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育价值;教育目标
2016年10月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选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举行,本次比赛的目的在于及时总结和交流我省高中化学教师课程实施的经验,深入推进我省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笔者代表常州市参加高一组比赛,参赛的课题是苏教版《化学1》(必修)的“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构,体现“思路创新”和“价值创新”,绽放了将教育目标、学科思维、教学与评价的整体协同培养的满园春色,得到评委和听课老师的好评,获得江苏省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1》(必修)专题2第二单元,主要学习钠的性质与应用。要求学生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并会书写钠分别与水、氧气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通过专题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专题2第一单元“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的学习认知,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延伸和发展,为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补充感性认识材料,也体现氧化还原反应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又可以为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和《化学2》(必修)及选修部分相关的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校层面上,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是一所四星级高中,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在心理层面上,处于高一学段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从能力层面上,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从知识层面上看,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般知识。进入高一,又学习了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基于以上分析,学生具备了将钠单质的金属活泼性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结合起来的逻辑能力,从而初步形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观点。通过联想本单元从海水中得到的典型非金属元素氯气性质的学习,拓展到典型的金属元素钠的学习,感悟氧化还原本质,深化整体学习法和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思想。
(三)教学目标
(1)掌握钠的物理性质,认识钠的活泼性,学会书写钠分别与水和氧气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3)能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4)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和建构模型、形成结论及交流评价等核心要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二、教学思路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科学精神、责任自觉”的价值追求为情感主线,根据情境的发展设置问题,问题紧紧相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逻辑主线: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再次发现新问题―演示实验―解决问题。通过主线融合、传递思想给学生展示完整的风景,让他们浸润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见表1)
四、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以沃土 提升文化自觉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提升文化自觉,培育“生长”的活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知识变成了不可移动的重物。本课以西汉刘安所著《淮南万毕术》中的一句话“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投影PPT(如图1),即铁与硫酸铜溶液这个学生熟悉的反应导入,引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认知冲突,将学生认知规律与学习过程的逻辑线索贯穿起来,形成知识的内在结构,建立知识的广泛联系,让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在多样化的运用中活起来,提升了知识的“生长”性。
(二)给学生以思想 实现知行合一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也是学生思想的来源。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抛出5个问题:①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②猜想为什么会产生如上现象呢?③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④以上实验体现了钠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⑤钠参与的反应,都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显示出钠有很强的什么性质?怎样解释?这些问题层层剖开了钠的知识结构,通过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让学生建构了钠的知识地图,还让学生体悟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图2),学会了在提出科学问题时,能说出提出问题的依据;在解决问题时,能借助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途径来获取证据;在得出结论阶段,能根据客观的实验事实和结果,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使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了深层学习,实现从“知”的分析到“行”的解Q。
(三)给学生以力量 绽放满园春色
元素化合物知识零碎,如何让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又学会方法,丰富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让学生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知识传递走向主动发现?本节课通过三个环节探究钠的性质、感悟钠的用途、理解钠的保存,透彻演绎了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保存等之间的关系,板书并投影金属钠的知识学习思维导图(如图3),将价值教育[3]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艺术的核心价值是春色满园,学生可以有学术观点的对立,也可以是思想认识的分歧,如何在反复的实践中培养基于证据推理形成结论的能力是化学学科思想的精髓。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引领学生思考,尊重春色满园,更要给他们力量,让他们有思考的才能。
扬州大学吴星教授认为:本节课对学生“十分有用”,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了学科知识体系。上课教师“非常活泼”,展现了基本素养,展示了教学“回归课堂本真,回归学科本真”的教学理念。如何从微观上提高以“发现”为导向的问题素养,培育“发现”智慧,让学生有机融入思考、发现、生长、迁移和递升等多种元素,是化学学科的科学价值;如何从宏观上通过哲学教育引领学生的本真追求,从想学走向会学、坚持学,是化学学科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前树.试论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J].化学教育,2016(21):4-8.
关键词:流行舞蹈;艺术舞蹈;结合;教学
1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特点
流行舞蹈,是一种表现方式比较自由、娱乐休闲色彩强烈、适合大众广泛参与、在一定时期内被广泛运用的舞蹈艺术形式。例如:街舞、拉丁舞、国标舞、劲舞、现代舞、Disco等等。流行舞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并且喜爱的,尤其是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在年轻人群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且会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广泛流行。艺术舞蹈,是指由舞蹈艺术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进行的艺术创造,所创作出的舞蹈主题鲜明,感情思想丰富,舞蹈形式完整,舞蹈的艺术形象也比较典型化。艺术舞蹈是由舞蹈艺术家用舞蹈动作作为语言诠释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是一种规范、高雅的舞蹈艺术。然而由于艺术舞蹈偏重于对舞蹈的艺术呈现,因此在普通群众里的应用并不广泛,致使大众对艺术舞蹈不闻不问、敬而远之的不良局面,与流行舞蹈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发展不均衡、冷热反差大的情况,我们要积极的扭转和改变这一局面。因此,将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改变不良局面的重要举措,促进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共同发展。
2实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结合的发展
(1)转变观念,有助于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结合的教学的发展。在舞蹈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正确认识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要树立转变这一不良现象的信心。转变传统舞蹈教学中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毫无联系的错误观念,认识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之间的共通性和两者相结合教学的可行性,明确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结合共同发展的目标。
(2)改革教材,促进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的教学的发展。在目前舞蹈艺术教育机构的舞蹈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恰恰相反,流行舞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寥寥无几,而艺术舞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却是铺天盖地。舞蹈教学的课程和内容安排的不合理,多数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多半是在与普通大众联系紧密的领域,因此造成了舞蹈的教育与就业的脱节,这也是舞蹈教学体系的弊端。因此,对舞蹈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材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于艺术舞蹈教育而忽视流行舞蹈教育的舞蹈教学模式,适当的增加对流行舞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进一步促进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起来进行舞蹈教学。
(3)取长补短,推动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结合的教学的发展。流行舞蹈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趣味性,流行舞蹈的节奏动感,表演的方式比较自由,不仅融合了多种时尚元素,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酒吧、歌厅等娱乐文化的发展也非常迅速,这就为流行舞蹈提供了展示平台,人们在这些娱乐场所应声起舞,通过流行舞蹈交流感情、释放压力。流行舞蹈的时尚、潮流、前卫的特点有效的吸引了普通大众的目光,因此流行舞蹈是离群众最近的舞蹈。而艺术舞蹈的情况与之截然相反,因此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有很强的互补性。艺术舞蹈在舞蹈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是艺术家根据生活体验创造的艺术形式,因此具有表达情感、诠释人生哲理的核心价值。所以将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取长补短,进一步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发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共通性。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虽然不同,但是作为舞蹈中的两种类别,在本质上还是有共通性的。首先,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表现的主要载体都是人,通过人体的肢体动作进行表现;其次是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都要求表现者的身体有柔韧性和舞蹈的基本功;还有就是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都是将人体动作与音乐、戏剧、诗歌等因素协调统一,给人美的享受;最后是在当代,对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融合在一起的舞蹈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并且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群众的喜爱。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正确认识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共通行,才能有效的促进两者相结合的教学的发展。
(5)具体实践,实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的教学。舞蹈艺术的实践性很强,在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结合的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舞蹈技巧训练,并且重视学生对舞蹈的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的感受流行舞蹈或艺术舞蹈的气质特点和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对舞蹈的理解和领悟以及舞蹈表现力,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审美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
(6)嫁接流行元素,创作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融合的艺术作品。将流行舞蹈的时尚、自由与艺术舞蹈的正统、严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和谐共生的舞蹈艺术作品。将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集为一体的舞蹈艺术作品,将具有更强更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例如,在演绎传统的大鼓舞时适当的融合播滚音乐,融合作品的结果是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远远的超过了两个个体之和。所以,把流行舞蹈元素和艺术舞蹈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创作的舞蹈作品,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的。
(7)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舞蹈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人们对艺术舞蹈的不闻不问、敬而远之的冷漠态度并不完全是他们讨厌艺术舞蹈,更多的是因为对艺术舞蹈的接触不多,根本不了解和不懂得欣赏艺术舞蹈。那么加强舞蹈知识的宣传和舞蹈技能培训、提高舞蹈艺术审美水平和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感和领悟能力对艺术舞蹈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实现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发展的重要环节。例如,舞蹈剧院可以引进艺术舞蹈剧目以地量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开放;在学校的音乐课程中适当的添加舞蹈教材和舞蹈知识的教育;舞蹈教育培训机构要做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课程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均衡发展等等。
(8)合理的利用媒介资源,使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广泛的推广和普及。随着高新科技和媒介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目前,许多关于舞蹈艺术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比如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和湖南卫视的《舞动奇迹》等,收视率也居高不下,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为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介,为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发展开辟多种渠道。
3结语
综上所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价值,两者也有一定的互补性和共通性。所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两者融合统一、和谐共生的舞蹈作品,促进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辅相成、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增强舞蹈艺术对大众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朱奕,邓俭.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融通发展[J].飞天艺术经纬,2011(02):8485.
[2] 李元珍.把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相结合舞蹈教学探索[J].艺术与设计,2012(01):124125.
[3] 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1):46.
关键词:美术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融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特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美术领域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美术创作的力度和深度。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美术创作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美术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国际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遇到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新的时代向美术创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这些课题包括:如何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力作,如何以优秀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审美需求,如何在既共生互融又相互竞争的世界美术大格局中建立当代中国的艺术样式和学术形象,如何使当代美术创作与时俱进等等。面对机遇、挑战和各种新课题,每一位有责任心的美术家都应当感到肩负的历史重任。
当代美术虽然处于繁荣上升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是量大于质,还缺乏从精神内涵到形式、语言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力作。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力作的目标虽己多次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影响的力作仍如凤毛麟角,主题性创作质量有下滑趋势,这和整个时代所表现出的发展气势及创造力是十分不协调的。 就数量而言中国当代美术家居于世界前列,但在艺术观念、素养、语言及形式创造上具有突出成就,并以此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美术大家还不多见。美术大家是一个时代美术成就的最高体现,缺乏大家的现状和中国作为一个美术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和十年前相比,当代美术在观念、风格和审美取向上都获得了质与量的飞跃,但还未能产生出既能表现时代精神,又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当代性艺术样式。而在世界美术格局中,只有构建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独特价值的现代性艺术,才能对世界文化发生独特的影响,进而对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艺术品市场机制的建立对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正负效应正越来越突出,由于市场机制的和部份画家对市场价值观的过份崇拜,已成为制衡当代美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亟待重视。一些美术家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唯市场利益为创作的动力,这些严重影响了中国当代美术尤其是中国画的形象和声誉。当代美术创作中一些美术家长期拿不出高质量的作品来,却热衷于个人的名利、效益活动,导致社会舆论的不良反映。一些民办的画院虽然很活跃,但囿于艺术水平和资金来源看,非但难以弥补国有画院的弱项,反而致使整个创作态势有向庸俗化、低俗化方向蔓延之势。
学校是培养美术人才的主要场所,为转变美术发展中的不正之风,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有助于培养美术学科接班人,加强美术人才思想的坚定性,完善美术发展的现状。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培育美术学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理上对社会的自觉认同、归属和在行为上对社会、对他人的伦理关怀、责任担当。社会并不是纯粹独立的无数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由无数个相对独立个人组合形成的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于社会整体,不与他人交往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局势动荡此起彼伏,在国内,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必然给整个社会带来激烈凸显的社会矛盾和集中棘手的社会难题,这一切都给当代青少年提出了严峻挑战。时代呼唤英才,青年强则国强。
树立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要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因此,生活在不同历史时代的青少年总是要面临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正如马克思所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历史使命不同于一般的个人情感和个人追求,而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一个灵魂性精神准则。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能够自觉地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能够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并在追求这一崇高价值目标过程中不断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提高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能力。相反,不负责任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其人生往往庸碌无为。对于这一道理,英国教育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也早就说过:“缺乏责任感,人们对抗不了苦难,抵御不了财色的诱惑,导致犯罪或堕落。相反,在责任感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变得坚强勇敢。”
美术教育对人的影响上升到如何做人。美术家应关注人民百姓的生活,关注现实生活的苦难。美术家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从事艺术创作就要能够感受到美,表现美。美术家也不能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美术家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美术家是人,他是被伦理道德所约束着的,因此,就必须要有社会责任。美术家要关怀他人,回报社会,为百姓疾苦而呼吁。一名艺术家最主要的职责是发现美,将其表现出来,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促进美术的发展。
所以在当代美术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术家人需要勇于担当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积极履行社会义务,这样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术力作。
【参考文献】
一 运用信息技术,演绎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尤其是实践设计课,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难点问题,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则明显降低,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编制中,我们紧抓重点、难点,将原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在制作《招贴设计》课件时,选用多幅著名的和平运动招贴画,从内容、形式多方面进行分析演示,使学生对招贴画的设计构思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设计步骤上设置相应的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操作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工艺美术设计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等环节实现的。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讲解,给出图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班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能让学生自己领会和做练习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有了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媒体后,就可以在课前编制好适合学习的教学软件,当老师讲解清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后,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学习。通过多媒体网络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完后,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使用画图等软件来做练习。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作品。这种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和美术设计的整合教学,达到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他课程的目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软件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 遵循相关原则,注重创新思维的发展
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为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
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且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是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良好的效益。
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优化课程整合,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以下目标: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不仅能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 融合 ; 自主学习; 实践能力 ; 数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主导者角色,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探究活动中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信息技术中改变了过去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使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优势,激发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性。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和的原则
在教学中,要根剧学校实据情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技术资源,老师要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境,要给学生搭建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的平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能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大课堂的容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会是得其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不能流于形势,要促进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要从简单的制作(比如过去用彩纸剪一些小红花,小动物,小棒等做教具进行演示)。转移到设计转变为以学为主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数平移的格数是本节课的难点,但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地展示出移动的方向和格子数,关键处闪烁形式出示,学生的思维也一下子被激发,很快学生就算出平移的距离,而且可以利用多处的标志点来算,这样,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在数学教学中,起着推动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形式
在当今社会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很难在教材中反应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数学学科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性,更贴近生活和现代技术,同时拓宽教师的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举例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我出示了生活情景,一本笔记本3.15元,一支圆珠笔2.58元。燃后提问: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加法和减法。随着提问学生列式和尝试计算,学生的方法各不一样交流时分别请两位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想的,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现代技术与教学形式的组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就是让学生在校集中授课,授课时间和内容的统一限制。当今社会已进入新的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不应该仅仅停流在课堂上,而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点,丰富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简化学生制作统计图的程序,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制作统计图的目的。我从熟悉的情境入手,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分组上网查询部分股票近期收盘价的有关数据和部分上市公司年报统计表,再根据统计表上的数据制成统计图,这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他们根据自己上网查询的材料入手,找到了知识的源,是有感而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样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整合 初探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被动,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教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所以,语文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必须现代化、科学化。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信息传输手段,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在计算机多媒体环境下,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可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枯燥无味,印象也不深刻。这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进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计算机及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如教学杜甫诗歌时,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视、听感官上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比如,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教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的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知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前沿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摘要]新教育技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会产生推动作用,但不适当的使用就会对语文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造成资源的喧宾夺主,减弱学生的想象力,妨碍师生情感互动,退化教师技能等现象。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势 误区 应对方法
普及新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的共识和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潮流。我国教育部也于2004年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其中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实质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凭借其知识的多样、广泛、速度快等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之优势
1、信息表现的直观性,能突破学生视觉的限制,让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教学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 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创设出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氛围。并且能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3、 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一特性建立在教师对多媒体的有效利用上,要熟练掌握链接、留言板和计算机的操作,才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4、 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例如学习说明文时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既可以使学生整体把握作者写作的顺序、方位、角度,更有助于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5、 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1。传统课堂教学无法重来,但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教学记录下来,以供同学参考,减少知识的遗忘。对难点的重放则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之,大量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信息技术的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革新,然而目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认识、理解上的一些偏差,导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误区。笔者仅就所闻所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1、教学资源喧宾夺主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采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在于利用其图、文、声、像等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达到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程度的目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而制作出适宜的教学课件,以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2但在我所了解的汕头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个目的,使用了过量形式优美的视频、动态信息,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冲淡了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偏离了语文教育、语言学习的中心目标,影响教学实效性。具体表现在:
(1)信息容量大。比如在讲授《黄山记》这一课时,有位老师花了很多精力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总想将课文内容扩展开来讲。他认为只要讲了学生就能理解掌握并应用,讲了比不讲好。于是课件成了“黄山图片展”。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学生积极发言,实际由于信息量过大,学生目不暇接,没思维的空间,对整节课的内容只是囫囵吞枣,只有个大概的印象,对作者的感情理解并不深刻。对文章整体的结构把握不清。个别学生在反馈教学意见时甚至说:“这不是机器化大生产下的‘填鸭’教育吗?不用人灌用机器灌。”
(2)信息表现方式复杂。在课堂教学中是所教的内容决定教师备课的内容及课件的表现方式。如果在形式上一味追求新颖和动感,大量运用强烈的色彩、丰富的图片和多变的动画。看似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点,实际上仅仅是追求了优美的形式和艺术效果,过多的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动画和声音以致喧宾夺主,致使学生被新异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分散。还有一些问题用简单的语言、文字、图形就可表示清楚,却采用各种形式优美、复杂的课件,使得视频影像的播放占用大量教学时间,授课量减少,降低了授课效率。
应对方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接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信息和信息表现方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接受有用信息。因此,课件制作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教学设计的思想进行设计制作;要简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要强调实用性,避免追求表面,喧宾夺主,更不能画蛇添足;要根据各个阶段的学生制作出不同的课件,因人而异。
2、图解减弱学生的想象力、使创新思维僵化
(1)以诗歌教学为例,诗歌最重要的存在形态是意象,“意象是作家的感知,情感和理智等心理因素与所描写的事物有机结合所构成的复杂的经验世界。古诗文作品的审美经验,传达着作者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也能引发读者从自我的出发进入情感和生命体验,这样就使意象具有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3。信息技术手段的不当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作品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使作品原有的优美意境变成了简单的画面,其结果是破坏了学生对作品想象再造的重要环节。如六都中学教师讲授杜甫的《登岳阳楼》时,课堂上展现的是多幅洞庭湖的图片。饱览湖上风光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每个人对景物的想象都是不同的。固定的画面会割断作者的情感联系,让这些画面成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不利于学生想象。例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是很难用具体画面来传达的。笔者认为在这里如果使用讲授法会让同学们在自由大胆的想象中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不受约束在品位语言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进行思维再加工使他们有更丰富的想象和作者能产生情感共鸣。就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是每个人的心中之美是“千人千美”。如果用一幅美女的画表现不仅太直白而且一点意蕴也没有,更没有让人有想象自己心中美女时的那种再造的兴奋感,幸福感。
(2)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是语文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总目标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大量出现,学生的大脑只能像一台存储器,尽可能记忆呈现的信息,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文章的理解就停滞在所显示的图文、声音、解释上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教授《山居秋暝》一诗时,老师给定学生的画面就是山间傍晚,茂林修竹起伏摇曳,澄净碧蓝的河水蒸腾着雾气,雾霭迷蒙中,主人公伫立于蜿蜒的水畔,远眺周围的景物。浣女们在竹林中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水上漂来小船,荷花在风中摆动……如此一来,学生就只跟着老师做的课件走,没时间去思考可能还有其它的解释,长此以往,必定会形成思维定势,束缚学生的创新潜能。比如诗中“王孙”的形象,大可启发学生思考:你能说出这里的王孙的真实含义么?除了可能是代指,会不会是作者在自喻呢?又或表现的是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应对方法 在各种的课程评估中都把是否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所占比重作为重要指标,在客观上造成个别教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次数,忽略了教学效果。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因需要而不同。在课件中给学生留足够的空白,教给学生如何思维,让学生有时间、会独立去思考,还要多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重建课文。
3 机器妨碍师生情感互动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学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活动,课堂是师生思想交融的场所,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把要讲授的内容讲出来,有时还要用合适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或眼神变化使语言形象化、艺术化、从而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全神贯注。而学生对教师的一个微笑或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当代高中生经常的心理表现就是“爱师及课”,这也是教师的魅力所在。但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不适当让课件主宰了教学,师生的情感交流被抛弃了。质量不高的课件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学生与计算机交流机会增多,而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减少。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计算机终端或投影仪上,很少直接面对教师和较少注意教师的形体语言、音容笑貌。教师被“禁锢”在控制台上,更多关注的是课件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而减少了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人性化的教学将会被冷冰冰的机器取代,这个机器成了第三者硬生生霸占了课堂的主动权,剥夺了师生对话的权利,阻塞了师生沟通渠道,师生情谊一天天被淡化,一些教师逐渐缺乏激情,一些学生失去热情。其结果是使本来极其鲜活、富有生机,极易引起学生兴趣,能够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的语文学习变得呆滞、拘谨和索然无味。##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听不懂的要讲,课堂气氛不活跃要调动,学生情绪不高要激励,这些都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理解之上,建立在必要的师生互动之上。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启发,双方都会增长自己的知识、能力,才能让教学相长落到实处。
应对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应注重交互性,运用课件勿忘师生互动关系。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要做到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是技术的组织者、管理者,信息技术应该适应和满足教师的需求,二者组成系统才能很好的协调工作;学生是信息技术服务的对象,信息的使用还要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传递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和谐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和谐环境中与教师合作交流。只有将这三方面关系调整好,实现人与技术的真正结合,教学才能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才会有人情味,学生才能活跃起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4程序淡化教师个性,退化教师教学技能
(1)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有不可预设的一面。而课件的制作都有一个固定的程序,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多媒体课件。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程序就固定不便,教师只能跟着课件进行教学,无法观察学生的反应,不了解学生接受的程度,课堂就会受限于课件。呆板的预设妨碍了活生生的生成,教师很难发挥特长、形成个性。教师本身散发出来的信念性格,气质等隐性魅力在多媒体中难以体现,更不要说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学生。学生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课程。但在程序的预设下,老师没时间,也没足够的心理贮备去引领学生研究讨论,只让下去再说,但是下去仍然没时间,没空。这样的问题经常的处理办法就是搁置,不予理会。实际这是教师最能体现自己特色的机会。教师以自己的个人风格而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是任何课件的文字和图画所不能取代的。夸大多媒体课件作用,只会让课堂变成“放映室”,教师成了“放戏”的播映员,学生成了可“看戏”的观众,机器掠夺了老师上课“演戏”的权利。
(2)长期单一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容易降低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感情的教师范读,隽美的板书,恰当的肢体语言,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都属于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让教师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发扬光大。当疲于追赶潮流,使用课件教学时,人们驾驭传统教学手段的能力却在逐渐退化。特别是刚刚上岗的教师,使用粉笔和黑板的教学基本功没有打牢、打实,一旦脱离了多媒体课件就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上课。更有消极懒惰的,认为只要有多媒体课件就可“包打天下、一键到底”,不再考虑教学的改进创新。长此以往,将导致教学能力退化,最终落伍淘汰。
应对方法 解放学生的头脑与手脚是让其成功的培养自己精华所在,可如何“解放”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在新疆的信息技术状态和物质条件下,多媒体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手段仍然是十分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拥有以往教学无法比拟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是它的重要优势。同时,如何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使其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工具,更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握教学的“双主”概念,将多媒体技术灵活的融入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之中,各种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能
总之,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这一举措,一方面能大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个人认为,教师的上岗培训,除了完成职业身份的转化外,也要加强教师多媒体素质的修养,不断提高教育业务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最好可以专门指导教师如何合理的利用课件。让语文课堂教学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给孩子一个思维的空间!让孩子深入到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潜能,形成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现代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注释]
1彭军 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武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谭绮球 多媒体教学实践中的若干偏宕『J .教育与职业 2008(6)
3彭小明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 『J.教育研究2008(1)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 游旭群 主编2-055、080-085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在教学中“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而且当前的形势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了解、掌握更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求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形成过重的负担,因此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需要新技术的参与和支持。在现行高中数学课本中融入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恰好我也是第一次用新教材,所以在前一段我就给学生上了一节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参数a的取值对指数函数y=ax的图像的影响,下面我就自己在具体实施中的感受谈一谈。
对于参数a的取值对指数函数y=ax的图像的影响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有具体的实例出发,分别讨论了a>1和0
实践一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 ,y=3x 与y=5x的图像,比较三个函数增长的快慢,研究它们的个性。然后学生在下面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分别作图。此时我打开几何画板,利用作好的滑块工具,拖动滑块改变参数a的值(让a=2,3,5),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规律。这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学生们在下面热火朝天的讨论着,此时我找了一名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指数函数的底数越大,其函数值增长得就越快。然后我又找了一名学生判断她的说法对不对。从而要求学生在语言叙述上要严谨。师生共同总结:
一般地,a>b>1时,
当x
当x=0时,总有ax=bx=1;
当x>0时,总有ax>bx>1;
(4)指数函数的底数越大,当x>0时,其函数值增长得就越快,即图像越靠近y轴。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
实践二 分别画出底数为0.2,0.3,0.5的指数函数图像,想象底数为2,3,5时指数函数的图像,研究指数函数y=ax(0
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它们的图像应该是怎样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请一位学生来操作几何画板,利用作好的滑块工具,拖动滑块改变参数a的值(让a=0.2,0.3,0.5),让学生认真观察,看看与自己想的是否吻合。再找两位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从而总结出0
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级的概念与能力,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所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信息技术使数学思维“可视” ,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只有具有利用信息能力的人,才知道怎样组织知识,发现和使用、开发信息,他们也才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当代社会,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那么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但是,本节中我还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学生的动手作图能力没有得到体现,因此,我认为,为达到课堂教学的真正优化,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还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定要适度。我认为对待课件应主要针对某个教学难点或重点来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切忌为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内容华而不实。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将完美的外在形式与实用的内容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教学。因此,有时,在能解决好教学难点的基础上,设计的时间短一些,反而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更好。
关键词: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制度创新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教育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体制需要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与社会转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适应,作为民生和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同时,教育发展由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跨入新的世纪,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促使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正在步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而教育又在社会资源配置和综合国力的形成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也必然引起教育观念、体制、模式的变革和创新,特别是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各学校特别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也给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艺术教学和训练,并对部分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艺术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基础艺术教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其对教育培养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艺术专业教育体制着重于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再加上部分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导致艺术教育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却感到步履维艰;在学科建设、教学条件等方面也长期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形成,文艺团体走上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轨道,也打破了过去表演团体依赖于政府的拨款来维持生存的局面,多数表演团体却仍然都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挑战。而艺术教育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虽在艺术师资人才需求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各事业单位定岗定编的因素,因此,无论是文艺表演团体,还是各类事业单位所需的人才,一是高、精、尖艺术人才;二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在文化事业单位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的大潮中,基础艺术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2.机构设置不健全,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从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多数学校的教学机构存在管理的盲点,特别是对于艺术教育方面,多数高校没有设置艺术教育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机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部门形同虚设,只是在教育管理部门评估检查时临时挂牌应付,艺术教育的日常工作和大型文艺活动仍然依靠校团委组织进行。调查中还发现,多数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指导思想理解不准,这主要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从而导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安排的随意性大。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要求,所以教育的效果也很难取得有效的评价,继而影响教学内容的连贯和深入。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和监控。据调查,当前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普遍数量不足,多数高校的公共艺术课授课教师学历、职称偏低,从教学结构来看,主要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但是也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开设的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公共艺术课一般安排在课外时间,客观上也使教学质量的监控难度增加。对课程不能很系统地进行安排,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公共艺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公共艺术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我国现有的综合类专业艺术院校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些年来,根据教育部“拓宽办学渠道,提倡社会办学”以及“国办民助,民办国助”的办学思路与精神,在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内综合大学也相继建立了各种类别的艺术学科。这些因素使得专业和非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艺术类招生和报考持续升温。然而,在积极探索适应国家改革与转型的时期,也应考虑艺术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问题。如果各院校不加限制地盲目扩招,势必会出现人才过剩,从而导致供需失调的状况。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人才培养越多越好,这样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要追求质量,否则必然形成资源浪费。当今社会中出现艺术专业教育的“泡沫现象”,如果不及时制止,势必会形成愈演愈烈的现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过多和缺乏都是一种不正常的现
象。
二、对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建议
艺术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艺术教育要向高标准、高层次发展,发挥好艺术教育在开发智力、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作用。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快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步伐。要改革教育体制,首先要转换学校运行机制,这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设立专门的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改变学校的内部传统运行模式,资金和教学设施上对艺术教育给予支持,培养更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艺术人才。
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对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修补和完善,也要从根源入手,要敢于改革学校的相关管理体制,这样才能真正地摆脱束缚,可以利用领导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来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盘活学校内部动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责、权、利统一的学校运行机制。
3.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艺术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也是最尖锐的,是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教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同时要配备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开设艺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高校应适当地放宽艺术课师资的配备比例,加强对艺术课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加强在校艺术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思想觉悟,使之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4.规范对艺术类课程的管理。教务处和艺术教育主管部门既要鼓励教师多开课,又要对教师开设的艺术课程注重质量监控。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对不同年级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区别对待。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艺术课程的考试和考查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注重教学过程的控制,通过艺术教育的课题,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性认识,把他们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在这样富有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更需要众多具有高水平、高学历、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和“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艺术人才。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各艺术院校以及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应更积极地探索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以达到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穆兰.艺术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论改革开放30年高校艺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j].新闻界,2010(3).
[2]殷玉静.多元化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