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

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第1篇: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

一、 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最完美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这种观点指出了家庭和学校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和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父母要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对学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而学校则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使命,学校要通过系统的文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其实,最难的教育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不断沟通合作,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单靠家庭或者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很难对小学生形成有效的影响,因此,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自私、傲慢、胆怯、暴躁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是很严重的。

比如,有个男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脾气特别暴躁,经常因为一件小事或者是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对人家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有一次,班内开展小竞赛活动,他因自己的一个小失误与“百分”擦肩而过。当他看到别人得满分时,立刻将自己卷子揉成一团,咬着牙,气得浑身发抖。另外,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表扬哪个学生,他就会生气,就会想尽办法找该生的麻烦,他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根本接受不了别人好过自己的任何事情。他总是以抵触的情绪与同学交往,又经常顶撞教师,搞得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都疏远他。

这个学生身上就存在易怒、嫉妒、不合群、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与人相处等等心理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很多小学生身上都客观存在,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引导,长期发展下去便很难改变了。就像案例中的孩子,他的这种扭曲的性格已初步形成,想要改变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积极地解决孩子出现的任何一点小问题,要关注孩子,家庭和学校要负起责任,为孩子创造出一片晴朗的天空。

二、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的途径与策略

1.家校合作的途径

首先是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心理讲座,或者利用工作简报、校报等宣传途径,宣传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学会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会给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是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教育活动。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学校组织相关的亲子教育活动,让家长现场观摩,以反思自己教育子女的言行。再次,给家长提供心理辅导。在学校开设家长心理热线和家长心理信箱,拓宽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途径。在学校参与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不可以对家长说教。说教等同于把家长置于无知、无能的尴尬境地,其结果是除了彰显教师的优越感之外,只能损伤家长的自尊,引起其焦虑和不满。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家长的想法,然后处理家长的情绪,最后再讨论相关的问题。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在家长学校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学校里的家长信箱或者热线与学校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家长会等活动中进行资源共享和分享。其次采取电话询问的方式,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家长可以利用电话的方便性来询问学校的有关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各种表现,咨询亲子教育中的困惑,交流心得等。

2.家校合作的策略

(1)合作意识的强化。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认识到单靠一方的力量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因此,要对合作意识予以加强,积极消除不利于家校合作的一切障碍,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完成。学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家校合作的意义及目的,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比如,现在的班级里有很多学生成绩很好,在家庭中他们是父母的宝贝,这些学习好的学生大多很自私,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作为教师,要能够积极地与其父母进行沟通,使其父母认识到孩子仅仅学习好是不够的,引导家长改变“学习好一切都好”的错误认识,与家长努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另外,家长也需要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与班主任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引导教育观念。现在的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造成的。很多父母由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家长积极地参与进来,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女生邓某长得漂亮,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有些卷曲,很像一个洋娃娃,学习成绩处于上游,中等智商,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使教师提问,她也是小声回答,整张脸还涨得通红。下课她从不与其他同学一起玩,只是静静地坐着。平时,在家中也是把自己关在房内,即使父母叫她出去一起玩,她也会拒绝。

案例中的孩子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她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因此缺乏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该女孩的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很优秀的,即使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他们也总是不满意,总是期待自己的女儿能有更大的发展。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从不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每天回家很晚,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对孩子长期保持过高的期待和过重的压力,使孩子形成了自卑心理,她很容易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时常会感到不安、烦躁、孤独,甚至离群索居。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孩子。学校要积极地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心理素养的科学引导,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策略,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构建协调机构。学校要积极地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工作,能够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负责人要负责具体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能够制定明确的目标,制定一些详细方案,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发展。比如,对于一些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的孩子,主要负责人就要把这些学生的主要问题罗列出来,询问一些专家的意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并能够针对孩子的状况提供一些解决的策略。比如,与孩子积极地交谈,探寻孩子心里矛盾所在;针对学生的情况,与之一起制定行为契约,比如不打人、不骂人、每天对着镜子笑、说自己很棒,等等,并要能够与家长积极地联合起来,针对学生的问题与家长一起努力制定策略,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主要负责调查反馈家校合作的情况,指出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家校合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4)联动活动机制。家长学校要积极努力建立联动心理教育活动机制,通过活动的方式不断增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要定期把家长聚在一起,针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内容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学习有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其实,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学习情况不理想,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因此,他们逐渐放弃学习,转而把时间用在上网、逃课、捣蛋、打架等方面,以至于成为问题学生。如果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另外,学校需要定期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商量有效的对策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并把这种活动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妍,向燕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情感教育的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2).

第2篇: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

关键词:口语交际;家校合作;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当前语文教学往往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值得我们深思。

一、家庭与学校双方相互合作的必要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在不断开放,教育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学校与家庭间的隔阂、教师与家长间的误会,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建构一个科学的育人环境。

初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好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进行着感悟。通过家校间的相互合作,家长能有意识地利用身边的语文素材积极地引导孩子观察、感悟,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教师也能在家长的支持下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身边常见的语言现象启发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因此,家长和教师之间应尽可能地保持畅通的交流平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健康地成长。

二、口语交际中有效的合作途径

当前“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活动包括:家长访校、家长学校、家长会、电访、教师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参与最多的方式是家长会。其次是通过电话联系和家长到学校去了解情况,其他的方式使用率很低,具体的操作又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利用好现在普遍采用的家校合作方式,结合语文学科社会性的优势,进行发展和完善,使家庭和学校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1)网络应用。通过调查,我发现现在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仍然以家长会等传统的方式为主。语文教师要争取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现代化的家校合作方式已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师的欢迎和重视。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建 QQ 群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向家长通报近段学生在校所开展口语训练的各项活动;家长也可以向教师反馈学生在家训练的情况,进行探讨与互补,并有针对性地搜集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各种信息。如果有的家长不能经常上 QQ 的话,教师也可以利用收发E-mail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这种互动交流,可以使家长知道在家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口语水平,既规避了单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

(2)亲子间的游戏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由此,在这轮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要打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统一、单一的口语说教和训练,发挥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语文优越性,使学生的口语练习过程既清晰又主动。

如何体现初中语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优势呢?无疑,家庭中亲子间的游戏活动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在家庭中创造交际情境,进行亲子间的口语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得到不断的提高,还能改善家长和学生的亲子关系。

亲子间的游戏活动中可以是孩子与爸妈一起参加,也可以跟爷爷奶奶一起参加。亲子活动的主题很多,如“故事表演会”“家庭辩论会”等,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亲子关系得到了良好的互动。

(3)创新性的家长会。传统的家长会,通常是教师向家长的交流比较多,双方互动的共同交流少,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形式呆板,方法单一。事实上,家长会不仅仅只有向家长通报学习成绩、作业这些内容,还应当将学校、班级及任课教师开展的一些活动,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向家长说一说,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例如,语文教师应把近期内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开展的活动、成效及学生个体存在的不足等作一介绍,以便使学生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知晓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方面的安排。召开家长会时,教师可以创新多种方式,可以让优秀学生家长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体会谈出来,也可以让部分家长反思一下教育孩子的欠缺及不妥之处,促成家长间的互动交流。

孩子在校外的情况,教师无法直观地看到,所以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因此,家长会是教师通过家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学生在家学习语文的时间是多少,口语训练是如何安排的,日常生活中对发生的一些言语素材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和家长一起进行亲子间的口语游戏活动。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们从中了解到了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了解的东西,同时也增加了师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4)举办家长讲座。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些家教经验交流式的小讲座,让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谈谈他们在家庭里面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同时向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口语水平,传授有关语文及口语交际的基础知识,或者就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语言材料进行赏析。

当然,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口语交际的训练还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如课堂上的复述课文、口头评改作文、课前3分钟演讲、家庭中的亲子辩论、角色扮演等等。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尤其强调实践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家庭和学校必须通力合作,协调沟通,多为学生创设各种“说话”的场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语言,锻炼口才。使我们的中学生能读会听、能说会道,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和出色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晓芸.家校合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J].苏州

大学学报,2010(6).

第3篇: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

[关键词]教师合作;学校管理;校本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2-0096-03

一、重新理解学校责任,为教师合作提供环境支持

1.学校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曾说:“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更好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1]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教师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的发展既包括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一般发展,也包括其教学专业发展,只有这两者的融合才能真正促使教师的全面发展。这也决定了学校在教师发展方面所担负的责任不能仅仅限于管理教师的层面,还需要担负起参与培养、促进发展、提升能力的职责。合作作为促进教师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合作挖掘教师自身的经验,把教学智慧转换成共享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作为学校,不仅应该从管理、检测的角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保障和支持,而且应该从鼓励、引领、促进的视角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学校重视教师已有的教育生活经验,并把教师的教育经验作为专业成长重要资源,建立沟通机制,在促进教师协作交流的过程中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2.建立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为教师合作提供环境支持

教师间合作行为的发生需要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支持。缺乏时间、没有合作行为所赖以发生的场所、没有可供利用的资源是有效教师合作难以实现的瓶颈。一些流于形式、低效的合作行为不仅影响了教师合作的积极性,甚至还有可能加大其工作量与负担,这就需要学校帮助教师减轻一些没有意义或者重复性的劳动,使他们能有时间参与合作。在有的学校,由于受办公条件所限,教师的个人空间既是家,又是办公场所,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行为发生没有特定的空间,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师合作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打破时空、资源局限,建立“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为教师合作提供环境支持。“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基本理念是:经验、信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有资源;交流、合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学校提供专门的场所,通过配置一套基本的计算机网络学习系统、卫星电视教育系统、电化教育系统和部分音像资料及图书资料,为学校以及学区所辖的所有学校教师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及合作的场所。通过建立“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教师的学习、合作、参与有了时间、空间以及资源上的支持与保障。

二、变革学校管理,促进教师有效合作

1.校长担当教师合作的促进者与引领者

“领导”与“管理”都涉及权力的概念,但是在具体怎样使用权力,权力使用的过程和效果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作为学校发展的规划者和设计者,传统的学校校长始终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具体表现为校长充当着“管家”的角色,使得校长尽量想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所有活动以不发生意外事故为目标。为实现这一保守目标,校长根据教育政策和行政命令为学校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校中所有人的行为都必须按章办事,学校中所有的事务和活动都在预设的规划中有条不紊地推进。在这样按部就班、机械性的推进过程中,学校的发展只能徘徊在低水平的重复上。而作为“领导者”的校长就不同,校长扮演的是“领头羊”角色。具体表现为校长把握住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或愿景,起到“领头”的作用,引领全体教师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共同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与过程。作为校长,不仅要为教师在一起合作学习、分享经验从而实现专业发展提供环境支持,而且校长自身也要参与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不仅是合作过程的体验者、参与者,更为重要的是“校长要特别重视培育教师之间人际信任和有效交流的合作基础,要通过参与、协调、化解、引导等方式,在教师之间建立民主、宽容的文化氛围,使教师思想能够得到公开表达,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2]。只有校长放下“官架子”,愿意与教师共同变革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处理协调学校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校文化,教师才能以一种放松而又积极的心态参与合作,也才能体会到合作的愉悦和成长的快乐。

2.构建激励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强调“制度+控制”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现得更多的是其甄别功能和奖惩机制。教师如果遵守制度,服从控制,就有可能被评价为业绩优秀者,从而得到一些实质利益的奖赏,如奖金、荣誉、晋升职称等,而教师一旦游离于体制之外,对控制有叛逆行为,将会受到惩罚。这样的评价机制本身就具有甄别好坏的标准,人为地给教师贴上了标签,而且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教师之间为了自身的实际利益,甚至不择手段进行恶性竞争,合作在这样的状态下荡然无存。激励性教师评价制度注重的是评价的导向功能和发展功能。评价导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不是奖惩评价机制所倡导的“我一定要在和别人的比较和竞争中做到最好”的导向。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关注的是通过评价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予以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引导教师自我规划、自我反思,主动从多种渠道获取评价信息,不断调控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专业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只有教师评价制度是为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合作的实现才有了可能。[3]

3.建立“班组制”管理制度,实现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有效合作

“班组制”是以班为单位,同一个班级内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之所以把“班组制”建设作为促进教师合作的基本途径,其主要原因是班组制不仅能实现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由于同一个班级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对象相同,教师之间的合作话题更为广泛,合作目的更为明确,教育的合力效应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展现,能有效地解决学科教研组内教师合作所存在的问题。

三、深化合作过程,实现教师合作的内涵式发展

1.塑造合作开放的教师群体文化

我国学者陈永明按教师的整体精神风貌特征,把教师群体文化划分成充满活力型教师文化、停滞不前型教师文化和按部就班型教师文化三种类型。[4]充满活力型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群体持有这样共同的观念:重视教师群体组织,追求教育教学革新,有积极向前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同事之间沟通良好,能自发地提出设想,相互之间合作愉快,工作态度认真且责任心强。停滞不前的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群体的观念守旧,对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前景都没有大的期望,满足现状及明哲保身的现象严重,有些教师不思进取,教师群体的气氛沉闷,教师之间缺乏合作。按部就班的教师文化具有很强的行政性和机械性,教师及同事之间多是被动合作,只有公事沟通与信息交流,缺乏主动合作。目前,教师群体文化整体表现为停滞不前和按部就班,距离充满活力型教师文化还有一段距离。这就需要从学校到教师个体都努力,创设开放合作的环境与氛围。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一起钻研教育教学问题,积极改进教师的工作方式,提供资源,给教师合作给予资源上的保证。教师个体要主动与同事合作,首先自己要有真诚的态度、合作的诚意、大方的行为,要走出教室,走向同伴,信任同事,积极构建良好的同事关系。

2.合作内容以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为基础

教师合作行为的发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主题,这些主题要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要么是与自身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总之,它是合作行为发生的载体或基础,是教师合作的内容。有效的教师合作的内容必须能够吸引教师参与合作,合作内容必须有深度,而且能够关注与教师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但是,目前在教师合作过程中,合作局限于少具争议性的领域,合作内容仅限于集体备课、课标解读、教材研讨等活动,而避免在课堂实践层面上的合作,使教师合作内容缺乏深度,并没有触及教师教学行为最核心的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师参与合作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层面关注教师合作的主题和内容,挖掘教师合作的深层次内容,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为内容,以合作为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合作。

3.尊重教师个体在合作过程中的权益

有效合作的实现首先是对教师个体的尊重,尊重教师已有的个体经验和智慧,尊重教师个体在合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布莱克和穆顿告诫我们“合作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在合作过程中不重视个体的经验和个体的表达……”[5]作为一个合作者,在教师的合作活动中,应该认识自己不仅是一个参与者,更应融入同事的合作群体之中,成为一名支持性的、有帮助的、友善的一员。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公正地对待其他教师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允许每位教师在合作过程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把合作的过程搞成报告会,成为一个人的舞台。

四、以校本行动研究作为促进教师合作的主要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6]但苏霍姆林斯基这条“幸福的道路”的实现是有前提条件的,即教师想做研究,想做与自己的教学和生活相关的研究,研究本身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给教师带来身心上的愉悦。而校本行动研究就是这条“幸福的道路”,这是因为校本行动研究不仅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研究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而且研究过程就是通过教师间的有效合作来不断改进与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校本行动研究不仅是教育研究的革新,更是对学校教育中传统教师关系的一种挑战与颠覆。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研究者的研究是一种“俯瞰”,是自上而下、游离于实践之外的[7],当然更游离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之外,教师之间的关系延续了孤立、冷漠、对立的状态;在校本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有了合作、共享的机会来解决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合作的过程,它为具有不同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反思提供了一座桥梁,使学校层面原本沉寂、孤立、冷漠的教师关系出现了转机,教师在此过程中通过合作汲取同伴的经验与智慧,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滋生新经验、新智慧,从而不断促进其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3.

[2]李瑾瑜.学校应当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8-03-25(6).

[3]郭文刚,董志明.国内教师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39-41.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5]DAVIDWJOHNSON,ROGERTJOHNSON.领导合作型学校[M].唐宗清,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5.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4.

第4篇: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

家校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就是家校双方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携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多元培养、联合互助、协调一致、共同教育。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家校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保证教育方法、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时空上的衔接和拓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本研究在调查广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家校合作”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从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中学部)、广州市华颖外国语学校(中学部)、广州市第六十七中学随机抽取被试。发放问卷660份(教师版120份、家长版540份),回收问卷568份(教师版97份、家长版471份),回收率86.06%。有效问卷482份(教师版86份、家长版396份),有效率84.86%。

2.测量工具

采用根据福建师范大学张达红、华东师范大学陈源声硕士论文中的问卷进行整合、修订后的调查问卷,分教师版和家长版两个版本。

二、数据分析

由表1可见,90%以上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或重要。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究竟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只有1.87%的家长表示对心理健康知识非常了解。

由表2可见,79.07%的教师和81.31%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此外,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选择对方是主要负责人的百分比高于选择自己是主要负责人的百分比,可见,学校和家庭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心理倾向。

由表3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有90%以上的人认为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家校合作”是非常迫切或迫切的。这说明,家校双方具有合作愿望和合作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共识。

由表4可见,73.48%的家长和26.74%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是教师的助手,这不仅反映出家长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也体现了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把自己放在优势或支配地位,没有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因而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家校合作的改善。

家校双方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相对于家长,教师沟通的内容较均衡,除了学习情况,还会就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话题与家长进行沟通。由表5可见,在学业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仍有50.25%的家长认为学校应加强学习方面的精力投入,却只有28.28%的家长认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之下,教师对心理健康及习惯方面的重视度较高,体现了教师具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于影响家校合作因素的问题,51.16%的教师和67.68%的家长认为影响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作太忙。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长和教师在工作中都有巨大的压力,工作繁忙是不争的事实。但家长和教师都存在为自己推脱或找借口的现象,如有些家长认为“家离学校远”、“文化程度低”影响了家校合作,有些教师认为家长“不配合”。如果教师真正为学生着想,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是不会“不配合”的。同时,“家长不配合”和“老师不欢迎”这两种相对因素的选择也反映出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一些误会,亟需真诚沟通。

此外,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均认可电话和校讯通在家校合作中的便利性。对于家长开放日和讲座,仅有少数家长(11.36%,12人)和教师(13.95%,45人)认可其有效性。家长和教师普遍对家访的作用持否定态度,原因却不同。教师认为家访耗时多,效率低;而家长认为教师家访带有功利性,对于单亲家庭而言,还可能会触及隐私。对于邀请家长到校面谈,家长以为会受到批评,在心理上有抵触情绪,建议教师事先做好沟通,避免家长误会。

三、结果讨论

1.合作理念缺乏科学性

调查发现,16.67%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老师的责任,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5.81%的教师认为没必要与家长合作,这既夸大了学校的作用,又完全忽视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

2.合作内容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延续性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活动遵循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系统的体系设计出来。但已有的活动内容庞杂零散,随意性较大,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延续性,这必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3.合作方法缺乏互动性

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中主动权常常掌握在教师手中,家长在合作中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协商解决问题的互动机会,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无法使教师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因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4.合作途径缺乏多样性

家校合作最常见的方式是家长会、打电话等。合作渠道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家校合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影响到合作的内容与深度的拓展。

5.合作机制缺乏规范性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负责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工作的职能部门,家校合作活动多处于自发、松散状态,缺少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对其进行总体规划与管理。因此,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容易产生推诿现象,从而影响活动组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6.心理健康活动主体受忽略

在家校合作中,大家关注的都是学校、家长应该怎么做,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体――学生。学生在各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开展相应的活动,真正回归到主体需要上。此外,针对特殊情况,如单亲家庭的学生,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计划。

7.师资力量薄弱

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其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在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优良师资的缺乏,成了制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四、建议与对策

1.强化合作观念,明确职责

家庭和学校要树立家校合作的理念,明确职责,既分工又合作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合作的计划性、延续性和系统性,努力形成真诚平等、双向互动、同步协调、共同负责的局面。

2.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

只有建章立制才能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才能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首先,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将家校合作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以评促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其次,建议学校建立由校领导挂帅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统筹规划、整合校内资源、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再次,建议引入督导组织,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定期指导和监督。

3.以家长学校为阵地,提高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家长学校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孩子共性的基础上,根据家长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协助家长共同解决问题。此外,可以让有经验的家长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这样更有说服力,效果会更好。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助人自助”,因此,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意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根据年龄段和教学进展设置适当的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项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情境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理念上的认同,进而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达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5.建立心理档案,完善预警系统

学校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开展心理普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随学籍档案一起流动。这样不仅能帮助老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能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提供帮助,既避免了因问题发现不及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又能避免重新收集信息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6.创新沟通途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我们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拓展新渠道,做到与时俱进。如利用家长QQ群、飞信、微信、网络视频等载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便利的信息渠道。

7.优化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是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学校而言,现阶段的迫切任务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培训结束后通过正规考核或资质评定方可上岗。其次,政府教育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资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和晋升制度。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l984.

[2]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2).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中国网,2010-3-1.

[4] 陈源声.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初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第5篇: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

关键词:中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对策

一、问卷调查的相关介绍

1.问卷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是福建经贸学校教师、物流与食品烘焙专业的学生及学校合作企业。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学校篇”,二是“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企业篇”。

第一,“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学校篇”。该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调查内容。内容共设计了13个题项,其中1?12题为选择题,第13题为开放性题目。

第二,“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企业篇”。该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企业名称、员工数量、企业性质等,共设计17个题项,其中1?16题为选择题,第17题为开放性题目。

2.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情况,使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更具科学性,笔者于2016年3月至5月对福建经贸学校教师和物流与食品烘焙专业的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2份。其中,企业管理人员回收30份,涉及物流、大型超市、财务咨询、星级酒店等合作企业;学校问卷回收102份,涉及教师与物流与食品烘焙专业的学生。问卷的回收率为88%,有效问卷为128份,有效率为96.97%,其中企业有效问卷30份,学校有效问卷98份。笔者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和调查分析。

二、校企深度合作情况

1.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情况

调查发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企业有12家,委托院校进行员工培训的企业有23家,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企业有26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的企业有30家,设备仪器资源使用的企业有14家,参加院校举办的招聘会的企业有30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报告)的企业有9家,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的有8家。从合作的内容来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浅层次的合作,对于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教育实质内容的更新等还缺乏更多的企业参与。

2.学校师生对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认可程度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93.88%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非常重要,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认可度较高,但同时也有6.12%的师生对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认可度不高。

教师认为参与校企深度合作重要和非常重要的人数共有60人,占调查样本数的61.23%,学生则有32人,占样本数的32.65%,这说明教师群体更认可和了解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意义,学生对其认可度也较高。

三、影响企业、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分析

1.影响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看,影响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缺乏深度合作的资金。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资金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企业生存与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专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由于投资期限较长,其作用和意义不能在短期内发挥出来,致使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将宝贵的资金投入到回收期限长的校企合作上。此外,缺乏合作机制、缺乏校企双方交流平台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影响企I参与校企合作的因素可见图1。

2.影响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中,认为“校企合作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影响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原因,占总样本数的38%;其次,“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利于就业”这一因素也十分重要,占22%。此外,“与企业进行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密切关注行业、企业发展方向,合理设置专业”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当前,学校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等创造更加有利于学校、学生、教师综合素质发展的环境与政策,为人才培养扫清障碍,发挥人才优势,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的创新性和知识水平。因此,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最主要的出发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创造。此外,学校更加重视与校外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为毕业生安排实习机会,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见图2)

3.影响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分析

校企深度合作中,由于各方的利益不同会产生冲突,由此形成的各种问题急需解决。调查显示,“学校教师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差”是影响中职院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最大问题。因为中职院校获得的补助较少,政策扶持也较为缺乏,能够用于科研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最终导致学校的教师研发能力差。而且,中职院校过于忽视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导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此外,校企深度合作还存在“校企合作管理松散”“教师时间精力有限,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学生和家长对校企合作缺乏认知”“难以寻求稳定的合作单位”等问题。

四、推动深度合作的对策

1.推动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

校企深度合作不仅需要中职院校和企业的推动,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企业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也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政府需要给予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资金补助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税收优惠是推动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而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训经费补助、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等也是重要的措施。

2.推动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

调查发现,在推动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中,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认为,首先设置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是推进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措施,其次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此外,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重要的对策。(见图3)

五、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笔者对合作企业、教师、学生进行了调查,取得了福建省校企深度合作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了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为验证本课题提供了实践性、真实性、完整性的信息,也为兄弟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相应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保东.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6):96.

[2]何静.从象征性意义到实质性作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的功能[J].继续教育研究,2014(7):44-46.

[3]吴建新,欧阳河,黄韬,陈凯.专家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设计――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的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5):74-84.

[4]林振志.创新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市场论坛,2015(8):88-92.

[5]吴亚娟,闫超.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国企研究,2015(10):109-111.

第6篇: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

论文摘要:小组合作是交流学习的一种形式,本文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合作学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开展的建议。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新课改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是当前学习方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的互学习。最大地提升思想品德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的视野必须更加开阔。一种学习方式的确立不仅要靠教师、学校,还要靠家庭和社会。笔者认为可以从合作氛围、教师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合作氛围的建立着眼于“广”

(一)物质条件

主要指小班化教学。我国的经济必须给教育系统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经常听思想品德教师抱怨合作学习行不通,原因之一是学生人数过多,教室过挤,这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美国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小班教学的基础上的。在美国,小班的规模是20多个学生。在中国,研究人员认为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就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今年郑州市区参与就近分配的小学毕业生预计达2.8万人,比去年增加898人。据介绍,往年初中分校能够承担至少10%的应届生就读,但即便如此,郑州市区部分热点中学的班额仍旧在70人左右。”笔者观察了郑州的初中班级人数较多,一般在50人左右,甚至有的多达70至80人。学生在过挤的空间内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由于班级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且有很多课需要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这就势必要求教师人数要大量地增多、班级要小规模化、教室的增多、教学设施的增多等等,所有的这些都要求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能够给予教育系统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而物质条件的缺乏,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的难以建立,都阻碍了合作学习的实质性进展,不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二)学校、家长的支持

学校不仅为思想品德合作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以及相关的条件,而且它还应为思想品德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首先,学校领导者应对思想品德合作学习持鼓励和支持态度。合作学习能够成功推行,单靠思想品德教师的大胆设想、大胆实施是不够的,它需要学校领导首先对思想品德合作学习给予认可,并积极鼓励思想品德教师开展合作学习。其次,学校应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合作学习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合作的态度、情感、技能、行为,只有思想品德老师具备了,学生才可能具备。再次,学校应鼓励思想品德教师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思想品德教师只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合作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习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深入探究有效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等,才能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家长的支持对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也十分重要。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笔者看来,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与家庭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家长若能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理解和尊重学生,适度要求学生,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健康、开放的心态,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 是极为有益的。学校教育必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品德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笔者虽然较为认同的是王坦研究员对合作学习的界定,他提到的合作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之间的一种学习方式,但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我们可以把它的外延扩大,还应该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建立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和建立合作性同事关系是思想品德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

合作学习研究者认为应提倡多元研究主体通过合作研究合作的研究思路。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同样也是一个学习者,而且合作的重要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更表现在它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于合作对学生和教师都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已有研究者以“合作”为切入点,探讨合作探究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培训模式与培训内容一致,注重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观念,注重随机通达教学。让思想品德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小组活动,亲身体验并观察小组的运作,同时又让思想品德教师以教师的身份运用和设计学生的合作学习。这让思想品德教师既做了学生又做了老师,对合作学习的实施有更深的感受,而且实验证明这种培训模式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生成性。

(二)建立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合作性同事关系

教师合作性同事关系最终目的既是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又是培养教师尽快适应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能力,它可以促进彼此间相互学习、合作和提高,并为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树立榜样。教师间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如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和协作上课等。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以指导教师和优秀教师为主导,共同备课,研讨课堂教学的教学准备活动。

2.协作上课,合作教学。协作上课的过程是教师与教师最直接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形成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共鸣,体现了协作交流与探究提升的艺术,是在实践过程中锻炼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技能和教研协作能力的好形式,也成为推动合作学习的动力。

随着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合作渐渐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已成为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可丹.《14所初中分校全部“摘牌”“小升初”“择校”机会减少》《小学生入读“好初中”难上加难》[N].大河报,2008-5-26(B02)

第7篇: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第三方

当前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创新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校企合作如何取得更深入、更持续的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难点。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钟立群教授主持立项课题“基于4Rs理论的第三方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模式研究”,意在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学校和企业在各个环节搭建合作平台,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第三方机构是指为高职院校、生产经营性企业提供人才选拔招录、实习培训、岗位技能教学、考核评价、就业咨询指导等服务的专业化盈利性组织。为了深入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笔者拟定了调查方案,编制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企业卷)》、《“校企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和《“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高校卷)》,于2014年6月至8月间对企业、高等职业院校和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许多有益的信息。

1关于企业

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企业卷)》60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问卷共涉及了17个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涉及了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现状、企业招聘、培训员工的方式、企业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等问题。

1.1关于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从收回的企业卷来看,有44.44%的企业与高校有过合作,55.56%的企业从未与高校进行过合作办学。从合作的方式上来看,62.96%的合作方式是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委托学校对员工进行培训和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的比例也较高,分别达到了12.96%,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和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有3.7%的比例。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上,55.56%的比例是学生顶岗,师傅指导,31.48%的比例是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

1.2关于企业招聘、培训员工的方式

企业招聘新员工的渠道中,30%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16%是通过院校招聘,16.67%的比例是高校学生在公司顶岗实习后被留用。被企业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对公司工作比较满意,70~90%能长期留任的占59.26%,而能长期留任不足50%的企业占比7.41%。从引进人才的专业角度看,愿意聘用应届的专业大学生并提供培训机会的企业占31.25%,没有这个意愿的企业占比56.25%。在培训人才的途径上看,62.5%的企业是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的方式开展,仅有18.5%的企业通过社会培训机构。

1.3关于企业对第三方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

90.74%的企业认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作为中介参与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校搭建合作的平台是好的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广,并且有81.48%的企业有意愿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以适合的模式进行合作,为高校学生实习、就业的机会。企业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模式,50.6%的企业认可第三方机构派学生到公司实习、就业,19.28%的企业认可第三方机构自己建立实习实训场所,邀请公司实践专家到场指导,20.48%的企业倾向于第三方机构在高校建立实习实训场所,邀请公司实践专家到场指导的模式。98.15%的企业都愿意接受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了严格的顶岗实习培训后的高校毕业生。有多半的企业认为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都不高,有第三方机构参与后,校企合作对企业和高校都将带来益处,并且有76%的企业愿意承担由第三方机构提供毕业生招录、顶岗培训等服务时的全部或多数费用,只有9.26%的企业不愿意承担费用。

2关于学生

为了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了解在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和期待,课题组在河北省内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560份,其中,有效问卷544份,问卷共涉及了16个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涉及了学生对目前校企合作的认识以及学生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等问题。

2.1关于学生对目前校企合作的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仅有11.76%的被调查者了解校企合作,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有一部分实习实训可在专门的实训室进行。学生们希望能得到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认为这将会对他们实践技能的提高、对所要从事职业的了解程度的提高、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都是有好处的。97.59%的学生希望到企业现场进行实习,36.76%的学生认为他们学校没有校内实训基地,学校经常组织去企业参观学校的仅占1.47%,83.82%的学生是自己通过关系联系到企业进行实习的。

2.2关于学生对第三方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

89.71%的学生认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作为中介参与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校搭建合作的平台是好的做法,如果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以一种适合的模式与学校进行合作,愿意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培训,并推荐就业,98.53%的学生愿意参与,并且有61.76%的学生愿意承担在合作中的一部分费用。

3关于高校

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高校卷)》32份,其中,有效问卷32份,问卷共涉及了16个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涉及了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现状以及高校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等问题。

3.1关于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通过对高校的调查,所有的高校都与企业有着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合作的形式主要集中在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教师去企业参与实践活动、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高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技术咨询等几个层面,在学生的课程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方面合作甚少。学生顶岗实习的途径主要通过人才市场招聘解决,尤其是一些不适宜于大批量到同一企业实习的专业,比如财会专业,因为每一家企业不能同时提供多个学生的实习,所以大多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关系去联系实习单位。93.75%的学校都设置了校内实训基地,其中62.5%的学校认为基本能满足学生课程实训的要求,但是这种实训由于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差距较大,所以即使经过学校严格的岗前培训,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工作角色的比例则很小。高校尤其是各个专业里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的人员严重不足,90.6%的学校认为致力于学生就业的人员严重不足。

3.2关于高校对第三方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

经调查,100%的学校认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参与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校搭建合作的平台,是一个好的做法,100%的学校愿意参与到这样的校企合作中,高校期望的合作模式主要有:

(1)通过第三方机构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并推荐学生就业;

(2)第三方机构自己建立实习实训场所,邀请企业实践专家到场指导,并推荐学生就业;

第8篇: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

当前,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就是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协调好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协调、同步、互补的关系,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开展家校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使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

一、存在问题分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不断向家庭延伸,从而调动家庭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才能获取最大的教育影响力。但现实情况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十分艰难,家校携手致力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重障碍。

1.家庭方面的缺陷

(1)家长参与意识缺乏

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学生的责任在学校和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也负有责任和义务。这些家长把家庭和学校的性质和功能绝对化、片面化了,完全割裂了两者在教育方面的连接性和统一性。很多家长与学校合作也是仅限于孩子的学习方面。在他们心中,成绩是一切,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往往是忽视了或置之不理。

(2)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有些家长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不具备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技巧,因此就不能正确有效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谈不上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有时甚至由于家长采取的方式不当,而使子女在不良心理中越陷越深。

(3)家庭教育环境本身的缺陷

除了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家长不能主动、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家长自身的言行、所采取的一些不当的教育方法(如专制教育、棍棒教育)以及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父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也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忽视、敌意或吝于表达关爱的情感,会使子女在情感发展上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他人易生敌意,易于侵犯攻击他人,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很差。他们在家里也会表现出冷漠、戒备的态度。

2.学校方面的问题

(1)认识错位

如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发展、推进阶段,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学校和家长一样都将眼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上,学习成绩好坏几乎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升学率的高低也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或老师教学质量的惟一准绳。因此,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内容也多限于学生的学习方面。

(2)形式单调

有些学校虽然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更多的是学校单方面进行,把学校当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威,完全忽视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

一些学校开展了家校合作,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摆摆样子,随意性强,计划性和连续性很差,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很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性计划,没有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只是在一个学期里,抽几个时间段开展一些粗浅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家校合作(如印一些传单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来校与孩子一起做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亲子活动),其他时间则偃旗息鼓了。这种合作形式只是把家长当成教育的对象或老师的助手。合作中,学校习惯于向家长灌输教育思想,没有把他们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这种单通道的合作方式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

(3)师资匮乏

家校要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有的教师尽管接受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根本无法深入学生的实际;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的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只是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心理教育方式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此外,部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堪忧,无论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还是教师平常采取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期待与建议

1.统一认识

理念的一致性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家长和学校都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中介,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应把关注的焦点从仅仅局限于智育层面扩大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家长应认识到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只有积极地与学校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是学校所无法替代的。

2.多途径沟通

合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渠道,真诚沟通,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美国新泽西州矿山学校采用一种称为“星期五文件夹”的家校联系方式,文件夹内除了装有“教师――家庭交流表”和一些帮助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资料和技巧等东西外,还有一些激发孩子好奇心、自信心、学会如何学习等的诀窍。这种简单但有实效的方式在美国已逐步推广。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开放教学日等双向交流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现时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的办法。

3.优势互补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性就越强,感化作用也越大。父母在爱中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熏陶、引导,能更有效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慈爱和家庭的温暖而更易接受父母积极情感感染的影响。另外,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相对教师而言,家长对子女了解最细致,他们更易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水平,更易发现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家庭中很多生活细节可以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家长能够就地取材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孩子站在镜子面前照来照去,对自己的长相很不满意,老觉得自己丑。家长看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地跟孩子讲外貌只是外在的东西,人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在美,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而不盲目地自卑。这种随机教育方式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容易被孩子接受。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教师相对家长而言,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因此教师能更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此外,学校是同龄人聚集的场所,由于同伴在年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相似性,他们更易于交往,乐于交往,更容易营造一种健康活泼、引人奋发向上的群体氛围。

4.提高双方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需要有相应素质的合作队伍,学校应充分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家长走出教育理念上重智育、轻心育的误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家长进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之间处境比较类似,家长本身更具说服力,因此在家长教育方面,有时候可以让水平比较高、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比较丰富的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家长给其他家长开讲座,交流经验,这比单纯地由学校进行讲授效果更好。

同时,学校还要为教师补上家校合作的有关理论和技能,如提高教师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培训方法等。同时还应组织全体教师进修和专业培训,不断地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第9篇: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

家校合作在基础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另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校目标一致,可以一起努力,创造辉煌。但是,现代都市背景下的家校教育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向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难题。这些难题是什么?产生难题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家校合作的困惑:家长、学校和社会大环境的偏误

家庭教育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天平左右两边的砝码,两者同样重要。失去一方或者减少其中一方的分量马上会导致天平倾斜,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但是,在现代都市背景下,家校合作的默契度不高,成效也相对低下。这一问题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涉及家长、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三个方面。

首先,部分家长过于依赖学校教育,弱化家庭教育,忽略了家庭与学校两者之间必然的联系。部分家长沉浸于繁忙的工作之中,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将教育的重担完全推给学校,忽视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他们过于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家是每个孩子的回归地,家庭教育发挥着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孩子课余的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不可取代的作用。还有部分家长对家校合作缺乏了解,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分割开来,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步伐不一致、不协调,甚至所教内容与学校教育互相冲突。

其次,部分学校在推进家校合作时缺乏有效的规范与部署。家校合作的双方固然是平等的,但学校往往是推进合作部署的关键。就现状而言,大部分学校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没有建立有效的平台,使家校合作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

再次,社会思潮偏重拔苗助长的“快教育”,损害了良性的家校合作。现阶段,“快教育”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试人才,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让孩子全面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目前“快教育”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呢?主要与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有关。现代都市催生的“急”文化未能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成为家校合作的绊脚石。例如,在学校实行减负的同时,一些家长却纷纷选择为子女增负。而在“快教育”中,家长投入最多的是金钱,而不是亲情。亲情的缺位,使得家庭教育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二、同心同德,促进家校有效合作

家校应设法避开默契度不高的尴尬,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作为教育的引领者――学校,应该率先挑起合作重担,主动迈出家校友好合作的第一步。教师们应提高家校合作的意识,多一份热情,多一份耐心

1.定期举行家长会。家长会不是流于形式的普通家长会,而是要从家长的角度出发,细化家长会的类型。让家长觉得他们值得花时间从繁忙的工作中挣脱出来,利用这点时间了解孩子的教育情况,真正让家长享受家长会,爱上家长会。

如何细化家长会类型呢?

第一,定期召开专题家长会,如新生入学专题家长会、体育中考动员与咨询家长会、应对初三毕业中考和高三高考家长会、高一高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家长会等。今年5月份,我校开展了2016年“职业分享进家校”交流会,以“真光之爱,滋养心灵”为理念,以“宽银幕”德育模式为引领,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依靠家校的合力,共同面对和解决学生的成长难题。在这一活动中,学校一方面调查了学生心爱的职业,另一方面又聘请了老校友来当职业讲师。同时,学校还表示,“职业分享进家校”交流会只是一个起点,学校将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长期坚持立体发展的思路。在此过程中,使家校合作的合力得到有效的体现。

第二,召开系列家长会,在专题家长会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各个小专题整合成几个系列,在不同阶段召开不同系列的家长会,使得家长会的规划更系统,更清晰,更有条理性。

2.学校可利用自身对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不定期地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学者与专家到校讲学。为广大家长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素养。例如,我校充分利用家长会,聘请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李之宁老师及广州大学应湘教授,就中学生“早恋”和“厌学”问题开展了多场别开生面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3.活动育人。班主任应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家长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拉近亲子关系,为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校艺术节是师生同乐的节日,学校热情邀请家长到现场观看表演,家委会集体成员也参与艺术节的表演,家校互动频繁。再如,今年我校的运动会在家长环节做了小小的改革和创新,与往年不同的是,家长不再只是观众席中的一员,而是大范围地融入校运会,如增加了家长方阵游行和家长代表团开幕式表演节目,初中三个年级共三个家长方阵,三种不同形式的表演各具风采,引来所有学生和老师的掌声。

4.完善家长学校的机制,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家校互动。邀请家长到课堂上来传授生活技巧,拓宽家庭教育的渠道,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

例如,我校非常重视家校合作的机会,特色课程“真爱食坊”经常邀请家长到学校来教孩子们做传统文化美食,如元宵节做汤圆、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做桂花糕等,学生、老师、家长共同来完成这一课程,家长也体验了孩子的校园生活,开创了家校合作的成功典范。

5.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搭建教育互联网平台,实现家校沟通信息化,统一家校教育的步伐。学校可以开发家校教育网站,分享教育心得,增开《家长在线》咨询栏目,特聘专家解答家长的疑惑,及时了解学生与家长的实际,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关教育措施。

另外,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创建家校微信群、QQ群等互动社区,让互联网在家校教育之间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例如,我校在本学期提出“真光智能手环”的设计理念,并开启了该新项目的研究工作。真光智能手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集学业管理、德育管理、健康管理和积分管理于一体,快速便捷地记录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并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和家长。“真光智能手环”代表了家校联盟的信息化趋势。

(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家校合作,主动与学校沟通,积极热情地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遇到矛盾与冲突应及时向班主任、年级组长了解具体情况,理智战胜自己的“护犊”情结,减少误解,摆脱家校合作默契度不高的尴尬。

2.家长应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对于学校举办的教育类讲座积极报名参加,利用工作之余勤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争取做个不落伍的家长。

3.多点兴趣,少点应试。拒绝拔苗助长式的“快教育”,实现尊重个性化发展的“慢养教育”。慢养教育,是一种适应孩子发展规律的耐心教育,是建立在对孩子充分的爱与尊重的基础上的,没有中国家长式的权威导向,只有理解与支持,尊重孩子的每一次选择,当孩子偏离轨道时稍稍给予指导。慢养教育更侧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会强行灌输应试技能,让孩子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过后不断去实践。不单单强调结果,更注重孩子的成长过程。慢养教育需要家长调整好心态,投入精力与时间,参与到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现场,让亲情永驻,使得家庭教育既有现实的效果,更有超越功利的温情。

三、对现代都市家校合作的展望

由于受学校、家庭、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家校合作虽然在诸多先行者的努力下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期望在众多同仁的努力下,现代都市家校合作能够在以下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第一,创新和发展现代家校合作的模式,改变传统上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学校指导家庭、教师教育家长的旧模式。现代家校合作还要求学校转变角色,由原来的指导模式转为服务模式。

第二,提倡现代家校合作的新观念,打破人们对家庭教育功能认识上的局限,改变在实际的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中,家庭更多地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现状。

第三,树立正面的、积极的家校合作观,反对功利化、世俗化的家校合作观。

第四,不断优化现代家校合作方式,在现代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家校合作,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为促进家校合作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