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教育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社会学实践教学;社区服务;小海豚伙伴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108-03
随着社会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深化,社会学本科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强调社会学专业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教材这本有字之书,也要学好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参与社区服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社会学实践教学与社区服务
根据社会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综合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较熟练地应用社会研究方法,能在党政机关和传媒机构、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社会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用复合型人才。而专业实践或社会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教师必须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和信息、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等。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可以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概念化、条理化、抽象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1]。这种教学方法同课堂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必须融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从周围环境取材,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生成知识,也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自主性学习和参与活动的能力,更强调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实践服务活动中的体验和想法。每次实践教学活动一般都会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每个主题活动都会由学生自己事先策划,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社区服务是社会学实践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在社区范围内实施的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它主要面向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成员及其家庭,也包括面向全体居民的公益活动,一般为无偿或低偿提供”[2]。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互和地域性等特点,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整合,还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社区服务能提高社会学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服务于社会和社区居民。由于社区服务的特征,社区服务的课程实践教学会比其他实践教学活动有更多的优越性,它更着眼于学生融入到基层社会中,这种培养强调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指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和人文关怀情感的形成。这对于改变以往学校注重“坐而论道”、技能培养,忽视德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方法有积极的意义。
2 社区服务方案的设计
小海豚伙伴营是厦门市吕岭社区开展的特色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旨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帮助解决社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社区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小海豚伙伴营活动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表明,社区居民参与其中的情形,将是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居民在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所能发挥的能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诉求表达和内容设计;(2)评价反馈和口碑监督;(3)成为社区服务的积极提供者”[3]。吕岭社区是华侨大学社会学实践教学的共建基地,该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参与厦门市吕岭社区小海豚伙伴营活动前,从专业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社区知识和方法,把吕岭社区快乐小海豚伙伴营活动看作一种社区文化服务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社区服务方案。
设计社区服务方案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强调微观考察和宏观分析相结合。在着手设计社区服务方案前,对社区进行了全面的深入调查,以此了解社区服务的现状、问题或需求、资源等情况,确定社区服务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策略。具体服务活动的设计应由小到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同时在设计具体措施与步骤的时候,要切合实际,体现科学性,具有可操作性。经过前期调查发现,高校本科生参与小海豚伙伴营活动数量较少,同时社区又有强烈的大学生参与需求。小海豚伙伴营活动是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社区服务,开展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包括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巩固学校的教育成果或补充学校的教育内容。从社区服务的需求分析视角看,首先界定社区问题和需求,其次分析造成问题或需求的原因和问题或需求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解决问题或需求的策略。下面以一个儿童游戏活动的方案设计为例,分步骤设计社区服务方案。
1)问题界定与需求评估:表明社区服务活动推行前的状况或背景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问题状况与严重程度(后果)。所谓社区问题是指阻碍社区大多数居民生活并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的事与物。从问题衍生的需求,说明需求的内涵、数量、迫切性以及何种“需求”需要通过转化服务来满足。伙伴营中的小营员以独生子居多,若处理不善,容易造成孩子自我为中心、孤独、不善于交流合作等情况。此次社区服务活动轻松有趣,旨在促进孩子的友谊、团队合作力发展等。
2)目标与目的:描述活动所要达成的理想境界,也是社区服务主要关心的议题,希望对某一特定人群所带来的最终影响,同时说明在特定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明确、具体可测量的结果。在寻宝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孩子学会团结协作,明白任何东西的获得都需要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成功的道理。
3)服务设计:确定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参加人数次数等。拟定活动时间为每周六下午2:30,地点为吕岭社区居委会附近,预估参加人数为15人。经费预算总计70元:水杯30元、笔记本15元、水性笔10元、气球5元、其它杂物10元。奖项设置:一等奖队员每人一个水杯,二等奖队员每人一个笔记本,三等奖队员每人一支笔。活动主题:挑战之旅,我就是寻宝人。活动口号:我的宝,我来寻。
4)服务方案成效评估: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检讨工作的得失,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短期效果和长远影响考虑检验服务方案的成效。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应经常检讨考评,减少误差,以便及时发现误差并进行纠正。成效评估的目的除了可避免执行的偏差外,也可作为进一步制定新计划的借鉴。工作得失的检讨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实现、方法是否得当,如考察此次活动服务对象所接受和完成的服务量,服务有多少受益者,受益的情况。
3 社区服务方案的应用
社区服务方案的应用就是社区服务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过程。根据已制定的“寻宝活动”社区服务方案,华侨大学社会学的本科学生在教师的带队指导下进入社区,在社会学实践教学中开展这一项小海豚伙伴营的社区文化服务活动。此次活动采用团队管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管理是运用成员专长、鼓励成员参与及相互合作以推动组织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合作式管理或者是参与式管理”[4]。经过与家长和儿童的充分沟通,在现场成功招募一些社区儿童参与者后,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流程如下。
第一站――出发点多功能厅。召集儿童,介绍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然后抽签决定活动的顺序。
第二站――社区楼下。气球运输机,规则为:起点处甲同学吹完气球后将气球打结,另外两名同学背靠背,并且手必须挽在一起组成“运输机”,待甲系好气球后将气球放在他俩之中,即两个同学背靠背运输气球,路程大概十米。两名同学在前进过程中若有气球被夹破或者中途掉落需暂停在原地,工作人员示意起点处的甲同学吹气球,系好之后迅速跑到“运输机”处,将气球放好之后,“运输机”前进,到终点后,游戏结束。
第三站――残疾人中心。说节日,规则为:说出5个中国传统节日,任意节日均可。
第四站――老年人活动中心。正话反说,规则为:事先准备好一些词语,说一个词语,要参加游戏的人反着说一遍,比如,“新年好”,游戏者要立刻说出“好年新”,连续顺利说出6个即可过关。
第五站――社区旁边的花园。T台秀,规则为:参与者头上顶两本书,然后绕花园走一圈,期间手不能扶书,不能让书掉下来,掉了就从起点重新开始,到达终点后,游戏结束。
第六站――图书馆。图书漂流,规则为:放信物在书中并从中告诉他们“宝贝”放在什么地方,需在图书馆中找到指定书本。
第七站――寻找路人。求寄语,规则为:每队需在街道上找一个人,告诉他们在做这个寻宝活动,然后争取拿到这个人手写给该团队的一句话。然后该队带着这个手写的寄语回到终点站报道。
终点站――多功能厅。
在每一个站点都有学生作为社区服务工作者为社区的儿童提供帮助和引导,也作为游戏活动的裁判。以下为寻宝活动的总规则:(1)三人组成一队,以自由组合为主,但是每个团队中要男女混合。(2)每队在出发点出发时开始计时,到达终点站报道计时结束,到达终点站报道时必须是该队的全体队员都到,并且以最后一位报道的队员为准计时。按照用时长短给予奖励,奖励前三名。
成效评估:活动结束后,师生召开小座谈会,总结活动成效。在本次服务活动中,社会学学生的表现得到高度赞扬和肯定,社区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合作、友谊和快乐,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家长们认为学生思路活跃、灵活,组织能力很好,活动十分成功。但师生们自认为组织还不够充分,前期宣传力度不够,计划执行中还有些不严密,服务质量还有上升空间。服务结束后,学生们还进行了认真总结,撰写社区文化服务活动实践报告。
通过实践性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积累社会经验。社区服务方案的设计和应用的实践教学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和渠道,有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密切学生与社区生活的联系。同时该实践教学法的应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总结
实践教学法是经过实践证明的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扭转学生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和形成良好的实践品质,也有利于促进师生的互动。“社会学教学特质强调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个体之间的交互功能,包括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的脑力劳动过程,力求互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5]。实践教学法与社区服务相结合,提倡社区服务方案的设计与应用,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且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对促进学生塑造独立和健全的人格,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生活,提高实践和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正文.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社会学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探索,2007,(2):40-41.
[2]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4.
[3]史云桐.新型社区服务体系的建构:以社区居民参与为中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5-31.
一、下发学习通知。3月13日,校团委向全校分团委发出《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分团委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在全校青年中掀起学习的,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理解。通知强调要把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广泛组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利用新闻媒介进行宣传。校团委将以校园广播、网络、报刊、橱窗等为载体,开辟专栏,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经验和体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举办团干培训班。校团委将于4月中旬举办校、院、班三级学生干部培训班,重点学习和讨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共青团湖南省委第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等,帮助大学生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以增强学生干部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提高政策水平、理论深度和业务能力。
四、开展“两弹一星”精神教育活动。我校在办学历史上一直与核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一部分教师曾经参加过“两弹一星”的研制,一部分毕业生长期坚持在核行业工作,我校现在设有多个与核有关的专业,因此,将“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符合我校的校情。校团委已编印了《“两弹一星”精神学习资料》,正组织学生学习“两弹一星”科技人员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加快推进平安高港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区师生及施教区群众对综治平安建设工作的知晓率,进一步营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舆论氛围,依据《高港区2017年“综治宣传月”活动方案》要求,区教育局决定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综治宣传月”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宣传主题
坚持法治引领,筑牢平安根基。
二、宣传内容
1.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部署;大力宣传开展“泰州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先进学校”创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与具体举措。
2.广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和社会治理的重大举措。大力宣传zd机关、综治部门和综治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全力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
3.广泛宣传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目标任务和成果,引领师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
4.广泛宣传国家安全知识,增强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全民爱国意识。大力宣传治安防范、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师生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17年3月20日—4月20日
四、主要活动和任务
1.各校(园)充分利用板报、专栏、校园广播、网站、微信等宣传平台,集中开展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宣传氛围。
2.各校(园)集中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可结合“泰州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先进学校”创建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四大员”(法制副校长、消防辅导员、交通辅导员、驻校民警到校作《消防法》《食品安全法》、交通安全“一法一条例”等法律法规宣讲活动。
3.各校(园)对学生进行一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4.各校(园)分年级分主题举办一次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建议从班级板报、手抄报、绘画、征文等方面追求形式多样,从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等方面追求内容全面。
5.各校(园)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一次安全疏散逃生演练。
6.各校(园)开展一次“小手拉大手,把平安带回家”活动,建议各校(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好宣传内容,让学生回家宣讲,做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造福整个社会”。
7.各校(园)组织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全面开展一次学校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活动,明确安全责任人及整改时限,做到安全工作不留盲区、显特色。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各校(园)要把“综治宣传月”系列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方案,明确分工、专人负责,确保“宣传月”活动有序进行。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在贯彻结合融入、做细做实做成上下功夫,紧密联系学校实际,精心设计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具体化系统化,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立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法治教育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素养为目标,把美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法纪教育、诚信教育、养成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落到实处,务求实效。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道德实践行动。从学校层面向社会层面延伸,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化“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缅怀英烈、圆梦中华”教育活动,举办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入川80周年等纪念活动,组织开展参观走访、党团队日、革命主题展、祭扫烈士墓等活动。广泛开展楹联、诗词征集、童谣儿歌展示、悬挂张贴“伟大胜利,历史贡献”主题展览宣传挂图、标语,积极参与市县文明办举办的“重走抗战路”网络媒体集中采访宣传等系列活动。规范、普及奏唱国歌和升国旗活动。
2.开展节俭养德活动。开展“俭以养德,从我(小)做起”“人人节水行动”“节约一粒粮行动”“俭以养德,文明新风”“节能利民行动”“俭以养德,感恩奋进”等活动。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开展“节俭之星”、“环保之星”的推荐评选。
3.开展公众人物“重品行树形象做榜样”活动。组织公众人物优秀事迹报告会,开展“结对子、种文化”结对帮扶活动。
4.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推进藏区“9+3”工作的中职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工作,着力提高藏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5.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宣传科学知识。举办好科技节活动,推出一批科技创新作品,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6.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实施“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行动。为偏远学校、贫困家庭提供教育帮扶和农技培训服务。
(二)开展文化育人行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丰富营养,让师生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1.培育良好家风家教。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举办“父母大课堂”“家风讲堂”等公益讲座。启动行为习惯养成“一点一滴”工程。
2.传承优育校风校训。着力建设校园文化,以文化养人、以文化育人。开展“最美校徽”设计评比活动。开展“少年强、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各校要开展诚信小公民教育行动,评选诚信之星、文明之星。
(三)开展“法律进学校”行动。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各种活动,达成以法养心、以法养境、以法养行法治教育效果。
1.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学校法制建设。抓好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考试“五落实”,确保每月安排法治教育课不少于1课时,一学期不少于4课时。各校精心开发并编写法治教育校本教材。
2.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开展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法治讲座、摸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情景剧、法治手抄报、法治板报、编写法治儿歌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搞好法治宣传教育,牢固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3.远离,珍爱生命。通过办板报、制心公益广告、发放宣传资料、编撰童谣儿歌等开展禁毒宣传,坚决远离。
(四)开展示范引领行动。用榜样无穷的力量,用先进典型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去影响身边的每个人,引起社会共鸣,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1.抓好“三严三实”教育。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宣传教育,深入抓好“四项教育”,持续解决“”问题,深化“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
2.开展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评选。组织开展第四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推选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积极参与推荐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最美乡村教师”、“最美班主任”和“四有好老师”推荐评选活动。
四、组织领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基固本的灵魂工程,要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和耐心,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各中小学抓起,影响和辐射到社会,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一)完善德育工作领导机制。县教育科技体育局成立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余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直属单位负责人和各责任区组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德艺卫股,负责日常工作。各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并完善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和政教(教导)主任分工协作,党、政、工、团、队、班主任齐抓共管的领导和管理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二)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各校要根据本《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办法,明确责任分工,履职尽责,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具体负责的领导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分内之责,发挥各种优势、加强与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影响力。
关键词:博物馆;欧洲;中国;社会教育;比较研究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定义
博物馆,又称博物院,两者差不多,都是以收集、典藏、陈列、研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地方。博物馆社会教育是指将那些具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性的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为社会公众提供具有文化传播、科学研究价值资源的物品和服务,使之教育传播功能达到最大化。世界上第一座以社会教育为目的的博物馆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追求,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平台。由于发展规模和管理水平方面的限制,我国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二、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欧洲博物馆社会教育差异分析
2.1欧洲博物馆的教育模式
欧洲博物馆具有运行模式成熟,管理理念先进,社会教育功能强等特点,其社会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社会教育形式开放性强、多样化程度高,教育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灵活性强,尊重人们的生活习惯,如通过展览、参观、电子媒介等形式使学者学习打破了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局限;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愉悦性好,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托马斯・华生图书馆(Thomas J.Watson Library)就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内容丰富性的典范,号称是世界上艺术资料占有量最为齐全和丰富的图书馆,藏书60多万册,每年接待三万人次,融合信息科技的先进性,设立有照片和幻灯片馆,发挥科技对博物馆教育的推动作用;多元化合作模式成熟;如大英博物馆有借助广泛的社会捐助机制,获得浓厚的全民支持文化和教育氛围。
2.2中国博物馆的教育模式
我国博物教育模式还不成熟,艺术资源的管理和配置还不到位,资料闲置现象非常普遍。但近些年来,情况有所改观,博物馆开始重视对服务功能的改善,随着博物馆由资源管理中心向社会公众服务的转型实施,为了充分适应市场的变化,大部分博物馆都配备了相应的讲解员或辅导员,以讲解方式的创新、咨询管理模式的改进为契机,大力发挥老干部、老党员、劳动模范、专家教授亲临现场,为观众讲解艺术的美丽,传播文化的价值。同时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各类活动、讲座,电视节目等形式广泛宣传博物馆的资料价值。如北京首都博物馆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将活动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区分,如针对少儿及其家长而开展的博物馆观赏活动,针对青年学生而开发的社会教育活动。针对传承文化精华,发挥文化价值的文化旅行活动等等。
2.3欧洲博物馆教育模式与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模式的相同之处
欧洲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我国博物馆教育的相同之处都重视珍贵文化的艺术和社会价值,将博物馆看作是社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从而采取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鉴于博物馆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不单纯文化补习的场所,更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无论是欧洲还是国内都非常重视其社会教育的最大限度发挥。只不过我国由于受到经济、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的限制,还不能像欧洲发达国家那样拥有完善的博物馆社会教育管理体系,但近些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比如借鉴英国、荷兰、法国等在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方面的先进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实现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
三、我国发展博物馆教育的对策建议
3.1重视博物馆社会教育方式的互动性和多样性。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技术的不断进行,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传播博物馆文化价值的形式了。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范围在不断扩大,博物馆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性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有必要考虑借鉴像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人的生活习惯,在思想、认识、行为、实践等中不断建立满足受教育者兴趣爱好和学习偏好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2加大博物馆营销管理力度。
博物馆资源价值和传播功效的发挥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宣传和营销。科学的营销方案能够加深文化艺术品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形象。应当借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多媒体加大博物馆珍贵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注重与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将他们真正对文化艺术珍品产生兴趣。
3.3创新社会教育合作模式。
欧洲博物馆之所以能够让有限的博物馆资源发挥出无限大的效应,就在于他们善于创新社会教育合作模式,扩大博物馆资源与外面资源平台、学习平台、管理平台的整合使用,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扩大教育宣传效应。如巴黎的科学宫通过整合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家庭以及其它教育机构,实现社会教育模式的多元化,通过其拥有的宝贵文化资源,提供给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学术研究,从而为其教育管理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就与社会教育功能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形式在不断演变。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具备管理经验先进、运行模式成熟、多元化程度高等特点,与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模式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分析和探讨,取长补短,为我国博物馆教育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
参考文献
[1]倪杰,《博物馆教育再探――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谈起》,《中国博物馆》,2006(01):25-28.
[2]郑继武,《论博物馆免费开放形势下我国博物馆的改进策略》,《大众文艺》,2012(11):68-69.
一、对幼儿社会心理需要的识别
准确把握幼儿的社会心理需要,是革新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前提。个体在幼儿阶段有一些特别突出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使得幼儿具有了“孩子气”,也使得幼儿的行为意图经常性地被误读。而一旦误读了幼儿的心理需要,教育者就不可能实施适宜的社会教育,不可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帮助。综合课题组所获得的多重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六种需要急需幼儿园教育实践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对秩序感的需要
对秩序感的需要是人的生命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每个个体都有与其生命同在的秩序感。人类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环境中,追求秩序感也因此成为人类生命个体的一种需要。幼儿阶段,秩序感的需要是否得以满足,非常鲜明而直接地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与情绪表达。处在秩序的状态之中,幼儿就会体验到快乐放松;当秩序感遭到破坏时,幼儿就会非常焦虑不安且行为异常。
(二)对新体验的需要
对新体验的需要是指幼儿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不断去尝试新鲜的事物,获得一些前所未有的经历。新体验是幼儿对新奇事物的一种兴趣,这种兴趣会成为幼儿探索活动的动力。通过对新体验需要的满足,幼儿获得认识发展,体验到喜悦和成功。新体验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如同食物之于身体发育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独占的需要
人类个体除了喜欢与他人分享美好事物的一面之外,还有独占的需要。如,保护个体的私有财产不被侵犯,排斥其他人接近自己的爱人,收集自己感到珍贵的物品等。对于幼儿来说,独占的需要不仅是他们自我发展水平的表现,也是他们适应环境的需要。在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婴幼儿就有了独占心理。追溯原因,一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倾向于从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二是因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牢固的边界感,把自己从其他人和事物中区分出来;三是因为每个个体都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掌控感,感受到身边的重要他人和自己的关系是密切的,体会到自己能支配属于自己的物品。
(四)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
幼儿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是指幼儿为了获得自我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而寻求他人的赞扬和认可的心理需要。幼儿要获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就需要顺从周围人的评价标准,有时甚至会牺牲自我的心理需求。这一需要不同于满足幼儿爱与被爱的需求,它不是教师和家长主动发起而是来自于幼儿自身的需求,是幼儿想要展现其价值和力量、表达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需要。
(五)对责任感的需要
所谓对责任感的需要,就是幼儿需要独立去做一些事情,需要一定的行动与选择的机会,以便能通过事情的后果确认自己的能力。在众多的人类社会性类别中,对他人的同情与责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人从出生开始,就与世界上他人、他物有着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联系,幼儿与他人、他物间的这种联系会逐渐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责任感,幼儿通过寻求自己对他人、他物的价值进而确定自己的社会坐标。对幼儿来说,责任感的需要表现在自我服务和管理、开始接受任务、喜欢帮他人做事、对集体规则的维护等方面。
(六)对幽默感的需要
幽默感是指个体在感知、理解和欣赏滑稽可笑等幽默刺激以及在使用和创造幽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幼儿幽默感具有重复性和形象性的特点。重复性是指幼儿在感知幽默刺激后能体验到乐趣并以开心的形式表现出来。形象性是指幼儿只能感知事物表面的幽默,如有趣言语或滑稽动作。幽默感是幼儿个性的一部分,也是幼儿在处理问题时采用的一种应对机制,它通常以幼儿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幼儿在幽默感中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游戏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反应。成人经常会看到幼儿在与同伴的嬉戏和他人互动中借助幽默感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或者一些尴尬的场面。
二、教育内容框架的厘定
课题组在社会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真正有效的社会领域教育内容框架不能从既定的目标出发、自上而下地选择、确定,而必须聚焦在实际生活中与幼儿最为切近的关联方面,由近及远,逐渐扩宽、加深。反复探究之后,最终确定了以下三种关联。指向自我:包括对自我的基本认识与定位、有关自我的情绪和情感、围绕自我而发出的行为等。幼儿对自我的认识既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特征、性别、兴趣爱好、年龄变化、身心需要等的认识,也包括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等与自尊、自信、自控、自主有关的心理品质的认识。幼儿对自我情绪的认识既包括认识自己的积极情绪(如高兴、荣耀、希望)和消极情绪(如恐惧、愤怒、悲伤、羞怯、孤独、厌恶),也包括掌控、调节与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围绕自我而发出的行为包括照顾自己的身体、管理自己的物品和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规范。如,会自己穿衣服;脱了鞋子要摆放好;吃东西前、大小便后均要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会用手掩住口和鼻子。指向他人:包括对他人的基本认识、对自我和他人间人际情感联结和人际互动的行为与规范。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对他人外表、感受、情绪、想法、群体地位、角色等的认识。人际情感联结是指幼儿在和他人进行互动时建立起的情感关系,可分为幼儿与成人的情感联结和幼儿与同伴的情感联结,既包括幼儿对成人的依恋、关怀和感恩等的情感,也包括对同伴的喜爱、关心、尊重、同情、炫耀和嫉妒等情感。指向社会文化:包括个体对周遭生活环境文化的认识,涉及对各种社会机构与职业角色的理解,所处地域文化的核心经验与知识,涉及民俗、节日和习惯等方面的认知与承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三个维度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彼此之间虽有界限但相互的关联非常紧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把握,尤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绝不能僵化教条。
三、教育形式的丰富
在行动研究中,课题组围绕教育目标、依据对幼儿社会心理需要的识别、对教育内容框架的厘定,将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归纳为两个大的类别:专门化的和随机的社会教育活动、串联的和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1]
(一)专门化的和随机的社会教育活动
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有专门的主题、详细的活动设计方案、明确的活动实施步骤,甚至配备了相应的活动效果评估的集体化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教师根据社会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的社会教育。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具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性,内容也比较系统和集中,教师对幼儿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更加直接、明确,也更有针对性。[2]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多指向全班幼儿的集体化教学活动,也就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接受基本相同的教育活动,活动过程以教师引导和组织为主。这种形式最大的优点是效率高,幼儿园教师在特定的时间里将精心组织的教育内容准确、集中地传达给幼儿,省时、省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感和纪律感。在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多定位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规范的习得。[3]随机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缘起于幼儿即时的行为表现,随机发生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场景中,教师对之没有事先的设计与准备,只是单纯地遵循“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给予幼儿指导与帮助的教育活动。[4]即幼儿园教师通过对幼儿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以及意外事件中的行为和情绪的即时关注,随机对学前儿童进行的社会教育。这种随机性的社会教育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没有事先细致的教育活动设计,直接指向幼儿当下的行为和情绪,如孩子争抢玩具或材料、同伴冲突或攻击、孩子哭闹或大喊大叫等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即时性,教育效果要求立竿见影。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观察,时刻掌握班里幼儿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动向,能够机智地对他们的需求作出回应。随机的社会教育活动多指向个别儿童的教育,是教师针对幼儿的个别行为进行即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教师在幼儿个别活动时,通过描述其行为,接纳其情绪,与幼儿发生直接作用而产生教育效果,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针对每个幼儿的独特特征与需要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串联的和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
根据幼儿社会教育开展过程中各个活动的连续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课题组借鉴了物理学的串联与并联的概念,将社会教育活动划分为串联的社会教育活动和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串联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聚焦于一定的社会教育目标,持续地、递进地旨在使幼儿获得连续经验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教师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所开展的在内容上连续的、在程度上递进的、在时间上持续的社会教育活动。所串联的社会教育活动之间相互影响,任何一个活动的缺失都会导致整条教育线索的中断。在串联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幼儿的经验是连续的、不断递进的。如,在活动进程中,幼儿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超市,进而不断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最终萌发幼儿对社区的归属感。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主题线索设计并实施的彼此之间相对独立的、可以齐头并进的旨在使幼儿获得较为全面经验的教育活动。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同等重要,同时又相对独立,一个活动开展与否以及活动的效果不影响其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所有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在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幼儿的经验是丰富、多样的。以上述“了解社区生活”为例,社区包括超市、银行、邮局和餐厅等多个部分,认识和了解超市的活动与认识和了解银行的活动间彼此相对独立、互不影响。开展“超市”活动不是为了给开展“银行”活动作铺垫和准备,其开展与否并不影响“银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认识“超市”和认识“银行”的活动“并联”地存在于主题线索之中,共同服务于使幼儿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并热爱其置身的环境。若要真正革新我国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实践,除了要准确把握其实践误区、提供诸如上述一些可操作的路径之外,还必须加深、拓宽相关理论的研究,从中获取丰盈的养分,夯实实践工作的基础。对于相关理论的分析,课题组也已进行了一些探究,将另文再作阐述。
[注释]
[1]刘晶波.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66-170.
[2]周梅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64.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负有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作为知识形态的文化教育设施,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教育上,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从广义上说博物馆教育属于社会教育。博物馆的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博物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重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前途。但学校教育存在着弊端,如重智育教育轻德育教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博物馆是以馆藏的实物作为教育的媒介,以实物来反映社会,展示历史,阐释世界。随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革,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可能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配合学校,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物史料、设施环境、图书影像、研究人员等,其中众多的资源是学生课堂教育中需要而在学校教育中却无法拥有的,这些资源的使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课程教育目标,直观地认识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并使其记得更快,记忆时间更长。但这些资源需要经过有效的开发设计使用才能够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
1、针对不同年龄层制定参观方案
目前很多学校会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但博物馆通常是以一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讲解模式进行导览和参观,参观路线和讲解词跟普通观众并无很大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都不一样,博物馆需要配合学校,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参观方案。例如小学生感知事物具有笼统、不精确的特点,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针对小学生的讲解应浅显易懂,主要介绍“是什么”,“做什么”,可以穿插一些提问和反问,吸引她们的兴趣。初中生在概括性上比小学生有所发展,注意力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能理解抽象的概念,能独立思考。对中学生的要求是掌握科学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针对中学生的讲解侧重于介绍“为什么”,“怎么会”,讲解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插曲、小故事增强讲解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博物馆要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可以有绘画、雕刻、手工类、发现研究类、激发想象类、游戏类、感官体验类、表演类、博物馆工作体验类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适合于不同科目的教学,突破传统博物馆教育以讲解为主的模式,尝试从各方面让学生参与。操作类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类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放性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演类活动更能调动气氛,激发热情;体验类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教育活动要充分依托利用馆藏资源,主题的设定尽量与学校课程相结合,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时间安排上尽可能与学校教学进度相适应,在活动细节上按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组织一场博物馆教学活动,需要把内容、费用、时间、安全等问题考虑齐全。
二、走进学校,主动提供上门服务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外省市的博物馆无法参观,一年内参观博物馆的次数不会过多,出行产生的各种费用以及安全问题等等。博物馆不应该只是被动的等待“被参观”,也可以主动走进学校,提供“上门服务”,送展览、送活动、送讲座到学校。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展览,但大部分展览的受众主要以成人为主,真正为青少年群体举办的展览相对较少,很多展览也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博物馆可需要为青少年学生量身定制展览,主动将展览送进学校,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参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配合展览内容,还可以开展现场讲解、主题讲座、互动活动、手工制作等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
三、牵手学校,建立完备的长效机制
一个博物馆应该有完善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起完备的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能够结合学校的教学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博物^教育服务。部门课程的学习可以离开学校,将课堂搬进博物馆,从平面书本跳至立体世界,对学生来说显然更有吸引力。
博物馆可以同时牵手多家中小学校,博物馆可以主动定期的去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学校也可以主动指派部分老师前往博物馆学习,使两者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合作更加紧密,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
“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去看看它的博物馆;要了解一个国家,就去看看它的博物馆”,博物馆在社会进步中承担起更多的培养育人的责任。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业在发展中对社会教育功能重要性的认识正在逐步加强,对于面向学生的教育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但我国博物馆参与国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博物馆的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还不够丰富,并且尚未建立起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受众和教育效果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博物馆需要重新定位和认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进一步加强和学校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06:9-16
平谷区档案局(馆)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月15-16日,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平谷区档案局(馆)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201 1年度北京市唯――家获此殊荣的单位。(杨有启)
海淀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李彦来到区档案馆调研2月16日,海淀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李彦来到区档案局(馆)进行工作调研。他实地参观查看档案展览、库房,认真听取负责人的汇报,在充分肯定区档案工作同时提出三点希望。(赵怀平)
朝阳区档案馆完成1981年档案开放审查工作朝阳区档案馆加快档案开放审查工作进度,顺利完成1981年本馆开放档案审查工作。此次开放档案涉及区革命委员会、各街道、公社等共计18790件。(张丽萍)
大兴区档案局细化工作任务建立档案工作台账大兴区档案局围绕全区中心工作重点,结合区县档案工作要点,对2012年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台账,为更好地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打下了基础。(曲良亮)
丰台区档案局做好2012年档案法制宣传工作,近日,丰台区档案局召开全区档案执法联络员会议,专门对贯彻落实《丰台区档案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暨2012年档案法制宣传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和要求。(张海存)
房山区档案局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情况调查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施办法》,全面提升农村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房山区档案局及时部署下发文件对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何涛)
怀柔区档案局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进行执法检查前不久,怀柔区档案局对区属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进行执法检查。重点对去年执法检查中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督导查看,同时对一些单位新上岗的档案员进行业务指导。(马元申)
昌平区档案局全面深入做好世界草莓大会档案工作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召开之即,昌平区档案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档案工作方案》,提出明确的依据和工作规范,同时采取三项措施抓好工作落买。(昌平区档案局)
北京警察博物馆举办“老民警警事文物捐赠仪式”2月1 8日,“老民警警事文物捐赠仪式”在北京警察博物馆举行。16名老民警捐赠了警事文物共计251件。市委常委、市局党委书记、局长傅政华及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了仪式。(于安如)
门头沟区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接待中心确定便民服务事项
门头沟区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接待处,在充分考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便民服务事项及具体内容并编制了《政务服务事项内容信息表》、《权力运行流程图》及《岗位说明》。(车王莹)
密云县档案局筹划2012年社会教育工作2012年密云县档案局根据社会教育工作职责制定出工作重点。一是继续办好展览,做好宣传工作:二是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发挥档案馆资政育人,传承文明的社会教育功能。(密云县档案局)
通州区档案局召开档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前不久,通州区档案局召开2012年档案工作大会。会议对2011年全区档案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局副局长陶水龙和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岩石出席会议并讲话。(通州区档案局)
西城区档案馆编制金融街专题目录近日,西城区档案馆将馆藏档案中所有涉及金融街的档案资料进行搜集汇总,编制了“金融街专题目录”。该专题目录制作完成后,为社会各界人士查询金融街的相关资料提供了较大帮助。(周维淑)
石景山区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一期建设工作圆满完成日前,石景山区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一期建设项目完成,并顺利通过由市档案局、清华大学和区经信委的有关领导及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正式验收。(靳晓蕾)
顺义区档案局到房山区档案局参观学习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美国现代教育倡导的一种基本理念和一种教育改革。克瑞斯汀(Christine,1999)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对民主的信仰和珍视,在存在文化差异的社会中与多种文化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确认文化多元化的一种教学和学习取向”,其目标在于“使属于不同人种、宗教、文化、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莫里森(G.S.Morrisonrenwei)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帮助儿童理解、欣赏、尊敬其他种族、性别、社会经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使儿童能够在一个不同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学习、交往和工作的教育,获得平等的机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在西方,多元文化的概念多立足于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多元文化是尊重和平等对待弱势民族与不同的种族文化。而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必须直面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文化社会系统的构成不仅来自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文化,还来自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文化形态的冲突与融合。
二、多元文化融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他虽然还没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但必须按照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样式受到培养。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儿童全球化视野
过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即:喜欢突出和颂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用意识形态的思维批判和贬低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认为“资产阶级思想都是腐朽的”、“资本家只知道享乐”等等,从而树立一种文化对立情绪,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把我们紧紧连接在了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往将面临共同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决各自文化中的问题,必须要培养国际视野、全球眼光,相互借鉴经验。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全球动态,了解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本土化与国际化接轨。
(二)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多元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前儿童认识和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感知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民族礼仪、民族语言,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语言、文化、民族历史的美好与伟大,从而树立自豪感。
(三)培养开放意识和接纳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为儿童创造了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文化的机会、接触不同的族群,既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遗产,又能学习和感知新的外来文化,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其他民族的喜爱,学会接纳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与语言。从小培养儿童开放的意识和悦纳他人的胸怀。
(四)学会分享和理解
儿童出生后作为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多元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儿童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会不同的礼仪,尊重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情不同民族人民曾经遭遇的磨难。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社会教育作为五大领域活动之一,足见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其一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必然要与《纲要》规定的内容契合,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抓住三个方面开展教育。
(一)加深多元文化认知
儿童社会的发生是建立在其社会性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儿童一出生就积极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环境刺激,并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立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其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主动与被动感知理解的一种心理活动。儿童对多元文化的社会认知内容包括:了解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与种族以及他们使用的语言、生活习俗、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经济发展、宗教仪式等等,从而树立儿童多元文化的初步意识,加深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感知。
(二)培育多元文化情感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性情感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之上,在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内心感受、心理体验。情感具有动力作用,它渗透在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活动中,对儿童的认识、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培育学前儿童积极的多元文化情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文化自尊情感,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感受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自尊感。二是培育尊重其他文化的情感,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儿童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
(三)促发亲社会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行为的发生一定是基于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认同并产生相应的社会化情感。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对他人和事情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有可能是亲社会,也可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幼儿良好的亲社会,比如,对少数民族孩子的服饰表现出喜爱、赞美,对外国小朋友的语言表现出兴趣,等等。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实施途径
培育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还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的最佳途径。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本质上要让幼儿认识感知本民族文化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同时增强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意识渗透,初步树立幼儿能以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和种族文化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要考虑到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每个儿童的家庭背景和语言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儿童的积极情感与多元文化体验连接起来。
(一)创建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多维体系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各类幼儿园应当基于本地实际,结合民族特色和当地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并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形成体系等途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等途径具体加以落实。1.打造多元文化主题幼儿园。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当地民族风情把幼儿园建设成为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幼儿园,包括幼儿园的建筑外观、环境装饰、教育理念都可以体现民族特色。在一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或者因某种历史原因形成的特定居住区域,例如建设“客家文化幼儿园”、“金沙文化幼儿园”等等,充分彰显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独特与多样,从而达到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2.创设多元文化环境。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比如说到新疆的维吾尔族,我们就想起“大盘鸡”。看到哈达,我们就想起藏族儿女热情的歌舞。看到“桑巴舞”,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巴西。幼儿园在考虑幼儿的构成基础上,把多元文化的教育因子植入到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中。例如,打造民族大舞台,定期在幼儿园开展不同民族的服饰秀、歌舞表演等;创设国际走廊,把各个国家的国旗、国徽、民族特色做一个陈列展示,等等。3.设计多元文化主题活动。从幼儿的兴趣特点出发,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为基础,把不同国家、民族的地理、建筑、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编制成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以主题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养成幼儿对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充分让幼儿理解和尊重来自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文化。例如,很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大创游”体验活动,具体做法譬如“美国饮食吧”、“美国购物街”、“回族餐厅(或者伊斯兰餐厅)”等等,如果在这些活动中植入多元文化内容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开展师资培训。多元文化教育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的水平,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理念与教学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理念的人,宽广的视野和较为丰富的知识素养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具备性别公正意识和行为,避免幼儿性别角色歧视、种族与民族歧视等等。当前国内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比较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当把多元文化内容作为必选课程。同时每个幼儿园也可以开展园本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多元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花大量时间练习怎样适当选择教育材料、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
(二)建立多元文化教育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