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范文

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

第1篇: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办学;后勤供给;业务外包;监管;社会化

高校中的后勤保障工作肩负着为学校教学工作、科研工程、师生平时生活供给的后勤服务业务。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增强高校中后勤保障供给的服务功能及功效,高校的后勤服务功能社会化转型势在必行。先行于企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社会化运作机制逐步在国家政府机构等公共职能部门不断推广和运用开来,且已变成了高校中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转型的一款新模式。我国高校部门遵循“校园内服务逐步开放,恰当引入丰富型的社会化第三产业资源,减小运行费用”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了高校后勤服务业务外包机制,加强服务功能的专职化水平。怎样才能找好恰当的后勤业务运营合作者圆满地开展好服务工作,并且有效地开展好业务运营监管工作,是改善当今高校内后勤保障业务运作质量的基础性问题。

一、高校中后勤保障业务社会化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化外包合作商选取问题

在挑选后勤服务外包合作商的阶段中,各类高校不能够清晰地把握外包合作商的具体业务经营现实情况、服务效果及水平等必要讯息材料,因此极有可能出现误选合作商问题。诚信程度不足的合作商在具体的以后运营的活动中不能坚守诚信为本的理念,其服务质量亦不可能保持优质稳定。此类外包合作商在投标高校后勤服务业务的过程中,不但要千方百计争取赢得中标同时还要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在实施投标过程时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即固定会大幅度缩减竞标价格,在争取到中标之后又会为了达到赢利的水平即会不顾一切地缩小运营费用,所以在其具体履行服务业务的环节中,即必然会做出缩小人员编制,降低服务质量等一些令人担忧且十分不当的事情来。

(二)高效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外包质量考核问题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外包服务质量的考核,其中涵盖服务态度、服务品质、运作效率及不断优化的效果,极难做到依托一个统一的基准去衡量。现阶段,在我国高校,此种外包合作商服务质量考核问题靠何单位去实施?依托何种机制来进行考核?后勤业务实行外包机制其运营效果的好坏、运营效率及服务态度好坏该怎样去评判?此类问题现实相关部门把握的还不是十分清楚,没能建立相当规范化且有效地的评判机制。

(三)高校后勤业务外包运作激励策略问题

构建外包服务激励策略的最初目的是欲达到励勤治懒、推优贬劣的目的;然而由服务品质来观察,其激励的过程及方法需要进行规范化调整,实施整齐化标准约束。激励过程缺乏程序性,目前的激励手段仅是对具体服务执行者的奖惩,而不具备对项目领导及合作商的激励与奖惩管理。激励体系不完善,目前实行的激励模式总体上是奖励少罚款多,并且大多为实施物质项目上的奖励,没有多少精神项目的鼓励。

二、构建高校后勤服务外包运作策略模型

为了达到同学们不断提高的服务项目要求,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聘用社会上的专营服务企业加入校内业务范围的竞争,利用合同协议的模式将校内的后勤服务业务分包给社会上的专营企业,依托外部服务功能来增强服务的运作效率及品质,这已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策略之一——外包模式的选择

完美的服务内容外包可给校园内教职员工以完善化的工作和生活的服务品质,然而倘若外包决策失误必然会有损于学校办学的正常运转,尤其是部署的知名型大学,它的稳定形态关联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及国际威望。所以,大学领导需要慎重处理外包事项,在实施学校后勤服务业务外包之前一定要周密考虑如下相关因素:采用外包策略是否可以增强后勤服务功能水平?外包模式是否可促进育人目标的最好实现?由何单位、何人来负责外包业务开展的质量?倘若外包型服务模式实现不了预期目标,能否可拟定风险防范机制。

(二)策略之二——外包内容范围

以学生公寓为例,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项目有多项,如维修、保洁、保安、信件收发、日常巡视、违章电器的检查、卫生检查、宿舍调整等服务,其中维修又含土建维修、水电木锁维修等内容。

三、健全监管、评价考核、激励约束等各项制度

1、转变观念,从包办到监管。“管理出了问题,80%的责任在管理层。”要做好服务外包工作,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学校及其后勤部门是服务外包的组织者、监管者,而不是后勤服务的包办者、自办者,要运用间接服务。

2、成立监管机构,制订监督标准。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和监管标准,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成立高校后勤服务监管机构或行业监管机构,专门负责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业务的梳理和整改。

四、结语

总之,结合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建立服务外包决策模型,健全评价考核、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模式,合理引进社会优质资源,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高校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臣.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6(16).

[2]崔彬.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浅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1).

[3]高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第2篇: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119-02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分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口号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1999年11月,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主要分析了当时高校后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此后全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和部署。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开始。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稳步推进,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与此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使政府和高校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办好高校后勤,以促进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变,保证高校内部机制的良性运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后勤部门脱离学校走向社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按照企业方式运作,成为独立的后勤经济实体。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后勤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既改善了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也减轻了学校的负担。当前,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职能部门监管”为核心内容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后勤服务市场化进程加快。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后勤以服务为宗旨,但高校后勤与其他领域后勤服务工作有所区别,具有其特殊性。长期以来,由于原有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体制束缚了高校后勤服务的发展,促使高校后勤走上社会化道路。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后勤改革;1999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2000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后,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随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问题开始不断涌现。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指向越来越迷茫,对改革目标与当前日渐扩大的问题与矛盾的现实反差感到困惑,对后勤社会化改革难以前行的现状产生了忧虑,继续深化改革的信心不足,进一步推进改革的热情不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和制约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就必须进行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步伐,使高校后勤不再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人才

在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中,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后勤工作人员文化层次低,素质水平不高,大部分为工人出身,个人技能单一,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精神。以上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亟需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改革的需要。

(二)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普遍认识不足,认为后勤社会化就是要后勤实体完全脱离了高校体系,是学校甩包袱的过程,他们不愿意接受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在开展后勤服务工作时,与校内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理念单一,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后勤改革功利性强,缺乏长远眼光

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后勤改革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后勤管理人员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在既定工作方案的过程中,忽略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限制了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管理理念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事物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坚持育人与效益并重的原则,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已成为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四)高校后勤改革形式化严重,过于追求经济效益

高校后勤内部机构不断调整,职能不断更新,但在体制机制上并没有真正革新,致使后勤管理混乱,后勤部门权责不清,资源浪费严重,商业化气息浓重,远离了高校公益性的服务理念,脱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则。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后勤“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宗旨,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对高校教育教学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策探讨

(一)加强高校后勤的管理,提高后勤服务意识

首先,高校后勤服务按其性质来讲,属于服务性行业,是第三产业,宗旨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其次,高校后勤服务具有教育属性,主要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服务,同时又规范教师学生的行为,是高校工作的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服务是一种专业化、企业化的服务,它是从高校管理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按照市场规律的运作,自我发展成为高校后勤完整的服务体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符合需求的服务。而高校学习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和行为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后勤的本质属性要求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提高后勤服务意识,对高校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改进高校后勤管理方法,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已经历1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资源配置合理、优化,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为学校创造了经济效益。但目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办法已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亟需革新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行产权分割,将学校和后勤各自的资产进行划分,做到产权清晰,允许后勤实体通过租赁、托管等形式继续有偿或无偿的使用学校的资产,使国有资产达到保值或增值;另外,科学地评估后勤资产,剔除无用资产,实现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分离,并采取奖励措施,以激励他们更好地使用好国有资产。

(三)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新形势要求后勤管理实体必须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通过引进“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措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引导管理职工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班,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从而为后勤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注重后勤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后勤人员文化素养

高校后勤作为一个实体机构,需要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对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校后勤企业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高校后勤企业的文化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础和根本保障,一个高校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个高校企业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目前,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武器,后勤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竞争力,不断创新,确保学校的稳定、满足师生的需求、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第3篇: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取得的成绩

一是抓好综合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后勤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后勤服务是学校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后勤工作点多、面大,事事都关系到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在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学院食堂的卫生、安全等问题,为全院师生的健康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同时,还组织后勤的工作人员利用空余时间在校内植树,为学校的美化打下了基础。

二是规范操作,优化管理。在进行物资采购时,严格按照学院的采购制度执行,并实行了公开化。还坚持每周对食堂卫生进行一次大整治,认真做好督促每天的打扫、保洁、消毒杀菌工作,强化了食堂工作人员着装佩证和规范操作,保证了食堂食品卫生。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经营者只为了赚钱牟利,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缺乏先进的观念,管理跟不上,服务意识淡薄。这样就失去了后勤改革服务社会化的意义,从学院讲,也仅仅是片面地节省了部分开支,但并没有从实质上为学院减轻了负担。相反,给后勤、学院管理方面又带来了新的难度,甚至激化了新的矛盾出现。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强后勤服务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每周一的后勤专题会议,及时安排学习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规范要求。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并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创新管理观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提前及时收集各类信息,努力开创新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规模,做好挖潜增效工作。不断加强后勤队伍的素质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不断的强化服务意识,多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把师生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把后勤工作干好,做到位,从而树立态度热情、办事高效后勤服务新形象。

第4篇: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新建本科院校 后勤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工作是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有机地组成了高校的办学活动,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学校稳定和安全的核心。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来的后勤工作实践和对后勤工作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国内同行业改革的关注,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勤保障体系构建的紧迫性,总结归纳了一些观点,以供同行商榷。

一、对高校后勤工作和新建本科院校后勤保障体系现状的认识

后勤工作就是为教学科研提供保障服务,为师生员工的生活提供保障服务,由于其服务对象是教师、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具有学历层次高、偏好高档、期望得到福利、需要多元化等特性,因此后勤服务团队不仅要有灵活的工作机制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而且要建立一支有凝聚力、高素质的员工服务队伍。

我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8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的专科院校升格或是由几所同层次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1]作为与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息息相关的后勤保障体系,必须尽快适应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但目前的后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还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导致后勤服务保障响应慢,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具体存在问题如下:一是管理体制死板,责、权、利脱节。二是运行机制不灵活,管理欠科学化:①缺乏细化的服务标准,服务行为随意性大;②缺乏严格周密的服务程序;③缺乏科学的监控措施;④缺乏有效的绩校考核体系。三是后勤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勤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是顺应时展而产生的,随着办学规模和层次的迅速提升,学校后勤应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改革过去陈旧的观念和模式,逐步建立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后勤保障体系,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的是发展。在高校后勤工作中,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是有效控制办学成本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后勤服务团队不仅要重视社会效益,同时还要重视经济效益,[2]要最充分地调动最广大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通过发展而不是回避的态度正确处理和对待后勤服务管理与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有效实现高校后勤的保障和服务职能,确保学校的安全和稳定。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统筹兼顾。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要落实和实施好,统筹兼顾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做到统筹兼顾,就要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和矛盾,找到协调、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正确办法,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利益,化解一切消极因素,如此才能充分调动积极因素。[2]当然,统筹兼顾也不是搞平均主义,既要承认差别,又要使各个方面的利益都得到体现,如此才能促使高校后勤改革在总体方向上得到协调和平衡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制定制度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尊重人权,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维护好后勤员工的根本利益。

高校后勤作为学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现安全、高效、低耗的后勤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是后勤工作的宗旨和核心,只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后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才能为学校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三、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出适合各个学校校情的有效途径,在各个工作层面做到有所突破和创新。这种突破与创新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遵循有利于提高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的原则。[3]这里笔者结合本校的基本实际浅述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几点看法。

(一)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学校事业的发展。

目前后勤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合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事业的发展,学校后勤服务内容已不仅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且融入了具有一定企业化性质的经营性市场需求。因此,学校后勤在管理上应探索实现由事业后勤向市场后勤的体制转换,尝试和模拟企业化管理运作机制,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降低办学成本,为学校和后勤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在体制转变中要处理好后勤市场化管理机制与学校事业型管理体制的关系、后勤的企业性质和学校教育公益属性的关系及后勤保障服务与经营服务的关系,逐步强化后勤服务市场化、专业化、效益化的特点,有效实现后勤服务的保障稳定和服务育人功能。

(二)以重点工作为突破,逐步建立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

以抓好后勤服务的重点工作为突破口,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把饮食服务作为实现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工作突破口,按照“严格成本核算、实施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以保本微利的原则集中精力办好学生大伙食为基础,逐渐探索引入竞争机制,丰富小伙食的办餐层次为目标,化小办餐单位,将管理重心下移到各餐厅,充分给予餐厅自主经营管理权限,提高办餐效率,以满足广大师生多层次、多元化的饮食需求。

把加强能源供应和水电管理作为重点工作,逐步改造陈旧的水电供应设施,引进和采用新技术,建立起能源供应平衡测试系统和能源使用的自我约束机制,完善节水、节电管理方案,有效实现能源节约和能源使用的自我约束管理。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人事和分配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能。

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为基础,积极推进后勤团队内部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做到责、权、利明确统一,管理信息畅通,管理手段监控有力,管理效果高效低耗。

1.逐步建立和完善员工管理、聘用、考核体系,做到选人有条件,上岗有职责,竞争有规则,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后勤的特点,可尝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后勤服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后勤服务的效率。

2.以后勤保障的重点工作为突破,建立以关键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各服务部门的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提供理论支撑。

3.根据后勤不同服务性质的特点逐步建立多种形式共存的薪酬分配方式。做到以技术难度和岗位强度确定岗位新酬,实现挂钩绩效,效益优先,即兼顾公平又合理拉开档次的分配原则。

4.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平台,建立以质量标准为核心的岗位行为评价体系,规范员工的岗位作业指导,保证后勤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5.办好员工培训学校,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在后勤的管理实践中,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决定工作效率的高低。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创造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而优秀的员工是需要不断地培训和教化的。

6.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用工制度,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第一是坚持以师生为本,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第二是坚持以后勤团队自身的员工为本,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体现大家庭的温暖,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建立一套规范的竞争机制,在后勤团队中营造一种谋发展、求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建设后勤服务的企业文化,提高后勤团队的凝聚力和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鼓励广大职工热爱后勤、献身后勤;通过开展“岗位服务标兵”、“文明服务窗口”评比等活动,在后勤组织中树立为师生服务光荣,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对组织的认同感。以创建安全型后勤、学习型后勤、实干型后勤、服务型后勤、节约型后勤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内在动力。

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后勤服务保障作支撑。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校后勤自身的实际和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落实后勤工作“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目标”的工作理念,这样才能将后勤团队建设成为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的专业化服务队伍,才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成长春.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1,23.

第5篇: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念;学校;后勤保障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

(一)服务性

作为服务工作,后勤工作主要服务于学校,对学校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进行保障。例如对于学生,学校需要为学生安装宿舍空调,从购买空调到安装维修,这些工作都需要后勤部门来进行,对于学校教师,后勤部门需要提供餐饮、车辆运输以及领用办公用品等服务[1]。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后勤部门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有耐心,且积极主动,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热情,将服务工作做好,从而使得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报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

(二)广泛性

后勤工作具有十分广泛的覆盖面和繁杂的业务项目,后勤工作与师生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三)时效性

作为动态活动,后勤管理工作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其时效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许多工作一旦超过限定的时间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接待室等部门需要及时将茶叶和开水送到教职办公室,如果有教室出现灯坏了等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修理,以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后勤人员就需要对自身的时间观念进行加强,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及时果断。

二、做好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措施

(一)对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进行培养

作为服务性部门,后勤部门需要使得工作人员的奉献意识强化,作为整个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保障其他各项工作[2]。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后勤工作主要服务于校园环境、师生生活以及学校教学,却广受学生和教职工的关注,其原因就在于后勤服务工作与师生息息相关,与学校的稳定也有很大的联系,能够对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对后勤人员服务意识进行强化,使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后勤人员需要对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对师生存在的困难进行积极的了解,从而为学生和教师排解困难,解决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后勤人员需要具备责任心、细心和耐心,多做实事。在每日的工作中安排出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巡查,检查校园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如果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就可以联系有关部门,对其进行解决。后勤人员还需要对校园中的新生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就需要将其上报给领导,从而尽快解决问题[3]。除此之外,后勤人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需要将这些问题和情况及时上报给领导,将上级部门或学校的文件向各部门和单位进行及时传达,深入师生对其意见和需要进行了解,从而使得工作关系畅通无阻。

(二)对制度建设进行加强

学校进行后勤管理的原因就在于为了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此需要将标准化、可行科学的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从而使得学校的发展能够做到又快又好。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建立健全,保证其长期性、稳定性、全局性以及根本性,并对工作规程、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以及部门职责进行健全和完善,从而使得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制度具有长效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对其职责进行明确,保证分工的合理性。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对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是制度的主要功能,对此将制度建设进行加强,能够对后勤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得后勤保障工作具有法律依据和制度标准,进而使得后勤保障工作更加具备法制化、规范化以及程序化。

(三)对后勤人员上进的意识进行加强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若想对后勤管理职能进行不断强化和有效履行,就需要对服务质量进行提升,使得后勤人员的上进意识得到加强,促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强化[4]。后勤工作如果没有创新,只是遵循着过去的习惯模式和思维方式,就无法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后勤工作具有十分长的战线、众多的领域以及宽阔的工作面,与保障、服务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所关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目前后勤服务的要求和内容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其工作内容从原先的会议接待和后勤服务发展到了制定后勤政策、政府采购以及管理资产等多个方面。为了对这一发展趋势相适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后勤服务工作做好,就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提升、总结和创新。所以,后勤人员需要使自己的心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在对原先的工作内容进行承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从而对后勤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四)将执行领导指令的度把握好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在对领导指示进行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将度把握好,从而保证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如果后勤人员没有把握好度,就容易导致自己被动的进行工作,从而使得许多问题出现。所以,在后勤管理中,后勤干部需要对自己的业务知识进行丰富和完善,对国家和党的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努力学习,对后勤管理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对自身素质进行提升,从而使得自身的责任能够顺利实现。

三、结语

本文就如何做好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后勤保障工作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随后提出了做好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措施。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提高这些措施的实行,能够使得学校后勤保障工作更加顺利地展开,使得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有所提升。

作者:宋梅 单位:白城市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唐国良,许波.高校后勤保障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关系之实践性探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6:108-112.

[2]郭开龙,马明华,王保富,刘晓辉,郭焕玉.继续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不断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学院后勤改革调研报告[J].价值工程,2011,15:277-280.

第6篇: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策略分析;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07902

0 引言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保障性的工作,往往掌握着电力系统的服务保障资源,是确保电力企业部门之间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具有服务性、综合性、复杂性和琐碎性等特点,同时也是电力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如今,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促使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就需要能够在这种新形势下对电力企业原有后勤管理工作进行积极地改革,并以此为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为电力职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保障生产工作的安全、稳定、顺利进行。

1 当前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特性

(1)服务性能。

服务是企业后勤管理的基本属性,也是后勤管理的主要任务,电力企业的后勤服务也不例外。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服务职能主要包括:为电力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为企业的生产做好后勤服务保障,保证电力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后勤服务措施到位,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员工基本素质,提升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电力企业的后勤服务管理是电力企业正常运转的最基本条件,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必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服务。在电力企业中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是电力系统能源、环境、设备以及安全等各环节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障。因此,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根本是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职工、服务于电力事业。

(2)保障性能。

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是电力生产的强有力保障,在电力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便可反映出后勤管理的保障性能,但是保障性能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掉的性能。后勤管理的保障性能通常是由一些具体的小事体现出来的,但这些具体的小事往往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顺利发展。电力企业后勤管理要想做到保障工作的综合性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出现任何的失误或延误,都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1.2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体系

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系统所负责的所有业务领域,其应用范围覆盖电力企业的所有部门。为了避免电力企业统一规划推广的信息产品的重复建设,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共享资源,避免信息冗余,保证数据源的唯一性、准确性、可靠性。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进行了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该后勤管理平台(见图1)由5部分组成,分别是机关本部后勤设备资产管理、机关本部后勤事务管理、安保管理、平台接口和统计分析报表。其中的统计分析报表是为后勤服务管理者提供相关运行统计数据,为管理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图1 后勤管理平台整体规划

东北分部、山东、甘肃、湖北、北京、福建公司等6家单位已全面投入试运行,成效非常明显,如对一卡通管理、值班管理、办公用品管理、会议管理、车辆管理、合同管理等自身部分业务开发了相应的应用信息系统,具备了后勤信息化管理基础。但是目前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后勤管理系统业务信息化覆盖面不全,对于车辆管理统一信息、后勤采购信息、应急保障协作信息等方面都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管理的领域差异较大;功能不完善;业务流程的不规范等等,难以满足现代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1.3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流程化体系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仍沿用传统的分散型的管理方式。后勤部门是电力企业内部的众多部门之一,后勤管理既要对电力企业负责又要对业主负责,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干预和控制,后勤管理的管理能力被分散,不利于统筹规划、统一协调指挥,出现问题后又经常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图2为某电力企业正常的卡务办理流程,该企业因未有明确的流程化管理方案,该办理路径相对于下图浪费3倍以上的时间和精力。

图2 电力企业有效的卡务流程化管理

其次,业务流程仍缺乏有效梳理。像后勤的餐饮管理业务包括的内容较多,食谱管理、送餐管理、卫生管理、食材采购管理、食材的预算管理等等。在实际的流程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具体的内容进行梳理,最终确定餐饮管理的起点、终点、标准、责任人等等,这样就保证了对餐饮管理这项业务的有效梳理。除了餐饮业务之外,对后勤的所有业务都采取上述的方式进行梳理,进而制定相关的流程,保证后勤业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后勤业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下图为某电力公司MIS系统流程框架图,梳理流程后的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

图3 某电力企业财务流程框架梳理图

再次,缺乏流程化的纠正措施。在供电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对于后勤管理部门的主要约束力就是采取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规定。但是,采用这种形式对后勤管理部门进行约束的约束力太小,并且约束的也不全面,存在着很多模糊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供电企业对后勤管理部门的有效约束和管理,最终必将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缺乏流程化纠正措施,导致供电企业后勤管理部门难以及时界定清楚每个环节应由哪个岗位、哪个部门执行,及采取何种措施,措施的执行力度等关键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电力企业各个部门执行力的有效性。

1.4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其他问题

供电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国有企业固有体制的限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必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由于领导主观上对后勤重视程度不够,后勤系统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企业对后勤系统培训不足,员工基本技能老化、流动性过快、岗位工资偏低等突出问题,制约了后勤服务意识、服务技巧及服务水平的提高,严重制约了后勤管理机制整体的正常、有序、协调运转。

2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改进策略

2.1 建立健全的后勤管理机制

强化标准化建设,在公司统一的标准体系下为后勤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启动后勤标准制度的修订工作;强化标准意识,推进后勤标准化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与后勤业务高度接轨,管理、技术、工作标准衔接配套、系统的、全面后勤标准体系,实现技术标准业务全覆盖、管理标准流程全覆盖。此外,实现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约化管理、由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益化管理,通过后勤的科学管理、坚强的后勤服务保障、优质的后勤服务、有效的后勤资源整合,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更好地服务广大电力员工。

2.2 优化和完善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此背景下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也成为了电力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一项重要需求。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想更好地加强自身后勤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提升后勤工作的管理水平,就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后勤管理工作中信息平台的建设,并以此来提升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信息化水平。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优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1)设备资产管理方面。按照一室一档的管理模式管理后勤设备资产,不包括生产设备、IT设备。包括办公家具等设备的台帐基础信息、日常运维信息。后勤设备数据量非常大,一室一档的管理模式可形象化的将设备和房间展现在管理人员眼前,便于清点、查看设备信息。提高后勤设备资产清点效率,保证设备资产信息的准确性。

(2)机关事务管理方面。包括会议、保洁、订餐、保健、备品备件、绿化、预算、事务综合管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管理、过程管理、执行结果管理。通过全面的、人性化的事务服务综合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后勤服务保障的力度。

(3)安保管理方面。对访客、安保计划、安保人员、车辆等进行管理。为企业的工作环境提供稳定、和谐、可靠的安全保障。

2.3 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专业人才的发掘及培养,对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以及未来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如否至关重要。为此,本文笔者认为作为现代化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有文化,即了解中国文化及学习别国先进文化,以增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文化内涵;(2)有道德,即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进行继承及发扬,同时具备兼容并包的胸襟,以增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愿;(3)有思想,即作为现代化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人员,既要努力成为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又要成为有独立见解、思维活跃的人,以推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市场化的发展进程;(4)有创见,即面对瞬息万变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人员应具备洞察市场动态及了解电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能力,以便为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市场化改革提出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

2.4 建立激励与考评机制

后勤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后勤工作绩效的评估和考核,通过评估和考核机制的

建立,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发现后勤管理工作开展过

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能够在全面把握问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有效地整改。但是对于我国目前的后勤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来说,其所具有的绩效考评方法还不是很有效,且指标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电力企业的后勤发展同绩效考评之间没有得到最佳的有机结合。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考评与激励机制。

(1)强化职工的绩效评估工作。通过应用平衡计分卡,电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后勤部门的实际情况,对平衡计分卡的参数如财务维度、成长维度以及内部流程维度等进行恰当的分析评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本部门未来的发展。

(2)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常来说,主要有精神以及物质这两种激励方式,通过应用平衡计分卡来对员工绩效情况进行科学考核,并将其整体工作绩效同收入挂钩,培养优秀的激励意识,并逐渐形成积极工作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开展物质奖励的同时,对工作优秀的员工也应当进行适当的精神激励,并通过畅通的职位渠道的方式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并通过此方式最终促进电力企业整体后勤管理工作的提升。

3 结论与期望

现代后勤管理体现了一个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后勤管理信息化、制度化、人本化、精细化、流程化建设,促进后勤管理体系与电力系统有机结合,是国网后勤建设以崭新姿态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后勤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因此,在今后开展后勤管理工作过程中,电力后勤管理服务也要顺应大势,树立移动互联网思维、创新性思维、人本化思维、精细化思维、简约化思维、透明化思维、物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必须坚持系统性、全局性视野保障后勤管理系统根本的物质财力安全以及整个电力系统稳定协调运转。持续建立、构筑深化切实灵活、多元化、集约化的后勤管理方法、模式,扎实有效地细化改进后勤管理适配机制,持续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继而稳步提升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运营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以此推动国有电力企业稳定、科学、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淑琼.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效能提升论析[J].低碳世界,2014,(20):7070,71.

[2]李锡荣.浅谈做好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9999.

[3]黄先武.电力系统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电子世界,2013,(20):5858.

[4]陈军,杨艳芳,陈静,等.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工作建设初探[J].华东电力,2011,39(6):10141015.

第7篇: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范文

从1999年开始,经过十年的改革研究和社会化实践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解决了高校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连续扩招带来的吃住行服务和保障的难题,开阔了高校管理者的视野,转变了后勤干部职工的观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国有企业的主辅分离、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都在启动,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综合改革酝酿发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还在继续,办学条件的配套和改善仍然是面临的重要任务。这些因素都在迫切要求高校后勤改革继续进行下去,并能与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以及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相协调相配合。如何进一步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建立适合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后勤保障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深化改革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后勤保障体系的几种类型

汤国君在《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模式选择与运行的研究》一文中将现阶段后勤保障体系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事业型管理体制、企业化运行模式

这类模式的基本特征:后勤隶属于学校的事业型管理体制,从宏观上来说,它们是学校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校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它们从属于学校,服务于学校,同时也依附于学校。而从微观上来说,它们的运行机制又是企业化方式,是按照有约束、有指导、有范围、有程度的模拟市场规律经营服务。这类模式在当前高等学校的主要形态有:一是一体两制;二是管理与经营分开,如“小机关、大实体”;三是有些高等学校也实行经营任务总承包模式。

2.事业分离的企业型模式

这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后勤完全从学校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体系,从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上完全企业化。它的最大优点是:后勤从学校的整体管理中分离出来后,将使学校管理从后勤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集中使用财力主要用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使学校的教育生产力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

3.高等学校后勤服务集团模式

所谓集团是指由多个法人缔结的联合体。从法律地位上看,集团总体不是一个法人,不具有公司制企业那样的单一法人经济实体地位,以区别于单个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各法人企业具备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包括集团的核心企业、紧密层企业、半紧密层企业和协作企业。集团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组成,这个联结纽带,一般有资本、技术、生产、价格等形式。其中资本纽带是集团最主要的联结方式,以其控股、持股等方式联结而成。

4.社会化服务型

这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学校不拥有自己的后勤服务系统,将学校主要的后勤服务交由社会承担。拥有较丰富财力的新建学校和民办校常采用这类模式。

归类分析,上述四种类型中,第四种类型适合新建的或民办的规模较小的学校。前三种形式较为普遍,几乎涵盖了全部公办大学的后勤现状。本文着重探讨前三种公办老牌高校后勤主流管理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

现阶段制约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立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针对现阶段常见的三种后勤运转模式,观其实质概括来讲还是一种“几乎完全依赖学校”的模式,无论以什么形式存在,无论叫什么名称,其内涵都是一致的。针对新型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建立适合校情的后勤保障体系。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矛盾的主要根源有以下几方面: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还不完善,氛围还没有形成,高校自身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出来

一是政府人事改革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后勤系统的全民职工的使用和安置无法真正的社会化。原有全民身份职工的使用和安置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极大,制约了后勤保障体系的选择,是现阶段老牌高校后勤体制改革时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财力较弱的一般本科院校。各高校后勤部门分离之后,不得已采取了内部运作机制的改革,重点是借鉴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和“按岗定薪、优劳优酬”,并适当拉开差距的分配制度,有效激发了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为了保证改革的稳定推进,各地高校普遍坚持了“老人老办法”的原则,比如,有的采取提前退休、内部退养等办法,有的对后勤老职工进行定额的工资补贴,有的则全额发放国家工资部分,退休之后再纳入社会保障系统等。虽然暂时缓解矛盾,但这些高校内部做法与国家新劳动合同法部分条款相悖,将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按照政府现行的资产管理、税收政策,高校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不具国家规定的法人条件,无法生存。因为高校的固定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无法作为后勤实体的固定资产拿来注册。三是大部分高校由于扩建校区大多处于负债经营状态,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现有后勤系统完全社会化。四是高校应承担的学生的吃住管理的社会责任没有根本的改变,出了问题找学校的观念在政府和学生家长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各高校虽然形式上成立了总公司、后勤集团但实质上责任主体没有根本的改变。同时高校宿舍和食堂的公益性质决定了企业无法按照市场来确定服务产品的价格,在经济条件一般的省市,社会企业运转严重亏损,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学校迫不得已将正在社会化建设的宿舍和食堂逐步收回管理,尤其是食堂。总之第一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扩招形势,社会条件等因素共同促进,目前学校的阻力和压力很大,改革还有待于一步深化。

2.高校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无法实现

当前后勤系统占有和使用的资产和设备绝大多数是学校的,是国有资产,如何确定所有者、使用者、受益者的责、权、利关系成为后勤保障体系建立时的另一主要问题。由于高校固定资产只按账面价值进行核算,没有计提折旧,造成学校投资购建的固定资产的损耗得不到补偿,而作为使用单位却可把收入予以分配,明显违背“谁投资,谁受益”的权、责、利配比原则;在“非经营性转经营性”过程中,未按规定办理手续,使其长期无偿使用,造成赚钱归自己、赔钱由学校补贴的不良现象,导致资产流失。在一些高校中,对经营性实体实行承包,只确定上交利润指标,没有制定相应的保值增值指标,投资收益无法体现。后勤社会化收入和成本费用核算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高校作为非盈利单位,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制度,所以后勤实体在进行经营性收入与支出的会计核算时,按照 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收入与支出缺乏配比,后勤实体对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发生的应收账款没有计提坏账准备等等。

3.社会化后高校所处地域的服务市场和高校的服务对象需求不匹配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域环境的差别较大,高校后勤和社会服务企业的保障能力差别更大,严重制约后勤运转模式的选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原后勤转制成独立法人企业后能否完成服务保障任务。后勤实体转制成为企业进入社会,不仅要“消化”老职工,还要按照高校后勤保障专业化的要求,建立新的后勤服务队伍,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现实情况是第一步社会化改革由政府主动发起,至今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善,现在大部分高校抱着等靠的思想,没有主动研究和思考明天后勤保障何去何从的问题,就在等着“老职工”的“消失”,等着校内后勤实体的逐步减小,直到消亡。以为到那时就可以完成社会化改革的任务了,实际上是转制后的后勤实体对高校的服务能力在逐步减弱。二是社会服务资源能否满足学校的后勤服务需求。由于学校后勤服务和保障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社会现有服务企业全部承担某一所大学后勤服务的可能没有,但部分承担的已有先例。进入学校的社会企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而后退出的。如果从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角度来研究,就需要对周边社会服务企业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社会企业可供选择的状况来确定对原有学校后勤改革改造的取向,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建设后勤保障体系。

构建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几点对策与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几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对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与同行共同探讨:

1.充分调动高校自主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后勤保障体系

实践证明,任何改革均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国家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政策、法律、制度等形式构成改革的基本条件和动力。社会服务市场的水平作为环境条件出现,改革的主体和受益人是学校,选择也在学校。在确保“改革要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社会化改革,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效益,量力而为的原则。既然改革是高校的事,那么现阶段高校就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十字方针,以我为主,主动出击,选择适合本校校情的后勤保障体系。

2.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应正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按照经济社会和高校的发展规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适时适度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配套政策的建设工作,逐步化解政策性矛盾和问题。如: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3.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前提是要做好后勤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后勤占有的资产进行清理和评估。高校后勤社会化前所使用的固定资产是不计折旧的。因此,在社会化改革推进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评估后勤实体实际占有或使用的资产的实际价值或净值,并在产权的归属上作出正确的评价。一是采取投资方式的,学校作为投资者要加强对后勤服务企业的管理,对后勤企业的投资应在“对外投资”科目中全面反映,并加强对经营成果分配的管理,以确保学校作为出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失,从而达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二是采取租赁方式的,资产使用的使用权归后勤服务企业,其所有权仍归学校,学校必须对租赁资产加以管理。三是采用托管方式的,资产所有权仍归学校,但委托后勤企业经营管理,学校应通过合同、协议等形式,明确后勤服务企业在资产保值、增值方面的责任,以加强对托管资产的管理。

4.构建大后勤管理模式,提高高校后勤管理能力

学校要做好后勤发展定位,严格将后勤管理机构和后勤服务实体分开,按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模式要求“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实体要逐步社会化”。我们认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核心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就是由“办后勤”向“选后勤、选服务”过渡,即因地制宜的构建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后勤保障体系,稳步推进社会化改革,在逐步削减“老人”、逐步推进原后勤优势实体法人化的同时,逐步加大力度引入优质社会服务资源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和保障。为此应尽快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机构的鉴别、选择、监督和管理的能力。

第8篇: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 后勤管理社会化 改革

高校的后勤管理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注。国外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例如日本高校后勤管理就是由日本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来承担;法国是由国家公立的大学事务中心来运行,以服务为主要目的,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这些有益的经验也推动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步伐。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推动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减少了后勤工作的繁琐性。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后,将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繁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人员也可以有时间投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当中,并努力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从而有利于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后勤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2.高校提高其办学层次需要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当前,有的高校年收益还不够偿还校园建设的贷款利息,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福利待遇与正常的科研经费,这会严重挫伤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果能和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由企业出资建设学校的基础设施(如宿舍、食堂等),先由企业自行经营管理,若干年后待企业收回成本并获得相应收益后产权再归学校所有。这种校企联合建校的模式对解决高校建设资金不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3.高校校园环境社会化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部分高校已完成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以后,校园内大部分营业场所都变成承包经营,更多社会服务设施涌入高校,校园内商业场所增多,经济活动增加。管理和经营的问题,是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经营如果忽视了管理是不能长久的,高校校园环境社会化要求必须加强对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朗。我国的高校都是由国家出资创办的公益性的组织,食堂、宿舍、教学楼等都是学校所有。我国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有的高校是将资产租赁给社会上的某些企业个人来为师生提供服务,有的是学校自己注册后勤服务公司或组建后勤集团等来实现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但是很多高校的后勤服务公司或后勤集团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存在着后勤管理处和实体(后勤服务公司或集团)共同管理的状况。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双方都参与了管理,这会造成经营职能的交叉、经营职责的不明确。由于当前高校后勤管理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市场化,因此不可能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管理。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使监管难度加大,财务漏洞增多,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加大。

2.后勤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还存在着一些旧思想和旧观念。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市场依旧是自我封闭状态,与第二产业相比,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管理水平都缺乏竞争力,后勤实体存在被挤出高校后勤市场的可能。

由于改革的不到位,部分高校依然是自主垄断经营,使优质资源无法应用到高校后勤管理当中,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阻碍。目前,只有少数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有了显著成效,大多数高校还处在转变当中,各种体制和机制的不合理还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后勤管理的不到位问题很普遍。

3.后勤服务公司盈利能力差,与企业化经营还有很大差距。我国高校虽然组建了后勤服务公司,但是无论是在人事上还是在财务上与学校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营的过程中,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缺乏经营经验,员工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差,这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

在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结合西方高校及优质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实践,让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1.更新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高校后勤管理的相关人员必须更新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后勤管理人员必须以服务好师生为目标,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意识,加强监督,做好实体和学校之间的衔接工作。收集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例如食堂饭菜价格是否合理,宿舍管理是否有序,可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改进等,督促后勤做好服务,使师生享受到价格合理的优质服务。只有这样,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才能落到实处。

2.选择适应高等教育和高校后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很多种模式,一个是主体分离模式,就是学校将基础设施等交给后勤实体,由后勤实体来完成学校的服务项目以及经营管理。学校投资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其余由后勤实体负责;二是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后勤的模式;三是横向联合模式,就是由多个高校联合建立后勤服务实体来提供服务;四是经营实体模式,就是学校将后勤服务完全交由独立经济实体来进行的方式。各个不同的模式都各有优劣,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国高校管理层次较多的局面决定着高校后勤改革及运行模式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在把握保稳定、保供给、保公益性、保持高教事业及高校后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各地区、各高校进行统筹兼顾,依据国家政策,采取某种模式或是多种形式并存的管理模式。

3.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经营水平。加强后勤保障队伍的专业、高效和公益化建设才能实现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后勤保障专业化就是指人才队伍的高素质和提供服务的高品质。我国的后勤人员大多由后勤管理人员和临时工组成,由于待遇和福利低下缺少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而国外的后勤人员很多都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工资按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统一标准发放,所以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积极性,吸引高素质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经营水平。

第9篇:后勤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范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许多高校都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解决了一些矛盾,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高校后勤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服务部门,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就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多校区办学后勤管理的现状与薄弱环节的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建议与措施,以期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一点管理方面的参考。

一、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后勤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后勤人员的编制进行严格控制,使得后勤新进有学历有技术的人员极少,转岗分流人员进入较多,且人员流动难、流动慢。目前后勤职工队伍的现状是“三多一少”,即接近退休的多、身体有特殊情况的多、外聘用工多、中青年骨干少。这种状况使得原有技术岗位的正式职工退休后岗位无人接替,只能外聘劳动用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队伍的建设。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后勤职工队伍在综合素质上,存在文化程度偏低、观念更新不足、服务意识淡薄、自治能力不强的问题;在业务素质上,存在个人技能相对单一,参与社会竞争能力较差,缺乏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问题。同时,由于受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聘劳动用工流动性很大,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保障体系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制约了后勤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产业过分偏向盈利性,忽视其教育属性高校的后勤部门具有类似社会第三产业的经济属性。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后勤实体开始转变自己的经营行为,过分强调经营和经济效益,弱化了其本质上的服务。在这种理念下,学校的教学、科研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的承包商为获取最大利润,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哄抬物价,严重损害了师生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和谐稳定[1]。

(三)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内容增加多校区办学格局是因多校合并或因满足规模扩大而新建校区形成的,所以校区间的后勤服务设施的新旧程度、配备数量和先进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校区的面积、学生规模,合理配置各校区后勤资源,做到物尽其用,方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校区增加使后勤服务范围扩大、服务内容增多;新建的校区大量配置新的设施设备;教师分散居住造成的上下班交通不便;各校区间学生数量分布不均,且一些校区远离市区,使得学生文娱活动单调:这些都对后勤管理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后勤工作必然面临更多的挑战。一旦后勤服务不到位、不及时,将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的办学声誉。

二、多校区后勤管理工作创新的实践

1999年,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山东省林业学校合并组建了新的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又建设了一个新校区,形成了同城三校区办学的局面。学校后勤管理处下设的水电暖及维修服务中心、饮食服务管理中心、公寓管理中心、物业管理中心、校医院等11个实体,承担着三个校区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在运行过程中,为克服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山东农业大学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管理服务成效。

(一)以推进体制改革为根本,理顺校区后勤管理体制学校对校区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以便对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具体到后勤工作而言,校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后勤与校内各部门、周边单位的关系,负责支持、指导和监督后勤管理部做好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后勤处则在各校区设立后勤管理部。后勤管理部在后勤处和校区管委会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后勤处根据各个校区的特点和后勤服务性质,突出校区后勤的特色和优势,建立跨校区的后勤服务实体。各后勤服务实体则实行层级管理,逐级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管理服务工作横到边、竖到底。

(二)以强化资源管理为基础,优化校区后勤资源配置多校区办学带来的教师住宿分散、学生数量分布不均、上下班交通不便、后勤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分散等问题,势必造成后勤负担加重、管理成本增加,办学效益难以提高。为此,山东农大的破解之道,一是盘活学校资产,通过各种手段掌握各校区后勤资源的情况,根据校区大小、学生规模,整合现有资源,合理配置,做到物尽其用。二是优化重组人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使用好人力资源。三是注重开源节流,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置,千方百计降低多校区运作成本,提高整体效益。

(三)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关键,提升校区后勤队伍素质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引进有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后勤队伍中,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优化后勤管理模式,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强化职工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有利于提高后勤工作效率,提升后勤服务水平。为此,山东农大后勤处一是实行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导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聘用制度和人才合理的流动机制,吸收大学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后勤队伍,从而实现后勤队伍结构的优化。二是建立员工培训机制,提高后勤人员队伍的管理素质和业务素质,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潜力,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校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