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深圳市政府提出“十二五”公共机构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要完成这一节能目标,必须对全市15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进行改造,需投入约15亿元。如何摆脱依赖财政资金实施节能改造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依靠市场、完善政策、建立标准、规划路径” 的“四位一体”工作思路,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解决问题。
(一)依靠市场手段,推动公共机构节能
依靠市场手段解决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难题,首选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就必须依靠节能服务企业。率先启动市民中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多家媒体宣传,并召开企业座谈会,听取对公共机构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深圳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改造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招投标流程以及资金支付的具体办法,并分批向社会公布了公共机构拟改造的相关项目,激发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搭建了企业―银行信贷平台,修改了合同中不允许抵押的规定,允许企业用合同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促使多家银行和节能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文件,对设备供应、节能量审核、工程监理、审计等单位的选择,给予了规定,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节能政策保障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驱动。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摆在重要位置,王荣书记、许勤市长先后作出批示,要求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方面要“敢想敢干,先行先试”。陈彪副市长作为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政策。市发改、财政、采购等部门挑选专业骨干组成研究小组,一起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具体办法和规定,先后出台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三年行动方案、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招标模板、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金支付流程、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政策为公共机构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建立标准体系,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以国家颁布的节能行业技术标准为基础,结合推行综合节能改造模式的实际和南方夏热冬暖的气候特点,提出了针对政府机关和医院、学校等不同类型既有建筑的改造需求标准;以项目基准能耗量为基础,根据项目大小不同,对参与投标企业的注册资金、融资能力、技术力量、案例个数等提出了不同的商务标准,形成阶梯档次,便于企业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参与相应项目;针对办公、教学及其他建筑等照明的不同要求,编制了单项LED照明系统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参考国家和省市的节能技术标准,专门在招标模板中增加了技术创新的加分条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研发独有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四)科学规划路径,保证项目有序推进
根据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目标要求,以能耗统计数据分析结果为基本依据,确立了“分批实施、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全市一盘棋,合理规划布局。把能耗排名前50名的能耗大户或能耗超过同类建筑平均水平的用能单位作为改造重点,区分项目大小、能耗高低和难易程度,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顺序,分批推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分为机关、医院、学校三大类,抓好分类指导,每类先抓一至两个点,摸索路子,积累经验,再在相应系统内推广。为提高推广效率,解决同一系统内项目节能效益“贫富”不均的问题,采取“系统打包”的形式,难易搭配,统一招标,有效避免了好的项目企业抢着做、效益差的没人做的局面。
二、实现合同能源管理招标模式“四个突破”
(一)突破项目申报难的障碍
长期以来,公共机构的能耗支出实行实报实销的财政制度。开展节能改造不仅工程技术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又不属于政府采购招标的范围,导致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热情始终不高,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如何让用能单位自觉申报项目,成为公共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首要问题。深圳市从转变观念入手,首先,转变“不能采购招标”的观念。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工程、服务、货物之外的第四种模式纳入到政府招标采购中,并简化审批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方便用能单位申报项目。其次,转变“申报难”、“立项难”、“审批难”的观念。积极向用能单位宣传合同能源管理知识,讲解新招标模式中立项招标、合同签订、监理检测等细节,让用能单位熟悉每个流程。最后,转变“干不干都一样”的观念,把节能改造任务作为市政府重大事项分指标到户,提出强制性改造要求,并实行问责制。通过转变观念激发了各单位的积极性,仅在第一期项目征集中,市直机关就申报了86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二)突破传统工程立项审批程序
市发改委简政放权,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审批权转移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全市申报的项目,发改部门仅负责项目备案确认。财政部门也简化了采购计划下达程序,由过去的对口管理用能单位资金的处室分头下达采购计划,归口为一个处室集中批量下达。优化审批流程后,大大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间,提升了行政效率,使多个项目、多批次集中招标成为可能。
(三)突破固有的招评标模式
坚持公开招标的原则,把过去由企业主导的价格谈判变为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价格,增加了透明度,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项目招标的具体实施上,着重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主推综合性节能改造。采用对用能单位进行整体改造的方法招标,不仅便于准确测定能耗基准,测算节能效益,也有利于不同技术优势节能企业之间的联合互补,推动节能产业由单一向综合发展。二是采用最优方案的形式招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兼具工程与服务的特点,且各个节能公司技术千差万别,难以确定标底,明确由各节能公司自行制作“节能改造方案”,并以“方案”的形式进行招投标。这样既无需财政额外支付能源审计费用和编制标底预算费用,又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发挥企业优势,最终由节能专家评选出最优节能改造方案,确保节能效益最大化。三是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招标模板。编制《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模板》,采取综合评分法,设定了年综合节能率、节能效益分享年限、资金效率、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四个核心指标来评价节能效果。四是实行“系统打包”项目招标。全市共有1700多家公共机构,项目多、能耗跨度大,若全部以“一事一招”的形式招标,会给政府采购部门造成极大压力,进度缓慢。为了提高项目招标效率,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发改、财政部门和采购中心采取以系统为单位整合项目,将同一系统的全部项目打包进行公开招标。
(四)突破财政支付瓶颈
财政支付难是节能企业对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望而却步的最大障碍。首先,固化预算,由财政部门按项目业主单位改造前原有的预算标准或能耗定额全额拨付给项目业主单位,用于支付实际发生的水电费、节能效益和节能奖励资金,解决“无钱可付”的问题。其次,明确支付流程,由项目业主单位负责向财政部门申报节能效益,并向节能服务企业支付资金。这种支付方法不但有效地化解了财政预算和节能效益分配之间的矛盾,而且大大激发了各单位实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大学服务社会首先要服务于经济,大学应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与人才保障。大学的教学、科研在立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需求基础上有必要适度下移。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认为:教育存在的唯一的合法的理由即是问题解决。在众多问题解决中,经济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核心利益,教育为经济服务是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学都有自己的场域(功能辐射区),为了扩大大学的场域,大学必须利用种种可能资本和策略去延伸自己的边界。在大学职能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有必要开辟衔接空间,这个空间至少具备以下四个功能:常规技术保障功能、核心技术创新功能、知识传递与制造功能、人才培育与储备功能。这样的空间需同时兼备教育、经济、社会多项职能,其中经济需求是主线,故将其界定为“教育经济社区”。该社区应充分发挥大学场域的特点:超越地理位置限制的大学功能的辐射区域及潜在影响。大学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人才+技术”“服务+保障”双重功能,因此,教育经济社区作为大学与经济衔接的平台,其构成体系包括:教育超市、实验园区、人才孵化基地、技术园、知识园、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等,核心部分是科技园区。
教育超市,顾名思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供给制,实现的是教育产品的社会化。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它发挥的是大学的教学功能,大学应立足公共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创新。但教育超市满足的一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利益,因此有必要将大学职能发挥引向长远的社会需求,实验园区实现科研项目与企业项目的对接,推动大学开展有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人才孵化基地实现专业人才的分类管理与储备,着眼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它可以和大学的科研院所相互结合。技术园和知识园是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理论场。大学可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直接参与经济生产,服务地方经济。科技园区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核心动力,是技术园与知识园的实践场所,着力为打造民族品牌提供软件支持。
教育经济社区作为连接大学与经济的平台,它以发挥大学的职能为出发点,关切点在于经济发展的科技要素。科技优势无疑是大学存在的基础,此科技优势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切实要求,大学要做很多工作。现今,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转型,能耗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渐被淘汰,知识型经济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应对这种转变。开放式办学,立体式教育,高校人才借助相应平台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结语
[关键词]邮轮产业;区域合作机制;邮轮港口;区域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7.15.033
1 研究背景
邮轮产业是以海洋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总体产业经济效应。邮轮产业依托海洋旅游为经营舞台,具有跨区域性、海洋文化传播性及世界文明载体性等特征,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及“漂浮的城市名片”,发展潜力巨大。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历经“新常态”,正在砥砺前行。“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构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为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均为国际邮轮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邮轮产业作为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逐步成为国际旅游岛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海南省推动邮轮产业加快发展,对于“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进海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扩大海南旅游影响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海南省地处泛珠三角、东盟经济圈、太平洋经济圈的战略要地,海岛南部的三亚市扼南海海上交通要道,向北连接东北亚邮轮旅游圈、海峡旅游圈;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邮轮旅游圈;“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可使三亚邮轮母港进一步辐射至加勒比海邮轮圈、北非邮轮港口等地;优越的区位优势将会推动三亚发展高端邮轮及其相关产业链。海南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在旅游资源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邮轮旅游产业能够推动海南成为国际旅游岛、国际航运中心枢纽,海南省与环南海国家有必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邮轮产业。
2 创建南海邮轮产业发展的区域合作机制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旅游合作已有多年的基础,并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洋省,管辖的海域约占南海总面积的2/3,从国家给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定位及气候区位优势分析,海南在与南海沿岸国家开展邮轮旅游合作方面理应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11月,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海南、菲律宾在中国香港签署协议,海南正式加盟“亚洲邮轮专案”合作项目,协议计划增加南海邮轮航线及航次。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首先,由海南省牵头联合域内有关邮轮行业和组织成立“南中国海邮轮协会(SCCA)”,打造泛南中国海邮轮旅游圈,形成机制、共谋发展。进一步深化海南省与东南亚、东北亚各个旅游城市的合作,巩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的邮轮合作,建设东盟邮轮旅游目的地,拓展与伦敦、洛杉矶等友好城市的旅游合作,联合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曼谷、首尔、吉隆坡、马尼拉等亚洲著名旅游城市,探索设立世界邮轮旅游城市合作组织,推进世界旅游城市间在邮轮领域的合作,吸引国际邮轮航线在三亚和海口增加挂靠航线和挂靠密度。其次,全方位开展邮轮旅游合作,包括与国际邮轮公司,东北亚邮轮圈、台湾海峡邮轮圈的合作,做大本区域邮轮旅游市场的规模。加强同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国际邮轮航线协会(CLIA)、境外邮轮公司等各类国际旅游机构的合作,在邮轮旅游市场营销、邮轮产业会议、邮轮理论研究、邮市场调查、邮轮资料汇编等领域加强合作。最后,通过博鳌亚洲论坛、岛屿政策观光论坛等载体、举办区域邮轮产业专题会议,塑造区域整体形象,将南海逐渐建成全球主要邮轮旅游目的地之一。积极参与国际邮轮旅游合作,充分发挥邮轮旅游的对外宣传功能,提升海南的国际形象。
依托“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构建南海邮轮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邮轮经济圈作为一个较大的海洋旅游经济区概念,是在一个特定的海洋经济区域内因邮轮航线、邮轮母港及邮轮客源市场联结而成的海洋产业配置圈。邮轮经济圈的建立无异于将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区域通过邮轮产业关联成一种全新的区域空间组织。建立南海邮轮经济圈,具体可以通过建立适合南海邮轮产业发展的共同市场,成立促进南海邮轮旅游发展的合作组织,整合环南海各种邮轮发展资源,比如由政府主导建立一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发展联盟”,吸收“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邮轮港口、沿海城市、旅行社、邮轮公司共同参加,研究丝路沿线邮轮旅游发展规划,实行相互通关便利化,充分发展南海邮轮旅游,把邮轮旅游做成南海各国充分参与的大经济项目。同时,形成有效的邮轮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区域跨国联盟,如成立“南海邮轮经济共同体”“亚洲邮轮联盟”等长期合作机制,出台各国共同遵守的邮轮行业法律法规,协调各国相关政策。借鉴博鳌亚洲论坛,可以考虑在三亚建立“南海邮轮联盟论坛”,将凤凰岛邮轮母港作为论坛会址。
发展回顾
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地位进一步提升。受国内外需求不旺和宏观经济调控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1-9月,六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整体放缓,但均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7.7%的增速水平,亦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的表现。2013年1-9月,六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近0.1个百分点,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国内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核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投资水平仍处于高位,增速出现回落。2013年1-9月,六个城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为3964亿元。从投资额占GDP的比重看,只有深圳低于20%,其他五市均在60%以上。可见2013年投资仍是上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从区域投资增长态势看,在振兴中西部地区的大战略下,投资基本延续了“西快东慢”的格局。国内流动性偏紧、项目审批愈加严格、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等一系列因素使六个城市的投资均受到一定影响,增速较2012年同期整体出现回落。其中,成都、沈阳的投资增速回落尤其明显,主要由于经历多年投资高速增长,为确保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沈阳和成都在2013年主动降低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并加快了投资结构的调整。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消费动力略有不足。2013年1-9月,六个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长较为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平均达到12.7%,低于2012年同期的15.3%。消费市场增长的放缓表明六个城市的社会消费意愿和动力仍有不足。究其原因,除人口结构、消费水平等长期影响因素外,汽车、家电等领域的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也是导致2013年消费增速回落的影响因素。从数量上看,处于第二位的武汉与第一位的深圳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而紧随其后的成都、南京也正快速地赶上来。六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整体呈增长态势,表明其投资-消费结构正趋于优化。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成为发展热点。当前,六个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正由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演进。2013年,多个城市纷纷采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但发展重点各有差异,深圳、武汉强调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西安、成都在科研技术服务、物流、商务等生产业领域发展较快,南京、沈阳则侧重发展商品贸易、娱乐等领域。
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东部走出去,中西部引进来”特征明显。 2013年,深圳、南京、武汉“走出去”的步子迈得较大,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5%。其中,深圳市已将“走出去”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 1-10月,深圳对外投资大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0.12%。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成都、西安在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方面有着不俗表现。2013年,成都实际利用外资额在国内领先,并再次入选世界范围内的最佳外商投资城市,目前已吸引23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同年1-9月,西安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超过50%,为六个城市之首。
区域影响力通过多渠道获得提升。2013年,成都、南京、深圳、武汉加强了与周边城市在产业配套协作、资源能源共享、要素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其中,成都在区域资源能源共享等合作的基础上,于2013年与德阳签署了《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和《关于共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协议》,并在规划、工业经济、政府采购、交通、教育、金融等8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显著提升了对川东北地区的直接影响力。同年,南京加强了与区域周边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领域的协作,包括加快宁镇扬同城化建设以及与苏北、鲁南相连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线的建设,使得南京对苏北、鲁南、豫南地区的辐射也更加强劲。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新一轮经济改革的启动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六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核心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带动力和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确定了2014年经济发展总基调,并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城镇化质量提高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展望2014年六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以下几个方面将值得关注:
其一,GDP增速会进一步向合理区间回归,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年度主旋律。2014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回稳,中国宏观经济也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虽然国家区域中心城市面临产业向外转移和投资-消费结构调整的考验,但GDP增长率仍将保持与2013年相近的水平,其中,3个中西部地区城市的GDP增速会略高于3个东部地区城市。
其二,将在新一轮改革中承担更多责任,并在制度创新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作为区域的经济核心和引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将率先落实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同时也将在区域经济体制创新方面充当改革先锋。
其三,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2013年中国宣布将在原有10个城市群的基础上再打造10个城市群,新增的城市群绝大多数地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将为相关区域引入更多竞争。随着新增城市群内部加快抱团发展,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产业配套、资源要素配置、交通网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发挥城市群的协同效应,进而保持并扩大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
其四,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文化等软实力的培育。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传统的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等要素优势已不再突出,科技实力、文化凝聚力、政治影响力等软实力是未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动力。2014年,国家区域中心城市间对科技、人才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对软实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也将进一步加深。
2013年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行动
主要发展领域 2013年主要行动
政策规划
深圳 金融、互联网、地产、商贸 1.《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实施细则补充规定》
2. 《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
南京 商贸、金融、旅游 1.《2012年南京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及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
2.《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成都 软件、物流、外贸 1.《2013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白皮书》
2.《成都市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行动方案(2013―
2017年)》
西安 软件、旅游、商贸、物流、 1.《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若意见》
2. 《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0)
武汉 信息服务、金融、电子商务 为打造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了《武汉金融改革创新总体
方案》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
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应该如何突破创业阶段缺资金、缺人才、缺资源的状态,迅速壮大成长,将高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力量?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作为中原地区最优秀的产业园运营商,通过产业园的建设开发,正在使这些高科技企业摆脱困境,快速成长。
高科技企业孵化器
与普通的企业孵化器不同,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为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的科技新城、总部基地提供了更加完善和立体的服务。不但对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还在资金平台、人力资源平台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完全解决了企业在创业之初的所有问题。
其投资兴建的焦作科技总部新城、平顶山科技总部新城兴建在两座城市的新区,紧邻产业核心带,能够迅速将产业成果贡献给新城经济。焦作科技总部新城是占地1600亩,投资60亿元,其中包含总部企业基地、创业孵化中心、特色产业园区、综合产业配套园区及功能配套设施等。项目建成后将吸引大批具有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入驻,可为新区引入1000余家优质企业,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年税收额10亿元以上,为当地提供近1.5万个就业岗位,普遍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同步发展。
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总经理任洪斌表示:“东方今典科技新城要成为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大批量高科技企业的入驻直接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任洪斌也在不断地反问自己,东方今典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与传统的商业地产上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
为此,东方今典通过多年的研发创新,推出了十大服务平台,真正将核心竞争力是实实在在的使用到服务企业身上。“我们在做服务的时候,着眼的是园区整体,而不是割裂开的,比如金融服务,因为中小企业借贷难,我们就以园区的名义与金融机构沟通,较为容易地取得资金支持,再将这些资金对园区内的企业输送。”任洪斌所讲的概念,是将园区统一打包的模式形成集群效应,就政策层面而言,总部企业基地紧紧围绕所在区域的主导产业进行招商,郑州高新区五大主导产业上的中小企业在此集聚,并且延伸至产业链的上下游,形成创新的动力。
正因为主导产业契合,总部企业基地可以为驻园企业提供高新区政策体系内的所有符合企业需要的税收及产业支持政策。同时作为市级孵化器,还可以为企业进行专利成果的孵化服务和发展基金申请服务。通过整体的国家政策和园区内独有的政策,为企业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体系,满足企业经营需求,降低不必要的开支,节省资源。
打造区域产业新城
有业内专家认为,民营产业园因为地域经济形态和产业规模不同,很难进行复制。但是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通过对各个地市的深度定制,将产业园完美地契合到区域经济中,如沈阳科技总部新城针对东三省工业方面的优势,更注重吸引工业创新性企业的入驻。对于郑州的两个项目,也成为深度定制的样本。由东方今典运营建设的河南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就与郑州经济发展新引擎——郑东新区仅一路之隔,但郑东新区产业园项目贫乏,河南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与郑东新区互为依托、互为资源、互为支撑、互为发展,极大地补足了郑东新区产业量不足的短板。
建设在郑州高新区的企业总部基地,也正是依托周围高校、高科技企业密集的特点,通过这两个优势,企业总部基地很好地聚集了一批具有高科技研发能力的企业,形成了很好的企业聚集效应。
在任洪斌看来,产业园不仅可以在各地复制,产生聚集效应,同时产业园自身也可以“裂变”,通过多个产业园的叠加,形成区域产业新城。
扩大数倍的产业园将形成产业聚集带,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多附加值的经济效应。与政府主导的产业集聚区不同,由民营企业来主导的产业经济新城将更具开放性和活力。纯商业化模式的运作能够给企业释放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顾客价值理论模型;“心动力1+N”;营销模式
[中国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7-0060-04
[作者简介]潘颂升,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湖北武汉430063)
陈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湖北武汉430073)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营销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市场数据表明,促销方式越多,在价值交付中顾客的选择就越多,满意度就越高。在行业同质化如此严重的市场,核心商品或服务往往功能单一,但如果附加了企业的其他服务或承诺,就会在满足顾客共性需求的基础上再次实现顾客的个性需求,异质性竞争优势就会凸显。本文据此提出的“心动力1+N”营销模式,不同于现行市场上企业依据行为经济学原理而制定的一系列针对所有顾客群体的笼统促销政策,而是紧紧抓住顾客消费需求,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一、以顾客价值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麦卡锡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市场营销4P理论,全面阐述了“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4大营销组合策略。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70年代提出“市场定位”概念,指出企业应该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强有力的鲜明个性。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和发展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其核心观点是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他认为企业应重视与客户的价值沟通,在营销环节中尽可能提供购买便利,减少顾客购买成本。卡波尔夫和沃尔夫提出数据库的关系营销概念,他们指出“关系营销就是利用数据库去‘瞄准’消费者,去保持消费者,与消费者建立连续的关系”。我国学者周政希整合并提出了“个性化营销”,指出个性化营销是以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市场细分为基础,柔性生产技术为关键的新型营销手段。当营销环境不断变化,企业需要掌握客户具体消费心理时,这些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就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它不能洞察客户关系周期各个阶段市场主体所涉及的资源与活动。据此,本文提出“心动力1+N”营销模式,以期能够为一体化的“大营销”产品服务提供依据。
二、“心动力1+N”营销模式的定义及特征
“心动力1+N”营销模式是指企业对顾客进行市场调查,建立顾客需求信息网络架构,准确定位顾客愿望价值,在提供1个核心服务,满足顾客基本型需求的基础上,附加N个便利型服务、支持型服务等服务以供顾客选择,满足顾客的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以此刺激顾客消费动力的一种营销模式。以下是“心动力1+N”营销模式的内涵示意图:
“心动力1+N”营销模式是以附加服务带动主营业务的一种营销模式,它有全面性、深入性、针对性、一体化的特点。全面性是对于所有既有的和潜在的顾客,企业会全面定义其几乎所有的需求,掌握顾客对于各种服务的需求强度和满足状况,分析其购买能力、消费偏好、生活习惯等相关因素,据此提供相关附加服务。深入性是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定义不仅仅是简单的购买欲望,而且还包括深入地了解客户的生活、工作、交往的各个环节,再给出清晰的函数模型。针对性是企业针对顾客的个性需求提供服务,在强大的服务提供平台基础上,给顾客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附加业务,尽可能满足顾客的愿望。一体化是通过水平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优化产品服务价值链,减少供应商与消费者间的接触层次,摒弃效率低下的销售环节,扩大某一市场终端的产品、服务覆盖度,使得产品和服务获得渠道越来越短。
三、“心动力1+N”营销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心动力1+N”营销模式简单地说是向顾客赠送附加服务产品和服务,它和直接返还折扣现金的营销方式有不一样的价值归属。在这两种营销方式中,顾客从这个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系列利益没有发生变化,即顾客的总价值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心动力1+N”营销模式中,顾客为了购买另外一件产品或服务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却大大减少甚至消除,即顾客的关系成本降低了,总成本也随之降低。格隆罗斯认为,在关系范畴中,提供物同时包含核心产品和各种类型的附加服务,代价包括价格和某方处于关系中而发生的额外成本,这称之为关系成本。因此,考察顾客价值的方法是区分提供物的核心价值与关系中额外要素的附加价值。关系范畴中的顾客感知价值可以表述为下面两个公式:
顾客感知价值(CPV)=(核心产品+附加服务)/(价格+关系成本)
顾客感知价值(CPV)=核心价值±附加价值。
我们用一个价格、关系成本、总使用成本曲线图来对顾客成本进行分析。
P1,P2分别为甲产品、乙产品价格;L1为甲附加产品关系成本曲线,L2为乙附加产品关系成本曲线;TC1,TC2分别为甲产品及其附加产品,乙产品及其附加产品的总成本。
显然,乙产品相比甲产品更具价格优势,但是甲产品的附加产品相比乙产品的附加产品关系成本更低,在总成本上甲产品及其附加产品比乙产品及其附加产品更有竞争力,对顾客也更有吸引力。
由图可知,“心动力1+N”营销模式的优势是减少了顾客挑选另一件产品或服务的关系成本,满足了顾客视角下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填补了一般促销方式的商品价值不匹配性,抓住了顾客消费需求的关键性出口。
四、“心动力1+N”营销模式的具体实践
“心动力1+N”营销模式的具体实践是一个逐级逐层的过渡策略实施过程,要想准确触发顾客的消费动力点,企业就应该做到“知心、爱心、塑心”。“知心、爱心、塑心”描述的不仅是一种企业行为或者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就是让探索型员工在与顾客的互动中,记录、分析、管理客户需求信息,摸透消费者内在需求的关键点,形成顾客需求模板和服务预案,实施柔性的服务供应链管理,甚至创设、引导顾客需求,使得服务得到可度量的有效控制。企业行为与顾客消费动力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知心——顾客价值需求架构体系
知心就是探察并识别顾客价值要素,细分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建立客户需求维度模型,精确掌握顾客的个性需求。要想达到全面、精细、动态地掌握顾客的需求,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深入挖掘顾客信息,建立顾客需求关联数据库。企业要成立一支践行客户价值挖掘工作的“特种部队”,深入顾客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在与顾客接触的信息交互中,敏锐地觉察顾客的兴奋需求点出口,记录全面的顾客信息。运用CRM等软件建立顾客需求数据库,分析利用顾客的信息,并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探寻顾客在某一时间段的消费次数和强度的影响因子,跟踪重要客户,进行实时动态的顾客价值敏感性因素分析,一旦顾客的消费出现异常,就要进行相应的业务分析处理。
其次,利用一切社会资源收集顾客愿望价值。管理学教授威廉E.哈拉尔在其《无限的资源》中指出:企业应该跳出围墙,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收集顾客的愿望价值是较低成本的基础性研究,收集的对象不局限于顾客,可以是渠道商、供应商、科研机构等外部力量,也可以是服务人员、研发部门等企业内部力量,只要能够表达客户的典型真实需求信息,企业就应该采纳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获得更多的灵感。
(二)爱心——顾客价值导向执行管理体系
爱心是企业工作人员与客户深入接触后,通过对客户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喜爱偏好等方面的深入了解,结合客户的目标调整和战略发展,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一系列柔。企业要想触动顾客的消费“心动力”,让顾客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自己的顾客进行分类。对具有相同消费特征或者生活习惯的客户群进行分门别类,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消费属性的顾客,可以重复分类。针对每一类顾客划分“利基市场”,根据每一个“利基市场”进行相应的政策制定和消费信息传播,使得拥有相同消费属性的顾客在自己所属的顾客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需求。企业还可以根据每一个利基市场建立俱乐部,定期举办一些活动,通过俱乐部文化渲染顾客,让他们在生活、工作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归属。
其次,把顾客当朋友。企业员工要以事业和生活沟通为主,以顾问式的服务赢得客户,通过具体的行动获得客户的尊重和彼此的感恩。企业员工在与客户沟通交往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时刻让顾客感受到企业的诚意和人性化,特别是在公司推出新产品、新项目前,应多向客户征求意见,并且及时作出反馈意见。把客户变成朋友,也是企业员工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收获真心的过程。
(三)塑心——顾客价值控制精进管理体系
塑心是创造和引领顾客的需求,对顾客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进行设计,是比较高级的营销模式。塑心的具体措施就是塑造健康观念,传播美好梦想。企业应该向顾客灌输积极健康的理念,改变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或习惯,而且向顾客提供他们曾经想得到而一直没有得到的东西,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塑心:
首先,根据当地文化氛围,打造品牌概念。利用广告高频出现营造出服务本身的象征意义,一旦品牌打造成功,契合了顾客的潜在需求,就会促使顾客对自己的消费习惯进行动态调整与理念创新。“羊群效应”带来的顾客需求是巨大的潜在市场。在“心动力1+N”营销模式的具体实施中,企业可以培养一些前卫的附加服务消费群,以引导大众的消费,创造新的需求。
其次,企业可以利用顾客需求的延续性、相关性来创造需求。需求的延续性、相关性是指当某一需求满足之后,会延伸出新的需求,创造需求的长链“家族”。需求的相关性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完全相关、部分相关。这两种类型的相关需求都可调节和控制,企业关键是要保证自己产品和服务的优质,让顾客养成依赖性,脱离不了上游产品和服务的环境,一旦消费依赖性生成,就是营造了一个创造需求的土壤。创造需求的另一个途径是延伸需求,创造需求的系列化。
五、“心动力1+N”营销模式的应用举例——以银行信用卡为例
银行信用卡的功能单一,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然而其年费、利息、回佣三个高盈利点使得各家银行狠下手笔最大限度地争取商户,抢占消费市场。在抢夺客户源的竞争中,全面丰富的特色附加服务成为各银行产品营销宣传的切入点。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关怀服务成为了银行提高信用卡产品美誉度与市场影响力的利器,这种营销方式初具“心动力1+N”营销模式的雏形。下面是以银行信用卡为例的一个顾客价值衍生层级图,顾客价值的衍生是“心动力1+N”营销模式的营销依据。
六、“心动力1+N”营销模式带来的市场变革
“心动力1+N”营销模式超越了传统的促销中对营销和传播的认识,改变了一些市场主体的运作方式,顾客、企业、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均从中实现了利益的协同效益,达到各方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带来附加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的生产营销方式变革。“心动力1+N”营销模式将“长链营销”变成“短链营销”,减少了不必要的流通环节。与传统的分销模式对比,“心动力1+N”营销模式减少了分销商这一低效率的物流环节。传统的分销模式有四个物流环节,属长链营销;而“心动力1+N”营销模式下的物流属于短链营销,只有三个流通环节,取代原分销商的物流配送和销售职能,通过企业来提供销售平台,剔除了支付给分销商的人力、物力成本,节省了开支。
其次,带来企业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的变革。传统的促销政策是企业向顾客实行单向诉求和灌输,重心在于激发和诱使,“心动力1+N”营销模式把营销的过程当成是与顾客建立稳固、长远的资讯共享、利益交换机制的过程。营销学家科特勒和阿姆斯特朗认为,整合营销的利益需求关系共有五个层次:基本交易关系—反馈式关系—责任关系—前摄关系—伙伴关系。传统的营销所关注的是简单的交易关系。“心动力1+N”营销模式的“知心”、“爱心”、“塑心”步骤契合五个层次的关系理论,每一个步骤都是营销过程中的一环,并且每一个步骤都代表了一种递进关系。
再次,带来顾客可感知价值的变革。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品味将得到全方位的关怀和满足。企业以多品种、中小批量的针对来迎合顾客的商品和服务性能要求,在同样的价格下,顾客的可感知价值将会被重新界定,其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均能得到较大的满足。在“比顾客更懂顾客”的营销理念下,顾客将从附加N个便利型服务、支持型服务等服务中找到自己的消费动力点和价值需求,满意度将会大大提高。
七、总结
“心动力1+N”营销模式是符合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在顾客价值理论模型上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它充分考虑了服务行业顾客需求多样化特征,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在满足客户主要需求的基础上,加上N个附加业务以供顾客选择,并将附加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与现行市场上笼统的促销政策有着本质区别,是企业向着精进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不失为人性化的营销模式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杨文凯.定义客户需求的原则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2]Gronroos.Service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M].NewYork:Wiley,2000.
[3]刘鹏凯.将惩罚变作“心动力”(上)[J].经营与管理,2013,(1).
[41贾昌荣.如何有效洞察客户需求[J].客户世界,2011,(7).
[5]刘蔚.王卓.忠诚计划[J].成功营销,2004,(6).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人力资源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内生增长理论,“知识”或“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新知识生产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阻止物质资本投资中出现的报酬递减现象。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形成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人力资源开发一般是指充分、科学、合理发挥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数量控制、素质提高、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活动。开发、配置和利用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走产业化之路,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比较普遍地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才能为农业产业链条的每一环节提供高素质的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提供技术、物资、信息保障的高素质服务者。
2.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城镇化建设,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城镇化发展也对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要求。农村城镇化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赖于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农村劳动力素质决定了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规模与进程。
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以增收为核心的农民问题的最终之依靠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即农民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科技、靠教育、靠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开发,能否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己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困难
1.农民对人力资源开发观念还十分淡薄。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其在接受、培养相应劳动技能方面有一定差距。受到传统农业自我完成型低水平经济的影响,农民学文化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了农民进入非农产业,这样形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中的主体障碍。尤其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农民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命”的宿命观。
2.存在劳动力制度。劳动力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尚未建立,相应的就业制度急需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未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育养老、医疗等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保障为主。这些都形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
3.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严重妨碍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自发性、分散性、小规模和不规范的特点,劳动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以户籍划分的城乡劳力市场,严重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抑制了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层次低。在学校教育上,教学设备落后,教材内容陈旧,高校以及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村生产,脱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就业能力不大,缺乏完善的职业培训。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约,一些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农民缺乏安全感,农民教育难以持续下去,经济基础薄弱,农民难以跳出文化水平,智力带动差,经济生活贫困的文化怪圈。
三、我国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和思路
1.作为各级农村领导干部首先要树立人力资源的观念,认清自己的角色,摸清不同地域的特点,根据不同农村的情况,采取符合地方特色和实际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要求逐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比如有的农村盛产棉花,有的生产小麦,还有的可以开发旅游,发展乡镇企业,鼓励民营企业,政府要在具有地方优势的产业上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一些地方没有优势产业,但是有土地,可以引进外面的企业建厂矿,带动地方经济,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
2.健全管理制度,减少劳动力流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消除制度障碍,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组织保障。在不断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市化步伐,变户口登记制度为人口登记、管理稽核和了解人口分布和变化的制度,使之成为一种地域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的自由迁移。
3.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首先,要大力开办农村人才市场。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围绕农村种植业、加工业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树立“哪里有人才需求,就在哪里办市场”的服务理念,将人才市场办到农村基层,吸引用人单位进场设摊,吸引集聚涉农专业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只有搞活人才市场,才能促进人才流动。其次,要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和相应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当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关键词 企业 人才对策
一、人力资源是新经济时代的核心动力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出现了转移。相对于人力资源而言,资本、土地、机器、设备、原料、资金等传统资源的有效性正在相对减弱,产品生产、商品价值提高、企业成长、国家竟争力增强,都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资源。
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资本中的第一资本。无形资产也叫知识资产,是由人力资源创造的。知识经济本质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主导要素是知识,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199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与社会学教授贝克尔曾指出:发达国家的资本75%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有了人才就有了资本,就有了财富。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产。
21世纪的社会主角是人才。21世纪是人力资源主导时代,社会主角是人才。在计划经济中,社会主角是政府官员;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主角是进行物力资本和财力资本投资的企业家;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中,社会主角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人才。这样,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再向知识经济转变,我国的社会主角必将由官本位向企业家本位再向人才本位转变,我国也将进人人力资源主导时代。
二、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对策
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策略吸引和留住人才,使人才真正成为企业的财富和不可替代的首要资源。
要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履行的基本条件,在当代中国,诚信具有其他道德无可比拟的特殊价值。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经营管理中,企业必须通过契约的形式与员工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契约的履行实现诚信管理。这样,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员工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要创建具有向心力的企业氛围。企业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舒心的工作场所。一要热爱自己的员工。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只有做到了让职工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让他们具备了充足的自信之后,才可能与职工们产生内心的共鸣,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促进事业有好又快发展;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员工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融为一体,为员工良好的智慧、才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施展,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与工作环境。
要重视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只有在用人单位里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永不落伍,才能够长久地维持自己的人才特性。企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必须积极地履行人才培养的义务,要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增强人才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终身学习需求,成为劳动者的终身大学。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是带有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的一件大事。只有体制机制活,人才工作才能满盘皆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并根据个人贡献大小,适当拉开分配档次;二要不断完善奖励制度。建立企业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员工实行奖励;三要不断完善福利制度。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要善于用好人才。用人比选人更为关键,一些单位选人时求贤若渴,到手后却束之高阁。很多企业现在是到处招聘人才,广告满天飞,到头来却是招而不用,最后招聘人才成了收藏人才。所以,要采取一切手段,把好人才选进来,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但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是“舒心”留人,促进良好人才环境的形成,展示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良好社会形象,为引进人才的工作增添新的吸引力。
充分重视“小人物”在团队的作用,保持团队的稳定性。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只要是有利于利润增长的一切方式都应该采用,为增加利润,通常是一方面增加销售收入,另一方面缩减成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从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是增加的人力资源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此,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不会导致利润减少,而是利润的增加,反之,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恰恰会导致利润减少。另一方面,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不仅仅局限于引进核心技术人员和高学历等高层次人才,还应该充分重视小人物的作用。小人物是企业具体工作的直接执行者,离开了小人物,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被运用于生产,离开了小人物,再先进的管理理念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小人物是企业形象的塑造者和宣传者,他们处于企业的底层,和市场联系最紧密,顾客是通过这些低层次的简单劳动者来认识和了解企业的,因此,小人物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通过对这些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术,增强小人物的技术竞争力,是重视小人物的具体表现,通过对小人物进行技能培训,能够实现企业技术的梯次转移,更有利于企业技术的普及。
关键词:沟域经济;山区发展;旅游带动
沟域经济发展背景
山区问题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课题,山区特殊的地理或者自然障碍,使之在经济上要与其他地区完全融为一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如何在保证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山区的经济发展,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个难题。近年来,随着山区生态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催生了北京以及许多城市山区遍地开花的民俗旅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区逐渐找到了一条保护生态与增收相统一、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点线面成片的区域形经济发展的路子。发展沟域经济已经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所谓沟域是指从区域的视角审视山区发展。沟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实践,区域经济的所有理论成果将成为指导沟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依托特殊沟域,建设一批内容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进而形成沟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理论。
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产业资源基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统一打造,集成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民俗欣赏、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产业内容,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最终达到服务首都和致富农民的目标。
二、沟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2.1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北京沟域依托其自身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形成了三种十类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2.1.1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旅游为龙头,带动沟域内的农业、工业和物流等产业发展。
这类山区沟域内资源富集且品位高,依托这一资源优势,推进沟域内自然景观建设,按照国家标准提升景区档次。以现有的自然风光和相应景点为核心,对沟域内的产业进行合理配置,建成以旅游为龙头,其他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沟域经济带。
2.1.2都市型现代农业驱动型模式
都市型现代农业驱动型模式是以建设都市现代型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驱动高度关联的三次产业不断融合,建设农游结合的沟域经济。
这类山区沟域是以开发沟域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为目标,应用标准化,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产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满足首都市场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对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深度进行开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和农业产品加工业,并通过产业聚集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形态壮大沟域经济。
2.1.3生态修复与重建型模式
生态修复与重建型模式是基于北京山区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区功能定位,针对区域内大面积的废弃矿场,运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手段,积极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建设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产业基地,由此促进沟域经济转型和发展。
对于这类山区的废弃矿场,可以通过生物措施(植物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挖鱼鳞坑、修筑拦淤坝合谷坊等)和农艺措施(横坡等高耕作、立体种植等)进行治理,是沟域开发生态型替代产业的前提和基础。
2.2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沟域:从特色的视角审视山区发展。
2.2.1成功特点:
(1)极化效应
由若干知名度高、新引力强的龙头产业点,形成超强客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沟域经济实现增长的关键就是通过扩散效应将整个沟域内经济连为一体的基本依托,积极培育沟域的支柱产业。
(2)点轴发展
生态道路或河流将每个产业点及周边区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产业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区域经济。
(3)三产协调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动、互促、融合。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可以促进和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同时,旅游业不仅对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融合,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2.2.2现状问题
(1)差异化较低
资源无明显差异,缺乏资源唯一性和垄断性。寻找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是沟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2)设施层次较低
项目设施、旅游接待设施较为简单、层次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沟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沟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由于目前的山区旅游业形态自由,层次低,因此,很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市场对接不力
物质、非物质产品推广不足,与目标市场对接不畅。由于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城市居民的差异较大,双方在思想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目前沟域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对接不顺畅。
(4)文化发展不足
文化营造停留在山区农村层次,缺少区域特质文化或新兴文化植入与培养。文化创意需要结合城市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挖掘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然而,目前的开发模式,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农村层次,甚至对于文化开发的关注非常的少。
2.3沟域经济模式的发展和改进(从传统山区到第二代沟域经济的蜕变)
2.3.1传统山区农村
传统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素质较低。大部分生产只能满足当地的基本的需求,因此,大部分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只留下的少量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
2.3.2第一代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以国家认定的景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产生培育层次,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形成辐射面较大的经济区。同时,通过对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的提升和整合利用,发挥其周边优质景点的联动作用,打造一个品牌化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示范区。
2.3.3第二代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对于第一代沟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分析,对于沟域经济的资源、背景、模式的重新审视,挖掘其具有独特创意的物质文化特色,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沟域经济发展体系,通过农业发展协会等组织打造沟域经济品牌的实体平台,促进双方市场的对接。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区域特色文化的宣传发展。形成兼具山居良好环境文化特质和城市生活便捷特征的空间环境,并通过与城市的联系形成具有城市功能区特质,具有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的沟域经济区域。
第二代沟域的主要内容为:满足城市生活需求的设施条件,如,卫生条件、信息条件、交通条件、餐饮条件、医疗条件等;体现山区或乡村特色的风貌环境,如、清新空气、山水景观、自然环境、健康食品、淳朴民风等。
2.3.4小结
从第一代沟域的“龙头景点+农家乐”到第二代沟域“城市功能区+城镇化”如何突破差异化较低、设施层次较低、文化发展不足,如何突破第一代沟域的瓶颈问题,如何让将第二代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怎么样与第一代的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怎么样将更新的发展模式更好的融入到农村城镇规划中去,这些都是在新的沟域发展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北京静之湖沟域经济发展规划探索
3.1静之湖项目概况及现状
静之湖距离北京五环25km,距离昌平中心城区18km,距离小汤山镇8km,距离兴寿镇城关镇3km。兴寿镇镇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200亩,下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功能定位:“昌平新城产业拓展区――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和水源保护区,民俗旅游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静之湖度假村的市场以及客户群体相对狭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度假村周边配套不足等问题对度假村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度假村现状由村庄、桃峪口水库、桃峪口村庄以及桃峪口林地组成的。
村庄:对外依赖度高,村庄内部缺乏造血能力。一旦社会就业形势变化或者自然条件变化,将会给桃峪口村带来极大的影响。
桃峪口水库:水库周边200米范围划定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桃峪口林地:桃峪口村果林以苹果种植为主,但是果品产量及品质不高。为桃峪口村带来的附加价值较低。
3.2项目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3.2.1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静之湖的现有资源――温泉度假酒店,以及现有的旅游度假资源,根据上述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看,此区域发展沟域经济考虑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发展模式,通过探讨北京市政府、昌平区政府、兴寿镇镇政府、地产开发商以及库区农民各方的利益,产生10种措施注入规划设计以及区域管理:
(1)用水安全问题(规模控制、生态技术)
(2)区域形象问题(提升区域形象、拉动区域经济)
(3)镇产业发展问题(农民安置、镇经济发展)
(4)投资回报问题(激活静之湖度假村、项目营销回报 )
(5)农民生计问题(乡土情结、就业岗位)。
3.2.2静之湖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元素分析
既然以旅游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应打造旅游品牌的竞争力,以实体品牌承载沟域发展、打造具有城市特质的山区空间和具有山区特质的城市空间,实现沟域山区的就地城镇化,通过三个维度来体现――产品、资源和活动。
产品――温泉,在北京,以温泉为主题的度假村、酒店超过150家。
资源――文化,在静之湖周围有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明十三陵以及银山塔林。
自然,十三陵水库、大杨山森林公园以及蟒山国家森林公园。
活动――?空缺――这也是静之湖旅游规划得以延续的内在核心动力,也是第二代沟域(――打造实体品牌效应)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静之湖面临的优劣势分析――优势:当地开发意愿、自然条件基础;劣势:核心竞争力缺失、区域开发的限制;机遇:周边产业发展、沟域发展背景;挑战:未知的市场、同质化竞争。
3.3静之湖沟域经济发展规划
3.3.1静之湖区域周边特征
静之湖周边的产业集群:静之湖周边有昌平高新技术开发旅游服务等产业、顺义现代制造业空港物流业和怀柔国际交往休闲娱乐生态旅游。
周围产业的特征,高新科技人才集聚,高新科技公司集聚。
面对这样的高端人群,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方式引导他们来静之湖度假村,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他们流连忘返?并且从中释放压力,放松心情?成为静之湖度假村的潜在客户。
3.3.2昌平区旅游市场分析
2009年昌平区旅游业收入385865.9万元。其中比重最大的是:住宿业、旅游商业、旅游区(点),住宿业和旅行社应该成为发展旅游业投资重点。
面对这样一个比例,怎么样发挥这比重最大的行业,并且让他们的存在别具一格?既能使所有人都有能力享受,又不失最重要的特色呢?
静之湖――一个周边产业集群,景点林立的新兴沟域,怎么样才能利用好它周边的环境,将这些资源为己所用,而又能脱颖而出?
3.3.3沟域经济发展的商机与规划相结合
――经营项目:拓展培训项目
由于静之湖周边产业集群,聚集的都是高科技人才和高新科技公司,在那里面的都是高端人才以及精英群体,而这些群体往往有着同样的特征,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生活工作依赖网络,缺乏归属感以及渴望打造核心团队,所以他们更需要释放情绪、全身心的放松以及团队培训项目,包括户外拓展项目以及会议培训项目。
寻求战略合作――中国定向运动协会拓展与露营委员会(该协会是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的我国拓展业唯一合法行业组织)共同建立中国拓展培训标准训练基地。借助地处北京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承办行业会议和比赛与中国顶级户外培训机构、管理培训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综合培训实体。
――旅游项目:旅游中枢项目
由于现状静之湖现状周边除十三陵地区集中大量景点外,其余景点空间分布广泛;大部分景点内容单调,周边旅游配套设施水品较低;昌平旅游以景点游为主,游客入住率较低。打造核心旅游项目:
1、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住宿选择――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将住宿选择分为高端(静之湖温泉度假酒店)、中端(知名连锁(快捷)酒店)、低端(标准化农家院)以及体验住宿(DIY 野营区)。
2、与旅行社合作,增设区域旅游线路――通过新游线的设计,将原本单调的个体景点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丰富近郊旅游内容和提高酒店住宿率。
3、提供区域便捷交通服务――便捷的汽车租赁服务以及开辟景区免费班车。
4、提供区域旅游信息与服务
四、总结
沟域经济对于山区的发展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发展历经的三大阶段使得山区建设发展日渐成熟,而对于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说,增强山区本身的竞争力,加强山区的可达性以及吸引力是极其迫切的,通过对沟域本身和周围资源的分析,利用周边可以利用的资源,把竞争力化为发展动力,结合现有的资源以及有待挖掘的特色,打造全新的沟域山区名片。
参考文献:
张莉.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类型划分及发展对策[J]. 经济地理,2009,29 ( 6) : 899 ~ 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