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供应链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闻及此言,感觉这便是对“4.0”理解的偏差。“4.0”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智能工厂等技术性的手段,或者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标签贴到所有的产业上,而是透过这些新兴技术和方式的运用,形成“产业供应链+”,亦即我们所说的产业智慧供应链。具体讲,智慧供应链对各个产业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全方位的。
首先从第二产业、即工业制造业的视角看。目前中国制造业虽然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然而能耗较大,比如2014年我国GDP实现了10.4万亿美元,大约占世界总量的12%,然而我国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是世界的很多倍,其中钢材是5.6倍、铜是4.8倍、铝是4.9倍,对环境的影响消耗了所创造GDP的7%。此外产业链竞争力不足,高技术、附加值不高等都是目前生产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正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使得如何提升产业供应链竞争力成为了生产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而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对产业的变革和影响应当反映在三个方面:形成信息数据嵌入式的全周期技术或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形成自组织的产业生产过程和生态化、拓展的产业服务化网络。
以上三点的实现对于工业制造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不仅仅是提高了产业制造过程中的效率,即供应链采购、技术管理、生产、分销等活动绩效,而且扩展了产业供应链的长度(即供应链全周期信息数据管理和能量消耗管理)、宽度(即供应链的组织方式从原有的供需双边关系向多边的网络化价值集成关系转变),以及深度(即以核心技术为基点的生产服务化过程)。
除了生产制造领域之外,智慧供应链同样发生在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流通领域的“4.0”。传统的商业流通领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诸如媒介渠道复杂且不融合,流通渠道相对冗长、混乱,物流成本高企,近些年我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在18%左右徘徊,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此外,经营活动对应市场的变化相对迟缓等等,这些都是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而互联网和物联网却为改变这一状态提供了契机。
事实上,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商业云端化的“产业生态链”正在形成、扩大,其商业化应用就是社会化商业新生态,即由社会化媒体、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组成的社交网络,云平台+三屏(手机、电脑、电视)合一+SoLoMo(社交-位置-移动)组成的新商业生态系统。这一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催生了商业智慧供应链的形成:跨媒体、多要素的无缝整合平台;C2B新商业模式确立,极大地扁平化了经营渠道和参与者;营销/价值智能化。商业流通领域的4.0在于通过现代新型技术的运用,来改变商业供应链的结构、流程和要素,实现营销服务、沟通和物流服务的智能化、系统化和高效率化,真正形成并确立服务为主导的经营,即学术界提出的SDL(Service Dominated Logic)。
智慧供应链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便是第一产业――农业4.0。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是在所有三大产业中发展最为缓慢且挑战较大的领域,这包括农业生产的小农分散导致的农业经营效率较低、农产品经营模式粗放、忽略终端、远离农户、竞争同质化导致农产品价格和信息传导机制不畅等等,因此,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互联网+”能否真正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通过智能化的方式贯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领域,涵括各种农产品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四大链条,链接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五大环节,形成农业的智慧供应链,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
一、智慧物流的内涵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现实物理世界的物流实体运作与网上虚拟的物流信息开始了全方位融合,现代物流进入了4.0时代。当下智慧物流被炒得很热,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物流?
要了解智慧物流,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物流、什么是物流管理。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物流的具体功能中,储存、运输和配送被称为物流的主要功能,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被称为物流的辅助功能,信息是物流的支柱功能。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与控制。
智慧物流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如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对物流网络内的物品、设施、设备、人员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实现运输的可视化、仓储的自动化、配送的智能化,使物流具备感知、记忆、逻辑、判断、决策等智慧功能的创新物流形态,具有多元驱动、情景感知、智能交互、智慧融合四个显著特征。
二、智慧物流的认识误区
智慧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物流将会给我们的工作及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中国是物流需求大国,但还不是物流强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物流业是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存在物流市场不规范、物流运作不集约、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交通运输拥堵、物流服务及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仓储和运输,总体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真正要实现智慧物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值得企业管理者认真思考。
提到物流管理,一般我们会想到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商贸流通领域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其实物流是一个系统,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管理,各个系统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物流网络生态圈。智慧物流强调智能技术与物流业的高度融合,发展智慧物流首先必须在多方协同的情况下夯实技术基础,以加快物流网络开放、销售渠道下沉、信息互联共享,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集物流信息、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信息平台,进而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在经济遇冷的2016年,传统物流行业正经历着从散兵游勇、单兵作战向“快速创新、专业化分工、平台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转变正在快速进行,优质货源会进一步远离小型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平台公司靠拢。其实通过平台叫车的物流公司多年前早已存在,但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部分从事干线运输的民营三方物流企业仍采用“夫妻老婆店”式的运作方式,严重制约了物流管理能力的提升。在当前的互联网思维下,“互联网+物流”的社会化物流服务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各种物流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好像都实现了智慧物流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在近年来走访及管理过的多家物流企业看到,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基础较差,很少有人真正懂得物流管理,对智慧物流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什么是真正的智慧物流管理,值得物流企业管理者仔细思考。智慧物流管理需要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来改造传统物流管理过程,智慧物流管理中的过程管理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物流运营、物流时效、客户服务、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财务、预防管理等方面。智慧物流管理能大大降低制造业、流通业、物流业等企业管理成本,着实提高企业的利润,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方通过智慧物流相互协作,信息共享,能更有效地节省物流成本。其关键技术诸如自动识别及追踪、无线定位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物流的可视化与智能调度管理,整合物流核心业务流程,加强物流管理的合理化,降低物流资源消耗,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流通费用,增加利润。
三、企业物流管理的智慧化要求
智慧物流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企业要想实现物流管理智慧化,需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实行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要有科学的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有健全的经营、财务、统计、安全、技术等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能应用ERP系统或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等企业管理软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四流合一”,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管理过程实现信息透明化等。总之,智慧物流管理涉及的面很广。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人力资本之间的竞争,任何可以用金钱买到的都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设备、信息化软件可以外购,但企业的核心人才、员工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各项优秀的管理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是金钱很难买到的,这些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要推动物流管理创新,更重要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些外企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例如笔者曾经全面负责管理过的三星全球分拨中心项目。三星电子作为全球半导体产品排名第一的生产商,在全球有两个生产厂——苏州和韩国,一个组装厂,两个OEM工厂。因为两个OEM工厂不是三星的企业,不能直接销售货物到客户,只能将货物出口到韩国总部后,再次配送全球客户。这样,对成本控制和时间响应的要求都很高。为了降低总体物流成本、提高订单响应速度,三星决定在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内设立全球分拨中心,统筹管理三星(苏州)、两个OEM工厂电子产品的全球配送。全球分拨中心建立后,其物流模式为:所有工厂(包括国外三星工厂和OEM工厂)的货物首先运送到分拨中心,再由分拨中心根据订单进行全球配送。具体模式如图1。
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三星项目整个上下游的供应链管理,因此该项目将把涉及到的所有单位联合起来成立联合办公组,如:三星工厂管理团队,上下游供应商,国际、国内货代,国际、国内物流公司,以及报关公司、海关、商检、第三方理货公司等,让这些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整个物流操作从三星接到来自全球各地的订单开始,通过一系列信息系统处理,如通过RFID、传感器、货物扫描、标签、称重后完成订单处理作业,并由系统出具箱单、发票等。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真正实现了智慧物流管理,对物流网络内的物品、设施、设备、人员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实现运输可视化、仓储自动化、配送智能化以及装卸、搬运、包装和流通加工环节的自动化。
三星项目的特点是:时限要求很紧、安全要求很高,根据订单作业,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实行无纸化报关、快速通关,以JIT的方式交货。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协同管理、信息系统对接等软性管理技术,这个项目管理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通过管理运送时间,改善了距离、频率、运输模式、空间利用率等;通过利用自动识别技术、减化审批流程等,压缩了订单处理时间;通过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实现了信息系统直接对接,快速获取客户需求计划,从而实现供应链交付柔性管理等。
再以电商巨头亚马逊的智慧物流管理为例,其从客户下订单开始,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处理等相关技术,通过信息系统对物流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客户订单的快速响应,保证物流配送的时效性。
四、智慧物流管理的实现路径
不管时代如何进步,物流的基本功能如运输、仓储等不会改变。物流组织过程的基本逻辑就是分与合、集与散,技术的引入、组织方式的进步,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制造和销售,更好地提高效率,压缩整个物流过程的时间。所以,物流管理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从科学管理开始,引入制造业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些基本管理方法,如全面质量控制、精益物流管理、预防管理等。
在互联网时代,整个市场环境、消费需求和管理体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世界尚无成熟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在这种颠覆性的变革与创新环境下,应该尽快探索智慧物流管理方法,选择复合型的领导者,调用、储备和引进众多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互联网化“T”型人才,使企业物流管理运作完全智慧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建立基础数据库,对数据采集、跟踪分析并建模,为智慧物流的关键应用打好基础;同时需要推进业务流程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管理理论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需要实现车辆人员智能管理,最终实现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加强仓储管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充分发挥数据的力量做好库存管理;智慧物流管理需制定预防管理应对机制,不仅要加强企业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如今还需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上逐步实现平台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实现真正意义上与时俱进的智慧物流管理。
关键词:旅游供应链;整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58-03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剧,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面发展,我国旅游行业面临总体运营成本高、旅游服务质量低以及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亟待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解决。[1]
一、传统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解析
(一)旅游行业低价恶性竞争突出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整个旅游行业已经走向成熟,尤其在当前国内旅游市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旅游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旅游运营枢纽的旅行社在面对新的市场形势下竞争不断加剧。随之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旅行社低价竞争激烈,由于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在国内旅游行业提供的服务水平差异不大的形势下,价格成为了决定旅游需求者选择产品的最重要因素,这造成了各旅行社为了吸引顾客不得不降低价格,甚至很多组团社以低于出行成本价的价格吸引旅游消费者,然后变相的通过增加购物和收取人头费等方式维持运营,这种运作模式导致游客在旅游消费中经常被多次“倒卖”给多家旅行社,最终造成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旅游投诉增多。整个旅游大环境在低价运营下难以健康成长。
(二)旅游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我国旅游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着旅游企业规模小、景点分散、运营环境差和市场混乱等问题,在旅游行业发展初期,游客的基本需求是满足于传统观光旅游需要,随着旅游者心理预期的不断提高和个性化体验旅游的发展,旅游者更希望旅游企业能够提供一个全面周到的一体化服务,但我国旅游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是各旅游企业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合作,旅游企业间紧紧停留在“买卖”关系层面。[2]以旅行社为例,通常地接社和组团社之间没有任何信任关系可言,通常是组团社先打钱至地接社账户,地接社才负责接待组团社发出团队,近年来时常出现因组团社不及时支付费用而将游客丢在半路的恶性旅游企业间纠纷事件。同样,旅行社和餐饮企业、住宿企业、景区等也存在此类问题。这充分说明我国旅游行业间的合作机制缺失严重,旅游企业没有树立大局合作意识和大局发展观念是造成当前旅游行业间合作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
(三)旅游信息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旅游信息化水平较低,旅游企业普遍采用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信息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认识误区是主要的一个方面,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不注重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信息是旅游系统的灵魂。尤其不注重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政府和主导部门不懂得从系统层面整合旅游信息化。从全国来看,旅游产业目前仍处于被行政划分的多元割据和整体行业的多元分散经营的格局困扰,同行业和邻近行业间还存在“信息封闭”意识,如就旅游行业的信息化而言,目前仅局限于具体行业,如酒店信息化管理、景区行业信息化管理等,而旅游行业没有真正建立起跨行业的综合化旅游信息系统,信息不畅极大限制了旅游信息的全面共享。总之,就目前我国而言,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需要,旅游信息资源零散且共享性差,旅游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和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和服务质量不足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供应链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革新
一方面,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综合性产品决定了旅游企业中的任何单一企业都不可能提供完整的产品,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属性决定了需要相关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的参与方可满足旅游者需求。从旅游业发展的整个推进情况来看,实际上也是旅游供应链不断优化创新的过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实践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管理的力度是增强旅游产业规模和提升综合实力的保证,而当前旅游行业普遍存在内部竞争恶化、企业间摩擦不断、政策管理冲突等问题,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协调旅游企业间的关系。同时,新时期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期望值发生了巨大改变,以旅游方式为例,今天大部分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体验旅游等一种全新的方式正在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对体验旅游的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美丽的风景和高档的接待服务,而是从下订单到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全过程的各种服务的集合体验。在这种形势下,任何单一企业都不可能为旅游者提供整个一体化的服务,为了满足不同个性化旅游者的服务需求,更多的旅游企业的合作参与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旅游供应链管理运营而生。
旅游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在旅游领域的全新应用,由于旅游产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旅游供应链管理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体系,增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旅游行业的垂直分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针对我国旅游行业存在的企业间合作关系缺失、旅游企业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诸多问题,旅游供应链理念的引入可以使得整个旅游行业的经验模式发生巨大变革,增强以面向游客的旅游产品为核心的群体旅游企业共同参与和协作的运作模式。[3]同时,也应该看到新的时期,企业的成功来自于优异的过程业绩,优异的过程业绩需要优异的过程管理作保障,供应链管理是基于过程管理和面向顾客需求展开的,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延伸了传统的旅游产业链,同时,旅游企业间的合作突破了地理界限,全球旅游供应链正在形成,供应链的不断演进正在走向动态供应链和虚拟供应链的方向。因此,旅游供应链的不断革新将对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在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供应链将极大拓展产业规模和价值空间。
三、旅游产业供应链整合策略
(一)实施集成化管理
旅游供应链要适应新时期对市场发展的需求,就必然要和其他相关企业进行产品联合开发与营销,包括各种旅游服务供应商在内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实现旅游产品从研发到售后保障的一体化服务管理,旅游企业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协同计划和处理业务流程,建立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要实现这一切,建立跨企业的集成供应链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实施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根本在于,将企业内外部的各个节点和企业看作一个整体的功能过程,企业的集成水平在从内部集成转向外部集成的过程中,外部旅游企业在加强业务流程重组、网络规划设计进一步促使了旅游企业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水平得以提升,集成化旅游供应链的实施需要一个动态的网络链结构体系,企业通过管理系统平台和互联网等技术集成的支撑下,为了适应新时期旅游市场变化、柔性、速度、知识革新的考验,这种动态的供应链集成联盟能迅速满足客户的需求,一旦客户需求消失,它也随时解体,当新的需求出现时,又重构新的供应链网络组织。[4]具体应用层面,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由顾客需求―集成计划―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构成第一个作业回路;再由顾客化策略―信息分享―调整性适应―创造性团队组成第二个策略回路。并且在作业回路中的每一个作业形成各自相应的评价与提高,旅游供应链集成必须按照这三个回路进行展开,形成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
(二)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所谓旅游信息化,即通过信息化改变传统的旅游服务方式和消费机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促进旅游经济的运作,改变旅游经济的增长方式。旅游信息化,是数字旅游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信息化管理、网站建设、呼叫系统、物联网传感技术等,通过旅游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旅游预订和旅游消费的运作和旅游行业的有效管控,尤其在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企业间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间的合作需要通过信息化来保障。智慧旅游无疑是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得旅游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全面整合、深度开发并服务于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参与者,从旅游供应链的角度来说,信息化可以和旅行社、酒店、餐饮店、景区和旅游者全面对接起来,可以与地方政府和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商进行协同运作,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运营模式和经营方式。目前来看,旅游信息化在我国景区有了一定的应用,“数字景区”极大推动了景区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了景区的管理效率。
(三)建立企业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旅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产业融合的加剧使得跨行业联盟体系正在变得复杂,在传统旅游运营中的基于成本或者价格最低化的买卖关系运作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优质的旅游服务和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旅游企业间需要建立和深化全面的合作方式,将每一个企业融入到整条供应链中,提高系统运行水平。旅行社等企业可以借助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职能优势或行业优势政策,通过确立整条旅游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将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纳入到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盟阵营中,让每一个大小不一的企业能够分享整条供应链带来的利润好处,同时每一个企业成员能够自觉的改进基于产品的服务质量和成本最小化。企业的这种自律行为最终使得供应链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旅游企业间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和信息共享。客户满意和供应链绩效最佳是其共同目标,基于这样的合作和组织形式,无论供应链上企业成员处于怎样的进入退出状态,都能保障整条供应链稳定的运作。
总之,从我国旅游供应链面临的传统问题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已经需要上升至供应链角度加以整合,基于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旅游供应链的创新发展需要从集成化供应链、虚拟化供应链和低碳化供应链等方面进行努力,尤其当前网络旅行商和在线旅游发展对供应链带来的变革挑战,旅游供应链应该更加重视旅游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应用,发挥其对旅游供应链整合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兴洋,徐 虹,殷 敏.基于渠道-权利理论的旅游供应链企业博弈关系分析[J].旅游学刊,2010(12):23-27.
[2] 赵 军.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核心地位的构建[J].中国管理科学,2011(12):343-346.
关键词:大数据;营销渠道;创新性思维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深入,大数据已影响到个别消费者,甚至是消费者的各个方面。只要消费者参与消费,此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信息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金融、市场、战略、营销和运作管理研究和实践,将成为未来商学教育重点发展的核心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大数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大数据对企业的影响、大数据风险控制以及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与创新层面。因此,利用大数据基本技术路线,构建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将商品或服务传递给顾客的营销渠道的创新思维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大数据
1.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是一个体量巨大、数据类别巨多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对象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它可以实时为企业撷取、管理、处理、整理数据,生成企业所需的数据资料”。对大数据的定义,目前有下列几种表述:麦肯锡咨询公司指出,大数据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办理和说明分解,其对象的长度超出了典范数据库软件的数据调集。GartnerGroup公司则以为,大数据是必要运用一种新的模式才能具备更强决策力、洞察发明力和流程优化本领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黄升民、刘珊等(2012)认为,大数据是指那些巨细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标准,一样平常的软件东西难以捕获、存储、办理和阐发的数据。
2.大数据的特点
对于大数据的特点,对大数据的特色,罗爱宝等(2011)以为大数据具备如下特色:(1)数据量大:凡是到达TB级的数据;(2)数据对象异常复杂:面临的繁杂数据常常不是单一类型的数据;(3)复杂形态数据。大数据的特点也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甚至受研究者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背景的影响。所以,可能会出现多种大数据的特点的阐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持续地、变化地并伴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这让研究工作变得更加有趣并且有挑战性。
三、大数据影响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是指主体是企业或个人,从事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一些货物或劳务时,达到获得这种货物或劳务素所有权,或者是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活动。渠道的结构直接影响着渠道的控制,概括地说,“渠道的控制就是指通过对渠道的管理、考核、激励以及渠道冲突的解决等一系列措施对整个渠道系统进行的综合调控,公司建立起渠道系统,仅仅是完成了实现分销目标的第一步,而要确保公司分销目标的顺利完成,还必须对建立起来的渠道系统进行适时的渠道控制,渠道控制构成了营销渠道管理的核心内容,渠道结构及渠道的搭建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渠道控制则贯穿于渠道系统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
1.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渠道结构的影响
营销渠道结构的本质是企业或个人将其转移的货物或劳务进行任务分派,渠道功能在渠道参与者之间的剖析。大数据首要经由过程两个方面影响营销渠道的布局:一方面,通过对数据的收集,针对企业提供的商品服务的特性、定期的销售数量、区域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可对渠道结构的进行优化,实现渠道结构扁平化。另一方面,在制定渠道目标时,应本着可达到、明确、可测量、相关和有期限的原则。可改变渠道设计的思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关键在于真正了解用户及他们所使用的你的产品的状况,改善用户体验,做最适时的提醒。通过巨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以消费者为导向这两方面,影响营销渠道的表现在为实现渠道扁平化提出重要依据。特别指出,渠道结构扁平化一般理解为,主体对象为营销渠道结构所采取一种策略,基于个体消费者或企业,建立一种简洁而畅通的构造。这种渠道策略被人们接受的原因:(1)避免因中间商层级过多而引发的众多问题;(2)达到减短消费者与企业的距离的目的;(3)尽可能节省中间环节的相关(运营)成本。
2.大数据背景下对营销渠道控制的影响
针对现代企业来看,有效性的渠道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渠道设计、规划、安排、建设、维护和协调的过程中,根据控制力大小,进行运作后取得的相应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渠道控制力水平的关键:渠道的忠诚度。渠道控制力主要是指两个方面:①渠道供应链条的整体控制水平;②渠道客户忠诚度的掌握能力。一方面,借助巨量数据,直接影响到期望,这种期望来自渠道链中各个客户通过合作获得的利益的多少,还来自对未来合作前景的期望。期望更多的是获取相关利益,这种利益来自,通过对渠道链条核心的整体控制,结合巨量数据的分析和共享,同时也达到渠道成员清晰,期望能达成的,渠道合作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应用带来精确营销,使不同层次渠道的客户能及时获取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消费者被企业的积极关注所打动,随之客户的忠诚度不断提高,控制力也越为上升,从而不仅影响到企业市场占有率和扩张速度,而且能更好的提升渠道控制的有效性,使渠道控制力不断扩大。
(2)渠道控制的基本原则:要以顾客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渠道控制的结果与产品的细分市场有密切的相关性。分歧企业的渠道扶植、节制模式怜惜与其产物的细分市场的特色相对应立室,才能从布局上包管所冷箭渠道链的有用性,奠基终究有用出货的根本,实现对地区市场的有用笼盖。进步渠道节制结果的基本原则便是要以主顾代价最大化为方针,经由过程渠道立异、功效发育、计谋调剂、资本投入等方式,进步全部渠道代价链的办事增值本领和差异化本领。
(3)渠道控制的效率关键:协同分工为了达到提高渠道控制效率的目的,必须针对渠道链条各环节的统一协作分工,加强关注。这一方面是渠道链中,各主体关键成员间的优势相互之间的互补和各成员和对象间资源共享,有效性地取得体系外部和内部间的协同效力外,另一方面还指针对统一企业内部,在利用分歧范例的渠道过程中,持续影响细分市场的渠道分工。
四、营销渠道的创新思维
1.商品即渠道
商品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消费者使用的,甚至可以进行交换的产品。可不可以在出售产品的同时,让产品附带新的功能呢?这就为产品的营销提出了新的方向。传统营销组合中,将产品和渠道作为主要的方面进行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产品数据的挖掘和产品的进一步利用,改变人们消费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营销组合,将商品也纳入到了营销渠道的一部分,让产品变成商品,成为营销的手段。2016年在贵阳中国大数据财产峰会上。京东CEO刘强东提出,2016年京东会公布智能冰箱,该冰箱会像机器人一样,智能的对家里的肉类和蔬菜等情况可以及时阐发,“比如缺牛奶的时候,甚至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缺少某种产品时,牛奶已经送到你家了。”当然,冰箱里还有其他食物比如鸡蛋、西红柿等。刘强东总结到,销售渠道的方向的改变可以是多方面的,顺应着社会、科技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性的趋势,生活中的智能冰箱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销售渠道,未来的电商和零售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变得意想不到的智能。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工具,每天能够对家里各种蔬菜、鸡蛋、肉类、水果等日常食品,不断地对数据状态进行收集、分析,在自己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经过巨量数据分析自行下单,将所需的食物给送到消费者手中。商品自己作为一个销售的手段或方式,这好像已经不再是个新鲜的话题。跑在路上的汽车,车主还在专注驾驶时,当某个配件有磨损,汽车作为主体收到信号的同时,已下定单了,经过电商平台将配件发出直接达到消费者手中,车主甚至还不知道自己驾驶的汽车配件有磨损。这听上去好像匪夷所思,但也是确实会成为现实的事情。当然,这件事是件节省时间的好事。更甚者,在事故发生的某个瞬间,系统知道了这次碰撞,汽车坏掉的零部件自动生成需求信息,提示汽车必须要进行更换,所需产品的订单将自动生成,并完成了购买活动,节约了寻找和等待配件的时间,车主所要做的工作只要将坏了的配件进行替换就可以了。未来智能冰箱也会酿成购物的一个界面,还好比智能冰箱,改变了传统冰箱只是用来存储的功能。以是将来的购物,跟着数据手艺的不断进步,良多品牌实在并不需要一个所谓的电商平台举行发卖,商品便是一个发卖的界面和渠道。
2.智慧物流
跟着电子商务成长,物流作为渠道中的成员,职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智慧物流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一部分,甚至成为营销是否成功的关键。为解决自己的吃饭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方式,不仅仅是去餐馆吃饭,也开始用这些外送服务。在北京的三环内,一家挺小的餐馆,叉烧饭作为餐馆的招牌菜,是几位广东人做老板经营的。这么一家小店在北京数不尽数,根据小店的规模,该店主要考虑的是成本,但令人惊讶的是,该店可以提供外送,外送的是通过外卖平台。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冲击下,就连吃饭的需求也可以在不经意间得到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物流,是一种立异性的营销渠道思维,营销渠道本身是解决如何将产品或服务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方式,智慧物流作为营销渠道中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逐渐被接受并引起重视。
3.供应链管理模式巨量数据的分析
收集背景下,单个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生存下去。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处于劣势地位,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业务体系逐步成熟,企业思考形成怎样的团队才能处于优势地位,供应链模式犹然而生,其产业链的不断成长、成熟并完善,企业对供应链依赖的诉求越发明显。供应链管理实质就是一种集成化,通过合作形成团队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其主体的合作方式就是,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主要的活动就是计划和控制,供应链活动中的针对渠道各方主体的物体的流动、资金的流动和互联网和传统线下信息的流动。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营销的渠道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渠道形式,消费者获取产品和服务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如何更多的获取市场这个蛋糕,企业应以顾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营销渠道,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参考文献:
[1]游丰沛.天平汽车保险公司APP设计方案的调查报告[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2]张高峰.通过数据挖掘获得客户智能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3.
1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功能分析
电子商务是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一体,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高效便捷地实现网上商务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园区电子商务平台(见图1),农产品物流园区成为集电子商务与信息服务、组织管理于一体的多功能、动态化、综合性运营中心,实际上转化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商。除了基本的物流管理和物流运作功能外,园区还能够提供综合的、增值型的物流服务,为用户提供更为复杂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和价值,管理和服务功能大为提升。
农产品物流园区通过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物流信息、物流管理和物流运作三大系统,使"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在平台上协调融合,实现其综合服务功能。其中,物流信息系统是提高整个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基础条件,主要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供求信息、数据交换、订单处理、在线交易和公共信息查询等服务;物流管理系统是物流作业子系统之间衔接和配合的桥梁与纽带,主要为农产品供应链各方提供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决策分析和成本管理等增值服务;物流运作系统是整个物流活动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关键,主要为物流相关企业提供仓储管理、智能配送、线路规划、货物跟踪等智慧物流服务。
2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功能优化
农产品物流过程涵盖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等与农产品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园区为平台,农产品物流园区连接了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传统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园区物流企业各自进行物流运作,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导致整个农产品物流过程的信息流动不顺畅、不对称,供应链中的产销脱节问题突出。
通过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见图2)将外部信息(包括供方信息、需方信息和公共信息等)和内部信息(包括用户信息、订单信息、仓储信息、配送信息以及基础信息等)通过数据交换在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该系统具有信息采集、信息组织和空间数据管理功能,涵盖农产品物流全过程的信息交流活动,因此,园区可以提供订货、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的相关服务信息以及客户需要的各类物流服务相关信息。这样,所有农产品信息通过园区信息平台及时,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农产品供应链各参与方之间实现了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既提高了供应链各参与方的物流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服务能力,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又提高了企业用户的反应能力,交易效率也得到极大提升,运作成本和风险都得以降低。
3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园区物流管理功能优化
农产品物流园区集中了运输、包装、商贸、物流软件企业、物流咨询公司等各类企业,通过园区的协作功能,从而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传统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仅能提供基本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难以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提供物流技术保证及管理优化方案。
农产品物流园区应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平台,通过物流管理系统对整个园区人、财、物进行集成化管理,还可以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政务服务、决策分析、成本管理等增值服务,并实现全局数据的集中?D?D分散共享管理。通过该系统,园区可以从订单中抽取数据,生成包括库存管理、装运执行、订单执行、破损、运输管理及物流成本等个环节的典型报告,为管理者进行战略和运作决策提供信息;利用数据交换系统和时点销售信息系统达到农产品相关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交换,为农产品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灵活高效的物流服务,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对各种业务的作业过程进行成本分析与计量,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流程再造;提供与物流业务相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如工商、税务、卫生、金融等一站式服务的集成环境,为区内企业和货主提供相关物流管理服务以及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等。这样,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进行集成化、实时管理,实现从农产品订货、生产到销售所有步骤的"全程物流管理"。通过控制相关的农产品物流过程,为农产品市场的低成本合理化运作及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一条最佳渠道。
4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园区物流运作功能优化
农产品物流园区是以园区为中心,将农产品生产、收购、批发、零售到消费之前的各个环节集成一个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需要系统的协调性和环节间的配套服务。传统农产品物流人工系统速度慢,易出错,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都较低。
关键词:Web服务;供应链;物联网;协同应用
中图分类号:F713.3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060-04
0 引言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riagement,SCM)需要实现跨企业的动态联盟、集成合作与信息共享。而现代的供应链需要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系统的信息可视性与智能化、系统的无缝集成化等,从而实现供应链的动态联盟、集成合作与信息共享。但供应链中存在众多的异构应用、信息孤岛与知识片断,而且目前的供应链协同主要基于分布式组件技术,这种技术架构无法突破平台差异、协议差异等限制,也不能满足业务动态多变、知识纵深共享与即时扩展的需求,如何在上述环境下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平台的业务协同合作与信息共享,并构建业务需求驱动的物联网(Internel of things,IOT)关键技术融合体系,本文采用以动态服务为中心的物联网多层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分成感知层、传输层、信息整合层及应用服务层构成的四层体系架构,通过物联网应用中间件技术以及多层关键技术融合与集成应用,实现由业务驱动的海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与整合,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技术及Web服务技术,完成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的业务价值的层次转化,从而支持供应链分布式应用从信息感知化-服务互联化-智能化的海量数据处理的协同转变过程,提供具有可信性、有效性、协同性的业务支撑技术融合体系。
1 物联网研究现状
1.1 国际
物联网概念最早出自1995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但受无线网络和传感器设备的限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05年《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才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此后美国、欧盟、中国等国政府机构与企业都投入巨资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
在美国,IBM公司于2008年底提出“智慧地球”(Smart Earth)理念,提倡把IT前沿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把传感器嵌入到全球的电网、铁路、公路、桥梁、建筑、供水系统等各种物体中,并通过普遍的互联形成“物联网”。在欧盟,欧盟委员会于2009年6月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m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并成立了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CERP-IOT,提供500亿欧元用于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在亚洲,日本和韩国也都在积极制定信息化战略来发展本国物联网的应用。
1.2 国内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各高校院所对物联网相关课题进行了攻关。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截止2008年底,我国申请的传感网专利378项。在一些技术上我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与德、美、日等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国家,并逐步成为全球物联网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等重大专项中均设有传感网研究领域。目前,我国物联网研究正在走一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要的特色发展之路。
2 供应链企业业务协同场景分析
供应链的业务协同过程需要多个企业参与,包括:核心企业(制造企业)、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等企业,业务协同是个复杂的企业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交互过程。下面以制造业来说明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协同过程和详细场景(图1)。
以采购协同管理为例,采购管理在系统下达采购计划的基础上,需要实现与上游供应商的采购协同。同传统的采购相比,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强调协同采购的理念,它包括四大部分:企业内部协同、企业外部协同、“为库存采购”转化到“为订单JIT采购”、采购过程中的外部资源管理。采购流程及相关描述见表1。
采购协同需要完成整个采购流程功能,包括:供应商交互与管理协同服务;贸易撮合协同服务:采购合同协同服务;VMI收货、仓储与供应管理协同服务;物料主数据与详细信息查询协同服务等。这就需要构建面向供应链(SCM)的可扩展的物联网分层体系结构。
3 基于Web服务的物联网扩展体系结构
本文采用SOA体系结构与技术,通过Web服务的封装与组合、快速的服务重构完成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的业务价值的层次转化,从而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进一步扩展,得到如图2的基于Web服务的扩展体系结构。
(1)感知层:该层是物联网信息的源头,实现对物理对象的感知和数据获取。物联网的感知层节点具有数量多、成本低、计算能力弱等特点,利用多种传感器、传感器网络、RFID、二维码、摄像头、GPS、智能物体等来全面集成感知装备制造企业中的各种信息。
(2)传输层: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能力。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现有的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无线局域网、其他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将来自感知层的信息传送到信息整合层中,并为上层服务管理和大规模行业应用建立起一个高效、可靠、可信的网络设施平台。
(3)信息整合层:提供对网络获取的复杂数据以及不确定信息完成重组、清洗、融合等处理,并通过SOA体系结构的建立完成信息的整合处理。在SOA体系结构中运用动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组合评价模型实现大量的Web服务综合评价;并根据具体QoS指标和Web服务运行结果指定动态服务组合的规则实现动态的Web服务组合,从而完成信息的整合处理。
(4)应用服务层:将信息转化为内容提供服务。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中心计算机群,对网络内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并为上层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用户接口。
基于上述架构,可以进一步研究物联网跨层优化机制、异构网络的自治与协同方法、RFID与Web服务集成、智能评价等中间件技术等,从而实现物联网关键技术的攻克。
1物流金融课程的特点
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含物流金融课程。物流金融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由多门学科交叉而成,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首先,物流金融将物流、金融两个服务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也是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新型业务的操作在学科上需要物流与金融两个学科的互相融合,既要熟知物流理论和具体操作流程,又必须掌握金融方面的融资理论与流程步骤。其次,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服务的发展,智慧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的发展方向。物流金融业务依附于物流企业的发展,而智慧物流的应用将利于该业务的发展并降低其风险,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更加注重新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改变,课程方面需与信息学科交叉。第三,物流金融业务涉及银行、物流企业、融资企业等各方利益,各方之间会签订俩俩合作协议,以明确各自职责,实现风险划分、权责统一,在该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物流企业在其中发挥了第三方中介的作用,承担着对货物实施监管,核实货物真假、出入库记录、安全保证等责任。这就决定了物流金融课程具有与法律、保险等学科交叉的特点。最后,在国民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加强的氛围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物流也越来越重视绿色环节,注重可持续发展,以此催生了绿色物流金融业务,这就要求教师紧跟社会发展需求,更新优化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
2物流金融课程建设过程
2.1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课程从物流金融定义、特点及核心问题入手,详细介绍不同的物流金融模式下的涉及方及其流程,引入信息化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意义等交叉学科知识,介绍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并用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基于交叉学科的物流金融业务在企业的作用、流程过程、风险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基础业务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管理能力。课程目标如下:
2.1.1知识教学目标物流金融人才,一方面要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职业知识结构,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的分析方法,操作与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即运输、仓储、配送、商品分拣等环节的信息系统,具备供应链管理等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还需具备物流金融学所涉及的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如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物联网、信息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目标有:①理解物流金融业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模式,掌握物流金融的概念及涉及方;②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操作流程;③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④了解智慧物流、绿色物流等相关知识,理解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性;⑤了解风险控制、信息化在物流金融业务流程中的作用。
2.1.2能力培养目标物流金融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全局控制能力、沟通能力以外,同时还须具备专业化的物流金融业务操作能力,如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会分析、初步设计、实施物流金融理财方案,具有物流金融信息处理与系统操作优化的能力,具有资源优化配置、供应链金融整合优化的能力等。能力培养的目标有:①掌握信息化下物流金融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②能设计、组织实施和优化物流金融作业任务。③掌握利用物流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2.2课程建设内容物流金融是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如前所述,它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涵盖了物流、信息、贸易、金融、保险、法律、环境等学科知识。所以物流金融课程的前期课程一般需要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前者有金融学、国际贸易、经济法、保险学等,后者包含物流学概论、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物流运输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保险等。基于学科交叉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2.2.1物流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金融概念的界定,主要从其内涵、外延、特征及其功能方面阐述,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绿色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意义,物流金融的创新与趋势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掌握物流金融的概念、流程、参与主体及各环节的要点,了解物流信息化、绿色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的新趋向。
2.2.2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总体来讲,含物流结算模式和物流融资模式两大类,前者比如有代收货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与承兑汇票业务等,后者有融通仓、海陆仓与物流授信等。在模式运作的流程中,结合信息化、绿色物流的作用,深入了解物流金融架构,如RFID、物联网、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构架的影响。
2.2.3物流金融风险与监管物流金融行业风险种类各异,主要来源于质押物风险、物流企业风险、商业银行风险和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等,利用案例分析探讨物流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处理与管理效果评估。了解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在仓储、安全监督、运输等节点实施智慧物流,来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2.2.4物流银行与物流保险物流银行是物流金融的一种重要模式和发展方向,国外物流银行发展得较为成熟,所以一方面介绍国外物流银行的运作模式和经验启示,另一方面分析国内物流银行实践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探讨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掌握如何利用信息化,通过服务创新、提供增值服务,强化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关系。基于物流金融视角,探讨物流保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地位及其对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作用。
2.2.5应用案例利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以来发生的实际案例,了解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业务的发展方向,并熟悉中外运、中储物流等物流金融方案,及信息化背景下物流金融的解决方案。
3结论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城市流通 信息化
引言
城市是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变现形式,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人口的骤然增长,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例如,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城市污染不断加重,雾霾等环境问题成为危害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首要问题。人口的增长,大大压缩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同时,也造成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提高了人们的居住成本。城市规模的扩大,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给城市的治安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何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宜居城市,“让我们居住的城市更智慧,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是城市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生活者对未来生活的构想和美好期待。
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理念源自IBM,“智”即指城市的智商,强调智能化与自动化,“慧”即指人的情商,强调人的灵性与创造力,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传感网等新技术,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化的新的生活模式,面向未来构建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教育等方面,包括以下特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随着城市建设问题的不断突出,许多有识之士和机构意识到技术在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IBM就是这样的先驱者。2011年,IBM正式了IBM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Intelligent Operations Center for Smarter Cities,简称IOC for Smarter Cities)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整合了IBM多款行业领先的软件产品,提供灵活的部署模型,适用于不同信息化水平的城市部署,能够帮助城市决策者协调城市内部的各种机构和各项资源,提供整合的数据虚拟化、实时的协作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城市机构为问题做好准备,协调和管理响应工作,并持续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
智慧城市建设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20世纪90年代,“人口急速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城市千禧”成为明显的标志。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规模不断扩大,约有近4亿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一过程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无穷动力,也为城市管理部门带来了各种管理挑战,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环境保护,从交通问题到城市安全、公众服务问题,都在制约城市向更智慧、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
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品牌形象和城市服务能力、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在流通产业中都有反应。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已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我国在经济发展政策中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2011年我国物流运行形势总体良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8.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3%。2012年我国物流业平稳适度增长,全年社会物流总额为177.3万亿元。
城市流通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现代流通产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智慧城市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全面感知,快速、安全的信息传输,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进而创新流通产业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品牌,辅助经济发展。
智慧流通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一)依托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创新流通产业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必然是城市设施智能化与城市市民的创造力协作与互动的结果,是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新城市生态系统,在实现方法上,构建具有更透彻感知、更全面互联互通和更深入智能化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流通产业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流通产业的高度融合,是流通产业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例如,作为交通领域开发“智慧”的先行者,宁波智慧物流作为浙江省智慧城市首批启动的13个示范试点项目之一,于2012年7月份正式启动《宁波市智慧物流试点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于2013年初上报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近日通过了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组织的专家评审。这意味着宁波迈向智慧物流的脚步加快了。据悉,《实施方案》主要分析了宁波智慧物流的发展基础,提出了以感知和网络传输为基础、以平台为核心、应用为目标、互联共享为纽带的宁波智慧物流试点项目总体设计思路,旨在建设以智慧物流公共平台为基础,打造各综合性、专业性应用平台互联共享的“1+N”智慧物流协同平台体系,并立足宁波港口物流特色,充分发展海铁联运及双重运输等口岸集装箱运输方式。
(二)提高流通产业物联网技术,推进物联网建设
我国物流信息化在产业升级的宏观环境下,信息化浪潮应时而动,围绕制造业、商贸业等行业企业通过信息数据的集约化管理推进内部物流资源整合与优化,以及物流企业与客户的信息数据整合推进供应链建设这两大主线,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在这一进程中,物联网的兴起引发物流信息化整合进入一个新周期,信息技术的单点应用将会逐步整合成一个体系,以追求整体效应,从而带来物流信息化的变革,推进物流系统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的发展,形成智慧物流系统。物流行业是物联网较早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物流系统采用了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传感、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等先进技术特征。新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供应链反应速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促使全球物流行业不断探索可以提高效率与服务质量的新技术。
目前,仓储管理系统通常使用条码标签或是人工仓储管理单据等方式支持自有的仓储管理。但是条码的易复制、不防污、不防潮、操作繁琐等特点和人工书写单据的繁琐性,容易造成人为损失,使得现在国内的物流仓储管理始终存在着缺陷。无线射频识别这一最新科技产品的投入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RFID技术可以根据仓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实现仓储物流智能化、信息化解决方案。在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中,电子标签被贴在每个货物的包装上或托盘上,在标签中写入货物的具体资料、存放位置等信息。同时在货物进出仓库时可写入送达方的详细资料,在仓库和各经销管道设置固定式或手持式阅读机,以辨识、侦测货物流通。利用RFID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采购、存储、生产制造、包装、装卸、运输、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到服务的各个业务环节和流程。使企业能够实时地、精确地掌握整个供应链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向和变化。
(三)完善流通产业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工作
信息化时代也是标准化时代,流通产业发展与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密不可分。目前,上海港已代表中国将该项目核心技术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制定相关国际标准的工作提案《Freight Container–RFID–Cargo Shipment Tag》,并已获得了ISO授权,将由我国主持起草“集装箱货运标签”国际标准,编号为ISO/NP 18186。这是我国在航运国际标准领域一个重大的突破,代表了上海智慧物流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水平。此外,我国应加强产品、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发展,提高企业电子交易水平。
(四)加强对城市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流通产业规划需要从城市产业定位、政府法律政策支持、优良产业配套环境、高质量的基础生产生活设施与适用的人力资源着手,支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客户竞争条件、市场吸引力,选定产业发展行业,在行业产业价值链上再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环节。例如,四川省在《关于印发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2011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里,明确规定在2011年四川省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增长14%的目标,并提出了七大物流发展重点: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推进物流集群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应急物流机制建设。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构建重点领域物流体系。此外,宁波将斥资逾50亿元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智慧应用工程等30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及19个智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由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主要用于对智慧项目合作引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应用项目建设、智慧产业基地创建、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及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而《宁波市智慧城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则对资金的扶持原则、支持对象和方式、申报评审、项目确定进行了详细规定。由此可见,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蕴含无限商机。
结论
智慧城市流通产业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现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并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职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2.李艳.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化发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3.韩向军.我国物流业提速升级的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08(17)
4.韩向军.浅析我国物流业升级的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08(35)
【关键词】信息技术;模式创新;智慧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把“互联网+高效物流”作为11个重点环节之一,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改变我国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物流落后的现状。这是新常态下我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格局成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一、“互联网+高效物流”是物流新业态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了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智能化发展水平,促进物流组织方式在不断地优化创新。如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物流领域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物流活动的深度融合,智慧物流的兴起激发了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市场新进入者的参与,催生出一批像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仓储交易、互联网+物流企业联盟等的新业态,成为物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源泉。
二、“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分析
1.“互联网+车货匹配”模式
“互联网+物流”最典型的应用便是车货匹配。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国内市场上涌现出200余家车货匹配APP,并且有不少于70家获得投资,各自探索着自己的发展模式,像货运版滴滴、物流携程、CH罗宾逊模式等等。“互联网+车货匹配”模式成功运营得益于以下3个特点:
其一,是以积累货量为根基,成功构建公共运力池,创造独特竞争优势。通过整合全国的货运经纪人,积累大量货源,并且以遍布全国的网点推进,获取种子客户,成功构建起公共运力池,为自己的发展壮大创造了独特优势。
其二,是以增值服务为核心,充分延展行业价值链,开创互利共赢模式。这其中稳定货源是盈利的基础,但利润的关键在于增值服务。因此,在坚持物流QQ货主平台永久免费的前提下,将利润增长点充分延展至包括金融、新车、二手车、轮胎汽配、支付等在内的增值服务项目,形成了清晰的互利共赢的盈利模式。
其三,是以实名认证为依托,引入担保交易赔付机制,夯实诚信沟通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诚信体系是确保“互联网+物流”高效有序运行的基础,严格执行货主和司机双向实名认证,并引入担保交易信息费赔付制度,从而建立“陌生人”之间信任沟通的机制保障,真正让司机和货主都放心。
2.“互联网+运力优化”模式
从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匹配效率上来看,车货匹配是有价值的,可以有效缩减寻找车辆信息的时间。十多年前的物流信息平台也曾经发挥过类似的作用,但由于车货匹配未能融合进物流过程,终究不可能持久。其实,货主的真正需求并非车辆信息,而是需要将货物安全按时运送到目的地。提供可靠的运力服务才是根本,“互联网+运力优化”是满足货主需求的核心。
运力优化需要在深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建立货物流量、流向的预警机制,推进货物智能分仓与库存前置,提高物流链条中不同企业间的协同运作水平,优化货物运输路径,实施对配送场站、运输车辆和人员的精准调度。从而实现运力质量提升、过程优化、运输增效、成本降低等,推进全维度的运力服务优化升级,促进物流行业服务质量提升、效率优化、效益增加。
3.“互联网+仓储交易”模式
传统仓储业主要以自我配套业务为主,网络化的推动能够改变仓储业转型升级。目前,仓储业发展转型面临三大新趋向,一是要更好融入供应链发展;二是要更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三是要实现仓储业本身的互联网化,建立仓储公共线上交易平台是顺应仓储业发展的新趋势有效路径。
“互联网+仓储交易”推动企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立面向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仓储资源网上交易平台,推动仓储资源在线开放和实时交易,整合现有仓储设施资源,提高仓储利用效率,降低企业使用成本。仓储资源网上交易平台作为仓储业信息共享、交互和交易的公共服务平台,需要结合专业认证、诚信评级和服务保证金体系,为客户提供仓储资源撮合交易、仓运配一体化解决方案、金融仓储等多种服务,
仓储资源网上交易平台要建成一个可追溯、可查询、可监控的交易网络平台,需要经历3个发展阶段,首先要推行仓储的标准化,包括仓储建设、服务质量、仓位价格、电子系统和人员培训等;其次是建立信用保障体系,企业评级认证、保险机制,以及平台公司的线下考察和确认;再次是后期监控和服务,包括处理仓储业务纠纷等。这样,才能打通供需渠道,不断推动供应链生态圈的共生融合。
4.“互联网+物流企业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供应链上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对各成员的物流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联盟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物流企业对资源的使用界限扩大了,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减少了沉没成本。物流联盟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契约威胁和合作终止,都会减少合作投资收益,战略联盟中的交易双方享有对Y产的虚拟占有性,因此也将这种战略合作关系称为“虚拟一体化”。
“互联网+物流企业联盟”模式以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物流企业联盟为核心,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社会分散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资源,推动实现合同签订、车辆调度、运费结算等统筹管理,规范运营流程,提高货运组织化水平,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带动广大中小企业集约发展。
三、结束语
“互联网+高效物流”的本质是基于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多赢的思维,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来整合社会上分散的物流资源,应对物流企业“小、散、弱”的现实基础实现了行业协同的智慧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智慧物流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何黎明,2016年10月,第一物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