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范文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动人口特征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

第1篇: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范文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于2012年消除麻疹,使麻疹的发病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但从目前情况看,麻疹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为了寻找到消除麻疹的更为有效的措施,现将镇海区2004年-2012年麻疹发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2004-2012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以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个案调查采用面对面调查形式进行,所有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分配人口数。

1.2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2年镇海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4-2012年间,镇海区累计报告麻疹确诊病例479例,平均发病率为130.22/100万,无死亡病例,2004年和2008年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详见表1。

2.2 发病时间

麻疹的发病以冬春季发病为主,2-4月份发病较高,详细见表2。

2.3发病地区

病例分布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蛟川街道、骆驼街道和庄市街道,以蛟川街道最多,详见表3。

2.4 人群分布

2.4.1年龄

2004-2012年镇海区报告麻疹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组,共有221例(占46.14% )。各年的年龄段构成变化明显,8足月-15周岁年龄段的报告病例数明显呈下降趋势,详细见表3。

2.4.2 户籍所在地

病例分布中流动人口占了64.93%,除了2005和2006年本地人口报告病例数高于流动人口外,其余年份均是流动人口病例占了绝大多数,详见表5。

3 讨论

我国政府2002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到2012年消除麻疹,也就是发病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内,但从2012年麻疹发病情况,形势不容乐观。镇海区2012年的麻疹发病率高达69.83/10万,远远高于百万分之一的消除麻疹目标,且发病水平和周边地区类似。从近9年我区的麻疹发病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特征:

3.1 存在周期性发病高峰

在常规免疫的情况下,我区的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周期性,平均每4年左右流行一次,和其他地区基本类似【1】,2012年这一波发病高峰没有形成主要和近两年包括麻类疫苗的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初三学生的麻风疫苗加强免疫以及针对麻疹密切接触者的应急接种范围大幅扩大等过于密集的消麻的措施有关。麻疹发病季节性分布明显,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特别是2-3月份乍暖还寒时期,这和全省的发病情况基本吻合【2】。

3.2 发病“两极化”趋势明显

0-8月龄和15-40岁年龄组麻疹发病构成比逐年上升,分别由2004年的10.0%和31.0%上升到了2012年的27.6%和51.7%,而8月龄-15周岁年龄组的发病构成比则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59.0%下降到了2012年的6.9%,从一个层面上反应了我区这几年免疫规划工作,特别是在麻疹疫苗接种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3.3 流动人口发病明显高于本地人口

纵观9年来我区麻疹的发病情况,除了2005和2006年本地人口麻疹报告病例数略多于流动人口外,其余年份均为流动人口占了绝大多数,联系到3.2所提及的逐年降低的免疫规划内人群(8足月-15周岁)麻疹发病所占的构成比,反映了全国免疫规划水平,特别是麻疹疫苗接种水平的参差不齐。

3.4 发病存在地区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区近年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打破了人口的地区分布。从麻疹的发病地区看,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蛟川街道、骆驼街道、庄市街道和招宝山街道,而九龙湖镇和浦镇病例数相对较少,这和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吻合,也和3.4提及的流动人口发病高于本地人口吻合。

4 意见和建议

麻疹的防控工作任重道远,这从近些年我区麻疹发病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们的消麻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以及麻疹首针疫苗的及时率,经过努力,目前这两项措施针对的8月龄-15周岁儿童的麻疹发病已经控制在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但是8月龄以下以及15周岁以上麻疹的防控并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在实施的初三学生的麻风疫苗加强免疫工作的成效也不是一年两年内可以体现的,因此要想达到消除麻疹的目的,必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4.1 提升麻疹疫情监测的灵敏度,加强对儿科、内科和全科等临床医生的麻疹诊疗和防控知识的培训,对出疹类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防止出现麻疹的暴发疫情;

4.2 继续做好初三学生的麻风疫苗的加强免疫工作,降低15岁以上人群麻疹的发病水平;

4.3 扩大麻疹疑似病例发生后的应急接种范围,特别是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或者集体单位;

4.4 和民政以及妇幼保健部门紧密配合,落实育龄期妇女的麻风疫苗接种工作;

对于目前所实施的麻类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应当根据各地的麻疹发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没有必要的或者实施后效果不明显的防控措施应当进行筛选,避免出现已种儿童多次接种的现象。而需要将麻类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纳入常规工作中去,没有必要经常性地实施集中式查漏补种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篇: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范文

流动人口,一直都是各地高危人员的主要源头,从各地发生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中,有八成以上是流动人口所为,流动人口的不稳定因素和高犯罪率,使得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一直都是公安部门的重点。下面我谨结合在公安机关工作中对于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和体会,以及近期武城县公安局开展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活动而得出的最新数据,就新形势下的流动人口犯罪谈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

第一,聚财贪富心理。对于绝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而言,他们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于在家乡劳动所得的收入。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来说,想要挣到理想满意的、符合预期目标的财富是不现实的。与此同时,与城市本地人、成功人士相比,生活条件和收入反差相对较大,在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愿望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让他们开始怀疑劳动致富道路的可行性与正确性,加之一部分人受贪财求富、攀比享受心理的驱使,极易产生通过不正当的违法犯罪途径来满足理想收入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念头。

第二,从众效尤心理。流动人口主要来自贫困落后的地区,有着大致相同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风俗习惯等,身在异乡以乡缘、地缘、血缘等情结、和互动的同化心理,多交往频繁和密切,在一些人有犯罪念头,或者因为犯罪侥幸获得非法收入的时候,极易引发其他同乡人员的争相效尤,以至拉帮结派,实施相同类型的违法犯罪活动。

第三,对社会的仇恨和敌视心理。由于流动人口都是背井离乡,大多数人只在暂住地工作较短的时间,面对暂住地一些不平等的歧视性政策和当地人无意中流露出的排外言行,极易引发流动人口中高危人员的不满和逆反、报复以及反社会德心理,会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怨恨,扩展转移到对整个社会的敌视与仇恨,从而导致其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二)流动人口的犯罪特点分析

一是以非法侵财型为主。一小部分流动人口在还未找到工作之前,身上的钱财用完后,为了生存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还有部分比例的流动人口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在付出艰辛的劳动之后,却未能得到令其满意的工作薪酬,感觉仅依靠辛勤的劳动还不如通过偷盗、抢劫等犯罪活动来钱快,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以明显的季节性犯罪为主。大部分流动人口,在农闲时进城务工赚钱,农忙时回家耕种收割,会因自身未能挣到令其满意的薪酬和工资,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或者顾及其面子,怀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实施抢劫、抢夺、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以达到快速求财的目的。

三是在犯罪过程中多使用暴力手段。从形形的的各种案件分析,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单纯、手段原始单一,但同时又具有很残酷的暴力行为。案犯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实施偷盗、扒窃等非暴力犯罪,在被发现后极易转化为抢劫等暴力犯罪行为。同时,抢劫、绑架、飞车抢夺等暴力手段犯罪也时有发生。

(三)流动人口的犯罪主体构成分析

流动人口犯罪的主体囊括了多类型的人员,有失去土地的流动人口,无业的,吸毒的、或者作案犯科的、有前科的人员,还有在高危地区聚集的未成年人等等,总的来说,这些高危人员都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以青壮年为主。从侦破的外来流动人口犯罪案件中分析,18-30岁的青壮年人群是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人员,这也与这一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他们的思想意识易受到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易冲动、偏激,甚至不计后果。今年上半年全县查处的几百名流动人口侵财犯罪嫌疑人中,年龄为18-30岁的青壮年人员。

二是乡缘性、地域性帮派结伙作案突出。外来流动人口犯罪案件,多呈现出乡缘性、地域性结伙作案的特点。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的贫困地区或案件高发的高危地区,被生活环境所迫和影响,极易产生极端德思想和扭曲的心理,认为靠劳动致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相互认同的情况下,以拉帮、结伙的方式,连续长时间的对不固定的对象实施犯罪行为。

(四)流动人口犯罪的作案目标分析

一是犯罪区域相对而言,比较集中,形成高危人员作案的高危地区。居民区、城乡结合部、人员密集的闹市等地,由于人员复杂和密集,成为流动人口实施盗窃、抢劫、抢夺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发区域。

二是犯罪分子作案多为流窜作案。表现为乡缘性的同乡关系纠合,短期聚集作案突出。往往认准同性质的作案目标,例如,有的专门盗窃居民住宅,有的专门盗窃摩托车、电缆线、手机等为主,有的则专门进行飞车抢夺、抢劫等暴力犯罪。

三是选择针对的犯罪目标相对明确。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为了达到目的,选择特定范围内的人员作为侵害对象和目标。个体户、第三行业服务人员等成为最主要的受害群体。案犯选择这些人员作为侵害目标,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类人群随身携带的钱财比较集中,有时甚至谋财害命。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流动人口自身主观因素分析

一是内心的贪念和侥幸心理的结合,促使犯罪的发生。流动人口外出打工的目的是为了依靠正常的劳动获取钱财。然而,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想要挣到自我满足、符合心意的薪酬是根本做不到的。外来流动人口的工作不稳定,收入相对较低,残酷的现实和理想的目标差异较大,极易产生矛盾心理。导致他们开始怀疑通过正常的劳动致富是行不通的,进而产生通过违法犯罪活动达到自我心意的犯罪心理。

二是消极的社会心理,导致其进行犯罪行为的发生。外来流动人口主要的犯罪群体是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农民,他们有着特定的心理和内心世界:竞争意识比较淡薄,对贫富差距形成的鲜明对比,心理感受比较强烈,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激烈的竞争、工作歧视、工作中的伤害等一系列的原因,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追求利益的欲望,贫富差距的不满心理感受更加强烈,导致部分流动人口以侵害人身、损坏财产以及其他德暴力犯罪行为来发泄内心的怨恨与不满。

三是受教育的水平相对较低,法制观念淡薄。流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极少,大部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由于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对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对自己犯罪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社会危害性,以及自己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本没有清楚的认识。今年上半年,全县查处的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中,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89%。

(二)社会客观因素分析

一是文化差异因素。城乡之间的隔离与的二元化,形成了城乡各自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流动人口在进入城市后,发现自己的很多价值观念根本不适应城市的生活,在不断遭受挫折后,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准则,不再顾忌行为的约束。价值观念不同导致的冲突,行为规范的失范,从而导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是市场经济特点。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相比,竞争空前激烈,在为每个个体提供平等的机会、相同的法律地位的同时,在不同起点的群体之间造成了严重失衡的不平等。由于流动人口大部分不具有适合市场经济和城市产业发展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等,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有效竞争和发展,导致他们只能从事高危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的工作,为了在城市中生存和得到预期的心理满足,有些人选择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三是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不到位。目前对流动人口和管理和服务工作,多注重人员登记控制,只有当流动人口涉嫌违法犯罪时才对其进行干预,对其缺少日常思想观念、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导致他们只能处在一种与城市相对隔离的亚文化环境中,受到城市中不良文化的熏陶,少数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者自然走下坡路,最终成为犯罪分子。

三、抑制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思考

一是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的整体素质。首先,对外来流动人口上岗前,进行特定的文化、职业技能、法律的专门培训,相对提高其文化素质,适应城市发展的劳动技能,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达到减少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观因素;其次,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清理整顿出租房屋信息,规范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的宣传等活动,以进一步增强出租房屋的业主和外来流动人口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共同维护好社会治安环境;再次,鼓励、引导外来流动人口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和矛盾;最后,在外来流动人口聚居的区域广泛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提高流动人口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减少其犯罪的思想根源。

二是以务实的态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积极主动地关注关心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疾苦。公安机关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中,务必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以务实的态度,将服务理念真正融入到对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中去,培养流动人口对暂住地的感情,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被歧视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切实解决号流动人口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关心流动人口的疾苦,解决好流动人口的子女上学、医疗、改善其生活条件,积极维护流动人口得合法权益。

三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社区警务化管理,强化对实有人口的管理。社区警务是公安工作接触群众的最基础、最前沿的工作。社区民警要根据本社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各方面的现有治安资源和潜在的治安资源,整合优化社区的治安资源,开展周期性的入户调查,全面掌握辖区内实有人口的信息,熟悉社区人员的基本情况;通过社区警务的管理服务,捕捉社区治安动态变化信息,为打击违法犯罪提供线索。

四是提高群众的自防意识,积极预防和控制各类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案件高发。通过实施让群众了解防范信息、大力宣传报警方法和渠道、分析流动人口犯罪人员的作案规律和特点等各种措施,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全面提升居民防偷、防抢、防骗能力,使之成为防控犯罪的积极因素和有效力量。一旦防范意识成为自觉行为,它就会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能,从一定程度上遏止违法犯罪的发生。

五是加强日常的治安巡逻,防范和打击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的地域性特点、季节性特点,在春节前后等特殊的节日和案件高发区域、时段性的加强治安巡逻,开展集中打击的专项行动,预防和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针对流动人口中存在的严重违法犯罪现象,进行严厉的集中打击,震慑犯罪分子,以达到预防和遏制外来人员犯罪的目的。

第3篇: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范文

关键词:结核疾病;流动人口;疫情控制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由呼吸道传播的传统慢性传染病。因其具有高传染性特征,结核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我国政府和医学组织高度重视结核病的防制工作,建立了完善的药品供应系统和相对应的病情监督系统,以应对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的防控。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现状和控制策略研究进展展开深入分析,以为该病防控工作提供帮助。

1 流动人口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1.1我国流动人口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有权威调查显示,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4千万,其中80%以上为15~35岁的青壮年,流动人口中大多数劳动者从事于生产、运输、农林牧渔、服务等行业,进一步加剧了流动人口结核病感染与传播风险。而该点也直接造成了流动人口结核病疫情防治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据相关文献显示,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结核病的感染率远高于本地人口结核病感染率;男性结核病患者的数量多于女性结核病患者的数量;青壮年结核病患者的数量多于老年结核病患者的数量;体力工作者的患病率远远高于脑力劳动者的患病率。由此可见,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和年龄、性别、工作类型有着密切的关联性[1]。

1.2国外流动人口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国际人口迁移通常会涉及到难民和外国移民,有关资料显示国际移民和难民的结核病的感染率远远高于本国居民。从1993年~1998年间,美国所有的结核病患者中2.6%的患者出生于其他国家;从1994~2003年间,西班牙马德里市民的结核病发病率从之前的48.5%降低至23.3%,但是国际移民的结核病发病率却从2.3%飙升至37.7%。为此,国际医学组织对1984~1994年间澳大利亚悉尼市所接收的24610名东南亚难民进行了跟踪研究,在十年的跟随探访过程中,医学工作者们发现该人群中每年每10万人中有74.9例结核病症患者,常规确诊率只有29.6%。该项调查提示了医学工作者,在结核病控制的过程中采取被动发现的策略似乎比主动发现措施更有效[2]。

2 我国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控制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曾于2002年3月出版了《全国结核病症防治规划》(2002年版)以及颁布了《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2年版),并且在2011年了最新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指出当前我国流行性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以及防治能力仍然无法满足当前新形势下疾病防控工作的总体需求,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该规划尽管在防治目标、防治措施、保障措施、监督与评估几方面做出了统筹规划,进一步指明了结核病控制工作前行方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新版《全国结核病症防治规划》内容落实工作中之中仍然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基层医疗机构在贯彻以人为(指医生和患者)本理念、强化疾病防控工作能力方面仍然稍显欠缺。另外,由于各地对于流动人口结核病的防治工作重视程度、财政的投入、宣传的力度、工作人员的态度、责任心以及流动人口相对不固定,使得流动人口中结核病患者的管理工作难以进行。

有鉴于流动人口的生活水平较低、经济条件较差、就医条件有限,所以流动人口中结核病患者的误诊率较高,容易延误治疗。此外,流动人口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结核病防治知识认知程度相对更低,进一步加重了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工作压力与难度。根据2010年全国结核病第五次流调结果显示,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57%(720921/1264905),可见当前乃至今后时期结核病防治工作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3 关于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的对策

3.1各省市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视 根据2011年3月19日中新网消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监察专员肖东楼指出2011年,中国共发现并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90万例,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表明各省市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视之后,我国结核病流行趋势得到了明显控制,疾病防控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得到了有效缓解。

3.2启动中外结核病控制项目,提高结核病防治质量 本文认为为了加速中国应用新科技和创新服务方式加强结核病控制,并为世界结核病控制建立新模式作出贡献,应该加强我国卫生医疗机构与世界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启动中外结核病控制项目,提高结核病防治质量,例如:中国卫生部-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防治项目等。进一步免除结核病患者痰检、首次诊断摄片等主要检查费用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药物等费用。同时,扩大活动性肺结核对象范围,以争取促使更多的结核病患者得到治疗,降低由其所引发的传染率。而针对项目资金问题,一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各公益团体的交流合作,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以保证该项目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而长久实施。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就结核病的防控工作设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并通过财政手段拨付到各个省市,当地疾病防控机构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推动结核病防控工作有序发展[3]。

4 关于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工作的相关建议

4.1加强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干预能力 政府要勇于对群众作出承诺,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文件,从法律层面保障结核病患者和结核病防治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另外人口迁出地政府要做好流动人口的体检记录,配合人口迁入地的政府做好流动人口中结核病患者的管理工作。

4.2加强区域间的相互合作 各地区之间加强结核病预防经验的交流,利用区域内整体卫生和医疗资源开展结核病流行的控制工作。在结核病的预防工作当中,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中国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才能有效的控制我国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的疫情[4]。

4.3制定完善的奖励机制 卫生部门要在政策和机制上为流动人口中的结核病患者减轻经济和精神负担,帮助患者完成高水平的全面治疗。例如,对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交通和营养补助,鼓励患者接受治疗,培养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决心。

4.4加强关于结核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 流动人口对于结核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自身健康意识薄弱。所以,门诊、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对流动群体进行关于结核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尤为必要。各地区应根据当地人口流动的特点,深入生产、劳动一线向流动务工人员宣传结核病预防知识[5]。

5 总结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结核病防控工作依然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努力来促使结核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进一步降低结核病菌携带者及潜在结核病患者数量,以便于防控与治疗工作的开展。本文不仅对流动人口结核病流行现状和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也为今后的流动人口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我国的结核病防治事业取得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车洋,于梅,平国华.宁波地区流动人口结核病耐药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04(14):394-395.

[2]应金枝,方淳永,胡浩.永康市流动人口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4,09(14):915-916-919.

[3]《现代预防医学》第41卷总目次[J].现代预防医学,2014,24(14):4518-4575.

第4篇: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市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以指导防治。方法 对在我院就诊的289例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住院病历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汉族154例,维族103例,回族28例,哈族2例,蒙古族1例,外籍1例(哈萨克斯坦)。新生儿3例,~9个月者124例,~2岁95例,~7岁49例,~15岁10例,≥15岁8例(成年人6例)。年龄<9个月127例,以汉族居多(62.99%),≥9月162例,以少数民族为主(54.32%),两者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8.0498,P<0.01);在≥9个月年龄组中又以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为主,而汉族以流动人口为主,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χ2=5.047,P<0.05)。在免疫程序规定的接种麻疹疫苗年龄而未接种的137例中,少数民族76例(55.47%),其中又以常住人口居多(55.26%),汉族以流动人口为主(68.85%),汉族与少数民族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5.915,P<0.05)。在疾病的接触方式上,少数民族患儿以密切接触发病居多,主要为≥9个月儿童;汉族儿童多在发病前1~3周在医院住院、门诊就诊,主要为<9个月婴儿,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0.978,P<0.01)。在住院的202例中,死亡1例(合并肺结核),合并多脏器衰竭6例(汉族2例,少数民族4例),合并支气管肺炎195例(96.53%);血常规:白细胞高于正常同年龄值23例(11.39%),不同程度贫血58例,少数民族37例,汉族21例,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5.756,P<0.05);血清IgA检查112例,低于正常同龄儿水平(x±2SD)以下37例,占30.03%,汉族与少数民族相比无统计学意义(χ2=0.376,P>0.05);心肌酶升高77.89%;痰培养164例,阳性36例(21.95%),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减少麻疹发病率的重点是加强流动人口的接种管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人群疾病的预防宣传工作和疫苗的普种;同时医疗部门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实行婚龄妇女和入学、入伍人员麻疹疫苗的复种来降低9个月内婴儿对麻疹的易感性和减少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儿童麻疹合并肺炎、心肌损害比例高。

【关键词】 麻疹;流行病学;疫苗;临床特征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普遍接种麻疹疫苗以来,已控制了麻疹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今年新疆部分地区出现麻疹流行,其中伊犁、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州及乌鲁木齐市等疫情较为严重。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全疆唯一一所儿童专科医院自2月1日被区卫生局指定为儿童麻疹免费收治医院,至3月31日共诊治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县麻疹患儿289例。为了探讨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指导防治,本文对289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2月1日~3月31日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病例。典型病例233例,均具有麻疹典型临床特点:发热、咳嗽、结膜充血及卡他症状、皮疹、口腔黏膜斑;不典型病例56例,所有病例经麻疹IgM抗体检测均为阳性。

1.2 一般资料 289例病例分布于乌市各个区及周边县城,男172例,女117例,男女比例为1.47∶1;年龄12天~50岁,其中新生儿3例,~6个月57例,~9个月67例,~2岁95例,~7岁49例,~15岁10例,≥15岁8例(成人6例),<2岁以下发病占76.82%。汉族154例,维族103例,回族28例,哈族2例,蒙古族1例,外籍1例(哈萨克斯坦)。调查197例母亲,年龄:19岁1例,20~30岁111例,~40岁76例,≥40岁9例;只有9例明确知道幼年时患过麻疹,10例有明确麻疹接触史。在密切接触史中,13例母亲和6例父亲患麻疹1周后患儿发病。

1.3 方法 (1)对于临床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年龄、族别、疫苗接种史、人口分布、麻疹接触史、发病前3周内是否去公共场(医院、诊所、商场、电影院等)以及母亲年龄、疫苗接种史、是否患过麻疹。(2)对其中住院治疗的202例病例次日晨抽血送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并行常规血、尿、便、肝肾功能、鼻导管痰培养、血清ELISE方法检测病原IgM(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肝功能异常的进一步行甲~戊型肝炎血清病原学检测以及EBV、CMV病毒IgM抗体检测,排除其他病毒性肝炎。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Excel 2000、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年龄与民族分布情况 见表1。按麻疹疫苗接种免疫程序规定的年龄,对289例患儿分组分析,从年龄和民族分布上看,以≥9个月患儿居多,占56.01%,其中以少数民族为主;汉族以<9个月居多,两者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8.0498,P<0.01。表1 麻疹患儿发病年龄与民族分布比较 注: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年龄分布上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8.0498,P<0.01

2.1.2 不同民族与疾病接触方式 见表2。从疾病的接触方式上看,汉族与少数民族明显不同(χ2=10.978,P<0.01),少数民族患儿以密切接触发病居多42例,其中以≥9个月为主(26例),有7例维族患儿在兄妹发病后7~10天患病,汉族3例;此外,少数民族家长对患儿发病前接触方式上以不祥居多。汉族儿童发病前在医院住院、门诊就诊居多89例,其中以<9个月为主(55例),同时,汉族儿童发病前1~3周乘交通工具来乌市后发病居多。接触方式不明确分类见表3。表2 不同民族与疾病接触方式 表3 接触方式不明确分类 注: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接触方式不明确比较中经χ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χ2=11.185,P<0.01

2.1.3 民族与人口分布 见表4。289例病例中,常住人口165例,流动人口124例。在<9个月年龄组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上均以常住人口为主,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0,P>0.05);在≥9个月年龄组中汉族以流动人口为主,少数民族以常住人口为主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5.947,P<0.05)。表4 麻疹患儿不同民族与人口分布 注:在<8个月年龄组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上经χ2检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0,P>0.05;在≥9个月年龄组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上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5.947,P<0.05

2.1.4 疫苗接种情况与民族及人口分布 见表5。根据患儿家长(监护人)回忆病史的记录,出生9个月以上的162例麻疹患儿,已接种麻疹疫苗25例(15.43%),其中2例分别在接种疫苗后16、12天发病;未接种疫苗137例(84.57%)。疫苗接种方面,汉族和少数民族分别在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汉=0.636,P>0.05;χ2少=0.0396,P>0.05)。在未接种疫苗组中,以少数民族为主,占55.47%,其中又以常住人口为主(55.26%);汉族以流动人口为主(68.85%),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5.915,P<0.05),其中14例在接种疫苗后不到10天发病。 表5 麻疹疫苗接种与人口分布 注:汉族和少数民族在疫苗接种史上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经χ2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636,χ2=0.0396(P>0.05);在未接种疫苗组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915,P<0.05

2.2 临床特征

2.2.1 一般资料 202例住院病例中死亡1例(合并肺结核),合并多脏器衰竭6例(汉族2例,少数民族4例),合并支气管肺炎195例(96.53%),肠炎58例(28.71%),合并喉炎15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

2.2.2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正常150例,<4.0×109/L者29例(其中2例三系降低),高于正常同年龄值23例(11.39%);不同程度贫血58例(28.71%),其中少数民族37例(63.79%),汉族21例(36.21%),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5.756,P<0.05),见表6。(2)199例行生化检查,其中心肌酶各项指标(CK-MB、HBDH、CK、LDH)均升高155例(心电图T波及ST段改变8例),占77.89%;肝酶(AST、ALT)升高35例。CRP正常128例,升高(≥8 mg/L)70例(35.18%)。血清IgA检查112例,低于正常同龄儿水平(x±s)以下37例(30.03%),汉族与少数民族相比无统计学意义(χ2=0.376,P>0.05)见表7。(3)病原学检查痰培养164例,其中阳性36例(21.95%),汉族20例,少数民族16例。培养结果:肺炎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9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例,大肠埃希菌3例,阴沟杆菌、鲍特菌、奈瑟菌各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黏质沙雷菌各1例。血清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19例(9.55%,19/199),其中肺炎支原体8例,呼吸道腺病毒3例,合胞病毒2例,巨细胞病毒2例,乙肝病毒2例,柯萨奇病毒、弓形体各1例。表6 麻疹患儿辅助检查结果 例注: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发生贫血方面经χ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χ2=5.756,P<0.05表7 麻疹患儿血清IgA结果

3 讨论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自1984年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以来,麻疹发病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230/10万,下降至近年来的21/10万左右,病死率从2%~4%降至0.3%~0.5%。但今年新疆麻疹发病率较往年明显升高,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自1月1日~3月5日,全区已累计报告麻疹病例12553例,死亡27例。乌鲁木齐市以汉族人口为主,作为首府卫生资源配置在全疆占优势,此次疫情也较为严重。从289例发病年龄与民族分布上看,小于9个月患儿127例,占43.94%,以汉族为主,≥9个月年龄162例,以少数民族为主,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χ2=8.0498,P<0.01),而在出生≥9个月以上的162例麻疹病例中,137例(84.57%)未接种过麻疹疫苗,其中以少数民族为主76例(55.47%),说明少数民族家长对疫苗接种的意义及理解存在缺陷,需要卫生工作者在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进一步做好传染病预防宣传工作。

在≥9个月以上的162例麻疹病例中,25例(15.43%)接种过麻疹疫苗,其中2例分别在接种疫苗后12天、16天发病。说明这些患儿在首次麻疹疫苗接种时,有可能疫苗存在过期或冷藏、保管不善情况,也与疫苗接种人员操作不正规有关。此外有可能一些患儿没接种麻疹疫苗,而监护人回答时把接种其他疫苗误当接种了麻疹疫苗,估计已接种疫苗的真实人数比统计数少。在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137例中,汉族以流动人口为主,少数民族中以常住人口为主,两者有统计学差别,χ2=5.915,P<0.05,说明该市对流动人员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疫苗接种的管理存在缺陷,疫苗漏种普遍存在较严重的情况,与其他报道一致[1]。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市流动人口和少数民族儿童初种麻疹疫苗管理工作,更值得有关部门考虑,这是防止全市麻疹流行的关键所在。

从疾病的接触方式上看,以发病前1~3周在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居多,140例(48.44%),其次为接触不详76例(26.30%)和密切接触73例(25.26%)。汉族与少数民族比较存在明显不同(χ2=10.1873,P<0.01)。少数民族患儿以密切接触发病居多,主要是≥9个月儿童,并且对患儿发病前接触方式上不详居多,与少数民族多子女及居住环境有关,以及对传染病的认识程度低、语言交流、理解上困难等因素有关;汉族儿童以发病前1~3周在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居多,主要为<9个月婴儿,说明汉族家长带患儿在医院及诊所就诊的机会,增加了在院内感染的机会。此外,新疆冬季寒冷,室内窗门紧闭,空气不流通,增加了疾病传播的机会。所以,医院及诊所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必须做好发热门诊的预检、就诊环境的消毒、传染病的隔离工作。

有关麻疹疫苗接种的起始月龄,国内外专家意见不一,国外一般主张12个月龄左右开始接种,而我国在婴儿出生后满8个月开始接种麻疹疫苗。但近几年8个月内婴儿麻疹常有报道[2~4]。本组289例麻疹患儿中,127(43.99%)是出生9个月内的婴儿,其中3例为新生儿(母婴同患),婴儿母亲年龄多在20~30岁(56.35%),考虑<9个月婴儿的母亲未感染自然的麻疹或未接种过疫苗,或虽接种过疫苗但未加强注射,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较弱或抗体水平低,因而通过胎盘的抗体免疫力不足,不能很好地保护婴儿,因此发病增多[5],进一步提示我国现行的麻疹疫苗接种程序已不适合麻疹发病的实际,影响了预防效果。有学者提出[2],麻疹流行期间,可考虑将麻疹初免时间提前至6个月来减少8个月以下婴儿麻疹的发病率。但黄铭华等[6]认为:8个月接种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及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均可超过6个月接种。笔者以为,可采取对育龄妇女在怀孕前某一合适时期接种麻疹疫苗,以提高婴儿胎传获得的麻疹抗体水平,入伍、入学时加强麻疹疫苗补种来减少成人麻疹的发生。

从住院的202例麻疹临床病例资料中显示:麻疹合并支气管肺炎比例较大(96.53%),与其他报道一致[7],可能与新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室内通风不良有关。6例多脏器衰竭中,少数民族4例,汉族2例,分析原因:(1)少数民族麻疹患儿贫血比例多于汉族儿童,导致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低下。(2)少数民族家长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够,延误了诊疗时间。从麻疹合并各种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中看出:细菌感染所占比例不大,血常规白细胞升高23例(11.39%),CRP升高70例(35.18%),痰培养阳性36例(21.95%),可能与院前使用抗生素、取痰操作不正规有关,但可以看出CRP阳性率高于血常规检查,临床上应以CRP结果来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指导是否应用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199例心电图中T波及ST段改变仅8例,而心肌酶各项指标升高者155例(77.89%),与小儿心肌结构特点以及肺炎导致机体缺氧、心肌损害有关。血清IgA检查112例,低于正常同龄儿水平2个标准差以下37例,占30.03%,与麻疹患儿非特异免疫功能受抑制有关,少数民族儿童和汉族儿童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向红,林茹姝,曹建伟.小儿麻疹199例临床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2(5):216-217.

2 胡家瑜,张金芳,李秀珠.6月龄于8月龄婴儿届中麻疹疫苗后的血清学效果.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12(9):425-426.

3 刘东磊,孙梅平,杨洁,等.北京市2003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30-32.

4 郝国蓉.凉山州民族地区麻疹154例临床分析.临床和实践医学杂志,2007,3(6):173-174.

5 王联君,孙丽瑛,姜忠林,等.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控制对策探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49.

第5篇: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范文

[摘 要]日常游憩活动是城市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日益凸显,国内学者对居民游憩行为的研究不断涌现。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并与国外研究相比较,总结国内居民游憩行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居民 游憩行为 述评

一、游憩与游憩行为

对于游憩概念学界尚未有统一认定,比如周常春认为人们在闲暇时间内为恢复体力和精力而进行的所有活动都可称为游憩。游憩是指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包括室内和室外、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各种活动。人们在居住地附近所从事的不超过24 小时的日常休闲、娱乐活动可称为游憩现象。俞晟认为“游憩是在离开居所一定范围内进行的,能够带给行为实施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有助于恢复其体力和精力的合法行为。”

游憩行为是游憩者借助游憩资源进行的满足游憩需求的各项活动。日常游憩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及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不断增强,游憩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高低。对城市居民的游憩行为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满足情况、了解居民游憩空间使用行为、使用后评价等行为特征,这是基于居民游憩行为进行相关游憩空间与场所合理规划与配置的前提。这方面研究也成为城市游憩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对国内研究的总结有助于认清目前研究现状,为之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国内相关研究

1.游憩行为的整体性分析

国内有关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的研究主要内容为对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的整体性分析。如吴必虎(1994)对上海城市游憩者空间流动行为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张安等(1999)对南京城市游憩者时空分布模式与活动频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黄燕玲、黄震方(2007)以南京为例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进行了分析;吴必虎等(2007)以杭州为例研究了本地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

2.老年人游憩行为研究

近年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特殊群体的游憩行为研究,包括对老年人、女性、外来流动人口的休闲游憩行为的研究。老年人口游憩行为方面:孙樱等(2001)较早地研究了北京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任朝旺等(2010)以河北保定滨河公园为例,对老年人群的游憩行为特征及对滨河公园休闲游憩特征的重视度与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以上研究对于主动迎接老龄化社会对中国城市游憩空间的需求及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游憩场所具有重要意义。

3.女性游憩行为研究

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国内分析与研究也开始涉及女性游憩行为。如郑春霞、陶伟(2007)以广州六所高校调查为基础,对高校女教职工的日常休闲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李建伟等(2011)以西安市丰庆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分析性别差异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行为时空分异特征的具体表现,探究影响时空分异特征的作用机理。许晓霞、柴彦威(2012)以北京为例,通过研究多元logit模型分析,认为女性休闲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务照料活动、居住区位等并分析了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差异。总体上,关于女性游憩休闲行为的研究成果近期逐渐增加,为城市游憩空间规划中更好地体现女性的特殊性及其需求提供了参考。

4.外来流动人口游憩行为研究

外来流动人口目前已成为中国大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需要基本的生活服务。其中日常游憩在其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游憩需求重视不够,外来流动人口集聚社区相关游憩场所非常缺乏。近年相关研究学者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游憩休闲行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阎友兵等(2006)、刘建平等(2007)分析了休闲游憩生活对农民工的重要意义、农民工休闲游憩生活的现状,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但大部分成果是论述休闲游憩活动对农民工生活的重要性、休闲游憩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一般性论述。对于外来流动人口游憩行为的深入调查分析成果相对较少。

三、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城市游憩行为的研究目前已开始涉及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不同社区居民对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使用行为和感知行为分异。如Erkip(1997)研究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家庭状况、不同年龄的社会群体对公园游憩场所的需求和使用行为的差异;Zhang(1998)研究了芝加哥唐人街华人社区的休闲喜好和开放空间需求特征;Giles-Corti, et al(2002)研究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对游憩锻炼的参与水平、参与类型及其对游憩环境可达性感知的差异;Sasidharan, et al(2005)分析了美国亚特兰大和费城西班牙、中国、日本、韩国等六个种族群体在公园使用和参与活动上的差异性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Yilmaz, et al(2007)研究了城市公园使用者特征的影响因素(如性别、收入、婚姻状况、教育水平等),Meer(2008)研究了不同社区老年人游憩活动的类型及数量方面的差异。总体上,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群体在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使用行为上表现出显著的分异性。

四、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研究仍然以基于城市居民整体的游憩行为分析,对于特殊社会群体(老年人、女性、外来流动人口等)的游憩行为的研究成果虽有不断涌现,但仍缺乏不同社会群体游憩行为的比较研究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内部的游憩行为差异研究,对于基于社区差异的城市居民游憩行为差异研究较少。目前仅有张景秋等(2007)对北京中心城区开敞空间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以及江海燕等(2010)对广州公园绿地消费行为的社会分异研究。而城市居民游憩行为大部分是在其居住的社区附近展开的,加强基于社区差异的游憩行为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居民游憩行为特征,为城市游憩空间的合理规划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亟需加强不同类型社区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研究,特别是与空间位置相结合对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周常春.近十年国内休闲与游憩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5-10.

[2]俞晟,何善波.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布局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4):10-15

[3]吴必虎. 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 地理学报, 1994,49(2):117-127

[4]张安, 丁登山, 沈思保, 等.南京城市游憩者时空分布规律与活动频率分析.经济地理, 1999, 19(1): 106-110

[5]黄燕玲, 黄震方. 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实证研究——以南京为例. 人文地理. 2007, (3):60-64

[6]吴必虎, 伍佳, 党宁. 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好: 杭州案例研究. 人文地理, 2007,(2):27-31

[7]孙樱, 陈田, 韩英. 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 地理研究, 2001,20(5):537-546

[8]任朝旺,谷冠鹏,李向东,等.城市老年人休憩特征分析及对策——基于保定市滨河公园的调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2):126-130

[9]郑春霞, 陶伟. 高校女性教职工日常休闲行为探析——以广州高校为例. 人文地理, 2007,(3):65-68

[10]李建伟,熊鹏,张競予. 基于女性主义的城市公园游憩行为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丰庆公园为例[J]. 人文地理,2011,(5):60-64

[11]许晓霞,柴彦威. 北京居民日常休闲行为的性别差异[J]. 人文地理,2012,27(1):22-28

[12]阎友兵,蒋晨.农民工休闲活动现状及改进措施[J].城市问题,2006,(7):66-69.

[13]刘建平,陈姣凤.城市农民工休闲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41-53

[14]Erkip F.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 the case of parks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in Ankara. Cities, 1997,14(6), 353-361.

[15]Zhang, T. ,Gobster, P. Leisure preferences and open space needs in an urba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Planning Research, 1998, 15: 338–355

[16]Giles-Corti, B., & Donovan, R.. Socioeconomic status differences in 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real and perceived access to a supportive physical environment. Preventive Medicine, 2002,35:601–611

[17]Sasidharan V, Willits F ,Godbey G .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urban recreation patterns: an examination of park usage an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cross six population subgroups. Managing Leisure, 2005,10: 19–38

[18]Yilmaz , S., Zengin, M. , Yildiz, N. D. Determination of user profile at city parks: A sample from Turkey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7, 42: 2325-2332

[19]Meer, M.J. The sociospatial diversity in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older people in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08, 22: 1-12

第6篇: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范文

【摘要】目的 分析2005-2010年泉州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细菌性痢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 2005―2010年泉州市菌痢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2/10万,发病率波动在2.6/10万~6.8/10万之间,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区发病率高于周边区县;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为8-9月份;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病例以散居儿童、农民和民工为主;流动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地人口。结论 应抓好流动人口、儿童及监护人等重点人群的卫生知识宣传,抓好饮水、饮食卫生,降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

【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 流行病学 分析

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一种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粪―口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日常生活接触,污染食物或水源,或借苍蝇的传播等方式,经口传染给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且无有效预防的疫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发病率稳步下降,为了解泉州市菌痢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菌痢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5-2010年州市菌痢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1.2 分析方法:按2005-2006年、2007-2008年和2009-2010年对全市菌痢的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和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x2检验比较各组间分布差异,P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1990~2010年泉州市共报告菌痢16860例,年均发病率为12.0/10万,历年发病率波动在2.6/10万~35.9/10万之间,整体成下降趋势。90年早、中期发病率较高,在1992年、1996年和2005年分别出现了3个发病高峰,2峰间隔4-9年不等,2001年和2009年菌痢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6/10/万)。2005-2010年泉州市菌痢累计报告196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2/10万,低于全省年均发病水平(6.2/10万),发病率波动在2.6/10万~6.8/10万之间,病例终年散发,未出现暴发疫情,2010年出现2例死亡病例,病死率低。2005-2006年菌痢发病率居甲乙类肠道传染病首位,2007-2010年则略降至第二位。

2.2 2005-2010年菌痢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市11个县(市、区)各年份均有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最高为晋江市(318例),占16.2%,最低为洛江区3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为德化县15/10万,最低为惠安县1.8/10万。分年份分地区统计,鲤城区、丰泽区和德化县各年份均处于全市较高的发病水平,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则位于较低的发病水平,见表1。从城乡发病率上看,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鲤城、丰泽两个中心城区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2.5/10万、5.3/10万、4.9/10万,其它周边区县年均发病率分别为5.2/10万、4.1/10万、2.4/10万,同时期两者经x2检验(x2=109.716,P

2.2.2 时间分布 分年份统计,2005-2006年发病率最高(5.9/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和表1。菌痢发病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峰,每年6月份发病数开始上升,8-9月份为发病高峰,10月份开始下降,6~10月份病例占全年总发病数的59.8%。其中,2005-2006年占63.6%,2007-2008年占57.0%,2009-2010年占56.3%。由此可见,随着历年发病率下降,夏秋季发病构成逐渐减少,发病高峰渐变平。2. 2.3 人群分布2. 2.3.1 年龄、性别分布 泉州市2005-2010年间菌痢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为1.6:1,各年份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见表2。从2005-2006年、2007-2008年和2009-2010年三个时期来看(如图2),均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0-14岁组儿童发病率降至最低,随后各年龄组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直至75岁以上发病率又有所回升,整条曲线如同“L”型。

2.2.3.2 职业分布:2005-2010年报告的所有菌痢中,除保育员及保姆、公共场所服务员外,其它行业均有发病,散居儿童居首位,发病747例,占菌痢总发病数的38.1%,其次为农民和民工、幼托儿童,分别占菌痢发病数的27.7%、10.4%。

2.2.3.3 本外地户籍发病情况 从发病构成比看,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三个时期,本地人口分别占65.5%、61.8%、61.1%;从发病率看,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三个时期,本地人口发病率分别为4.4/10万、3/10万、1.9/10万,流动人口发病率分别为16.6/10万、12.6/10万、7.5/10万,同时期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5.046,P

3 讨论

3.1 2005~2010年泉州市菌痢发病率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中心城区2005-2006年和2009-2010年发病率明显高于周边区县,但其发病率下降的幅度比周边区县大,这可能与中心城区经济较发达,流动人口较多,人群较拥挤,卫生留有死角等有关,但近几年来,泉州市以举办全国农运会、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主题,大力整治沟河、积水和卫生死角等,并加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人们的卫生意识逐年提高,从而使中心城区发病率下降得比周边区县快,这在郑州市[1]的菌痢的防控措施中已得到证实。

3.2 泉州市菌痢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8-9月份为高发季节,这可能与夏秋季降雨量多、苍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瓜果食品的机会多有关[2],也可能与8-9月份天气炎热,人体血流多流向体表,造成肠道抵抗力降低有关[3]。

3.3 泉州市菌痢以5岁以下儿童菌痢发病率最高,尤以0岁组婴儿发病率为高,这与辽阳市[4]和百色市[5]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在职业构成中,散居儿童发病所占比例最大,为38.1%。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儿童的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二是5岁以下儿童的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够完善,对痢疾杆菌的致病阈较低;三是在适宜的生长温度下,痢疾杆菌在牛奶中能长时间生存(24天);四是与儿童及监护人不良的卫生习惯有关。

3.4 针对2005-2010年菌痢的流行病学特征,泉州市菌痢预防要在每年6月份前做好准备,做到早防早治,降低发病。其防控工作的重点应对散居儿童、农民和民工等重点人群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改变自身不良的卫生习惯,提高人们卫生意识,并加强饮水卫生、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重视粪便无害化处理、改善环境和卫生条件,管理好传染源,就能有效地防止痢疾杆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扩散和传播。

参 考 文 献

[1] 姜松强,宋春花,冯丽云. 1990~2008年郑州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2).

[2] 杨昭基,任红.传染病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2-179.

[3] 王建华. 流行病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3.

[4] 徐颖,潘百灵.辽阳市1955~2007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1):135-136.

第7篇: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范文

【关键词】 疫情报告;梅毒;疾病控制

梅毒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和血液传播疾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8种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梅毒在我市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解我市梅毒的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其流行特征、研究、探讨防治策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我市2000――2009年梅毒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呼和浩特市2000――2009年传染病报表及网络直报系统统计数据,人口资料来自中国预防控制系统的基本信息系统(国家统计局提供)

1.2 方法 呼和浩特市区划为市区和农区两部分,采用EXCEL20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呼和浩特市2000――2009年各旗县区每年均有病例报告,见表1。共报告梅毒3221例,平均发病率为13.66/10万,死亡2例。2009年发病数最多为711例,03年发病数较低为46例,09年发病数比03年高15倍,见表1,图1。

2.2 地区分布 在呼市九个旗县区中,市区发病数居前3位的是赛罕区(835例)、新城区(740例)、回民区(680例),占总发病数的82.96%;农区发病最高的是托县134例,占总发病数的4.16%;发病数较低的是武川县57例,占总发病数的1.77%,疫情分布特点:市区高于农区(5.4倍)。提示我市梅毒发病以市区内发病为主,提示与市区内人口密度大,文化娱乐场所较多,人口流动性较大有关。

2.3 季节分布 梅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无季节性差异。

2.4 人群分布 ①性别:患者性别;3221例中,男1563例,女1658例,男女之比1:1.06;②年龄;3221例患者中,20岁-45岁年龄组发病较多1430例,占44.39%,其次为65岁-85岁以上年龄组916例占28.44%,45岁-64岁年龄组777占24.12%,0-15岁年龄组发病较少98例占3.04%。

2.5 患者职业分布 职业以农民、民工、牧民发病多见(823例),占25.55%,其次为家务待业、离退人员发病(744例)占23.09%,学生儿童较少为(136例)占4.22%(多为胎传),其他职业病例数散在分布。

2.6 各期梅毒分布情况 3221例患者中,以梅毒中Ⅰ期1038例,占32.23%,Ⅱ期408例,占12.67%,Ⅲ期28例,占1.18%,胎传梅毒43例,占1.33%,隐性梅毒1704例,占52.90%,应引起注意的是Ⅰ期梅毒和隐性梅毒自2005年开始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胎传梅毒主要集中在0岁组,Ⅰ、Ⅱ期梅毒和隐性梅毒多发于20-45岁年龄组,Ⅲ期梅毒报告病例数较少无明显分布特征,隐性梅毒发病较多占总发病数一半以上,除20岁和80岁以上年龄组病例数较少以外,其它各年龄组呈散在的均匀分布。

3 讨论

通过2000――2009年呼和浩特地区各级医疗机构上报告的梅毒病例统计分析显示,全市梅毒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以前的疫情数据未将梅毒Ⅲ期和隐形梅毒列入统计报表,是这几年报告病例数较少的原因之一,同时还存在一些漏报、漏诊现象。因此提高梅毒病例的报告质量和诊疗水平至关重要。从地区分布来看城市高于农区,提示有必要加大对流动人口和高发人群的监管力度;从人群分布来看,50.26%的病例是20-45岁的青壮年,性别上女性多于男性,表明梅毒主要在性和生殖活跃期的青壮年中流行,这与其它地区报道相近[1]应对该年龄段的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在职业分布中,以农牧民、家务待业者为多,与人群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卫生防护意识参与有关,也与血液传播有关;从各期梅毒分布来看,居前三位的是:Ⅰ期、Ⅱ期和隐性梅毒占97.79%,且多为20-49岁年龄段的青壮年,胎传梅毒在婴儿中占86.05%,而呼市地区的隐性梅毒在大年龄组中发病也较多(多数住院检查中被查出),另外近几年有一定数量的患艾滋病、HIV的患者同时感染梅毒,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加强对高发人群的监测和干预,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发现患者特别是隐性梅毒的及时诊疗。做好婚前检查和孕妇围产前筛查的防治工作,是阻断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莹珍,黄文龙,谢忠杭,等.福建省2006年梅毒疫情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06)

[2] 袁静儿.宁波市北仑区1995――2005年梅毒疫情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08).

第8篇: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范文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

在未进行广泛预防接种前,我国麻疹发病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或第2位,自从广泛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降至10/10万以下[1]。喜德县逐年麻疹发病率一直稳定在10/10万以下,2005年发病率在2.16/10万以下,2006年出现1个小高峰,发病率达23.00/10万,2007年1―2月份发病率达37.87/10万。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于喜德县疾控中心疫情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与喜德县统计局。

1.2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1.3抽血送州疾控中心麻疹Igm血清监测。

2 结果

2.1地区分布:城市与农村发病有差异,城市发病为零,全县100%麻疹发病在农村条件差的地区和高寒边远山区,其中两河口镇,巴久乡发病率最高,其发病19例,发病率占发病总数的30.64%。

2.2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季为主,发病高峰为1―2月,占发病总数的61.30%,发病最少为12月份,占发病总数的29.03%。

2.3年龄分布:62例麻疹病例中,最小年龄为2个月,最大年龄为50岁。2月龄―8月龄11例,占发病总数的17.74%。9月龄―2岁发病27例,占发病总数的43.55%,3―7岁10例,占发病总数16.13%。8岁―15岁8例,16―50岁6例。分别占12.90%和9.68%。

2.4职业分布:农民发病6例,占9.68%,散居儿童发病48例,占77.42%,流动人口发病8例,占12.90%。

2.5免疫史:62例中,无免疫史的有34例,占54.84%,有免疫史的28例(45.16%),免疫起始月龄不满8月龄11例(17.74%),免疫史不详的12例(19.35%)。未免疫人群比例的升高是导致麻疹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讨论

本次麻疹流行,发病率远远超过了常年同期水平,且100%的麻疹发病在农村,其中两河口镇和巴久乡占30.64%,流动人口发病率达12.90%。流动儿童及农村边远高寒山区的计划免疫工作仍是薄弱环节。

农村易感人群的迁入、累积、居住条件、交通不便等,从而导致麻疹的散发流行。

麻疹Igm阳性20例占发病总数32.26%,喜德县由于多年发生麻疹较少,基层医务人员对麻疹风疹初期症状掌握不准确,造成麻疹与风疹诊断混淆和错疹。

麻疹和免疫不成功的儿童未及时给予补种,部分基层防保人员计免工作责任心不佳,建卡率低,报告接种率虚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麻疹是我国卫生部要求加进速控制的传染病,为加速麻疹控制工作,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把计免工作作为行政行为和民心工程,并提供保证(政策、经费)。对业务机构工作的情况要经常进行检查,督导和评比,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确保常规免疫工作有序开展[2]。

(2)各级医疗机构要及时准确报告麻疹疫情,疾控机构要开展主动监测和搜索工作,及时发现麻疹疫情。对报告的疫情要及时进行分析,做好预测、预警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认真开展常规免疫工作,定期实施冷链运转,提高接种率。保持麻疹疫情疫苗的高接种率,并适时开展适龄儿童的强化免疫,建立免疫屏障。

(4)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消除边远高寒山区免疫空白人群。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实施好新生入托、入学时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及时给予补种。

(5)依法行政、依法计免使广大人民自觉接受疫苗预防接种,让他们知晓要获得儿童健康,减少疾病危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是主动接受疫苗接种,从而控制疾病流行。

参考文献

第9篇:流动人口特征分析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构成比 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77-02

EpidemiologicalInvestigationof1746HFMDs

Zhou Chong

(Shandong Heze Mudan section CDC,Heze Mudan,27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FMDs in heze Peony area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 1746 cases with HFMDs in Mudan district 2010 were analized epidemiologically .Results The date showed that HFMD had full-year incidence (especially from march to july,account for 86.88%)among the patients,especially the under-4-year old children and the scattered inhabiting children(account for 95.19%). Even,the incidence in fringe area(2.25%)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ity area(1.57%)and in rural area(0.93%) .Conclus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 to protect children’s heallth because of the serious harm ofHFMDs.

【Keywords】HFMDs(hand-food-and-mouth diseases) epidemiology proportions incidence

手足口病是一种侵犯婴幼儿为主的常见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我国手足口病呈现病毒CA16与EV71交替流行的趋势[1]。2010年我区手足口病的大面积流行,给我区儿童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为了解我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我区1746例手足口病例进行资料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手足口发病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及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现场调查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牡丹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1.2 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牡丹区2010年1746例手足口病人在全年均有发病,年发病率为1.36‰(1746/1280036)。大部分是散居儿童,人数是1675例,占发病总人数的95.93%;其次是托幼儿童45例,学生23例,医务人员1例,其它2例。以城乡结合部发病率最高。全部病例均为散发,无死亡病例。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我区1746例手足口病人均为散发,其中城区359例,城乡结合部697例,农村690例,其发病率分别为:1.57‰(359/228278)、2.25‰(697/309765)、0.93‰(690/7419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8.48,P

2.2.2 时间分布 我区1746例手足口病人全年均有发病,以3―7月份发病人数最多,占发病总人数的86.88%,4月份发病达到高峰。1―12月份发病情况见表1。

表11746例手足口病人各月发病情况

2.2.3 人群分布0―4周岁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发病总人数的95.19%,其中1~周岁儿童发病构成最高,为42.84%。 各年龄组发病情况见表2

表21746例手足口病人不同年龄组人群发病情况

3 讨论

资料显示,我区2010年1746例手足口病人主要以0―4周岁儿童发病为主,散居儿童居多,以轻型病例为主。这与邵利业[2]对手足口病学的研究结果相同。健康人群血清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44%新生儿由于带有母亲EV71血清抗体,但1个月后会迅速下降。1―23月龄的婴幼儿EV71抗体阳性率仅为0.8%,2―5周岁儿童血清阳性率以每年12%提高,15岁以上人群抗体阳性率都保持在50%以上[3]。由此看来,这与儿童体内的抗体水平有很大关系。从病例的地区分布看,城乡结合部、城区和农村手足口病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城乡结合部最高,城区次之,农村最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重视,孩子疑似此病就到上级医院就诊,从而发现的病例就多。另一原因是: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较多,卫生条件较差,造成发病率高。我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3―7月份发病最多,4月份发病达到最高峰。据文献记载,全国各省发病高峰大都不相同,广东省为5月份,上海市为6月份,北京为7月份,推测与每年气温从南到北升高的时间顺延有关[4]。

总之,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5岁以下儿童危害严重,至今尚无疫苗预防,亦无特异性治疗方法[5]。这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增加了难度,为了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群防群控。二是医疗单位严格按照诊疗、预检、消毒和隔离等规定,尽量避免交叉感染。三是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四是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监测工作,采取针对性的相关措施。

参考文献

[1]吴疆. 我国手足口病与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 15(2):100―102.

[2]邵利业,李红星,刘利容,等. 2008年商丘市手足口病病原特征分析[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20(4):244.

[3]俞蕙,叶颖子,耿胜竟. 上海地区2008年儿童手足口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复旦学报,2009,36(3):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