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数学教育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改革 创新
0引言
创新是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创新的重要性决不容忽视。因此,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1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相对自如,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敢于对传统进行否定和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和谐、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学习的兴趣,而单向、压抑、灌输式的教学气氛则往往会压制学生的个性,不利于调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小学生来讲,大脑中稀奇古怪的想法比较多,教师不能盲目的一致否定,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特征以及积极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保护,例如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等等。其次,教师要懂得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具体说来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时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相对容易了,学生也会充分认识到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性。再次,教师要懂得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会表现的因人而异,但是创新能力后天的培养和开发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师手段和教学形式,例如多媒体的应用、学生学习小组的设立、数学实验的开展等,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才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它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还可以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还可以学到以前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到的数学知识。利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具有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减少了内心的学习压力。此种感觉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的产生,形成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萌发出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的智力和思维都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有些重点难点知识小学生绞尽脑汁还是无法理解。在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到圆形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的含义,就要联系生活中圆形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将学生周围圆形的实物展现在课堂中,方便学生理解。
3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的有效性在于不仅使学生在单纯地模仿和记忆中学会数学基础知识,还要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开展游戏、讨论、自由活动等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在实践中求得发展。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要经历比较与判断、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艺等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创设了一种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当今社会是开放型的社会,是合作型的社会,还是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学会交流和合作,才能吸取不同的想法,采纳不同的意见,才能融合具有创新性质的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了解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另一方面还使得学生开发了智力,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协调,了解了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法,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教科书、书包、文具盒、手巾、铅笔等物体,使他们先自己分辨哪些属于长方形,哪些属于正方形,哪些都不属于,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答案,最后通过教师讲解得出结论。此种实践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4创新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要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只限于理论,却不能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而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新的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臣.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02)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
一、联系新旧理论知识,进行正反例证对比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第一,要解决学生在理解概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理解往往是指学生对已有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其已有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学生所遇到的该概念的实际例子。我们应把这些例子和即将要学习的新概念相结合进行教学。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举生活中常见的、让人有直观感受的例子。在给学生讲解平移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展示,如展示一批滑雪运动员在洁白雪地上运动的情景,高层电梯迎送来客直上直下的情景,飞机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在跑道上快速滑行的情景,火车飞速行驶钢轨上的情景,等等,通过平移这些生活实例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提示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概念。我们也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展现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第二,获得具体概念的关键特征。我们要将概念正反例证地进行比较。所以,我们要采取措施,让学生接触或者意识到概念的反例与正例。例如:在正反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间隔时间较长,教过了反例就忘记了正例,不利于正例与反例的对照。因此,我们要将正反例证同时展现出来。如果正例与反例之间还存在顺序关系,不能同时呈现的话,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缩短两者的教学时问间隔。同时,应注意的是,正例与反例不能理解为一个正例和反例,具体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多个正例、反例反复体现才行。
二、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积极作用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期间,少不了教师的言语指导。首先,学生的言语是零碎的、繁琐的,甚至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其次,为了体现数学的和谐美,有些数学符号的引入还是需要教师亲自指导、传授;最后,对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归纳等活动获得的,语言不精练、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示范,给予纠正。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时,学生都能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来学习这个概念,但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语言都不太精确,经常忘记加“整式”两字。
三、理解与记忆
理解和记忆是学习概念的两个基本方法,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面对一个生疏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概念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等,记忆之后便是理解,理解是对记忆的补充和巩固,没有理解的记忆是过眼云烟,转眼即逝,因此,记忆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记忆的巩固,是加强记忆的最有效途径。数学概念的记忆是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有效记忆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将记忆环节与理解过程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最有效的学习过程。那么理解与记忆谁主要谁次要呢?这需要根据概念的性质而定,对于那些概括度和抽象度比较低的数学概念,理解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可采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直接记忆的方法,因此,记忆是主要的;而对那些概括度和抽象度比较高的概念,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理解是主要的。即先让学习者将数学概念记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应用,逐渐加深理解程度,最后达到完整理解和记忆的目的。然而,要理解一个新概念,对于从未接触过这个概念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那么如何真正理解概念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剖析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建立起概念体系。
四、辨析巩固定义
老师向学生讲清概念,不等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概念,巩固概念是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加强数学概念的巩固过程,就是识记概念与保持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加深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过程。要巩固概念,最主要的就是对概念的深透理解。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记得牢、用得活。一般来说,掌握概念的过程是从特殊引向一般,而巩固则是从一般引向特殊。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应是多种形式的练。辨析巩固数学概念的命题形式往往有问答题、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等。在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式有:为帮助学生解决概念中某一难点而采取的“模仿性”练习,为克服“痕迹性”错误而采取的“对比”练习;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采取的“判断”练习。练习对学生来说,学习中独立因素增多,有助于让他们自己领会概念;自己发现,概括结论;自己克服困难,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巩固概念。
五、要注重变式,注重对概念的巩固
我们应该将如何应用概念的变式作为练习重点。通过恰当地运用变式,使学生思维:受到消极定势的影响,最终向发散的、灵活的思维方向转换。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巩固。心理学专家曾经说过,要想获得概念,如果不及时加以巩固,就会产生遗忘。巩固概念,应该在已经形成概念后,使学生能正确地讲述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要让学生在体会概念的同时,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及本质上的重要特征。同时巩固时还要注意运用正反实例进行比较,将教学中与概念相关的、类似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清它们的共同点,并注意隐含的“陷阱”及适用范围,帮助学生从“应试学习”的误区中走出来,体会到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的稳定、精确,并易于迁移。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育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一、准确自身定位,主动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整个教学活动实施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推进者.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教学活动的统治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知知识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从属地位,学习能力和素养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和提升.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有效转变.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做到观念上的转变,认真理解领会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内涵要义,摒弃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在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以及立体几何等章节教学中,有效运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到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精神和团结意识.
二、培养解题思想,积极实施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解题思想和学习技能的重要条件.数学问题在表现数学学科的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上的广泛性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效,同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促进良好学习习惯、顽强的学习意志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问题解答的过程是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分类归纳、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等四种主要解题思想的支撑.因此,在培养学生解题技能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和锻炼解题思想,作为学生学习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提供学生分析探究的学习空间,实施学生解题探究的过程引导,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问题解答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如.在解答“关于x的方程 在[0,π]内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问题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分析、探究、解答问题过程中,进行实时的引导和指导,针对学生提出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炼,向学生指出该问题解答中运用了“转化”、“函数”等解题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此解题思想的精妙之处,实现学生问题解答过程中解题思想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问题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始终,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方法的掌握,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注重实践探索,增强创新实践技能
探究实践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新时期、新课标下,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培养目标和努力方向.同时,构建主义学者认为,学生学习素养的构建,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知、不断验证的反复过程进行补充.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内在能动性进行充分激发和挖掘,设置能动探索情境,所提出的引导鼓励学生“观察”、“探究”、“思考”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学习经验和技能,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实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因材施教”“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活动,高中数学的教学亦不例外,因此,教育者在落实教育,面对各方面条件“参差不齐”的学生时,应采取分层教学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中数学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首先,在高中数学课程实施分层教学具备心理学研究依据。毋庸置疑,人的思想认知遵循着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客观规律。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之下,教师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落实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幅度减小,教学效果显著。其次,高中数学课程实施分层教学具备教育教学理论依据。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基础、兴趣、潜力、智力等不尽相同,在接受相同知识之后,产生的效果也不会一致。教育者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保证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有所得。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的落实离不开师生,良好的教学环境、协调的师生关系对于分层教育更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不断地发展。
2.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
首先,正确评估学生,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层。其次,确保分层具备灵活性,每一个层次上都应该包含不同“阶段”的学生,确保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助,进而有效促使学生进步或改变其学习基础状况。
3.制订不同层次的备课内容
首先,要科学把握课程内容,区分知识的难易程度;其次,在备课阶段完成分层教学所要求的任务方案设定,保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充分利用小组讨论模式,使学生在不同的小组讨论不同的问题,进而得出更为全面、多样的答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利用书面总结、发言等形式,体现自身已掌握的信息,进而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衡量教学效果,灵活自身的教学活动。
4.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
课堂分层教学是一种由浅入深的教学,在浅的部分注重基础的扎实,在较深的部分以探究与互动讨论交流学习来完成。因此,在落实的时候教育者应充分把握教学的“双向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逐步完成不同教学层次下所要求的目标,继而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得”。
5.作业分层
作业分层不是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而是给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保证作业涉及难易表浅理解以及与实践各种问题。对作业进行要求,设计“必须部分”以及“非必须部分”,给予学生更为灵活的选择,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习题练习,保证学困生不会“吃不消”,优等生也不会“吃不饱”。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很好地把握了学生是教学工作主体这一思想,利用分层教育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革新了传统教学“一刀切”的教学观念,改善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教学氛围,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有效地缩小了两极分化。
【论文摘要】教师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大社会、大生活融于课堂,为学生的成长、教学服务。本文从新课改视角下对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生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一、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之源
1.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而引出数学问题。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卡通人物——丁当猫的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接着提问:“你们组在丁当猫的哪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生活化的问题,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索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这样,创造开放式、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更能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2.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统计”后,我设计“到校园里统计”的开放式活动课:我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校园里任意地统计某种物体的数量,再把统计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 学生的眼界真是开阔,有的统计香樟树的棵数,有的统计石凳的数量,有的统计花坛的个数……同时,我及时给予他们评价鼓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到熟悉、亲切、真实,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同时,学生有了更多讲、练、议的机会,从而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3.练习设计生活化。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从而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课,面对数字和计算,学生感到乏味、提不起精神。 于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推出“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如果要在我们教室铺上地砖,(提供几种型号及价格)你能设计出一个装修方案吗?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算出教室的面积是多少。(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砖的型号,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和总的钱数。
这样的练习,改变了单调而枯燥的计算,题型比较新颖有趣,并赋予数学以生命,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之本
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生活化”数学教学之“源”应建立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画面,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回归生活,赋数学以灵性。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活学、活用知识,赋予数学知识以生命的灵性。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我注重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并使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我创设“1元能买哪些东西”的活动,并在课前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拿1元钱到商店中购物的情境,然后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购物情况。在这个模拟购物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真实地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和作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用于生活,显数学之价值。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归宿,也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想想做做”第3题,教材展示出一个小小玩具店的场景,柜台上摆放了许多玩具,并标出了相应的价格。图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要求的是他们各应付多少钱?小朋友对玩具店很感兴趣,兴致很高。这时,我不急着让他们解决书上的问题,而是利用这个场景,问学生:“如果你去这家商店,你想买哪两件玩具? 要付多少钱?”问题一提出,学生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并迅速地算出所需钱数。通过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过程富有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数学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经常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设置创新氛围,以此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创新。
1.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重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快快乐乐学习知识,在玩玩做做长才干,获得创新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关键在于“学习问题”的设置,因为“学习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启示点,是抽象的数学教学能否转化为活的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制约因素。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听“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把8个桃分给4个小猴子,小猴都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我这儿只有80个桃子,全部分给40个小猴吧。小猴一听,全都欢天喜地说好!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很快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动脑。如在第五册、第六册中学习“口算乘、除法”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小棒,把分小棒的方法说给同方同学听,在分、说过程中探索口算方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智慧的花朵开放在手指上。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思维与活动的联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以及好动的心理特点,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探索知识,进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最好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
2.数学教学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动手摸一摸,
做一做,试一试,练一练,再想一想,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让学生用山芋切取若干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很多同学是先切一个,其余的再一个一个对照着切;也有同学先切一个长方体,然后把较小的面以较短的棱为标准切成正方体,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他们找到了长方体切割成若干小正方体的简便方法,既完成了任务,又探索出新知。这样的认识过程,远比老师的费力讲解深刻得多,久而久之,学生由操作兴趣培养出操作习惯,从而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这种效果将推动创新能力向深层次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从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起学生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设想、大胆求异、大胆创新,这才能引导学生在探求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好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焕凤.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生活教学化[j].
【关键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学建模;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五邑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JG201401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概率论的基本概念与处理随机现象的方法,在许多的学科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不仅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影响到后续一些课程的教学质量.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和学习的效果都不理想,很多学生反映这门课程难懂、难学.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更无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比较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对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训练较少,学生虽然从课堂上了解了大量的概念、公式和定理,但对于它们的实际用途了解较少,很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而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其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结合专业背景,改革教学内容
在今天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着大学生生源不断扩大的现状,面对着大学毕业生种种就业去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决不应该仅仅定位于传授给学生概率知识,教给他们定义、公理、定理、推论,把他们当作灌注知识的“容器”. 相反,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更应该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领会数学的精神实质,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为此,应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他们现在所学的那些看来枯燥无味但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其现实的来源与背景的. 而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仍以“纯数学”理论为主,普遍没有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没有涉及数学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内容,这不利于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于专业领域之中来解决相关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不少题目涉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如北京奥运会场馆的人流分布,DNA序列的分类、乳腺癌诊断问题、彩票问题、电力市场的输电阻塞管理等问题. 由此可见,概率统计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科学技术都紧密相关. 因此,在课程的某些章节中融入数学建模的内容是完全可行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从每个概念的直观背景入手,精心选择一些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实例,通过这些案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与生动有趣的案例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应适当延伸课本内容,吸取社会、经济、生活的背景与热点问题,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 例如,工科专业应多选与计算机、通信、机械等相关的案例,而经济管理类则尽量选择与工商、保险相关的案例.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既能感受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美妙,同时又能获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运用相关案例,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的讲授方式往往直白地将定义、定理等精确表达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这些经过加工的精练语言往往抹杀了最初的思想. 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课程教学中,可以弥补这种缺点,再现原始思想. 这就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案例. 原始思想一般都来自于某些灵感的火花,或者说某种顿悟. 案例实际上起到了这种效果,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上来,提出自己的思想,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诱导和启发下,往往使得问题的本质浮出水面,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总结和提炼这些闪光的思想.
可以在课前导入时引入数学建模思想.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比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难度更深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更难以接受. 可以在每一节课前采用启发式,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真正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概念,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在讲授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 在理论上,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倡师生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从案例出发, 适当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引出一个相应的方法和理论. 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延伸和扩展知识面,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使授课效果更好.
同时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统计软件,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数学建模思维培养还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手段,要不断地和已有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数学建模思维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 例如,由教师从历年的数学建模竞赛中选择一些优秀论文作为布置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课后研读讨论、讲解,既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又能锻炼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给予总结.
三、利用数学建模软件,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目前课程中的计算都局限于手工计算,而没有教给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许多学生完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后,在专业课程中,面对大量数据,需要运用统计思想方法分析时往往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就是数据量大,计算过于复杂,手工难以实现.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通过将数学模型融入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针对第二种情况增加课程设计或计算机实践环节,结合概率统计案例及统计实践的形式,上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验课题,每次实验时,教师给出所要实验课题的背景、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及实验的主要内容等. 给学生演示一些统计软件中的基本功能, 展示统计方法的选择、统计模型的建立、数据处理以及统计结果分析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统计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完成概率统计的有关试验,完成数据的收集、调用、整理、计算、分析等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软件技术去完成数据建模,让学生逐步提高运用数学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增强学生面向信息时代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改变课堂学习评价体系,课后作业引入建模思想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总学时固定的情况下,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搞专门的数学建模训练,是很不现实的. 但在这有限的教学时段里,逐步渗透和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意识是切实可行的,它完全可以在例题和习题之中加以体现. 布置课外作业为了考查学生.
对课堂内容完全掌握,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把数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几个实际问题,才能达到理解、巩固和提高的效果.
针对概率统计实用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 只有把某种思想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几个实际问题,才能达到理解、深化、巩固和提高的效果. 如测量某年级男、女生的身高,分析存在什么差异;分析下课后饭堂人数拥挤程度,提出解决方案;分析某种蔬菜的销售量与季节的关系等. 学生可以自由组队,通过合作、感知、体验和实践的方式完成此类作业,在参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团结互助的精神. 通过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 数学模型( 第四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激励;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33―02
概率论是数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数理统计结合在一起,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各个学科。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比较抽象,知识的逻辑性及实践性比较强,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自己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情景单调、乏味,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不论用什么方式和风格教学,都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提高自己的理解力,掌握所学的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兴趣激励呢?
一、创造轻松、和谐、活泼的课堂环境
在高等教学中,我们崇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那如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担任主体角色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这需要学生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态,有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有一种积极参与的欲望,而这与一个轻松、和谐、活泼的课堂环境是分不开的。
(一)讲好本课程的绪论课
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的开场白,好比一场晚会的首要节目,对全盘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如何讲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绪论课呢?首先,教师通过绪论课阐述本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讲述本课程的发展历史,使学生在一定高度上对这门课产生宏观的认识;其次,通过绪论课,教师要讲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强调本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的联系,列举一两个实例,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二)用艺术的视角对待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按照程序化的授课方式先讲数学概念,再讲引理、定理,最后是例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将内容一味地进行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反应,失去了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课堂很枯燥,没有一点生气与活力,学生也就失去了课堂参与的兴趣,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因此。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艺术的视角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学内容应该像一条涓涓流水的小溪。环环相扣,从不间断。各个知识点之间有很好的衔接和过度;其次,教师在授课方式上要有激情,能够做到抑扬顿挫,在必要时给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经过了切身的思考和探索,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当一堂课上完后,学生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优化教学内容,搭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抽象的数学理论,然后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具有应用数学理论的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培养最直接的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定义、定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这一点呢?
(一)备课充分
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一门功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老师,而老师的专业素质及授课水平是其中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教师要在总体上把握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揣摩其与上下节之间的知识衔接关系,对相关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把握,并注意所讲授内容在学生专业课中的应用。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之前查阅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及相关文献,使教学内容最优化。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当地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和例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也可以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有代表性地给学生介绍几位数学大师的主要成就及其成长经历,这样可以再现大师们思考、探索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研究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发挥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照本宣科。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所突破,学会借题发挥。同样一堂课,即使是一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讲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与老师在课堂上的发挥是分不开的。在讲授时,教师最好引人与所讲授内容有关的实例并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把它抽象化,引入我们所要讲解的概念和定理,反过来,又用所讲解的概念和定理从更深层次来解释我们身边的例子,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多媒体教学,不但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更加直观可视的形象媒体,还可以避免在课堂上进行繁琐的公式推导,节省时间,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关键词:绘画语言 水彩本体语言 材料 技法 教学
一、水彩画教学的发展概况
水彩画的出现,最早在西方的英国,19世纪到20世纪在英国开始成熟并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水彩画家。如威廉·透纳、康斯太布尔、弗林特、萨金特、佐恩、安德鲁·怀特,在这些画家的不懈努力下,水彩画在西方绘画中不断成熟,发展,壮大。
水彩画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如李铁夫、关广志、李剑晨、潘思同、王肇民等对中国水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始形成了中国水彩画的独特风格,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做出了示范作用。20世纪40到5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水彩画家,以古元、吴冠中、邵宇等为代表。他们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坚持到工厂、工地写生,他们的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但当时的中国水彩还没有摆脱“小品画”的地位,在中国水彩画的地位还不高。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中国第三代水彩画家,他们大多是美术学院毕业,都经过正规的美术基础训练,不仅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还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热爱水彩画,开始向水彩画更为广泛的范围和表现深度迸发,开始改变水彩画在中国美术界“小品画“的地位,为使水彩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经过改革开放,时至20世纪末,21世纪的今天,经过第四代第五代水彩画家的努力,水彩画已形成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全国性的各项大展促进了水彩画的向前发展,使水彩画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是“小品画”,已成为继油画、国画后的第三的画种,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一大批水彩画家,特别是中青年画家,正朝着民族风格和艺术语言的多样化的方向继续前进发展。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点和误区,对水彩语言认识的不清,对水彩画认识特点的不够。水彩画有水彩画的特点,有其基本的绘画方法,水与彩的巧妙结合以及水彩的特有魅力才是画家应该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在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中获得提高,然后在实践中运用并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所以水彩语言的探索是长期的发现运用失败成功的艰辛的过程,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中国水彩画发展到今天,技术手段,形式手段都日渐丰富,水彩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应该有他独特的表现语言,这也是他存在和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保证水彩画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画种的艺术语言,为水彩画所用,使水彩画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并向前发展。
二、水彩语言在教学中的发展样式及特点
翻阅中西水彩画的资料,西方水彩画没有太多的“水色淋漓”的样式,给人更多的印象是深入刻画的能力之强,并不亚于西方的油画。中国的水彩画也是十分精细刻画的作品,但整体上给人的印象是它的诗意和意境。西方水彩画最初是作为油画和版画底稿出现的,后来在素描的基本功上加以淡彩,逐渐形成西方现在的水彩画。它追求的是西方油画的效果,追求的是写实的效果。西方水彩画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效果和油画已没有太大的区别。中国水彩画是由西方传入的,整体上是西方绘画的特征,但是在它传入中国的同时,它的面貌也有所改变。中国水彩画在某些地方继承了中国国画的某些特征和意境。这使中国水彩具有了它的异国特征和民族性。中国水彩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偏重西方的多重写实特征的,在这一领域的代表画家陶世虎先生,代表作品《秋韵》。也有在西画中带有水墨意味的,在这一领域的代表画家侯安智先生,代表作品《人体》。还有偏重水墨画和装饰画,在这一领域的代表画家王涌先生,代表作品《追忆中的蓝色》。线条结合色彩表现的特征,还存在用特殊技法表现“肌理”效果的作品。在这一领域的代表画家赵云龙先生,代表作品《初春的阳光》。
由此可知水彩语言是绘画语言之一,绘画语言是画家通过绘画的训练和实践而产生出来的各种表现方法和绘画技巧,是画家进行塑造形象的手段,它以线条、明暗、色彩、笔触、肌理、层次、空间、虚实及节奏等绘画所有的基本元素来表现作品中的意境从而在各种形式的组合与变化中为画家的绘画进行服务。
【关键词】概率论 数学统计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前言 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被广泛的应用于科学研究、企业管理以及经济预测等多个领域,故而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对学生和社会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于该课程具有体系、方法错综复杂,并且公式概念繁多的特点,进而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地将知识吸收和掌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而,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很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使得部分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了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入挖掘,同时注重智慧的启迪,避免形式化教学。在讲授数理统计知识的时候,老师通过设置合理的题目来达到完成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课例1:(1)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随即与必然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与区别;(3)具体的研究方法;(4)统计的核心任务;(5)具体的应用方法。通过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将每个独立的知识进行串联,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学习的信心,提升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逐渐的培养。
二、提升老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完善知识结构
老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故而为了保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具备熟练地计算机操作知识、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人文哲学知识等。在教学的过程中,用这些知识潜移默化的去感染和陶冶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完成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对SPSS、MATLAB等数学软件灵活应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摒弃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模式,而应该采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研究、辩论和讨论等方法,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应用性,使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判断与决策能力得以提升。课例2:已知某种子一千粒每粒的平均重量约为396g,经过人工培育之后,现在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0例树种进行称量,每粒平均重量为437g,让学生推断好术中的质量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这样老师就可以针对课例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分析:(1)若母树林的种子每粒重396g,求得它的分布规律;(2)样本均数标准化后的分布状态;(3)概率表达式怎样得来;(4)样本平均数值的范围;(5)得出的概率结论。通过这种将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转换,让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被题目吸引,进而很好地发散思维,促进对概率和数理统计知识的掌握,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就必须使他们对知识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同时能够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以及推理,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而并不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中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只会造成知识的大量沉积,却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利用。例如老师在讲授抽样分布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深刻的理解,对概率的基础知识(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事件的概率)充分掌握, 为概率与数理统计学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制定系统、科学、动态的教学评价方法
为了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制定全面、系统、动态、科学的评价内容、评价过程以及评价方法。其中评价内容是评价的关键,它主要包括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解题能力等,借此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对过程的评价主要是指教学成效提升的幅度和速度,并针对反馈的信息,及时的调整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并对学生做出积极地评价,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在评价的方法上,也可以采取实践操作或是实验操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并非以考试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只有结合了多个方面的评估,才能将教学的评价的职能充分展现,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同时,创新能力也逐渐得到培养。
六、注重实践教学
目前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逐渐加剧,使得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了教学的首要目标。而怎样通过概率和数理统计教学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了当前老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创新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思想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而实践就是根本。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做中学”的方式,它独立于理论教学;二是“学中做”的方式,它依附于理论教学;三是“做中思”方式,是一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学中做”和“做中思”的方式上,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如老师在进行参数检验讲解时,老师让学生对比两组数据的差异性,进而让学生合理的选择检验方法(或方差检验或均值检验)。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应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宽容失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七、结语
目前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新生代,促进未来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因此,老师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完善知识结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参考文献
[1]康晓伟.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丁钢教授访谈录[J].现代大学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