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学研究方向范文

动物学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学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学研究方向

第1篇:动物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生物医学;动物模型

1实验动物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由于生物动物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多家都早早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分别在47、50、53、56年成立生物学研究方向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生物科学协会以及医疗科学国际组织联合在1956年成立了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现今已经有45个国家参与。在这些国家努力下,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十分迅速,甚至早早就设立了独立的科学研究部门。研究实验动物学的部门也越发建立起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教育、管理、科研。这样的有组织的发展,促进了有关生物学的各方面发展。美、日等国家更是专门设立了大规模独立的研究,用于发展生物实验。时间来到近些年,很多国家为了加强实验动物学的发展,都设立的专门的大学来培养人才。医学院、兽医院和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也孕育而生,为了培养专业的人才,学校都设有高水平、大规模、先进性的设备确保实验中心的研究工作。动物保护协会在动物实验中也提出: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Refinement(优化)这三个宗旨。提出实验中尽可能少地使用动物,如果能另寻它法最好。善待动,物对实验动物饲养和管理尽量以最佳条件,使动物实验的设计、操作达到最佳的方案。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近况:我国实验动物研究学起步较晚,1918年元北平中央防疫处刚开始用小白鼠进行防疫试验。20世纪30年代,几个大城市少数的科研单位开始进行小规模的实验饲养。在解放后实验动物工作才算正式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为预防各大传染病我国在各地建立起研究单位,并开始大规模的饲养繁殖。1982年我国科委主持召开全国首次实验动物科技的会议,正式将实验动物科技加入规划,先后建立起4个国家级实验动物中心。1987年成立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1988国家科委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了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从此我国的生物实验动物开始走上了科学、标准的轨道。目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动物学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当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实验动物的管理条例也愈发成熟,各级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并各大医学院校设立了实验动物学课程,一些院校还设立了实验动物专业,并且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国政府和日本合作开设中国实验动物培训中心,培训出了大批良好的人才。我国培训这些人才,都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1995年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大鼠、小鼠、豚鼠、兔、犬、猴、地鼠、猪、SPF鸡等实验动物约900万只。在数量上大部分地区基本可以满足科技工作的需要,实验动物的生产已开始向企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动物模型的优越性

2.1避免在人身上进行实验带来的风险

临床试验是最有效果知道试验结果的医学方式,但是临床上外伤、中毒等试验研究是十分有难度的。还有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不可能在人身上反复试验的。因此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的试验者,在工作人员反复研究下可以反复观察试验体的情况进行研究。克服人类在研究中遇到的伦理和社会限制问题,试验中可能为了试验需要损伤动物器官或处死动物。

2.2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临床上很多疾病是复杂的,就来一个换有肾脏疾病的病人来说,他也同时患有心脏病或肺脏疾病。即使患有同样疾病的两个人也会因自身的特点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态等等原因疾病的发展而产生千差地别的影响。而动物就能克制这些因素的发生,各方面的因素甚至湿度、温度、私聊方面都能严格控制。无论是在营养学、卫生学、肿瘤学、环境等方面,同一时期内很难在人身上取得一定数量的定性疾病材料。动物模型不仅仅在数量上可以得到满足,而且还可以通过投服一定剂量的药物或移植。

2.3有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临床研究多会有局限性,病原体的感染会应为动物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人畜感染患病比较研究,可以研究出同一病原体对不同机体带来各种损害、不良反应。从中工作人员能发现某种疾病的本质,有利于解释在人体上的病历变化。动物疾病模型的另一个成效的用途:能仔细观察环境或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后的发展情况,对于全面地认识疾病本质有重要意义。

3结论

第2篇:动物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动物学 野外实习 教学质量

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三部分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继动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完成以后,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运用。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直接亲近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动物类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及以后从事野外科研活动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和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

近年来,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如环境和资源的较大变化、招生规模扩大、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单一、师资力量不够等。在此背景下,各高校根据学科特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如在多样化实习基地建设[1]、改进实习内容[2]、利用网络资源、数码设备和扫描的电子书辅助鉴定[3]、无线导游系统引入到观鸟教学活动[4]、结合实验教学、开展分散实习、创新实习安排[5]、野外实习评价[6]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与各种客观条件有关,更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即教师和学生的态度、精神和专业素质。野外实习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类标本的采集、制作、分类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探究、创新精神。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顺利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2006年以来,我们就增强教师责任感、发挥教师专业特长、调动教师积极性方面进行了探索,使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满意度增加,有效发挥了野外实习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全体专业教师参与野外实习准备

完善的准备工作是野外实习顺利进行的关键,是保证野外实习效果的前提。让全体专业教师参与野外实习准备过程,可使每位教师明确实习目标、实习内容,熟悉实习地点的环境、动物资源,知道所带的仪器、用具和药品,了解学生情况。这样,开展实习时才有方向性、针对性,实习过程才会有条不紊。

1.1 实习前考察,因地制宜安排实习内容。

实习前考察一般由带队领导、后勤组长和专业教师去完成,包括与实习基地的联系、生活住宿的安排和实习地点的考察等。专业教师在实习前考察中的主要任务是实习地点的考察,回校后向全体专业教师汇报,大家共同讨论,因地制宜安排实习内容。铜仁学院已建立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为野外实习的顺利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动物学实践教学应重视地方资源利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7]。动物门类众多,生活环境多样,我国各地生态环境差别很大,形成多样的生物群落,从而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动物资源,这为高校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开展动物学野外实习提供了可能。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属于山地,有森林、农田、河流等自然环境,其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海拔高度在区内相差悬殊,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我们根据两实习基地的动物资源特点确立了有地方特色的实习内容,无脊椎动物主要实习昆虫纲、蛛形纲和螺类,脊椎动物实习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1.2 充分讨论,制定详细实习计划。

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目的任务、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的组织、实习地点时间及日程安排、实习材料、经费使用、学生分组、实习纪律与安全保障等,是开展野外实习的行动指南。

1.3 作好实习的业务准备。

全体专业指导教师密切合作,作好实习的业务准备,这可使每位教师在正式实习开始前就进入实习状态,避免盲目进行实习工作。业务准备的内容主要有:①实习工具和药品准备;②必要基础知识的介绍,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地介绍当地环境、工作方法、常见野生动物类群、仪器设备使用等,为学生开展野外实习活动打下基础;③编写实习指导材料。

2.明确实习队教师职责,使专业教师全身心投入实习指导

为了节约人力物力,铜仁学院近几年把一年级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和二年级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放在一起进行,这就使得实习队伍人数多,师生共100多人,增加了管理及食宿的难度。在此条件下,要取得良好实习效果,就要求参与实习的全体教师各负其责。实习带队领导做好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实习经费的监督使用,后勤组教师安排好生活住宿、交通,辅导员加强纪律安全教育等,而专业教师则把主要精力投入实习指导。

动物学野外实习专业指导教师的职责是:每天实习出发前向学生讲解实习地点路线、实习内容、必备工具药品、实习中的注意事项及安全知识、意外事件的处理方法;实习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所见动物,向学生讲解动物标本的采集、动物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时回答学生的相关问题;每天回到实习住地,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标本测量、处理、制作、分类鉴定,做好当天的实习交流、总结;进行学生野外实习的考核、成绩评定工作;实习结束,及时上交学生实结、野外实习报告、野外实习成绩。

3.专业教师分工合作,发挥教师专业特长

由于动物门类多,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及研究方法差异较大,导致高校动物学教师的专业性强,在多个门类都具有丰富分类学功底和科研经验的老师数量很少。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实行专业指导教师分工合作,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使其指导自己较熟悉、从事研究的领域。铜仁学院从2006年以来,动物学专业教师人数逐年增加,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为实施这种指导方式奠定了基础。实行这种形式的指导有以下优点。

3.1 学生可得到更专业和全面的指导。

教师进行了分工后,对学生的指导实行轮换制,即每组学生都必须接受每位专业教师的指导,这样教师有充分的精力准备相关内容,而学生又能全面学习动物野外实习。铜仁学院在近两年的动物学野外实习中,有五位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内容和教师专业特长作分工,学生相应分为A、B、C、D、E五组,每组10-12名学生,然后按时间依次轮换(见表1)。

表1 动物学野外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及学生分组轮换实习时间

〖XC2.TIF;%25%25〗

在这种指导方式下,学生的野外实习可实现点面结合。面即每组学生都对整个实习内容都得到丰富多样且相同的知识,实现实习的基本目标;点即每组学生又受到不同内容的深入学习、训练,实现实习的较高目标。

3.2 准备更完善。

教师的分工指导不仅体现在实习中,而且体现在实习准备中。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所指导的内容准备所需的实习工具和药品、工具书、网络资源及电子书等,各位指导教师共需的仪器药品由实验员统一准备。这样的准备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便于保管和使用,教师在实习中才不会找这找那。

3.3 节约实习经费和资源。

分组指导后,各组每天实习的内容不同,所需的仪器工具大大减少,可节约有限的实习经费和资源,还提高了仪器工具的使用率,也使学生得到更多使用时间。以前各组每天实习相同内容,60人的班级在观鸟中如每人一台望远镜共要60台,实际上常是几人共用一台,现在分为五组后,只需12台就能每人使用一台。当然,这需要指导教师和各组学生在轮换时作好仪器工具的交接。

3.4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分工指导不等于分割,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在分工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一是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在自己不熟悉、未涉及的研究领域向其他教师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从事其他领域的实习指导或科研积累经验;二是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在轮换指导下,各组实习同一内容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的,采集到的标本种类、数量都可能不同,这是学习交流的很好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4.教学科研结合,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

野外实习是十分艰苦的工作,专业教师肩负专业指导和安全管理双重职责,在体力精力上都付出很大,致使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实习,或在野外实习中热情不高。提高教师从事野外实习工作的积极性,可从改善专业教师实习待遇方面进行鼓励,我们还支持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科研与野外实习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师从事野外实习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科研互相促进,提升了野外实习教学质量。

4.1 拓展教师科研领域,丰富科研课题来源。

通过野外实习中的相互学习,教师在自己以前不熟悉未涉及的研究领域获得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可拓展教师的科研领域,实习中教师本人及学生的新发现新问题又可丰富科研课题来源。2008年以来,动物学教学组结合实习基地的动物资源申报了贵州省科技厅、教育厅、铜仁市科技局的16项研究课题,涉及昆虫纲、蛛形纲、螺类及脊椎动物各纲等多个领域,研究方向涉及资源调查、分类、个体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资源保护利用等多个方面,如梵净山主要经济鸟类资源调查及开发战略研究,锦江河螺类种质资源研究,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鳜亚科鱼类资源研究,梵净山地区小口白甲鱼生物学与营养需求研究,梵净山蟾类两栖动物种类及其胚胎幼体发育研究,梵净山峨眉髭蟾种群现状调查分析及保护研究,麻阳河及佛顶山园蛛科蜘蛛分类学研究等。近几年对实习采集标本的分类鉴定,发现了佛顶山蛇类新纪录2种[8-9],在梵净山发现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2种[10-11]和命名1新亚种[12],教师感受到野外实习带来的收获和成就,激发了参与实习的热情,推动野外实习的良性发展。

4.2 拓展实习目标,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教师结合科研课题利用实习地点的自然环境、野生动物资源等有利条件,设计多个小课题,体现研究性实习,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教师从查阅文献资料(实习前应准备好)、制定研究计划、开展调查、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到论文写作等各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素质和科学态度,实现了更高层次的野外实习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生杰,崔亚东,姬云涛,等.高校动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28(3):103-106.

[2] 赵文阁,刘鹏,陈辉.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 2007,(1):156-157.

[3] 陶瑞松.提高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30(3):98-99.

[4] 郭冬生.无线导游系统在国家级精品课《普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7,(5):187-188.

[5] 熊国勇,张同林,余波,等.生物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新困境与改革应对[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32(6):42-44.

[6] 王延斌.动物学野外实习评价改革和实践[J].毕节学院学报, 2009,27(8):114-118.

[7] 刘生杰,崔亚东,姬云涛,等.转变思想 推进师范院校动物学实践教学改革[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6):65-67.

[8] 冉辉,梅杰,禹真,等.贵州省佛顶山自然保护区蛇类新纪录――龙胜小头蛇[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 :199-200.

[9] 冉辉,梅杰,禹真,等.贵州省佛顶山自然保护区蛇类新纪录及佛顶山与梵净山蛇类动物区系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40-5242.

[11] 张雷,陈红,曾强,等.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白线树蛙[J].动物学杂志. 2010,45(3): 159-162.

第3篇:动物学研究方向范文

面对当前的人才需求现状,各个医学院校纷纷调整其对医学生的培养策略,出台各种各样的培养手段。而我院也把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工作逐渐开展,并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本人有幸参与了部分学生的科研工作的带教工作,从中受益良多,也同时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我把这些体会作个总结吧。

一、应将学生自身兴趣与教研室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以保证课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参与科研的学生大多数为1、2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敢于求新,科研思路广阔,但由于现有知识水平所限,难以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学生尚未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技能,无法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难以保证课题的创新性及价值性;学生课外科研的经费由学院资助,一般是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这是远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的。实验动物、实验试剂、实验器械以及资料查阅和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如果学生的研究方向与教研室和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致,这样就可以与老师一起做课题,学生可以利用老师的部分经费,从而解决学生的经费不足,同时,老师也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这就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并且,就算学生最终没有进行完科研,老师也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从而避免科研经费的浪费。另外,老师的科研项目具较强的可行性,无论从理论基础、实验设备还是实验经验上,都能给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应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

让学生从查阅文献——写小综述——立题——设计小实验——完成实验操作——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全过程进行完整的科研能力的训练3。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它包括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老师对学生科研加强引导和启蒙,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主要目标。应在科研开展的前期工作时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并且在科研工作开展时结合实际系统地对相关实验能力进行培养等。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比如,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以及麻醉、注射和动脉插管等动物实验技术,这些知识基本上都要到高年级才讲授;另外,细胞培养技术、实验动物学以及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这些知识可能在本科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针对本科生所有的这些不足,在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统计的时候,老师就要加强引导。可以推荐学生查阅相关论文,阅读实验动物学、细胞培养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实验仪器,以及清楚清洗、消毒和试剂的配制等实验流程。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科研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困难。对于没有科研经历的本科生来说,科研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主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科生进行科研最主要的目的不一定是要得出研究成果,而是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外科研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以及协作精神、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与实验过程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能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我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还要做好实验记录,老师定期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能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的实验。对于学生科研来说,实验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良好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及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关系

医学生学习负担繁重,时间比较紧。但如果处理得适当,两者可相互补充。毕竟,学习专业知识才是本科生最主要的任务,而科研只是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加强,是一种补充手段。由于学生平时学习较忙,学生科研多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等课余时间进行的。另外,考试、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都会与科研的时间发生冲突。而比如动物饲养、试剂配制、仪器清洗和实验操作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老师可以在时间的协调方面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其次,引导学生适当控制开展科研的进度,按计划完成相应的实验阶段,并且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有条理、有阶段地顺利完成最终的科研工作。

五、加强对学生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学生资金较少,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比如实验动物、试剂、某些仪器设备及等都需要经费支出。因此,在学生的研究课题与老师的相一致的情况下,让学生的资金纳入老师的科研基金中统一进行管理,使资金能最合理利用。

第4篇:动物学研究方向范文

Whether animal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good ethics,has been the philosophers thought.Most of the early philosophers believed that animals have no rights.19th century philosopher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moral status of animals have their own,people should be kind to animals.For example,Tom Reagan believe that humans and animals have exactly the same rights.Peter Singer have proposed the liberation of animals.Th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has been analyzed,treatment of laboratory animals should follow ethical principles.

关键词:善待 实验动物 伦理学 原则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在生物医学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就没有今天的实验医学。人们在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避免人类自身受到痛苦或伤害,获得了科学研究或测试数据的同时,实验动物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生理或心理的伤害,甚至死亡[1]。据统计,现在每年大约有2000 万只动物被当作实验对象,其中四分之三被用作医学目的,其中大约有800万只动物被用在了那些使其遭受痛苦的实验当中[2]。那么,这样的动物实验是否具有伦理学上的合理性?实验动物是否应该得到伦理学的关怀或善待?这一直是哲学家们和生物医学工作者思考和争论的焦点。

早期的哲学家大都认为动物是没有道德地位的,或者说没有权利的。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认为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理性。动物的存在就是为人类服务的[3]。17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认为,非人类动物没有思维,只具有物质的属性,是一种“自然的机器”[3]。德国哲学家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人本身就是目的,动物就是间接达到人的目的的手段[3]。人们之所以倡导善待动物,是因为这有助于培养人与人的仁慈情感[4]。

19世纪以后,伦理学从人类中心论发展到了动物权利论与生物中心论。哲学家普遍认为动物有自己的道德地位或者权利,人们应该善待动物。例如,英国的功利主义创始人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认为,感受痛苦和快乐的能力是动物享有权利的关键特征[5]。人道主义者沙特(Henry S.Salt)于1891年出版其著名的《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一书,认为人类有自由与生存的权利,动物也应该有。法国人施韦兹(A.Schweitzer,1875-1965)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拥有“生存意志”,人应当象敬畏他自己的生命那样敬畏所有拥有生存意志的生命,只有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同胞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6]。美国哲学家汤姆?雷根(Tom Regan)提出把天赋权利赋予动物,并认为人和动物一样拥有权利而且这种权利完全一样。他在《论证动物权利》一书中提出,很多动物都符合“生命主体”的定义,故应拥有生存以及不受伤害的权利[7]。美国哲学家(伦理学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于1975年出版了《动物的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书,提出了动物解放论[8]。主张在如何对待动物的基本问题上,动物是否遭受痛苦和人类的痛苦这两者我们应该同等考虑[9]。美国生命中心主义论者泰勒(Paul W. Taylor)在《尊重大自然》一书中,认为所有有机体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无论哪一物种都应获得平等的道德关怀[7]。

支持哲学家提出动物拥有权利或者应该得到人类善待的观点,有这样几种理由:一是神学认为,人和动物都是上帝创造的。既然是被上帝一起创造的,那么人和动物本身就有他存在的价值。在伊甸园的时候,人是不吃动物的,人和动物是平等的。二是进化论认为,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和动物是近亲,人应该平等地对待动物。三是动物也有感觉,能感受疼痛。动物是否具有权利不在于它们是否推理,也不是它们能否说话,而在于它们能够感受痛苦[3]。

那么,今天对于实验动物而言,我们又如何善待呢?根据已有的资料,从伦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善待实验动物应该遵循如下几方面的伦理学原则。

一、动物基本福利原则――“五大福利自由”原则

动物福利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康乐状态,在此状态下,动物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痛苦被减至最小[10]。从动物饲养基本规律出发,根据动物的基本需要,上世纪70年代,英国布兰贝尔委员会提出了农场动物基本享有“五种自由”的权利[11]。这五种自由,后来被发展为目前在国际上公认的动物五大基本福利原则。2004年3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巴黎开会,会上学者们提出动物福利包括5个基本要素:①生理福利,即要保证提供充足的清洁水和保持健康,使动物享受无饥渴的自由;②环境福利,即为其提供适当的栖息场所,保障动物舒适的休息和睡眠,使其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③卫生福利,即享有不受额外的疼痛,预防疾病,对疾病动物及时治疗,使其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折磨的自由;④行为福利,即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⑤心理福利,即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保证动物免遭各种精神痛苦[10、12]。这“五大福利自由”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善待实验动物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动物实验的“3R”原则

基于动物拥有善待权利的伦理学理念,1959年,英国的动物学家W.M.S.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R.L.Burch开展了“有关动物实验人道主义技术”的研究。根据研究,他们出版了《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人道主义试验技术原理)。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动物实验的“3R”原则,即Reduction(减少)、Replacement(替代)和Refinement(优化)。Reduction(减少)指减少使用实验动物的数量。可以采取合用动物、改进统计学设计方法、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以使用高质量动物代替数量等方法来减少使用实验动物的数量。例如在处死或已死亡的动物身上进行外科手术实习,或在病理解剖时提供器官或组织,用大量无脊椎动物来代替一只非人灵长类。替代(Replacement)是指采用其它手段代替实验动物。如用离体培养器官、组织、细胞等代替实验动物,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使用物理学或机械学系统代替实验动物等。Refinement(优化)主要是指动物实验技术路线和手段的精细设计与选择,使动物实验得到良好的结果并减少实验动物痛苦。如合理地及时地使用麻醉剂、镇痛剂或镇静剂,以减少动物在实验过程中遭受的不安、不适和疼痛,采用人类先进的临床诊疗无痛技术和遥控技术对动物施行手术和临床观察[1]。

三、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伦理学善待原则

在实验动物饲养管理中加强对实验动物的善待,加强实验动物福利,不仅是尊重动物道德地位的要求,也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的要求。鉴于此,国家科技部于2006年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成为我国善待实验动物具有行政指令性的文件。文件要求在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是实验动物免遭不必要的伤害、饥渴、不适、惊恐、折磨、疾病和疼痛,保证动物能够实现自然行为,受到良好的管理与照料,为其提供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充足的保证健康的食物和饮水,避免或减轻疼痛和痛苦等。按照动物“五大福利自由”原则的要求和科技部的指导性意见,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应遵循以下伦理学善待原则【13、14、15】:

1、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条件的伦理学善待原则

(1)设施环境应满足实验动物享有呼吸新鲜空气和免受疾病折磨的自由。应按照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国家标准,建立和改善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条件。

(2)设施空间应满足实验动物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其中,对于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及犬、猪等实验动物,应设有专用的运动场地,并定时遛放。

(3)设施结构条件应满足实验动物享有表达行为天性的自由。如笼具内宜放置供实验动物活动和嬉戏的物品,运动场地内宜放置适于实验动物玩耍、消遣的设施或物品。

2、实验动物饲养过程的伦理学善待原则

(1)应有同情心、科学合理地编排生产计划,提出合符伦理学要求的管理措施。

(2)应满足实验动物对饮食、饮水的要求,使之不受饥渴之苦。给予的饲料和饮用水,既要充足又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质量要求。限制实验动物饮食、饮水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

(3)应给予实验动物细心的照料。如给予实验动物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状态下的特殊照顾;当大型实验动物(指猴、犬、猪等)分娩时,应有人现场监护,防止意外发生。当实验动物发生疾病时,应采取必要的适宜的疾病防疫措施。

(4)饲养员必须爱护实验动物,不得戏弄或虐待实验动物。例如在进行抓取动物等操作时,应方法得当,态度温和;在日常管理中,应注意观察动物行为或状态是否异常。

(5)必须处死实验动物时,应采取安乐死等人道主义方法。猿类灵长类动物应该赡养善终。

3、实验动物运输的伦理学善待原则

(1)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对实验动物运输的规定,同时符合国际运输相关规定。

(2)应遵守安全、舒适、卫生的原则,通过最直接的途径尽快完成。

(3)应把动物放在合适的笼具里,笼具应能防止动物逃逸或其它动物进入,并能有效防止外部微生物侵袭和污染。

(4)运输过程中,能保证动物自由呼吸,必要时应提供通风设备。

(5)实验动物不应与感染性微生物、害虫及可能伤害动物的物品混装在一起运输。

(6)患有伤病或临产的怀孕动物,不宜长途运输,必须运输的,应有监护和照料。

(7)运输时间较长的,途中应为实验动物提供必要的饮食和饮用水,避免实验动物过度饥渴。

四、实验动物使用的伦理学善待原则

在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善待实验动物的核心内容,就是采取各种人道主义的措施避免、减少或减轻对实验动物造成恐惧、疼痛和痛苦。早在1831年,英国生理学家Marshall Hall就对如何规范动物实验提出了著名的5条原则,指出没有明确的限定和预期的结果,不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实验中应该使动物受到最小的痛苦[1]。伦理学家则提出了实验不合法认定的原则。任何一种动物实验都将被认为是不合乎道德,除非实验者能够证明该实验的合理性。应尽量提高被用于实验的动物的福利,减少动物所遭受的不必要的痛苦[1]。科学家则普遍认为,以科学研究为目的使用实验动物时,实验操作者应当负责任地和合乎道德地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动物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保证不进行没必要的动物实验,只有在用其它替代技术尝试失败后才可使用动物进行实验。

(2)不给动物造成没必要的疼痛和死亡或不安。

(3)使用实验动物进行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符合“3R”原则。

(4)动物实验应符合本国的法律和指导方针。

(5)实验用动物必须采用统一许可的标准进行饲养管理,建筑设施、笼器具应舒适、安全,同时,要重视动物的社会性及行为需求。

此外,对实验动物必须爱护,不得戏弄或虐待。保定实验动物时,应遵循“温和保定,善良抚慰,减少痛苦和应激反应”的原则。在对实验动物进行手术、解剖或器官移植时,必须进行有效麻醉。术后恢复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镇痛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及饮食调理。处死实验动物时,须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实施安死术。处死现场,不宜有其他动物在场。确认动物死亡后,方可妥善处置尸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判定的情况下,应选择“仁慈终点”,避免延长动物承受痛苦的时间。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使用仅限于非用灵长类动物不可的实验。除非因伤病不能治愈而备受煎熬者,猿类灵长类动物原则上不予处死,实验结束后单独饲养,直至自然死亡。

参考文献

[1] 吴端生,张健.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M].北京:化学化工出版社,2007

[2] 白晶.动物实验“3R”原则的伦理论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5):48~50

[3] 邱仁宗,动物的权利与保护[J].书摘,2003,2:79~81

[4] 孙江.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动物权利的理论基础[J].河北法学,2009,(27)4:146~150

[5] 唐道林,肖献忠.动物实验面临的伦理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5):29~32

[6] 杨通进.动物权利论与生物中心主论――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两大流派[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9(8):54~59

[7] 黎娟.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述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76~80

[8] (英)彼得・辛格(祖述宪译).动物的解放[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9] Peter Singer:Animal Experimentation.Munson R.Intervention and Reflection:Basic Issues in Medical Ethics.6thed.Belmont,CA:Wadsworth,2000

[10] 考林・斯伯丁(崔卫国译).动物福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1] Mike Radford.Animal Welfare Law in Britai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2] 李舒妍.动物福利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01月

[13] 关于《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6〕398号,2006(见: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04:35~36)

[14] 王禄增,王捷,贺争鸣,等.起草《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草案溯源的探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17(8):S38~S41

[15] 宗阿南,郑志红,史晓萍,等.探讨《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饲育、应用、运输及相关方面的措施[J].实验动物科学,2008,25(2):24~25转67

第5篇:动物学研究方向范文

通讯作者:盛清凯(1971-),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单胃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摘要:研究不同剂量的外源色氨酸、果聚糖和酪蛋白对不同猪粪发酵液产硫化氢的影响。试验组日粮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对照组不添加。猪粪液全部体外厌氧发酵。结果表明:试验组猪粪乳酸杆菌和梭菌含量分别高于(P

关键词:猪粪;色氨酸;果聚糖;酪蛋白;硫化氢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096-03

猪粪尿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目前已发现猪粪尿中恶臭物质160多种,其中主要为硫化氢、氨气等。硫化氢是一种易挥发、无色、带有臭鸡蛋味的气体。低浓度的硫化氢可以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免疫机能,高浓度的硫化氢可导致动物中枢神经麻痹,最终窒息死亡。粪尿中硫化氢的产生受含硫物质的日摄入量、pH值、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硫化氢的产生,人们常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有益菌、低聚糖、酶制剂或配制氨基酸平衡日粮等[1,2]。但粪便中残留的有益菌、色氨酸等功能物质对粪便体外发酵产硫化氢的影响鲜见报道。本文探讨了日粮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及猪粪中添加色氨酸、酪蛋白、果聚糖对猪粪厌氧发酵产硫化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80头体重为500±05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

12 试验设计

将80头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0头猪。两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及添加02%纳豆芽孢杆菌的试验日粮,均水泥地面饲养。纳豆芽孢杆菌含量为109 CFU/g。6周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随机选取8头猪,直肠无菌取样,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粪便中大肠杆菌、梭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菌群数量。

另将该16头猪每头猪的新鲜粪便280 g悬浮在无菌厌氧的矿物质介质中将这种悬浮液转移到无菌充满CO2的塑料袋中,拍打5 min,后用6层灭菌纱布过滤以除去粗微粒物质。将10% (W/V) 粪水厌氧分装于27个150 ml无菌瓶中,每瓶100 ml。每3瓶为一组,共分为9组。将9组瓶按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L-色氨酸、果聚糖和酪蛋白(见表1),38℃厌氧培养24 h,后分

别从各瓶中取出20 ml溶液,-18℃冰箱冷冻保存,采用碘量法[3]测定硫化氢产量。13 数据测定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处理和SAS统计,进行方差分析和Duncan’s多重比较。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

2 结果与分析

21 纳豆芽孢杆菌对猪粪中不同菌群的影响

表2中试验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和梭菌低于对照组,其中乳酸杆菌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纳豆芽孢杆菌对猪粪发酵液中硫化氢含量的影响

由表3知,试验组中硫化氢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 不同功能物质对发酵液中硫化氢含量的影响

对照组中果聚糖R值极显著高于色氨酸和酪蛋白(P

3 讨论与结论

养猪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不仅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也使猪场附近居民受到危害。益生菌作为一种无毒、无残留、无抗药性的饲料添加剂,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臭气排泄等诸多功能。为了减少氮磷排放,改善养殖环境,日粮中常添加益生菌[4]。纳豆芽孢杆菌作为一种益生菌,添加于猪日粮中可以减少硫化氢和氨气的排放[5]。本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能够使猪粪厌氧发酵后产生的硫化氢量减少,该结论与Lee等(2009)[6]的相似。纳豆芽孢杆菌降低硫化氢产量的机理可能在于调节了肠道菌群或分泌酶制剂[5,7]。

人们常常配制氨基酸平衡日粮,以降低猪日粮蛋白质含量,从而减少粪尿的污染。色氨酸为一种不含硫的必需氨基酸,常添加于猪日粮中,但目前尚未见猪粪中外源色氨酸对硫化氢影响的报道。本试验添加色氨酸对猪粪发酵产生硫化氢影响最小,表明硫化氢减排时可忽略粪便外源色氨酸的影响;酪蛋白对试验组猪粪发酵液有极显著影响,表明硫化氢减排时应考虑粪便蛋白的含量。外源酪蛋白与猪粪中的纳豆芽孢杆菌是否存在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

果聚糖作为一种益生元,通过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增殖而发挥肠道菌群的调节功能,从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汪莉等(2002)[8]研究表明:低聚糖降低蛋雏鸡粪便硫化氢产生量。本试验中添加果聚糖对两组猪粪发酵液产硫化氢影响最大,表明果聚糖影响硫化氢的机制与纳豆芽孢杆菌无关,与猪粪中原有的菌群或脱硫菌可能相关。

综上所述,饲喂纳豆芽孢杆菌日粮可以降低猪粪厌氧发酵产硫化氢能力。减排粪便硫化氢时,应考虑外源果聚糖的添加量,忽略外源色氨酸的添加量。参 考 文 献:

[1] Shurson J, Whitney M, Nicolai R. Manipulating diets may reduce hydrogen sullfide emissions[J] Feedstuffs, 1999, 71:12-17

[2] 詹 凯,程广龙,胡达林,等低蛋白日粮对生长猪舍NH3和H2S质量浓度及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4):475-476,482

[3] 宋忠俭,钱晓晴,柏彦超蚯蚓粪覆盖对氨气和硫化氢的去除效果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2,20:240,248

[4] 王 俐,张红星,朱鹤岩益生菌和丝兰提取物降低猪舍有害气体浓度的效果试验[J]饲料工业,2007,28(23):29-31

[5] 孙亚楠,周岩民芽孢杆菌益生素对畜禽养殖环境的改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家畜环境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 2008: 189-196

[6] Lee S J, Shin N H, Ji U O,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synbiotics from anaerobic microflora on growth performance, noxious gas emission and fecal pathogenic bacteria population in weaning pigs[J] 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 2009, 22(8):1202-1208

第6篇:动物学研究方向范文

摘 要:面对21世纪的人才战略,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显得极其必要,而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要顺利地开展这项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我们必须注意一些相关的事项,采取适当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 医学生 科研能力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学生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的技能较差,缺乏科研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和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较低。主要因为:1.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学校科研条件有限、经费不足,不能给学生在校参加科研活动提供良好条件1。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医学生毕业后当医生给病人看好病就行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绝大多数学生既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没有科研经历,也没有掌握撰写论文的技巧和方法,更不用说能够发表有一定质量的论文了2。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更应具有不断探索、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通过学生科研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某些先进的实验操作技术,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等等。

面对当前的人才需求现状,各个医学院校纷纷调整其对医学生的培养策略,出台各种各样的培养手段。而我院也把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工作逐渐开展,并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本人有幸参与了部分学生的科研工作的带教工作,从中受益良多,也同时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我把这些体会作个总结吧。

一、应将学生自身兴趣与教研室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以保证课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参与科研的学生大多数为1、2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敢于求新,科研思路广阔,但由于现有知识水平所限,难以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学生尚未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技能,无法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难以保证课题的创新性及价值性;学生课外科研的经费由学院资助,一般是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这是远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的。实验动物、实验试剂、实验器械以及资料查阅和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如果学生的研究方向与教研室和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致,这样就可以与老师一起做课题,学生可以利用老师的部分经费,从而解决学生的经费不足,同时,老师也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这就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并且,就算学生最终没有进行完科研,老师也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从而避免科研经费的浪费。另外,老师的科研项目具较强的可行性,无论从理论基础、实验设备还是实验经验上,都能给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应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

让学生从查阅文献——写小综述——立题——设计小实验——完成实验操作——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全过程进行完整的科研能力的训练3。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它包括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老师对学生科研加强引导和启蒙,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主要目标。应在科研开展的前期工作时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并且在科研工作开展时结合实际系统地对相关实验能力进行培养等。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比如,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以及麻醉、注射和动脉插管等动物实验技术,这些知识基本上都要到高年级才讲授;另外,细胞培养技术、实验动物学以及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这些知识可能在本科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针对本科生所有的这些不足,在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统计的时候,老师就要加强引导。可以推荐学生查阅相关论文,阅读实验动物学、细胞培养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实验仪器,以及清楚清洗、消毒和试剂的配制等实验流程。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科研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困难。对于没有科研经历的本科生来说,科研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主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科生进行科研最主要的目的不一定是要得出研究成果,而是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外科研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以及协作精神、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与实验过程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能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我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还要做好实验记录,老师定期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能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的实验。对于学生科研来说,实验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良好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及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关系

医学生学习负担繁重,时间比较紧。但如果处理得适当,两者可相互补充。毕竟,学习专业知识才是本科生最主要的任务,而科研只是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加强,是一种补充手段。由于学生平时学习较忙,学生科研多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等课余时间进行的。另外,考试、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都会与科研的时间发生冲突。而比如动物饲养、试剂配制、仪器清洗和实验操作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老师可以在时间的协调方面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其次,引导学生适当控制开展科研的进度,按计划完成相应的实验阶段,并且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有条理、有阶段地顺利完成最终的科研工作。

五、加强对学生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学生资金较少,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比如实验动物、试剂、某些仪器设备及等都需要经费支出。因此,在学生的研究课题与老师的相一致的情况下,让学生的资金纳入老师的科研基金中统一进行管理,使资金能最合理利用。

由于教研室的人力物力有限,而学生科研组较多,因此协调和管理好各个学生科研组就显得非常必要。应当控制科研组的人员结构的数量,每组以3-4人为宜。同时,要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守则,节约使用水电及实验药品,爱护实验仪器设备。

经过科研的实践,学生的科研能力无论是创新思维、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等都有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学生在经过实践的磨练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比以往提高了。从而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配合,相得益障的好效果。总得说来,学生科研的开展是成功的。但是,这也与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合理的协调与管理分不开的。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把这项工作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姚佳红,王月兵,郭秀等.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68.

第7篇:动物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例会制度;中医妇科;教学管理;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098-02

研究生入学初期,导师根据学生的志趣、性格特点,并根据一段时间对其相应能力的考察,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的科研方向,包括实验研究、临床观察、文献整理等,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基本素质,体现人才价值。导师在其中扮演领航员的角色,首先将科研大方向、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情况、我们的优势等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之后每周的例会中,对研究生学习研究进行更具体细致的指导。

1例会内容

1.1专业知识学习

专业知识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研究生自我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不同个体在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经验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就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个体分析,原则是弥补不足、发扬优点。导师本着“各因其材”的原则,根据学生录取时的知识不足,指定其补修课程,着重强调统计学、计算机、英语、实验动物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的学习,通过补修完善其知识结构。

在例会中,研究生将与各自研究方向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小讲课的方式进行讲述。这种类似于国外先进教育体系的开放模式从最初设立起,即成为整个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小讲课的准备中,整理和搜集本身就是一个的学习过程,所讲述的内容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内容的记忆,不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还锻炼了讲述者本身的口才,加深了同学们对相互学习工作的认知,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讲座完毕后,大家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并总结自己在此学习积累阶段中的不同认识见解,导师通过这样的交流勾画出下阶段的学习任务,在很大程度上为学习和工作构架出具体而清晰的轮廓。

1.2专业英语学习

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还要求必须熟练掌握英语,能娴熟阅读外文文献,及时了解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开阔思路。研究生们在本科阶段主要接受公共外语能力教育,相关的医学专业英语能力缺乏,尤其是对部分冷僻单词接受起来更为困难。所以如何提高专业英文的学习能力是亟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在例会上开展了医学专业英文文献的学习活动。导师有针对性地选择英文文献,在例会中,带领研究生集体学习探讨,结束后要求研究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包括对文章内容的见解,对专业词汇的理解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大家既可以扩充专业词汇的储备,又锻炼了听说能力,而且在准备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世界前沿医学发展动态,可以说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我们还定期邀请国外学者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将医学英语学习与自身业务结合,使这两方面得以共同进步。

1.3病例讨论

定期安排妇产科临床方向的研究生,有选择性地挑出一部分病例进行汇报。首先,选择病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对病例的筛选,让学生自然将其分类,在头脑中产生记忆。然后,学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疑惑的或是有不同看法的病例提出来讨论。讨论过程中要求发言者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凡病必溯其本,用方遣药必穷其理”。每个人可以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看法。实验方向的同学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提出证据,文献研究方向的可以引经据典提出理论依据,大家从不同角度将问题分析透彻,使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导师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启发性地提出问题,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讨论结束,帮助学生做出总结和归纳,并批阅学生的讨论记录。大家通过讨论将各自的问题暴露出来,将更优秀的方法展现出来,又可以得到导师的指点,这样便科学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1.4工作进度汇报

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导师便开始对其进行严格的研究状态考查。此举措是督促、检验和集体指导硕士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妇产科学生进入硕士研究阶段后,首先要进行开题报告。学生在研究课题确定后即开始大量阅读文献以了解最新进展,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具体研究方案,并着重突出其创新意义。硕士论文的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最后由导师评估是否可以通过,并提出修改意见。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从开始研究之日起,每位硕士生要求在每周例会中汇报一周研究工作进展。内容包括学习进度、课题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说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及有待解决的困难。硕士生可从导师那里获取针对所研究内容的重要意见、见解和建议,以便及时修改研究内容,少走弯路,对下一步的研究颇有帮助。同时,硕士生们也可从一次次的汇报中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为以后在高层次研究会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吴效科教授将其管理模式归纳为以下四点

2.1具体化

在每位学生入学初即明确选择研究方向,具体到每年每月有何种学习内容,将时间分配合理化,内容详尽化,管理人性化,培养国际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来看,在例会上,多谈谈有实际意义的话题,有实用价值的方案,并将问题深入到每个具体细节,对于抽象问题举出具体实例。

2.2动态化

培养积极的态度,要求参加例会的同学积极主动,热情互动,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思维与每个人互动,一刻不停。事先要有一个详尽的准备过程,面对同学与老师要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

2.3个性化

“因材施教”是与时下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相适应的。导师根据研究生的不同特点对其科研选题方面进行指导,使每个研究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完成科研课题。要求研究生定期进行相关课题讲座,使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不同研究方向的知识,促使研究生的学术思想在不断交流与碰撞中得到培养和训练,这既能督促他们及时更新知识,又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4企业化

将企业管理制度引入研究生管理,定期检查研究生的论文进度,重视课题的实施,加强监督指导工作,奖惩分明, 督促研究生在方面有所建树。

第8篇:动物学研究方向范文

中国现阶段提出的微痕考古,是把西方石器微痕分析技术(use-wearanalysis)和埋藏学中的表面改造痕迹(surfacemodificationmarks)研究融合在一起,新形成的一个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内容较深、学术意义更强的特色研究领域,其对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论文还使用微痕考古的观念,对中国史前人类人工痕迹现象进行了研究性总结,认为人类自古以来的行为痕迹可以分为经济生产性痕迹和文化意识性痕迹两大类。经济生产性痕迹指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经济生产时产生的各种痕迹,如制造石器时在石质原料表面产生的各种片疤和使用石器获取肉食资源时在骨骼表面产生的砍砸、切割痕迹等;而文化意识性痕迹是指人类不是出于直接的经济生产性目的,而是在体现思维、意识领域方面特殊行为过程意制造的痕迹。这类痕迹在经过人类初期对自身行为、工具、痕迹现象进行观察和认识,并经过对生存环境、生活阅历的提炼后,逐步萌生出记号、符号、图画、文字及其他艺术品等。按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已知最早的经济生产性痕迹距今约200万年,如安徽繁昌人字洞发现的骨制品等。而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化意识性痕迹,是在距今12万年左右才产生,最早作品是重庆市奉节县兴隆洞遗址出土的在剑齿象门齿化石上出现的刻划图案。中国文化意识性痕迹的发展规律是:该类痕迹最早是通过线条刻划来表现的,其刻划内容主要是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性主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除了刻划类的文化意识性痕迹外,新出现了钻孔和磨制类的文化意识性痕迹。新石器时代,在刻划类痕迹基础上衍生出描绘类痕迹。痕迹线条不再是以直线条为主,而是以多种写生性和几何形图案为主,表现主题也演变为以人及与人相关的世界观为主。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刻划记号、符号的基础上,开始萌生最初的汉字初文。中国人类是由最初的简单刻划,开始逐步走向文字文明时代的。中国古人类从线条刻划到创造出文字文明,这个时代大约经过了12万年或更久。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该团队由武仙竹教授领衔,与国内其它同仁一起,通过微痕考古的新方法、新手段,在长江中上游区域考古,尤其是在位处重庆市、湖北省境内的三峡区域考古中,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果,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关于三峡区域考古的学术著作,并在《科学通报》、《人类学学报》、《第四纪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批颇具价值的学术论文。例如近期在《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2]中,他们利用微痕考古方法,分析了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制作、加工与使用痕迹,研究了该遗址的石器特征及其与中国传统石器文化的关系,指出位处我国中、西部的秦巴山区,在距今约10万年期间,生存着与现代人体质特征一样的古人类,这些古人类的石器文化既有中国南方石器工业的特征,也有中国北方石器工业的特征,反映着当时中国境内古人类存在有较普遍的文化交流现象。在《郧西人遗址洞穴发育与埋藏环境的初步观察》[3]中,则从洞穴发育、地层堆积与人类遗迹等微观现象方面,解释了古人类遗址的古环境与埋藏过程。在《湖北官庄坪遗址动物遗骸研究报告》[4]中,根据墓葬中出土动物遗骸的生长特征与人工处理微痕,研究出三峡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随葬有与人类亲密接触、具特殊关系的大熊猫。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显示三峡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生存有大熊猫,为大熊猫演化和生存环境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也揭示了三峡古居民有使用大熊猫随葬的现象,并指出这种葬俗目前在世界上还是唯一的。

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古研究和科学实验,该研究团队除了在微痕考古的学科内涵、特点及其方法论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与看法,由此对该学科领域的内在规定性及学科理念进行了理论上有益的探索外,同时在微痕考古实践中,无论在技术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譬如,从遗址里发掘出土的骨化石表面痕迹中提取人类行为模式、埋藏学现象和其他动物对骨骼(化石)的利用等研究信息,是世界范围内史前考古研究中的热点。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领域的研究只能使用肉眼裸视观察和光学显微观察等技术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方法在微痕性质和鉴定标准、微痕数据提取、研究结果交流等方面,均存在有很大限制性。面对这种国际考古界普遍感到困难的技术难题,该团队探索研究出使用三维数字模型和正投影等值线分析技术,对骨化石表面痕迹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改变了以前只能对痕迹进行平面、静态观察分析的局限,能够在立体、动态的角度观察痕迹特征,并且能够准确提取需要研究的各种痕迹数据,在研究结果的交流等方面也更加方便、准确。这一技术难关的突破,使微痕考古在研究技术和方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该团队也正是通过这种先进技术和方法的使用,在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5]该项研究确认了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保存有人工工具制造痕迹、屠宰切割痕迹、动物踩踏痕迹、食肉类和啮齿类动物啃咬痕迹等。其中动物踩踏痕迹,是国内第一次对该类痕迹性质进行确认。它显示当人类猎获的动物骨骼曝露在洞穴地表面时,其他动物也曾经在洞穴内居住或活动过。古人类当时并没有对白龙洞这一天然居址长期占有,从而对认识古人类对白龙洞洞穴居址的利用、古人类行为模式和遗址埋藏过程等提供了可靠证据。而对该遗址屠宰分割性痕迹研究中,则从动物肢梢骨的趾骨部位上,发现人类当时已掌握对捕获动物从肢梢骨进行毛皮剥离的技术。这种技术以前最早发现在法国南部中更新世晚期的Lazaret遗址(距今约40-50万年),而白龙洞遗址的发现,则反映中国古人类在中更新世早期(距今约70万年)已掌握、使用了该门专业技术。中国古人类是在中更新世早期已采用了对动物肉食先剥皮、后食用的行为模式,白龙洞古人类是目前已知在世界上最早告别“茹毛饮血”(食用带毛皮的肉类)生活方式的人类。长江三峡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山川瑰丽,自然环境优越,自古是多种野生动物麇集的地方。根据该地区动物遗存研究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等,是考古学界视为理想的地方。重庆师范大学科技微痕考古实验室在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如在三峡南缘湖南花垣杨二洞考察中(与重庆秀山县交界处),从洞穴里的微观沉积现象中,发现了很多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小家鼠、褐家鼠两种动物,时代属于更新世晚期。小家鼠、褐家鼠是世界上现存分布最广的鼠类,动物学界认为它们起源于中国,随着人类活动逐步分布到世界各地(与人类伴栖)。现在它们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科学实验动物小白鼠、大白鼠,分别是小家鼠、褐家鼠的人工培育种。但是,这两种动物到底在什么时候发源、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迁徙、迁徙时代及路线如何,因材料较少,学术界此前一直没有进行专门研究。该实验室考古人员以杨二洞的发现材料为基础,结合我国以前发现的所有相关材料,研究总结出小家鼠、褐家鼠都是在中国中更新世晚期开始出现,其中小家鼠发源于我国东北,晚更新世开始繁盛起来,向华北和我国南方扩散;而褐家鼠也是在中更新世晚期出现,但它是发源于长江下游,晚更新世开始繁盛后分别向华北、华南广为扩散。[6]这一利用三峡小哺乳动物材料进行的研究,第一次在学术界公布了现今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鼠类的发源与演化过程。

重庆师范大学科技微痕考古研究团队,在我国考古学前辈及同仁的帮助、支持下,站在学科前沿,探索使用先进研究技术和方法,在三峡区域动物及旧石器考古中,在微痕考古研究领域内,正不断取得在该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我们殷切希望,通过不断探索与努力,该研究团队能在这一新兴学术领城中取得更大成绩。(本文作者:李禹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第9篇:动物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 生物专业人才 校企 生物教学

[作者简介]周瑶(1983- ),女,黑龙江大兴安岭人,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原生动物学;李波(1962-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植物学;李珊珊(1983-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促进创新型生物类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201068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22-02

伴随着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生物专业已经广泛应用于科技建设中。因此,高校生物专业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成为当务之急。高等院校生物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具备生物科学知识及生物技术手段,能将生物知识和实际应用熟练结合。毕业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就职于生物医学、生物制药、生物检疫、生物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针对此培养目标,众多高校针对生物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方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旨在授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应用中,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现阶段高校生物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生物教学培养模式的单一性。目前,多数高等学校培养生物学人才具有培养模式单一的特点。人才培养通常在封闭状态下进行,教材中知识点的讲授已经和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并且脱离了社会需求,高校生物专业人才的供需难以达到平衡。造成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当前众多高校向社会输送的生物学人才,多数以实践及应用能力水平较低为特点,这与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2.学校教学中教育功能的不完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专业人才。但是教育体制的限制使得教育功能具有局限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使学生思维没有得到全面扩展,如何把本科生引入创新性的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的课题。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在具备专业素养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包含具备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更应当注意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3.高校生物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产学研结合是高校科研、教学和实际生产结合的产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校企的生产情况,另一方面,校企的盈利和发展也带动了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的改善。但目前产学研结合并没有达到广泛开展的预期目的,除部分历史悠久或者规模较大的院校外,生物产业依附于高校的情况比较少见。部分校企在经营规模和生产运营上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很难达到与教学结合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企的经营管理模式受到限制。校企在经营管理方面具有管理模式单一、生产积极性较低等特点。二是难以优化配置校企和教学资源:高校办企业主要功能是服务于教学和科研,高校企业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平台。但高校更偏重于科研和教学,企业生产一般和科研和教学研究相结合,这就使得企业生产有局限性和封闭性。

二、以产学研结合促进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树立以产学研为基础的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伴随着“产学研”的提出和发展,高等院校针对现阶段生物学广泛应用的情况,对现有的教学大纲、培养计划作出了相应的修改,更侧重于实验和实践应用环节。众多高校生物专业纷纷提出以培养综合型生物人才为主要目标,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期获得的教学成果和综合高素质生物人才。

2.建立产学研结合培养生物专业人才的模式。生物专业具有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建立产学研结合培养生物专业人才模式是生物

才培养的重点。因此在树立以产学研为基础的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创建新型生物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一是建立多种模式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多种模式的实践基地也是生物学科的需要。产学研结合强调教学、科研在生产中结合,但并不指向单一校园企业,建立生物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式。生物科学专业涉及领域较广泛。学生教育的发展方向由过去的知识型、专业型逐渐转向能力型、素质型。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实践技能、技巧,也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由于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校企的发展方向偏重于生产经营,盲目追求效益。企业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条件下,顾虑到生产秩序的维护和管理的不便,往往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参与到生产环节,进而忽略了教学的投入。高品质的教学本身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完成,需要实践支持,校企应将教学实践纳入日常管理,积极吸收大学生进入生产中,在实践环节中应制定完善管理机制,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拓展教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创新性思维应用于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另一方面,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以体制创新、教育创新为导向,在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以政治导向、制度创新等方式,通过设定鼓励机制,鼓励学生将自主创新融入教学和科研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应从扩展实践活动着手,首先做到扩大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和生物学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联系。其次,教学机构切实发挥实践基地作用。

三是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教学结合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改进。各个高校应以自身实际情况,针对与实践基地结合情况制定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首先,课堂教学采取cai教学方式,将信息整合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更加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注重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其次,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实验设计训练,并将实验设计应用于生产实习之中。

四是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生产实践开展,切实做到实验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新型产学研和合作模式的推广产生了与时俱进的效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和应用,是探索产学研发展之路的重点所在;产、学、研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应切实做到“以产养研,以研促产”的企业经营模式。校企应发挥自身优势将科研资源整合到生产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保障多方面利益。同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员,高校应注重培养校内企业管理人员,建立适于企业、科研相结合的人才管理体制,吸引企业外部人才,激发企业内部的能动性、创造性。

三、结语

产学研结合在高校生物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产学研的深入和广泛开展,大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运而生。有效解决了传统高校生物教学中教学培养模式单一和教育功能的不完善,并且改善了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的现状。目前,产学研结合培养生物专业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方向,科研在高校校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研的发展必定带动校园企业的发展。校园企业建立高校产学研模式奠定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产学研的深入结合为生物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