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代驾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代驾公司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代驾公司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代驾公司的盈利模式

第1篇:代驾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位置服务”是“约租车”的另一大特色,尤其在道路经常发生拥堵的大中型城市,司机和车辆能更准时地出现在客户面前,这在降低空驶率和缓解拥堵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易到用车的创始人周航说:“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司机们很辛苦,每天的营运时间大概要在15个小时以上,社会成本很大。未来几年,交通问题将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问题之一,而IT行业与租车市场的结合更是大势所趋。”易到用车的市场总监朱月怡告诉记者,未来像易到这样的“约租车”有可能会占据出租车市场的20%,以及传统汽车租赁市场的30%,并达到200亿元的市场规模。

新渠道不容易

据朱月怡介绍,在易到用车这个平台上,一端是拥有正规运营资质的待出租车辆,一端是来自劳务公司的代驾司机,经过易到平台的“撮合”,两者能够结合起来,当然,这个“牵线搭桥”的工作并不简单。

虽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这群移动互联网人的初衷,但是,盈利模式这样实实在在的问题仍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易到通过整合车、司机和需求,将三者智能地相互匹配,它的盈利模式是在每次用户用车时缴纳的费用中,扣除司机和租赁公司的劳动所得外,获得的那一部分利润。目前,易到用车在全国共有5000多辆车可以提供服务,时租一般为40元每小时起,日租为650元起。朱月怡介绍说,易到在2012年年中进行过一次调价,原来从北京市内租坐帕萨特去机场的价格是270元,调价之后是158元。这个价格约为出租车价格的1.5倍,而其制定标准是由市场决定的,“什么样的价格能够刺激用户的海量增长,易到就要制定什么样的价格”。易到作为平台,其实就是在调节平台的两端——用户和车辆,用户少,车辆成本就高;用户多,易到订单占司机收入的比重高了,价格自然就可以降下来,最终,价格会停在最为平衡的地方。

营销的挑战

如何做好营销,也许是易到开展平台业务之外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易到用车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或者有企业背景的用户,如商务人士商务旅行的专车替代、企业商务专车接送客户的替代等;另一类是个人用户,这部分用户年龄集中在25~35岁,日常工作及生活集中在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他们使用易到作为上下班、接送朋友和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替代品。

第2篇:代驾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我不是谷歌的人,所以,上述的三个方面也许在谷歌内部的日常运营中并没有这么明确的分野,但是,每一部分单拿出来,的确都可以单独成成一家公司,那么,设想一下,各自独立的三家公司是否比一家兼容并包的公司更令客户满意呢?

用户服务

谷歌的核心产品是搜索引擎,也就是说,它深入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从网页到APP,所有产品都与其相关。现在,虽然使用谷歌产品已经是很多人的固定习惯,但是谷歌仍然在努力提升用户体验。谷歌地图强势回归苹果系统,使得苹果自家的地图相形失色,标志着在互联网的任一平台上,谷歌强大的数据能力和简洁的设计都无往而不利。

谷歌的苹果应用做得比苹果公司还要好,并不是以公司实力强行推广的结果,而是真正地理解用户需求。对于谷歌和其他所有免费提供服务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如何在吸引用户的同时还能从第三方获得收益,是最大的挑战所在。

正如2010年在博客网站Metafilter上面写文章的安德鲁·莱维斯所说,“如果你没付钱,那你就算不上是人家的客户,而是打包出售的商品。”当然,具体怎么出售,模式并不明晰,但是谷歌却想得很明白,谁会不喜欢一个帮你解决问题的朋友呢?让他籍此赚点小钱也是应该的。当服务价值很高时,用户其实并不在乎是否成为商品。

广告价值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与谷歌就反垄断案达成和解,清楚表明托拉斯的顾虑并不能阻止谷歌将付费排名列入战略议程。委员会找不到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付费排名会对用户的使用造成什么影响。

谷歌的好消息自然是竞争对手的坏消息。当谷歌一再扩充其信息收集或者的平台渠道,从电脑到手机,从电视到汽车,初创公司将更难以打破谷歌的天罗地网,相关的业务机会和广告收入一概落入谷歌囊中。

一般来说,用户对于谷歌的服务和背后隐藏的盈利模式都能接受。在新版的谷歌地图里,用户想要搜索的字符通过数据分析进行联想匹配,其速度和准确度都相当惊人,同时根据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谷歌推送不同的广告。当推荐广告变得越来越精准时,互联网活动家伊莱·帕里泽在《过滤器气泡:被禁锢在互联网的小气泡之中》的书中所提到的用户割裂(每个人在网上看到的世界都截然不同)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明显,而且,“你怎么知道我这么多事情?”的疑问也有可能在用户心中引起疑虑和不安。

未来科技

回到雷·库兹韦尔,在一次与X Prize主席皮特·戴蒙迪的谈话中,他提到自己将在谷歌进行人工智能的前沿研究,硅谷的企业家兼学者威卫克·瓦达也在Twitter上说,库兹韦尔在谷歌负责设计真正理解人类语言规律和内在含义的智能工具。

库兹韦尔与谷歌的创始人拉里·帕吉和谢尔盖·布林都认同这样一个怪点子:有一天人工智能将可以超越人脑,机器统治世界,这种狂想看起来很荒唐,却正是谷歌的企业基因。

库兹韦尔曾经判断,创新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加入谷歌时,他又说,1999年,我预言未来十年内将出现自主行驶的汽车和能回答问题的手机,大家都觉得我疯了。结果呢,不到十年,谷歌就研制出了无人汽车,人们也可以跟安卓手机对话了。

由盛及衰的曲线变化是生命的本质。在技术层面也是如此,不过,技术发展的曲线不是抛物型,而是S型,当前一代技术发展到瓶颈时,新技术就会出现。苹果就是这样的发展模式,从iPod到iPhone,再到iPad,不同的是,谷歌在寻求发展规律之外的未来科技,与库兹韦尔的合作表明,它希望能有更多的超前技术,能够为未来的业务发展提供基础。

第3篇:代驾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进入新世纪,微电影的创作开始盛行。2006年初,自由职业者胡戈的视频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被认为是“微电影”的雏形,其内容重新剪辑了陈凯歌当年电影《无极》和法制频道《中国法治报道》栏目,将对白经过重新改编,滑稽的视频片段重新剪接,另类搞笑的广告穿插其中。在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下载率甚至远远高于《无极》本身,并引起陈凯歌导演的和中影公司的不满。此事件在当年引起的轰动效应一直延续至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商业定制的“微电影”是2010年吴彦祖主演的时长为90秒的《一触即发》,是“微时代”的产物,其实质是商业广告,也就是说微电影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利益推动的结果。这种微电影成为广告营销市场的新宠:如在网络上一夜走红的微电影《老男孩》,其背后是雪佛兰冠名;姜文的《看球记》也是与佳能合作……越来越多大牌的导演开始进入微电影领域。

新科技不断发展,使得各种新型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3G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移动电视,wifi(无线上网),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数字化的媒介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也使得微电影的创作和繁荣有更大的可能。就时间而言,数字化媒介打破了观众必须在某一时间观看的羁绊,可以在任何时间里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并且能无限重复;就空间而言,数字化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介地域性的局限,可以在任何地点都实现与任何形态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观众再不需要去电影院遵循规定的场次,大家一起在黑暗中非常专注地紧盯银幕了,“电影院里庄重的聚会”被“一代又一代生产影像符号的电子产品”代替。同时,数字化媒介的出现大大拓展了电影传播者的队伍,即使是普通受众也可以参与到各类传播活动当中,信息接受者又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这也成为微电影不断发展、被更多人群掌握和参与的重要原因。国家正在逐步规范和重视微电影的创作,并引导微电影产业更有效和健康发展。2010年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举行,包括“短片展览展映、新媒体产业论坛、短片交易市场、新媒体项目投融资”五大板块;面向海内外高校学子的2012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于2012年2月28日在南京大学拉开帷幕;播放微电影的网络平台有优酷网、V电影、微电影频道等专业网站,已经在受众当中形成很好的口碑。

二、新媒体平台下微电影的传播特征

微电影由于在数字新媒体平台里更为自由和互动的传播特征,使得电影艺术从曲高和寡的神圣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全民皆可参与的新电影时代。它的低门槛、广泛参与性和互动性贴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与新媒体的特征紧密相连。微电影所具有的新型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电影“电影院—观众”这样一种具有固定空间的传播模式,“电影院内部那种训导式的交流模式受到了人们的冷淡”。相比传统的观影方式,观众可以运用新媒体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观看电影。在微电影中,观众不再仅仅是一个观看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电影创作者提供的艺术理念和“训导交流”,而可以参与到电影的策划、拍摄、后期反馈的全部过程中,从而成为了电影的参与者。这种主动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微电影在新媒体中的认知度和参与性。

从艺术爱好者到新媒体运营商,再到专业的电影制作公司,大家都有各自的资源和理由参与到其中。虽然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但极大丰富了微电影的数量和内容,真正达到了全民参与的传播特性。随着传统媒体开始考虑跨媒体;而新媒体面临不断的更新和换代,未来真正能够实现盈利、取得影响力的微电影还是专业团队制作出的作品,并不是那些个人随意拍出来的作品。微电影具有与商业联姻的天然优势,可以将品牌、产品通过故事和流动影像来包装、传达,是一种相当高级的营销手段。大型的商业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为一些品牌创作的、旨在传递品牌价值的微电影,虽然相对来说投入成本稍高,但制作团队专业,影片在故事情节、画面质量上都有很强的可观性。像“天堂鸟影像”作为最早研究国外视频营销的专业制作机构,陆续推出了品牌微电影、品牌故事、系列网络剧等艺术与商业高度融合的微电影,使他们制作的产品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营销工具,逐渐为大品牌商家所青睐。相比电视广告,微电影营销的性价比非常高,其传播范围之广、接受度之高、传播成本之低,吸引了众多品牌商尝试和采用微电影营销。其中凯迪拉克汽车、周生生珠宝、梦洁家纺、网易等等各行业商家已经成功运用微电影营销推广了自己的品牌。这些微电影在各大视频网站、社交网络平台免费传播,点击率均在百万次以上。这些由专业团队有商业目的定制的微电影,提升了微电影的艺术质量和口碑,又达到了极大的商业利益。现在,甚至一些在院线上映的商业电影也制作出合适的微电影在新媒体上为自己宣传造势,为电影票房贡献力量。2012年上映的电影《寒战》,集结了郭富城、梁家辉、刘德华三位香港金像奖影帝,以及新生代男演员李治廷、彭于晏等强大演员阵容。与影片同时推出的微电影《唯一抉择》是《寒战》的官方前传,邀请影片的主要角色李治廷倾情出演。执导这部微电影的仍然是《寒战》的导演梁乐民与陆剑青,并用拥有魅丽拍摄体验的HTCOneX手机参与了微电影的部分拍摄,同时该手机更以秘密武器的身份在片中展现,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样大胆的尝试,极大程度推动了手机拍摄微电影的先河。在拍摄过程中,导演通过HTCOneX手机特有的“HTCMediaLinkHD功能、夜间微光快速连拍模式,让李治廷饰演的廉政公署首席调查科主任在HTCOneX手机的帮助下一步步接近所谓‘寒战’任务的真面目”。比如:其中有一场厨房戏,场地非常狭小,导演就利用HTCOneX手机体积小的优势,在特别的角度拍出了特别的画面。导演还利用手机边拍边录的功能,可以“轻松在摄像的同时抓拍清晰的图片,这样既能回顾检视录制的影像,又能同时得到最想要的剧照”,让导演在狭小的空间内保证了高品质的电影画面。因此,HTCOneX手机不仅是该片中推动故事发展的秘密道具,更是协助影片拍摄的锐利机器。这部微电影神奇之处就是把手机“广告”变成了故事“内容”,在新媒体上既为电影《寒战》做了很大的宣传,又为HTCOneX手机做了最大限度的广告营销,达到了商业利益最大化。另一种微电影强调个人的艺术表达,以短小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现实、感动观众、传递情感,用相对简陋的设备完成对这个纷繁世界的个性表达。简易设备带来低门槛,互联网又逐步延升到了各种移动设备,使得现今信息时代人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权利、互动交流的很好地与传播学中全民参与、互动交流的特性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微电影原本就兴起于草根阶层,取材于社会真实事件,相比于传统电影更接地气,更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它没有更多的商业诉求和市场回报,可以表达更多个人感受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微电影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而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创新理念。微电影优势就在于创意。中国当下最大的微电影传播平台优酷网站上,绝大多数的微电影来自于年轻人在网络上的投稿,内容包罗万象,反映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优酷则通过在片头插入广告来实现盈利。这些不同创意形成的微电影主要的传播渠道是像优酷这样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各类媒体的相互联系互动,便可以将任何一个话题、任何一种理念、任何一个热点,传播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微电影《洞藏酒的那些事儿》、《微电影再见理想》、《我们结婚吧》、《白色恋人》、《独立包装》、《岸边的记忆》、《誓不低头》、《我的城管女友》、《空巢老人》、《假如爱情》、《老男孩》等等,都在不同时间段引起了较为轰动的社会反响,使得草根阶层也可以引领时尚话题、关注社会热点、表达艺术主张,达到了传播主体的全民参与和相互交融。微电影的传播特性可以概括为传播主体的全民参与性、传播内容的广泛丰富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开放性,而这些特性又决定了微电影发展和繁荣有着商业性和自娱自乐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全民参与,在“眼球经济”时代背景下,微电影孕育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和产业前景;另一方面,由于微电影的门槛低和开放性,个人影像表达的权利更容易被容许,人们不用再艰难地寻找森严壁垒的展示平台,也规避了严格的影视审查制度。

三、新媒体状态下微电影的困境和解决对策

首先,与传统的电影相比,微电影发展有先天的劣势,特别是一部微电影的时长一般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间,因时间限制,所表达的内容和主体不易把握,因而对影片的制作要求更高,要求故事高度凝练,同时创意独特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在“移动”状态中“、超短时间”限度里和“休闲”特征的消费模式下,必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有极具创意的剧本和主创人员队伍,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微电影。对于微电影的内容质量来说,“剧本”和“编辑”是重要核心。如何引起受众兴趣并使之有“参与”或“把控”的感觉,并能达到“欲罢不能”地持续参与,是微电影首要因素。当今,由于投资少、门槛低,所以就导致了微电影作品的鱼龙混杂、粗制滥造,而低水平打造出来的作品必然会为微电影市场带来负面效应。随着微电影市场的逐步发展,那些不正规、不专业的制作将会逐渐被淘汰。因此,微电影在内容创作的质量上有必要及时建立自己的行业标准。微电影是创意经济。创意就意味着有引领时尚的剧本和非常专业的制作团队,能设计出不同于传统的内容桥段和艺术手段,能满足和迎合“新媒体下消费者的种种欲望和要求”。创意经济作为文化产业一个核心要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乃至提升全体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拉动经济建设都会起到深远而长久的作用。所以,微电影的剧本(内容)质量是微电影能否更好发展和生存的生命线。第二,常规电影在宣传推广上需要大量的资金,甚至宣发成本高于制作成本。而微电影本身的投入并不大,在宣传推广上不可能投入过多资金。目前微电影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品牌广告植入和品牌赞助商鸣谢这两大方式,中国现阶段商业广告品牌有大约三千亿元的市场规模。当下国家提倡文化产业的创新和扩张,品牌广告商对微电影平台传播影响也愈加重视,这些有利因素应当促使微电影产业通过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从这个新兴的市场中获取原本在传统媒介中才能获得的巨大广告收益。据专业人士推测:近两年,由专业团队制作的、有针对性地宣传品牌效益的微电影将释放出数十倍的产量空间。大量的微电影产品或许能够成就各类品牌宣传的商业目标,从而使得微电影产业逐步释放出巨大的商业能量。

微电影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科技进步,新媒体形态的不断丰富,随着手机的普及和通讯网络的升级,未来的微电影播放渠道的开拓应该集中于新媒体上,在这些方面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这也为微电影的产业前景指明了一个方向。微电影要真正良性发展还需要开创更新的盈利模式。在不久的将来,微电影的盈利模式不会仅仅局限于投放广告。随着微电影产业的成长和不断成熟,微电影还将探索出一条收费观看和版权商业化的道路。在发达国家,视频行业的版权占整个行业收入的较大部分。据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现有的在线视频行业市场规模约为一百多亿元,而且未来我们国家视频行业在国家鼓励文化产业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影视版权市场(包括视频版权市场)将更加活跃,特别是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肯定会在短时期内有较大规模的增长。未来几年,微电影版权销售应该大有可为,行业利润将可能呈现井喷状态。因此,版权资源的争夺将会是视频行业竞争的下一个突破口。总的看来,相对于传统电影营销或者声像媒体投放,微电影更能满足品牌传播的需求,适应当今社会快速节奏,抓住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由此,国内外的品牌客户对微电影这种能完成其商业目的视频产品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而这种需求也将推动微电影产业链不断的拓展和延伸。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0“限广令”要求:广播电视广告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内容低俗的不良广告,严格依法经营和播出广告;2010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2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限娱令”提出:上星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调控和执行,对于微电影的发展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CE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刘东明亦称:“限娱令”、“限广令”促使微电影借助视频网站的平台成为了品牌内容的最佳接盘者。像国内最主流的乐视、优酷、土豆、奇艺等视频网站的收入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内外很多大品牌广告商已经把更多的广告业务从传统媒介转投到以播放微电影为主的新媒体平台上了。国内知名视频网站的商业价值获得了较大的提升空间,并大有与传统媒体平台并驾齐驱的态势。微电影的繁荣和兴旺将迎来又一个最有利的发展时机。

第4篇:代驾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为了对抗Google,抢夺日益繁荣的基于搜索结果的标题文本广告市场,雅虎选择实施了强硬的B计划,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计划,但由于在执行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误差,最后导致了当前Google掌握了整个搜索相关广告市场70%的现状。让Google主导了这个每年以50%高速递增的,总价值超过15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这无疑是雅虎的败笔,因为Google会利用这个丰厚的市场资源积累财富和积蓄公司扩张的能力。

根据Piper Jaffray提供的数据,雅虎公司网络宽幅广告的收入下降了约一半。与此同期,Google广告收入则从64%上升至68%。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预测,雅虎的运营收入在未来将会下降20个百分点。对于整个市场的竞争状况,一个网络广告公司(Avenue A Razorfish)负责媒体的副总裁杰夫・兰克托(Jelf Lanctot)这样表达:“所有的广告客户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Google赢得了搜索市场的胜利。”从此也不难理解为何整个2006年,雅虎股价比2005年下降了36%。

赛梅尔的困境

特里・赛梅尔是一个好莱坞式的传奇人物,他甚至不使用电子邮件,更不会屈尊来到硅谷去讨好Google的那些家伙。赛梅尔一直试图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逐渐把雅虎变成下一个媒体巨头。

赛梅尔的个性让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当蕴含雅虎宣传标语的紫色logo改变颜色的时候,他是如此的平静。赛梅尔曾这样对他的员工说:“50亿美元,70亿美元,100亿美元,我不知道它们是否真值这个价格,你们也无法预料,但我们没其他方式能够选择。”

北美网络科技泡沫的破裂使雅虎公司陷入了历史的最低谷,赛梅尔正是于2001年5月加入了雅虎,随后的几年,雅虎在赛梅尔的杰出领导下,渐渐恢复了元气,但是在2006年――这个被外界看来会是雅虎辉煌的一年――公司的表现却逐渐呈现出不如人意的一面。

对于雅虎来说,问题不仅如此。赛梅尔一直引以为傲的谈判和交易技巧似乎也没给雅虎带来转机。当然,雅虎在2006年也收获了一些小公司并与ebay和平面媒体建立了合作和联盟。但如果谈到大型的并购交易,比如在与世界知名社团网络和在线视频公司合作方面,赛梅尔则是囊中空空。唯一的一次与社区网络宠儿Facebook长达一个月的谈判协商最终也不过以礼貌的拥抱和在彼此脸颊友好的一吻画上了句号。雅虎也曾经对Youtube非常有兴趣,但被Google以16.5亿美元抢先购买。

最糟糕的是,雅虎在两年前就曾经计划大举进攻以搜索为驱动的广告市场,赛梅尔曾于2001、2003年分别购买了两家搜索引擎公司。但除此之外,一直在无限期推迟大举进入搜索市场的竞争战略,直到今年才重新启动。这样的时机贻误导致雅虎现在只能拼凑利用公司目前所拥有的搜索领域的资源和技术。

搜索引擎的巨大商机

在2001年底的时候,人们还未广泛认识到借助于用户自主使用的搜索功能,提供文字信息形式的广告业务能够提供数以亿计的收入。但Idea实验室不知疲倦寻找市场商机的创始人比尔・格罗斯(BillGross)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并创办了一个搜索网站GoTo com。这个搜索公司与其他的搜索引擎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搜索结果都是基于人工建立的目录或者计算机驱动的特殊算法;格罗斯的搜索网址的结果则是基于最高竞标价格拍卖的排名结果。

在当时,格罗斯这样的操作被认为是激进的甚至是的。除了广告客户希望看到自己的推荐出现在搜索结果的优先地位,谁会真正需要由商家背后主导和通过广告价格控制的搜索结果呢?最终GoTo并未成为顶级搜索结果提供商,格罗斯和CEO特里・梅萨(Ted Meisel)很快发现了网络市场的新入口――像AltaVista、雅虎、美国在线和msn都使用的网络搜索引擎都愿意出资购买GoTo的竞价搜索结果。GoTo公司在2001年改名为OverTure,当年年底网站的点击率就超过14亿次。广告客户理解在这样的网站购买关键字的价值所在,这些广告将会通过“被锁定――呈现――点击”来评价其广告效果。那些广告赞助商的网络链接入口会出现在按照算法更客观的搜索结果的一侧。这样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把搜索结果转化为收入的巨大变革。

半路杀出的GOOgle

Google看到了搜索市场的无限潜力,如是决定发展自身的盈利模式。Google的工程师们提出了针对搜索结果按“点击付费”的搜索广告付费模式,并于2002年成功把这样的商业模式打造成了Google最平稳的利润机器,称之为“AdWords”(“关键词广告”)。

Google公司不仅在关键词的竞标上形成了一个全自动化流程,而且使得竞价逻辑变得异常复杂,以致于客户无法与计算机系统进行博弈。至关重要的是Google决定搜索结果呈现的顺序不仅仅是按照广告商的竞价高低(0verture曾经采取的方式),同时也要基于广告产生的网络总体流量的多少。

如此操作的结果是,Google系统对于无效的广告也能进行迅速的监测反映。与此同时,GoogIe还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对广告效果进行追踪并把广告产生的效应情况及时反馈到客户那里,帮助他们改进广告宣传方式。

目前来看,自2004年Google上市以来的第一次财政年报公布至今,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Google公司正在带领网络走进一个新时代。雅虎从未放弃

对于赛梅尔来说,Google任何成功都在激励着他和Google的竞争到底。在第一回合失败后,赛梅尔又推出了B计划。即在2002年底,雅虎耗资2亿5700万美元收购了全球排名第二的搜索技术公司Inktomi(Google依旧是第一),随后在2003年中期,赛梅尔又和Overture进行了耐心的谈判,雅虎为这个搜索驱动广告先驱开价14亿。赛梅尔虽然拥有自己的搜索引擎公司和先进的广告搜索技术,但这些搜索优势转变成挣钱项目的效果却不佳,与执行官们所预期的利润前景还有很大距离。

1994年,由斯坦福大学工程学的两个学生杨致远(Jerry Yang)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在校园的房车上创办了雅

虎公司是硅谷创新精髓的体现。现在赛梅尔需要融合外界的基因,他需要做很多内部的努力使得雅虎的工程师们相信配合适应现存的来自于Inktomi和Overture公司技术比他们自己研发新的搜索版本更有效。

使员工信服的方式之一就是激发他们的战斗力,所以当两个交易公布后,赛梅尔承诺雅虎将会集中三方面的优势制造出一个可以对Google构成致命威胁的产品。他曾告诉投资者、消费者和员工,雅虎将会成为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中转站点,它会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搜索和最有效的广告服务。赛梅尔曾表示:“雅虎进入搜索不是要做其他搜索提供者正在做的事情,而是要改变整个搜索的游戏规则。”

在2004年初期的时候(交易实现后的一年多的时间内),雅虎首先是把Inktomi的搜索技术整合得很好足以替代Google的技术了,随后,雅虎终止了2000年与Google达成的搜索技术使用合同。在2004年夏天,Google积极准备上市的时候,对于雅虎的乐观评价认为雅虎的股价未来可以达到36.42美元(2001年股价最低点的8倍)。

外界对于Google的看法则是:Google公司高速发展即将遭遇管理上不成熟的瓶颈,这将给雅虎带来扩大市场机会。2004年,雅虎拥有约为1亿5700万的用户数据,这为广告客户提供了细分目标市场的强大有力帮助。而对于Google公司来说,它并未拥有如此好的广告客户资源,一些如宝洁这样的知名大品牌公司对Google的实力抱怀疑态度。

烫手的Overture

雅虎目前经营总体尚好,但是赛梅尔需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关键词竞价排名提供广告服务的公司所有的资源,推动B计划的实施。整合的过程是复杂的:因为首先,搜索广告服务的提供需要解决一个最主要的技术变革问题,(传统技术研发、应用和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并非建立在全球构架上。)其次,由于设计搜索算法的方式是允许浏览者对每个广告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的方式和Google相比,可能不那么高效和迅速。最后是行政管理上的,位于雅虎总部Sunnyvale的高级管理者和工程师们还不清楚Overture是融入雅虎的整体,还是一个保持独立性的服务机构。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雅虎的收入来源――那些陈列广告商业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而接近枯萎。购买Overture帮助雅虎找到了新的利润源泉。没有人希望事情变得糟糕,可是有关Overture公司的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却给雅虎呈现了一个难题――Overture最大的客户之一就是微软(仅次于雅虎),它约占Overture总营收的10%。雷德蒙(Redmond)也在带领微软进入搜索领域,显然,它不希望看到自己的供给商和强大的竞争对手形成如此亲密的结盟。

雅虎的高层希望兼顾到各个方面的情况,于是他们通过保持Overture这个独立的品牌来安抚微软:同时,也设计一个代号为“巴拿马”(Panama)的计划用以检测Overture的技术。但是管理层的问题并未解决好,Overture的CEO梅萨(Meisel)是个不主动的人,他的行动完全取决于你的要求。公司方面的大小决策,无论是推出测试新功能还是确定一个预算,都需要经过一个接一个的委员会议反复商议。

这个问题一直未引起赛梅尔的重视,直到2005年秋天,他才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后,他让杰夫・维纳(JeffWeiner)取代了梅萨。虽然在2005年3月,赛梅尔已经做出决定将Overture整合并入雅虎公司的决定,但据内部人员说,这个有关全面整合的最高决策实际上是在维纳接任后才得以落实的。

这种公司内部的振荡其实给雅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有数据为证:在2002当年雅虎决定购买Overture的时候,该公司实际上已经主导了搜索相关的广告市场其广告收入是Google的两倍。但当交易达成于2003年对外公布的时候,Overture和Google就已经并驾齐驱、不相上下了。但两年后的2005年,Google的营收已经飙升至Overture的2.5倍了。

“巴拿马”计划横空出世

现在拥有10000员工的雅虎只能拖着半自动化的搜索广告系统蹒跚地前行。如今,雅虎自我修练式的发展越来越艰难。其内部也需要很多调整――例如工程师想在雅虎主页上出售搜索广告那么必须经过主页团队的商议;如果他们想在新闻频道进行测试,负责新闻的团队也有话要说。

由于特纳2004年在处理搜索引擎公司Inktomi问题上的杰出表现,雅虎高层一致认为他是构建“巴拿马”计划的最好人选。“巴拿马”计划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绝对不是仅把雅虎的电脑和搜索引擎链接起来那么简单。它需要多方资源的整合,希望能达到在广告客户操作简便的界面上,实现广告招投标业务。雅虎的广告服务功能相比Google的AdWords则有很大距离――Google可以让客户在购买广告的时候体验全部自动化的系统服务。Overture无法实现,更无法像Google一样通过内容关键词的匹配有效地把广告推到博客上。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与Google的系统不同,Overture的广告业务实践都是基于点击量,按照点击付费的商业模式。这样的做法并未考虑有多少点击产生了实际效果,因此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花费巨额,但是不相关的广告会由于赞助的缘故出现在搜索结果顶部。听起来,这一切似乎都是不固定的,但实际上,它能够导致产生一个全新的排序软件,新的数据库也将会跟踪成千上万的随机点击而重新生成。

最后,由于“巴拿马”计划的目标是客户的腰包,所以,他需要如银行一般可靠的现金管理系统。截至2006年底,雅虎已经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把广告客户过渡到新的网络上,还有一些后续工作需要延续到2007年3月。雅虎负责广告平台的高级副总裁史蒂弗・米特冈(steve Mitgang)形容这次计划好像飞行旅途中的飞机在没有乘客的关注下更换飞机引擎一般不可思议。

尽管赛梅尔拒绝对该项目发表评论,但公司的确公开对媒体有关“雅虎失去了打败Google的最佳时机”这样的论调给予了回应――诚然雅虎对于Google的威胁有些后知后觉,导致目前很多挑战已经越来越逼近雅虎,但我们仍坚信雅虎巨大的潜能,并踏实地向前迈进。的确,巴拿马计划的执行时机比原先设想的要推迟了一些,但目前已启动,而且我们都很高兴收到了一些早期的反馈。许多雅虎之外的人可能不了解巴拿马计划是多庞大的一个工程,因此他们不太理解,雅虎在过去的18个月内针对搜索广告市场付出了多少努力。

对于雅虎来说,问题是发现得晚了点,

但总比没意识到要好。因为在“先发优势”的市场,胜利者可能获得一切:例如20世纪80年代微软的操作系统和90年代的办公软件能够轻易彻底击败了其他对手;eBay网站在市场几乎没给拍卖网站对手有还击之力。Google占据着当今搜索驱动广告市场的霸主地位。搜索引擎营销公司RepriseMedia的合伙人皮特(Peter Hershberg)表示:“Google已经到达了巅峰状态,人们使用Google是因为其他人都在使用它。”

特里又回到了原点?

对于特里・赛梅尔来说,他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当他于2001年接管雅虎的时候,赛梅尔曾经被当作科技新教徒遭遇到了嘲笑,但这个新CEO很快就通过自己成绩说服了那些对他抱有怀疑的人。流线型管理架构、大举明智的并购、公司形象的提升、利润的丰厚和股价的上涨全面证明了赛梅尔的实力。

赛梅尔运作公司像经营一个电影工作室:探星――寻找合作者和工程师,让他们制造人们想去关注和了解的内容。无论这些内容是电影、电视节目秀还是搜索或者与新闻相关的,你都可以直接出售它,或者通过广告来反衬它。雅虎的文化和赛梅尔本人的观点都是:“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要素。”

真实情况是在赛梅尔早期的事业生涯里,他曾在纽约和洛杉矶都销售过影片,会手拿影片清单出现在任何一家连锁电影院门口。在好莱坞工作的时候,赛梅尔对如何制作电影和电视节目秀以及推向影院都非常熟悉。80年代,赛梅尔成为华纳兄弟的联合CEO之后,他则潜心于努力开拓好莱坞的市场营销和影片分销渠道。

如果回顾一下赛梅尔的经历,我们一点也不会对其好莱坞式的创新与冒险精神感到吃惊。80年代,赛梅尔曾经首创地提出了一个设想――将华纳剩余的影片分销渠道租给其他的电影制片商。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电影工作室都会采用这样的分销安排。90年代,他和合伙人鲍勃・戴利(Bob Daly)负责为影片《蝙蝠侠》筹资,他设计的完整的销售规划融入了筹资和营销等部分,获得了巨大成功。在赛梅尔的任期内,华纳兄弟的营业收入增长了十倍,超过了110亿美元。

痛定如何思痛?

但在当今,尽管赛梅尔拥有着好莱坞和雅虎早期的成功辉煌业绩,仍无法消除来自硅谷的怀疑:一个更了解高科技的执行官是否更适合领导雅虎?赛梅尔担任雅虎CEO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可他似乎并未获得任何可以推动雅虎的灵感。

虽然赛梅尔懂得如何去建立伙伴关系、谈合作;知道如何去推广雅虎的品牌:也能够充分利用雅虎庞大的用户数据系统向公司营销品牌广告产品。他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整合两个庞大的计算系统,雅虎需要重新设计一个数据库,亦或是重新构建用户界面。

第5篇:代驾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商业和资本奇迹的背后,程维形容自己的创业历程是一部“桥段丰富的韩剧”,其难度超出想象。

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滴滴快的成为第一家获得网络约租车平台资质的公司。

这是今年2月14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合并以后,滴滴快的急速发展的另一个标志性的消息。

在此之前,关于滴滴快的和CEO程维的新闻,早已让人眼花缭乱。

9月9日,适逢滴滴打车上线三周年,“滴滴打车”正式更名“滴滴出行”。程维同时宣布,滴滴快的刚刚创下全球未上市公司融资的最高纪录―30亿美元。

9月23日(美国西部时间),程维作为中美28家互联网公司最年轻的CEO参加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受到在美访问的主席亲切接见。

历经诸多磨难的滴滴快的,似乎已迎来曙光,但程维在日前的公司内部信中却称:我们只是一家超速发展的创业企业,目前还不赚钱,未来三年依然为生存而战。

滴滴起航

程维到现在也没有自己的车,出行都是通过“滴滴”来叫车。他说如果自己都不使用自己的产品,怎能奢望获得他人信赖?

车难打,是之前程维和阿里巴巴的同事深恶痛绝的一件事。那时他在阿里总部杭州和北京两边跑,经常因为打不到车误机。还有一次,江西老家的亲戚来北京,定了七点在王府井附近吃饭。结果亲戚们五点半就开始打车,到了八点还没打到,只好打电话让程维去接他们。

2011年底,在阿里巴巴工作近八年,已担任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的程维,感受着创业的热浪一阵阵袭来。不过,这个因销售业绩突出而一度成为阿里最年轻区域经理的80后,有了创业想法并没有冲动。他给了自己九个月的时间,来思考到底想要做什么。

当时电商热潮还没有过去,程维最先考虑到的是做家居电商,但反复比较后,他觉得这个创业项目涉及链条太庞大,又要找好的设计师,又要找好的代工厂;他还考虑过做本地生活服务的点评网站,帮助人找到好的理发师等等……先后否决了6个主意以后,程维发现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国内似乎只有“行”还没有与互联网挂上钩,而国外已经有了打车软件。

互联网能否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网络租车平台能否做起来?程维把这个想法说给身边的人听,可大家意见竟出奇地统一:这怎么能做起来?在目前这种诚信体系下做叫车服务,一方爽约后,损失谁来补?

程维觉得大家说得都对,但创业就得向前看,有能力把握趋势。那段时间,程维每天都在问自己这事到底能不能做,不停地问,不停地磨砺自己。最终,程维的天使投资人王刚给了他最坚定的支持。

王刚和程维在阿里巴巴B2B、支付宝商户事业部一起共事多年。2012年,两人先后辞职。滴滴是他们孵化的第一个项目。王刚出资10万元,程维出资10万元。王刚退居到第二合伙人的位置,做幕后英雄。

2012年6月,程维和吴睿、李响一起创立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滴滴事业正式起航。

强攻北京

在滴滴早期的时候,程维把它分成司机端和乘客端,线下团队负责找到司机,线上因为时间紧,来不及现招团队,最后选择了外包来做产品。

程维找到的公司要价15万元,被他砍到9万元。对方保证,程维提出的功能全都会实现。结果两个月后,大家发现产品根本没法用。好在软件外包同时,程维也在招聘工程师。后来,滴滴技术部门跟这个漏洞多得像筛子一样的外包产品整整战斗了一年。

程维说,做产品时他留了一个心眼,采取预付款制,先付款30%,做到一半的时候付款50%,做完验收再付20%。据说那20%一直没付出去。

程维了解到,原来这家公司在山东有合作的学校,是一位中专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研发出滴滴最初的产品。当时来应聘的工程师一看代码,都称太垃圾了,根本没法用,加上对新创业公司的未来没有信心,都拒绝了程维。

让程维没想到的是,他偶然加的一个微信群,让他认识了原百度研发经理张博。

几分钟聊下来,程维和张博就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简单、愿意付代价、好沟通,是两人给对方的标签。在程维看来,张博是上帝送给滴滴最好的礼物。“见面后聊了半个小时,我马上确定了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跟一个男人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当你找到那个对的人的时候,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技术合伙人到位后,第一场硬仗就是要拿下北京市场。地推本是程维的强项,滴滴联合创始人李响记得,在阿里巴巴的时候,程维带着他们这个只有十多个人的销售队伍开拓北京市场。当时阿里在全国有9000名销售,几百个销售团队,而程维的销售团队,花了一年时间就做到全国第三。

程维进入出租行业才发现,出租车有众多“婆婆”,与出租车接洽远比销售复杂多了。那时北京有189家出租车公司,近7万辆出租车,10万名司机。2012年6月,他们定下了在两个月内签下1000名出租车司机的目标。

“减少空驶率,不收任何费用,还不好谈吗?”可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跑了一百多家公司,没有敲开任何一家出租车公司的门。每家公司都问同一个问题:你有没有交委的合同文件?没有的话,凭什么调度出租车?你没有文件,我容易犯错,没理由跟你合作啊。

员工有的动摇了,开始觉得这事不靠谱。程维对大家讲,再努力最后一次,跑完189家,没有一家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就认了,放弃。

在李响看来,程维学习能力强,冷静,自控力强,团队处于低谷的时候,他是最乐观的;团队取得成绩时,他会追问为什么取得成绩,还有哪些问题?

终于,在北京昌平,他们遇到了只有200辆出租车的银山出租车公司愿意吃螃蟹,成为第一家跟滴滴合作的公司。银山在司机例会上,给程维十五分钟介绍滴滴。当时100个司机参会,只有20个有智能手机,其中8人愿意安装客户端。

有了银山的加入,团队接着撬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公司的门。程维说,至今他在路上看到银山公司的出租车,还会莫名地有一种感动。

挑战竞争

联合创始人吴睿后来总结他们前期的失误,认为不应该和特别官僚的出租公司谈,而是要直接与司机谈,真正受益的也是这个群体。后来滴滴打车真正做起来,确实是从跟司机谈开始的。

由于产品不完善,当年9月9日硬着头皮上线时,安装的500个司机端中,上线亮灯的只有16个。第二天就有司机冲进滴滴位于中关村的办公室找程维算账。原来他开了一整天的滴滴手机软件,不但一次响声没听到,反而收到短信,通知他用了20兆的流量。

没有乘客用滴滴打车,就没有订单。为了让司机感应到用户的信息,滴滴招来兼职同学,每天发400块钱,让他用滴滴软件全北京打车。尽管是托儿,但这一招勉强把司机队伍稳住了。

两个月后,终于有超过100个司机同时在线。线上软件也改了十多次版本,订单开始多起来。

就在程维觉得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国内骤然出现了近十家同类型的打车软件,竞争对手山呼海啸般扑面而来!

2012年的冬天,滴滴团队感冒的小伙子接连不断。那时摇摇招车出价30万元与首都机场合作,在蓄车池现场给司机安装软件。滴滴多次商谈最终因为钱少败下阵来,只好联系到西客站合作,3000元一个月。

但西客站没有蓄车池,司机不能停车熄火,车一直在动,加大了安装难度。冬天的西客站尤其冷,工作人员只要司机车速降下来就凑上前去,与司机套近乎,帮司机安装软件。在刺骨的过堂风里,小伙子们即使穿着军大衣、戴着手套帽子,一天下来,不少人就会感冒发烧。

面对这种情况,滴滴团队创新制定了一分钟内完成推广的流程,断定司机用的是智能手机后,帮助他装个小程序。再拍一张司机的驾驶证,作为记录,帮他注册,简介滴滴后塞宣传单,一气呵成。

很多员工依然记得那个寒冷的冬天,记得在地推小伙子们轮流发烧中,嘀嘀打车安装了一万个司机端。

滴滴顽强地生存下来了。

北京市场刚稳定下来,上海又发生剧变。当时竞争对手在上海业务增长速度惊人,投资人分析如果滴滴拿不下上海,功名将损失怠尽。程维和团队几个人赶到上海,连续两周几乎没睡觉,晚上讨论方案,白天执行,效果不行随时再讨论调整,每天都到凌晨两三点。一周之后,有效果了。四十天上海就安装了一万个客户端,而在北京当时用了三个月。

程维说,没有哪个行业的创业是这么的精彩,有线上有线下,有竞争有洗牌,有媒体的高度关注,有政策的影响,有巨头的掺和,太像一部桥段丰富的韩剧了!

“亲眼目睹过无数创业公司的悲欢离合,却没想到轮到自己创业的时候,故事竟然比旁人还要精彩得多。”程维感慨地说。

融资节奏

即使如今融资形势大好,程维也很清醒地说,如果自己不做到足够强大、足够好,投资人是不会伸出橄榄枝的。

2012年11月,滴滴上线两个月后,公司账面上只剩下一万元钱,而此时程维已接触了20多家投资公司,每次都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

12月,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在微博上约程维聊一聊。他发现程维团队对滴滴的运作想得很清楚,两人谈了半个小时,他就定下来投了,也基本答应了程维提出的条件。

事情太顺利,程维反倒警觉起来,他怀疑朱啸虎可能是骗子。后来他才知道,朱啸虎早在2010年就关注本地出行领域了,先后考察过易到和摇摇招车。

这一次,滴滴获得金沙江创投A轮300万美元融资,团队都觉得非常兴奋。程维把大家叫在一起,到食堂里吃了一顿饭,就接着回到办公室继续讨论业务问题。

朱啸虎一直对程维的聪明和学习能力赞不绝口。他说:“有很多创业者能力也很强,但是一年能成长两三倍,就已经算是做得不错了,一个人能在两年内驾驭成长几百倍的公司是很少见的。”

而不插手滴滴具体业务却不断为滴滴鼓掌的朱啸虎,在程维看来也是最好的投资人之一。

合作愉快的双方都记得一件不太愉快的事儿,朱啸虎逼着程维和王刚拿腾讯的投资。当时双方的主要分歧,是程维觉得恰逢滴滴B轮融资,他希望在市场更明朗的时候才能“站队”。但形势逼人,阿里在杭州已经支持了快的打车,如果滴滴拒绝这次战略投资,腾讯转而可能就投摇摇招车了。况且腾讯微信的入口力量已经充分显示出来,线上与线下滴滴强大的地推能力结合,把北京市场稳固住,对滴滴而言战略价值太高了。

2013年4月,滴滴获得腾讯1500万美元B轮投资。2014年1月,滴滴打车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

2014年7月2日,柳青正式入职,滴滴的融资变得容易多了。柳青身上有鲜明的标签:中国IT教父柳传志女儿;原著名国际投行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是高盛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董事总经理之一,年薪超过千万。

朱啸虎说,原来公司到美国融资,他要给程维当翻译,但柳青来了后,完全自己搞定,能把所有对这个行业有兴趣的投资基金全拉过来,三个星期搞定7亿美金融资。

最佳拍档

外界把柳青加入滴滴看作是她让人生“一切归零”。而柳青为了这个新起点也获得了“拼命三娘”的雅号。

2014年5月,柳青即有意向加盟滴滴。她说,自己甘愿降薪做出这个选择之前,曾花了大量时间调研。程维是吸引她的原因之一。

“程维是一个极有远见、抱负和魄力,又愿意为梦想付出的人。在这一代年轻企业家里,程维在格局、心胸、眼光、能力等方面都是上上乘。”柳青说,“我和程维是最好的朋友,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吸引柳青的另一个因素,“还有散发着变化荷尔蒙的滴滴团队”。

熟悉滴滴团队的人,都认为柳青和程维在业务上就是一对绝配。两人价值观相同、能力互补,如大家早已熟知的马云和蔡崇信、马化腾和刘炽平一样。朱啸虎分析,程维从底层的销售一步步成长,他对市场的敏锐度、深入一线的执行能力是柳青所需要的;柳青的人脉资源、国际视野、在资本市场里呼风唤雨的能力,又是程维需要的。

柳青为滴滴付出很多,有一个故事在滴滴大家庭广为流传。柳青的三个孩子原来都在读寄宿学校,周末回家,但因为滴滴每周末都要开会,怕见不到孩子,柳青就把孩子从寄宿学校转学到公立学校,这样每天晚上回家能看到孩子。但没想到,滴滴每天晚上开会也开到很晚。团队后来竟想出来一个“变态”的方案:每天晚上先让柳青晚上九点下班,回去哄孩子睡觉,十一点再在她家楼下开会。

滴滴和快的合并案,在情人节惊天逆转,柳青更是劳苦功高。

其实,柳青一直扮演两家公司和事佬的角色。2013年上半年,滴滴、快的因大黄蜂在上海异军突起,双方都有意愿合并。当时还在高盛的柳青因为跟两边的高层都能对上话,所以充当中间人说和。但因为在股份比例和管理权等问题上有分歧,最终作罢。

2014年2月,滴滴、快的两家公司发起长达三个月的补贴大战。有统计显示,截止2014年5月17日,两家公司停止乘客现金补贴,滴滴称补贴共计14亿元,快的称补贴超过10亿元。补贴大战最明显的效果就是让大爷大妈级人物也知道了可以通过软件打车。滴滴用户数从2200万暴涨到1亿,日均订单从35万增长到521.83万。然而,有媒体分析指出,滴滴和快的都没有找到盈利模式,两家硬碰硬,伤痕累累。

双方血拼过后,仍看不到未来,而彼时Uber已登陆中国市场,向两家公司张开了血盆大口。谈判再次开启,滴滴方面由柳青牵头。

从2015年1月21日在深圳开始和谈,到2月14日结束,仅用了二十二天就完成合并,程维的“情人节计划”画上了圆满句号。

约谈风暴

创立三年,滴滴快的已成长为一个涵盖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代驾、巴士业务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滴滴快的在中国360余座城市为2亿用户提供服务,每天完成700万订单。

滴滴快的最新业务数据显示:当前滴滴拥有135万出租车司机,200万专车司机,460万顺风车司机以及100万代驾司机。在滴滴平台上,出租车业务日订单约为300万人次、专车日单约400万人次、顺风车日单约60万人次,代驾业务峰值时日单约50万,巴士业务在北京、深圳开通了500条路线。

但剧情每天都出人意料,让人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2013年5月,滴滴打车刚驶入深圳不久,就被深圳市有关部门叫停。深圳交通运输委员会要求,出租车司机不得使用手机招车软件,并派联合执法支队进行专项整治。

此后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有某个城市政府有关部门规范打车市场的消息传出。为了应对这个日趋复杂的局面,滴滴打车专门组建了一支十多人的政府公关团队,负责与政府部门沟通。

在和交管部门的沟通中,程维反复重复自己的初衷:“希望是帮忙的,不是来捣乱的。”他告诉团队,不要害怕,努力让主流渠道理解。

2015年8月,程维在采访中谈到专车的窘境。他坦言,滴滴快的碰到了很多困难。仅在北京,上半年滴滴快的专车就被当成黑车抓了1500辆,被罚了2000多万元。

程维说,我们在很多城市被宣布为非法,被约谈。一个同事被多个部门约谈后,苦着脸向程维汇报,不过,他向程维透露一个重要的信号,“现场特别严厉,提到滴滴快的违反多条现有法规条例,但在最后签字的书面文件上却一条也没有提,反而有鼓励的话语。”

程维采访中表示,打车软件起初也是违法的,在很多城市我们都被各种各样地限制,但到2014年,交通部不但宣布了打车软件合法,而且鼓励各地使用打车软件。

第6篇:代驾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 问题 对策

自1868年创始于英国以来,证券投资基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投资基金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基金业已经成为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并驾齐驱的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自1998年首次推出基金开元与基金金泰以来,经过9年多的发展,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业已成功地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从封闭式到开放式、从资本市场到货币市场、从内资基金管理公司到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本文对在我国处于新兴发展阶段的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对其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指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及建议,望能对推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规范健康发展提供一些线索。

一、证券基金的概念及作用

1、证券基金的概念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形成独立财产,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额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集合投资方式,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计划。

2、证券基金的特点

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它有其自身特点:(1)集合投资。通过基金发售单位在短期内募集大量的资金用于投资,发挥资金集中的优势,以利于降低投资成本,获取投资的规模效益;(2)专业管理。通过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公司来管理和运作,表现在投资理念系统化和投资手段现代化;(3)组合投资。根据基金契约中规定的投资目标、投资范围、投资组合和投资限制,进行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4)严格监管与透明性。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信心,国际的相关监管部门都对基金业实行严格的监管,对各种有损投资者利益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并强制基金进行较为充分的信息披露。

3、证券基金的作用

证券投资基金一方面面向投资大众募集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募集的资金通过专业理财、分散投资的方式投资于资本市场,从而发挥着一种重要的金融媒介作用。

(1)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和规范化发展

首先,证券投资基金作为目前证券市场上规模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它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都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证券市场由以前的坐庄盈利逐渐发展为依靠研究挖掘价值低估的股票来获利;其次,证券投资基金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话语权得到制度保障,同时在二级市场上,基金投资与运作规范、资产质量好、盈利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上市公司,有利于督促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第三,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供投资者投资的品种,扩大了证券市场的交易规模,起到了丰富和活跃证券市场的作用;第四,不同类型、不同投资对象、不同风险与收益特征的证券投资基金在给投资者提供广泛选择的同时,也成为资本市场上不断变革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来源。

(2)拓宽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对中小投资者来说,投资渠道有存款、债券、保险、信托、股票和基金等,存款和债券风险较低,但收益率也相对低。股票投资要求投资者需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而中小投资者在时间和知识上都不能很好的保障,因此其风险相对较高。证券投资基金由专门的投资研究团队来专业化投资,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风险收益相对较好的投资品种。对机构投资者来说,特别是对资产的风险控制要求较高,收益也相对较高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同样是一种较好的投资渠道。在我国,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大型企业等都是证券投资基金的机构投资者。

(3)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证券投资基金将中小投资者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资于证券市场,扩大了直接融资比例,为企业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实际上起到了将储蓄转化为生产资金的作用。这种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证券基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统计,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321只证券投资基金正式运作,资产净值合计856416亿元,份额规模合计6220135亿份。其中53只封闭式基金资产净值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19% ,份额规模占全部基金份额规模的13%。268只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81% ,份额规模占全部基金份额规模的87%。从1998年6月30日开始至2007年底,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市值占股票市场流通市值比例从1%提高到超过20% ,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同时,它已经初步显示出在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改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抑制投机行为、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以及促进投资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工具多元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与国外相比, 我国基金行业虽然发展极为迅速, 但是由于起步相对较晚, 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从基金运作的大背景环境到基金具体操作都存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证券市场不完善, 上市公司质量不高

目前,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我国资本市场不规范、金融市场不发达有密切关系。基金管理公司在搭建投资组合时很容易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情况,也难以进行有效的产品创新。华夏证券的盲目扩张,投资于各类实业,大规模地对外融资、增资扩股,导致财务成本越积越高,最后形成巨额亏损,加速了破产的步伐。这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我国证券基金投资品种的匮乏,使得多数的证券管理公司的投资无从下手,盲目的投资,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更合理长期发展。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在为国企解困筹集资金和国企股份制改制功能定位上发展起来的, 股票市场的非良性发展扭曲了市场正常机制和作用的发挥。市场缺陷增大了市场的系统风险, 降低了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的无效性使得指数的波动无法真实的反映市场的收益率和风险,基金的收益率失去了比较的基准, 更增加了基金跟踪指数的难度,还有可能导致基金为了跟踪指数而增加交易成本。

2、 法律法规不健全, 市场监管不力

目前,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法》己经出台, 《信托法》等还在研究、制定中, 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法规不健全及市场监管不力使得我国的证券市场投机性很强, 违规资金在证券市场上兴风作浪,一些机构操纵股票、大肆炒作。

3、 我国基金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 我国设立的基金都是契约型基金,契约型基金缺乏股东大会的监管,容易出现类似于华夏证券管理层政企不一的局面,导致董事会、股东会和监事会被虚置,责权利严重分离。

证券基金公司虽然有托管人的监管, 但由于托管费用和托管人是由基金公司缴纳和选择的, 很难保证监管的质量, 如此一来, 基金持有人又必须面临基金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带来的风险。

4、 缺乏避险工具, 系统性风险高

我国基金的风险分散能力不高, 这与基金投资范围受限有很大的关系。我国股市容量偏小特别是优秀的上市公司偏少, 可供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分散化、规范化、特色化投资的股票很少。另外, 我国的金融市场产品比较单一, 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发达, 资本市场没有做空机制, 投资基金无法通过做空机制回避系统性风险, 基金业绩(特别是股票基金业绩)与股票市场的波动呈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些都制约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控制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基金管理人不得不面对比国外同行更大的风险。中国证券市场的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来自政府政策的不连续性、不稳定性和所谓市场消息等系统因素干扰太多,冲击太大。

5、市场存在明显的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群体中的个体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保持一致,或一种行为模式在人群的传播传染。羊群行为具有的学习与模仿特征使众多基金经理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这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普遍问题。羊群行为的行为主要是由于基金经理的非理性行为、信息的不对称性、,投资行为的趋同性等造成的。

6、 缺乏公众认可的评价体系

随着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基金评估市场己初步成形, 但尚处在初级阶段的基金评估业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目前进行公开基金评级的一些机构, 大多与基金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 仅有为数不多的科研机构可视为独立的第三方。没有令人信服的独立的评级机构, 投资者购买基金时缺乏依据, 基金经理在运作基金时没有参考, 这些都将影响基金的良性运作。

三、推动我国证券基金规范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为了使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资本市场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本人结合各种资料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资本市场,为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加快我国投资基金的发展, 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 减少行政干预, 扩大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规模, 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给投资基金搭建一个能够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良好环境。同时, 还要改善证券市场最基本投资对象——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这不仅是对基金的支持, 也是整个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主要在于建立科学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一方面, 通过新股发行核准制把好新股发行关,将素质差的企业拒于股市大门之外, 为股市提供具有良好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 建立股市的退出机制, 让那些已经不符合上市公司标准而又挽救无望的企业退出股市。

2、进一步完善基金法规体系

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不断发展,许多问题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而无法得以及时公正的处理,往往是由行政政策取而代之,而行政政策的透明度和持续性通常很难得到保证,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其后果是市场参与者自行其是,从而导致普遍违规甚至普遍违法。2003 年, 《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出台对促使基金管理者合规运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和实施, 确立了基金业的法律地位, 为基金业的发展创造出广阔的空间, 有利于加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增强基金投资者信心。因此,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投资基金法》为核心的基金法律制度体系, 使基金持有人、托管人、信托人、管理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 明确市场运行规则, 逐步摆脱过去依赖行政指令的发展轨道, 从而实现我国基金业发展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3、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基金评价体系

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 我国的基金评价体系应具备如下特征: ( 1) 由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来担任评价机构;( 2) 评级方法应全面、客观、科学, 适应中国基金业的特点;( 3) 具备成熟的盈利模式以保证其持续稳定发展。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建立基金信息披露的统一标准, 可以考虑逐步引进全球投资绩效表现标准(GIPS);其次, 鼓励更多的与基金无利益关联的独立第三方来建立基金评价体系, 引入竞争机制;同时, 也应当考虑把国际知名基金评级机构进入我国, 让他们也参与竞争。

4、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积极发展公司型基金,完善基金行业的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组织形态

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均表明, 仅仅依靠国家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 不足以管理和规范国内投资基金的发展。我国的基金业也应该组建多元化的监管体系, 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组建基金行业协会。基金行业协会应以基金业基本法律法规为依据, 通过制止恶性竞争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 保护基金市场的稳定, 促进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规范基金的发展还应考虑:赋予基金托管人更大的监督权和责任, 托管人可以拒绝执行基金管理人违法违规的投资指示, 并有责任向监管机构报告; 明确基金管理公司在蓄意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情况下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从基金的治理和监督而言, 公司型基金的投资者比契约型基金具有更大的权利。公司型基金的内部治理结构借鉴了现代公司治理的积极成果, 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更加明晰, 既有利于保护基金投资者的权益, 也有利于基金运作的效率和基金的持续发展。因此, 在进一步规范现有契约型基金的同时,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尽快发展公司型基金。

5、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加强基金业竞争

目前只有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才能作为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主要发起人的规定, 在制度上使得基金运作的独立性很难保证, 其结果是人为地减弱了基金行业内部的竞争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金业规模的增加。没有竞争或者竞争不充分, 就会造成效率损失或资源配置的不到位。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投资基金, 必须有效降低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资格认定标准, 允许更多的机构参与到基金的发展和运作当中。

6、努力做好证券基金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提高普及性和深层技术性的投资者教育,这不仅要依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更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理性的投资理念,还要加强基金投资者的心理教育。针对基金投资者经常出现的各种非理性行为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让更多的投资者对基金投资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减少基金投资者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目前我国基金市场上最稀缺的资源是基金管理人的管理经验和投资水平。为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中外合作,这既包括允许外资对国内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中外证券机构加强技术合作、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等“引进来”的行为,也包括向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和分散风险等“走出去”的措施,通过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国内市场作科学的调查和细分。在经营理念和目标、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基金产品等方面进行真正的创新,而不只是模仿引进,通过这些措施将最终使得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守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研究与评价[J].经济研究,2005,7(3):12-15.

伍旭川、何 鹏.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J].金融研究,2005,5(5):60-69.

第7篇:代驾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5年前,没IPO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5年后,还没退市才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曾经奋不顾身要上市,今天削尖脑袋想退市。没拿过钱的,想融资想疯了,说钱多力量大;融了资的,想让股东滚蛋,说还是喜欢自己说了算。

――堪称当今中国企业的资本新围城。

这些年,我们逃离资本市场

曾几何时,资本市场是个春暖花开的地方,无数企业背负梦想要挤上通往春天的列车。要么寻求在国内上市,要么争取在美国、香港等海外市场卖个好价钱:上市仿佛成为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上市之后企业的前途似乎也注定是一片光明。

然而不知不觉间,“天”变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一个词:私有化,即某大股东或者管理层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票,使公众持股比例低于法定限度,即可令该公司摘牌退市。仅仅在一年多前,《商界》还在诘问实业之死,IPO为什么成了企业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而如今,退市又如浪潮般扑打我们的视线――

2007年,TOM在线从香港联交所退市,成为我国第一家私有化的海外上市公司;2011年5月,小肥羊第二大股东百胜集团向其他股东提出收购股权要约,私有化退市;2011年10月,盛大接到其创始人陈天桥的私有化建议函,成为中国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第一家私有化的主流公司;2012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向阿里巴巴网络公司提出私有化要约,谋求私有化退市……

短短一年时间,共有22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宣布或已经完成私有化退市。

粗略计算,盛大从上市到退市历经八年时间,阿里巴巴四年,小肥羊仅三年,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的离开,也使得证监会门口排队等候发审的几百家企业开始思考:上市还是不上市?这是个问题。

当退市潮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上市之于企业的意义,那些坚持不上市的企业也被拉出来重新解读:华为等众多企业虽然没上市,不也发展得很好?

到底是什么驱使曾经对上市趋之若鹜的企业们慌忙逃离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博弈究竟有着怎样的得失成败?除去令人眼花缭乱的财技,企业是否在经营中开始放弃短期利益,而追求真正长远的目标?

综述

你知道资本的镣铐有多沉?

自2011年开始,约有20多家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宣布私有化。上市时,企业大都有着相似的目的和诉求,退市时,却又各有各的打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并非全都因为二级市场表现太差,寻求私有化退市也绝非完全无奈之举。

带着镣铐的上市企业

企业上市,顺应当前的资本化潮流。如今,世界各地的资本肆意游走,四处寻找更好的“钱生钱”的支点。事实上,强大的资本市场,的确对中国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杠杆效应:改变了中国企业之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渐进式生长规则,为企业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市值的确是个好东西。然而,看得见的是光鲜,看不见的却是资本的镣铐。

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风光上市后,俞敏洪不止一次表态,“我后悔上市,我现在依然后悔上市。”俞敏洪的创业伙伴徐小平的解释是,“拿华尔街冰冷的数字来跟他和我们这帮哥们儿喝酒庆功吵架来比,前者当然缺少了很多人情味,也许这就是俞敏洪后悔上市的原因。”

投资者不停地追问俞敏洪,为何让那么多美元闲置,为什么不加强全国布局,为什么管理体制还不改革?投资者更看重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漂亮,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企业经营者往往只能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以符合市场预期和股东要求,但却有可能因此忽略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

如果企业整体或局部遭遇发展瓶颈,但又被投资者预期牵制无法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时,私有化退市便成为破冰之举。私有化后的公司,决策效率大大提高,对信息的控制力更强,也能放开手脚实现良性改革。

资本市场不是一个“只准进不能退”的特殊围城,上市退市本来做的就是你情我愿的资本买卖,不管进退,只要手续合法、途径正当,都可放行。资本市场浪大水深,冷暖也只有企业自知。上市还是退市?企业最有发言权。

企业的算盘:私有化的四个理由

从目前市场解读来看,上市企业纷纷选择私有化退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摆脱公共企业监管束缚,着手实施公司战略调整。企业在公开市场上市,就具有公共企业属性,部分控制权将会转移到市场手中,必须接受公众市场监督,定期信息披露,要对短期业绩负责。若要实施重大战略调整,在经营管理中难免遭受多方掣肘。

私有化之后,公司控制权相对集中,利于公司进行改革和治理。盛大、小肥羊、阿里巴巴这类领先企业选择退市,就主要是出于自身战略调整的考虑。

第二,摆脱股价持续低迷困境,直接增加股东财富价值。公司股价长期被低估,往往会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给企业带来被迫退市的威胁。以阿里巴巴为例,公司管理层表示,私有化是对中小股东投资回报的一种兑现。2011年上市公司每股盈利0.41港元,以停牌价计市盈率为22.56%,远远低于国内同类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同时,受商户诚信事件影响,其国内和国际两大供应商信息平台的付费会员人数继续呈现下降态势,2011年同比回落5.4%,营业收入增速也连续多个季度出现缓慢下滑。此时如果阿里巴巴采取私有化策略,向中小股东提供基于当期的股价溢价回报,则可能刺激二级市场股价短期走高,增强其他投资者信心。

对美国证券市场私有化案例研究表明,接管宣布日,股东财富平均增加了22%,40天累计财富增加超过30%,按超过市场收益的平均溢价(提议前两个月)计算,在全部用现金支付的提议中,股东收益超过了56%。

第三,摆脱上市融资功能退化,借道私有化寻求再次上市。若上市企业已度过高增长阶段,短期内业务增速潜力有限,就可能考虑私有化,以规避上市融资功能退化和渠道阻塞。有些企业借助投资机构的支持,可能采取“上市―退市―再上市”的策略(Public-Private-Public:PPP策略),通过先收购在外流通股进行私有化退市,转变企业架构后,在异地谋求再次上市。

由于私有化后重组上市意味着投资者将获得可观的溢价率,拟私有化企业往往能吸引投资机构,从而获取资本增值的新机会,掀起众多投资机构实施杠杆收购计划。除了可以进行战略调整外,企业私有化后有望获取更高的市场估值。

第四,摆脱高昂的上市成本压力,提供管理层合理报酬激励。若企业上市融资的目的未能达到,继续保持上市公司身份,每年必须支付昂贵的交易所费用,得不偿失。为此,通过杠杆收购(包括MBO、ESOP)等私有化方式,可以减少纳税支出,利于管理层薪酬安排,促使经营者采取最优的投资计划,提高经营效率,也有助于减少管理层与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内部委托成本。

资本的算盘:关于利益的游戏

退市理由各异,实质却在拷问:企业到底该追求什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市场在带给上市公司种种优厚待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套上枷锁,设定了游戏规则。市场对企业的期望与企业的目标并不总是相同,对企业的要求也较为苛刻,企业的任何瑕疵都会被分析师们发现并放大,刺激投资者敏感的神经。

上市的激情褪去之后,企业才发现,与资本市场的博弈成为了无法偏离的主题――

2007年发生的TOM在线私有化,其原因就包括投资者不看好TOM在线的盈利模式,而TOM集团对于TOM在线的模式维持信心,为了维护公司长期价值的最大化而将公司私有化。2011年,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集体遭到做空者猎杀,股价大跌。盛大董事长陈天桥就表示,美国投资者不理解盛大,退市可以使盛大更方便地整合业务资源,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上市后,企业的创始人往往发现自己对公司的控制力大为削弱,制订重大决策时必须要与各大股东商量,搞不好还有被排挤出去的危险。将企业私有化能够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有效降低成本,这无疑是各退市案例中私有化发起的重要动因之一。

事实上,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具备优秀的成长素质,不是简单以上市还是退市作为标准,能否保持足够的竞争力,才是一个企业的内核所在。资本市场只是企业实现更快发展的工具,企业在学会借势的同时,懂得驾驭资本,急流勇退,未尝不是一种“松绑”。

火线直击

案例1:

陈天桥的帝国腾挪术

登陆纳斯达克七年之后,陈天桥准备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盛大网络的“回归”。

盛大网络2011年10月17日晚间信息,董事会于10月15日收到董事会主席、CEO兼总裁陈天桥提交的一份初步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建议函。在建议函中,陈天桥提出将以现金收购除其本人及家族所持有股份之外的全部已发行股票。

历来擅长资本运作的陈天桥,此举一出,惹人遐想。盛大网络私有化之后,最显而易见的结果在于,陈天桥可以更多地抛开资本市场的束缚,指点盛大“江山”。

酝酿多时:只赚不赔

陈天桥提交的建议函中,提出以每个美国存托凭证41.35美元或每股普通股20.675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盛大已发行的股票中非由陈天桥、盛大非执行董事雒芊芊(陈天桥妻子)、陈大年(陈天桥弟弟,盛大COO)持有的盛大已发行股份。

截至2011年9月30日,上述三人总计持有盛大网络68.4%的流通股。接近盛大的人士分析,股市低迷、市值过低只是陈天桥收购的原因之一,选择此时出手对于陈天桥其实非常有利。

首先,盛大自身较为充足的资金降低了私有化交易的难度。其次,在经历了中国概念股股灾后,选择此时出手也相当划算。其收购价格与10月17日宣布消息当天收盘价33美元相比,溢价24%。但与2011年盛大网络股价巅峰时相比(一度达到47美元),已是极大的便宜。

退市猜想:硬币的两面

关于此番陈天桥的回购,外界亦有多番猜想。

一方面,估值不理想与业绩压力被认为是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陈天桥一直希望摆脱对网游业务的单纯依赖,但多年来整合收购的公司业绩并不理想,反而需要游戏业务不断输血。作为上市公司,盛大面临着来自美国资本市场巨大的业绩压力。

从盛大方面来看,陈天桥此番选择主动出击,其实做了长时间的铺垫与准备。

2011年3月,陈天桥接受采访时即表示,盛大希望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假如国际板推出,我们会第一时间申请。”其自嘲盛大在美国被称为“孤儿股”,市场和投资者是分离的。

配合陈天桥的此番言论,盛大的私有化其实早已经“在路上”。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盛大已经陆续三次回购股份,为私有化做准备:其财报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盛大回购110.5万股,2011年第一季度回购15.2万股,2011年第二季度回购33.6万股。私有化退市后,陈天桥不必再苦于每个季度的业绩指标是否完成,而能够更加专心、更加自由地放手勾勒娱乐帝国版图。

易凯资本CEO王冉在第一时间力挺陈天桥,认为盛大私有化是在正确的时间迈向正确的方向,“如果私有化成功,将有助于释放公司真实价值,同时为旗下公司资本操作腾出更大空间。”

资本逻辑:盛大的版图

事实上,相比盛大退市的种种猜想,陈天桥关于资本腾挪转移的逻辑,更能说明未来盛大的走向。

伴随着盛大的上市到快速扩张,资本一直在陈天桥的棋局中扮演重要角色。2003年到2004年,盛大融资4000万美元。用陈天桥当时的话来说,“定向将股份出让给我们认为非常合适的股东。”盛大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亦被认为是融资及时。陈天桥曾表明态度,在盛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若要保持持续领先就必须利用资本运作的手段。

2009年,盛大游戏在纳斯达克上市,募集资金10.4亿美元,作为母公司,盛大网络仍将持有盛大游戏71.9%的股权。在业内人士看来,盛大游戏的上市,更像是新瓶装旧酒,盛大游戏实际是盛大网络核心资源,当然在随后的“网络迪斯尼”的打造中,盛大游戏亦长期扮演输血的角色。

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实现娱乐帝国的梦想,盛大的资本不断伸向上游链条。在陈天桥的棋局中,盛大涉足文学、电影、音乐、视频、游戏五大领域。但遗憾的是,除了盛大文学浮现出希望的曙光外,盛大游戏仍然为铺开的大摊子承担输血任务,视频方面,酷6即是耗费气血的典型战场。

在快速扩张版图的路上,盛大从2002年开始频繁投资。过去近10年的时间内,盛大一共投资了140多个项目。而从2010年开始,更是加大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继已经形成盛大游戏、盛大在线以及盛大文学“三驾马车”的业务版图之后,盛大的新方向是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增加投入。

在盛大拼命向外扩张的同时,盛大游戏的造血功能却在减弱。接近盛大的人士分析,盛大面临的问题是各个业务线之间的配合能力较差,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产生陈天桥一直强调的协同效应,这才是盛大真正面临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业绩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回购无论对于盛大还是其旗下的子公司来说都是一件好事。陈天桥可借机梳理旗下的资本布局,集中优势资源,重新打包。从这个角度上看,盛大网络本身是否重返A股市场,并不是最重要的。摆脱了资本市场的束缚,能真正利用盛大现有资源,孵化出一批有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陈天桥此番退市的深意才会逐渐显现。

案例2:

阿里巴巴退市:脱下袈裟玩洗牌

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向旗下上市公司阿里巴巴B2B提出私有化要约,回购价格为13.5港元。

人们只看到上市的优点,却不知上市公司面临竞争的时候,常常处于劣势。首先,上市公司烧钱烧不起。对一个产品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公司来说,广告营销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可是,上市公司每个季度要拿成绩单给股东,花钱不敢大手大脚。这就给了竞争对手机会。此外,上市公司面对新技术和创新常常会犹豫不决,因为创新意味着投入和风险,短期内财报一定会受到影响。可是在互联网行业,反应慢意味着什么?

马云曾多次在各个场合表示,公司要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股东负责。话虽如此,要做到三者平衡并不容易,尤其是如何说服股东们心甘情愿地陪着你走长线投资的道路。

阿里巴巴主动提出了私有化的策略,但从某种角度而言,私有化也是无奈之举。

从去年开始,阿里巴巴的会员数就开始下滑。阿里巴巴的收入中,会员费收入占到了绝对的比重,以2010年财务数据为例,全年营收55.6亿元人民币,会员费收入占比达67%。在马云的心目中,客户的位置一直在员工和股东之上,会员的流失是他不能承受之痛。

按照武卫的说法,“会员数的减少是因为经济形势前景不明朗,外贸出口市场不好。”但是难以解释的是,在金融危机最肆虐的2008年和2009年,其付费会员数量增长速度惊人。2007年,其付费会员是4万不到,2008年猛增到6万左右。2009年更是翻了一番,增加到11万3千多。

因此也有分析认为,越是经济环境不好,电子商务、跨境贸易越能够显示出优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与此同时,对外贸易迅速碎片化。来自美国海关的数据显示:在此之前,近80%中美贸易生意集中在两三千家美国大型进出口公司手里,高度垄断。而在金融危机后,大量的中小企业开始涌入跨境采购中,所占比例迅速提升至40%以上。集中式采购开始向分散式采购发展,这使得采购渠道网络化。

由此可见,极有可能是阿里巴巴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出了问题:如何才能留住数量庞大的“蚂蚁雄兵”?

实际上,在2008年,电子商务市场上“按成交收费”的商业模式就开始悄然崛起。

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按照信息收费,会员按照年度缴费,所付费用和其成交量关系不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看重的是实际效果。随着“按效果付费”的出现,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遭到了挑战。武卫也承认,阿里巴巴在改善用户体验和升级商业模式方面,应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阿里巴巴2011年营收为64.2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15.5%,而2010年营收约为55.6亿元,增幅约为43%,2011年15.5%的营收增长幅度创下近年来阿里巴巴营收增幅的最低值。这15.5%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增值服务所产生的收入和全球速卖通等其他业务收入的提高,营收增长的构成代表了阿里巴巴的转型方向。

业内人士分析,阿里私有化B2B上市公司是一石三鸟。一来便于阿里电商帝国大战略实施,内部资源整合和决策将更加顺畅;二来降低了雅虎阿里股权问题的解决难度,在董事会层面达成一致比同时牵扯资本市场简单很多;三来为B2B上市公司赢得空间,方便其放开手脚大胆改革,排除业绩压力和其他外部干扰。

案例3:

华为理想国――中国企业的不上市样本

特约撰稿/汤献华,东方鑫源管理学院院长

作为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未上市公司,华为是中国企业股权结构中的另类样本。华为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资本难题?如何黏住人才?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资本路径?

华为2010年年报中关于公司治理部分明确指出:华为控股是100%由员工持股的民营企业。华为控股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65179人(截至2010年12月31日)。未上市的华为,完全称得上是一家全员所有的“私有化”企业。

真正的私有化

华为员工持股制度始于公司成立三年后的1990年。当时企业名不见经传,实力也相对弱小,资金相当紧张。作为民营企业,华为想要获得银行或其他渠道的资金支持异常困难。所以,实行员工持股,通过内部集资方式,解决企业发展初期阶段的资金问题就成为重要选项。为此,在当时的股权管理规定中,就将其明确为员工集资行为,参股价格为每股10元,以税后利润的15%作为分红。

1992年,华为倾其所有在C&C08万门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资金极度匮乏,甚至不得不向大企业拆借,利息高达20%~30%,实际上就是高利贷。当时华为内部有个政策――谁能够给公司借来一千万元,谁就可以一年不上班,工资照发,其资金之紧张可见一斑。

在研发的攻坚阶段,任正非站在五楼会议室的窗边对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激发了团队的勇气。公司业绩持续攀升,资金来源问题逐步解决。随后通过几次变更股权激励机制,最终将“内部股”转换为“虚拟受限股”,而员工持股制度在担负内部融资任务的同时,也演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奖励分配制度,它与工资、年度奖金等共同构成了华为的薪酬体系。在华为业绩高速飙升的1998年~2000年,华为的股票激励机制魅力无穷,尤其是2000年,公司销售额从1999年的120亿元一下蹿上220亿元,当年分红高达70%。

华为理想

发展迄今,华为仍没有上市,为什么?

1.行业本质与文化配称。任正非认为,所有行业中,实业是最难做的,而所有实业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最艰险的。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华为所处行业的本质决定了无论采取何种机制设计,都必须要能够永葆企业的奋斗与活力。

“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许这样我们才活过了十年……”这就是《华为的冬天》中任正非对行业本质的深刻解读。饱受诟病的华为狼性文化、床垫文化、让人打起十二分精神的运动文化、倡导全员职业化的千手观音文化,都是与华为所处行业本质相配称的企业文化的真实写照。

然而,上市与否问题随之而来。

2.绑上资本的翅膀难以飞行。华为在创办的初期,为了融资,同时为了吸引与留住人才,任正非大量稀释了自己的股份,这就是华为的全员持股。既是员工又是股东,所以华为能万众一心,全员向上,狼性十足,企业的执行力超强。

对于华为而言,如果上市,就会有成千上万个千万或亿万富翁,绑上资本的雄鹰还能在天空翱翔吗?还能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吗?还能继续保持危机感与紧迫感吗?管理者们还愿意签署奋斗者协议并以身作则吗?外界从太多上市公司高管年底的离职潮中看到的是――套现离场。

3.制约商业模式创新。如果华为是上市公司,就要对每季度的业绩负责,就不能站在一个产品5年或者更长时间能不能盈利来降低初始定价,从而去抢占市场。如果以外部股东的眼光,西方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去运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华为。

华为拓展国际市场更是如此。在资金缺乏、竞争激烈的俄罗斯市场,华为忍辱负重、默默耕耘了十年,从获得第一单38美元的合同起,集腋成裘,最终打造出高产田。同样巴西市场从1998年开始拓展,连续8年亏损。如果华为是上市公司,可能在第三年就砍掉了巴西分公司。至今,华为辛苦耕耘上十年的北美市场,特别是美国,由于种种原因依然还看不到进入主流的曙光。某种程度上,华为在国际市场上与很多跨国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一样是“亏”出来的。控制与自主决策在今天的华为依然十分重要。

4.华为的另类资本路径。没上市,并不意味着华为没有资本运作的办法。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华为产业经营上的成功,但实质上,华为在资本运作上的高超手法也远非一般企业可比。

传统的上市公司往往用并购的方式来扩充产品线,一是为了形成整体解决方案,二是整合产业链。好处是能快速响应市场,但弊端也非常明显,那就是主业赚取的利润,去购买新的产品线,一定程度会影响主业的竞争力。

华为则反其道而行之。其充分利用中国的研发低成本和强大的培训能力,利用主业务的研发和营销平台去孵化新产品线。用非主业的新产品线与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巨头进行合作,通常采取华为出人员、出设备的“分文不花”,而由对方出现金的合资合作模式。当新产品(非电信网络核心产品)做大后,再将其出售,起到融资的作用,再将融资来的钱投入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市场,通过补贴降价使核心产品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2001年,华为以7.5亿美元的价格将非核心子公司安圣电气卖给爱默生;2006年,以8.82亿美元的价格向3COM出售H3C公司49%的股份。在我们的企业习惯了多年的市场换技术模式下,又有多少公司有自己的独特技术来实现平等对话,并用“技术换资本”呢?

员工的盛宴

2011年平安夜,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发表的题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文章中指出:“我创建公司时设计了员工持股制度,通过利益分享,团结起员工,那时我还不懂期权制度,更不知道西方在这方面很发达,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仅凭自己过去的人生挫折,感悟到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创立之初我与父亲相商过这种做法,结果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他在卅年代学过经济学。这种无意中插的花,竟然今天开放到如此鲜艳,成就华为的大事业。”“真正聪明的是十三万员工,以及客户的宽容与牵引,我只不过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将他们的才智粘合起来。”

虽然员工持股并非什么新鲜事物,但是像华为这样大面积授予几万员工股权,几乎100%“私有化”的案例在国内外大型企业里还不多见,而且大部分员工确实得到了实惠。而很多上市公司往往也只是高管和少部分骨干获得品尝“盛宴”的机会,却与大部分员工无关。

华为的“私有化”,值得借鉴,却难以复制。

分析

博弈私有化风险

“围城”之外,拟上市企业积极踊跃,千军万马勇闯独木桥;“围城”之内,又各有各的痛苦。

那么,不同于因财务问题等被资本市场扫地出门,那些想着主动离开“围城”的企业,又在参与一场怎样的博弈?

退市众生相

在私有化的股票中,原瑞银证券中国区副总经理张化桥抓了机会。2011年初,他持有20只港股和美股。一年下来,多数股票跌了30%到50%。但其持有的上海复地、郑州燃气、中国燃气、金威啤酒以及泛华保险经纪却发生全面收购、部分收购或者退市。

自2010年以来,多家赴美上市中国企业提出了私有化方案。进入2012年,私有化浪潮进一步蔓延。1月21日,亚信联创收到私有化要约,当日大涨18.75%。1月30日,三林环球控股股东向公司提出私有化,其股价当天复牌后一度飙升89.3%,全日升86.7%。私有化一旦成功,就意味着投资者将获得可观的溢价率。他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卖,还是不卖?

阿里巴巴最终为自己给出的价格为13.省略

听他们说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

中国概念股居然能因为GDP成长“只有”9.1%而大跌。再跌一阵,所有中国公司都可以步盛大后尘,私有化然后考虑国内上市了。

@盛大董事长陈天桥:

上市得到了很多,如知名度、资金,也失去了很多,如纯粹、如坚定。上市后,股东给了很大压力,让我觉得越来越偏离初衷,我希望再次回到专注游戏、敢于创新的小时候的“盛大”。

@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运营境外上市公司真累。一个公司不可能始终连续高速成长,QQ营收同比增长50%,增长速度略有下降,就被投资人一脚踢了。非上市公司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