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控制研究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控制研究背景

第1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摘 要 随着全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和进步,全球IT技术正在逐步发展以及应用之中,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管理等各项工作都随着环境方面的变化而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原始的手工会计核算中所采用的相关内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要求,这也促使相关的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必须去迎接极有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的新的问题、新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研究我国当前会计电算化相关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进一步探索我国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的相应策略,尽最大努力完善我国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会计电算化产业稳定以及快速发展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相关问题 研究与探索

会计电算化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会计学、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企业管理等。其主要运行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与当今会计学科进行充分的融合,进而达到信息技术代替人工会计工作,并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对相关的企业政策做出预测以及决策。随着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和进步,全球IT技术正在逐步发展以及应用之中,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在环境方面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原始的手工会计方式中所采用的相关内控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在电算化会计方面的要求,导致我国企业内部的电算化控制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及挑战。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现状

1.会计电算化工作基础较为薄弱

由于我国的很多单位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片面的观念性认知,只单方面的认为会计电算化工作只是在处理数据或者其他资料的时候十分便利,经常会忽略会计电算化工作在事务性工作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方面的功能。会计电算化工作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也经常被一些院校所忽视。目前,我国有些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工作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对缺乏,财务人员以及会计负责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结果经常性质疑,导致会计电算化工作不能够正常运行,进而导致会计电算化工作在预测、决策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等方面的工作基础较为薄弱。

2.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随着我国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应用、推广等工作正在迅速发展,但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计算机网络系统进一步发展,导致我国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信息安全工作存在较大隐患。例如: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极有可能导致我国企业的电算化系统陷入瘫痪,进而导致我国会计工作相关的信息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计算机内部的控制制度相对不完善,进而导致我国会计数据等不完整,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工作实效。

二、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相关策略

1.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职能控制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会计工作在历史发展中的一次伟大的革命,会计电算化工作不仅是会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对于会计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会计电算化工作在进行运行的时候,必须制定出相应的组织系统以及管理控制,进一步的明确责任分工,不断强化组织控制。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分工的时候,要尽量做到相关人员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相关的职权进行分离,进一步的强化会计电算化工作在限制违法行为方面的工作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会计电算化工作方面出现的违法,从而进一步防止会计工作中的舞弊以及欺诈行为。

除此之外,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职能控制工作在含义方面还有更深的内容,会计系统是否安全,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相关使用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让更多的会计人员接受系统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综合能力。

2.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工作

首先,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内部控制,才能够真正保证我国在会计电算化信息方面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的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保证工作和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相关的操作流程,进一步发挥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

其次,进一步的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操作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软、硬件设施。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时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相关的企业要依据市场化原则,对单位的业务以及相关会计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在管理制度方面的综合应用。不断更新和改善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内部控制工作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发展和进步,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促使国际互联网以及企业的内部网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信息交流以及信息共享。会计电算化工作也在全球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逐步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电算化体系也正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向网络化、智能化等方向迈进。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价值信息,并作出相对应的市场反映,谁就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就是用一系列的先进手段和技术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佳.谈如何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第2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营财一体化;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一、公司内控建设现状

现阶段,国家电网公司遵循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规定,系统化整合前期各项建设成果,一体化推进流程、风险、授权、制度等建设,全方位实施跨层级、跨专业端到端全流程管控,深入查找现行管控中亟待完善的重点内容,提出了“五规范定标准、四机制抓执行、三支撑强保障”建设思路,到2013年底前基本建成具有“五化”特征的内控体系,从2014年起开展内控评价并接受国资委考核。

五规范定标准:制定内控流程规范、风险管理规范、授权管理规范、规章制度规范和内控评价规范,建立公司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确立全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机制抓执行:建立完善信息沟通机制、执行责任机制、评价改进机制和协同监督机制,加强“执行、评价、完善、提升”闭环管理,推动公司管理持续提升。

三支撑强保障:积极推进信息系统、专业队伍和企业文化建设,夯实公司内部控制基础,提升公司风险防范水平。

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明确了公司四级内控流程划分标准;构建了公司统一的全业务流程框架;建立了标准化的专业内控流程;促进了管理要素“一体化”融合;实现了流程跨专业、跨层级贯通;规范了公司内控流程管理程序;编制了统一的内控流程手册。

内控评价建设方面: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评价工具;建立了公司内控评价改进机制;编制了统一的内控评价手册。

二、营财一体化构建背景

营业收费是电力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提供相应服务并按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批复的收费标准、合同或协议向电力客户收取的除电费以外的各项费用,通常包括临时接电费、高可靠性费用、违约使用电费、赔表费及补卡费等,其中临时接电费及高可靠性费用涉及金额大、业务发生频繁,且按相关文件及合同约定,超期临时接电费将按约定比例结转收入,同高可靠性收费一样,将会对公司收入产生影响,故一直以来都是内外部审计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但由于历来财务人员都是以营销部门打印的发票、收据以及提交的纸质资料作为账务处理依据,对营销前端业务的重要信息和时间节点无法及时掌握,造成资金安全出现漏洞、延期确认收入情况的发生。为进一步提高营销业务协同效率,提升资金安全管理水平,规避内外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国家电网公司在多地进行了营销系统营业收费业务与ERP系统财务管理模块集成接口的建设实施试点工作,即营财一体化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三、跨管理领域下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其评价的主体是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评价的对象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一个涵盖计划、实施、编报等多个阶段、包含多个步骤的动态过程。其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规目标、资产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应是对以上五个目标的内控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地说,内部控制评价应紧紧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

在当今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整个供电企业管理体系的目标已变为了最大善意的、合理的使用资源;持续稳定和安全的维护电力生产和消费、如实报告资源营运状况这几方面。而内部控制目标主要集中在维护电力安全生产和保持持续稳定供电这两个方面,具体又分为安全性目标、真实性目标和符合性目标。所以不难看出,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只是管理目标的一部分,管理目标大于内部控制目标。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供电企业管理体系要大于内部控制。不难发现,将内部控制与管理体系是不能割裂开来的,人为地将内部控制区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所以,仅将内部控制局限于财务报告可靠性中,抑或无法理清内部控制与管理体系的关系,就无法得到与实践相符的内部控制概念,无法得到管理界的内部控制概念,更无法达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因此,在供电企业管理中,虽存在着各个不同的管理领域,各管理领域间相对独立的内容,但管理是一个系统,即使独立的各管理领域间也存在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各个独立的管理领域,将内部控制融于各个领域中,融于其他的管理系统之中,在设计整体管理体系和各子系统时,考虑内部控制的要求。

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国网公司依据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首次尝试了开展跨专业流程衔接,推动公司从业务条块化管理向全流程管理转变,为业财一体化理念下的营财一体化内控评价创造了良好土壤,为构建适合于营财一体化特色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提供了指导性的框架。因此,在公司推进业财协同的营财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以现有内部控制体系为基础,根据营财一体化实际业务流程,对原有内控评价体系进行深入与改进,将内控评价体系贯穿于各个不同的管理领域当中,将内控评价体系涵盖营财一体化系统各管理领域,规范业务流程,防范企业内控风险,推进企业营财一体化建设的细分体系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在营财一体化系统建设试点工作的大背景下,构建适用于跨业务中心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第3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依旧十分深远,而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更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其带来的影响对各个行业都具有深远性。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显著。对外贸企业而言,加强内部控制,增强自身发展实力,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是其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相关工作实施力度不足以及缺乏专业化的内部控制人才等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增强其内部控制能力,提升外贸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力。

1.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依赖性较强,其主要以低端产品的出口为主,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在整个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但是其在内部控制方面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其难以通过自身的发展来防范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其内部控制的理念相对陈旧,难以服务于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国外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1.2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当前,我国外贸企业一般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商品的进出口方面,其对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一般都是由各级主管部门分工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当企业的发展遇到问题时,其各项处理工作显得杂乱无章,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使得外贸企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其生存压力不断增大。

1.3内部控制工作实施力度不足

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机制之后,必须要严格执行相关工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外贸企业没能严格实施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还要受到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威胁,因此其生存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对其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外贸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实施监督机制,其各项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力度,各部门难以按照既定的要求严格实施内部管理相关工作。

1.4缺乏专业化的内部控制人才

我国外贸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境地。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一方面是因为内部控制人才的培训和引进需要企业花费较大的成本,这使得外贸企业的发展成本不断加大,因此很多外贸企业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专业化人才目前还比较缺乏,从其培训到定岗实施需要较长的周期,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面临的生存和竞争环境日益多变,很多企业的生存周期较短,因此其内部控制人才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实施相关管理工作。

2.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2.1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不断加大,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外贸企业一方面要从其发展的现状出发,对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将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贯穿到整个内部控制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对管理层进行培训和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将风险防范意识作为其实施各项工作管理的指导性理念。

2.2完善内部控制

机制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保障。因此,外贸企业必须要从内部出发充分完善其内部控制机制,积极借鉴大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经验,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愿景对其现有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再设计,使其能够充分迎合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同时要充分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来充分完善其内部控制机制,以此全面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3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如前所述,很多外贸企业难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因此其必须要在内部组建监督管理小组,对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促使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工作,依据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实施相关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对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关工作进行完善,使其充分满足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

2.4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是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可以对其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增强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技能,逐渐走向内部控制管理岗位,严格实施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要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中引进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为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增强其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有效性。

3.总结

对外贸企业而言,加强内部控制能力,以此提升整个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全球竞争力,是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继续取得发展的必要措施。鉴于目前外贸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必须要从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等角度出发增强内部控制能力,以此实现外贸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洁.浅析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西部财会,2015(08)

第4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Abbott(2004研究得出,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活跃性与财务报告重述显著负相关。Goh(2009认为规模大,独立性强,专业性强的审计委员会更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进行整改,有利于重树投资者的信心。Schmidt(2013研究表明专业性强的审计委员会和质量高的审计师与财务报告重述的详细信息的及时披露相关。王雄元和管考磊C2006)实证研究发现高独立性、高学历的审计委员会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显著相关,但专业性、频繁的会议对财务信息质量并没有明显的帮助。吴清华和田高良(2008实证研究发现,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与审计委员会的引入概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且股权结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需求动因。向锐C2012)得出最终控制人产权国有性质与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显著正相关。卢锐等(2011研究发现,相比于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差,而非政府控制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之间则没有明显差异。刘启亮等(2012实证发现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之间的协同性更加显著。因此,本文将基于产权性质通过对审计委员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内部控制质量的思路,把产权性质、审计委员会和内部控制三者联系起来,实证检验不同产权性质下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不同产权下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和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改制后的上市公司依然是国有控股,因而,这些国有上市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国有企业的双重公司目标和治理结构(信息沟通困难,受到政府行政干预(钟海燕,2010),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钟海燕,2010)。为了应对国有上市公司复杂的治理结构,提升信息沟通效率,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应设立相对较大的审计委员会和召开更多的会议,保证审计委员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实施,以及时高效地解决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非国有上市公司由于经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清晰,信息沟通高效,因而,一个规模适中、具有一定活跃性的审计委员会即可保证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即是说,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和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假设H1,H2。

H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

H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二不同产权下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规模大,独立性强,专业性强的审计委员会更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进行整改,有利于重树投资者的信心(Goh,2009,为上市公司融资提供重要保障。余明桂(2008研究表明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比无政治关系的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和更长的贷款期限。Allen(2003认为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控制人,主导着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导致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更多地向国有企业倾斜,而私有企业较难获得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出于树立投资者信心,为自己营造一个有利的融资环境,免于监管机构的处罚,非国有上市公司更有动机

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独立专业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专业的应对方案,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即是说,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假设H3,H4。

H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H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2011年的深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由于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在会计计量和业务性质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相互间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仅选择2011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还进行了如下样本筛选程序(1)剔除内部控制质量缺失的公司;(2剔除审计委员会数据缺乏的公司(3剔除产权性质数据和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4剔除金融类公司。经过上诉筛选后,最终样本容量为188个,其中非国有上市公司67个,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76个,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45个。数据来源说明如下: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指标内部控制指数通过迪博数据库(DIB)中内部控制指数库获得;产权性质的数据根据国泰安数据库中数据和迪博数据库整理得到审计委员会特征(规模、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CSMAR)提供的审计委员会成员、背景资料以及公司年报整理获得;控制变量数据根据国泰安数据库(CSMAR)、年报及相关公告整理而得。采用SPSS19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12007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本文在控制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实际控制人类型、董事会特征(规模、独立性、专业性)等影响审计委员会特征和内部控制质量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本文参考刘笑霞(2013的研究方法,建立如下回归模型:Ln(ICQ)=p0+p1ACSize+p2ACIndepen1+p3ACIndepen2+p4ACProf1+p5ACPro12+p6ACActive+p7CHoldshare+p8Bsize+p9BIndepen+p10BProf+p11ln(CSize+p12DAR+p13ROE+e(1)其中,ACSize、ACIndepen1、ACIndepen2、ACProf1、ACP-ro12、ACActive是反映审计委员会特征(规模、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的变量tHoldshare是反映产权性质的变量;Bsize、BIndepen、BProf是反映董事会特征的变量,它们和CSize、DAR、ROE构成模型控制变量;e是模型的随机误差项。模型(1)用来检验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假设H1、H2、H3、H4。有关变量的具体定义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全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对于连续性变量已按两端各1%进行了W'nsorize处理,统计结果见表2。(1内部控制质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就内部控制质量(以内部控制指数衡量来说,国有上市公司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高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在相同产权性质下,不同公司之间内部控制质量的差距,非国有公司比国有公司小,这说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国有上市公司之间参差不齐,而非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相差不大,原因在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出于避免监管机构的惩罚,树立投资者的信心等考虑都尽心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而国有公司的国有背景使得他们具有某些政策优势(如融资渠道多样化,贷款易获得性等导致国有公司间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要求不同。(2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描述性统计结果。根据表2归纳整理得到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见表3。首先,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就平均水平来说,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大于非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大于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但差异不明显且审计委员会人数大多在3-4人之间。其次,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率,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大于地方政府控制、非国有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差别不大;审计委员会召集人是否为独立董事,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比例大于地方政府控制、非国有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差别不大。总体来看,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独立性强于地方政府控制、非国有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差别不大。第三,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会。

(二)相关性分析本文对全样本变量进行了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委员会特征中的规模、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召集人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中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召集人的专业性以及活跃性之间呈正相关,与大股东持股比例负相关,初步证明上述理论假设的正确性。但相关性都不明显,还需进一步通过回归检验结果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是说,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独立性越强,专业性越强,活跃性越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低。由于所有主要回归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25,说明回归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的建立是科学可行的。

(三不同产权性质下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见表5)表明,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均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较小。(1)不同性质下审计委员会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据实证结果(见表5,在一定范围内,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活跃性越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更大,假设H1、H2得到验证。这说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双重公司目标,导致内部信息沟通不畅,效率低下,进而阻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出现问题的及时解决。因而,国有上市公司需要设立相对较大、活跃性较高的审计委员会,以保证审计委员会成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协调公司内部关系,提升信息沟通效率,及时高效地解决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相似地,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规模、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更大。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复杂,以及受到多重领导,信息沟通不畅,进而阻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出现问题的及时解决。因而,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需要设立相对较大,活跃性较高的审计委员会,以及时高效地解决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2不同性质下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据实证结果(见表5),相对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即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假设H3、4得到验证。这说明出于树立投资者信心,为自己营造一个有利的融资环境,免于监管机构的处罚,非国有上市公司更有动机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由独立董事和财注分别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0.05、0.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以保证审计委员会独立专业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其施行,及时高效地对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专业的应对方案,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相似地,相对地方政府控制上市公司,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由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即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这说明受到相关监管机构严格的监督,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更有动机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并且由独立董事和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审计委员会召集人,以保证审计委员会独立专业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其施行,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四)稳健性检验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上述实证检验结果进行稳定性检验。第一,采用以前学者的研究研究方法,仅用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财务会计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代表独立性、专业性。第二,对控制变量进行替换,用公司期末总资产代替公司规模,同时加入销售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经过上述一种或多种方式的替换,实证数据均表明,本文实证结果是可靠的。

五、结论与建议

第5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作用 影响因素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会产生成本,而披露之后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正效价或负效价。因此,大多数企业在考虑是否进行内部控制披露时,可能会对内部控制的价值和成本进行权衡之后做出相应的决策。以往文献表明,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决策时可能还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公司治理视角

Eng & Mak(2003)分析了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净资产收益率、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国家持股比例、公司规模等与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正相关,负债比率与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负相关。

蔡吉甫(2005)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即经营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存在异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动机则不强。

2、“动机选择”行为视角

崔志娟(2011)的研究则更加注重人再内部控制中所起的作用。她认为内部控制披露受企业高管层“动机选择”行为的影响,即内部控制质量低的公司可能不情愿披露内部控制的真实信息,会采取模糊方式或操纵方式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降低内部控制披露的信息质量。

3、信号传递视角

Grossman & Hart(1980)、Benston(1982)和Dye(2001)等分析了信号传递性质对信息披露的影响,他们认为,公司披露任何“坏信息”进行信号传递是不理智的,所以,公司倾向进行“好消息”的信息披露,只会披露有利于公司的信息。

林斌等(2009)认为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主要是为了向市场传递企业真实价值的信号:内部控制质量好的公司,具体来说内部控制资源充裕、快速成长、设置了内审部门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上市年限长、财务状况差、组织变革程度高及发生违规的公司更不愿意披露鉴证报告。同时作者的研究还表明有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这与信号传递理论的思路也是一致的,因为企业在融资前通过披露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给被融资方传递积极的信号,使得融资更加顺利,因而他们可能会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4、冲突视角

方红星等(2012)则更进一步提出降低冲突和传递信号不仅是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主要动机,而且是其自愿提高鉴证信息披露质量(扩大鉴证范围和提高保证程度)的主要动机。

5、审计师视角

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取决于公司自身的披露动机,而且取决于审计师是否愿意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戴捷敏等(2012)利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在2008―2009年年报中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信息所带来的研究机会,实证考察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这一特殊的自愿信息披露行为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审计师声誉越高,越不愿意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高程度保证;另一方面,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以及内部控制质量会显著影响审计师对鉴证风险水平的评估,进而影响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鉴证范围和保证程度。

田高良等(2010)使用logit回归对2008年深市494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经历审计师变更和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另外,聘请的审计师质量越高,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6、政府控制视角

在转轨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新兴资本市场,多种产权结构并存,公司存在政府控制与非政府控制之分。在“中国特色”的制度背景下,从政府控制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也显得必要。张志平(2013)研究发现,政府控制抑制了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信息披露行为;并且政治关联加剧了政府控制的抑制作用。

7、其他视角

冯红卿等(2012)认为企业披露信息是在吸引投资者和避免泄露商业秘密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作者通过对2007-2009年深沪两市4131个样本进行检验之后发现:当市场从极度分散向相对集中变化时,非国有企业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获取一定优势;但如果金字塔层级较多,非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动机会减弱。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较为繁复多样,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进行了自己的探究,但可能缺乏相对深入的研究,就像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一样,已经找到八九十个影响因素了。但是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来说,有没有可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观点,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机制和规范仍然是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85-88.

[2]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04):134-141.

[3]崔志娟.规范内部控制的思路与政策研究――基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选择”视角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1(11),52-56.

第6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证研究;综述

企业财务报告被认为是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照片,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无疑是企业内部控制健全与否的缩影。外部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的主要途径是其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鉴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度的升温,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一、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历了自愿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的演进历程。美国于2002年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了强制性规定。对于我国来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附属于年报到独立公布、从自愿到部分强制。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可追溯于2001年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于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发表独立意见,并于2008年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要求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估报告,但是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由于制度背景、监管环境、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市场有效性的差异,存活于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表现出了差异化。国内外皆有学者针对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监管背景下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统计为主。

(一)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现状

内部控制报告日益成为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从2001年开始,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我国在2006年以前以及美国在2002年以前并没有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性规定。结果导致,我国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内容,并且披露动机不强(李明辉,2003),并且上市公司在2001和2002年报中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前后矛盾,以说好话为主(张立民,2003)。RMcMullen ,Dorothy 和Ragahunnandan , K. ( 1996 ) 1993 年对2221 家公司的年报进行了研究,其中有742家自愿提供了内部控制报告。相对于处于自愿披露阶段的我国上市公司来说,披露公司所占比例较高。

(二)内部控制信息半强制性披露现状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及随后的指导性规定分别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需要在年度报告的重要事项段披露相关内部控制信息,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只需要独立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于是,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数量、披露深度、披露位置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并且部分公司公布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冯建等,2008)。在实际执行中,强制性披露要求并未被所有上市公司遵守,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动机较弱(杨有红等,2008)。由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未做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独立披露的强制性规定,在2006年度以前只有极少数的公司公布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三)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现状

美国自2002年开始实行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自2002至2005年有不少于970家上市公司至少披露了一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Jeffrey Doyle等,2007)。对于不同行业2002至2004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而言,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率存在差异,计算机行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最多(Weili和Sarah,2005)。在我国,由于没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标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选择问题比较普遍。张英等(2010)年对沪深两市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16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论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基本良好,但绝大多数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另外,曹建新(2010)在实证研究中对筛选出的764家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司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只有191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二、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在美国现如今的监管背景下,研究的领域开始向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转变,即主要研究哪些因素导致了内部控制的缺陷,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转向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不再属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范畴。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财务状况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

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同时,也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利好经营信息的一个途径,从而区别于其他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好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蔡吉甫,2005),财务状况差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力不足(林斌等,2009)。Tanner(1992)从两个维度研究了管理层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动机,其中属于机会主义维度的较适中的债务水平会促使管理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

财务杠杆高和固有风险高的公司更有动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如:曹建新等,2010; Rogier Deumes等,2008),公司的成长性是影响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因素之一,快速成长(林斌等,2009)、净利润增长率高(Broson,s.,etal,2006)、规模增长快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充足。Healy 和Palepu(2001)指出,管理者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一个动机是降低资本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可以降低投资者预测未来投资回报所可能承担的风险。

(二)治理特征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

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受独立董事占董事总人数、监事会规模、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影响显著(方红星等,2009)。股权集中度高、外部独立董事占所有董事比率高以及审计质量高的公司具有较强的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机(曹建新等,2010)。除此之外,Broson,s.,etal(2006)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越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可能性越大。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和运行有效与否是决定内部控制报告披露以及披露深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通常没有动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McMullen, 1996)。林斌等(2009)研究表明,设置了内审部门,组织变革程度低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三)外部审计和监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

财务报告质量高可以认为是内部控制完善的替代变量,财务报告质量高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明显不足(蔡吉甫,2003)。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不大可能提供内部控制报告,用户可通过内部控制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McMullen等,1996)。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时常将是否是“四大”审计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变量,曹建新等(2010)实证研究发现,审计质量高的公司具有较强的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动机,是否聘“四大”进行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影响显著,然而外部审计却没有起到明显作用(方红星等,2009)。Ashbaugh- Skaife等(2006)研究发现影响公司发现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有独立审计师的影响力、前期财务报表重述和SEC监管形成的对于监管的敏感性、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以及行业诉讼风险等。会计风险较高、审计师辞职现象更多的公司相对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缺陷(Ashbaugh - Ska ife等,2007)。

三、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上市公司将被强制性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鼓励上市公司披露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自相关规定出台以来,公布内部控制审核评价报告即内部控制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激增,为内部控制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近年来,以内部控制报告为实证数据来源的实证研究成果不断呈现。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角度看,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回报(杨有红等,2010)。此外,Palepu(2001)概括了自愿性披露对资本市场的三种潜在影响,分别是提高资本市场股票的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增加分析师的关注。结合我国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者回报、公司治理及财务状况。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回报

股票流动性被视为信息不对称的变量,证券监管部门鼓励上市公司公布内部控制报告的初衷在于降低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其实际市场反应效果,研究中可以透过市场对股票交易的反应来进行检验,尤其是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检验。Hammersley et al.(2007)研究发现所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负相关。并且,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查证的难易程度以及披露的模糊性等特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同时,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上市公司有着更活跃的股票交易以及更低的股票价格波动,意味着作为一项“信号”机制的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确实降低了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具有实际的经济后果(黄寿昌等,2010)。David M. Wills ( 2000) 认为, 内部控制报告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 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有正相关性。甚至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影响了股东的财富分配(DeFond 和 Francis,2005)。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披露时较未披露方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如果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则需要向注册会计师支付审计费用。注册会计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后则相应的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目的在于将其与其他上市公司区别开来,表现在股票市场上,则是取得较高的超额收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始于公司IPO期间,IPO公司上市首日对于明确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向反应(邱冬阳,2010)。对于上市公司的启示是上市公司应该从IPO开始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推动内控制度建设。从我国现在的披露现状来看,更多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流于形式,然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对于事件期内的累积累计超额收益影响显著(陈共荣,2007)。另外,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证券市场则出现显著的负反应(冯建,2008)。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和财务状况

更高水平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增加减少了公司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督约束机制,降低了管理者道德风险,即能够降低成本。内部控制报告改进了内部控制,提供了额外的与决策有用的信息(Hermanson,2000)。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仅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从而有助于使用者做出决策,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者改进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基于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对隐性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具有综合抑制作用(杨玉凤,2010)。

内部控制的健全及运行有效是财务报告可信的前提,内部控制报告向投资者发送了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信号。杨有红(2009)研究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在当年及在此之前6 年均显著高于其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此外,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更高的权益成本。AshbaughSkaife 等 (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和还影响了市场对公司资本成本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李明辉, 何海, 马夕奎. 200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 审计研究, 1: 38- 43.

[2]张立民, 钱华, 李敏仪. 200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 ) ) 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审计研究, 5:10- 15.

[3]冯建、蔡丛光,2008,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财经科学(5).

[4]方红星,孙.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财经问题研究,2007;12

[5]蔡吉甫,2005,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3).

第7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动力学;系统要素耦合;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3-0091-05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负面新闻的层出不穷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例如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受贿和挪用公款案、西安理工大学原校长刘丁挪用科研经费吃回扣案、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原院长陈英旭非法占有科研经费案等,这些案件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内部控制存在诸如基建监督体制缺失、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脱节以及高校资产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健康发展。2014年1月1日,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例如高校)内部控制规范程序,这使得内部控制有规章可循。2015年3月24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直属高校健全内部审计工作领导机制,学校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设置独立内部审计部门,不受其他机构和个人的干涉。高校内部控制的管理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国外学者主要从高校决策支持系统、内控部门重组以及财务管理等角度对高校内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Rober(t1990)研究表明高校决策支持系统和执行报告系统的建立有利于高校资金决策的科学性。Barbara(2003)以某私立综合性大学管理人员信息系统为背景,运用信息反馈理论建立高校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得出高校可以借鉴企业内部控制方法来提高自身内控水平,例如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的领导方式或利用创新型的管理方法缩短监管复杂性。Danie(l2005)研究了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规范来均衡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和财政拨款使用效率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David&Rusty(2010)认为将高校内部控制纳入云计算策略是改进高校预算控制的必要选择,并进一步探索了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影响因素。Matthew&Justin(2010)针对美国高校管理中关于外包与分权的争议,提出了高校内部控制的全面思考,研究结果表明,外包和分权两种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高校内部控制管理成本,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管理效益。Ma(2012)研究得出行政权力过大是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弊端的重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促进高校内部控制水平提高的措施。Han&Zhong(2013)认为高校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预测有助于建立高校预算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增强高校预算控制提供定量的分析方法。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主要结合中国现实中不同条件背景,例如内部控制体制和控制框架等,从实证分析等角度探讨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并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刘新春(2001)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加强高校内部管理的观点,认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除了侧重于内部控制机构的建设以外,还需从提高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和重视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两个角度出发。2001年财政部了《关于高等院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要求规范校内财经秩序,袁路明(2001)基于此背景提出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加强学校财务制度建设,严肃财经纪律,将高校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学校重大项目决策程序、会计委派程序的规范化建设上。方芸(2013)构建了高校内部控制风险预警系统,从而对高校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量评价,从实证分析角度丰富了高校内控理论研究。陆文斌等(2014)研究得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彼此之间密不可分,其中内部控制的评价是综合管理的关键。步磊和范亚东(2014)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丁家源(2014)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存在的各种弊端,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杜俊萍(2015)以高校的实际情况为研究背景,探讨了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和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本文创新性地将系统动力学引入高校内部控制系统中,全面构建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与反馈———内部监督情景模拟,并结合H高等学校数据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针对性提出一系列改进的对策建议。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系统动力学由麻省理工大学Forester教授创建,是以系统论思想为基础,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系统的复杂动态行为进行研究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它吸收了系统理论精髓并结合控制论、信息论等相关理论。高校开展内部控制晚于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控制手段存在差别,且整体控制水平较低。从系统学角度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原因在于高校内部控制涉及高校内部的教学单位、教辅单位和科研单位等各个部门,而高校各部门组成的高校内部控制子系统(例如财务子系统、教学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等)有效运行依赖于各个子控制系统的信息交流与反馈。鉴于此,本文针对H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行为构建动力学模型,并进行系统状态变量调整的情景模拟,这将有助于分析高校内控复杂行为的演化,为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提供有用建议。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1.确定系统边界,针对研究的问题分清主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本文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空间边界是H高等学校,其内容边界按照COSO标准界定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为了便于实现重点研究,笔者将内部监督和信息交流与反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分析控制活动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影响。系统动力学的指标包括状态变量、速率和辅助变量。其中,状态变量反映整体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状态情况和未来演化行为,并且状态变量之间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等建立关系,形成相互影响的一体化网络,而速率和辅助变量分别反映状态变量的变化方向和影响因素。由于预算控制和财务控制状况能够反映控制活动的状态,因而将其作为控制活动子系统的状态变量;信息交流和反馈技术的发展反映信息交流和反馈子系统的变化状态,所以将其作为信息交流和反馈子系统的状态变量;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监督子系统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子系统发生状态改变,从而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监督的状态变量。因此,预算控制水平和财务控制水平作为控制活动的关键指标,信息交流和反馈频率作为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关键指标,内部监督关键指标设置为内部审计水平。基于上述假设条件,本文建立由速率和辅助变量组成的系统模型,如表1所示。2.设计高校内部控制系统模型结构流程图本文根据SD原理,分析H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建立起各状态变量之间关于速率和辅助变量的系统信息反馈结构,并设计出内部控制系统模型结构流程图,如图1所示。借鉴Rees等(2001)采用的相关参数设定方法,结合H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复合系统的结构特征、主变量数据变化的稳定性以及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将参数概括为三类:(1)针对数据稳定性较强的单变量参数,采用系统历史数据资料算术平均数来确定,这类参数包括预算指标合理分配率、内控问题查处率、内控问题解决率以及重大事项上报率;(2)采用函数计算确定的参数包括预算机构健全率、信息系统覆盖率、技术人员充足率、监督机制健全率、审计部门独立性以及会计核算准确率;(3)人为设定监督主体能力和财务专职人员素质。3.高校内部控制系统模型的真实性检验为了证实高校内部控制系统模型的有效性,笔者通过模型相关调试和检验来进行验证。本文选取2008—2012年H高等学校的数据进行历史性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系统模拟结果与其内部控制实际状况基本吻合,这说明基于系统动力学下高校内部控制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能够真实地反映高校内部控制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将其作为该高校内部控制情景模拟和预测的依据。

(二)H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未来变化趋势的情景分析

观察H高等学校的系统流程图可以发现,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与反馈———内部监督各子系统要素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本文基于三个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以2011年H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系统发展模式为参照,设计出三种新型发展模式:信息技术支持预算型(A)、预算和财务控制协调发展型(B)、信息技术促进内部审计发展型(C)。下文对H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发展趋势进行情景模拟和分析。1.H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发展趋势模拟针对三种发展模式,本文对H高等学校未来13年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与反馈———内部监督的发展趋势进行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1)信息技术支持预算型(A):假定模型初始参数保持不变,预算机构健全率、预算指标合理分配率、信息系统覆盖率以及技术人员充足率保持2011年水平,分别是20%、25%、13%和21%,按照H高等学校2011年的发展状况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2015年预算指标合理分配率达到34%,较2011年有大幅提升;信息交流和反馈程度增强,具体表现为信息系统覆盖率增长到36%;技术人员充足率较2011年上升4%,内部控制水平增长到17.4%。到2024年信息技术中信息系统覆盖率增长较快,技术人员的发展使得内部控制水平达到18%。这说明信息交流和反馈子系统的建设以及预算控制子系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水平。(2)预算和财务控制协调发展型(B):此模式下2015年预算机构健全率和预算指标合理分配率分别达到30%和39%,信息系统覆盖率和监督主体能力等指标保持原有水平。模拟结果显示:2015年内部控制水平增长到16%,预算控制子系统和财务控制子系统的预算指标(合理分配率、预算机构健全率和会计核算准确率)在2024年出现大幅提高,内部控制系统水平增长17.6%。这说明预算和财务控制协调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3)信息技术促进内部审计发展型(C):此模式在技术支持预算型的基础上进行,其监督机制健全率增长5%,监督主体能力增长4%,从而实现内部监督的大幅度增长,2015年高校内部控制水平达到17.8%,在三种模式中处于最高水平。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内部监督的严格,此模式在2024年内部控制水平达到18.90%,成为三种模式中增加速度最快的。2.H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发展趋势分析针对以上高校内控发展趋势进行模拟和分析后,可以发现:(1)在内部监督机制不变的情况下,信息系统的建设和预算机构的构建促使内部控制水平从2011年的10.34%增长到2015年的17.4%。这说明信息沟通与反馈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重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求,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反馈以及重视内部控制信息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模式(A)数据分析结果正契合现实要求。这进一步说明了技术支持预算改进的发展模式(A)的合理性得到验证。(2)在模式(B)下,2024年信息系统覆盖率、监督机制健全率和技术人员充足率分别增长了11%、2%和5%,而预算机构健全率、预算指标合理分配率和会计核算准确率分别实现12%、13%和18%大幅度增长,预算和财务子系统的大力建设使得内部控制水平得到提高。对比三种模式,可以得出模式(B)内部控制水平提高幅度较小,这说明预算和财务控制协调发展虽然能够促进整体内部控制系统的改善,但是内部监督子系统建设不足会导致内部控制水平增长缓慢,为此高校内部控制需要在提高预算与财务控制子系统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控制。(3)对于信息技术促进内部审计发展的模式(C)来说,专业技术人员的充足(具体表现为技术人员充足率2024年较2015年增长16%)可促进信息系统的建设速度加快。在引进专业审计人员以及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具体表现为监督主体能力2024年在2015年基础上增长6%),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和健全使得整体的内部监督机制得到较好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监督机制健全率2024年达到18%,比2015年高出3%)。根据模拟分析可知,预算控制和财务控制子系统增长幅度有限,信息系统覆盖率从2011年的13%上升到2024年的45%,实现信息交流和反馈子系统的大幅度增长。在信息交流与反馈以及内部监督子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高校内部控制水平2024年达到三种模式的最高水平18.90%。这说明信息技术支持内部监督发展的模式能够促进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实质性完善。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更有效的模拟和预测。例如选取H高等学校2008—2012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真实性检验,其误差范围低,证明了模型应用的有效性。本文分别对H高等学校进行三种情景发展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发展模式下,高校内部控制水平都有所提升,内部监督机制健全程度低,信息系统覆盖率增长缓慢。其中,信息技术促进内部审计发展模式(C)的控制水平提升最多,即信息交流与反馈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中作用最为显著。信息交流与反馈系统的小范围增长能够带动内部控制水平的较大提高,这表明了高校内部控制管理需要在未来加强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和信息反馈系统的维护,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支持内部监督发展模式来提升高校内部控制水平。

(二)对策建议

本文运用H高等学校相关数据进行高校内部控制动力学系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高校内部控制水平需要从信息交流与反馈、预算控制和内部监督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1.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的建设信息是连接高校内控各子系统的纽带,做好信息交流与反馈可以保证内部控制子系统的良好运转。从信息交流角度来说,需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以此提高频率来加强内部控制系统中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例如高校定期举行内部控制信息座谈、建立信息交流网络平台是促进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的主要途径。从信息反馈角度看,需要加强高校成员内部控制集体参与意识以及成员的反馈积极性,具体可以通过进行内部控制知识竞赛的方式来使组织成员了解参与信息反馈对内部控制以及自身利益维护的重要性,同时对积极参与信息反馈的成员予以物质及精神奖励来鼓励成员积极参与内部控制。由此,将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与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结合起来构成良性循环回路,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2.实现预算动态管理预算控制包括预算制定、预算执行和预算结果评价三个方面。预算制定是要了解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尤其是高校一些部门在向学校申请教学经费时可能会存在虚报以及多申请的情况,为保证预算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需要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使预算资金合理分配;在预算执行过程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事中管理,包括组织预算控制专门人员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与考核,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以及预算资金的安全;在预算评价机制建设方面,需要在合理的预算评价体系基础上对预算资金进行终期总结和评估,以便为下一年度的部门预算做铺垫。3.内部监督为高校内部控制系统提供制度保障内部监督通过对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实现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再控制。加强内部监督,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监督职能的制度保障。在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公开,细化高校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将涉及学校在建项目、日常运营、教学经费、财务信息、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内容进行公开。二是建立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机制,实施权责对等,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从信息的公开透明促使高校管理者合理运用手中的权力。三是发挥高校各成员如教职工、在校学生以及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建立高校成员重大决策参与制度,使学生及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参考文献】

[1]ROBERTHG.Designexecutivereportinganddeci-sionsupportsystems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J].JournalofComputinginHigherEducationWinter,1990(2):27-48.

[2]BARBARAS.Managementinhighereducation:currenttrendsandfutureperspectivesineuropeancollegesanduniversities[J].ThedialoguebetweenHigherEducationResearchandPractice,2003(3):97-107.

[3]DANIELWL.Formulaicapproachestothefunding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J].SpringerInternationalHand-booksofEducation,2005,13(1):371-391.

[4]DAVIDCW,RUSTYLJ.Educationintheclouds:How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eleveragingcloudcom-puting[J].TechnologicalDevelopmentsinNetworking,EducationandAutomation,2010(3):1-6.

[5]MATTHEWH,JUSTINM.Rossmanagingtheinternalorganiza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J].DoingMorewithLess,2010(3):217-234.

[6]MAYC.Researchonadministrativeresponsibilitie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J].CommunicationsinCom-puterandInformationScience,2012(26):446-451.

[7]HANH,ZHONGWS.Performanceevaluationofspe-cialfundsbasedonbudgetmanagementincolleges[C].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IEA),2012.

[8]刘新春.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97-99.

[9]袁路明.关于高校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01(10):267-268.

[10]方芸,李建元.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运用[J].财会通讯,2013(34):40-42.

[11]陆文斌,颜端阳,吴杰.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4(9):82-85.

[12]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7.

[13]陈书忠,周敬宣,李湘梅,等.城市环境影响模拟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8):1822-1827.

[14]杜俊萍.关于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5(15):33-36.

第8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摘要 目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已经全面的进入到了一个以信息为核心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参与者――各大中小型企业,都必须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并要依照信息时代的相关变化全面革新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力,才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信息时代 企业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控制制度

众所周知,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企业在进行经营、生产等活动时,形成的互相牵制、制约以及彼此相互依存的权责分配制度和组织形式。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强化企业的管理,确保企业能够利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信息时代之中,企业也必须要依照信息时展的实际情况,对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出一定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其更加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一、信息时代下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要清醒的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快速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依托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得以更加快速的落实和执行,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其变得更为简单、快捷,灵活程度也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即,既具有好的一面,同时又具有坏的一面,对于信息时代来说,亦不例外,其在有效地改善了内控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的同时也使得内控制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与传统的环境相比,其变得更加复杂。由此可见,对于内控制度来说,信息时代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要全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坚持去糙取精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利用好信息技术,才能够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信息时代中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必须要以全面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为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信息系统也成为了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等活动必不可少的工作,其渐渐地融入到了企业的各项经营和管理工作之中,成为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的工作效率、强化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必须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的关注。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各个阶段的管理、经营以及生产数据都能够在企业的局域网甚至是开放性的互联网上查询到,所以,要想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全面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确保各关键数据的安全。在这方面,企业必须要建立起口令准入制度,即,在查询关键数据时必须要持有企业发放的准许查询口令。其次,要做好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对这部分数据库的认识程度,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其与企业生存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继而确保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企业所指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正常运作并发挥作用。对于信息时代下的内控制度来说,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要以信息时代的变化为基础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的内控制度在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漏洞与欠缺,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够依靠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有效地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及时处理财务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因此,要想做好信息时代下的内部控制工作,企业就必须要加强对信息环境的研究,并要依靠信息系统来收集、整理资料并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与评价,其次,要借助信息系统将各个部门需要的资料在第一时间送交至有需要的部门,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存在于现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之中的问题,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企业还必须要依靠信息系统的帮助来全面分析那些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缺陷的原因,继而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其能够得到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三)必须要构建和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当成是制度完善的核心

内部审计,顾名思义,其是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以各个管理部门为工作对象,针对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暴漏的问题开展检查、监督以及评价工作的部门,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企业能够更好的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企业要想建立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就必须要构建和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当成是制度完善的核心工作:首先,必须要保证所开展和实施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其次,必须要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来确保财务管理活动的安全性和规定性。只有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才能够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结束语:总而言之,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时代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影响,并要在全面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地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才能够使企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丽娟.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财经界(学术版).2010(08).

[2]范汉珍.分析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11(01).

[3]陈学琴.论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经营管理者.2009(04).

第9篇:内部控制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优化建议

一、引言

内部控制(英文:Internal Control),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将内部控制体系在全行总/分/支三级机构中建立内部控制标准并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能够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本文以国内某大型股份制银行客户为分析对象,对如何开展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做出了研究。

二、项目背景介绍及内部控制评价实施措施

本文的研究背景是某行内部控制评价项目,研究目的是在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监管规定,结合该行既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对该年度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与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价。

本文根据工作的先后顺序,具体评价措施化分为10个可执行步骤阶段:①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②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准则;③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④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⑤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⑥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⑦执行内部控制评价;⑧汇总内部控制发现问题;⑨给出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⑩提出内部控制优化建议。

三、项目阶段化及具体工作描述

基于上述实施方法,将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工作阶段具体化,各个阶段工作为:

第一阶段是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阶段,其基本目标是:落实内部控制监管要求,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完善各项业务内控制度,持续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各级管理层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增强贯彻落实各项控制措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提升效益,协助实现战略发展和经营目标。

第二阶段是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准则阶段,经研究及认真分析,开展本次内部控制评价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原则;②重要性原则;③可操作性原则;④成本效益原则;⑤持续性原则。

第三阶段是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阶段,依据包括:①国家和行业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②该行内部控制体系及其他相关规定。

第四阶段是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阶段,该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根据相关规范,结合该行规模、行业特征、风险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认定要求。在具体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时,该行采用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谨慎选择。

第五阶段是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阶段,其评价全面覆盖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遵循原则的具体体现为:

全面性原则:包括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了该行的各类业务和管理事项。

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了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综合运用访谈、穿行测试、抽样等多种方法,准确地揭示了经营管理的风险现状,如实地反映了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第六阶段是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阶段,针对该程序,本文分为四个子步骤完成。各子步骤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内控评价体系建设阶段,对该行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形成流程目录。②内控中期评价阶段,评价小组综合考虑被评价对象的风险、业务频次、复杂程度、重要性等相关因素,涉及科学的选样方法,用个别访谈、专题讨论、穿行测试、抽样等评价方法,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③内控整改阶段,对于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整改建议,逐条与部门和分支机构进行沟通确认,就主要发现和建议的整改措施达成一致意见,并要求责任单位及时进行整改。④内控更新评价和报告阶段。

第七阶段是执行内部控制评价阶段,即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对该行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第八阶段是汇总内部控制发现问题阶段,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发现结合了中期评价和年末更新评价的工作成果。在中期评价发现内控缺陷的项数基础上,确认已整改项数、尚未完成整改项数。根据年末更新评价识别内控缺陷相数,确认与中期测试类型相同的问题项数、新增问题项数。通过把两次评价发现进行合并整理,剔出已经整改完成的问题,最终确定截至该年度年末该行内部控制存在各类问题的项数、控制设计缺陷项数、控制执行缺陷项数与控制优化建议项数。第九阶段是给出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阶段,通过依据确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所有内部控制评价发现进行分析,并给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发现可能导致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重大缺陷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

第十阶段是提出内部控制优化建议阶段,针对现有内部控制缺陷,采取以下优化改进措施:①重点加强信贷业务、国际业务、资金业务和运营板块管理力度,细化制度规范,积极落实缺陷整改,加大规章制度和业务技能培训力度;②明确岗位分工,划清职责界限,理顺业务关系,并建立健全各业务领域的不相容职责分离与岗位轮换机制;③进一步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尽快改善信息科技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的同时积极探索将手工控制固化为自动控制,利用信息系统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④继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风险的识别、评估、计量、监测和报告程序,推动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化、精细化发展。同时,将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三位一体”的风险控制管理模式,促进三道防线间的工作互补与信息共享,提高全行风险管理效率和效果。

四、项目实施总结

本文按照项目工作的先后顺序,通过将银行内部控制评价项目划分为10个阶段,并对其中的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阶段按4个子步骤完成;经过实践验证,其成功高效、顺利地完成了该行开展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以满足五部委对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要求,加强和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同时满足了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并为该行今后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全面、细致地工作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