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如何有效融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云平台就是把教师备课过程中,课内、课外教学的任务布置、作业指导、答疑演示和作业批改等几个环节集中在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云服务平台上,把过去需要用纸和笔来完成的事情,转变成以手指,通过点触与书写就可完成无纸化学习任务,将课堂提问、举手应答变成了师生之间在个人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即时互动和信息反馈。0.2云教学特点伴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以及智能终端APP辅助教学平台的问世,使得当今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昔日“老师讲、学生听”被动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学生利用智能终端实时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形式彻底改变,学习潜在积极性被挖掘出来,原本枯燥呆板的课堂变得异常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1],促进教学双方积极互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移动云平台的翻转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的云平台,通过资源搭建、任务配置,借助移动云平台的资源管理、教学功能、评价体系,为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营造了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内心深处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体意识[2]。对学习行为记录实施的过程考核,能够为教师提供客观真实的教学研究大数据,实现具有人工智能性质的个性助学、助教功能。平台具有优越、完善的教学辅助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非常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1.1课前准备。使用云平台时,教师在平台上创建班课,让学生使用邀请码加入班课。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云平台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班课资源库,如教学视频、相关图片、PPT课件和自主测试题等,以方便课前学习。为掌握学生预习效果,通常在云平台设置3—5个测试题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测试,在云班课平台的答疑讨论区上,学生将自主学习遇到的疑问及时反馈到讨论区,教师或助教(指定的优秀学生)对存在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通过答疑讨论更加清晰地掌握了学生课前学习状况。课前学习,如图1所示。图1翻转课堂课前知识传1.2课中教学。(1)巧妙引题。在上课伊始,根据课前掌握的情况,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还存在的困惑或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借物喻题、巧借媒体、趣味游戏、动人故事、实验展示等方式顺势铺开引出主题,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打开探寻问题的大门,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初试牛刀。上课伊始,设计一个摸底小测验,可采用限时如1分钟测试来获知个体学习状况,旨在摸底、巩固课前知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挑战困难。(3)课堂互动学习。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各学习小组领取教师针对课前预习状况而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老师则协助、指导各学习小组开展互动学习,通过巡视指导、适时点拨、释疑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看云平台的各种学习资源,如知识文本、视频资料及数字资源,来解决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展示评价。小组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利用云平台中的随机摇号方式确定小组成果交流展示顺序,运用头脑风暴、问题抢答、效果投票等平台教学手段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活动,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内系列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实现合作探究、有效互动、深度体验、知识内化、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知识内化过程,如图2所示。图2翻转课堂课中知识内化1.3任务拓展。操作实践完成后,老师可以在云平台上与本课知识内容关联的拓展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调研、查资料,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与企业生产,学生用学得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锻炼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有效解决了知识与社会生产脱节的现象,培养了学生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1.4过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优化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如何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可以将每一次的课堂练习内容生成一个任务或合作项目,在完成相关内容后,让学生及时将练习结果上传到平台,上传的内容可以是图片或视频、文档等,从而获取经验值。因为形成性评价相对公平,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或操作结果都以某种形式上传至生成的“作业/任务”中。教师则可以自己或指定助教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或点评作业,便于及时反馈学习问题。教学过程的各种活动均对应并不断增加活动参与者的经验值,通过经验值来衡量学习过程的活跃度、参与度,这是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教师人工监测如蓝墨云平台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墨”的分析提醒,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辅助教师教学决策。1.5大数据分析。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调取相关结果以便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分数分布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从而产生教学智慧;当期末来临,我们还可以通过导出班课数据和教学报告,把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汇总导出成数据或明细数据表格;还可以导出成班级的教学报告,如资源报告、活动报告与学情分析等数据,来自平台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教学历程,为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归纳及总体把握提供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撑。
2移动云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云平台不仅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还对目前非常流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下面是本人基于蓝黑云平台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2.1搭建“互联网”移动资源平台。基于混合教学理念,创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互动教学资源平台[4]。将平面设计学科素材,如微课、教学PPT、知识文档上传到云平台,打造数字教学网络资源库,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形成支持在线学习、面对面互动学习、泛在移动学习的全方位、立体化学习方式,有效解决了基础水平不同、学习方式有别、理解进度不同的层次差别,极大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形成了资源利用、学习评价、互动交流等多功能生态学习环境。2.2构建线上线下交互模式。缘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相融合,经过国内外教育学者实践验证,实现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对面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迅速普及。该模式不但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还有效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智能云平台中视频、音频、图片、理论知识等教育资源,与线下课堂的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展示评价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系列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客观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师生角色,既解放了教师,又激活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学生。轻松实现了2500多年来教育家孔子的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愿望。在线教学视频为个性化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根据个性需要可以反复回放,直至理解。在课堂内也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容易实现分层教学,从而使得面向全体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不同小组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任务,进行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学生、老师、课本、环境、资源多维交互,形成O2O线上线下新型互动学习课堂。2.3线上线下任务设计。将平面设计教程以项目来组织任务模块,形成“线上—线下”即网络和面对面教学的有机结合。每个项目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设计成3—5个学习任务,将任务在线到线上云平台,形成云平台学习资源,提供课前在线学习和课后巩固。面对面学习时,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目标需求、学习进程、任务特点和环境资源,结合云平台资源选择和组织课内学习任务流程,并通过课内学习互动,开展学习活动,小组利用平板或计算机开展任务学习、研讨、互动、展示、评价,所有活动可全部在平台上进行,实现无纸化教学。以前为实现线下学习成果的多元评价耗时、费力,效果差强人意,现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轻松有趣,可轻松实现多元评价,还可引进企业高管在线点评,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2.4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自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明确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5]。用形成性评价辅以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对个体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对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在线测试和在线竞赛的综合判断来实现的;终结性评价是通过在线测试和在线(视听)竞赛结果与期末考试结果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元化的评价,使得教学过程规范、有序、高效,真正实现关注全体、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云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3移动云平台教学问题及对策
移动云平台并非十全十美,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访问信号不好及对策。信号不好会影响到访问平台延迟或者上传图片、视频卡顿,甚至当机,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提供WI-FI接口解决。(2)频繁使用移动端出现的速度问题的对策。随着移动端访问云平台次数的增加,以及下载数据、视频或图片会占用移动工具内存,导致速度下降,这时需要对内存进行及时清理,以保证运行畅通。(3)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和学生自觉性影响,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教师构建班级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有效约束和规范。
4移动云平台教学反思
近两年,通过蓝墨云平台在平面绘图中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双方主动建构新型互动课堂。利用云平台的投票和头脑风暴功能,调查学生对云班课活动的满意度,约88%的同学给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觉得开展云平台教学活动,便于课前预习与课后温习,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对云平台教学未能很好地适应,因网络环境、移动终端局限,流量限制、错失活动机会等情况,从而不能跟随课堂活动开展,加之经验值偏少,也会影响到情感体验等。有鉴于此,在以后开展云平台移动教学前,应提前问卷学生的现状与心理愿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设计方案。移动混合教学是近来教学改革的热点,在课堂中将云平台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深度融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一步认清云平台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研究问题的能力[6]。
5总结
通过云班课在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中的运用,先后开展了翻转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活动,引领了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搭建了数字信息化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传统课堂向智慧型和创新型课堂转变。同时,新型的教学结构对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为师者不断地学习来提升信息素养,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单冰.应用型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14):69-70,73.
[2]单好民.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证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7.7:81-84
[3]张茵茵,牛彦敏.移动教学平台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蓝墨云班课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3):23-24.
[4]李剑.基于蓝墨云班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7,(16):34.
[5]钱文娟.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评价在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8(6):69-72.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 在职培训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66-02
目前,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职业技术院校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日制教育,是针对学生的学历式教育;二是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短期、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员式的在职培训。两种模式职责明确,互不交叉。虽然学历式职业学校教育与社会型在职培训同属职业教育范畴,但二者教学原则与目标任务及教学体系均不尽相同。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社会职业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有教学资源逐渐紧张的困境,职业学校适时介入社会类职业培训为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一、我国在职培训的现状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传统简单的劳动力输出方式逐渐失去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市场的需求。现有的劳动力均为成人,已全面超出接受基础教育年限,在此情形下,在职教育培训成为提高我国劳动力技术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总体而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造就的市场趋向必然提高对技术型劳动力的进一步需求,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突出在职教育培训的地位,推动在职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而实际上,我国传统在职培训体制是在计划经济驾驭下为传统计划经济服务,与传统形式的经济基础紧密相连,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其缺乏相应的跟进反应,落伍于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步伐。因此,目前国内在职培训与市场经济发展矛盾与冲突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在如下方面。
(一)在职培训成本较高,且风险隐患大。资金问题是阻碍社会培训机构事业做大与做强的主要瓶颈。社会培训机构银行认可度低、贷款难,只能以学治学、以学养学。唯一的学费收入难以维系各项办学费用支出,若有剩余往往用来完成机构的原始积累,固定资产难以为继,难以形成有效抵押,无法获取银行资金支持。另外,社会培训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市场多头竞争的夹缝中生存艰难,民间资本与社会投资机构往往不敢涉足这一高风险领域,客观上造成其融资渠道不通畅,难以形成规模。
(二)在职培训目的不明确,仅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部分行业培训由主管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负责,它们所安排的培训任务大多以完成各单位职工年度培训计划为目的,缺乏对职工实际需求调研,培训内容与在职职工职业成长需求相背离。大多数情况下培训局限在政府新文件的读解上,无法满足职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成长要求,无法胜任市场经济时代下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仅能作为在职培训的一种补充。
(三)培训机构杂乱,缺乏规划性。有关行政审批部门没有做好实际需求与发展需要的结合,对社会力量办学盲目审批,导致同行业、同地域培训机构雨后春笋般冒出,未能较好地宏观控制,甚至有的城市数家同类培训机构齐聚“一栋楼”或同业培训聚集在“一条街”。在培训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的眼光,当某一专业行情见涨形成热门,众多的培训机构就蜂拥而上,而某一专业市场疲软就业率下降,则马上退出。这些培训机构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长期的规划与效益发展计划。
(四)缺乏有效的评估反馈,导致在职培训教学质量低下。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短板与考核机制缺位导致大量的培训只管收费不管培训质量,很多在职培训机构完全是在自由发挥,对于培训质量能否达标、学员学习效果、反馈与跟踪、评价体系等不重视,无法形成一种在职培训的良性循环。
(五)培训模式落后陈旧,内容贫乏单一。相对狭隘的办学初衷,使得多数培训机构开办教育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这导致培训机构不以职工职业能力成长为核心,而是处处以商业的心态对待一切,导致其培训模式落后陈旧,教学内容贫乏、单一,尤其师资薄弱、管理落后、规模滞后的系列问题发人深省。
二、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融合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当下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与多元化经济社会发展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教育模式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多数职业学校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在招生规模与学生专业设置方面紧跟市场需求,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用人需求出发,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符合企业用人需求,逐步实现了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接轨。目前,困扰我国的职工在职培训问题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了机遇,仅仅立足于从业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不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的,如何拓展在职职工终身教育应该成为职业教育深思的问题。
在职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通常被视作为职业教育的有机整体,在职业教育系统保障条件当中二者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体系当中二者地位等同;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当中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将在职培训工作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在生存与发展空间上对职业学校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也是在社会职能上对职业学校的一次完美诠释,更是在保证社会发展需求上对职业学校的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将在职培训体系与业教育体系融合是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势所趋。职业院校搞好学历教育是基础,搞好在职培训更关键。职业学校有必要开展在职培训,且有优势开展好在职培训。职业学校优势在于师资力量较强、实验设施齐全完善,作为在职培训“潜力股”对社会在职培训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无可比拟。
三、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相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打造网络教育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现代远程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我国当前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教育的战略举措,也是发达国家主流的教育形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发展继续教育注入强大动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4G 技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出现,使网络学习成为学习型社会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 MOOC 的出现,迫使职业教育从传统的纵向整合转化为横向整合,使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以庞大的规模与课堂分离。学生和在职职工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人生规划从网络上选修各种课程,将来还能获得各种不同的学位证书。这种超越具体学校的横向整合教育模式将改变当前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格局。
(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互联网时代给中国教育带来新的革命,全世界优质的教育资源将无边界地分享,未来的教育将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当前,在职培训在线上集中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强大的在线学习平台,在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性上具有更好的体验;反观职业教育,其拥有优秀稳定的师资、先进的设备和实训基地、丰富的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等线下资源,因此两者之间形成了互补。如果能将在职培训的线上教育资源与职业教育的线下教学资源融合,我将营造一种全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不但拥有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更低的教学成本,同时能提高教学学习效率,提高学习便捷性、学员之间的互动性,开展人品人格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等,未来教育模式将会多种多样,其中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将会是最优质的教育模式之一。
(三)大力推进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建设。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把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融合在一起,为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服务,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充分发挥职业教学学科优势,顺应在线教育和职业教育集团发展需要。做好在线课程开发,在线课程一要面向行业,二要面向特定人群特定任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全方位地为产业链所需的人才链服务。体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要有利于培训与学历立交桥的搭建和实施。
(四)共建在职职工终身学习的桥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特别是专业或技术知识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一而终”式地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已不可能。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出现,新设备、新工艺、自动化程序、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许多不熟练、半熟练甚至熟练员工都可能被“淘汰出局”。这样的挑战与压力,只有不断接受在职培训,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熟练技能,才能迅速地符合岗位要求。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在职培训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的相关资源,为在职职工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
创造性营造出终身教育的优越环境,针对性构建起目的性较强的终身制学习体系,将在职培训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元素,适应了时展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予以对待,并重点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王绍良,贺召平.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调查分析[J].大家谈论坛,2007(10)
[2]刘守义.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5(9)
【关键词】MOOC;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教学评估;学习效果
1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数据分析报告
2015年我校针对参加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试点的班级进行了数据分析总结。学生的在线成绩通过率达到90%,综合成绩通过率达到95%。其中优秀和良好以上成绩占到71%以上,表现均优于传统教学班级。并且通过问卷对全体参加试点的同学进行了测评。从基于MOOC混合式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93%的学生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改革,85%的学生总体对于这门课改革的评价较好,但师生互动和线上交流尚需进一步加强。学生拓展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积极性方面提升状况较好;课程教学内容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较为合理。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认为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运用了网络、新媒体等工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增加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投入,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但亟待加强的是课堂互动,线上交流、学习问题的反馈、教师提供的学习帮助、考核方式、大规模开放在线交互学习网络的支持等。
从选课动机和学习方式上来看,学生选择MOOC的主要原因是对MOOC学习模式的认可,认为MOOC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两者相比,学习自由度高、名校资源、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互动合作等学习方式的运用。学生认为选择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以后,扩展了知识,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了本校相应课程的学分,增加了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方式上更建议学习环境中应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的局限,学习行为上适应个性化、碎片化、快餐式变化,教学模式上翻转课堂互动合作等方法的运用等等。
从学生的学习行为上来看,以下几方面表现较好。首先,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前会先确认上课时间是否与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冲突,为完成考试和作业,会主动寻找或学习其他学习资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和复习,会有计划的安排每门课的学习时间,总是第一时间内完成任务和课后作业,在观看和阅读学习资料时会做笔记,并标记重点。但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提高,学习前下载课程视频和资料还有待加强,讨论区提问或解答问题积极度不够,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资料阅读较少等。
从学生得到的学习支持上来看,在课程平台,教师和学习伙伴会及时的解决所遇到的知识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学生在非课程平台获得的学习帮助较多。学生建议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讨论,形成更加活跃的网上学习环境。
从学生的学习体会上来看,86.8%的人群认为MOOC是一个很好的网络选择,操作过程很容易,很乐意将MOOC推荐给他人,对自己有帮助,决定继续使用。84%的人群认为MOOC提供的课程质量都比较高,平台使用很容易学习掌握,MOOC课程考核方式很合理。
从学习预期和教学效果上来看,在对课程的看法,课程的有用程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学生多选择看法发生了改变,并且有积极影响,较之前更认为这不仅是一门思政课,而且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从侧面说明了学生对教学改革和课程价值的认可。
从课程内容评价来看,课程教学内容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较为合理。线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线上教学内容进度配合的较好,认为线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对线上MOOC教学内容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知识。但授课内容有待改进,学生认为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复,建议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两个课堂内容要有一定关联性,相互联系更为紧密,进度配合更好,提供更有效的知识补充。
从教学方法分析来看,81%的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MOOC学习模式,93%的学生接受目前这种基于在线教育的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好地运用了网络、新媒体等工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投入,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学生认为这种基于在线教育的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对自己有帮助,扩展了知识,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本校相应课程的学分,还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86.5%的人群认为线下教学对他的帮助重要,线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对线上MOOC教学内容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知识。获得了扩展性的知识和自主表达的机会,80.4%的人群认为积极性有较大提高。84.6%的人群认为课程改革较为满意,其中21.2%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
从教学建议上来看,93%的学生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改进建议主要是“增加师生互动”、“线上交流”、“加大教师提供学习帮助的力度”、“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材料”、“增加讨论课数量”。在教学方式改革中,建议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工具进行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兴趣,既非完全线上自主学习,更非传统教学,仅4.7%的学生支持传统教学方式。
2 慕课混合式教学的亮点
首先,三亚学院大胆探索校内校外联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MOOC教学手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作为地处边陲的三亚学院学生要想分享到清华大学的一流教学资源几乎不可能的,即便有机会邀请相关专家讲学成本较高且收益学生规模有限。但通过MOOC平台的学习实现了在不占用现有有限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大规模的学生收益。
其次,线上线下有机衔接和补充。我们形式上既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质上还完成了教学目标。言教和身教融合,从教学走向教育,三亚学院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够在做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标。
最后,教学改革发挥了两个积极性,体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解放和增加我们教师的发展交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学生的能力。海大教务处处长张云阁说:“三亚学院改革为海大改革做了探索”,并表示线下教学更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首先,线上线下精神塑造和价值引导的关系。老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生学习评价公正性的关系。教材和理论知识点总体关系。
关键词:手机微视频 移动教学 优点 实施
焊接技能应用极为广泛,如西气东送工程全长4500公里,焊接接头多达35万处以上,焊缝长达15000公里;北京奥运会鸟巢工程使用电焊条达20100吨可绕地球三圈,那么如此实用焊接技能,其后继人才培养状况如何呢?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手机成为现代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在职职工及院校学生专业学习受此影响出现精力较难集中,疲于应付教学流程的现象,少数年轻学员沉醉于手机视频、游戏,成为真正的“低头族”甚至达到“痴迷”程度;而相当院校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且师资力量有限,现代智能手机又极其难以控制,所以对其研究探索有限;部分教师尝试采用简单手段,严禁“手机”进入专业课堂,结果却是“树欲静风不止”部分学员漠然面对的专业教师努力,个体状态越发痴迷,走向教学的对立面。
作楦涸鹑蔚慕逃工作者不禁要问:
①能否顺势利导将智能手机平台主动直接引入教学过程中来改变窘境,利用优质的 “手机微视频”学习资源实现多阶段分层次教与学,实现兴趣转移?②如主动做足功夫将焊接知识模块制成专业的手机微视频“资源库”,利用手机微视频平台能否真正实现移动教学? ③怎样实施才能使教与学妙笔生辉,实现最佳效果?
一、微视频解决了焊接教学的问题
手机教学微视频具有短小精干,形象生动的优点。细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
(一)微视频顺应专业教学“兴趣”原则
焊接专业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曲折上升直至佳境的过程。只有大量反复才能熟能生巧,技能才能精益求精;而反复过程中抽象枯燥的理论,繁琐的操作训练极易使学员在心理、生理上处于对立状态,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其学习思维的“消极怠工”。
教学方式首先应尊重顺应人的情感,去除人性的惰性,否则任何教学努力在学员的强烈的抵触情绪下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手机微视频就是用“直接方法”调动学员自身的原始动力,激发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学员“思维纠缠”时,教师使用可视的图片和影像微视频帮助学员摆脱思维纠缠中的“无助的挣扎”,同时它指导技能训练操作的细节,新鲜生动;循环往复使用可跨越时间和空间实现与学员互动,促进其技能水平的升华提高,学员自身移动学习过程的反复又会固化兴趣为“优良习惯”,成为焊接专业终身发展的动力。
因此手机微视频大胆应用符合专业教学中人的认知规律的需要。
(二)焊接高技能技术培训需要微视频
焊接技能培训知识量大,学起来费劲,做起来“苦累脏”。
信息量大,操作技能种类多且复杂,实践环境差,学员学习积极性、兴趣容易疲劳,教与学效果易受影响;但在制造企业中,知识和技能不全面,操作细节稍有误差就会引起焊接产品质量重大的技术问题甚至引发人为的重大灾难。
种类齐全的手机安全微视频、理论原理微视频及实操微视频建立“手机微视频资源库”跨越时间和空间,给学员提供了一个绿色的“能源站”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补充。
1.符合教学对象特征的需要
院校焊接专业近几连年招收的学制班学生和社会学员的数目及质量双下降,年龄偏大基础较差,理解和记忆能力不高,对专业技能操作的理解极难到位,传统的教学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手机微视频教学模式既降低了技能培训的准入门槛,又动态地进行了专业知识技能的补充,保证了最终输出高水平焊接的能手。创造性的启用手机微视频便于学员自学、理解和复习提高是符合对象特征的好手段。
2.提升学习兴趣度
手机微视频具有动态感性特征,对学员的吸引力极大,焊接专业教学主动合理利用能有效地融合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和技能,可以让教学获得一个多层次“锦上添花”的移动教学平台。
3.微视频优化焊接技能教学
人员成本增加导致焊接机械手、激光焊接技术等新型设备快速进入企业,身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在思考:焊接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才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兴趣和自身的强大动力,掌握飞速发展现代焊接技术?
手机微视频将焊接专业教学中复杂的各模块的知识、原理,技能技巧、工业化生产过程转换为带有背景音乐、形象的动画、动感画面的“主题单元”资源包提供给学员,那么焊接专业技术学习不再是令人枯燥煎熬的任务,反而是一场痛快淋漓的丰富的“精神大餐”。
微视频让焊接专业化教学加入新鲜的情景因素,彻底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波动状态,为学员的接受理解、升华和创造提供了现实基础,给教学带来麻烦的“手机”反而给传统的专业技术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获得巨大的生机和新型移动学习平台。
二、手机微视频在焊接过程中实施
手机微视频具有情景化、生动形象为年轻的求学者喜闻乐见。要“中流砥柱”的作用微视频的实施必须注意以下具体问题:
(一)完善网络条件,保证线上起线下学习
1.保证网络资源
焊接专业教学场所无线网络的建设必须配套,如使用手机数据上网费大,现实性可行性不大,学员主动意愿不强,敷衍了事,真正实现移动教学效果欠佳,手机微视频线上线下教学极有可能成为形式和空谈。院校必须配置无线网资源同时应解决在线人数和专业微视频播放流畅、不卡顿技术问题。
2.手机微视频的传送手段
教师首先将手机微视频置于教学网站上,发送带有视频网址的二维码图片给学员节省网络资源,使各种配置的智能手机均可轻松快捷进入资源库实现线上线下的知识引入、反复、循环、提高的移动式学习。
3.处理手机的控制和干扰问题
线上线下使用手机微视频,有助于个体接受差异问题,但也出现了如何有效控制的现实问题?①声音的相互干扰,建议统一使用耳机。②学员之间利用网络资源相互之间干扰学习或使用网络进行其他与专业无关的事的问题,建议采用路由器的上网规则的设置来加以限制。
(二)手机微视频的资源库的完善
1.手机微视频的专业教学适用性
网上焊接技能视频资源充足,但其时长、内容、格式适用性及针对性不强,学员长时间观看易视觉疲劳,情绪波动甚至极易会失去“兴趣”,在焊接教学过程中,教师精英团队应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内容组合归类、剪辑、改编后精心设计的微视频,才会起到独特的“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
2.焊接手C微视频资源的系统性
传统的手工电弧焊的视频资源量较大,但其缺少系统性,院校焊接教学应组织教师团体专门形成适合课堂教学和线上线下移动教学的体系性的手机微视频;特别是一些新材料、新焊接工艺教学引入、讲解、技能实训、复习等课型更需要短小精炼且成体系性的手机微视频,利用群体智慧结晶提高移动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学中手机微视频系统性关键在于:微视频合理配置点及配置数目。在教材的重点难点、思维转折的关键节点恰到好处地安置,教学有如“锦上添花”,效果之精妙不言而喻。如在高真空电子束焊接的原理引入讲解中,安排图片式动画手机微视频讲解胜过教师苦口婆心“对空讲解”的千言万语。后继知识、焊接技巧再辅以一定量的微视频,学员的理解掌握就会如履平地、顺风顺水。
系统性的微视频能调动学员的内在动力,实现师与生、生与生、课内课外及线上线下多层次的良好互动,让学员自主式、移动式学习成为现实。
3.手机微视频资源的品质问题
手机微视频切忌冗长和单一,微视频宜短小精干否则造成视觉和听觉的疲劳,更拒绝“只见人影、火光”匆忙间完成的“影片”纪录式焊接视频,效果适得其反,其只会导致学员思维的停顿和混乱。
其实微视频有面授互动实录、动态图片原理型、虚拟场景加工型及交谈提高式微视频等多种格式,微视频的选题、制作和编辑需教师精心组织,将优秀的教学思维凝结其中。优秀品质的手机微视频能跨越时间、空间延伸,实现常规教学中无法实现目标和效果。
扬长避短地应用手机微视频,为学员移动式自主学习插上隐形的翅膀,成为焊接专业教学过程的优化大师。
参考文献:
[1]孟祥海等.关于中高职焊接技术专业教学的几点看法[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04).
热词:翻转课堂 传统出版 K12数字教育
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是近年来全球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有哪些优势与不足?作为一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它对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开展K12数字教育业务有何启示?本文围绕以上问题进行阐述。
一、翻转课堂:流程上的变革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教师提供微课、数字化互动媒体教材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颠覆了“学生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写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变成“学生课前观看教师推荐的学习资源、完成针对性练习,课堂上与同伴、教师互动交流”。简言之,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阶段与知识内化阶段,变革了课堂教学结构和组织形式,重构了教学流程和教学时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一种“流程上的变革”。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哈佛大学埃里克・马祖尔(Eeric Mazur)在“普通物理”教学中所创立的同侪互助教学方式(Peer Instruction)。2000年,迈阿密大学的三位教师(Maureen Lage,Clenn Platt,Michael Treglia)在“经济学导论”教学中,实施了“学生课下事先学习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进一步学习”的教学形式,具备了“翻转课堂”的雏形。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 Baker)在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举办的第11届国际大学教与学研讨会上,提出“教师利用在线网络工具制作学习材料,学生课下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这种“教室翻转运动”,他提出的“教师从‘讲台的圣人’变成学生‘身边的指导’”口号曾广受关注。K12阶段翻转课堂源起于2007年,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h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为使因故缺课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音频讲解”式视频上传网络,供学生自主学习,腾出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快速测评、解决问题、总结反馈。这种模式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渐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可汗学院、慕课的兴起而风靡全球。
在国内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翻转课堂近年也备受关注,2012年中国知网收录有关“翻转课堂”的论文尚不足20篇,2014年迅速增至1100多篇。何克抗、张宝辉、梁乐明、黎加厚、金陵等学者都曾撰文探讨翻转课堂的本质、教学模式等,重庆聚奎中学、广东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浙江温州第二中学、山东昌乐一中、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等也正在进行相关教学实验,其中,重庆聚奎中学的“三翻四环五步六优”、山东昌乐一中的“两段四步十环节”等模式影响较大。
二、翻转课堂能够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许多深层次教育问题难以解决
翻转课堂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时而生,主要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不同时空经历了多次知识学习的过程,分解了知识的层级,降低了知识内化的难度,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根据2012年美国教育咨询公司ClassroomWindow的报告,67%的受访教师表示实施翻转课堂后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得到提高,99%的受访教师表示下一年将继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下面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评价方式多元化三方面略作阐释。
1. 促进自主学习与互动
维茨洛克(M.C.Wittrock)认为,当个体主动积极内化、整合知识时,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会加深。翻转课堂包括课前在线学习与课堂面对面学习两大环节。课前学习环节强调基于资源、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学生可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束缚,注重学习的“沉浸”与“参与”,可有效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学生可以带着问题以主动学习的状态进入课堂。课堂面对面学习环节,注重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合作探究、评价反馈,促进经验交流、观点碰撞,促使认知的深化和知识的内化,形成高效的、有意义的学习。正如2011年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ain Gonzalez所言:“颠倒教室(翻转课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进度高度统一,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都事先预设,教学效果反馈相对滞后,师生互动不均衡,存在少数活跃分子和“沉默的大多数”现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上述情况发生根本变化。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体现。教师回归到学生最需要的本原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舞台上的智者”变成“边上的向导”,从知识卡车的“司机”变成心智发展的“营养师”。教师表面上被“边缘化”,实际上承担的角色更加重要。正如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所说:“翻转课堂通过教师和学生角色的颠倒使得教师的责任更大了,这种课堂中需要的是有责任、有爱心、懂设计的专业教育者。”
3. 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对象的分级鉴定,主要服务于考试选拔、考核奖惩和等级鉴定等总结性评价活动。翻转课堂注重评价的诊断性和过程性,更加关注教师的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学习资源的制作、课堂活动组织等素养,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能力。评价方式上,注重对小论文、反思日记、学习记录等表现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相结合,形成由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评价课程的多元评价方式。此外,翻转课堂的实施改变了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被动角色,家长可以配合教师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当然,我们评判一种教学模式的优劣关键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知识建构,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是否有效提高。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客观上还面临网络教学环境支撑不足、优质教学视频匮乏、教师教育观念亟待更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要求较高等诸多挑战。同时,它并不适合所有课型,也不适合所有学段的学生,更无法解决按年龄分班、学习进度统一化等深层次教育问题。
三、翻转课堂对K12数字教育的启示
目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已从搭建平台转移到深化应用、促进变革的关键期。在线教育风起云涌,风险资本市场活跃,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抢滩布局。作为一种混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融合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优势,对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开展K12数字教育业务颇具启发。
1. 抓住纸质出版物入口优势
腾讯课堂的《2014年K12教育市场分析报告》显示,K12教育市场规模2014年达到2549亿元,其中在线教育占比18%,人均消费达3043元。2014年在线教育机构以平均每天2.6家的速度增长,资本市场的融资总金额超过44亿元,各种项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一批曾经热炒的项目如美丽的肥皂泡,纷纷破裂,在其他行业一试就灵的互联网思维与操作模式,在K12教育领域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见效。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K12教育市场规模看上去很大,实际上具有区域化、个性化、碎片化差异,仅就内容而言,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不同水平的用户需求各异,且付费者和使用者分离,市场条割分块,细分度高;②K12教育受政府严格管控,教育产品、服务、用户和评价等受政策影响大,沟通和推广成本高;③K12教育的功利性强,试错成本高,用户更关注产品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非价格,免费等互联网商业模式对用户的吸引力有限;④K12教育用户自主时间有限,部分在线教育产品无法有效切入用户实际使用场景,造成用户线下应用场景和线上应用场景的割裂,使用上极为不便。因此,传统教育机构从线下向线上引流、互联网教育平台从线上向线下导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双向合流的O2O模式正渐成共识。
传统教育出版机构一直是K12教育产品与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具有品牌、内容、渠道、用户等优势。目前,纸质出版物仍然是K12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重要载体。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开展K12数字教育业务,应充分利用纸质出版物的入口优势,借助移动终端(手机、iPad)将纸质出版物与互联网服务有效关联、高度融合,打通线下和线上应用场景,基于实际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所得即所需”的服务。这或许是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市场上的刮刮卡模式、“二维码+微视频”模式、点读机模式、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4D点读书模式等都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
2. 研发基于实际应用场景的资源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整体上存在总量不足、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缺乏优质的、成体系的、可普遍应用的交互式基础数字资源。因此,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强调“继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实施翻转课堂首先需要以微课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知识传授的责任,其质量决定了知识传授的效果。基于用户的实际应用场景,建设哪些关键资源以及如何保证这些资源的优质性必须优先考虑。
内容上,首先应建设基础性、示范性数字资源,包括数字教材、数字教参、数字教辅,以及与纸质出版物高度关联匹配的碎片化、多媒体、增值服务型资源,满足信息化背景下师生基本教学活动的需求;其次,可建设具有一定门槛的专业化、特色化资源(我们通常所说的区别于UGC的PGC),重点包括:①抽象内容的形象化,如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磁场感应现象描述等;②宏观内容的可视化,如太阳系的运行、地壳板块的运动、洋流成因等;③微观内容的具象化,如DNA双螺旋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等;④展示事物的连续发展过程,如动物化石的形成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等。
形式上,微课资源建设应做到:①整体开发和设计结构完整,技术规范,使一个个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微课,在整个系统中能以一定的结构组合,形成有意义的关联;②单个微课知识粒度细化,针对特定问题,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指导单、微视频和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并匹配学习辅助素材与工具,形成相对完整的“微课资源包”;③微视频短小精悍,针对性强,讲解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讲授方式由“一对多”变成“一对一”,正如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所说:“这种方式并不像站在讲台上讲课,而像与学生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
3. 试点数字化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实施翻转课堂需要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持,包括移动学习终端、学习资源管理系统、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学习智能跟踪系统、进阶作业诊断系统、个性化资源推送系统等。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促进教学理念、方法、工具、内容和评价等各环节的全面变革。《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2014年5月28日)指出,技术与教育相互渗透,呈现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和系统开放化结构性改变。专家指出,平台服务生态化、资源汇聚共享化、知识创建协同化和学习服务个性化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在此背景下,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应充分整合现有品牌、内容、技术和渠道资源,构建高效易用的教学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向学校(或区域)提供聚合数字教材、数字教学资源、教学工具软件、资源管理软件、后台管理软件等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学校教学软硬件设备的使用率,提高教师备课、学生自学、课堂评测、考试评价、教学管理等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教学资源的顺畅流通和共建共享。其中,资源平台支持用户生成内容,可采用“混合云”架构,即以学校云(或区域云)为基础,同时打通与“外部云”的资源与服务关联。应用初期,可考虑在学校(或区域)分学科、分学段试点,在使用过程中逐步丰富内容资源,优化平台功能,积累用户行为数据,从“微数据”到“大数据”;后期,再借助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和认真情境,智能推送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满足用户个性化学习需求。
互联网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驱动力量,同时也为高校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优化教学手段提供了各种可能。各高校从B站、中国大学慕课等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和雨课堂、腾讯课堂、钉钉、BB、zoom等教学平台中选择网络授课模式,为学生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金融类专业线上教学建设同样面临“互联网+”的新挑战。为了更好地找寻提升在线学习效果有效路径,推动金融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深入探讨金融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笔者以金融专业类核心课程之——“保险学”为切入点,结合多年来“保险学”的一线教学经验,利用“互联网+”背景,尝试对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研究,实现线上多种教学形式融合的教学方式创新。
1“互联网+”背景下保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保险学是一门研究保险及保险相关事物规律的经济学科。互联网的兴起也推动保险业蓬勃发展,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在金融业的地位不断提高,“保险学”课程也因此受到重视。利用互联网充实保险学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成为“保险学”教学新趋势。
在线教学平台给保险专业学习提供便利实时的条件,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1)学生线下自学氛围不够,缺乏统一严格规范管理,学生学习状态难于把控;(2)师生在线互动不如线下直接交流更直接有效,单纯对着“屏幕”学习,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主动学习欲望下降;(3)没有标准规范的考核体系,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
因此如何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各式各样的工具,来真正实现保险学课程的教学价值,由此培养服务我国保险业高素质的人才,这一问题仍待研究。
2“互联网+”背景下保险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2.1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线上教学平台
线上教学平台是互联网用于线上教学的基础。在线教学课程可以依托的平台主要有BB平台、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腾讯会议、Zoom、QQ群、微信群等。各教学平台的使用有所不同:慕课(MOOC)作为课前预习平台,教师提供课程清单,供学生在线学习;雨课堂与腾讯会议两者结合作为直播课程的平台,教师通过分享屏幕(或PPT)给学生,实现讲学同步;QQ课堂中的老师助手有很多辅助功能,可以打卡任务、提交作业及公开点评、在线收集信息表格等,有助于提高教学统计效率;微信或者QQ群可以推送一些学习资源及实时金融热点,提高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及分析金融问题的能力;问卷星既可以创建在线考试问卷,直接反馈出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做一些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保险的接触
程度,以便更好调整教学安排。教师根据不同平台的应用特征,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选择不同课程的在线教学平台。
2.2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线上教学新模式
线上教学在某些教学环节与线下课堂上存在差距。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真实听课状态,需要配合多样化的线上授课方式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和互动性。慕课、问卷星、QQ课堂的作业等环节,主体都是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参与度。通过学生分组案例展示,课上采取“翻转课堂”模式,真正地把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保险学教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赋予其时代特征,在教学中实现保险理论与保险实务、保险国际惯例与中国实际、保险创新与保险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高度结合。为确保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注重业务实践与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保险实务的能力。
2.3探索“融合式”线上教学新模式
在“互联网+”的教学背景下,融合式教学模式(网络在线课程、网络直播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应运而生。网络授课是一种依托于网络直播平台而进行的线上教学模式。随着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上线以及慕课(MOOC)的兴起,海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学习便捷。对于保险学课程,慕课可以作为课前预习的方式;同时教师对理论及实务知识的讲授,可以采用实景授课、幕后讲解、访谈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同时,通过网络直播课程的线上翻转课堂平台,可以将传统课堂的教师主动转化为学生主动,学生利用课堂时间,专注于主动的专题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自主学习也是融合式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展开实务讨论,比如针对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保单销售,学生课下分析思考之后做班级分享,分享自己购买线上保险(如电商的运费险)的经历以及购买理由等等,不仅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更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完美结合。
2.4发展“反馈互动式”线上教学新模式
反馈互动式教学以“使用便捷”“反馈及时”“主动参与”“科学管理”为基本教学原则,按照学生线上自学和线下自学结合、教师在线指导交流互动两个教学模块,同时利用问卷星和腾讯会议为基本教学平台。
学生自学反馈阶段,教师提供资源包,供学生自学、练习和诊断。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包,可以包括课程参考书(电子版),课程大纲、课程简介、微课资源、课后练习题、期末期中测试题、延伸学习资源等。学生获得资源包后,按照课程大纲要求,开展自学,同时完成教师上传的电子阅读资料、微视频、各章节练习、课程作业等任务,并通过期中期末测试和课后练习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之后教师可以用问卷星的“创建考试问卷”功能推送配套教学资源包进行学习测评,实现学习效果的反馈。整个阶段可以实现精准教学,教师可以及时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反馈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交流研讨,并同时开展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腾讯会议可以作为很好的载体,通过分享屏幕进行教师教学和学生展示,通过连麦语音等进行在线讨论。如果是针对化及个性化指导,既可以用到QQ课堂的作业点评功能,也可以在腾讯会议集中解决共性问题。
2.5渗透思政元素于线上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人们会更关注不确定事件的发生,保险这一同时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和金融投资功能的工具再次走进大众的视线,同时也是思政教学的契机。笔者将思政元素渗透进入保险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科学的教学辅助工具,采用案例教学、时事讨论、情景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接受思想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保险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同时将“保险学”课程教学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商业保险属于一种合同行为,要遵守保险基本原则中的最大诚信性原则,因此对学生们的诚信教育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
2.6融合保险时事和新闻动态于线上教学
对保险时事及相关保险新闻动态的跟踪有助于将基本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针对突发灾害,让学生们根据所学保险知识进行保单设计,这有助于学生对保险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笔者发现对于这些保险时事和新闻动态的跟踪和讨论,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他们思考与回顾所学知识,对于存在的一些疑问在搜寻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深的认识,并在处理实际的保险实务中得到进一步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务的能力。
2.7嵌入案例教学及分组讨论法于线上教学
案例教学法已经普遍应用在了当前的保险学课程教学当中。在选取案例时,可以从实践性、前沿性、时效性和具有争议性的原则出发,通过视频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案例的陈述和介绍,然后采用分组讨论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团队成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分析,梳理思路,写出提纲,最后以PPT演示的形式汇报展示小组成果。经过不同专题的学习,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结语
近年来,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如火如荼,为大学英语课堂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微课作为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课程资源等的理论研究愈来愈深入,将其运用于一线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也越来越多,微课的优势和局限性也愈加明晰。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微课引入日常课堂教学,成为切??推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的突破口。
一、微课研究现状
近年来不断开展了各种微课教学比赛,从校级到国家级,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从微课视频展示到基于微课视频的课堂演练,为微课模式研究提供了范例,为微课实践运用指引了方向,也为微课教学模式深入发展带来了动力。而微课相关话题论文研究数量在近两三年来出现大幅上涨趋势,可见关注之多。从近两三年的中国知网以微课研究为主题的论文数量(2015年为2923篇,2016年为4615篇,2017年第一个季度已逾千篇)和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不难发现,微课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和关注热点。在经历了最初的翻转课堂,慕课等在线学习模式之后,微课的出现更接地气。它的特点是“微”――内容短小,“精”――重点突出、“活”――方式多样(制作方式,呈现方式和教与学的方式)。纵观微课研究,关于关于微课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把作为新的教学模式融入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实践,探讨教师制作使用微课的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实践更多的体现了“教”的改变,受众学习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基于微课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并没有系统形成。而关于微课的理论研究则主要体现在宏观的微课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研究和微观的微课作为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和微课制作设计主题选择等方面的方法技巧研究。总的来看,关于微课的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比如对微课的概念界定,优劣势分析,系统发展预判等,这些无疑为后续的微课融入教学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指明方向。
二、在大学英语课堂运用微课的实践及思考
微课的运用是教学信息技术和英语课堂教学的又一次创造性融合。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程,面临着削减课时、英语学习重视度下降的严峻现实,困而思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调动好学生学习积极性,刻不容缓。而以短小精悍,形式新颖著称的微课无疑为大学英语课堂改革注入新活力。一线的微课实践主要集中在把微课这一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创新手段在课堂内使用,多停留在单枪匹马的零星尝试,存在微课知识点选取碎片化,难易程度两极化等问题,且受制于课程规划设置等诸多客观因素,缺少系统规划和长效机制,并没有成为系统的线上线下学习课程体系资源,从而导致微课资源分享使用率很低。“微课功能定义偏向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聚焦常规课程的碎片化处理,过于追求形式上的资源制作,生成了大量的微课资源,但是尚未重视微课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两个范畴之间融合,导致资源建设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有效学习(郭宏伟,142)。以笔者为例,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引入微课模式时,有一些启发,将微课作为教学手段的优势很明显,比如将一些知识难点做成微课,在课堂上播放,有不错的收效。学生的注意力有所提高,课堂互动更为频繁积极,知识点掌握的更好。但是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等自主学习环节以及线上互动活动并没有积极展开(主要受长期被动学习习惯和资源平台使用率较低的影响,),碎片化的知识点也很难串联起起成为,缺乏系统性,无法涵盖整个课程(这涉及到微课选题,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做成微课,有些知识点演练操作困难耗时)。所以,微课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改革探索还要继续一段时间。有专家提出基于微课的教学渐进发展策略:第一阶段,引入,了解和熟悉微课;第二阶段,校内试点微课应用;第三阶段,树立典型,推广优秀微课;第四阶段,形成高校微课教学体系;第五阶段,基于微课资源的慕课开发模式(赵鲁华,35-36)。而就笔者所了解的身边的课堂教学现状而言,微课进入大学英语课堂还处于第一,二阶段,若要将碎片化的微课微课构建为课程体系资源,目前来看,有现实困难,比如依靠个人而非团队的微课前期设计制作相当耗费精力,且并不能保证每个微课视频资源都质量上乘;课堂现场展示演练效果明显好于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涉及到学生对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程的认同程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问题);建构微课课程体系需要人力、物力、政策等配套资源的大力支持。
三、务实之举:微课与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融合发展的混合式教学
既然大规模开展微课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尚不具备,亦不可能完全传统放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局限于当前的实际教学现状,教师技能,设备资源,学生特点,真正的意义上的微课教学还是不现实的。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发展微课教学,才能真正进入实际教学应用中(赵鲁华,34)。也就是说,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微课与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成为互补。微课 “可以满足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需求”(张云霞,36)。而实践表明,目前阶段,将个性化、趣味化的微课模式融入传统课程教学效果明显,切实可行。而且这种线上线下的网络与课堂结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技术,拓宽了教学时空,弥补了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固化模式,保留了传统课堂的系统教学优势,又凸显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模式的优势,教学效果、学习效果都可以得到极大改善,亦可以有效化解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混合式教学是基于互联网的师生互动,是面对面的课堂授课与网络学习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刘凤峨,73)。
为促进微课与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应注重微课技术的普及,微课制作团队的建设、微课线上线下分享使用的量化管理和监督考核,并逐步构建微课课程体系。在微课试点阶段初期,由改革意愿强烈、愿意尝试变革的教师先行实践,根据课程特点自行设计制作相关微课,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不断实践尝试,探索微课模式的使用效果、总结与传统教学模式共存互补方式,为今后系统推行微课积累经验。在微课试点取得一定成效后,应对教师进行微课制作技术集中系统培训,使其打消技术顾虑和技术抵触情绪,从而为规模化的微课制作和运用打下基础;组建微课制作团队,负责整个课程相关微课话题筛选、设计、制作,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定期投放相关单元的微视频、微课件、微练习等学习资料,确保线上自主学习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分享,同时应该制定相关的课程考核标准,包括教师教学考核、学习在线自主学习考核监督机制。自下而上的摸索实践和自上而下的组织引导相结合,课堂模式局部改善和课程体系规划改革相衔接,将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循序渐进推行开来。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g;高职公共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立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3-0042-04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背景
1.国家教育政策推动信息技术应用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推动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强调教育信息化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作用,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深化。
《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指出“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2012年教育部正式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其中,教学手段要求“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 “通过线上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等混合式学习方式促进在线课程的应用和推广”;“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学习需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互联网+教育成为新趋势
随着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洗牌各个行业,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同样面临着改革,“互联网+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大数据、微课、翻转课堂、MOOC等互联网+教育实践,推动了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就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而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开始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方法亟待变革。
二、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给学习赋予新的含义,关注学习者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知识(何克抗,2002)。罗杰斯根据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继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之后,乔治.西蒙斯在《Knowing Knowledge》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学习时代的学习理论――连通主义(connectivism),提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的过程:技术已经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进行了重组,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头脑,我们使用的工具日益决定我们的思维(George Siemens,2006)。
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变革和发展,教育理论也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法国语言教授Henri Holec将自主学习的概念引入教学。他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进展,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自我评估结果等”(Holec,H,1981)。此后,自主学习的理论不断发展。朱品一认为,所谓的“网络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赖一定的网络设备和相关的媒体资源,能够达到有主见地、主动地、探索性地学习(朱品一,2007)。
三、教学模式变化
20世纪中后期到本世纪初,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进入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时代。21世纪以后,外语教学开始与信息技术融合。近几年,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
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具有资源多元化、受众面广、泛在学习等特点,需要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自主性。翻转课堂借助微课或MOOC为载体再造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课外事先完成“知识传递”的流程,从而把“知识内化”放在课堂中来进行,因此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卢海燕,2014)。混合式学习(B-learning)强调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从而使得学习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基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高职公共英语立体化教学改革
1.改革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教育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顺应教育发展大潮,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2年9月,学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试行公共英语分类教学改革。2013年5月,学院开启基于分类教学背景下的公共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尝试,并着手开发立体化校本教材,针对教材拍摄微课并建设配套的“交互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以下简称网络自主学习平台)。2014年7月,立体化校本教材开发完成。2014年9月,立体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师生通过平台开展教学改革实践。
2.改革阶段
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发挥了重要的教学辅助功能,实现了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以下是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网络环境下,依托平台开展学生线上自主学习(E-Learning),学习工具是电脑。(2014年9月-2015年1月)
第二阶段:网络环境下,依托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开展移动学习(M-Learning),学习工具是iPad和智能手机。(2015年3月-至今)
第三阶段:网络环境下,依托平台和校本教材微课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学习(U-Learning)。(小范围试点)
3.立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类教学背景下,基于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高职公共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学习内容:互动教材与纸质教材相结合
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分类教学的要求和平台的互动教学优势,开发了集电脑、平板和手机为一体的立体化“互动教材”供学生使用,并配套纸质教材(如图2所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支持在线和离线学习,可以实时同步不同终端的学习行为,达到网络互动式教材学习与纸质教材学习相结合的立体学习效果。
学习策略: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
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辅相成。线上学习主要包括: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自学教材内容、完成互动练习,课后与同学讨论学习内容,下载学习资料和上传作业等。线下学习主要指课堂面授:老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M行重点讲解和答疑,适时增加随堂测验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等,学生在课堂上针对知识点进行讨论和探讨,以促进知识内化、建构自身知识体系。
学习模式:课堂面授、自主学习和泛在学习相结合
教学中配套使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之后,教师可以提前设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考。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通过宏观分类将学生分为普通班、提高班和加强班三个层次,分别设置学习目标。学生不但可以根据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时间安排来选择平台上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难度,而且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在课后自主拓展。自主学习、课堂面授和泛在学习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教学模式:课内课外颠倒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高职公共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将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过渡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更多的职责是去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卢海燕,2014)。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在课前完成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课内进行知识内化,课后通过平台提供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获得教师和同伴的支持,并进一步巩固知识。翻转课堂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重构过程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分类教学背景下,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不同,因此考核方案也有所不同,需要建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以基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同时做好分班前的诊断性评价和基于测试的终结性评价,使教学评价具有多元化、立体化和人性化特征。其中,基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形成性评价可以综合多种教学评价指标,包括课程学习时间、练习成绩、作业成绩、讨论话题积分、考试成绩等。
五、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1.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职公共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一般按照自然班级统一授课。但实际上,高职院校的新生英语成绩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显著。以笔者执教的地方高职院校为例,2012年新生3200余人,其中入学英语成绩最高分135分,最低分9分,相差126分!尽管老师试图照顾每个学生,但由于差异较大、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结果总不尽人如意。
同时,高职学生成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接受开放的互联网,善于使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沟通交流,更容易接受碎片化知识;大部分人拥有并精通iPad、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使用,并时时刻刻处于连线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适应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习惯和体验式学习的要求,更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宋梅梅,2013)。
2.高职学生对分类教学的态度
笔者执教的地方高职院校从2012年9月实行公共英语分类教学改革。2013年5月,学院为了客观了解学生对分类教学的态度,在全院公英学生中抽样40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最后回收问卷392份(普通班264份和提高班128份)。
其中,分别有16.07%和66.58%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和基本了解分类教学的目的;分别有20.66%和68.62%的学生认为分类教学很有必要及有必要;分别有16.58%和71.17%的学生很适应或基本适应公共英语分类教学模式;共有55.61%的学生认为分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60.97%的学生认为分类教学对他们不存在心理上的压力。
据此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分类教学持正面积极的态度,适应和接受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在各自的基础上分层次进行个性化学习。
3.高职学生对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态度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对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态度,笔者随机抽取普通班和提高班的106名学生进行调查,最后回收问卷106份。以下是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如图3所示,关于平台使用,73.58%的学生对平台比较了解或很了解,26.42%的学生不清楚。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85.85%的学生主要用来完成作业,56.6%的学生学习单元内容,42.45%的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经常使用平台(每天或隔天登陆)的学生占26.41%,73.59%的学生有时使用。不常使用的原因包括:网络不通(48.11%)、不感兴趣(46.23%)、没有电脑(26.42%)、老师不要求(18.87%)。
如图4所示,关于平台使用效果,74.69%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有作用,12.26%的学生认为没作用,剩下16.0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传统面授和线上学习相比较,35.85%的学生喜欢面授课,49.06%学生两者都喜欢,8.49%的学生喜欢线上学习。
据此可知,大部分学生能够认可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引导和监控非常重要,线上线下教学需结合使用,所占比例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区别对待。
六、需要思考的问题
1.软件和硬件配套是基础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配套的软、硬件和网络环境。立体互动教材中基于公共网络云服务模式的学习管理平台,需要专用带宽、服务器设备等基础运营资源。学生使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不但需要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设备,还需要稳定的网络条件。此外,为了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学校还需提供机房供学生进行适量的集中式自主学习。
2.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接受是难点
教学改革的阻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观念和习惯。对教师来说,要正确看待从“课堂的主д摺钡健把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协助者”的角色转变。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还具备勇于尝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精神。对于从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待引导和进一步加强。
3.教学管理部门政策保障是推行基础
立体化教学模式给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带来一定的冲击。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中,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更多体现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监管,包括学生作业布置、检查,练习、单元测验等。教师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线上学习状况,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形成性评估。这些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属于个体劳动,因此需要从教学管理层面认可教师的工作量,解决教师教学改革动力问题。
4.翻转课堂模式是真髓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加知识学习。翻转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习得”,帮助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集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优点于一体的翻转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性化学习,使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5.多元评价实施是长效机制
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教学过程的巨大变化,需要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来调节教学反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对那些本来就对英语兴趣不大、基础较弱的高职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多元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做好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七、结语
陈坚林(2010)将教育生态学理论引入外语教学领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信息技术发展以及网络学习平台日益完善,互联网成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高职公共英语立体化教学改革也是在构建一个高职公共英语的生态教学模式。这个生态教学模式在创建理想的外语教学环境的愿景下,体现了分类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Press.1981.
[2]Siemens,George. Knowing Knowledge[M].2006.
[3]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6.
[5]柯林斯(Collins,A.),哈尔弗森(Halverson,R.)著,陈家刚,程佳铭译.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数字革命与美国的学校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33-36.
[7]朱品一.自主学习论[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7(2):11.
[8]宋梅梅.顺应高职教育发展深化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90-93.
关键词:涉海高校;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
近几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以MOOC(慕课)为代表的国内外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广大高校对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微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构建涉海高校校内“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的问题
(一)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
学生普遍对中英海洋风俗、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很欠缺,对有关中英海洋文化的习语、谚语、俚语、文学作品等了解不多,对英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等仍知之甚少。
(二)教师的观念守旧
一直以来,教师习惯了黑板+粉笔+教材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使用也只停留在使用PPT的层面上。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使用新颖的教学手段等都需要教师们颠覆原有的教学思维、学习新的技术、接纳新的教学理念,简而言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有的教师,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心里会比较排斥这些新技术和新的授课方式。
(三)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线开放课程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开展,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刚开始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变得没有耐心,缺乏自律、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改革缺乏技术支持
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积极使用基于微信、QQ、微博等授课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但是,教师们各显神通的这些方法只是个人行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先进技术软件的支持,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二、构建涉海高校校内“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教师学习先进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互联网+时代下,很多高校通过不断的钻研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校应该经常给教师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对新技术不惧怕、不畏难、不迷茫。在过去的一年里,本校举办了多期名师讲坛,如第四期---以“互联网+教育”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南京大学徐士进教授应邀作了题为“MOOC、微课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大数据背景下的质量测评”的精彩讲座、第五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清华大学于歆杰副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从慕课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精彩讲座。通过参加此类教学交流活动,教师对如何利用“互联网+教育”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深刻认识,因而也能不断促进自身教学能力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二)规范学生“互联网+学习”活动,保证学习质量
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该怎样培养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兴趣?该怎样调动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该如何给学生制定私人个性化的学习?答案是:立规矩!学校和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明确课程要求,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为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广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本校制定了《在线学习使用手册》,开设了一些在线学习课程。学生在参加这些课程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说明如学习方法、学习方式、考核标准等进行操作。
(三)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搭建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
为了加快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学校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加强了与别的校企交流合作。如建立了学校官方微信平台、购入超星集团相关软件、加强精品课的建设、举行教育信息化大赛、组织开展微课项目立项、召开资源共享平台数据采集培训、指导师生在线课程的开课和学习、指导学生跨校修读学分、加强与国外涉海高校的合作等等。总之,在构建 “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的过程中,学校紧紧围绕“用课”和“建课”,就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全校教师搭建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推动“互联网+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深入融合。
(四)师生共同努力,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
一方面,抓好课堂主渠道,提高课堂质量。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利用多元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另一方面,丰富课后活动,营造海洋文化校园。例如,本校成立了“蓝色讲坛”,定期邀请海洋方面的专家到校给师生做讲座,增强了学生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每年举办海洋文化节、海洋嘉年华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致力于关注海洋文化,传承蓝色文明;组织师生参加国际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展览,让学生了解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关系;2016年6月8日,我校首届海洋文化月―“我身边的海洋”科普工程启动仪式暨“红・绿・蓝”教育基金成立;2016年大连市高校船海文化节中,我校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选送的代表队包揽了名船名舰外观模型仿真制作、船模竞速类竞赛、船海文化知识竞赛的三项冠军;2016年7月21日,我校举办了“我身边的海洋――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将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微博等新媒体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国民海洋意识调查,在进行海洋意识调查的同时弘扬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呼吁海洋环保,为客观评价国民海洋意识、为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提供参照和依据。
总之,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涉海高校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办学单位,应该紧跟互联网+教育的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增强涉海高校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提高涉海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涉海领域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家沂,肖献献,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
[3]张艺玲,如何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