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社区教育的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的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的形式

第1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一、影响社区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影响社区教育实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具有共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社区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宣传力度不足;(2)没有行之有效的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3)对社区教育的经费问题没有妥善解决;(4)政府的统筹管理不够完善;(5)没有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作为教育平台;(6)对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二、提升社区教育实效性的主要策略

1. 提高社区教育认识,拓宽社区宣传渠道

社区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形式,也是落实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各级党政领导要重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深刻认识到社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促进,培养社区成员参与教育的意识,激发其参与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对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环境,拓宽社区宣传的渠道。

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社区教育发展

目前,由于我国社区教育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还很不完善,因此,我们要通过对模范的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的总结,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并依法纳入地方社区教育的行政法规,使社区教育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从而使社区教育开创出社会力量鼎力支持、社区居民主动响应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3. 妥善解决经费问题,确保社区教育实效

社区教育取得良好的实效,需要充足的经费投入,因此,各地政府要深入落实教育部出台的有关社区教育经费筹措管理要求,使社区教育的经费纳入地方财政的预算中,按着相关的标准保证社区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各地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对于社区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全社会正确地认识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投资社区教育所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还应对社区教育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对于社区居民来讲,还应引导他们认识到社区教育给个人所带来的较大利益的回报,因此缴纳相应的学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此外,对于社区教育经费的使用要制定明确的规定,确保社区教育经费使用得合理、有效。

4. 加强政府统筹管理,获取社会力量支持

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还没有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这使社区教育的发展失去了一种强力的推动,因此,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统筹管理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一,政府要结合实际建设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对社区教育工作者在编制、职称、薪酬、福利等方面予以合理的妥善的解决,并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在保证其工作质量的前提下,给予合理的劳动报酬;其二,政府要做好社区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在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确保拨付落实的基础上,还要联合多方的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筹措教育经费;其三,政府要对社区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统筹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

5. 完善社区网络平台,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建立一个面向社区成员的网络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通过有效的手段,与其他社区共享教育资源。对于有学校、教育活动场所的社区,要面向社区居民,发挥其教育资源的有效性,为社区居民的学习提供帮助,并将社区教育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中,构建具有较大辐射面的社区教育资源网络。

6. 结合社区教育实际,科学设置课程门类

社区教育课程要讲究科学设置,关注课程的有效性,首先要对课程的门类做好细化,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真正使社区成员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次,要深入调研,了解社区居民所关注的课程,并将调研的结论作为课程修订的参考;最后,要针对社区内不同人群的需求来设置课程,以灵活的方式实现社区居民对学习的需求。

第2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社区服务功能;必要性;建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振兴教育,使教育与国际接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素质,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面向新世纪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实现此基础工程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以开展社区教育作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突破口,探索教育国际化,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体实现形式①,探索社会转型时期的成人教育合适模式。

成人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决定了其与社会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能更好更有效地为社区服务,使社区居民能得到方便、全面的继续教育,从而成为我国重要的教育重要实践方式。

一、成人教育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一)教育国际化要求成人教育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我国目前的大多数成人教育学校都存在着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薄弱,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落后的弊端,以致许多社区成员未被纳入教育培训的行列。而各类成人教育内容重复,教育目的、层次、规格的不确定,也使社区受教育者处于盲目状态,既减弱了成人教育的实效,也浪费了教育资源②。

随着经济全球化历程的进展,教育也走向国际化,成人教育以其自身具有的特点,在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处于前沿位置。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成人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社区成人教育也是实现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国家已在上世纪中叶就开设了社区性大学,专门为适应社区的需要而提供教育服务。成人教育理应拓展这一全新领域,以其灵活多样的教育类型主动担负起对社会成员实施终身教育的重任,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各种就业培训、社会活动等教育文化需求;丰富社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为社区建设提供切实方便可行的方案和行动指南。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教育的优势在于其开放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它是面向社会、面向各级别、各层次群体的,因而与社会联系更直接更密切,能更好更有效地为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层次多样的教育服务,使社区居民能得到方便、全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满足广大居民发展自己,完善自我与时俱进的愿望,它对于整个社会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现全民教育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③。

(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求成人教育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终身教育的思想萌发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法国人朗格朗(Paul Lengrand)先生于60年代出版的《终身教育导论》一书,使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引起普遍重视,并在90年代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目前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④。

对终身学习的价值认知以及在这种认知下形成的教改目标设定和行为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今和未来一个国家的教育结构、形式、总量,决定了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现代生活方式与发展潜能提供支撑的力度和可能。

加人WTO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除了依赖具有国际知识创新竞争能力的人才,更要依赖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教育的全民性增强,促使建立一种能够给全社会提供教育和学习服务的系统变得越来越迫切。知识经济更加依赖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知识经济导致教育从社会边缘状态进入社会中心,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人教育通过强化其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满足居民终身教育的学习愿望⑤。

(三)学习型社会要求成人教育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未来20年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政府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创新,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的重大变革,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⑥。

面对这一变化,成人教育必须主动应对,积极回应,统筹规划,立足各个社区坚持按需施教,灵活应对。调查各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状况和需要,有的放矢地为社区制定成人教育规划,将同类社区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教育对象实施资源共享。帮助较落后地区社区居民转变教育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营造“学习型社区”的氛围。

此外,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关系到国民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学习型组织的全面兴起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标志。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机遇看,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强化成人教育的社区服务功能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⑦。

(四)社会转型要求成人教育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多数学者将社会转型定义为社会整体形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社会的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⑧。

任何一种社会转型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的观念体系来武装生活于该转型期社会中的社会成员。这样的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教育观念体系,而在该观念体系下的成人教育观念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成人教育观念体系的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社会整体的教育面貌,决定着该社会全体成员的素质状况,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整体转型的量和转型的质⑨。

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国际教育理念下,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发展成人教育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成人教育体系的完备性应该是不断进化的,强化成人教育的社区服务是完善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强化成人教育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议

就政府机构而言,要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就成人教育对社区服务功能的法律保障体系研究,并出台相关引导性政策,让成人教育在培育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社区管理机构而言,要在结合社区政治、文化、人口状况、自然资源及科技发展水平等周围环境的基础上,把社区成人教育纳入社区整体发展规划中,使社区成人教育的目的与重心与社区建设整体目标一致并为之服务。

就成人教育机构而言,要因地制宜地把握社区成人教育着眼点,满足成人学员的各种需要,形成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多元的、多层次的教育内容。同时要加强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使之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方向。

就社区成员而言,要在社区管理机构的引导下,明确积极参加成人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成人教育机构提供的相关教育内容中,择取自己所需,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获取新的知识,为自己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被全社会关注,成人教育任重道远。因此,成人教育应从人本主义出发,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坚持立足基层,以灵活开放教育资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务。

注释:

①刘晓红.成人教育的社区服务功能探析.继续教育研究, 2004,(2) 52-53.

②李红真.成人教育走进社区乃大势所趋.河北成人教育, 99,(3) 39-40.

③章竞思.略论成人教育的社区化.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0(3) 23-25.

④汪金龙.国际化: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26(11) 232-234.

⑤陈倩兮.成人教育应该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载体.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 9(3) 20-22.

⑥王继平.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中国职业教育, 1999.

⑦吴静.成人教育是促进学习化社会形成的主渠道.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1) 20-22.

第3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社区资源;主题教学

台湾“教育部”于2012年制订了《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在总目标中提出幼儿园教保服务的实施必须与家庭及社区密切的配合;在实施通则中指出要建立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网络,建立三者间的伙伴关系。幼儿身处在社区中,生活受到社区的影响,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密切,幼儿的生活环境包括了家庭、幼儿园以及身处之社会环境,每个环境都是幼儿拓展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透过观察与参与,幼儿从所处的环境中习得知识,因此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是教育成功的核心。台湾幼儿园因为少子化的现象,要面临生存问题必须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纷纷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做出幼儿园的特色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台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认识、设计、实施以及评量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评述。

一、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认识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是指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定问题或者若干的问题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经验的活动。[1]社区资源指社区内可提供幼儿学习之一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自然环境、文化、组织与关系等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提供师生实地参访之场域,使师生获得真实及具体经验,并入园进行专业解说或协助师生更加了解社区特色。[2]幼儿园课程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因此,主题教学是幼儿园开展各领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幼儿园主题教学主要从幼儿的生活事件,从幼儿已有的经验中自主建构的活动,通过一个话题的讨论,对于这个话题中所存在的问题现象的探索研究中让幼儿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出新的验,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一种发展。社区资源的种类和类型很多,在人力的资源中通过家长资源或者社区人士可以协助幼儿园进行一些主题活动,例如:“家长进课堂、消防安全讲座”等活动,在活动中可以通过请进来或者走出去的形式;在社区事件资源中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历史事迹、文化遗产或者社区组织的特色活动结合起来扩展幼儿的经验,例如“牛肉面的故事、水车园、寓言园、博物馆等”;在物的资源中可以将社区中的场所,地方、产品提供给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3]

因此社区资源成为幼儿园周围可充分利用的资源,为幼儿园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可利用的材料,可以发展幼儿园的特色,对于社区而言社区资源充分的利用在幼儿园可以发扬社区的文化,促进社区的发展。

二、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设计阶段

课程的设计就是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的方法、教学活动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方法步骤和程序所进行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核心在于决策,相关的决策反映出了课程设计者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的构想。[4]在课程的设计中从知识中心论来讲要引导幼儿探究文化的遗产与精华,从学习者中心论来讲要让幼儿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社会中心论来讲要积极的鼓励幼儿探究社会的问题以及他们切身相关的社会事务问题。课程设计阶段特别强调以学科内容、教师、学生以及学习环境四要素作为课程决定的重要因素,主张从实物的层面考量从哪里开始着手课程的改变。因此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步骤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选择适切的主题

此阶段主要分析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以及评估整理社区的资源。在分析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的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引发出幼儿内在的一种学习动力。评估社区资源中除了在实施主题教学前与配班老师进行教学实施讨论之外也会在课程萌发之时与幼儿通过脑力激荡的形式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向家长说明新学期主题课程的意义和目的,搜集家长的意愿调查表和整理社区人士可以提供的资源,确认教学计划中实际所需要的社区资源,再将社区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主题一般来源与师生感兴趣的主题、教科书中的主题、结合学校的重大活动、结合地方民俗活动与庆典、结合当前发生的事件和结合地方社区的一些资源。

(二)发展教学概念与设计统整架构

主题决定后教师针对选定的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或参考各科现有的课程,列出幼儿应该习得的相关概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时间的长短、学校的设施、学生的能力来选定活动,最后做出活动设计的架构。课程的规划与设计中,主题的选择首先是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去设计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和老师通过讨论来探讨生命中有趣的事物,教师根据孩子所感兴趣的建构一个要进行的主题活动,这个主题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让幼儿去观察、通过老师和孩子们集体的讨论,通过操作活动等的学习方式来去学习。由于所确定的主题主要资源都是幼儿园周围的环境中选取的,所以对于幼儿而言比较熟悉,孩子对于他生活周边的事件带着好奇带着探索来去探访。因此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老师们会带着幼儿到周边的社区进行户外教学活动,目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找出孩子的潜能,通过孩子的兴趣所在不断的延伸出新的小主题活动。

(三)设计教学活动

相关教学活动确定后,规划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应该考虑到的主要因素有:活动的顺序、学习的目标、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活动进行的方式等,因此在设计中应尽量多和其他的教师合作设计。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更多的是让幼儿主动的探索,通过实际的操作完成的教学活动,例如《植树乐》这个教学活动,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中社区生态环境―树木,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后产生新的经验,知道树木需要种植,孩子们产生种植的兴趣,在种植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特性,懂得种植的好处以及对环境的改善,从而增进孩子的环保意识,这种知识的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

(四)规划教学评量

评量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包括这评量的过程。主题教学过程中的评量应该兼顾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的评量,而评量的方法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量,例如用档案袋评量、游戏化评量、学习单、检核表或者纸笔评量的方法。

(五)检验主题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主题教学设计的完整性,设计的教学活动需要透过教师详细的圣荷,修正后再去试试,这样才能达到完整而且有效的教学。

三、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实施阶段

结合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是环环相扣的主题课程,通过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对教学情境的布置、通^户外活动参观计划、按照设计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生成性的活动。

(一)教学情境的布置

教学情境布置由教师准备教学资源到邀请家长以及社区人士来协助情境的布置,最后幼儿主动提供教学材料来布置教室的情境。主要情境布置为区角的材料投放,根据主题幼儿园和幼儿家长搜集与主题相关联的操作材料,投放于区角,例如《有趣的布》这个主题教学中在美劳区提供与布有关的操作材料,针线;在数学区提供系扣子缝扣子等操作材料让幼儿认识数字;在语言区请幼儿搜集与布有关的书籍等等。

(二)拟定户外教学活动的计划

通过户外活动的参访一方面教师找出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另一方面让幼儿通过已有的经验在参访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和幼儿讨论参访的地方之后,拟定户外教学活动计划,并制作家长通知单,请求家长的协助,在参访的前一天向社区资源的拥有者再次确定参访的时间和流程,教师提前踩点,和社区中参访的负责人联系好时间地点,提前通知家长为幼儿准备物品。

(三)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并依据幼儿的兴趣调整教学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考量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并协同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形成教学团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幼儿的学习兴趣来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参访活动,教师在和幼儿谈话的过程中来发现幼儿对参访的事物兴趣点所在,确定一个大的主题教学活动,在一个大的主题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来确定小主题活动,所以主题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是灵活的,能够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主体,真正的做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主题教学的评量阶段

幼儿的评量应该以过程为导向,评量的方式可以从幼儿对社区的认识、学习的态度、创作的过程、作品、小组讨论等层面加以评估,辅以观察、学习日记、学习单以及参访重点记录,进行多元化的评量。幼儿也透过小组讨论中,叙说学习的进度、目标以及内容,进一步的提出修正及改进的策略,让幼儿针对自己的刑法及学习做反思,能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内容。

台湾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融入主题教学的设计,教师应该了解社区资源,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儿童为中心,结合学校环境以及社区特色设计出属于在地特色的课程,让延伸到教室外的社会资源丰富学习内涵,使得课程更加的多元化,而学习者可以透过亲身的体验,深入学习内涵并主动的建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钰燕,霍力岩.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结构及支持性策略的行动研究[J],幼儿教育,2013.

[2]刘燕雯、郑束芬.幼儿园实施社区资源融入方案教学之成效困境与因应之道[J].台中教育大学学报,2009.

第4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 全程健康教育;糖尿病;价值应用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1(a)-0155-02 

糖尿病是一种由人体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功能失常引起血糖过高的内分泌疾病[1]。通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到目前为止,医学上还未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容易使患者和家属产生消极心理,并且糖尿病容易引起蛋白质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很多家庭缺乏对糖尿病的护理知识,这时社区就充分发挥了作用,帮助患者和家属进行护理知识宣传,帮助护理。社区在帮助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病情,充分配合医院医生进行治疗。同时,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帮助患者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然而事实证明,我国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健康教育一般都是短暂而片面的,缺乏长久性和全面性,对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并不乐观。该研究选取在该社区进行护理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是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该社区进行护理的6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经诊断均为糖尿病患者,60例患者中均无肝功能异常、精神异常等疾病[2]。将这60例患者根据随机抽样法地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12例,年龄分布在32~81岁,平均年龄为58.4岁,病程1~18年之间,平均病程5.3年。对照组患者30例患者,男性患者20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为35~82岁,平均年龄为57.8岁,病程1.2~16年之间,平均病程7.2年。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基本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社区给予的常规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过程中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提问的回答具有随机性,并且整个教育过程是不连续且无时间限制。 

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再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包括:①饮食指导: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然而患者通常对于如何利用健康饮食来改善血糖,并无具体对策。提供饮食指导,宣传利用饮食来改善病情的健康教育,让糖尿病患者坚持以粗粮为主食,饮食必须少糖、少淀粉、少盐,坚持摄入高纤维素、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等温和性食物等饮食控制方法来控制病情。②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每周以幻灯片形式进行一次有关糖尿病知识的系统讲解;发放糖尿病知识手册,提供糖尿病有关内容的阅读材料;播放糖尿病宣传片,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药物的使用辅助治疗方法等。③心理健康指导: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并发症,极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焦躁的心理,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影响治疗效果。社区的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史有一定了解,对患者积极的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并且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对糖尿病进行详细解释,告知患者及家属糖尿病可以根据治疗和自身控制而好转。④血糖监测方法指导:血糖水平是反映糖尿病病情发展的最直接数据。患者一定要引起对血糖的关注,患者在家中可能没有缜密的仪器进行血糖测量,社区护理人员应该按时在餐前餐后为患者及时检测血糖,教育患者及时了解血糖增减幅度,关注病情变化。⑤运动指导:运动是缓解糖尿病的一个巨大措施。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增强体质,还能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及体内糖物质消耗,从而降低体内血糖的效果,达到缓解糖尿病病症的目的。护理人员要糖尿病患者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宣传,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运动打来的好处,督促患者严格按照医师制定的运动量、运动频率执行,并叮嘱患者家长监督,一个星期需运动两次及以上,按照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安排运动量和运动方式,以患者可承受力为主。在运动过程中社区护理人员必须进行陪同,组织糖尿病患者们集体进行运动,互相照应,避免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意外。 

1.3  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教育模式后的血糖控制情况、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等方面情况。 

血糖控制情况: 血糖控制率良好:患者空腹状态时血糖水平为3.8~6.0 mmol/L;一般: 血糖表达为6.0~7.2 mmol/L;差:血糖水平高于7.2 mmol/L。血糖控制率=良好+一般)/总例数×100%[3]。 

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率采用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后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良好:总分高于25 分;一般:总分为 20~15 分; 差:总分低于20 分。掌握率=(良好+一般)/总例数×100%。护理满意程度表为该社区自行设计,表格包括服务态度、沟通能力等内容。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良好率为93.3%,对照组良好率为66.7%,观察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形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3.3%,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83.3%,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形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比较 

观察组了解程度为90%,对照组良好率为66.7%,观察组对病情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形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生活习惯和日常饮食不健康等问题使糖尿病逐渐成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它的主要特征为血糖升高,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糖尿病虽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然而,目前为止医学上还是仍未找到彻底治愈糖尿病的医疗方法。为此预防或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糖尿病病程长,易复发,糖尿病病情严重时还会伴有许多并发症,如眼睛失明、体内蛋白质代谢紊乱等。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心理,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为此如何利用健康教育来让患者充分认识自己病情,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让患者配合治疗,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是十分重要的。社区作为服务型组织,必须要为群众排忧解难。糖尿病作为多发病,许多患者及家属都深受其害。对于糖尿病缺乏认识、不了解具体的护理手段是如今大众面对糖尿病的短板。全程健康教育就是旨在让患者通过社区的健康宣传,了解自身病情后利用医生所指导的各种方法,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实行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血糖恢复水平,帮助患者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说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社区对糖尿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第5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色彩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色彩设计已经从功能主义转变为主导,以此来强调情感交流。在之前的设计教育过程中,色彩教学是作为一门基础教学所存在,在国内的设计教育中渐渐消逝。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得知,色彩设计教学对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期阶段还是中后期,都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主要分析在新形势下,产品设计教学中色彩教育的发展趋势。

产品设计教育中色彩知识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生活中,色彩本身就是不容忽视的,人在看到一切事物首先关注的就是色彩与造型,这两大因素本身就是一种商品,让观众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就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人们对商品的喜爱中,要遵循7秒定律,也就是说人们要确定对商品的喜爱只需7秒钟就已经足够,而在这7秒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商品的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与“设计色彩”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中重要的两门课程,主要的学习范围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程,直到“设计色彩”的应用课程,这其中主要的转变过程,是产品设计教育中至为关键的环节。

产品设计中“色彩设计”课程设置新趋势

1.从色彩构成到产品配色

产品设计能打动人心,不仅仅要具备外形的完美以及功能的卓越,更需具有夺目的色彩,能给人们带来完美的视觉享受。色彩是设计师在产品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产品的功能更加明确,情感的表达更加透彻。因此,“色彩构成”课程可以从学生的视角,来重新对色彩进行搭配与策划,学习色彩营销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产品设计领域中涉及到应用方法。

2.产品配色原则

任何产品都具有三维立体实体,与二维平面有着不同的区别,其主要的不同在于产品色彩的配色方面,在产品设计时要考虑产品的用户群、材料与工艺、使用环境以及功能、整体色调等等方面,在产品的配色中要强调产品本身的色调,还要考虑用户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等。例如对机械类产品的色彩设计中,如何使用色彩较为鲜艳以及纯度较高的颜色,由于色相的对比太过于强烈,就会给用户带来疲劳感,让使用者感到紧张。

产品设计的配色过程中,主要要强调色彩在产品运用中的识别率,机械类产品中的色彩搭配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具备良好的视认性,机械类产品就能提高一定的准确性。而颜色较为鲜艳的色彩例如黄色与橙色,这些色彩具有膨胀性的特点,能在定程度上引起用户的注意,一般使用在公路边上的路灯与警示灯的设置中。在目前阶段,在产品配色中主色调是极为讲究的,产品的主色调大多数由产品的使用者和使用环境所决定,而次色调的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主要分别在产品的关键部位,通过对小面积的配色来进行产品的配色,能够让产品的功能一目了然。

3.产品色彩的规划

对产品色彩进行规划,首先要对市场进行严格的划分与定位,对产品的设计初期都要对市场进行调研,色彩调研也不例外。在调研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使用人群的需求以及生活形态进行研究,以及市场细分研究等,通过色彩调研,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制定出可行性较高的研究报告。

对使用人群的色彩调研中,比较常见的调研方法就是对所要调查的人群进行年龄层次、性别以及文化层次的基本定位,以性别定位为例,男性比较偏爱于沉稳、冷静的冷色调,女性则偏爱于明亮、柔美的暖色调,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喜爱中性色。

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对色彩构成以及配置方面的课程设置,还应重视色彩心理、色彩联想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习好色彩感知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进行产品设计色彩方面工作时,进而具备更多的经验出具有理性的产品。

第6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激趣教学活动 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阅读教学也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体。从Go for it!新目标教材八年级开始,每单元都有1-2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不仅篇幅长,且生词多,语法复杂,确实有一定的教学难度。这就是我们一线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仍有许多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如先教单词,讲语法,后阅读做题并逐句讲解,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学生只把眼光停留在字、词、句上,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课,记笔记,并未真正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久而久之,学生上英语阅读课往往会缺乏兴趣,出现了厌倦、反感情绪,并产生紧张畏惧心理,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思考,阅读效果不佳。

为改变以上状况,在阅读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创设激趣任务教学活动。

二、创设激趣型阅读教学活动的意义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激趣型阅读教学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教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育部,2003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2.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初中生一方面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另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善于联想、勇于创新,喜欢带着兴趣去探求事物的根源(郑和钧、邓京华,1995)。创设激趣型教学活动符合初中生年龄心理特征,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3.符合教育心理学理论。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感到新奇,产生兴趣和获得快乐,他们在学习上才能积极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激趣型教学正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旨的。

4.有助于阅读课的教学。

从阅读课的特点看,篇幅长,生词多,语法结构复杂等,但他们都是围绕着某个事件或故事展开的,而且这些事件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多或少都有联系,若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激趣型教学活动,更能激起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在阅读课中创设激趣型教学活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把握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在阅读课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创设激趣型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热情和注意力投入到阅读中。以下是我在阅读课中创设激趣型教学活动的实例,让学生真正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阅读任务。

1.阅读前(Pre-reading)

阅读前导入环节的有趣设计和操作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新背景知识的思考;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吸引至课内,积极主动地转入上课的状态,为下一步教学做好热身和铺垫。下面是我在阅读导入环节中创设激趣型教学活动:

[案例1]

在授课九年级Unit1Reading :How do you learn best?事先我知道班上有一位同学(Miss Wen)已经拿到了去美国定居的签证,不久将要前往美国,可她的英语目前还不是很好,需要在短时间里提高,于是我抓住这一实例,通过设计情景提出有趣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让同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回答。

T: I know Miss Wen has got the visa to America. She is going to America and will live there. But now her English is not so good. She wants to improve her English in a short time. Can you tell her how to study English well?

因这是自己班同学当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每位同学都非常积极地回答,帮她出谋划策。

S1: By reading more English books.

S2: By listening to the tapes carefully.

……….

T: Your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are all very good. You know different student has different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Some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are successful, but some are not successful. Now let's read the article to find out which is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English well.

这样,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都迫不及待帮她解决问题,他们都积极兴奋地投入阅读,就连“学困生”也在尽力阅读帮找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

[案例2]

在授课九年级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中有关“Rules”阅读文章,我是这样设计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

T:What school rules do you have?

S1:Our school won't let us wear jeans at school.

S2: We mustn't have long hair. I want to have long hair. It's cool.

S3: We aren't allowed to wear our own clothes.

……….

在问及Do you agree these rules?时,有的同学回答Yes,有的回答No;学生对“仪表”。

非常关注,紧接着我“趁热打铁”说: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an article. In this article , there are some new different ideas about school rules. Some are very interesting and useful. Maybe we agree with them. And it also tells us what are the rules that a teenager should obey? Now let's read the article and find out.在我的激发下,学生很好奇地进入到阅读。

2.阅读中(While-reading)

在阅读环节中,同样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有兴趣地投入阅读理解并完成阅读任务。

[案例3]

在授课八年级下Unit2What should I do? Reading“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中,我通过设计有趣的简笔画“图式结构”题,让学生带着好奇性、趣味性阅读文章,通过“图式”题的提示,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信息进行提炼,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填写信息表。然后分小组代表来抢答。

Answers: 1.Lots of homework/tests 2. teachers complain about teaching tired Ss

3.Add more class. 4.Not giving Ss time and freedom 5.Take kids to many after-school activities paring own with other children petition between families starts at a very young age. 8. Trying to plan kids' lives 9. Not giving kids much time and freedom to relax。

通过笔者设计出比喻、形象性的示意图,并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每位学生都有兴趣地积极地阅读该文章,阅读效果提高。

[案例4]

授课九年级Unit8 Reading: Being a volunteer is great.我先播放汶川大地震部分片段,让学生重温过去;之后,我对学生说现在汶川正处于恢复重建中,假如我们作为自愿者被派到那里,你们可以做些什么?接着让学生填写个人信息,开展Group-work,接着选小组长在全班作汇报.

紧接着我又呈现任务活动表,向学生说明我们几位亲密的笔友也要当自愿者去汶川,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填写自己Pen-friends信息。

刚刚讨论了自己的情况,接着填写并讨论自己Pen-friends的情况,这样学生达到了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拉近了师生间、同学间的距离,学生在这样设计的情景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愉快轻松的心情,阅读效率很好。

3.阅读后(Post-reading)

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心理流程来看:涣散――渐次集中――高度集中――开始衰退是注意力演进的一般规律(邵利群,2008)。所以,要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顺利性,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剩余短暂的时间,抓好“读后”关键环节。经过前两个环节的活动,学生的精力减退,注意力不强,为此,我经常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的学习得到巩固和升华。例如:

(1)开展阅读朗读大比拼: 先让全班认真完整地听录音,注意正确的发音和语调等,接着全班朗读,谁先读完,谁先坐下(起立读书,注意力会更集中);为避免“滥竽充数”或采取小组比拼、分角色表演等,让同学作评委,学生积极性高涨。

(2)师生间、小组间、同桌间开展问答或讨论,如就[案例1] 在小组中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就[案例2]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What rules should Ss obey?活动; 就[案例3]分小组讨论the Advantages & Disadvantages of Ss 'pressure. 学生热情高涨。

(3)根据图例、表格提供的信息或关键词,让学生叙述课文大意或仿写作文等。就[案例3]、[案例4]让学生比赛叙述或仿写作文。

四、创设激趣型阅读教学活动的思考

1.不为激趣而激趣。

创设激趣型阅读教学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设计有效的、趣味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并高效地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所以,教师必须以运用语言、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为目标(夏飞华,2006)。

2.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兴趣为出发点。初中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强烈,所以,英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内心世界和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3.活动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设计活动的难度层次,若难度太大,学生不仅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反而更会挫伤其积极性;另外,设计的活动任务要具体化,要有足够的语言信息,这样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同上)。

【参考文献】

[1]丁琳, 陶战勇.2005.阅读教学中的图表运用例谈[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5):29-30

[2]周敏. 2006.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反思[J].中小学外语教学,(10):17-20

[3]夏飞华. 2006.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创设激趣型教学活动[J].中小学外语教学,(11):7-12

第7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数学故事,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有一只蚂蚁住在A点,一天它得到同伴的信息——B点有美味的食物,现在有三条路,它走哪条路到B点最近?

生1:走中间一条路。

师:得到食物之后,小蚂蚁想去和住在C点的好朋友一起分享(板书C点),那它怎样走到C点呢?

生2:连接BC两点画一条线段。(师连线)

师:与朋友分享完食物,不知不觉天黑了,小蚂蚁要回家了。小蚂蚁靠着自己的味觉,沿原路返回。它慢慢地爬呀爬呀,好不容易从C点爬回到B点,它继续爬呀爬呀,终于到家了,可惜天已经亮了。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怎么走?

生3:从C点直接回到A点。

师:你真是一只智慧的“小蚂蚁”!(师连接AC两点画一条线段)

师:依我们设计的方案回家,小蚂蚁走过的路线就形成了一个什么形状?(板书:三角形)这两种走法里蕴藏着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新知识呢!今天这课节,就让我们继续来认识三角形。(师完善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走进生活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

生4:路边有三角形的交通标志。

生5:三明治上有三角形。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大家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衣服上的三角形,三角形的房顶,自行车上的三角形,大桥上的三角形……)

三、动手操作

师:生活中的三角形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做三角形,体验操作的快乐。(课件出示活动A:“我动手,我快乐。”)

师:谁来读活动要求?

(1)操作。

师: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做一做、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做三角形的方法多。

师:既然是比赛,就要有公平的规则。限时两分钟,看哪一组想的办法多,但只想出办法还不够,要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来才能算。(学生先做三角形,然后小组汇报)

(2)分享。

师:把你们组的做法与大家分享。(生汇报交流)

师:老师也利用小棒做了一个三角形(如右图),请欣赏。(学生提意见)

师:真牛,还敢反对老师!我哪儿不对了?

生6:点没对好。

师:我接受你的建议(边说边移小棒),现在对了吗?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三角形终于完美了,数学上把像这样首尾连接在一起的现象称作“围成”。

四、自主学习

1.师: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名称,书本第22页最下面有介绍,大家看一看。(生看书)

师:通过看书,你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名称?

2.学生介绍,师相机板书:边、顶点、角。

五、合作探究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三角形都有三条边,猜想一下: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生7:一定。

生8:不一定。

师:猜想是需要验证的。拿出抽屉里的材料(有一块磁力纸板、三块磁铁和两根吸管),思考一下,两根吸管怎么围三角形?你们有办法吗?

生9:剪一剪。

师:两根吸管都剪了?

生10:剪其中一根就行了。

2.师:就按他的办法操作。下面,来看活动要求。

(出示活动B:“我探究,我成长。”)

(1)围一围:同桌合作,将其中一根吸管剪断,再围一围,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师(强调):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只剪成整厘米数。同桌分好工,一人操作,一人配合并做好记录。

(2)填一填:记录员把实验情况填到表格中。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活动效率真高!哪些小组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作品?介绍时说清楚你们是把几厘米的吸管怎么剪的,用哪些长度的吸管围三角形的,最后有没有围成。

生11:我们把10厘米的吸管剪成了6厘米和4厘米,再与8厘米的吸管围一围,结果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师:把你的数据记在黑板上。还有围成的吗?(生汇报交流)

师:我们也来关心关心没围成的那些小组。举手示意一下。你们怎么有点沮丧啊?不用难过,你们发现了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同样很有价值。哪组先来展示一下?(生汇报)这组有价值的数据一定要记录下来。

师:还有哪一组愿意提供数据?(生汇报)你们很勇敢。还有吗?

4.教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刚才老师发现这一组的作品有点意思,来展示一下。你们围成了吗?这个三角形围起来怎么这么费劲?要不,再往前挤一挤?

生12:不同意,这样就不是首尾相接了。

师:你们太厉害了!老师差点都上当了,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大家来看电脑演示。

师:试一试,现在围成了吗?如果真的连接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再试一试。(电脑演示重合的画面)恭喜你们,猜对了,这组特别的数据一定得记录下来。

师:10厘米的线段还可能和哪两条线段也会重合?再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情况也是这样。

生13:10,1,9;10,2,8;10,3,7。

师:看来,错误有时会引起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5.师:观察这些数据,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

生14:为什么有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很有数学眼光,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研究。接下来,我们结合这些数据观察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先自己思考看看有什么发现,再和小组伙伴交流,然后每组指定一名发言人,交流你们的发现。

生15:我们组认为较短的两边之和要大于最长的那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师:从他的回答里,老师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他们想到要把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进行比较。(板书: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其他小组的意见呢?(生答略)

师:那么,在围成的三角形中,其他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呢?我们用一组数据来验证一下。(出示4、8、10,师板书:4+8>10,4+10>8,8+10>4)这说明什么?

生16:三角形随便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这里能随便找吗?用哪个词更恰当?

生17:任意。

师:你看,用这个词就能清楚地表达你想说的意思,数学语言就是这么奇妙。

6.师:那么,在没围成的三角形中有没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找一组数据来研究。(出示:4、6、12,12+6>4,12+4>6,4+6<12)

师:咦,这里也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8:它不是任意两边,还有一组是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小于第三边的两个加数,在三个数中有什么特别的吗?(比较小)那么,我们在比较的时候实际上需要比3次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找哪两个数相加比较好?(生答略)

师:那么,怎么更简便地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生19:只要用两条短边相加大于长边就行了。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智慧!

师:刚才4、6、12这组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现在把4换成“”,你认为在方框里填什么数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生20:填大于4的数就行了。

师:大于4的数都行吗?一起数一数。(师生一起数)你有话说吗?

生21:方框里不能填大于19的数。

师:刚刚我们都沉浸在数数里了,只有你在用心思考,真了不起!说说你的理由。

生21:如果方框里填20,8+12=20,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师:看来,这个方框是有限制的。刚刚我们只考虑“+8>12”的情况,所以想到无数个,但随着方框里的数不断增大,它就摇身一变成了大数。看来,考虑问题要全面。(板书:4<<20)

六、活学活用

师:现在你能解释小蚂蚁走的路线和我们设计的路线,谁近谁远吗?

生22:小蚂蚁走得远,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活学活用,真了不起!

七、检测反馈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单导学”理念设计的,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在本课教学中得到实现。

1.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是指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教学导入的情境。“情”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课伊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小蚂蚁找食物的三条路中哪一条最近”的问题。在小蚂蚁嗅着自身的气味回家和学生设计的回家路线中,我告诉学生“这两种不同的走法里蕴藏着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新知识呢”,然后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2.走进生活,亲近数学。

这一环节教学,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欣赏老师收集的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设计这个环节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成长、进步,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力设计,体验快乐。

这一环节就是活动单上的第一个活动“我动手,我快乐”,活动要求是:(1)操作: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做一做、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做三角形的方法多;(2)分享:把你们组的做法与大家分享。同时,我提出要求:“既然是比赛,就要有公平的规则。限时两分钟,看哪一组想的办法多,但只想出办法还不够,要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来才能算。”两分钟内要想出多种办法,还要动手做出来,不合作肯定不行,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活动单导学”使用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它的根本特点在于小组活动的科学组织和展开。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分工合作,尽其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小组学习取得进步。

4.自主学习,形成能力。

“活动单导学”的宗旨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教师不教,不需要通过操作就能解决的内容不安排小组活动”。如上述教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完成,所以无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我们在研究“活动单导学”模式之初,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活动单就是教学流程,拿一份活动单就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实践证明这是不科学的。如果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编进活动单,那活动单就失去了指导活动的价值。

5.合作探究,愉快成长。

“活动单导学”致力于开放课堂,充分地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动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手脚,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灵性、张扬个性,把“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上述教学,在合作探究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猜想“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同桌合作进行验证。这样设计,巧妙在只给学生提供两条线段,需剪一条,再围一围。学生在围的过程中会初步认识到:当被剪的一根吸管长于另一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否则不行。学生在对同伴提供的几组数据进一步比较中,结合围三角形的情况,就能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实践证明,学生一旦不依赖教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自信,越自信越强大,越强大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挖掘出更多的潜能。

6.当堂检测,拓展思维。

课尾回到课始的故事,首尾呼应,一气呵成,然后出示一组练习,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课堂的亲身感悟与经历,学生解决问题没有障碍,轻松愉快,收获的是新知。

第8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 社区工作 行为 环境意识

一、生B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分为一般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梅叶将生态论和系统论统称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的发展看做是不间断的适应环境并且与环境的很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人类与生俱来的拥有与环境进行交互沟通的能力,不仅可以从环境当中取得对自己相对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可以向环境表达自己的某些信息。而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要想设身处地的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就要了解其成长环境,因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长期受环境影响并且影响环境的结果。

二、社区工作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当遇到困境时社工理论体系会根据新的发展研究点,去摸索、促进相关体制的完善,进一步深化理论的内容,完善社会工作体系、充实社会工作实务内容。而社区居民的各种社区服务需求的出现促进了社区社会工作的诞生于发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社区工作与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统称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而社区工作不仅仅只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项社会服务。

(一)社区工作的特征。社区工作以整个社区为服务对象而不仅仅局限或者等同于其他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社区中的任何居民无论他们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只要生活在此社区中就可以共享社区所有设施与福利,并对社区环境进行保护,有良好的社区环境意识。社区工作的目标是鼓励居民一起参与社区建设,集众力解决社区问题,为社区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尤为重要的是社区环境的保护,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居民没有好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怎么会有一个和谐向上的社区。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社区工作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参与解决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或受社区问题影响的居民通过社工的鼓励可以主动的向社区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进而使社区资源权利分配到达一个相对合理的状况。社区居民应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营造社区安全美丽环保的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应有的权利。

三、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存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社区工作中的环境问题也尤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怎么能建设出拥有良好素质与文化的社区呢?

(一)环境行为。这一专有名词被提出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这一的定义也至今没有一个标准性的定义,但无论定义是否标准化,他们的内在含义几乎是一致的,对各种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动进行解决或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社区中各业主对社区的环境行为有好有坏,当然,良好的环境行为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这一名词至今也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结合众家对环境意识的理解,笔者认为环境意识即人与环境的交互认识与影响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总和。人与环境是互相影响的,在社区中,一个好的社区环境会起到帮助居民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作用,而良好的居民环境意识也会促进社区环境更加美好。

四、社区工作对居民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工作,让社区居民懂得人与环境是交互影响的,人类做了哪些破坏自然、破坏环境的事情,自己本身也终将会受到影响。相反的,人类要懂得顺应环境,爱护环境,不对环境进行大肆破坏,环境终将有利于民。在社区工作中,要让居民领会到好的环境行为与良好的环境意识会对社区环境产生好的影响,以便居民可以更加自觉地、有意识的保护社区环境,让社区环境不受到破坏。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工作的同时要让居民深刻的了解到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何为环境行为?何为环境意识?懂得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意义有哪些?懂得这些知识对居民本身有什么帮助或影响?是否会促进社区环境与居民生活更加和谐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进行解决,以培养社区居民好的环境意识与行为,同时让居民懂得他们良好的行为与意识会帮助他们所在的社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应对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有着正向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有正确的环保观念,以身作则,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最终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带动居民群体参与环保,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张玲玲.社区管理体制建设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苏州市金闻区X社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2.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9篇:社区教育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社区首诊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013-03

社区首诊有助于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12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再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积极推进基层首诊负责制试点”,表明社区首诊制度是我国医疗改革的一个方向{1}。2014年5月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确定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南充市作为四川省唯一入选城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之一。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分级诊疗制度,而分级诊疗制度以“社区首诊”为核心。本文通过分析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社区首诊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社区首诊在新试点城市――南充市推行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社区首诊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情况

社区首诊是一种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须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的制度。除急诊外,去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服务,必须经过社区全科医生的转诊{2}。社区首诊不仅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流,还能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利益相关者:就诊人群(居民)。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体和群体看作是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3}。

一般而言,制度变革的目标人群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是指涉及制度变革执行的人群和机构,如管理者、卫生机构、服务提供者等和制度有关的群体。完整的社区首诊是由四大主体共同参与――政府(管理者)、医疗保险机构(组织方)、居民(需方)、医疗服务机构者(供方),这四大主体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如图1),形成了一种三角四方关系。因此结合利益相关者定义,将社区首诊制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确定为:就诊人群,次要利益相关者确定为:政府、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者{4}。

由图1可以看出,政府作为社区首诊的“宏观调控者”,以立法、规划、拨款、监督等各种方式影响着社区首诊。政府与其他三方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他们的监督和管制。

医疗保险机构作为组织方,在制定医疗保险制度时可以通过付费方式和报销比例的档次来影响供方的行医行为和需方的就医行为。

医疗服务机构者作为供方,其行医行为受需方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管理方和组织方的补偿机制、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和卫生监管政策、第三方付费的影响。

居民是社区首诊的目标人群,是社区首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居民作为需方,就医行为受供方的服务能力、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还受到管理者的监督、组织者制定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实施社区首诊会对居民主要带来两大方面的影响。第一,改变就医习惯。社区首诊实施后,居民患病时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这就需要居民改变无论大病小病都直接去大医院的就诊习惯,并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实行政府采购零差价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极大地节省居民的看病费用。第二,居民从大医院获得的医疗服务得到改善。经过社区首诊的分流,极大地缓解了医院的诊疗压力,转诊到医院的居民获得更及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5}。

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社区首诊情况

实施社区首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服务能力包括服务数量、服务内容和质量。《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2002年的8211所到2012年的33,562所,11年间增长了4倍。但从诊疗人次来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诊疗量(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占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供诊疗人数的比例2008―2012年依次为8.6%、11.1%、13.4%、14.4%和14.6%。在整个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偏小。

根据全国社区首诊的情况,我们对社区首诊新试点城市南充市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南充市中城、新建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年龄≥15岁,且在本社区居住一年及以上的居民。于2014年11月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为93%。从调查数据中发现,社区首诊在居民中存在知晓率比较低,接受度不高等问题。

(一)社区首诊的知晓率低

在307个被调查者中,33%的居民听说过社区首诊,67%的居民没听说过;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的被调查者社区首诊概念的了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二)社区首诊的接受度不高

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在自感病轻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诊机构的居民只有24.8%;在自感病重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诊机构的居民仅有4.3%,而选择医院作为首诊机构的居民却高达92.7%;当被问及“除特殊人群(70岁以上老年人、0~3岁的婴幼儿、重度残疾人、急危重症患者)外,都需要到社区首诊再自主转诊的政策”是否可以接受时,仅有17.8%的居民表示完全接受,29.3%的居民表示勉强接受,42.4%的居民表示不能接受。详见表2。从数据可以看出,居民的社区首诊接受度不高。

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居民自感病轻时首诊机构的选择情况、居民自感病重时首诊机构的选择情况,居民是否接受先首诊再转诊的政策做交互分类,并进行卡方检验,其中,年龄与自感病轻时首诊机构的选择情况的选择有统计学意义(X2=22.689,P=0.03)。

当生病时,48.6%居民愿意到社区首诊,51.4%居民选择不愿意到社区首诊。调查居民不愿选择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对医务人员技术不放心;常规设备不足,医疗药品不足。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有限,导致居民对社区首诊接受度不高{6}。

三、提高主要利益相关者社区首诊意愿的运行机制实践路径

提高主要利益相关者社区首诊意愿,实现社区首诊的目标和任务,需要一套高效的运行机制,这套运行机制包括: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为社区首诊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激励机制提高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制约机制则保证社区首诊规范、有序进行{7}。三种机制共同推进社区首诊在南充市的顺利实施。

(一)社区首诊保障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

1.引进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才――人才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是社区首诊的根本。只有在有效的、足够的人才保障的前提下,社区首诊才能有序进行。调查显示,居民不愿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第一的是对医务人员技术不放心,社区首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南充市的社区首诊面临接受度低的问题,与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关。因此,可以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 “外引”主要是引进全科医生,医师多点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能提高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质量,增强民众对社区卫生机构的信任度。“内培”主要是对在岗的医疗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也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提供人才保障。

2.加大社区首诊宣传力度――信息保障。调查显示,社区首诊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知晓度不够,同时宣传工作的不到位,许多居民对自己所在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具置不是很清楚,最终也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导致卫生资源的浪费,也并没有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因此,要加强对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可进行“网上网下”两种宣传。“网上”主要是新媒体,如网络、微信、微博等;“网下”主要是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加强对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居民了解社区首诊,帮助居民树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良好意识,提高居民对社区首诊的接受度与认可度,这就为社区首诊的推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相关制度――政策保障。社区首诊保障机制的建设,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撑。作为试点城市的南充市,政府应在国务院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指导下,制定符合南充市实际情况的政策,从而更好地为南充市居民的健康服务。一是对南充市的社区卫生资源总量标准进行规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床位规模提出量化指标,比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10张,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二是对南充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全面布局,对其建设数量和规模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保证居民能得到充分的医疗服务;三是可以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居民医保政策宣传、参保登记、保费收缴、手册发放等扩面工作,旨在形成“参保缴费在社区,看病首诊在社区”的居民医保工作新模式,{8},可以为南充市社区首诊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保证社区首诊的有效实施。

4.增加政府财政投入――财政保障。调查显示,南充市居民不愿选择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对医务人员技术不放心,常规设备不足,医疗药品不足,政府财政投入是提高社区首诊意愿的基础保障之一。无论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施的完善,还是采购药品,还是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都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投入,但政府的财政投入经费必须与南充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与医疗服务的保障水平相适应,这样才能在不影响其他部门发展的前提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保持其持续发展。

(二)社区首诊激励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励。根据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的ERG理论,人们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当人们生存的需要,即基本的物质需要满足后,成长发展的需要,即精神需求就提高了,在激励中就占主要地位了。若只是一味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的物质需求,忽略人们的关系、成长需求,必然在激励过程中得不到激励应有的效果。只有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时满足与之相适应的关系、成长需求,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留住人才,必须首先要满足人才的物质需求,如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其次再满足人才的成长需求,对人才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指导,达到他们自身职称晋升、职位晋升等的需求满足。

2.医疗保险政策激励。调节居民就医流向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政策不仅可以诱导居民改变直接去大医院就医的行为模式,从无序的就诊转向社区首诊,还可以帮助居民逐步养成良好的就医习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提高社区医疗保险报销额度,可以适当拉大与在大医院就医的报销比例,以此激励居民,尤其是在自感病轻时,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选就医机构。

(三)社区首诊制约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

1.医疗保险政策制约。医疗保险政策既能激励居民的就医行为,也能制约居民的就医行为。实行差别化报销政策,对于社区首诊的居民,在医疗保险报销时,便能顺利报销且报销的额度较大,降低了居民的看病成本;对于直接去大医院就医的居民,在医疗保险报销时,报销额度很小甚至不予报销,这就增加了居民的看病成本。看病成本增加,这样势必会让居民改变直接去大医院就医习惯,增加居民的社区首诊量。

2.监督制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医行为进行监督,保证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居民作为社区首诊的需方,对于在首诊过程中不满意的方面,可以直接写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意见箱,或者政府意见箱。卫生行政部门也要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评价。达不到标准的要限期整改,确实达不到要求的不可再冠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名称{9}。对医保机构进行监督,社区首诊需要医疗保险政策的支持,加强对医保机构的监督,保证制定出符合社区首诊发展需要的医疗保险政策,以此加强对社区首诊的支持力度。

注释:

{1}姚卫光,林宇群,钟文博等.广东省居民社区首诊意愿调查及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4,28(9):602-606

{2}马金姝.我国社区首诊的研究现状[J].预防医学论坛,2010,16(2):151-153

{3}(美)弗里曼(王彦华,梁豪,译).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上海译问出版社,2006.

{4}陈爱云,刘俊荣.社区首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8):30-33

{5}蔡怡嘉.社区首诊制建立及其发展的策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

{6}夏晓红,任毅,杨晓彤等.居民社区首诊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南充市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5(10):619-622

{7}王高玲.基于主要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运行机制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87

{8}丁小胡.社区首诊促进医疗医保双赢的政策路径[J].中国医疗保险,2013(5):51-52

{9}王隽.我国社区首诊的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