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发区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承载这些大型企业和巨型产业的正是2008年4月才设立的省内首家××××工业园。一年来,××××工业园满载希望,硕果丰实:16个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协议投资总额168.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亿元。总投资11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60亿元的南玻多晶硅项目一期工程顺利投产,总投资30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启动二期年产18万吨有机硅项目建设。
到2012年,宜化、兴发、南玻、全通、三新等5大企业现有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工业园将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带动整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工业总产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工业园,已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观势:起航正当时
2005年,国家正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六省争先进位、竞相发展。××作为“中”中之中,区位优势明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发挥综合优势,努力把××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支点,以何力量撬动?
省委、省政府将希望的目光投向××。2007年8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赴××密集调研,研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问题,明确表示,全力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为××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支撑。××,在迎来第三次历史机遇的同时,也肩负压力与责任。
为了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首先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破除广大干部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观念;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思想,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于突破观念;破除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观念,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其次,树立战略眼光。把××放在中部地区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把握,找准差距,自我加压,制定了“努力走在省内同等城市发展前列,保持第一的位置;努力走在中西部同等城市发展前列,重点追赶洛阳,力争进入前三名”的宏伟奋斗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新一轮大发展蓄势待发。
借势:四轮驱动好乘风
××要发展,开发区是龙头。为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各县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市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打造沿江工业经济走廊”。
××开发区发展加力,龙头劲舞:一方面,不断创新完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对东山、××、白洋园区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园区功能重组,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园区错位分工、优势互补、有机链接、协调发展。东山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的高地;白洋园区重点发展重工、化工等产业。另一方面,不断寻求契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搭建新的招商引资平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契机随之而来。2007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加工贸易等政策不断调整,沿海发达地区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政策优势弱化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需求日趋强烈,产业、资本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2008年4月,××被认定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政策优势进一步显现,加上原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对沿海地区企业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正值此时,原××市委书记厉有为访问××,指出××与××两个城市有很强的互补性,提出“经济北上、文化南下”的战略设想,以加强××与××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市委、市政府对××的综合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后,决定在××开发区建设××××工业园,为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平台。2008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全省首家××××工业园。2008年7月,××××工业园隆重奠基。
××××工业园的奠基,不仅为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资本向××、××转移开辟了快速通道,为××打开了更加开放之门,更与东山、××、白洋园区一起,形成“四轮”驱动之势,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加速器”。
运势:今日园区别样红
为了推动项目、资金、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迅速上规模、上档次,××××工业园一开建,就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
加强招商引资、尽快吸引一批项目入驻,成为××××工业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主要领导大员上阵,亲自带领招商专班,分期分批奔赴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闽三角地区,大力宣传推介××,积极参与专题招商,精心谋划产业招商,组织专班叩门招商,全力推动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高技术、高产出、高附加值和财源型、环保型、产业带动型、就业带动型项目,先后在××等地组织大型招商推介会20多场次,接待客商到开发区考察100余批次,与云海通讯、好易通、同洲电子、海王集团、立白集团、志高空调、怡亚通等一批国内上市公司、知名企业集团和3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进行广泛接触,请商、拜商1000多家(次)。
一时间,沿海刮起“三峡风”。韩国工业园、欧赛电池工业园、高档包装材料科技园等一批××企业家投资项目纷纷落户××××工业园。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吸引新项目落户××××工业园,××开发区及时调整招商工作思路,将招商重点区域进一步拓展至××、河北等环渤海湾地区,立足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积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企业市场布局调整找项目。2008年12月18日,××建国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1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顺利落户××××工业园,为××工业园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项目建成后,将使××××工业园再添一个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并带动××××工业园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极薄涂镀板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保增长、调结构,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到2008年底,××××工业园已有34个项目落户,协议投资总额高达230.7亿元,其中,30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
为了使××××工业园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快速发展,××开发区对园区进行了高起点规划,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并按照“配套环境最好、行政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要求,坚持“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随项目跟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投入,优化承接环境。一年来,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筹集资金近10亿元,迅速启动××××工业园水、电、气、道路、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工业园首次进行土地成片开发,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先后完成了横十一路排洪箱涵、迎宾大道综合改造工程和金岭路南向延伸段建设,启动了先锋路综合改造工程,实施了先锋路、迎宾大道、光伏产业园三大片区共4675.84亩的土地开发。为了弥补硬件上的不足,××开发区在行政服务上下苦功,以企业家需求为第一要求,以企业家满意为第一标准,全力为入驻企业提供“三全一零两带”(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零距离服务,为客商提供一条隔离带、一条联系纽带)保姆式服务,努力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条件不行感情补”。
“软硬兼施”的环境建设,为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工业园建设仍风景独好、热火朝天:南玻多晶硅160兆瓦硅片、韩国工业园、欧洲电池工业园、铝硅合金、年产10万吨窑法磷酸等项目在××××工业园率先开建;宜化、兴发精细化工园等原驻地企业也看准××工业园的潜力,随之而上,在××××工业园大手笔投资,建设15万吨离子膜烧碱、10万吨保险粉等项目;九天环保等孵化企业依靠科技,募集资金,在××××工业园率先实现产业化。2008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宜化磷酸二铵二期、三新磷化10万吨tcp、兴发精细化工园4万吨草甘膦等一批项目顺利投产。
××××工业园,在危机中坚实基础,积蓄后劲,迎来又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
乘势:科学发展快扬鞭
今年一季度,××××工业园逆市而上,喜迎“开门红”。1月9日,南玻多晶硅一期年产1500吨高纯硅材料项目历经1年多时间的紧张建设,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顺利投产,成为国内建成的最大多晶硅单条生产线。整个南玻多晶硅项目建成后,将在××××工业园形成以多晶硅材料为龙头的“高纯多晶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实现工业产值近千亿元。
2月15日,由××兴发集团投资6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二期年产18万吨有机硅项目在××××工业园顺利开工。该项目充分利用××硅石等资源和××工业园内的其它原材料和公用工程设施,生产“工业味精”有机硅中间体产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7.2亿元。
2月28日,签约仅两个月的三峡全通年产500万吨涂镀板项目完成近百项前期工作,顺利动工,再次刷新了项目建设“××速度”,将××××工业园建设带入新。目前,项目现场共有13支施工队伍2000多人在昼夜不停进行厂房施工,另有多支外协施工队伍辅助施工。
新项目开工的同时,一批在建项目也在××××工业园顺利推进。兴瑞化工年产15万吨离子膜烧碱、金信化工年产3万吨甘氨酸等项目顺利投产,投资3亿元的宜化年产10万吨保险粉项目一期计划
今年6月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欧赛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加紧建设,计划今年9月投产。一季度,××××工业园共有48个工业项目顺利推进,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达到2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6亿元,同比增长55.46%。
项目的加速推进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目前,××××工业园已聚集精细磷化工、多晶硅及光伏、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五大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2008年,五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82.5%。
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着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驱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发展支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具有河口特色的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以优化技术结构为目标,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增强知识、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
业化。
坚持绿色发展。以优化用能结构为目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降耗治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广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技术应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坚持融合发展。以软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坚持集聚发展。以优化布局结构为目标,统筹规划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技术、资金、人才、装备、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和有效整合,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一体化、园区化、基地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一、体制机制在各方支持中有所完善
3月份班子调整以来,按照市委31次常委会精神,积极稳妥地做好体制、区划调整工作。既充分贯彻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开发区”的决策意图,更牢固树立与各区、部门共同建设中心城市的战略思想,主动沟通,相互理解,争取支持。目前,民政、水利、农业、林业等由市职能部门派员驻开发区管理;教育、卫生、文体、广电等社会管理职能已划归吴兴区管理。妙西、道场7个行政村的划转工作基本到位;太湖度假区的体制分离、人员划转、资产划分、白雀乡管理移交等工作基本完成。同时,开发区内设机构、职能、人员进行了适度调整。经过理顺完善,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内外关系得以改善,尤其是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管理、工商、财税、安监等相关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为开发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二、招商引资在克难求进中卓有成效
牢固确立“招商为重,项目为本”理念,真正把招商引资定格为开发区第一要务。按照“出实招、高招、狠招”的要求,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充实力量、配强队伍,完善机制、拓展网络,全力推进“一号”工程。利用外资取得重大进展,20*年实到外资首次突破亿美元大关,并初步呈现“项目好、基础实、热情高”的良好发展态势。项目好:全年利用外资项目30个,其中新批项目21个,增资项目9个。工业项目23个,占77%;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6个,占53.3%(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个,占33.3%);23个工业项目中,属开发区重点培育的四大主导产业项目15个,占65%。体现了“工业为主”、“大项目为主”、“高新技术项目为主”的要求。基础实:采取“五个一批”(选调一批、聘用一批、特邀一批、兼职一批、驻点一批)的方式,充实了招商人员力量,整合了三个招商局,委机关专职招商员已扩充至31人,凤凰街道、杨家埠镇也分别建立了招商队伍。专业招商队伍的结构更趋合理。先后在上海、北京、深圳、苏昆、东莞、青岛、温州、甬台等国内8个地市,以及韩国、德国设立了招商办事(联络)处,抽调骨干力量驻点招商;与国内外11家涉外部门和投资中介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努力拓展境内外招商网络。以队伍建设和源头招商为重点的基础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热情高:由于理念的深化,举措的强化,机制的优化,全区上下“招商难、难招商”的畏难情绪得到有效扭转,“大招商、招大商”的激情得到充分调动,“一切为了招商、一切围绕招商、一切服从招商”的氛围真正形成。
三、平台建设在整体筹划中加快启动
按照“提升老区、加快南区、启动北区、筹建西区”的发展布局,突出以西南商住区、杨家埠工业区两大区块的启动建设和凤凰工贸区的环境提升为重点,完善规划,强化配套,拉开框架,建设新的发展平台,营造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规划编制不断完善。精心编制了西塞山分区(包括杨家埠工业区)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完成西南分区规划调整和凤凰分区控制性详规的修编。着手开展康山分区的规划前期工作。深化了安置社区、公建设施、综合管线等各类专项配套规划。委托国际知名的美国易道公司,对二环西路两侧、长湖申线沿岸、湘几漾、桥头公园等重要区块进行了景观设计。做到超前规划、系统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二是重点工程启动建设。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西南商住区和杨家埠工业区整体开发建设方案。成立了西南、杨家埠区块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干力量现场办公,靠前指挥。二个区块的情况调查、规划设计、项目报批、政策处理等前期工作基本就绪,骨干工程启动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基本完成了104国道(西大门)改造、西塞路改建、申嘉湖高速公路、高速客运中心、凤凰垃圾中转站等市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和建设任务。全年累计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工程44项。开发区扩容的报批、*出口加工区的申报、南太湖科技创业中心的筹建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三是环境建设全面实施。按照“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有序化”五位一体,“围墙、路灯、立面、广告、拆违”五个统一的要求,实施了“局部强化、全面提升”的环境建设工程。凤凰商贸区陵阳路等6条道路的整体改造基本完成。(凤凰西区、*南大门、西南工业区环境改造工程正在加紧实施,今年3—4月份可全面完成)20*年全年实施道路、绿化、亮化改造提升工程16项。新增绿化面积4.5万平方米,改造绿地面积55万平方米;亮化做到“全覆盖”。城市面貌和整体形象明显提升。
四、工业经济在服务扶持中提速增效
坚持以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年”、“工业经济服务年”活动为载体,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服务引导,加大政策扶持,注重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一是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将项目推进作为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按照“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的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强化协调,全力推动工业项目建设。特别是从9月份开始,开展了“项目集中推进大行动”,有力地推动了澳普兰医科电子、宏运实业(韩资工业园)等一批当年新批项目的全面开工。全年在建工业项目60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28个,机床厂、欧美化学等18个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实现了“凤凰西区签约项目全面进入主体施工、西南工业区重点落地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的目标。为确保项目的用地指标,一方面,在国土部门的支持下,积极争取省集中指标,全年落实土地农转指标2000余亩。另一方面,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成熟度不高或受投资能力所限而无法正常实施的项目,充分与投资方协商沟通,对用地实行回购、置换。一年来,先后完成了“长城电子”等8个项目用地的回购、置换,盘活存量土地1530亩,有效地缓解了用地紧、用地难的问题。二是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强。专门设立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牵头负责项目从审批至建成投产期间的内外事务服务。成立开发区项目推进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项目推进专题会议,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研究部署推进措施。完善项目“三级”(委领导、中层干部、联系人)联系制度,项目联系到人,责任落实到位。推行“服务台帐制”和“限期办结制”,优化服务举措。中科英华、大洋电子、天外、泰玛士等一批重点增资和扩建项目顺利实施。开发区派专人到大享玻璃有限公司开展蹲点服务,使企业顺利实现扭亏为盈,走出困境,步入正轨,20*年完成产值1.7亿元,利税5500万元,实现利润4000万元。三是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在年初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快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意见”,设立100万元的科技创新资金,引导企业加大工业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做大规模,提升水平。全年实施的60项工业投入项目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41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29项;属新材料、特色机电、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43项。投入规模居历年之最,且投资结构更趋“高新化”。当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总数达到20家);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3项;列入省级以上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项,其中国家级1项;列入省级以上新产品35项。当年新增“亿千企业”4家,总数达到12家。
五、各项事业在统筹和谐中稳步推进
坚持服务中心,统筹兼顾,推动各方面工作上水平,出成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营造社会安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一是农业农村工作有新加强。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引导利用村级留用地资源,做好发展集体经济文章,九九桥村、罗师庄村新开工建设标准厂房7.6万平方米。大力实施了12个行政村的村庄环境整治,20*年全年新增受益人口9300人,累计受益人口50366人,受益率达85%。抓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转移工程,推行“订单培训”,提高受训农民就业率,全年组织培训人数2591人,转移劳动力1122人。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年参保人数40351人,参保率达到94.3%以上。二是城市管理水平有新提高。确立“大管理、大服务”理念,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以道路保洁实行“区块责任制”为试点,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公用事业管理改革步伐。推行“18小时保洁制”,开展“全天侯”综合巡查,市政维护、绿化养护、环卫保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四城联创”为载体,结合湖笔文化节、“创模”、“创园”等活动,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围墙“白化”、消除“牛皮癣”等专项集中整治,城市形象有了明显改观。采用“户集、村收、镇(街道)运”的方式,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城郊结合部农村的环卫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整体改善。会同执法部门加大巡查力度,抓好规划区内的拆违工作。三是社会事业有新发展。积极推进平安创建,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妥善处理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效地消除了矿山生产和公共场所中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社会环境总体保持平稳。高度重视困难低保对象的社会救助,当年新增130名。整合社会资源,深化“就业援助、老年服务、慈善帮困”三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社区环境,构建文明和谐社区。精心组织承办了第六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和20*第三届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计划生育、卫生、教育、文体、民政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人武工作成效显著,征兵工作被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先进单位。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已成为安徽地区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区域,大大促进了安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它的发展不仅使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增长点,而且带动了整个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与结构的调整,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产业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郭春,张光明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不同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1]。刘旭研究发现,目前安徽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不足主要是集聚度不高、产业层次不好,并提出了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2]。李建峰等对黑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透析,特别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的问题[3]。綦良群,孙凯应用协同学理论并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开发区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机理,提出了促进和保障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4]。赵美,于春田采用回归分析法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论证了发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5]。李向东等利用可拓工程方法,建立评价经济开发区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和物元评价模型,结合评价指标对经济开发区产业安全的影响程度,为更好地保障我国经济开发区产业安全提出了相应对策[6]。彭练等选取全员劳动生产率、贸易特化系数、R&D强度三个指标来分析比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对于促进产业的发展一些看法[7]。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发现,国内众多学者虽然对经济开发区产业的发展与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是对经济开发区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实证研究,大多直接采用理论的不平衡的单方面因素分析方法,而没有采用社会经济统计方法建立综合经济测评指标。鉴于此,本文使用了统计软件SPSS社会经济统计方法,进行因子得分分析,设计了安徽省经济开发区产业测评指标体系,同时参考《安徽省2009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安徽省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
2实证分析
2.1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为了反映安徽省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状况,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全区企业经营收入(x1)、工业总产值(x2)、进口总额(x3)、出口总额(x4)、税收总额(x5)、财政收入(x6)、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7)、基础设施投资总额(x8),以上指标代表经济开发区经济产值,反映其总体经济实力;从利用外资方面考虑,有当年新批进区外商投资企业(x9)、新批外部投资项目投资总额(x10)、合同外资金额(x11)、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x12);还有利用内资情况,有当年新批进区省外境内企业(x13)、当年建成投产企业(x14)、合同引进省外境内资金金额(x15)、当年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金额(x16),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利用内资情况,反映吸收内、外资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资金的投入效率和利用率。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2009年统计年鉴》,为了全面对比、系统地分析评价安徽省近年经济开发区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安徽省两类开发区,即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6个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经济指标。这8个省级开发区分别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合开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合经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试验区(简称合瑶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芜开区),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蚌开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铜开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安开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滁开区)。
2.2研究方法
依据上述经济开发区产业经济测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省两类开发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评,先将数据标准化处理,然后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得分和区域总得分对各开发区进行排名和分类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找出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存在的问题和区域的相似性。
2.3经济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水平及问题分析
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的因子分析得知,全区企业经营收入、工业总产值、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税收总额、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当年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金额在第1个因子上的荷载较高,权重为53.64%,意味着它们与第1个因子的相关程度高,因此第1个因子主要是经济开发区产值因素。基础设施投资额、当年新批进区外商投资企业、新批外部投资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外资金额,在第2个因子上的荷载较高,权重为18.28%,因此第2个因子主要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因素。当年新批进区省外境内企业、当年建成投产企业、合同引进省外境内资金金额在第3个因子上的荷载较高,权重为18.21%,主要为利用内资情况因素。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91.13%。安徽省各开发区综合得分排序见表1。根据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两类开发区发展速度均很快,经济总量已有相当规模,两类开发区发展均已成为安徽经济的新增长点,两类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均日益显现,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但两类开发区的区别如下:①高新区在经济总量、开发效益方面超过经济技术开发区;②高新区的产业和产品分布较集中,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为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产品仍占有较大比重,但产业、产品分布较宽泛;③高新区在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吸引人才方面的成效更明显,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引进外资、外企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绩更为突出。具体分析来看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合经区和合开区,合经区的F1得分和F3得分都较高,说明合经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全区的经济产值以及综合利用外资和内资的基础上,同时合经区的全区企业经营收入是8个主要开发区中最高的,在利用内外资上处于8个主要开发区的第二的位置上。合开区的F1、F2得分虽都为正值,但F1和F2得分较低。主要是因为全区的经济产值和利用内外资的金额在8个开发区中均较低,内外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合瑶区的F2得分最高,突出的表现在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基础设施投资额均较高,说明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带来的效益较大。F1得分为正值且不低的另一个开发区就是芜开区,其在全区经济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均不低,属于综合效益较好的开发区。这四个开发区,在进出口方面,出口额都远远大于进口额,是典型的贸易顺差区,因此经营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方面都很好,但也说明产业总量较小,领军型的企业还未完全形成。铜开区在F1、F2的得分均为负值且较低,其全区企业经营收入处在倒数第二位,工业总产值处在倒数第一位,开发效益水平,但在F3的得分最高,说明它能充分的吸引并利用内资的能力较好,但也说明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过度依赖内部资金,但在外资利用效率方面较低。同时进口远高于出口,贸易逆差较明显,说明其在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较为缺失,没有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没有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可以说其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不够。蚌开区、安开区和滁开区。这三个开发区的因子得分情况很相似,都为负值且相近,发展水平在这8个开发区中处于中下等水平,蚌开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产能效益转化不够,由于自身条件原因,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能力较差,企业融资能力差,投入不足会导致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障碍,其发展过程中瓶颈较多。安开区虽然进出口基本平衡,全区的企业经营收入却大大高于其他两个开发区,主要还是得益于固定资产的投资,而滁开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较落后。由此可见,经济开发区产业化是一项综合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安徽省各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内外资的资金支持、技术产品的创新性、成果转化率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等因素,但安徽省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度不高、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效益、规模相近,主要原因是产业的差异性不明显,产业同构化严重,可以说经济开发区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经济开发区产业能不能产业化,产业结构差异化,实现平衡高效差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关键是看能不能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关键词】:开发区、产业、空间、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 F127.9文献标识码: A
现状概况
区域位置
台江经济开发区北与黄平县谷陇镇、施秉县双井镇隔清水江相望,西与凯里市凯棠乡连接,南与凯里市交界,地处台江、施秉、黄平、凯里三县一市的结合部。
行政空间
开发区位于是台江重要的工业聚集地,东至革一新寨,西至革一后哨、台盘羊岗拖,南至台盘打鼓洞,北达清水江南岸;经济开发区涉及革一乡屯上、田坝、大寨、新寨、后哨、江边、排生村和台盘乡南尧、阳芳、空寨、棉花坪、台盘、平水、龙井村等14个行政村,规划总用地面积43.87平方公里。
自然环境
开发区北抵清水江,南临巴拉河,东靠大塘溶洞景观区、且距镇远历史文化名城60左右,具有丰富的山水空间环境和外部景观条件。开发区气候湿润,各村平均海拔在600—800米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多为山间平坝;平均降雨量1000—1200毫米,平均气温在15、16度,适合农作物生长及人类居住。
革一有“精品果园”之称,以金秋梨、枇杷、西瓜、杨梅、葡萄、柑桔、布朗李等最富盛名,是“枇杷节”的发源地、“梨花节”的故乡;台盘也具有成规模的金秋梨种植,同时,盛产高品质的木姜子。
人文环境
开发区内苗族占90%以上,苗族民族特色突出、文化气息浓郁。具有发展旅游的先天基础。台盘阳坊村有13年一次的牯藏节,是黔东南苗族同胞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农历11月第一个卯日,是台盘青衣苗年,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相关规划及要求
台江县总体规划(2011——2030)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构筑“一心三轴两副”的的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革一、台盘均处于“沿台(盘)--镇(远)公路工业经济聚合轴”上;同时,革一还是县域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两个副中心之一。
革一是县域西北部中心,以工业化为主的新型工业城镇;台盘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城镇。
县域分别以旅游、工业、生态为主,从南到北划分为三个经济分区。革一、台盘构成了以革一为中心的县域西北部经济区;革一布局了工业聚集区,主要发展民族家纺制造、新型制药业、生态产品加工业、建材工业和运输业。
城市规划区统筹发展
“一城一区,一轴两带,绿楔相隔,协调发展”;一区指台盘—革一工业聚集区;两带是指沿台拱—台盘—革一二级公路连接台盘—革一工业聚集区与主城区的产业服务连接带;沿台盘至谷拢二级路连接台盘工业区与革一工业区的台盘—革一工业聚集发展带。
绿楔相隔: “一城一区”之间的生态、景观绿地,主要包括山峰、沟壑、基本农田、山地、生态敏感地区等等,它们可以满足城市和谐持续发展、生态友好及景观优化的需要。
2)功能协调
主城区:主城区是台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旅游服务行政、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商业金融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城区。
台盘——革一工业聚集区:以发展建材加工、新型制药、民族纺织、食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为主的工业聚集区。
台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30)
总体定位
台江经济开发区是凯里城市经济圈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民族制药、特色商品生产加工业和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依托政策及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吸纳高效创新型企业,培养现代产业工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产业空间发展
1)北部片区: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加工组团:位于北部片区东北端,集中布局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加工业。制药业以国家药典的成熟药品、苗族民间药剂、本草制药和生物制药等深加工产业项目;逐步培育精细化工业的成长;特色食品加工业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重点发展品种有蓝莓、金秋梨、茶叶、魔芋、畜禽、早熟蔬菜、红蒜、杨梅、枇杷等农产品深加工,形成农—工结合的新兴加工业发展模式。
2)特色商品加工组团:位于开发区北部,清水江南岸。布局具有民族特色的银饰加工、刺绣、木雕,纺织和服装加工,皮革、皮具系列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强化民族风貌特色。利用自然山头构建点—线相连的绿化隔离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组团:位于澜塘水库西侧,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为主,集中布局装备制造化工业。装备制造以锻压铸件、汽车配件铸造项目、轧钢项目、数控机床、电瓶车、新型高速公路器材及金属制品制造、电力设备及器材生产、电子器材生产、干法电池生产;应注重对粉尘污染的控制,设置常绿、抗污能力强,宽度不小于50米的绿化防护带。
4)原材料工业组团:位于长昆客运专线西侧。依托现有企业和已入驻企业,重点发展工业硅、铁合金产业,向锻造产品加工延伸。建材工业以水泥、中空玻璃、特种玻璃、陶瓷墙地砖生产为主。
5)森工产业组团:位于台盘集镇南部,长昆客运专线东侧。依托现有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实木门窗、楼梯类房屋构件、复合实木地板和家具、厨具等生产。
6)生活服务基地:依托革一、台盘乡集镇驻地,在南、北片区各设一个。生活服务基地不仅为企业职工提供餐饮、文化娱乐服务,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服务,也是企业职工安家落户的主要区域。同时,发展以产品营销为主的商业服务、法律服务和以研发、培训为主的科研服务,并在远期导向研究和职业培训机构。
现状认知与发展策略
现状认知
产业发展
开发区具有溶洞群等自然资源,金秋梨、枇杷、木姜子等农特资源,古阳洞、苗族聚居等文化资源,抵近镇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台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体现了总体规划中关于工业布局的内容,但基于区域资源的发展没有得到体现,台江总规两轴三区中,东西向自然风光景观轴线,从凯里到镇远穿越整个开发区全境;溶洞群景区核心区在施洞,但大部范围在革一境内;这一部分内容没有体现在开发区总规中。
空间发展
开发区总体规划中,南北两片区之间将近7KM的范围内,无建设用地,这客观上制约了革一、台盘的城乡统筹发展;在7KM的开发区规划范围内,有平水、田坝的若干自然村落,开发区的总体规划,是采用类似迁建的方式,进行的处理。
统筹发展
在开发区总体规划中,将台盘、革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公共设施的配置和基础设施的布置,客观的考虑了两者统筹、联合发展的思路;并提出了撤乡并镇、打破行政壁垒,组建统一的行政管理单元。
发展策略
关于产业发展
考虑工业园区的产业门类,其特色食品加工业、民族制药产业、特色商品加工业等,均需要第一产业的支撑,可考虑布置和发展农业产业园;同时,特色商品加工业,也需要旅游景区为其提供市场;建议在本空间地域范围内,完善各级、各类产业链条的上下游配套。
关于空间发展
从贵州大发展的角度看来,空间发展主要对应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在空间上的直接反应。革一、台盘的共同发展,已经构建起工业协同发展的框架;在破除行政壁垒进行发展的形势下,两者之间的空间地域,不应成为空白的单元,而应当构建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有的居民点,进行适当的改造,成为农业耕作点或观光体验服务区等特色空间节点。
关于空间统筹
在台江经济开发区43.8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处于统筹发展经济的考虑,在三类产业协调、协作发展的状况下,建立完善产业链条,形成农业、工业、林业、旅游和城镇建设等各种各类发展的谋划与布局。
结语
建议完善林业、农业产业园的布局和风景旅游点的设置,构建完善的产业综合发展链条;农林业供给一部分原材料,物流服务、科研开发提供智力支持,风景旅游业作为市场及推介平台,工业为经济的引动力和带动力,城镇成为服务的基本载体,形成台江经济开发区协调、综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上虞 管理 发展
上虞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与上虞城区隔江相望、八桥相联,是上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 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31平方公里,实际已建成 13.8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上虞经济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综合园区,是集科、工、贸、娱乐公建、居住于一体,以产业集聚为主要载体,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
开发区作为城市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城工并举的新城区,历经十几年的开拓创新,已经成为吸引中外客商纷纷入驻、四海英才创新创业的沃土,成为经济总量增长的主力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一、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状
上虞经济开发区与老城区仅一江之隔,既是老城区的拓展和延伸,又是上虞市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工业新区。区内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已实现"八通一平",完全适应各类投资项目需要。
(一)上虞经济开发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区域环境。十几年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资金,用于交通、电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区内基础设施配套达到“ 七通一平 ”,饮用水达到国家一级水标准,能适应各类投资项目的需要。同时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务机构,成立投资服务中心,竭诚为外商进行全程“ 一条龙 ”免费代办服务。同时开发区已建成 2 平方公里的生活区,集聚人口6万余人。
(二)以机电一体化、环保节能、轻工纺织、建材工业、光伏产业等产业的积聚充分体现着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其中,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生产各类电机、空调、制冷、汽车配件、数控机床、轴承等,占园区总产值的49%;环保节能产业主要生产节能灯、环保器具、环保设备等,占园区总产值的 20.7%;轻工纺织产业主要生产高档色纺、纱、袜子、手套、服装等,占园区总产值的11.8%;建材行业主要生产水泥、新型墙体、塑钢制品等,占园区总产值的5%。世界500强之一的松下、菲利浦等公司已在开发区投资发展。
(三)交通优势更趋显现。上虞经济开发区地处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温州五大城市中间,东距宁波 62 公里,西至杭州 70 公里,北到上海、苏州各 220 公里,南离温州 250 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已经建成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大桥的全线通车,使得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迈入了重要的一刻,也给上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已经动工兴建的杭州湾绍嘉跨江大桥起于开发区内的上三高速和杭甬高速交接点,终于嘉兴的沪杭甬高速和乍嘉苏高速的枢纽互通处,全程 67 公里,建成后, 使上虞到上海的路程缩短约 130 公里 。
二、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站在新的起点,开发区既面临着众多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未来发展的机遇:
1.国际国内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为开发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从国际上看,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经济持续不断增长,吸引外国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港台地区也对大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些为开发区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增大,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生存和发展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跨国流动成为常态,这为我们招才引智提供了更多选择;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通讯设备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都有数量可观的扶持资金,而这些都是我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国家支持和保护的重点。
2.政府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开发区将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政府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政府要求开发区成为全省、全国开发区的模范,成为城市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样板,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支持开发区跨越发展,并且在经济管理权限、行政审批、财政税收、生产要素配置、发展环境和组织人事等方面都给予了开发区前所未有的支持,这为今后开发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发区自身具备的比较优势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发区大企业多、人才多、整体素质高、科技含量高、企业管理水平高,这是开发区的独特优势,最容易让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后发优势。近几年,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建成投产了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这些重大项目和企业的能量正逐步释放,将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
(二)开发区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1.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尤其是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可能成为常态,必将导致我国外需市场萎缩,内需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尤其是经济增长下行与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存,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
2.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各地开发区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西安、无锡、苏州、成都等高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转型,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而且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也堪称一流,已成为当地最亮丽的新城,其影响力、吸引力十分强劲。
3.开发区自身发展面临着诸多短板。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的理念、思路与现代开发区发展的趋势要相适应。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往往更加重视产业的发展,而忽略城市的发展;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未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而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却稍显落后。二是规划有待完善,现今规划与优化产业布局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招商引资对规划管理的“倒逼机制”,往往是项目选址跟着客商的意愿走。三是功能补位需要加强,与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要求不相适应。四是融资平台需要夯实,与开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开发区现有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要争取改变资源分散,融资方式单一的现状。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开发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更多的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区位优势等因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立足区位发展、突出特色产业优势考虑,建立有各自特色的产业定位。“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呼应大绍兴、实现大发展”是上虞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总体目标,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一轮的竞争,开发区提出了“乘势而上、错位发展、注重特色”的发展思路,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再创新的发展优势。
(一)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具有江滨特色的现代化中等新兴城市是上虞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开发区作为上虞现代化城市的主要一翼,必须充分体现城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提高规划的品位及档次。开发区要努力提高规划建设的品位,使江滨生活区与上虞具有江滨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成为上虞城市发展的新亮点。1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块在规划设计上要体现城市工业区的特点和要求,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以机电一体化为主导、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
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要以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按照“改革开放先行区、体制创新实验区、高端产业集聚区、现代化新城区”的定位,全面编制开发区未来5-10年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政府的要求,争取聘请国际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机构,对开发区进行统一的全域规划。调整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功能分区,编制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规划指导建设,减少项目安排的随意性,不断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
(二)完善开发区功能。要高位对接城市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完成园区的规划建设,尤其要加强城镇和村庄规划,为规范农村建房,查处违法建设创造条件。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产业园区。同时,可以按照产业分工,在建好现有工业园的同时,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
开发区在城市建设上要成为示范区,园区内不仅要有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工业园,还要有一流的社区、一流的商业服务、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要在区内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和物流、云计算、物联网、服务外包、商场、酒店、酒吧、金融、保险、工业旅游、医院、双语学校等配套服务项目。大力引进校企合作研发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总部和分支机构,加快建设高档居住休闲社区。通过以上措施,加快开发区国际化、都市化、现代化和生态化步伐,使之成为环境最优、品位最高、客商最向往、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和都市新区。
(三)培育发展优势。根据城市工业基地特点和开发区实际,在发展规模上,开发区要引进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及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业。在产业结构上,首先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其次根据城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无污染的生态环保型的轻工业,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借助杭甬运河穿区而过的交通优势,在运河码头周边适度发展重型机械制造业。为营造成良好的城市工业区氛围,提高工业区的品位及档次,在区内禁止发展重复建设、工艺落后、浪费能源、环境污染的产业。
(四)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开发区一方面将加大机构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力度,以理顺管理职能来提高办事效率,以激发干群的工作热情来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聚集人才的高地。开发区如果没有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就不能称其为开发区。人才是高新区的第一资源,是经济腾飞最关键、最紧缺和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开发区要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必须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要认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引进人才的重点。即着力引进和留住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研发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携带项目、技术、资金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实战经验和高超操作本领的技能人才。
二是要为人才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政策优惠、服务专业的孵化器和产业园,让他们在这里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三是建好企业家队伍。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家是企业的主心骨。我们要实施“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开发”的人才工程,突出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发展眼光、拥有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本领、充满干事创业激情的企业家团队。在人才引进上,我们要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把公司、企业、资本、资金引进来,更要注重把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和先进人才引进来。
以发展为主题,创新开发区功能,提高开放水平,是上虞经济开发区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我们相信,通过未来的发展,上虞经济开发区一定能够建设成为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为城市扩大开放、加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产业;发展时机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以生产和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为特征,以文化市场为导向,以文化生产和经营的企业为主体,并通过投入产出模式,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营利性经济部门。从文化产业的定义中,我们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经济与文化的普遍的和全面的互渗。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逐渐显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并且,随着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浪潮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时代重心和一股新力量,大有取代第二产业的趋势。文化产业,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需求,又是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为其他产业增加了大量的产品附加值。
青岛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国最早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26年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然而,青岛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正面临着大规模城市化和高速工业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渐渐地超出了青岛经济开发区的承受能力,能源紧缺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短缺将成为青岛经济开发区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青岛经济开发区必须转变发展理念,由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一、青岛经济开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规划和正在编纂的“十二五”规划中都对青岛经济开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做了研究报告,制定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同时,青岛开发区提出“文化立区”的战略。面对加入wto的战略格局,青岛经济开发区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至一个新高度
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文化体制改革,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目前,文化正面临着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在与世界接轨,在这个转型期,也为青岛经济开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果开发区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必将为开发区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开发区经济的发展。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确立“文化立区”的发展战略
青岛经济开发区确立了“文化立区”的战略指导思想,开发区区委、区政府明确了把青岛经济开发区打造成高文化品位城区的奋斗目标。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的确立为开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宏观指导。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在这种大背景下必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其中就包括在税收、管理、审批等相关方面的相应优惠措施。
(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青岛经济开发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金沙滩、银沙滩和唐岛湾滨海公园、齐长城、马濠运河、徐福石屋等,还有大学生艺术节、春节文艺晚会、元宵灯会、民间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另外,青岛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处处充满着活力和生气,不同文化的融合培育出了独特的开发区精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岛经济开发区也开始着眼于未来——争取建设国际化城市。经过开发区人民多年的努力,开发区的工业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开发区中已经处于领先水平,根据恩格尔系数推断,开发区人民的消费倾向会逐渐青睐于文化消费品,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二、青岛开发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青岛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已经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迹象,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改善。
(一)文化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
青岛经济开发区至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现行文化管理体制政企不分,文化企业没有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责任。长期以来,青岛经济开发区由于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也严重束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头管理,令出多门使文化企业茫然,无法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积极作用。行业指导和管理比较混乱,这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相适应,与发展先进的文化产业、搞活区域间的文化流通、实现国际文化与本土文化逐渐接轨所需要的资金扩张能力和运行机制之间严重格格不入,弱化了对文化的创新能力。
(二)结构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
从区域结构上分析,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无论营业总收入还是就业人数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有关数据显示,南部地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占
了开发区文化产业总收入的大半江山。与南部地区相比,北部地区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量少、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聚集力弱,明显落后于南部地区,没有实现南北协调发展,使开发区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和优势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三)投资渠道单一,开放程度不高
资本在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产业发展初期,资金的作用尤为明显,文化产业亦然。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我们把文化仅仅视为宣传教育工具,使得政府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限制过严,这种情况至今仍未完全改变。目前,青岛经济开发区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仍然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缺少企业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而且,开发区文化企业资本市场开放晚,处于探索阶段。再则,开发区目前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不长,吸引外资规模不大。
(四)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影响后续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青岛经济开发区虽然现有32万多常住人口,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数偏少,整体素质也不高,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低于全国3 543人的平均值。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既影响文化受众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所以,总体上看,开发区文化产业还没有跳出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的圈子,高素质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管理的人才。这成为了制约开发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对策和建议
面对青岛经济开发区发展文化产业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抓紧时间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改善。
(一)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要增植大型文化服务企业政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文化产业要走向世界,没有大型文化企业是不行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破除文化产业发展的旧理念,多维度培育大型文化企业;制定文化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政策,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二是制定扶持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一般来说,文化事业部分是靠政府来投入,文化产业部分应向市场要效益。但目前青岛开发区文化产业组织还较弱小,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予以扶持,可对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实施财政优惠政策、税金减免政策、税利返还政策、差别税率政策,同时设立文化发展基金。三是市场管理政策。规范文化服务市场的政策,注重文化市场的培育,规范市场秩序,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建议由开发区有关部门牵头,在开发区建立若干文化要素市场,为文化企业提供专门服务。
(二)拓展融资渠道,调整和优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
在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中,要基本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非国有文化企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支持和鼓励私营、个体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有计划的适量的外资进入的格局。首先是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确立国有经济投资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充分发挥开发区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实施全方位开放政策,借助于民营的力量制定和实施以“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发展策略。最后开发区还要积极利用外资发展文化产业,针对开发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比较紧缺的现实,引进外资成为了筹措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开发区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要扩大教育和科技成果的输出,发展对外商业演出,增加图书和影视音像制品出口等。
(三)抓优势行业、优势地区发展,提高开发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开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突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突破口。根据开发区特有的经济、资源基础,应当以文化旅游产业、影视文化产业、节庆文化产业为重点行业。通过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体育竞技、动漫、大众传媒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是青岛开发区着力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也是青岛开发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切入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发展金沙滩、银沙滩和唐岛湾滨海公园、齐长城、马濠运河等景点。在此基础上,开发区要不断提升它们的竞争力,加紧推进配套项目的开发,成为以滨海旅游为主的休闲文化产业。金凤凰奖颁奖典礼永久落户凤凰岛也为青岛开发区把凤凰岛打造成影视基地添加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在文化产业优势区域发展方面,继续抓好以开发区南部为中心的海滨文化产业集聚区。同时,各地还应根据其资源特点及市场发育程度,选择和扶持一批重点发展区域,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
(四)进一步引进和培养人才,构建人才战略高地
文化产业的
发展需要完整的人才队伍,开发区急需吸引和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人才,改变人才结构,建立人才高地。尤其要重点吸引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同时,要特别注重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以及职业经营人才,构建开发区文化产业竞相迸发的高端舞台。青岛经济开发区在原有的资源优势条件下,再加上雄厚的人才力量,相信开发区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会一片光明。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生态的城市,处处都迸发出活力与希望。开发区人民应发扬自己勤劳、勇于创新的精神,抓住这个大好的发展时机,大力推动开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把美丽的开发区打造成国际化新城区,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自己的城市品牌,以展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 柯可.文化产业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关键词:钢铁;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F-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3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于1961年建区,是乌鲁木齐市重要的工业区,2011年1月,开发区与头屯河区实施“区政合一”。合区后,开发区(头屯河区)规划管理面积480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注册企业4000余家,是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行政区、兵地融合发展区、经济合作区五种体系格局和新疆软件园、新疆留学人员创业园、新疆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产业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区。
开发区(头屯河区)作为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已形成“产业,四大基地”和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相互支撑的“三四四七”产业格局。特别是区政合一资源整合后,产业互补性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当前以八钢公司为代表的钢铁产业已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一、开发区(头屯河区)钢铁产业发展特点
(一)规模经济凸显,带动作用显著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头屯河区)规模以上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11.3亿元,占全疆和全市钢铁份额分别达到78.4%和92.6%,左右着全市乃至全疆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
2010年我区钢铁企业11家,其中:规模以上钢铁企业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7.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9%,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和八钢股份两家产值规模最大的企业,占全区钢铁产业份额98%,位居绝对主导地位。
(二)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产品结构加速调整
开发区(头屯河区)年综合产钢能力700余万吨,产品覆盖棒、型、带、线、管、板等,生产的钢种有普碳钢、螺纹钢、焊条钢、棉花打包丝钢、冷轧带钢筋专用钢、合金结构钢、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中型材、小型材、金属制品等近700个品种规格,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及出口中亚地区。中厚板、管线钢、汽车大梁钢等新产品走向市场,填补了新疆市场的空白。在宝钢集团的技术支撑下大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八钢已由单一的建筑用钢生产企业发展成为集建材、板材、特种钢材、汽车用钢、工业用钢等多品种多规格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三)投资规模快速扩张,装备水平日益提升
八钢从2002年开始陆续建成冷轧、热轧带钢等生产线,2006年4宝钢集团重组八钢以后,八钢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首先确定了新一轮的发展规模,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更新八钢大型化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2007年-2010年八钢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44亿元,相继建成2座2500立方米高炉、4座55孔焦炉、3座120吨转炉及配套的炉外精炼、板坯连铸和中厚板轧机生产线及新棒线工程。再次做大做强冶金产业链,加大钢材深加工开发力度,八钢在新疆哈密和阿勒泰地区有雅满苏、蒙库2座铁矿,年开采能力在650万吨左右,在乌鲁木齐艾维尔沟有1座以生产焦煤为主的煤矿,下属公司新疆焦煤集团拥有丰富的焦煤资源,可年产洗精煤产品、焦炭近200万吨。
目前,八钢具有从矿山、选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到轧钢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钢材深加工产品近200万吨,铁矿石自给率达到60%左右,焦炭自给率达到48%。
(四)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发区(头屯河区)注重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强化企业监督和指导,督促企业加强生产系统优化运行,合理利用资源,用富裕的焦炉、高炉、转炉煤气代替动力煤,从源头上消减一次能源的消耗;加大节能改造和技术推广,“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18.3亿元,实施纯燃高炉煤气汽动鼓风机站、高炉煤气余压发电、焦炉干熄焦发电、转炉煤气回收等环保节能项目,完善污水处理和烟气治理设施建设,共建有18套污水处理设施和120套烟气治理设施,累计实现节能量50.95万吨标煤,COD减排127.3万吨;加速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预计减少用能12.8万吨标煤;大力推进新区绿化,加强环境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维护,建有2套污水、6套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和1套冒烟观测系统。
二、钢铁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11年粗钢产能已近七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46.3%,规模以上钢铁企业6742家,据SBB(环球钢讯)最新公布的2011年全球前20大钢企年度排名显示,在2011年世界前20大钢铁厂家排名中,中国钢铁企业占9家,其中6家位居前10位,分别是中国河北钢铁集团、鞍钢集团、宝钢集团、武钢集团、沙钢集团和首钢集团。我国钢铁产业的连年规模化发展,在推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钢铁工业的规模化,也确保了国内机械、交通运输、建筑、国防等基础行业的大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端设备制造业、高速铁路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将带动钢铁业出现结构性的增长机会。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国际经济发展环境较为复杂,债务危机和高失业率困扰着欧洲、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国内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国内通胀压力逐步加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钢铁产业受国内外宏观形势影响,2008年钢铁产量明显回缩,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利润总额下降24.6%,到2009年虽然产量增长较快,但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制约,企业经济效益全面下滑,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均呈现负增长,继2010年恢复性增长之后,2011年钢铁产业增势和盈利能力又有明显波动,全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比2010年减少1100余家,粗钢产量增速下降3.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虽然上涨23.7%,但利润总额增幅下滑52个百分点,利润空间极度收窄。
2012年,随着金融危机深层影响的逐渐显现,我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导致钢铁下游产业需求持续疲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改变,钢铁行业生产能力的总量过剩和结构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钢铁产销增幅放缓。今年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回落4.8个百分点和17.6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用钢行业增速均继续回落。粗钢产量4.8亿吨,同比增长2.3%,增速同比减缓8.3个百分点,为本世纪以来最低;钢材产品价格出现显著下跌,跌幅甚至超过金融危机后果初步显现的2009年,钢铁行业整体转入亏损。
未来5年,我国钢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将发生质的转变,环境约束突出,调整振兴钢铁产业的核心是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速行业内部兼并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实现钢铁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二)新疆发展形势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新疆进入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新阶段,中央援疆政策的实施和大批援疆项目的启动,必然带动项目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和钢材消费的大幅度增长,新疆钢铁工业迎来了布局调整的大好时机。2011年-2020年,中央对新疆的财政支持总量预计可达2.1万亿元,“十二五”期间,新疆投资总额将超过3.5万亿元,预计消费钢材11400万吨以上,平均每年需求超过2000万吨,区域钢材价格有望保持较高的溢价水平,为钢铁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受钢铁整体行业环境的影响,新疆钢铁产业与全国钢铁产业的波动高度一致,2011年钢铁产业产值增幅较2010年下降15.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量较2010年减少25.9亿元,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分别较2010年下降24.2%和11.7%,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增幅分别比2010年下降7.4个百分点、18.2个百分点和18.6个百分点。乌鲁木齐市2011年有钢铁企业24家,钢铁生产规模占全疆的70%-80%,利润和利税分别下降59.4%和39.3%。
三、开发区(头屯河区)钢铁产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八钢作为新疆最大的钢铁企业,对我区经济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举足轻重,依据其独特的区位市场优势、充足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集团优势,对全市乃至全疆经济社会发展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宝钢集团对八一钢铁提出的“一体两翼”的跨越式发展思路,以及宝钢集团与新疆人民政府签署的《关于加快新疆钢铁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十二五”期间宝钢集团将投资300亿元,用于资源开发及八钢公司的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并通过资金投入、管理和技术的输出,在拜城建设300万吨南疆钢铁基地,入股伊钢并建成200万吨北疆建材基地,预计到2015年八钢粗钢产能达到1500万吨。
但因受国家宏观调控、全国钢铁行业持续走低以及房地产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以及企业内部存在钢铁产品附加值不高、增加值率较低、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压力等问题制约,开发区(头屯河区)钢铁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不乐观,今年1-10月钢铁产业产值仅实现5.7%的增长,增幅回落14.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下降3%和50%。为促进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建康发展,成为西部乃至中亚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产业基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晰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紧紧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和政策形势,抓住新疆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开发区发展目标,深入调查研究,做好钢铁产业发展的谋划工作,制定钢铁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二)优化产品结构,做强钢铁产业。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开发生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加速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强化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鼓励钢铁产业与上下游产业开展战略合作,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深入把握我区汽车产业、工程机械、农牧机械等产业加速引进和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增强钢铁产业与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的横向联系,延伸与扩展钢铁产业链,形成前后关联的供应链体系,促进钢铁主业和非钢产业协调发展。
(四)深化循环经济,加速节能减排。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钢铁副产品和废弃物转化利用,实施综合利用项目,发展延伸加工产品,支持企业强化环保技术的研究和环保设施的投入,改善生产环境。
(五)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紧抓国家及新疆发展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增加市场份额。优化钢材结构,增加出口钢材产品品种,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出口比例,提升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解生瑞.对发展新疆钢铁工业的几点建议[J].新疆钢铁,2012(03).
[2]钢铁网.2012年中国钢铁市场预测报告,2011(12).
[3]武钢研究院信息研究所.2012年宏观经济环境及钢铁市场展望.2011(11).
[4]宝钢股份营销管理部.2012年及中长期钢铁市场分析与展望.2011(09).
[5]国研网行业研究部.2011年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展望.2011(03).
[6]马凤桃.宝钢战略投资布局钢铁帝国[J].中国投资,2006(06).
[7]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2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8]新疆统计年鉴(2011年、2012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近年来开发区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主导产业,形成了以中国风力发电机配套龙头企业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山东(河口)风电产业园,海螺型材、北玻节能科技等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门窗制造产业链条,以常青树胶业、环海塑业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上市公司15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10个。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京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转移、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建成产学研结合基地18个,石墨烯、水性胶粘剂、特种陶瓷等一批新兴行业实现产业化。拥有山东名牌、著名商标9个,常青树胶业、汇海医药分别成功注册覆盖83个、20个国家的马德里商标,品牌经济贡献突出。
以提升园区综合发展能力为主线,不断优化园区管理水平,提升园区服务质量,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实现“九通一平”。园区内形成“五横七纵”的主干路网,道路总里程约40公里,道路两侧路灯安装亮化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养护绿化面积130万平方米。已建成完善的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分排率达到90%;配套建成处理规模0.6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全部集中处理。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园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