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第1篇: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比较重要的优势。如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呢?首先,要对人才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人力Y源管理理念;然后,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本文对企业人力资源在经济新常态时期进行创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经济新常态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向进行研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发展进行优化,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 新常态时期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

一、我国新常态时期的经济特点

中国在新常态时期的经济特点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包括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的结构和新经济增长的动力等多方面的领域。

1.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多年来一直保持在8%以上,但是从2013年开始增长的速度降在7% -8%之间。由此可见,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可能像以前增长的那样快,经济增长的速度恢复新常态。

2.经济的结构

从我国经济的结构这方面分析,首先,目前在我国GDP中的贸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已经远远的超过了第二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逐渐形成主导的产业,消费已然是占据主体地位。服务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增值速度也不断的在上升。而且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成功转型,许多行业的产业都在进行升级和优化,促使了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呈现一种新常态的局面。

3.经济增长的动力

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一直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投入、大量的资本投资以及高消耗的资源来实现的,但结果却不尽理想,不但效率低,成本高,能耗也高。 但是,在新常态的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能够全面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点的创新,有助于企业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目标。所以,在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是新的动力所在。而且,多方面因素带来的挑战也是新常态时期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特点之一。

由上述经济新常态时期的特点可见,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内涵包括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征。同时,企业必须要站在全新的视角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要全面适应新常态时期的各种变化,才有助于企业在新常态时期下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二、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1.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在经济新常态的时期,虽然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非常重要,也已经开始对企业战略决策管理进行调整,但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调整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相对还是落后。

2.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滞后。目前,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已经呈现严重滞后的状态。首先,用人的机制不合理;其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3.我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够完善。目前,许多企业还没有全面的了解人力资源,对于它的操作和应用仍然不够贯彻,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4.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教育,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只是凭借熟悉人力资源方面的事务性工作而从事此项工作,其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的规划和思维。

三、在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突破和创新

1.从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面的转变创新。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应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配置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对企业的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全局的把控,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战略性目标的作用,从发展员工潜在优势、关注员工的能力逐步向人力资本有效增值的方向来实现企业绩效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2.对人才供应机制的创新。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作为参考,在进行人才配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要建立灵活、合理的人才供应机制,能够有效的集聚企业人才。并且可以运用自媒体、自身产品的优势进行市场的推广,可以采用外脑顾问、行业培养等方式培养、招募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

3.对激励制度进行创新,创建多层面的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能够为员工建立有条不紊的秩序,从各方面规范员工的行为,是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进行的基础。但目前的情况,是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都欠缺健全的激励制度,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陷入混乱,对企业正常的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企业就要从完善并改革制度开始,完善对人才管理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4.构建经济新常态时期的企业文化。构建新常态时期的企业文化,应树立团队标识,根据公司的现状、定位、战略目标,设计出符合公司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员工能够有归属感。建立员工参与管理的体制,全面淡化职位等级的观念,对员工分类进行管理,对员工进行授权并允许员工参与管理,增强企业团队管理的柔性化意识。打造分享型和学习型的企业。培养出能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团队,并且此团队能够适应不断变革的环境,在企业内部提倡勤学之风,逐步完善学习机制,鼓励员工自主的选择线上线下进行学习深造,使员工不断积累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打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氛围。

四、结束语

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不仅是对企业自身进行的改革,更是经济新常态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应深刻的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企业要全面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中保持平稳发展的脚步,能够让企业实现更宏伟的战略计划,而且企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以经济新常态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进行突破和创新,创造企业的有利价值,使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孝俊.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策略[J].企业活力,2004(3).

[2]张震,人力资源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相对良好,并且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在经济风暴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并且为了缓解经济危机,世界各国都在尝试利用宏观经济手段来刺激经济的回暖。然而,虽然世界上主要国家都采取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手段来刺激经济回暖,并获得了相应的效果,然而,这种手段的采取并没有使经济恢复到原有的发展状态。

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分析

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因素众多,其一,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仍然是利大于弊[1]。其二,世界经济管理逐渐回归到旧体系和旧模式,现阶段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导致多元化的运行未能获得全面运用。其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冲击了其经济发展一体化,虽然使其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中国现阶段对人民币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大,建立了以人民币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形式,第一,三期的叠加,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潜在增值逐渐降低,致使人口红利有所降低,并且在我国老龄化形势逐渐加重的背景下,生态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经济增长受到制约[2]。而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新常态的影响将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第二,经济结构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促使消费能力得到了逐渐的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处于主导地位,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其发生改变。第三,改革工作的稳定开展,在各领域改革的形势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清晰、明朗,而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目标,就应当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注重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努力缩减城乡差距。在这样的形势下,稳定的经济结构就得到了建立。

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国外经济发展情况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从专业相关理论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是在经济发展某个阶段,长时间出现的情况以及对历史特征的现实描述和理论刻画[3]。纵观经济发展新常态可知,国内和国外对其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关键战略机遇阶段,应当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适应新常态为目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具有信心,在战略实施中保持平常心态。这是我国领导对国家经济做出的准确判断。而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国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是在经济风暴席卷全球后,经济呈现出一定的新特征,即低增长、高失业、投资回报低。综上所述可以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世界范围内的定义较为模糊不清,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在新常态和就常态的理解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情况尤为特殊。若想对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作出准确的定位和判断,就应当结合当前有利的因素,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难点,消除经济发展阻碍。另外,还应当将传统与创新进行有机结合,在融合国外和国内经济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特点,继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未来趋势

1.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应当抓住新机遇,借助城市普遍化带来的力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为市场消费的升级产生了较为有利的影响,推动了技术的创新发展。并且随着国内市场的潜力逐渐被开发、挖掘,我国经济的全面改革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4]。除此之外,在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特点,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加强对经济发展途径的扩展能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国内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相较于企业过去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更具有环境优势,对国内企业的转型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促使其逐渐走向科技含量高、劳动成本低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纷纷开始加强对科技的研究开发与创新,促使企业自身获得了新的活力[5]。然而,机遇与风险总是相伴而生,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国内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的背景下,企业运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升高,而企业若想生存和发展,也只能“咬牙坚持”,所以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少,业内竞争形势愈演愈烈,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对此,国家需要加强对自身宏观调控的创新,对经济发展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借助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力量,重视“高、精、尖”领域,以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新时期,创新是各领域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当加强对各领域的创新,促使其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

3.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所产生的新情况、新现象、新表现等形成了充分的了解。并且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带来的变化显示出我国经济基本面均在实质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可以说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进入到新的时期。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增长转换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逐渐平缓,获得的经济效益达到峰值,发展动力越来越大,为经济转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6]。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牢牢把握和控制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出现的所有新趋势,从当前局势发展出发,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产生提供重要前提,不仅应当做好长远规划,还需要做到妥善落实,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3篇: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策协调

1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数量还是十分可观的,并没有因为经济增速放缓而受到影响。2008年以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回到一位数是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12年至今的增长速度保持在7%-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而中国从1949—1978年年均增长为9.9%,这样比较能够发现年均增长速度约降低2%—3%。

1.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主体,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低到高所占比重逐渐增多,第三产业增加值一年比一年高,已经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需求结构趋向优化,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也在加强,收入分配合理性得到改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趋势,结构合理优化,发展科学稳定。

2新常态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存在的问题

2.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相越界

首先,两大政策的功能定位不准。之前我国没有严格的划分两大政策,两大政策没有很好地界定区分,致使宏观经济的不能按秩序运行,宏观调控不能发挥效用。其次,两大政策相互“越位”。最后,两大政策的调控功能不完善。近年来社会资金结构十分不合理,资金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资金规模迅速扩大与资金结构扭曲并存,资金供需不平衡与资金流动混乱并存。

2.2财政、资金政策配合空间不足

在新常态下,两大政策空间因为被压缩而减少。政策性导向和市场化运作是政策性金融的特点,我国采取政策性金融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其主要帮助国民经济的弱点处,如偏远落后地区需要发展、农业等弱小行业需要扶持、民生领域像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也离不开支持。但是,当下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目标的初衷,精力放在市场份额和市场目标上,追求“短平快”的利益。充足财政性资金反而影响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统一。而且,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除了开办时拨付资本金外,只能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方式筹资,其资金成本高于商业性金融机构,追求市场性目标背离了政策性目标的大方向,这种矛盾现象使得政策性金融发展受到限制,且不利于两大政策在相互配合领域调控发挥作用。

3新常态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加强两大政策更好的协调配合,提出以下对策:

3.1找准定位,优势互补

新常态下的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服务全局的意识和定位,帮助国民经济稳定高质的提高。两大政策在结构调控与总量调控、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互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有选择的强化与优化“供给侧管理”。货币政策的调节往往会有总量调节特征,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做配合的时候,应该把当前的总量扩张与明确的“区别对待”结构导向政策相策应,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也要做到兼顾其他,运用财税政策向三农社保、科教创新、教育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做倾斜支持。

3.2加强两大政策的配合

第一要提高财政政策调控的比重,改变以往由货币政策“占大头”的局面。中央财政集中的资金比例要增加,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对政府分配方式要严格规范,对财政进行统一。当前,我国财政权利分散情况明显,各级政府都能够利用职权行驶财权。第二要明确两大政策各自的重点所在。两大政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特点、作用等存在不同。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提倡效率原则,更加注重提高人们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财政政策偏重公平原则,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所以要根据两大政策不同的侧重点来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第三要做好两大政策配合的最佳方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状态,需求过高的问题一直存在,不能轻易放松对社会总需求的控制,否则会导致经济发展的波动,所以要找准两大政策配合的最佳方式。

3.3协调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配合工作

中央负责制定财政、货币政策的总体,但执行的细节和具体处关键在于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协调配合,为使两大部门在实施政策之中的衔接和配合做到更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应该建立一个由两部门联合打造的机构,成员由财政部、中央银行选出的人员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两大政策矛盾的症结所在,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减少或者化解矛盾,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开创财政改革新局面[J].经济研究参考,2015(5).

[2]王小广.新常态下我国2015年经济形势展望和政策建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6).

第4篇: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

更好地顺应新时期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结合新常态下物流业发展特点分析了物流业发展变化趋势,然后提出新常态下“互联网+”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思维和路径。

【关键词】物流业;新常态;“互联网+”;发展;转型

一、新常态下物流业的特点

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重点体现在产业结构方面,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维持温和增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电子商务新增消费比例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的道路将会持续。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不确定性金融风险日益明显化,电商消费的需求对物流服务的规模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物流业投资依靠强大的资本和技术驱动力迅猛增加,物流业企业不断进行上市融资与并购重组,物流业与金融业等“多业联动”。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种创新组织模式与平台相继出现,形成日起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近年来,中国物流业将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阶段,逐渐向效益型集约方向过渡。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应全方位调动要素、投资与创新驱动,对物流业的增量进行深度调整,逐步释放长久的发展潜力。

二、互联网经济下物流业的发展变化

2014年移动互联4G信息的开通推动了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全面革新,开辟了电子商务高速发展道路,我国物流业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互联网给物流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快递数量剧增,投射出物流前端商业的变化。需求方式引导着电子商务的接受模式,给B2C与C2B 发展带来了客观的前景,物流企业都在速度捕捉物流需求的新价值与新服务点;物流载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高速路货车向飞机过渡,快递企业的流量剧增;新型的商业模式日益展现出个性化消费,实现了020到C2B转型的专项服务,用丰富的物流服务需求取代库存的限制,互联网的时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互联网+”的形势下,物流市场格局调整加速,原始的物流运作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经济环境,全面推行信息化,实现智慧与个性化物流是未来经济下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三、新常态下“互联网+”物流业转型分析与对策

1.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精准营销

传统物流信息化系统格局受限,物流业应借助云联网思维逐渐向智能物流的方向发展。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进步,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了信息交换,企业都热衷与精准营销,直接接触产品的目标群体,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提高了网络推销的效率。物流业可以利用云联网、大数据等进行接单预测,针对分析的结果进行策略优化,制定出最合适的物流路径与方案,加强对商家的对接,指导商家进行经营策略的优化与调整。日益丰富的电子商务平台为物流企业增加了无形价值,企业可获得目标用户的各种数据与需求信息,设置更加人性化的物流服务,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2.促进客户体验转型,实现主动服务

近年来,020的体验与C2B个性化定制消费成为互联网商业的新途径。而物流与020体验的关系密不可分,物流作为渠道下沉和用户体验关键,对电商的线上线下融合与协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020,物流公司的服务更加多样化,逐渐向移动端以及社交媒体等渠道过渡,通过便捷、优质的服务提高用户体验,有利于优化物流的品牌服务质量。物流业应利用信息化的网络途径促进产业的主动支持,建立并优化物流信息数据库,保证信息的实时性与高效性。比如:京东在如京东推出主动式物流服务,优化最后一公里,让消费者对商品的送达时间把握得更清楚,为用户带来贴心体验。物流企业应站在用户角度上进行考虑,秉承以用户体验为先的服务态度,重视对服务价值与品牌的塑造。

3.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革新,物流产业融合拥有了巨大的内在驱动力。近年来,我国对运输业放宽了政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合理配置。物流业必须要和制造业、金融业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联动发展。目前,产业融合已具备了成熟时机,物流相关产业的信息扩散不断深化,关联性的行业间的技术与资金不断交融,技术与产品也在不断融合。不同企业通过交流与合作,拓展了业务边界和市场空间,加速了信息、物流、资金的流动,对产业合作层次有着极大的丰富作用,因此很多增值业务也在不断的推广中,为物流服务创新奠定了基础。对此,我们应不断健全物流行业发展政策体系,规范场竞争秩序,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物流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物流业展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未来物流业发展将具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逐渐向智能化与信息化发展。新常态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取决于不稳定均衡的特点。物流业是我国重要的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稳步提升,对促进总额稳定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时期内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我国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应正确把握互联网经济下物流业“新常态”的特征,积极分析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建立智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真正实现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蒋跃进,朱训伟. 推动市场营销向市场经营转型 实现安徽烟草商业新常态下新成长[A]. 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C].2015.8.

第5篇: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

一、 新常态下,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指出,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须要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 “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

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这些大趋势,决定了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我们必须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博弈之中,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

二、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经济增速要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平稳过渡。经济增速的减缓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呈现出增速减缓、市场需求减少的显著特征,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传统人口红利在逐步减少。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加大,长期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速呈现出逐步回稳态势。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由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向个性化多样化特征转变、出口由单纯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向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并重转变、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传统人口红利优势向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优势转变,要求我们主动地降低发展速度,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

第二,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方式转变是基于新常态下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理念等做出的科学判断。指出:“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经济增长要避免只顾短期发展,要求关注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相统一,追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以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我们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协同发展,让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第三,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依靠政策刺激、高能耗等方式取得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也超出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并导致产能过剩和库存大量增加。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和中长期问题,让中国经济走得更好更稳更远,必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须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上来,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将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

三、认识“新常态”要克服三种倾向。指出,在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三种倾向:

第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不能当作一个简单的事件看待。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中国过去30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现在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客观的必然的趋势性现象。有人问,新常态是好状态还是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第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当前,社会上出现了新常态的解读被引申化、扩大化的现象,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本来新常态的提出是特色鲜明地描述经济发展的概念,这样一来其本义和特色就被淡化了。因此,对于新常态的认识要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随意引申。

第6篇: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劳动关系;新常态;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其特点是中央强力推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换经济增长引擎,促使经济增长从需求侧投资驱动型向供给侧创新驱动型转化,从重增长速度向重增长质量转变。由此,劳动关系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呈现出新常态下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劳动关系主体多元化、准则国际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社会化、动荡化、劳动争议显性化、常态化、多样化等方面。凡此种种,使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方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经济环境新常态

“十二五”后期,我国国内生产要素与约束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产值5.2万元。第二,劳动力成本正大幅提高,并处于持续上升的通道,企业用人成本大大增加。第三,人工成本高企之下,其他生产成本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传统的、由低人工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第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被集约型增长方式所取代,政府对企业的环保要求在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资源环境成本约束在加大,支撑高速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弱化。第五,国际经济环境态势疲软,各国的经济复苏之路走得并不顺畅,2013年,9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都出现了增长减速,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态势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疲弱的状况。在此背景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相继实施了深度调整政策以应对危机。2015年,虽然各个经济体的情况得到改善,正在努力保持稳定并向好发展,但传统出口优势逐步削弱,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第六,产能过剩矛盾依旧突出,未来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经济进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二、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新变化受

“三期叠加”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经济增长调整远未到位,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繁重。天津滨海新区社保局2016年4月至7月组织开展的滨海新区劳动关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表明,目前企业正面临着新的变化。首先,企业2013年到2015年三年间经营状况呈现出下降趋势,其变化情况都明显地体现出新常态的一些特点(见表1)。由表1可知,三年来,无论企业用工总量、企业年度收入总额、企业年度利润总额都表出现了下降趋势,四项指标的数据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企业的盈利在不断下滑,而用工成本却在逐年上升,更加增加了企业的压力并直接导致了企业用工总量的逐年减少。区域用工总量的减少,是造成区域劳动关系紧张的重要宏观指标,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更应引起重视的情况是,2015年企业人工成本已经占到了企业总成本的27.46%,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而在人工成本中,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48.10%,保险费用占14.87%,培训费用占12.54,福利费用占0.30%,教育经费占0.33%,住房费用占5.5%,其他人工成本占18.36%。其次,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率,从图1可以看出,尽管企业利润率波动较小,但三年来的趋势也是下滑的。以上分析表明,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新变化有:一是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主要表现在收入下降、订单量也呈下降趋势;二是企业用工成本呈上升趋势,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不断提高;三是利润额持续下滑,利润率也略有降低;四是用工总量下降,劳动者就业稳定性降低;五是劳动关系运行风险增加,劳动争议数量增多,集体争议占比增加。

三、企业劳动关系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使企业劳动关系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企业劳动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一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增长率下降、劳动力供求状况变动、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高速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济环境变化使劳动、资本、信息、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和资源重新配置,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劳动过程正在并将继续发生重要变化,企业劳动关系的建构和运行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劳动关系矛盾触点多、燃点低、传导快、交织关联性强且更加多样、多发、多变;另一方面,在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混合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供求状况变动、劳动者代际更替和劳动法律法规日趋完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劳资双方互动博弈也受到新的制约。在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劳动者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综合作用下,劳动关系呈现出新的复杂化特点。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产业转型、供给侧改革等新形势对劳动关系整体造成不良影响,劳动关系的反应更敏感、更直接、更快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更艰巨。产业转型、供给侧改革等都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宽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新常态下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管理方式变更等因素对劳动关系稳定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劳动者须对变化迅速的企业文化有快速适应的能力。第三,企业面临的精细化管理、规范管理等实际问题,必须着力解决。产业升级、企业调整,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就业压力加大等引发了企业不增资、职工不增收、参保缴费不及时或不足额乃至中断缴费、规模化减员等。劳动者需要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一定的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能力,同时,劳动者还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善于审时度势迅速调适自己的心态,以应对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变故。第四,在创新创业、众筹、“互联网+”等新经济模式催生的新业态之下,劳动关系主体社会化、多元化,总体更加复杂。劳动者应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能够同时适应多个职业角色的要求,同时胜任多项工作。第五,保障网络平台从业者权益的法律及政策、制度领域目前基本处于空白。“互联网+”服务领域的公司,大多数仅与经营管理者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费用,而一线劳动者即使是全职员工,也极少签订劳动合同,缺少合同给劳动法律关系的认定带来了困难。另外,新业态和新生产方式催生的多种劳动关系方式,使得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雇佣关系而更像商业合作关系,为双方劳动关系的定性增加了难度,争议经常出现。这一变化也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时注意增加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引入相应的案例,提高学生防范意识。第六,出于绿色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考虑,需要提升改造如化工、冶金、粮油、轻纺等传统产业,供给侧改革正是要求对这些行业去产能。在限产、减产、停产、转产时,劳动关系矛盾容易出现激化现象,劳动争议案件总量高位运行。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劳动就业转移分化,会加大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差距,势必会增强低收入人群的不公平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一些新行业快速发展,新业态快速出现,劳动关系的构建和运行可能没有先例可循,对劳动关系主管部门和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部门形成挑战。高等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研究国家产业规划,预测产业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指引,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积极引入能够提升大学生职业快速适应能力的教学设计。

四、劳动关系新常态下人才职业能力特点

(一)交叉融合型能力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变革正在影响用工形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悄然发生着变化,主要有:工业4.0萌芽下,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机器换人”行动大规模推进,大量低端劳动力被机器替换而退出传统行业,而具有操作机器技能的中高端技术人才需求量在快速增大,2015年,浙江省这类人才的求人倍率已经达到了3.47。天津秋季人才招聘市场的情况表明,交叉融合型人才是当前和未来最受企业青睐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共同特点是“一体化”:会营销、善服务、懂设计,能够为客户提供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兴行业用工需求在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数量逐年加大,目前已经占据用工需求的半壁江山,缺人比较严重,其中住宿餐饮业最缺人,2015上半年比下半年行业缺工率提高25%。缺人最为严重的是电商产业,缺乏专业人才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文案策划、美工设计、物流等相关人才的需求上升。

(二)职业规划能力

在劳动关系新常态特征下,大学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要求大学生调整择业观,对职业生涯进行充分的规划和准备。“铁饭碗”工作极其难找,到小企业发展不见得比到大企业发展更差,到私企发展也可能比到国企发展更为有利,薪资的高低不再是岗位吸引力的决定性条件,发展潜力成为决定岗位吸引力的关键性指标。经济新常态要求从业者必须拥有扎实的技能和真实的本领,为此,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较为成熟的规划,学习掌握优秀的工作技能,培养社会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应对工作压力的抗压能力等。拥有完整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技能和实实在在的本领,加上成熟的职业规划是应对劳动关系新常态的组合利器。

(三)创业意识和能力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不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欠佳。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宣传多、效果差,缺少新模式,难以形成新突破,比赛多但取得成果少。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激情有余、素质不足。具体表现在:项目方向选择脱离实际、缺乏创业基础知识的储备、团队合作意识欠缺、项目开展缺少必要的资金来源、欠缺对项目包装的能力、对项目盲目自信、过于注重高科技、忽视市场需求、创业团队延续性问题难于解决等。

(四)职业道德

我国从古至今都注重对人的道德考量。东汉时期的哲学家王符在《潜夫论•忠贵》中提出: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典籍都认为道德对于国家的事业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价值观对我国历代都影响至深并传承至今。在当代,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用人时无不注重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修为,职业道德在劳动者职业生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类社会组织在人员甄选、配置、提拔时都无一例外地对职业道德提出相应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应该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这不仅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群体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顺利发展的基础。

(五)法律意识

第7篇: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会议强调,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作为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与时俱进,紧跟经济发展的脚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撰文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面对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应该坚持结合时代特点,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职业教育应落实顶层设计,加快引导中高职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上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在经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要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实现价值链与产业链的升级,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要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其次,从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上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我们必须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职业教育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更多地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人力资本素质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重量。在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人才的培养观念也需要更新。职业教育新常态面临的处境是,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需要合理的教育结构。所以,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要着眼于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形成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1月17日,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对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第8篇: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

1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常态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带来了挑战。就企业管理者而言,新常态是新事物,如何理解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如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如何在新常态下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都是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挑战。

1.1企业面临转型,需要人力资源适应新型企业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市场,逐渐开始转型,使得我国服务业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以往仅仅停留在重视人、用好人和激励人的一般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企业如果还是采用以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或者传统的管理制度,将会阻碍企业的转型,使得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完善,企业转型失败,导致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新常态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必须适应企业的转型要求。

1.2人口红利的消失,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是世界以前的“大工厂”,而随着第一批计划生育实施几十年以来,独生子女占劳动力的多数,以往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依靠劳动密集获得生产和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逐渐减少,劳动力的成本逐渐减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刘易斯拐点”开始来临,我国的劳动力结构逐渐产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开始逐渐成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普遍的问题,劳动力的逐渐稀缺使得劳动成本不得不增加,这样导致的结构就是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为资产密集型或其他类型。因此,新常态下,我国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必须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还要尽量减少劳动力成本,同时还需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保证创新。

1.3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使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挑战

新常态经济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意味着不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需要针对互联网有一个全新的改革和升级。如果企业不能适应互联网,则可能面临倒闭。因此,不论是企业主动应用互联网进行产业升级还是被动改变,其管理者都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全新的思考,制定新的战略战术。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其获取利益的根本都是人力资本。著名学者贝克尔(1992)曾提出,发达国家资本的75%以上不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为人类财富增长、经济进步的源泉。对于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创新是各行各类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

现今中国企业已经进入“新常态”,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扩大,现代化思想的普及,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经济增长不能依靠一味地压榨剩余劳动力,而是依靠创新和技术开发。那么,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成为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前提,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2.1人力资源管理利用互联网使用大数据,进一步发展e-HR

互联网是“新常态”下的一大趋势,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背后隐藏着人的需求、个性特征、情感变化以及深度沟通和思想冲撞所产生的新信息和新知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学会采用数据化思维。

2.2人力资源部门主要以业务为导向,HRBP化是人力资源的趋势

在“新常态”下,人力资源部门从发挥管理职能为导向变为支持业务为导向是一种趋势,在如今“用户至上”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多地成为业务伙伴和战略伙伴(HRBP),这样,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由关注“事务”转变为兼顾“人”和“事”。目前HRBP已经不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许多大型企业例如华为、阿里巴巴都开始设立HRBP这一岗位,通过将人力资源管理者与业务部门管理者两者的身份相结合,在业务部设置HR职位,可以帮助业务部更好地配置人才资源。HRBP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也是专业的业务型人才,这使得其能够更合理地帮助业务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人才创新管理,同时保证业务部门的人才供应。

2.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其职能和业务将进行扩展

新常态下,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企业应该去中心化,着重发展扁平化组织,在这种扁平化组织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业务得到扩展。将组织管理去中心化,激励员工自主经营管理,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边界和职能边界。向左向右来说,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可以相互合作,员工的职能更广,各部门之间也可以积极合作或互助,人力资源部员工可以与其他部门员工之间积极沟通,相互合作,扩宽了各部门的职能,使组织内部更加紧密,使人力资源工作更符合组织实际;向上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组织战略相结合,成为支持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动力;向下来说,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如果更接近客户,就可以直接与顾客进行业务交流,因此企业人力资源产品可以延伸到价值链上的客户。

2.4企业的招聘渠道增加,企业招聘呈现网络化

新常态下,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报纸、人才市场、电视广告等渠道,而是在网上招聘信息,扩宽了招聘渠道与招聘覆盖范围,消除因信息不对等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从而为企业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调查表明,全国企业中有60%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认为网络招聘是一种有效的招聘手段。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应聘者是否能从网上看到公司的招聘信息,找到公司的主页也是考查应聘者能力的一个隐形标准。

2.5打破组织的地理边界,加强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新常态下最典型的进步是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技术落后的时代,长距离的沟通和交流存在极大的困难,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范围的组织被地理边界严格地区分开来。新常态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现如今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在这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组织将跨越地理上的边界,彼此相互影响渗透,进而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新常态下,由于地理边界的消除,企业更加需要加强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迫在眉睫。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需要优化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应该去除单一化,建立具有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特色的人力资源配置。地理边界消除后的跨国企业中,员工的价值观会呈现多元化,因此,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就应该在企业各个分(子)公司传达一致的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树立共同的企业价值观。

3结语

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认识、分析和预测“新常态”带来的各种变化,从而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积极利用互联网,打破企业内外部边界,才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新常态”阶段下的经济市场。

作者:徐何晴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剑锋.2013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十大观察[J].人力资源管理.2014(01):18-21.

[2]彭剑锋.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2):6-9.

[3]邓海毅.新常态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及突破.现代商业[J].2015(23):131-132.

第9篇: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把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前阶段的发展方式转向新阶段的发展方式,也就是新常态,这要对旧常态要有个明晰的认识。

有人认为,旧常态的特点是经济增速在10%以上,新常态则是降到796以下。实际上新旧常态不仅仅是经济增速的区别。旧常态的主要特点是以过高的资本投入、过大的资源消耗、过度的环境污染、过低的劳动成本为代价,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现在,多年积累的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新常态的特征应该是资本投入高效、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收入分配公平、公共服务均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合理提高劳动者,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走向新常态的题中之义。

针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状,劳动力成本是否已得到合理提高,经济发展成果是否被合理共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绝不是一些人所主张的,经济迈向新常态,需进一步压低劳动力成本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缺乏资金、没有技术,唯一的优势就是劳动力价格低。依靠出口加工、来料加工逐步积累了大量外汇,低劳动力成本竞争也使我国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且从2000年呈明显下降趋势。这是造成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

日本、韩国的消费率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了,中国比这两个国家还低得多,近年来不到40%。因此,讨论新常态,不能只说投资、能源、环境问题,更不能局限在百分之几的增速上,必须把合理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近两三年,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劳动报酬占GNI的比重从2008年的48.5%回升到2013年的51.1%,但还没有达到2000奶奶的53%。许多企业已经抱怨劳动力成本提高太快,造成企业经营困难。正是基于这一点,一些官员和学者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过高了。

从宏观看,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增量与新增劳动力总量都逐年减少的大背景下,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既有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又有发展方式转型要求的制度性“反弹”。但至今,普通劳动者总体工资福利水平仍然偏低,应当还有增长的空间。从微观层面看,不少企业抱怨近年来经营成本上升过快,企业效益下降,外商和许多本国企业转向境外投资。

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前阶段中国过低的劳动力成本掩盖了其他成本过高的弊端,在其他成本不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就给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而劳动力成本的合理提高,有助于政府重新审视并改善企业的总体经营环境。

应当承认,虽然总体劳动力成本较低,但是我国确有一部分从业人员的成本过高了,那就是垄断行业职工和相当一部分国企高管的工资福利过高。如果把这部分人的劳动力成本单列,普通劳动者的报酬比重将更加低下。其中最需要重视的是农民工问题。

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亿人,比上年增长1.9%。在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人均增加500元,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7.2%,工资性收入占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9.6%。2014年农民工年均收入约34368元,同期城镇职工平均年收入56360元。

由此可见,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的重要原因,是各地最低工资连续提高致使农民工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把二产、三产企业发给职工的工资,其中2.7亿农民工那一份算到农村居民收入,这确实是中国特色,在其他国家找不到可做比较研究的数据。

解决农民工问题,局限于提高最低工资还远远不够,要落实城乡居民平等的就业权利,实行同工同酬原则,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本出路在于农民工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