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第1篇: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经营风险

一、我国经济常态主要特征

(一)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三)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2014年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四)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2014年以后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五)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2014以后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六)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2014以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七)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八)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二、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企业的是水灾、火灾、地震、台风等引起非常性的破坏,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

(二)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周期、同行业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变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变动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组织,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面向市场,独立决策,这样就会增加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当市场经济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周期性变化,会使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不断地变化,给企业筹资、投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货的膨胀必然出现社会商品物价全面上涨,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或商品销售的困难;同时通货膨胀往往也会引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三)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诱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依法治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仍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这种调整、修订的不确定性将对经营者的理财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法律不完善、执法观念差,也会使企业承受乱摊派、乱收费等不应有的社会负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四)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同样会产生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企业经营者由于专业知识差,业务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管理能力,或者调查研究不够,掌握信息不充分等,同样会造成决策失误、管理混乱,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对经营风险的认识程度不足,防范手段不力等,也会使经营风险发生或加大。经营者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规避风险,是企业必须做出的重要决策,否则承受或规避不当又会引起新的更大风险。

第2篇: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是实现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经济接轨。新常态阶段也是深入改革的攻坚期,对于兵团特殊体制而言,在正确处理行政与市场的关系、实现行政职能转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等方面,还面临着转变思想观念、理顺体制机制、厘清利益边界、兼顾公平和效率等方面的困难。

二是保持稳定合理的经济速度。新常态的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也就意味着经济可能会减速,或者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放缓,同时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将会得到提高。从理论上讲,兵团与国家经济是保持同步放缓的,但是作为后发区域,如何保持一种合理而又符合兵团当前经济发展状态的经济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发掘兵团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从理论方面讲,经济增长动力的演进过程是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当前,兵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动力尚未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已经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到来而逐渐减弱,在技术创新方面兵团也相对比较薄弱。

四是提高兵团城镇发展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调节经济结构的重要路径。新常态下,兵团城镇化面临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城镇缺乏产业支撑和资源环境受约束等问题。

五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民生之间的关系。在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中,兵团有相当一部分师、团在主体功能区定位中处于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必须在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发展经济,并兼顾持续稳定的改善民生。

兵团虽然面临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保持稳定合理的经济速度、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调整等挑战,但也应抓住新常态下的良好机遇。

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改革红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红利:投资与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均衡化,弱化GDP目标,将转向以营造消费和居住环境为目标,从而引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红利:农业进一步集约化发展,服务业将在财税体制的驱动下获得更大发展,工业升级获得新的驱动力。金融深化与产融结合红利:金融市场改革带来的产融结合,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带来的红利。消费红利: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与土地制度改革,将驱动农业人口在未来5年至10年逐步融入城市。

二是宏观政策机遇。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微刺激政策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为兵团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兵团迎来了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随着各项惠民项目的陆续落地,投资对兵团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保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为兵团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事业质量以及优化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是“一带一路”战略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投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将围绕“五通”加强建设,在交通、贸易、金融、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兵团将获得更多项目和资金扶持;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成为兵团南疆师、团参与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机遇。

四是全国行业洗牌为兵团带来产业调整增长点。新常态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迎来多个行业的重新洗牌,借助产业援疆的良好机遇,兵团可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调整兵团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第3篇: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

我国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背后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主要特征如下:一是经济增速换挡呈中高速增长。由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回归到中高速增长态势成为经济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增速回落要求更好地权衡经济增速和转型升级,追求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二是经济增长动力发生结构转换。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由消费带动的内需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明显增大。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驱动。

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特征

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往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部分产行业将产生“剧痛”,导致一个行业或一个区域出现较大经济波动,进而给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巨大的压力。信贷资产主要特征如下:一是信贷资产质量具有顺周期特性。信贷资产质量与经济周期息息相关。经济下行全面影响金融市场,给金融资产管理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信贷质量下降,风险控制挑战明显增大。二是信贷资产质量受多元因素影响。金融市场固有的敏感性使其极易受到多元因素影响。信贷资产质量问题与经济泡沫化、增速降低、产能结构等问题相互交织,并通过金融链条快速扩大影响,使得信贷资产风险更加复杂繁复难于掌控。三是经济转型期贷款结构调整滞后。近年来经济发展呈快速粗放姿态,信贷业务拓展多关注于信贷规模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需要调整贷款结构,尤其是企业的贷款结构。但受贷款期限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制约,信贷结构调整空间有限,调整效果相对滞后。

三、新形势下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控制难点

针对我国近几年信贷业务发展状况,国家提出了“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具有指导意义。新常态下,信贷资产质量控制面临诸多难点。

(一)信贷结构优化是一个长期挑战的过程。盘活存量意味着要收回部分存量贷款,投放到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战略性新兴市场需要有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如果短期内积聚的资金过多,容易出现类似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

(二)信贷投放需要考虑社会责任。目前相当多的企业虽然已经失去了发展动力和活力,但涉及数量不少的工人就业以及政府对当地经济的考虑,商业银行即使收回了贷款,出于各方压力以及社会责任考虑,也不得不重新投入贷款,该类贷款的风险较高、效率较低。

(三)谨慎操作限制信贷资产效能发挥。出于风险考虑,商业银行对制造业的投资趋于谨慎,增量贷款也较难投入具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制造业,相对传统的基础设施项目及房地产投放在信贷资产分配中仍占较大比例。

(四)“去产能化”风险暴露后果难料。“去产能化”将使信贷风险充分暴露,这是因为去产能化是压缩和淘汰的过程,相当规模的信贷将大部分或彻底退出,对产能过剩行业来说,对信贷资金难有自偿能力。

(五)“降杠杆”增加资产转不良的风险。商业银行一方面面临着信贷业务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面临着经济转型过程中资产质量下降的严峻挑战,信贷资产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和优化迫在眉睫。

四、农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基于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特点,结合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特征与新形势下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控制难点,我们应坚持“内外联动、软硬结合”的方式构建信贷风险防控体系。

(一)加强硬实力。1.注重信贷资源的合理分配。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实时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挑选重点企业优质客户的在建、续建重点项目,积极投放项目中长期贷款,提高优质项目贷款占比,保证信贷质量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稳定和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贷款。加强对新增贷款的风险控制以及存量贷款的风险排查,及早发现风险及早制定计划和措施,尽最大努力保证信贷资产安全。2.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监控。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和管理部门要运用好先进的信贷资产管理系统,认真按照贷款分类办法对客户贷款进行每月分类,对出现利息逾期、本金逾期等违约情况的客户贷款要及时按规定录入系统,实时反映客户所暴露的风险,为风险化解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撑。信贷人员应通过实地调查全面掌握企业情况,分析判断信贷资产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或人员反应并积极制定风险化解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想办法、早处理。3.完善大数据对业务的支撑。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极大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的认知能力,使人们从众多复杂的信息中能更快、更准确地获得富有价值的信息,在信贷业务方面可以大胆发展和应用大数据。首先,从信贷业务发展方面可以从大数据获取行业的整体情况,包括行业产能、销售、价格、盈利等,为行业信贷政策以及业务发展方向提供信息参考;其次,在信贷资产的管理上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为信贷资产管理提供宏观指引,通过宏观指引与微观管理相结合,更好地管理信贷资产;在信贷资产质量监控和分析上不仅可以运用大数据对自身资产质量进行分析,而且可以获取整个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情况,为信贷资产结构优化提供信息支撑。4.规范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严格制定和实施信贷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和从业基层机构的资质管理。加强信贷人员和基层机构信贷从业资质的准入与后续管理,无资质的信贷人员坚决不能从事信贷工作。基层机构从事信贷业务首先要求相关负责人必须要懂信贷业务,并有相关的信贷资质,做到基层机构既是营销的主战场也是信贷资产质量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火墙”。5.健全科学的奖惩机制。对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明确在信贷业务发展中的“高压线”,对在信贷业务中发展优质客户、保持了良好资产质量的个人和机构适当奖励;对为发展业务主动回避应知的风险、主动包装客户等行为应给予严厉惩罚;对管理缺失、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信贷资产风险,应严格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对确实因国家行业政策调整等客观原因造成信贷资产风险的,要实事求是认定责任,注意保护信贷从业人员和基层机构业务发展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失职就要追责、尽职方能免责”。

(二)提升软实力。1.强化人员培训与管理。近几年来,农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信贷规模大幅度增长,为适应信贷业务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大幅增加了从事信贷工作的员工人数,充实了信贷员工队伍,但新增加的员工大部分为年轻人或从未从事过信贷工作的员工,缺乏相应工作经验及人生历练。因此,要结合健康信贷文化建设工作,加强信贷业务员工的知识培训和管理力度,在强化知识培训的同时,重视员工的实践锻炼,例如学习如何准确查阅企业账目、水电气缴费情况等,根据业务素质和信贷经验,做好工作分工,通过信贷人员的不断培训和合理分工,把控好信贷业务各环节的风险。2.深化行内的机构协同。一方面,针对集团客户、贸易融资客户及交易对手位于银行不同机构的情况,各单位不仅可以加强业务方面的合作,还可以通过机构间联手,信息共享,共同防范信贷风险。另一方面,既要严格按照信贷业务前、中、后台分立管理的模式,明确前、中、后台各自的责任和职责,又要加强前、中、后台的协同运作。前台人员按要求做好客户的营销和尽职调查工作,切实把好客户准入关,防止“病从口入”,贷款发放后要严格按要求做好贷后管理,监控好客户的资金流,严禁发生“裸贷”;人员要认真审查贷款客户贷款的合理性和抗风险能力,并提出增强贷款安全的具体措施;后台人员要认真核实贷款前提条件是否落实,以及贷款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确保贷款资料的合法、合规。3.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农业银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任何内控制度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信贷业务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通过刚性约束来控制风险,信贷风险的控制,要依靠员工的积极投入和用心配合,员工爱行敬业的工作精神是农业银行培养健康信贷文化的重要土壤。健康向上、严明自律的信贷文化可以形成道德上的强大约束力。

(三)联动外部力量。1.建立银政信息共享机制。银行发生信贷资产损失,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因此银行间以及银行与政府间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旦发生风险应及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制定合理的、符合各方利益以及可操作的解决方案。防止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风险企业或地方银行,绕过其他银行单独采取信贷风险处置措施,努力通过整体行动方案,确保信贷资产得以保全或将损失最小化。2.建设银政案件处置平台。在新常态下,企业盲目扩张与民间融资泛滥所致的企业“非正常死亡”案件不断增多,这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造成巨大影响。在该类案件形成和解决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行政能力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以某集团资金链断裂的处置经验来看,银政合作在该类“非正常死亡”企业的资金链融通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够严格控制民间借贷对企业资产的侵蚀,另一方面能够在金融机构间形成合力。3.探索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应进一步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如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参与信贷资产风险防控和化解。银行在防控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同时,要借助第三方的业务优势,共同探讨业务发展方向和业务产品,为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保驾护航。

第4篇: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 企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25-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事业单位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低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导致企事业单位竞争能力下降、盈利能力弱化的诱因。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许多企事业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更需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确保人力资源对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助推动力。而要切实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就必须结合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以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新格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路。

一、新常态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已由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转向了中高速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逐步取代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成为新的经济驱动力。与此相应,宏观调控的思路与方式得以创新,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新常态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全局性和深远性。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其经营发展都深受新常态影响,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动力和新的路径等,都是影响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就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新常态对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要有以下方面:

1.新常态为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创造了机会。毋庸置疑,现行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单位的持续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相比,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模式、考核、结构等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以至于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可是,囿于传统理念、既得利益集团、变革成本等制约,多年来很大一部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都未取得显著提升。然而,新常态作为新形势下影响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宏观因素,为构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新格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降低了企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成本。因此,如何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格局,成为了摆在广大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和人力资源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任务。从这个角度说,是新常态给企事业单位的我们带来了发展和创新的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多措联动,破解难题。

2.新常态为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带来了新挑战。任何时候,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常态下更是如此。经济新常态下,各种不确定因素浮出水面,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行业风险、金融风险不一而足,180多万钢铁、煤矿工人面临着调岗、分流、转业等困境。如何理解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如何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如何在新常态下创新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理念,都是需要给予充分考虑的新课题。要创新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新格局,就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开发与培训制度等,这些都是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面对的新任务、新挑战,缺一不可。因此,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与广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都要树立担当意识、大局意识,敢于担当,勇于挑战,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接好“地气”,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客观考量,科学设计,构建激励相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让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推动企事业科学、稳健发展,进一步适应新常态,更好地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二、新常态下如何构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新格局

以新常态来判断我国当前的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宏观政策、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将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对此我们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格局。

第5篇: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稳健货币政策;前紧后松;交叉有效;数量工具

作者简介:邱强(1969-),汉族,江西临川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经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防经贸。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3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83-02

一、 稳健货币政策的正确解读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1年我国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将改变2008年11月以来一直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多专家解读为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改变,甚至根本改变。这就可能给读者造成一个误解,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因此,有必要对2011年的稳健货币政策进行正确的解读。

稳健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紧缩政策,它可以是紧缩的货币政策,也可以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质就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胀,需要控制通胀,就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出现经济萧条,需要防止通货紧缩,采取的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我国并不是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我国最早是从1998年开始提出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当时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克服国内的通货紧缩趋势,从之前从紧的货币政策转而实行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后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直延用到2007年,但从1998-2007年这十年间我国的经济形势曾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其中1998-2002年出现通货紧缩现象,所以这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防止通货紧缩;而2003-2007年间则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所以,这阶段主要任务是防止通货膨胀。

稳健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为赋予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三个特性,所以现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不再是某一年度只采取单一的紧缩的货币政策或者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是同一年度前半年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后半年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如2008年。也可能总体从紧,但局部领域则采取宽松政策,今年就可能这样。

二、2011年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

2011年货币政策的整体基调是稳健,为了保证稳健,在具体货币工具选择上主要体现以下3个主要特征:工具选择方面数量工具会成为优先选择,价格工具会相对谨慎采用;货币供给方面采取总体趋紧的前提下,局部会适度放松,对冲操作频繁,富有弹性;对于外部输入的流动性采取疏堵结合,强化交叉有效。

(一)数量工具为主,价格工具为辅

稳健货币政策主要以数量工具为主,价格工具为辅。数量工具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优点。尤其是公开市场业务,对于收缩和放松流动性,时点可以精准把握,大小和规模也相对容易控制,效果也可以事先估计和预测到。这是国际上采用较多的货币调控措施,我国近年来也经常采用。2010年公开市场业务也主要是净回笼货币,2011年初这种趋势会继续保留甚至扩大,仅1月就净回笼货币650亿。

另一数量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在国外倒是使用不多,但我国央行却使用较多。2010年以来,至2011年3月25日已经连续实施9次,每次都是0.5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调到20%的历史最高水平。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是有利息的;二是各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较多。所以,实施起来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不会太大,推行的阻力不会太大。

价格工具主要有两种,即利率和汇率。加息和人民币升值都容易带来负面的影响,可能会冲抵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由于当前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依然实行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如果我国加息势必加大美元和人民币的利差,导致套利的热钱流入,这样又会进一步激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息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强,热钱流入速度更会加快,大量的外汇占款又将加大人民币的供给,从而抵消了货币紧缩数量工具所带来的效果。

但价格工具又具有数量工具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就是加大资本的使用成本,打击投机行为,并改变投资者对于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预期。目前倘若不采取加息等货币手段,通胀势头将难以打压。为此,2010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3次调高了基准利率,但与9次调高准备金率相比,频率缓和得多,不过2011年随着欧美的经济逐步复苏,欧美加息的可能性加大,这样我国加息的空间就会逐步加大。总之,价格工具容易受制于人,使用应特别慎重。

(二)紧中有松,富有弹性

稳健货币政策除了坚持货币供给总体偏紧的原则之外,还要紧中有松,供给富有弹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及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社会融资总量调控应按满足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正常需要掌握。银行信贷作为社会融资总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相吻合,特别要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和通胀控制目标,从反危机特殊时期的非常态应对,转向适度的增长。

二是要优化信贷结构,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采取从紧政策,收缩信贷,而对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的行业和产业,以及需要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则要放松信贷,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可以做到宽紧相济,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

(三)疏堵结合,交叉有效

为了使国内货币政策的实施不受外部流动性的冲击,或者为了让国内货币政策效果更显著,央行对外部流动性采取了疏堵结合的方式,达到交叉有效。其中对待热钱流入采取堵的方式,通过专项行动打击热钱流入。2010年2月起,在13个外汇业务量较大的省(市)组织开展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行动。共查实197起涉嫌违规案件,涉案金额73.4亿美元。2011年随着美国的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美元贬值预期更加明显,热钱流入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此类措施和行动的力度将会加强。

对于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采取两手措施将流动性向境外疏导。一是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2010年将境内试点地区由上海和广东省的4个城市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境外地域范围由港澳和东盟扩大到所有国家和地区,明确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2011年将会由试点地区逐步向全国推广,逐步过渡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二是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使用本外币对外直接投资。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21家QDII机构投资额度83.2亿美元。2010年末,各试点地区共办理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386笔,金额701.7亿元。2010年10月,新疆率先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本外币无论是规模还是范围都将扩大。

三、2011年全年货币政策走势展望

2011年货币政策总体走势是前紧后松,上半年主要采取偏紧的政策,下半年则采取偏松政策。由于受到农产品、资源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外流动性充裕以及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1年我国物价总体上将维持持续上涨态势。尤其是2011年上半年,正翘尾因素平均将达到2.77%,并在6月份达到年内峰值。

面对日益膨胀的物价,不断上涨的CPI,居民感觉到难以承受。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4季度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为1999年4季度以来最低,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增15.6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81.7%,较上季提高8.5个百分点。

由于居民对通胀的预期较强,通胀压力较大,因此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政府为了表示治理通胀的决心,2011年前期总体上必然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控制好货币供给总量,即M2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只有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

2011年下半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将逐渐减弱和消失。一是正翘尾因素逐渐减弱;二是由投资需求和货币投放推动的产出缺口在2010年第二季度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之后逐渐收窄,预计在2011年年中,产出缺口收缩将会影响到物价,使物价出现下行;三是价格运行周期接近尾声,导致物价将在年中回落。从1999年至今4轮周期,每轮大致25个月左右。本轮周期从2009年7月开始上行,到现在已经运行了21个月,如果前三次周期规律仍能发挥作用的话,那么在2011年7月前后物价很可能会见顶回落;四是2010年以来货币政策持续收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为应对物价上涨压力,管理通货膨胀预期,2010年内央行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仅过去2个月就1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频繁强力度的货币政策已经初步见效。从M1与M2同比增速的“倒剪刀差”来看,这一倒剪刀差最高的时候是2010年1季度,随后就出现持续回落,目前已经收缩到2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半年左右物价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五是两次汇改之后人民币弹性增强,人民币未来稳步升值可期,这将有助于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六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维持弱势复苏对我国出口不利,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价的持续上行;七是资产价格稳步调整也有助于物价将平缓回落。

依交行研究所的测算,全年CPI平均水平将达到4.5%左右,年内物价高点月份可能将超过6%,而2011年PPI平均水平则有可能上探至5.2%。因此,随着物价的回落,下半年紧缩的货币政策将逐步放松。(责任编辑:李综艺)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货币政策走势分析[N].京华时报,2010-12-20.

[2]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2011年上半年CPI或突破6%[EB/OL].网易财经,2011-1-20.

第6篇: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新常态 企业经济管理 风险规避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区别于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中国现在正向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迈进。

现如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科技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各种服务管理都变得便捷全面。与此而来的是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的企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经济管理。而经济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调控管理,通过最基础的财务会计部门,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经济管理的含义覆盖面比较广,管理者管理一切和经济活动有关的事项,企业中的经济管理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财务管理的一项,也是管理的基础但并非全部。财务是对企业的当期已经发生过的经济货币往来进行记录,它的大部分作用在于监督和记录,对于纠正和预测调控,其作用显然较弱。下面就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为何要加强管理进行分析。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新常态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经济管理是企业的中心力量,具有一种原核作用,调配着企业的资源和财务,对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往来和发展都具有控制力。企业立足和实现效益增长无疑需要一个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的支持。而世界经济新常态浪潮的冲刷不可避免地也冲击了旧的管理体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对本土企业产生了莫大的竞争力,适应这种竞争就需要让经济管理体系适应当下环境。如今,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同时,工业生产对环境也造成了影响。基于此,企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不再是只顾经济增长,而是追求平缓稳定的发展,并兼顾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和部门将更加受到青睐。这时,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需要对此做出应对,以促进企业的资金流向正确的方向流动。可见,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是大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新常态的要求下,企业的效益来源和归属发生了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的上层建筑毫无疑问地促进了经济基础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之前,企业的资金资产来源于国家政府,企业的资源配置人才管理也由国家分配,企业参加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理所当然也归属于国家。而现在,经济活动的效益归于经济活动的参加者,资金来源于创造者,同样地根据客观规律可知,企业的管理体制也由所有者制定,经济管理作为管理的重要部分,失去了以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支持和控制,这就需要企业自行管理和完善。

2、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自身产品的优劣,市场的扩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而在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这种竞争既带来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如一项投资的失败或者企业内部管理不力,凝聚力不高,在效益下跌遭遇同行或者跨行挑战时,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企业的情况。又如经济决策的错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导致利益减少,资源的占有率降低;更甚者,问题就来源于内部的不协调,造成重要的技术人员、高级管理层等掌握有重大的公司机密或者经济命脉的人才,由于组织的不合理带着宝贵的资源离开等。故此,这种人才流失的现象也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力度不够,除了以上风险,还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等以质量或者价格、技术等不同的优势给本土企业造成冲击,往往这种冲击又会对企业组织内部造成影响,只有健全的管理才能够抵抗风险。

(2)财务核算问题。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相对较晚,因而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执行力也相对不强。究其原因在于管理者本身对经济管理缺乏认识,片面地认为有财务部门的运作就足够了。但是,如前文所述,财务部门主要是简单的会计记账,会计职能具有社会性,它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要牵涉到企业所有者、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潜在投资者等一系列外部利益和内部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从各自利益驱动出发,自然会要求会计工作符合自身的利益需求,以期达到的经济利益。在平衡各个主体的利益需求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企业的决策和技术的保密,以及重要的往来资源配置等,这就需要企业经济管理中其他部分的极力配合。

二、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途径

1、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现在的发展阶段,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如何化解风险便需要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有力后盾和支撑,同时也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企业经济管理是建立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基础上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企业的总体发展网络骨架,它给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基于此可以发现,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需要联系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结合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发展稳定化、时代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对管理制度进行改善。这主要包括经济管理观念的树立,经济管理思想的转变,经济管理制度的监督,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实际经济活动的联系等。

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人才的引进在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下更加迫切。企业的竞争已经转向了质量和个性化的方向,故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留住优秀人才。同时,需要严格制定奖惩制度,只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还要建立有序不乱的优劣淘汰制度,争取优秀人才,给与他们相应的报酬并提供长足的发展空间。另外,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创新的一部分,这些改进对选拔管理者很重要,可以定期和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人员的技能。在规模较小的企业,股东即管理者的情况下,如若股东自知缺乏相应过硬的素质技能,可以聘请技术管理人才来代替管理,或者是在资金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综合汲取员工的意见,集体制定企业的管理制度,使大家牢牢记住企业的制度,并自愿遵守。

2、管理财务核算规避潜在风险

在经济活动中要想规避潜在的或者是现存的风险,就要做好企业的经济管理。企业的经济管理与人才管理、资源调配等相关,与企业的财务核算也息息相关,其中企业的财务核算是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因此,要想增加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就要从企业的财务核算开始。在市场经济的初期,会计的利润核算大多是直接的收入减去成本,计算比较粗糙。随着金融业的繁荣,各项投资的增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企业在法律上也可以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投资增益活动,企业的各项额外投资,即登记在注册材料主营业务外的投资收入,开始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可见的各类自然损耗,直接计入当期的损益,市场价的不可控下跌等等也都应当计算的费用开支。因而,财务核算应把相关的投资所得、人才流失等等进行精细计算,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年度或者某一时期的经济财务状况。

3、提高责任感和意识

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在市场经济的开始阶段,国家负责大量的监管任务,企业的效益和个人无关。但是,在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的今天,私人企业如雨后春笋,其效益关系到个人,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在新常态下,国家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由掌控者逐渐转化为服务者、引导者,相应的,企业遇到困境大多只能依靠企业自身的风险应变能力了。这时,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意识、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要做好企业文化宣传,使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三、总结

目前来看,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很强的内部管理意识,即使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发展的现代,员工对于企业的大部分规章制度仍处于忽视和不在意的状态。很多企业根本没有考虑到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当然这也与企业发展时间较短有关。综合来看,企业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华刚:新时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途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

第7篇: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

自然特征交流便捷化:互联网中数字化信息传播速度快、数据量大、多样化,在互动、互联和社群网络交流中,人们的信息、情感交流和知识学习十分便捷。知识大爆炸: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爆炸性增长。信息对称化:由于交流便捷、科学技术普及和生活、工作需求,消费者、被管理者主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向对称化方向发展。社会特征追求个性化:互联网打破人们的时空、身份、地位、层级、经济等限制,通过平等沟通、开放交流、低成本转移,使人类的情感、个性得到解放,具有关系平等和更大的文化、精神、价值追求机会。组织扁平化: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和资源共享特点,加上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使管理生态化、决策民主化,使工业化时代“金字塔”型自上而下组织领导结构,向互联网时代扁平化的分工协作组织结构转变。活动社会化:互联网增加了自组织的便利,相似追求、喜好、价值观的人群,按照“1:9:90规律”,组成不同、分散的社群网络,形成对现实经济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虚拟、非正式组织。经济特征创新常态化:网络具有信息、资源整合优势,伴随技术进步快于市场需求增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迭代现象,创新成为常态,消费者情感体验需求超过功能体验需求。数据资源化:大数据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关注相关关系。大数据是人类认知与交流的全新思维,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长尾规模化:网络网民规模大,边际成本递减、消除产业链部分中间成本,选择搜索便利,小规模生产可以实现低成本经营,小规模需求成规模复活,这是长尾理论的核心。

互联网时代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将对工业设计的理念、组织管理模式、工业设计流程产生深刻影响,现代工业设计需转变产品设计、组织管理、战略决策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组织管理特征工业化时代工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基本以生产企业内部设计部门为主。工业设计,根据企业的战略和要求、市场调研,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设计理念,围绕高端客户、大众需求和比较明显的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功能、性能为重点,进行初始产品和升级、换代产品设计,设计偏重科学、技术、美学。组织管理模式为金字塔形,决策重视自上而下,依托优势和主要竞争者制定设计策略,相关和支持产业以社会上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为主,重视内部价值链整合,产业链、社会资源整合程度不够。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社会思维、跨界思维贯穿整个工业设计始终,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体现在产品研发整个环节,工业设计向人性化、智能化发展。科技创新是重要基础,但更强调对消费者精神情感需求的把握。工业设计也不再单纯是设计部门或设计人员的事,需要客户参与、直接互动、沟通体验。企业内部设计人员的地位将变得十分重要,要求综合素质高,有前瞻性眼光,重视大数据资源,善于与客户互动沟通,能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技术性设计技能降到次要位置,发挥社会化资源整合优势。决策重视自下而上,关注纵向产业链、横向价值链。不同时代工业设计主要组织管理特征详见表1。时代目标市场组织结构设计部门相关支持员工素质设计重点工业化时代大众需求金字塔型内部为主科学技术科技型功能性能互联网时代个性需求扁平型社会化情感体验综合性精神情感产品不同时期的工业设计管理特征产品初期产品初期是根据新的科技理论或现实需求,而目前尚未存在的创造型、实用性新产品。产品战略以功能、性能为核心,产品侧重高新科技品质,目标市场为重点、高端用户。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工业化时代特征,组织管理以金字塔形结构为主,决策重视由上而下,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新科学技术理论或目前尚未存在产品及替代性产品的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以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为主。

产品中期产品中期是指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市场处于产品发展期,或主流市场处于产品升级、换代期。产品战略追求多功能、低成本品质,产品以形式产品和外延产品设计为主,目标市场主要为大众用户。随着产品市场成熟度的增加,组织管理特征由工业化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化,金字塔形组织向扁平化组织转化,决策由上而下向由下而上转化,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大众用户需求,相关支持由依托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向客户精神情感互动体验转化。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转移、扩散的加快,产品核心、关键技术越普及,升级换代速度和组织管理特征转化速度越快。产品后期产品后期是指目前市场上该产品市场已经成熟,主流市场已被瓜分,处于突出个性化产品期。产品战略体现产品的独特文化、精神和价值,产品以个性化设计为主,目标市场为长尾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用户。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决策重视由下而上,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独特的文化、个性化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工业设计依托消费者精神、情感互动体验,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相关支持为辅。

文章对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概括论述了互联网时代工业设计的组织管理特征和工业设计在产品不同时期的管理特征,提出随着产品市场成熟度的增加和市场的开拓,工业设计特征由工业化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化,产品核心、关键技术越普及,升级换代速度和组织管理特征转化速度越快。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使工业设计师或工业设计管理者对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特征有一个基本了解,适应时展要求,促使工业设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李昱单位: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第8篇: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金融新常态的内涵与特征

(一)金融新常态的内涵。对于金融新常态的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来说,金融新常态是在经济新常态场景中金融领域的状态反映和应对,它是相对旧的金融运行特征而言的,包括金融产品、金融技术以及金融服务各类创新的集合,其包含业务综合化经营趋势、数字化管理嵌入、竞争化程度加深、国际化合作加深等主要特征。

(二)金融新常态的特征。一是金融业务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策性银行和政府性金融机构为主,产品服务也相对单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从1994年起拉开商业银行改革的序幕,金融领域的跨界经营与合作不断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直接连通,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私募、风投、保险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业务往来和合作日益密切,交叉性金融产品推陈出新,如商业银行的股权质押融资、险资资管计划、证券基金托管账户、信托基金托管、互联网资金第三方存管以及各类委外业务。同时,银行的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各类业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部分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是金融业务数字化管理不断增强。互联网金融源于信息技术革命的积累,本世纪初从美国的支付领域开始兴起波澜,比如PayPal、Square、Apple-Pay等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尝试改变金融支付方式,继而拉开金融商业模式改革的序幕。之后,Better-ment、LendingClub和Prosper等P2P金融平台将战场的硝烟蔓延至个人投资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有资金需求的贷款人和资金充足的借款人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投融资服务,从而在金融领域开疆扩土。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金融支付也从互联网金融进入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2013年,BAT等互联网巨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集中布局,连同此前一批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有利网、人人贷、宜人贷等企业在P2P虚拟金融领域集中发起攻势,这一年被业内人士定位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同时,传统金融业机构如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等依靠强大的存量客户资源、积累的业内关系与业务基础、强大的物理网点渠道,积极拥抱互联网经济时代,直面互联网金融挑战,迅速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结合,形成金融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互相融合、互为促进,金融业务的技术角逐频频发力。

三是金融业务竞争程度不断加深。从结构上看,金融业务由“讲增速”向“讲转速”转变,由“讲数量”向“讲质量”转变。特别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本外币一体化,也即“汇率”与“利率”双率互动时代的到来,存贷利率差逐步收窄,金融盈利模式应时而变,将更加注重向管理、风控、效益、定价要效益。从范围上看,随着金融监管更加灵活、协同、务实,直接融资市场扩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社会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传统银行信贷、民间投融资、互联网金融、社会众筹等并存发展、互为竞争。这些都表明金融业的合作与竞争渐趋白热化。四是金融业务国际化合作不断加强。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国际产业分工调整更加细化,金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为发挥后发优势,谋求改革红利和抢抓国际分工调整机遇,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创造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式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导性力量,产业分工也逐步向价值链、技术链和服务链的高端延伸。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开发,人民币加入国际一揽子货币,我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交叉互动,我国个人海外投资置业需求大量派生,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金融业务的国际化服务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二、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多项金融改革持续推进,传统银行业创新步伐日趋加快。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创新的主攻方向有四方面:以结构性改革拥抱新经济,以综合丰富产品业态,以数字化技术打造场景金融,以扁平化管理引导流程再造。

(一)以结构性改革拥抱新经济。近期以来,地价和房价快速上涨,形成强大资产泡沫,对实体行业形成挤出效应,甚至形成地产的发展路径依赖现象。过度仰仗房地产的刺激无异于饮鸩止渴,已不符合市场需求,中国经济的未来在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和高端制造。基于此,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当前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以便另辟蹊径打破现在经济发展的困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新经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和内涵。硅谷著名科技杂志《连线》(Wired)的创始主编、最著名的预言家凯文•凯利(KevinKelly)在《新规则,新经济》中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经济运行的十个新规则,包括普及比稀有重要、蜂群比狮子重要、级数比加法重要、免费比利润重要、网络比公司重要、造山比登山重要、流动比平衡重要、空间比场所重要、关系比产能重要、机会比效率重要等,这些互联网新思维持续影响着全世界各个行业的发展方式,甚至“颠覆”整个经济规则。一般认为新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突破以及制度革新所带来的商业模式、经济业态的创新。具体包括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商业银行的变革要融入新时代拥抱新经济,通过内部流程再造、外部资源整合、产品综合设计等结构性调整,适应并促进“旧经济”传承创新,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二)以综合丰富产品业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仍然是在分业监管的环境下开展,但一些金融控股集团通过控股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第三方支付等牌照的形式,或者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全金融牌照或跨业经营资格,进行产品的综合化服务和衍生性设计,曲线实现了综合化经营,不断丰富了金融产品和服务业态。国际上,综合化经营基于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综合银行、金融控股、金融科技三种模式。一是综合银行可以直接渗透到企业经营,甚至可以控股企业,这类银行主要以德国、荷兰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主,其中日本的银行与企业相互控股以及高度关联的产业控股形式,是这一模式的特殊形式。二是金融控股集团,金融控股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产融结合的产物,一些金融企业或实业企业通过关联控股或绝对控股形式参与到银行业,一般以英美等盎格鲁-萨克逊国家为代表。在国内,事实上也在实践探索着,比如万科入股徽商银行、海尔入股青岛商业银行、华润集团入股珠海商业银行,甚至此前的首钢入股华夏银行、光大集团控股光大银行、平安集团控股深发展银行,等等。三是金融科技一般以互联网金融为特征,比如苹果、谷歌的平台金融,国内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是未来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为适应金融新常态,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也有说是混业化经营)渐成趋势。观其产品创新和衍生轨迹,按照各项业务与传统业务的紧密程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延伸:依托云技术的大数据分析,提升风控能力的同时,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依托资本市场尤其是直接融资市场的开发开放,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依托产业整合购并的市场需求,扩大投资交易类业务的同时,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企业生产力。

(三)以数字化引导,打造场景金融。信息技术不仅是传统业务的支撑平台,更是链接产品的运营系统,链接服务的生产系统,链接客户的纽带,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和产业,正以独有的技术创新驱动传统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相向而行、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而其汇聚融合点就是“场景金融”。在互联网+的时代,场景金融是人们在某一活动场景中的金融需求体验。比如淘宝购物、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子购物领域,消费者们在电子商城里体验虚拟购物场景,与这些电商业务相对应的,则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京东白条等支付渠道,从而保障消费金融场景的应用,由此而延伸至生活的滴滴打车、寻医问药网、途牛网等,也是消费金融数字化的集中体现。伴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群雄逐鹿,“微粒贷”、人人贷、开鑫贷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商业银行则直面挑战,积极把握消费金融数字化发展趋势,提供APP、手机银行、网银,甚至主动与互联网巨头公司合作开发产品,比如中信银行与百度战略合作,从直销银行切入展开合作,预计在支付渠道、信贷数据整合、客户关系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合作。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银行应将金融服务的方式变为嵌入流程式服务、场景化服务和生态化服务。

(四)以扁平化管理,引领流程再造。在当前市场主体层次不断提升(比如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金融需求不断升级,金融服务手段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精简管理层级优化组织架构,简化流程有效提升后台业务处理效率,成为商业银行顺应技术潮流与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因素。作为未来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发达国家银行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已在扁平化管理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扁平化管理是针对组织有过多管理层级而提出的,商业银行扁平化经营管理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展开:纵向流程梳理方面,主要是减少管理层次、管理流程和管理人员,优化人员结构配比,柜面业务流程优化、等级行综合考核、风险垂直管理,强化经营职能,节约管理成本,持续扩大盈利,网点集中管理等事项。横向业务整合方面,着力逐步建立面向市场和客户、精简高效的经营管理中心、服务指导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建立网格化立体式组织管理架构,通过管理路径和管理流程的重组与变革,增强协同配合力,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

三、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具体对策

商业银行基于金融新常态的应对,除了把握以上发展策略外,还应着眼未来,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互联网+等创新业务的发展。

(一)创新投贷联动模式。投贷联动是根据企业成长周期不同阶段,将债权与股权灵活组合,满足企业成长价值链金融服务的一种商业银行业务方式。投贷联动在国际上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丰富的案例,国内投贷联动近年来也获得政策和监管的大力支持,“十三五规划”纲要,央行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和文件先后出台,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直融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投贷联动试点。目前看,以客户服务对象为基础,以风险偏好为参照,国内投贷联动的实践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跟投。对具有高增长前景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贷款,与第三方风险资本、私募资本、天使基金等机构合作形成投贷联盟,探索类似小股权撬动大债权的投贷联动模式,股权比例一般在5%以内,配套大比例贷款支持,这类模式以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为代表,国内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率先探索。二是直投。即直接设立股权投资公司模式,直投模式相对灵活,同时风险也更集中,比较适合前沿科技创新、文化艺术投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等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这种模式以国际上的硅谷银行为代表。目前,已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天津银行、上海银行、浦发硅谷银行等十家银行获得试点资格,其他各类银行正积极申报。三是引投。通过境外子公司在国内设立股权投资管理公司,间接投资企业股权。其实质是绕开我国《商业银行法》关于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监管规定,目前主要有工行和建行。随着投贷试点和政策的放开,对接非上市公司股权收益权类或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业务发行,将募集资金入股目标企业,获得股权收益。四是合投。这类模式主要以产业基金、PPP基金等模式展开,合投服务对象相对来说是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大型项目,而在风险把控上,通过“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或股权回购增信的方式缓释风险。

(二)创新并购融资服务。伴随新一轮经济周期调整持续进行,全球并购融资市场方兴未艾。根据汤森路透最近的数据,2015年全球并购交易数额高达4.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万亿元),且规模持续扩张。而国内随着我国产业整合、国资国企改革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并购交易金额也是屡创新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省市新一轮国资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央企或率先迎来并购重组的浪潮,并引领地方国企并购重组风潮。并购融资服务除并购贷款外,依托近年来迅速培育的资本市场,广泛运用并购债券、并购基金、并购夹层融资和并购后整合融资等组合融资,满足客户多元化并购融资需求。以亚洲投资开发银行设立为标志,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向内陆纵深和海外延伸推进,大批企业对跨境融资趋之若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境内外资金价格的差异以及上市融资准入条件和准入周期更为规范透明。商业银行应适应这一新常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针对企业的发债、上市和并购需求,提供财务顾问、资金信贷、财富管理、套期保值等整套“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和全流程的服务支持;二是丰富国际业务品种,除提供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单一性业务外,提供避险理财、开具保函和信用证、即期远期结售汇等结构性产品服务;三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除满足个体企业的金融需求外,扩展以跨国供应链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助力国内企业转移过剩产能向海外输出资本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创新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经过结构设计和组合打包,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据统计,美国一半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四分之三以上的汽车贷款是靠发行资产证券提供的。近年来,在备案制、注册制、试点规模扩容等利好政策带动下,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资本消耗、转移风险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实现轻资产经营,纷纷将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重要的业务推动方向,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渐成常态化,规模持续增长,流动性明显提升,创新迭出,基础资产类型持续丰富,并形成大类基础资产产品,市场参与主体类型更加多样,产品结构设计更加丰富。根据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组合不同,可以将资产证券化分为应收账款证券化、不动产证券化(如住房公积金、按揭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未来收益证券化(如过桥过路收费)、债券组合证券化等等。当前,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公积金贷款、住宅甚至商业写字楼、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已经成功运行了多单业务,就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及风险管理作了有益的探索。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未来业务发起机构、产品类型以及结构设计都将向多元化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在直接融资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第9篇: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把握文化发展趋势用“四层文化”传递中通发展的新力量

中通集团建企于1958年,在前行的道路上具有曲折的发展历程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通集团经过10多年的创建和培育,创造了以“感恩,责任,尊重,诚信”为核心价值观,以“持续创造价值,造福人类社会”为企业使命,以建设“双百中通”为目标愿景,以《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国标GB/T27925-2011)为工作指南,形成了主攻精神层文化、规范制度层文化、推进行为层文化、提升物质层文化“四层文化”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模式,取得了“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但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通集团只有进一步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深化文化发展大环境,激发文化发展新活力,才能持续提升竞争力,为百年中通基业长青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四层文化”建设是中通集团长期以来的工作积淀。通过夯实“四层文化”建设工作,拓展了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使企业文化建设在凝聚力量、提升企业形象、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攻精神层文化,主要是通过对现有企业文化的挖掘和提炼,大力弘扬“感恩、责任、尊重、诚信”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强化团队意识,塑造中通“灵魂”。规范制度层文化,主要是建立健全规范完善的企业制度体系和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加大制度文化建设力度,从而有效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推进行为层文化,主要是大力推进员工行为管理标准,抓好员工的行为养成规范,量化员工行为,抓好《员工手册》的推进落实。提升物质层文化,主要是做好工作环境的营造、视觉识别系统的规范,运用物质形象建设手段,营造企业整体文化氛围,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通过“四层文化”的建设,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和中通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文化强企,为实现中通集团“十三五”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运用“文化+”的新趋势助推管理的新提升

面对发展的新常态,国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日趋深化。企业在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所带给企业的管理新提升和发展新机遇。深刻把握“文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文化+”时代企业文化工作的基本路径,对于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富员强企的中通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通集团正在开展以“文化+”为核心的“四型中通”建设,通过将企业文化融于战略型、制度型、品质型、学习型中通建设,使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落地性更强、制度办法更趋于人性化、品控管理更趋于精细化,学习成效的转化更明显。一是开展“九进班组”文化创建活动。围绕基层、基础、基本功三要素,通过增强企业文化在基层班组的渗透提升集团管理水平,中通集团推进了“九进班组”文化创建活动,要求班组都建立民主公开机制,设立班组学习园地、读书角等设施,通过班组讲堂、三零安全班组创建、七项业务大比拼、合理化建议评选、QC成果攻关五大平台,推动“文化+”在基层管理水平上的新跨越。二是推进家文化建设。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企业亦是如此。中通集团注重“家文化”建设,在制度层面上,相继制定了《关爱员工条例》《文明创建指导意见》等营造了相互尊重、以诚相待的工作氛围;在物质层面上,集团在每个企业都设立了员工餐厅,在员工居住聚集区设立医务室,开展了春节走访、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困难帮扶、为单身青年说媒等暖心工程,增强员工“我在我家”的归属感;在精神层面上,集团坚持每季度开展两次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每年多次开展的员工集体婚礼、员工道德讲堂、员工创新项目展示等,让员工感受到“家文化”的温暖。“家文化”的倡导和工作实效,推动了“文化+”在员工管理上的新提升。三是将文化融入生产经营工作,彰显企业的经营特色和产品在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文化+生产作业流程、文化+产品研发、文化+降本增效、文化+市场营销,使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工作的融合,达到1+1>2的效果,形成了以探索促创新、以创新促实践、以实践促发展的良好局面,提升了新时期中通文化的发展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