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免疫学的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元理论注重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形式化检视,通过诉诸语言来分析、检验和判断心理学,尤其是现存的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同时,运用基本的元理论范畴去辨识和归纳心理学的理论现状,以揭示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近年来,在西方又出现了一门系统地探讨心理学自身问题的分支学科——“元心理学”(meapscooy。美国心理学元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雷科弗提出,元心理学是比心理哲学更宽泛的概念,它重在考察心理学范围内科学哲学所考察的典型议题,如理论的可接受性与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对心理学的元问题即学科内部的最高问题的质询和解答来澄清自己实际上已经选择的理论类型,并通过对这些类型的批判性检视,达到新的心理学发展境界。
元心理学是心理学之学,是以心理学自身的理论陈述和研究状况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尽管目前西方仍有不少学者对元理论概念及元理论化研究趋势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不少严厉的批判。但是近20年来,许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学科元理论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已经逐渐成熟同时也对当前西方心理学理论研究中的“后基础论”运动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元理论化研究趋势已被视为许多学科理论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些学者认为,“是获得对理论深入理解的方式,构建新理论的序曲,形成超越的理论视界的资源”111。特别是在当一门学科的主题概念出现某种新转变时,元理论能够在修正目前该学科所通行的范式和纲领的研究中发挥出重要的理论组织功能。
同时,当某一学科的研究很久没有出现进展时,似乎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许多研究越来越困惑,元理论化研究更能够凸显出其内在的学理价值。其通过对学科奠基者当初提出的学科目标建设的可行性、理论的恰当性等基础性问题提出反思、追问和质疑,进而寻求开辟新的发展路径。由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长期处于众多困境之中难以自拔,于是元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出现便成为一种逻辑的必然。西方主流心理学一直信奉“方法中心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危机也多被归结为“方法危机”。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建构理论过程中却连续遭受挫折,不少心理学研究者便开始尝试超越方法论的传统,探索心理学的新的建设与发展途径。后现代心理学无疑是当前西方心理学众多流派中的积极探索者。
作为一种泛化思潮的后现代心理学研究取向,其在许多方面包孕了自己对心理学科中的元理论问题的反思、追问和解答。后现代心理学在哲学上,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建构实在论(ccnstrutverealim)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本体论思想,拒绝形而上学和元理论,这就意味着对旧的形而上学的超越和克服,将建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作为自己的发展任务,他们不得不自觉地将元哲学问题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并在这方面进行重要的重新建设与构造;在科学观方面,无论是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还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他们均普遍以有机整体观、生态科学观为武器,试图实现“世界的返魅”再现“科学的魅力”,进而建构起内生性的“真善美统一”的后现代世界观与科学观;在心理学领域,后现代心理学通过不断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赖以立足、发展的理由及方法的反思、追问和判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离散式的元理论。近20年来,西方后现代心理学在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主流话语系统进行批判为先导的前提下,重新解释与建构起了新的心理学的知识观、真理观和意义价值论,其中出现的众多新的研究范式,特别是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等流派,在知识论和认识论领域所开创的“后继认识论”(rucesrepistenology)更是在元理论层面上对以科学主义为代表的实证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假设思想的一种有力否定与超越。
除了对科学主义的心理学的知识观进行批判的同时,建设性的后现代心理学还对目前另一种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一认知心理学进行了批判。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元理论核心假设是物理符号加工系统,主张物理符号系统类似于人的心理表征机制。而后现代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元理论核心假设,不是“心理机制”或生理机制和表征而是话语、技能和能力。表征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建构主义者则认为,谈话的方式才是中心;谈话本身提供的不是“心理表征”而是“心理工具”可以服务于修补与指示的双重功能,也都可作为发现已有意义的符号。心智表征的真实是从社会获得的,其不是对真实事物的指代,而是对在社会传统中运用修辞和文本方式建立的实体的指代,即“理论方法”。当前即使与认知心理学关系十分密切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也批评了经典信息加工理论的“表征”核心概念。例如,格拉斯费尔德和斯皮罗等人便认为,知识并非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一种解释和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其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重视“知识的表征和信息的输入”问题,这就等于给知识赋予了预先的客观确定性和权威性。所谓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概念及与之相匹配的知识学习设计原理,无不反映出传统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灌输”思想。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并不是信息输入传递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转换、加工的建构过程,其中个体的经验信念、活动参与、语言灵活性在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也相当关注“怎么做”的方法论问题。尽管后现代主义者不习惯于使用方法一词,但有时他们也用近似于方法论的术语讨论真理与知识问题。在与现代主义者作斗争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不存在方法,不存在务必遵守的程序规则。存在的只是他们后现代主义的反规则和怀疑一切的严格作风。后现代的方法论是后实证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的。他们甚至声称,就方法而言,“怎么都行”。而作为对现代心理学“科学方法”的替代者,后现代心理学主张这样两条方法论途径:内省的反客观主义的解释和解构。“解构”注重否定的批判能力,而“解释”则侧重表达某个积极的观点。在现代心理学的领域里,解释的特点受到严格的规定:寻求协调、追求对真理的统一,而不是寻求各种方案的扩大和增加。而在后现代心理学的解释理论中,解释已经不是深入根底的追求真理的活动,而是起中介作用的个体化理解形式。“任何一个文本的无限数量的解释(意义)都是可能的”。所有的文本意义、所有的解释,都是无法确定的。所有的解释都是等价的。他们拒绝让某个陈述高于另一个陈述。社会建构主义者提出要将话语分析方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话语分析方法并不亚于自然科学的精确性。与这种基本方法相关的方法还有访谈法、叙述一写作法、介入观察、协调理解、争论研究等方法。他们还创立了G方法,主张将主观性纳入人的行为分析当中,并对其进行测量。这应该说是近10年来后现代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许多积极探索成果。
同时,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主张也涉及了心理学的实践论问题。实践论是与方法论相联系的另一个基础性问题,即“如何去做”之类的实践应用问题。这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已经超出了元理论的既有研究范畴,但是实践论题本身的重要性也迫使元理论研究,对于实践问题不得不对理论的应用问题给予应有的关注。因为如果任何形而上学的元理论是无用的,那么,有关后现代心理学的一般性质和结构之类议题的讨论,同样是多余的或者是无用的。倘若一个心理学理论问题的解答是有意义的,那么其必然是人类实践所必需的。一切具有实际价值的基础性问题的反思和探讨,也理应涉及元理论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后现代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主张生活实践的哲学,而后现代心理学也特别强调要有一种关注日常生活世界和实践操作的心理学。正如建构主义者波特(pq«t2000)指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有利于心理学实践向这样四个方面的转变:(1)促进语言的意义与功能的转变。(2)从个体中心模型向关系模型转变。(3)从客观世界向社会建构世界转变。(4)从经验实证向话语分析转变。
波特还批评后现代主义的话语心理学未能将人的实践活动概念化,未能认识实践的行动定向和协同来建构其功能,也未能说明实践如何通过人的分类、公式化及定向活动获得意义。话语心理学集中强调了自然情境中关于现实和认知的“文本”的产生过程,这种文本是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应该说,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潮、一种理论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承认。但是这种所谓的新的心理学样式进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对学科和职业实践活动的贡献,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值得进一步关心的问题是“后现代心理学能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能否为心理学的职业和专业实践上有所丰富呢?”后现代心理学也越来越重视这些重要问题。格根指出,现代心理学中,在学术性知识与实践的应用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强的鸿沟与等级之分,而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区别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消除。揭示世界的理论并不是对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在社会中的话语行动建构。所导致的结果是,理论是其自身的一种实践形式。理论也是一种实践自身的形式,理论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实践是技能化的做事(skilledpefmance)'为了使心理学家超越学术专业活动的话语世界,更直接地丰富自己的实践形式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后现代研究者一方面强调心理学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文化实践,另一方面开始重视增加有效用的实践操作系统的探索,以便能使目前现代心理学的主要专业职业实践成员,如心理治疗、咨询、教育、测量和组织管理工作者等能够从中受益。需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后现代主义的心理治疗与咨询模式已经出现在家庭疗法、叙事疗法、交往互动疗法等职业实践中。随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深入发展,这方面的工作也会得以进一步加强,必将会给后现代心理学获得更大的内在生命活力。
笔者以为,后现代心理学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工业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探索,且其本身也正在处于发展及完善之中,受到我国心理学界重视也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事情,因而要对其元理论探索成就作出比较全面而准确的评价,尚为时过早。根据一些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似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的结论:首先,后现代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当前心理学对学科自身的反思。对学科问题的反思、追问和解答是寻求学术繁荣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西方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日益勃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即是心理学理论反思的逐渐深化。心理学理论研究所探讨的问题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最后根据,因而是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元理论。作为元理论的心理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学科中的最一般公共概念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二是经常反思心理学科的基本问题,从而重新整合自身。作为元理论的心理学,为了同人类知识、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相衔接,它不断地面临着基础问题的重新组合压力。而后现代心理学正是基于后工业社会的时代精神对心理学的许多重大学科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探索和创新。后现代心理学并非完全的反知识、反科学、反技术的基本本体论形态,而是要“使科学主义心理学对人的扭曲需要让位于一种本来就应该是合理的并且是开放的心理学了,并且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且充满思想、记忆、知识和态度的人类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它强调在后现代的科学观、技术观、实践观基础上,建设更加人道的合理的理想的“后现代社会”探索新的精神样式、文化样式、心理学样式;其在人格的整合、话语心理学的分析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富有成效的积极性学术成果。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综合办事机构的学院办公室,担负着承上启下衔接各部门的重要任务,其工作和管理效率、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以及在社会上的形象。本文就学院办公室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部门作用。“学院办公室”在本篇文章中简称“院办”。
1 当前高职院校院办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院办公室工作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方式、管理理念上。
1.1 官本位思想残存 学院办公室的基本职能是为学院领导提供决策服务,为师生的教育、教学、生活等服务。目前,高职院校深受官位思想影响,学院领导成为最具权威的决策者。其表现在决策时不民主不公开,独断专行,学院办公室从而也成为听从指示的从属部门。笔者认为,学院的决策应更多地依赖于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专家”。管理也不再是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它需要建立各种不同层次的管理群体,共同参与
管理。
1.2 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院办的部门工作人员对工作重要性的认知不足,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落后。归根到底,服务意识不强是学院办公室工作的一个重要缺陷。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经常身心疲惫,或多或少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根据研究资料显示,当前的高职院校学院办公室的工作多属于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甚至对主动服务持一种不理解甚至抵制的态度。
1.3 工作效率不积极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观点不断影响着传统的学院办公室工作。很多高职院校的学院办公室工作只局限于校内的工作职能,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缺少对外的意识。
1.4 管理制度、管理体制有待健全 就部分高职院校
而言,学院办公室的工作普遍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工作目的也不够清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其次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明确工作环节中的责任制度。
1.5 人员素质与能力方面的问题 总体上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学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了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专业设置情况,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但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特别繁杂,缺少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时间和动力,从而影响了办公室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因此很难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除了协调能力、公关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院办工作人员还要了解教育行政管理知识,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熟练运动计算机操作,有时甚至要有一定的理工科专业知识。
2 做好院办工作的措施及对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院办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院办职能的有效发挥。为此,笔者提出几点问题解决的方法及策略,以供参考。
2.1 对院办管理职能重新定位 院办是高职院校的“窗口”,具有举足轻重的管理作用与服务作用。很多人认为,院办就是一个“打杂儿”的地方,其工作主责就是学校领导布置的“零活”、“散活”,根本谈不上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此外,很多消极的思想也在院办蔓延,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无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等。这些错误的、消极的思想若不能纠正和消除,重新定位院办管理职能就变得毫无意义。首先,应树立院办在学校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其次,要发挥院办的辅助作用和服务作用。办公室是领导工作的辅助机构。学校每天都有大量繁杂的事情要办,学校领导的工作千头万绪,院办应协助领导办文、办事,做好协调工作。此外,院办要为全校师生服务,比如:承担协调、咨询、文件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搞好服务。
2.2 提高综合素质,打造优秀团队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念更新加快,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样化的新思想、新理念的融入,给院办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院办工作人员不能被动的工作,必须要主动、积极地适应各种变化,在自身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综合素质,从而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首先,院办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大局意识。在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络内外的工作中,院办工作人员既要能坚持原则不放松,又要灵活机动地处理各项事情,这就要求院办工作人员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根据问题表面看本质,分清轻重缓急,把工作处理地更加到位。其次,院办工作人员应具备爱岗敬业、以人为本的精神。院办工作人员是最贴近学院领导的一批人,是领导各项工作的有效拓展渠道,这就要求院办工作人员必须廉洁奉公,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此外,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院办是对综合协调能力要求很好的机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能只专于某一方面,还要做能够应付多种工作的“全才”。不仅要学习本业务知识,还要不断拓展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最后,院办工作人员必须具备锐意改革、积极创新的意识。由于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部分学校在改革创新中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院办工作不能脱离高职教育这个大环境,独自为政。工作人员应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从而为学院领导出谋划策,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职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赵玉霞(1985-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英才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设计研究工作。(山东 济南 25010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84-02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到“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各高职院校无不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思考如何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作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衡量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与否的关键,因此应紧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仍沿用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不是为教学而评价,而是为评价而教学。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评价理念落后。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仍然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求和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很多课程中,占据总成绩25%的平时成绩演变成了考勤分数,忽略了平时成绩的意义和作用,期末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无法凸显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只强调了评价的筛选功能,忽视了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点拨作用。
第二,评价方式简单。传统评价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技能专长无法评价,导致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要。
第三,评价主体单一。传统评价中的主体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唯一判定者,他们的评价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最终的唯一的评价,整个评价过程缺少用人单位参与、缺少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大打折扣。对于学生通过评价进一步提高,也缺少足够的指导意义。
第四,评价的反馈功能无法实现。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反馈,但是传统学生评价结果只是量化的成绩,没有附加指导意见。这种反馈只给学生传达了学习结果,却无法指出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正,因而评价的时效性和潜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纲要》中提到:“应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科学的评价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因此,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相结合的,科学、精确、量化、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是强化质量意识、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借鉴、反思国内外普通高等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当前3所院校部分高职专业学生评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及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课题组构建了具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如下:
(一)确定评价目标
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在实施监控与评价之前,对预期的学习结果即学习目标须做出明确的陈述。学习目标的设置和明确陈述是学生评价的最重要一环,如果学习目标设置合理而陈述可以观察和测量,那么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二)分析职业任务
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提出对从事相关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行业企业内部也有各自的岗位标准,职业任务分析是结合企业岗位需要,通过对某个岗位所包含的若干项主要工作、每项工作所包含的若干项任务及每项任务所包含的若干项操作项目逐一剖析,从中了解从事该职业者主要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操作内容及其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大纲,使用信息加工分析对评价目标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不同专业需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大体的过程和主要框架是相通的,都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规律和特征。
(三)构建评价体系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首先,研究并确定评价目标构成的关键要素;其次,对各要素按照层级进行分解;最后,将所分解出的要素按照层级关系排列,构建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保证评价要素的直观可测性、要素之间的相互独立性、要素评价的可行性,并保证整个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见下图。
2.确定权重。在本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有3个,分别为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利用特尔斐法获得评价指标的权重,职业素养为1,职业能力为5.5,知识为3.5。其中,知识考核又分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科知识4个二级指标,对不同课程、不同学习阶段可有选择性的取舍。
3.确定考评标度。职业能力可从两方面进行评价,即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将课程分解为若干项目、再将每个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然后确定每个项目需完成的专业技能,进行评价,制成项目完成情况评价表。评价表中既包含项目名称、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学号以及同组人员姓名等基本信息,也包含项目组成、项目报告等核心内容。其中,项目组成要列明各项具体任务的内容,项目报告要包含任务方案、实施过程、结果分析、报告规范性等内容。评价方式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并要列明总评评语。
依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划分,将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六个指标。其中,与人交流能力又包括交谈讨论能力、主题发言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三个具体指标;与人合作能力又包括协商制定目标及分工、按照计划完成目标两个具体指标;自我学习能力又包括制定目标和计划并实施、自评学习效果并反思两个具体指标;创新能力又包括提出创新性意见、做出并实施创新方案、调整或评估创新方案三个具体指标;解决问题能力又包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及评估解决问题的方案两个具体指标;信息处理能力又包括收集整理信息、展示应用信息两个具体指标。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体现为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评价主要从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来说,独立自强指有自信心,能够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般问题,学习主动;责任心指在执行工作前能做好周密计划与充分准备,工作态度认真积极,有组织性,遇到问题能积极解决,对结果负责;敬业精神指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踏实认真的精神,保持高昂的求知热情和恪尽职守的精神;团结互助指与同学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能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职业操守指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爱护教学设施。职业素养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
课题组应用本评价体系在一学期内对三所高职院校10个班级共568名学生分别就一门专业技能课、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一门公共基础课进行了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边评价边整改。如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不太容易做到具体,使得评价时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专业技能的二级指标及内涵需要由专业课老师根据课程项目情况制定,但是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对该体系掌握情况不同等原因导致量化的分值、权重的分配还不十分科学、合理,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优化。
最终的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基本上达到了评价效果,较真实地反映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摘 要:对于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班主任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沟通学员、教师、学校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培训的成效。本文针对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探析了“以点带面”式的学员自主化管理策略和艺术。
关键词 :成人教育 学员管理 自主化
一、问题的提出
开展农村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是提高城乡成年居民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与各成技校密切配合,承担了全市成人高中双证制培训工作。笔者有幸成为2011年秋季成人高中双证制班的班主任。但由于是第一次带成人教育班,心里忐忑不安,尤其是当笔者拿到那班级的100多名学员资料时,更觉得责任之重大。
为此,笔者事先请教了几位成教处的资深班主任,经过多番了解并进行了资料汇总,再根据学员前几次上课情况汇总,发现我们成人高中的双证制班的学员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员年龄差距较大,身份具有双重性,各方面基础参差不齐
在成人高中双证制班的学员中,年龄跨度在17-50岁之间,学员中大多数是已参加工作的或是曾参加过工作的,也有少数为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的,有的还在原单位担任领导工作。由于成人高中学员来源复杂,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储备不同,理论功底及思维能力不同,人生阅历、工作经验和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往往在思想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2.学员学习过程中,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条件相对较差
大多数学员肩负多种社会责任,他们既是学校的学员,又是单位的职工,同时还是家庭的支柱。作为单位的职工,他们在学习期间往往还承担着工作的任务,有许多工作必须完成,工作学习矛盾突出;作为家庭成员,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学校、家庭两头忙,上课时甚至还有孕妇,也有抱着孩子来听课的。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工作和学习矛盾,也导致他们学习时间难以得到保障,上课出勤率低,从班级管理角度也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3.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的价值取向不同
我们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论功底及思维能力往往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学员的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充电,在工作和活动实践中,切身感到知识的缺乏,渴望获取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所以重新拿起了书本进行学习。这些学员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上往往善于思考、好提问、喜欢结合实际进行交流和学习,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而有的则是为了拿文凭,这些学员,学习较为消极被动。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心理状态较为复杂,他们一切以学历为中心,这就形成了一些学员急功近利、唯学历而学习的不良思想,从而导致请假率高、上课率低等不良现象频繁出现。
4.学员分布整体分散,而相对集中
通过对所带的成人高中双证制班学员的资料,笔者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这一百多名学员整体上看起来较为分散,各镇各村、各行各业的都有,但却相对集中。因为他们很多都是同单位或同村的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一起报名的。比如说,班级中某驾校的学员就有18人之多,新桐包家淇村的也有11人,还有某快递公司的8人等等。这些同单位或同村的学员都彼此熟识,关系较好,往往一起来上课。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个特殊性,对班主任的管理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以点带面”学员自主化管理模式的实施
针对成人高中双证制学员的这些特点,如何把高中双证制班带好?怎么能让学员们通过本次教育培训而学有所获、终生受益?班主任如果能将教育管理工作与班级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引导教育学员,指导学员成才。但从具体工作实践来看,仅凭借班主任一人之力是难以管理好这么一个庞大的集体的,简单地说,每次上课点名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何谈更多的教育管理工作呢!
作为班主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员作为组成班级的重要元素,在班级管理中起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学员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学员是管理的对象,是管理的客体;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是参与管理的主体。
正因如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居于主导地位,学员才是班级的主体。班主任的作用是重视发挥每个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自我管理,使他们逐步形成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和行为。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通过半年的实践,寻求到了一剂成教班级管理良方——“以点带面”式的学员自主管理模式。
要抓好班级整体这个“面”,就应该充分地发挥班上众多的“点”,以“点”带“面”来加强班级管理。一方面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员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整个班级在学习、纪律、出勤等方面的改善。每个“点”都可以带动一个小“面”,所有的小“面”组成整个班级这个大“面”,具体思路如下。
1.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人数过多是成人高中双证制班级管理难的主要因素,班主任要学会把大化小、化整为零。笔者尝试把整个班分成10个学习小组,以12人为一个小组,好中差结合,各年龄段相互融合,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具体负责平时的学习和纪律,学习上互相探索、互相协作,纪律上互相牵制,互相约束。
座位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在一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编上号,平时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努力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每期评出3个优秀小组,在开学典礼中进行表彰,并向其他小组推荐他们的先进做法。这样大大缓解了大班管理上的压力,每位学员都明白不要因为一个人而影响整个小组,从而不断鞭策自己,校正个人行为。各小组都呈现良好态势,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学员们又找到了以前在学校上学时的感觉。据学员反映,班级同学利用课外时间学习的人数增加了许多,大家都很珍惜参加这次教育培训学习的机会(见表1)。
2.成立“1+1”互帮小组,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1+1”互帮小组即一对一结成对子,具体从学员的工作、家庭等方面多做调查,进行结对子。结对子的两名学员,工作上时间可以错开。比如把班级里一名在工厂上班的学员和一名做汽车保险的学员结成对子,这样可以保证在有一名学员确实工作忙无法抽身来参加上课时,另外一名学员可以帮助他记听课笔记、拿辅导资料及领取课后作业,并在下次可以课前给予一定的辅导。
这对缺课的学员帮助很大,免得落下课程,同时也是对另一个学员的知识的巩固强化,可以说是两方都受益。但也要避免某些学员为了偷懒,每次两人只派一名代表来上课的情况发生,所以制作了一个互帮小组考勤情况统计表格,记录出勤等情况,强调所有学员必须完成的课时数,学期末公布每个互帮小组的出勤、成绩,褒扬先进、鞭策落后(表2)。
3.发挥优秀学员的带头作用,班集体积极向上
据分析统计,班级里出勤全勤、学习用功的学员约占该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了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用好这部分优秀学员也成了班级管理的制胜法宝。树立学员自我管理的理念,让学员互相监督、互相鞭策,但要讲究科学和民主。首先要让学员充分认识这些优秀学员是模范,是令他们向往和追求的。要树立威信,就要遵循民主,所有优秀学员都由全体学员结合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民主选举产生,做到心服口服。之后确定他们为班级的班干部,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每位班干部汇报一下个人的表现,找到自身长处,发现不足之处,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用班内先进的人和事来教育人、影响人,以点带面,直至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班干部要敢于管理班内事务,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形成良好的监督体制。
通过实践,在大班班级管理上,充分发挥班干部的职能,收效明显。以优秀学员为榜样,每个学期学校都要评出一定数量的三好学员、优秀学员干部、文明学员、先进个人等,他们都是优秀学员的代表。班主任要经常采用不同形式对这些优秀学员进行表扬,重视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榜样、表率作用。优秀学员的榜样作用有很直接很具体的意义。由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学员中的榜样为学员所熟悉,因此更具有可比性,更易为其他学员所接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 也使得本来只为了拿文凭的那些学员受到带动,态度逐步端正起来,真正地达到了学有所获。
4.建立若干管理小组,克服出勤纪律问题
根据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在班里建立若干管理小组。每个管理小组职责分明,分别督导学员的日常行为规范,维护班级纪律秩序。如联络组——负责联络本村或本单位的学员,特殊情况传达给班主任;卫生组——负责上课教室的保洁工作,检查卫生情况;课间纪律组——负责课间纪律的检查,协助解决学员之间的矛盾等。各管理小组建立后,各组的岗位责任明确,并由组长负责。组长是一周一轮,负责记载好当天检查的情况。汇总给班主任,统一纳入期末学员考核。
5.设置强有力的班集体联系网,相互传达交流信息
成教学员学习形式多是业余的,他们常因工作及家庭问题,使学习受到影响,致使其流动性大,这就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例如学校通知学员上课、补考等存在困难。所以,笔者就将每一位学员的联络方式的备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建立健全班级联系网,每学期补充一次,以防手机号或家庭电话号码变更,并可在网上建立班级同学录,建立QQ同学群,有通知即可在网上,并多设置几个管理员配合传达管理。
建立学员自我管理的组织机构,虽然强化了学员的自我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点拨。为了调控好整个班级管理机制的运转,必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火车头”作用。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我管理机制,使学员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也为每位学员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学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成果与反思
有人也许会问:学员自主式管理,班主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其实,虽然看似什么事情都由学员完成,班主任好像没发挥什么作用,但班主任其中的引导作用、鼓励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这样的管理中,老师自然不必事事参与,但必须事事关心,让学员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肯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自己的工作被别人看到、理解、肯定的需要。而学员更加地渴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被班主任老师看到,并给予肯定。因而,班主任老师应时刻关心学员的工作,当看到学员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情时,应做到及时地给予赞许与肯定。当学员遇到困难时应给予及时地鼓励,如有必要可在暗中提供援助。最后,班主任必须对各项情况进行汇总总结,在学期结束时向学员们汇报整体情况(表3)。
成人双证制的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复杂过程,因此班主任的任何实践和探索都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以便从中找出规律,进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的这些实践还很不够,一些想法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但笔者坚信,大力推行成人双证制教育,强化班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的必然结果是班级管理的主动权应当也必须交给学员。因为,广大学员才是班级的真正的主人,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是他们的引路人,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我们的任务不是培养一群只会服从管理拿到高中毕业证的“庸才”,而是培养一大批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逐步成为真正具有高中双证制水平的时代需要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莘.高校全日制脱产成教生的班主任工作浅谈[N].高等函授学报,2005(4).
[2]柳遂文,翟加斌.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N].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史为恒.坚持以人为本 做好高校成人教育班主任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4]阎风桥.大学组织与治理[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5]王北生,姬忠林.成人教育管理概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性基础学科,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免疫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课在免疫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免疫学实验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免疫学实验课不同专业医学生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个领域。免疫学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快,涉及学科广,是推动现代生命科学的支柱性学科,并且是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学习并掌握好免疫学的相关知识,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以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免疫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课是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免疫学实验课的开展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课的相关知识。因此,开展并安排好免疫学实验课,对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现阶段免疫学实验课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是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免疫学实验。各专业学生均采用统一的实验课教材,缺乏对医学生专业不同的针对性实验课设置,无法很好的调动起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导致了免疫学实验与将来的实际运用严重脱节。因此免疫学教学迫切需要对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实验课方案,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让各专业医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学实验课调整,可以将实验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课时的1/3用来安排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免疫学实验,使新学者对免疫学的经典理论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实验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2/3的课时根据不同的医学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使不同医学专业的免疫学实验课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各专业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更会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针对不同专业的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进行探讨。一、基础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是科研队伍的后备力量,是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因此要尤其重视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本专业的学生特点,免疫学实验课应多设计完整的系统性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或者独立开展一个小的研究课题,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实验的延续性和完整性。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个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和老师进行探讨,选择几个可行性方案,并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实验,用不同的方法来共同解决同一个科学问题。例如,可以设计抗体的制备实验。第一步,选择佐剂开始,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比如,可以选择弗氏完全佐剂(CFA),铝剂,蛋白佐剂等;第二步,动物的免疫,可以选择小鼠,大鼠,兔子等实验动物;第三步,血液的采集,可以有尾静脉取血法,眼外眶采备血法;第四步,血清的分离;第五步,抗体的检测,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体的滴度和抗体的亲和力等。最后,让学生比较不同组之间获得的结果,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抗体的制备原理和特点。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如何将免疫学实验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相关联,对他们而言比单纯掌握一种实验技能更有意义。实验教学中应以具体的临床疾病或相应的动物模型为例开展,不但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临床疾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超敏反应是临床上的常见免疫系统疾病,可以对本专业学生针对性地设计建立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小鼠模型的实验。以钥孔血蓝蛋白(KLH)为致敏原,首先皮下免疫刺激机体淋巴细胞产生初次免疫应答,7天后,在小鼠脚掌以KLH冲击免疫,通过测量小鼠脚掌厚度来检测小鼠二次免疫应答引起的超敏反应的强度。以此为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超敏反应原理的理解。三、医学检验专业近年来,医学检验发展迅速,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临床疾病诊断和监测的准确性,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依赖性。因此,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实验动手能力及对实验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设计临床上最常用到的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实验,让学生综合采用ELISA,金标免疫层析法和化学发光法来检测阴性标本和不同数量级的阳性标本。由于不同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实验结果,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的异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同时还了解了各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四、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实验课程的重点应该安排在如何预防疾病方面。预防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疫苗。因此,疫苗的研发和制备应该在本专业学生免疫学实验课程中占有绝对的分量。可以设计蛋白质疫苗的原核重组表达、纯化与免疫效果分析实验。让学生从引物的设计开始,到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转化,蛋白质诱导表达与纯化,进而免疫实验动物以检测蛋白疫苗的效果。考虑到实验周期长所带来的具体实施上的问题,可以根据课时对实验课方案进行调整,先让学生了解整体的实验线路,再对其中的具体的几个关键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五、药学专业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基因工程制药为主的生物制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医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三大类,药学专业学生正是从事生物制药行业的主力军,因此免疫学实验课设置可以将重点放在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等方面。实验课是免疫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传统的免疫学实验课内容相对单一,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区别,达不到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设计免疫学实验课内容,不断更新完善实验教学方案,不但可以调动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免疫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艳峰,曹雪涛.关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免疫学杂子志,2011,27(5):468-470.
[2]罗红,杨光,孙文平,刘辉.改革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三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84-85.
[3]王艳,杨静,冯承恩.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273-274.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 R392;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a)-146-02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medical immunology foreducation HU Tao1, LIU Xiwei2
1.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4003, China; 2.Department of Anatom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400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many factors the entir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medical immunology has been built,such as full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istic of medical immunology and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oneducation, precise grasping immunological actual levels and real requirements ofstudents in routine work, selecting the most reasonable teaching methods,and combining with cases and immunological prospective studies. By thes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we can most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to study immunolog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new lecture into the original immunological knowledge,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immunological knowledge freely, expand their scientific thinking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n achieve excellent teaching objective and better teaching quality oneducation.
[Key words] Medical immunology;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method; Adult education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途径多种多样,涉及的医学专业相对较多,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设置也不完全相同;医学免疫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在所有医学专业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针对成人教育进行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授课教师更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整体教学设计,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案例有效激发成人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拓展其创新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成教学生具体工作岗位对免疫学知识储备水平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对医学免疫学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了认真分析,探讨医学免疫学成人教育的教学策略方法,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1 充分认识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及成人教育教学目标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现代化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更广泛的交叉渗透,在细胞与分子水平建立了更深奥的理论知识体系。近年来,随着学科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突飞猛进,许多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逐渐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之医学免疫学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免疫应答”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应答机制复杂、抽象,而且概念繁多。如果一味地记忆概念,熟悉免疫学的家族成员,不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影响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1]。传统的教学通常以基本的概念作为教学起点,所用时间为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而真正的核心内容――免疫应答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个谜,学生在枯燥无味中,记忆概念,熟悉免疫学的家族成员,这对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能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些问题在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尤为具体、明显。
鉴于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大多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先前曾学习或接触过免疫学,所以,每个授课教师在面对成人学生时,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复习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术及原理;熟悉常见免疫学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发病机制及免疫学诊断指标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思维,引导并鼓励他们用免疫学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他们进步。
2 准确把握成人教育受教对象的免疫学实际水平及现实需求
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免疫学基础水平或实际状况,可以明确教学目的,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成人教育的受教对象因就读学校以及所在学校在学制、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免疫学知识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又因各自从事的工作可能被进一步放大。其二,成人教育受教对象在知识水平、从事专业领域甚至是年龄方面的差异,更能促进他们彼此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由于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工作状态导致了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获取相关的免疫学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来说,对知识实用性和前瞻性的要求就更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就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再完全照搬对全日制学生的授课模式,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帮助他们以“免疫应答”为核心,建立免疫组织、器官、免疫分子的整体联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结合具体的科研实践或临床病例将免疫学的理论以及应用很清晰地讲解出来;甚至把课题设计思路、原理、选择相关实验方法的依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解释清楚,让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所以,成人教育的免疫学教学过程更富有挑战性,或许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希望了解免疫学的前沿知识,但通过前瞻性的研究,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必不可少的。
3 灵活选择讲授方法,促进讲授内容与学生原有免疫学知识的有效整合
当成人学生再次进入课堂时,不经意间就会将现在的老师与先前的老师进行比较,包括学术水平、思维能力、讲授风格、讲授艺术、个性特征、涵养等,所以从事成人教育的医学免疫学老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一定要全新全意、尽职尽责,争取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要用自己的完美表现征服他们,否则,后面的课就会乏善可陈,让学生失去耐心和兴趣。因此,对课堂进行整体设计、灵活选择讲授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第一,要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情景,用个人的教学经验、科研经历吸引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要根据课堂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力求把静态教案转变为动态的方案。第二,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他们展开思维、发挥想象;在免疫学成人教育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因学而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第三,要适当应用人文科学的讲授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效率。通过“角色扮演”将不同的免疫细胞视为“野战军(巨噬细胞)、边防军(肥大细胞)、特种兵(T、B细胞)”等,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不同免疫细胞的在免疫应答中的分工及相互协同。第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融会贯通为目的建构个性特征明显的知识体系。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科学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使许多免疫学原有的概念、观点和现代的理论之间发生了冲突,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矛盾,在揭示新旧知识矛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在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思维能力。
4 巧妙布置案例作业,引导学生体会并运用科研思维
将各种“即时信息”转化为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当代科学的新动态、新发现和新记录,可以使学生接触人类最新创造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非常有利的科学氛围和思维想象空间。其实,在成人免疫学教学过程中,简单的布置一些案例作业就可以引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比如,讲授T细胞亚群时,如果结合最新的“调节性T细胞(Treg)[2]、Th17[3]细胞”发现过程,讲述如何研究其功能,学生的兴趣会明显提高;如果再留一个作业“肿瘤组织周围Treg是增高还是降低,如何证明?”,“Th17是否参与了炎症反应?”,那么学生就会认真思考,对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进行综合,找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课堂的印象和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的层次也从专科、本科逐步过渡到硕士学位,对案例作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应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特征,又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4]。选择的实际案例应充分反应其中的免疫学原理、方法;课题设计的由来和思路均应非常清晰;所用的实验的材料、过程、仪器设备尽量标示清楚,以便将来的具体应用。相信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很多同学会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请教老师新的问题。学生的科研思维会被进一步延伸,应用免疫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加强,听课者定能获得最大收益。
总之,成人教育特点鲜明,每个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周围环境存在诸多差异,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方法科学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成人医学免疫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涛,刘希伟,付强,等.医学免疫学中的哲学思维[J].医学与哲学,2008,29(10):72-74.
[2] Anderton SM, Liblau RS.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control of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J]. Curr Opin Neurol,2008,21(3):248-254.
[3] Annunziato F, Cosmi L, Liotta F, et al. The phenotype of human Th17 cells and their precursors, the cytokines that mediate their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role of Th17 cells in inflammation [J]. Int Immunol,2008,20(11):1361-1368.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甲肝;免疫检验;胶体金法;酶联法检测
免疫学检验是依据免疫学原理中抗原抗体反应进而分析出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1],进而对疾病进行诊断,从而评估临床疗效和评估预后质量。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嗜肝RNA病毒属,归属于RNA病毒科,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耐酸碱,可在室温下生存1 w,在25℃干粪中生存周期可增长至1个月。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从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两方面均无法与其他类型肝炎感染进行区别,因此免疫学检查成为诊断甲肝炎病毒感染标本的重要诊断标准。
本文为分析感染性疾病甲肝的免疫检验效果,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体检的5680例从业人员中,抗HAV-IGM阳性标本15例进行研究,取得满意结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 Y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体检的5680例从业人员中,抗HAV-IGM阳性标本15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为24~49岁,平均年龄为38.7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别(P>0.05)。
1.2方法 所有标本均分别用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本次研究中可直接使用HAV-IgM抗体捕获法[2],固相抗体为抗人IgM抗体,加入血清标本,IgM类抗体可被固相炕头捕获,温育后将未结合成分洗涤,随后加入Ag-酶标记抗体复合物,与IgM抗体结合,温育后将未结合成分洗涤掉。之后加入底物溶液显色,再加入终止液进行OD值检测,进而检测标本中HAV-IgM抗体。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用例数、百分数(n,%)进行数据表示,组间数据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比对检测结果,酶联免疫法的检测准确为97.5%,胶体金法的检测准确率为62.5%,酶联免疫法的准确率显著高于胶体金法,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嗜肝RNA病毒属[3],归属于RNA病毒科,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耐酸碱,可在室温下生存1 w,在25℃干粪中生存周期可增长至1个月。HAV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HAV感染后早起可产生IgM抗体,主要的检测方法为捕获法,就是将抗人IgM抗体作为固相抗体,加入血清标本,则IgM类抗体被固相抗体捕获,随后再加入特异性抗体,与捕获的IgM抗体结合后加入酶标抗特异抗原抗体,随后加入底物显色。
我国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染源多数为标本。常见的传染源为标本和无症状的甲肝病毒携带人员。免疫学检验的原理为免疫学学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利用各种敏感标记、示踪技术,特异性分析检测各种生理与原理免疫学指标,利用检测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断[4],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评估预后质量。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中,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等方面并不能进行区别,因此免疫学检查成为重要的检测方法。提高免疫学检验技术可助于提高甲肝病毒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为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指导意义。
免疫学检验是一种新型检验技术[5],主要原理为免疫学的抗议抗体反应,以实现病原体检验。临床检验过程中,利用各种敏感标记和例如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胶体金、发光物质和酶等示踪技术检测特异性和超微量元素。在检测人体中的各类病理或生理方面的免疫学指标中具有重要意义。免疫学检验是从最早的浊度检验技术发展而来,逐步发展到现今的生物免疫芯片检验、金标免疫层析检验和电化学发光检验,完成了免疫检验的全方位进步。近年来,抗HAV-IgM检验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中,逐步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甲肝症状标本的早期得到更大应用,尤其是酶联免疫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次研究中,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中心体检人群中的15例抗HAV-IGM阳性标本进行研究,分别接受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酶联免疫法的检测准确为83.3%,胶体金法的检测准确率为53.3%,酶联免疫法的准确率显著高于胶体金法,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窦萍.2008-2013年安阳市甲型肝炎疫情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4,25(5):421-422.
[2]孔祥沙,季颖,张海莹,等.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室内质控血清制备及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12):1146-1147.
[3]孙薇,陆敏,潘德观,等.白云机场口岸从业人员甲型和戊型肝炎IgM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7):933-935.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对于医学类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BL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以致用,通过PBL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并且促进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问题激发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非常适合应用到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之中。
1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指在基础教学及临床教学中,将以学生作为讨论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组建小组进行讨论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讨论解决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进行推理及分析,教师并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从中引导,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其目标在于通过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具有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中心来编制课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PBL教学模式正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一种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自学的时间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造性受阻,阻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引进PBL教学模式,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创造性[1]。
2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1前期的准备工作
PBL教学模式在实施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编写教学大纲。PBL教学模式获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尊重客观规律,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所以为了适应PBL教学模式的需要应该根据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结以前的经验,根据《医学免疫学》来制定教学大纲;第二,编制真实的病例。教师要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筛选出教学需要的病例,保证每个病例都包涵不同的学习重点,并在病例之后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课外学习;第三,编写教师指南。由于教师的水平不同,所以对于病例的理解不同,为了避免因此带来的讨论的不同,应该编写教师指南,为病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
2.2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授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接触认识最新的免疫学概念,对最新发现的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显然,若这些知识都有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传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通过PBL教学模式结合电子网络实现信息化才能够达到这一效果[2]。首先,向学生提出TH17细胞以及基因敲除等新的概念,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对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理论内容进行检索,阅读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最终提出议题及解决方案,将这些内容在课前交给教师,教师在课前对于这些议题选取具有共性的部分,在课堂让同学们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进行提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提出现阶段最为可行的方案。这种PBL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更可以使免疫学所学的知识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实际解决问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2.3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中,除了正规的操作以外,对于医学原理的认知及步骤的明确、结果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就将要做的实验的原理、步骤等基本内容在网络或者书籍上查阅清楚,理解其内容,并形成书面的报告在实验之前交给教师,在实验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所以需要的器材,了解清洗方法和消毒措施,实验课时,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报告进行分析,简要介绍实验的原理及步骤,明确注意事项,并在实验前预留出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让学生开动脑筋,仔细观察,实验结束之后,让学生分组对其它组的实验成果进行检验和提问,学生自己解释回答自己所做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共性的问题。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研究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为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PBL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PBL教学模式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对教师来说主要有教学的经验不足,PBL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其内涵;没有现成的教材提供参考,目前我国多数学校采用的教材难度较大,没有专门的PBL教材;对教师的需求量扩大,在PBL教学模式中一般每10-12名同学就需要一名指导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学生自身的条件不足,水平不一致,需要在课前一周乃至更长的时间就去组建讨论学习小组,查阅资料进行准备,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克服不足,教师要进一步了解PBL教学模式,真正理解其真谛和内涵,在教课的过程中能够运用PBL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善于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PBL教学模式教学的有关资料,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质量[3];而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有效率的去准备,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教学 教学体会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验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获得相关实验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渠道[1]。但是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仅仅被看做理论教学的补充,未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学生提出、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欠缺。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是目前医学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此问题我谈几点体会:
1.合理整合实验课程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出于课时分配与实验可控性的考虑,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的课程设置与理论课基本平行,并且因课时少,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中的教师讲解与引导居主导地位,学生依赖于教师对实验原理的详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系统示范,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2]。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从基础性、综合件及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进行重组整合,划分为基础性实验(常用基本技术)、综合性实验和学生参与设计实验三个教学模块[3]:基础性实验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的六大基本技术,分别是生物安全知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病原体标本的涂片制作和染色、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的方法、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等;综合性实验是将基本技术运用于模拟临床标本的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查、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及其致病性和免疫性的观察和检测等;学生参与设计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某一实验选题或临床病例资料,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研究并做实验报告。
重组整合不是简单机械地将实验分为三类,必须体现出三者的有机结合,基本技术要融合于综合性实验中;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要囊括学科间、系统间及基本技术间的综合,形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摹本实验,涵盖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项目,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内容,又能得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锻炼。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及横向联系,并为学生的设计性、探索性实验提供思路和空间。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单一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整合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的方向[4]。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软件、网络等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多媒体实物图片及三维模型图片,学生可以对病原微生物的形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通过动画,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实验操作录像,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操作细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节省人力。除此之外,我所在的教研室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问题式教学(PBL)、团队教学(TBL)、案例教学(CBT)等国际流行的先进教学方法融入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
3.巩固理论知识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简单易懂,但枯燥乏味、难以记忆;免疫学部分抽象难懂,系统性比较强,前后联系密切难以整体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理论课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操作能验证理论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起搭桥作用。所以应当按教学大纲紧扣理论教学设计实验,在每一次的实验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多动手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有助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4.注意知识更新,加强自身修养
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近年来临床上的感染性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严重耐药性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引起医院内感染激增;病原微生物变异所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频繁爆发,如SARS、猪流感和禽流感的流行。这些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恐慌,人们似乎看到传染病在全球复活。由于教科书的滞后性,这些新动向,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得到反映。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任课老师,更应注意理论知识的更新。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参加短期培训班、进修班、专家讲座等)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吸取新的知识点完善自我知识结构;还要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共同交流,开阔教学思维,学习新教学法和新技术,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对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应当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外,还要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尽可能多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全方位提高自身修养。在积极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加强爱岗敬业师德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开拓进取的大学教师。
5.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加强实验课环节管理
完善的实验准备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准备主要是对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及物品的准备。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操作性强,所需准备内容比较多,如实验菌种、实验动物、抗原抗体等各种材料的准备比较繁琐,实验准备过程比较复杂、费时费力。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准备工作基本全部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任课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不仅要和实验技术人员互相沟通协调,详细了解实验准备情况,而且要进行两次以上的预实验,确保实验所需仪器、试剂摆放到位,预判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解决预案,以保证实验的准确顺利进行。
为合理利用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前准备之外,还有必要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各环节的特点,加强对每一环节的管理掌控。首先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教师只有充分备课才能做到准确、流畅地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也才能保证教师在实验课堂上灵活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其次,在实验开始前解答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较为熟悉,保证实验得以顺利开始。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还要做好必要的演示,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单靠教师空口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关键操作步骤、特殊贵重仪器使用等进行详细演示。只有在准确、规范的演示,详细具体的指导下,才能降低甚至避免学生实验中的差错,提高学生实验成功率。再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和个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关键步骤的操作,对其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耐心指导。对操作失败组要及时引导分析原因,鼓励其重新操作完成实验。最后,实验结束后,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完整的实验不仅要使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和掌握相关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严谨认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因此,无论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都要认真总结、分析,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就实验成败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的基础与保障,实验课教学对本课程教学意义重大。同时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还需要专心研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实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管理,不断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勇,扬继文,杨宗琪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能大赛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08-3009.
[2]李显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181-182.
[3]王少华,诸欣平,胡永秀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