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控制研究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

第1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退出 内部控制

2010年,财政部等五大部委公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单独立项并纳入内部控制范畴。《指引》指出企业应当关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存在的人力资源引进、开发、使用和退出的问题,此外还明确了“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由此可见,完善企业人力资源退出体系,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完善都大有裨益。

一、人力资源退出的内涵和分类

截至目前,关于人力资源退出并没有明确、权威的定义。本文认为人力资源退出是指通过员工和企业之间相互磨合,最终员工离开或视同离开企业的过程,其中,员工离开企业是指员工和企业之间结束雇佣关系,员工视同离开企业是指员工与企业之间没有完全解除雇佣关系,仍在企业工作或挂名工作,但实际已严重弱化原有工作的情况。

目前的文献研究中有相当部分是从范围上对人力资源退出进行的界定,包括按组织关系远近,退出客观条件,退出人员意图,具体退出形式等标准进行的分类。结合文献资料,本文拟从发生人力资源退出行为的责任方出发,将人力资源退出分为员工个人原因的人力资源退出、法定原因的人力资源退出和应企业组织需要发生的人力资源退出。其中,个人原因的人力资源退出形式有辞职、自愿离职、引咎辞职和主动型在职失业;法定原因的人力资源退出形式有合约到期式离职、退休、病退和死亡;应企业组织需要的人力资源退出形式分为刚性退出和柔性退出,刚性退出方式是指企业裁员、辞退和末位淘汰制度,柔性退出方式有再次创业、内部创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待命停职、技能培训、提前退休、离岗转岗、被动型在职失业和人力资源租赁。本文认为该分类方式基本囊括了发生企业人力资源退出行为的所有原因和形式,便于在发生退出行为发生时及时对其进行归类并配比解决方案。

二、人力资源退出原因分析

本文将企业员工划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型员工三类。企业管理人员可分为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管理人员,发生人力资源退出行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引进与开发不当、培训与使用不合理、薪酬激励体系不健全以及其他因素上。其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管理人员的主要区别在个人发展规划和个人价值上。

本文所指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指企业中专业能力较高及以上的技术人员。对专业技术员工来说,造成人力资源退出的原因有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与企业不符,专业胜任力下滑,道德素质、协作精神不高,对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的认同感不强,薪资待遇不合预期,工作满意度不高,其他企业“挖墙角”策略的影响等等。另外,行业招聘网站、技术专场招聘会、熟人介绍、猎头服务、一览职通车等等专业招聘平台的盛行也会促使人力资源退出行为的发生。

对操作型员工来说,薪资福利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是否留在企业的最主要因素;其次还有工作软环境优劣、岗位培训全面与否、升职空间的大小、绩效考核是否公正透明、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清晰及其他因素;最后,受到《劳动合同法》保护的特殊员工的挤兑,这类员工受到法律保护即使不能胜任工作也不能被解雇和裁员,所以这类员工的留职会相对挤兑其他员工的留任。从客观上说,员工的绩效考评结果是决定员工是否可留在企业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受企业发展阶段的影响,企业通常会进行经济性裁员以度过整顿、经营严重困难及濒临破产时期。

三、不同类别员工适宜的人力资源退出方式

由于企业不同类别的员工产生人力资源退出行为的原因根据其社会地位和工作内容的不同而不同,表1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员工最适宜的人力资源退出方式进行了筛选和匹配。由表1可知,三类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退出方式在员工个人原因和法定原因上基本相同,主要差异缘于企业组织的需要。

四、人力资源退出机制构建

人力资源退出实施过程中依赖的标准、程序和支撑体系就是人力资源退出机制,通过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使不必要的人员退出企业。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退出机制多在政策推动下执行,严格来说并没有按照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评估方法、考核标准和规划流程来进行。以法律为基准构建一套针对不同类别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退出机制势在必行。

1.普及人力资源退出理念,调整认知误区。在把人力资源退出向员工解释过程中,要让员工认识到企业建立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原因和必要性,使员工理解企业行为,人力资源流动是企业正常健康运营下的必要产物,员工完全可以通过再度回到人才市场选择工作。

2.建立长效机制,针对不同类别员工分层管理和评价,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退出通道。首先,依据《公司法》的相关章节并结合企业实际对各类员工行为进行约束。第二,利用离职人员访谈法,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法,员工主管座谈法,员工意见箱制度等方式来确定员工离职原因,查找相应的组织制度因素并进行政策改进,评估变革实施的结果并加以修正。第三,设置绩效考核指标,设立退出标准,设置“缓冲区”,推行柔性化和人性化的措施。第四,人员遣散过程中,态度坚决,程序简单有效。促使离职员工尽可能快地离开岗位,以免造成其他在职员工的心理波动。另外,企业应当与遣散的员工进行面谈,沟通裁员结果并充分解释裁员原因并询问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企业应做好记录,事后进行改进,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第五,在人力资源退出行为发生后进行评估与改进,比如计划方案是否完整周详;实施过程是否已按计划进行,时间掌控、发生成本和最终效果是否达预期,员工不满情绪是否被良好平复,裁员过程中是否出现与员工矛盾的激化和诉讼问题;裁员名单的确定是否合理等等。

3.重视培育人力资源退出辅助措施。首先,建立一套弹性补偿机制对流出或视同流出企业的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安慰。比如设立人力资源退出专项资金,与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齐全的心理咨询服务,充分利用现社会保障体系等。其次,建立保密协定和限制竞业竞争机制。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人员,要求其在本单位任职期间不得在与本单位竞争的企业兼职或任职,在离职后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内掌握企业秘密的员工不得从事与原从事业务相同或相近的业务。企业既要按《劳动合同法》对其进行补偿,又也要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第三,平时注重建立人才库,形成梯度机制,岗位发生空缺时可以及时填补,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陈晨,1989―,山东临清人,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元继学,1973―,山西阳城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齐鲁工业大学教授,站点博士后,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发平.《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构建[J].企业活力,2008(8):54-55

第2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营财一体化;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一、公司内控建设现状

现阶段,国家电网公司遵循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规定,系统化整合前期各项建设成果,一体化推进流程、风险、授权、制度等建设,全方位实施跨层级、跨专业端到端全流程管控,深入查找现行管控中亟待完善的重点内容,提出了“五规范定标准、四机制抓执行、三支撑强保障”建设思路,到2013年底前基本建成具有“五化”特征的内控体系,从2014年起开展内控评价并接受国资委考核。

五规范定标准:制定内控流程规范、风险管理规范、授权管理规范、规章制度规范和内控评价规范,建立公司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确立全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机制抓执行:建立完善信息沟通机制、执行责任机制、评价改进机制和协同监督机制,加强“执行、评价、完善、提升”闭环管理,推动公司管理持续提升。

三支撑强保障:积极推进信息系统、专业队伍和企业文化建设,夯实公司内部控制基础,提升公司风险防范水平。

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明确了公司四级内控流程划分标准;构建了公司统一的全业务流程框架;建立了标准化的专业内控流程;促进了管理要素“一体化”融合;实现了流程跨专业、跨层级贯通;规范了公司内控流程管理程序;编制了统一的内控流程手册。

内控评价建设方面: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评价工具;建立了公司内控评价改进机制;编制了统一的内控评价手册。

二、营财一体化构建背景

营业收费是电力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提供相应服务并按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批复的收费标准、合同或协议向电力客户收取的除电费以外的各项费用,通常包括临时接电费、高可靠性费用、违约使用电费、赔表费及补卡费等,其中临时接电费及高可靠性费用涉及金额大、业务发生频繁,且按相关文件及合同约定,超期临时接电费将按约定比例结转收入,同高可靠性收费一样,将会对公司收入产生影响,故一直以来都是内外部审计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但由于历来财务人员都是以营销部门打印的发票、收据以及提交的纸质资料作为账务处理依据,对营销前端业务的重要信息和时间节点无法及时掌握,造成资金安全出现漏洞、延期确认收入情况的发生。为进一步提高营销业务协同效率,提升资金安全管理水平,规避内外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国家电网公司在多地进行了营销系统营业收费业务与ERP系统财务管理模块集成接口的建设实施试点工作,即营财一体化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三、跨管理领域下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其评价的主体是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评价的对象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一个涵盖计划、实施、编报等多个阶段、包含多个步骤的动态过程。其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规目标、资产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应是对以上五个目标的内控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地说,内部控制评价应紧紧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

在当今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整个供电企业管理体系的目标已变为了最大善意的、合理的使用资源;持续稳定和安全的维护电力生产和消费、如实报告资源营运状况这几方面。而内部控制目标主要集中在维护电力安全生产和保持持续稳定供电这两个方面,具体又分为安全性目标、真实性目标和符合性目标。所以不难看出,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只是管理目标的一部分,管理目标大于内部控制目标。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供电企业管理体系要大于内部控制。不难发现,将内部控制与管理体系是不能割裂开来的,人为地将内部控制区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所以,仅将内部控制局限于财务报告可靠性中,抑或无法理清内部控制与管理体系的关系,就无法得到与实践相符的内部控制概念,无法得到管理界的内部控制概念,更无法达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因此,在供电企业管理中,虽存在着各个不同的管理领域,各管理领域间相对独立的内容,但管理是一个系统,即使独立的各管理领域间也存在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各个独立的管理领域,将内部控制融于各个领域中,融于其他的管理系统之中,在设计整体管理体系和各子系统时,考虑内部控制的要求。

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国网公司依据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首次尝试了开展跨专业流程衔接,推动公司从业务条块化管理向全流程管理转变,为业财一体化理念下的营财一体化内控评价创造了良好土壤,为构建适合于营财一体化特色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提供了指导性的框架。因此,在公司推进业财协同的营财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以现有内部控制体系为基础,根据营财一体化实际业务流程,对原有内控评价体系进行深入与改进,将内控评价体系贯穿于各个不同的管理领域当中,将内控评价体系涵盖营财一体化系统各管理领域,规范业务流程,防范企业内控风险,推进企业营财一体化建设的细分体系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在营财一体化系统建设试点工作的大背景下,构建适用于跨业务中心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第3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摘 要 我国是一个新兴转轨的这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正经历一个摸索中前进的过程,大量的传统体制遗留问题与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正使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市场竞争与效率缺失的大背景下,由于外部监督机制的软弱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双重失灵,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以及随之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内部人利用职务的便利和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为自己谋利致使股东利益不断受到侵蚀,二者之间委托矛盾进一步激化。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特点,产生内部人控制的背景,以及内部人控制下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进一步提出防范措施与相关建议,选题新颖,内容全面详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关键词 新兴转轨 内部人控制 国有资产流失

一、内部人控制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一)内部人控制的特点

我国很一大部分股份公司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控制股权的主体是国家或者法人,但有效持有主体缺位,产权主体虚置,没有形成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监控机制有名无实,同时又因为中小股东不仅持股比例低而且股权分散,缺乏约束内部人的动力和手段,管理者往往集管理权、决策权、人事权、监督权于一身。

(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形成背景

1.国有股权的所有者缺位

在我国,国有企业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名义上人人都有所有权,但实质上全民这个概念是相对无形的,在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国家作为非人格化的所有者,只具有有限的行为能力,这是国有资产的天然特征。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都是由传统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作为国有股权代表的董事会成员本身就是大股东(国有股)的人,而不像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于资产委托方的角色,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董事会成员既然也是人,就必然会和经理人员一样有着偏离全体股东利益的动机。

2.外部治理机制的软弱

正统的股东治理模式中,对经理层的监督和控制是由公司外部股东来完成的,而外部股东作用的发挥程度依赖于一个有效率的,具有评定公司价值和转移公司控制权功能的、竞争的资本市场,同时还要通过其他一些制度安排。但在转轨经济中,上述竞争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是不完善或缺少的,这缘于转轨经济国家中糟糕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同时存在的大量传统体制下的遗留问题。因此,来自公司外部的治理机制不能或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3.内部治理机制失灵

内部治理机制之所以失灵,主要是因为在转轨经济中,企业中经理人员和企业职工很容易在共同的利益之上结成较为稳固的联盟或互相“勾结”,而不像典型的资本主义企业那样因为企业经理人员代表所有者利益而与职工存在利益冲突。又由于绝大部分经理人员是从企业内部提拔上来的,而非出自经理人市场上的竞争,所以经理人员与企业职工的这种联盟或互相“勾结”可以很好地维持下来,利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优势,再加上契约的不完备性使企业契约存在“漏洞”,从而导致内部治理机制失灵,形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二、内部人控制下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1.委托矛盾下产生的道德风险

企业经理人员国有企业经理人员掌握着国有资产具体的经营管理,负有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和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但是,国有企业经理人员是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人而存在的,他们是不同于资本所有者而存在的一个利益集团。按照委托的一般理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经理人员有着自己的效用目标,他们不会天然去实现股东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他们将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由于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经营者可能掌握独家信息,这必将诱发道德风险,即经营者在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有损所有者利益的行动。

2.利益主体之间的合谋动机

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之后,内部人作为经营和管理者,不具备剩余索取权。监督者不具备剩余索取权,监督行为只能获取较小收益却要付出较大的监督成本,成本收益上的不对称性使经理人员也会产生“偷懒”动机。又由于绝大多数经理人员是从本企业提拔上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人员会因他所努力去履行的监督行为触犯众怒而失去职位。由此,经理人员不仅会对职工的偷懒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会与职工“合谋”共同对付国家,这也是经理人员与职工的这种共谋能够更好地维持下来的原因。

3.激励约束契约的不完备性

企业内部人自定薪酬,自我激励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突出表现在设置薪酬契约软性约束,设置极低的薪酬激励条件,名义“薪酬激励”实则“变相福利”等方式,使内部人控制下的薪酬激励机制最终演变成为内部人寻租甚至掏空公司的工具。这些都严重背离了薪酬激励的原始初衷,徒增成本,致使股东利益作出了无谓的牺牲,企业委托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相关防范建议与措施

1.构建企业外部制度环境。

首先,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总体框架,组建国有资产监督机构,代表国家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向指定的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来履行监管职责,强化国家所有者的监督,完善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其次,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

2.引入战略投资者促使股权分散化

促使股权结构的分散化,降低国有股权比重,实现战略性的“国退民进”,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股权多元化、分散化、动态化的有效机制,可能是减少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国有股场外协议转让、增发社会公众股以及国有股配售等途径来改善股权结构,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减少内部人控制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第4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隐形软因素;内部控制;综述;建议

一、引言

企业的内部控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例如财务状况、发展阶段以及管理层团队等诸多因素均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管理者团队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年来,学者从高管的不同角度对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广泛阅读前人研究成果之上,对基于高管角度的内部控制研究进行总结与归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意见,进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二、管理层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分析

1.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高管持股将股东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到一起,让股东成为企业剩余权益的利益分配者,能够有效的减轻股东的利益冲突和问题,股东责任心显著增强,股东通过努力提高业绩、积极关注财务信息来获得更大的剩余权益的分配利益,进而促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公司治理制度还不健全,股东持股也会加大企业风险,增加了管理层利用职务侵占公司利益的风险。

陈欢欢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和财务信息可靠性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与法律法规遵循性正相关。黄之俊研究发现,企业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区间。研究发现,只有董事会持股比例能显著降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和非重大缺陷的可能性,但董事会持股比例对重大缺陷的抑制作用也没有显著强于其对非重大缺陷的抑制作用。

2.管理层薪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管理层基于经济人假说,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决策和行动,从而不利于公司的整体发展,而有效的薪酬管理能够激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改善企业的经营水平,提高公司和股东的整体利益;企业中高管薪酬制度存在着先天的缺陷,高级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从而产生薪酬过高、薪酬粘性等问题,从而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大量研究表明,高管薪酬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呈正相关,说明高管薪酬能够有效缓解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降低公司的成本。研究表明高管薪酬中基础部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超过基础部分的薪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没有显著相关性。

3.管理团队规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高管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的业绩和发展,团队规模是高管个体背景的综合因素。团队规模越大,则集体出现伪造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小,规模越大,则O督机制越能发挥效力;从另外角度考虑,高管团队规模越大,则成员之间交流会出现阻碍,内部冲突概率加大,影响团队之间的合作,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风险。

陈欢欢等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方向关系。刘进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高管团队的规模,董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但都不显著。陈鹏等经过实证研究表明,高管团队人数越多,内部控制有效性呈下降趋势,人数越多,其行事效率可能降低,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

4.管理平均年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管的价值观和管理模式都会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有效性。高管的年龄越大,行为更加谨慎冷静,处理公司问题的能力越强,增加企业的价值。另一反面,高管年龄越大,则承受风险的能力减弱,倾向于保守的正常和制度,从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年轻的管理者由于经验较少,风险性更强,会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

黄漠等实证研究表明,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池国华等实证研究表明,高管个人的年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存在显著相关性。陈鹏等实证研究表明,平均年龄越大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反向作用。

5.管理团队平均学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管理团队平均学历会影响高管素质的高低,若高管缺乏内控意识,缺乏法律基本知识,将会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而学历高的管理者,则比较会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严格实施,利于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池国华等实证分析表明学历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陈鹏等的实证研究表明,学历水平与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并不正相关,而具有财会技术背景的人数越多,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多,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应其知识结构和经验,其在进行公司内部管理时,就会有意识要注重这方面的发展,会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

6.高管任期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分析

高管任期过长,则易于产生圈内思维,故步自封,不能及时发现内控中的风险。高管任期过长,也会形成组织内部小团体,弱化成员间的背景特征互补性,从而降低高管对信息、风险的识别、处理能力。

黄漠等实证研究表明,高管任职期限在显著性水平上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负相关,说明任职期限越长反而不利于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7.高管团队性别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分析

男性较女性更具有全局意识和决策能力,能够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而女性则对风险更加敏感和谨慎,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

刘进等进行实证研究,女性性别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黄漠等实证研究表明高管团队女性比例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说明女性高管的增加能够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陈鹏等经过实证研究表明,男性高管人数所占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的关系,男性高管比例的提高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

8.高管层权利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分析

高管权利越大,则高管等个人私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则有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另一方面,高管权利结构会影响企业的会计行为,从而降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刘启亮等实证研究得出高管权力不集中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正向作用的结论。陈鹏等实证研究表明,高管的领导权配置包括两权分离和兼任,其中两权分离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正相关,兼任人数越多,会降低内部控制有效性,其相对两权合一则影响较小。

三、建议

1.对高管的持股比例、高管团队规模、高管团队性别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论不一,最新研究表明,高管持股比例、高挂团队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倒U型关系,高管团队性别比例研究中,男性与女性各有各自的性别优势,建议找出对内部控制最有效的性别比例结构,建议增强高管持股、高管团队规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最优比例以及临界值的角度进行研究。

2.对高管权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受到权力大小与权力配置的影响,建议增强对于两者综合起来的角度进行研究。

3.对于高管平均学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结论不一,建议应从再度细化高管的学历专业背景的角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

4.人是社会中的人,高级管理人员往往也是受社会影响的社会人,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择倾向往往受到成长因素、家庭背景多方面的影响,建议增加高管成长因素以及家庭背景对内部控制中的影响角度。

5.学者对高管角度内部控制研究往往是从单一角度进行分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管往往是由各种单一因素形成的因素的复杂组合体,其中各个单因素之间有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变化是同向的,而有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变化是反向的,这些呈反向变化的因素之间,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因素之间往往是互相影响的,就现在的研究来讲,未将各个因素联系起来,建议运用灰色理论以及模糊评价理论等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一个高管角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复杂预警系统,本文认为,这是高管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个角度。

参考文献:

[1]黄贤环.高管薪酬激励、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公司业绩--来自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6,(03):44-55.

[2]贾丽娟.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会计推行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4):45-46.

[3]王俊.高管激励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4]刘进,池趁芳.高管团队特征、薪酬激励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工业技术经济,2016,(02):60-67.

第5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Abbott(2004研究得出,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活跃性与财务报告重述显著负相关。Goh(2009认为规模大,独立性强,专业性强的审计委员会更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进行整改,有利于重树投资者的信心。Schmidt(2013研究表明专业性强的审计委员会和质量高的审计师与财务报告重述的详细信息的及时披露相关。王雄元和管考磊C2006)实证研究发现高独立性、高学历的审计委员会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显著相关,但专业性、频繁的会议对财务信息质量并没有明显的帮助。吴清华和田高良(2008实证研究发现,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与审计委员会的引入概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且股权结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需求动因。向锐C2012)得出最终控制人产权国有性质与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显著正相关。卢锐等(2011研究发现,相比于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差,而非政府控制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之间则没有明显差异。刘启亮等(2012实证发现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之间的协同性更加显著。因此,本文将基于产权性质通过对审计委员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内部控制质量的思路,把产权性质、审计委员会和内部控制三者联系起来,实证检验不同产权性质下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不同产权下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和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改制后的上市公司依然是国有控股,因而,这些国有上市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国有企业的双重公司目标和治理结构(信息沟通困难,受到政府行政干预(钟海燕,2010),内部人控制的代理问题(钟海燕,2010)。为了应对国有上市公司复杂的治理结构,提升信息沟通效率,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应设立相对较大的审计委员会和召开更多的会议,保证审计委员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实施,以及时高效地解决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非国有上市公司由于经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清晰,信息沟通高效,因而,一个规模适中、具有一定活跃性的审计委员会即可保证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即是说,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和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假设H1,H2。

H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

H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二不同产权下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规模大,独立性强,专业性强的审计委员会更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进行整改,有利于重树投资者的信心(Goh,2009,为上市公司融资提供重要保障。余明桂(2008研究表明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比无政治关系的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和更长的贷款期限。Allen(2003认为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控制人,主导着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导致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更多地向国有企业倾斜,而私有企业较难获得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出于树立投资者信心,为自己营造一个有利的融资环境,免于监管机构的处罚,非国有上市公司更有动机

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独立专业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专业的应对方案,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即是说,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假设H3,H4。

H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H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2011年的深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由于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在会计计量和业务性质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相互间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仅选择2011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还进行了如下样本筛选程序(1)剔除内部控制质量缺失的公司;(2剔除审计委员会数据缺乏的公司(3剔除产权性质数据和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4剔除金融类公司。经过上诉筛选后,最终样本容量为188个,其中非国有上市公司67个,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76个,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45个。数据来源说明如下: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指标内部控制指数通过迪博数据库(DIB)中内部控制指数库获得;产权性质的数据根据国泰安数据库中数据和迪博数据库整理得到审计委员会特征(规模、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CSMAR)提供的审计委员会成员、背景资料以及公司年报整理获得;控制变量数据根据国泰安数据库(CSMAR)、年报及相关公告整理而得。采用SPSS19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12007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本文在控制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实际控制人类型、董事会特征(规模、独立性、专业性)等影响审计委员会特征和内部控制质量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本文参考刘笑霞(2013的研究方法,建立如下回归模型:Ln(ICQ)=p0+p1ACSize+p2ACIndepen1+p3ACIndepen2+p4ACProf1+p5ACPro12+p6ACActive+p7CHoldshare+p8Bsize+p9BIndepen+p10BProf+p11ln(CSize+p12DAR+p13ROE+e(1)其中,ACSize、ACIndepen1、ACIndepen2、ACProf1、ACP-ro12、ACActive是反映审计委员会特征(规模、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的变量tHoldshare是反映产权性质的变量;Bsize、BIndepen、BProf是反映董事会特征的变量,它们和CSize、DAR、ROE构成模型控制变量;e是模型的随机误差项。模型(1)用来检验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假设H1、H2、H3、H4。有关变量的具体定义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全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对于连续性变量已按两端各1%进行了W'nsorize处理,统计结果见表2。(1内部控制质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就内部控制质量(以内部控制指数衡量来说,国有上市公司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高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在相同产权性质下,不同公司之间内部控制质量的差距,非国有公司比国有公司小,这说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国有上市公司之间参差不齐,而非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相差不大,原因在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出于避免监管机构的惩罚,树立投资者的信心等考虑都尽心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而国有公司的国有背景使得他们具有某些政策优势(如融资渠道多样化,贷款易获得性等导致国有公司间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要求不同。(2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描述性统计结果。根据表2归纳整理得到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见表3。首先,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就平均水平来说,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大于非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大于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但差异不明显且审计委员会人数大多在3-4人之间。其次,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率,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大于地方政府控制、非国有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差别不大;审计委员会召集人是否为独立董事,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比例大于地方政府控制、非国有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差别不大。总体来看,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独立性强于地方政府控制、非国有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差别不大。第三,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会。

(二)相关性分析本文对全样本变量进行了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委员会特征中的规模、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召集人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中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召集人的专业性以及活跃性之间呈正相关,与大股东持股比例负相关,初步证明上述理论假设的正确性。但相关性都不明显,还需进一步通过回归检验结果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是说,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独立性越强,专业性越强,活跃性越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低。由于所有主要回归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25,说明回归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的建立是科学可行的。

(三不同产权性质下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见表5)表明,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均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较小。(1)不同性质下审计委员会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据实证结果(见表5,在一定范围内,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活跃性越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更大,假设H1、H2得到验证。这说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双重公司目标,导致内部信息沟通不畅,效率低下,进而阻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出现问题的及时解决。因而,国有上市公司需要设立相对较大、活跃性较高的审计委员会,以保证审计委员会成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协调公司内部关系,提升信息沟通效率,及时高效地解决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相似地,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更大。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复杂,以及受到多重领导,信息沟通不畅,进而阻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出现问题的及时解决。因而,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需要设立相对较大,活跃性较高的审计委员会,以及时高效地解决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2不同性质下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据实证结果(见表5),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即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假设H3、4得到验证。这说明出于树立投资者信心,为自己营造一个有利的融资环境,免于监管机构的处罚,非国有上市公司更有动机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由独立董事和财注分别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0.05、0.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以保证审计委员会独立专业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其施行,及时高效地对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专业的应对方案,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相似地,相对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由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即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这说明受到相关监管机构严格的监督,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更有动机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由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以保证审计委员会独立专业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其施行,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四)稳健性检验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上述实证检验结果进行稳定性检验。第一,采用以前学者的研究研究方法,仅用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财务会计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代表独立性、专业性。第二,对控制变量进行替换,用公司期末总资产代替公司规模,同时加入销售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经过上述一种或多种方式的替换,实证数据均表明,本文实证结果是可靠的。

五、结论与建议

第6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审计判断;框架效应;实验研究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1(02)-0118-06

一、引言

1979年卡尼曼(Kahneman)与特维斯基(Tver-sky)合作,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揭示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真实模式。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大多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前景理论揭示了人们为了避免损失,而情愿非理性地冒比实现收益大得多的风险。前景理论为现实中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人们如何做决策提供了一种框架。研究发现,受益时人们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而受损时人们选择风险较大的方案,这种因决策环境的变换而导致行为主体对同一问题选择偏好的改变所示范的效应被称为框架效应。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对同样信息采取不同的语言描述形式,是否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和决策,值得深思。

现代审计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优化”角度做出评价,另一是从“风险”角度做出评价。从“优化”角度,内部控制越健全有效,则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资料的可信度可能就越高,审计人员选择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可能就会越少。相反,则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的可信度可能就越低,审计人员选择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可能就会越多。从“风险”角度,内部控制风险越高,则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资料的可信度可能就越低,审计人员选择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可能就会越多。相反,则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的可信度可能就越高,审计人员选择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可能就会越少。

注册会计师从不同角度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进而判断实质性测试的数量时,是否存在框架效应呢?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库存内部控制体系为实验任务,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决策中的框架效应进行了检验。

二、理论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背景

1979年卡尼曼(Kahneman)与特维斯基(Tver―sky)合作,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用以替代期望效用理论,揭示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真实模式。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它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在编辑阶段,个体凭借“框架”(frame)、参照点(r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一是不对称,呈现s形。受益区呈现凸形,表明风险厌恶(损失区呈现凹形,表明风险追求)。二是不同斜率,同样损失的效用大于同样受益的效用。受益区平坦,损失区陡峭,在参考点处变化最大,如下图:

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的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前景理论为解释框架效应提供了主要理论框架:

(1)对受益和受损进行中立的描述;

(2)可能的结果被定义为受益或受损;

(3)通过S状价值函数描述人们的选择。

(二)文献回顾

有关框架效应,最早是由Kahneman和Tversky(1984),Tversky和Kahneman(1981,1986)提出的,暗示决策有可能受语言的描述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对环境的判断认知是可以通过问题的语言描述方式来影响的,进而可能影响到最终判断或决策。研究发现,受益时人们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而受损时人们选择风险较大的方案,这种因决策环境的变换而导致行为主体对同一问题选择偏好的改变所示范的效应被称为框架效应。

心理学家对框架效应及其产生的理论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Tversky和Kahneman(1981)借助“亚洲疾病问题”向人们显示了决策者的风险偏爱依赖于选项被如何描述,即框架。亚洲疾病问题是框架效应的典型案例,其中决策者被要求在生还(正面框架)或者死去(负面框架)的情境下,对一个确定选项和一个概率(风险)选项进行选择。然而,Tversky和Kahneman实验研究发现:用正面框架(生还)和负面框架(死去)叙述相同的问题,人们选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结果显示正面框架下多数人(72%)选择保守方案,负面框架下多数人(78%)选择冒险方案,即人们在正面框架下表现出受益时偏爱规避风险;负面框架下表现出受损时偏爱追求风险。以上受益时偏好保守而受损时偏好冒险的抉择行为打破了“不变性原则”,即对一抉择问题做相等的阐述应该引出相同的偏爱顺序。

在审计领域,尤其是在审计师的职业判断方面,国外很多学者对审计判断决策中的框架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实验验证。这方面的研究从Tshton(1974)的“一个内部控制判断的实验研究”就开始了,以往的研究基本是从“优化”的角度描述内部控制系统。但是,内部控制系统同样也可以从“风险”的角度进行描述。McNeil,Pauker(1982)等人发现,并非只有外行非专业人员会有框架效应,即使专业人员也很容易受框架效应的影响。

Kida(1984)以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为实验任务,负面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审计师在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中是否存在框架效应进行了检验。Kida将被试的审计师分为两组,首先给两组被试审计师提供完全一致的公司相关资料。然后要求其中一组被试审计师预测该公司持续经营(正面框架)的可能性。要求另一组被试审计师预测该公司经营失败框架的可能性。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审计师的判断结果差异不大,因此,Kida认为在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中不存在“框架效应”。Trotman和sng(1989)在Ki―da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持续经营审计判断研究发现,当公司经营条件良好时,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中

的框架效应显著,当公司经营条件恶劣时,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中的框架效应并不显著。

除了持续经营审计判断,有学者以其他审计判断案例为实验任务,对审计判断中的框架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其他审计判断中也存在框架效应。Emby(1994)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审计师在进行实质性测试决策时是否会受到内部控制系统框架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审计师在进行实质性测试决策时会受到内部控制系统框架效应的影响。实验首先要求审计师在阅读了公司的基本介绍和库存内部控制基本信息后,对库存系统的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做出一个初步决策。然后在考虑了库存内部控制系统中7项特定的附加信息后,审计人员被要求对库存内部控制系统做出判断,并且对实质性测试数量决策做出修正。实验结果显示:在“风险”框架与“优化”框架下,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的数量选择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在“风险”框架下,审计师选择进行实质性测试的数量显著多于“优化”框架。并且,那些在实验中处于“风险”框架中的审计师平均更倾向于对实质性测试的决策进行修正。

上述在审计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多数支持了框架效应理论和前景理论的预测。在审计职业判断中,容易受框架效应的影响。但是,上述研究成果主要是以美国的环境及人员为基础形成的,在我国,关于审计判断方面的实验研究刚刚起步,大多数只是一些规范性的研究成果。张继勋,刘成立和杨明增(2006)对审计判断质量进行了实验检验。杨明增,张继勋(2007),张继勋,杨明增(2008)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背景,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和代表性启发法下的偏误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均未涉及框架效应问题。杨晓磊,代文娟(2009)简单介绍了框架效应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但缺乏实验证据,显得美中不足。

三、研究假设

本实验的“框架”是将内部控制系统描述成“优化”与“风险”两种不同的框架。“风险”的框架可能会通过强化危机和弱化优势来影响决策。根据前景理论,“风险”的框架可能会让审计人员感到处在一种损失的情境中,而“优化”的框架可能会让审计人员感到处在一种收益的情境中。在前景理论中,卡尼曼(Kahneman)认为在不确定性状态下进行风险决策时,通过一个不对称的S状价值函数来描述人们的决策。价值函数在受益区呈现凸形,即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在损失区呈现凹形,即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收益区平坦,损失区陡峭,说明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因此,“风险”的框架可能会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存货时,需要更多的实质性测试。这种设想就得出了本文的假设1:

H1:审计人员在不同框架下进行审计判断和决策时,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因此,处于“风险”框架下的审计人员初步判断时往往会选择更多的实质性测试。

现代审计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根据现代审计的特征,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并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做初步评价,初步判断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如果经过初步评价的内部控制合理,拟信赖的话,审计人员有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实施控制测试,根据初步评价和控制测试的结果对内部控制做出综合评价,修改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因此,对于审计人员,实质性测试数量的判断依赖于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并且随着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的加深,获取信息的增加,修改实质性测试的决策。这就得出了本文的假设2:

H2: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对实质性测试的数量进行决策时,处于“风险”框架下的审计人员获取新的信息时平均更倾向于对实质性测试的数量进行修正,选择更多的实质性测试。

四、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文以Emby(1994)实验设计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审计环境设计了一个对库存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实验任务,在该任务中要求审计人员根据相关信息对客户的库存内部控制系统做出初步评价和综合评估,并对需要的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做出初步判断和最终决策。

本实验采用组间设计。因子“框架”是在什么样的决策情景下,将信息传达给被试。该因子的目的是考察在不同的语言描述方式下,如何加强或减弱被试的判断认知。在本实验中,对每个实验小组,对库存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都是相同的,内部控制系统实际上也是相同的。但要求被试一是从“风险”角度判断,另一从“优化”角度判断。

本实验之所以选择该项任务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对库存内部控制评估进而判断存货实质性测试的数量是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常规业务,多数审计人员都比较熟悉;二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存货审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

(二)实验任务

实验要求被试阅读实验的背景信息。首先,原始材料的描述对所有的被试者都是一样的,这些材料涵盖了对虚拟客户公司的简单介绍和客户公司的库存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特征的描述。被试看完这些材料后,被要求根据他们对客户公司库存内部控制体系的初步了解,分别从“风险”和“优化”角度判断需要多少实质性测试。上述判断用7分制的里克特量表测量,1-代表认为只需要最少的实质性测试,7-代表认为需要做详细大量的实质性测试。处于“风险”框架下的被试,备选项从7-l排列,处于“优化”框架下的被试,备选项从1-7排列。

处于“危险”和“优化”情境下的被试对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做出初步判断之后,再发放一些与存货内部控制相关的其他信息给被试。被试者在阅读了这些附加的信息后,被要求对实质性测试的合适数量做出最终决策。该项决策同样用7分制的里克特量表测量,1-代表认为只需要最少的实质性测试,7-代表认为需要做详细大量的实质性测试。处于“风险”框架下的被试,备选项从7-1排列,处于“优化”框架下的被试,备选项从1-7排列。

(三)被试和实验过程

实验的参与人员是来自全国性和地方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从业人员,共96人,平均审计工作年限为4.2年。我们把实验案例资料采用随机的方式分发给现场参与实验的审计从业人员即被试,然后由被试完成实验任务,被试完成任务后还要填一个简短的问卷,主要内容是关于被试个人任职资格、从事审计工作时间等,待其全部完成后收回。

五、实验结果分析

由于实验是单因子组间设计,因此,采用方差分析方法(ANOVA)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表2、表3、表4、表5和表6。表1、表2是对假设1的检验;表3、表4、表5和表6是对假设2的检验。

从表1描述性统计的“均值”一栏可以看出,处于“危险”框架和“优化”框架下的审计人员对实质性测试数量的初步判断是有差别的。在“危险”情

境中,所有被试者所判断的实质性测试的数量的均值是5.4375,而在“优化”情境中的均值是5,前者高于后者。从表2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框架对被试初步判断的影响是很显著的(F=12.05759,p=0.000781),由此表明以上两种框架下的均值的差异是显著的。

表1和表2的数据分析表明,当审计人员根据对库存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初步判断实质性测试的数量时,处于“风险”和“优化”框架下的审计人员做出的初步判断确实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处于“风险”框架下的审计人员初步判断时选择了更多的实质性测试。实验结果支持了假设1。

从表3描述性统计的“均值”一栏可以看出,处于“风险”框架下的被试在接受附加信息前后对实质性测试数量的初步判断和决策是有差别的。接受附加信息后,所有被试者所决策的实质性测试的数量的均值是6,而初步判断的均值是5.4375,前者高于后者。这里从表4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风险”框架下的被试在接受附加信息前后对实质性测试判断的数量变化是显著的(F=36.02839,p=3.62E-08),由此表明处于“危险”框架下的被试在接受附加信息前后对实质性测试判断的数量均值的差异是显著的。

从表5描述性统计的“均值”一栏可以看出,处于“优化”框架下的被试在接受附加信息前后对实质性测试数量的初步判断和决策是有差别的。接受附加信息后,所有被试者所决策的需要实质性测试的数量的均值是5.229167,而初步判断的均值是5,前者高于后者。从表4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优化”框架下的被试在接受附加信息前后对实质性测试判断的数量变化不显著(F=3.647851,p=0.05919),由此表明“优化”框架下的被试在接受附加信息前后对实质性测试判断的数量均值的差异不显著。

将表3和表4及表5和表6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情境下的实验都表明了一个结论:当审计人员接受了附加信息后,往往会增加他们所判断的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当审计人员获取更多有关库存内部控制的信息,处于两种框架下的审计人员,平均都对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做出了修正,增加了实质性测试的数量。所不同的是,“风险”框架下的均值变化是显著的(F=36.02839,p=3.62E-08),“优化”框架下的均值变化不显著(F=3.647851,p=0.05919)。实验结果支持了假设2。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对实质性测试的数量进行决策时,处于“风险”框架下的审计人员获取新的信息时平均更倾向于对实质性测试的数量进行修正,选择更多的实质性测试。

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结果支持了前景理论(Kahneman和Tversky,1979)中关于框架效应的预测,被试的判断过程与前景理论中描述的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相符。与Em,by(1994)在美国背景和审计专业背景下的研究结论相符。

六、结论、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结论

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和心理学中框架效应理论认为,人们在不确定状态下进行风险判断时,往往会受问题的语言描述方式的影响,容易产生框架效应。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以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背景,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从业人员的被试,以库存内部控制系统为实验任务,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决策中的框架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判断决策时确实存在框架效应。当审计人员根据对库存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初步判断实质性测试的数量时,处于“风险”和“优化”框架下的审计人员做出的初步判断确实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处于“风险”框架下的审计人员初步判断时选择了更多的实质性测试。当审计人员接受了附加信息,处于两种框架下的审计人员,平均都对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做出了修正,增加了实质性测试的数量。所不同的是,“风险”框架下的均值变化是显著的,“优化”框架下均值变化的不显著,表明在对被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是对实质性测试的数量进行决策时,处于“风险”框架下的审计人员获取新的信息时平均更倾向于对实质性测试的数量进行修正,选择更多的实质性测试。

(二)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仅采用库存内部控制为实验任务,在其他审计判断任务中是否存在框架效应也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被试来自几个会计师事务所,结论能否在更广泛的范围成立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本研究的实验还要求审计人员个人独立完成任务,这就限制了审计人员之间相互协作做出决策。

(三)未来研究方向

1.挖掘影响框架效应的因素,缓解或消除框架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仅仅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开端之一,作为一个有益的尝试,采用单因子组间设计,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决策中的框架效应进行了检验。后续研究可以在影响框架效应的因素方面进行挖掘,探究哪些工具哪些技术能够缓解甚至消除框架效应。

2.增加样本的数量,提高样本质量。本研究限于资源的限制,样本数量不多,范围也不够广,所以样本的代表性受到一定限制。今后的研究可以先通过问卷或访谈的方式对被试相关的知识和经济作相应的了解和测试,在大样本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更为严谨的模型和统计方法,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3:263-291.

[2]Tversk A,Kahneman D.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psychology of choice[J].Science,1981,1:453-458.

[3]Tversk A,Kahneman D.Rational choice and the framingof decisions[J].Journal of Business,1986,10:251-278.

[4]Kahneman D,Tvemky A.Choice value and frame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4:341-350.

[5]Tshton R H.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rnal controljudg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4(Spring):143-157.

[6]McNeil B J,Pauker s G,Sox H c.On the elicitation ofreferences for alternative therapies[J].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1982,306:1259-1262.

[7]Kida T.The impact of hypothesis-testing strategies onauditors'use of judgment data[J].Journal of AccountingResearch,1984(Spring):190-201.

[8]Trotman KT,Sng J.The effect of hypothesis framing,priorexpectations and cue diagnosficity on auditors'informationchoice.accounting[J].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9,14:565-576.

[9]Emby c.Framing and presentation mode effects in profes-sional Judgment:auditors’internal control judgments andsubstantive testing decisions[J].Auditing:A Journal ofPractice and Theory,1994,13:102-115.

[10]张继勋,刘成立,杨明增,中国审计判断质量的实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6:45-49.

[11]杨明增,张继勋,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J].审计研究,2007,4:43-47.

[12]张继勋,杨明增,审计判断中代表性启发法下的偏误研究[J].会计研究,2008,1:71-78.

[13]杨晓磊,代文娟,框架效应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会计之友,2009,1:30-31.

[14]Kuhberger A.The influence of framing on risky deci-sions:a meta-analysi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8,75:23-55.

[15]Hamilton R E,Wright W F.Internal control judgmentsand effects of experience:replications and exten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2(Autumn Pt.11):756-765.

[16]Johnson P E,Jamal K,Berryman R G.Effects of fram-ing on auditors’decision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10:75-105.

第7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背景仿真计算机 接口 控制系统

随着国外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我国也开始高度重视对半实物仿真系统的研究,陆续建立了很多的仿真实验室,加强对导弹仿真技术的开发和试验。在研究过程中,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对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发力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就需要在比较真实的红外目标/背景环境下才能加强研究,要想营造这样一种环境,就需要依赖于以计算机为指挥中枢的大型、科学的控制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通过光学和机械动力相互结合的形式,就是以光学系统作为动力源头,以机械控制系统作为显示屏,以安装在台上的实物引导为模拟的攻击目标,不断提高打击的准确率。在这种模式下,对计算机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各种大型机和小型机相关结合,才能顺利的完成仿真背景下的各项试验目标。

一、研发红外目标背景仿真计算机接口控制系统的技术依据

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红外仿真目标在背景环境下的模型需要和用作引导目标的物体和导弹的模型紧密联系,利用相互之间对等有效的科学依据,就是指红外辐射的仿真度和有效性必须在规定的工作波段的范围之内,需要打击的具体目标必须要和控制导弹接受系统的仿真目标相互一致,才能加强打击的精准度。在红外辐射的特定空间之内,仿真目标要求在具体的大小高低等标准上要和真实的打击目标相吻合,他们之间都要符合导弹的运动原理才行,只有这些条件都符合了,才能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二、红外目标/背景仿真计算机接口控制系统的主要作用和组成内容

1.稳定的计算机目标投影控制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是由一整套的固定投影设备、定向镜像等设备构成的,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以黑体的模拟光源作为产生辐射的源头,利用轮盘模片机构的不断调整变化来还原和模拟仿真辐射源能量的随时变化,并不断调整模拟目标的实际距离。通过对这些设备的调整,主要能够适时的加强对模拟环境下仿真目标和现实目标受干扰的强度大小和波段的变化,通过调整模拟作战过程中导弹与打击目标之间的实际距离的变化,找准在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误差,最终达到精确打击和定位的目标。

2. 强化对目标显示系统的不断优化与整合。作为连接打击目标和导弹控制系统的重要连接点,这一系统主要是由能够自由运动的机械臂和俯仰镜组成,主要功能就是通过这些设备上下左右之间位置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利用投影系统里模拟目标的真实再现,使打击控制系统能够对具体目标有实时的感应,找准打击目标的空间位置,选准合适的打击实际,最终实现精确的制导,不断提高精准度。

3.自我控制引导系统。主要是由能够固定和实现导引头随意转动的三轴转台等部件组成,它通过安装在内部框架之中的导引头,能够精确的模拟导体飞行过程中的实际状态,实现导弹控制系统对打击目标的实时跟踪。

4.对模拟目标所需的计算机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控制中枢的系统计算机来实时操控,通过对模拟目标运行过程和轨迹的分析监测和复杂的运算过程,最后再转发给需要打击的目标计算机,发出下一步的计算指令。

三、对计算机接口系统的具体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对打击目标进行控制的计算机中枢来讲,必须要包括接口连接、转台等必要的操作系统和组成部件,以便做到能随时监测。在计算机的控制之下,对接口系统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安装对模拟目标的随时监控系统,能够对模拟目标的各个组成部件及时掌握运转情况,实现步调的一致。主要包括有能够显示模拟目标方位和位置变化的显示臂系统和俯仰系统,能够随时对模拟目标进行调整的在传感器视线范围内的垂直车系统,能够对打击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和防止其他因素干扰的定向镜系统和栏盘控制系统等等。通过对上面这些系统的优化组合,能够对打击目标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准确的计算,并且按照系统规定的要求,对整个控制系统状态的运行进行实时的检测和反馈,方便研究人员能够进行及时的更行和改进。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计算机接口系统的主要目标要求非常严格。在计算机接口系统中,因为目标系统主要是以光学机械式为主,但是机械显示臂由于惯性比较大,导致定位的精准度大大降低,不能满足研究需要。因此,要区分来对待,显示臂主要是用来进行粗略的目标定位,然后再采用更加准确的投影系统来进行精确的定位,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精准的计算,使用专用的解算器来代替以前的高速模拟机,通过科学的数字和数据转换规律,统一计算的标准,实现精确的定位。

当前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主要是80386 CPU的计算机,这一类计算机中包含有能够与多种设备相互连接的线路和接口,与其他关联设备的兼容性高,比较容易进行安装和调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和简洁。在目标控制系统和转台的接口上,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主要是在目标背景下的包含有尾焰、尾喷、干扰机、干扰弹等设备和随动监测系统的投影控制系统,以及目标和背景显示系统,它主要包括能够粗略进行定位的显示臂和俯仰系统的接口和用于精确定位的定向镜系统接口,另外还包括比较重要的用于引导目标的三轴飞行转台控制制导系统接口等等。这些不同的接口按照不同的需要,通过安装远程总线和通过ISA平移延伸的高速总线等,最终实现计算机对整个系统的控制。

四、总结

通过对红外仿真系统的实际操作可以看出,这一系统具有比较良好的完整性,能够在快速精准的打击目标和保护重要数据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一系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只要使用普通的D0S操作系统即可使用。在安装驱动软件时,既要注重对具体目标的准确模拟,又要对试验的设备进行检测和改进,最终能够实现既对模拟目标进行实时的控制,又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时的处理突况,防止不必要的损失的出现。在试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软件和硬件在安装时的兼容性,不能撞车和相互冲突,如果万一出现冲突的情况,要立即加以整改,处理好异常情况,减少损失的发生,实现试验的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仁志.基于DCS的汽机旁路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自动化仪表,2003(03)

第8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效率 影响因素

伴随金融产业的稳定运行及创新发展,互联网产业、国内银行股份制度的兴起使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率成为银行发展中的焦点。在现阶段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国内金融产业会受到国际金融产业的影响,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造成了一定制约。因此,在现阶段商业银行经济效率研究及分析的背景下,应该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确立,构建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体系,有效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商业银行的生成及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一、商业银行的发展形式

伴随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发展,使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普遍性的信贷增速回落、利差空间缩紧以及资产质量下降的问题。虽然,城市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系统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出现了长期性的风险与矛盾问题。通过与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商业银行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而且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的新常态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城市商业银行逐渐在跨区域经营、股份结构调整以及监事会监督这些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原有的经济格局发生了系列变化。

二、商业银行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周期因素

通过对经济周期的指标分析可以发现,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多选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行问题的分析。

(二)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

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价格的波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信贷风险,所以,在通过膨胀发生的背景下,信贷人员就会面临着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会使银行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信贷行为。若银行在运行的过程中,按照固定的利率进行贷款,会出现实际负债贬值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利于负债人的行为,因此,人们贷款的行为及意愿也就会逐渐增加,但是,通过紧缩的现象也就与这一现象相反。所以可以发现,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的出现会在某种程度上真实的反映出通货膨胀对通货紧缩现象对银行利率的影响。

(三)信贷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的价值调控手段,对银行的影响效果是较为直接及明显的。通常情况下,当政府所实行的扩展线货币政策时,其货币供给会呈现出增加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会逐渐放松信贷货币政策的构建,从而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为政府经营效益的提升提供了稳定支持。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其流通性的供应现象会为信贷货币政策的优化造成制约,从而为银行扩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金融行业结构

在金融行业运行结构运行及分析的状态下,通常会考虑从金融深化程度及直接融资之间的融合比例。

(五)市场结构

通过对市场支配力理论的研究及分析可以发现,银行运行的效率取决于市场运行中的支配能力,在市场拥有市场支配权以及银行绩效分析的背景下,可以将该理论分为不同的假设结果。一种是结构――行为――绩效;另一种是相对与市场支配力的假说。在SCP分析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市场集中制度的构建会在某种程度上充分反映出实战的支配力度及绩效指标,同时也可以为市场竞争力的优化形成提供稳定支持。因此可以发现,在市场份额设计的背景下,银行拥有市场的主导权以及定价权,通过对绩效的综合考评及分析,可以为银行效率与市场份额提供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形式。

(六)银行经营能力分析

在宏观政策调控的背景下,行业因素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银行的经营能力,并对 银行的运行效率产生直接性的影响。通过研究选择了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之差以及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值,进行了银行净利差的总结及分析,其具体的影响指标如表一所示。

(一)完善商业银行进入市场的相关机制

在现阶段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应该合理放宽银行进入市场定价基本原则,鼓励设计外资银行以及民生银行,从而有效提高银行的竞争力量。在现阶段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背景下,虽然我国中小银行的数量逐渐增加,但是,政府在这种背景下仍然会控制大部分的银行,导致银行与银行之间缺乏一定的竞争效益。在准入机制完善的背景下,应该构建有效性的管理制度,并在整个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完善并建立银行退出市场的法律制度;第二,构建完善性的存款保障机制,从而有效规避银行运行中所发生的风险;第三,充分发挥 出市场运行中的调节机制,降低市场运行背景下的集中力度,避免银行在市场运行背景下出现的资源浪费及服务水平较低的现象。

(二)推进市场产权结构的革新

伴随社会经济的稳定创新及优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推行的原有的保障C制,但是,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仍然缺乏长足性的激励及制约政策,同时也存在着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导致产业运行中出现了产权不明的问题,在这些背景下,会严重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首先,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为了完善银行的内部激励制度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应该建设控股银行机制,并明确出出资人的基本职能,明确产权关系从而减少商业银行承担过多政策性的效益内容。其次,在银行运行的背景下,也应该处理好内部关系及治理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监督管理理念,有效避免银行运行中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不透明关系的出现,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最后,加大商业银行运行中科技项目的投入。在现代化银行运行的背景下,现代科技的出现对推动银行的效率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中间 业务银行运行的背景下,其运行结果会受到科技的影响,所以,需要引进专业性的资金进行人才队伍的构建,为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支持。在现阶段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需要加大现代科学的投入,实现新产品的稳定开发,使商业银行的运行呈现出网上银行、跨行企业的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提高项目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

(三)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运行中为了完善公司治理解结构,需要在改善组织内部机制的同时,构建完善性的激励制度管理体系,从而提高银行的运行效率。如果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能构建完善性的激励制度,就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发展及生存,并在最终程度上影响银行员工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的背景下,管理制度的构建也应该充分保证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强化管理队伍的培训机制,使企业员工在创新的经营理念下,稳定企业的内部调控制度,构建科学化的结构调整及内部制度控制机制,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需要构建完善性的效率管理机制,通过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稳定性、科学性制度研究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经济化发展。同时,在整个市场运行的背景下,也应该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机构,对股权结构进行完善性的调整,商业银行也需要在满足市场运行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市场份额的调整及改革制度的创新,打破原有的制度管理机制,优化人员管理结构,从而为商业银行运行背景下,行政区化以及政府序列的平行创新,降低商业银行的效率支出,调整市场管理的准入份额,强化商业银行管理及运行效率,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秀峰,迟国泰.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内生影响因素研究与实证[J].预测,2010

[2]胡东,蒲勇健.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实证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工程,2010

[3]侯瑜,詹明君.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2

[4]时乐乐,赵军.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3

第9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在互联网金融产业运行的背景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章在研究中,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及企业内部控制途径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核心目的是通过对行业风险运行现状的确立,进行会计内部制度的优化,从而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治及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提供稳定支持。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风险;企业会计;内部控制

伴随网络时代的运行及发展,腾讯、阿里等网络运行模式呈现出创新性的发展模式,但是,在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企业运行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监管在某种程度上会呈现出不完善的运行结构,使金融行业呈现出无序化、市场混乱化的运行状态,为互联网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在现阶段企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在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的同时,进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合理控制,从而为社会经济的运行及创新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实现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一)管理控制的要素分析

在企业运行及财务风险控制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对资金运行的风险分析,进行管理制度的优化。因此,在现阶段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优化确立的基础上,需要认识到企业资金流动背景下的财务风险,从而保证财务控制及管理的科学性。

(二)企业财务风险与管理的控制要素

伴随企业管理职能的优化确立,企业经营者需要明确项目决策的基本成果。由于人类的主观性相对较强,使企业在运行的背景下出现会计管理职能不确定的问题,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采购管理。对于采购管理而言,其不确定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采购货物的种类、数量以及质量等内容的选择中。第二,生产管理,在生产管理不确定因素确定的背景下,其内容主要体现在生产规模、生产成本以及产品的质量之中。第三,营销管理,在营销管理背景下,其制度体系的确定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导致新技术的引进在技术改造中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素。第四,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质量不达标、质量实施检测较弱等问题。第五,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风险分析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不确定因素会体现在项目的筹资、投资、项目的审批以及运行之中。因此,在现阶段企业运行的状态下,需要通过对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分析,进行变动因素的确定,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现象的发生。

二、互联网的金融风险

(一)法律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因素分析的过程中,其基本风险源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要是指没有经过许可充实金融业务的项目活动;其次,虽然通过了项目的许可,但是,其经营业务逐渐超出了项目活动的范围及程序。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体系,在网络实体经济网络化、信息化以及经营项目确立的背景下,存在着界限模糊的问题,导致项目交易容易碰触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底线,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的运行风险增加。

(二)信息风险

伴随电商及互联网企业的运行及创新,企业借助大数据、搜索引擎、云服务以及移动支付技术的创新,深化了企业运行环境下的具体实践项目,因此,在现阶段企业运行的背景下也就逐渐重视对潜在消费资源的开发。同时,在强大数据挖掘以及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信息的收集及整理效率,并在此基础上缓解融资者及投资者之间信息资源获取不对称的现象。但是,在互联网开放互动的平台之下,其开放性互联网平台设计中群体的利益信息呈现出公开、透明的安全运行机制,从而存在着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

(三)信用风险

金融产业是互联网运行背景下较为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企业利用虚拟平台进行交易互动开放的基础,但是,在互联网的交互平台中,并不能使人们获得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以及较为可信的证据内容。而且,在交易背景下,大部分的交易内容也是通过电子合同签订的,对于这些合同内容而言,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对于企业的运行机制而言,如果贷款无法回收,当资金链断裂时,网络衍生背景下的理财工具就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其投资的项目也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四)支付风险

伴随互联网支付平台的构建,除了传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外,各家金融机构也纷纷涉入其中,在互联网在线支付及交流平台设计的过程中,呈现出网络化的项目交易环节,但是,在网络电子商务中心环节设计中,仍然存在着潜在性的风险因素。因此,在风险因素确定及分析中,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程序项目的设计存在着不完美的现象,数据保密存在风险,其中隐藏的漏洞会为黑客提供犯罪动机,或以及涉嫌冼钱行为;第二,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方式会呈现出音频、视频的转化形式,容易导致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重复及覆盖的风险。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

(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防范意识

在现阶段企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确立应该充分满足企业的运行理念,树立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项目理念,有效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风险的防范制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风险。同时,在企业运行及发展背景下,也需要慎重、稳健的进行企业管理工作的合理经营,当企业出现资金流动与高利润冲突的问题时,应该将安全制度作为基础,构建科学化的指导体系,全面促进企业的合法运行,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二)促进企业互联网金融理念下人才整合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及金融机制的结合体,在这种背景下,需要金融人才以及互联网人才进行紧密配合,通过共同发展目标的构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在企业人才整合的理念下,也需要通过合作机制的确立,实现互联网人才的专业培养,使人才培养满足时展的需求,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体系下,企业内部人才整合及培养的稳定创新。而且,在企业互联网金融理念下,人才整合制度构建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者需要与企业人员做好及时性的信息沟通。由于企业运行中,经济、技术以及信息等各个因素呈现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完善性的管理体系,并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形式,因此,在企业运行中需要构建完善性的外部联系及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各级人才的有效沟通,激发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员工反馈意见的分析,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完善构建,从而为企业会计内容控制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专业性的支持。

(三)建立完善性的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建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及防范机制,在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及确立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明确化的风险识别、计量以及监测管理机制,通过风险控制制度、程序以及方法的合理优化,实现对业务流程的科学确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者也应该及时发现企业内部风险防范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对企业运行职能的分析,构建系统性的规范标准,降低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有效识别企业流程中的风险控制因素。并对企业中人员、程序、系统等风险的分析,构建全面化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企业风险管理及经营目标的合理实现。第二,实现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在企业运行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者为了降低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风险,需要明确各个部门的基本职责,建立职责分离、横向、纵向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也需要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审批制度,通过相互制约、自主经营模式的设计,实现财务处理与业务操作中的风险分析,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稳定构建。第三,构建专业化的风险防范及应急管理预案,定期对项目内容进行预测分析。在现阶段企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风险应急预案的建立,可以在企业内部员工发生舞弊、系统侵袭等风险时,及时进行防治项目的确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突发案件内容的分析,确立应急内容,全面提升企业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同时,在企业危机事件发生之后,也可以尽快地恢复企业的运行秩序,并做好工作项目的总结及评价工作。在风险防范应应急管理制度构建的背景下,也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化的应急纠正防范措施,主要是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过程中,一些突发事件是较难预测的,因此,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内容的及时总结,通过对企业内部运行现状的分析,进行应急方案的有效预测,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中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积极性的总结,从而实现企业的稳定运行。

(四)完善企业内部营运及项目盈利的制度

首先,在营运方面分析的过程中,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并没有形成一种具体的定论项目,所以,企业在运行及发展中,为了加大资金的总周转率,应该实现产品质量的合理设计,增加项目产品的销售额以及周转次数,同时,企业在运行中也应该寻找全新的创新机制,通过产品、项目设计的项目创新,加大产品的营销力度,实现财务资金的科学管理。企业会计在内部控制制度构建中,也需要降低闲置设备以及设备过渡损耗对企业资金运行带来的影响,通过盘活固定资产以及外部零售等项目的构建,提升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增加企业的资金收入,企业在这种背景下,也需要合理安排自身的负债比例,有效降低企业运行中成本支出,降低企业风险。其次,在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通过对自身实际状况的分析,进行项目内容的设计。伴随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企业需要制定激励性的销售方案,强化企业财务控制项目的管理机制,并将开发新技术作为基础,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在企业会计内部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也应该将提高企业主营业率作为核心,选择项目以及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业务形式,构建精细化、安全性的资金管理机制,通过对企业产业的科学化调整,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实现企业现代化、多元化的工作创新,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四、结束语

总之,在现阶段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逐渐成为企业运行中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虽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性,但是,在运行的背景下,仍然面临着很多风险因素,因此,网络环境中财务管理的不确定因素也就随之增加,所以,企业在制度管理项目设计中,需要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综合分析,构建创新性的运行机制,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漏洞问题的合理分析,从而为企业现代化的运行及金融项目的合理设计提供良好支持。

参考文献:

[1]胡静.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再造[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4:222-223.

[2]王良英.探究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221.

[3]赵淑静.基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5,24:94.

[4]李依函.企业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相关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5]谢小玲.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6]杜聪聪.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其内部控制[J].区域金融研究,2015.

[7]梁慧媛.石油石化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