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总结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前英语教师专业成长 在线课程 教与学模式的改革
2012年9月全国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会议上部署启动了教育部“三通两平台”建设。2013年11月8日,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部教师培训高级研修班中提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已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师应该是教育家、熟练的技术应用专家,教师需要懂得整合资源,改善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并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手段开展教学评价。[1]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的学习及专业成长已不能只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资源。本研究以建设小学英语教育类国家精品共享课为契机,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将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和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通过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意,全方位地促进职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同时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启泉指出,课程改革对教育界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2]对于教师专业化,对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束定芳认为,合格的英语教师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等。[3]王蔷教授就认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需要具备:1.英语语言能力、2.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3.才艺技能、4.游戏和活动组织能力。[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贯穿于专业化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知识与能力内化、升华过程,主要有两个培养阶段,一是职前的教师专业成长,二是职后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高师院校承担着促进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任。“职前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既需要理论的学习,也需要通过交流、探究、分享、反思、总结,把理论及实践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促进其专业成长。职前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助于学生将习得的理论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人教学理论的自主建构,有助于促进他们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二、促进职前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教育类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1.在线课程教学及学习模式的思考
数字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学习已经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称为“泛在学习”。学习已经不是传统的讲授―记忆模式,而成为是一种建构、改进、分享过程,参与、共建、共享是当代的学习文化属性。而现有一些在线的精品课程建设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教师教学的需求,而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则考虑较少。本研究将针对教学法课堂出现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建设国家教师教育类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契机,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等意识,从不同方面促进职前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1)通过资源库及教学内容的重构,构建融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为一体的学习平台
该平台吸纳一线小学英语教学专家深度参与课程的建设,突出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技能及典型的工作案例分析,提供大量泛在的、实时的资源,为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提供学习支持。并加强线上及线下的课程相辅相成的学习,结合小学英语课例观摩等自主学习模块和顶岗支教、小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技能实训模块,旨在营造仿真或真实的小学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
(2)通过课程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变革,将MOOC和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及学习模式
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及学习模式,发挥教师监控、引导、调控等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激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课前要求学生观看教师教学视频、优秀教师的案例片段及查阅相关的项目学习模块资源,对项目模块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课堂上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反思,探究出“案例引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归纳小结活学活用反思提高”的教学程序,然后通过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反思教学行为、合作学习等能力,塑造学生的专业态度及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3)通过学生的参与、共建、共享,打造开放式、互动的、泛在的在线课程资源学习平台
学习是交互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播者。课前鼓励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资源过滤、筛选、采集并上传;课堂上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时,鼓励学生对自己或同伴的教学视频进行录制与编辑,并上传共享区;课后激发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模块的拓展探究活动,撰写学习心得、反思、小论文等与同伴分享。通过学生参与课程的共建共享,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造其专业精神及专业素养。
2.在线课程教学及学习模式探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5]这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愿望,也对高校的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挑战。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本研究提出了采用线上线下学习、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将学习方式分为认知、体验―探究、分享―评价、反思―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主拓展的学习特性,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基于“自主体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前完成项目知识模块的前置性学习。本活动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使他们实现自主知识建构;基于“探究、分享”的学习活动能促进项目模块知识的内化吸收,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习惯,并通过交流分享的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同伴的互助,实现教学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深化;采用“评价、反思”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及对各项目模块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在本研究中学习的评价表现在小组互相点评或者课程的评价栏留言中,这种基于同伴点评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而反思性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则包括学习笔记、项目学习报告等。通过这种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及反思能力;采用“巩固、拓展”的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获得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部分学生可以采用画出本项目学习的思维导图、完成项目作业、参加项目学习测试、参与教学实践等学习形式。
通常来说,特定的学习方式就会有相应的学习行为来配合。
学习活动一:课前的自主探究体验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为主体,通过教师导学案的指引,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独立采用搜索、浏览、过滤、阅读、思辨、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活动基于搜索引擎的项目学习模块资源查询与检索、基于课程资源的探索学习、基于交互空间的资源分享。学习行为包括:搜索资源、查看资源、完成导学案、疑惑、在讨论区发帖等。
学习活动二:课前和课中的交流、分享包括个性化交互和组群间的交互,如学生间的交互、个别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交互等。交互形式有实时聊天、留言板、讨论组、邮件、论坛等。学习的行为分为线上及线下两种类型:课堂上可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展示分享、互相点评等方式;线上可采用回复短信、回复留言、发帖或回帖、收发邮件等一系列学习行为。同伴互评、教师点拨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
学习活动三:评价及反思性学习是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再认识过程。主要的学习方式有: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点评。
学习活动四:总结、拓展活动主要是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总结、拓展所学的项目模块知识,使学生对模块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形成系统的认识。主要的学习形式为整理笔记、完成学习手册、完成项目作业及测试、微格实践、实训室训练、教育见习、实习等。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为了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现状,本研究采用了混合式的教学方法。所谓混合式教学也就是将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E―Learning)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发挥的引导、启发、答疑以及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同时又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6]
教学活动1:帮助学生激活、补充已有知识结构。
首先教师通过导学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路及学习兴趣。在课程的学习资源平台上提供相应学习项目模块的视频及文本知识。教学视频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任课教师以知识点为切入点的微课,二是优秀一线教师的课例片段。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将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除了视频资源,在学习平台上,教师还提供与学习模块相关的文字学习资源,如文献资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学生可以利用导学案的引导开展自主学习,并把碰到的疑惑记录下来,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课程的互动栏目,如讨论区、留言板、邮箱等中间开展师生或生生间的讨论。
教学活动2:帮助学生发现理解错位,开展反思、调整活动,并引导学生进行吸收、内化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学习伙伴。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需了解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情况以及存在的困惑,掌握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课前学习的收获,反思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通过创设模拟的英语教学情境,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爱好等组成学习小组,尝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师需在教室走动,以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汇报活动,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教案、课件、说课、微课等形式,并组织各小组进行相互评价,使学生通过同伴互评来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效果,开展教学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重构学习内容的知识及技能框架。
教学活动3:帮助学生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形成对教师身份的认同。
Richards,Platt认为,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需重视反思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创见思考的能力,是改进学生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个很好的途径。[7]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引导项目小组开展反思,要求学生对项目学习的过程各种细节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各学习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和互动,教师及时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补充。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笔记和项目学习手册,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微格课室的教学实操、实训室的教学专项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或者实习等。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现代化,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在这一改革浪潮中,高师院校要在大力推动在线课程时关注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生则通过开放、共享、互动、泛在的学习资源平台来开展课前的感知体验、课堂的交流互动、课后的拓展实践;教师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课程教与学模式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意识的养成,而且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也培养了他们的专业情意。
――――――――
参考文献
[1] 杜占元.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教师培训改革高级研修班上的报告.2013-11-08.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电化教育研究,2004(3).
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Integrated Korean 3” Cours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ZHENG Chun-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 curriculum teaching is required to change to an online mode or a hybrid mode, which also injects new blood in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reform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adheres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and teacher-oriented”, and builds an online and offline interactiv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Integrated Korean Language” curriculum based on an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to build a good teaching environment. Satisfy the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Teaching model; Comprehensive Korean; Online and offline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日新月异,现代高等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外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光靠课堂的有限的时间远远不够。针对传统得语言教学的很多弊病,开展了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的探索。以《综合韩语3》为例,将课程的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施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这种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1 《综合韩语3》课程线上线下教学分析
现阶段《综合韩语3》课程线下课堂教学的主要局限性如下。第一,现有的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语言教学,不能光靠一本教材,需要更多课外的阅读,直观的影像资料,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第二,《综合韩语》作为基础课程,知识点多,但相对来说课时少,光靠课堂的讲解是远远不够,效果也不佳,需要学生在课外的学习平台。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恰好弥补了很多弊端,提供优质的资源共享,解决语言教学资源单一问题。线上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线上的课程由视频教学、练习、作业、讨论等环节组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在线课程,并能不断检测学习效果。线上教学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特别是语言教学,线上线下、学生和老师必须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线上教学侧重于由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拓展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线下教学侧重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语言能力。
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实施
传统学习方式有它的优势,特别是学语言的学生,并且是零基础的学生更加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把控。语言教学要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需要传统的学习模式和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综合韩语3》课程的教学改革根据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为目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整合教?W内容结构
通过网络交互系统,对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新整合。线上教学涵盖了每个单元的基本知识点,线下课堂教学内容以教师对每个单元的语法和单词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针对容易混淆的语法进行比较总结,进一步扩展知识、文化的介绍。线上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制作了微视频,结合课堂教学对知识点进行补充。线下主要是语法和文章的讲解,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实现在交互式教学中知识内化的目的。
2.2 教学模式改革
“混合教学”是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混合、是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混合。课前教师选取单词、语法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帮助学生通过视频初步学习单词、语法。教师针对自主学习内容设计一些习题,加深印象。还通过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进一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教师通过课前掌握的学生预习状况,在课堂上可以重点讲解一些知识点,提高效率。在线下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课后在线上进行问题解答,并且学(下转第13页)(上接第114页)生自主完成知识点的巩固练习,线上测评成绩。在线上把课程描述、课程定位、课程标准、习题及其参考答案、在线测试、相关文化知识、阅读材料等内容呈现给学生,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2.3 评价体系改革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线下的平时表现,占 30%,按照学生的线上线下出勤、课堂纪律和作业上交情况以及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的考核。线上线下互动,占 20%,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线上发表帖子的数量等作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评定依据。线上学习,占 10%,搜集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数据,包括学习进度、完成质量、提问个数、测验成绩,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占 40%,将考核学生的语言技能为核心,从语法、单词、阅读、翻译、写作等各个方面进行考查。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考查情况,给予相应成绩。通过这种课程考核方案,不仅能评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更能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全面地评估。
3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后的反思
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知识点,课前的线上学习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一个学期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增强了。过程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学生也比较满意。目前的平台,基本满足学生的要求,但在学习交流、资源共享方面还有待加强。线上的资源需要不断更新,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课程团队的不断努力。并且利用学校的平台开展这种学习模式,需要软件系统的维护以及更新,没有学校的支持有可能这种改革走的不远。本课程授课方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课前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做的不够。学生的接受方式和学习基础个体有差异,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教师的讲解就跟不上学习进度,怎么来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这也是需要研究改进。还有,语言教学特别是零起点的韩国语教学要更加注重面对面的指导,有些线上的作业设置的是选择题,有的题型的设置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所以,这种模式实施一段时间后通过一些反馈还要进行修正。
关键词:线上教学;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疫情防控
2020年春,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暴发,为遏制疫情的蔓延传播、降低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教育部明确提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线上教学成为防疫的应急之策,线上教学活动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笔者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为例,就如何组织开展线上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
1线上教学组织与实施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线上教学都是一种相对新鲜的教学模式。为使该校的线上教学工作落实、落地,主要从学院和教师两个层面抓实、抓细。
1.1学院层面:全面统筹推进,做好组织者和推动者
1)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统筹指导线上教学工作。成立由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职能部门及教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组,提出“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一主导(以教师为主导)、六跟进(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管理、教师能力提升、质量督导、学生管理、心理疏导同步跟进)”的线上教学工作要求,制定出台《关于开展线上教学准备的通知》《关于做好线上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教学管理文件,明确学校、教学院(部)、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的工作要求,全面确保疫情防控时期高职教学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开展[1]。2)组织师生线上培训,了解熟悉线上教学平台。该校主动联系超星、智慧职教、蓝墨等企业,为学院线上教学提供平台支持、技术服务与培训,建立了吉工职院超星线上教学群、吉工职院智慧职教线上教学群、吉工职院蓝墨云线上教学群,面向全体授课教师开展了“一平三端线上解决方案”“超星学习通‘六步’网络教学法”“智慧职教‘职教云’帮助中心”等应用培训,形成《教师线上教学操作指南》《学生线上教学学习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帮助教师和学生迅速掌握线上教与学的方法和要领,提高教学实效,为课程平台建设和线上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3)开展学情教情调研,科学制定线上教学方案。一是教务处下发了《关于排查不具备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的通知》,各教学院辅导员、班主任、授课教师积极与学生联系,认真排查不具备线上教学条件的学生,针对偏远地区无网络条件的学生、家庭所在地网络信号差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完成学业;二是各教学院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微信群、QQ群、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形式,对扩招学生的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目的和心理预期等深入调研,开展有关测评,形成学情分析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4)制定教学应急预案,保证线上教学正常运行。超星、智慧职教等教学平台用户较多,疫情期间线上教学难免出现卡顿、拥堵、延迟等现象。为保障线上教学的正常运行,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是教务处会同学院信息中心尽最大努力与相关企业沟通保障网络畅通,联系相关企业为学院搭建钉钉平台;二是授课教师采用钉钉平台、腾讯会议、微信、QQ等辅助平台配合线上教学;三是教师根据出现的突况和平台限流合理调整授课时间,错峰上课;四是辅导员、班主任积极与学生沟通,一方面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学习,另一方对网络出现的卡顿、拥堵、排队等现象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学生均能够给予理解和包容。5)坚持督导管理并行,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降。为确保线上教学有序推进、标准不降,实行学院、教务处、教学院(部)三级管理,建立学院疫情防控督导组、学院教学质量督导组、教学院(部)教学质量督导组三级督导机构,做到早准备、早落实,注重抓过程、抓质量。校督导组、教学院(部)督导组调整督导模式和评价标准,采用进入在线课堂听课、查阅平台教学资源、“一对一”网络交流等多种模式持续地跟踪、检查及指导线上教学活动[2]。在过程管理方面,进一步强化课程、专业和教学院(部)的主体责任,并实行教学院(部)—学校二级周通报制度,突出线上教学的时效性、过程性。
1.2教师层面:精心设计实施,做好引导者和实施者
1)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全体教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学思路,修订课程教学标准要求,重新梳理教学内容,规划课程线上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科学制定教学进度表。并通过学习、引用、整合、开发等方式不断建设和完善更具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线上教学资源,有“教”材更有“学”材,除了教学课件、教学文档、教学视频(微课、录播课)、章节测验等学习类资源外,还建有课程教学标准、授课计划、课程线上教学方案、学生线上学习指南等指导性资源。2)选择优质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选择优质的线上教学平台(如超星“一平三端”、超星“学习通”等)及合适的线上教学方式(如MOOC、SPOC、“PPT+语音”、直播等),借助课程网站资源有序开展线上教学,有效运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保持互动、答疑解惑。通过线上考勤、布置线上作业、在线测试等途径加强线上互动,引导学生线下自学、完成作业,师生共同线上讨论答疑,做好在线测试等过程性考核,形成详细的过程性教学、学习、考核记录,保证教学质量标准不降低。3)重视线上教学反馈,强化线上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及时监测教学活动数据,监测教学状态,对有问题的课程及时反馈调整,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做到“五个一”。教师正式线上上课前1周在班级微信群授课通知,教师每周向学生至少布置1次以上作业,教师每周至少进行1次以上课程互动,教师每周通过网页端、手机端查看学生学习进度至少1次以上,教师每周进行线上辅导答疑1次。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变化和课堂反馈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反馈,既督促学生维持学习,又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2线上教学反思与改进
2.1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
春季学期线上教学共历时18周,该校面向6979名学生开出了300余门线上课程,在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等在线学习主流教学平台了课程资源42645个,其中文档资源26580个,音视频资源16065个,累计时长151591min,极大保障了春季学期各类课程的顺利开展。课程PV量(浏览量)累计45307464次,章节学习量累计5652620次,较频繁的教学活动有章节学习、课堂签到、活动测验等,其中签到、抢答、问卷、活动测验合计达189人次。在4月和7月分别向学生发出调研问卷,了解线上教学整体情况,7月调研结果显示:49.93%的学生表示可以较好地跟上教学进度、全部掌握所学内容,43.94%的学生表示能够大部分掌握所学内容,说明93.87%的学生认可线上教学效果。同时有86.17%的学生表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观。
2.2线上教学反思
1)网络授课模式还不适应。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加之网络平台本身存在的缺陷,个别教师一时难以适应线上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别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直播授课紧张、录课质量不高、线上教学资源类型单一;二是部分教师对线上教学平台的操作还不够熟练,对一些常用功能还未掌握;三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还有欠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还不够,“灌输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印记较为明显;四是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仍然是以“教”为主,而不是以“学”为主,导致在互动方式上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不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2)学生上课缺少有效监督。在授课过程中,多数教师在讲授时没有开启全员视频,老师看不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师只能看到学生签到,网上显示在上课,但学生不在现场,无法保证到课率;二是教师看不到学生,很难做到与学生及时沟通(包括动作、表情等身体语言的传达),无法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做出调整;三是教学效果不能保证,多数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课堂,对于学生是否真知真懂真会并不掌握,学生的课后辅导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3)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面临时差和信号问题。一些学生条件受限,线上学习断断续续,有部分农村学生在户外寻找信号上网课;个别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于线上教学存在融入较慢、压力较大的现象;部分学生线上学习方法尚欠,加之网络资源过于庞杂,许多学生对资源分类存在困难;一些学生认为线上学习知识消化较慢,容易遗忘,需进一步指引。
2.3线上教学改进措施
1)因课制宜,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动态优化,创新思路,保证线上教学质量。一是因“课”制宜选好授课平台。授课前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和根据网络平台功能,选好用好网络授课平台。二是强化学生监督机制。通过签到、小测验、随机点名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阶段性考试检查学习效果。三是做好课后答疑工作。利用教学平台、QQ群、微信群给学生答疑,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各教学院(部)积极推广使用SPOC教学、线上小班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每周定期教学材料[3],布置作业和组织网上讨论。2)强化服务,做好保障工作。在线教学师生准备时间短,任务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各位授课老师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各教学单位周密配合,离不开管理和服务部门的精心保障。教务处、各教学单位、教师发展中心将密切关注教师的教学需求,不定期组织授课教师学习各种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为授课老师制作授课平台操作使用手册等,努力消除教师线上教学的后顾之忧。学校持续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网络服务保障、软件使用指导、硬件设备维护等伴随式服务保障团队建设,牢固树立把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思想,积极探索疫情期间教学模式,圆满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3结语
线上教学模式在疫情防控期间体现出巨大的优势,也显现出存在的问题。而线上教学绝不只是一时的应急之策,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都是未来国家大力推行的新型教学模式[4],因此,需要不断总结、反思和改进线上教学过程,助力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邓嘉琪.疫情防控期间高职院校线上教学工作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0,4(15):10-11.
[2]刘文宏,刘立新.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多措并举扎实开展线上教学工作[J].技术与教育,2020(3):62-64.
[3]甘伟.教育信息化视域下高职教育慕课的应用与反思[J].现代职业教育,2020,4(50):4-5.
【关键词】建构数学;数学实践;课堂竞技
一、基本情况
(一)授课对象
学生系高职一年级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是很好,但是对新的数学知识较感兴趣.
(二)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江苏教育出版社《数学》第二册,本课初步介绍生活中几何问题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初步介绍直线的倾斜方向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计算方法,牢记斜率公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
采用“数形结合”分析斜率的概念,灵活应用斜率公式求解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
地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科学认识问题、认识
世界的态度.
【教学重点】斜率的概念和经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教学难点】斜率概念的理解和斜率公式的灵活应用.
二、课堂实录
本节课分为以下:“问题情境―建构数学―数学实践―数学应用―课堂竞技―回顾反思”六个环节来完成.
(一)问题情境
1.确定一条直线;
2. 过一个点有条直线.
【设计意图】复习初中已学知识,有效地加强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以发展.分析学生熟悉的例子,构建新旧知识连接的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建构数学
1.通过学生熟悉的楼梯的不同坡度的问题,自然引出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并通过几何画板演示直线以原点为中心旋转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倾斜角为0°;
其余情况,0°
综上所述,0°≤α
思考: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倾斜角有什么关系?
坡度(比)=升高量[]水平距离.
2.引导学生通过升高量和水平距离的比值也可以判断出楼梯的坡度,那么把这个问题转化为直线的问题,类似的可以得出直线的倾斜程度,顺势给出斜率的公式,即k=tanα,而根据正切的定义域判断,直线的倾斜角为90°的时候正切值不存在,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的,这名学生比较难把握,所以我设置了“想一想”这个环节:
判断正误:(1)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直线的斜率为tanα.
(2)直线的斜率值为tanβ,则它的倾斜角为β.
(3)因为所有直线都有倾斜角,故所有直线都有斜率.
(4)因为平行于y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所以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倾斜角不存在.
通过判断四个问题的正误,既加深了对定义的印象,又有了对倾斜角和斜率的深刻理解.但是有时候已知条件不知道倾斜角的度数,只有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怎么判断出直线的斜率呢?我运用Flash的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出求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公式.
(三)数学实践
问题1:如果x1=x2,则直线PQ的斜率怎样?
问题2:对于一条与x轴不垂直的定直线而言,直线的斜率是定值吗?
问题3:求一条直线的斜率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四)数学应用
1.典型例题:证明A(2,3),B(1,-3),C(3,9)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强化训练:课后练习
(五)课堂竞技
课堂竞技场的设置体现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题目设置为一星题,二星题,有层次感.
(六)回顾反思
1.归纳小结:
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我让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反思(略).
2.课后作业(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反思能力培养;对策
一、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不足
1.对“反思教学”的认识不足
初中教学已经开始关注升学率,因此与小学相比,初中学校更容易偏向于应试教育,而数学是升学考试的主科之一,更是“提分”“保分”的对象,这就造成了对反思教学的漠视。有的教师裸地称“数学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打好基础,考好升学考试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反思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单调,生硬刻板地套用公式和模仿技巧,没有体现初中生应有的活力。从单方面说,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从长远来讲,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被扼杀,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程设计是以讲授课本中的题、课后作业练习为主要方式,多数教师比较注重联系解题技巧去介绍、分析和评价某年的升学真题,而忽视了分析研究适合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处于上升状态,但目前有许多数学教师并不知道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作为学生,必须要懂得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反思能力更为重要。
三、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1.立足实际,创设培养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教师需创设有效的反思教学情境,即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反思潜能的激发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多媒体等新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方法的利用,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可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编故事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数学教学的内容,将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进行思维的挑战,在不断的思考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初中数学教学特点,数学教学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最终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愉悦情感。比如,在初中九年级中的“相似”一节中,为提高学生对多边形的认识水平,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观察黑板外形与内形之间的区别、联系、观察是否相似。在学生观察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提醒、指导工作,进而推动情境的深入,让学生动手画画、量量,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和其他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方法的改进
(1)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在遇到问题时难以正确表达,此时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提前预习,并在此过程中对进行认真的反思,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还是盲区。实际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也应当不断地进行反思,对自己是否听懂、哪些是难点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把握与反思,不断地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在课程结束后,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其中包括收获、不足,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其提问能力。
(2)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采取正确、高效的方法进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树,即知识框架,对知识之间的关系有更清楚的认知。只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才能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学会学习和学会反思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对所学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总结,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或者不足,为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供重要的支持。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要加强教师的引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真正地发挥评价的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反思习惯的形成,提高反思的自觉性。
(4)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与相互反思活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反思能力培养,需要采用多种反思方法,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相互反思,即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反思;其次还要进行自我反思,即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问,特别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会很容易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立刻给予否定,而应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进而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在不断的反思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改进方法,实现反思能力的提高。例如,同一平面内有四点,经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很多同学会得出四条,这是因为他们忽视了这四个点可以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要先进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点的位置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得到真正的答案。
四、总结
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堂有不同的课型,不同课型中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数学课型上运用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一、在概念公式课中设计探究类核心问题
(一)概念公式课的基本认识
数学概念和公式是数学学科的基石,是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结构、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能力和素养的基础。
传统数学概念公式课通常重结论、轻过程,其教学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先由教师通过课件或讲解得出概念公式教师指出应用这一概念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时应注意的要点教师分析、讲解典型例题学生完成练习对所学概念公式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式中前三个环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只有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相对主动地思考,因此学生往往在前三个教学环节中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教师讲得够明晰,则学生能听得懂,但到了最后自己完成练习的环节时,往往会因前面环节的体验不深而导致下笔困难,出现听得懂而做不起题的情况。
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概念公式课的教学中尝试运用以核心问题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模式,希望以恰当的核心问题促进学生在概念形成、公式推出的过程中获得体验。考虑到学生获取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不应是单纯地记住与获取结果,而是要在体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应体验。因此,必须在概念公式的学习中关注它们形成的背景,一定程度上经历它们形成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数学概念公式课的核心问题应多以“学科问题+学生活动”组成的探究类核心问题呈现。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下面是以核心问题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模式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这节课的实践与思考。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高中平面解析几何的入门课。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直接给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然后板演斜率公式的推导,给出公式的几点注意事项;接下来就对公式进行简单或变式应用。这样传授,首先,学生对解析几何的产生、具有的历史地位很模糊,不理解为什么非要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核心问题;其次,学生对为什么要采用教科书上的定义方式来定义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无所知;第三,不了解用直线上的点坐标计算斜率的真正意义,对公式只会模仿使用,不能进行灵活的运用;第四,学生在后续学习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时,使用坐标法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薄弱。最终致使解析几何问题成为学生最棘手、最难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规律、习得方法,本节课设计了核心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并用代数方法表示它们。”在这一核心问题的激发下,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分析确定直线位置的要素,发现有两个方案:一是两个定点(点已数化);二是一个定点和倾斜角,教师就可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理解倾斜角的定义;并发现倾斜角的范围。学生进一步就可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探究直线上两点坐标与倾斜角的关系,此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发现可以通过借助直角三角形,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解,或者借助向量利用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求解这两条途径来探究,接下来探究完成后,多个小组的学生先后自愿上台展示其小组探究的结果,并以小组活动表的形式记录下来;台下的学生对台上演示的学生的方案进行适时的提示与评价;得到直线上两点坐标与倾斜角的关系式tan ?琢=■,然后教师再水到渠成地给出斜率的定义k=tan ?琢(?琢≠90°)。
由于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这两个概念及“斜率公式”建立有了较深入的学习体验过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就比较自然而到位,不会感觉十分困难了。不仅如此,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很准确地感受到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由于有了前述体验及聚集点,在下一课时请同学们解决典型的相关问题时,就很容易了,学生确实真正地获得了较为深刻的体验。
二、在习题课中设计方法类核心问题
(一)习题课的基本认识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完成适当的习题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体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习题课教学也就成为必需的教学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发挥习题课教学的功效,我也尝试在习题课教学中运用以核心问题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模式,加深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的理解,逐渐形成数学学科素养。考虑到高中数学有选择、填空、计算三种题型,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感到困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要在每节习题课前首先分析教学内容与学情,确定本节习题课主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复习课体验中应习得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再确立相应的激发学生活动体验的核心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应多以“解题方法+学生活动”的方法类核心问题呈现。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下面是我在进行高三复习教学中针对学生审题能力较弱这一现状,以核心问题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模式进行《高中数学试题的审题要点》习题课的实践与思考。
一方面,通过学情分析发现,高三学生觉得数学题难、不易下手、易错等是由于解题的最初环节——审题不清造成的;以往的高三复习教学中,这一问题通常是在知识、方法的复习中就所遇到的题目较为零散地加以讲解,这样做的结果是,某些学习主动,反思、总结能力强的同学能将分散在各部分复习中出现的审题关键加以关注、进行反思、总结,但更多的同学对此不够重视,没有进行反思、总结。另一方面,高三阶段的复习应对所学知识、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加以复习、总结,也应对解题方法、技巧予以关注,加以总结。
为让更多的同学能对审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关注,主动反思,总结出与自身认知结构相适应的审题方法加以内化,因此设计了核心问题:“审下列数学题组,归纳审题要点”,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激起同学们对审题的足够重视,能在后续复习中对审题环节主动关注、总结,有效、甚至高效地减少解题最初环节——审题造成的障碍。所给数学题组由下列三道题目构成:
(1)若3sin2 ?琢+2sin2 ?茁=2sin2 ?琢,求cos2 ?琢+cos2 ?茁的范围。
(2)道路旁有一条河,河对岸有塔ab高15米,只有测角器和皮尺作测量工具,能否求出道路与塔顶之间的距离?
(3)某超市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做了一番实验:若将进货单价为8元的商品按10元/件的价格出售时,每天可销售60件,现在采用提高销售价格、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涨1元,其销售量就要减少10件,问该商品售价定为多少时才能赚得最大利润?并求出最大利润。
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教师的及时指导,同学们还真就三道题目归纳出了一些审题的要点,例如:审题时速度要慢,争取二次审题,明确问题的条件与结论,善于挖掘隐含条件,能进行文字、符号、图形三者之间的转换等要点。
在教学实施中,由于这样的课对执教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虽然教师随着研讨过程的不断深化,观念有所转变,但学生观念的转变不到位,对这种方式的习题课不太适应,加上教师对这种方式的习题课引导经验还不够多,因此课堂实施中进入到“审题要点归纳环节”时,学生虽然有一些收获,但主动参与还显得不够。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平时的习题课教学中对通用方法的教学不够,另一方面更提醒我们在今后的习题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基础上更多关注处理习题时对通用有效方法的反思、小结、归纳、提升,以此来实现数学学习中自觉地对处理核心问题的方法加以反思、归类、总结,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在复习课中设计能力类核心问题
(一)复习课的基本认识
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方法的习得,都需要适时复习巩固,温故知新,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复习课是必不可少的,到了高三总复习阶段更是如此。
为了更好地发挥复习课教学的功效,我还尝试在复习课教学中运用以核心问题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模式,希望能以恰当的核心问题达成学生在课堂上更为深度的体验,在复习旧知、强化方法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复习课学习中不应仅仅停留在新课学习阶段的要求上,而应在温故基础上知新,要在巩固知识、强化方法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在不断加深的体验中逐步增强。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在高中数学复习课中的核心问题应多以“复习方法+学生活动”的能力类核心问题呈现。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下面是我在进行高三复习教学中,以核心问题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模式进行《概率与统计》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概率与统计》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知识,与高等数学联系非常密切,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热点内容。就学生学习情况来看,有两方面的因素:有利因素是这部分内容与其他章节联系不是很大,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掌握,甚至还有一些学困生也能够对章节知识有一些了解,故每次考试、练习中学生对完成《概率与统计》章节的试题有充分的信心。不利因素是这部分知识非连贯知识,因此有部分学生对各种概率事件的类型及概率的意义的理解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方法掌握不熟练、迁移能力差,在试卷答题阶段,忽略试题的文字表述,所以在考试中常有答案正确但缺乏规范导致丢分。
为了让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深层次的体验(包括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学科能力关联的体验),从而更好地调动自己主动、自主复习的积极性,所以本节课设计了核心问题:改正《概率与统计》中已完成的练习,完善章节知识、方法并形成有“个性”的复习资料。课上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展开:(1)参与试题评讲活动,改正答案、记录要点;(2)反思已改正的试题;(3)发现老师评讲归类的方式,小结解决每类问题的方法、关键;(4)形成有“个性”的复习资料。课后,学生根据自己在本节评讲课前后的强烈对比体验,自主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梳理,进行了适合自己现阶段学习情况的补充、整理,完成并上交了自己个性化的复习资料。
对按要求上交的41份作业统计的情况如下:仅对《概率与统计》中典型问题进行了补缺梳理的同学有13人,占上交人数的31.7%;仅对《概率与统计》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补缺梳理的同学有8人,占上交人数的19.5%;仅将《概率与统计》这部分知识形成结构的同学有10人,占上交人数的24.4%;对《概率与统计》中涉及的概念、规律以及典型问题均进行了补缺梳理的同学有5人,占上交人数的12.2%;既将《概率与统计》这部分知识形成了结构,又对涉及的典型问题(包括解题方法)进行了补缺梳理的同学也有5人,占上交人数的12.2%。
从以上反馈信息看,一方面,同学们在较长时间的自主复习体验中,逐步认识到“个性化复习资料的功用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复习、提升,而非为了交给老师、应付老师检查”。因此,上交的复习资料均能做到不照搬资料、不照抄老师的笔记,针对自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也反应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已初步形成,在三轮复习教学中应进一步巩固、强化。另一方面,虽然在对主干知识进行的单元复习中,老师均在本节的第一节课展示了自己对本单元相关知识的结构化认识以及本节知识与排列、组合知识的关联,但同学们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还显得不够。这反映出同学们在分析核心问题时的关联意识不够,还没习惯于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自己存在的核心问题,相信通过我们在教学中的不断反思、改进,和学生一道共同努力,同学们定会在不断加强知识掌握的同时,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奠基。
一、指导思想
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在继续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务实有效地抓好学工作。为取得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取得学期教学任务的保质完成,攻坚克难、群策群力,做出一名教育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要点
在疫情期间,同学们在网上学习之后,二年级的同学利用微信群,冀教软件、钉钉等学习方式。由于孩子年龄偏小,部分孩子的自觉性较差,网络学习中的互动性降低,学习效率远远低于在教室里学习的效率。为此,我提出如下教学衔接工作思路。
1.学情初断
(1).寒假作业的检查和反馈。
(2).每天坚持练字至少30分钟,并评价反馈。
(3).每天坚持阅读至少30分钟。
(4).每两天背诵一首必背古诗。
(5).基于教材,注重认读和背诵。
(6).识记本生字新词。
2、问题发现
基于前几周的线上学习,经过反思和总结,发现还存在下问题:
a.部分同学学习自觉性较差,字词的朗读和书写都比较马虎。
b.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坚持每天阅读,并能高质量的完成相关的阅读题,少部分学生态度较散,缺乏阅读兴趣。
c.部分学生的练字态度较差,书写无较明显地进步。
d.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3、实施措施
为了顺利有效地接线上教学和即将来临的复课,针对以上问题,思考落实以下指施:
a.利用剩余的线上助学时间,有序列、有针对、有效果地引导学生就前几周已学内容,做一次初步的线上复习巩固工作,以便做好线下复课开始即实施的前几周学习内容检测工作。
b.复课后将已学内容的重点部分进行再次现固练习,并通过多次的测试,找出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2019—2020学年第二期)
疫情防控时期,网络教学应运而生,并成为主流。教师们利用手机电脑微课等资源,或者利用腾讯会议尝试直播。加上省教育局准备的“名师同步课堂”,教学的结果是以教育局的网上录课为主,以教师的微课为辅。下午定时答疑解惑。全校12个教学班网上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在全体教师的同心协力地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线上和线下教育教学任务。以下是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校有在编教师27名,招聘教师10名,学生568名。由于本学期的教学采取线上教学,老师们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和新的作业形式,适应线上的教育教学形势,利用县教育局组织优秀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进行教学。这学期的网课有不少学生受益,资源选择拥有自主性,可以选学感兴趣的内容,增加了学习的容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提高了成绩。就本学期的各年级、各科成绩来看,有部分学生成绩有所提高,但也有不少学生网课期间学习效果有所下降,造成各年级的优秀率偏低,总体成绩走低但不严重,低年级的成绩要好于高年级的成绩,当然也会和出题的易难程度有关。
二、主要问题: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网课期间由于教师和孩子不是面对面教学,加之部分家长督促不到位,给管理学生增加了难度。致使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风不浓、学习不主动;上课被动接受,思维缺乏独立自主的空间;课外不主动复习、贪玩的多。
(二)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教师对学情的反馈不及时,尤其是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尽管通过终端,也能把疑惑反馈给教师,但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的自主性。导致教师对学生当场掌握知识情况把握不准。线上教育更像是一个标准的讲座,教师坐在电脑前讲授,学生则是单纯地倾听。
(三)教师和学生对现代的教育技术运用不熟练。网络教育,尤其是直播形式,微信视频、腾讯会议、等APP软件,教师平时运用较少,在使用的过程,不能得心应手。同样,在接受学习任务的过程,有的学生不熟悉,还需要家长帮忙操作。这些都是新问题,导致网络教学效益打了折扣。
三、改进措施:
新学期将又迎来线下教学,上学期的线上教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指明方向:
(一)、组织教师学习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将动态的、色彩鲜艳的现代的教学技术,结合学习内容,营造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寓教于乐。
(二)、组织学习教材活动,总体把握教材要求,挖掘理解每节内容。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认真掌握本册教材的教学总目的和要求,熟悉每单元教学要求,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学关键,制定详细单元教学策略。部分内容要体现在备课的单元分析和单元反思中。
关键词:解题教学;有效教学;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16-02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手段,如何实现在解题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
数学解题思维活动始于问题情境。学生从问题及其情境中接受信息,通过对题目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寻求解题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思维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进行思维活动,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
案例一:在导数的应用习题课中,笔者给出了这样一题:
设a、b是实数,函数f(x)=x3-x2-bx+a
(1)若函数f(x)有三个单调区间,求b的取值范围
(2)若函数f(x)没有极值,求b的取值范围
(3)当b=1时,求f(x)的极值
(4)在b=1的条件下,若函数y=f(x)有3个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
(5)在b=1的条件下,若曲线y=f(x)与x轴仅有一个交点,求a的取值范围
以上几个问题是由一道高考题经过变化、引申而成的,较全面地体现了导数的应用,给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思维,通过做一题,达到会一类、引一片的能力,从而发挥解题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对解题策略的训练
中学数学常用的解题策略有很多,它能带来思维的闪光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另外,美国数学家(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目标明确的思维活动,即要有目标意识。”目标意识在解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目标意识确定了思维的起点和方向;(2)目标意识能引导思维的展开和深入;(3)目标意识能帮助思维的调整和优化。数学问题中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寻找解题思路时,要有目标意识。
案例二:教学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先出示课本P68页的例5,以抛物线y2=2px为例,先让学生分析题目条件:
直线AB与抛物线相交且过焦点F?摇?摇?摇①
直线OA交准线于D?摇?摇?摇?摇②
结论:直线DBX轴?摇?摇?摇?摇③
然后一起分析:条件②的另一种理解(三点共线)及如何等价转化。目标是证明两条直线的平行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如何在解析几何中证明两条直线的平行问题(一条是坐标轴),即只要证明这两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相同。有了这个目标,再结合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的通法,本题就可以轻松求解了。
三、注重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解题”,而是“学习解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学解最重要的途径是从“解题回顾”中来,也就是从解题后的反思中来。因此,当题目解决以后,教师应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回顾并反思,通过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及过程、题目结论的反思,来进一步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体会学习研究的过程,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解题教学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反思。
1.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对已经给出的解法的反思,包括计算是否正确、推理是否合乎逻辑、思维是否周密等。另一个是探讨解法的多样性,除已经给出的解法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由于学生思维的角度、方式、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解答往往呈多样性,这正是数学教学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利用,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案例三:曲线与方程习题课,笔者给出了这样一个题目:过点P(2,4)作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若直线l1交x轴于点A,直线l2交y轴于点B,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要求至少两种方法)。不一会儿,我把学生的两种解法展示在黑板上:
方法1:设M的坐标为(x,y)则A(2x,0),B(0,2y)l1l2,
KPAKPB=-1即■・■=-1可求得x+2y-5=0即为点M的轨迹方程。
方法2:设M的坐标为(x,y),l1的直线方程为y-4=k(x-2),则l2的方程为y-4=-■(x-2)则A(■+2,0),B(0,4+■)x=■+2,y=4+■消去k得
x+2y-5=0即为点M的轨迹方程。
我先表扬了学生,学生很有成就感,然后我让学生一起观察分析解法1和解法2有没有问题。学生一时找不到漏洞,后来有几个平时解题较严密的同学轻轻地说没有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2.对题目变式的反思。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题目解决之后,应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将问题进行横向的拓宽与纵向的深入,循序渐进地设计变式拓展变一题为多题。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解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案例二的那道例题后,叫学生改变题设条件和结论,尝试编题。学生甲把①、③组合作为条件:过抛物线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与A、B两点,且直线DBX轴,交准线于D,结论:直线OA过点D即可为本题的变式1;学生乙把②、③组合作为条件:设A、B为抛物线上的2个点,D为抛物线准线上的一点,三点A、O、D共线,且直线DBX轴,结论:直线AB恒过一定点,可为本题的变式2,并且两个变式具有教学价值,其中变式1就是2001年全国数学高考试题(同学们惊讶不已),变式2属于解析几何中的典型问题――定点问题,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