一个数字演员的时候,那么在拍摄高危动作的时候就再也不用找替身了。在科技哲学求美的文化层面:“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某种正面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而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高的媒介就是艺术作品中蕴涵的超越功利现实的“艺术意象”。科技哲学的文化层面促进了人类对自身情感的净化追求,而艺术又是实现这一思想的具体承载物。所以,从文学底蕴上说艺术的产生又是科技哲学文化层面在人们身上发挥作用的结果。
三、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共荣发展性
1.新艺术门类的产生需要现代高科技的支持。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许多新艺术门类的产生变成现实。当光影技术被发明出来并逐渐被人们所掌握的时候,电影、电视艺术就随之产生了。并且每次科技向前跨一步,相应的影视艺术也会不同程度地向前发展一次。当电视被发明出来之后,鉴于人们欣赏影片的方便性与电影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发展,电视电影便出现在观众面前。通过电视机看电影,先不说这种方式和影院电影之间在效果上的差距性,单就电影艺术的普及这一点,电视电影就远比影院电影在接受的方便度和经济性上都有很大优势。“打开电视看电影”,观众不用考虑是否需要买票的问题,不用担心哪个角度更有利于观赏的问题,也不用担心人多拥挤,空气污染等问题。这样观众会在一种身心愉悦的情况下观看影片,对于影片的接受与理解会有更好的效果。
电影艺术多种形式的变化,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当科技发展到可以提供给人类“网络”的这个时代的时候,网络电视与网络电影又悄然出现了。如果说电视电影比较“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电影就在“经济”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大优势,那就是“可选择性”。在网络上观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想看的影片,因为网络资源是太丰富了,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只要有人类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会停歇,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各门类艺术,在若干年后又会出现什么新形式,可以说现在我们只有设想。
2.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需要艺术灵感的产生。
科学技术给艺术提供的支持是巨大的。在科技的基础上,艺术可以生发出诸多门类,而各艺术门类又可以有更专业化的发展,不断以新面貌、高质量展现于观众面前。同样艺术也可以给科学技术某种帮助。“科学研究主要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奥秘及其演变规律的发现和认识的过程,侧重于理性的抽象、演绎、分析和概括。”而科学技术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技术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理性”占主导。科学的严谨性与严肃性是不容儿戏的,所以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可以缓解科技研究的疲惫与苦闷。音乐艺术的轻盈舒缓的节奏可以使人心灵的压抑得以释放,而电影艺术的视觉又能给观众以无限的刺激。每次被“艺术”熏陶后,心情又回到了原初的激情状态,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搞研究,做出新的成果是迟早的事。
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更是离不开艺术灵感的产生。翻开古今、中外书籍,靠艺术灵感创造出新的科学技术的事例,举不盛举。新事物的发明是需要新头脑的,一般都是与常规想法脱节的。而艺术是侧重于“感性”的,可以凭借想象的翅膀到处翱翔。当人们畅游想象空间的时候,各种想法都会在头脑中闪现,当某一种可行性想法被突然抓住的时候,灵感就出现了。凭借灵感,新的科学技术被发明与创造出来的机会就多多了。
3.科学技术的推广需要艺术传播的支持。
科学技术被发明的最终目的是被生产和生活所应用,以促进人们生产、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但技术从发明者手中传到应用者手中是需要一定媒介的,而艺术就很好地担起了这个责任。“技艺”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总少不了科学技术对其的支持,同时在科学技术被发明的过程中又需要艺术灵感的爆发。所以说,艺术和科学技术无论何时都是有着某种联系的。在人们发明创造科技时需要艺术的灵感,同样在科学技术被发明出来需要被传播出去的时候,也离不开艺术传播的支持。也就是说人们在学习门类艺术的同时,顺便掌握了科学技术。
首先,艺术传播可间接带动科学技术的传播。网络电影的“可选择性”吸引着大批观众,但是,如果观众想使用此种权利,那就首先必须了解与应用网络。这样观众在对网络电影感兴趣的前提下,无形中便掌握了网络科学技术的应用。当然我们掌握网络技术不仅仅是为了看电影,但如果观众想利用网络看片子,他就必须得学会运用网络技术。其次,艺术传播的“非强制性”更有利于人们主动认识与学习科学技术。广播、电影与电视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强制性的,尤其广播的强制性最大。利用电台向人们说教科学技术,就不如借助于某种门类艺术,让人们在感受“艺术”的同时学到科学技术。像一些“科普片”首先让观众观看一系列画面镜头,通过画外音与连续的画面一步步把观众吸引到影片所要讲述的主题上来,最后让观众自己感悟到所要阐述的问题,学会相应的技术。此种方法所获得的效果,远比单纯说教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艺术的辅助,而艺术的发展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社会的发展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结果,光有科学技术而没有艺术,人们生产与生活中未免显得僵硬与乏味;而只有艺术没有科学技术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又将无从谈起。所以,人类的进步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与艺术彼此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心人本身,应当成为科技奋斗的最终目标,纯粹的科技是有限的,它必须被置于艺术精神的观照之下,在对科技与艺术无限的追求中,体现出人的超越性特征,超越现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 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从2008年9月凤凰宽频首播国内首部网络互动剧《Y.E.A.H》[1]以来,各大视频网站纷纷“触电”,打造自己的原创作品。2010年优酷网的《11度青春系列》、土豆网的《欢迎爱光临》、搜狐视频的《钱多多嫁人记》等作品齐闯受众视野,视频市场迎来了网络自制剧的爆发。传媒专家尹鸿认为,由于大量网站自制短片和网络剧,2010年堪称中国网络电影的元年。
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网络自制剧打破了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了成熟制作工艺。未来的网络剧将如何发展,现如今网络剧的节目形态特征又是什么,首先,还是从网络剧的节目形态特征谈起,笔者认为,当下众多的网络剧存在着三种形态。
三种节目形态特征分析
网络自制剧与通过网络平台播出的电视剧不同,具有很强的“自制”属性。自制剧是指由电视台或视频网站自身选择题材、构思剧本、组织拍摄并进行后期制作,并在各自频道或网站独家首播的电视剧。[2]而网络自制剧顾名思义,即视频网站自行选题、投资拍摄并通过网络平台播出的电视剧。
分析当下的网络自制剧市场,笔者认为目前的网络自制剧大致可划分为三类。
商业定制剧。商业定制剧本质上是为企业利益而存在的影视营销。它不同于一般的网络视频,而是从诞生之初就具有浓重的商业属性。它们讲述故事,制作精良,具有优秀的观影体验,但更重要的是背后一定有商业驱动,暗含品牌价值。它也不同于影视作品中的植入广告,不使用生硬的传播方式,而是通过剧情的推进潜移默化地将品牌理念传递给受众。这种先有商业诉求再有故事情节的影视作品,笔者称之为商业定制剧。
2011年由土豆网和百事纯果乐合作的网络剧《爱缤纷》赚足了网友的眼球,随着女主角阿果四段恋情的发展和影片中贯穿始终的“谁是我的Fruity Love”的提问,完美诠释了Fruity Love这一百事纯果乐的产品定位。商业定制剧播放灵活、互动性强的特点和传统电视媒体广撒网的传播模式相比,营销优势显而易见;网络平台的无限空间给了商业定制剧更自由的时长来推进宣传攻势,尤其是在电视媒体广告费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商业定制剧的性价比显然更高。
微电影。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30~300秒)”、“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数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3]近年来,由于传统影视剧作品版权一再水涨船高,视频网站基于正版版权的Hulu模式进入困境,而与此同时,基于用户上传内容的UGC模式难以保证视频质量,所以基于原创内容制作的HBO模式成为热点。
2010年10月28日优酷网《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上线,当日点击量30万,次日70万,之后以每天80万的速度增长,微电影正式闯入受众视野。不仅“优酷出品”,土豆网“橙色盒子”、奇艺网“奇艺出品”也都纷纷试水,一时间《老男孩》、《一触即发》、《66号公路》、《看球记》齐聚网络平台。
综合来看,微电影有两大优势:
其一,开源节流。在已经播出的微电影中,少部分作品由视频网站独立出品,大多数是由网站和企业联合打造。通过品牌冠名或广告植入等方式带来盈利实现开源,通过降低制作成本及缓解网站购买影视剧版权经济压力的方式实现节流。
其二,有助于形成网站的品牌价值。目前各大视频网站的自制剧仍处于混战局面,并未形成自身风格。而微电影凭借其“微投资,微制作”的优势,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视频的“量身打造”:多拍作品更好为分众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网站的品牌。
可见,微电影这一种网络自制剧的形态不仅可以为网站本身开源节流,树立品牌形象,同时还可以为商家提升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让观众感动。所以微电影是一种多方共赢的传播方式。
自制影视剧。自制影视剧在网络自制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成为各大视频网站打造的重点,如乐视网的《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奇艺网的《在线爱》、土豆网的《疯狂办公室》等。笔者认为自制影视剧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
一是网站助力下的UGC。对于视频网站来说,网站架设初期的内容基于网友上传,运营模式是基于UGC内容的Youtube模式。UGC的优势显而易见:互动性强。但是随着发展,其弱点也逐渐显示出来: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把关难。因此有学者认为UGC在内容为王的竞争格局下已经沦为“工业废水”。为了去粗取精,保留其互动性的同时提高其质量,视频网站推出了“网民出点子,网站出制作”的自制剧:网站助力下的UGC。
腾讯网2008年推出的《嘻游记》中,网友不仅是观众,还可以是编剧、演员,可以通过投票决定剧情的走向和故事的结局。笔者认为,这种由网友参与编剧、演绎,网站拍摄、制作的自制剧是视频网站由UGC模式向HBO模式过渡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网站助力的UGC既体现了网络开放的属性,也保留了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增强了受众黏度。
但是,这种网络剧的制作方式使得网络剧的制作团队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边拍边播。而这种边拍边播的方式极容易导致剧情的拖沓冗杂和不连贯,这对制作团队的功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是短视频系列剧。顾名思义,这一类型自制剧的突出特点就是“短”:单集时间短,集数少。例如优酷出品的《嘻哈四重奏》,第一季8集,单集平均时长5分钟。
这一类作品尽管集数增多,不再是以单本剧的形式存在,但基本上还是每集讲述一个独立故事,集与集之间的剧情并没有太大关联,和连续剧剧情紧凑的特征相去甚远,只是集合形成一个“系列”。
短视频系列剧的优势有三:第一,草根担纲,微成本,易互动。短视频系列剧的演员中罕见明星面孔,此番设计既节约了制作成本,体现“微投资,微制作”的优势,又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与观众之间的亲近感。第二,选题定位准确。CNNIC数据显示,过去5年内,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30~39岁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逐步攀升,将成为下一阶段网民增长的主要群体。[4]著名剧评人李星文曾说过,电视剧行业里“得大妈者得天下”。同理论之,网络视频则应是“得青年者得天下”。第三,符合受众碎片化的收视习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的普及,时空被撕成碎片,受众逐渐放弃了蹲守在电视机前的收视方式。以学生族或者上班族为例,他们生活节奏快,难以提供传统电视剧要求的大段的、连续的观影时间,而短视频系列剧单集之间联系弱,碎片化的叙事方便受众进行碎片化的收视,成为满足受众忙里偷闲的应景之作。
但是,短视频系列剧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选题雷同是最为突出的。这些短视频系列剧往往聚焦学生或白领一族,这也就为它们的选题圈定了范围:职场、工作、爱情。在既定的范围之内,选题难免高度雷同,缺乏新意。
而且从目前已经播出的短视频系列剧来看,虽然制作水平已经有显著提升,不再是粗制滥造的雷人囧剧,但是低廉的制作成本和较快的生产周期还是让短视频系列剧一时间难以摆脱即食即扔的快餐视频的定位。
三是长视频连续剧。长视频连续剧更类似于借助网络平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凭借精良的制作、豪华的演员阵容足以“以假乱真”。长视频连续剧单集时间长,集数多,明星担纲,故事情节完整连贯,集与集之间联系紧密,专业团队打造,多渠道营销,已经是非常专业意义上的网络自制剧。随着各大网站长视频连续剧的陆续推出,网络自制剧逐步甩掉了“山寨”的帽子。
和以上两种自制影视剧相比,长视频连续剧的优势更为明显:首先,借力明星,未播先热。和短视频系列剧最大的不同除了节目的时长外,明星的参与与否也带来很大影响。明星的加盟为广告的招商提供了方便,而资金的充裕就为精良制作提供了保障。其次,有助于形成版权,实现网站从播出平台到内容平台的过渡。
网站自制、自播长视频连续剧,制播合一的操作方式降低了购片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受众黏度。但是如上文所述,当今的受众具有碎片化的收视特征,剧情连贯的长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种碎片化收视习惯的冲击。
发展走向
综合分析商业定制剧、微电影、自制影视剧三种节目形态,无论视频网站选择其中哪条主线进行深入发展,都不得不面对如下几个问题:
完善政策监管。目前网络剧的生存环境较为宽松,网络平台少了相应法制法规的约束,成了商业广告和打意识形态擦边球的视频作品的避难所。然而绝对的自由导致绝对的不自由,唯有及时有效的监管,才能让视频网站把握好选题角度,避免网络自制剧的同质化和低俗化。网络自制剧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网络剧畸形发展出现“井喷”。
媒介融合,注重三屏互动。现阶段的网络自制剧已经出现了由计算机屏幕向电视机屏幕和手机屏幕延伸的趋势。
就手机媒体而言,目前正处于用户培养阶段,受众市场虽不是特别大,但是参照网络视频的发展轨迹,手机视频的发展模式已经基本成型。所以视频网站在自制剧的制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电视、电脑、手机三屏的媒介特质,对自身制作的影视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加工和调整,让其能适应多种播出平台。
打造完整产业链。从2005年土豆网正式上线至今,中国的视频网站经过多年竞争厮杀,运作模式已经基本成型:从基于UGC的Youtube模式转变为基于影视作品版权的Hulu模式,近些年基于原创内容制作的HBO模式迅猛发展,目前逐步形成Youtube+Hulu+HBO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模式。现在视频网站正在逐步完成由平台提供方向平台提供方+内容提供方的转变,但这仍然是不完整的。
笔者认为,在完成此转变的基础上,视频网站还应向上游和下游拓展。比如向上可以培养自己的明星团队和制作团队;向下可以拓宽渠道,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多渠道的推广和销售。2012年3月初,乐视网副总裁、乐视TV总经理梁军表示乐视网的目标是打造“平台+内容+硬件+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由此可见视屏网站的产业链已经不囿于平台和内容。
网络自制剧依附于网络平台而生,兼具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和影视剧的内容优势。无论是商业气息浓厚的商业定制剧,微投资、微制作的微电影,还是迎合受众碎片化收视习惯的短视频系列剧,向大制作电视剧靠拢的长视频连续剧,在未来的发展中唯有在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下,上下贯通产业链,在三屏互动中取得主动,才能使得网络自制剧获得长足发展。(来源:新闻爱好者 文/陈晓婉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选:)
参考文献
[1]李娜.中国网络剧形态发展初探[J].中国电影市场,2011(10).
[2]陈奕,陈一昀.优酷网自制剧的传播内容及受众战略分析[J].新闻界,2011(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媒介即是信息”的观点,对于电影的概念而言是最好的写照。每一种新的传播渠道的出现,都给电影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义。如,“胶片摄制+影院放映”这一传统的电影传播流程被电视的出现所打破,有了电视电影这样不同于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段,影院的影响力让位于电视这一后起的大众媒介渠道。再往后,录象、VCD、DVD等的出现,更是丰富了电影的传播渠道形式。正如J.莫纳科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怎样看电影》一书中所说的:“时至今日应当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统一体的组成部分,我们确实需要一个能够包括影片与录像带的新词汇。……从现在起,‘电影’成了一个尚无新名称的、包括艺术与技术而组成的行业,姑且名之为‘电影电视’吧。”[1]
具体从好莱坞的市场情况来看。1980年,从剧院发行和放映的收入(包括美国国内和海外)占好莱坞制片厂年收入的76%,但是1990年,这些收入只占好莱坞制片厂年收入的32%。相比之下,同一时期收费电视的收入则从4.8%上升到9%,录像带的收入更是从1%上升到45%。[2]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传播渠道之间的整合。特别是网络的普及,除了出现网络电影这样新的电影制作方式外,网络更是提供了一条有更大范围的电影传播渠道。“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当数字化技术介入娱乐媒体之后,开始打破传统媒体的界限,出现电影、电视、激光视盘、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传播方式交互并存的趋势。尤其对电影艺术来说,数字化意味着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极大地影响了电影从创作生产到发行放映的各个环节,正在改变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电影业的面貌。…………在数字时代,任何形式的信息一经数字化,就被整合为统一的数字化信息,进而打破不同媒体之间固有的壁垒。数字化整合并不意味着电影媒介的消解,但却使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有了重新界定的必要。”[3]
对于媒介渠道整合趋势下电影的各种变化,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严格意义上的实证探讨[4],许多基础性问题没有比较清楚的掌握。如当前人们还看电影吗?有多少比例的人在看?是什么样的人在看?电影还是一种独立的传播媒介吗?在传播渠道的整合中,人们是通过哪些渠道来接触电影的?在当前电影的角色转换中,人们是从哪些角度来评价电影的?等等。由此,本次研究首次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研究问题一:当前受众接触电影的基本情况?
这是了解当前电影状况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电影究竟有多大的传播人群?这些人群接触电影的数量是多还是少?接触电影的数量是否有性别、地域等的差异?
研究问题二:电影的传播渠道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现实情况?
本次研究对于电影的整个传播渠道模式进行了整理,分析框架表示如下:
研究问题三:当前受众评价一部电影的主要指标是哪些?评价量表的维度构成是怎么样的?
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从传统的艺术哲学、美学理论转向结构主义和语言学。[5]同样地,我国学者的研究基本是在这些学科范围来开展的。而很少从传播学、社会学角度来进行探讨。其中对于文本的研究几乎都是以研究者个人的学术框架来进行的解读,有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电影只有在与观众的相互传与受的关系之中才能产生意义,也就是说要解读电影文本的意义,最终是需要从观众的角度来展开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正如老一辈学者钟惦非老先生在五十年就前说过的:“最主要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丢掉这一个,便丢掉了一切。”[6]
对于电影的文本分析,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从观众角度来分析的评价量表,即观众究竟是从哪些角度来评价电影的?由于没有可资借鉴的分析模式,本次研究试图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建立一个电影评价的基本量表。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以期通过对这个群体的考察来对问题有一个探索性的研究。
首先,在研究前期对北京师范大学二年级300位本科生进行了开放问卷的调查,问题是:
1、最近半年来你看过什么电影?
2、你对一部好电影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哪些?
通过对学生回答问卷的分析整理和结合文献梳理后,再设计正式的调查问卷。
其次,正式调查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四校本科生作为抽样对象,以班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有效样本为847人份。调查时间为2005年9月20日——28日。
三、研究结果
(一)电影的接触情况: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电影有接触,在一个月内平均看电影的次数是5.74部。工科专业的学生看电影数量少。
本次调查首先考察当前大学生对电影的接触情况,提问:“最近一个月来,你通过电影院、电脑、电视等各种渠道看过的电影数量总共有多少部?”调查发现,电影接触的规模很大,有91.3%的人在一个月内看过一部或以上的电影,平均接触电影为5.74部。(具体的数量分布参见表1)
进一步考察大学生的性别、来自的地域、专业等变量对看电影数量的影响。将最近一个月看电影的数量作为因变量,性别、来自地域、专业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在分析之间,将这些变量的类别转换为一个个的虚拟变量。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看电影的数量只受到是否是工学专业的影响,即越是工学学生,看电影的数量越少(参见下表)。性别、来自地域等类别的变量以及理科、人文社会学科对看电影的数量均没有影响。
(二)电影的传播渠道
对于电影的传播渠道,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电影的观看渠
道,二是电影的了解渠道。
1、观看渠道:电脑是电影最大的一个传播终端,占了七成的份额;其次是电视,有两成多的比例;电影院只占传播渠道7.17%的份额。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接触电影,并且看电影的频率较高。那么,紧接着的问题是这些群体是通过什么传播渠道来接触电影的——是传统的电影院,还是其他的传播渠道?各种传播渠道之间的比例是怎么样的?由此,本次调查设计了问题:“以你最近看的一部电影为例,你是通过下面的哪一种方式看的?”,通过一个截面来考察各个传播渠道之间的比例情况。超级秘书网
数据统计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电脑是最大的电影传播终端,达到七成比例的人是通过电脑来看电影的。其中,“通过网络下载在电脑上看的”最多,有46.83%,通过“使用VCD、DVD在电脑上看的”有23.30%。电视作为传播终端有两成多的份额,即通过电视节目来看的有14.22%,“使用VCD、DVD在电视机上看的”有6.21%。而通过电影院来看的只有7.17%。(具体参见表2)
2、了解电影资讯的渠道:电影的宣传资讯会较大程度影响受众对影片的选择;网络、电视是大学生群体最大的两个了解电影资讯的渠道,人际传播和杂志超过了报纸的比例。
大学生受众是否会受到电影资讯的影响,调查发现,只有一成的人认为电影没有、或者很小影响到对影片的选择;有近一半的人认为有一些影响;而认为比较大、很大的人占了四成多。(具体参见表3)
进一步来看,大学生群体是通过哪些传播渠道来了解电影资讯的。在所列的大众传播、网络、人际传播、海报等各个渠道类别中,网络和电视是最多的两个渠道,其次是人际传播,而报纸排在杂志后面,广播是最小的一个电影资讯了解渠道。
(三)电影的评价量表
对于好电影的评价,受众是从哪些维度来评价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实证探讨的量表。本次研究试图建立一个探索性的电影评价量表。
首先,对北师大本科二年级的三百位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开放式的调查:你对一部好电影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哪些?根据这次质化调查结果,归纳了十五个方面:名演员、演员的演技要强、名导演、主题有思想性、题材新颖、内容健康、有幽默感、能让人受益、反映现实生活、情节紧凑,不拖沓、情节设置有悬念、比较容易看懂、摄影的视觉效果、音乐优美、道具/服装/场景等精美。
其次,对质化调查归纳的十五个方面进行五分量表的北京大学生调查。
第三,对调查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发现,“演员的演技要强”和“反映现实生活”两个变量的共同度低于可接受水平,分别只有0.398和0.393(参见下表5);并且在因素负荷矩阵中,两个变量分别在两个因子中的负荷值都在0.4左右。本研究的量表建构将这两个变量删除。
第四,在删除“演员的演技要强”和“反映现实生活”两个变量后,对其余的十三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因素,累积贡献率为61.928%,MSA为0.795。
第五,根据上面的因素分析结果,可知大学生对电影是从四个维度来进行评价的,本次研究从这四个维度来建立电影的评价量表:电影评价量表评价维度构成指标
四、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首先,虽然调查显示电影的接触规模和接触量都很高,但电影已经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电影——一种独立的大众传播媒介。以拉斯维尔的五W模式来看电影在整个传播链条中的位置的话,电影作为一种渠道载体的特性已经变得十分的微弱,而成为了一个单纯内容产品的趋势则非常的明显。也就是说,电影在整个传播体系中的位置与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一样,只是成为了传播链条上的一个内容环节,而象报纸、杂志、电视一样作为独立的一种传播形式的现实意义已经非常的弱化。
电影渠道特性的弱化还将继续受到各种新技术发展的冲击。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群体最大的电影接触渠道,既是最大的看电影的渠道,也是最大的了解电影资讯的渠道。而随着网络向社会的普及、数字电视的推广、手机电视的出现等等,电影面临的现实是其媒介载体形态正在加速的丧失,只是成其为一种在其他媒介渠道上播出的艺术形式、娱乐产品。
传播渠道的变化,电影作为视觉艺术面临了新的课题,如多数观众的电影消费由大画面变为了小画面,由专门时间的电影院消费变为了不确定时间的消费,由公共空间的消费转向了私人场所的消费,观众消费渠道的多元化,等等,这些变化状况与走向都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探讨。
其次,文献分析可发现,学者们对于电影好坏的文本研究有非常多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自身的一套分析维度。重要的是这些维度究竟是不是观众所理解的维度,这是决定分析是否有意义的关键。
本次研究试图在这点上作出一些探索性的工作。研究发现评价量表的结构显示为四个维度:主题的正面意义、情节设置的可看性、音乐画面效果、演导阵容。
对于本次研究建构的评价量表,至少在两个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工作。一是这次研究没有前面的同类研究可以借鉴,而只是在大学生中进行的调查,量表的设计可能存在缺陷,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完善量表。二是可以进一步探讨量表各维度对一些电影消费意识的影响关系,或者探讨一些自变量对量表各维度的影响情况等。
注释:
[1]J.莫纳科《怎样看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39页
[2]数据资料转自《银幕财经》,1993年5月5日
[3]李亦中《中国数码影视的现状及发展机遇》,中华传媒网
[4]笔者查阅了最近二——三年的国内主要电影学术刊物,只有少数几次小样本的随意拦访,没有基本的抽样方法和严格的推论意义。
【关键词】西部,;媒介集团化;出路
一、媒介集团化概述
改革开放以后,新闻竞争开始出现,但行政性垄断仍然占主导地位。8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媒介也开始走向市场化竞争。90年代中期以后,新闻竞争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不但是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经济体制变革和整个社会媒介观念更新综合作用的产物。信息概念的引入,市场体制和市场作用的一步步强化,媒介行业确立了自己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国家逐渐意识到以有限财力支撑日渐庞大的媒体规模,实在不胜负荷,开始有意识地把媒体推向市场。
二、西部媒介集团化的发展现状
西部媒介指的是国务院规定的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和重庆等省区市的传播媒介。由于历史因素、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中国西部媒介集团化的程度还很低,发展还很不平衡,许多事业都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我国中东部地区,媒介环境比较好,人员,受众,市场,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条件都要远远优于西部地区,因此我国中东部媒介整体发展水平要远远超过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的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要都集中在中东部尤其沿海地区。到2005年底,我国西部报业集团占全国总体11%,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占全国10%左右,出版集团20%左右,大部分集团都集中于中东部地区。
三、西部媒介集团化未来发展策略
(一)统一领导,有力整合
一个报业集团,其下属的子报长年来各自掌握着自己的财政权、人事权,子报领导拥有很大的权力。有些媒介集团虽然成立了,但是在实际上各单位的运行体制还是没有什么变化,各自为政,没有达到媒介集团成立时的初衷:资源整合利用,优势互补。一个集团的形成和运行,势必会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管理集团,制定机制,严格遵循。
(二)核心竞争,至关重要
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能力,便是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纳起来有三点:
特色定位是媒介竞争力的创生。西部的媒介本身不具有东部优越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更需要发掘自身潜在的价值并加以利用。西部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是其地域特点和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媒介集团想要发展,走出与众不同的路线。
优质内容是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在明确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之后,紧接着就要行动起来,拿出高质量、能够极大满足受众需求的产品。集团具有个体所无法取代的强大力量,能够将整合之后各个分公司的优势集中起来,实现优势最大化,创造出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市场价值的作品。优质的内容,精益求精的服务质量,是占有市场、寻求发展的王牌。不论规模要做到多大、利益要赢取多少,只要保证好优质优良的产品,塑造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最正确的道路。
持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西部媒介集团想要发展,创新必不可少。由于西部地区媒介集团化程度比较低,因此有许多做法都是效仿东部地区甚至是外国的媒介整合理论。别人的发展模式是根据他们自身的运营和发展状况而制定的,不一定就能够适应自己的发展。我国西部媒介集团化的进程中,切忌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否则不仅仅得不到预期的结果,还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错失了发展良机。
强强联合,取长补短。目前我国的网站已突破了300多万家,2010年经营收入突破了4.5万亿人民币,相当于传统传媒产业经营收入的4倍。现在常常可以看到的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广播、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网络图书以及手机电视等就是新传媒与传统传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传媒组合体的尝试。这种模式下,媒介与媒介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整合经营,实现共同发展。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微博、飞信、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发生了动摇。大众传媒数字化发展,不但为专业传媒提供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为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了传播渠道。数字化时代传播的“互动模式”消除了传者和受者的明显界限,使得两者可以互相转换,传者可以同时是受者,受者也可以变成传者。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数字化使得“全民记者”得以实现。媒体行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地带,一切都要以时代的变化做出决策和改变。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只有深入市场,广泛调研,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才能对症下药,找准市场定位,作出决策。
参考文献
[1] 黄升民,丁俊杰.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 张金梅,梅明丽.世界十大传媒集团产业发展报告[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 谢耘耕.传媒资本运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 邵娜.中西煤机集团化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6).
[5] 史辰生.论中国媒介的集团化[EB/OL].中国产经新闻网.
[6] 吴长伟.中国报业发展趋势观测[J].报刊之友,2003(1).
[7] 赵静,鲁智.中国媒介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预测[J].新闻, 2003(7).
也就在这一年,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从此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人。
在短短20年里,中国超越美国,成了互联网的领军者。
中国的互联网为何领先美国
2016年6月2日,被称作“互联网女王”的玛丽・米克尔在美国Code大会上的《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198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源自北美、欧洲、日本,而201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源自中国及亚洲的新兴市场。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6.88亿人,同比增长6%。中国在按需交通服务领域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比70%;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花费的时间中七成都与BAT有关。未来,中国推进互联网的发展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广告、商务、旅游和金融服务四大领域,在上述领域中中国的发展趋势要好于美国。
中国为什么能超越互联网的发起国美国而成为互联网领头羊呢?有相关解释认为,首先是人口红利,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技术创新应用层面存在的“后发优势”。譬如,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最迅速的是、陕西、宁夏、内蒙古,而不是北上广深,因为以前那里的ATM机少、银行网点少、刷卡交易也少,移动支付发展自然相对较快。
我们且不去评判这个理由的正确与否,先来看看另外一组数据:
2015年6月,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结论是,中国工业落后德国100年,中国和德日的技术差距为半个世纪,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中国的23倍。
在路由器领域,美国的思科公司一直位列世界首位。互联网使用的网络通讯协议IPv4几乎完全由美国主导,IPv6也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美国手中,包括防火墙等,美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等先进的西方国家率先使用互联网,掌控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中国为什么反会超前?原因在于西方国家政界和经济界对互联W价值的判断,即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而不是产出。互联网的作用是基于连接的物联,而不是生产出新的产品和价值。
互联网的连接功能产生价值
希财资讯将互联网的三个属性做了深入的分析:
互联网最基本、最根本的功能和价值是连接――点对点、端对端的连接。互联网可以连接一切,因连接而成网。以中国互联网支柱企业为例,百度连接人与信息,阿里巴巴连接人与商品,腾讯连接人与人,融360连接人与资金。互联网连接一切,又把所连接的一切变成新的连接节点,从而有了无限连接的可能。正是这种连接使互联网具备了三个基本能力:腾讯代表的关系能力、百度代表的平台能力,阿里巴巴代表的市场能力。
一切互联网的性质、活动和功能都是基于两点之间连接形成的关系属性。关系属性以节点为载体,是一种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即点对点的连接关系。
随着关系数量和维度的增加,关系演变成了特定的关系组合,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并发挥着特定的功能。这些发挥特定功能的关系便形成平台,从而可以承载特定的功能。
当平台累积的功能足够多时,便产生了功能之间相互沟通的需求,于是产生了交易产品、服务与信息的需求。同时,平台市场化是将产品、服务和信息变成可交易的市场,让平台创造更深层次的功能与价值。当功能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新的生态圈便涌现出新的功能及市场属性。一旦平台可以进行交易,平台的交易关系就变成了市场。
互联网优化行业价值的作用更加明显
有人列出了受到互联网冲击的行业,包括零售业、批发业、广告业、新闻业、通信业、物流业、金融业、保险业、教育行业、电视节目行业、出版业。结论是垄断行业将首先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而发生演变。
互联网是如何影响这些行业的呢?比如零售业,首先会出现线下与线上的结合,价格同步。其次,强调功能性的同质化产品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那些拥有一流用户体验的产品会脱颖而出。再次是配合互联网大数据,实施个性化整合推送。
再如制造业,互联网会瓦解“生产商决定生产何种商品”那种生产者与消费者角色割裂的状态。未来将会由顾客全程参与到生产环节当中,由用户共同决策制造他们想要的产品。制造业将如何演变?首先,大规模生产时代将宣告终结。其次,进入新部落时代,生产以个性化、定制化为前提,人人都是决策者,人人都是设计师。
我们可以从这篇分析材料中出结论,互联网的作用在于促进信息透明、大数据整合、打通物联通道,以及对行业进行优化。
没有传统行业,只有传统行业思维
人们曾普遍认为,科学的价值在于改变生活,因此,科学也意味着对传统的修正。然而,随着生物学观念的深入,人类学家开始把对物种习性的尊重引入到对人类传统的尊重,使科学与传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注意到,科学应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传统,而不是肆意地破坏传统。
科学和技术有一个区别:科学是不保密的,保密的都是技术。各国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抢先公开,新技术却绝对保密。科学没有强烈的沽誉主义色彩和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而技术则可以。正是这种强烈的商业性质和对新技术绝对保密体制,产生了“科技红利”。
科技红利,顾名思义,就是科技带来的更便捷、更健康、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科技红利最大的受益者本来是人民群众,但是每项新科技出来以后,红利的最大分享人却是掌握着科技的人,他们为了长时期或是尽可能长时间地占有科技红利,人为地制造传统与现代的概念,影响消费习惯,进而达到左右市场的目的。
以网络电影对所谓传统电影的影响为例,曾几何时,网络视频呼风唤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令电影业毛骨悚然的新闻事件。一夕之间,似乎电影业的末日到了。可是,电影业运用互联网工具,改变传统运营思路,短短几年时间里便迎来了新的辉煌。2015年,国内电影票房迎来了近10年的最高涨幅,同比上涨49%,达到440亿元。2016年初周星驰的《美人鱼》以34亿元的票房坐上中国电影5年单片票房冠军宝座,一季度国内票房登上了144.66亿元的高峰。这表明,合理地运用互联网工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价值的核心要素不受互联网影响
2016年12月10日,IDG资本创始人熊晓鸽发表文章,阐述了他对项目好坏的评价标准:
第一,确定企业的天花板情况。是已经达到了行业的天花板,还是新的天花板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当然,也可能是行业的天花板尚不明确。
第二,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式。了解企业用什么方式、向谁收费,来赚取商业利润,主要是为了判断该项目是不是一个好生意?这样的生意能够持续多久?如何阻止其他进入者?
第三,判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股东结构、领军人物、团队、研发、专业性、业务管理模式、财务策略、发展历史等。特别强调的是团队的专一性和创新能力,以及管理者的经验优势。
第四,辨别企业的护城河。主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成抵御竞争者的护城河:回报率、转化成本、排他性、销售服务网络、成本与边际成本、品牌效应等。
关于3D电影
3D指的是三维空间,D是英文Dimension的首字母,即线度、维的意思,3D电影即立体电影。
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这一原理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这种立体眼镜能够使人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的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今天3D眼镜也是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而来的。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胶片3D电影《爱情的力量》拍摄完成并在影院放映,这是3D电影的首次商业化运用。在1941年,米高梅公司又拍摄了3D电影《第三维度的凶手》,成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3D电影。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3D电影的发展停滞起来,直到战后才慢慢恢复。1952年,第一部彩色3D电影《勃瓦那的魔鬼》率先面世,这标志着3D电影迈入了彩色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惊悚、恐怖和情成为3D电影的主流题材,题材低俗导致3D电影在这一阶段饱受各种批评和质疑,这一时期被称为是3D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泡沫时期。1962年,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中国第一部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
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数字摄影技术和IMAX放映系统的数字化发展,3D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进入数字3D时期。其票房大热让片商看到了3D电影的巨大潜力,这之后,数字3D电影制作和放映技术日臻成熟,数字3D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2009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3D电影《阿凡达》在全球各国陆续上映,27.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使其成为影史票房第一的电影,数字3D技术使得立体电影迈入了历史上的第二次黄金发展时期,中国电影人也在以美国为首的数字3D电影浪潮的熏陶和刺激下试图将这些新技术转化为行业发展和竞争的新契机。
好莱坞:数字3D电影不遗余力的推广者
自从人类发明了电影,世界最核心的电影工业基地――美国好莱坞就一直热衷于利用技术手段吸引观众、增加收益。无论是彩色片、宽屏幕或者环绕立体声,这些技术都是为了吸引那些准备把金钱花在其他娱乐媒介上的观众。在2007年至2009年以美国为发端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好莱坞乃至全球电影产业均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投资者们的热情和金钱不断从电影产业抽出,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在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的同时,电影产业还受到了正在崛起的电脑游戏、网络电影下载、家庭影院以及其他娱乐方式的挑战,许多往日的电影观众正在从影院悄悄流失。怎样才能重拾投资者的信心?怎样才能把观众重新拉回电影院呢?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商和放映商们把希望寄托在了新技术上,希望数字3D电影的复兴能够重振整个电影产业。
在过去的几年中,数字3D电影的试水似乎真的给好莱坞带来了些许希望:2007年2月,迪斯尼动画公司发行了3D电影《米莉演唱会纪实》,被评为好莱坞2007年最意想不到的票房黑马;2008年7月开始上映的《地心游记》,截至2008年12月,22周的全球票房即达到2.4亿美元;2008年11月公映的迪斯尼又一3D动画电影《闪电狗》上映近12周就获得了2.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2009年1月开始全球上映的《阿凡达》则以27.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一举打破了《泰坦尼克号》十多年前缔造的票房神话,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商业电影。
随着电影院的日趋数字化以及更多的3D影片涌向影院,梦工厂动画公司的CEO杰弗瑞・卡森博格大胆宣称影院观影的3D时代已经到来了。卡森博格相信3D技术可以增加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人数,他指出:“近50年来,没有比3D电影更好的机会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把更多的观众拉回电影院。”①好莱坞梦工厂和迪斯尼在2009年先后宣布以后出品的动画影片全部采用数字立体格式。相信好莱坞电影投资人看重数字3D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把更多的观众带回电影院,而且是因为观众往往愿意支付可观的额外的费用来观看3D电影。
进入2010年,好莱坞数字3D电影呈现出井喷发展之势,已经上映的有《诸神之战》、《怪物史莱克4》、《玩具总动员3》、《猫狗大战2》和《生化危机4》等,正在加紧制作等待排队上映的有《纳尼亚传奇3》、《格利佛游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功夫熊猫2》、《绿灯侠》《赛车总动员2》、《快乐的大脚2》和《马达加斯加3》等。
数字3D电影的生存优势
受众:数字3D电影为我们带来了更接近真实的感官体验。数字3D电影之所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走出家门、进入专门的影院观影,就在于它让观影者感受到了其他电影播放媒介所不能达到的视觉体验。数字3D电影相对普通的胶片3D电影,其画面更加柔和,色彩分明并稳定,无明显重影,亮度高;与数字2D电影相比,其观赏效果更加新颖,有强烈的立体感,更能调动受众的感官,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说,数字3D电影使得观众不再是以前坐在沙发上被动的看戏者,而是能够启动周身感官融入影片的体验者和参与者。《阿凡达》导演卡梅隆最近就3D电影的发展前景接受记者访问时也强调了这一观点:“立体电影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电影的感染力,因为电影就是要让人暂时把幻觉当做真实,立体电影能更好地达到这种效果。一部立体电影让你融入到场景中,这会极大地增加你身体的投入感和参与感。如果用核磁共振仪比较看立体电影和2D电影时头脑的反应,我相信立体电影会激发更多的头脑反应。”②对于受众来说,观看电影能让其恍若进入真实的故事情境,体验并参与故事角色们的“生活”,这绝对是极具魅力的。其实,如果纯粹从技术角度来讲,立体电影发展到极致,就是创造一个完全拟真的人类世界,数字3D只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数字4D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会引领电影朝着更真实的人类世界进发。
制作方:数字3D电影利润空间更高,而且能够更好地遏制盗版。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吸引好莱坞诸家电影公司积极投资制作数字3D电影的最大动力。3D电影的门票价格通常比普通电影高出50%以上,拿票房神话《米莉演唱会纪实》为例,该片尽管只在全美683块能够播放3D电影的银幕上投放,但首个周末就获得了3130万美元的惊人票房,这个数字与普通的2D影片比较起来要高出许多。今天,好莱坞许多大范围放映的2D电影,即便投放在3000块银幕放映,首个周末也只能获得1500万美元左右的票房。可见,同样的影视题材,如果制作成3D影片,的确能够获得更可观的利润。除了“开源”――吸引更多观众、提高票价获取利润,有效地“节流”也是提高利润的法宝,数字3D影片不仅可以节省昂贵的传统胶片的洗印和运输费用,而且无形中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盗版成风。上世纪,电视机和影碟机的兴起曾让好莱坞一蹶不振,眼下网络下载与盗版似乎更让人头痛。尽管在家用播放器领域,出现了高清规格,但高清电影早已被网络黑客们破解,只要网络带宽足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到原本很昂贵的高清电影。“目前,我们公司每年会因为全球各地的盗版而损失25%的收入,其中90%的盗版,是因为有人在电影院里偷拍造成的。”作为盗版电影的最大受害者,梦工厂动画公司的CEO卡森博格对曾经难以有效遏制的电影盗版行为深恶痛绝。但3D电影无法用普通的摄影机偷拍的技术让卡森博格看到了3D电影的又一大优点,他说:“你无法从电影银幕上偷录3D电影,这个主意不仅能一举遏制盗版,还能将我们的商业利润提高20%。”③
中国3D电影的商业化现状
市场潜力无限,影院支持力度大。尽管中国电影市场排在世界第10位左右,但3D电影市场却已经高居世界第二。笑傲全球影坛的《阿凡达》,其27.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总收入中有12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影迷贡献的,这之后,好莱坞3D电影纷纷排队等待进入中国市场,国产3D电影也加足马力开始制作。由此可见,在数字3D电影的推波助澜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电影市场。在数量庞大的观影人群的刺激下,中国影院纷纷上马3D银幕。在2008年《地心历险记》上映时,内地的3D银幕总数为100块左右,《大战外星人》、《冰河世纪3》、《飞屋环游记》、《阿凡达》等3D电影的轮番轰炸,直线提升了3D银幕的分布数量,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内地3D银幕已超过1500块,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由此可见,中国发展数字立体电影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放映条件。
国产3D电影票房惨淡:故事内容和制作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在2008年3D电影渐渐成为关注焦点之后,中国也开始了数字3D电影的尝试,从2009年8月25日上映的《乐火男孩》开始,《齐天大圣前传》和《麋鹿王》、《苏乞儿》先后上映,2010年9月上映的是号称投资近一千万美元的《堂吉诃德》,《喜羊羊与灰太狼3》于2011年贺岁档上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经典老片也正在酝酿3D化,如《新龙门客栈》、《美猴王》等,据业内人士预计,5年之内,中国的3D电影将与传统电影平分天下。从数量上看,国产3D电影大有赶超好莱坞之势,但是从商业角度出发,国产数字3D影片的票房收入却不容乐观,2009年上映的3部国产3D电影《乐火男孩》、《齐天大圣前传》和《麋鹿王》票房分别是250万元、450万元和210万元。票房惨淡归根结底是因为故事内容不够吸引人、制作技术太落后。《乐火男孩》号称“中国第一部3D电影”。但这部国产数字3D电影在两方面受到诟病,一是认为片方为了卖弄3D技术,生硬地加入长段歌舞情节,使得影片故事情节不连贯;二是影片制作技术粗糙,片中甚至出现了一些模糊不清的镜头,故有人称之为“山寨3D”。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3D影院建设步伐已经与世界同步,但是3D电影制作技术还没有准备好。所以说,中国电影业要抓住数字3D电影发展的契机赶超欧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之外,还要在技术上不断提升,而要提升技术,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和储备相关技术人才,人才竞争才是未来电影产业的竞争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3月23日,中国影视数字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影才计划”启动。④这是一项旨在培养亚洲一流电影人才的计划,计划由四个互助支持的部分组成,为全面实现中国数字影视高级专业人才的有序培养、选拔、认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语
如果把默片算作电影的1.0形态,有声电影可以算是2.0,彩色片算是3.0,那么3D电影就是电影4.0版。电影史上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为观众带来了更丰富的体验,数字3D电影的出现无疑是电影的进步。
对于3D电影的未来,目前世界最大的数字3D技术提供商Real D的CEO刘易斯有这样一个幽默而恰当的预测:“如今有多少家庭还在使用黑白电视机?一旦你看过彩色之后,你不会再想回到黑白时代,我相信观众们看过3D电影之后也会渐渐不再想回到2D画面的时代了。因为我们用肉眼观察的世界是有纵深度的,而非3D的电影是无法复制和捕捉这样的镜头的。”⑤
注 释:
①徐红:《好莱坞步入3D电影新时代》,《观察与思考》,2008(13),第54~55页。
②刘铮:《卡梅隆畅谈“立体未来”》,《新京报》,2008年4月15日。
③曹卫国:《3D:又一场电影革命》,《环球》,2009(3),第23~24页。
④中影培训基地:《“中国影才计划”暨中影数字艺术专业人才高校联合培养基地正式启动》,http://省略/,2010年3月23日。
⑤魏布宝:《3D电影大势所趋 10年后摘掉眼镜轻松观》,http://省略/,2010.9.10。
作为一款中档SUV,雪佛兰科帕奇诞生于2007年,早在同年11月6日上海通用雪佛兰就正式宣布以进口方式引入。但是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这款车的销售就一直不温不火。作为一款纯进口的SUV,也并未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2011年科帕奇宣布国产后,在同档次SUV中,价格上有了充分的竞争优势,此时的雪佛兰最需要做的就是为科帕奇注入新的品牌精神,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于是,科帕奇选择了流行摇滚音乐才子汪峰作为其产品的代言人,一句“活着还是怒放”,激起了都市人群心中渴望已久的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科帕奇也在极力提高自身的曝光度。随着几部《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的热播,大众频繁地看到雪佛兰旗下多个品牌的身影,特别是作为剧中象牙山庄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座驾——科帕奇更是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度。
如果说雪佛兰只是希望通过广告的植入在农村市场获得较高的知名度,为切入农村市场做好铺垫,那么,这次跨界营销无疑是成功的。然而,细细思量,从2010年的《乡村爱情3》到2012年的《乡村爱情小夜曲》,科帕奇在荧屏上的再度出现,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曝光量的增加为其添色多少,反而引得各方争议。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雪佛兰这次的跨界营销备受质疑?科帕奇又能否如其广告所言,实现真正的怒放?
颇感牵强的产品植入
纵观近年雪佛兰的产品在各种电影、电视剧中的广告植入,一直都不乏成功之作:在《变形金刚3》中擎天柱的威武、大黄蜂的勇敢都让人记忆深刻,而影片的热映也使科迈罗“变形”成人们议论最多的车型;2010年以《老男孩》为代表的科鲁兹“11度青春”系列网络电影推出后爆红网络,不仅让每一位有梦的“80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将一款中级车科鲁兹炒得火热。2011年底,以《父亲》为代表的“青春感恩记”电影行动在继续,科鲁兹的影响力还将无限放大
细细分析不难发现,雪佛兰之所以能大获成功,不仅在于产品植入时的巧思构想,让产品通过顺理成章的情节安排,不突兀、很机巧的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品牌传播的效用,更重要的是雪佛兰一直在以品牌精神为核心紧扣目标用户的情感脉搏。倡导“我奋斗,我表现”,以新生代年轻人为主要对象的科鲁兹在与优酷进行跨界合作的时候看重的就是这一点。从“11度青春”到“青春感恩记”,从《老男孩》到《父亲》,从青春年少时的不懈奋斗到进入而立之年的铭记感恩,无疑不是雪佛兰科鲁兹品牌精神的彰显。
然而这一次,科帕奇与《乡村爱情小夜曲》的再度合作,未免让喜爱雪佛兰品牌的人们大失所望。
作为美系SUV的代表车型,该车定位于“都市力量”。在2011款科帕奇上市推广之时,以“活着还是怒放”为主题的广告,在经汪峰全新演绎的《怒放的生命》的背景音乐中着实让人为之振奋。正如其歌中所唱——“在生活中寻找真实的自我,释放最本真的自我,以无所畏惧的广阔胸襟让生命再次怒放!”一个硬汉对于人生的全面释怀,是一种精彩的“怒放”,这正符合全新科帕奇“豪放、阳刚” 的定位。所以,一直以为,能与科帕奇合作的影片或者定制剧一定要像其倡导的这种精神一样大气磅礴,让人为之热血沸腾。
未曾想到,与之合作的电视剧竟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婚姻、事业、生活的轻喜剧,一部阳光灿烂的农村青春偶像剧。两者所要传递主题的相去甚远,使得雪佛兰在与该电视剧合作时仅仅能做的就是简单的产品植入。因为整部剧中都无法将其所要表达的主题与科帕奇的品牌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尽管这部《乡村爱情小夜曲》依旧深受广大观众热捧,但它却远远不能承载科帕奇所传递的“活着还是怒放”的品牌精神。
令人费解的消费者定位
雪佛兰为什么会想到与汪峰进行合作?除了汪峰一直以来极少代言产品,有利于提升消费者的感知度这一原因外,更主要的一点还是汪峰和他的《怒放的生命》与雪佛兰科帕奇在精神的诉求上十分吻合。一直以来汪峰以其阳刚且极具穿透力的歌声演绎出“超越平凡力量”的万丈豪情和“飞翔辽阔天空”的激情梦想,与全新科帕奇“热爱纵横、怒放新生”的产品主张相得益彰。
全新雪佛兰科帕奇瞄准的正是这些兼具激情与实力的行业精英:他们外表低调,但无论在事业还是生活上都具备实力,也因此更乐于拓展生活的宽度,期待打破循规蹈矩,渴望人生的即兴怒放。但是自从《乡村爱情小夜曲》的播出后,科帕奇对其消费者的形象定位却被彻底颠覆。
其实自《乡村爱情3》开始,雪佛兰就开始与该剧组合作,提供了该剧中主要人物的用车:王小蒙和谢永强驾驶的是雪佛兰的新赛欧;刘一水驾驶着雪佛兰景程;董事长王大拿和总经理刘志的座驾则是雪佛兰的科帕奇。如果说新赛欧和景程的目标消费群定位与该剧中其使用者的形象尚未有那么大争议的话,那么关于科帕奇的目标用户群的定位就颇有些让人费解了。很难将这两个影视形象与科帕奇所倡导的“活着还是怒放”的品牌精神相联系在一起,也很难将他们与科帕奇自己对目标客户群的描述相联系。王大拿的每一次出场都太过张扬,颇显高调,不仅仅是其穿金戴银的形象,更有其夸张的行为举止;还有刘志在剧中胆小怕事的性格形象这些都与科帕奇所描述的其目标消费群外表低调,期待打破循规蹈矩等特质格格不入。这就于无形之中使得那些一度钟情于科帕奇的潜在消费者们举棋不定,到底科帕奇有着怎样一种追求怒放人生的品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