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机化学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药物化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53
Some Experience of Developing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of Drug Chemistry
GUAN Shaoyu, JIANG Ru, LI Muqiong
(Department of Medicinal Chemistry,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32)
Abstract "Flipped classroom” as a new teaching mod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not only enable students to broaden knowledge, improve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courseware making ability,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a new definition of "student" and "teacher" role. Students learn before teach the preview, make more thorough knowledge, knowledge level, knowledge system more clear and more three-dimensional; teachers from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to a "mentor" mode, research and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guide and inspire students. "Flipped classroom" greatly promoted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improve the flexibility of the teaching of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achieve a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flipped classroom; drug chemistry; teaching methods
而今,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教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责任更多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因此,这种颠倒教与学的反转模式被人们称为:“翻转课堂教学法”。①
笔者作为一名大三学生,首次参加了药物化学的翻转课堂教学,较之以往的专业课传统教学,“翻转课堂”更大程度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锻炼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课件制作等能力,以下是笔者在此次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组承担的是《药物化学》第七章“抗肿瘤药”第五节“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及其药物” 的一段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教学任务,我们查阅了生物化学、基因组学等大量文献资料。这样不仅复习了前几章学习的内容,又了解到很多课程以外的知识。
我们搜集了一系列相关视频,从中筛选出与本节教学相关的、生动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例如:信息转导的基本过程、细胞信息转导的基本途径等等。观看视频后,将视频里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剖析、讲解,这样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再次“聚焦”在所讲内容上。适当的分组讨论视频内容,再总结知识点,这样对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在搜集教学素材,扩充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面也随之扩宽,并对相关知识理解更加深刻。例如:伊马替尼(imatinib)是人类第一个分子靶向肿瘤生成机制的抗癌药,能抑制Bcr-Abl、PDGFR、C-kit等酪氨酸激酶活性。吉非替尼(gefitinib)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恶性黑色素瘤等。而这些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和应用的“背后的小故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加深入地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
2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或者“栓羊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准备授课内容。学生则只需要用心听、认真记,完全充当“听者”的角色;而“翻转课堂”中,学生需要组织教学,讲解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授课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内容都是专业术语和名词,例如反义核苷酸、蛋白激酶C(PKC)等等,要将这些内容流畅的、生动的,富有感染的表达,授课者需要反复试讲,互相听课,还不止一次请教师指导。通过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试讲,最终在授课环节上能够熟练表达,注重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组织语言既要承上启下,通汇贯通,又要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翻转课堂”的授课,授课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面对授课对象,内心沉稳,语言清晰,语速适中,能够抓住听课者的注意力。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和伟大,教师为了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讲授,在课前要做很多准备,学生以往对教师授课的辛苦付出熟视无睹,甚至不以为然,而当我们担任这个“角色”的时候,才深切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意义。而这些,都是 “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带给我们的巨大收获。
3 提高课件制作能力
PPT在如今的教学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它以其形式多样,变化灵活,界面丰富,资源共享等优点备受大家的喜爱。然而,对于学生来讲,平时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课,课下拷贝PPT进行辅助学习。而“翻转课堂”中,学生要自己制作课件,熟悉其制作过程,细化美化PPT,并熟练操作,使之与教学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授课内容服务。
最初接触PPT制作时,授课小组的同学对此并不擅长。但是,我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积极着手PPT的制作,从模板的选择到图片、文字的大小、位置、色彩、动态,再到表格、数据分析等等,我们认真学习,虚心请教,利用互联网查找制作方法,不断改进。例如:生物烷化剂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在生物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化合物 ,与生物大分子中的富电子基团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定义语言严谨但缺乏生动性,不容易记忆和掌握,授课小组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现象,试图找出相关图片以便更好地进行阐述。但是互联网现有图片甚少,并且表述不够准确。我们经过学习制作图片,将这一定义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听课者一目了然,如图1所示:
4 先学后教的预习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同样倡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譬如一些学校实行的校讯通,把学生的作业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家长。从这点上看,我国的传统教学倡导模式与美国的翻转课堂有相似之处,异曲同工,形式相似,目的一样,②最终也是让学生先预习;不同点是“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预习的材料更加丰富,伴有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把预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预习。
学期初,在“师生见面会”上,教师将教学计划中 “翻转课堂”的相关章节加以详细讲述,并举例说明“翻转”,明确授课组的教学任务。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负责的相关章节进行准备。要讲好“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及其药物”一节,我们要联系上下章节,遵照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进行备课。这比传统教学中“预习”的要求要高很多,这不仅要求我们要熟悉掌握该部分知识,更要把知识转化为语言、文字、图表、视频、习题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先学后教的预习化”使我们更好掌握知识,融会贯通。
5 学生团队合作的协作化
“翻转课堂”教学中引入团队合作与竞争模式,每个人的成长都与团队成长密切相关。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看,“主讲团队”先学后教,积极准备教学素材,包括视频、图片等搜集,团队协作进行PPT的制作,试讲等课前准备活动。在此期间, “主讲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围绕教学,群策群力,力图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现得更加完美,讲解更加透彻。
在课堂上,本班一共16人,4人一组,由同学们自由组合形成。每一个团队以面对面讨论模式安排座位, 彻底自己学的状态。这种模式推崇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③具有领导力的同学就会成为团队中的灵魂人物。课前同学们在“主讲团”的安排下就相关知识点进行线上学习并在团队中讨论。课堂上对仍有疑问的部分,团队成员轮流发表意见,每个团队的同学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后进入 PK 模式 。同学们认真听别人在讲什么,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这样的辩论大大激发学生的斗志 ,挖掘他们的潜能。试图在辩论中取得主导地位,就要搜集更多的证据以支持自己观点。学生的知识面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大,知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而如此新颖的授课的模式也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6 教师角色的导师化
教师角色的导师化是“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又一特点。在本节课的准备、讲授、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从传统模式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到“翻转课堂”的引导“主讲团队”先学后教、诱导“辩论团队”在PK中寻求问题的真正答案,再到教学内容的总结,学生学习程度的测评等等,教师的导师化得到了完美的转化,既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保证课堂知识、拓展能力的质量。
药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让整个课堂和全体学生充满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的气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讯作者:李穆琼
注释
① 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l48-161.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无机化学教学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College In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LIU Chunbo
(Schoo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Abstract In traditional college in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ly lower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inorganic chemistry, the effective expansion of class size, improve college inorganic chemistry class efficiency, we inorganic chemistry in college teaching introduces multimedia teaching. Use of all the advantage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optimiz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college in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Key words multimedia teaching; in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higher education
1 多媒体教学优势应用的分析
(1)提高教师讲授效率,形象教学增进学生的理解。对于无机化学教学,有些东西是难以运用语言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内容,运用语言是很难表达教师的主观目的,教师讲授过程中虽然有时候可以表达清楚,但是这样既耗时又费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不如多媒体教学直观,简单易行,从而提高教师讲授效率。其次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事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将比较抽象的事物用动画呈现给学生,化抽象的理论为形象、化难度为易点,通过利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展现,增进学生的理解。此外,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2)扩展了课时容量。无机化学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泛,内容比较多样,学生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再加上现有课时不断减少,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如此大量的学习内容,其课时量非常繁重。在过去,教师们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课程讲授完,他们不得不选取重点进行讲授。例如在红细胞溶液的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将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形态Flash画面展示给学生,减轻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学生直接理解,这样不仅减少了老师以前大量不清晰的赘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从两方面扩展了课时的容量,同时学生的印象也比较深。同时对于课时也要有序,咬文嚼字的教学并非无机化学的好的教学方式,无机化学多媒体的教育要有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用有限的时间扩大无限的课堂容量,让学生与教师充分地配合,才能更好地教学,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提高无机化学课时效率。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程度,使原先的课堂由枯燥变为生动,在提高学生的专注度的同时,提高了无机化学课时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无机化学教学,可以形象地模拟演示铜锌原电池中Zn、Cu、Zn2+、Cu2+等的运动情况,接着再对铜锌原电池装置中电子的得失进行动画模拟演示其运动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程度,从而提高无机化学课时效率。当然科学的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并将教学的方式和成果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去,并不断提高无机化学教学的学术水平。在教学过程能扩大和积累广博的学科知识,不仅是对教师的全面促进,更是对学生的最佳教育方式。所以,无机化学的教学要从把教学提高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理解,尊重人才培养这一理念职责的问题。
2 多媒体在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把握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无机化学的应用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课时效率。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媒体教学,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重点、把握要点,这样才能达到多媒体在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目的,切忌一味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的重点。
(2)控制教学速度。多媒体在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应该在学生完全接受的前提下,进行速度的提升,从而提高课时容量和课时效率,但是不能一味地提高教学速度,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应该保证学生理解的前提下,控制教学速度,否则会较低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教师,由于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缺乏深度了解和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会造成教学速度过快,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囫囵吞枣,不能深入透彻地理解。(下转第186页)(上接第184页)
(3)注重教和学相辅相成。在多媒体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教授者,应该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使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达到及时掌握、领悟学习内容的目的。提高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教学课件上的应用,不仅增大了信息量,更扩大了学生认识度和范围,这样提高了课时的效率,达到了预期目标,还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4)注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尽管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师的课堂讲授效率,扩展课时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不能代替所有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等手段。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传统的教学手段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教科书能使理论知识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黑板则具有随讲随写的灵活性,挂图模型则具有可操作性与直观性等优点。有些课程和教学内容,利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来完成,效果要远远高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利用多媒体欣赏图片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内容,层层深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使之领会概念、掌握原理、发现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大胆地推测,发表己见,开展讨论,使得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交互性。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传统教学的调控作用。关注学生的反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学生的潜力和师生之间配合的效力,达到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3 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探究,发现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高校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有效地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高校无机化学课时效率。此外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的重点、控制教学速度、注重教和学相辅相成的基本性质,从而实现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化学教学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刘杰,龚孟濂,鲁统部,毛宗万,计亮年.多媒体技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大学化学,2005(2).
[2] 金燕.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因素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5).
[3] 孙先明,付艳锋.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9).
关键词:无机化学;医学检验;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无机化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与技能的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因此,如何搞好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目前我校的无机化学教学现状,从素质培养、提高能力等方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了探索,愿和大家一起分享与讨论。
一、无机化学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校检验专业选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无机化学》。本教材在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适当降低理论的难度,体现无机化学在医学检验专业领域的应用。教材编排内容如下:
第一章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章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 物质的量
第五章 溶液
第六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七章 电解质溶液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
实验指导部分(共九个实验内容)
教师在实践中主要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1.1课时和知识量的矛盾
由于教材内容很多,72学时要把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验完成,并让学生“吸收和消化”显然是有困难。于是,教学要求与教学实践之间出现了矛盾。
1.2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与课堂要求的矛盾
由于我校地处边疆,整体教学水平落后,选择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大部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相当薄弱,而这门课程是检验专业一年级的重要课程。于是在和初中教学衔接基础上要兼顾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改变,做好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力求最大限度的吸收新知识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1.3教材难度与学生水平的矛盾
本教材的内容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设置的,知识难度与初中化学知识跨度比较大。尽管教材难度已经有所降低,但就我校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来说,知识内容是具有较大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较大的整合,既要体现教材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又要让内容简约扼要,深入浅出,要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攻克相关的化学知识。
1.4教材内容与专业特色的矛盾
教材内容有纯化学倾向,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多,一定程度的繁杂计算容易让许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教材过多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对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尤其是针对将来的医学检验专业素质来说是有所欠缺的。这就要求教学要与专业特色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医学检验领域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二、《无机化学》教学改进探索
2.1教学内容的调整与精炼
在知识框架体系内,我根据实践做了内容上的小调整。知识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模块一:物质结构、配位化合物(配合物稳定常数放在化学平衡常数中穿插)和元素知识,这样调整的经验是在元素周期律后讲述元素知识,使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更符合认知规律。模块二: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样安排的理由是这部分知识是无机化学的精髓部分,概念,理论较多,掌握好有利于模块三的学习。模块三为溶液和电解质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计算较多,所涉及的内容和医学专业联系更为密切。
调整后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能够使学生依据现有教材,深入浅出,有重点地掌握无机化学的知识精髓,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加强课程与专业的联系。在调整后为了避免知识的枯燥乏味,将复杂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减少,将内容与医学检验各学科联系,加强化学与医学检验的联系。例如,在讲述溶液的酸碱性时候,就可以穿插关于体液PH值,体液酸碱平衡,讲述电解质时候可以利用盐的水解理论解释酸中毒与碱中毒的治疗原理。这样即使无机化学知识与医学联系起来,也更加符合专业的教学实际要求,让学生感受到学化学和医学是息息相关的,是学有所用的。教学中还应结合课程进度不断把学科最前沿知识和新的研究方法介绍给学生,注重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例如在整个无机化学的教学中,除把握教材内容外,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化学史料以及交叉学科的新进展新突破,使学生对该课程保持新鲜与好奇,使得他们对化学保持浓厚的兴趣,以不断探索的精神来学习这门基础课程。例如,在介绍原子结构的时候,可通过播放一些影视文件,如Dalton原子学说、电子发现过程等来对原子结构理论发展进行回顾,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再比如,在讲授碳同素异形体时,可讲述一些碳纳米管的的应用前景,如储氢容器的制备、特殊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等,这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2 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精炼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了可能,但教学质量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实施。《无机化学》被安排在学生第一学期学习,内容多,学时紧,学生刚从中学阶段进入中专学习。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还不完全适应,特别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的不适应,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学习。每堂课的内容远比中学要多的多,绝大多数学生生非常不适应,学习起来倍感吃力,甚至觉得迷茫。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容易自暴自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在进入无机化学教学时,老师要充分“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时讲解中等专业教育学习方向与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尽快适应与专业相关的《无机化学》的学习。另外,由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这就对教学过程提出很大的考验与挑战。如何在教学中既要讲出知识点的深度,达到中等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解知识点,让参差不齐的学生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进步。对此,我因材施教,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了以下改进。
2.2.1、做好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本《无机化学》主要介绍了原子结构、元素化学、化学平衡、溶液、电解质的内容。在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我们既要保持无机化学学科框架的整体性,还要满足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难点。因此我课前先列出章节要点,然后在教学结束后及时小姐回顾与习题巩固。预习的效果如何我们采用直接引用及课堂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预习情况,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对不易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识,上课老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就有了重点。如在讲述化学反应的时候学生通过预致了解了反应速率的概念,并且从有效碰撞理论思考了为什么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教师只需要通过讨论就将该部分内容愉快的和同学分享了。总之,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2.2培养学生学习型思维和创新型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在知识的传承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使他们能具有自己掌握不断更新的科技知识的能力,以满足在以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不断“强塞”,学生被动“填充”。这种灌输模式的教学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教师教学不应只注重“教”更重要的是“导”,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学习化学平衡,就应启发学生从勒夏特列原理理解体系是如何自发的“反抗”向着条件减弱的方向移动,在找出共性与差异后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就可以轻松理解掌握并准确运用知识。
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溶液渗透压时,先以输液为例引入,问学生“输液时应该使用浓度多大的氯化钠溶液, 浓度过大或过小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并造成什么后果”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要讲的稀溶液的渗透压。通过这样的引入,既能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营造了好的教学气氛,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2.2.3有效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我校已经得到快速发展,其信息容量和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等方面是传统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采用多媒体教学,如,原子结构是无机化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普遍感到在短时间内难以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三维立体图片并借助动画来反映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如,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形象生动,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多媒体教学也欠缺板书灵活性,我们也不能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手段,而是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以保证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3.1改革考试模式、突出实践技能
考试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它可以客观地评价该教师的教学效果。但传统的考试模式的有只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我对无机化学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综合考察。具体做法为:将期末成绩分成平时成绩、实验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细化平时成绩、突出实践技能、注重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无机化学;网络;辅助教学
当今,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现代化网络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在改善学习途径、更新知识结构、促进师生交流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 无机化学是药学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该课程的实施通常都是以大班授课方式进行。大班授课制的主要缺点是在课堂上教学双方缺乏沟通、缺乏个性化交流、缺乏情感交流、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讨、缺乏因材施教的机会等。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新的教学策略。为此,我们在发扬优秀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借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建立
为了能够将课堂教学有效延伸,我们参考相关文献[2],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qq网络工具设置与教学有关的专题区域进行网络辅助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区域:
(一)理论课学习指导区
该区包括理论课的课时计划,每一课时的重点内容,预习目标,课程难点,课后复习重点及应该延伸学习的内容等。
另外,上传一些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由于课堂讲授速度相对较快,有一些很难理解的微观立体结构内容,学生可能会在短时间理解不了,所以就将这些课件传到空间上让学生复习。比如离子结构理论中晶胞的立体空间结构,分子结构理论中杂化轨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及分子模型等。将这些难于理解的课件上传到qq空间里,学生在课下有机会在家里、宿舍或电子阅览室里随时上网或下载播放观看,使得在课堂上没弄清楚的问题得以解决。
(二)实验课学习指导区
包括每次实验课的预习内容,实验原理,操作技能要点,相关专业内容,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书写注意事项,开放性实验的方法及技术指导等。
对有些涉及贵重仪器的实验我们已经利用3d-max软件制作成虚拟实验,将这些虚拟实验上传到qq空间里,供学生预习操作训练。如开放性实验“松花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学生会用到紫外——可见光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贵重仪器,为防止因操作不当将仪器损坏的可能,学生可以在网上虚拟实验室里先进行多次操作,正确和熟练掌握操作要点后,再进行实际实验操作。
(三)作业及自测系统区
传统的作业和测试方包括人工出题、学生在纸介上测试、人工评阅、成绩分析。整个过程会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却不高。而且,因为学生数量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或作业水平进行统计是一种繁琐且易出错的事情。所以说传统的测试或作业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化特点。因此,我们将许多代表性的无机化学习题上传到qq空间里形成网络作业和测试题。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测试,不受时空限制,大大地简化了过程。学生们自觉在网上定期测验能够帮助他们在整个学期中更好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
(四)前沿知识延伸阅读区
老师在qq博客上传一些在期刊网或互联网上找到的中英文资料,内容以无机化学为主,又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如与人类某些疑难病症的药物学与药理学有密切关系的生物无机化学前沿知识中抗癌金属配合物是现代前沿领域,我们在讲到配合物一章时,就上传这些相关资料供学生课下阅读。即扩大学生知识面,又让学生充分将基础课内容与将来要学的专业课知识融合。
(五)主题探讨区
在每一章内容教学过程中,精选一些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及后期课程内容,且值得探索的问题在qq群里供学生思考和探讨。这还会激发一些感兴趣的同学进一步进行实验操作探索。如2009年,学到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时,老师设计一个题目为“如何设计测定美白化妆品中重金属的存在与含量”的课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设计一些理论上可行的实验方法进行探讨。最后有好多同学用自己使用的化妆品作为实验原材料,进入实验室检测,发现有些化妆品能够检测到重金属,感觉有很大的危险性,于是在我们的qq群里倡议同学们谨慎使用美白化妆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当然在这个区域里,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得到预期的结论,但这个过程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方法。
(六)提问、留言区
这一区域即包括化学知识的提问,也包括其他问题的提问,如学生所关心的国事、校事及个人事。进行提问和留言,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一些想法中洞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间接指导教学。比如2008级有学生留言说“老师讲课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而且一丝不苟,但是缺乏幽默感,希望老师改进”。这对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所以在以后教学中尽量以幽默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听课效果明显提高。学生也有很多拿不定主意的问题,会通过qq流言希望老师帮助解决,比如2010级有一学生留言问“老师,都说入党好,我也想入党,入党的话平时对班级各种事物都得积极参与,可是我又想考研,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程学习上,所以很矛盾,我该怎么办?”于是我以我自己的看法分析了各方面利弊,帮助学生做出最后选择。
二、应用qq网络辅助教学的收效
几年来借助qq通讯工具进行无机化学网络辅助教学,受益匪浅。目前,qq网络通讯工具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网络助手,具体体现如下:
(一)突破时空界限,增加师生交流频率
弥补了大班课堂上由于学生人数多,师生之间很难面对面交流探讨问题的缺陷。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利用身边已上网的计算机,可以随时向老师、同学请教,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另外,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再那么清晰明确,彼此相互学习请教,创造出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空间。学生敢于在这个平台上给老师提一些教学上的建议或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更快的获得各种教学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及时地审视。而且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将有意义的作品和资料传到qq空间上,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师生的信息来源。
(二)突破心理顾及,增强了交流真实性
利用qq上的留言功能,学生可以不必使用真名,通过书面语言的交流,反映出他们的真实想法,解决了面对面交流时不好意思直白的意见或建议。通过qq问问题的时候他们都变得直率,避免了因问问题的不确切而产生的害羞,促进了学习。另外,也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某些学生常问及一些高难或钻牛角尖的问题,老师短时间做不出全面的回答所产生的尴尬局面,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三)加深师生感情交流,增强师生间的理解与信任,拉近师生心灵距离
大学里,很多任课教师到上课时就讲课,下课就离开。师生之间有一种陌生感,学生即使有疑问也不愿意问老师,久而久之,问题积累多了,兴趣也无存了。所以大学里许多学生因为缺乏与老师沟通而导致对该课程的厌学。
我们借助qq交谈,学生觉得老师像朋友,愿意跟老师交流,不仅学习上敢于提问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也愿意与老师交谈。融洽的交流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师生关系和谐了,增强了了解和信任,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学生常表现出“爱屋及乌”的情感,亲其师而重其课,使教与学易走进一个良性循环。
(四)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
在面授和自主学习中,由于课程进度快,学生人数多,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各有差异,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并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我们利用qq博客一些需要学生经过思考进行解答的研究性问题,然后通过不断的交流来解决。这种交流形式调动了不同性格、能力和自信心的学习者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认真思考,表达个人看法和感想,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向应用的转化。
(五)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教学的目标。qq应用于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便利的网上资源,为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拓展有极大的影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比如在我们的主题探讨区里,当学生看到别人对某个主题发表的见解时,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批判性思考,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锐,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三、使用qq进行网络辅助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qq通讯工具应用于教学是随着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应用的好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便利,使我们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反之会影响教学。我们必须明确,它仅是缓解“教”与“学”矛盾的工具,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直接获取。在使用qq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师生都要明确这是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切勿当成聊天平台而弱化辅助教学的功能。
第二,师生应约定一些固定的时间上线答疑交流,无法通过qq说明的问题再预约时间和地点,面对面的交流。不要长时间挂线,上网需要有节制,勿成瘾。
第三,教师对于学生的留言要及时回复,且不应遗漏,否则会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第四,应注意qq上的文章要及时更新整理,否则这个教学平台会逐渐陈旧而失去吸引力。
总之,网络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使教学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使教师从灌输型向指导型转化,使学生从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彩,拓展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师范生;化学实验技能;实验教学能力
1研究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年轻教师的职责,同时还被新时代赋予了教师职后培训的新使命,需要承担“国培”、“省培”等很多项目的实施.做好这些工作,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密切了解基础教育.化学学科具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大学均具有独特而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师范院校的相关研究显示:种种改革举措的实施对提升高师生化学实验综合能力效果并不显著.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提高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效果的基础[1-2].顾明远先生也曾提出:“当前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学和中学的衔接”[3].回顾新课程改革,中学化学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等方面均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尤其是实验的内涵日渐丰富.课程改革直接对中学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对高师院校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学习的终极目标应是“学以致用”,但高考制度改革和招生规模盲目扩大及其他一些因素,导致高师生的化学实验技能仍为薄弱,尤其与中学教师所需要的实验教学能力并不相符合.因此,研究大学与中学在化学课程尤其是实验上的衔接有着现实意义.
2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2.1高中化学实验设置及实施现状
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无论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一方面沿袭将实验分散于对应专题的一贯做法,如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化学1和化学2各种类别的实验总数分别高达58、96、107个之多[4].另一方面,均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单独设置《实验化学》选修模块.这些设置既突出“实验是化学的核心”学科思想,又以系统化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深化认识.当前高考对实验的考核仅以选择题和实验问答题形式考核基础内容,甚少涉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优化,同时因教学时间、设备、师资配置等多方面原因,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很大程度依旧呈现“带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旧面貌,教材设置的实验虽多,但很多实验只看视频或教师讲解实验并不直接操作,学生印象不深,实验能力并不能提高.因此纵然课程设置再科学合理,化学实验再增强了灵活性,但皆因缺乏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评价,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不行,综合实验技能更谈不上.
2.2高师化学实验设置和实施教学现状
高师实验课程体系在设置、内容、开课时间上过多依附于理论课程,过分强调课程的独立性,对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结合重视不够;实验技能的训练则单纯依附教师,方式过于单调,实验活动形式单一;理论课数量多于实验课,学生缺乏足够的操作训练;部分实验内容陈旧或重复出现,实验手段缺乏时代气息;按部就班的实验报告册,诱导学生滋生懒惰情绪,扼杀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优化方面的求知欲;高师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化学实验设备,但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或验证性实验,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导致未来的中学教学陷入“两难境地”—-学的无用,用的未学.调查发现高中教材中出现的先进仪器如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元素分析仪、核磁共振仪、反渗透膜、熔点仪、数字密度计等,中学老师自己都不认识、不清楚.同时,与中学构建校本课程的现状相比,高师的统编教材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内容与中学化学实验的联系更是极为薄弱,未能体现培养“化学教师”这一根本目标和师范特色.
3实验教学优化改革
无机化学实验是高师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与中学化学实验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是中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课程,是学生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实验创新能力的基础课程,是学好化学实验的关键.目前的无机化学教材内容详尽丰富,覆盖面全,但与现行中学化学实验内容相比,仍有较大出入[5].因此,紧密结合中学化学相关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开展高师无机化学实验改革很有必要[6].
3.1做好学情及教学分析
当前师范类化学专业的学生,高中时选学的是理化生综合,而大学里不仅要学习多门化学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化学教学论.未来的中学化学教师工作要求他们要将两者完美结合.通过调查与访谈,大一新生多数觉得无论是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与高中都大相径庭,适应困难.同时,高师院校配备的实验老师基本上都是学科的专业老师,在实验教学上比较侧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和验证实验的结果,直接把实验步骤给出,原理一讲,学生只管做实验,得结论;缺乏教学理念,对需要创设什么样的实验教学情境,学生喜欢什么,这个实验有什么用,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实验方式和实验活动,缺少思考;缺乏实验过程的引导,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处理方法,教师引导较少.从实验能力上看,大学教师老是抱怨现在的大学生实验态度、基本操作、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报告书写等能力表现差,其实说到底,大学实验老师并不了解新课改及高考环境下学生在化学实验上达到何种水平,忽视了两阶段化学实验间的种种“脱节”.这些事实同时影响着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中高考制度改革、大学扩招难逃其责;而两阶段从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到老师教学方法上均差别迥异,无形中延长了新生的适应期.因此,深入了解新生之前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实验能力、兴趣等,制定相应的措施是帮助高师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化学实验学习的根本.
3.2促进实验教师教学观念转变
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是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7]”.大学教育以自学为主,但学生始终需要教师适当的指导.当前高等师范化学教育多侧重于个人实验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的培养,而中学老师需要的是实验教学技能的应用,两者有显著差异.因此,应进一步转变大学实验教师的教学思想,在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结合教学论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融入实验的教学功能.实验老师应明确高师生是未来中学教师的主力军,实验教学着眼于未来,保证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化学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意识和责任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实验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同时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3调整并规范实验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师范教育提高学生对未来中学教学工作的适应性,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我们提出“三层一线”实验教学体系,即化学实验基础、综合提高实验和专业研究实验3个层次,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线;化学专业实验课设置应多于理论课;多角度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努力使实验体系和内容趋于科学和完善.
3.3.1重视基本操作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的重点是熟练而规范的操作,这是后续化学课程顺利进行及提高实验技能的保障.传统的“典型示范、动作分解、反复练习和及时纠错”的规范化操作意识及基本训练应确保,保障大型实验仪器的选择、组装和系列实验的操作都能准确有序,为实验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影响实验教学效果重要的因素是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实验内容应该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实验方法则应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为主[8-9].科技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值得探讨.目前我们采取的方法有: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课前仔细观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相关视频,并自行整理要点儿,初步熟悉基本操作;鼓励学生录制个人实验视频,课下反复播放寻找失误之处,并借助重复练习来矫正;鼓励学生交流优秀实验视频,方便日后在中学教学中使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中征集“规范实验操作”的策略和方案.
3.3.2引导学生创新实验
高考对实验的考核除了仪器应用相关的基础操作,主要是实验的纠错、改进、设计和评价,对教师而言自主创新和设计新实验的能力必不可缺.在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自主增加设计性明显的综合实验,并削减重复性、验证性实验,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好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多为“课前仓促预习、课堂照本实验、课后教师评阅”,“注入式”教学,危害极大.河北工业大学提出的无机实验课教学模式[10](见图1),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实验过程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检验,教师负责组织、指导、建议、评价并汇总,值得借鉴.
3.3.3规范实验技能考核
常规的实验评价机制过多侧重基础知识的书面考核和基本操作的规范考核,缺乏最重要的“实验过程跟踪评价”.实验能力的评价问题通过综合评定实验成绩的机制可得以解决,即兼顾多种成绩但调整其比重,如笔试成绩15%、平时实验成绩55%(其中预习30%)、期末实验操作成绩30%,督促学生重视实验过程.
4完善实验教学方法
新课程对中学教师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达到新课程目标.教师运用扎实的化学学科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结合一定的实验策略,运用观察、操作和思维三种相互影响和交叉的心理活动,去解决某个特定的化学实验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能力.同时,采取与中学老师互动讨论学习的方式,如开学初邀请优秀的化学老师给新生讲解高中化学实验考试、实验教学的要点;定期请中学老师参与学生实验课,给学生做演示实验和常见的改进实验,指导学生注意事项;带领学生参与中学化学实验课,观察中学生在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熟悉中学实验教学环境,提升实验操作和教学技能.
5结语
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续,中学是师范生的回归之处.中学实验教学水平影响着高师化学新生基本实验技能,而高师生毕业时的实验技能会在中学化学教学起决定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中学化学老师的实验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师范的教学改革也在深入进行,研究两个阶段教学工作的衔接,对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将会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大学化学,2009,24(4):24-28.
[2]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55-56.
[3]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志华,张义建,沈良,等,浅谈新课标下高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07,22(6):35.
[5]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无机化学实验[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梁华定,陈素清,林勇强.从中学化学实验看高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J].台州学院学报,2012,34(6):63.
[7]杨宝华,张爱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检验医学教育,2009,16(1):37-39.
[8]任玉杰,吴海霞,胡方,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7,22(5):11-13.
[9]赵朝晖,邹汉波,梁红,等.化工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83-85.
【关键词】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影响因素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预防及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ACS)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应用更多,逐渐成为临床上用于抗血栓、栓塞治疗的基石[1-2]。其中,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主要的药物治疗,疗效要优于单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3]。但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极易引发胃肠黏膜损伤,导致糜烂、溃疡甚至出血,并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胃黏膜萎缩等症状,且极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而消化道出血则是作为预测ACS6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因素[4]。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老年患者资料,观察其接受治疗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情况并分析原因及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以来共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老年患者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7.3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d,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过程中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的发生,并分析原因及影响因素。
1.3 检测标准[5]
依据TIMI出血标准分为:主要出血:颅内出血或临床可见出血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50 g/L;小出血:临床可见出血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30~50 g/L;轻微出血:临床可见出血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照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例,占25.81%,其中主要出血3例,小出血3例,轻微出血2例;观察组出现2例,占6.45%,其中主要出血1例,轻微出血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其经过大量医学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的具有极高的性价比的抗血小板药物[6]。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的抑制剂,能不可逆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1(COX-1),阻止形成血栓素A2(TXA2),以抑制由该途径引发的血小板聚集。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临床试验证明,阿司匹林具有显著改善提高ACS患者预后。其作为非甾体抗炎药,定会存在导致消化道出血的潜在危险,可通过阻止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使胃黏膜受到侵蚀而糜烂。由于阿司匹林的用药人群基数较大,用药时间通常较长,且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情况前往往无任何明显症状预示,因此无法及时诊断与治疗。
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的一种,可通过抑制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进而起到抗血小板作用。许多临床试验也显示,氯吡格雷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事件比较(CAPRIS)的研究中可发现,氯吡格雷(75 mg/d)可明显比阿司匹林(325 mg/d)进一步降低高危患者存在的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性猝死的复合风险。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相比,其损伤消化道的机制不同,阿司匹林是直接损害消化道黏膜,而氯吡格雷则主要是延迟溃疡愈合。某些使用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消化性溃疡愈合后换用氯吡格雷则可能不再出血;但若在溃疡未愈合前即换用氯吡格雷则可能导致溃疡的不愈。有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消化道出血风险并无显著性差异,而两者合用却能提高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胃肠道出血。而抗血小板药物与PPI合用能降低ACS患者大出血的发生率,PPI能通过不可逆结合胃黏膜壁细胞表面活化的氢离子泵,阻断生成胃酸的通路而起到抑酸的作用。
消化道出血患者多出现胃溃疡及血红蛋白下降,胃黏膜萎缩等症状,且易感染幽门螺杆菌。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危险因素是阿司匹林的用量过大,但过往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史的患者极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患有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老年患者较中青年患者更易发生消化道出血。
4 小结
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时,应注意有效控制原发病(如心衰、糖尿病等)的发生。同时使用ppl,胃黏膜保护剂等,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消化道出血。
参 考 文 献
[1] 王海斌,邹阳春,郭敏.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与治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0,8(1):72-75.
[2] 陈章强,洪浪,王洪,等.雷尼替丁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所致消化道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638,3639-3641.
[3] 周桂坤, 郭敏, 邹阳春.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高危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用药.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0,8(2):154-156.
[4] 陈石,陈玉成.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消化道出血.西部医学,2010,22(1):151-154.
[关键词]地方院校;无机化学;双语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外语进行专业研究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备受社会青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教育部在2001年8月文件,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1],这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满足开放市场的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双语教学是指[2]。意指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双语教学的实施能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首先,学生用两种语言对学科知识进行再加工,能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国外教材生动、鲜活的案例,个性突出的风格,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冲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第三,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比单纯的语言教学更加有效。双语教学中英语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得力工具,原先晦涩生僻的专业词汇,不再是学生记忆的负担,而成为有意义、有价值、有生命的东西,被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学生们称之为意外的收获,这充分证明了杜威“Learningbydoing”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总之,双语教学为地方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认识世界、与国际接轨的低成本的学习平台,为他们将来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双语教学在开放发达的港澳台地区或新加坡、韩国等地很是成熟,但在中国还属新生事物,特别在英语基础较弱的地方院校开展更是饱受争议。一些老师怀疑:用汉语教学都未必能学好的专业课,改用英语授课岂不是雪上加霜?的确,由于地方院校的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普遍较弱,给双语教学的实施带来了诸多困难,双语教学对地方院校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自2005年起,我院对《无机化学》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我们克服了师资、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困难,学习了大量国外及港台地区双语教学的先进经验,在师生双方的不懈努力下,该课程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肯定,分别被评审为校级和2010年山东省双语示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套简明、高效、适合地方院校学生的双语教学原则,为双语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支撑,使双语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规范,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学案导学策略
双语教学是采用英语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如果依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则不仅失去双语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双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学案导学”在此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学案导学”是学生以学案为导航,以教材为媒介,对知识体系的解读。课题组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用英文编写无机化学各章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依据“学案”要求,阅读教材、教学参考书及网络资源,独立思考、咀嚼消化,获得对问题的初步认识。学案的编写以问题为导向,包含背景知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程序指导、学习要点、自学检测等内容,以及方法提示和学习链接,目的是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还要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内在联系,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应的例题、习题用于检验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学生们带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和期待走进课堂,课堂上围绕学案中的症结展开讨论,通过抽丝剥茧、层层追问,对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再有针对性地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学案导学使双语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2.2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在国外早已深入人心,并在课堂教学中被普遍使用。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说过:“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3]。合作学习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广受教育界欢迎,目前,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或学习中心课堂已经成为我国当今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4]。在双语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方式,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依据成绩对学生异质分组,一般4~5人一组,组内学生分工明确,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一是对课前学案互相检查。组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陈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围绕各自困惑的问题,在组内交流、讨论,初次排除学习障碍。小组将各自讨论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组间交流、质疑答疑。二是共同完成项目设计。如:化学实验室废水有害成分的调查及处理方案,秸秆焚烧的危害及利用方法等。小组成员共同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取样检测。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制作英文PPT,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在班级展示,并接受师生质疑提问。师生根据其表现给小组评分,对小组评价遵循成绩互赖原则,有效地防止了“搭便车”现象。合作学习实现了双语教学活动的全覆盖,使课堂教学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化,使学生学习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转化。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分享成功、资源共享成为主旋律。
2.3课内外互补策略
双语教学若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专业词汇量是制约双语教学的瓶颈,虽然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但与学科相关的专业词汇和术语却知之甚少,这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进行。为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编写了每一章的专业词汇表,让学生在课前预热熟记。同时还介绍一些构词法知识,如词根前后缀的意义,使学生的词汇内存迅速扩大。由于词汇先行,扫清了学习过程的拦路虎,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双语教学中学生的听力很关键。鉴于地方院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弱,我们下载了可汗学院的基础化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普通化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原理等国外大学公开课作为听力教材,让学生反复观看,并在线阅读原版教材、学习资料等。英美国家老师的课堂思维开放、视野开阔,语言风趣幽默,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复杂的概念,频繁抛出的问题使学生时刻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学生通过反复收看、收听,迅速领悟了地道的语言表达,提高了听说能力,扩大了专业词汇,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学院还专门聘请外教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开办了英语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交流,逐渐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积极有效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了“我能学”、“我会学”到“我乐学”的转变。
2.4学以致用策略
双语教学实施初期,学生感到新鲜好奇、跃跃欲试,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内容越来越难,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怎样才能让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知难而进呢?首先要坚定学生双语学习的信念,加强对双语教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我们邀请了美国高校知名学者做纳米材料和煤化工等领域的学术报告,通过跟专家面对面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阅读英文文献资料,参与国际交流,可以获得学科前沿信息和最新科研成果,直接嫁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快捷提升我国企业的生产水平和创新能力。双语教学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与世界先进科技对话的窗口。组织学生编写《无机化学双语学习手册》;指导学生将无机化学的概念和理论编成“Logicgridpuzzle”并展示,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将教学中重点、难点和热点内容制作成十分钟的“微课”视频,上传至网站,学生可利用智能手机随时学习,发挥了翻转课堂的作用,效果良好。我们还组织学生参与翻译分析仪器的说明书,标注仪器和药品的英语名称、操作方法;组织学生去化工企业实习见习,参与化工企业的外贸营销团队,了解化学试剂外贸销售流程,学会用专业术语书写外贸文书。通过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活动,使学生体验了双语教学的价值,产生了强烈的内驱力,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双语学习虽然辛苦,但却能学到非常实用的本领,给自己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即使遇到困难也都积极克服、努力坚持。
2.5直观性策略
“直观是一切认识的绝对基础”[5],直观性教学就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最终获得对知识的符号表征和言语表征。因此,直观性是双语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手段进行教学,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如杂化轨道、晶体结构的教学,通过球棒模型的展示,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则在讲解的同时用动画同步展示,使变化过程生动形象。原电池、电解池的教学可给学生一些仪器、药品,让学生连接装置并观察现象,使学生对电极电势的理解更加深刻。总之,直观性教学可使学生获得由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性认识。
2.6多元评价策略
传统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过分重视结果评价,忽视对过程评价等弊端,而双语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和过程生成,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多元评价体系。我们制定了适应双语教学的多元评价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习行为相结合。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出勤率占5%,课堂参与度占15%,小组作业占20%,期中、期末考试占60%。课堂参与度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积极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与他人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案,是否有独特见解。教师对发言者应使用“great”“wonderful”等语言及时激励,一言不发者不得分。发展性多元评价强调对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的关注,对常态课堂的全员评价,而不只是看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使得学生对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对待,绝不掉以轻心,双语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3.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开放办学方式,学习先进双语教学经验,找寻学生认知发展的路径,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材建设和学情研究,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双语教学走向世界,早日与国际接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2001-8-28.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6.
[3]陈佑清.构建学习中心课堂[J].教育研究,2014(3):96-105.
1药学专业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药学专业的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依据理论教学进度开设,沿袭本科的教学模式,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并且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这2门课程内容,无论是理论和实验只是表面上整合在一起,实质上还是2门课分别教授与实验,即一位教师先上无机化学部分,结束后,另一位教师接着上有机化学部分,实验部分也还是穿插在相关理论教学中。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基础性实验为主,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实验体系,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几乎没有,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反映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联系。
1.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指导教师讲解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方法为目的,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1.3实验要求不规范,考评制度不完善
教师仅凭每位学生若干次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学生的最终实验成绩,并没有将学生平时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结合起来,缺少过程性评价。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较差,只重视实验报告的成绩,忽略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2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深化改革的措施与效果
2.1重新设计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化学的新进展,结合药学专业特点,以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为原则,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医用化学与药学、理论与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精选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尽量保留基本操作实验模块,将化学实验内容重组为如下3个模块:
(1)一般的基础实验模块。包括洗涤、干燥、加热、结晶、萃取、过滤、加样、蒸馏、蒸发、回流以及量筒、天平等一般仪器操作;滴定、转移以及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刻度吸量管等容量仪器的使用;酸度计、旋光仪、折光仪等分析仪器的使用等;
(2)综合实验模块。即选取以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的实验作为综合性实验。例如茶叶提取咖啡碱的实验等;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已经学过的化学理论与实验技术,自选实验题目,自选实验方法等[1]。3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实验模块都有各自的主题,目标明确,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后会感觉到自己在实验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很有成就感。
2.2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在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中,基本上是以指导教师为主体,一般指导教师课前先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一一写在黑板上,上课时再逐项一一讲解,并将要用到的仪器边讲解边做示教。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对于教师刚刚演示过的操作基本没有印象,只是按部就班、非常被动地做实验,故实验过程中往往错误较多,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2.1实验教学小班化以前大班教学过程中,因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顾此失彼,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教师的指导,导致个别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不想动手做实验,甚至只顾玩弄手机或高谈阔论,看见教师过去就装模作样应付一下,教师一转身立马又老方一帖,实验课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由于实验教学是一种过程教育,所以只有加强平时考核,检查和反馈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教育目标,才能帮助教师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近2年来,为了从跟本上改革以前大班实验教学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分小班化进行教学(即将过去60人左右的大班对半分成约30人左右的小班)。实验课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少了一半,指导教师能够较全面地观察到每位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操作时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得到纠正,甚至还可以手把手地指导每一位学生,不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2.2督促学生切实做好实验预习工作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预习,使学生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学生有思考的机会与空间。实验预习的重点放在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操作要点的掌握、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上,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听讲,针对性较强,实验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指导教师在学生实验前的讲解中,将相关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分解成若干个问题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对比分析药学2009级和2010级学生不同预习方法的效果,其中2009级学生完成实验预习报告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上课前没有提问只做讲解;2010级学生在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来讲解,结果表明,通过提问方式的可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实验预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3重视对学生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后续开展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做好充分准备。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重点突出,注重细节,仪器操作示范准确,重视仪器的基本操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始终做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有时甚至还进行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独立操作,教师则针对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点和解释,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以此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教学过程由传授知识扩展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每次实验结束前指导教师都要求学生当场将记录的实验数据交给教师,教师一一加以批改,并指出实验数据记录不规范之处和是否合理等,让学生及时分析实验结果误差过大的原因。教师在小结时还要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在今后的实验中得到改正,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实验结束后,总结此次实验的收获,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并要求在下次实验中加以改进。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明确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2.4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讲解教学模式,考虑到实验条件、时间、和污染严重等问题,运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通过展示各仪器操作的录像,将仪器基本操作规范准确、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实验课堂教学具有生动性和互动性,以充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穿插指导教师的具体讲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般实验时要用到的各种仪器也通过多媒体展示其操作方法,并与教师的演示充分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实验的趣味性和实验教学的效率[2]。
2.2.5开放相关实验室与仪器室与各班课代表密切联系,协调好各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利用中午或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实训。实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有常用仪器基本操作的操练,也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需经过指导教师的审查后才可以进实验室实训,实验室与仪器室的开放,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3]。
2.3改革实验考核,提升实验水平
科学的评价考核能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改革了以往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方式单一,不能科学全面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在“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注重实验的过程评价。由于各模块的实验操作要求上有所差别,所以在教学进行到一个模块阶段时,安排一次考查实验,检查学生的实验掌握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结。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把各时段、各种形式(学生的预习、课堂提问、平时实验时的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每次的实验考核等)的考核结果加权汇总作为最终的评分,积极探索形成性、过程性考核和课程结束时的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新模式。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演示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52
近年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传统学科的变革。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它与计算机的结合,催生了计算机在化学专业领域内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分析,也可以将实验过程更直观地展示。
有机化学实验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学习各种实验思想与操作技能,怎样让它与计算机结合起来,让电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实验课通过教师讲授、板书、实验装置安装等过程,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如果我们用计算机把实验做成仿真模拟,学生又将无法真正地锻炼实验操作技能。据此,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Authorware,利用Flash、ChemOffice等软件将有机化学实验的素材进行整合,开发出应用系统,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用作课件展示及实验过程的交互操作。
1 程序制作过程
实验过程有两种展示方式,一是用Flash制作实验仪器及实验装置的安装控制,教师在上课时使用电脑完成装置的组装,在投影屏幕上展示给所有学生;二是用摄像机把教师演示实验过程记录下来,把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讲清楚,再将这个视频文件插入到Authorware流程之中。通过这两种方式介绍实验装置及操作过程,对学生们做好实验会有较大帮助。做好的Authorware程序打包成exe文件,制作成安装程序,可以到其它任何电脑上安装播放。
1.1 所需软件
需要使用以下软件:(1)Flash;(2)Authoware;(3)ChemOffice。其中Flash用于制作仪器安装的动画,及互动形式的实验装置组装;Authoware用于制作主程序,管理文字、图片、声音及视频;ChemOffice绘制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化学仪器图片。
1.2 素材来源
本课题是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研究资助项目,教材参考高教版《有机化学实验》及徐惠娟、龙德清主编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有机化学实验技术》;仪器图片来源于ChemOffice软件素材库。
1.3 演示系统内容
本应用程序包括了高职高专有机化学实验需要重点掌握的全部内容,共四个部分:(1)实验室规则及安全知识;(2)实验习题;(3)蒸馏、分馏、熔点测定、萃取、重结晶等基本操作;(4)溴乙烷的制备等8个常规实验,每个所选实验都包含一种典型的实验思想和操作方法。
1.4 程序说明
本程序安装后打开,在背景音乐中展示出制作人及程序主界面的相关信息(如图1所示),以导航实现超级链接,点击主控按钮,就跳转到具体内容,各个页面和主界面都可实现自由跳转。我们以溴乙烷的制备为例,介绍一下具体的制作过程。根据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上的内容,先在chemOffice的素材库里找到溴乙烷的制备需要用到的基本仪器的图片,这是个边反应边蒸馏的操作,将蒸馏所需的仪器导入Flash,做成一个完好的装置图,导入到Authorware之中。进入Authorware的程序运行时,可以将各个独立的实验仪器组装成溴乙烷的制备所需要的装置。同时,插入的视频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的现场录像,其它文字说明部分,是实验的相关步骤及注意事项。这样,教师上课时不用再做操作方面的演示,能节约不少时间,同学们观看课件也会比观看教师演示更为明了,更加直观。
图1 有机化学实验电子演示系统主界面
图2 电子演示系统程序结构图
该演示系统以Authorware实现超级链接,整合文本资料、图形素材、自由移动、显示特效、声音强调、视频辅助,制作成一个多媒体性质的程序。(程序结构图如图2所示。)
2 结果与讨论
本演示程序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有机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制备实验,通过Authorware管理多媒体素材,实现实验过程的展示及实验步骤的说明,以F1ash制作仪器拼装,用数字视频对复杂实验操作和现象进行补充,非常的简单、直观,方便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和操作辅助。
有机化学实验课上使用本系统,可以实现无板书教学,教师能节约更多时间,避免了现场操作的时间浪费,Flas可以让学生自己组装实验装置,有利于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本演示系统2010年完成制作,出版以来,已经销售十几套,在我校及相关高职院校中使用,获得大家一致好评,它使教师的授课更为方便,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新.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徐惠娟,龙德清.有机化学实验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4]李富荣,刘晓悦.Authorware 7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张金艳.Authorware6.5在开发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应用[M].鸡西大学学报,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