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高校餐饮
Abstract:Thecontentanditsthesignificancemanageswhichthroughtheanalysisuniversitiesdiningsupplychain,thisarticleproposedtheestablishmenthighlyeffectivediningsupplychainmanagementshouldtakeseveralquestions.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universities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3]马平均.高校餐饮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38.
生物制药是现代生物技术研发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Charles和Brennan[1]研究表明,改善生物制药供应链运行模式可以大规模降低其成本,并指出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处于一个分散、复杂的经营环境之中,大大影响了生物制药产业的经营绩效,使得构建生物制药供应链体系变得非常重要。Grabowski[2]和Lerwent[3]主要围绕医药流通领域对生物制药流通渠道的开发管理进行了研究,包括大型分销中心、二级配送节点的设计、选址,生物制药物流规划和运行等。Pamela和Pietro[4]集中研究了协同计划、预测、补货(CPFR)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该方法在药品、汽车、机械三个行业的应用。Gatica等[5]对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生产计划和排程进行了研究,主要根据区域内品种需求分布状态来确定药品生产企业的物理位置布局。Shah等[6]利用各种数学建模方法对实际运行的生物制药供应链进行动态模拟。Denis[7]的研究表明:通过内部整合能降低15%的生物制药供应链成本,并且实现基本业绩4%的提升。Selcuk等[8]研究表明:构建一个完善的、各个节点企业共享的医药供应链信息平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很重要的。杨舒杰[9]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医药行业的可行性,对我国医药行业实施供应链一体化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只是对生物制药供应链作了初步的探讨,还没有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国外关于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内容集中于生物制药供应链的改善能多大程度降低成本及其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问题。但目前国内外完整分析和构建生物制药供应链公共物流平台的文献几乎尚无。本文将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
2我国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的现状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是为了满足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药品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配送中心选址、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废弃药品回收处理等一系列需求为目的的内在系统。为了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必须在分析我国生物制药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消费者对生物医药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作为医药市场重要部分的生物制药物流市场也相当巨大。然而我国生物制药物流现状却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生物制药物流作为专业化和特殊化的供应链环节,其对生物制药企业的软硬件要求极高。而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缺乏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造成了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从而推高物流成本,降低整个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绩效。其次,我国生物制药现代物流起步较晚,主要是仓储、配送等传统职能。近年来,各地自筹资金兴建的物流中心也在快速增加,如成都有五大医药物流中心,重庆有三大医药物流中心。但是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我国医药物流发展水平却相当滞后,缺乏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据研究显示,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在美国该项指标仅为2.6%。第三,为了保证药品安全,国家对药品流通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规定。生物制药公司的物流运作必须符合GSP的规定。然而,我国部分生物制药企业物流条件达不到GSP要求。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存在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生物制药企业不注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采用专业化的第三方生物制药物流模式,这将大大增加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流通成本。(2)药品在流通环节出现药品安全责任问题,消费者将会对其施加安全压力(表现为抵制购买),从而严重影响整个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绩效。因此,开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提高生物制药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生物制药物流成本,确保药品在流通环节的安全性能,是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的运营模式生物制药物流和其他行业的物流相比,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生物制药物流品类划分、药品运输管理、药品配送、药品仓储及药品包装等方面具有较大特殊性[10]。针对生物制药物流的特殊性,要降低物流成本和确保药品安全性能,可主要从药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采用专业化的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模式和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药品安全责任防控协调体系入手,开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
3.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由于生物制药行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药品物流的高效、准确安全地运作离不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基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信息系统网络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核心企业药品生产商拥有自己的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通过一个接口与Internet连接,从而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同步作业和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高效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架构。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生物制药供应链信息系统网络,提供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制药物流信息、生物制药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具有整合生物制药供应链各环节物流信息、生物制药物流监管、生物制药物流技术和设备等资源,面向社会用户提供生物制药信息服务、生物制药管理服务、生物制药技术服务和药品交易服务的基本特征。设计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目的是改进生物制药组织间协调机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而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缺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造成了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为了使得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物流信息快速流通、彼此共享,达到保障药品物流安全和减低物流成本的目的。本文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架构。该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具备数据交换、信息、在线交易、货物跟踪、决策支持、金融服务、综合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由图2可知,该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生物制药供应链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加入,使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传递将会更快捷、信息共享更高效、物流管理过程将更“智能”。(2)专业化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加入使得物流企业的货源信息、车源信息将最大化地保持真实性和有效性。(3)政府参与使得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务信息更具备公信力,确保了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所的信息具有权威性。(4)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集成生物制药物流企业管理系统,便于生物制药物流企业更好地系统管理和信息共享。(5)该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更快的共享速度、科学的资源整合将使生物制药物流企业更具备效率。(6)“云计算”技术融入到该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之中,具有虚拟化、超大规模、可靠等特征。
3.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是一种专业化的物流体系,其模式是为生物制药流通领域中供需双方提供物流外包服务。这种物流外包模式有利于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降低成本、保证药品的安全性,从而增强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大量的中小生物制药企业自身不具备承担药品物流的能力。同时在生物制药产品安全责任方面,众多的生物制药企业自身的物流系统,既不能满足国家新出台的法规,又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从而造成既不能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又难以提升企业绩效的困局。尽管生物制药物流市场被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如邦达物流、中邮物流等)看好,但专业化的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更缺乏大型的专业化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完整的生物制药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使用”是一个整体。但目前我国生物制药物流并没有实现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此外,各生物制药企业之间几乎没有物流合作,从而达不到整合资源、增效降本的目的。因此,要建立高效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有必要开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化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运营模式,如图3所示。从图3可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化的生物制药物流外包模式采用双向(正、逆)物流和双向(供、需)信息流,且可供选择的是基于政府部门监管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可以有效地整合生物制药供应链的资源,以及实现信息共享,达到降低生物制药企业物流成本和确保药品安全性能的双重目标。应该指出,为确保生物制药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和药品物流的安全性,生物制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生产商)可以协调各节点企业选择同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减少运输坏损率、方便信息流通。
3.3生物制药供应链公共物流平台药品安全责任防控与协调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对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的药品安全责任进行防控与协调,对于生物制药行业保证生物制药产品安全、提升生物制药企业的绩效,加强对生物制药产品安全的监管、提升政府监管部门的服务水平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生物制药供应链高效运营决策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项目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作用
所谓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对供应链中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规划,在将其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确保相应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主,通过合理的项目开发、组织以及规划等,制定合理的、健全的网链结构,从而更好的保障相应工作的有效进行,并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项目管理工作的作用,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内涵分析以及其对网络的依赖分析
对于供应链来说,主要是围绕核心企业的重要部分,其主要就是对企业物流、现金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通过从原材料采购环节直到最后,将企业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这样能够有效的实现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等各环节相连接的优势,形成一个具有独特功能的网链结构体系。所以必须要明确供应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挖掘企业的潜在能力,属于企业发展中第三利润源。供应链还能将顾客、厂家以及供应商进行整合,从而更好的提升管理效率。并且还能有效的了解和满足于市场的需求,为广大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内容,更好的提升用户满意度。可是对于供应链管理形式还只是一种理念,将理念转变为现实是需求新技术和新手段的支持来完成的,所以只有将网络技术与供应链管理进行融合,才能保障该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科学化管理目标。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其属于非常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形式,其包括企业内部不同的环节与部门,还包括企业外部乃至于国外的企业和用户等,其形式展现了内外结合、远远联手的生产以及销售网络体系。而网络管理工作是需要有网络技术的帮助的,要有良好的网络技术,才能更好的确保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实施形式进行分析,应该要重新规划企业供应流程体系,根据市场需求有效保障组织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应该要全面有效的规划企业供应厂家的主要分布情况,保障其整体程序相对简洁且信息保真化,从而更好的运用网络技术来完成相应工作。
二、项目工程管理中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模式分析
在企业生产制造的过程当中,供应链属于一个非常巨大的供需网络体系,主要就是从商品生产到产品流通的过程,企业通过对相应资金流、商品流和信息以及物流等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从而更好的将生产商、供应商、运输商以及消费者等各个环节进行链接。而根据供应链生产制造定义,可以有效明确工程项目供应链是整个工程项目中关键环节,通过以企业为核心环节,对资金、施工原材料以及物流进行合理的控制,在将其生产商、供应商与承包商等有利益有关的部分进行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例如,在开展新产品开发工作中,无法通过一个企业来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企业共同来完成,这一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并且要在实际工作当中,对各个企业的主要负责项目进行分工,从而使其明确自身职责,并且也要对各个企业的利用和风险情况进行分担,避免不平衡现象的出现,从而保证供应链中的企业在整个工程项目开展中保障协调性、同步性和集成性的管理工作,为供应链中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对于项目工作的供应链提出过程,由于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以企业为核心,所以要重视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且要明确以下几点的重要性。首先,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在项目管理形式的不断发展中,项目管理逐渐进入到运行管理环节当中,其成为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形式。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来说,主要就是通过工程项目管理而进行的。在开展工程项目管理时,要有能够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能力,这对企业工程管理与运作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整个供应链中也就只有工程项目管理能够满足企业相应条件,所以成为工程项目供应链中核心环节;其次,从法律政策角度分析。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的工程管理形式不断的与国际接轨。现今我国也促进实行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体系,这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发展提供了健全的法律保障,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最后,工程项目管理在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的建设。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通过坚持以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为核心环节,工程项目为主要的对象,只有在满足工程项目需求的情况下,有效的满足个别项目发展需求,从而达到促进整个供应链中企业的发展目标。
三、项目管理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坚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主
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中,顾客属于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企业要坚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标准,这也是保证企业实施供应链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而对于顾客这一环节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关键顾客、合适顾客以及一般顾客三种形式。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来说,就可以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来为其提供相应的需求,满足其相应要求。之后在由企业项目部建立相应的小组专门对顾客供应链进行合理的管理,从而为顾客提供更满足其要求的产品以及服务项目。
2.在供应链中对不同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整合
对于传统企业组织机构来说,都是以垂直的、职能式的组织形式为主的。该组织结构优点主要就是能将相应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并为企业间部门相互支持提供有利保障。但这一组织结构还是有些缺点的,是在多个项目中不同的项目在资源优先使用权上,会出现矛盾和相应的冲突。因具有权力集中的弊端,导致信息传递中会出现不确定性问题,导致项目决策与原要求不统一。
3.合理的运用企业项目结构中人力资源
企业项目组织结构当中,企业中的项目经理可以通过企业租赁或是基层选拔中进行选择的。他们将会在企业组织机构中获得较大的权利,从而更好的调动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资源,不要经过企业最高领导层决定,这对其开展相应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四、在项目管理中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支撑要素
1.具有先进的、优秀的信息技术支持
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来说,其中的物流管理信息是共享的,在供应链环节当中不同的企业间会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和优势就是对相应信息进行搜集、对信息进行储备、对系统进行优化等,从而对相应信息进行良好分析、选择与处理,从而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完善的信息条件。
2.要有信任、沟通与冲突解决机制的支持
无论是哪一种合作形式,都是需要两个企业或是多个企业共同发展活动相应利益而形成的体系,所以在合作中就会需要相互信任。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并且企业间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信任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在企业间合作中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促进供应链中不同企业开展相应工作的重要部分,企业间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信任、沟通与冲突解决机制,从而将其企业间的冲突现象出现,并为企业间合作提供有利保障。
3.要有公平的利益与风险分享机制支持
供应链主要作用就是运用合作的形式,实现工程项目中能够和利益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获取工程项目利益最大化。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来说,是对工程项目整体进行分析的,通过明确哪些部分属于薄弱环节,会给企业带来成本或利益上的牺牲,进而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而在供应链中企业认为承担的风险与利益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将会出现终止合作的现象。所以工程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要有公平的利益与风险分享机制为主要环节,应对供应链中不同的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以及利益进行公平分配,从而实现企业间利益最大化,促进供应链中企业间稳定发展。
五、项目管理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的新思路、新方向
现今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稳定进步,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也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将项目管理基本思想运用到供应链管理当中,通过以“组”为单位的顾客服务形式,来建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新组织结构体系。并且在这一环境下企业必须要明确的意识到,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单单是由单一的一个企业来决定的,是由产品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来决定的,并且产品间竞争也会逐渐形成供应链的竞争形式。
六、结束语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模式属于合作形式,通过企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任沟通等为主要基础环节,从而满足企业间利益最大化发展要求,从而为促进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稳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博弈论 供应链 合作伙伴 信息博弈
0引 言
供应链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协同是供应链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在供应链合作关系环境下,制造商选择供应商不再是只考虑价格因素,而是更注重选择其能在优质服务、技术革新、产品设计等各方面都可以进行合作的供应商。供应商所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价格,直接影响到制造商生产的好坏、成本的高低和产品质量的优劣。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将成为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的首要条件。在供应商的选择中,必须建立系统的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确定供应商选择准则,圈定供应商的范围,从中判断供应商的真实类型以及挖掘出核心企业有用的隐藏信息。
1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制造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的条件很不充分,签于此,制造商是否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供应商所传递的信号以及制造商对信号的判别。但是现实中,很多“不合格”的供应商为了加入供应链,往往会将自己伪装成“合格”的供应商。由此而产生“滥竽充数”的现象,会导致制造商对供应商的“真实能力”误判。如果与“不合格”供应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势必对制造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对整个供应链的生存造成威胁。因此,对合作伙伴的甄选就成了供应链构建中的很重要的一环。
2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博弈分析
供应链的建立是双方的长期合作,所要考虑的是双方的长远利益,同时兼顾短期利益。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必须具备判别供应商是否合格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供应链处于稳定状态。供应商所处行业的平均市场价格信息是共享的,但每一个供应商的成本价格是不可能共享的。
假设同一产品下有两个通过评审的供应商,分别设为A和B,其中一个为高能力供应商,另一个为低能力供应商,目的是从两个供应商中甄别出哪一个为高能力的供应商哪个为低能力的供应商。高能力供应商的基本特征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拥有比低能力供应商更低的成本。
如果供应商有办法将其更多的信息传递于核心企业,交易的帕累托改进就可以得以实现。那么,供应商可以通过更低的价格与更好的质量来证明自己的类型。这称为信号传递。
如果没有信息的一方核心企业通过某种办法诱使拥有“私有”信息的一方揭示其“私有”信息,交易的帕累托改进也可以实现。这称为信息甄别。
假设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供应商会面对众多的核心企业,其最终的交易成功与否与机会成本相比较,其机会成本假定为市场价格Pm 。对于核心企业而言,一个优秀的供应商可以为企业带来潜在的收益,较低的生产成本,领先的技术,供应的质量等。假定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的特征为低生产成本,高研发成本,建立效用函数ui(ai,,aj,ci)。设高能力供应商的效用函数为uh(ai,,aj,ci),低能力供应商的效用函数为ul(ai,,aj,ci)。在效用函数中,加入由于供应商原因而导致损失的惩罚机制,设定V为由于供应商原因导致的损失,μ为惩罚因子。
可令ui(ai,,aj,ci)= ui(ai,ajci)+μV(0<μ),其中ui(ai,,aj,ci)=kPm+ui(aj)(0<k<1)
高能力供应商有着显著的外部特征,即每年新增的专利数,研发设备的购入,高层次人才数量增加等,核心企业建立与这些变量相关的函数ui(aj),那么供应商自己会得出自己的ui(aj)。μV为高能力企业的可置信承诺,分担了核心企业的经营风险,而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也承担得起这样的风险,并因这一风险而受益。
当uh (ai,,aj,ci)≥Pm>ul (ai,,aj,ci)时,高能力供应商选择接受价格,低能力供应商选择因自身能力不足会自动退出。因为核心企业要建立的是供应链是长期合作关系,所以核心企业确定供应商的同时也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当uh (ai,,aj,ci)≥ul (ai,,aj,ci)≥Pm时,两个供应商都接受这一价格,这是就很难甄别两者能力谁大谁小。此时应对函数ui(aj)必须进行调整。
当Pm >uh (ai,,aj,ci)≥ul (ai,,aj,ci)时,两个供应商都不会接受这一价格,此时同样需要调整函数ui(aj)。
如果uh (ai,,aj,ci)≥Pm>ul (ai,,aj,ci),设定支付价格为Pd ,令Pd= Pm,那么uh (ai,,aj,ci)﹣Pm则是供应商的出让的价格和利益,同时核心企业给予了供应商一条稳定供应渠道。
信息不对称是产生道德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同步传输与共享,以减少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现象,消除道德风险发生的基础。
3结 论
建立战略性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良好的协调。但是供应商在合作中隐藏信息的动机,同时信息不对称使得核心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增加。文章通过合同的设计,针对高能力供应商的特点,即效用函数的建立,使得高能力供应商可以获得高价格,低能力供应商获取低价格来获取其真实的能力状况。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147-176.
[2]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89-199.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转型升级;策略
1引言
随着企业逐渐发展及管理理念的不断优化,革新管理机制及模式是必然选择,企业应结合目前在库存管理方面所遭遇的发展瓶颈,积极引入先进的理念,重新审视本单位所制定物资供应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注重策略的落实效果,生成动态化的反馈机制,不断优化供应链模式,进而为企业库存管理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2.1减少呆滞库存及资金占用
对于企业来讲,大量库存积压不仅占用既占用采购资金,所需的仓储设施、设备、人员规模巨大,仓储场地租赁、二次运输等综合运营成本高,对企业带来极大的资金压力。基于供应链转型升级库存管理能够区别于过去的管控方式,突出了用户的核心主导位置,通过各个专业联合管控,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机制中独自为政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沟通和信息传递的成本,将用户主体的积极性充分激发,整体成本输出降低,自然使得企业自身和物流均获得高额的利润[1]。
2.2提升库存管理水平
部分企业运用过去的库存管理模式,其与现代化和集约化社会结构间的差距逐渐增大,说明已经很难跟得上时代行进的脚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进程。在此种不科学的理念的作用下,很容易带来集中于短期利益、成本提高的问题,进而将导致供货不及时的情况,例如,断货缺货等,均隶属于延迟交货的范畴,对供应商自身形象和市场地位的影响明显,并且不利于开展长期的合作活动,反作用于企业自身,致使出现管理水平低下的情况。而将供应链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到企业库存管理中,强化供需管理,引入JMI等模式,既能够降低企业自身的库存压力,又能够维持稳定的运行状态,使得企业的库存管理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保障了多方主体的利益,对于构建长期的合作机制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后续的管理模式转型升级中,要细化JMI模式的应用流程,协调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2.3助力企业优选管理模式
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可基本圈定为CPER、JMI、VMI,但并非以上模式均适用于我国的企业库存管理工作中,在应用前可深度研究以上三种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企业匹配对应的模式。就CPER模式而言,其尚处于理论阶段,对实际工作和方案的设定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不大,仍需要在实践中找出适用点和作用机制;就VMI模式而言,其所设定的核心是供应商,较为适合大型超市等运用,但与我国机械生产的近况不匹配;就JMI模式而言,其将企业作为核心,更为契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情况,可有效提升主观能动性和管理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科学管控、高效益产出的目标。
3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转型升级的举措
供需管理、采购、仓储、配送等工作是供应链管理模型的组成环节,也是影响库存管理的重要模块,各环节间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围绕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应着力平衡各个环节的关系,围绕影响库存的主要因素,采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专业细分、专业联合,有效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2]。
3.1整合用户需求,实现精准供应,最大限度降低库存
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要确定各主体的分类和定位,分别将供需双方作为共同发出动作的责任人。企业应设置专门物资供应部门,将需方复杂、分散的需求集中进行整合、加工和处理,应用需求台账、供应台账、差异台账、处理台账四账管理技术,提前明确需求内容、节点,及时将需方信息传递到供应方,提前安排生产、采购、物流、仓储等节点工作,实现精准供应,进而降低企业的库存。
3.2优化采购技术,有效管控库存
第一,随着企业的不断发着,许多大型企业的采购职能逐渐从“保证供应”升级到“成本管控”。物资供应部门将物资供应管理延伸至计划端、采购端、制造端、用户端。用户端提前提报年度需求计划,预估次年物资年度用量;计划端负责处理需求单位年度需求计划,编制年度采购计划;采购端结合通过集中采购形成年度战略采购框架协议;制造端根据每月、每季的实际生产进度安排,指导厂家排产和催交催运。各环节相互配合,达到过程管控的目的。第二,利用先进的采购模式或技术,结合市场供应情况和物资的不同特性,达到降低库存、储物于商的目的。代储代销模式:通过“现场端安全储备+供应商端(梯次滚动)供应”两环节实现库存控制。单点结算模式:与供货方的结算以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作为结算依据,以物资使用后作为结算节点,减少库存资金压力。二八采购原则:与供应商签订年度框架合同后,供应商根据年度需求计划总量的80%进行备货或原材料备料,有效减少工程尾料和供应商的库存占用。退换货机制:拟定物资退换货目录,将部分一次性使用且尚未结算的物资纳入退换货范围,与供方签订退换货协议,对于项目完工后未出库或已出库但未使用的目录物资实行退货管理[3]。
3.3完善仓储布局,运用仓储管理技术,提升仓储保障能力
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仓储不仅占用较大部分成本,而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资金效率、总体决策和发展,建立最优的库房布局和最小的库存设计,以最优的库存齐套率满足生产建设最大的需求,从占有仓储资源向控制仓储资源转变,提高库房使用率和库存周转率,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构建库存管理体系,从库点、库容、管理等方面重点提升库存管理水平。整合资源,完善仓库布局:根据生产建设区域位置和大宗物资物流流向,按照“综合物流成本最低、保供时效最高”的原则进行仓库布点。统一集中储备,共享库存:根据区块生产建设年度计划和进度计划,按照物资属性分类分库,统一集中储备,共享库存,减少重复储备,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优化库容结构:在库存满足安全储备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制造厂和途中加工厂的库存资源,形成“厂家库+途中库+现场库+自有库”的库容结构保供,实现从占用资源向控制资源转变的“零库存”管理目标。第二,运用库存控制技术,采取降存量、控增量的方式控制库存。降存量:及时提供库存信息,建立预警机制,配合设计和采购端平库利库。控增量:收料时对入库物资严格把关,实行无动态物资报告和预警制度,防止积压的产生。定期对各类库存报表进行全面、科学分析,及时反馈库存积压、工程余料情况。
3.4完善物流布局,提升配送效率
整合运力资源,提升物流保障能力:根据货源的分布区域和配送服务形式建立和完善运力资源库,确定运力资源库的规模、保障运力的质量、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减少库存当量。优化配送流程,确保及时高效配送:提前踏勘配送线路,拟定定点、定时、定线的配送工作模式开展服务工作,通过运行流程的优化、多种配送技术的运用与各专业的联动形成共享区域内及时物流圈,提高物资配送效率。
4结语
回顾100年前的泰勒时代,反思现在的中国超市生鲜经营和生鲜供应链现状,令人感到身处知识经济时代,从事传统行业,面对的问题却与泰勒时代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泰勒和科学管理理论
1、泰勒和标准化作业管理
费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18岁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维修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在操作方法和动作上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
泰勒认为:物质方面的直接浪费,人们是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但由于人们不熟练、低效率或指挥不当而造成的浪费,人们既看不到,又摸不到。“所有的日常活动中不注意效率的行为都在使整个国家资源遭受巨大的损失,而补救低效能的办法不在于寻求某些出众或是非凡的人,而在于科学的管理。”。科学管理以发展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与管理费用为主流管理原则,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其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原有的经验管理。标准的作业管理包括三个方面:
【1】标准的工作定额:泰勒为制定科学标准而进行了大量的工时和动作研究,剔除多余动作,纠正必要动作,规定完成每个操作单元的标准时间,再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它可以接受的工作延误时间,最终计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这就是一个合格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
【2】第一流的工人:“每一类工人都能找到某些作业,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好而不愿做好的人”。这其中作业培训就成为管理是否存在的基本区别,而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就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管理者要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其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完成工作。
【3】标准的作业条件:针对工作过程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关注人机关系分析,使工作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和环境得到标准化确认,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作业条件包括三项基本内容,一是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二是标准化的工具、设备和材料;三是标准化的作业环境。
【施密特试验】19世纪80年代,美国米德瓦钢铁公司工程师泰勒进行了搬运铁块,铲铁砂和煤块,金属切削三项实验,施密特试验就是其中之一。1885年泰勒对一个名叫施密特的铲装工进行试验,泰勒用一只秒表对施米特的操作进行了细致、准确的测量,剔除其工作的无效部分,对技术进行改进,施密特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被作了具体规定,如铲的大小、铲斗重量、堆码、铲装重量、走动距离、手臂摆弧及其他操作内容,每一铲21磅(约9.9公斤)时装卸效率为最高,其劳动生产率由每天12.5吨增至48吨。泰勒的操作动作分析虽有些不尽人情,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却十分奏效。
2、泰勒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价值
泰勒时代是一个劳动力充裕的时代,而泰勒却认为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是知识,而不是人力,但怎样最有效地组织人力的运用,却是极为重要的知识。 泰勒像病理学家一样解剖工作,将动作的流程分解到最小的单位,测量它们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区分各种组合方法的优劣长短,不断追求他毕生的管理目标:高产量、低成本;高利润和高工资。他要将人和机器融合成一个有机体,一个“人与机器合一的系统”,以达到工人和机器的最高使用效果。泰勒强烈地主张制造业的成本会计和统计,使成本成为计划和控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提高生产力的要求下,泰勒制得到推广,当时芝加哥屠宰场原来的屠宰加工方式被分解,然后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组成新的屠宰生产线。福特汽车厂的装配线也被解体后重新组建,1913年,两条两公里长的金属板制的组装线在底特律郊外投入生产,著名的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由此诞生了。
这些实际应用是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针对提高整个制造过程及相关环节的作业效率所做的分析,其中规定了各工序的标准时间定额,进行了5项标准化工作(包括产品标准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机器工具专业化,作业专门化),它使整个生产过程各环节在时间上得以有效协调,大批量生产的优势显现出来,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成本明显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效果逐步改善。对于当时的美国制造业来说,这的确是个全新的效率观念。
泰勒去世后,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提高军工生产率应付前线的迫切需要,效率被赋予至高无上的价值,泰勒的科学管理得到了各方充分肯定。二战期间,泰勒制在美国军工企业得到了普遍运用,并按照泰勒制的方法训练出大批产业工人,其中不少是农民或者足不出户的家庭妇女,两三个月内他们被培训成一流的锻工和焊工、造船工人和军火工人。美国军工企业的生产率大幅提高,这种局面在战后转向民用工业,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
随着经济的急剧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精髓在管理的各个领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财务管理中资金的精确管理,到库存物料价值的准确分析,再到整个供应链的执行过程,都在继续进行着科学管理的标准作业管理,因此,实现企业的标准作业管理,成为企业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 二、泰勒制在生鲜供应链管理中应用价值
目前中国的超市生鲜经营就其工业化程度来讲,基本处于手工作业和手工作坊的初级状态,它介乎于食品工业和初级农副产品经营之间,作业管理方式粗放,绩效对管理者经验的依赖非常之大,超市生鲜经营乃至生鲜供应链管理不够系统和连续,从而导致生鲜经营整体业绩提高缓慢,近年一直处于困难重重的胶着状态。
研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参照泰勒的标准化作业管理来解析超市生鲜经营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管理思想和指导方法,再考察生鲜供应链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也多在标准作业管理方面反映出相当高的管理水平。
1、标准作业管理:胶着状态背后最大的管理瓶颈之一
泰勒标准作业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三定:在集约化生产前提下,定定额,定培训,定作业条件,从而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管理。
【1】制定生鲜作业定额
现在超市的生鲜加工现场,除了在加工规程标准较高的产品部门(如面包房),或者管理较好的外资大卖场,我们确实很难发现标准作业定额在生鲜区普遍应用。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生鲜作业管理流程不够清晰,标准化管理水准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超市生鲜区中,生鲜作业定额制定和推行存在着相当的复杂性。
原因之一,在前店后场的超市生鲜区,每个岗位的工作往往都是多元化的,无法达到集约化生产下的专业化分工,不会出现钢铁厂的铲工施密特那样单一工种;
原因之二,由于生鲜品销售随季节起伏较大,生鲜加工又属于典型的以销定产,人员配置的稳定性和工作量的随机弹性之间存在协调难度,忙闲不均为定额制定和执行带来难题。
【2】培养第一流员工
由于生鲜经营的迅速普及,生鲜区具有专业经验的员工需要量很大,但大部分生鲜岗位已不再是单纯的销售职能,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食品加工的专业职能,例如:“第一流”鲜肉部员工需要懂得肉禽的基本知识,掌握保鲜处理方法,要能够准确地进行屠体分解,还要有卫生常识以避免作业中的交叉感染;另外需要了解肉禽产品的消费方式和销售规律等。然而不幸的是现有的行业培训能力和培训方式与“第一流员工”的培训需求之间长期处于脱节状态。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是多种要素的结合,管理者需要把各种专业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纳成规律和条例,然后结构成一种管理方式,它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那么在生鲜区“第一流员工”的专业培训工作上,差距和潜力是同意语,标准化作业管理在这里有着很大发展空间和应用价值。
【3】规范作业条件
在超市从事生鲜经营应该具备什么作业条件?要保证超市的生鲜食品安全必须具备什么作业条件?中国连锁超市生鲜区具备这些作业条件吗?在“非典”的特别时期,这些问题尤其令人关注,然而要正视这些问题,结果会非常令人堪忧。
【标准操作方法】
超市生鲜经营包括了生鲜品储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按照泰勒制的标准操作方法可以归纳以下要点:
① 按照各类生鲜品的属性进行必要保鲜处理和储存;
② 按照标准化的配方和操作方法进行产成品加工;
③ 按照销售规律进行标准化陈列,并进行保鲜养护;
④ 基于标准的作业流程进行综合成本核算;
⑤ 所有加工配方、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都必须以文本的方式固定下来,并进行周期性检查和不断优化。
上述标准操作方法只在少数大卖场生鲜区中局部有所体现,而且标准化水平和执行力度参差不起。
【工具、设备和材料标准化】
泰勒的标准化作业管理十分注重作业中的人机关系配合,因为任何作业效率的提高都是与工具、设备和材料的有效性分不开的。尽管超市生鲜经营的发展带动了生鲜专用加工工具、设备和材料的开发应用,例如家乐福制作水产冰台的专用工具,为进行交叉陈列而设计的专用道具等。但工具设备的低适用性,人机配合度较低,非标准原料使用,以及用于食品工业大批量生产的工具设备用于超市生鲜区的情况仍然比比皆是,它对于生鲜区的工作组织、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和营运成本都产生了诸多制约性影响。更不用说有些超市以最低投入标准从事生鲜经营,工具设备十分简陋,其生鲜品质量、运营效果和长期成本决不会比简陋的手工作坊好多少。
【标准的作业环境】
生鲜产品因其特殊性,使它对生鲜经营环境有着许多特殊的要求,包括环境温度、上下水设施、排烟通风、清洁卫生等等;同时也对加工现场的设备和作业点布局产生了特殊的设计要求。
超市生鲜区的环境标准既与前期投资相关,也直接关系着后期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例如:有些超市为了降低单店投资,削减空调和保鲜制冷设备投入,甚至用电风扇代替空调降温,每到夏季,室内环境温度居高不下,生鲜品腐烂变质的速度加快,食用安全性下降;电风扇导致生鲜品很快脱水失重,损耗大幅增加,降低作业环境标准使超市背负起与之不相上下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投资者要进入任何一个行业或者经营项目都是有“门槛”的,门槛越低,竞争性越强,经营风险性也随之加大,生鲜经营也不例外。超市生鲜经营需要一定的投资规模和专业管理支持,考核超市生鲜经营的作业条件,不仅有在生鲜品产销过程中保证消费者基本权益的社会责任,也有项目投入产出的损益考虑,因此不是所有超市都具备从事生鲜经营项目的作业条件,也不是所有经营者都能从中真正获利。因此是否应该为生产和销售生鲜品的连锁超市设立门槛,以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这是非典时期摆在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
2、标准作业管理的应用平台选择
在普及生鲜经营的过程中,生鲜品现场制作成了备受追捧的方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要在越来越多的连锁门店中保证作业管理水平,其难度是与门店数量增长是呈正比的。那么,在什么平台之上推行标准作业管理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是零售终端的生鲜区、是在零售终端后台的加工中心还是其它,这个选择将影响着标准作业管理在生鲜经营中的应用效果。
【1】选择应用平台的基本前提
从标准作业管理主导思想来讲,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是其追求的根本目的,通过将复杂工作进行专业化分割,把作业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降低工人作业的复杂程度,提高熟练程度,以便强化对各个作业过程进行控制。在超市生鲜经营中推行标准作业管理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规范作业管理达到生鲜加工的品控标准。因此,标准作业管理应用平台选择是以规模生产加工为基础,只有规模生产才能够有专业分工,专业的“铲工”岗位才能够才能出现,专业技术、标准工作定额、标准的工具设备材料以及标准的作业环境才有运用的可能性,同时一线门店管理人员才有更多精力关注销售。因此,标准作业管理的应用平台一定是以集约化规模生产为基本前提。
【2】应用平台选择
很明显,除了少数大规模从事生鲜现场加工经营的大卖场之外,由于不具备产销规模,大部分超市生鲜区都不是推行标准作业管理的最佳平台,只能是生鲜形象的载体和产品销售终端,所以应用平台需要沿着生鲜供应链上移,以寻求最佳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要么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要么是定点生产厂商。
通常来说,连锁经营的精髓是规模化和标准化,而规模化的生鲜销售需要规模化的加工中心与之配合,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结点。由于能够集合生鲜单品的生产规模和批量,也能够集合生鲜单品采购量,使它成为目前推行标准作业管理的理想应用平台。
在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这个平台上,标准作业管理的是以两种方式推行,一是在自产环节,食品工业管理方式、标准工作定额、专业培训、标准的工具设备材料以及标准的作业环境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种方式是针对外部生鲜品供应商,中心可以通过集合订单对外协加工生鲜品的供应商提出作业标准和要求,以提高整个生鲜供应链的运作管理水平。
3、日本生鲜供应链管理的示范作用
超市生鲜经营状况是整个生鲜供应链协调管理水平的反映,日本的生鲜供应链管理就是标准作业管理应用的一个良好范例。
在日本的生鲜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厂商以相互参股的方式确定利益关系,并依据明确的专业分工要求各司其职;每种生鲜品的加工方式、配方、工艺流程、工具原料使用、生产定额、订单响应时间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针对每一个加工环节进行成本分解组合的数据记录,使得产品在加工配送过程中的成本变化始终处于成本核算体系的控制之下;同时供应链管理范围不断延展,直至生产商的作业环境(清洁、照明、换气、空调等)和卫生质量标准、新产品开发规划和库存管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各种专用工具设备被共同开发出来投入使用,标准的原辅材料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作业操作难度。而作为生鲜供应链的主导者,日本的大零售商以POS数据分析系统和集合订单协调生鲜供应链的管理,并对厂家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指导。
相比之下,中国生鲜供应链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将近30年的差距,随着中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生鲜供应链正面临着重新整合和突破,而泰勒标准作业管理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三、标准作业管理推行的机遇
由于中国的生鲜供应链正处于形成和逐步完善之中,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又因投资较大使得投资者顾虑重重,但目前零售业态发展中的某些动向值得特别关注,它会为标准作业管理应用带来机会。
1、折扣店将成为拉动生鲜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的契机。
以迪亚为代表的折扣店今年将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它的超低价生鲜品销售将集中反映其成本控制水平和生鲜供应链管理水平,而标准作业管理将是决定其成本状况的关键因素。
2、OEM将成为连锁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主打方式。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即委托生产,就是品牌拥有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的“关键核心技术”来设计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而把具体产品加工交给具备条件的制造商。这种方式过去常见于IT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出口企业,随着大型零售商销售规模扩大,一些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将会成为大型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开发的OEM厂商,前提是食品加工企业必须拥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品控管理,同时具有竞争性的成本控制能力,因此,标准作业管理将是超市和OEM厂商达到共同目标的重要手段。
3、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投资者将呈多元化趋势。
由于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服务半径有限,且往往需要一定的投资量,所以只有少数超大型零售商能够承担,目前能称得上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项目屈指可数,但随着农副产品出口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关注度提高,以及大型生鲜品加工企业跨地区经营,由这类大型企业组建的第三方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将会加入到生鲜供应链运作中来。
一般来说,生鲜供应链管理中所涉及诸多问题(如成本核算体系、专业技术应用、装备更新和供应链协调管理等)全部集中于零售终端,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独自承担的。因此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投资多元化将会改善生鲜供应链的经营环境。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以财务成本控制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服务整个过程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思想是:
1.以业务流程重组(BPR)为先导。传统商务环境下,企业多按职能部门进行具体业务的运作与考核。按专业职能分别执行任务,各自处理信息,阻隔了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也降低了具体业务在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ERP要求企业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决策等不同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整合,依物流、资金流设计具体业务流程,及时汇总整理每天的营运资料,实时跟踪生产过程,处理生产中的动态信息,从而实现JIT管理和全面质量控制,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因此,实施ERP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2.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ERP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供应链跨越了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SCM从整个市场竞争与社会需求出发,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重组与业务的重组,大大改善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物流与信息流运转的效率和有效性,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延误。
3.以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中心。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关注的焦点逐渐由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客户上来,尤其是在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前台领域。CRM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其目标是通过缩短销售周期和降低销售成本,通过寻求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新渠道,并通过改进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方面来改善企业的管理。
4.全面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ERP旨在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它支持敏捷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企业管理方式(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工作方式(并行工作和协同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和优化。
二、企业信息化的一般模式
企业信息化无固定模式,一个典型企业的信息化方案应包括前台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及后台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
1.前台:建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1)建立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企业的主页、企业产品的广告宣传、企业形象的宣传、企业服务内容的介绍等。
(2)建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一是卖方解决方案:生产供应商提供基于销售的门户站点,众多的买方可以到卖方的网站上进行采购。二是买方解决方案:采购商建立自己的采购站点,为众多的供应商提供网上供货的机会。三是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在网上以中介形式将供应商和采购商联系起来,通过向客户提供会员服务收取月租费或按交易记录收取交易费。
2.后台:建立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真正信息化的企业,内外所有的工作都应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完成。这些内容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OA)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比较
为了跟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区别,我们把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为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不亚于从手工会计系统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飞跃。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电算化模式带来的影响,先对两类系统的基本特征作一对比。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1)财会部门边界范围内的独立信息系统
(2)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系统
(3)模拟人工业务内容和流程的系统
(4)事后核算型系统
(5)与业务处理分割的系统
(6)与管理控制分割的系统
(7)无法实现与企业内其他系统的数据共享
2.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1)企业边界范围内的非独立信息系统
(2)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
(3)业务流程重组以后的系统
(4)实时数据处理的系统
(5)与业务协同处理的系统
(6)实时管理控制的系统
(7)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统
四、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
1.对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在很多情况下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如电子商务产生的交易凭证、商场收款机采集的销售凭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自动记录的生产数据等等。二是原始凭证的输入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财会部门,而在产生数据的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三是大多数记账凭证将由会计电算化系统自动产生。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改变将对传统会计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2.对会计数据处理内容的影响。传统会计数据的处理围绕会计要素展开,会计信息主要是价值信息,最后形成若干通用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资本价值和最佳收益,信息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数据就可决定决策模式。这种会计方法的特点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统一的、事先确定的、综合性的、单一计量的。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共享,它存放的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数据,而不是按会计要素进行货币计量并分类、归并和综合化的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综合系统地位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资料为主,发展到对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也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空范围,远程处理、实时监控成为可能。
3.对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数据处理流程的起点由财会部门的凭证输入点扩展至企业的业务源头,进入系统的业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系统数据处理的准确与否。二是日常的会计数据处理和信息输出均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进行,除非出现计算机安全问题,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一般是不会出差错的。也就是说,只要保证输入的正确性,一般也就保证了处理和输出的正确性。因此,在计算机内部没有必要模仿手工处理流程进行账账核对和试算平衡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可直接根据实际的数据流来设计。
4.对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的影响。企业信息化以后,会计数据的生成与管理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由于集成系统处理总是以最基本的交易事项为处理单元的,因此记账凭证的数量将会十几倍地增加,再打印记账凭证将会付出较高代价。二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或不存在,或分散在企业的业务源头,再强调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书面匹配,将会人为增加冗余的业务流程和处理工作量。三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查询、使用以及财务报表的越来越趋向于网上在线的形式,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书面资料的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办法应过渡到基于电子数据的会计数据生成和管理办法。
1.1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是指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批发企业在零售企业的要求下,利用自身在流通渠道中的位置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必要的时间、以必要的数量向零售店铺提供必要的商品所形成的高效率配送系统。多频次指的是配送频度,是基于时间的概念;小批量则是指配送物品的数量单位,它反映的是订货单位或交易单位的大小。
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配送时间间隔短,配送商品批量小。这是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的基本特征:以POS及EOS等信息系统为支撑。这是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构筑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的必要条件:基于多赢的合作理念。这是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真正发挥效益的前提保证,系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帮助零售企业实现零库存,扩大经营品种,提高商品鲜度;另一方面,又给系统执行主体—批发企业带来较大的物流成本压力,同时对社会环境也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1.2批发企业开展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的必要性
从零售企业的角度而言,构建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是零售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意识的增强,零售企业纷纷采取多品种少量化经营策略,以降低商品库存、提高商品库存周转率、保持商品鲜度、适应顾客的消费需求。位于供应链中游的批发企业配合下游的零售企业构筑有效的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成为实现零售企业战略的重要条件。特别是以连锁便利店为代表的零售业态,要在仅有百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陈列上千种商品,并能及时发现畅销与滞销商品,提高卖场效率,就必须以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为支撑。
从批发企业的角度而言,构建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是批发企业强化物流功能、摆脱生存困境的必然选择。随着流通渠道重组和流通信息化的发展,批发企业在流通系统中的功能正在被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所取代。面对生存危机,批发企业只有加快批发功能调整,丰富和完善物流功能,建立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构筑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供应链物流网络,加大对零售企业的支持力度,才能获得重生与发展。
批发企业开展物流配送,具有地域、设施设备、专业技术和传统组织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可以通过强化集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分拣、配送、信息处理于一体的社会化、专业化配送中心功能,与上下游企业构筑新型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为零售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流保障。只有在批发企业支持配合下的零售企业发展壮大了,批发企业的生存基础才能更加牢固。
1.3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给批发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1)导致批发企业物流成本上升。批发企业基于零售企业增加经营品种、降低库存成本、保持商品鲜度、削减订货成本等要求构建的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正在积极发挥正面效用的同时,也为批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物流成本压力。主要表现在:仓储管理及库存成本增加;配送成本增加;在整体物量不变的情况下,配送次数的增加意味着单位配送车辆实载率的显著下降,单位商品配送成本的显著增加;配送次数的增加又导致配送车辆不足,企业外包物流费用上升;零售企业指定时间交货导致配送车辆待机时间增加,从而影响配送时间效率:信息系统投资大;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是建立在基于POS、EOS等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以实现高效、快捷、准确的订发货信息传输。EOS成为实施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的必要条件:包装费用增加;集装化包装在配送中心拆零分拣,再施加不同规格、不同材料的小包装,导致包装材料开发及包装成本上升:人头费增加。分拣、流通加工、配送等作业都需要大量的物流人员作保证,人头费支出在物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可见,以批发企业为主体的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在满足零售企业要求和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物流成本压力,因此,构建一条以批发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物流体系成为必要。
(2)导致社会环境负担加剧。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配送车辆噪音公害对人的精神、情绪、健康的影响;配送车辆废气排放对人的生理、空气、水的影响;配送车辆增多造成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增加以及对人的伤害等等。物流活动的本质就是以尽可能小的物流成本达成尽可能好的物流服务,同时减少外部不经济的发生。所以,如何减少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成为企业不容回避的课题。
2批发企业的物流功能定位
批发企业是指从生产者或其他经营者手中采购商品、再将其提供给商业用户及其他业务用户,供其转卖、加工或使用的经营活动主体。批发企业在流通结构中处于主要位置并发挥着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作用。虽然“批发无用论”的论调很高,但是批发企业所拥有的商流和物流优势决定了它仍将在流通渠道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物流功能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批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志军认为,批发企业主要有五个功能,即集散商品、加工整理商品、调节供求、融通资金与承担风险。这些功能基本上反映出了批发功能的本质特征,集散商品与加工整理商品功能可以归属为物流功能,调节供求等可以纳入商流的范畴,但是,批发企业的物流功能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商品集散与流通加工,它在综合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在参考了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批发企业的功能,特别是物流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见附表)。
从附表对批发企业的功能分类可以看出,物流功能已成为批发企业的核心功能。日本著名流通学专家田岛义博指出:“无论在日本还是美国,批发企业诞生的当初,其基本功能就是物流,物流是进行批发和能够进行批发的最大功能。”长期以来,批发企业重商流轻物流的运作模式导致众多批发企业,特别是中小批发企业的生存出现危机。进入多频次、小批量配送时代,物流已不再是商流的从属,从某种角度来说,批发企业已经到了以物流促进商流发展的阶段,这就要求批发企业必须在物流理念上进行更新。
3批发企业实现物流合理化途径
3.1建立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化建设是批发企业适应现代生产与销售,为零售企业提供高效物流配送服务的基础,是批发企业向生产领域提供销售信息反馈的最佳途径。EOS(电子订货系统)的应用是批发企业实现物流合理化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批发企业应用EOS的比重较低。EOS不仅用于订发货信息的处理,而且可以与仓库管理系统连动,提高库内作业水平。
3.2完善仓库管理系统
完善仓库管理系统应从仓库内设计、仓库内作业程序、出入库作业、商品保管指示系统、流动货架管理系统、库存管理与控制系统等方面入手,实现单位商品库存成本最低。
3.3强化配送管理系统
强化配送管理系统最有效的手段是实施共同配送。批发企业除了需要与供应链内的上下游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关系之外,为减轻物流成本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还应本着“销售是竞争对手,物流是合作朋友”的原则与同业种加强协作,开展共同物流、共同配送,发挥规模效益,共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商业企业为主导的共同配送模式分为以批发业为主导的横向共同配送和以零售业为主导的横向共同配送。批发业为主导的横向共同配送就是使批发商向综合型批发企业转型,通过商品进货的统一化、广泛化和多样化以及商品配送的共同化、规模化和效率化,顺应零售连锁商业的需要,同时集中商品信息,对零售及生产企业予以指导,逐步确立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零售业主导的横向共同配送可以由大型零售企业建立配送中心,由批发商将商品送到配送中心进行统一储存、统一加工、统一配送,在配送能力有余的情况下,还可以为其它零售企业提供服务。中小型零售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共建配送中心,再由批发企业实施配送运作。
3.4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数质量
我国批发企业从事物流的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缺陷,他们几乎都没有经过物流的专门培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更是缺乏。虽然我国物流教育培训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大部分工作岗位集中在物流企业和储运企业,批发企业物流岗位成为一片贫瘠之地,因此,加大物流从业人员岗位分流,加强对批发企业物流管理和实际操作人员的物流教育培训成为当务之急。
3.5构建物流管理指标体系
要想实现物流管理的合理化,必须建立一套能够衡量物流绩效的物流管理指标体系。现阶段,我国的很多批发企业尚未建立起一个基础的物流数据库,对物流运作的好坏只是凭感觉、凭经验,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另外,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尝试应用作业成本分析法来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改善物流作业水平。
3.6加大行政支持力度
批发企业物流是构成我国经济物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合理化实现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物流的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流通系统的合理化,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决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等问题,仅仅靠批发企业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批发企业的融资力度,引导批发企业物流向规范化、标准化、共同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物流指导,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
4结语
批发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承担着商品价值实现和转化的重要职能,所以,批发企业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战略地位。但是,由于新型流通形式的发展,制造企业、零售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流通渠道中对批发功能的掠夺,导致批发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在多频次、小批量配送时代,批发企业只有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和长期积累的物流运作经验,强化综合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功能,努力实现物流合理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诊断协会.多频次小批量配送[M].东京:同友馆,1992
2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3王健.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摘要多频次、小批量配送时代的来临为批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实现物流合理化成为批发企业面临的难题。建立有效地信息系统、完善仓库管理系统、强化配送管理系统、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数质量、构建物流管理指标体系、加大行政支持力度是实现批发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供应链 第三方物流 库存控制 管理平台
一、需求及结构分析
物流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子系统,是通过对与企业物流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来实现对物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物流管理人员及其其他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战略及运作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总成本的重要基础设施。
库存管理模块除提供基本的库存管理功能以外,还应提供对仓库空间进行优化的库存库位控制和对物料进行跟踪控制的批次管理,多业务管理所必需的分销需求计划和智能仓储管理功能;库存管理支持自由库位和固定库位的存储方法,可存储仓库的地理位置,自动生成全部或部分的新仓库模型,优化库存存量、仓库空间和工作人员的效率。管理货物跨多个地点的接收、存放、定位、取货、交叉停放、交叉存放和协调等工作;可以提供对物品的批次管理或序列号管理,对批次或序列号进行全线追踪,批控制追踪特性符合国际认证标准,帮助达到质量管理目标;实现全程追踪从采购的源头到销售的去向,即采购的起源开始、采购订单和材料构成,销售的去向、对应的客户及销售订单;采用批次控制的冻结功能,还能约束或控制批的冻结使用。根据以上分析,库存控制系统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1.库存基础数据管理:主要实现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中企业的物料信息、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等基础数据的共享与传输,能够根据下游的生产订单计算出其物料需求计划,并向上游企业实现采购;
2.入库管理:主要是日常的物料采购入库业务,运用各种库存控制策略决定物料采购活动,可以通过EDI、条形码以及射频技术实现远程的物料入库功能,填写相应的入库单据以各查询用途;并且能够与采购业务进行数据集成;
3.出库管理:根据下游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进行相关的物料出库业务。同时能够与物料配送业务进行数据共享;
4.库存调度管理:主要实现第三方物流多个仓库间的物料调度工作,解决物料配送中物料匹配与简单组装遇到的缺货问题;
5.物料跟踪管理:主要实现物料的全线跟踪服务,通过产品批次或者条形码等技术来对向下游企业配送的物料实施跟踪,以便支持产品召回与质量保证;
6.库存信息查询:该模块主要实现仓库物料信息的实时分析,提供库存控制的解决方案,作为第三方物流库存控制决策的参考依据。
基于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库存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二、平台建设目标及核心问题
第三方物流库存控制管理平台建设应达到以下目标:
1.整合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物流业务,加强供应链整体观念的培育。
2.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推动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系统无缝化对接,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平台。在国内供应链体系中,信息交互的障碍严重制约着供应链的发展。
3.强化专业化物流服务,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物流的流动效率。
4.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拉动式、低成本、高质量的精益物流模式。
平台建设中所涉的核心主要有:
(1)核心企业的选择。
在供应链的组建初期,拥有核心技术或者核心资源的企业成为核心企业,负责整合各种市场资源,使其纳入到供应链体系中,拥有很强的话语权与控制权;在供应链的发展中期,当企业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间的竞争时,拥有核心技术的制造商逐步退化为供应链的一般结点,而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提供商则逐渐变成主导力量,能够强有力地整合供应链的一切资源,构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的发展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每一个企业均要融入世界资源体系中。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变成全网络式,为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供应链运营商如果可以按照一定的约束条件,选择供应链网络结点,构成供应链体系,则供应链运营商理当成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起到供应链网络管理的主要作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选择思路见图2所示:
(2)利益分配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初始利益按责任均衡分配。对于新组建的供应链,其利益按责任均衡分配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在新组建时,供应链上的企业对共同努力获得竞争优势的预期很高,各负其责、利益按责任均衡分配的想法是各企业都能接受的,是企业间责权利均衡的结果。
第二,利益按能力等级分配。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某一、二个供应链上企业处于能力等级较高的地位,这是市场优化和选择的结果,此时,供应链上企业向其核心企业靠拢,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则核心企业以老大和唯我独尊的态度要求更多的利益并进行了实际利益再分配,这时,部分没能满足利益的供应链上企业只能有两种选择,或妥协而割舍利益,或退出该供应链,这对供应链的有效运行尚不能构成直接的潜在危害,这部分非核心企业的选择甚至以优化供应链的形式作为表象。
第三,利益按加工程度递增分配。供应链的整体是由多个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组成的网链结构,其相互利益分配地位依加工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现今企业的利益分配呈现出靠近最终消费者的企业获得较多利益的特点,则形成利益按加工程度递增分配。即初级产品加工所获得的利益少,而深加工企业获利颇丰。
(3)信息集成与系统集成的问题。
在供应链建设的初期,各个企业自身都制订了一套信息化的方案,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的集成,解决了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的问题。但是,随着供应链发展的和壮大,链内企业数量增多,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问题就会成为供应链的瓶颈。如何考虑实现供应链中企业的信息集成与系统集成,这是目前供应链面临要解决有紧迫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1)在供应链组建初期,一般采取企业各自建设,开发专用的数据接口实现集成。但由于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数据接口,数据无法跨系统进行流转与传输,因此要充分考虑将不同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集成。
2)由核心企业主导和规划信息化方案,由企业各自实施。最理想的系统集成方案就是针对于整个供应链的实际情况,由核心企业主导和规划信息化解决方案,选择功能较为强大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
3)全权外包给IT公司,整套实施信息系统。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基本特征的改变,信息系统采用自建方式存在的风险越来越大,采用外包租用模式(ASP模式)将成为信息系统的主要建设方式。
三、管理平台设计
1.运行模型的建设
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统一由第三方物流来管理与控制,采用订单拉动式的生产与供应方式,逆着生产工序,由顾客需求开始,从订单到产成品、组件、配件、零件和原材料,最后到供应商,形成物流信息的管理平台。在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处,设置原材料仓库、零部件仓库和制成品仓库三类大仓库,统一对各类物质采用各种库存控制策略进行管理。第三方物流库存控制管理平台的任务就是掌握供应链中上、中、下游企业间的生产计划,分析物料需求,协调与控制各类物质的库存,以实现精益化、准时化的库存管理,提高物流运营效率,降低库存成本,增强整个供应链的市场反应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库存控制管理平台的基本运行模型见下图3所示。
2.基干Web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库存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Web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库存管理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在这个架构中,所有供应链成员都必须以Web服务的形式来提供自己的库存相关信息,任意两个供应链成员之间都可以共享对方的库存信息,乃至于销售信息等其他信息,只要得到对方的许可。架构的核心是信息控制中心,它负责对所有供应链成员的Web服务进行管理,还负责对供应链成员的身份进行管理,在每成员处,有一子控制中心,负责对该成员提供的Web服务进行访问控制,同时提供访问的安全保障。整个模型利用Web服务来实现,充分发挥了Web服务跨平台的特性以及它的柔性,从而使这个模型更能适应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需要。
3.项目实施
在明确了项目的期望和需求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为企业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和硬件平台。系统选型的一般过程为:
(1)筛选候选供应商。项目咨询公司根据企业的期望和需求,综合分析评估可能的候选软硬件供应商的产品,筛选出若干家重点候选对象;
(2)候选系统演示。重点候选对象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向企业的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作针对性的系统演示;
(3)系统评估和选型。项目咨询公司根据演示结果对重点候选对象的优势和劣势作出详细分析,向企业提供参考意见;企业结合演示的结果和咨询公司的参考意见,确定初步选型,在经过商务谈判等工作后,最终决定入选系统。
在项目选型阶段的主要项目管理工作是进行系统选择的风险控制,包括:正确全面评估系统功能,合理匹配系统功能和自身需求,综合评价供应商的产品功能和价格、技术支持能力等因素,以及避免在系统选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贿赂舞弊等行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