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物流的基本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信息的定义:“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在现代物流活动中,物流信息反映物流过程中关于输入、输出物流的结构、流向、流量、库存量、物流费用等。
现代物流特征:物流系统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物流手段现代化、物流快速反应化、物流服务社会化。在现代物流中,物流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基本功能:市场交易活动功能、业务控制功能、工作协调功能、支持决策和战略功能。物流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物流企业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区别于传统物流管理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流技术智能化与物流装备的现代化、自动化;二是物流信息系统软硬件的无缝配合。目前,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物流管理信息的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结构化及层次化,管理信息的网络化,物流硬件设备的自动化、现代化,物流产业人才密集化、产业化。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物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巨大进展。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物流信息实现实时互换、共享、汇总、交流、控制、运筹、计划等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功能,从而可以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反应能力,为物流客户提供有关物流信息的增值服务。目前,现代物流业已建立了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准时生产制(JIT)、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标识技术(RF)等新信息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物流信息系统中。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第一,系统技术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讨论所提出方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否有可能实现。第二,经济可行性。对于经济可行性,将从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一部分是可以用钱衡量的效益—有形效益,另一部分是难以用钱表示的—无形效益。第三,管理可行性。除了技术、经济因素外,管理因素对于项目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完成企业的一系列的活动,如报关、定单处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需求计划、销售预测等。物流信息系统使物流配送时间大为缩短,更新了物流业务的过程,简化了物流业务处理环节。企业通过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数据信息管理的准确性,避免重复数据错误,简化信息管理,提高企业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交换,提高物流管理效率;提高物流运作及物品流动的效率,降低物流流动的成本,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
构建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内容一般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估五个方面。第一,系统规划。系统规划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初步调查,明确问题,进行可行性研究。第二,系统分析。系统分析的任务是进行调查理解用户需求,分析业务流程等。第三,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工作得到的系统功能和信息需求确定系统的设计方案。第四,系统实施。系统实施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系统设计说明书,进行代码编制,独立运行代码,完善修正,得到符合应用条件的可运行的物流信息系统,并交付用户使用。第五,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估。在运行阶段,根据使用情况对系统作适当修改,使系统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物流管理;物流增值服务;物流服务的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29-02
1 物流增值型服务内涵界定
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是指在完成物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的各种延伸业务活动,在信息主导商业发展的今天,物流增值服务主要是借助完善的信息系统和网络,通过发挥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的经验和技能来实现的,依托的主要是企业的IT基础,因此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可以提供信息效用和风险效用。增值服务是近几年来物流领域中比较热门的提法,具体增值服务应包含哪些服务内容,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只说增值物流服务是指在完成物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的各种延伸业务活动,可是对于具体物流的增值服务的项目都有哪些,增值服务的范围如何划分,大家的看法却见仁见智。
金环(2009)认为,增值服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服务,即物流金融服务、逆向物流增值服务、售后维修增值服务和规划咨询增值服务。张恩明(2008)认为,增值服务有一般意义的增值服务和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其中延伸服务包括客户增值体验,物流解决方案和IT服务。郑芳(2009)把增值服务划分为以常规服务为延伸基础的增值服务;以客户端为延伸的增值服务;以不同行业的企业集成为基础的增值服务。甚至有人认为,增值服务就是物流企业创收的新的收费项目,他们把运输和仓储作为基本物流服务,其他的服务都作为增值服务,把增值和收费等同起来,认为增值服务就是收费的服务。
但是对于哪些属于物流基本服务,哪些属于增值服务需要有个明确的界定,如果增值服务的范围划分不明确,就会出现有的物流企业作为基本物流服务的服务项目,到了另一个企业却当做增值服务来做,会出现收费标准的不统一,甚至出现乱收费的现象,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造成物流成本的升高,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客户对物流企业的高成本、低质量服务越来越不认可,甚至出现有些客户自己出资进行自营物流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们通过社会化现代物流服务去改善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企业效益等目标的实现,更直接影响我国现代物流服务的规模和质量。
2 对物流增值服务认识的几点关键把握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物流的基本功能都有哪些。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对物流下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据此,物流的基本功能应该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郑芳(2009)认为以常规物流服务为延伸基础诸如仓储性增值服务,如:原料质检、库存查询、库存补充及各种形式的流通加工服务等;运输性增值服务,如:选择国际、国内运输方式,运输路线,安排货运计划,为客户选择承运人,确定配载方法,货物运输过程中的监控,跟踪,门到门综合运输,报关,代垫运费,运费谈判,货款回收与结算等;配送性增值服务,如:集货、分拣包装、配套装配、条码生成、贴标签、自动补货等。这些物流活动中哪些物流活动可以算作增值服务,哪些物流活动不能算作增值服务,应该进行合理的区分。如果把增值服务的范围扩大,有可能会造成重复收费,造成物流费用过高。
其次,我们需要搞清楚物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目的是什么。在弄清物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目的之前,我们应先清楚物流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总体上来说,物流企业属于第三产业,属于服务型行业。物流企业的服务是通过创造物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而创造价值的,在创造物品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物品的所有权效用。对于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来说,物流的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商业成功。所以,物流的增值服务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不仅仅是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或者实现了销售任务,或者提高了售后服务的质量,而应该是使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所以,物流企业在区分增值服务的时候,应该注重于通过物流活动的重新规划设计,通过对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使得企业整体的成本下降,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增强。所以,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的划分需要切实找到那些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作用的物流活动的组合,而不是某些具体的物流活动。
再次,在物流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增值服务的内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物流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增值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例如,在我们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时期,有的企业能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增值服务,随着客户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送货上门现在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物流服务了。对于物流企业来说,需要不断地把一些目前作为增值服务的服务项目逐渐的内化,成为企业自身的一项基本物流服务,长此下去,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逐渐增强,在物流行业中会提高其竞争力。当然物流企业还需要不断地对自身所能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一系列的物流服务产品,能为工商企业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一体化服务,与企业形成更加牢固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最后,物流企业应加强IT技术的开发,为企业提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的数据整理服务。第三方物流建立在现代先进的电子资讯技术基础之上,第三方物流服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运输和保管,涉及物流综合服务和增值服务。为了和客户进行良好的交互活动,提高服务质量,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资讯系统构架。通过提供服务建立IT物流资讯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运用先进的资讯技术管理物流业务运作,实现业务资讯的一体化,提高业务自动化水平,降低物流运作时间,这样企业才可能实现服务承诺,为提供强化增值物流服务奠定基础。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IT服务包括两个方面:系统应用服务和资讯服务。
系统应用服务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自身的资讯系统资源,为客户提供运行资讯系统的平台和技术支援。系统应用服务可采用租赁、部分售出的形式,这不仅为客户节省了软硬体投资成本,而且还利用规模效应减少了企业运作成本。
资讯服务由两个服务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和客户的交互活动,提供服务资讯的即时查询、浏览,好比电子物流,可以在线跟踪发出的货物、联机实现投递路线的规划、物流调度以及货品检查等,可以说电子物流已成为21世纪国外物流发展的大趋势。二是作为第三方参加主体,使供需主体能及时了解双方的变化情况,以调整服务内容和相关业务。资讯服务不管是对客户还是对企业自身而言都非常重要,它是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3 结 论
【关键词】 东西方 物流思想 比较
物流管理是指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实现物流合理化,对物流活动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内外贸易的广泛开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企业在不同程度上从生产导向、销售导向转为市场导向,而物流也随之从传统的单独管理进入系统统一管理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要也从最初的旨在扩大生产能力与规模变为提高系统效率、稳定市场与销售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一个高效、合理、通畅的物流系统,可以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之目的。目前,业内还缺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深入理解,加之现阶段国内对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还不尽完善,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物流思想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掌握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论及其内在含义,从而将我国现行的物流管理理论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思想体系,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物流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中外物流管理思想的演变
“物流”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之后,随着营销管理学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物流问题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把它理解为物资的供应、装卸搬运和储存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各个环节的综合体。然而,从物流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二战”期间曾被认为是现代物流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当时以美国营销学派阿奇・萧提出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物流概念和军事后勤学派美国少校琼西・贝克提出的“logistics”物流概念最有代表性。应该说,这两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不同的。阿奇・萧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定义物流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准确地翻译,应该是“实体分配”,实际上就是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怎样更省钱、更及时地分送到客户手中的活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物流”;而琼西・贝克则是从军事后勤角度定义物流的,将“logistics”译成中文,确实是后勤的意思。“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快速发展,供、产、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物流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同时在工商界,许多企业开始广泛应用美军“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后勤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此后,宏观经济的衰退,市场萧条,尤其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使企业意识到顾客服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20世纪中期,由于原材料的多样性、季节周期性的需求、库存持有成本的上升、多项目的生产线以及在客户需求与物流成本之间建立平衡的需要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美国的管理学家提出了物流管理的概念,并把物流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包括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用户服务等的思想观点为众多厂商所接纳,但此时人们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仍局限在生产领域以外的流通及服务环节上,而对于企业内部运作产生的物流需求问题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配送需求计划(DRP)、配送资源计划(D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准时制(JIT)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以及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推动了物流顾客服务战略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也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流理论和实践开始向纵深发展,一方面,EDI和专家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POS系统、条形码技术在物流上的广泛使用,进一步保证了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和准确性。在此背景下,单凭技术发明、改建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已难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相比之下,改善物流管理、改进工艺流程则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无论是在对物流概念的理解上,还是在现实的物流管理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并提出了“整体化物流管理”的思想,即物流管理不仅包括前述的产品流通过程和服务环节,也包括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采购、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
日本物流概念形成的历史比美国要晚得多,但是其发展却十分迅速,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在日本,物流概念的导入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派出“流通技术考察团”在美国实地考察时初步接触到“物流”这个概念,在详细了解了物流这一新事物后,于1958年第一次提到Physical Distribution(PD)。由于当时的日本尚处于经济发展的黎明期,所以物流(PD)概念马上被产业界所普遍接受,并把它译成“物的流通”。1973年,日本经历了石油经济危机,经济陷入萎缩状态,日本的企业重新关注物流对企业盈利的价值,谋求物流带来的利润空间和竞争优势。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消费者需求上的差异化日益凸显,商品倾向于轻、薄、短、小的商品开发,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当时生产经营的主流,这使得市场需求的不透明度增加,要求制定合理的库存的观念越来越强烈,物流管理也相应地从集货物流向多频度、小批量、配送短距化方向发展,由于市场销售竞争的不断加剧,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因此得到纵深化发展。
虽然物流理论和实践在国外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物流的战略地位尚未显露,物流实践的发展相对缓慢,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尚未形成,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对物流产生了需求,我国政府和企业才逐渐认识到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的价值和战略地位,由此开展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但时至今日,我国的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二、中西方物流概念内涵解析
1、欧美物流概念解析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63年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及制成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1985年对物流的定义改为: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从以上两个定义来看,前者定义了具体的物流活动,强调物流的目的是“有效率”的流动,而后者则采取了更为灵活的表述,强调物流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
欧洲物流协会在1994年对物流所做的定义: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欧洲物流协会的定义已成为欧洲标准委员会的物流定义,寄希望于能够成为欧盟的物流规范。
从物流在西方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定过程以及各种物流概念的分析来看,欧美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对物流概念的定性与定位的实质性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从工商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定义和分析的,并且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物流的经济技术特征,提出了物流活动的管理实质上是对可控制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即通过市场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物流网络实现系统的总成本最小,这些思想理念构成了欧美国家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核心内容。
2、日本物流概念解析
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1981年在《物流手册》上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消费地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如果不经过这些过程,物就不能移动。
在日本,最初的物流概念,并不仅仅是指市场营销中的商品的分送和销售,还包括从生产到消费领域的供需服务。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输、保管、搬运、储存、流通加工及其伴随信息传输处理等活动来满足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这些概念的内涵,虽然已经拓宽了物流(PD)理念从美国导入时的初始内涵,与美国和西方物流(logistics)的意义有所接近,但是其仍然没有将物流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商品所有权的转换纳入物流系统的研究范畴,仍侧重于强调实体的流动过程。
3、中国物流概念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相对于欧美和日本的物流概念,我国的物流概念既简练又确切,既深刻又易懂,既规范又通用。根据国家标准的物流定义,物流属于物品实体的流动,“物流”中的“物”泛指经济活动中各种物品,“物流”概念中的“流”泛指物品空间位置、时间位置的变动和形状性质的变动。我国的物流概念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和普遍通用性,而欧美国家和日本将物流理解为分销领域或“物的流通”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中外物流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由于东西方物流管理思想内涵的形成和发展所经历的过程有所不同,势必会造成在以后的发展中,东西方物流在概念和内涵上产生重大分歧。东方的物流思想突出强调的是产品或服务的物理性移动,强调政府在物流活动中的调控作用。东方的这种物流理念,是日本在从美国引入的PD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意是指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活动的核心和实质是“物”的流通。日本统计审计会发表的《关于改进物资流通消费统计工作的咨询回复报告》中将日本的流通体系分为物的流通和商业活动两大类,从而第一次确立了初始的商流与物流相分离的概念,将物的流通解释为物资流通活动和信息活动,并指出物流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物资实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而将商业活动称之为商流,它的基本功能是完成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在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物流思想的发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物流专著是日本菊池康也教授撰写的《物流管理》,他将物流描述为“为了消除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场所间隔和时间间隔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应该说,对物流的管理理念提出更进一步解释的是日本学者林周二在《现代物的流通》中对物流的论述。他认为“物流是克服时间和空间间隔,联结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包括废弃和还原在内的一切资材的物理性移动的经济活动。具体说有运输、保管、包装、搬运等物资流通活动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活动”。
由于我国的物流概念是从日本引入的,所以“物流”定义的主要内容和日本的物流定义基本类似,概念中将“物理性”流动作为其核心内容,仍然强调物流是货物或物资的物理性移动,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阻断,创造了时间和空间的价值,所有这些都体现和构成了东方物流发展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的形成源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东方民族文化。
不难看出,中日所代表的东方物流思想理念的实质内涵是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物理性转移,突出了在物流活动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强化了物流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性,如具有代表性的“第三利润源”的观点则是出自日本物流成本学说的权威学者西泽修。
欧美现代物流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通过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充分整合并利用各种资源,即通过对现有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业务流程、销售计划等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在构筑综合性物流体制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去管理整个供应链,这种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更加合理和高效,因为它实现了企业内部物流的一体化,把分散的物流各项功能整合起来,并把它当作一个系统进行管理,防止各环节、各物流节点仅仅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而忽略整个物流系统的成本,以防止和减少内部利益冲突,保证整个物流系统运行的有效运作。可见,在西方的物流管理中,比较侧重的是供应链管理,其管理的目标并不是要达到哪一个环节的成本最低,而是要通过所有功能之间的平衡,来降低企业整个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或者在较优的服务水平上使物流成本更加合理化。由于西方物流理念强调的是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管理,所以在组织实施中,对运输、仓储等基本的物流服务功能则是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来择优选定社会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的,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保障。因此,西方物流管理活动体现的是现代管理学的思想内涵,是一种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自然社会等各种资源的手段,它将成为企业管理经济活动的一种优化运作模式。
东西方在物流理念内涵定位上的差异,使得中外物流实践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物流,其着眼点是企业,注重物流成本的测算和企业利益的得失,比较强调物流是“第三利润源”。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物流,其着眼点是消费者,物流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满足消费者而不是满足企业自己的基础上,所以欧美物流不谈“第三利润源”而特别强调物流的后勤保障服务,这使得欧美的物流管理思想更加具有战略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细致地了解东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产生的背景以及在物流理念定位上的差异,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真正内涵,借鉴发达国家在物流管理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物流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 汝宜红:现代物流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物资流通,2001(7).
[3] 牟旭东、陈建:物流第三利润与源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4] 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关键词:现代物流;区域经济;有序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物流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物流业产值每提高2个百分点,区域GDP将相对应地提高1个百分点。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纷纷增加对物流的投入,更有甚者,将其作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规定:“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始终保持着健康、持续、稳步的发展,物流在这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信息传递、交通工具、运输方式、仓储设施等物流业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够全方位地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高科技含量的服务。同时,也使物流业变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
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是包括物流在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地形多种多样,这些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也为区域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资源条件。由于各地区都有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从而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区域经济主要是依托这些条件形成的。
因而,现代物流在发展过程中,需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 现代物流的发展应该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
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物流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对物流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没有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密切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状态,决定了物流的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和形式。特别是用于物流的位移设施、包装设备、装卸机械、仓储设备等多种要素的组合状态均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物流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也有极强的带动效应。现代物流的业务内容涉及到工业、农业、流通、银行、保险等,几乎涵盖了三个产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在物流的基础设施投入中,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在物流企业的发展中,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产业结构整合中,投入产出的日趋合理。均可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区域经济内,物流业的发展目标,要服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既不能超前,高一哄而上,浪费资源;又不能落后,停滞不前,贻误发展。
二、现代物流的发展层次应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层次相统一。
经济越发达对物流的要求就越高,同时也能够为物流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条件基础。美国从1927年至今对物流概念的界定共有五次之多。而这期间正是美国的经济调整和发展的关键期。说明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物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物流发展的内涵是由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
物流的发展定位,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相一致。要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平台来支撑物流的发展;物流的基础设施平台反过来为区域经济服务。
三、现代物流的发展结构应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衔接。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以及诸产业间量的比例质的关系的总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对物流的基础设施、物流的服务结构及服务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区域经济的结构,决定物流的结构。
从产业结构来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以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来衡量的,现代物流属于服务业,本质上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产物。其本身的发展势必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产业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还由于物流业本身的发展涉及到的产业领域比较多,因而,可带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改善。
现代物流的发展应该有效整合物流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匹配。根据所在地区的物流业务量、产业结构、交通网络等现状,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和运用周边地区的物流资源,实现货运及配送的可达性和连贯性。
现代物流在发展过程除了要处理好上述几方面的关系以外,还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地区之间的合作,方可实现最终的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海峰.区域物流论[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2.
[2]张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2,(1):224-227.
关键词:物流、现代物流、区域经济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几个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而现代物流是指具有现代特征的物流,是物流对象从起点以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是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广泛采用了代表着当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管理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信息化、系统化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显著的区别,用来满足现代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发展现代物流,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企业竞争力。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改变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发展区域现代物流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大国,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资源的分布又很不均衡,历史上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极大,“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导致我国物流费用较高,据统计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20%左右,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0%和14%,物流成本降低1到2个百分点,将产生社会效益1000到2000亿元。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
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贸易保障,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狭小的空间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难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基本运转就会中断。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就要发展区域现代物流。
1、物流的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
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的日益改善,制造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而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第三利润源”。
物流业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以点状松散存在的要素组成物流网络后,原来点和点、要素和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随之变成网络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联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现代物流业对普遍降低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可以从对交易过程和交易主体行为的考察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一方面,从交易的全过程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从交易主体行为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促使伙伴之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物流联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交易费用有望控制在最低限度。
2、现代物流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现代物流的实现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物流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现代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现代物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3、发展区域现代物流,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
一般来说,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所以在此意义上讲,现代物流所辐射的经济区域属于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提出的“极化区域”。现代物流对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吸引外资,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网络化的大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有利于减少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
二、发展区域现代物流要采取的措施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理念来支撑,而目前的物流业在观念上仍处于计划经济的“传统物流”的水平。长期以来,“重农轻商”和“重生产、轻流通”的思维定势,严重影响着人们对现代物流产业的正确认识,严重阻碍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1、深化认识,更新观念,确立现代物流产业的战略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到“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物流的时代”。就物流的区域化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而言,21世纪必将是物流服务全球化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本质就是流通全球化。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彻底从“重农轻商”、“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深刻认识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战略意义。
2、要发展区域现代物流首先要保证有好的基础条件。
区域物流平台是保证区域物流活动有效、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物流平台是物流的载体,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的复杂网络体系。其建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与航路网络、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站场、停车场、港口与码头、信息网络设施等。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再次是标准类,比如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包装标准、卡车标准、集装设备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商品质量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作为与物流业发展相关行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在鼓励生产企业、商业企业、流通企业积极发展物流经营的同时,更应在发挥现有的物流设施作用的基础上,规划区域物流平台发展,明确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同时应妥善协调好相关行业部门,做好物流平台相关设施发展的衔接工作,使物流平台达到系统化、集成化。
3、要普及物流知识,加强人才培训,适应发展需要。
就世界范围而言,物流发展到今天,其价值的创造已经形成一大产业,其知识体系已构成一门学科,其专业人才正日前成为物流企业家、物流专家和物流学者。然而,在我国城市经济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业的水平,而物流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拥有量。目前各地区这方面的人才匮乏。因此,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既要培养政府的物流管理人才,又要培养物流经营服务人才。这方面要有紧迫感,可考虑派人出国或到先进城市考察、受训或者与境内外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办学等方式加速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也要考虑做好引进紧缺人才的规划,以建设一支能适应物流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现代物流的区域化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作为各个区域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速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和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5-47.
[2]董千里.高级物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88-90.
[3]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J].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63-65.
Abstract: Information products of the 20th century darling――Booming e-commerce, has brought earth-shaking cha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so modern logistics constantly highlighted new features and functions.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started lately, analysing and researching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logistics development, will play a better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影响分析
Key words: e-commerce;logistics;effe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17-01
0引言
电子商务概念首先是在美国提出,本质是商务,核心是商品的交易。由于电子商务是以电子技术为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使得其对物流活动的信息共享、现金支付、促销行销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1.1 服务差异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具体来说,它通过提供顾客所期望的服务,在积极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强调实现与竞争企业服务的差异化,努力提高顾客满意度。在电子商务下,物流业将会向介于供货方和购货方之间的第三方发展,会以服务作为第一宗旨。在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中心离客户最近、联系最密切,商品都是通过它送到客户手中。美日等国物流企业成功的要诀,都在于十分重视对客户服务的研究。
1.2 物流信息化信息对于物流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数据库(database)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技术、条形码POS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交换手段在物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减少了工作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1.3 物流柔性化电子商务使得物流各部门之间、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配送中心,既能使得物流企业根据希求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又能根据消费者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周期短”的特色,灵活组织物流作业。
1.4 物流国际化物流国际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它是指按照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
2电子商务在物流业的应用,促使物流的运作模式、经营形态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1 电子商务改变了物流的运作模式,大大节约了社会总交易成本传统的物流在其运作过程中,都是以商品的流动为中心,物流的运作方式是紧紧伴随着商流来运动。而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由于网络不受时空的限制,所以,通过网络上各种信息的传递,有效地实现对物流全天候的控制,使得物流运作更加合理化。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可以通过Email、电子会议等多种电子技术实现各环节信息的共享,加强企业内外部的联系,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2.2 电子商务改变物流企业对物流的组织和管理形态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物流往往是从某一企业来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而电子商务则要求物流以社会的角度来实行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要求企业在组织物流的过程中,不仅考虑本企业的物流组织和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全社会的整体系统,以社会物流为其组织与管理的经营形态。
2.3 电子商务促进物流业设施的改善和物流人才水平的提高
物流企业要运用电子商务,首先应具备使用的软、硬件设施,要实现电子化,在管理理念转变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加强物流人才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物流人才的整体管理水平。
2.4 电子商务促使物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得以实现电子商务使得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实体商品的转移只有通过物流实现。在整个电子商务交易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缺少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物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就无从实现,现代物流给消费者带来购物的便捷只能是一句空话。
3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发展趋势
3.1 物流服务功能不断扩展基于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除了满足传统物流的基本功能外,主要是提供的广阔的增值服务(Value Added Logistics Services)功能。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包括:①增加便利性的服务,一切能够简化手续、简化操作的物流服务都属于此类,如自动订货、传递信息和转账等;②加快反应速度(Quick Response)的服务,在需求方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快速反应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动力之一;③延伸服务,向上可以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可以延伸到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等;④降低成本的服务。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期,物流成本将会高居不下,有些企业可能会因为根本承受不了这种高成本退出电子商务领域,或者是选择性地将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外包出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发展电子商务,一开始就应该寻找能够降低物流成本的物流方案。
3.2 物流的全球化趋势电子商务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经济全球化特点日益明显,在现代企业产品跨国界流通的形势下,物流企业的服务范围也相应地从区域向全球扩展。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产企业致力于制造产品、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的同时,物流企业要集中精力提高物流服务需求,做好物流服务。例如,在配送中心,对进口商品的报关业务、储存、搬运和配送,必要的流通加工,从商品进口到送交消费者手中的实现一条龙服务。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物流业是时代所趋,要正确认识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合理地选择电子商务成本的投入,从而增加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士芳.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的关系[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9卷,第4期:31-35.
[2]邝颖杰,聂瑞华.面向物流的动态电子商务系统研究与实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47-52.
[3]陈Z,杨开忠.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国物流业发展对策探讨[J].经济地理,2001,(5):554-558.
论文摘要:我国物流业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流法律环境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成为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现代物流需要国家制定、实施、完善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等法律环境。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物流业现状,尤其是物流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基本思路。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1]由此可见,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从而达到运输合理化、存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及信息管理网络化,由此实现海、陆、空、内水及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与集成。总的来说,物流是一个涉及运输、保管、信息服务等庞大的工程,因而也面临非常大的法律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因物流业的法律环境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物流业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物流业内市场不规范,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诚信缺失,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所凸显的一个严重问题。诚信缺失、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竞争不规范、不公平,加之相关法律不系统、不完善,使得很多物流企业合作不和谐、继而采取不正当竞争、甚至非法经营,导致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严重的扰乱了物流业的市场秩序,也进一步加剧了物流市场的诚信危机。
2.物流行业没有形成专业化程度高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物流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环节没有理顺,使得物流布局不合理。表现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组织形式,是阻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全国98%的仓库、90%的铁路专用线、70%的汽车分散在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五大系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公路货运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铁路运力不足;水运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物流过程中的物资消耗十分惊人,据有关资料统计,物流造成的财产损失仅蔬菜一项全国一年损失价值达1354亿元;钢材锈蚀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2]。
我国物流系统装备落后。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如具有冷藏、保鲜、气调功能的仓库)比例极低(70%是普通平房仓库,70%以上是普通车辆),且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
3.人才短缺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国外物流企业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事现代物流业的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物流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国外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系统。而我国的物流市场,并不缺乏懂得运输、仓储等专业素质的物流人才,但十分缺乏通晓现代物流各环节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的障碍。
4.现阶段物流法律环境现状
现代物流是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与物流有关的职能又分属于不同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和部门利益制定规章,致使物流法律法规分散。因为缺乏统一、协调的行业法律体系,难以对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形成很好的保护。表现为:
(1)物流业没有系统而专门的法律,物流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执行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散于海陆空运输的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的有关文件中(如:交通部的《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若干意见》,外经贸部2002年的《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管理办法》,铁道部颁布的《铁路货物运输管理条例》,中国民航总局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国际运输规则》),国家现代物流标准只有《物流术语》。因缺乏物流行业统一系统专门的法律规定,导致市场机制不健全,秩序混乱,无序竞争。
(2)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位次较低,法律效力较弱。我国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多由中央各部委、地方制定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规范性不强,缺乏对物流主体行为的制约作用,法律效力不强。
(3)物流法律法规分散欠协调。物流立法上涉及交通、铁路、航空、海关、外贸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协调沟通不够,存在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现象,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形成行业优势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4]。
二、构建我国物流业的法律环境体系
物流企业在建立、发展中,涉及的法律环境庞大、复杂。所以物流企业要“又好、又快”的发展,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有强大的法律体系支撑。
1.整合现有的单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构建统一的物流法律体系
物流法律制度的内容涉及到物流业的各个方面,大量的单行法以及“各自为政”的行政法规、规章等充斥着整个物流市场。为解决现存的法规相互冲突的问题,首先要疏通各单行法律法规之间的承接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协调和衔接;其次汇编、修订、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和适当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促进物流行为规范化和物流运作效率化;再次要加强对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将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从而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公平合理的交易,这无形中为减少现代物流中的纠纷增添了一道有效的“保险屏障”,从而有利于物流企业公平竞争,合法竞争。
2.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立法经验,结合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完善我国的物流法律体系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环境,尤其是法律环境,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通过立法改革我国的物流运输法律环境。如日本的《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美国的《汽车承运人规章制度改革和现代化法案》、《机场航空通道改善法》等,将运输、集散、中转、储存、配送、销售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保证道路畅通,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建立一个便捷、安全、透明、低成本的全国大物流系统,推动运输业向“自由市场的体系”的迈进[5]。为此,我国的立法机关应高度重视对现代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与完善,尤其要分析研究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物流法律制度,汲取可借鉴的内容,为建立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3.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
要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应废除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由部门或地方制定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有关规定,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整合现有的运输管理部门,清除地区和行业壁垒,构建统一、高效、权威、经济的连续运输管理系统。营造现代物流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创造并维护优良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各类物流企业在统一、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中平等地进入市场。加强对不正当行政
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监管,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提高依法监管水平。
4.加强物流行业自律,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
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和行业自律作用,对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功能、作用、职权及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络和沟通从法律上予以支持(如协会可以了解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的真实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并实施物流发展规划、行业标准体系等)。这样既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又可以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构建优质服务、行业自律的“诚信物流”。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物流行业自律和物流企业形象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推进行业诚信制度建设,完善诚信交易的相关政策,依法处罚诚信缺失的经营交易行为。
三、总结
现代物流业的兴盛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和与之匹配的完善的物流市场法律环境。通过制定一套有利于我国现代物流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法律环境体系,使物流企业在法律环境下平等竞争、有序经营、规范管理,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步入法制化、国际化的轨道。物流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使中国相对混乱无序的物流市场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为物流业的腾飞创造一个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第三条第二款.
[2]赵静.试析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66-71.
[3]柳彦君,李文生.试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7,30(7):121--123.
[4]李善友.我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EB/OL]./html/Shang
ChangXianDai,2007-8-6.
关键词 汽车;管理技术;现代物流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091-02
1现代物流概论
1.1现代物流概念
现代物流是指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总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服务。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际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1.2我国物流行业现状
我国物流业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已走过了近20个春秋,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纵观全球物流发展方向,我国物流业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其主要表现在:
1)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制度约束,现有的行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并适应当前国内物流行业发展;
2)物流行业整体系统庞大、布局分散、体系不健全、系统化管理落后、资产利用率低、劳动力浪费等不良现象较为突出;
3)交通运输行业中诸多环节存在着不规范作业现象,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4)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自身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有限,绝大部分仅仅只停留在“第二方物流”水平上,远满足不了市场发展及客户需求。
因此,要突破发展瓶颈,完全实现“第三方物流”或者行业更高水平,深层次改变我国物流业不成熟现状,让我国物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同步,有效改善物流环节中的问题,增强现代化、信息化物流管理思想是必不可少的。
2汽车新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运用
我国的物流专家和学者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利用汽车与先进技术结合的方法,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物流效率。
2.1汽车货运条码技术
条形码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实现数据传输和处理的一种特殊代码。它是由一组粗细不同,黑白相间的条、空、字符组成。这种简单易行的信息存储阅读方式现如今已被运用到了物流行业中。在汽车运输中利用条形码技术,不但可以快速检测出车辆在物流环节中的各类基本信息,而且能够较为准确的获悉车辆的载荷情况、技术状况、调度指令执行情况等。同时,还能做到“有码可依”。 这项信息技术的实施和应用有效提高了车辆货物装运效率,从而实现物流环节“准确、灵活、快速、高效”这一目的。
2.2车辆监控系统
如今,物流环节中的运输元素汽车已逐步装载并运用了各种电子信息系统,如:CIS、GPS等。即通过车载终端GPS接受卫星定位数据,再由ECU单元进行数据处理并传输,最终实现在电子地图上可以准确清楚地掌握车辆的位置、状态等信息,从而实现了车辆的实时监控管理。
这一技术的运用对物流环节降低成本有着跨越式的意义。首先,实现车辆实时监控,可以实时了解和掌控车辆动态,有了准确的环节和过程控制,使物流统筹决策者能够准确的对物流运输事件中的人力物力高效统筹分配,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空载率和运行成本。同时也实现了透明化管理和客户订单完成情况的监控追踪服务,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有很大帮助。
现代物流业中合理运用汽车技术优化物流作业的例子很多,以上两个相对比较典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新技术运用到车辆上,未来的物流发展必定让汽车这一物流元素的“元老”焕发出新的活力。
3 管理技术优化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管理决定绩效”,这是被企业所奉行的真理。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也不例外。实现企业硬件、技术、人员配置等的优化,是解决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落后、资产利用率和运行效率较低、行业发展缓慢、业务流程复杂等不足强有力的措施,核心问题之一的管理工作更是我国发展中物流行业所关注的重中之重。
3.1物流管理
专为物流行业所服务的一套管理技术称为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实体流动规律,应用管理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
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而我国的物流管理和应用相比之下发展显得较为缓慢。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尝试着走物流管理之路。其中较为著名的例子就是海尔集团剥离物流资产组成海尔物流,注资3亿元遍布全国200多个分部的锦程物流等。就拿海尔物流来说:从1999年开始创新了一套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兴建了自己的物流要素,并完善了包括物流、商流、资金流的供应链,从而使呆滞物资减少73.8%,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如今的现代物流业界,缺少了科学化的管理,就如同缺少了强有力的竞争力。
3.2现阶段管理在物流中的发展方向
1)管理技术方面
应用在物流中的管理技术很多。大多数都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所创造出来的高精尖技术。如RFID,前面提到的电子标签,物联网技术,全自动化分拣系统等。利用计算机软件,有效减少了人力资源投入,大大提高效率和准确率,减少企业固定成本和运营成本。飞速发展的今天还会有更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被应用进来。
2)管理模式方面
我国的物流行业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理念,为物流活动制定了符合自身条件的业界纲领和发展规划。
比如“JIT”准时制原则。早期的“JIT”是由日本丰田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一种生产方式。运用在物流行业中是指将正确的货物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送到正确的收货人手中。极大地缩小了库存在物流环节中产生的不良作用,从而减少由库存引起的诸多问题和经济损失。
4 结论
发挥现代物流优势已经是大势所趋,而现代物流所秉承的“高效、迅速、准确、灵活”的理念,与其中运输环节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运输正是最直观体现现代物流优势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参与运输的主力工具之一,汽车是少不了的。汽车的运用管理,汽车技术的提升,汽车的安全管理等都与物流息息相关。而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一个良好的经济收益结果,更是日常管理工作中一个高效的管理工具,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同时,又能为物流业的高效运作保驾护航,二者在现代物流活动中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曾宇容,王林,袁泽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区域物流资源整合[J].科技管理研究,2007(4):125-127.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可以细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并且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可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动态的。物流业当然也不例外。
一、物流产业的界定
我国2001年4月17日颁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可见,物流活动提供的是一种以运输、储存为主的,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服务活动。因此,物流产业属于广义的服务业范畴。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可以将物流产业归为第三产业范围。这一划分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物流产业究竟包含哪些企业?是否以运输、储存、搬运、包装、商品流通信息处理等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企业都可以归属在物流产业范围之内?近年来,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及其表现出来的快速发展趋势表明,专业化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化分工领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还不包含物流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是独立的产业。目前,对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比较模糊,需要引起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物流业当前在我国是否形成了一个产业
如果将物流产业与同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产业做一比较。旅游业是中国与国际接轨最早并紧跟世界潮流发展的行业。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旅游业固定产值已达7861亿元,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近27万个,各类旅游住宿设施25.4万个(含旅游饭店1万多家),各类旅行社近9000家,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3000多万人。中国旅游业总收入正以平均12.7%的速度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7.4%的平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为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业的各项统计数据非常清晰,其收入以及占GDP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物流业的发展还没有系统量化的统计口径及指标。在讨论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时,必须意识到以下几点:
(1)物流产业的资产总量是否明晰?
(2)物流业的从业人员到底有多少?
(3)物流业作为一种产业的年产出量有多大?
(4)物流业自身发生的成本、形成的利税总量有多少?
(5)现代物流产业所应用的标识性科技成果是什么?
在与旅游业比较过程中,构成物流产业的基本统计数据和指标也是一片黑大陆。当需要加速发展物流产业,各个地方政府把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以扶持的时候,必须对上述问题予以重视并作系统全面地考虑。
三、为什么要发展物流产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全球物流年均增长7%以上,高于同期GDP增幅。2000年,全年物流产业规模为3.6万亿美元,与世界旅游业总收入基本相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造成一方面生产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过大,占用资金较多;另一方面,运输仓储企业有效货源不足,现有设施不能充分利用,导致企业周转资金不快,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有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流动资本占用为31042亿元,资本年周转速度为1.2次,而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为15-18次。如果我国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3万亿元流动资本将相当于45万亿元以上。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6.7%,也有人估计为20%左右。2000年我国GDP为8.9万亿,按20%计算为17800亿。如果全社会流通费用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节约资金178亿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还没有针对物流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上述只是某一年份的估计值。无论从与全球经济接轨角度还是从我国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角度来看,我国都有必要促进物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四、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已有长时间的发展,然而作为将几种功能有机结合的物流产业还尚未形成。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物流产业正处于形成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国内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不足,现代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有待提高;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大部分企业(47%的生产企业和62%的商业企业)还没有考虑过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成本还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不少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标准已发生了变化,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重视了。考虑过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标准的企业中,作业质量和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成为衡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首要标准。这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物流效率的重要性,对物流能力开始重视,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策略的定位时,要有针对性。
2、物流企业作为新兴企业,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少数企业能结合自身优势,与国际接轨,如宝供公司等企业。但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存在工作质量不高,服务内容有限,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服务项目、收费标准随意性较大,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配套物流服务。
3、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专业人才匮乏。
4、各级政府都将发展物流业提上了议事日程,积极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但由于我国物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竞争秩序不规范,现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尚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