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

经济建设新常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新常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建设新常态

第1篇: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

一、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伦理建设概要

(一)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伦理的目标

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的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的一种管理活动。管理会计的目标是管理会计本质能动的体现,对整个管理会计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所蕴含的伦理学是一门以管理会计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即一整套有关管理会计道德的概念与判断、会计道德目的和行为,应该以及实现的会计道德理论体系。管理会计伦理学作为引导管理会计工作的科学,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其本质是将伦理学应用于管理会计当中,实现对人的行为导向的人道化、科学化,并致力于对一定伦理精神进行对象化和现实化。“经济新常态”经济模式下,建设管理会计伦理的总目标: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经济行为中存在的普遍价值观,用应用伦理学的分析方法,对管理会计主体行为做出具体的价值判断和分析,尝试对主体行为决策的动机、过程和后果进行解析。将管理会计的理念砌入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本身也是为管理会计的创新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一方面,经济新常态对组织结构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的新要求,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中也应加入这一理论和体系,使二者相互融合。价值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导向。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意义上研究会计应当如何的学科,管理会计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使自身设定的价值目标变为会计人员自觉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国务院印发的: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也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陈旧观念,使人们的思维模式由直线性逐步转向曲线性,由劳动、资源密集型不断转向网络、技术密集型,管理会计的着眼点也开始从静态向动态,事后向事前,内部向外部渐渐转变。由此,管理会计伦理的建设也应加快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二)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伦理的职能

中国新常态与全球新常态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新常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大逻辑,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浴火重生”,意味着对质量、效益、创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经济新常态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就是要将经济新常态的思维嵌入管理会计的发展之中,就是要求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等五方面职能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经济新常态。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内在功能,即管理会计的职能。它是现代管理科学和现代会计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产生、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预测经济前景,即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企业未来的总目标,充分考虑经济规律的作用,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做出有目的的推测,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②参与经营决策,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前提下,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选择科学的方法计算有关长短期决策方案的评价指标,做出•财会纵横正确的财务评价;③规划经营目标,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对未来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在最终的决策方案上,形成各责任中心为主体的责任预算,为控制和责任考核创造条件;④控制经济过程,主要是根据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形成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对预算期可能或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在事前或日常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保整预算目标的实现;⑤考核评价业绩,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贯彻落实企业管理责任制,从而使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权责明晰,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管理会计伦理的建设中,针对不同层次的主体所达到的功能是不同的。首先,就管理会计个体层次而言,更多地体现为解决管理会计伦理困境的分析程序和分析方法;其次,就整个行业层次而言,则更多地表现为本行业的基本价值观、构成管理会计人员和企业伦理分析程序的基本框架和指导原则;最后,就企业组织层次而言,管理会计伦理是基本价值观和程序方法论的统一,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将管理会计伦理规范作为其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在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交易主体时,管理会计伦理应当成为企业判断和解决会计道德问题的分析工具。

二、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伦理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对于“新常态”的判断,标志着当前乃及未来一段期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底色。毫无疑问,新常态蕴含着新动力,但如何能发掘并运用好这些动力来引导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呢?需要我们对之前旧的发展方式进行总结并加以调整,对于其中所蕴含的伦理学也同样如此。管理会计伦理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实践活动,并根据管理会计人员的活动特点进行理论研究,构建学科体系的框架。从领悟时代的发展和管理会计不断优化的现实中,对管理会计人员提出新要求,结合新实践,来阐述这种要求。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对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已基本与国际上管理会计的最新理论与方法保持同步,呈现上升趋势。但由于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条件较薄弱,一些企业还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运用,对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提高,导致我国在管理会计的实践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在其伦理方面也出现许多问题。

(一)管理会计标准体系的缺乏

总体来讲,我国目前的法制体系还不太健全,尚不能营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经济氛围,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仅将管理会计的伦理理论进行简单的引入。虽然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组成部分,会计伦理学又是伦理学的分支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会计的伦理学体系就是伦理学的简单演绎和套用。一方面,一些企业在具体实践中,仅仅是将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提供信息的工具,并未形成规范的操作体系,更没有形成伦理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与西方社会的经济环境差异较大,且管理会计不具有强制性,其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各个企业的内在意愿和要求,这就使如何将我国管理会计伦理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本土化”成为当前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或许会有些意义,但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制定一个公平、正义、合理的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比如: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在管理会计的信息生成和传递中遇到了许多真实性、时效性等困难抉择,这就需要有正确的伦理观对其选择进行引导。

(二)管理会计人员诚信的缺失

从本质上讲,人是计划和目标的执行者,是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会计人是伦理人,一个人要想从事会计工作,首先要接受伦理学教育。目前,诚信危机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会计人员之中。由于管理会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方法灵活多样,核算程序也不固定,报告体系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换言之,管理会计的运用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并具体运用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会计价值观及其职业水准等)对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造诣,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果断应变的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数学、统筹学、经济学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有正确的伦理观。然而,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还不太成熟,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团队和梯队型的人才还未建立和培养,企业一些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尚且不具备相应的素质,对其运用还不灵活,未能将引领、推动、实施三者良性互动,致使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营中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健全

管理会计的信息化与财务会计的信息化不同,它不但要求对企业内部•财会纵横的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加工,还要求从信息的多样性出发,对相关外部信息做出分析、决策;不但要求信息具有即时性、广泛性,还要求信息具备绝对的精确性;不但要服务于经营管理,还要求企业在决策和控制方面着重于纵向的发展模式,即向上扩展到战略层,向下延伸到任务层。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的信息道德意识在信息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之中,把握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权力和义务的基础之上,并以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企业不断拓展多样化的经营活动,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也不断升级,仅凭感觉和经验等粗放式的决策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尤其是在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建立数据仓库等方面遇到了棘手的技术问题。由于管理会计的信息应用不统一,至今尚未尝试探索全球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和基于云计算的管理框架构建,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差异,缺乏对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料,导致信息共享很难实现。全面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程度,加强管理会计的信息伦理建设,充分利用大量非财务会计的方法,提供企业的文化信息、产品质量信息、服务信息等,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伦理建设的对策

会计伦理学的价值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意义上研究会计应当如何的学科,会计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使自身设定的价值目标变为会计人员自觉的行为选择。对于那些道德状况处于较低层次的会计人员来说,会计伦理学主要应发挥其对会计人员行为的规范、纠偏功能,明确规定行为限度,同时也应该蕴含对会计人员不当行为的纠正;对于那些处于较高道德层次的会计人员而言,会计伦理学应更多地探讨如何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其追求更高的境界。激励机制的形式大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体的自我激励,即自己为自己设定向善乃至至善的动机机制;二是客观外在的社会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对受激励者可以使他们拥有一种社会地位,也可以为他们创造一种有利的自我发展机会。经济新常态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创新和发展,如何提高管理会计伦理建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建立健全管理会计的伦理体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发展创新之路呢?个人认为,管理会计伦理学体系的确立不应该源于研究者的主观臆想,或者是照搬现成的伦理学理论成果,而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科学的道德理论指导下,从当今我国社会现实出发,主要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努力。

(一)政府层面

加快推进对管理会计伦理标准的建设和完善。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为管理会计实践指引方向,形成体系化的指引模式和相关管理会计咨询与服务组织,对管理会计标准进行强有力的支持与引导。逐步完善管理会计的“数据库”建立,使管理会计伦理的建设在今后的研究中有能够可查阅的数据,通过将上市公司有关硬数据与案例以及实地研究、问卷调查这些软数据公开披露,使管理会计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有可靠的数据来源。管理会计是新常态经济下的重要工具,也是加快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在各行业的充分应用,加大驱动创新的力度,并同步加强对管理会计伦理建设的优化。如: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力培养伦理型人才等等,努力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进一步提高。

(二)企业层面

第2篇: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小企业;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810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速转化为中高速,从要素、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动力更趋多元的新常态,将给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动力引擎的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

1企业文化的概述

企业文化源于美国,兴盛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后期,独特的文化和体制使日本在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的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2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意义和现状

2.1中小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意义

中小企业吸收大众就业、推进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大众创新的主力军。加强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的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2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据统计,我国有近70%的中小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及作用。由于受其财力、物力与市场竞争的影响,中小企业常把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产品销量、短期内获得经济效益作为经营发展目标,并认为只有在企业发展壮大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建设企业文化。部分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独特性的思想,在建设过程中易受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其他企业的影响。总的来说,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和决策。

3中小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对策

3.1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观念

中小企业应更正对企业文化的错误观念和片面认识,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并将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发挥企业文化的功效,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3.2突出独特性与创新性

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常模仿成功的大企业,但实力悬殊最终导致其失败。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根据本企业的历史经历和现实状况,勇于创新,建设独特的企业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加大了中小企业市场的竞争力,优胜劣汰仍是市场选择的唯一准则。独特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企业特有的品牌优势,增加企业辨识度和知名度,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3注重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

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动性。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企业文化建设在短期内不能取得显著成效,只有长期的培育和积累才能形成具有导向作用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根据市场需求和时代特色建设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

3.4突出消费者利益

消费者是企业利益的直接来源,企业不可能脱离消费者而发展,中小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注重消费者的利益,一切行为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为宗旨,并用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塑造诚信经营、注重信誉、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企业形象。

3.5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关心、尊重、信任人也是企业文化最本质的内容。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容易形成便捷的沟通机制,应运用其比较优势,建设参与型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者应重视员工的感情因素,主动与员工交流,及时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求,在工作中加强对员工的支持与信任并让他们参与企业决策,及时表彰先进,鞭策落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归属感和凝聚力,促使员工齐心协力实现企业目标。

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目标追求,是企业发展的指向标。中小企业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结合时代背景、市场需求、行业特色、企业规模、发展历程、现实状况等,建设有特色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引导中小企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义敏,杨洁.现代企业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崔元丽,董瑞兴.论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0.

第3篇: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

对照始兴县“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讨论调研阶段(第二阶段)的工作要求,现结合我县实际,就“我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献一策”活动谈些浅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年”学习讨论活动启动后,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始兴,打造始兴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让生态县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今后几年,笔者建议在构建生态文明始兴,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方面下功夫:

一、建议着力夯实生态基础,建设绿色始兴。建议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目标,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生态基础工程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生态示范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积极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推广使用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__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8%,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以上,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二、建议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明始兴。建议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诚信建设,形成以德治政、以德聚才、以德兴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深化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建设,提高创建成效和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建议着力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建设活力始兴。今后几年,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立以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城镇、特色旅游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努力把始兴建设成为资源合理开发、环境有效保护、城乡面貌优美、人与自然协调、经济良性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县。

(一)建议发展特色工业,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一是改造提升玩具、cd-r、积层板、茧丝、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木材、茧丝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等新兴产业。三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步伐。重点做好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宝石工业园、民营科技工业园和东湖坪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在继续把玩具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着力培育铝型材、线路板、安保设备、蓄电池、林产化工、矿产加工等产业,形成几个产值超十亿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同时,要进一步优化环境、降低门槛、加大扶持、改进服务,形成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生动局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内源型经济发展动力,实现富民富县。

(二)建议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做强黄烟、蚕桑、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农业品牌的申报认证工作,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宰相故里,始兴制造”扬名省内外。

(三)建议突出地方特色,建设山水城镇。一是重点推进县城“一二三四五”工程建设:一间酒店,即新建天元酒店,标准为四星级;二座桥梁,即兴隆大桥和兴澄大桥;三个中心,即市政中心、体育中心和货客运中心;四条大道,即北山路、沿江南路、体育东路和县城至顿岗一级公路;五个小区,即城东新区、亿城金海岸、红旗中路旧城改造、莲一新区、城南新区。二是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逐步把中心镇建成具有产业特色、经济实力较强、富有地方风貌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路升级改造,加快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构筑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

(四)建议发展特色旅游,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始兴是粤北第一古郡,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有盛唐名相张九龄,抗日名将张发奎,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著名数学家朱熹平。要加强对人文资源的整理,利用始兴的名人效应,打好人文文化牌。始兴有形状各异的客家围楼263座,集岭南围楼建筑和客家民居建筑艺术之大成,既有古朴雄浑的气势,又有精致高雅的韵味。要以满堂客家大

第4篇: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信息技术;实用型发展模式;运思;构建

1引言

信息技术是指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具有带动经济增长、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劳动力结构调整以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信息是经济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信息时代的来临开启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纪元.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学科,其核心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与输送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人才,以便于为充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社会得不断发展提供保障.现阶段,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确保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席提出了“新常态理论”,用以指导与规范我国的经济建设实现由“粗放型”向着“细致型”的有机转变.在此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的适应性与实效性,基于新常态理论的引导,对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用价值的基本思路进行整理,对与之相关的实用型发展模式的构建途径进行探讨,就成为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信息意指音讯或消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已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资源,在促进社会交流、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信息技术则是一种实现对信息的开发、搜集、整理、归类以及转化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是将信息转化成为相关资源,实现对信息实用价值全面挖掘与运用的重要工具.为了确保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自身社会价值的不断传承,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释义是指传授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与理论的教育,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信息素质能力的人才.所谓的信息素质是针对信息这一特定的目标所表现出的甄别、归类、整理、搜集、加工、利用、创新以及管理等多种素质能力的总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信息”不仅包括社会各领域发展的相关动态、成果,同时,还包括某一领域内的需求、前景和预判,成为一种巨大的潜力资源.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的重要作用与突出的社会实用价值愈加凸显,因而,为了提高信息的加工效率,确保其实用价值的有效提升,对于人们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基于此,相对于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为核心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而言,其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言而喻,其培养取向已从传统的信息技术知识得传授转变成为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已从单一的软硬件知识的学习转换成为对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的熟练掌握.由此可见,“适应与实用”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核心取向,其宗旨在于为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以便于为其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健康的发展以及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新常态视域下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实用价值的发展思路

新常态之“新”,意指创新;新常态之“常”,意指相对稳定,其实质就是通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来实现稳定与均衡的发展局面.相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而言,全面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实用价值,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新常态理论的引导,积极探讨实现信息技术教育适应性发展的思路,就成为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3.1确立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目标体系

目标是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行为的终点与归宿,对于行为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用价值的全面提高,确立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目标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具体的确立思路主要体现为:首先,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特征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应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其次,依据信息素质的基本结构可以将这一总体目标分解为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其中理论目标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的理论素质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而实践目标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上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第三,在总体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需求层次理论的引导作用,遵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原则,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划分成为若干个相关的子目标体系,以便于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进而加以及时的调整与修正.第四,为了确保目标体系的适应性与实效性,要求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递进性以及系统性的基本特征,以便于从不同视角、各个层面来切实满足社会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全新诉求.

3.2实现对新常态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理性定位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新常态理论的引导下,为了确保经济建设健康、平稳、持久的发展,我国正致力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粗放型”经济将逐步被“细致型”经济所取代,而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势必会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对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信息技术教育做出理性的定位,就成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适应性发展、促进其社会实用价值全面提高的重要保障.首先,在发展取向的定位上,要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2000年1月9日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的相关指示精神为参考,制定出展现普遍适应性特征的发展取向,用以规范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其次,社会职能的定位上,要注重对自身育人功能的凸显,以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核心,遵循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规律,通过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来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全面提升;第三,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应以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为背景,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以便于为社会培养与输送实用型的信息人才.

4新常态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实用型发展模式的构建途径

4.1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全新的发展取向

教学理念是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由于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成绩论”的教学理念在我国教育领域内呈现出泛滥的态势,这种只注重对相关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实用技能培养的狭隘思想,导致“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被长期沿用,学生因自身的素质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发展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而,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批量化”的生产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凸显“模印”式的特征.由此可见,教学理念的陈旧是造成教学实用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为了确保新常态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实用型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完善,要求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实现彻底的转变,确立教学活动全新的发展取向.这就要求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开展个性化、人本化教育为核心,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以便于为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实用价值提供保障.

4.2加强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相互依附、相互影响的必然联系.相对于教学模式的构建而言,教学目标占据着核心位置,而教学内容则占据着基础地位.因此,在构建新常态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实用型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择取就成为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必须要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观念,本着适应、实效、创新的原则,深化课程教材的改革.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依据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主流趋势,来选择时代性与适应性的教学内容,构建起能够有效满足广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进而为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构建信息技术教学实用型发展模式提供保障

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技能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辅助者.因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会对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新常态理论的引导下,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发展诉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已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取向,因而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应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自我发展以及岗位培训等手段,来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以便于为其适应并胜任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提供保障.这对于新常态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实用型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者:逄欢 吴峰 单位: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潘云良.“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思路[J].中国报道,2014(10).

〔2〕于东.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J].辽宁教育研究,2000(07).

〔3〕施立玉,芦明池.构建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模式[J].中小学电教,2002(06).

〔4〕叶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1(02).

第5篇: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

天津港是最早重视生态经济建设工作并付诸实施的港口之一。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及噪音的环境监测。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吸收采纳国外的先进理念,通过统筹规划,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对生产生活的采暖等煤粉、废气产生量较多的设备和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升级,对不能改造和升级的设备与生产线坚决予以淘汰。同时完善港区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行港区煤尘专项治理、垃圾治理,加快港区绿化建设步伐等等,使得天津港的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2天津港生态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天津港生态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达到了一定的功效,但关于港口的生态化发展在理论、实践、指导、监督等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2.1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体系不完善完善的生态经济理论可以为港口生态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的生态经济建设理论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对港口的建设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相结合的平衡点缺乏具体的计算依据,港口的生态承载力计算也缺乏专门的理论体系,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还不健全,需要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结合,港口企业和高校合作,形成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体系。

2.2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宣传教育和培训机制没有形成

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是政府和港口企业的任务,同时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目前关于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教育内容明显短缺,教育体系不健全,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理念没有深入到企业和民众的内心深处,需要加大力度,形成一套教育、培训体制,做好各种宣传活动,扩大影响面,与其他生态经济建设宣传相结合,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

2.3港口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缺乏全程监督,政府职能缺位

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造成了港口建设的无序现象。政府在港口生态经济建设中发挥的职能薄弱与相关技术力量薄弱、专项治理预防资金不足等原因密切相关。加上注重GDP数据,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建设。另外,政府对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就是港口绿化或港区卫生清洁,没有意识到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既包括清洁生产又包括对环境、资源等的保护与协调,实现港口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形成绿色经济。

2.4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标准管理体系有待建立

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管理体系标准未落实到位。标准管理体系不能局限于港口或是港口的某一特定范围内,其管理体系的组成需要融合海洋环境监控、空气质量监控、污水排放监控、近远海生物生存状况监控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推动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实现合理利用。

2.5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技术创新不足

在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创新能力方面,天津港在国内有明显的优势,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立体生态化海洋利用技术的研发尚未突破瓶颈。现有生态技术仅仅是对原有技术的升级,难以称为绿色生态化技术。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设备升级改造难以进行,另一方面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理念淡薄,一味追求眼前利益、短期利益,没有将生态保护和自身长期规划结合。

3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对策

港口生态经济建设不仅符合经济的发展需要,也符合生态环境的需求,所以是天津港口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3.1多层次参与,树立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理念

以环境为代价的“灰色经济”并不能形成港口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提高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意识,树立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发展理念成为必然。提高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意识、树立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理念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实施、民众参与。在港口生态经济建设上,国家宏观控制、调节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区域政策、调控仍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政府的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意识、对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具有政策引导、支持作用,对参与企业、民众具有教育作用。企业是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和责任承担者,从港口设计、排污、物流及对海水和海洋生物影响等方面植入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理念,有利于港口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普通群众成为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对港口建设、运营积极参与监督。使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成为可能。

3.2多渠道投入,支撑港口生态经济建设

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是事关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能否同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的引导非常重要。在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理念培养、教育培训、相应配套机构建立、配套设施供应等方面需要相应的资金。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离不开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人才引进等,政府在政策、金融税收和专项资金等方面予以适当支持,减轻了港口企业经济、资金负担,有利于引导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道路。

3.3多技术集成,提高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提高港口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可持续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创新的常态化。使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技术创新既能给企业、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带来生态效益。

3.4多元化评价,制定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标准体系

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体系。包括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工艺流程标准、设计标准、评价标准、环境监测标准等。包括规划、施工、运营等方面的指标体系、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港口生态经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摸索与改进、修正。标准体系的建立使得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和发展有据可依,也意味着天津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的长期发展意识和发展思路的形成。

3.5多方面交流,开展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国际交流合作

在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与先进国家通力合作,广泛交流。包括信息共享、技术互通。学习先进国家的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理念有利于天津市乃至全国港口生态经济建设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加速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技术创新进程,有利于港口生态经济建设标准制定。

4结语

第6篇: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社会;经济新常态;发展和对策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经济建设领域还是在科学技术领域,我国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与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迅猛相对应的,我国的地下资源也在被不断消耗着,其中,煤炭资源的开采量与消耗量甚为惊人,成为了与石油资源不相上下的应有最为广泛的能源,不仅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餐饮领域等,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煤炭资源的应用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并不平均,总体格局来看西多东少、北富南贫,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贵州等地,占全国总煤炭资源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这些地区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及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但需要注意的是,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尽管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但是终将出现煤炭资源枯竭殆尽的一天,依靠单一结构发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终将要面临资源紧张的局面,且如今我国的经济开始增速回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因煤而兴的城市如何防止煤竭而亡的悲剧发生并实现新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

二、经济新常态的概论

“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要建立在“经济常态”的基础上,常态指的即平常状态、正常状态,而新常态指的是经历了一段不正常状态时期后又逐渐地恢复到正常状态。所以经济新常态便意味着经历了危机后的经济缓慢恢复的过程。如今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发展后迎来了增高回落阶段,也正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符合经济新常态的几项基本特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面临着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储备下降、结构调整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想顺利度过这一关卡,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策略,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

(一)经济水平持续提升

煤炭资源被人们称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生产的食粮,在煤炭资源的鼎盛时期,即俗称的“黄金十年”时期,煤炭资源型城市对煤炭资源实行了大规模的开采,继而对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使得其经济水平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并且持续提升。

(二)产业结构单一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创造价值收入、提高经济水平时过于依赖对资源的开采加工,即“导致了资源产业的超常规扩张,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煤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2]这就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方面过于单一,缺乏发展的空间。

(三)生态破坏严重

煤炭资源是地下蕴含的珍贵矿产资源,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大量开采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枯竭,且开采煤炭资源要对土地进行挖掘,这样就会破坏原有的土地结构,令地表内部中空脆弱,土地持续下沉,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四)缺乏创新探究

煤炭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大量的煤炭资源,在一味开采利用的过程中,执迷于对经济价值的盲目追求,过度抱有类似于“靠山吃山”的想法,而不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才力量的发展,城市整体尚处于教育水平、贸易水平、政治水平较为落后的阶段,城市缺乏对科研的创新探究。一旦煤炭资源面临紧张局势,煤炭资源型城市将会出现经济迅速下滑、风险急剧增加、产业链崩坍的弊端。

(五)城乡矛盾突出

煤炭开采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十分有限,加之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甚少,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利用时,将会促使人口不断聚集在城镇地区,导致了城镇地区的居住条件变得恶劣,且农村地区也因煤炭开采而阻碍了农作物的生产,城乡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差距逐渐加大,导致了不均衡的现象出现。

四、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调整的必要性

(一)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在矿产开采、工业生产等项目实施中被不断污染,煤炭资源型城市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污染更为恶劣,而环境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一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将会难以修复和改善,为此我国不能任由煤炭过度开采的行为发生,不能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加快调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变进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条件。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在不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意义不仅仅是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无碍,也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想有效消除人与自然的隔阂,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绿色”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因此转变煤炭型资源城市、调整其单一的产业链结构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前提条件。

五、煤炭型资源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对策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新常态时期,经济水平冲高回落,这对于煤炭资源的价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煤炭价格普遍偏低,为了增长收入价值,煤炭资源型城市肆意地开采煤炭资源,这种行为严重触及了国家的利益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煤炭型资源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转变与完善,是我国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解决的问题。

(一)调整产业结构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得利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人们过于依赖煤炭资源的开发,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极为单一,一旦资源出现枯竭,就会对唯一的产业结构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影响经济增长,更会对城市文化的建设带来阻碍。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产业链的增加发展,以改善单一的产业结构,在发展煤炭资源的同时,不断发展丰富新的能源资源,力求打破这种纯粹的产业关系,通过对产业产品的精细研究加工而制定经济提升的水平。正是因为传统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采薇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了限制,除了在原有基础上深化挖掘农业、工业的发展潜力外,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还应加强服务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全力开发旅游产业,丰富城市文化。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力度

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如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将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由于传统的肆意开采给煤炭资源乃至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煤炭资源型城市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需要从几大方面着手进行解决,首先,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秉持深究责任的态度,面对污染问题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对环境破坏问题的管理力度,才能有效制止煤炭资源的开采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破坏。另一方面,煤炭资源型城市应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来改善当前的煤炭开采浪费问题及污染问题,有效回收废弃物并加以合理利用,加强对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对于资源的有效节约,力求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

(三)加强教育水平,实现科技创新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对于人才与科技力量的重视程度便极低,甚至在科学研究与教育发展等方面不予理会,一味地追求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而科技与人才力量才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发展创新的有效途径。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进行调整改革时应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断从国外引入先进科技成果,打造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为今后的产业链丰富延展起到技术支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人才价值的重视,对于教育工作的加强,可以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今后的转型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基础,实现单一、落后的生产方式向丰富、先进的生产方式大跨度转变提高。

六、结论

煤炭资源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其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以山西、新疆等地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依赖对煤炭的开采利用实现了经济增长,却也限制住了其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给资源型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我国经济的增速回落,大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宏观调控摒弃大规模的非常规刺激措施,坚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能优先,形成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3]借以改善我国能源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是资源型城市要认真执行贯彻的方法对策,才能不断“推动矿业城市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善,促进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4]

参考文献:

[1] 高燕,严勇.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资源型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研究及对策――以煤炭城市朔州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27):129-130.

[2] 闫文静,秦邦,石会娟.经济新常态下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探索[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03):60-63.

第7篇: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

(一)国防建设必须依赖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前提

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则是政治作为阶级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关系的根源。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国民经济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物资和优秀人才,能够有效地改善国防设施,更新武器装备,加大国防科技投入,从根本上提高国防力量。

(二)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安定的国内外环境来自国防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证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有国家就要有国防。同志曾说:“一个巩固的国防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纵观历史,一国的强盛莫过于一个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如果国家的国防实力不强,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把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经济建设视为国家的基本利益,而国防建设是保障三者的先决条件。

(三)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

马克思说过,军队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开路先锋作用,对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加强国防建设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国防建设分娩出来的高新技术能促进经济革命。

可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国情需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选择适当的比例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创新

(一)定位创新:富国和强军统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富国与强军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初期,强调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加快中国特色军革”写入了十七大报告,标志着追求“富国”和“强军”新目标的统一。

“富国”与“强军”二者不可偏废的定位创新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有关原则和方针,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均衡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体现了统筹和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具备了强军的经济基础后,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是保持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的重要保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作为一种和平年代的常态表达,被写入十七大报告并非空穴来风。

(二)成效创新:质量与效益统一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积极推进“加快中国特色军革”,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打赢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战争。我国军革的成效要实现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成效创新来自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尤其是武器装备采购体制的变革。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6年为军品市场探索阶段,确认了军品作为市场客体的商品属性问题;从1987—1997年为军品市场的初步建立阶段,确立了军品研制者和军品使用者作为市场供求主体的地位;从1998年后为军品市场逐步发育走向完善阶段,逐步确认总装部的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1999年,国防科技工业五大总公司改组为十大集团公司,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作,逐步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有效市场供给主体。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从武器采购体制来说,形成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有效分割,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军费。国防科技工业也跻身市场化的行列,武器采购体制的发展顺应了市场体制的要求。

(三)科技创新:军用与民用统一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用与民用统一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军用与民用统一的实质,在于将军事工业内部剩余产能在民用领域充分释放,将领先技术向民用领域合理转移。

1.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完善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相对于军工市场有限份额,民品市场空间巨大,二者结合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和配置我国的生产和技术资源,增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军民统一是实现军用和民用两个领域相得益彰的有效手段。

2.军用与民用统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统筹考虑军需民用、平战衔接,可以使平时的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的发展比例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3.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建立和完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经

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

三、科学统筹,确保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一论述在充分肯定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应该遵循的指导方针。

(一)要谋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内在统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确保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要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全局来看,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构筑国家的安全盾牌,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正确选择。

(三)要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资源配置

富国和强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依托,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只有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强军才有可靠的支撑。

总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从这一高度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加快建设一支能够有效地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强大国防力量。

第8篇: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

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经济建设、改革发展如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最终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深入持续地进行。内蒙古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证明,正是各族群众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从欠发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和紧迫感,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内蒙古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族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不断增强,社会才更加和谐稳定。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的背景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万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000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民群众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民生工作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放眼世界,那些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民生改善的国家,最终都会陷入经济社会乱局。把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获得了实现发展目标的制胜法宝。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坚持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作为各级干部最重要的政绩,全面落实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着力为困难群体办实事、办好事。实施了“两免一补”“七件民生实事”“十项民生工程”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针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集区脱贫难度大的实际,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努力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近年来,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但各项民生指标却节节攀升,充分表明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增进全体人民福祉的过程。

展望未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内蒙古依然要践行经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首先,要牢记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促进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财力保障、奠定物质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好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再次,要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继续做好就业创业、脱贫攻坚等重点民生工程,让全区各族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9篇:经济建设新常态范文

摘 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伴随着公路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县域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过有关研究表明,公路建设对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以山东省海阳市为例从县域经济中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出发,说明公路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对海阳市公路建设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海阳市 公路建设 县域经济 促进作用

山东省海阳市把公路建设作为战略支撑,构筑起以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支脉的交通网络。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14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4公里;干线公路214.2公里,县道381公里,乡道132公里,连村路1345.2公里。近年来,海阳得到了路通带来的实惠,昔日因地雷战威震全国的革命老区,已成为集胶东节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毛衫名城和第三届亚沙会举办城市等众多名片的现代滨海城市,海阳因为公路的畅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县域经济中公路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中,县域经济被纳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围,这是我国对经济建设的规律和科学性的正确把握。海阳市充分认识到公路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大力争取上级公路交通部门支持,近年来新增高速公路75.4公里,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建和大中修160余公里,县乡村路建设更是成绩喜人,实现了村村通。通达公路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向海阳集聚,海阳尝到了路网先行的甜头。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8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8%;农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5%,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4%。财政收入达到26.9亿元,年均增长16.1%。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如果公路建设较好,既改善提高交通条件,又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从而改善县域经济。可见,公路建设是扩大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公路建设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烟海高速建设、威青高速改造、G309改建、S202威青线改建等项目,使海阳市进入青烟威一小时生活圈,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刺激了县域间客货运量的增加等,还具有时间节约效益。公路建设作为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肯定会对县域的社会效益产生巨大影响,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可持续发展等。

―对产业调整的促进作用。公路建设大大改善沿线交通区位条件,使得海阳有了大胆布局的信心,对传统毛衫产业、旅游产业、临港产业以及核电装备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到十二五末海阳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6:37.4:40.0,尤其是服务业比重提升较快,5年累计增加7.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公路建设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有不同的影响,其能够推进产业结构体系的升级与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产业经济的竞争能力。

―对投资环境的作用。良好公路环境提升了沿线的区位优势,加强了县域的对外交流,在当前严峻的经济环境下,依然使县域经济不断获得增长。今年在海阳市举行的项目集中签约暨招商推介活动上,当天签约28个项目,吸引投资达到100多亿元,有效解决了县域自身投资不足的制约。可见,公路的建设对投资h境具有促进作用。

―对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在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促进作用中,海阳市依托公路区位优势,拉动滨海经济带建设,观光旅游、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原来的荒滩盐碱地被高楼、景点所取代,带动沿线地区土地增值和综合效益,所以公路建设能够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在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中,公路建设大大减少出行时间,使得县域获得方便、快捷、舒适的通行能力,带动沿线地区旅游业更加繁荣发展,去年海阳市旅游度假区一举跻身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行列。

三、对公路建设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十三五期间,为加快推进公路发展转型升级,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海阳将陆续实施文莱高速、G228、S306、S202等重点道路建设以及村路网格化建设,将进一步海阳路网结构,缓解路段交通拥挤问题,在补短板提品质的同时,将更好地拉动内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在公路建设中,既要注意加强组织协调、优化服务设施、扩大对外开发等,又要采取灵活的建设资金筹集手段,例如办理低息贷款,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公路建设的新变化,了解群众对新常态下公路建设的新要求和新需求,还要注意后期的管养,保证公路寿命,并且在建设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公路建设,尽最大的可能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

四、结语

通过对海阳市公路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可见公路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渐明显。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面、客观、合理的公路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公路资金压力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终会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且公路建设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又必然会对公路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问题在建设公路时都要考虑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