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委、政府召开这次全武警装备“四配套”建设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全武警装备“四配套”建设问题,这对于加强我武警部队的后勤和装备建设,提高全武警装备水平,必将起到文秘站网的促进作用。下面,把我区近年来加强武警中队装备建设情况和下步工作打算作以简要汇报。武警部队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任。近年来,驻x武警中队视驻地为故乡,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在看守看押犯人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驻x武警中队成为全区经济建设的一支文秘站网依靠力量。区委、区政府一直重视驻x武警中队建设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盛“双拥”工作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军地共建活动,大力支持驻x武警部队建设。每年春节和“八一”节前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带领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驻x部队、武警中队走访慰问,同他们进行座谈讨论,现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动员社会力量为驻薛武警中队服务,千方百计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受到了驻x广大官兵的好评。特别在区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区里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武警中队建设。仅去年以来,区财政就拿出近10余万元资金,帮助武警中队加固了中队武器库,安装了指纹门,提高了武警装备水平;粉刷整修了武警值勤哨位,更换了中队门窗和平房房顶,粉刷了营房和营院,绿化美化了营区,为武警中队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我们在重视支持武警中队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是:近年来随着__城建设的东扩南移,__看守所及武警中队营区居城区中心越来越近,周围被部分居民楼及企业包围,加之地势低洼,发展空间小,已经不适宜看押工作的,看守所及武警中队的搬迁已迫在眉睫;对武警中队资金投入上同部分兄弟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后勤装备建设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完全达到上级要求,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下步,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区加强武警中队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搞好武警装备配套建设,努力提高驻x武警中队装备水平。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重视支持武警中队建设。坚持把武警中队建设作为“双拥”共建活动的一项文秘站网内容,经常听取武警工作汇报,帮助他们办实事、解难题,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工作上支持,为武警部队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忆改革,庆发展,赞成就,绘蓝图》。
迎着百年不遇的南方暴风雪我们进入了中国的20xx年,风雪咆哮,天寒地冻,可是我们高喊着“众志成诚”的口号,那时我们的血是滚烫的,“5.12汶川大地震”天悲地哭,举国齐衰,可是我们坚守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那时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8月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中国人获得空前的胜利,那时我们的精神是振奋的,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那时我们的情绪是激动的。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更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行的30周年。今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在这桃李芬芳,春华秋实,喜庆收获的时节,我们潍坊职业学院人坐在一起共忆改革,同庆发展!
三十年来,潍坊职业学院人以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学院在各个方面经历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迈上了一个个新的台阶。几十年来这座知识的殿堂历尽风雨的洗礼,穿跃时代的烟尘,跨过历史的沟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潍坊职业学院人铭记不进则退,未雨绸缪的古训,缜密构思着跨跃式发展的美好梦想,扎实蕴蓄着强力起飞的动力,确立了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详尽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发展规划及远景目标,为学院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学科建设是学院办学的核心,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学院设置了8个系部,开设了38个高职专业,基本涵盖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导产业,面向全国多个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1000人。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4321”工程,推行了“搭建平台、分层教学、分流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了紧密联系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为重点、农为特色、经管结合、兼顾文科、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架构,首批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专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制度;修订完善了《潍坊职业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了评选“师德标兵”、“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的制度,德育工作真正收到了实效。
学院切实加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了学院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多年以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
近年来,学院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科技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省、市科研课题60余项, 10余项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2项科研课题被列为国家级星火项目,2项教研课题被列为“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项科技产品获得国家专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师资队伍是关键。学院制定实施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学名师工程”、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如今,学院薪火相传,星光灿烂,老、中、青老师团结奋进,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三十年不懈求索,三十年春华秋实。潍坊职业学院已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学院的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办学水平效益明显提高。
三十年风雨历程,三十年桃李满园。潍坊职业学院人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创业,奋力拼搏,使学院一步步迈入了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的行列。
过去的30年,是潍坊职业学院人革故鼎新、自我超越的30年。
过去的30年,是潍坊职业学院人孜孜不倦、潜心育人的30年。一代又一代的学院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在三尺讲台上精心耕耘,在似水年华中无私奉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青春和心血铺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坚实基石……一批批莘莘学子,一群群技术英才,厚德博学,笃行精进。30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各类行业的技术骨干,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过去的30年,是潍坊职业学院人发扬优良传统、铸就学院精神的30年。潍坊职业学院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30年成长历程,风雨与阳光共存,鲜花与荆棘同在,虽历经风雨、几度沧桑,但几代学院人宗旨不忘、理想不灭、信念不丢、志向不改,在曲折中前进,在困境中崛起,积淀了优秀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学院精神;“明德、尚学、 强能 、善技”的校训;“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已深深地融入了潍坊职业学院 人的血脉之中和思想深处,见诸于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成为我们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力量源泉。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辛勤的耕耘不仅结出了累累硕果,也赢得了项项殊荣。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学校”、“山东省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驻马店撤地设市,8月1日,地级驻马店市正式挂牌成立。与新世纪同步,驻马店走过了十年的艰辛路、十年的奋进路和十年的辉煌路,在创业发展史上谱写了迈向平安崛起的新篇章。
十年的巨大变化,十年的实践创新,既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回眸过去,我们深刻感到:创业蕴涵艰辛,成就得来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一)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新的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放思想是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的“金钥匙”,是克服困难、破解矛盾的“总开关”。纵观驻马店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市委、市政府每一次重大决策部署,每一次战略重点实施,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都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胆识和魄力。撤地设市以来,历届市委都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冲破落后思想的禁锢,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撤地设市之初,我们确立了“加快两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强化一个基础(农业)、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四个突破(东西合作、非公有制经济、畜牧业、旅游业)”的“二一三四”发展思路。2005年,提出了“深入开展‘三项建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总体思路,使驻马店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春天。2008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发展思路,提出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续深化项目建设、平安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思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每一步跨越、每一次突破、每一项成就都是思想大解放催生、思路大创新推动的成果。
(二)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解决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关键在于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就会遇到困难,干事创业就会遇到险阻。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回顾十年来的发展史,驻马店曾因为发展缓慢,老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位次落后。但是,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一切围绕发展、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把加快发展、追赶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作为主旋律,逐步实现了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十年来,我们靠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抵御了市场风险的冲击、战胜了金融危机的危害,也靠发展不断提升了经济总量、增强了财政实力、树立了良好形象,逐步破解了工业发展、城市拆迁等遇到的难题。事实雄辩地证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咬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始终高扬发展主旋律,心无旁骛搞建设,就能在发展中应对挑战、经受考验,就能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奋勇前进,驻马店的经济社会就会兴旺发达,平安崛起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必须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总抓手,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和助推器,也是促进城镇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一个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可以强大一方经济。目前,在各地竞相发展、激烈追逐中,谁在项目建设中率先一步、快人一拍,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十年来,我们立足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发展滞后的现实,突出重点、审时度势,确立了“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以工业项目为主导”的发展理念,积极实施“工业兴市”、“项目带动”战略,实现了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形成“小项目铺天盖地、大项目顶天立地”的良好局面,以项目建设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工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领域。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得益于项目建设的强力拉动。我市要赶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缩小与周边先进地区的差距,就必须按照市委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以贡献大小论奖惩”的正确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扭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驻马店经济的跨越发展。
(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一切事业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和永恒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着力点和切入点。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驻马店过去十年取得显著成绩的主要经验。撤地设市以来,从推行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重点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到以全部免除农业税为重点的农村税费改革,再到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从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到以重组兼并、上市融资和引入战略投资为主的投融资制度改革,焕发了企业生机与活力;大力推进财政、金融、外贸、供销、住房、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我市连续13次成功举办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开放的思维、合作的方略、宽广的胸怀,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极大地提升了驻马店的整体形象,成为吸收利用外资和项目投资的“热土”。十年来发展的事实证明,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合作交流,着力构建有利于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发展障碍,才能让各类生产要素更好地聚集、各种竞争优势更好地释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五)必须始终坚持关注和改善民生,以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关注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追求。和谐稳定是人民所盼、社会之福、发展之基。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做好任何事业都是空谈,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丧失。过去十年的历程,是全市人民创业创新的奋斗史,也是维护大局稳定的发展史。十年来,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事业得到顺利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既注重经济发展的硬指标,更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的软指标。通过每年实施的以“十五大实事”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对农村交通、义务教育、新农合、农村低保等方面的投入,及时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形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十年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的发展愿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实现驻马店平安崛起的伟大事业。
近年来汤河口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环境建设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加大“京北重点镇”建设力度,促进了区域经济与环境又好又快发展,该镇也相继获得了“国家环境优美镇”、“国家级卫生镇”、“北京市园林式小城镇”等荣誉称号,2012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北京市山区发展先进镇乡”,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级卫生镇复检。
汤河口镇重点工程建设
打造经济强镇
春来山花烂漫,夏日碧水飞波,秋到层林尽染,冬月白雪皑皑,汤河口是一座山环水抱的秀美“小山城”,是旅游休闲渡假的绝好场所,更是自驾游爱好者的理想驿站。近年来,汤河口镇以北京市42个重点建设中心镇和7个旅游集散镇建设为契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特色产业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重点镇各项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自2001年以来,汤河口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完成了集中连片供暖、镇内道路改造、污水处理厂、消防站,检查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镇区内给排水、污水处理、供电、供暖、燃气、通讯、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备,服务功能日渐突出,基本实现了城镇道路网络化、基础设施完备化、公益设施现代化、服务设施舒适化的目标。汤河口镇也逐渐成为了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布局合理、综合功能完善的山区新镇。
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使汤河口镇作为市级重点镇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2012年汤河口镇与凤凰城房地产开发集团镇区开发项目正式签约,一个具有中式风格、古建特色的“汤河古镇”发展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建设“生态宜居山城、养生度假名镇、旅游集散中心”的宏伟目标正一步步实现。
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新发展。近年来,汤河口镇着力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高效发展,重点推进温室大棚、药材种植、林果种植等产业项目。目前,该镇已在国道沿线及沟域沿线各村搭建并投入使用温室大棚57栋、钢架大棚341栋,发展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1000余亩,同时,该镇还确定了“药材种植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发展五味子、刺五加等药材的规模化种植,并探索农游结合的发展思路,首次将药材刺五加端上百姓餐桌,实现了食品化经营。此外,该镇还在“银河谷”经济发展带实施观光果园项目建设,开辟了150亩的苹果、雪梨种植采摘园,以引进优良的水果品种,优化种植结构。
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近年来,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汤河口镇始终坚持“引进增量,盘活存量、增加总量”。通过资产重组、企业转制、合作发展等多种措施拓展了二产发展空间。通过“零地招商”、“以商招商”和“腾笼换鸟”等方式,积极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该镇还注重工业内涵式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在一系列措施的引导下,2012年,该镇新引进千万元企业北京泰祥钧工贸有限公司和北京斯瑞弗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北京钇威远物流项目。此外,该镇还引导北京奥瑞金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奥百思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个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将近5000万元。强化对企业的服务工作,促成了怀柔区中小板第一股——“奥瑞金”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汤河口镇沟域经济建设
打造养生名镇
随着沟域经济发展概念的提出,汤河口紧密依托特有的原生态品质及大养生气质,着力打造了“一谷一湾一营一川”,即“银河谷”、“白河湾”、“汤河大营”和“天河川”沟域经济发展带,深入开发了丰富的养生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走上了一条合理规划,科学发展的道路。
银河谷生态观光游。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银河谷内群山环抱,土地肥沃,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和人工林交织错落,林相完整。近年来,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银河谷独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发挥山水生态优势,汤河口镇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对谷内青山、碧水和7个行政村落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精心雕琢。实施了多处小流域治理工程,修建2处景观水面,并依山造势,顺水成型打造了10个风格各异,古朴自然的生态休闲公园,形成了谷内密林修竹,山花斗艳,环境整洁,景观理顺的生态美景。65.1%的森林覆盖率和绵长幽远的清流也使这里成为了天然的绿色大氧吧,是人们保健、观光,休闲、度假的绝佳场所。2012年“银河谷”确定了 “汽车营地”的发展思路,并于同年8月承办了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着实让“银河谷”火了一把。
白河湾湿地生态游。鱼儿畅游、鹭鸟飞翔、湿地植物生长繁盛……走进汤河口镇“白河湾”湿地公园,看到的是草木葱茏、水清景美、生机勃勃的精美画卷。自2009开工建设以来,汤河口镇对原有湿地沿线河滩进行合理规划,建成了白河湾湿地公园、白河湾沿线亲水栈道、景观亭、瞭望台等沟域景观美景。为了提高白河沿线的旅游接待档次,该镇加快后安岭村新村建设步伐,对旧式民居进行拆迁改造,村民全部搬进了崭新的二层连体别墅。环境美了,村民们也鼓起了钱包,一部分人开起了山村农家乐,打起了“白河湾鹅宴”养生招牌。“游览白河湾美景、体验湿地风情、品尝汤河养生宴”……一站式的沟域经济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游客,成为了汤河农民的“摇钱树”。
天河川滨水景观游。汤河口镇山水资源丰富,汤河、白河在镇域内交汇,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2011年该镇启动了天河川沟域经济带建设工程。在最大程度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大了沟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依山势顺水源打造了多处生态公园、景观小品、亲水栈道、叠水坝等古朴唯美、融于自然的人文景观,全面提升了“天河川”沿线的环境品质。在这里,蜿蜒千米的木质步道与宽阔的水系相呼应,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水体,感受水的灵动呼吸水的气息体察水的韵味。良好的环境,合理的规划和优质的建设,吸引了2012年北京推动重点沟域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天河川公园召开。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夏占义等领导先后来到天河川进行沟域经济实地调研。“天河川”这个昔日的普通河滩转身成为沟域经济建设的成功典范,书写着汤河养生经济发展的美丽明天。
汤河口镇“节庆品牌”建设
打造旅游新镇
【例】(2013・浙江・40)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 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
材料二 2006~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
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12分)
【命题立意】本题坚持了新课标高考命题关注社会生活、不回避社会热点的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重点考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经济生活知识。本题在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综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经济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经济知识、描述和阐释社会经济现象、论证和探讨经济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彰显了政治学科的特色与魅力。
【解题思路】第(1)问属于图表分析题。解答图表分析题的关键是首先要读全、读准材料,图表的标题、标注和图示、图表数值(横向和纵向)等均不能忽视;其次,还要从图表直接反映的信息中找出其内在联系或本质问题;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图表进行解读、阐释。在本问中,材料一的“表”揭示了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的关系;材料二的“图”揭示了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逐年下降,“注”揭示了我国每万元GDP的能耗远高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PM2.5超标,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由此可分析说明材料一、二共同表明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必须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2)问属于“怎么办”类问答题。解答时重在审清设问,把握题眼。从设问角度看,本题限制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知识范围;从设问指向看,“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关键点在于“如何……融入”。其次,灵活掌握解题方法。要紧扣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万元GDP能耗等信息,运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举措的相关知识,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保护等角度进行阐释、论证和探究。
【参考答案】(1)材料一、二反映了2006-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二、真题启示
1.“经济生活”试题易与社会经济生活热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命题,反映了试题的时代性特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大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问题,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除浙江卷40-(1)(2)题以外,山东卷30题(2)“科技创新”、安徽卷38题(2)“技术创新”,重庆卷13题(3)“社会公平”,福建卷39题(2)“美丽中国”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关注经济发展的动态,同时又要注意提练社会经济热点与《经济生活》模块知识的结合点,并进行适度的拓展训练。
2.“经济生活”试题以教材主干知识为载体,突出了试题的基础性特点。浙江卷40题(2)考查的知识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教材第十课的主干知识,而且设问清晰、指向明确,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又如重庆卷13题(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广东卷37题(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同样体现了上述命题的共性特点。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教材的重点概念,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融合、整合。
【关键词】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农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能够极大地带动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农业推广模式的创新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和时代意义。
1、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指的将农业发展的成果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推广出去,从而促使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遗憾的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下面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1模式单一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示范基地及农业科技园这种单一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广泛的应用。此外,现阶段,农民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占着主导地位,而政府发挥的作用比较少,这也抑制了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农民主导的服务模式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的服务模式农业技术水平高、推广范围广,使农民多样化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
1.2专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匮乏
农业推广服务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支持,然而,在农村真正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非常匮乏的,并且,大部分农民的市场联系和人际关系是有限的,故而农业推广的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由于农村和外界的联系比较少,严重羁绊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影响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发展。
1.3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农村对农业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源于对农业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农村新型的经济形式不断的涌现出来,有效的丰富了农业经济。此外,有些偏远地区农村缺少与外界的联系,缺乏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抑制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有效推广。
2、农业服务推广模式的创新
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的发展,我国很多地区相继施行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从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1重视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扶植力度逐渐增加,然而,农业的发展既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也依赖于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推广,不仅能够极大地带动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还要鼓励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促进推广模式的不断完善。
2.2改进和创新农业推广模式
(1)推广主体。实践证明,以农民为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推广的主体可以是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比如说专家院服务模式;也可以是政府各级农业部门,比如说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模式。(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连接农业推广服务期间各个内容的枢纽,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及创新对农业推广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中应该加强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和创新。(3)推广标准。推广标准主要包含了产业培育和农业推广、有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指导、有关政府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应用等标准体系,有效的促进了推广人员和推广主体之间的对接,确保了农业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3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由于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真正发挥,因此,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推广人员来服务于农业的推广。为了提高农民对农业退关服务模式的认识,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农业推广人员对推广服务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宣传。此外,相对而言,农村的年轻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让他们成为推广的主要对象和力量,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它的创新直接推动着农业的进步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提高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对推广主体、农业生产以及推广标准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能够实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农村的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珠.浅谈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34)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沙雅县农村文化建设概况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农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参与时间少,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群众的业余时间选择看电视、听广播,受传统文化观念约束,中青年妇女平时以忙家务为主,很少参与当地文化活动。这些现象相对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活动场所设施配置等方面存在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时间偏少等现象。
二、造成农村文化建设薄弱问题的原因
(一)各部门对农村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各级政府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软件建设方面的投入偏低,致使本来文化建设基础就薄弱的农村,更加捉襟见肘。文化站及村文化室仅靠中央和自治区专项经费来维持,文化活动开展不能保证正常有序开展。在人员素质方面,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年龄偏大、业务素质低等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基层文化建设队伍整体功能较差。
(二)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这些干部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三、应对措施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人员素质较低等现状,都成为影响农民文化生活的突出问题。如何使这些状况得以改变,为农民文化生活添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度上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农民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各级地方政府要从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的行政考核制度,在县、乡镇政府岗位责任制年度考核中,加大农村文化考核的力度,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基层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上努力保障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根据农村文化活动特点,合理配置基层文化资源和功能,逐步构建覆盖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让农民口袋富起来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充实起来。
(二)机制上满足农民多样化文化需求
送文化下乡,请农民自主“点菜”。建立政府文化产品采购机制,地方政府安排文化下乡专项资金,对下乡放映的影片、演出的节目、演出的团体,逐步实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要转换观念,改变过去免费送文化下乡、演出内容和演出团体上级部门指定、农民没有发言权的现象。要让农民自主选择所喜欢的演出剧目、影片以及其它文化活动内容。
针对农民求知愿望强烈的特点,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政府要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提高学用利用率,把高质量的人文素质讲座、科技知识培训和经商之道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三)实践中挖掘和弘扬农村传统文化
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与农民有着近乎天然的亲切感。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农村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
积极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增强民族民间文化的吸引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特有的深厚的感情,更加广泛开展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包括传统的麦西来甫、叼羊、赛马摔跤等传统文体竞赛活动,使之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相映生辉,满足农民群众内在的文化需求。
(四)拓展农村图书室服务功能,共享农村文化资源“大餐”
拓展图书服务空间,让各级图书馆与广大农民“零距离”。当前农村,图书阅读已经上升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比较迫切的文化需求。由于管理松散、图书室不能正常开放,部分农家书屋、东风工程书籍被闲置在库房及一些形同虚设的图书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阅读环境,建立完善的区域性图书服务中心,增强图书的利用率和图书服务实效,形成覆盖农村的流动图书服务网络。同时强化业务培训辅导,让文化干部与村级文艺骨干“零距离”。
[关键词]邻避设施;邻避型群体冲突;治理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邻避冲突在我国愈演愈烈,频繁发生的邻避冲突真实的反映出城市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对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1]鉴于邻避冲突带来的损害,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发生的邻避型群体冲突事件探讨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以期提出破解邻避冲突困境的策略途径。
邻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的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O・Hare提出,用来指那些能够给社会来一定的利益,但是却由设施周围居民承担设施所产生的负外部性效应,在邻避情结的作用下,引发这部分居民的反抗行为的设施。[2]
二、邻避冲突发生机理分析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邻避冲突已成为引发社会关注的普遍现象,要避免邻避冲突越演愈烈,就必须理性分析其背后的成因。
(一)民主政治的角度
政府政策的出台只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忽略了对邻避设施周围居民利益的尊重。这种为了实现社会整体利益而牺牲小部分人利益的精英主义决策模式导致政府决策缺乏公平性,从而在后续激发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抵抗。[3]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本的缺失,发育不成熟,缺乏独立的组织资源和动员能力,导致其不能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有效中介,对有关邻避设施的政策进行有力的解释和疏导,社会组织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及其有限。
(二)风险管理的角度
针对邻避设施存在的风险,政府一般会从话语和行动两个方面来进行邻避风险治理。话语上、政府过多的强调“公共利益”,企图消解邻避设施周围居民的反抗行为。行动上,政府强硬的态度和软暴力等做法往往导致事态走向政府所期望的相反面,激化居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三、邻避冲突治理的对策
邻避冲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冲突更加明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邻避冲突将不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事件,而一有问题就通过“街头散步”形式解决更不能成为治理的常态。[4]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敏感时期,邻避冲突的解决应当纳入完善的综合治理框架之中。
(一)优化公共政策制定,提高政府公信力
邻避冲突的发生是因为公共政策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要减少邻避冲突的发生,就必须优化公共政策制定。首先,必须完善政策方案的评估论证,保证评估程序的规范性和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其次,政府应当保证政策制定整个过程的透明性。政府应当主动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公开有关邻避设施的信息,在引起民众对邻避设施建设的疑虑之前,及时进行风险沟通,保障政策的权威性。
(二)培育社会组织,促进多元协作治理
邻避冲突的本质是公共政策中的利益冲突,其中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以及邻避设施所在的社区和居民,因而其治理也应当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社会民间组织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倾听、了解并疏导民意,引导居民对邻避设施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则代表反映民意,通过多方的协商、权衡,制定出可以最大限度的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减少邻避设施可能出现的阻力和障碍。
(三)建立利益受损的补偿机制,缓解居民的抵抗情绪
由于邻避设施本身“公共善”与“个人恶”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少部分人无法避免需要承担为维护公共利益所带来的损失。因此合理的补偿是有效治理邻避冲突的必要条件。由于在邻避冲突的治理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实际利益地位和受损的程度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补偿与回馈机制。[5]
(四)完善邻避设施建设的相关法律,为利益主体提供法制保障
促进邻避设施建设的相关法律的完善,能够规范邻避设施建设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对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起到积极的引导、规范和约束作用。在法制的监督下,能够防止行政权的专断,同时也保障民众参与,将居民的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引导民众理性看待邻避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因邻避设施的建设而发生冲突的风险。[6]因此法律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降低邻避冲突风险的必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佃利,徐晴晴.邻避冲突的属性分析与治理之道――基于邻避研究综述的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12,12:83-88.
[2]陈宝胜.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J].学海,2012,05:110-115.
[3]熊炎.邻避型的实例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03:41-43.
[4]郭巍青,陈晓运.风险社会的环境异议――以广州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为例[J]. 公共行政评论,2011,01:95-121+181-182.
关键词:工程测量、重要地位、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
一、 工程测量的概念
工程测量按其工作顺序和性质分为:勘测设计阶段的工程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施工阶段的施工测量和设备安装测量;竣工和管理阶段的竣工测量、变形观测及维修养护测量等。按工程建设的对象分为:建筑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铁路测量、公路测量、桥梁工程测量、隧道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城市市政工程测量、工厂建设测量以及军事工程测量、海洋工程测量等等。因此,工程测量工作遍布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各部门和各个方面。在人类活动中,工程测量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只要有建设就必然存在工程测量,因而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是广阔的。
二、 工程测量技术的现状
1、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与数据处理研究成果显著
工程控制网与监测网优化设计理论研究取得很大成绩,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在工程测量设计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各大专院校及生产、科研部门都有各具特色的控制网优化设计软件推出,并在生产实践与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软件,可对各种类型的工程控制网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在指导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在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建中,GPS定位技术已占主导地位
1990年10月,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和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在大连联合召开全国工程测量学术会时,国内只有个别城市与工程控制网采用GPS定位技术。对于GPS网与常规控制网的发展趋势问题,尚在进行研讨。到1995年9月,在哈尔滨召开城市与工程测量新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时,全国城市控制网与地籍测量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几乎全是采用GPS定位技术完成的。相当多的大型工程控制,以及铁路、公路建设和隧道工程控制网也采用GPS定位技术。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控制网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良好的精度与经济效益已为工程测量界所公认。可以认为,GPS定位技术在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中己占主导地位。
3、数字化测绘技术正在与GIS结合,数字化测绘系统已步入商品化时代
90年代初,北京市测绘院率先研制出大比例尺数字化测绘系统软件。该系统在我国一些城市测绘院及部分工程测量单位得到推广,成为真正实际作业的数字化测绘系统。1993年在厦门召开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及城市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又推出一批数字化地籍与地形测绘系统软件论文进行交流。它标志着我国自己研制的各种数字化测图软件,开始进人使用阶段。城市与工程测量新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又交流了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数字化测绘软件成果。它表明我国的数字化测绘软件己在逐步推广普及,并开始走向成熟。近年来,出现了专门的数字化测绘软件公司,开发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化测绘软件。这些软件功能强大、成图质量高、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售后服务好、经济效益高,深受测绘人员欢迎。
4、地图数字化技术正在蓬勃发展
利用扫描数字化技术进行地图数字化是提高数字化质量与速度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许多院校及测绘单位研制扫描数字化软件取得显著进展。1996年5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对国内各单位提供的10余个扫描数字化软件进行了测试。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研制的《地图扫描矢量化系统Maps can》首推为1:25万国家基本地图扫描数字化入库软件。清华大学的EPSCAN扫描矢量化软件针对大比例尺地形图自动提取多边形信息,便捷、高效、保真。南京市测绘院使用该软件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图扫描数字化,也取得满意成果。
5、特种精密工程测量取得显著成绩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工程建设、超高层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建设、大坝变形监测以及一些超高精度的设备安装愈来愈多,为工程测量工作者提供了进行特种精度工程测量的极好机会。1993年、1996年全国精密工程测量学术研究中心组织了两次学术研讨会,1996年工程测量分会也组织了全国精密工程测量学术研讨会,对取得的成就及其在经济与国防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这有利于社会各界人士认识与重视工程测量工作者的社会价值。
三、工程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工程测量技术协同其它专业技术共同发展进步将是今后一段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主流发展趋势,在技术上将出现多功能多样化用途的工程系统。
2、 工程测量的数据收集形式不再局限于一维和二维,在新系统下将向三维甚至四维方向发展,从传统的现场交互式测量形式转变为远程控制式测量形式;测量作业所用平台将从固定的地面转变为车载!机载甚至卫星控制等,逐步从静态转变为动态。
3、 工程测量的数据分析计算由偏重基本的平差计算、网的坐标运算、几何形式计算逐步转型为高密度高精度的空间点处理、“点云”数据分析、被测实物的三维空间坐标重建、可视化处理、“逆向工程”和设计模型的对比分析,测绘数据同各种理论数据库实现完美对接。
4、 工程测量实现进一步的宏观方向和微观世界两个极端的发展。在宏观
测量技术方面,工程建设将具有更大的难度及规模,精度要求也更为提升;在微观测量技术方面将向微型计量方向发展,测量的尺度维度大大缩小,将发展出微型显微测量及图像处理技术。
5、 工程测量将实现过程控制的一体化和网络化,无线数据交换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化等技术将使工程测量从独立式走向综合化,从单体作业基本形式发展为共同作业及实时作业模式。
6、 在进行工业测量、大型机电设备组装、线上检验和质量控制时采用高端的测量设备仪器以及先进的作业方法,这成为了制作业的发展新趋势,甚至可以列为制造业牢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正禄, 工程测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
2、张正禄等, 工程的变形分析与预报[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年
3、易庆林.,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年
4、谭辉.,土木工程测量[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卓健成, 工程控制测量建网理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