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

第1篇: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景观 设计 环境

一.景观的概念以及含义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二、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2.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2.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2.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2.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2.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2.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三、结语

第2篇: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现代景观;方法论

我国景观设计经历了美学化的景观、地理学概念的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现在它的范围又扩展到了建筑学方面、园林学方面、城市规划方面以及人工环境方面。这种大幅度的转变也展示了景观设计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方面的错综复杂性,因此,我们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科学的研究,着重研究它们的共同点,确定总体的发展策略。

1 景观设计

1.1 景观设计概述

景观一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见解,不同的人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它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也不断深化。景观设计,传统研究的对象是百尺大地和远古风景,现在研究对象是微缩庭院和现代景观。而它所涉及到的学科众多,把它看成一种社会现象和行为是非常普遍和十分广泛的,但是要把它作为理论建设就没有那么清楚易懂啦,它的研究本原不仅混沌模糊还摇摆不定,这就严重影响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1.2 景观涉及的学科

地理学:被人们称为“景观的骨架”。它主要是研究“地景”,既是景观在自然形态上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地质、地貌形成的原因和演变规律。

生态学:对于生态学中的景观,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识了解的景观,它与我们所说的景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被人们称为“景观的肉体”。因为,它认为景观就是由环境影响因子组成的。这种因子不仅包括气候、动物、植物、地质、地貌,甚至包括人类的活动。然后,它主要研究这些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使它们之间保持平衡。

设计景观学:与前两者所不同的是,在此它把人作为了研究的核心,从此,景观就被赋予了精神和灵魂。因为,它不仅研究了前两个学科所研究的,还把历史文化古迹都列入了研究行列,同时又赋予了景观美学的特性。

此外,景观设计学中还把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来研究,因此景观设计学应具备以下研究:景观形态研究、景观生态研究和景观的人性化研究。

2 中国现代景观

2.1 中国现代景观的形式和功能

景观,它是一种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事物,他更是一种能将人类的理想、个性化的生活表达出来的生活方式。景观设计的中心是改善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而景观设计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它具有大众化的使用功能。现代景观设计在遵循形式结合的原则上,在形式创造方面展现出了许多特性,如自由性和多元性。

2.1.1 景观功能

景观功能,它是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它的服务对象也不再是古代的统治者,而变成了现代的人民群众。因此在保证景观的形式美时,更要使景观满足人民的需要。一个成功的设计者不仅要清楚的知道人民大众需要的是什么,更应该知道怎样使景观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最大。

在中国古代景观只是人类通过对大自然的适应和改造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需求。简单的来说就是人类和谐相处的家。家作为居住的景观,人类对它的需求只不过是物质空间。对物质空间的需求一般包括:合适的空间;适宜的空间环境;安全的措施;舒适、方便的活动场所等等。

设计师为了满足物质空间的需求都是把形式和功能的结合作为设计原则的,并尽量是景观拥有良好服务和社会使用功能。在设计原则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功能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它因个体的不同也随时发生着变化;

2.1.2 形态的视觉美

景观设计的永恒主题则是形态的视觉美。在景观中审美一般包括协调的对比、点线面的统一、韵律的和美、尺寸关系、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等,这些因素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应,使人们感觉自己处于了一种视觉美的境界中。人类总是在生存环境中获取自己感觉美的事物,不仅以自身为前提,还把普遍的审美观作为景观质量和价值的衡量标准。欧洲园林的传统标志有意大利的台地园林、法国的规则式园林和英国的自然式园林,它们的形态在视觉美上一直都是欧洲景观设计者所追捧的对象。

2.1.3 景观形态的理性美

景观是物质和艺术的,它总会有它的物质形态以及对美的形态永恒的追求。形态的美不是主观的感性的东西,而是需要有内在的合理性的东西支持。我们不能仅凭它的样子是否好看就来判定它是否美,如果一件东西它的样子十分好看,找不到一点瑕疵,但是它却不能使用没有任何价值,那么它再好看也是一件废品。就如我们要盖一所住宅,我们的审美就不能按视觉反应出的美来判断那么简单了,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环境以及后代的利益。因此,在规划景观设计方案时,我们最好按一定的等级对美感进行划分,更应小心谨慎的评价审美。对景观来说,社会功能、生态机能是形态美的核心。

2.2 中国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面对的。现代文化它不仅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更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文化,任何民族的文化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有它们各自的贡献。而对现代文化贡献最大的当属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对现代景观的审美哲学有颠覆性的影响力。

2.2.1 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景观的精华

要想使景观设计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就不能固守着国家文化的一成不变,而应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和继承的同时,也要摸索它的变革和发展,使继承与变革相互结合在一起。

中国的美学思想较其他国家是非常独特,建造园林的传统也是非常优秀的,而且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些建造传统园林的优秀思想方法,到现在扔被人们热捧使用。要想发展现代的景观设计,景观设计者应该借鉴传统景观的宝贵经验,继承传统的精髓。

虽然传统园林很经典,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好多传统的手法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了,所以,我们不能照旧全搬,而应学习借鉴。将传统中精髓部分和现代的自然、人文、物质环境结合在一起,才是现代景观发展的光明之路啊。当然,我们要想建造出具有新构想的景观来发展现代景观,就不能只了解传统景观的表面结构,而应该做到深入、抽象、隐喻的了解传统景观,清楚的知道它对人类传统、地域环境、民族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景观设计要想在丰富的世界景观设计中有一席之地的话,我们必须走景观设计革新的道路,这种革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与传统相辅相成,还可以在革新的同时把传统的东西发扬光大。

2.2.2 吸收西方的先进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不仅交流变得频繁了,还有逐渐融为一体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技术成为发展的关键所在。西方的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它们有较高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技术。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把西方的园林样式进行随意的组合后就安置在了我国,这种现象不但没被制止,还使人们大量的追捧,这就是人不得不担心啊。西方的现代景观设计固然先进,但是我们不能照单全收、全部照抄啊,我们只能结合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使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少走一些弯路,使我国的景观事业蒸蒸日上。

2.3 尊重自然

景观设计应该以为人民服务和给人民带来一定的社会功能为目的。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除了人民群众,还有自然,尤其是那些已经收到人类生活破坏的部分。在景观设计中,要想把对人体验的规划表现出来,就要依靠物质空间要素。物质空间要素包括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如地形、地貌、动植物、空气气候、土壤成份、大地景观等等是纯自然要素,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等则是人工要素。在景观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以这为前提下再考虑纯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综合影响。景观设计要到达尊重自然的目的,就必须正确了解和正确认识自然的演变过程、人类在社会中的进化规律、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中国我们的景园艺术,一直都在追求着能到达虽然出于自然但是要高于自然的境界。因此在园林建设中我国一直都提倡自然美,把现存的自然景观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景观不仅是人们在审美时大脑所产生的一种虚幻反应的视觉美,还是人类能够意识到的,真实客观存在的。像草原、高山、湖泊、森林等这些绝美的景观都是大自然为我们创造的,由此可见,自然力是在一定范围内建造景观的主要影响。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不应致力于要改造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一切都按照自然的发展来设计,不要违背自然。像皎洁的明月、万紫千红的鲜花、千姿百态的山峰、湍流不息的流水等等这些纯自然因素我们可以不用加工就直接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去,要想改造自然因素,也必须在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把景观设计与自然结合在一起,致力创造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

3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环境意识的增强,景观行业也迅速发展了起来,景观设计也在我国广泛流行。但是在这景观行业如此盛行的时代,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只注重自然而不考虑人类的需求和一些只考虑了人类的需求而完全抛弃了自然,想这些景观不仅没有艺术美,更没有艺术价值可言。因此,景观设计在我们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设计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如我们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图面的形态,缺少对它的理性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只顾着追求景观的视觉美和它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根本就未从考虑它与自然的结合和它的社会功能;对景观的自然生态理解不够,甚至把生态直接理解成绿化,完全忽视了景观的生态效益;再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味的照抄,全部吸收,根本就没有考虑传统与现代的不同和联系,我国与西方之间的差异。

4 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要想在景观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注重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和西方要选择性的吸取,从而将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锡荣.现代景观设计的方法论初探[D].广西大学,2004.

[2] 王向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04).

[3] 石韻琪,周莹莹,牟洋.试论现代景观设计[J].民营科技,2013(03).

第3篇: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地域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34-3

景观设计是一门兼融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技术、艺术、社会、文化等属性。景观设计师需兼备人文综合素养,它既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技术性,同时还需兼备广博的社会及人文知识,如今,景观设计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世博会等大型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景观设计专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这也促进了我国景观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在各高校都得到了重视。

景观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能够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要求之间的潜在矛盾,并通过某种形式来满足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环境需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资历条件、教学定位的差别,其相应的景观设计教学水平是不平衡的。而民族地方院校由于教学的资历较浅、师资队伍不足、师生比例失调、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的反映速度过慢,还与其他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了本校教育的有序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为平台,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之路,创造性地建立、发展及完善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探索景观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培养新型景观设计方向的人才,这项任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也作了尝试性的改革,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在逐步的构建,为将来实现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状分析

1.1 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现状

总体看国外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生态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类文化学、行为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最重要的是景观设计的基础知识。这种综合性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缘化:景观设计是在自然和人工两大范畴边缘诞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也处于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

(2)开放性:持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3)综合性:学科专业的综合性。

(4)完整性: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为、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5)体系性:这些多学科知识基本都统一在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总纲下。景观设计自身也应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1.2 国内景观教育需求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景观设计教育事业却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城乡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从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仍是只注重知识讲授而弱化了实践能力。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主要是在建筑类、农林类和综合性高校,还有一部分是在艺术类高校中。由于设置景观设计专业的高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差异。

1.3 我校景观教育的现状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成立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依托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于2006年招收第一届学生,2011年3月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共同合并成立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包括200多名本科生,现已有两届毕业生。景观设计课程于2006年开设,是本校景观教育的开端。2010年《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校级教学(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而我院景观设计方向的设立是势在必得的,因此做好课程建设和培养计划,更会使得下一步的申报工作事半功倍。

2 地域性的课程内容

《景观设计》是环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共56学时,针对学校的地域性特征,我们在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地域性特色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包括三部分内容: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12学时讲授)、城市景观环境认知环节(12学时调研辅导)、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环节(32学时设计辅导),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介绍。

2.1 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

在这部分内容中,结合地域性特征,我们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包头市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草原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等,以期从地域景观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相关理论讲解,布置作业《包头印象》(图1、图2),通过这个小作业,让学生在学习景观课程之初理解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思考社会与文化背景对景观的意义,并展示在景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个人经历的作用。学生从个人感知的角度认识包头景观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开始尝试分析小块地段的景观,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所在城市生活环境的景观要素和肌理。

景观设计基础知识还涉及地形、植物、水景、道路与场地等具体的景观设计要素,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解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过程及设计方法,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第4篇: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一、目前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紧密相连。目前,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主要由园林景观专业出身的老师讲授,而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也更倾向于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课程结构,勾勒教学设计。而这门课所面向的培养对象是建筑学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更没有对植物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所以按照培养园林景观专业学生的目标来培养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必然难以达成预期目标。一方面使老师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使学生难以找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与建筑学专业之间的关联,从而很大程度减弱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2.教材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目前,在为建筑学专业学生挑选园林景观设计类教材时遇到困难,现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使用不同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进行课程学习的学习效果,将园林景观设计类教材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讲解非常全面而且深入,教材的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相对之下更适合作为园林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否则按照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课时设置难以完成对教材全部内容的讲授。同时,由于在开课前建筑学专业学生完全没有园林知识学习基础,所以也难以达到这类教材所授知识的深度。因此,选用这类教材进行授课时,课程内容安排过满,时间仓促,导致给学生留出的设计指导时间不得不缩短。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第二类,对专业内容泛泛而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授浮于表面,很难让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的建筑学专业学生掌握到实质性的专业技能。同时,这类教材往往会在后半部分配有篇幅相对多一些的图片,对于有过一定基础的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可以自己分析优劣,鉴别学习短长,但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容易造成走马观花。因此,这类教材更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对于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的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也并不是特别适合。除此之外,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以上两类教材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都没有明确侧重于优化环境与建筑之间关系,而是单纯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入手谈论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这就使建筑学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对于自己专业的重要性,造成学生认为课程与专业脱节。而这背离了在建筑学专业中设置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初衷。

3.教学方法和内容需适当做出调整

一是目前的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以教师讲授园林景观设计原理和方法为主,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学内容没有直接指向建筑学专业,因此,力求使学生将园林景观与建筑在设计实践中取得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及相映成辉的初衷实际上收效甚微。由于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系统性不足,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学习也只是停留于园林景观构成这个层面,对园林建筑、园林构图、园林意境等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十分欠缺。由此,学生没有很好地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建筑设计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养,对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学习的动力。

4.授课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而这部分老师对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有限,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主要接触的都是建筑学专业的知识,对园林景观知识接触较少。

二、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1.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标准

当前,应树立园林景观设计学习服务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应具备在建筑设计全程中都伴有对人与环境共生发展的思考这样一种素养,同时具备在设计各种不同类型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一是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要以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其他主干课程学习内容为依托,让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与建筑学专业知识学习实现相长的效果;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每种不同类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另一方面,在对每种园林景观设计原理与方法的讲解中,应该尽可能地与园林建筑取得联系,并使之突出,以此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课程学习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以求做到学以致用;三是可以通过园林景观案例教学、场地参观实习、园林景观模型制作等方式,增添学生对建筑与园林景观空间关系的实景体验,使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尽可能地贴近设计实践。在教学目标逐渐明确的同时,教学考核的标准也就有了更加准确的方向。考核标准的设定应当以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能力为中心。考核标准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引导教学目标的实现。考核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园林景观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园林景观的构成是否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园林景观的结构是否切实符合其功能;园林景观的意境是否充分且贴切地营造;园林建筑与园林景观环境的关系是否融洽且相得益彰;园林建筑的布置及设计是否与整体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相映成辉等。这些考核标准的设立与学生建筑学专业知识密切联系,能够激发建筑学专业学生园林景观设计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

2.改进教学内容,推动教材改革

一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编排,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一般学习规律。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这门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该课程学习既不同于园林景观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也不同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都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应当首先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内容及其重要性,掌握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方法,继而再逐渐由对“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的学习”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句式的构成”再到“对园林景观设计整体”的理解。二是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选编应当与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挂钩,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性学习。在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编排上,应当以园林景观知识和建筑学知识为依据,探索具有学科交叉性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设计,使学生在园林景观学知识与建筑学知识之间找到学习的关联点。学生的建筑设计学习是以建筑的不同功能类型为专题的,园林景观设计的编排也应据此分类。例如,可以将园林景观设计教材在结束了前期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原则章节之后,以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章节,每一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学习从相应的园林景观构成要素、构成手法、相关规范条文等,由浅入深进行编排。

3.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转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一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紧密结合实践。可以案例式教学、“五步诱导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方式开展。在教学初期阶段,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掌握运用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组成园林景观专业句式进而形成整体性强的园林文章的方式方法。二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依据学生的建筑设计知识基础,带动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增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与建筑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学习的关联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三是采取以学生为活跃因素的主动式教学方法。例如,通过案例式教学将想要讲授的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读懂案例的同时,清晰地看到园林景观设计是如何在改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发挥功效的,进而教师应继续鼓励学生用专业语言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对同一类型园林景观进行了不同风格设计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性学习,是提升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价值的最好方式。

4.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

第5篇: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健词:景观设计;本土化;内涵

1 现代景观设计的概念

俞孔坚博士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定义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在设计中,把现代人的生活同自然、历史及文化连为一体是每个景观设计师的使命。

然而,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人们往往找不到中国景观设计的定位,迷茫于传统与现代的如何结合,或者直接把目光转向了西方国家,出现了所谓的“ 欧陆风”、“欧式花园小区”、“ 法国风情” 等。这种迷茫恰恰说明了中国的景观设计师要有一种坚定而且能够发展下去的信念或思路,而这个思路之一就是继承、发展中国景观设计中的“本土化”。

2 “本土化”景观设计的内涵

2.1 “本土化”的定义

“本土化”在英文中为,即本国的、本地区的,是特定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是历史上的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今天景观设计重要的依据和形式的来源。我们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本土化的景观设计进行阐述,自然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植物、土壤、水体等,社会因素包括当地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审美倾向等,即本地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活动,这是设计中应该把握的重要因素,是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2.2 “ 人” 是景观形成的“ 内在者” , 是参与者、创造者和使用者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一个地区的景观形成是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脉决定了这地区的审美意识,由此形成一种约定成俗的经验。这样,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与该地区整体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视觉上的舒适感和熟悉感对当地人来说非常重要。

2.3 中外关于“ 本土化” 设计理论的论述

本土化的地区主义创作思想最早由蒙德福在国际主义风格泛滥的年代力排众议提出来的。以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问世,地区主义被重新挖掘出来,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尤其在景观设计领域中,“ 本土化” 成为重要的话题。

英国的学者路易斯.芒福德提倡“ 真正” 的地域主义思想,他拒绝浪漫的怀旧,坚决反对那种对景观采取的纯粹欣赏和审美的态度。在他看来,地域不是个人美学爱好的场所,而要企图全新认识景观的真正意义,在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在于土地的更新与保护,以维持动植物的栖身之所,从而接近生活的真实性。由此得出,景观设计要体现它的地域性与本土化,就要接近、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的真实条件,同时反映该地区文化的现状,并应给人以归属感。

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在景观三元论的论述中,也体现了本土化景观设计的要求。“ 三元论”, 一是形态问题,就是景观研究存在于大地表面物质的环境,形态包括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景象。二是关于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与其形态是相对独立的,指的是客观上构成景观和风景园林的物质环境及其要素。三是研究人在整个景观环境中的行为和活动。前两点体现了本土化的自然因素,第三点体现它的社会性因素。

3 如何实现“ 本土化” 的景观设计

3.1 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正确理解与应用

在几千年发展史上,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同西亚体系、欧洲体系并驾齐驱。从它的演变发展来看,一直作为一种欣赏纯自然,物以言志的形式,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学习它的设计符号,应该继承它的思想本质 —— 师法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从自然中寻找设计的语言。

我们不仅可以将自然的山水风景作为参考的对象,还可以放宽视野,将更加广阔的自然,包括田园景观和国土景观作为研究和考察的对象并形成设计语言。任何土地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征,设计师可依据这种广泛区域内的特征,来寻求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从地域特征上生成的景观形式,必定是属于地区的、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中国的。

3.2 对西方景观设计的合理借鉴

对待西方的景观设计,要看到它文化发展的“ 渊与源” ,不能把它当作任意抄袭利用的符号来对待。要从盲目追随西方的设计中摆脱出来,认识到“ 现代化” 并不是对西方模式的全面认同,而是对后工业社会的选择,它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的选择,一条民族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上,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摆脱对民族文化的庸俗理解和模仿,立足于人的需求和生活方式,使设计融入环境,融入到人的行为整体。

3.3 景观设计的继承与创新

设计必须现代化,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创新,只有创造性的继承,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国情、民情, 满足人的要求。

第6篇: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而且还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许多发达国家都对现代园林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

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内涵

园林景观设计是根据生态学与美学的原理,对局地的景观结构和形态进行具体配置与布局的过程,它包括对视觉景观的塑造。而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因地制宜。正如法国园林景观设计大师高哈儒所强调的:“景观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场地、场地、还是场地”。场地及其周围存在着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通常需要重新利用或调整方向,才能使各景物之间协调一致。最理想、最动人的设计就是使整个地域的景观和谐共存。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场地和区域的景观资源和空间运动为特征进行的整治行为。而现代园林景观与传统园林设计的差别在于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范围在不断扩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以及对景观、空间、尺度、运动等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在不断深入。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现代城市园林立足点不仅仅局限于花草树木所创造出来的视觉美感,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园林景观设计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要创造出视觉得美感同时也要创造合理的生态环境:

1.保护多样性原则: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新, 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 包括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 .湿地 .自然河川 .低洼地. 盐碱地. 沙地等生态脆弱地带, 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地引种,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 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2、以自然为主体: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员。与此相适应的是,园林景观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是人与自然的作用在相互竞争,而城市中出现的荒地则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衰退。当人们认识到,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迁徙,自然会运用各种方式将荒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地之后,荒地就成为园林景观展示的热点景观类型之一。

3、以生态为核心: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就园林景观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园林景观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链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4、以地域为特征: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以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以场地为基础:任何场地都具有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求具备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还要具备对景观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景观变化机理的洞察能力。园林景观设计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并理解场地,努力把场地含有的各种信息都收集、归纳并联系起来,将场所的重要特征加以提炼并运用于设计之中。

6、以空间为骨架:景观是由实体和空间两部分组成的,空间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所有景物都属于某个彼此紧密相连的空间体系,并以此把景观空间与实体区分开来。空间的特性来自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空间内部,继续以该空间的边界为参照的话,还存在着一些亚空间,又与其亚边界相联系。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不能轻易地破坏各种景观边界在空间中存在的形态。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它们以某种方式与邻里空间共同存在、同被欣赏,形成某种空间联合体。地平线是景观空间的边界,随着观察者的运动,它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关注空间本身,更要关注该空间与周边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即一个空间以何种方式转换到邻里空间,然后再以何种方式转换到下一个邻里空间,如此由近至远,逐渐抵达遥远的地平线,从而形成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性景观。

7、以简约为手法:简约的设计手法就是要求用简要概括的手法,突出园林景观设计的本质特征,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拖泥带水的表达方式。简约应该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简约手法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场地的认真研究,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景物表现最主要的景观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所谓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国际园林景观设计师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简约的方法去整治空间,中国园林景观设计更应注重简约的设计风格,不要轻易地去改变空间,而应充分认识并展示空间的个性特征。

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目前,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环境也跟着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担心居住环境的质量.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追求崇尚自然 .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近年来, 在国内现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城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园林景观, 展现园林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 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园林景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逐步将园林规划放在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上去思考, 并根据气候特点. 自然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等差异, 营造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正经历着迄今为止世界规模最大的快速城市化过程 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必然给中国的景观园林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环境下,抓住机遇,把握未来,中国城市的景观园林设计将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1、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2000(08)

2、陈明.:城市绿化应走向艺术绿化[J].城乡建设,1996(04)

第7篇: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1.当前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景观设计在学科门类上属于环境艺术设计,它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我国当前的景观设计教学,虽然在教学模式与方法都进行了很大的革新,但是在总体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方式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总结如下:(1)教学内容陈旧当前我国景观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计划呆板,致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学习的兴趣明显不高。(2)教学环境闭塞、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教学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各学科门类之间也没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良好开放的教学环境。各大高校的教学方式方法形式也比较单一,没有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当前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总结而知,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势在必行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必须得有符合现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的东西来呈现出来。在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验和实践中,笔者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将动漫专业中的ACG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在实验的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这次的教学实验以及教学成果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和总结。

2.什么是ACG文化,为什么将ACG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课程中?

“ACG”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通常指电玩游戏或GalGame)的总称。“ACG”文化以影像来反映现实与非现实空间,通过不断运动的画面塑造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式动作夸张,表情丰富,新鲜感强,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成为了当今学生最喜欢的流行艺术形式之一。因此,如果将ACG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的教学中,用动漫的方法来呈现课程里的知识点,能够让景观设计中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并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ACG文化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1)将ACG文化运用到理论知识的讲授中

在前面我们提到,现在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原始呆板,学生在书本或者老师那里只能从图片和文字这种二维的东西上去学习和感受什么是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要素和方法等等理论知识。而这些平面的图片和文字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相当肤浅、枯燥和抽象的。于是笔者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寻找大量有美丽场景的动漫作品播放给学生看,比如宫崎骏先生的很多作品,如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等等。当枯燥乏味的理论课中出现了这些生动好看的动漫作品的时候,学生的情绪是非常激动非常愉悦的,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下,教师通过对动漫作品中场景的分析,将景观设计的要素等理论知识与之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学生不止学习的兴趣浓厚,而且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2)ACG文化在案例讲授中的运用

第8篇: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筑艺术

l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2景观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行业缺乏规范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1)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3)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三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第9篇: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筑艺术

l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2景观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行业缺乏规范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1)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3)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三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