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

规模效应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模效应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规模效应的概念

第1篇: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

1.旅游业。目前概括起来,旅游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概念认为:旅游业是为了国内外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联的行业。但这种太粗略的描述,让人很难把握究竟哪个行业属于旅游业的范畴。狭义的概念则认为:旅游业是在旅游者和交通、住宿及其他有关单位之间联络、代购代销,通过为旅游者导游、交涉、代办手续,并通过利用本企业的交通工具、住宿设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从而取得报酬的行业。

旅游业概念之所以难以确定,主要是因为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广泛。但基本上可以分成吃、住、行、游、购、娱等几个部分。因此,旅游业应主要包括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通讯业、旅行社业、旅游购物经营业、旅游观赏娱乐业等几大部分。其中,旅行社、旅游交通及旅游酒店被看作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另外,虽然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组织不直接盈利,但由于它们在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应纳入旅游业的构成之中。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定义可以做如下的描述: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

2.经济效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的经济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旅游业经济效应是指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目的地)经济的影响。它涉及到旅游收入、旅游就业、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关联企业收入、关联行业就业、目的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各个方面。换而言之,是旅游者的消费对旅游目的地经济各种影响的总和。

二、旅游业经济效应分类

1.按照产生时间。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即时经济效应和滞后经济效应。

即时经济效应随旅游收入流入旅游业内相关行业,能够在第一时间监测到。比如景区的门票收入。

滞后经济效应是指目前看不到、摸不着的,潜而没发的经济效应,它在时间上有一个滞后性,经历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2.按照经济价值。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经济价值,可以分为积极经济效应和消极经济效应。

积极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有利)影响。比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会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就业。

消极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不利)影响。比如,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旅游地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它的涨幅超过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涨幅,就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上的负担。

另外,按照发展的观点看待积极经济效应和消极经济效应,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所以必须用动态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

3.按照表现形式。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经济效应和隐性经济效应。

显性经济效应又称为直接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的的发展引起的经济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等外在的、能直接表现出来的经济效应。这些从当年旅游年鉴统计数字就能知道。

隐性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但在形态上检测不到,主要包括诱导效应和间接经济效应。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一系列消费活动,都会带来区域内经济收入的增加,把旅游地居民消费再次促进旅游地经济水平增长的经济效应称之为诱导效应。

三、影响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因素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影响经济效应的因素很多。根据布伦?阿彻尔(Archer)教授等人观点,影响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金额。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的金额决定着对经济效应影响的大小。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的金额越多,对当地的经济效应越明显;反之,则对当地的经济效应越小。所以,旅游消费是影响经济效应的根本因素,也是关键因素。它是旅游地经济效应的外生变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旅游消费金额达不到一定数量时,其经济效应变现得不够明显。

2.消费结构。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消费结构对经济效应中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影响特别大。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对当地的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景区、商业和公共服务业带来可观的收入效应,同时还促进了就业。在消费结构中,如果用于吃、住、行在六要素中所占的比重过大,那么用于游、购、娱的花费较小,那么目的地的旅游直接经济收入就会减少,这对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也会减小,进而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如果要促进旅游地GDP又好又快增长的话,必须调整好消费结构。

3.经济规模。旅游者吃、住、行的规模,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应。旅游目的地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的规模,吸引不同的旅行团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规模经济效应的古典解释,这种规模效应也体现在旅游业的方方面面。例如,随着乘客人数的增加,交通成本肯定会相应减少。餐饮业和宾馆业同样受经济规模的影响很大。

第2篇: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

目前,电子制造商已经把工业设计当做产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尤其是在电子产品的价值链和生态链中。

如果说苹果的设计理念是引领技术,那么对国内大部分计算机厂商来说,设计还是被动地服务于硬件、软件开发。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是:引领具有设计概念积累,很多的国际企业今天推出的产品很有可能是三年前在概念阶段已经做好了,然而目前国内很少有企业在概念阶段进行投入。

目前,国内工业设计公司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主,采用企业化运营模式的公司,比如洛可可设计公司;还有一种是基于个人工作室提供典型解决方案的公司。实际上,这两种公司都属于一种标准模式,我们称之为工作室制的小规模体制的公司。这两类公司在国内外都是普遍存在的。

不管是哪一类设计公司,我认为都可以发展得很好。如果一家设计公司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那么就把自己的微创新做好。比如说在工业领域领域找到一个很小的点,然后这个点做精了。如果一家设计公司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可以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为客户搭建战略型的设计构架,以及通过自身的品牌为客户构建他们的品牌。

我认为这种模式谈不上很艰难,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储蓄大国和消费大国,一定会形成世界上最具规模或者是世界上最顶级的设计公司。当然,洛可可设计公司也希望能够成为世界上顶级的设计公司。

一家优秀的设计公司,不能只是给客户提供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而需要告诉客户,这个设计解决方案应该在哪个渠道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硬件、软件以及制造工艺,应该在怎样的品牌定位下进行。目前,大部分设计公司还处在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竞争力,覆盖硬件、软件的产品开发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工业设计创新已经进入更强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竞争力的软创新时代。

第3篇: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

一、企业并购的相关概念

1.并购的含义。企业并购包含着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兼并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取得被并企业的产权,使被并方因被收购而丧失其法人地位,并取得被并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兼并等同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即一家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而存续,被吸收公司解散。这样的合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就是企业用现金、负债或股份的方式直接去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资产。收购指的是一个企业购买了另一个企业(可以称其为目标企业)的资产、股票等,从而得到对该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的这种交易行为,但该企业的法人地位并未因此而丧失。一般企业会用现金、债券、股票去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的资产,以获得被并企业的控制权。收购的实质是取得控制权,被收购企业可以继续存在。

2.并购的动因。一是寻求增长。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之一就是寻求企业的增长。一般寻求扩张的企业面临内部自然扩张和通过并购发展等两种增长策略的选择。但是内部扩张可能是一个缓慢与不确定的过程,而通过并购发展则要迅速的多,尽管也有一定的风险性。二是为产生协同效应(Synergy)。协同效应(Synergy)是指企业通过合并使合并后企业的获利能力高于原各企业获利能力的简单总和,即“1+1>2”的现象。通常认为协同效应来自并购后有竞争优势而提高收入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而降低成本。三是为了多元化经营。多元化意味着企业向现有产业之外的领域发展。管理者进行多元化发展的目的之一是希望企业进入比现有产业更有利润的其他领域,或者分散投资以降低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四是为了横向整合。并购企业通过并购竞争对手以提高市场份额或市场占有率。换言之,并购企业通过并购竞争对手来形成自己的垄断地位。五是为了纵向整合。并购企业通过并购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商或者自己产品的分销商以降低交易成本来巩固自己的竞争地位。六是为了合理降低税务负担。在部分并购交易中,税务动机起了重要的作用。净经营损失带来的抵税作用,以及没有使用的税收抵免额度,会对那些进行免税并购交易的企业在交易宣布期间的收益产生正面影响。

二、协同效应机会的识别

前文通过对企业并购产生协同效应的分析,我们基本对协同效应有了一点儿认识,但并购企业要想实现最大限度的协同,就必定要掌握识别协同的方法,这样才能识别出被并企业已有或潜在的协同效应,以选择到最为适合的被并方。

1.经营协同效应的识别。①经营协同效应的概念。经营协同效应指并购改善了公司的经营,从而提高了公司的效益,包括并购产生的优势互补、规模经济、市场分额扩大、成本降低、更全面的服务等。横向并购通过并购竞争对手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或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效益形成自己的垄断地位;纵向并购通过并购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商或自己产品的分销商,连接不同生产环节,从而减少中间成本来巩固自己的竞争地位;混合并购通过并购现有产业之外领域的企业,使其进入比现有产业更有利润的其他领域,以分散投资来降低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②并购双方经营协同效应识别的方法明确双方企业各自的优势与劣势。首先了解并购双方的业务规模、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情况、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财务情况、企业文化差异等方面,再根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目标,通过优势互补来实现企业想要的协同。结合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价值链。在价值链的某些环节上,并购方具有优势,而在另外一些环节上,被并方可能更具优势。因此为实现“双赢”的协同效应,企业双方就应该对各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进行合作,利用企业间互补的资源,预测协同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考虑这样的并购是否能使整个价值链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财务协同效应的识别。所谓财务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在实施并购后通过将并购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到目标企业的高效益项目上,从而使并购后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上有所提高。因此,可以用波士顿矩阵来识别财务协同效应。①波士顿矩阵的概念。波士顿矩阵法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的用来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其核心是将企业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合理的产品结构中,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得收益。决定产品结构的因素有两个:市场引力和企业实力。“销售增长率”是反映市场引力的综合指标,它是决定企业产品结构是否合理的外在因素,位于图中的纵轴;而“市场占有率”则直接显示出企业的竞争实力,它是决定产品结构的内在因素,位于图中的横轴;而圆圈的大小则表示销售额的多少。通过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会出现四种不同类型的产品。波士顿矩阵可以为制定并购计划提供一个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3-1

问题业务:该业务一般有着较低相对市场占有率和较高市场增长率,企业一般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扩大市场占有率或撤出投资的战略。前者一般经营单位盈利性较高,所需投资较多,现金流量较多,而后者的情况则相反。 明星业务:该业务一般有着较高相对市场占有率和较高市场增长率,其特点就是拥有比较少的流动资金,属于高投入高盈利的业务,一般这类业务可能会在未来变成现金牛业务,故对这类业务,企业一般要选择维护或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战略。现金牛业务:该业务一般有较高相对市场占有率和较低市场增长率,它的特点是拥有比较多的流动资金,属于低投入高盈利的业务,该业务一般比较成熟,是支持其他产品投资的后盾。一般对于这类业务,企业要选择维护或抽资转向其他产品的战略。瘦狗业务:一般是指从成熟期转向衰退期的产品,该类业务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份额都比较低,其特点是拥有较少的流动资金,属于低投入低盈利的业务。一般对这类业务,企业通常会采取缩小生产规模或舍弃该业务的战略。②识别财务协同效应的方法。分析产品业务类型和现金流量情况:区分不同产品结构下,不同的产品群分别对应的不同业务类型,同时预估它们各自的盈利情况、所需投资额的数额及现金流量情况。考虑现金牛业务带来的现金流入:若现金流入在满足企业的现金需求后还有盈余,企业可把多余的资金投入到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目标企业的某类产品中,从而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考虑其他因素:若目标企业的业务发展可以增加并购方的股东价值、市场份额或利润,其实也体现其实现了财务协同效应。

3.管理协同效应的识别。 ①管理协同效应的概念。管理协同效应是指实施并购后,企业在管理上将会优于双方企业单独管理能力的总和,从而实现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所带来的效果。②识别管理协同效应的方法。注重并购企业管理层的概念技能:证明企业的管理层在面临复杂情况下是否有相应的概念化技能,可以观察不管他们在多变复杂的环境下是否有能拎清事件间的矛盾,发现其本质,从而通过纵观全局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注重并购企业双方的文化的异同:不同企业有不同企业文化,文化差异越大,后期整合面临的苦难也就越大,所以寻找到具有较为相似企I文化背景的目标企业将对更好实现管理协同效应带来正面作用。

三、结论

第4篇: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债务成本;公司并购;主并方;财务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023-02

1基本概念

公司并购(M&A),通常指兼并与收购。通常指一个公司或企业吞并一个或多个公司或与其他公司组成一个公司的行为。公司并购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理论发展已非常成熟,但仍未对公司并购基本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经典教科书《兼并、重组与控制》(威斯通,1998)将公司接管、公司重组、公司控制和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活动统称为兼并收购,这是从广义去定义兼并收购。狭义的兼并收购一般指公司规模扩张性的企业并购、股权转让、公司重组行为。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般是从狭义的兼并收购概念出发。我国上市公司第一例并购发生在1993年,因此我国学者对公司并购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一般将并购重组分为:资产收购、资产剥离、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置换、吸收合并和股份回购。与国外学者对并购重组的概念界定类似,一般将并购重组研究范围仅限于扩张性的公司并购行为,即资产收购、股权转让和吸收合并。

2国内外相关研究

并购动机理论将关注点集中于主并方为什么会实施并购活动。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参与并购活动的主并方与被并方公司在资源整合后,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并将协同效应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在企业进行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时,由于存在企业的规模效应,企业规模扩大后交易费用的降低(Williiamson,1975),以及混合并购中实现企业生产范围的扩大即企业的范围经济(Stultz,1990),这便实现经营的协同效应。在企业的并购当中存在管理效率高的企业并购管理效率较低的企业,被并方企业向主并方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经验由主并方流向被并方,这便实现了企业的管理协同效应(Weston、Chung and Siu,1988)。而企业的财务协同效应来源于并购后资金充裕的主并方对流动资金短缺的被并方的并购活动中。资金由主并方流入被并方从而实现较低的内部资金成本优势,增强企业负债能力,节约税收和证券发行费用,实现规模经济(Myers and Majluf,1984)。企业的并购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了企业的实力与信誉,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财务协同效应:

①纵向并购和混和并购让主并方企业可以实施多样化的经营战略。产业的发展存在其周期性,处于夕阳产业的主并方可以通过兼并处于朝阳产业的公司,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从而使经济资源由并购企业向被并购企业的转移,企业的未来收益的稳定性得到了增强。

②现金流量充足的企业并购流动资金缺乏的企业,过剩的现金流量由主并方流向了被并方。被并购企业可以使用具有较低成本优势的内部资金,降低了被并方的融资成本。另外,由于扩张性的并购使企业的规模增大,实力增强,融资能力增强。在向银行进行借贷的过程中,自身的议价能力增强。

③主并方若有较多的账面盈余而被并方当年或连年出现亏损,在不纳税的情况下,并购活动可以实现企业资产的转移。除此之外,政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对参与并购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在取得大量并购数据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对并购价值创造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较早时期,国外学者从战略管理、公司财务角度出发研究并购价值创造(Lubatkin,1987;Singh and Montgomery,1987)。随着公司并购活动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学者发现仅从战略管理或公司财务角度出发无法解释并购活动当中价值创造过程。随后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多个角度解释并购过程中价值创造过程。Haspeslagh and Jemison(1991)发现并购价值创造主要来源于参与并购活动双方多种资源的协同效应。国内学者也采用了相类似的研究方法(张新,2003;李善民等,2004),其中周小春和李善民(2008)从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及公司财务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并购价值的创造过程。

由上述理论分析不难得出,从主并方的角度出发,财务协同效应理论与并购价值创造理论认为并购活动能够为主并方带来正的收益。但并购动机理论中的管理者自大假设(Roll,1986)与掏空理论(李增泉等,2005)都认为并购活动会对主并方产生负的收益。管理者自大假设认为参与并购活动的主并方管理者对自己的管理能力过度自信,或对目标公司未来收益有着过高的期望,从而对目标公司定价过高。在并购活动发生后,目标公司未能取得相应的期望收益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影响主并方公司的未来收益与财务状态。对参与并购活动的主并方产生负效应。掏空理论则认为在股权过度集中的主并方公司,股权集中某一股东手中。在并购活动中,存在大股东通过兼并活动转移公司资产与收益的现象。除此之外,国内外的大量学者通过事件研究法与会计研究法研究公司并购绩效分析结果得出并购活动对主并方产生负效应。在事件研究法中超常收益的计算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对目标公司的影响分析结果都较为统一,认为目标公司的股东在并购活动中能够取得正的超常收益(Jensen and Ruback,1983;Schwert,1996;Bruner,2002;Ben-Amarand and Andre,2006)。但对于主并方在并购活中是否为其股东带来正的超常收益则存在一定分歧。Ben-Amarand and Andre(2006)认为在主并在并购活动中能取得正的超常收益。Jensen and Ruback(1983)、Schwert(1996)和Bruner(2002)则都认为并购活动给主并方公司带来负的效应,并且不能为其股东取得正的超常收益。会计研究法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结果类似。对目标公司的分析结果较为一致,认为并购活动能够为被并方公司带来正的效应。但对于并购活动给主并方带来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

并购动机理论中的管理者自大理论、掏空理论以及研究并购绩效理论当中对主并方的分析,都认为并购活动会给主并方带来负效应。具体表现为目标公司在并购活动后收益不能达到期望值,导致主并方收益下降、财务状况恶化、负债能力减弱等。在此理论基础上,学者开始从主并方角度研究并购活动的并购风险问题。并购风险按其来源来分可分为:财务风险、市场分险、行业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财务风险将关注点集中主并方在发起并购活动后对主并方财务状况的不利变化上。Hasbrouck(1985)对参与并购活动的主并方进行分析后得出:交易规模越大,对主并方财务状况影响越大,未来融资风险也越大,反之则越小。国内学者(高巍,2008)认为主并方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时,面临较大的汇率和流动性风险,面临融资风险越大。黄凌灵、侯增杰和纪磊磊(2010)以2004~2008年88家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为研究对象,分析主并方在参与并购活动后面临的融资风险。研究发现并购融资规模、控股方式和并购频繁程度同主并方资本结构的变化显著正相关,而并购融资规模和控股方式同主并方的短期偿债能力显著负相关。

3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由上述综述可知,对被并购公司的研究的文献较多,对目标公司的影响也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但对主并方关注较少,并购活动对主并方产生的影响也未达成共识。主并方作为并购活动的发起方,掌握着并购活动的主动权,因此从主并方的角度分析并购活动给主并方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已有对主并方的融资风险的分析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分析的文章较少。黄凌灵、侯增杰和纪磊磊(2010)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试图从实证层面去分析不同的并购特征对长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但其不足在于:

①长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选取缺乏理论依据。不同企业之间的并购以及不同特征的并购,在实施并购活动后银行作为债务人关注的指标可能不同。

②仅以并购前后一年的数据样本为研究对象,没有考查较长时期的影响与变化。

③模型中引入影响主并方融资风险的变量过少。因此,本文以现有债务成本研究文献为基础,除考虑通常影响企业债务成本的财务指标外,在模型中加入了参与并购活动主并方的特有变量。对主并方并购前后一年、前后二年、前后三年债务成本进行分析,研究债务成本在并购活动前后是否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否与主并方发起的并购活动相关。以此得出主并方在发起并购活动后是否存在融资风险,银行作为债务人关注哪些财务指标,主并方在制定并购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哪些财务指标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Bruner.Robert F.Does M&A Pay A Survey of Evidencefor

the Decision-maker[J].Journal of Applied Finance Spring

/Summer,2002(6).

[2] Lubatin, M..Merger Strategies and Stockholder valu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7,(8).

[3] Richard.Roll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

[J].Journal of Business,1986,(5).

[4] Stultz R. M.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6).

[5] Williamson E.Oliver.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the Free Press,1975.

[6] 高巍,李烨,和曲娜.企业并购中融资风险的防范[J].北方经

贸,2008,(1).

[7] 李广子,刘力.债务融资成本与民营信贷歧视[J].金融研究,

2009,(12).

[8] 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J].经济研究,2003,(6).

第5篇: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

从去年开始大张旗鼓宣传的真田枇杷饮料,经历了一次包装的变更,从突出“枇杷润茶”的概念,到换成一个大大的“真田”标志,其背后是市场思路的调整,也应该是操盘人员的变动。

真田是枇杷饮料,一开始它突出枇杷润茶的概念,是一个常规的思路。在没有广告效应的时候,消费者买的肯定是枇杷,不是真田,谁知道真田是干吗的,就算是娃哈哈来了,消费者买的也是枇杷!

在真田意识到规模广告的力量后,迅速把包装做了变更,枇杷润茶放到了一小行字上,真田的标志放得大大的,同样大大的媒体声音在告诉消费者“枇杷茶饮料就是真田,真田就是枇杷茶饮料”!

没错,这是对的,在有规模广告投放的前提下,一定要突出品牌名称,让消费者知道你品牌名字本身,比知道你的品类属性更重要!

是的,规模广告的力量是可以“混淆视听”的,人们不去管王老吉是个啥,就知道它是去火的,然后在实际的接触中,大家开始熟悉这个叫作凉茶的东西,就顺其自然地了解了凉茶的去火功效,然后就把王老吉与凉茶画上了等号。这是一个大众认知中的迂回路线,是品牌广告效应的特殊逻辑。

真田的第二道沟

真田把品类概念换成品牌名称是正确的调整。走过了第一道坎,第二条沟正横在眼前。

枇杷这个品类的成熟度还不够,人们对枇杷的认知的确很有附加值,枇杷膏止咳润嗓,中药功效极佳,价值很大,但把它变成饮料卖的话,就得多考虑考虑了。

那么这类品牌的定位该定什么呢?

王老吉、六个核桃、营养快线,定位分别是怕上火、经常用脑、没吃早餐,为什么这么定?

细想这几个定位的状态:怕上火、经常用脑、没吃早餐!具备什么样的特点?一是这种状态不是病态,不严重;二是这种状态会经常发生,高频次!

饮料这玩意,就是人们喝着玩的,有谁还真把它当个能有“药效”的产品喝呢?王老吉们都是打了一个球:上火不是病,但会经常发生,不管南北方;脑子累也不是病,但会经常用脑,尤其是学生;没吃早餐当然更不是病,但会经常有,尤其是上班族。咳嗽、嗓子哑、有痰、咽喉肿、肺热,这些状态你舍得拿瓶饮料来对付一下吗?

谁说非要等到那么严重的时候才去治呢?平时多注意一下,多喝点枇杷汁不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吗?还真对不住,咱中国人从小就没培养出那么好的医病防患意识,何况人们对于嗓子喉咙肺的症状认知,更是不如上火、用脑那么普遍常有。

那真田主打的状态定位是什么呢?声音累了,不是病,但是经常发生吗?还真没感觉,俺又不天天去K歌;枇杷润肺,好像已经到了川贝止咳枇杷膏的药效,那玩意可不是平时喝着玩的啊!

第6篇: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防空导弹;快速概念设计;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TJ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3-0054-02

典型的防空导弹设计过程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概念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根据波音公司统计,概念设计所花费的费用只占整个系统全寿命费用的约1%,但它却决定了整个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的70%。正是基于概念设计阶段在全寿命周期费用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必须采用各种优化技术和手段,大力提高概念设计阶段的质量。

一、防空导弹快速概念设计的内涵

在防空导弹概念设计阶段,主要进行防空导弹方案论证及发展战略制定,确定防空导弹的外形、载荷、尺寸、质量及总体性能等。

防空导弹概念设计涉及气动、弹道、动力、总体布局、结构及控制等多学科专业,而且各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耦合。因而,导弹快速概念设计是要充分利用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耦合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以获得最优的导弹总体方案。导弹快速概念设计是典型的多学科问题,在新型导弹中表现更为突出。由于新型导弹的基本特性和学科相互影响关系复杂,较难形成闭合的、高质量的总体方案。为了解决此问题,总体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导弹各学科的特征和相互影响关系,并从顶层建立新型的一体化设计流程,即建立防空导弹快速概念设计平台。通过各学科的模块化并行设计来缩短设计周期,通过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耦合来挖掘设计潜力,通过系统的综合分析来进行方案的选择和评估,通过系统的高度集成来实现导弹的自动化设计,通过各学科的综合考虑来提高可靠性,通过门类齐全的多学科综合设计来降低研制

费用。

二、目标和内容

防空导弹概念设计应处于防空导弹研制的最早阶段,是在战术技术任务提出后,其开展目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总体指标要求,确定防空导弹的主要特征,以满足质量、尺寸、精度以及毁伤效果的设计

要求。

2.确定防空导弹设计可能达到的总体指标要求,作为研制考核依据。

3.形成各分系统指标,为其开展详细的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依据。

其中,第1项工作是核心,第2项是通过反复调整第1项的输入实现;第3项是第1项任务的结果。

根据防空导弹的组成特点,这些特征包括:外形、部位安排、弹道设计、弹体结构、动力装置、制导控制系统、引战系统、电气系统。其中,按照防空导弹组成特征和使用原理特征,可将其分解为图1所示的各种设计工作:

图1 防空导弹设计内容

其中,发动机、导引系统、控制器件、舵系统、引信、战斗部、能源等弹上设备在概念设计阶段不进行详细设计,仅考虑影响全弹质量、尺寸、精度、毁伤效果的特征设计。

(二)快速概念设计的必要性

防空导弹概念设计的困难性表现在:

1.在各种设计活动中涉及到大量计算过程,即使是这些设计活动完整执行一轮,其计算工作量也非常可观。因此,难以开展大规模设计选型工作,限制了防空导弹的设计自由度。

2.涉及到多个专业学科,大规模的子设计活动,而这些设计活动之间的输入输出又是相互关联的,如何使设计活动的输入输出达到最佳的、匹配的状态需要开展大量的指标协调工作,具有很大的

难度。

3.指标协调过程中面临设计活动输入条件的不断改变,而这些设计活动需要反复进行。因此,进一步加剧了设计工作的负担。

我国现有的防空导弹设计大都是在已有防空导弹型号上进行小规模的调整,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少快速设计手段,尽可能避免设计工作的反复性,但这种思路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防空导弹的发展跨度。为此,我们必须寻求更为快捷的防空导弹概念设计方法。

(三)快速概念设计手段

根据以上概念设计的困难性,提高其快速性的手段包括:

1.提炼形成流程化、程序化的概念设计过程,并开发支持流程快速构造和数据自动交互的软件工具,提高设计工作衔接快速性。

2.发展快速的专业计算模型(包括设计和分析),缩减整体计算规模。

3.融入多学科耦合设计思想,减少概念设计整体迭代次数。

4.在确定设计特征过程中,充分应用自动数值优化和敏感性分析手段,支持参数的快速确定。

(四)概念设计的过程

概念设计涉及到多个专业内容,包括串联、并联、迭代的混合过程,主要涵盖总体、气动、动力、弹道、结构、控制、引战等专业。导弹总体根据战术技术指标提出多种方案设想,并进行战术技术指标协调分配,初步预估导弹的发射质量、外形尺寸、发动机总冲等技术指标;气动、动力专业根据总体分配的战术技术指标进行分系统方案优化设计;弹道专业根据气动参数、发动机内弹道数据、导弹的质量质心和转动惯量数据,进行导引规律设计和弹道计算。弹道计算的结果作为结构载荷计算和控制专业控制弹道仿真的依据;结构进行结构设计、模态计算及热防护设计,将模态计算结果输出给控制专业;控制专业根据气动数据、弹体模型及动力系数等参数,进行控制规律设计并进行协同仿真。导弹总体根据分系统初步设计结果并综合考虑各学科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经过层次化、系统级的综合优化,最终形成最佳的导弹总体方案。

三、概念设计涉及专业

概念设计过程涉及的专业包括:

1.总体专业:负责总体方案构思、导弹总体技术途径选择、总体布局、部位安排、质量质心及转动惯量计算等。

2.气动专业:负责外形设计、气动计算、气动弹性分析。

3.发动机专业:负责发动机方案设计、内弹道计算。

4.弹道专业:负责导引规律设计、理论弹道计算、动力系数计算。

5.结构专业:负责载荷设计、模态计算、强度校核、热防护设计。

6.制导控制专业:负责制导系统初步设计、控制回路设计、控制器件初步设计及控制弹道仿真。

7.引战专业:负责引信、战斗部、引战配合设计。

参考文献

[1] AIAA.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Technical Committee.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on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MDO)[M]. An AIAA White Paper.ISBN 1-56347-021-7,September,1991.

[2] 王振国,陈小前,罗文彩,张为华.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 于本水.防空导弹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

第7篇: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文化资本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20世纪70年代就已推出的区域经济学概念。20世纪末,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重新归纳为一句话:“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它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产业集群出现之前,有2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就是“产业集中”和“产业集聚”。产业集中强调的是产业份额在几个大企业的集中程度,反映的是垄断状况。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而没有强调和指明企业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说,集聚在一起的产业和企业并不一定就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强调企业及其它相应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不仅具备产业集聚效应,而且存在产业集聚所没有的“协同效应”、“共生效应”、“区位效应”和结构效应。有时还可以是上述几种效应的组合。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如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硅谷IT等等,成就了世界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基地。这种产业集群方式的文化意义应当具有某种共性的特质和规律性。

1产业链的文化资本

所以,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本质区别就在“密切联系”这四字眼上。前者有而后者无。中国近年建了许多新的工业园区,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现象。确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倒是几个老工业基地,多年的积累和创新,有了几分产业集群的模样。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最具代表性的“密切联系”方式莫过于产业链。有人形容我们的工业园区的企业是“麻袋里的土豆”,互不相干。那些新兴的工业园区企业,如果只是扎堆,而没有“链化”,就缺乏现代工业化的文化意义——集群竞争价值。进入21世纪,市场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集群式竞争”。过去那种企业单体之间的竞争已经不算是竞争了,充其量可当作是鸡蛋相碰,看谁运气摆了。集团企业单体大一点,可以看作是石头,“只比鸡蛋多碰几次才碎”的微弱势力,必然也抵抗不住铁锤的打击。在竞争全球化视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优势”对垒,是透过企业形成的产业链,显示出国家和地区的力量。

在经济市场全球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大趋势下,昨天的产业链已然是一种经济文化。一种新的产业文化资本方式正在产生。高度分工条件下的产业链随着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产业链在不断增多、链条在拉长,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企业增多。这就需要一种文化来长期支撑产业内部的“链运动”。这种文化就是产业政策中的标准体系(包括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质量标准等)以及产业创新“决定权”和“影响力”。

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的确定权在政府的相关部门和相应的权威机构。企业缺乏这种资本。但企业中的最优秀分子对政府的“标准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关键性的革命性的“技术标准”。而产业创新中的规则体系,决定权应当在企业界而不是权威机构。企业界小数创新领先的企业总是瓜分创新规则体系的制度权力。因此,产业链的文化资本属于小数的企业和机构。从而是一种稀缺资源。

但这种稀缺资源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产业链的文化资本决定了产业链的技术方向和创新强度,从而影响着产业链财富的分布;产业链上的剩余财富(超额利润的大部分)的控制权滋生着产业的非均衡发展因素;社会经济财富向文化资本原产地集中的倾向,也同样滋生了地区间的非均衡发展因素。企业以及企业集团对产业链文化资本的争夺,有时比对产品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产业链文化资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竞争的结果将越来越惨烈。为了避免对产业至高点的争夺导致不必要的牺牲,产业集群的文化现象势必持续升温。

2产业集群的文化资本

产业集群不仅是多条产业链的集合,而且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是相连的。高度成熟的产业集群,更是“链上生链”,“链中有链”,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成网络化。因此,可以判断,产业集群的文化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背景下的生产关系网络文化,这种生产网络的地区集中或者大园区集中,使得产业集群文化同时具有地域性和产业性特征。这种特征为地区间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奠定了“集群文化”基础。

先前产业链的半封闭式文化资本,由于它是稀缺的,就不能满足产业集群的竞争价值需要,产业集群必然另辟新的文化资本渠道。渠道之一,就是打通产业链之间的文化价值观障碍,建立新的协同契约规则,推进产业链文化资本在产业集群内部的共享机制,构造文化资本共享互补平台。以共享机制,互补平台的模式整合出文化资本链,解决产业链文化资本的稀缺性制约因素,从而解放了产业链之间的协同生产力,积蓄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动力。渠道之二,就是以集群式创新模式(刘友金,2006)构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链。中小企业的联合与分工,形成产业链,并依据产业链的分工,承担相应的创新点,创新点之间具有高度的产业相关关系,通过规则体系联结为对应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链。这样,就打破了大企业创新独揽创新优势的格局,中小企业通过联合创新,集成各自的创新能力,分享到产业集群文化资本带来的剩余财富。

中小企业以集成式创新达到创新能力的集成(包括功能集成、规模集成,柔性集成),从而实现文化资本的集成。这是发展中国家参于全球经济竞争,提高民族经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也是消除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由于集成创新能力的市场特点,政府应积极引导、政策支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集成模式,推动集群式创新的健康发展,促进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3文化资本与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全是来源于核心技术,还应当来自于文化资本。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必然产业四个新的效应并放大原有的一系列效应,形成难以估量的集群优势。问题是产业集群为什么不易成型,答案就在共享平台的搭建需要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创新。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明显存在四大优势(曹旸,2006):资源获取优势、市场效率优势、创新创业优势和市场扩张优势。而每一种优势中,文化资本的地位不可忽视。

资源获取优势是基于马歇尔等人指出的集聚效应,人力、技术、物资以及各种配套服务机构偏好于流向产业集中的区域。因为产业所需的各类资源在产业集群地区,才能得到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用效率。而人力资源在集群式的产业中能获得更多的素质提升机会和事业发展空间。也就是处于集群中的企业,共享着集群文化资源,这类文化资源的核心优势必然与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多样化集成有关。文化资本一旦在产业集群中被集成起来,资源吸引效应就会加快,企业依此而迅速成长起来。因此,集聚效应必须依赖集群共享平台的文化资本路径。

市场效率优势可以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去理解,那就是企业通过集群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可以从交易费用节约上来注释,即通过产集群的信任机制和共享信息平台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集群文化的竞争价值观根植于社区关系网络,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会因为共同的集群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理念而变得稳固和持续。并且,经过长期的交往和交易积累出高度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质量,信任与承诺,合作与共享的行为基础不断夯实,产业集群文化对社会文化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

创新创业优势,集群文化资本促进企业间的“竞争模式”逐步走向“竞合模式”。竞合模式的协同效应,通过创新链提升产业的整体技术质量,扩张市场空间,使得集群的共同生存和发展空间快速放大,创业的成功机率增大,吸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的能力也在放大。总之,文化资本的存在与产业集群的优势是不可分割的产业价值整体。

4.文化资本与集群发展动力机制

集群发展一般会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都会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但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的因素必然来自内部。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创新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最核心的动力来自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集成有效性既依靠专业化分工、知识共享、网络作用、集群学习、资源获取等五大基本条件的成熟,也依赖于集群文化价值观的一致和园通而形成的集群文化资本。

产业集群发展的最显著的外部特点是生产部局的地理集中性。大量的高度相关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时,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在初期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经过多轮市场价格竞争的洗礼,企业创新链逐步成型,竞争机制转换为“竞合机制”;在价值链分工的基础上,通过蓄积社会资本、网络效应和外部经济性,完成集群文化资本的积累。积累的文化资本达到启动的当量级,集群发展引擎被激活,牵引产业集群高速向前发展。

第8篇: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产业;知识产权;保护

关于产业集聚、知识产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不少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章在知识产权和产业集聚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一、知识产权的相关定义

知识产权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知识产权广义的定义最为突出的是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规定的知识产权内容:版权、邻接权、出版权、地理表识权利等,概括起来就是权利人对其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狭义的定义主要指的是版权、商标权和专利权。

我国目前对知识产权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其主要流行的说法有两种:郑思成的“智力劳动成果享有说”和刘春田的“智力成果和工商标记统称说”。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所谓的保护就是指知识不能受到拥有者或者是拥有者同意使用者之外的人侵犯与损害。唐海燕、程新章对知识产权的概括为:一是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排他性,二是知识发明者即知识产权者将自己的发明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当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来说,形成系统的、具有法律效益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必然要对新产品流动和排他性两者之间进行权重分析,从而保证公共福利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的良好运行。

二、产业集聚的相关定义

(一)产业集聚概念的产生阶段。产业集聚的概念主要产生于19世纪末,马偕尔最先提出集聚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也就是市场中小企业的集聚可以表现出大企业的规模效应,中小企业在集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信息、技术等企业信息的交流。但是产业集聚一词的具体概念首次提出还是韦伯的区位集聚论,他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立足于集聚经济的角度,进而分析产业群的集聚因素;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中基于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产业集聚现象的原因,他把集聚作为位的变量综合考虑生产、运输和市场销售环节的成本,从而得出产业集聚区是成本最低的区域。

(二)产业集聚概念的发展阶段。产业集聚概念的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末期,代表人物有克鲁格曼、Theo、Rolelandt以及Hertog。其中克鲁格曼的观点集中为“经济地理学说”,认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受到企业规模、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等基本要素的影响,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的主要制约因素取决于要素之间的经济联系。即使在技术外溢很低的产业之间也能形成集聚,但是这种因素并不能对产业的集聚产生很大的影响。Theo、Rolelandt和Hertog则进一步对克鲁格曼的观点进行补充解说:为了实现技术的互补,并且从互补的技术中获取收益,降低生产成本和创新风险,依赖性较高的企业、中介机构、知识生产机构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聚。

本文认为,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依赖于产业而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的状态,而这中状态是不稳定的。其受到来自于人员流动、生产成本、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集聚的研究

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集聚的研究理论相对较少。但是在实际的案例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的地方,其产业集聚区模仿现象就会严重,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的地方,产业集聚区内创新意识就会高。因而,张杰,刘志彪认为这种集聚区内知识产权的弱保护状态下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杨皎平等则认为过度的知识溢出带给企业的利润增加只是一种短期的趋势,如果从古长期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的保护会抑制企业的创新,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集聚创新网络建立前。

尽管,当前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集聚的直接研究无法给与我们借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经济政策和产业集聚方面入手,寻求我们需要的支持观点。Fujita and Hu在提到中国1985-1994年的地区差异时,他认为出现这种地区差异的现象与当时经济向沿海地区倾斜的经济政策有直接的关系,而这种经济政策的出台,与经济活动的集聚又存在着一定的关联。Nishimura和Okamur在考察日本产业集聚与研发生产例之间的关系时,对229家小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单独的集聚项目并不能实现研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研发生产力的发展,要适当的构建集聚网络。Zhang在衢州氟硅次产业集聚的案例缝隙中得到的结论是,集聚衢州的崛起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指导。并且依靠集聚间的创新协同进化。可见,经济政策的差异对产业集聚水平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结语

从以上的文献观点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知识产权的研究方面,普遍性观点则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制度,能够影响企业的经济利润。经济政策的出台能够影响企业聚集现象的形成,并且能在微观方面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但是不足之处就在于企业经济行为的关注点大多都是放在企业的经济创新,而忽视了企业集聚过程中区位优势的研究。涉及知识产权和产业集聚的研究更是不多见。因而,将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集聚研究归集到统一的研究框架中,从而加大知识产业保护空间效应的研究。但是在加强知识保护的相关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加强知识产权可以促进产业集聚现象的形成,而有的人则认为不利于产业集聚想象的形成。研究的内容无一不是都肯定了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的关联机制。这种关联机制中,两者的关系既有学者认为是单向的,也有学者认为是双向的。不同环境、区域、政策、行业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产业集聚现象产生的影响也不是相同的。

参考文献

[1] 董雪兵,朱慧,康继军,宋顺锋.转型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增长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2,03(18).

第9篇: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

摘 要 现代运输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现代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有效手段;运输规模经济是促进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规模经济、集约化经营出发,分析研究了运输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新途径和举措。

关键词 运输 规模经济 集约化 举措

中图分类号:F550.6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实现实质性的飞跃,道路运输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改善的力度在日益加强,不断地出现新的运输服务项目和服务类型,同时运输需求多样化程度不断增加,因此,道路运输业的改进是巨大而深刻的。在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地存在着规模经济现象,推动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合理、适度的促进运输业规模经济的发展。运输企业对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进行投资,只要提高自身运输能力、拓展与相关同类企业的合作,加强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巧妙地采用现代运输组织技术并加强现代技术应用等,实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加速运输企业规模化的发展,实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从而推动整个运输业高速发展,是今后发展运输业的重要的思路和趋势。

1运输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而最终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公司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运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运输总产出的扩大,平均运输成本不断下降的现象,运输业规模经济的概念与一般工商业的规模经济的概念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规模经济都是指产量增加会引起平均成本降低,不同点是由于运输产品的特殊性引起的,而这个特殊的多产品行业使得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几乎无法分开,并使它们通过交叉方式共同构成了运输业的网络经济,因此,将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可概括为:随着运输企业经营规模或服务区域及密度的增加,服务的平均成本逐渐降低,盈利水平明显增强的现象。

2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

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粗放型是指企业投入产出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资本投入、劳动力的投入,而不是主要依靠应用技术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是一种资源耗费大、资金周转期长、社会损失浪费大、生产效率低下的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主要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不断提高、要素含量的逐渐增加和要素投入的不断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不断优化,从而使得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的经营方式。

具体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是指,通过对运输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将运输网络、运输工具、运输场站设施、资金以及劳动力等各项生产要素的更有效的组合,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具有发达的专业分工水平和高效协作运转的综合经营方式,使运输企业最终实现管理集中化、经营高效化、生产专业化、运转统一化、发展规模化。

运输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主要是以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为主,企业的发展以严重的资源消耗和较高的成本为代价,导致规模经济效应较差,因而盈利能力较低,发展缓慢,所以,集约化经营以其自身的合理性和明显的优势,成为了现代运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集约化经营的合理性和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集约化经营的核心是提高运输活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2)集约化经营必然要求运输体系内运输结构的不断合理优化,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3)集约化经营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可以使企业更有效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3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新举措

3.1提高运输市场集中度

我国运输市场集中度偏低,规模经济效应较差,为适应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按照相关的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增加市场壁垒;提倡经营者联合发展,以便实现运输市场的集中化;促进大型运输企业的形成,使其成为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经济主体,逐渐实现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运输市场集中度越高,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就越能更好发挥,通过对运输市场结构优化,充分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

3.2鼓励运输企业向综合运输集团发展

在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前期下,以现有运输企业为基础,鼓励企业联合发展,组建大型综合运输集团。统一企业的管理行为,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发展,使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企业要从整体和长远着眼,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通过有效的资金整合、资源的共同利用、良好的分工协作、相互的密切配合实现共同提高经济效益。

3.3实现运输企业网络化经营

应该加快运输网络化建设,形成快速、高效、优质的运输网络体系,改变运输市场独立经营的现状,提高运输效率。鼓励运输企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向全国拓展,形成以干线运输为主,各种服务一体化的多功能运输网络体系。充分应用现代互联网、通讯技术,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运输企业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综合运输,2004年第06期.

[2] 马煜华.道路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3] 郝敏.运输规模经济与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J].知识经济,2013.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