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范文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

第1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范文

这样,既违背了会计的客观性原则,又因账上无法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使得在填报会计报表时因需对账上数字进行一一甄别、分析计算而增加了难度,难免造成账表不一的现象。

笔者经过对《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总预算会计制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参照有关法规和其他行业会计的原则,在对此类会计业务做了充分调研后,提出以下商榷意见,以供业内人员参考。

一、乡镇与街道办事处,的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应有所不同

根据《预算法》第二条:“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的规定,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应设立一级预算。并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等各级财政部门的总预算会计”的规定,乡镇政府财政部门应设立总预算会计,对本级财政预算收支进行独立核算。

根据上述《预算法》第二条及《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但不作为一级预算”的规定,街道办事处属区政府派出机构,非一级政府,它代表区政府执行政府各项行政职能。因此,街道办事处不能作为一级预算,而须将其财政收支纳入区本级预算,接受区人大的管理、监督。

按以上所述,街道办事处即相当于区政府的本级部门。并且,依据《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二条的规定,街道办事处未包含在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因此,似乎应将街道办事处视为区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来处理相关预算缴拨款和预算收支会计业务。但是,由于街道办事处本身具有他有别于一般政府行政部门的独特性质,其行政管理模式特点上更近似于乡镇政府,在实际操作中也难于将其归入《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工作中,为调动街道办事处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动性。各区政府在制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时,通常也将街道办事处视同乡镇政府,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划定其一定的财政收支管理权限。

根据以上所述,笔者认为,由于街道办事处在与区级财政办理上下级财政决算和乡镇政、府财政的近似性,其总预算会计还是应参照《总预算会计制度》来执行。但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街道办事处又不得作为一级预算。因此,区、街两级总预算会计在核算相关会计业务时,应采取与乡镇政府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既相近、又有区别的核算方法。

二、有关乡镇财政(未设立国库)的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提倡已具备条件的乡镇一级财政设立国库。但我国目前情况,大多数乡镇均尚未具备条件设立国库。因而采取的办法是,各地区根据当地财政管理体制,将应属乡镇的财政收入通过税务所或财政所收缴后尽数纳入区国库,待年终上下级结算时再予区分、确认。因此,对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而言,其年度中日常会计核算所体现的收入是所属全辖区的财政收入,而支出则是区本级的财政支出,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账中体现却只有财政支出,而没有财政收入。因此,尚需对上下级之间有关往来办理年终决算。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处理业务时,未将根据当地财政管理体制应属乡镇的各项财政收入进行一一冲转,而是采取在年终结转预算结余时,直接冲转预算结余的方式,或通过补助支出科目来体现乡镇的预算收入,导致账上数字脱离客观真实。根据《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补助支出是本级财政按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补助给下级财政的款项及其他转移支付的支出”的规定,笔者认为,补助支出科目应用来核算各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结算,将其同时用于核算乡镇一般预算收入的结算易造成会计事项的交错、混淆。此外,这种核算方法也不利于县区级总预算会计参预并监控县区与乡镇的上下级结算过程。

三、街道办事处的相关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街道办事处的总预算会计与乡镇政府的总预算会计,在核算方法有些近似,但也有明显区别。

1、预算收人的确认:街道办事处年度中将各项预算收入收缴纳入区级国库,因这些预算收入应届区本级财政收入,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按常规直接确认为本级预算收入即可,不需另行会计处理。这一点与乡镇财政的相关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2、财政支出资金的调度和预算支出的确认:①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平时根据街道办事处年度预算列支财政拨款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一般预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

该笔业务,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则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以上作法,会导致年度平时县区级财政与街道办事处的往来款不相符,需等年终结算后方能一致。但此作法有利于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账真实体观本级预算支出执行的序时进度情况。

有另一种核算方式值得推敲,它采取与处理乡镇的日常支出需要类似办法,年度平时通过往来款来调度资金,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

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亦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待年终区与街道办事处办理决算后,区级财政再根据决算情况将街道办事处的预算支出决算数字予以列支,作以下会计分录:

借:一般预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x x街道办

贷: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这种核算方法可使上下级之间的往来款保持相符,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违背了《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及《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十一条:“总预算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和结果。”、第十二条:“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的规定。因为街道办事处不作为一级预算,其预算纳入区本级的预算,因此在区财政根据街道办事处年度预算拨款时就应该确认为预算支出,才符合会计客观性的一般原则。

②街道办事处平时根据年度预算列支财政拨款时,则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一般预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

、贷:其他财政存款 ,

③如街道办事处需要调入区级资金时,区级财政应列:

借: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

街道办事处应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④如果有市级专项补助或其他转移支付时,区财政应列:

借:补助支出――x x x x(专项补助)――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应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3、年终决算: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在办理年终财政决算时,应依据实际决算情况分别作出会计处理。

①将划人本街道办事处管辖权限的预算收入从往来款中冲转:

借:与上级往来

贷:一般预算收入――X x X x(收入科目)

②其他结算事项:

借:与上级往来

贷:补助收入――X x x x(专项补助)

借:上解支出

贷:与上级往来

③而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则只需对街道办事处上解收人作以下分录:

借: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贷:上解收入――x X街道办

第2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范文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调查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列出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前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等。

(二)计算机系统知识。详细列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会涉及的主要知识点,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知识、程序设计相关知识、多媒体基础、网络相关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以此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需求情况。

(三)计算机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列出计算机技术在专业中的主要应用领域,要求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之前学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可以选择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调查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包括13级和14级的学生,13级学生已经全部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计算机课程继续学习的需求更为明显,14级是2014年刚刚入学的新生,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比较好掌握,对知识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体会,共有10个专业的450名学生接受了调查。

三、调查结果

调查共发出学生调查表45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386 份,以下是调查的部分数据统计结果:(1)93 .8% 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学习内容应该包括OFFICE2010里包含WORD、EXCEL、PPT的使用,78.6%的学生认为学习ACCESS在以后的工作中作用不大,不想学习。(2)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13.3%小学,66.7%初中,13.3%高中,6.7%大学。(3)87.8 % 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可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12.2%的学生希望可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4)100.0 % 的学生熟练掌握上网聊天,86.67%的学生掌握网页浏览和汉字输入方法,53.33%的学生掌握收发电子邮件,40.00%的学生掌握了其他的计算机技能。(5)87.6% 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93.3%的学生喜欢通过案例进行学习,认为案例教学能很好地促进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73.3%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他的学习兴趣,20.0%认为不能,6.7%表示不确定。(6)80.0 %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很感兴趣,希望能用计算机设计出一些作品。(7)86.5%的学生认为如果可以,希望学习网页设计相关知识,57.3%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软件应用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8)86.6%的学生认为期末的考核方式应该采用机考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6.7%认为应该单独采用笔试成绩,6.7%认为可以采取其他的考核方式。

四、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为了能够提高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就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专业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里,教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有限的课程内容进行描述。这种授课模式不仅会造成知识匮乏的局面,还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应该主要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大量丰富而且优秀的专业化学习资源以及便捷简易的认知工具作为宗旨,从而让学生能够便捷获取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知识、应用知识,乃至创新知识。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管理需求。课堂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是个性化的,因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是加强学生知识管理的关键。比如,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大多数是为了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内容。

(三)变革教学方法,追求教学方法创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但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四)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为了保证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势在必行,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第3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OFFICE 教学应用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大学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传统的OFFICE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会感觉内容不易理解,枯燥无味。因此需要在OFFICE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1]。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讨论,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教学互动更充分。教学案例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首先设计经典教学案例,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分析案例的特征,介绍完成教学案例制作需要的素材、源文件及相关知识点等。再次,演示案例的制作过程。在演示过程中,需要完成资料的下载、收集和相关和知识点的学习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能知道如何完成一个教学案例的制作,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如何通过软件的帮助文件查找相关知识点的运用。最后,让学生模拟教师的制作过程完成教学案例的制作。在制作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教学案例的理解,巩固了相关知识点,学会了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制作属于自己的计算机作品,以下是案例教学过程示意图。

二、案例驱动式教学设计举例

1.教学案例的选择

如何选择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件教学法的关键。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典型性[2],适合教学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年大学录取结束之后,学校都会向学生邮递“录取通知书”,因此如何快速制作数千份“录取通知书”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利用OFFICE的邮件合并功能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

2.案例分析

首先向学生展示“录取通知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其次,分析“录取通知书”的特征,制作“录取通知书”用到的素材、文件和相关知识点等。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录取通知书”的制作需要两个源文件:一个是WORD“录取通知书”模板文件,存放公共信息;一个是存放学生录取信息的EXCEL源文件,包括学生姓名,身份证号,拟录取的学校和专业等信息。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包括WORD段落和字符排版(字体,字号,颜色,对齐方式等)、背景的插入、邮件合并,EXCEL单元格式的设置,快速输入数据等。然后进行任务分解,把教学案例的完成分解成以下三个任务:(1)创建“录取通知书”模板;(2)创建EXCEL源文件;(3)利用WORD邮件合并功能完成制作。接下来教师演示“录取通知书”实际制作过程,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点又学会了如何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3.布置任务

首先,让学生完成“录取通知书”教学案例的制作,熟悉文件的制作和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其次,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分组,引导他们创作有一定主题和意义的自选创新作品,这个作品要包括刚刚学习的相关内容,同时把这个作品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3]。

三、结语

在OFFICE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合理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选择、设计、分析和演示,学生主动参与性增强了,学习成绩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今后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加强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融合,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群.案例教学法在OFFICE教学中的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14):119-120.

[2]黄美琼.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2,11(4):203-204.

第4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初中计算机;教学实践;感悟

在已经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计算机的基础应用几乎渗透入社会的各个行业的每一个角落,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势在必行。因此,初中计算机教育是中学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家培养新型高端人才的基础教育,是初中生开拓自身创新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未来从事其他工作的基础,是学生把握自身未来的基础学科之一。为此,对于如何做好初中计算机教学,本人结合所在中学的现实情况以及自身这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师本身、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谈谈教学的感想。

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编写的《计算机》学科的要求,学生应学会了解:(1)计算机基础知识;(2)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3)掌握操作系统基本命令;(4)掌握各种输入法和熟练使用WPS以及文本;(5)掌握BASIC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等五个要求。但笔者认为每个中学的学生整体水平不一样,生源不一样,城市里边的初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起码有着一台电脑的城市家庭里面的孩子,他们从小接触电脑,对电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中很多已经熟悉前三个要求,因此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定在第五个要求上。县城里边的初中生源一部分来自县城,一部分来自乡村,县城里的孩子对电脑还是了解一些的,而对绝大部分乡村孩子来说,在初中前电脑在他们心中是一个陌生的事物。因此对于县城的初中教师可把教学目标定为第三或第四个,而乡镇的初中可先把目标定为第二或第三个,之后再适当提高。鉴于自己所教学的县城初中,我为普遍的同学定制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系统中开关机等基本命令,熟练正确姿势打字,字数每分钟20个以上,培养利用互联网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能力。笔者在明确共同目标的前提下还针对学生们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制定了更详细的具体目标,让他们各个人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大限度的学习到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授输入法这段内容时,我让基础好的县城学生在课后一星期进行打字比赛,以提高他们的打字速度,而让基础一般的学生背熟打字法,键盘字母位置,练好打字指法就行了。有了这样明确而又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二、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

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知识不断有创新和更新,而初中生又是最具好奇心和创新思维意识的人群,他们对电脑的好奇心往往能发现教学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本人虽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关注IT界的最新动态,阅读计算机相关期刊,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但还是偶尔还是会被一些学生所提出的新颖问题所问倒。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学生们在知道文件名的情况下怎么快速找到在电脑中找到那个文件,一般做法是只需在搜索栏中输入文件名就可以搜索到了,这是突然一个学生站出来向我提问:如果不知道文件名称呢?怎么找这个文件?面对这个问题我一时语塞,竟然说只能逐个文件夹这么找下去。但后来我查询了一下资料,其实可以在搜索栏中输入要找的文件的后缀名,然后在搜索结果中查找那个文件,这样子方便很多。例如搜索一个.rmvb格式的视频,可在搜索栏里输入:rmvb,就可以找出所有rmvb格式的文件了,这样就很快查找出这个视频了。因此教师们应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扩充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教学水平,每节课前充分查阅相关知识理论,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以面对学生们提问的各种问题。

三、尽量做到教与学同步操作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还是有不少区别的,理论讲授在其他科目上占据了比较大的教学时间,而在计算机教学中主要还是靠学生们对计算机的现场操作,但操作前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还是需要教师的点拨的。因此经过几年来的经验总结,笔者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老师指导,学生同步进行电脑操作的教学方式。所谓师生同步教学,那就是教师在台上进行理论教学或在教师机上进行实际操作,而后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教师的操作步骤一部分一部分的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能大大减轻教师们的负担,现场的教学也能降低学生们的学习难度,便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以及计算机相关技能的现场掌握,对于像计算机这种操作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说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授WPS的操作时,笔者是现在台上介绍了WPS的开发人员、开发公司等背景知识,而后把WPS的操作部分按常用基本功能分为:开始、插入、页面布局、引用这四个讲解部分,然后按照这个顺序在教师机子上亲自演示开始中字体格式和样式的更改等操作,每演示完一部分就会指导学生们相关内容进行现场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很快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学会基本操作,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好多。因此本人建议同行们多多探索这方面的教学方式。

四、综述

初中计算机教育是学生们认识计算机的重要阶段,而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教学上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要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们在这么学科上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不断进行摸索和创新,以及还有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只有各方面的因素都加强了之后,才能让初中计算机教学有着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任彦平.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浅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9期

第5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范文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每年都会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的实践能力强且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将其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可以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微课教学的优势入手,重点探讨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教学;微课;应用;策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资源也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将微课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凭借微课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给学生创造了独立学习的机会,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为充分发挥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需要结合当前计算机教学实际,积极探索计算机课堂教学与微课的有效结合技巧,以此来为今后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一、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微课,就是指老师在课上或者课下通过在线学习以及移动学习的方式,就教材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重点难点等单一教学任务开展的视频教学方式。而将其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可以获得以下好处:

1.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相较于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的教学可以为老师以及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平台,以达到“双向互动、立体互动”的效果。除此之外,微课教学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可以开展个性化教学,以往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单纯的从课件媒体中获取相应信息,而微课教学将原有的“以教学为导向”转变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过去,由于计算机教学会涉及到很多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再加上老师采取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变得十分沉闷,最终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我们应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结合生活实际,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微课教学就能达到这一效果。在微课设计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较大,且学生凭借微课视频可以实现自主学习,进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开创新的教学局面。

二、新形势下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有效策略

1.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微课的时长大多控制在10到20分钟范围内,但是如何利用好这些时间也是需要老师慎重考虑的。其中,在设计以及制作微课时,老师需要对以下几点引起重视:第一,微课主题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微课的内容基本会围绕着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者易错点进行。举例来说,在讲解到《Flas设计》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针对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的知识点,比如引导层动画或者遮罩动画等进行微课设计,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如果依然存在困惑,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察该微课视频,直到理解这些重点难点为止;第二,设定微课教学目标。既然是“课”,那么就要有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可以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以及技能。基于此,老师应该在设计微课之前,就对计算机教材了若指掌,并结合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学情及认知情况,合理撰写脚本,以提高微课教学的有效性;第三,微课的制作。目前,较为常用的微课制作手段包括照相机、摄像机、PPT、音频视频软件等,老师需要结合本次教学内容设计和制作微课。举例来说,在讲解计算机组装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实际演示计算机组装过程,并用摄像机完整的记录下来,之后再借助相关软件做后期处理,进而生动直观的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另外,在讲解计算机软件的某一菜单工具时,老师可以在借助录屏软件录制后,对其进行后期合成处理,剪掉多余或者模糊的视频片段,必要时可加上背景音乐,以此来作为计算机教学的重要辅助课件。

2.微课的使用方法

微课在制作完毕后,可以用在很多领域,其中,首先可以将其应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往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虽然给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但是从整体上看,传统课堂教学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在这一环境下失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以及热情。所以,老师需要在掌握设计和制作微课的相关技巧基础上,正确使用微课:第一,在计算机教学中,如果遇到教学重点以及难点,老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微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再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计算机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难度,让老师可以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多用于实践操作上,以此来提高整个计算机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第二,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后,老师可以提前将下堂课的微课内容下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第三,在每堂课结束后,老师应该将该课所使用的微课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学习。这种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教学知识传递,同时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长此以往,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就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因其短小精干、针对性强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职教学活动中。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微课教学不仅可以让教学氛围变得极具趣味性以及生动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相关老师应该加强对微课教学的研究应用,学习和掌握微课设计、制作以及使用方法,进而在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磊,龚少卿.“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166-166

第6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专业导向 专业应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

一、引言

受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各地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均衡发展,同时国内大中院校各个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也不尽不同,因此如何合理地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建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用户需求的分层、分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以适应我国“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充分考虑专业需求,多数高校沿用多年的“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层次化、差别化不够明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应用需求的导向不够明确。学生毕业后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如何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以非计算机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所谓的“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是指同一门计算机类课程在面向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时,在安排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均体现专业需求,以用人单位需求为考核目标。另外,是指在课程设计安排中,如何体现专业需求特点。

1.调研了解专业应用需求

任课教师与用人单位、毕业生及时沟通联系,通过广泛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任课教师参与专业系部的专业团队建设,与专业教研室的教师交流,了解相关专业基本内容和学科体系,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过程,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向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程度需求,广泛征集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相关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需要分析报告,完成相关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授课准备工作。

2.构建服务于专业的“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及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研,本文提出构建服务于专业的“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其中“1”为“知识普及课程”,该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引入计算思维的概念。“X”为按不同专业需求确定“专业应用课程”等后续课程群体,满足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相关知识的需求,并达到逐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

(1)知识普及课程面向全部非专业大学生开设,但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分级教学”模式,入学后通过计算机能力考核,按计算机基础能力和专业需求进行计算机组班教育,实现公共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完美对接,体现“专业应用”教学模式。知识普及课程群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追求软件与工具的最新版本;在内容选取上,以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计算思维方式为主,软件与工具是以有关理论技术应用的案例形式出现,利于软件和工具升级后的学习和拓展。

(2)专业应用课程群按照不同专业进行教学模块设计,分为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两类,从认知、实践和创新三个维度上梳理和优化大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按照相应专业的计算机能力需求整合专业应用类课程群的知识模块,建立“知识模块化,训练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能力递增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与用人单位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专业应用课程群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3.利用课程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突破课程局限,把课程设计范围拓展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中。突破只注重知识、理论、经验的积累的局限与不足,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考核教师与学生的考核指标。在课程设计的制定过程中,充分与用人单位相结合,通过“任务拆分”、“小组合作”等多元化方式,尽可能地与实际工作相吻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专业向“应用型”转变,服务于全体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必须与该形式相适应,建立符合专业实际需求的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对“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构建1+X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01).

第7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维护;教学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我院信息管理系网络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装与维护技能、软件的安装与卸载和简单的计算机故障分析、处理能力。本课程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内容更新快、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强。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相关就业岗位的信息反馈,其是各个岗位实际工作的基础,无论是计算机维修师、网络管理员、软件开发与软件维护人员等,都要求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事实情况是:之前很多同学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性、动手能力的重视不够,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对此,我们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对我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这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一、教学设计

1.以工作岗位要求为目标

经过我们的调研,与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密切相关的初级岗位有机房管理员、计算机维修师、电脑销售员等。我们根据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来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顶岗实习感受、体会工作过程。

2.以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

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际工作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每个子项目的教学中,首先阐明该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目标,然后介绍具体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模块化教学特点,强化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技能的培养,构建了11个教学模块,按照“认识计算机-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配置计算机-安装与卸载软件-优化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的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

3.工学交替

除了在校内实训室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重视工学交替,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利用周末业余时间组织本课程学生为校内其他学生搞“计算机维护和咨询”活动,推荐学生到实训中心做机房管理员、多媒体教室管理员助理,协助管理员解决计算机的各种故障。暑假期间,鼓励学生到电脑城公司参加实习,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了解用户对计算机市场的需求,了解计算机相关的最新知识,熟悉计算机产品的性能和市场行情。能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计算机系统配件,为用户制定一份计算机配置与选购方案。

4.采用一体化教室教学

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用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融“教、学、练、思”于一体。将课堂教学引入实验实训场所,教师一边进行课堂理论讲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场实物展示、现场操作演示等形式,学生一边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实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

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影像,拥有图文并茂、直观、交互性等优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利用一体化教室通过投影播放多媒体课件,将课本中的图片、图形清晰地展现,教师的操作步骤也能实时的体现,一些故障的声音也能让学生听清。有时还用视频教学,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装的过程中,由于教师需边讲解边操作,同学们围在教师的周围观看,这时只有站在离老师近的少部分同学能够看清楚老师的具体操作。其他同学看不清,以至于不愿看,教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讲解很多遍,导致学习效果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开课前先拍摄一段关于计算机组装的教学视频,然后通过投影播放,对于重点难点还可以放慢速度或者回放进行重点讲解。通过拍摄教学视频,老师只要讲解一遍,所有同学都可以看得很仔细。在一体化教室里,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可以实践操作的计算机,教师讲解的同时,学生可以按老师讲解的步骤一步一步操作,不至于老师讲完,学生就忘了,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教学效果。

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特别是计算机硬件,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跟计算机知识密切相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体化教室中不可能及时更新当前主流设备,教材内容也不可能是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搜索主流厂家、主流品牌的最新产品信息,给学生详细讲解各类器件的参数、性能、价格。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性、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与创新教学、模拟真实情况为主要特征。学生要成功地扮演好一个角色,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概念、特点、实用性,还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选购计算机”教学模块中,先把学生分组,每组两个人,一个扮演去采购计算机的本专业学生,另一个扮演计算机销售人员,然后对换角色。在这个情景开始之前,扮演去采购电脑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并在互联网上查阅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扮演计算机销售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各个品牌型号计算机硬件的特点、性能、价格,还要根据采购人员的需求、预算推荐他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这就要求两个学生都对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否则教学无法进行。为了完成这次教学任务,反过来要求学生必须去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最新相关知识,学生也愿意这样做,因为这种“角色扮演教学法”更有趣。

3.故障设置法

故障设置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计算机设置不同的故障,让学生把这些故障处理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重点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解决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首先由教师人为设置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过程出现一些常见故障,比如开机时有连续的长报警声;开机时有断断续续的报警声;开机后显示屏没有任何显示,也没有任何声音;开机后无法进入操作系统;无法打开Word等故障现象。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故障分析和处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提醒学生发生某种故障可能产生的原因。由于电子设备本身的复杂性,同样的现象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故障造成的,所以要多实践、多思考并善于总结故障产生的原因,积累处理故障的经验。这些内容既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故障设置、排查、解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用这种教学法,例如:“现有一台计算机按下开机键后显示屏没有任何显示,主机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要求学生把这台计算机的故障解决,完成这次任务,并填写故障报告单。故障报告单需详细说明故障现象,可能引起故障的原因,处理故障的步骤,故障是否解决。在这次任务中学生常常不易马上判断出引起故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产生这种故障现象的原因很多,而同学们往往没有从容易的方法开始,以致摸不清问题的根本。这就要求学必须多思考、多锻炼、多积累经验。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任务处理中获得知识,在任务处理中训练技能,在任务处理中产生兴趣,在任务处理中积累经验,在任务处理中获得自信,在任务处理中迸发学习激情,最终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

本课程我们之前的考核方式是3:3:4,即30%的平时成绩、30%的实训成绩、40%的期末理论考试。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为4:4:2,即40%的平时成绩,40%的实践成绩,20%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本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因此有些高职学院取消了理论考试,我们之所以没有取消,给予一定的比例,首先是因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再次我们前面讲的该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有“销售员”,这个岗位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其中40%的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平时的课堂表现、每个模块的实训成绩;40%的实践成绩,我们要求学生提供4张故障现象的不同故障报告单。这4张故障报告单可以是平时帮助同学处理计算机故障、周末业余时间在“计算机维护和咨询”活动中解决的问题,在实训中心机房、多媒体教室处理的电脑故障等。每张故障单需详细说明计算机品牌、型号,故障现象,产生故障的原因,处理故障的过程,最后还需对方签字确认,做相应的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教室里的课堂表现,“故障报告单”上体现的实践成绩和相关知识的理论表达,这种全面的、立体的考核,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也更到位,对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有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聂华.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探究[J].教育学研究,2013年1月

[2]王树宝.《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年10月

[3]李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2012年艺术工学与创意产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年10月

[4]张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改革[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1月

第8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行业对人才需求愈发迫切,企业需求的不单单是计算机的使用者,更是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开发者,并且可直接开展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等技术工作。由此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培养过程中应更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1]。由此可见,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策略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侧重方向不够突出,因而与当前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专业特色尚不显著,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优势。

1.2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验方法、内容在调动学生编程兴趣、软件开发能力方面对应发挥的作用尚不明显,并且实训阶段受一系列因素影响,致使难以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1.3课程体系改革较为滞后

在现阶段人才培养计划中,大都实行相关重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因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理论授课内容占据过大比例,使得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不足,学生鲜有发展、创造的时间空间。

2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本科院校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在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如何进一步促进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2.1强化教学体系建设

2.1.1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予以确立结合信息产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可发现,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结构表现为:仅需少量的科学家,相应量的高级工程师,较多量的技术工程师,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服务人员。鉴于此,本科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予以重新定位,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及人才能力需求予以有效确立。2.1.2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单元、领域予以确立本科院校应当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着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相关知识单元、领域开展优化整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单元、领域开展论证分析,进而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理论依据[2]。2.1.3构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本科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也就是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划分成学科公共基础课、专业发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进一步可对课程体系开展优化,建立“4+1+3”的基本架构,也就是设置4个学期的学科公共基础课、1个学期的专业发展课程以及3个学期的专业方向课程。

2.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2.1将实践课程划分成多个不同种类,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计算机课程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据极大比重,实验课即为学生创造一个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机会,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自主动手操作,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有效认识。课程设计属于综合实践课程范畴,要求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知识开展综合应用,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应用领域形成明确认识,进一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起到融会贯通的认识。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迈入社会前的一次不可或缺的严格训练,是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一环。因而,教师在对研究课题开展选择过程中,务必要充分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征,最大限度贴近实际,且具备可靠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可真正应用专业知识去自主解决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2.2.2建立多个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技能层、综合应用层以及设计与创新应用层基础技能层涉及的内容以基础性、概念性内容为主,验证性实验占据极大比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综合应用层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主体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科学针对的实验内容,并制定不同层次的实验要求,使每一位学生均可依据要求完成适量的实验,指引学生找出问题、处理问题,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设计与创新应用层属于特定设置的实践课程,该层次实践务必要关注设计性、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学习、专研时间空间,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动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3]。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具备十分强实践性的专业,专业前景极为广阔,伴随当今时代实用型人才需求的逐步攀升,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总结经验,全面分析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积极促进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郭银章,曾建潮.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3):6-9.

[2]陈付龙,罗永龙,郭良敏,孙丽萍.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3):162-163.

第9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范文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的讲解计算机改革的基本思路,就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的编译原理所获得实验教学改革以及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案例中高职院校以往的编译原理实验项目的设计更加倾向于验证类型的基础性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分量,但是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改革使其能够与实验教学改革更加的协调,从而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编译原理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当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个人的综合水平。

    1内容改革与实验改革同等重要

    在计算机专业中,专业理论的改革创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同等重要的,实验的改革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理论知识的更新离不开改革对其的支持,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以往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只是需要记住,并不能够对其今后的实际操作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对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将其转变成计算机的语言知识以及对其相应的处理操作,根据新的编译课程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新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动手操作的时候进行运用,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的兴趣都被重新激发了出来,学生在得到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对基础性的实验和综合性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