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信息化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在中国物流行业应用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从信息自动提取、信息整合、物品局域联网、局部系统的智能服务与管控等向全网融合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在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2003~2004年)
在启蒙阶段,物流行业物联网的应用是从两个独立的技术路线开始探索的,一是基于RFID/EPC的技术路线,二是基于GPS/GlS的技术路线。
1999年,国际上在RFID/EPC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联网概念,2003年1 1月,EPC global成立,同年,基于RFID/EPC的物联网概念引入中国,在中国成立了EPC global的分支机构。2004年4月,中国举办了第一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10月,举办了第二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同年,关于物联网的图书首次在中国出版。在这一时期,中国物流领域掀起了第一轮物联网概念炒作与应用的小,组织了一系列关于RFID/EPC的会议,一些关于RFID技术与应用的杂志与网站开始创办,人们对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也寄予厚望。在物流领域,基于RFID技术的解决方案、应用案例不断涌现,智慧化的物流系统开始出现。
GPS/GIS技术与物流可视化管理系统的理念,大约从1999年前后在国内物流领域开始探讨和报道,自2001年开始探索GPS在物流货运监控与联网管理上的应用,2003年开始出现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这一阶段是应用GPS/GIS感知与定位技术结合互联网技术,对移动中的物流运输车辆与货物实现联网、跟踪、定位、调度、配货等智能管理与运作,初步具备了物联网的特征,但是当时这一技术路线及其应用案例并未纳入物联网理念范畴。
(二)起步发展与探索阶段(2005~2009年)
虽然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物联网在物流行业应用的探索。如:针对RFID芯片成本问题,一方面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不断降低RFID芯片成本,另一方面,物流行业也结合实际探索RFID技术应用模式,消除成本带来的影响。
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是“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在航运“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可为货主、港口、船公司、海关、商检等相关单位提供集装箱实时状态信息,对提高集装箱运输的安全水平和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集装箱为单元的物联网应用,很多企业还在探索以更小的物流单元――托盘物流单元为终端节点的物流行业物联网系统。比如,烟草行业对全行业使用的托盘均要求嵌入RFID标签,实现烟草物联网应用。
在GPS/GIS方面,为了实现智能调度、可视化运输管理,很多企业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物流运输GPS追踪系统,从而实现对全公司所有车辆在全国各地移动过程中的感知、定位、追踪与智能调度管理。社会的物流信息平台,也借助这一技术,对在途车辆提供在线配货信息服务,实现回程空车可就近配货、在线监控与管理,从而实现货运物联网应用。
(三)理念提升阶段《2009年至今》
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原来基于RFID/EPC技术提出的“物联网”概念,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升了物联网理念,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来临。得益于ITU在2005年的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物联网理念得到了全面提升,形成目前以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三大物联网本质特征。
围绕三大本质特征,目前物联网感知技术更加丰富,除RFID技术以外,面向所有感知技术开放,凡是能够起到自动感知的技术体系都可以纳入物联网感知技术体系,目前常用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卫星定位与识别技术、视频识别或机器视觉技术等都可纳入物联网终端感知技术体系;网络方面,互联网、传感网、局域网、电视网、电信网也在走向融合,可纳入物联网网络技术体系;智能应用则更加广泛,打开了智能物流发展创新的空间,一个智慧物流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物流申的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概念与主要技术体系
目前物流行业大多数人认可的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该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二)物流中应用的物联网主要技术
根据物联网的特征来划分,物联网主要有三大技术体系,一是感知技术体系;二是通信与网络技术体系;三是智能技术体系。下面结合其在物流行业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物流业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识别、追溯,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条码自动识别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分类、拣选、计数,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条码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定位、追踪,常采用的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FID技术,车载视频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作业中的“物”进行监控,常采用的是视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等:
为了对物品,尤其是特殊物品的性能及状态进行感知与识别,常采用的是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与GPS技术等:
综合来看,在物流行业目前最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GPS技术、传感器技术、视频识别与监控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蓝牙技术等。
2、物流行业常用的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
在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管理与运作的信息系统,常采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直接相连的网络技术,并留有与互联网、无线网扩展的接口;在不方便布线的地方,常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
在大范围物流运输的管理与调度信息系统,常
采用互联网技术、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组建货运车联网,实现物流运输、车辆配货与调度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与自动化: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常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局域网技术等网络技术;
在网络通信方面,常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M2M技术、直接连接网络通信技术等。
综合分析,物流行业为了使移动或存储中形态各异“物”能够联网,最常采用的网络技术是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
3、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
在企业厂区的生产物流物联网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主要有ERP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
在大范围的社会物流运输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智能物流中心,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以物流为核心的智能供应链综合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领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智能技术。
综合来看,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ERP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状况分析
(一)感知技术应用状况
在中国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物联网感知技术首先是RFID技术。RFID标签及智能手持RF终端产品有比较广泛的应用,RFID技术主要用来感知定位、过程追溯、信息采集、物品分类拣选等。
其次是GPS/GIS技术。物流信息系统采用GPS/GIS感知技术,用于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环节的车辆或物品进行定位、追踪、监控与管理;尤其在具有运输环节的物流信息系统,大部分均采用这一感知技术。
视频与图像感知技术居第三位。该技术目前还停留在监控阶段,需要人来对图像分析,不具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的功能,在物流系统中主要作为其他感知的辅助手段,也常用来对物流系统进行安防监控,用于物流运输中的安全防盗等,这一系统往往会与RFID、GPS等技术结合应用。
传感器的感知技术居于第四位。传感器感知技术及传感网技术是近两年才在物流领域得到重视与应用的技术。目前,传感器感知技术也是与GPS、RFID等技术结合应用,主要用于对危险物流系统、粮食物流系统、冷链物流系统的物品状况及环境进行感知。传感技术丰富了物联网系统中的感知技术手段,在食品、冷链物流和危险品物流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扫描、红外、激光、蓝牙等其他感知技术在物流领域也有少量应用,主要用在自动化物流中心自动输送分拣系统,用于对物品编码自动扫描、计数、分拣等方面,激光和红外也应用于物流系统中智能搬运机器人的导引。(注:上述扫描指自动输送分拣机上的条码扫描,不包括手持终端的条码扫描)。
各类感知技术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多项感知技术集成应用的情况也较多,如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结合、GPS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车载视频与GPS技术结合等。
(二)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状况
现代物流的特点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目前,物流系统全部是网络化的运作,很少有物流系统是点对点的单线管理与优化。因此,物流信息化的最大趋势是网络化与智能化。
在物流系统中,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往往是与企业生产系统的运作与管理相融合,物流系统作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网络架构,往往都是以企业内部局域网为主体建设的独立的网络系统。
在物流公司,面对大范围的物流作业,由于货物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货物在实时移动过程中,因此,物流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往往借助于互联网系统与企业局域网相结合应用,但也有企业全部采用局域网技术。
在物流中心,物流网络往往基于局域网技术,也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组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在数据通信方面,往往是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新的物流信息系统还大量采用了3G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根据对物流信息化案例的不完全统计,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占68%,采用局域网技术的占63%,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占24%,有的系统采用多种网络技术,如图2所示。
(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状况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目前,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的还不多,物联网及物流信息化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只是在企业物流系统中,部分物流系统可以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无缝结合,智能运作;部分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全自动化与智能化物流作业。
几种重要的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一)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1、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在物流领域,RFID电子标签可以应用于自动仓储库存管理、产品物流跟踪、供应链自动管理、产品装配和生产管理、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大量使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和物流作业管理水平。RFID在物流业的重点应用方向包括:货运集装箱追踪与管理;道路货运车辆的跟踪与管理;托盘等装载设备的跟踪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航空集装设备、货物追踪及行李管理;机场货运车辆的智能调度与管理。
2、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物联网的发展给RFID在物流业应用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物流领域,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和计世资讯(CCW Research)预测,物流领域的应用将是中国RFID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如下:
(1)医疗与药品智能追溯系统进入成长期。医疗领域的RFID市场已基本完成培育期,正在进入成长期,在医疗领域采用RFID可以用生机勃勃来形容,几乎每一个RFID项目都可以立即得到回报。
(2)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领域发展迅速。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等安全问题为RIFD的大规模普及提供了契机,采用RFID标签,组建智能追溯的食品物联网体系,可以监控贯穿食品和药物供应
链的实时信息,对动物的原产地和疾病进行追踪和控制。
(3)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市场需求可观,但对技术的要求则比较高。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对RFID的市场需求量十分可观,只是目前还受种种因素的限制。通过识别每一个货品、货箱及托盘,RFID标签为运营商提供了清晰了解分销链的能力,从而识别任何一件货品,检查货品状态及来源史,并将货品发送到供销网络中的任何地点。
(4)资产与物品仓储管理的增长将使闭环应用成主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将RFID用于闭环应用。目前的IT资产管理就是一种RFID技术在闭环的应用,通过部署RFID系统来跟踪资产设备,可以更安全地追踪到设备的位置及使用者的身份,能避免因设备丢失造成的损失,并能保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RFID技术还可用于跟踪生产环境中的工具和用品及工厂内的消耗物品。
(5)与电信技术的融合衍生出了NFC等新领域。电信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可为各行业建立物联网与信息化最后1公尺的建设提供开放、标准化的基础,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目前一些管理市场化水平比较高、信息化基础比较完善的行业,将成为RFID通信技术应用的先行行业,比如电子支付、物品管理、物流管理、生产制造、安全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都比较大。
总之,RFID技术在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更为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了抓住RFID市场机遇,笔者建议,企业在物流业RFID技术应用的开发方面瞄准下列六个方向。
(1)针对物流行业应用RFID技术进展缓慢的现状,支持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包括各种材质的托盘、周转箱标签、集装箱标识标签、温度传感标签、堆场定位标签、车辆标签等。
(2)开发整合集成RFID技术的物流装备,进行RFID技术与现有物流装备的整合。
(3)支持RFID中间件的开发,开发支持多协议读写器,同时能与现有的物流仓储、运输等管理系统无缝对接的RFID中间件系统。
(4)支持与鼓励面向物流行业的RFID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示范,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RFID信息的识别、采集、传输与信息应用服务,满足物流企业进行RFID系统快速部署的需求,并与现有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进行互联互通。
(5)支持物流行业RFID应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包括物流领域RFID数据规范、RFID技术与物流装备的整合标准、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操作规范,RFID中间件与物流系统、数据平台的数据交换标准等。
(6)推广RFID技术在物流业九大重点工程中的应用示范,包括在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及冷链物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物流科技攻关、应急物流中的应用示范。
(二)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导航及授时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与GPS相类似的技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与电子地理系统结合,可以对移动的物体进行定位、追踪、检测、联网,该技术是对移动中的物品进行联网与定位追踪最好的技术手段,也是物流行业最主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之一。
1、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GPS应用于车辆运行管理中,可对运输的车辆和货物进行实时定位、跟踪和监控,还可以对车辆进行调度,同时提供车辆报警等功能,以确保货物安全,因此,车载式GPS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可以应用于对特种专用车辆的定位跟踪、城市出租车管理、公交系统、长途运输等领域。
在基于GPS的物流配送监控系统中,GPS主要辅助实现车辆跟踪、路线的规划导航、话务指挥、信息查询、紧急救援与应急物流等物流配送监控功能。
在基于网络的GPS系统中,通过在互联网上构建公共GPS监控平台,可以免除物流运输公司自身设置监控中心所导致的大量费用,包括各种硬件配置、管理软件等。网络GPS使投资费用降低和无地域性限制的信息获取,提高了GPS的普及率,从而增加了物流业的利润。
在基于GPS技术的智能港口物联网中,通过利用GPS等技术,可建立港口物联网支撑技术与平台。如江阴打造的智能港系统,包括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集装箱卡车GPS监控软件、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软件等,这些技术为江阴打造智能港口提供了关键技术。
2、GPS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前景
随着中国物流产业的振兴,基于GPS/GIS的移动物联网技术将获得巨大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物流领域对GPS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对GPS系统的需求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三)无线传感网在物流业应用领域与前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Network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WSN在物流的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包括生产物流中的设备监测、仓库环境监测、运输车辆及在运物资的跟踪与监测、危险品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等。
WSN在物流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时日。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得知,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大部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或是开发实验阶段。要在物流业获得广泛应用,其中有很多关键技术还需探讨,如能量管理、节点定位、拓扑控制、MAC协议和路由协议等技术,此外,应用成本问题也需解决。
(四)智能机器人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及前景
智能机器人是物联网家族的重要成员,是物联网智能应用的执行者之一。智能机器人技术也是物联网重要的技术产品。借助于物联网,将机器人纳入物联网系统中,利用机器人的自动化性能,可实现智能作业与管理。
物流行业机器人的应用最早出现在1995年,在我国烟草行业物流作业系统中首先得到应用。当时,卷烟厂采用智能码垛机器人对卷烟成品进行码垛作业,用AGV(自动搬运车)进行自动搬运作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减少了烟箱破损,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这时的机器人还只是单线的点对点作业,尚未融入物流网络系统。
目前,智能机器人在我国烟草、汽车、医药等行业的物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也有独立的作业环节开始融入物流作业系统,成为现代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成为智慧物流的重要装备。
在中国现代物流系统中,智能机器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事堆码垛物流作业的码垛机器人,一种是从事自动化搬运的无人搬运小车AGV,这些智能机器人在全自动化物流系统中执行物流网络系统的堆码垛作业指令和自动化智能搬运作业指令。
[关键语]农产品;冷链物流;对策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也叫低温物流,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其主要对象是易腐食品(包括原料及产品),所以国外普遍称其为易腐食品冷藏链。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人工制冷技术为手段,以生产流通为衔接,以达到保持食品质量完好与安全的一个系统工程。而本文所指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以水果、蔬菜、鱼肉、禽蛋等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按照一般冷链物流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可将冷链物流的整个生产过程分解成以下几项活动:原材料获取、冷却、冷藏加工、冷藏运输、冷藏销售和消费。具体如下:原材料基地、捕捞、种植、进口(采购、物流信息)初加工、分割(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成品、深加工(流通加工、储存、运输、物流信息)配送中心(配送、物流信息)批发商、零售商(销售、物流信息)最终消费者。
二、福建省农产品冷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生鲜易腐农产品(以价值论)已经占到销售总量的50%,并且还在继续增长。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福建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目前只有极少数的物流供应商能够保证对整个冷藏供应链进行温度控制,而绝大多数的冷藏运输商仅是从传统演变而来,一般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冷藏物流服务。冷链
[作者简介]陈艺(1983—),女,福建福州,硕士在读,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
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虽有一定数量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但服务功能单一,规模不大,服务范围小,没有形成跨区域服务网络,无法提供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物流服务。而且,任一环节、任一家企业的条件不规范都会导致产品质量受损。如加工环节中一些企业使用不好的原料;运输与配送环节中一些企业用保温车代替制冷车;销售环节中一些企业的冷柜温度设置不当,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储存期。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
城乡物流系统协调性差,物流设施严重不足,县一级高速路网覆盖率约60%左右,普遍缺乏大型冷库等存储设施;农产品集散网点建设滞后,县一级基本都有1个以上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但部分乡镇尤其是闽西北山区的很多乡镇都没有农产品集散网点,农产品集散难度较大。?从储存设备来看,目前的冷库大多仍采用老技术,仅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和贮藏,功能比较单一,导致冷库的利用率并没有随着库容增加而增加。而当生产淡季或者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状态。冷库的储蓄量只占其库容总量的20%-30%,有的甚至达不到20%。可见,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二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三)农产品冷链中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农产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冷链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软件或者库存管理的软件。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更不用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只有个别企业拥有自己的生产系统或信息网站;虽然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但对信息化认识不够,信息平台停留在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展示企业形象的基本功能上,信息平台数据更新缓慢、覆盖面窄,信息流量有限、失真的风险较大。大多数农产品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人工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造成企业和客户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四)人力资源匮乏
冷链、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包括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维护工程师、农业专家和物流运输的监管者。由于物流市场的不发达,这样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举例来说,预冷是冷链当中最关键的环节,但在中国几乎没有农业经营者有此相关方面的技能,而且也缺乏专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这使得大多数农业经营者甚至没有意识到预冷的重要性。虽然福建多数高等院校已开设物流专业,物流师的培训、考试和认证工作也初步展开,但多数院校和机构的培养条件不尽人意,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也没有建立物流行业的职业终身教育系统。此外,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物流职业培训仅仅是侧重于工业品物流人才的培养,而对农村、农业、农产品特点有深刻理解,又能将其运用到农产品物流的管理人才则是凤毛麟角。
三、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未来发展对策及思考
国家发改委7月28日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完善和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未来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有所明确和突破:
(一)不断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初步形成“综合物流园区—物流分拨中心—专业物流配送中心”三层物流节点网络,加快建设为周边及中西部地区提供“公铁水”联运、“无缝衔接”服务的物流项目,大力拓展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合作。重点加强县一级高速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是农产品物流的载体,也是农产品流向全国、流向世界的路径。要做到村村通公路,并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同时,根据各地区人口数量、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配送中心,对于原有的冷藏运输设备,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运用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冷藏运输设备,引进先进设施设备(如加强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增加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等),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二)尽量缩短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要尽量减少流通环节,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创造条件让仓储式会员店、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产地批发市场集中采购,缩减作业环节,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推广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与配送,拓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中的分销配送业务,构建城乡双向物流。
(三)加强技术革新
技术创新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因此必须将其放在突出位置。一是要加大对具有福建地方特色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开发研究力度。如:蔬菜加工重点发展和研制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及调理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等系列产品,提高质量档次;水果加工重点开发超临界液体萃取食品、果汁饮料、罐头、果酒等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和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二是大力开发并推广使用农产品产后包装和保鲜技术。要采用轻便材料、透明材料、绿色材料,实现农产品包装的轻便、实用、精美,既美观又无污染。在吸收国外的最新保鲜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保鲜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产品保鲜的贡献率。三是在运输方面上信息的沟通可通过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如POS技术、EDI技术和GPS技术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新晨
(四)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主要推动力。因此,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鼓励省内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进修,资助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农产品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鼓励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设信贷物流专业课程,为现代农产品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同时也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民办教育机构举办从业培训,建立物流行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
结束语
总之,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冷链物流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行业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效益。
【参考文献】
[1]叶海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03).43-47
[2]孙红菊.农产品冷链物流浅析[J].物流技术,2009,(03)158-159
[3]郭黎霞.福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管理观察,2010,(13)225-227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7.02.054
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也称为低温物流。[ZW(]李建春.农产品冷链物流[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2.[ZW)]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ZW(]李建春.农产品冷链物流[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3.[ZW)]
2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
2.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优势及前景
2.1.1 发展历史较长
20世纪初到60年代,我国的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开始起步并逐步在加工、仓储及运输方面得到应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种储藏保鲜技术发展成为冷链物流。
2.1.2 市场前景广阔
生鲜农产品产量的迅速增长以及电商企业业务范围的多样化,极大地推动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我国的生鲜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禽蛋肉类等的产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这些农产品流通于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就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更多的需求量,这就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2.1.3 政府重视,投入加大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给广大老百姓提供放心的食品食材,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优化市场环境,我国政府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高度重视。在财政投入、技术政策、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地建成不少适用于农产品的冷库及物流园区。与此同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冷链物流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
2.2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2.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上、中、下游衔接不畅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当前发展的瓶颈是各个环节衔接不畅。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农产品物流包括生产、仓储、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环节,而农产品的季节性较强,要想实现更多的价值,必须协同好各个环节。现实情况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源头即上游的生产者,对市场把握不足,对农产品的储藏技术欠缺,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加工能力低,出现农产品烂地头的现象。中游的仓储和运输环节主要是冷藏冷冻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流通加工水平低,产品增值率低,运输途中损失率高。下游的消费者也未形成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加工处理,整个流程的信息不畅,导致了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通过率低。相比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通过率仍然处于低位。
2.2.2 冷链物流装备落后,先进技术推广滞后
虽然我国对于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明显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据统计,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7千克。我国冷库保温汽车在2005年时仅有34000辆,仅是同期美国的7%。同时冷链物流资源分配极不均衡,表现为大中城市和部分小城市之间的差别,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小城市的差别。农产品冷链是随着易腐品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目的是保证易腐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核心就是要保持低温环境,抑制细菌生长,因此这样的冷链系统就需要更复杂的技术和更大的投入。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农产品品种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新技术的应用也较为滞后,小包装农产品冷冻技术,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均未得到推广和应用。
2.2.3 专业技术的冷链物流人才不足
近年来,中国的冷链物流技术在快速发展,但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冷链物理管理专业及方向的学校屈指可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工作人员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这些都会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也是增加冷链物流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完善我国生鲜冷链物流的对策
3.1 l挥政府的积极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要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例如,对上游的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给予宏观指导、牵线搭桥完善供需渠道,并给予补贴。根据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布,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其次,对于自建冷链设施设备的大型物流企业或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适当减免税款,实行优惠贷款政策。鼓励创新,鼓励应用冷链物流的先进设备及先进技术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最后,在技术方面,将农产品冷链物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科技计划,设立专项基金,建立信息化的冷链物流平台。
3.2 增加投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冷链物流名为物流,实际上涉及的主体特别多。在冷链的链条上包括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经营、物流的包装、仓储、运输、配送到消费者的多个环节。而将这些环节有序有效地整合运作仅靠物流企业或部门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农民、行业组织等多方参与,在政府主导下共同投入共同建设。一是要增加投入,加强硬件的建设;二是要完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保证各个环节有序地运作,建立全程“无断链”的冷链物流体系;三是要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农产品的区域分布特点建立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及物流中心。并将产销体系、短距离冷链物流体系和跨区域的长途冷链物流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3.3 培养适用的冷链物流管理人才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预计2010―2015年我国每年所需的冷链物流人才在25万人以上。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多样化及物流业的飞速发展,高校肩负着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要根据市场需要开设冷链物流的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3.4 制定和完善冷链物流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完善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具体包括生鲜农产品冷链温度立法,易腐食品因非冷链因素造成垃圾收取环保费、冷链物流环境监控立法等,从而促进整个冷链物流业的进步。同时,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流程,加快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相关制度,以促进冷链物流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仕兄.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2(23):133-135,138.
【关键词】浙江中小物流企业现代物流困境对策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现代物流有了更深的内涵。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现代物流已是浙江省传统中小物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浙江省传统中小物流企业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面临的困境
1.现代物流概述
物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最初的物流认识是在生产过程的组织实践和产品销售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此时的物流主要侧重于商品的物质移动,即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在一定的组织条件下利用运输工具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商品实体定向移动。这种物流是传统物流。现代物流已突破了传统物流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过程,还延伸到了与顾客满意度,物流活动的效率性相关的各种物流活动,现代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领域。现代物流现代经济社会中有重要作用: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可引导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经营效益。
2.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困境
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前景广阔。现代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日益成为现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今天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因此,许多企业把寻找成本优势和差别优势的目光转向现代物流领域。
中国仓储协会对全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调查的结果表明:45%的企业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其中75%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而不是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并且60%的企业将把所有的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新型的物流企业,这个数字反映出现代物流的市场需求相当可观。另外,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料供应方面存在比较优势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许多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制造中心,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将原料采购、产成品配送外包给合作伙伴,这对于我国现代物流企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市场。所以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但是,目前其发展形势严峻,面临着诸多困难。
(1)发展现代物流的法制环境尚未形成
从法律体系建设方面来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进一步制约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物流法。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如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协会的限制,使得进入物流行业的门槛过低。只要符合工商管理部门的注册资金的要求,不管是否具有相当的设施设备或条件,都可以注册成为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这使得很多中小物流企业只有少量的资金就开始从事物流业务,从而在低端的物流市场,中小物流企业鱼龙混杂,资质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严重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这给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带来困难。
(2)融资困难
中小物流企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从浙江省物流企业现状来看,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依靠物流企业自身是难以筹集的。由于我国金融业对中小企业贷款和融资条件过于苛刻,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或者金融机构筹集到所需资金。目前物流企业经济效益普遍偏低,金融部门为了降低信贷风险,都实行比较苛刻的担保制度,物流企业缺乏相应的资产作为担保,所以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是十分困难的。另外,一些金融机构传统的做法是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贷款条件,非国有、集体企业的贷款条件要比国有或集体企业的贷款条件严格得多,这就使中小物流企业贷款条件比大型物流企业严格得多。从而发展势头好的中小物流企业想加快发展步伐却往往受到资金的限制。
(3)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够,造成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运输网络密度分别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仅相当于美国的19.6%和15.8%,印度的24.9%和48.3%。交通运输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正常经营。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54%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只占34%和16%。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滞后以及布局的不合理,造成我国物流行业的运输效率低下,加大了中小物流企业的成本。同时也阻碍了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步伐。我国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的一些技术,在我国还很少见。这也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一个难题。
(4)浙江中小物流企业自身发展不成熟
首先,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灵活。浙江省大部分物流企业中,很大一部分员工,包括中高层的管理经营者,对现代物流理论知之甚少,对增值服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了解很少,仅满足于提供传统单一物流服务,使物流企业体制僵化。浙江现代物流在生产或商业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小,仅为21%和13%左右。在如此小的比例中,现代物流供应商的规模层次也是不尽如人意的,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而浙江中小物流企业还普遍存在服务能力低,市场辐射小的难题。现有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偏小而服务能力十分有限,难以提供小批量、多批次、跨地区的物流服务,有的甚至只能在城市等小区域范围内活动,很难实现向周边地区的辐射。
其次,设施单一,物流技术水平低。目前,浙江省传统中小物流企业的设备是为物品存储,运输,装卸,保管业务开展来配置的,主要设备只是吊车,汽车,叉车,称重器具等,主要设施是普通库房,堆货场地,停车场地。设备设施单一,规模小。计世资讯(CCWResearch)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物流行业的硬件采购占总投资的63.6%,2006年硬件的投资比重降为61.7%。浙江目前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投入也主要用于硬件采购。而企业规模越小,物流成本越高,进而影响企业发展。
中小物流企业没有注意逐步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这也是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障碍。现代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加工配送及信息网络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在每一个环节都出现了许多现代最新技术,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而浙江物流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信息化程度较低,因而普遍存在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另外,中小物流企业在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方面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较低。总之,中小物流企业的总体物流技术水平还需要大力提高。
第三,员工素质低,管理水平低。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较低,市场观念淡薄,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据通创物流研究机构对浙江物流市场及100多家物流相关企业历经三个月的调查发现,浙江省对物流基层人员和一般操作人员已基本饱和,真正稀缺的是高端物流人才即塔尖型人才。目前,浙江物流行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很少,专业技术人才更少,而既懂得专业的物流管理和战略规划,又能真真切切了解物流市场的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相当部分的管理人员仍然将物流与仓储运输等同。许多工作由于工作人员素质的原因,存在执行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企业的仓储作业,装卸作业,运输调度等基本是按照经验来进行,服务质量,服务水平较差,企业信誉度低。最后,运营成本高,缺乏核心竞争力。衡量物流公司运营绩效的重要标志是看运输车辆的调度是否合理、运行的路线是否最优、车辆的空间利用是否达到满载。浙江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设备和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缺少经验,在实际业务运作中,往往会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导致物流运行成本过高的现象。另外,浙江中小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也是其运营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浙江省中小物流企业的规模偏小,所以物流成本大,导致运营成本偏高。还有中小物流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规程和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较差。以上使得浙江省中小物流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
上述表明浙江省中小物流企业要发展现代物流,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逐步在各方面加以解决。
二、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分析
1.不断完善物流业的法规制度,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
现代物流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相关政策和配套法规还很不健全,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各级政府应该明确鼓励、扶持现代物流的态度,并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物流立法方面,政府应尽快拟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物流市场有序的发展,包括物流企业的资质、进入和退出的条件,市场竞争规则等。从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重点制止行业保护、地方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维护中小物流企业的正当权益。此外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抓好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以及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
2.加强和完善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针对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制定出必要的产业扶持和倾斜政策和措施,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物流企业健康成长。在政策环境方面,政府可根据当地的实情制定出对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如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装备更新的融资政策上,应让国家金融部门适时调整经营战略,放宽贷款限制,简化审批手续,给物流企业创造融资机会,保障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所需资金。在税收制度上,政府可通过制定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税负,以提高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另外,在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上、在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上,也可制定倾斜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并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物流业的投资建设,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首先是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全省交通条件。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新的交通干线,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旧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二是积极发展大通关,建设软交通,进一步提高口岸服务水平,增强口岸服务能力。三要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通讯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从而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另外还应加强物流中心级仓库的改造和建设,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等,为物流高效化和合理化构建一个健全的调配中心。为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4.重视浙江中小物流企业自身建设
(1)树立现代物流观念并改善经营体制
浙江中小物流企业要发展现代物流应树立现代物流观念,将企业采购、制造、加工、包装、运输、仓储等彼此分割的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尽快建立起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为企业生产营销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具体经营应综合运用各种运作方法,包括物流运作、资金运作及市场运作。另外,由于客户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和配送的多样性,要求物流企业不仅要能够提供门到门运输及有关的基本服务,还要能够提供相关的物流增值服务,如拆拼箱,重贴标签,配货,产品退货处理等,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竞争力。
(2)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应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从物流流程控制、物流信息处理等要始终跟上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另外,物流企业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起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3)积极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在许多国家,从事物流业的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就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方面的工作。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导致浙江省物流人才不足。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企业内部培养、与合作伙伴共同培养、与高校联合培训等,建立企业发展的人才队伍。新晨
三、不断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上顺利生存和发展,必须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应根据企业自身资源,构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企业得到利润是来自于被降低了的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物流系统规划能力,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作业能力,具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力,即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浙江省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过于单一与不完备,因此可以在构筑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上进行企业间的物流业务的产业群聚和合作,这是一种能有效弥补企业能力不足,构成物流竞争优势的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国银.关于现代物流的几点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33-35.
[2]李晓峰.韩国发展现代物流的特点及其启示[J].国民经济,2004,(02):27-29.
[3]李平.物流企业发展对策[J].企业改革与发展,2003,(05):130-131.
[4]王利,田剑,韩文民,高洁.浅谈中小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J].物流技术,2003,(12):25-27.
[论文关键词]江苏服务外包国外经验
[论文摘要]本文从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大环境出发,以印度为例,剖析了其服务外包的优势,分析了江苏服务外包的现状,针对江苏服务外包劣势,借鉴印度服务外包经验,提出若干对策,以加强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
服务外包(ServiceOut—s0uI℃ing)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服务外包出去,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根据商业需求,服务外包分为以T1r基础设施外包和应用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外包(Ⅱ1O)及以需求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商业流程外包(BPO)两种;按照提供服务的地理位置还可以分为在岸、近岸和远岸三种。
一、印度服务外包业发展情况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成功者,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统计,2005~2006年印度的T1r和服务外包收入达到3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占GDP的比重也从上年的4%增长到4.8%。其中,软件和服务收入222亿美元,服务外包收入72亿美元。软件和服务以及服务外包出口234亿美元。印度服务外包飞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优势:
1.政府支持
印度政府在1986年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软件培训政策》,明确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对从事外销的企业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印度政府重视长远规划,建设了富有特色的科技园区。印度早在1991年就在班加罗尔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其后又在全国各地建立了l8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软件技术园区。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科技园区培育了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
2.优良环境
印度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信息技术市场,技术型劳动者素质较高,与美国硅谷关系密切,且在英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让印度国民平均英语水平比中国要高,这为承接欧美国家服务外包提供了重要条件。
3.超前理念
印度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印度人不提倡高层建筑、不大量使用塑料、不追求高能耗产业,任何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印度人特别注重教育的公平原则,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基本上做到了免费或低费。印度的英语、软件人才多,拥有400万科技人才。
二、江苏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现状
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实力不强、规模不大。据调查,江苏开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约4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约4万多人,业务收入约5亿美元。离岸外包业务主要分布在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生产设计、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咨询、物流等领域,基本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外包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软件外包度不高
江苏省软件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其主要表现在:“自产自销”,即产品市场基本局限在国内,而且很大比重是在省内;“闭关自守”,即跨国企业不多,与国际软件界的交流、合作甚少;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不高,通过CMM(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的数量很少。这种状况与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软件产业国际化的特点极不相称。
2.物流外包水平低
江苏省现有提供物流服务的专业物流企业规模小档次低、服务内容少,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信息交换的渠道不够畅通;与山东省相比,企业物流进展不快,部分企业对现代物流理念的理解还存有偏差,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产供销经营模式,物流社会化程度较低。
3.外包市场软环境差
尽管江苏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服务业市场地域分割、行政垄断等严重制约了现代生产业统一市场的建立;相关专业人才缺乏。
4.外包市场竞争力不强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企业参与国际及国内服务外包实力不足、经验欠缺,市场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有限,开展此项业务时间不长,业务规模小,承接外包业务的经验能力欠缺,对承接业务外包尚处于摸索阶段。
三、江苏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
1.学习印度服务外包经验
江苏省政府部门应借鉴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经验,结合本省服务外包发展情况,确定江苏省服务外包的发展方向。同时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战略,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服务外包的发展。
2.政策支持
对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支柱性企业,特别是能参与国际市场外包如大型软件业企业和物流企业,政府应注重发挥这些企业的市场导向作用和带动作用,在投融资上给予资金支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应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缓解这些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不足;对开展外包业务的企业,在税收优惠上给予支持。
3.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充分承接外包
加强江苏省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降低市场软件盗版率;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重点提高Intemet服务质量,增大带宽,降低服务要价。
4.完善法制建设
对地方法制建设而言,一方面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执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对于当前开展外包业务急需的、而国家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领域,在地方立法和国法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先行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比如信息技术外包伙伴关系的规章制度,企业、外包服务商和企业员工之间劳动政策规章制度等。
5.加快服务人才的培养
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在2012年年内第二次专门讨论流通问题。早在去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研究了通过《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则专门针对支持政策中的降低流通费用问题,出台了更加细化、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措施,足见对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决心。
工信部力推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
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了《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和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1月17日,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在面向媒体的解读会上,对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及必要性做了详细解说,强调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其后,1月24日,由工信部组织的工业电子商务和物流示范企业经验总结会在理工国际教育交流大厦召开,包括东方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西本新干线股份有限公司、顺丰速运、上海惠尔物流在内的20家示范企业进行了深度经验交流。工信部推进司副处长杨志刚表示,工信部将加大推广示范企业典型经验的力度,以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铁道部促铁路提高物流竞争力
全国铁路工作会议1月1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指出,2013年铁路部门要推动运输业和非运输业融合发展。在大力发展运输业的同时,做大做强非运输业,提高铁路在高附加值货运市场和物流市场的竞争力。充分利用铁路客服中心和12306网站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强化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打造铁路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市场营销空间。
商务部促仓储业转型
商务部2012年12月28日消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商务部促进仓储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仓储企业的发展目标为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加工配送率达到40%,仓储服务达标率提高到40%,立体仓库的总面积占仓库总面积的40%:仓储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流通环节仓储费用占商品流通费用的比率显著下降。
国家邮政局部署2013
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1月10日召开,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强调,我国邮政业虽取得长足发展,但面临的不适应、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全行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业务总量完成2500亿元,同比增长23%:业务收入完成2440亿元,同比增长23%。2013年要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招商局物流项目落户宁波
1月8日,招商局物流集团项目在保税区正式落户。该项目注册资本1亿元,总投资7.2亿。
招商物流保税区项目计划总占地面积250亩,主要建设满足世界500强企业需求的钢结构普通仓库4.5万平方米、冷藏仓库4.5万平方米。该项目将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物流”建设理念,利用物联网及信息化技术为宁波及周边地区提供现代物流服务,打造成为华东地区物流中心。预计项目建成并进入正常经营期后,年营业收入可达7.4亿元以上。
远成集团西部物流中心项目开工
1月18日,远成集团西部物流中心项目开工仪式在四川省遂宁市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建设园区举行。该项目以80亿元的总投资,成为遂宁目前引资金额最大的物流项目。
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为远成西部物流配送分拣园、远成城市综合体,其中远成西部物流配送分拣园建成后,将形成城市配送与分拣、专线快运、仓储(含冷链)、供应链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停车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普洛斯与德邦物流签订预租协议
1月14日,普洛斯宣布已与德邦物流签订约7.7万平方米的预租协议,加上这次的租赁,德邦物流现已成为普洛斯在华第二大客户。普洛斯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杨传德表示,这次预租协议凸显了如今对具有战略地理位置的现代物流园的强烈需求。
传化公路港推进加盟合作
1月15日,总投资18亿元的传化公路港项目在石家庄市签约。该项目由石家庄市供销社引进,规划占地700亩,由石家庄润华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传化公路港模式标准投资建设,由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组建投资设立项目公司承接管理。通过搭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延伸产业链条,建设集管理服务、信息交易、运输、配送、零担快运、车源服务为一体的“公路港”。项目建成后,可吸引近500家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将带动周边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可实现年平台交易规模40亿元,新增就业7000多人。
武钢物流产业实现利润过亿元
1月17日,武汉钢铁物流有限公司消息,产业外部利润同比增长351%,上缴利润突破亿元。截至2012年底,武钢物流产业吨钢成本控制在19元肫,物流环节合同执行率100%,成品收、发正确率100%。通过采取借库经营、合作经营、一票制物流项目等方式,全年实现收入9036万元。2012年武汉钢铁物流有限公司仓储业务实现第三方物流、配送等业务收入达3035万元。
A.R.T.物流全球总部香港成立
工程物流公司A.R.T.物流日前在在香港成立了全球总部,该物流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的石油天然气、电力、矿业等行业大型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之前在法兰克福、立陶宛、俄罗斯等地成立了办事处,并在欧洲、美国和非洲等地设立了代表机构。由于看好中亚市场前景和香港便利的交通条件,A.R.T.物流将总部定在了香港,并将拓展业务范围,包括工程物流、公路零担物流、铁路和航空运输及敏捷化物流等。
东航转让中货航股权
继2012年11月斥资5.6亿元人民币,从中远集团和中货航手中购买上海东方远航物流有限公司30.7%股权之后,东方航空12月21日又在上海产交所挂牌,拟以9.51亿元的价格转让其控股的国内最大货运航空公司一中国货运航空有限公司51%的股权。
有分析认为,若东方远航接手中货航,意味着东航将以东方远航为主要的货运运营平台,开展其航空货运业务。这对东航而言,形成了垂直的管理与股权控制,有利于东航推进商业模式转型,加强航空货运空地联运的推进。
南航广州-洛杉矶航线推货运服务
近日,南航在广州至洛杉矶航线上推出了系列货运服务,包括快速提货、快速转运、包车运输、特殊货物实时跟踪等。通过提升服务,使运输电子产品等高价值货物、以及特殊保障要求货物的货主提货时间提前了5小时,抵达洛杉矶的货物也能快速转运到北美、南美各地。
同时,南航货运还通过与地面卡车运输公司、SPA(特殊比例分摊协议)合作航空公司联手,为客户提供将货物从洛杉矶转运至其他城市的服务,运输范围覆盖北美、南美主要国家和地区。
邮政普遍服务基金草案惹争议
近日,讨论3年之久的《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已起草完毕,按照该办法,以后快递公司每揽收一个同城、异地快递都将被分别收取0.1元/件和0.2元/件。据介绍,这等于直接拿走快递企业利润的五分之一。对此,业内不少知名快递企业领头人均提出了反对意见。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接受记者采访时都直言,快递企业并未参与到邮政普遍服务中,因此,缴纳基金有失公平。
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邮政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设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征收、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UPS收购TNT案暂中止
1月14日,UP5和TNT双双宣布,由于遭到欧盟委员会的反对,前者将终止对后者发起的价值68.5亿美元的收购案。这也意味着全球快递行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宗收购案正式宣告失败。
至于收购案被阻止的原因,则在于欧盟委员会方面担心该项交易达成将使得该行业内仅剩三家快递企业,且在部分市场还将出现市场和价格垄断。分析指出,UPS希望通过收购拓展欧洲市场的算盘落空,也令准备已久的TNT公司元气大伤,TNT在华最重要的一块资产、国内货运公司天地华宇一定会受到影响。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快递业界的兼并收购等行动不会终止。近日有媒体报道,TNT快递新闻发言人表示将与UPS共同与欧盟委员会进行沟通,致力于完成收购交易,但目前前景仍不明朗。
DHL加强中国沿海城市网络布局
2012年12月24日,DHL全球货运宣布,新开通12条上海、深圳和宁波至欧洲、澳新和拉美的集装箱拼箱货(LCL)直航服务线路。此举缩短的距离可为客户带来更短的运输时间并减少设施操作的时间,使LCL货物至目的地城市的直航服务提升多至30%的二氧化碳效率。DHL的本地化经验能确保货物清关的可控性和及时性。
中邮速递推出经济快递
从1月1日起,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整合原有国内经济快递、e邮宝和中邮快货三个经济型产品,推出了全新的基于陆路运输的国内经济快递产品新经济快递。新经济快递将充分利用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现有的运能资源着力保障稳定的全程时限。届时,特快专递邮件在重点省(区、市)间传递时限和直达时限将进一步缩短。
苏宁借物流发力华南、西南市场
继南京、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之后,苏宁中山物流基地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日前已正式开工建设。此举也将标志苏宁正式开始全面发力中国华南、西南两大网购空白市场。
中山市苏宁物流基地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主要建筑为配送中心、办公培训楼、后勤配套楼、资材库,实现仓储和物流配送的功能。项目占地10.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7572.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6849.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22.7平方米。
国美购全峰快递股权谋扩张
继京东、苏宁获得快递运营牌照之后,国美开始筹谋进入陕递领域。
1月14日,全峰快递内部高管向媒体透露,国美已经和全峰展开了合作,国美将出一部分资金收购其股份,这份收购协议原计划在当日下午签署,后推迟了签约时间。
2012年10月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清曾表示,2013年国美的发展战略包括物流基地、IT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业内普遍认为,国美发展物流具有优势。目前,国美在全国200多个重要城市拥有独立的大家电仓储,在全国县级以上市场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大件商品,实现本地化物流配送。
谷歌收购加拿大包裹终端公司
近日,谷歌收购了加拿大包裹揽收终端公司BufferBox,开始进入快递行业。
BufferBox公司创建于2011年5月,提供包裹自助揽收站服务,并获得谷歌的Y Com bin a tor顾目的推进支持。公司目前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2012年10月在安大略省的大多伦多和汉密尔顿地区推广使用首批5台Bufferbox包裹自助终端机。当时,Bu ffe rB ox与当地运输公司M etrolinx签订了合约,获许在GO站台安装终端机。公司计划到2012年底将网络的包裹终端机数量增至21台,2013年底前再安装100台。
蒙牛推行供应链管理区域化
日前,蒙牛集团在尚志事业部举行了营运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区域化试点建设里程碑会议。蒙牛集团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给予了高度认可,同时也对蒙牛集团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指导意见。历经5个月的时间从项目的启动、方案的建立、过程的执行,目视化管理及绩效管理几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推行体系。
京东商城升级物流配送系统
近日,京东商城悄然完成物流配送系统大升级。据悉,京东物流配送服务对外顺利开放,就得益于代号为“青龙”的物流配送系统的成功升级。
据介绍,京东“青龙”物流配送系统构建了更为合理的业务流程,提升配送人员的工作效率,“青龙”系统不仅支持京东自营配送站和自提点的配送业务,还支持对外承接物流配送业务,有效扩大京东现有物流平台的服务类型和范围。在实现配送站点收货、验货、配送员收货、配送等正向操作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上门取件、上门换新等逆向功能;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上门退换货服务,还为第三方商家提供5小时逆向上门取件、货到付款等服务。
我国中西部设29个海关特殊监管区
1月15日,记者从海关总署获悉,目前我国已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29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中西部发展外向型经济、承接产业转移搭建了平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我国关境内,赋予特殊功能和政策,由海关实施封闭监管的特定区域。为适应不同时期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6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黑龙江省首家公用型保税仓库投入使用
黑龙江省首家公用型保税仓库在牡丹江华晟国运物流有限公司启用,预计依托已开通的中俄陆海联运新通道,可实现年保税货量43万吨,货值4.5亿美元。
据了解,牡丹江华晟国运物流有限公司公用型保税仓库位于牡丹江内陆港内,毗邻绥满高速公路和鹤大高速公路,港区占地25万平方米,区域内建有两条1000延长米自用公路专用线,封闭管理保税库区2万平方米,6.5万平方米集装箱和散货堆场。
湖北首家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
1月15日,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家联合验收组的正式验收,成为全国第15家、湖北首家通过验收的综合保税区。东湖综保区位于东湖高新区流芳片,规划面积5.41平方公里,首期启动区面积1.82平方公里,二期开发3.59平方公里。预计到2015年,东湖综保区将全部建成,届时,综保区累积固定资产投资将达500亿元,协议外资达到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亿美元。据介绍,这两大园区将实行“区港联动”,即整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实现功能、信息、营运联动。
北斗卫星导航获示范推广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1月14日,由交通运输部与总装备部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一个北斗系统民用示范工程启动。交通运输部要求江苏、安徽、河北、天津等9个示范省市的大客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今年3月底前80%以上安装上北斗车载终端。
Infor全新供应链执行套件
商业应用软件供应商Infod月14日供应链执行套件的全新版本Infor5CE10.2,进一步简化仓储与物流管理流程,让日常决策制定更为明晰。全新Infor供应链执行套件具备超过100个全新的核心行业功能,包括移动应用程序、语音功能、可视化度量以及基于ION技术的ERP数据集成,为满足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劳动力管理和第三方物流账单管理(3P L billing)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它集合了从战略规划至战术操作的全方位供应链管理功能。
易腾迈推出新一代手持计算机
【关键词】连锁便利店;规模化;物流配送
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俗称“邻居购物中心”,是营业面积在50~200平方米,经营品种在2000~3000种,营业时间在16~24小时,靠近居民区,全年不休息,以销售日常必需品为主的一种零售业态,它兼有食品杂货供应的便利和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与经营管理技术。便利店在1960年左右兴起于美国,在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大规模的发展。1993年在上海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便利店。近年来,在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大城市,24小时的连锁便利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便利店已成为连锁商业发展最新的亮点。
一、郑州市24小时连锁便利店的发展现状
在上海,好德、可的、7~11等24小时连锁便利店分布十分密集,消费者不仅可以24小时购物,而且可以在便利店买到饭团、甜品等特色食品。除此之外,买快餐、充话费、买杂志、订票等都可以在这里完成。但是郑州市目前的便利店多是大型综合超市的衍生物,还没脱离超市的经营模式。它们既不是大型超市量贩,也不是经营面积标准的超市,又不具备服务备至的便利店功能。
2010年10月,世纪联华邀请了专业的公司对郑州市的超市布局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三环以内有近4600家小型社区“超市”,这些“超市”包含了那些面积在几十平方米的柜台式小店,也包括了200平方米以下的连锁超市。但这些超市中,唯独24小时便利店少之又少。社区商业更多的还是夫妻店、小日用百货店数量众多,这些不属于便利店,却承担着便利之责。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社区常住居民抱怨:“便利店还是不够。”如果把这些店都换成24小时便利店,郑州的商业环境,会真正有一个改观。
目前在郑州只有17家店铺的四邻超市是24小时便利店,从经营形态上来看,和外地连锁的24小时便利店还有一定差距。火车站和一些核心商圈虽然也有一些24小时营业的餐饮和超市场所,但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多年以来,以亚细亚商战为标志的商城郑州,大型百货和综合超市一直发展迅速,相比之下,便利店一直是个“短板”。回顾郑州市便利店10多年的发展历程,阿波罗、九头崖、左右间、思达,这些名字也一度引发过人们对郑州便利店连锁的猜想。如今除了思达、左右间和丹尼斯便利店外,郑州供销便利店也在去年开始悄悄进驻郑州。这些连锁集团在郑州的各社区已经结网,成为社区的便民服务设施。但是这些“便利店”现状只能说是从标超这一业态中脱离出来的一种过渡业态。郑州市24小时连锁便利店的规模连锁经营尚处于导入阶段。
二、郑州市24小时连锁便利店的发展潜力
1.便利店业态本身的优势。便利店具有其他大中型超市、卖场无法匹敌的灵活优点,如销售网点配置容易,产品配置最贴近市场变迁,投入成本低,给消费者带来最大便利性,且毛利率较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曾编撰过一份连锁经营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所有业态中,便利店的毛利率最高,上海等发达地区可以达18.3%。因此,便利店业态自身的优势决定了其生存的巨大空间。
2.郑州市消费迅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利店的发展水平须与一个地区的人均GDP配套。按照国际惯例,便利店的导入期条件通常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便进入成长期;平均每3000人就可以养活一个便利店,便利店间的商圈半径仅需要500米。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郑州市GDP就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004亿元,郑州就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发展便利店的各种条件。而2010年郑州GDP达到了4000亿元,应该是进入便利店的成长期。但从目前看来,郑州市便利店的发展水平是滞后于城市发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郑州市内六区常住人口为4284062人。如果按照目前420多万常住人口计算,郑州市区至少要有1400多个便利店方能满足人们需求。而目前郑州市成规模连锁发展的便利店仅200家左右,便利店缺口达85%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打造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深化,郑州市区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启动,郑州市的“便利店”消费能力不容小觑,市场前景广阔。
3.社区商业盲区凸显。目前,在郑州老居民社区里已存在的“便利店”,几乎没有相关的增值服务,无法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社区消费需求。同时,随着近年来郑州市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进入高峰期,城市空间迅速延伸,新兴社区不断涌现,但与之配套的社区商业却发展非常缓慢,社区商业盲区凸显。特别是郑州新区的建设,现象尤为明显。当前社区商业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居民不得不乘车到中心商业区购物。
4.政府鼓励发展便利店的一系列政策。2004年商务部要求各地以新颁布的《零售业态分类》为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依据,鼓励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商业网点,并鼓励发展城市社区便利店。2005年下发了《商务部关于加快社区商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发展社区商业,并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2006年商务部进一步提出,社区商业的重点以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解决社区购物、餐饮、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生活保障型服务为突破口。这些均为社区便利店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
在此背景下,社区商业的发展被郑州市政府列入2009年扩大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出台了对完善社区商业结构者予以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同时,郑州市政府又公布了扩大消费17条,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成为扩大城市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规定,引导企业特别是品牌连锁企业在社区内开办便利店、日用生活品超市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商业网点,形成便民、惠民的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做到居民各项需求均能在社区内实现。对在市内五区发展社区便利店(100平方米左右)、连锁超市(500平方米左右)的企业,每新开10家社区便利店、连锁超市,分别按照每家店一次性奖励1万元、2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
三、加快24小时连锁便利店在郑州市发展的应对策略
郑州市要大力发展24小时连锁便利店,必须重视便利店业态本身的开发和创新,因地制宜的采取本土化经营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创造出其他零售业态难以比拟的优势。
1.准确定位,打造百姓服务平台。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是满足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未来几年来商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便利店以满足消费者的便利性需求为基本特征,决定了便利店是社区商业发展的主力业态。便利店业态经营的内涵是一种“服务平台”,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是它的最大特色。24小时全天候营业,广泛的网络布局,多口味的快餐选择,食品即食加工,热水和冰粒供应,邮政报刊代售等,都面向便利店的服务对象。笔者认为,郑州市应以社区便利店作为便利店的主体模式。在新旧社区积极拓展连锁便利店,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2.引进大型商业企业投资便利店业态。区域优势企业在一个地区拥有知名的品牌、较高的商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尤其是区域优势企业为便利店公司的投资主体,充分利用它们的品牌、商誉、资金、经验和成型的物流配送体系,快速占据有利地点,将便利店门店迅速形成区域覆盖网络,并培育一批品牌便利店企业,可有效地推动本地24小时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如郑州本地的丹尼斯便利店。
3.大力发展加盟店,规模化连锁经营。便利店在全世界的成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发展特许加盟店,一般加盟店的比重要占到90%以上。如7~11在日本的成功即使大力发展加盟连锁店。便利店公司快速发展采取直接投资的形式,其投资回报要等待大量新店铺逐渐成熟、营业额提升,这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而且直营店店长是聘用或雇佣的,而加盟店店长很多就是加盟业主本人。加盟业主作为店长,他的主动性显然是非常高的,经营业绩有了保证。在郑州市区,更要充分借助特许连锁方式,将便利店门店迅速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并购方式“收编”经营情况较好的杂货店、夫妻店;对于直营店,通过内部职工加盟等方式转为加盟店;对于新开店,直接采取特许方式。便利店总部集中精力进行便利店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商品和服务,统一管理各分店。
4.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郑州市应借助国家物流产业振兴规划,在着力打造中部物流节点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业,降低流通成本,实现零售终端优势。建立和完善适应便利店特点的“拆零配货”型物流配送体系,或者利用第三方物流,制定适合自身的配送方案,满足小规模分散化配送需求,节省物流配送成本,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运用先进商业经营管理技术,建立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应用条形码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商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EDI系统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单店运营能力。
5.开发和经营特色商品和服务。连锁便利店要加强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在总部统一商品规划原则下,更多的结合城市居民特有的生活和消费习惯,进行本土化经营,积极进行商品开发,建立自己的特色商品结构,积极开发便利性商品;因地制宜地创建自身特色经营,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项目,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满足顾客的便利需求。如可以考虑在便利店内设置传真机、打印机、代售福利彩票;代缴公用事业费、订购车船票;销售报刊杂志;为附近的居民送货到家;提供免费打气等服务。
6.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24小时便利店业态在郑州的发展,政府应积极给予政策支持,放宽对便利店服务项目的限制,逐步提高服务项目的标准。
现在的服务项目费偏低,使连锁便利店开展电信、交通、公用事业收费等服务没有积极性和盈利空间。政府应准许便利店企业在这些服务项目达到市场相当份额的时候,与相关垄断行业进行交涉提高服务项目的费用收取标准。同时,放宽对便利店服务项目的限制,拓宽其服务范围。在营业手续办理、会计建账、税收缴纳、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和扶持。
参考文献
[1]顾国建.我国便利店发展的时机与趋势.中国商贸.2005:24
[2]张满林.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渤海大学学报.2006(3)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物流发展 基本建议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外部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1.广西北部湾优越的交通、通讯环境成为北部湾发展港口物流的重要条件。
在物流活动中,运输始终处于核心的位置。因此,便捷的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基本形成了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海路方面,拥有海岸线1595km,拥有大小港口21个,深水条件好,港口资源丰富,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开展业务往来;陆路方面,拥有南防线、黎钦线、钦北线等沿海铁路线路,通过湘桂线、焦柳线、黔桂线、南昆线、黎湛线等路线与全国铁路联网。先后建成或在建的高速公路有桂林―北海、南宁―友谊关、重庆―贵阳―南宁―湛江(在建)、昆明―南宁―广州(在建)等线路;截至2007年底,广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800km。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交通运输网络,西南出海大通道基本开通。在航空方面,兼有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北海机场,可直飞国内30个城市;国际航线方面,已开通南宁―胡志明、南宁―吉隆坡、南宁―雅加达、南宁―曼谷、南宁―新加坡等多条航线。
2.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发展广西北部湾物流。
为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通过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而在之前的2007年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常务会议已经对此方案进行正式批复,正在从海陆空全方位打造北部湾出海出边国际通道体系,力图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打造为中国西南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助力。
交通部将从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等方面为广西提供支持,加强与泛北部湾区域的交通对接。在公路方面,交通部已明确了建设广西南宁至湛江(海口)、至广州(福州)、至衡阳(长沙)、至贵阳(重庆、成都)、至昆明、至友谊关、至东兴等7条高速公路通道,连接了北部湾地区防城、北海、钦州3个重要港口和友谊关、东兴等重要公路口岸。在沿海港口方面,明确防城港为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北海港、钦州港为地区重要港口。内河水运方面则明确了南宁港、贵港港、梧州港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百色港、柳州港、来宾港、桂平港为地区重要港口,并将西江航运干线航道,以及右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柳江―黔江航道纳入全国高等级航道网布局规划。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民航总局将与广西共同加大机场建设,提升南宁机场的国际地位,新建跑道,扩建航站楼和配套设施,将南宁机场打造成面向东盟的国际机场。中国民航将支持各航空公司以南宁、桂林为中心,建立辐射东盟、连接日韩的航班。航线补亏政策将向广西倾斜。中国海关总署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通关和进出口贸易便利化,同时还加强海关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助力。
据悉,2008年5月,北部湾经济区同时启动建设9个5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总投资约39亿元,新增吞吐能力3000多万吨。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部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1.物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首先,从经济总量来看。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经济区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经济总量高,意味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加工制造业发达,能够生产出足够的“物品”,有足够的“物”,也是现代物流的先决条件。因为这些足够的“物”要流出外地,必须通过相配套的物流基础服务设施和物流服务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完成货品的运输、仓储、包装、加工和配送等活动。因此,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也就意味着物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广西南钦北防四市(南宁、钦州、北海、防城),经济总量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绝对值虽然偏低,但其增长速度很快,近几年四市GDP总量年均增长16%以上。其次,从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部署,重点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海大工业。目前,已开工建设或正在筹建的重大工业项目有钦州中石油1000万吨原油加工项目,防城港1000万吨钢铁项目,等等。临海大工业所产生的聚焦效应正在形成,将带来源材料、燃料、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和产成品的大量物流活动,这预示着物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物流园区的建设和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开始涌现。
广西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把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在南钦北防四个地区积极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重点规划以南宁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在沿海,以及玉林和崇左建设地区性物流园区和加工配送中心,利用港口条件建设煤炭、矿石、油品等大宗物资的配送基地。与此同时,政府积极推动大中型企业实现物流创新,发展第三方物流,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开始涌现。目前,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有广西超大有限责任公司、防城港高速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广西运德集团、玉柴物流、中国外运广西分公司、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等,这些企业均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今后随着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物流量的增加,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
3.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港口吞吐能力进一步提高。
港口作为物流供应链中重要一环,其效率和通过水平直接决定着物流的效率。效率成为港口争船引货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是广西政府当前的重心工作。近年,广西实施了两期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共63个项目,总投资110亿元,加强沿海各港口深水泊位和深水航道的建设。目前,已建成泊位8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0个,最大靠泊能力20万吨级,年吞吐量达5000万吨。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主要目标,到2020年,港口总吞吐能力提高到2.5亿吨以上。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物流现行管理体制不利于物流发展,物流企业专业化水准和服务水平低。
现行的物流管理体制是物流活动各环节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缺乏一个综合协调部门,条块分割,使物流活动衔接不畅,运行效率低下,物流成本上升;经济区物流总体发展规划尚未编制,现代物流发展缺乏具体的指导。另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多数企业仍停留在货物的、仓储、库存管理等单一功能上,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物流成本高,服务水平低,真正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
(二)港口货源较为局限,物流业支撑能力不足。
充足的货源,是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钦北防三大港的货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广西本地的货源;二是西南地区的货源。从本地货源看,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临海工业刚刚启动,因而货源有限;从外地货源看,货源更少。自1992年起,中央就把广西建成西南出海大通道,虽然黔桂线、南昆线、焦柳线等铁路和黔桂高等级公路等贯通川、黔、云、桂,但时至今日,西南地区进出口货物通过广西沿海港口进出口的总量仍然很少。另外,西南地区本身也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较低,自然货源也就有所限制。
(三)物流软件设施环境建设滞后。
物流软件设施环境主要指区域内的信息化建设。当前,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的物流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客户需要。信息化的应用还停留在单项作业上,缺乏一个将物流服务的提供商、承运商、客户、海关、商检等联结在一起的公共信息平台;物流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滞后,缺少货物跟踪、条码应用、存货控制等方面系统化、网络化软件的开发应用。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基本建议
(一)政府积极推动广西沿海港口与各东盟国家港口经济合作,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海上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物流基地。
“海上东盟”是“泛北合作”的主题,北部湾地区正好介于东亚与东南亚之间,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具有以港口为核心的经济开放和经济辐射的战略价值。广西应抓住历史机遇,对北部湾的钦州、防城港、北海三地港口进行整合,在整合基础上实施功能分工,打造成区域性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
(二)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提升广西沿海港口竞争力。
港口合作是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港口物流成为经济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加快港区物流资源的整合,对现有的码头投资经营主体进行整合,壮大物流企业实力。当前应尽快整合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大港务集团资源优势,推进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的实质性融合。
其次,探索保税港区发展路子,实现“港区联动”。保税港区是一种开放层次高,优惠政策最多,兼具港口功能、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与出口加工区等功能的与国际接轨的新自由贸易港区模式。实行港区联动后,在港区内,货物下船不需缴纳关税就可直接进行加工、储存和贸易。
最后,进一步加强港口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高区域内港口综合通过能力。为促进区域港口合作,建议有关部门在资金和政策由支持港口码头、进港航道、集疏运系统、供应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整合、一体化物流服务的能力。
(三)引进和培育物流市场主体,积极培养物流人才。
物流是一个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物流的发展需要有一批既懂物流理论又熟悉物流运作技术的专业物流人才。
为培育物流市场主体,一方面,政府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物流公司来这里投资,通过这些公司带来的先进的物流经营管理理念和物流管理经验,带动当地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中小型企业实施有效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另外,加大物流人才培养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经济区可通过各种方式,如与高校联合培养、在职员工培训、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等,提升物流人才队伍素质,满足物流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广欣.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功能评价和发展前景[J].西部论丛,2007.
东研院借助电子科技大学拥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6个重点学科的优势,致力于全面提升东莞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加速推进应用技术产品研发及转化,并探索新型区域性、开放型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及运营模式。以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开展。东研院的成立是电子科技大学与地方(东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进行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又一成功典范。
作为电子信息技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东研院是如何利用电子科技大学丰富的资源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呢?经过对大量企业(近300家)的深入调研和自身的不断摸索实践,东研院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同时这一战略也集中体现了电子科技大学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所做出的模式创新。
布局与铺路
重点布局,选点突破――为产学研结合工作铺路架桥
“重点布局”是指通过向东莞各重点镇区派驻科技助理人员,协助当地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以加强研究院与各镇区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为此,研究院根据具体实情,选择了5个镇区派驻科技助理人员,这些镇区分别为:东莞市科技局、南城区、万江区、常平镶、沙田镇。此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各方好评。科技助理在服务期间对各镇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获知了当地的第一手资料,如各镇区的各项科技政策、当地区域的经济特点以及企业的相关技术需求等。同时,科技助理也成为了外界了解研究院的一个良好窗口。所有这些都为东研院日后在各地的工作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和准备。
“选点突破”是指从这5个镇(区)中,筛选出常平镇和南城区作为第一阶段工作的突破口,针对当地的区域状况及实际需求与其进行产学研合作,如在当地组织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目前,已落实的平台项目有:(1)东莞市东创科技有限公司(即常平镇电子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东莞研究院以品牌投入:(2)常平镇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的开展,可行性分析报告和运作方案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认定;(3)常平镇物流技术创新平台,由常平镇电子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负责运营。此外,正在落实的平台有:南城科技企业加速器、CSIP(中国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东莞分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深圳基地东莞分部等。
定位与着力
换芯、换线――契合区域现实,发挥自身优势
针对东莞地区诸多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企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研发难以突破、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专门研发管理人员不足等,同时结合研究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自身优势,东研院将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定位和着力点放在了“换芯、换线”上。
所谓“换芯”指三个层面的工作:(1)“换芯片”,为本地企业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芯片,替代进口,降低成本,如研究院接受东莞市瑞柯电机有限公司的委托,为其研究开发Rlchtek-433M无线双向收发射频芯片和Richtek-315M无线双向收发射频芯片(1C),帮助其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取得突破,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换嵌入式系统”,即将本地企业生产的机电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换成自主研发的嵌入式解决方案;(3)“换企业信息化系统”,用信息化之“芯”,代替传统的人工管理。
所谓“换线”,指用自动化的设备加上信息化的手段,代替生产线和物流线上的手工环节,以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如东研院与东莞市龙基电子有限公司、广东南方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就属于此类。这对于此刻面临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困扰的东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策略及思路
五个“一”――探索产学研合作之路,摸索自身发展之道
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聚焦到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上,形成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经过学习思考,东研院提出了“五个一”策略,即“一个方向”、“一支团队”、“一群伙伴”、“一类产品”、“一个企业”。
“一个方向”,指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明确的方向,也即明确的产业链位置、明确的服务对象、明确的市场目标。“一支团队”,是指在明确的技术创新方向上,建立一个持续、稳定、专注的团队,围绕这个方向不断积累、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形成一支高水平、具有战斗力的团队。“一群伙伴”,东研院从建院之初就积极寻找相关的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合作,努力探索与企业共赢合作的道路。东研院的优势在技术、人才,企业的优势在工程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能力。东研院的技术创新必须有一群好的伙伴,彼此的结合,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才能最优地配置资源,实现共赢。“一类产品”,即在一个明确的方向上,这支团队要和企业合作伙伴一道,推出一个又一个产品,为市场所接受。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技术创新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一个企(产)业”,指最终在这个方向上东研院与合作伙伴建立新的企业,将技术创新团队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本,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五个一”的最直接体现就是“自主研发”,研发是东研院的立院之本,自主研发是东研院工作重心之一。为了加强自主研发,东研院一方面将研发部职能独立出来,专门从事相关技术及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另一方面,在校本部广泛寻求合适的题材和团队,支持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目前,东研院启动的自主研发项目有:(1)新型低成本DSSC太阳能电池;(2)机箱电源测压仪;(3)智能化UPS机箱电源:(4)智能化蔬菜残余农药检测仪。
运作与实践
点、线、面、体――全方位与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
在与企业、产业的合作模式上,东研院采取了多种方式,我们将之形象地概括为“点、线、面、体”四种模式。
“点”指基于企业的某个具体的技术创新需求,开展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合作。包括:(1)技术委托开发,如接受东莞市瑞柯机电有限公司委托,为其进行相关芯片的研究与开发;(2)联合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攻关,如与东莞市快意电梯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产品开发协议,联合开发新产品,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3)联合申报政府科技项目,如与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广东省重大专项“LED路灯的优化设计与示范工程”,东研院负责高压恒流源控制芯片的研发,目前该项目已通过评审。
“线”指基于企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包括有:(1)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如与东莞邦臣有限公司共建LED照明技术工程联合实验室;(2)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如与东莞龙昌
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东莞智能机器人工程中心。
“面”指基于行业技术、共性技术的创新服务。体现为:(1)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如筹划组建东莞市半导体照明研发与应用技术联盟;(2)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如与横沥镇合作构建模具城创新信息系统平台、与常平镇合作建立物流技术创新平台等。
“体”指全方位资源的集成创新。具体有:(1)与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建立股权合作关系,如东研院在与金翔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过程中,受让金翔公司部分股权,并参与金翔公司的管理、经营决策;(2)积极引进、孵化高新技术成果和企业,为东莞引入高科技企业。
典型实例
切“点”而入,逐步渗透――瑞柯模式
东研院接受东莞市瑞柯机电有限公司(简称“瑞柯公司”)委托,为其进行相关芯片(IC)的研究与开发,以推动瑞柯公司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方面取得相应突破,提升该企业核心竞争力。合作过程中,东研院主要承担芯片的设计、流片、功能测试、指标测试、量产测试等工作,而瑞柯公司则积极为东研院的研发工作提供环境、设备及人员方面的保障。
以此项目为双方产学研合作的切入点。双方联合进行政府科技项目的申报并获得政府资金资助。政府资金的注入减少了瑞柯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上的资金投入,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加速了企业科技创新的进程。
以“线”辐面,渐次铺展――龙昌模式
为整合研究院与企业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关系,东研院与东莞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龙昌公司”)本着“产学研结合、联合投资、分工合作、责权明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联合建立东莞智能机器人工程中心。龙昌公司依托东研院在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进行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而东研院则借助龙昌公司在工程制造、销售渠道及资源设备上的优势,开展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技术研发,使研究院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更加贴近企业的发展需要。中心的建立进一步开拓了龙昌公司在智能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市场,提升了龙昌公司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它亦加快了东研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立“面”而行,多“体”结合――常平模式
常平镇位于东莞市东部。毗邻香港,地处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是广东省中心镇,也是东莞市“一中心多支点”城市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支点之一。尽管如此,常平镇的物流业仍然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1)专业物流企业规模小、档次低、服务内容少,尚未形成完整的物流产业链;(2)物流技术水平低,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3)物流专业人才,特别是中、高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等。
基于此,东研院与常平镇相关部门经过多次交流和商讨。决定在该镇建立物流技术创新平台,以实现物流行业层面上创新资源共享、集成与系统化。在创新平台的构建与运作过程中,常平镇政府主要负责领导、协调和集成相关资源,并组织技术创新平台的整体构建;东研院主要执行平台的构建和提供持续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研究工作;同时,世通公司是实施物流技术创新的实体,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参与平台的相关技术研究和物流人才的培训、物流知识的传播等工作。该平台涵括了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不同性质的实体,各方密切合作,协同工作。
以“体”为基,组合拳路――金翔模式
东研院与东莞市金翔电器设备有限公司(简称“金翔公司”)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包括定期技术交流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研发创新机制等)。金翔公司依托东研院在电子信息技术、人才方面的资源优势,进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拓展,提高其产品的差异性和竞争力;而东研院则利用金翔公司的市场资源,推动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双方的合作凸显了多样化特征,我们称之为“拳路组合”,其方式(拳路)主要包括:研发合作(如智能化uPs机箱电源、机箱电源测压仪)、联合组建研发机构(电子科技大学金翔现代电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合建中试基地、共同申报政府科技项目经费支持等。
值得强调的是,除了上述合作方式外,双方还展开了股份制产权合作,我们将之称为“体”模式下的合作,东研院以自有技术入股,受让金翔公司的部分股权,并进入该企业的董事会,参加其经营决策。此模式不仅是双方合作深化的表现,同时它也将进一步推动双方产学研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