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

发育生物学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育生物学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育生物学的应用

第1篇: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愉快教学法;高中;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183-01

在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从培养学生兴趣着眼,从提高教学艺术入手,让高中生物教学生机盎然,妙趣横生,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就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到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下受到良好教育。在这一点上,“愉快教学法”很值得推广。

一、给每堂课设计好的开场白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高中生物教师对自己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细细琢磨,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愉快教学的作用,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这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运用不同的导言。

如对新生第一堂课,一般不急于讲课,而是先松后紧,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不可思议的鸟兽行为、生物学在军事以及民用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远景,其间穿插一些有关花草虫鱼的诗词歌赋,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让他们对充满奥妙的大自然产生向往之情,这样对生物学科也会有好奇之心。达到此境界后,生物教师再结合教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本中来,其效果往往能事半功倍。

此外,面对编、章的引入,既要有新意,又要有提纲要领,并为下属的内容进行埋下伏笔,若在此基础上佐以相关内容中或异趣之一、二,效果更佳。如在上“环境保护”一节内容时,首先将一幅幅被破坏的认为环境灾害,包括白色、污染、赤潮、酸雨、长江、荒漠等图片,让学生观看,学生看后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环境危机就在眼前”。随后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人类的发展。面对目前状况,怎样呢?应怎么行动?怎样对待环境?”学生听了往往会引起共鸣,此时可以抓住这个契机,继续引导“如何看待一次性筷子的使用?”等跟生活息息相关又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以将学生分为甲、已组进行辩论,让甲组竭尽所知列出人类不可以使用一次性筷子的理由,乙组则进行相关的反驳,然后老师加以点评。激烈的辩论不仅能使课堂气氛达到,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当大家了解这一点之后,接着进行后续内容。这样有趣的开场,自然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施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生物界本来是多姿多彩的,但若教师刻板教条地照本宣科,一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其结果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而失去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相反若在教学中施以生动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在生物课中还以生物界本来面目,启发学生思维。

在这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在尽量运用发现、启发式以及直观教学的同时,也尽可能把学生引导到大自然中去,以亲自了解、发现和验证生物的特征和规律。如讲到有关动植物知识时,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类型,可以先学习书本知识,再带学生去野外采集和观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在愉快的心情中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再回到课堂上学习知识,这样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轻松,其印像自然特别深刻。而对于一些能采到标本且大家熟悉的类型,可以要求在课前将标本采到手,上课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合采集的情景和手中标本,对其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归纳总结,然后再让学生上台把得出的结论陈述给大家。这样使学生在愉快而略带紧张气氛的陈述过程中,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愉快情境

物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特征、生理特点、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知识的学科。在教学中,许多生物学现象用静止的模型或者是图片很难让学生理解,而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象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将知识一目了解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和个体发育”这个知识点是学好高等植物生殖和发育的重要内容,该内容抽象微观,学生不容易理解,借助多媒体,可以设计一个动画直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直观,所以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就变得容易,体现受精极核多次分裂形成胚乳核最终形成胚乳的动态过程。连续的动画过程可以给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意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探究的欲望。

总之,愉快教学就是要把生物课教活,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兴味不衰,其关键就在于高中生物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发挥出动静结合、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愉快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梅.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模式[M].生物学教学.2006,31(5):71-73.

第2篇: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兴趣;课堂;五步曲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3-088-02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一级目标提到:学生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二级目标提到: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三级目标提到: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了首位,这引起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脊梁、是进步的催化剂,如果学生丧失了兴趣,学习也就失去了动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兴趣呢?下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总结了一些方法希望能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一、在热身复习环节――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热身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歌曲、歌谣节奏轻快,让人赏心悦目。一段歌曲或者歌谣的播放让学生的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也为知识的渗透与复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感到上英语课是一种享受,从而对英语更加感兴趣。例如:在学习PEP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4 A let’s learn.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三年级学过的彩虹歌引出“I can sing a rainbow”进入本节课的教学,为句型“情态动词can+动词短语”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在复习环节中,教师要联系本节课讲授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语境,设计一些简单的任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出发,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让学生为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感到高兴,从而对英语充满兴趣。例如:在讲授PEP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4 let’s learn时,教师可以从“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on Mondays?”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today?” “Who can cook the meals?”从学生生活话题入手,不仅将毫无联系的三、四单元的知识巧妙的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识,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意可表。例如:在讲授PEP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B “let’s learn”时,我们可以从“What’s in the classroom?” “What’s on the board?” “Where’s your seat?”等四年级学过的语言中提炼精华,以便师生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充分地交流,从而巧妙地引出“in, on, near”等介词。

二、在新知识呈现环节――创设真实情境

大家都知道,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好似一张白纸,但仅在三年的时间里几乎将90%的语言熟练运用,这就是在真实语境中自然习得的功效。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利用实物、简笔画、体态语等一系列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而使英语知识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例如:在讲授PEP教材“I can sweep the floor”教师就可以随手从教室内拿出一把扫帚,进行现场演示。讲授over等介词时,教师创设情境,把书放在头顶上方,问问教室的灯在哪里,“Where’s the light?”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over与on的不同,利用学生间的座位的前后顺序呈现behind与in front of等。

在讲授“There is a…, There are many…”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呈现创设一种真实语境,让学生理解对比单复数句型的不同之处。那些难以带到课堂上的物体,教师则可以通过简笔画等方式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感知。当然,也可以从学生熟知的校园环境,生活的村庄环境或者城市生活切入话题。

在情境中教学,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加强,学习英语就会简单很多。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高。

三、在巩固操练环节――创新组织游戏

小学生好动、热爱表演是他们的天性。在课堂中教师组织游戏,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游戏当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PEP教材六年级上册Unit4中的主句型,教师可以设计“我的记忆力好”游戏,在老师和学生交流中让学生发现规律。

T:I like playing ping-pong. What’s your hobby?

S1:I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S2:I like playing football.

S3:I like swimming.

教师幽默地说:Let me see. If I have good memory. S1 likes listening to music. S2 likes playing football. S3 likes swimming.

例如:在讲授PEP教材Grade6,unit 4 B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

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设计游戏将语法知识兴趣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规律。教师从班里找三名幽默的小助手扮演自己的笔友,他们拿着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等教具。T: I am a teacher. I teach science. I have three pen pals. He teaches Chinese. She teaches math. She teaches English.教师多示范几组,让学生发现teach与teaches的语法规律。

教师千方百计的给学生创设一种娱乐性的学习形式,通过各种渠道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自然就容易学到新的知识,同时他们会感到轻松快乐,更加喜欢学习英语。

四、在拓展运用环节进行有意义的操练

什么是有意义的操练?就是将学生们置身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灵魂就是学了就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生们学完英语知识后,教师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游戏或者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演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学生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后,享受了学习的成就感,就会更加喜欢英语。

例如:在讲完六年级上册Unit 4 A What’s your hobby?教师设计一个任务型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自己好伙伴的兴趣爱好,而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报告。在讲完Bill’s day第三人称单数后,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My Father’s Day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学生做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也易于师生一起操作,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单词的书写,而且使学生轻松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快乐地学习。

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机械的语言与意义操练灵活结合运用是一种有效且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己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达,那就是达到了最终的教学目的。那么,我们就更有必要将生活当中的各种情境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地操练,以拓展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Unit 4 B I have a pen pal.时,教师先描述自己一家人在晚上经常做的事,然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他们家人的情况。涉及到的话题有:家人的爱好,昨天和家人一起做了哪些事,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最难忘的事等。在讲现在进行时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家人进行现场采访等活动。

五、组织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另外的一个大课堂。仅靠课堂教学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会给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英语活动日这天定期开展一些不定形式的英语活动如:单词朗读与拼写接龙、单词找家、问答对抗、模仿秀、猜灯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加高涨,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总之,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方式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运用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高效的教学铺平道路。

第3篇: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

一、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方法教育内涵的解读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事物研究探索的正确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实验法。

所谓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指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应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有思想、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和渗透某种学科知识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增强学生的个人修养,并且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学习方法,促进知识掌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过程。

(二)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科学教育方法的现实意义

1.引导学生懂得科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具体化、系统化等互动过程,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实现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活动。而科学思维是思维形式与思考方式的统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教育学生,能使学生的思考方法科学化,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让学生了解各种思维形式,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能使实验的结果减少失误,更加的准确。比如:在探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这个实验中,有光和无光是我们所要控制的变量,只有控制好有光和无光这对矛盾,这个实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促使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加合理、科学。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意识

观察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生物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观察更是必不可少。老师在实验中应用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懂得用观察法、类比法、模拟法等科学方法来进行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发现意识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在初中生物关于“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植物的蒸腾现象进行描述,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践。首先,教师对学生提示观察思考的顺序:实验中先观察塑料袋壁上所发生的现象,再看容器内的水量变化,进而思考上述两个现象之间的联系,然后探索控制水分散失的主要结构,分析水分是通过何种形式由植物体内到达塑料袋内壁上。接着,提示学生结合教材,回忆“叶的结构”中所讲述的内容,对观察前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出现的液滴是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产生的,植物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叶片气孔;同样容器内的水分明显减少,这是植物在进行吸收作用。通过这个观察实验我们更能看出,观察法的运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的提高。

3.能够提高学生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开发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宗旨。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来说,课堂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生物教学恰恰包括了很多素质教育的内容。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应好好地利用课堂,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方法教育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应用创造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生物教学上能够多提出疑问,比如:“种子的萌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怎样进行的,需要哪些条件”“什么是呼吸作用,怎样做关于呼吸作用的实验”等,并将这些疑问付诸实践,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进行探讨,得出结论。这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对策

(一)通过生物科学史“解读”科学方法

生命科学史是以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为载体,以历史发展过程为线索,将科学性、思想性和历史性融为一体,用丰富的资料论述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描述科学家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范例,无疑是实现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命科学史的教学内容,比如: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的事件:第一,瑞典分类学之父林奈提出关于生物的分类应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第二,英国的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所有的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的祖先;第三,英国的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第四,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破译人体内全部的DNA所含的遗传信息。这些科学发现是科学家科学探究的结果。生物老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为学生讲解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科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方法。

(二)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生物学科是理科中的文科,它要求学生了解、记住的知识有很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阐释生物课本中的科学概念、定理和规律并加以分析概念、定理和规律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主干时,就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思维操作去观察、发现,这一过程就体现了科学方法教育。例如:在生物课上分析观察法时,老师可先讲解它的含义,所谓的观察法就是指观察者在自然发生的条件和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以此获得被观察事物现象或特征的一种科学方法。然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可以使学生观察“不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所形成的不同的关系”“观察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等。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并投入实践中,能有效地加深科学方法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能更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而对科学方法的认识最有效的就是进行实验。科学实验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利用相关的科学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控制和改变客观事物或者过程,以此深入地探究自然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应具备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法、对实验数据或资料进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这七个过程。提出问题是一个实验的开端,它能确定实验研究的方向;随后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挑选合适的实验设备,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与观察;最后,对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整个实验都是有序的,具有一定的规律。

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生长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教师对学生运用实验法进行指导。在应用“实验法的基本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捕捉鼠妇时,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鼠妇的行为以及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鼓励学生带有好奇心的提出问题。然后,在使学生理解实验法的基本过程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实验前,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所提出的假设和问题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如:在这个实验中,所设计的对照条件是什么?对这个实验最后所得的结果有什么预想等等。通过讨论交流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并加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接着,在实验中指导学生找到并控制单一的可变因素。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中,要强调不能同时研究“阴暗”和“潮湿”这两个可发生变化的因素。只有在实验中找到并能控制的单一可变因素,使其他的因素不变,所得到的结果才能够减少误差,更为准确。在这个实验中,可变的因素是光,对照条件为是否有光,只有控制好光明与阴暗这一对矛盾,这个实验才能取得成效。由此可知,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对科学方法进行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训练有目的、有条理的观察能力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观察法。在大自然中学习生物使学生感到新奇,绚丽多彩的生物现象使得学生目不暇接,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导致盲目观察,所以教师要在室外课堂中训练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在讨论讲评中围绕观察的目的,各小组分别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小结。在讲评中,侧重表扬那些能排除干扰,克服盲目性而达到良好的观察效果的观察小组,使学生在之后的观察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收获成果。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多样性时,学生能按照教材上的检索表认识到校园内的各种裸子植物,并通过自己的自我学习和仔细观察,认识了水杉和雪松,制作了一张新的检索表,将水杉、雪松纳入进来。由此可见,学生的观察目的性增强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有条理的观察是观察和实验中不可缺少的。教师要训练学生进行有条理的观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比如:在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自制的洋葱表皮细胞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视野中的一个细胞上,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在之后教学的观察活动中,要结合不同的观察对象,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训练学生确定合适、科学的观察顺序,逐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在初二生物课程的小结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的观察顺序及观察方法,如:观察一个目标时,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进行观察,可以由外及内或由内到外进行观察,或是由周边到中心或由中心到周边进行观察,或是可以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等等。通过有计划地进行条理性训练,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表达和交流的条理性不断增强。

(五)通过生物习题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练习。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生物习题练习,老师可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进行很好地把握。在生物教科书中,每节课程的后面都有生物习题,有基础的也有疑难的。基础题要求每位学生都应掌握,疑难题或者实验题则要求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和实践。如:“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结构,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练习和体验。学生只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生物科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育硕士;教学方式

教育硕士是一种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性质上不同,它以培养实务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1]。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面向生物教学基础教育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要求毕业生不仅懂得现代教育和生物教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还能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生物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满足生物教育硕士的求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亦称个案教学法,是指运用来自于实际和具有仿真性的案例,使学生进入教育案例和管理事件的情境中,通过对事件的诸方面因素的关系及发展过程的研究,提高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3]。该教学法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蓝德尔(Langdell)1870年首次提出,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哈佛大学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Doham)的推广,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学特色。1984年,随着“世界案例教学法应用与研究学会”(WACRA)的成立,案例教学法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挪威等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中逐步占据主流地位,在法律、医学和师资培育等专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一般常用的举例说明,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自地深入案例,充分地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人翁[4]。因此,在生物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与“学者型”的教师转变[5]。

二、生物教育硕士课程建设中案例库的构建

精选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等相关因素,精选相应的教学案例。同时,精选的案例还应多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前沿,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遵循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等特点,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结合生物教育硕士培养的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一系列教学案例。

1

教学技能型案例

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6]。课堂教学技能主要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多种媒体演示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技能等九项基本技能,单项教学技能的训练是生物教育硕士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7]。在构建此类型案例库时,我们首先收集了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生物教学技能大赛(如“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中的精彩比赛视频,然后按照技能类型进行剪辑、整理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的视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相应技能的基本概念、作用、使用策略方法和应用原则与要求等,以供相应章节的教学使用。

2

课堂教学型案例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有目标、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如何上好一堂生物课是生物教育硕士都必须学习并掌握的技能。这类案例的主要来源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的优质课视频,收集到资源后按不同类型的课型进行分类编号,包括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等,同样精心设计问题串,以供专项学习使用。

3

试题编写型案例

试题的设计关系着测试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好的试题通常是通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的,能有效地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所以将具有参考价值的试题搬到课堂中,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学习到试题编制的过程与方法。试题编写型案例主要来源于历年高考试题和省级示范学校的月考试题,并结合具体的章节教学内容,设置了相应的问题。

4

实验操作型案例

中学实验操作能力主要表现在实验材料的选取、药品的配制、实验工具的操作及实验过程的处理等各方面。实验操作型案例的来源主要来自各高校真实的实验课堂实录,将影像文件或者图片文件进行整理归纳,然后寻找实验教学中的亮点与创新点,构建一系列探究活动,让生物教育硕士在掌握生物学实验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和实验动手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教育硕士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在具体的生物教育硕士课程教学中,通常按照以下的教学模式进行案例教学法(见下图):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流程

1

精选案例,创设情境

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精选合适的案例,本研究结合生物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构建了一系列教学案例,以供选择。随后,教师再结合案例材料,营造真实的冲突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和分析。把科学知识放在特定情境中教学,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获得系统性的知识,而非零乱分散的知识内容(施瓦布)[8]。

2

阅读案例,思考问题

这一阶段要求学习者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并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设身处地分析思考案例线索。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 运用所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 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手段。

3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分组与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与具体知识水平将学生进行分组,通常把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和任务,组织学习讨论,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力保讨论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完成教学目标[9]。

4

班级讨论,分析总结

本环节是小组讨论的延伸,由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全班同学对小组或者个人遗留的有争议或者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摆到全班同学面前共同思考讨论,得出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全班讨论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辨与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合作中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营造出一个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

5

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在案例教学总结与评价的环节中教师要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环节与重要信息,深刻地与学生讨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亮点。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一点极其重要。对讨论过程中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肯定;对发表独到见地的学生予以表扬;对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暴露的典型思维(正确或者错误)予以客观评价,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中提高思维能力。在鼓励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寻找最佳方案,让学生逐步在使用案例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从各个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10]。第二,对案例本身蕴藏的道理进行总结与评价,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深入的思考、分析、解决的能力,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思维。

四、结语

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思考等多种参与性方式,使学生主动的体验学习的乐趣,主动的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但案例教学法在生物教育硕士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还存在诸如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问题亟待解决,希望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邬志辉,戴继天,唐德先.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01).

Mary Selke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Practitioners Masters Degree. European Journal,2001.

靳玉新.案例教学原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工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研究,2000(07).

吴黛舒中国教育学学科危机探析教育研究,2006(06).

张从容高校实践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8(04):76―78.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8―206.

第5篇: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任务型;英语;教学;学生主体

一、旅游专业的教学目标

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特别注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要求英语发音正确,听懂英语会话,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基本语法。熟悉旅游市场和专业知识,具有组织活动能力,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技巧,从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以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概念及理解

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是近二十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互动能促进语言习得,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或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所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 规律 ,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真正掌握讲英语用英语的本领。

目前,尽管任务型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备受关注,但现阶段,任务型教学的开发与实践更多的集中在中学。而在大学,则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课堂教学中较少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对我校外国语学院旅游英语专业的实例研究表明:结合专业特色,任务型教学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对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旅游专业与任务型教学结合的应用

1.任务型教学前应注意导入,营造轻松的课堂英语活动氛围

导入就是以老师为主导,将以旅游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主题句以活动、问话的形式通过warm-up activity展示给同学们,为正式的课文学习做准备。在这一阶段,教师将主题和任务介绍给全班,并在明确任务后,给学生以集中思考的时间。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主题,预测内容,激发兴趣和欲望,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在英语课堂上营造一个学英语的环境和气氛非常重要。上课后直入主题,这种授课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们一开始就处于压抑和紧张的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不利于语言的学习的。因此,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尝试进行一些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放松心情的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英语活动。如“顾客与服务人员对话”、“名胜古迹介绍”、“校园见闻”等。让学生们在参与中锻炼自己的口语和听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为老师下一步的教学作好准备和铺垫。

2. 科学合理地设计专业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目标的确立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语言、完善语言的机会。整个任务阶段,可以有执行任务(doing),计划(planning),报告(reporting)和评价(evaluating)环节,而关键环节是执行任务和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成为语言交际的主体,他们以配对形式或以小组形式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目标是完成任务。教师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使任务及完成任务的过程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要坚持合作学习,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和媒介,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交际情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并独立解决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己所掌握学习技巧完成终身学习的目标。在处理比较简单的课文时,可采取让同学相互提问的方式,让其他同学讨论并解答,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找到自信与乐趣。如果对某一问题全班同学都不知所答,教师可在此间给学生讲解疑难,这样,学生会很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只有让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才会使他们逐步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进而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而这种能力的掌握,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去培养。

3.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面地展开,形成多维互动,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而不是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从教师到学生这种单一的信息传递。例如,可采用教师和学生间的问答、学生两人的交流、四人或六人一组的相互采访、两组学生正反方辩论、圆桌会议式的讨论、电视访谈式的即兴问答以及人物的情景模。当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自主创设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自主创造的乐趣,任务的选择可以是对话、讨论、辩论、独白、演讲等。

4.创设积极的评价体系,适时、适当地给学生不同形式的激励

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倡导教师进行多边的课堂评价活动,激励学生不断进步。除了教师积极评价学生活动,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成为他们自己活动的评价者和观赏者。例如,通过小组内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成果展示与交流、总结性汇报、自我修改与完善等形式,使学生间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另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并根据小组的讨论做出评价。当然,这种评价是指小组评价而言,不是针对某个学生个体,以避免对学生个体产生负面影响。总之,通过评价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四、结语

英语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把学生看成善于能动思维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英语教学方式,使英语学习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又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nunan,davi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classroom[m].beijing:people education press,2000.

第6篇: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英语听力水平 精听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18-01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高中英语听力极为重要,与高中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密切相关,任务型教学法能够解决弥补听力教学中的不足,受到了广泛关注。

1 高中英语听力存在的不足

1.1 对英语听力的重视度不够

从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词汇语法以及写作方面,对听力有所忽略,以至于学生在做题方面水平很高,但在听力和实际交流中能力十分薄弱。听说读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石,据相关研究,四门技能的最佳分配比例为43%、34%、15%、8%,而高中教学显然缺乏对英语听力的重视。

1.2 英语听力教学缺乏合理性

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课程内容往往被简化,最终以几段对话的形式出现,学生听过录音后,便开始做是非判断或选出正确选项,然后老师给出答案进行核对,这种放录音、做题目、核对结果的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最终结果,而对过程重视度不够。听力课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听力,而不是为了答对测试题目。许多听力课,听完一段对话,做相应的题目,如若答案错误,就再听一遍,直到答对为止,其目的更倾向于做题,而不是掌握听的技巧,体力本身就有很大难度,在其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困难,需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然而许多教师对此有所忽视,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进行全面的了解。

1.3 模式单一,学生比较被动

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在实际施行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难度,不少听力课堂上依旧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且模式比较单一,彼此间缺乏交流,很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听力课堂上,学生除了理解听的内容,还必须与之发生交流,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语言的关键在于互相交流,而听在交流中十分重要,所以在听力课堂上,应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

2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学生英语听力强化上的应用方法

2.1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源于上世纪80年代,是学习外语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围绕某一核心目的进行具体任务的安排,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采取各种方法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在教学中使用该方法,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在实际应用中,需遵循真实性、趣味性、连贯性等原则。

2.2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听力中的具体应用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应分为听前、听时和听后三个阶段,即准备、实践、验收阶段。如Frightening Nature的listening部分,信息量较大,且涉及地理背景知识,教学过程如下:

(1)听前准备。确保学生熟悉掌握美国地图,能够正确读出重要州名。设计一些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How many states and big cities can you name? What’s the population of USA?同时,教师可通过标记的方式介绍美国地区,即教师读一个州名,在地图上标注相应的记号。另外,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如将美国版图和我国进行比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

(2)听时实践。此阶段尤为关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泛听,即大致理解材料的意思,通过录音掌握材料大意,在此之前,应先布置任务,如What is the effect of this material is subject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另外,还应有选择性地听,可使学生获得所需信息,对学生分辨信息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如其中tropical storms、typhoon等词,可对理解文章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听完后,对其中的生词等,教师应加以解释,熟悉掌握thunderstorms、moist air等词的读音和意义。

第二阶段主要是精听,即在泛听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因是精听,此时应对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都有涉猎,对于难度较大的部分,应增加重复听的次数。此部分听力材料中应用了result in词组,可能会对学生的理解形成障碍,教师可通过巧妙的提问给学生提供帮助,如What will happen when it meets warm and moist air in the East?学生可能会以Thunderstorms作为答案,进而理解result in 是导致、引起的意思。

(3)听后阶段。主要是验收工作,包括对任务的打分以及拓展方面的内容等。

3 结语

针对高中生英语听力较差的状况,应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任务型教学法是极其有效的一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第7篇: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食品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gy)是专门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该学科内容抽象、覆盖领域较多,对中西面点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等特点,为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多维化的教学信息空间,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使用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

一、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课本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利用挂图和画图表达微生物形态结构和生活史,有一定的直观性,但在介绍微生物的一些生命活动时,光凭讲解就非常枯燥和吃力,学生也不易理解。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阻碍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的工作量也较大。

多媒体组合教学方法用于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有效地替代传统的版书,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融为―体。利用多媒体把奇妙的微生物世界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课堂面目一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了个体化学习的要求。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围绕教学任务而设计教与学,由原来教师讲学生听,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互的活动,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2.多媒体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微生物学内容繁多,在传统教学中,板书、画图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在课堂内获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作为教师,要想在有限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而多媒体教学每2学时可节约l5~20min,利用这段时间。可以把一些重点内容讲深讲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多媒体教学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食品微生物在现实生活中涉及较多,讲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收集整理大量案例和图片,归纳制作在多媒体课件当中。如讲到与食品关系紧密的微生物形态时,先看一些有关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的图片,这些图片有的使粮食、蔬菜、鱼肉、乳蛋奶等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有的是与感冒、禽流感、肝炎、SARS、癌症、爱滋病、肺结核、口蹄疫等疾病发生有关,有的是食品生产上普遍应用的微生物,如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的生产,醋酸菌与食醋的生产,霉菌与豆腐乳的制作,米曲霉与酱油的制作,酵母菌与面包和酒类的生产,细菌与味精的生产等等。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特性,使教学信息容量大大增加,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微生物鲜为人知的一些特点,开拓了学生视野。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的使用存在一些盲目性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过多滥用、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这样的授课方式没有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甚至还降低了教学效果。

2.部分多媒体课件内容繁复,重点不突出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跟着记什么,既不耽误时间,也不影响听课。在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教师制作幻灯片内容繁复、放映节奏快,重点不突出。过多地文字材料使学生无法处理好听课与笔记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思考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3.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在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师一直操控计算机,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互动减少,单纯的观看课件,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在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的最大优点是教师利用黑板板书和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学生相呼应。我们可以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将每一节课纲要、重点、难点,总结在黑板上,与学生进行讨论,根据课程内容、课程进度、学生对课程难度的反应性、学生在这一节课的学习态度等方面,正确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学内容细节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降低内容理解难度,通过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把握教学节奏。一节内容结束后,教师通过课件将纲要内容通过板书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不能因此就忽略其不足,完全以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发扬二者优点,改善缺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一帆.《 食品微生物》 课程教学分析[J] 科技信息.2013(6)

[2]黄君红等.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设计与效果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12)

第8篇: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开放式教学 生物制药工艺学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生物制药工艺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涉及生物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学和药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的综合应用。教学中既包括基本原理的讲授,又涉及到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内容覆盖面广,难度较大。目前大多数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单一,缺少师生间的互动。这种封闭式的、单一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禁锢在课本和课堂,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要求。

1 思路及方法

1.1 总体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均明确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开放式教学,是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改革传统的封闭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关系和启发、导学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内涵在于倡导师生共同营造开放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即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学和学习的空间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方法不局限于粉笔和黑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极力营造开放式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生物技术和药学复合人才,本研究提出将开放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法:查阅国内外关于开放式教学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调研法借鉴国内外同行对研究项目的实践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研,采集所需相关数据。

(3)信息反馈法:通过质量监控体系反馈信息,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不断修正完善。

2 具体改革内容

2.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对人才培养产生的不利影响

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查阅及调查研究,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对人才培养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建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基本理论的内容,还是具体实例的内容,大都是采用的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大都通过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课件信息含量大,授课形式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听和记为主,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自学、讨论的时间少,独立思考空间小。这种封闭式的、单一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禁锢在课本和课堂,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该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成为高素质的生物技术和药学复合人才。

2.2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制药工艺学中的应用形式

(1)开放教学理念:时代的开放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封闭式教学,与时俱进,建立新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性发展的需求。

(2)开放教学内容:教学中不刻意追求原有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科学适当地增减教材内容、调整编排顺序、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对于便于自学掌握的知识,尝试开放教学,放手让学生看书自学,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参与讨论。

(3)开放教学方法:广泛采用“发现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合作教学”等教学方法。

(4)开放教学方式:尽可能采用和创造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愉快学习转变,利用学生的好奇,循循善诱使他们真正达到了兴趣驱动、自主学习。

(5)开放教学空间:封闭的教学过程以上下课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结。而开放的教学过程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开放式教学提倡把问题带出教室,带向生活,带向实践。因此,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而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

2.3 开放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开放式教学模式能够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也存在不足,如所耗课时较长、基础薄弱的学生思路狭窄、难以跟上讨论进度等问题,传统教学方式则可弥补上述缺点。在教学中,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将开放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能够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4 开放式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通过考核结果、信息反馈及学生问卷调查对生物制药工艺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效果进行了评价。考核结果反映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普遍反映该教学方式加强了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均认为该教学方式值得推广。

3 结束语

总之,打破传统的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建立生物制药工艺学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为主,输出式教学为辅,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能够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学生不能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现状,提高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教学效果。

陕西科技大学2011年校级教改项目资助(11JG26)

参考文献

[1] 罗少华.案例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制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6:197-198.

[2] 刘占英,周文学,李利军,等.不同教学方法在生物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52-153.

第9篇: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并延展到国际领域,塑成了当今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国行业企业、政府与高校逐渐形成了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各自在生态圈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各个因素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其它因素的变化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探讨应用型大学如何适应生态圈的环境并利用生态圈中其它因素的优势群求和提升自我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 :应用型;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人才培养

引言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学术型大学更加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点在电子商务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行业企业的发展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跨境电商领域的人才缺口巨大,但是企业却找不到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而高校也苦于脱离行业发展现状而与实际市场人才需求脱节。行业发展现在与高校培养目标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若不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导致人才的巨大浪费,同时给双方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既已形成的跨境电商环境中平衡各个因素特别是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对于发挥行业的优势和引领正确的人才观都有积极的作用。

1、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的组成

在跨境B2B生态圈中,所有的行业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以跨境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由跨境电商企业、服务商、消费者、政府、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以及行业组织共同组成,旨在实现共创、共享、共赢。其中,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方面有一致性,高校在生态圈中扮演何种角色,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关系到跨境电子商务的潜在发展动力的发挥。

2、高校在生态圈中的角色与定位

高校担当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对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对电子商务进行整合,以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培养更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与行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符合行业发展和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合格人才。应用型大学应关注区域经济规划与发展,文化传承与发扬以及政治经济建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实践能力和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为己任,将着眼点立足于地方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侧重于技术应用、素质培养和实战经验。高校在B2B生态圈中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的角色不可忽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质量,也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和发展水平。因此,高校在生态圈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人才方面。

3、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行调整和尽快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

3.1 高校人才培养与工作实际脱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复合型,既有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多数高校的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呈现实训与实际的差异性以及在校岗位实训与工作岗位脱节的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无法做到课堂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毕业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就业率低;即使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也需要进行“二次培训”,给企业造成额外的成本。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曾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要走出去,多到社会上去实践锻炼”,“同学们也可以向企业亮相,为就业做准备”。

因此,今后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趋向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和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毕业生和具有高效就业及自主创业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而这一发展趋势也是当前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所极度缺乏的,也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3.2 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性和特色性

电子商务专业性强,是由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从概念上讲,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环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然而,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行业背景与专业特殊性,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固守传统,应该推陈出新,符合时展的要求,从而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式,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高质量的企业后备人才。

3.3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盲目性

传统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语外贸人才或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巨大跨越式发展带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其中紧缺的市场运营、供应链管理及攻坚能力较强的技术和外语双项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将占到需求总量的70%以上。目前,现有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改革集中于内贸,而涉及跨境电子商务的改革较少,多数改革侧重于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并未涉及到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和提高师资的实战水平。根据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分析报告,我国目前的人才状况如下:行业迅速扩张,人才缺口巨大;电商人才稀缺,流动性大;电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大增。人才问题的核心矛盾呈现在多方面:快速的行业发展速度与人才供应不足;电商企业微薄的利润与高额的人力资源成本;电商行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与传统教育模式(《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以上分析报告为人才培养需要校企联合共建和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跨境电子商务起步晚但增速快,发展势头迅猛。电子商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在高校中如遍地开花,雨后春笋。然而新兴专业必然会面临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匮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当的问题,或是在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人云亦云,互相照搬。于是几年下来,“热门专业”势必变成“冷门专业”,最终出现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导致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毕业生的就业平均水平。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已经使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遇到了瓶颈。

此外,企业在选聘员工时也存在模糊性和盲目性。据有关报告统计,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存在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不高、普及率低、跨境电商人才紧缺等突出问题。企业缺乏人才需求的统一衡量标准,不同行业的企业或是不同规模和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差很大,这一点无疑给高校人才培养制造了重重困难,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出现盲目性的原因所在。

4、改进措施与建议

高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应与行业对接,与企业用人标准为引领,以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为己任,立足于专业办学特色,向人才培养的实战性和操作性方面拓展,逐步探索并构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并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鼓励学校教师去企业定岗进修,成为“双师型”教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体,应在岗位对接、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特色、师资培训和与企业的融合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4.1 专业人才培养对接岗位需求

高校应积极探索及优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内外贸高端技能型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求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减成长周期;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突破了教学内容与设施滞后于行业动态发展的状况,解决了由于学校缺乏资金而产生的教学设备与行业实际脱节的问题,从而能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借助电子商务的专业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山东省多所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已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建立了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外语外贸人才实验室或商务人才培训中心,将企业引入校园,通过阿里巴巴第三方平台引进跨境电商企业批量入驻实训基地的形式,形成校企对接、三方共同培育学生的机制。短短三年时间的实战操作已为当地跨境电商企业输送了上千名合格员工和优秀人才。

4.2 优化专业人才结构突显专业特色

目前各行业相关部门并无出台人才质量和企业所需人才标准,在跨境电商领域,根据近年多数跨境电商企业招人和用人情况,此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应同时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岗位对接有助于应用型大学深入开展专业校企共建,校中企、企中校,实现理论学习和商业实战的零距离对接。高校在选择合作的企业时应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特点,突出本专业的优势,逐步探索和建立特色专业和实现专业特色化,切实实现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以及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三方面的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5、结语

高校与企业合作应本着互惠互利和自愿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战经验和实际的工作环境,双方都应积极主动地做出调整以把握最佳的合作契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可课程体系,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是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3.

[2] 魏志明.基于实训室的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55-5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