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

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

第1篇: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绿色食品;发展现状;措施;存在问题;建议;安徽宿州;桥区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75-01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1]。1990年,农业部正式向全社会推出“绿色食品”,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全面启动。发展绿色食品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广大人民健康消费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2]。

1 宿州市桥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桥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现有耕地面积14.37万hm2,人口187.9万人,同时是全国农业生产大区,全国粮食生产超级大县,设施蔬菜生产大区,该区农产品生产品种多、质量优,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客观优势。2009年农业部批准绿色食品原料小麦基地1.33万hm2,地点曹村4 666.67 hm2、夹沟5 333.33 hm2、符离3 333.33 hm2。由于诸多原因,2014年3月到期没有续展。2013年以前桥区共认证绿色食品6个,基地面积1.33万hm2。2013年至今全区获批绿色食品企业共3家6个品种,新申报绿色食品4家企业6个品种,发展形势持续稳步增长。

2 主要措施

2.1 政策支持

安徽省政府制定的《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及桥区政府出台的《宿州市桥区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的奖励扶持办法(修订)》中明确了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具体奖补措施。文件强调“加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强化农资生产经营和农村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督,积极扶持特色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对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给予4万元的奖励。

2.2 紧抓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色食品基地标准化水平。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在生产中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强化生产管理,建立健全生产管理体系,实施绿色食品质量追溯制度[3]。

桥区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环境优美、无大污染工矿企业,产地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水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施肥严格遵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执行,争取中央及省扶持,进行农田标准建设及生态林网建设。

2.3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组织乡镇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并组织公司产品完成绿色食品认证。

2.4 严格管理

加大绿色食品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培训力度,增强企业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绿色食品技术培训;要求企业签订“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承诺书”,开展经常性市场打假工作,纠正不规范使用绿色标志的行为[4]。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对绿色食品具体标准的认知。二是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够完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绿色食品生产程序及质量标准体系执行力度不够,内部检查员制度不够完善[5]。三是重申报材料,轻现场检查;重初次产品认证,轻现绿色食品年检和续展。四是绿色食品用标不规范,有超范围使用现象。按规定,“绿色食品”标志的有效期为3年,但有的商品“绿色食品”标志已经“超期服役”。

4 建议

4.1 加大绿色食品推广力度,提高认知

结合“农业技术提升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等活动的实施,将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及绿色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培训内容,同时采取聘请专家授课、现场咨询、发放宣传单等各种有效的宣传推广形式,大力宣传绿色食品相关知识,努力加深全社会对绿色食品基本制度的认知。

4.2 健全绿色食品认证及质量保证体系

一是完善绿色食品各项制度尤其是检查员制度,打算申报绿色食品的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检查员制度;二是在绿色食品认证后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程检查监督,并加大对产品质量的长期监管检查力度[6];三是严厉打击绿色食品标志使用不规范现象,同时对检验出的不合格产品加大相应处罚的力度。

4.3 创新机制,优化龙头企业申报程序

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要细化和完善现场检查程序和评估报告。明确现场检查时间,规定必须在作物生长期和产品加工期实施。重点加强龙头企业、系列产品、特色产品的认证服务工作,抽调检查员集中到申报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对检查结果集中汇总,并及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申报企业。解决企业在认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4 科学规划,加强基地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严格按照绿色食

品、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设粮油产品、瓜果、蔬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农药、激素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在种植、加工过程中,执行规定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生产资料[7]。

4.5 抓好农产品加工,确保品质

大力引进绿色食品加工工艺,制定绿色食品标准,规范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贮藏和运输,保障绿色食品的质量[8-9]。加快培育和建设绿色食品市场,培育品牌,加速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

4.6 明确目标,实施重点产品、重点企业认证

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明确绿色食品的认证重点为桥区优势农产品及重点龙头企业:一是粮油产品;二是瓜菜类产品。

5 参考文献

[1] 励建荣.绿色食品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与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12.

[2] 韩沛新.绿色食品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与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7-68.

[3] 熊建,刘旭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策略[J].粮油食品科技,2009(5):64-67.

[4] 韩沛新.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重点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5-9.

[5] 陈倩.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及发展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2):23-26.

[6] 怀锅.江苏绿色食品发展模式与发展动力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926-927.

[7] 杜长玉,高明旭,刘全贵.发展绿色食品的必然性和重要性[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1-3.

第2篇: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食品认证;基地建设;无公害

1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1 目标、思路和原则

(1)目标: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2)思路: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和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水平,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鼓励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需求较大的原料产品建设为基地;(3)原则: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相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1.2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条件

其基本要求一是基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营保证;二是基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 废气、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三是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四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五是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具有建设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制度。

1.3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建的申请和管理

这方面包括:(1)组织管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基地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各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负责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现场考查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基地的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2)创建申请流程:县级人民政府向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绿办)提出创建基地书面申请报告,填写《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申请书》等材料。省绿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并委托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对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现状评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绿办推荐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符合基地创建条件的,进行正式批准,并与基地县、省绿办签订创建任务书。年检和3年复查不合格,取消基地称号,并进行公告。2 绿色食品的产品论证

2.1 申请主体要求

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2.2 论证申请

申请人填写并向所在省绿办递交《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及以下材料:一是保证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二是生产操作规程(包括种植规程、养殖规程、加工规程);三是公司对“基地+农户”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合同、基地图、基地和农户清单、管理制度);四是产品执行标准;五是产品注册商标文本(复印件);六是营业执照;七是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等材料。

2.3 受理及文审

省绿办收到上述材料后,进行登记、编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认证材料的审查工作,并向申请人发出《文审意见通知单》,同时抄送中心认证处,申请认证材料不全的,要求申请人收到《文审意见通知单》后10个工作日内提交补充材料。申请认证材料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且本生长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申请认证材料合格的,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2.4 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省绿办在《文审意见通知单》中明确现场检查计划,安排专人现场检查,合格的可以安排产品抽样。

2.5 环境监测

绿色食品生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由检查员在现场检查时同步完成。

2.6 产品检测

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自收到样品、产品执行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单》、检测费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出具产品检测报告,连同填写的《绿色食品产品检测情况表》,报送中心认证处,同时抄送省绿办。

第3篇: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

1.1基础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准入管理制度。制定“准入”制度的意义在于设置了基地创建的“门槛”,从“源头”上提高了基地建设的水平。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生产管理体系,责任到人,管理到户,自上而下形成了生产管理体系;实施耕作轮作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采取少耕、免耕和保护性耕作等先进技术保持土壤肥力,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完善生产管理档案制度,研究制定了便于生产管理的册、簿、图,按照基地农户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村、乡、县有田间生产管理登记簿,乡、县有地块分布图和基地分布图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投入品管理制度。制定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以政府文件下发并有效实施;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基地管理者随农时深入农户、田间现场检查,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使用关,有条件的创建单位还建立了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实行连锁配送和销售跟踪记录管理。在病虫草害防治上积极引进并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对农业投入品使用及农业投入品市场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杜绝了违禁农业投入品进入基地。技术服务管理制度。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了技术小组,利用专家大院、农业技术咨询110等形式为基地农户传授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帮助基地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产业化经营是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而基地企农对接制度的执行效果对产业化经营有着直接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基地企农对接制度首先体现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上,主要有契约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三种形式。通过相互制约,使三方紧密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1.2验收管理制度。重点是把握以下环节:首先审核基地是否具备验收条件。创建期满,达到了标准化基地创建要求;自查结论合格;创建档案真实健全;达到了标准化基地创建目标。其次明确验收依据。包括农业部已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或规范、《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再次严格验收程序。认真执行听取汇报、资料审查、实地检查、访问农户和产业化经营企业、逐项评分、验收总结等规定的验收程序,对基地验收情况做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坚持验收标准。从资料审查到现场核查,每一环节都严格执行程序和标准,做到检查过程不落项,验收标准不降低,严守最后一道防线。

1.3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监管办法。先后出台了《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监管内容,重点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农户生产档案等进行监督和检查。认真开展监督检查。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督导基地农户、组、村、乡(镇)、县(市)自下而上开展生产管理自查。

2.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体系贯穿于全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始终,并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全省绿色食品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绿色食品总产值1330亿元,占全国的1/6;实物总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占全国的1/5;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6720万亩,超过全国认证总面积的1/4;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390万亩,为全国总面积的1/2,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从面上分析和典型解剖看,全省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涉及绿色食品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且衔接紧密、相互配套,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2.1质量管理制度的全程性。从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看,其质量管理制度是一个由多环节构成的制度体系,包括生产基地质量管理、产品加工质量管理和生产销售质量管理等方面。而实际上,每个环节还包含多个管理层次,如生产基地质量管理,就包括原料种植过程、收获过程、加工过程、销售过程等都是基地的组织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各项制度的制约和监督下进行的。基地生产前阶段,主要有环境评价制度、环境检测制度、组织管理制度。基地生产过程阶段,主要有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基础建设管理制度。基地原料收购、加工和销售阶段,主要有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设单位出台的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产订单、原料收购合同或种植协议等。

2.2质量管理制度的多层次性。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是一个体系,而且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并从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制订层面延伸到基地农户、生产企业和市场销售的管理层面,再由制度执行效果层面延伸到绿色食品生产和经营的各个层面。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质量管理制度为例:从制度制定层面看,有组织管理制度、验收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从基地管理层面看,有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基础建设管理制度;从制度执行效果层面看,主要有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设单位出台的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产订单、原料收购合同或种植协议等。这三个层次的制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制度是相互交叉的,有的是由一个层次独自实施或者执行,有的是需要各个层次综合实施或者执行。从各地情况看,制度体系这一多层次特征比较符合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实际,消除了制度执行的盲点和薄弱面,把涉及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各个层面、各种组织都纳入到制度的覆盖之中和约束之下,这也是绿色食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

2.3质量管理制度的可操作。从各地调查情况来看,方便操作是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这种可操作性非常符合现行的农村生产关系实际,符合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体制。因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确立必须以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由于在大多数生产基地分户经营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制度的制定指导和规范农户全程、全面按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生产,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对整个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而言,制度体系对绿色食品发展和管理更为重要,各项建设制度不能停留在纸上,必须落到实处。从各地情况看,近年来,各地针对现阶段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实际,在制定制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特点,力求制度简易化、可操作。

3.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的组织与实施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重在实施和落实。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着眼长效机制建设,大胆创新管理思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质量管理制度组织与实施模式。

3.1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实施中的主导作用。各地普遍成立了农业及绿色食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吸收农业、环保、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领导参加,负责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组织和落实。这一做法,有效地避免了制度落实的“盲区”,以及“扯皮”、“推诿”现象,也逐步形成了多部门协调一致,合力管理绿色食品质量的良好局面。

3.2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制度实施中的骨干作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链条长,经营分散,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各地采取部门联动,分段落实,合力管理的办法,确保了制度的效果。主要是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具体表现为职能部门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如工商部门通过开展“红盾行动”,重点打击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三品”产品;质检部门则通过“亮盾行动”,对绿色食品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开展检查,防止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市场。同时,注意协调和组织农业系统的植保、药检、土肥、农技等单位,重点开展基地阶段的监管,严格按标准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这种统分结合,部门联动的监管模式,切实堵住了监管工作中的漏洞,有力地维护了“三品”产品质量安全。

3.3充分发挥农户制度实施中的主体作用。针对现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各地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积极性,实现由“管理我”到“我监管”的转变。重点是在全面推行“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方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生产模式的同时,建立健全以确保“三品”质量安全的“农户联保责任制度”。即在“三品”生产基地特别是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以若干农户为单位,建立联保责任制,户与户之间,相互监督,诚信生产,确保每个基地农户都能诚信种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一些地方还注意从强化农民主动参与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入手,通过细化和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户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激励和制约手段,引导农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讲诚信、讲道德,牢固树立按照标准生产绿色食品为荣,不按照标准为耻的荣辱观。

第4篇: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od i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ide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lso is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the world's consumers. Green food productio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motion and use of green food production, and its scope is not limited to the food, but also should be extended to other economic crops. The EU countries have already started more strict management on the us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od production replacing the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ustralian federal government has proposed a national forestry and fisher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nineteen ninties metaphase, and introduced the "clean food" program. Japan also has launched the "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lan, and began to develop green food production method.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lso begun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green food production.

关键词: 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

Key words: green foods;regional brand;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151-02

――――――――――――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w2012-035。

作者简介:宋继华(197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老师,国际贸易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1 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

从1990年5月15日至今,中国从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以来,中国绿色食品的事业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期间的历程又可以被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绿色食品的科学概念;开始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的结构,系统的建设绿色食品工程道路的开展;稳步的进行绿色食品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推进。

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的问题

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有着良好的赞誉,但是期间也夹杂着多种多样的问题在里面,致使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的竞争力有所下滑和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中,较为多的问题为:

2.1 品牌企业多驳杂,导致竞争力变相减弱。中小型企业对于自己的企业品牌意识弱,建设品牌产品的投入和包装的资金投入十分稀少,很多品牌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理念和形象,没有消费者购买欲望和产品的认可度,这十分严重的束缚了企业的品牌建设和规模扩大。众多绿色食品的生产和经营者为较为散乱的农户,没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经营能力,这样大大的减弱和绿色食品的销售和品牌的树立难度。

2.2 销售模式落后,各种类型销售市场没有健全的绿色食品的专业性营销区域,使之销售量降低。黑龙江省的大部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市场销售意识偏弱,对生产出的产品包装和外销声誉、顾客满意度、忠诚度和巩固率重视不足,销售手段比较一般甚至落后,主要体现在:一是生产企业多为小中型农户散户没有健全的营销模式和组织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顾客购买率低,企业难以达到目的的营业收入,不能继续的包装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二是销售路径狭窄和网络覆盖率低。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销售地点主要是超市,但绝大部分超市没有建立绿色食品专柜,绿色食品多见散方与于普通食品中不好挑选。这不仅耗费了消费者选购的时间也使之不好区分绿色食品和普通食品,也不利于绿色食品品牌的推广和发展。并且经营地点过少覆盖率过低,不能做到绿色食品的有效传播,造成了品牌效应下降,购买率低的原因。

2.3 物流运输难题大,绿色蔬菜的保质时间短、运货量大,难以保证货物在新鲜的时候送到市场,使之加大了运输的难题和费用,向外地运输提高品牌的推广有不利的影响;最近几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物流业通过发展取得了一下成绩,但还处于雏形阶段,还面临很多问题:一是绿色食品销售地点分散,不易传递,食品保质要求高,物流成本偏高,各个环节将会加大食品的损耗量,销售渠道单一流通不易,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现代流通体系。二是省内运输不畅通。一方面散户种植企业多设立在农户农村中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不畅通,路况不良,使绿色食品在运输途中时间过长损耗偏大。另一方面物流通信设施发展滞后,没有完整的通讯和联系方式体系,管理能力薄弱,造成信息的误差,没有针对特定条件下的完整应对,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2.4 资金的短缺,营销绿色食品多为中小型企业居多,资金的流动可能性较小。并且绿色食品在同领域内资金要求量高。使之中小企业很难发展起来,做大其品牌的能力。企业资金投放量少是束缚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的主要障碍。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户自身资金稀少不足支撑。二是金融支持较少,银行对于中小型绿色食品企业存在一定的惜贷现象,即使放贷条件也十分苛刻、利率优惠较少。三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扶持力度较弱。

2.5 伪冒商品多,品牌难以立足支撑。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伪冒商品十分之多,直接的损害了绿色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品牌意识,对消费者和诚实经营的企业利益造成损害,市场公平被打乱,造成了绿色食品的声誉危机。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在众多产品中辨认出绿色食品的真伪和质量,为一些不法商贩投机倒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提供了条件。

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竞争力提升对策及建议

通过调查和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与竞争力提升的相应对策,通过加强中小型企业的品牌意识和提高消费者的信誉满意度;多方面管理市场的不规范操作和打击不法商贩的违法行为;集中性加强企业的管理增加其的竞争力;加强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区域品牌整体竞争优势。

3.1 品牌企业多驳杂 注意品牌的保护和防范意识,按照通俗的说法,名牌就意味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总是喜欢购买自己熟悉的品牌,因为他们觉得熟悉的品牌质量可靠,服务优良,因此一个为人所熟悉的品牌往往会被首先选中。在第一次考虑用品牌的因素中,知名度的作用就特别重要。有人曾经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可口可乐与同类性质的几种饮料混在一起,撕去标签,让消费者品尝,结果可口可乐并不占上风,由此可见商标知名度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3.2 销售模式落后 农产品直销的模式。目前,许多地方还实现不了农超对接,多元化的农产品直销模式,无论是新发地菜篮子配送尝试的批发市场主导的基地对接社区店模式,农产基地或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中介方式,都是国内新兴的一些直销创新模式。农超对接肯定是农产品直销的主流模式。因为目前在中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还是批发渠道,而更多新型的农产品直销模式也处于尝试阶段。

3.3 物流运输难题大 选择有利于保护商品、运输效率高且成本低廉,而又受季节、环境变化影响小的运输方式。目前我国铁路、公路、水路、空运等各种运输方式均已被广泛采用,它们优势互补,已逐渐形成较完整的运输网络,这为全国性的蔬菜流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

3.4 资金的流动可能性较小 ①增加融资渠道,由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关系,推荐优质中小企业名单和优质建设项目,提高金融服务效率。②企业还应加强自身内部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果,将各项资金计划落实。

3.5 伪冒商品多,品牌难以立足支撑。提高绿色食品的防伪标示,搞品牌强化认知,使消费者能够容易辨识的防伪手段,并且自主提高商品的质量,层层把关,能够做到,伪冒商品不能做到的质量大关。

参考文献:

[1]赵广英.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与竞争力提升的研究.对外经贸,2012.

[2]王孟龙.区域品牌称霸的逻辑[J].中国质量与品牌,2006,(4).

第5篇: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

完善管理制度 记录茶园农事

溯本清源,华祥苑从源头控制茶叶质量安全和保证茶叶优良品质,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种植管理制度,让茶园管理人员完整记录茶园农事活动。建立良好种植规范,详细记录茶树栽培过程中的农事活动,包括病虫害防治、施肥、鲜叶采摘、修剪、除草、种植、耕作等;建立采收、运输管理制度,确保鲜叶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后采收,并做好鲜叶采摘和流向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鲜叶的采摘日期、采摘方式、数量、初加工厂名称等。

公司还成立了追溯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对基地茶园管理人员进行多次全方位培训,根据茶树品种和茶园特性来指导茶园管理人员如何做好茶园农事记录。例如,印发《华祥苑生态茶园管理表格》、《华祥苑生态茶园施药记录表格》、《华祥苑生态茶园施肥记录表》,要求基地管理人员在茶园的种植生产管理过程中,详细记录作业地块、作业时间、责任人、农药和肥料品种、来源、使用情况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等进行详细记录。

茶叶生产管理档案的建立,使基地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去操作,使茶叶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使公司生产的茶叶得到了广大客商的青睐。

建立基地管理部 强化指导监督

为从源头控制茶叶质量安全,华祥苑公司在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下属设立基地管理部,专门从事基地管理事宜。基地管理部共计10余人,其中不乏茶学及植物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基地管理部人员每年都要对基地的化肥及农药用量进行详细的计划,保证基地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

每到施肥用药期间,由基地管理部的专业人才组成的指导监督小组,到每一座茶山、每一片地块,仔细巡查、监督、记录,详细了解茶园管理人员的施肥用药是否严格执行公司年初制定的标准。

由于华祥苑公司基地全部实施生态种植模式,因此化肥与农药的供应商必须全部来自华祥苑基地,全部实施有机生态种植基地所使用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均需要来自能够提供营业执照、有机认证、检测报告等详细材料的正规厂家。为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杜绝使用国家禁止农药以及没有通过认证的化肥等农资产品。

茶叶采摘之前,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都要对基地鲜叶进行最严格的检测,查看是否使用违禁农药,以最专业的人才、最先进的设备、最严格的检测,确保每一片茶叶都是真正放心的好茶。

引进先进设备 规范加工建档

公司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安溪铁观音有机生态茶清洁化加工生产技术,该技术秉承“传统继承和创新并举”理念,在有机生态乌龙茶生产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投入巨资引进机械一体化自动设备,以清洁化连续作业生产为目标,对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打造自动化生产线,并推行ISO9000、ISO22000和HACCP质量管理体系,改善和提升产品品质,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

公司实行多道严格的检测程序,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检测方式包括内部检查和第三方检测,检测内容有:一是对茶园鲜叶的检测,二是对初加工为半成品毛茶的检测,三是对精制加工为成品茶的检测。此外,公司还改善仓储卫生条件,按照不同地域、等级、口味风味细分入库。

第6篇: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业;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市场

1 塑造绿色温宿,发展品质农业

温宿县离乌鲁木齐、北上广等重要消费市场运距长、运价高。但是,温宿县农业优势资源丰富,产品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出消费者期盼的“安全、营养、美味、健康”的高品质农产品。要充分利用温宿县农业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采取“以质取胜”的策略,着力塑造“绿色温宿、品质农业”的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建绿色基地、打通销售渠道为关键措施,强力推进农副产品外销。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确立产品形象的重要标志。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温宿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已基本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思路清晰,形式多样,重点推进”的发展思路。截止2013年底,全县有效使用绿色标志的企业总数为2家,产品为5个,总产量1.9万吨,国内年销售额2258万元人民币。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 13家,产品 13 个。有2个企业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投入缺乏以及技术力量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温宿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后,全县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围绕县农业农村中心工作,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机制,切实提高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产业力度,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业效益。

2 明确发展目标,夯实发展基础

(1)在思路、规划、手段和政策上超前谋划。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2)结合自治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等目标任务,尽快编制“十二五”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

(3)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力争5年时间,使一批农业乡、镇、企业都能围绕优势特色资源,发展1-2个主导产业,培育2-3个主导产品。

(4)培育农产品精品口品牌,在大型超市逐步设置绿色、有机食品销售专柜,实现“农-超”、“商-超”有机结合,注重以品牌引导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使认证速度、产品质量、生产效益协调发展。

3 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发展机制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稳步扩大总量规模,全面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加品牌效应,推动绿色、有机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1 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逐步完善以产品生产、科技支撑、市场流通、服务管理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体系,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强对企业和农民的培训,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管理的要求,督促认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热情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便利。

3.2 加强监管检查

全面推进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有机结合的认证手段,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与标志市场监察制,改进产品抽检方式,增强取样的合理性,以保证产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绿色食品例行检查制度,对获证产品和基地要实行年度抽(检)查,指导基地和企业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和规程进行生产,不断提高绿色食品认证的有效性。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绿色食品行为,维护绿色食品的良好形象,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3 完善服务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把加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体系,积极推行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升消费需求多变的应对能力,力促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快速发展。

4 抓重点、保质量、促发展

紧紧围绕温宿县农业农村工作重点,谋划和推动绿色、有机食品事业,着力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4.1 紧紧围绕一批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有重点地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发展

结合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在一些有优势、有资源、有特色的设施农业重点发展乡、镇(场),按照“绿色温宿,品质农业”的理念,重点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并将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扩大总量和规模,力争使全县蔬菜类产品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数量达到90%以上,在产品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4.2 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创建各具特色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围绕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按照基地创建标准和要求,大力创建水稻、红枣、香梨等基地。建立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动加工集群,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用“星级”服务,专人跟踪,力争使全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每年有所增加。

5 重视宣传与推介,营造良好环境

绿色、有机食品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为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已为部分消费群体认可接受。但仍需加强宣传,以期正确引导更多的消费者健康消费、安全消费。要抓好与新疆日报、阿克苏报以及温宿电视台等媒体的合作,以专栏、专题等报道形式进行宣传。重点抓好三个层次的宣传;即多渠道抓好面向消费者宣传,让广大消费者认可、接受;面向生产企业宣传,使更多企业参与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向政府宣传,争取温宿县领导重视支持。

重视绿色、有机食品推介和市场建设。借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两个平台,组织更多的企业出去参展,展示温宿特色农产品,宣传温宿特色农产品,组织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开拓华北、东北、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加快推进绿色、有机食品事业发展,是实现温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市场开拓的迫切需要。农业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7篇: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

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税为目的,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原则,全面推广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立足资源,挖掘潜力,打牢基础,强化标准,切实发挥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提档升级,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建设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指导和监督农户生产作业,基地内水稻亩产实现500公斤以上,全部达到A级绿色食品标准。通过加强基地基础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旱涝保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扩大订单规模,形成新的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市场销售空间;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不建排污企业,彻底根除污染源,使基地及周边地区水源更加纯净、土壤更加肥沃、空气更加清新,最终实现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大米产品品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总体目标,带动全县绿色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全县农业向全面绿色化发展。

三、基地布局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的原则,我县50万亩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其中:*镇1.0011万亩、会发镇12.7万亩、大罗密镇1万亩、天门乡8.538万亩、宝兴乡9.4245万亩、德善乡8.3万亩、松南乡7.9864万亩、伊汉通乡1.05万亩。

龙头加工企业主要依托哈尔滨*绿宝石优质米有限公司、哈尔滨*秋然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且都已取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稻米加工企业。

四、主要任务

(1)良种基地建设。建设绿色水稻良种基地5000亩,年产优质良种250万公斤。建晒台10000m2,种子仓库4000m2,标准化智能温室5栋、育苗大棚140栋。

(2)基础设施建设。加固吉兴、吉利等6座小型水库主坝,拓宽3条主干渠道总长9000延长米,修建8座闸门、24处桥涵、8处提水站。购买中型拖拉机5台,插秧机20台,旋耕机20台,排灌设备50套。

(3)生态环境建设。在双龙灌区和双凤灌区聚水区内各植树2000亩;在田间主干路两侧植树10000株,共计31万株。

(4)企业提档升级。扶持4家龙头加工企业,购买新型制米机4台,抛光机4台,色选机4台,白米分级筛4套,自动灌装设备4套。

(5)配套技术组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1万吨;购置电教设备8套,培训农民1.6万人;建成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点8个,购置检测化验仪器8台(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领导力度,精心组织实施。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由县农委牵头,8个乡镇具体实施。为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基地建设任务,县政府成立了*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佟宝刚任组长,副县长杜珉、农委主任王凤有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县农委、发展改革局、财政局、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水务局、林业局、农机总站、信用联社、供销社、农技中心、种子公司等相关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办公室主任由县农委主任王凤有兼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和后期运行管理等工作。各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实施、农业投入品执法管理和检测、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体系,按各自职责协同组织实施。要完善和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加强领导,确保投入,搞好配合,形成合力,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二)加强基础建设,实现高产稳产。要进一步加强控制性水源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强中小水库、塘坝加固和农田灌排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抗旱资金,增打抗旱补水井,确保灌溉用水需求。扎实开展耕地培肥、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地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大型农机具补贴,推进大中型农机具更新改造、新型农机具推广等农机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率。健全县、乡、村三级防雹联防网络,有效开展防雹增雨工作,全面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标准;积极培育和扶持科技示范户,做到乡有科技示范园区、村有科技示范群体、户有技术明白人,真正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三)培育壮大龙头,促进产业化经营。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牵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并支持稻米加工龙头企业更新加工设备、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开发新产品。积极组织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扩大订单面积。龙头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基地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抽样送检、统一投入品种和数量、统一生产制度规范、统一包装标识,从而形成规模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引导和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标识,推动企业和产品提档升级,力争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上取得新突破,促进农民增收。

(四)加快农技推广,搞好科技培训。要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大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同时,要根据基地建设任务,采取科技下乡、电视讲座、印发资料、科技大户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认真搞好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根据农民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食品水稻栽培、水稻新基质育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力争培训到基地内的每一户,做到一人不落、一课不丢,消灭技术空白点,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要根据各生产环节的技术要领,加强现场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选种、安全用药、合理施肥,确保化肥和农药残留不超标准。

第8篇: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对策;措施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就要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1.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快速发展。从1997年开始,我市提出了“提高质量创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工作思路。1998年,启动了无公害蔬菜生产。1999年经检测,辽宁省农业厅批准我市5个乡镇3万亩保护地为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地。2001年,我市又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现在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面积达23.5万亩,年产以黄瓜为主的各类无公害蔬菜80余万吨;无公害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二是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步入新阶段。目前,全市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87万亩,产品认证11个,绿色食品认证6家17个产品。已经认证的绿色食品有蔬菜、果品、杂粮、豆酱、酱油等十多个品种。

三是管理体系已经建立。目前,我市成立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公室、农业环境保护站、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

2.优势分析与存在问题

一是交通通讯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我市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界处,近沈阳、临北京、接锦州、依承德、连内蒙,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关内外“天然孔道”之称。这些都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二是资源优势。我市属低山丘陵区,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1%,生态质量较优,无工业“三废”污染。我市的土壤、大气和农用灌溉水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的条件,独特的光、热、水、土、气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设施蔬菜、花卉、优质水果、优质杂粮、优质牧草及经济林的生产。

三是产业规模优势。多年来,我市紧密围绕大力发展避灾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不断培育壮大保护地、畜牧业、经济林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已发展到23.5万亩,花卉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以无公害黄瓜为主栽品种的设施反季蔬菜年产量达80余万吨,鲜切花、种球年产销量达到3.5亿枝和3.5亿粒。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全市畜牧小区已达到309个,规模饲养户发展到8415户,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2万头、16.5万头、43万只和650万只。在经济林产业发展上,加快以“两杏一枣”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全市以已发展到105万亩。

四是气候条件优势。我市气候特点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为8.3℃,年日照时数为2844.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477mm。非常适合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特别适合发展设施农业。

在看到上述优势的同时,更应看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缺乏标准化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手段。我市目前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全市大规模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需要。

二是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执行绿色(无公害)标准难度大。农村土地资源分散经营,生产者为千家万户,限制了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也影响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实际执行,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市场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三是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牵动能力不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申报主体应当而且必须是企业。我市涉农企业多数存在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与农户的经济联系松散,约束力较差,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不易保障。

四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差。很多人对绿色食品的概念、特征、标志知之不多,消费者缺乏对其概念及内涵的准确理解。农事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非绿莫入”的发展趋势和逼人形势普遍缺乏紧迫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积极作用及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发展对策

建设基地。要围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以设施蔬菜、玉米、杂粮等为主的种植业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苹果、葡萄等为主的水果业绿色(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肉羊、肉牛、瘦肉型猪、肉鸡、肉鹅、蛋鸡、奶牛等为主的畜牧业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

培育企业。要以基地为依托,发展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生产加工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延长农林牧各业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达到经济增长、财政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开发产品。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杂粮、果品、肉蛋奶等。

开拓市场。要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培育工作,要积极鼓励企业生产和经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4.保证措施

(1)要强化制度保障,推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上切实体现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要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把发展绿色农产品工作纳入各地、各相关部门工作计划,与干部、特别是要与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2)要加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要适应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需要,尽快完善绿色食品的环境监测和产品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更有效地检查、监管农产品质量;要以我市配肥站为基础,建设覆盖全市的有机肥生产营销体系,满足种植业和林果业生产对肥料的需要;要根据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规划建设全市生物农药生产、销售、推广服务网络,满足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物灭虫的需要。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立绿色食品主导品种生产示范园区,引导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健康发展,促进相应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筹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信息网,实现与市、省、全国联网,及时、准确了解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信息,推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提拱信息服务。

第9篇: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

按照“一统三分”战略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特色粮油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培植龙头企业和打造精品名牌为突破口,巩固提高传统粮油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扩大杂粮等特色粮油食品加工业规模化生产,着力构建特色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粮油食品知名品牌,促进全市粮食产业化全面发展。

二、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主要经济目标。

全市粮油食品加工业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经济目标:年。

1粮油食品加工业总产值达50亿元。

2粮油食品加工业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粮油食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重过40%逐步提高粮油食品加工业在地方经济中的贡献率。

(二)建立七个粮油产业园区。构建五大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即:以竹山县为主发展小杂粮特色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郧西县、竹溪县为主发展魔芋、葛粉、杜仲、杂粮挂面等山区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房县、郧县、丹江口市为主发展玉米、红薯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房县、竹溪县为主发展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集群;以房县为主发展糯米皇酒加工产业集群。

(三)培植一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培植产值过10亿元、利税过亿元的粮油产业龙头企业1个;产值过5亿元、利税过五千万元的粮油产业龙头企业3个;产值过2亿元、利税过两千万元的粮油产业龙头企业5个;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粮油产业龙头企业10个。

(四)积极推进特色粮油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年。优质芝麻、花生等特优油料基地10万亩;以郧县、房县为主发展糯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等优质玉米基地15万亩;以郧西县、竹溪县为主发展魔芋、葛根、杜仲基地共17万亩;以竹山县为主发展高标准杂粮基地10万亩;以竹溪县、房县为主要发展优质稻基地18万亩。

(五)打造一批粮油产品精品名牌。力争在年内争创3-5个“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同时。

三、采取得力措施。

(一)培植龙头企业。

1加快推进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联合重组和产业聚集。增强企业经营实力。

2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民间资本参股或控股等形式。

3鼓励和支持粮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等方式。对上下游关联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改造,促进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接,形成相关产业与龙头企业的聚集,组建粮食产业化经营集团,重点扶持武当粮油产业园区及6个县(市)粮油产业园区建设,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加大扶持力度。

1增加财政投入。一是积极争取省财政粮油精深加工项目贴息资金和农产品加工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市、县(市)政府安排粮食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粮油工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建设、打造精品名牌、培植优质原料基地等方面的奖励,使用和管理上,由同级财政和粮食行政部门共同负责。市级财政从年起,每年预算安排粮食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200万元,并酌情逐年增加;县(市)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安排粮食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原则上每年不少于50万元。三是每年市级科技三项经费的三分之一用于农副产品及粮油食品精深加工的科技投入。

2加大部门扶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文件精神。重点倾斜支持粮食产业化发展。各级粮食、发改、科技、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要积极申报项目用于粮食产业化和粮油食品工业的发展。金融部门要做好对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的统一公开授信工作,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落实国家、省有关发展粮食产业化的有关政策,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进一步放宽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的贷款条件,加大对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为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关部门要在税收减免、企业用地等方面用足用活政策,并在项目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级、省级、市级名牌产品申报,以及技术信息、招商引资服务、产品推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3对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湖北名牌”和“著名商标”名牌”产品。

4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形成多元投资的格局,促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三)依靠科技进步。

1坚持走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道路。着力引进科技成果,重点研发玉米、红薯等杂粮生产加工新产品,走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2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推进粮油食品加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走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四)突出地方特色。

1不断调整和优化粮油食品加工产业结构。增加特色粮油食品加工的比重;不断培育和引进特色粮油食品原料优良品种,推广高标准的优质原料示范基地建设,从特色粮油食品原料选种、育种,田间施肥、温湿度控制、收获贮存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确保质量稳步提高。

2坚持开发和引进、内联外引相结合。整合关联资源,对特色粮油食品品牌实行全方位包装,实现产品包装、品牌包装、文化包装、价值包装相统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竞争力。

3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认证及关键危害点控制(HACCP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杜绝使用非食品添加剂、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加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4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标准化流程生产和加工。争创市、省、国家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