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

第1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

体育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随着新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新模式。目前,各大中小学已有了电化教育手段,很多学校实现了全覆盖,这一变化,给学科课程带来了一场革命,堪称为素质教育的一支强心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新技术使用出现了滥用或者完全不用的状况,新技术在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已经成为老师们近年来需要思考的新问题。每一个老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总结经验。充分整合课堂教育资源,把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进行合理调整,使之互相结合、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最大效用。通俗地说,就是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作为认知工具,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有机结合,以达到学习知识与能力培养双重收获。体育课作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也要与现代教育技术,特别的网络技术相结合,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使得学生掌握一些通过单纯讲解或者单纯师范不能够很好理解,或者容易忘记,不宜轻易掌握的一些体育知识或者体育技能。因此,信息技术如何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也是每一个一线体育老师需要认真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技术优势

首先,体育课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新的教学手段,能够创设快乐轻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体育的魅力,开扩学生的视野,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学都需要通过身体实践来完成或者实现,老师的讲解比较抽象,学生由于模仿能力各不相同,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掌握,而当老师讲解动作难点的时候很多同学并不能认真的听讲,因为单纯的讲解是枯燥无味的,而老师的口头描述根本无法激发他们对体育之美的热情,很难激发他们对于体育美的探究和追寻的欲望,效果令人失望,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做做样子再无兴趣。而这时候,要是能够借助教学新手段的信息技术,使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图像,声音,讲解为一体的网络视频,立即可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学生带来美感,学生看到视频中体育之美的画面,很难不去尽力模仿,无不趋之若鹜。比如,健美操教学,要是老师单纯讲解,很多学生看着老师呆板的动作没有几个真正会感兴趣,老师为了给学生把问题讲解清楚,还得分解动作,学生们在老师讲解之后很难把几个动作连在一起,然而要是健美操教学使用网络画面学生们看到健美操录像之后那种对美的钦佩和追求的欲望促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跟着节奏做出优美而完整的动作。在进行武术教学时,老师要是现场演示,学生们可能跟不上节奏,要是老师动作太慢可能达不到效果,这时候,要是老师可以把演示动作录像,然后以慢动作演示给学生,再配上老师的现场讲解,学生不仅印象深刻,也可以更快的掌握相关动作。这些对于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体育之美的追求,教学自然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使用中学生的认知优势

少年儿童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对于抽象、理论化的东西缺乏兴趣,作为新的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正好符合了少年儿童这一天然的优势,完全满足了他们对于直观形象的事务乐于接受的心里特点,让他们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体育课所要求的技能和能力。信息技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们欣赏到世界上最美、最强、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体育,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享受体育之美,让他们对体育充满兴趣。让他们勤于锻炼,强健身体,争取把自己锻炼到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美的形象,渴望做出他们所看到的美的动作。

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提供直观材料,带给学生形象直观的、生动的画面,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我们还可以做到把复杂的教学动作化难为易,通过观看动画,或者慢动作视频,让他们看清楚正确的姿势,看清楚动作的轨迹,提高学生的人之效果。比如,少年儿童对于复杂的一连串的动作接受起来很困难,如空中动作、连续动作等,而当你把动作分解开来在视频上,慢慢展示的时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他们突破体育教学的难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恰当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很有潜力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他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分解高难动作,欣赏体育之美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在教学中,要是使用失当则会造成课堂混乱。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最大特点是容量大,要是体育教学中过于追求大容量,很容易造成学生专注于或者说教师依赖于信息技术这一新的手段,严重影响师生交流。还有体育教育大多数时候是在操场,游泳馆等开阔场所进行,教师的有效组织和良好的师生互动永远是核心,因此体育教学中新技术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是这一新手段带来良好效果的最基本保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能力是教育永久性的主题。在体育教育中,学生心里生理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实践操作中师生互动和学生天性的发挥永远是第一位的,要是依赖新技术让每一个同学都掌握极其准确的动作要领,让每一个同学都做得很完美,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是老师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的运用,不仅不能起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反而会使得体育课这一学生们较为喜欢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这是所有的体育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恰当结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习、成长,得到信息技术这一新手段的帮助。信息技术最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给体育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丰富教学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滥用这种新教学手段,也不能不用,要恰当安排,真正做到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思考、总结经验,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学科教学的科学整合,让网络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美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

第2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有效整合 适量适时 探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提出,传统的生物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许多生物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以及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存在一些困惑,本人在实践中也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模式,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生物学作为本世纪的热门学科,其学科发展速度、学科内容更新速度日趋加快,传统的教学媒体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而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1、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切忌做表面工作

在目前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被使用,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信息技术完全代替了课堂教学中的其他重要手段。

2、过于追求课件的完美,忽视课件的基本功能

有些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3、选择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媒体

选择要表现的教学内容,这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第一步。这一步必须建立在把教材钻透的基础上,只有钻透了教材,才能找出媒体的最佳作用点。

4、适量适时的使用信息技术,切忌过多过滥和喧宾夺主

媒体辅助教学中应把握好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的合理使用,切忌过多过滥。必须恰到好处地、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

1、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尝试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学习主题的学习情景,通过课件、视频、动画、科学动态模拟等,演示微观或宏观的生理变化,加强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辅助实验教学。

2、与教学过程整合的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教师讲授,学生主动参与较少。在学生人数很多的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很难做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

3、与教学方式整合的实践

从教学方式的变革看,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实现自主性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探究

传统生物教学偏重知识系统教学,现代生物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生物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

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生物教学整合中的收获与体会

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生物学教学,在制作生物学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选题

多媒体技术,是生物学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对生物学教学起辅助作用,不是所有课程或某一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适合或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就生物学教学而言,选题一般选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难点。

2、精心编排设计

课题选定后,要使生物学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精心设计,即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设计。

3、多收集素材

生物学教学所需素材极为广泛,包括文本信息、图片信息、各种动态信息等。因此,生物教师在平时要特别注意收集信息,积累丰富的素材。

4、多次修改

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一方面根据课堂使用情况,收集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广泛征求同行的意见,集思广益。对课件进行反复修改,使之更符合远程课堂教学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不论进行什么样的尝试,都应该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而非教师的演示,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始终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放在我们进行各种教学尝试的评价首位,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课程改革制定的总目标,才能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教育技术通讯

2.施良方主编: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师大出版社

3.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4.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

第3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

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普及,是时代行进的必然规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教学中教师固有的思维习个惯,也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要使人愉快,要让美术教学活动具有乐趣,用多媒体的综合处理效果,达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一、教师要拥有较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宗旨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教师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搜集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并实现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直观、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去年我校安装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并进行教学培训,通过培训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的应用,了解到它的触摸屏可以与电脑交互控制操作,白板笔变成了鼠标,具有和鼠标一样的功能,也可以将教学的内容直接书写、绘画、说明、修改、擦除、标注在屏板上,同时白板上所有内容都可以同步显示和存储。它的记录和保存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多媒体运用激发美术教学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记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独特性、新颖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等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1.运用多媒体动画,带动课堂学习气氛

如在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课时,首先自动播放《小蝌蚪找妈妈》,观后请同学们说明是什么题材的动画片?对水墨技法有什么样的理解?因为同学们小时候都看过这个动画,所以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从而引入课题《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师说明这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原型出自于白石老人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并提出问题齐白石同学都知道吗?通过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学生们深深的理解到中国画在世界画坛的地位。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升华,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的重要阵地,要从课堂抓起,特别是初中美术欣赏课,但是我们美术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上美术欣赏课,所以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增加欣赏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在运用多媒体备课时,利用计算机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制作生动的课件。在网络中,我们看到诸多名家名作,包括解析、说明,同时各种制图软件对照片、图片进行美化的处理,美轮美奂。我常常在网络中下载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图片制作成生动的课件,这些唯美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眼睛,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多观察、多联想、多讲画,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潜能。

三、多媒体让美术课“动”起来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中,我不断摸索怎样让美术课“动”起来,这个“动”是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兴趣活跃起来,手中的画笔动起来。如果我们按着以前的课堂除了黑板就是粉笔一样的教学,就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难题。

1.化静为动,激活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总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根据一幅图片想象情景,而且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那么教学活动就很难“活”起来。借助多媒体手段变静态为犹,形象地呈现优秀的美术作品,化静为动,激活学生思维。在七年级下册《格尔尼卡》一课的欣赏中,我首先明确本课的重点是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难点是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导入时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之后导出《格尔尼卡》是 现代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欣赏中学生对毕加索的作品还是理解不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运用网络,在网中找出一段毕加索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视频《毕加索的秘密》。影片中纪录了毕加索创作20余幅绘画作品的详细过程,学生们在观赏讨论中了解了毕加索创作作品的风格、想法以及创作《格尔尼卡》轨迹,知道了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并通过战争的罪恶,了解了立体主义风格的艺术。

2.化静为动,丰富想象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了。多媒体教学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并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想象力得到了锻炼。在《几何形体的联想》一课中,我就运用Flas制作出动画效果,一些事物转动变化,最后变成几何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法国画家塞尚指出:“一切物体的形态,无论构造多么复杂,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几何形体,即球体、圆柱、圆锥和立方体的结构形式。”这节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游戏比赛的形式,让美术课堂“活”了起来,大胆的联想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了兴趣,手中的画笔也画出心中的创意。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优化了美术课堂教学,使美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灵活运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上好美术课的同时,学会爱美、懂美、会美。

参考文献

第4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

传统的美术教学由于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本身,存在着某些素质教育方面的缺憾,如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而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提出了新的美术教育理念:“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容;在这一新的美术教育性质与理念下,我们认识到,美术新课程降低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难度,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以及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材具有趣味性、开放性、立体性、选择性等特点,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美术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美术课内容的繁多与教学课时量的稀少,美术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种种矛盾,而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摆脱教师、课堂与书本这“三个中心”的束缚,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可见,网络情境的形象性、教学内容的多媒性与集成性、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以及教学信息的多重刺激性等等优势,能有效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既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又能帮助学生展开协作学习,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生动,方法更加简便,范围更加广泛,效率更加高,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不受书本知识与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力拓展书本以外的知识,为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拓展了一条新路。能有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观,使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一、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较为系统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原有经验、智力结构等为基础来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它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美术教学而言,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实践性等特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运用到美术教学中的指导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图、文、声并茂的、生动形象的动态的、静态的学习资源,在教师合乎情理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探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因为“一切真理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

二、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特点

1 自主性

它包含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动性和自主选择的权力性两层含义。在网络中,各种美术资源都能找到,学生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思想,浏览自己喜欢的图片,搜索自己好奇的资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心,又能同时被不断激起新的探求欲望。

2 随时性

时间、空间上的方便自如,只要学习者需要,随时可以进入相应的网站进行学习,网络的超时空性连接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时间作了充分的保证。

3 探究性

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从老师那里获取已成定论形式的知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在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搜寻各种信息,对他们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与个人知识背景相联系的知识学习。同时这一探究性特点也体现着人对现代技术本能的占有欲望。

总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探究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视角去选择、组织和运用美术资源,通过协作、交流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而这种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美术新课程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它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需要教师有计划的启发、点拨、和引导。

三、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积极作用

1 增强美术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对美术教学的介入,给美术学习带来浓厚的学习气氛,以极大的程度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主要指图式化信息)设计制作出来的电子作品大大弥补了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表现力匮乏的缺憾,充分说明了与美术教学的整合对于学生而言有着超越具体绘制作业的魅力,这种魅力有助于聚合学生的神与情,从而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由此看来,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继续在其他美术学习领域加大信息技术的介入,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 提高自主学习的信心。

学生普遍通过信息技术下的“任务驱动”学习,使自己更增强了自主探索的信心,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增长一份成就感,也会对下一次探究产生期待感。学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进行学习,便是自主学习特征的一种体现,也是美术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体现。只要善于把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信息技术能让美术课堂“活”起来,把信息资源“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学生的学习精彩起来。

3 信息能力在加强。

信息能力可以概括为: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信息表达能力等几个方面。学生在现有的一定信息系统使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信息表达能力。即首先通过网络查询自主获取信息,然后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筛选、判断、处理信息,最后将信息素材按照学习任务的要求进行合理加工,制成电子报告,网络,从而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的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 贾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体验教学.中国体卫艺教育.2008/06

第5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

一、巧妙预设,激发阅读兴趣

如同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那样,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留下初步的整体印象。初学《灯光》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华灯初上的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灯光所带来的美丽世界,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以“六十年前,见到电灯却只是许多人的一个美好梦想”这样的导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降低教学难度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灯光》一文的重难点之一是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理解发现这一崇高的人性美呢?教学中,我先出示思考题,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独立阅读,再课件显示八至十自然段,集体有针对性地阅读,并以红色醒目地标出重点词语,从视觉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在汇报交流后,师生合作,反复以不同身份多角度地阅读,在这一次次的阅读中,学生明白了郝副营长行动的重大意义,对人物产生崇敬之情。

三、直观展示,引出精彩生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分的多种形式的阅读给了学生理性上的认识,但还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时,用课件呈现郝副营长高举燃烧的书为部队指路的画面,在背景音乐战士的高喊声中,在教师动情的解说中,直观上让学生对郝副营长的牺牲感到遗憾时,更为他那种人格魅力所感染。埋藏在心地的那份激情,那份英雄气概便喷发出来,让他们有了强烈的阅读与说话的欲望。再次的朗读,便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能做到声情并茂了。然后趁热打铁,以“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面对画面中的郝副营长倘露心扉,使情感得以升华,有效地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珍惜今天这一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资料拓展,延伸语文教学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的阅读、理解,文中郝副营长的壮举已让学生感动不已,他的那种献身精神也让学生热血沸腾。这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假设自己处在郝副营长的位置时会怎样做,并联想到更多的“郝副营长”。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多媒体向大家介绍其他的英雄人物,这就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了学生的人生。

第6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给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根据我多年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和做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计算机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教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获得答题的正确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加入这个过程。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内容的深浅,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为学生提供的多种活动,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地位。

二、巧借信息技术,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多了。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是片面地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比如,学习九年级几何“点的轨迹”一节后,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几何画板》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2.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这不但能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可让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得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却是不变的。

4.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七年级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

2.第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

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

3.第三阶段:表达交流阶段

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

第7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主动性 优化教学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我们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辅助生物教学创造了条件,更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活力。生物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下面,我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1.课件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生物学的教学中要经常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声像素材,创设情境,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比如教师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可以首先播放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大熊猫生活的录像片段,展示它那笨拙可爱、憨态可鞠的形态,把大熊猫的可爱可亲的形象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并且使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感知,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比如在讲《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欣赏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美妙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曲,让学生的思绪情不自禁地走进那美丽的大自然,领略大自然那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要,这样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导人了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形形的生物,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探索,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视频展示,加强直观,优化教学。

视频演示仪在教学中使用,可起到优化实物、标本、模型和图片等的演示。生物学教学中,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实物、模型能体现“直观性原则”的作用。但学生离得远,这样,实物、模型就显得太少。而运用视频演示仪能够由远化近,由小化大,可以更好地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比如教师在进行八年级下删的《植物的生殖》中“植物的有性生殖”的教学时,就可以在视频演示仪上对“桃花模型”进行展示示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可以很快地让学生掌握花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又比如教师在进行“观察鸟卵的结构”的教学时,可以在视频演示仪上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这样,学生就很好地认识了鸟卵的结构及其卵黄上的胚盘。视频演示仪真实直观地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如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用具的操作要领等,这样就解决了实验教学中因学生多、课时有限等原因而导致的个别指导难的问题,使教师指导到位、学生操作得法。

3.音像播放,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使信息传递形象化、色彩化、动态化,有利于强化概念、揭示原理、突出重点、分散和突破难点。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学教学中涉及大量新成果,而且常常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比如教师在进行八年级生物上册中《动物与人类生物的关系》关于“生物反应器”的教学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它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媒体视频播放《生物反应器》录像,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学生边观看边思考,这样学生很好地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计算机以其丰富的功能,给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老师可以经常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配置功能,运用扫描仪扫描相关图片,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教学中所需要的相关图片,还可以将图片、动画资料、声音、文字等资料运用到制作课件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强化了直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画面与文字有机地结合,教学环节以过程化衔接,课堂分析简洁明了,使教学过程实现了条理、层次和序列的更优化。在生物教学中,老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如环保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4.多媒体课件促使学生更自主地探讨知识,学习更主动。

第8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

一、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是中学物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由于实验器材和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有一些实验(如光的衍射实验、静电实验等)难以成功;有一些实验(如布朗运动)的可见度低;一些实验时间短,难以观察或者无法测量;还有一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以简明的物理规律。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辅助手段,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增强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如“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微小变形”是难以用具体语言描述清楚的,也难以让学生信服,通过演示实验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总不太理想,而利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功能能轻松解决此类问题。在讲解过程,教师可以预先制作一个Flas,给学生展示:在装满水的玻璃瓶上,塞上带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当用外力挤压玻璃瓶时,细玻璃管中水面上升,既直观又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再如,“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实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而通过Flas进行模拟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看了之后既能很好地接受这个知识,又能体会到科学家们的过人之处。由抽象难理解,转变为生动形象易接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自主性。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教学取得实效,就必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以任务为导向进行自主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场所是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倡导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投身到社会生活当中,通过合作学习,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之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电磁波的问题,通过上网查询,从信息的海洋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甄别信息,先小组内交换成果,统一意见,再在大组内交换意见,共同编写制作课题成果,然后进行不同的交流会或辩论会。学生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显著。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在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为教师提供了优秀课件、参考资料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实时更新中。下载网络课件及优秀的参考资料,教师经过进一步加工、组织,可以设计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秀课件来。同时,教师也可丰富知识,增加阅历,使教学内容不单单来源于教科书、教参,既提升自我的教学素质,又增加教学的容量和深度,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在以往进行物理史教学时,教师照本宣科,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听众,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只是来源于课本的有限知识,很难拓展。利用网络环境教学,可以把著名物理学家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人的生平事迹、照片、动画、影片,以及重要贡献和成就做成幻灯片,同时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己收集、整理相关资源。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拓宽知识面,而动画、直观的图形又能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能功克这一难点,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物理课堂教学。

第9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口授”的单一的信息传输形式。在农村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创设令学生乐学、爱学的情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既能培养学习兴趣,又能实践个别化(因材施教)、协作、互动等教学,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如在“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动画,动态展示弹簧伸长与所挂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一个量的变化影响另一个量发生变化有一定的认识,这种难度较大的函数知识的初步介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数学思维大多是逻辑推理思维,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演示,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实现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化抽象为形象的转变,再通过自己的发现、总结、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比如,在初三几何“点的轨迹”教学,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又如抛物线的平移、旋转,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则一目了然,还有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可利用《几何画板》做一个正方体,给六个面图上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再结合实物进行演示。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现实生活,抽象来自于实践,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的运用,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收到了形象直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练习效果。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例如多媒体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和反馈更加科学、及时、有效。如让学生做选择填空时,若学生拖动目标到相应的位置不正确,则计算机立即予以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还可以通过各种竞赛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能减轻教师的重复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农村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上,特别适合采取人机交互的学习方法。教师可设计制作课件,从知识复习检测、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有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也可进入更高层次。这种信息技术多种功能的综合运用,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构建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提供强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用计算机处理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复杂的数据。学生通过直接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力,深入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自动推理和符号演算的环境,有助于抽象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