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与前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营销
复杂环境下高技术企业营销风险研究
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新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企业营销创新
企业营销的战术策略
提高市场占有率常见的错误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
企业绿色营销与我国对外贸易
我国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的战略选择
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
客户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及其管理
试论企业营销能力的培育与增强
我国企业实施整合营销战略的对策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及其建立与改造
论营销渠道模式转型
论企业的网上病毒性营销策略
对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探讨
浅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市场创新
构造3维市场营销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合作营销战略研究
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营销创新
企业绿色营销探析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决策的神经网络模型
提升中国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客户关系管理
我国科技企业营销体制中的观念导向
新产品试销评价方法研究
论中国转型市场中企业营销的预警管理
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策略
论现代企业分销渠道建设
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企业营销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的合理化研究
浅论"知识营销"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基于环境管理的企业绿色营销对策
试论企业营销战略规划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与战略管理
面对全球竞争的企业营销对策
论企业营销的市场导向
"客户顾问制"与营销创新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发展
21世纪企业营销新理念
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
浅论企业顾客关系管理的核心——忠诚度
对当前企业营销问题的点评
世纪之初我国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绿色营销的探讨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用服务"粘住"你的顾客——略论企业的服务营销
中小企业应确立营销新观念
现代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探讨
可持续性发展与企业绿色营销
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选择
企业营销活动的"催化剂"
供应链企业外部绩效评价子系统研究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互联网技术与关系营销的实现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营销理念创新的几点思考
略论采购成本的控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与模式匹配的研究
论绿色营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如何面对和参与供应链竞争
我国企业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
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研究
客户档案知识的挖掘方法研究
论市场秩序与企业信用
项目管理在组织市场调研中的应用初探
浅析新时期的合作营销关系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设计
论网络营销与企业谋略
论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后的企业营销对策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战略
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营销e化
企业供应链的结构类型研究
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点的增设在企业材料采购中的作用
论企业建立顾客导向营销观念
加强商品审美研究 搞活企业市场营销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分析
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是全球化营销的必经之路
企业虚拟经营的营销战略思考
网络时代企业营销策略整合
浅谈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营销战略
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企业市场策略常见缺陷分析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中国企业实施营销战略的现实意义
信息传递障碍与营销效率研究
模仿创新的特性与营销环境分析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客户关系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现代物流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
销售经理的基本素质
市场细分和定位技术在后发企业的应用
信息系统在供应链与物流系统中的战略价值
"青年文明号"在企业营销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越区销售"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企业营销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提高顾客价值意识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方向
影响顾客忠诚度因素探析
论生产企业对分销渠道成员的管理
信息化、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实施成功的关键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导入与实施
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浅议
论加强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绩效
让客户关系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发展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探析
市场对接过渡期的企业营销策略
无缝营销管理——企业战略联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试论企业分销渠道的创新
企业营销管理研究——"顾客中心论"的企业营销战略
浅谈企业如何控制销售信用风险
上市公司关联购销交易实证研究
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战略
基于知识经济的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
WTO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
WTO与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
营销管理支持系统及其内在运行机制
"差异化策略"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企业物流一体化研究
论内部营销策略组合及其应用模型
论企业物流的营销战略
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发展的理论研究
信息经济中的管理锁定策略及其应用
试论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
论协同合作式的供应链管理
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现代企业如何保证物资采购效果
加入WTO后制造企业销售通路建设的思考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
略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内涵,类型与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视角下的分销渠道整合
客户行为与区域市场渠道策略
企业名牌战略与营销策略问题初探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对策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结构
谈知识营销在企业营销创新中的杠杆作用
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
企业开拓目标市场策略新论
浅析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竞争优势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及道德风险的防范
基于顾客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初探
论现代企业的顾客满意观和顾客资产观
面对WTO中外企业营销落差比较
CRM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实施与应用
当代企业营销策略创新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
论产品的知识营销
方法目的链短化的原因浅析
CRM在药品营销渠道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移动Agent建立企业动态供应链
当前环境变革中我国企业营销理念的转变
中小企业实施CRM方案的误区与对策
WTO与中国企业市场营销
新世纪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
加入WTO对我国企业营销的影响及对策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联合定价决策模型探讨
网络经济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双赢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理论及应用探讨
论网络营销对企业的影响
价格战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
客户忠诚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意义
绿色营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顾客关系管理:对顾客网络及其知识管理的系统剖析
中国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所需条件分析
探究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新型管理模式
理解客户关系管理——谈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意义
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当前企业营销观念及其规则分析
文化营销——企业营销能力构建的战略选择
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创新
创造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顾客价值
顾客忠诚的价值驱动模式
企业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保障机制
新经济下的企业网络与超市场契约
供应链竞争力的厂商均衡分析
绿色营销初探
高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特殊性分析
网络经济与客户的数字化管理
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
组织市场上购买决策者的结构类型与企业的营销对策
论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
论企业营销活动策划的专业化
西方的顾客忠诚研究及实践启示
以企业营销新理念迎接入世挑战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模式与营销渠道变革
企业营销创新的内容和重要性
基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产品定价问题研究
供应链系统的物流规划模式
供应链的自动补货模式及其价值
博弈理论与营销创新
激励机制在现代人事管理中的运用
对客户忠诚创造价值问题的探讨
现代供应链联盟问题研究
顾客满意度中的顾客竞争性评价
建立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想
绿色营销与企业经营策略分析
论企业产品营销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有形产品的服务提供方式研究
顾客价值提升的定位及途径
我国企业知识营销现状与对策
客户关系营销——现代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论营销流程再造
谈企业营销费用分析和会计处理原则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
面向过程的供应链工作流管理研究
企业应对价格战的策略
客户关系管理的困惑与发展
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与对策
借鉴ISO9000的管理思想精髓优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及备件订货问题研究
入世以后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牛鞭效应的危害及其对策
基于供应链战略目标的性能检测指标研究
企业电子商务盈利策略探析
基于企业整体模型的供应链信息流研究
供应链性能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于零部件归并问题的采购策略模型(英文)
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能动作用研究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客户全生命周期利润预测方法的研究
谈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学
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略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产品试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基于资源利用综合水平的采购量分配方法
我国企业间促销管理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企业物资供应与管理改革探讨
信息传递障碍与国有企业营销效率研究
我国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运行
论交易成本与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核心思想浅析
基于机制设计的供应链优化整合决策效应分析
21世纪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
诚信营销与企业发展
企业营销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论关系营销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全球绿色营销趋势和我国企业的策略
试论营销策略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
企业供应链构建与优化对策研究
市场营销战略失误与民营企业"流星现象"
试析企业客户资本管理
关于构建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体系的探讨
阻碍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营销创新——21世纪中国企业营销的必然选择
现代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的对策
VMI供应链系统的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的市场营销
浅析营销适宜度
基于相对熵的营销机会模糊评价
现代企业的物流革命与营销创新
电子商务下企业CRM的实施研究
当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关系营销
企业营销理念与品牌提升策略创新
入世后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营销对策研究
论企业营销形象内在素质的塑造
21世纪企业营销变革与创新方向
过程工业供应链计划调度模型?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
基于客户发掘,客户全面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盈利模式探究
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与实现"两个转变"的关系
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顾客忠诚管理
试论市场营销组合4PS向4CS的转变
VE原理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
质量文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融合作用
客户资源的特征及CRM模式在企业中的实施
企业内部营销及其实施策略探讨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浅析
供应链系统运行评价研究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浅论企业的营销腐败
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
基于过程的供应链重构模式与选择
电子营销与中国企业营销策略的变革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管理;运作支持
供应链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一种,主要针对于跨组织的经济模式进行管理。供应链管理针对于组织之间的交易,并且针对于作业链中作业属性的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控制中,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了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重要内容,其面向价值的特点不断被凸显。在现代化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不断加剧,只有更好的优化自身成本管理,从战略角度上应用供应链成本分析,才可以更好的为企业价值提升创作良好的环境。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意义
现代企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内部成本控制方法已经处于一个相对完善的水平。在企业的成本控制中,提高劳动生产水平对于其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以及极为有限,成本优化的工作只能针对于对供应链成本的管理进行优化。很多企业对于企业自身成本管理的范畴与概念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从生产逐渐转移到了对供应链成本的管理上。首先,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对于产品的最终价格进行控制。供应链是一条价值递增的链条,企业的产品成本随着转移人不断提高。应用有效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在产品流转的过程中,对于产品成本、物流成本等不同成本类别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将最终产品的价格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其次,通过供应链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社会财富节约。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对组织间的成本进行控制,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水平,进而保证各个组织的经济效益。在对于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物流成本管理上,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实现了供应链的物流成本的降低,有效的减少了商品的价值损耗,在降低生产投入的同时,控制了社会财富的浪费,更好的实现更多物质财富的产生,是集约型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后,供应链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且为企业实现自身发展提供新的优势突破点,更好的促进企业的价值创造。供应链成本管理通过对供应链成本的控制,使得企业的产品在于其他产品的竞争中,占有价格上的优势,并且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增值服务的可能,与同类产品的竞争中,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优势,进而完成价值转移,实现企业的最终价值创造。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类别成本与运作支持
(一)交易成本管理
首先,要对于交易的成本意识进行强化。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对于交易成本的有效控制是保证成本降低,明确相关费用使用的重要过程。在企业进行采购、管理以及销售的过程中,要对于转向费用进行深入的管理,并且通过有效的核算与预算的措施,提高企业对于交易成本的控制水平。其次,要针对成本分析与核算工作提出有效的管理手段。在交易成本管理中,只有加强对于成本的核算工作,擦可以有效的保证对交易成本资料的获取,保证资料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针对交易成本的管理上,可以通过相应的二级账户设置,通过分类来完成交易成本核算。再次,对于交易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要进行重视。在进行交易成本管理工作中,对原始记录、相关费用使用规定以及相关回收帐款等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提高对基础工作的执行能力。最后,完善相关预算的控制制度。交易成本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在采购等环节上,交易成本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浮动。另外,相同的商品在交易的过程中,由于销售方式、地区以及顾客等不同方面的差异,也会造成交易成本的不同。因此,在进行交易预算的编制时,要提高预算的合理性,并且针对于市场变化的趋势,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预算编制,保证预算与实际应用相近。
(二)质量管理
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质量管理工作不仅仅在于对产品的质量管理,还需要对交货、客户服务、售后等多方面提供良好的保证。由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跨组织性与跨流程性,因此必须要保证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全面性。首先,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做好产品的市场调查,并且对于相关的工艺、鉴定试制过程进行综合的调查预分析,结合顾客具体需求,制定有效的生产成本控制策略,完善生产的质量管理流程。在销售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合格保证体系,组织高水平的质量检验工作,促进高质量生产工作的开展,并且通过建立动态的质量控制程序,有效的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在制造过程中,要对于采购、生产、维修、仓储以及运输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做好产品的采购管理,严格保证入库产品的质量。对于产品的使用过程要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售前与售后服务质量,并且保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高质量水平的使用效果,并且不断但对于产品的质量进行改进与研究。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从技术水平与服务水平进行入手,做好对用户需求的调研与使用过程的反馈处理。
(三)时间管理
第一,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时间进行压缩。对于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中,管理人员要有效的控制物流运作时间,并且对于各部门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协调,提高内部合作水平,保证业务流程的精简与效率性,减少非增值工序,对于冗余时间进行压缩。只有做好内部物流控制工作,才可以降低返修与停工率,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在企业内部商品物流管理上,要在保证产品设计与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对于物流管理、运输、分销等过程进行有效的优化。
第二,在企业之间的物流管理上,也要积极主动的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通过有效的企业直接的合作,降低物流时间成本,做到企业间的物流压缩。对于企业间的物流网络要进行清晰、科学的规划,对于商品在供应链直接物流时间分布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其中关键环节与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控制,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间物流运作的效率,达到压缩时间,提高供应链效率的目的。第三,要对于合作伙伴关系的时间进行压缩。供应链之间的企业以合作伙伴的关系进行相互合作与运输,因此其合作过程中库存、运输等不同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体供应链的成本,是供应链协调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针对于货物运输的时间压缩时,要保证运输工具的数量,还要保证运输路线的有效与装卸货工作的效率。对于库存管理上,通过采用联合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等方式消除需求放大的现象,为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保证。
三、结束语
对于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中,要从交易成本、质量控制与实践管理三个方面,针对于现有挂历问题进行不断的改进,并且应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构造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体系。只有真正的做好供应链成本管理,并且对于不同类别的成本与运作支持进行深入的分析,才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价值的转化与转移。
参考文献:
[1]王鹏.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03):66-69
[2]谷峰.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浅议[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01):80-81
问题仍存在
第一,安徽省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普遍偏高。
运输成本较高。据安徽省59家(其中工业、批发贸易企业18家,物流企业36家)重点企业申报的2010年度物流统计数据显示,企业物流总费用为93.94亿元,同比增长18.2%,高于物流业增加值4.7个百分点。从费用构成看,运输成本增长最快,保管费用稳步增长,管理费用基本持平。
另外,物流总成本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尽管安徽省物流总成本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2010年比2009年有所降低,但是仍高于全国水平(见表1)。其具体表现为:
包装费用过高。据统计,安徽省制造企业很少对包装成本引起足够的重视,科研投入有限,包装技术落后,包装工业不发达,造成包装成本过高,这样每年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有些包装则过于奢华,造成物流存货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增加。
流动资金占用成本较高。目前,安徽省制造业物流成本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库存成本过高。由于存货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除了增加机会成本外,如果按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计算,更是有大量的资金占用成本,致使物流隐性成本的增加。另据统计资料(见表2)显示,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年周转次数最多达不到3次,2009年比2008年周转速度变慢。
第二,安徽省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组织设置不合理。
安徽省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组织设置混乱,大多数制造企业缺乏系统规划和统一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前瞻性,与社会物流的发展与分工不协调,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割裂开来,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整合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在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的框架下,依然是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难以达到物流一体化组织结构的目标,企业物流中心的构建还有很多困难,内部配送难以实现。
第三,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比较盲目。
现在很多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想方设法的学习别人的先进之处,在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方面采用先进的设备,合理组织运输,加强人员的培训等,但是物流成本降低有限,有的不降反涨,其原因就是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事前未做好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论证,结果是盲目跟风,收效甚微。
第四,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开放程度有限。
近年来,安徽省制造企业不断进行物流整合,加大力度进行物流外包,但是从总体来看,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比较普遍,物流外包比例较低,且物流外包层次也较低。据统计,2008年,安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比例为37.3%,其中运输和配送业务外包占39%,仓储和库存管理外包占16%,销售物流外包占14%。供应、生产、回收、物流信息系统和订单处理等物流业务几乎没有外包。
提出相应对策
第一,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现阶段,安徽省大多数的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的观念,对物流业的认识还仅仅局限在运输、仓储和搬运等单一功能成本上,未树立总成本最低的理念,致使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所以安徽省制造企业必须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充分认识现代物流对于企业的战略地位,意识到物流服务的重要性。
首先,企业要明确物流的地位,重视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利润的主要途径,改变企业以往以规模效益和降低人力成本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的思想。其次,要正确树立物流服务的理念,协调用户和企业物流的关系,做好两者的沟通和协调,并可通过信息传递、利润分成等手段,使两者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双方共赢。第三,企业要树立总成本最低理念。因为物流各功能要素之间是效益背反关系,物流各功能要素个体最优不等于总体最优。所以应把运输、装卸搬运、包装、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个功能要素的目标结合起来考虑。结合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总成本最低。
第二,加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
制造企业供应链是由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客户等各种实体构成的复杂的网络,网络上同时流动着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些实体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制造企业、中转仓库、配送中心、物流公司、零售批发商和终端用户。
作为供应链节点的制造企业而言,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使本企业物流成本降低,还应该考虑整个供应链节点的物流总成本最低。通过实践可以表明,制造企业如果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节约10%以上的管理成本,中型企业可以缩短25%到30%的订货期间,提高10%以上增值生产率,提高15%的交货率,降低3%的库存;绩效好的企业可以提高15%到20%的资产营运业绩,降低15%的库存,与一般企业相比少40到65天的现金流转周期。所以作为供应链链条上的一个节点,制造企业应合理采用供应链的管理模式。
第三,改组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
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徽省制造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分散,物流活动难以协调的问题,必须从改组企业的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现代的企业物流组织结构,即统一的组织结构。企业可以根据作业分布,在凌驾于各作业之上形成一个统一协调调度的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可与企业的订单、采购、运输装卸、仓储、包装等各作业部门直接沟通,统一进行调度运作。
【关键词】 ERP 财务管理模式 优化模式
ERP概念来自美国计算机集团GartnerGroupInc,此集团主要负责评估和技术咨询。此集团提出的一种供应链模式的管理方式:由于新的企业资源计划主要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此集团将管理思想系统化,使企业决策层员工有一个较好的管理平台,可以专门为其服务,提供决策运行资料收集。ERP系统在企业内部主要应用于离散型和流程型等具有混合制造环境的企业。如今,ERP系统的应用范围从以往的制造业逐渐扩展到零售业领域[1]、服务业领域、银行业领域、电信业领域、政府机关领域以及学校等我国事业部门,ERP系统通过将数据库、用户界面、查询语言以及客户服务器结构等相结合,对所应用ERP的大规模企业资源进行了科学且有效的集成。在我国,ERP系统所代表的含义已经和国际含义有细微的不同,其意义在我国远远被扩大。ERP系统在我国用于企业管理的各类软件中,企业应用的所有管理模式软件统统被纳入我国ERP模式意义中。ERP系统跳出了以往传统企业管理边界,从供应链着手,以点及面,从中扩大影响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管理模式是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信息系统。ERP管理模式是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1、ERP特点和功能概述
1.1 ERP概念
ERP整合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从而形成企业一套完整的供应链。ERP系统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管理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思想;同步精产和敏捷制造的工程思想;在事前先计划与控制的思想。若一个企业应用ERP系统成功,将会体现为:集成化软件的运作跨越多个部门;业务流程优化企业结构构建;企业绩效监控能即时反馈[2];管理持续化改善。ERP系统集整合性特点、系统性特点、灵活性特点、实时控制性特点等为一体。企业应用ERP系统,将对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核心管理模式。ERP系统主要特点为:(1)企业销售部分能够与市场更快对接和响应。ERP系统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在内,重点突出了企业供应商和制造商以及分销商之间的联系,同时ERP系统还能支持企业的后勤管理;(2)企业流程的突显。ERP系统通过对工作流实现各部门之间管理的集成,在企业过程重组方面十分便利;(3)ERP系统纳入了产品数据管理PDM的功能;(4)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此套体系可使公司的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与以往相比更为有机地结合;(5)考虑人的因素作用等;(6)ERP支持多种生产方式的管理模式;(7)技术最新,如多数据库集成、数据仓库、第四代语言等。
1.2 ERP主要特点
ERP集合了离散型生产模式和流程型生产模式的基本特点,促使ERP系统面向全球市场时,具有了主导和支持供应链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协调企业各部门管理始终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符合市场需求。ERP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用户占主动位置应用系统,目前ERP系统主要占有以下基本特点。
(1)集成性。
在ERP系统中,企业计划、制造、供销、库存、服务、运输以及项目管理业务都属于子系统,高度集成为ERP总系统。每个业务项目之间的流程操作和管理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在ERP系统中主要体现为一体化管理运作。在ERP系统中可通过财务管理模块与每项业务之间的模块互相连接,使财务管理与每项业务之间互相集成。ERP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主要为财务管理系统。
(2)及时性。
企业应用ERP系统的财务管理将会显示企业每一笔业务操作,并会实时更行相关业务的数据和报表,使企业管理层可根据业务动态信息对企业整体进行监控,并使监控的基础上制定相关决策成为可能。
(3)数据共享性。
ERP系统中的业务活动数据在第一次录入系统后,其它部门的管理集成模块均可方位此项业务活动数据。ERP系统中相户集成的模块可以共享数据,节省了重复录入的时间,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
(4)准确性。
企业所有与经营相关的业务活动都必须在系统按照标准的流程操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准确性,不允许随意更改变换,这样一来可保证财务原始数据的相关信息是准确和独一无二的。
(5)流程性。
ERP系统在企业的业务中覆盖了财务部门、生产技术部门、销售部门、采购、库存、质量以及人力资源部门等各个方面,对其实现高度集成。ERP系统的集成式其关键,常规模块主要是由财务会计、成本控制、自产管理、项目管理、物料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生产计划以及销售分销等所高度集成。
1.3 ERP系统功能模块构成
ERP系统中集成了供应链管理模块、销售与市场模块、分销模块、客户服务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制造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工厂与设备维护模块、人力资源模块、报表模块、制造执行系统模块、工作流服务模块和企业信息系统模块等主要功能模块。此外附加模块还包括金融投资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运输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法规模块与标准和过程控制模块等补充功能模块。
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中于ERP系统,进行全面一体化信息管理。在企业中,一般情况下的管理包括三方面:生产控制方面、物流管理方面和财务管理方面。这三大系统方面本身就是发高度集成体,三大方面之间互有联系以及有相应的接口,在管理方面三大方面能够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从而对企业整体进行管理。另外,随着我国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内部越来越重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ERP系统制造商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其中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ERP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ERP系统紧紧围绕企业的价值链集成了整个企业的物流方面、资金流方面和信息流方面,其特点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深刻影响。ERP系统的实施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角色的转化。ERP系统建立后促使高度自动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建立,会计人员在财务方面对相关财务数据的记载工作将大为减轻,在ERP系统中原始数据都是由业务人员在业务发生时录入,财务系统将其自动化处理,生成报表。因此,财务人员主要工作将从以往的记账变为利用ERP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对企业当前财务经营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其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实施相应控制措施。企业财务人员在ERP系统中可对企业的物流方面、资金流方面、生产成本方面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以配合各部门管理层的发现,帮助部门管理人员分析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解决生产等问题,节约企业资源,提高企业功效率,使整个企业运行机制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我国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态势较为迅速,企业资源规划内容必须根据准确且及时地了解供应链上的动态信息,监控企业经营动向。ERP系统还能提供多种管理性报表和查询功能和易于使用的财务模型和分析模块,能更加全面地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信息来源,为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提供服务[3]。ERP环境下企业的资金管理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其中之一为自动实时生成现金流量表功能,另外则为利用企业内部财务结构量化考核企业的资金流动,从而使企业总部作为投资和集权中心,对整个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运送。在ERP环境下,资金管理模块能及时预警,保证公司顺利运作。ERP可在对企业的管理中体现先进财务管理思想,放在全球化经营方面也依然能支持企业发展。ERP财务管理子系统又集企业关键于一体,这样十分有利于企业财务部门做出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先进的计划,ERP还能控制和决策企业思想。ERP在国际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财务控制平台,能兼容和协调各国当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会计核算上的差异,同时也能将国外财务管理先进方法体现在其中。
3、ERP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选择分析
由于我国每个企业集团产业特点不一样,因此,在其选择的财务管理模式方面也不尽相同。按照我国企业多元化差异,可把企业集团大致定位于四种类型,如单个产品型集中战略企业、纵向一体化产业、横向一体化相关联多元化产业、多元化无关联产业。
(1)单个产品密集型
单个产品型集中战略企业的定位主要是指集团企业或公司,以某项单一产品为投资经营对象,所有经营活动都围绕于这一种产品而开展,以企图利用此产品开辟新的业务市场领域蓝海,开辟市场细分项目或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全面扩大生产和销售此产品的目的。
(2)纵向一体化产业
纵向一体化产业定位主要是指主要公司通过投资或兼并等手段,将供货企业、配件生产企业及销售商等纳入旗下,从而形成从生产到供给至销售等纵向完整的生产销售体系。
(3)横向一体化(相关联多元化)企业
横向一体化(相关联多元化)企业主要是指多元化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后,企业集团在同一产品领域中与他同产品的生产企业类似,但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企业集团可将此类不同类型的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同时放在市场上运营,以达到快速占领各产品领域市场份额的目的。
(4)多元化(无关联多元化)企业
多元化(无关联多元化)企业主要指得是集团公司为拓展产品及服务领域,增加企业收入来源,企业可在多种行业进行不同领域的投资,或者对相关的其它企业形成兼并,最后形成多产品类型的多元化经营局面。
总之,据一般理论而言,集团产业的多元化会导致企业中心分权程度越大,而在于产品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的企业集团,由于其生产经营具有单一性,因此其企业中心易于管理和控制。从上述企业中可以发现纵向一体化产业,其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经营模式比的企业集团比单个产品密集型多出几个领域,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会多出几层财务关系,企业财务管理结构较为复杂,但又由于其产业链条最终都导向一项产品,生产之间流程连接较为紧密,因此企业的权力也较为集中,此类型使用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能体现出集权模式的高效果。面对市场的变化,企业需要决策保持及时性和灵活性,子公司需要具有一定自主决策的权力,才能在不同市场的环境下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ERP模式有利于克服集权过分或者分权所导致的缺陷。在现实中此种模式实施时,ERP系统的广泛应用,落实了企业决策及时性和灵活性,给集团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指明了发展道路。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方式与方法也由于ERP系统的应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满足企业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企业集团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的要求,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ERP系统基础上所建设的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所强调的是财务系统的整体优化,核心在于四大方面,如企业管理集成、信息集成、业务集成和资本集成。
4、ERP环境下集成化财务管理优化模式案例
上海某企业在ERP环境下对财务管理优化模式进行试运行。此企业要求财务部门主动组织财务人员学习ERP系统,加强集成知识信息学习,熟悉模块业务。目前企业大部分财务人员对ERP系统普遍缺乏深入了解,对于ERP上线后的具体财务工作存在疑惑。山东石油公司的财务人员对ERP系统十分重视,其管理层、操作用户以及运维人员等不同对象通过知识讲座和集中视频信息培训等方式进行再教育,ERP系统知识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优化了企业资源配置信息,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
5、结语
综上所述,ERP环境下财务管理优化模式探析具有重要意义,而要从根本上使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必须利用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即要从实际市场环境角度出发,结合企业ERP环境下财务管理优化模式,使财务人员出科学、合理的应用ERP系统,对企业发展进行预测,同时监控企业动态。只有确保管理层决策信息的来源及时和准确,才能做出正确且科学的决策。通过上述分析可知,ERP的主要特点为集成性、及时性、数据共享性、准确性、流程性。其对财务管理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物流方面、资金流方面、生产成本方面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变化为利用ERP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对企业当前财务经营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其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实施相应控制措施。ERP系统的特点落实了企业决策及时性和灵活性,给集团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指明了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萍萍,申铉京,周求湛等.一种ERP环境下综合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28):214-217.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大学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这必然和现实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相呼应,同时也折射出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现状。而我国物流行业的兴起也不过是近二三十年间的事情,因此对于多数国内大学院校来说,物流管理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专业教学历史总体不会超过20年,有的甚至更短。此外,由于国家2009年的产业振兴规划中将物流业列入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而且近年来伴随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的物流快递业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围绕物流产生的问题和事件成为新闻焦点,社会大众对物流业的了解和认识日益深入,普通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
专业新,教学经验不足;专业热门,知识理论更新速度快。这必然导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关系到专业健康成长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下笔者将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就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改革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短视化。培养目标短视化应该是所有国内热门专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只注重当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非常市场化的人才培养观念。先不谈大专院校对企业需求是否真的了解透彻,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关键是热门专业也许在未来的四五年后就会变冷,成为市场需求饱和的专业,这样一种短视的行为必然导致将来学生就业困难,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存在这样的目标短视问题,这将直接导致专业教育急功近利,使得物流管理的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向技工学校看齐,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教学手段和方法又缺乏技工学校的实用性。物流专业的学生感觉自降身价,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教师大材小用,浪费师资力量,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颇感尴尬与困惑。
2.缺乏有效的专业宣讲。物流管理是个新专业,以本校为例,每年的招生计划也只有两个班,但通过调查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是主动选择这个专业的,多数都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而即使是主动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也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更不用说哪些调剂生了,完全是茫然不解的状态。因此如何向新生介绍专业特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方面又往往容易被忽略,专业宣讲要么缺失,要么没有安排资深的物流管理专业老师进行生动有力的讲解,导致部分学生到了大二大三阶段仍对专业学习提不起兴趣,对专业前途茫然困惑,学习积极性不高,有能力的学生干脆转系转专业,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内容多重复。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关键,不仅要用来指导师资力量的配备,而且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习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较新且热门,教学经验不足,过分关注市场需求,盲目跟风,课程设置上又必须遵从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对学分的硬性规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如本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中《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第三方物流》三门课程内容就多有重复,相信这种现象在许多院校中都普遍存在,这也固然和现如今的物流管理教材编制急功近利,互相抄袭,态度不端有关,尤其在各教材的案例引用中内容重复率更高,且陈旧过时。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兴趣低,并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态度和质量产生怀疑,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
4.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物流管理专业面对本科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原因无他,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服务于现实,而大学本科学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物流管理又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深层次的现场管理范畴,更需要实践认知。因此,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策略。但事实是一方面学校缺乏校企联系,相关的教学投入不足,教师缺乏教学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教材编制质量不高,内容重复且知识更新慢,部分理论很快陈旧过时,从而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多以书本知识为限,甚至照本宣科,即使是案例教学,学生也因缺乏实践认知而茫然不知所云,而且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多数案例重复引用率高,学生在不同的课程学习中使用同一案例的现象很常见,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趣,课堂教学效果差。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上述问题,应当普遍存在于把教学作为重点工作的普通高校当中,针对以上问题,本人现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树立高低结合的培养目标。所谓高低结合就是指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要一方面树立更长远和更高水平的培养目标。虽然我国多数普通高校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但并不妨碍其树立为研究性院校输入科研力量的目标,而物流管理专业在许多方面都处在管理科学研究的前沿,如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仓库拣货运筹等等,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应当将这样的目标体现出来,吸引并引导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探索科研课题,同时这也是本科院校和一般性职业技能院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还要设立一个适合大多数学生水平的较低层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但这个低目标并不是向专业技能学校看齐的技能培训和教育,而是从输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入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未来战略眼光的物流管理专业人士和骨干力量。唯有此,才能真正体现出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探讨当中,“教”“学”质量同时得到提升。
2.高度重视新生的专业特色宣讲。大学刚入学新生疑问重重,心理脆弱,此时也是吸收知识增加见闻树立观念的最佳时期,深入有力的专业特色宣讲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选择,至少也决定了多数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学习和努力的方向,这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本专业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特色宣讲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以上我们提出的高低结合的培养目标,体现出专业教育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突出物流管理专业进可占领科研前言,退可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自己的专业,为高质量的课堂专业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理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针对课程设置不当导致教学内容多有重复的现象,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一方面需要大刀阔斧地砍掉片面狭窄的专业课程,如《第三方物流》这门课程根本就是物流这个特殊行业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介绍,不仅知识片面狭窄,而且内容和多数专业课程都重复,学习内容也通俗易懂毫无难度,应当从培养计划中剔除。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学校本身或主管的教育部分对专业的教学和学习有硬性的学分要求,砍掉不必要的课程后怎么办?这就要求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在课程设置中,跳出教学工作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式,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把组织学生参观实习,筹办专业知识辩论赛,设立专业创业计划大奖赛等课外学习活动也纳入到课程设计当中,对于完成和参与这些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适当学分,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现实实践活动中。这样的一减一增,使得课程设置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同时也是和高低结合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4.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内容枯燥一方面反映出教材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手段单一有关。因此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财经频道的物流问题聚焦节目,借以了解我国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建设问题;督促学生自己编制一份物流企业的创业计划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甚至不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承揽校内及周边地区的物流快递业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成功的物流企业,和企业家现场交流;参加各种与物流有关的展览展销会,熟悉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科技能力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现象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教学改革无非是两个方面,即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以上的分析和建议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虽说师资队伍建设和招生质量提升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在具体专业如物流管理方面,仍有其特有的教学特点和规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使得物流管理的本科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优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帆.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8(20).
[2]许岗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物流科技,2010(09).
[3]姚雨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
关键词:地铁物资;物资管理;管理研究;探讨
Abstract: In the material management, detailed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rvice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key point is to strengthen the work of improving work efficienc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in this part, detailed analyze the Metro materials management, emphatically describes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Metro materials procurement and material inventory control,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ed work, and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Metro Materials management.
Key words: Metro Materials; material management; management; study
中图分类号:U231+.3
前言
在地铁隧道车站施工过程之中,相关的物资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方面来讲,地铁物资的供应工作,具有比较强的时效性,相关物资的供应需要很及时的和现场需求相互响应,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之上保证将来地铁的正常稳定运行;另外一个方面地铁物资的管理,涉及到的范围比较的广,其中包括项目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物资的计划、采购、配送、库存、供应、回收等。所以,针对相关的工作,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加强和改进,详细的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且运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合理化的改良,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加强工作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为地铁物资的管理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轨交交通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建设和发展的时期当中,为了避免地铁物资的管理不当而造成相关问题的发生,需要针对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进而保证地铁物资的有效管理。
地铁物资的组织体系
在地铁物资的组织体系当中,主要分为职能体系、业务体系等两个方面:
(1)职能体系;需要严格依据施工标准对钢筋、混凝土等重要物资进行采购:①计划采购,产品对路,价格合理②先近购,后远购,③批量大的物资,必须实行招标采购或者委托采购的方式(并对相关采购、招标合同进行管理)。并且针对地铁施工进度对相应的物资采购以及物资的存储、分配等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预算,同时针对物资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在这一个环节的工作可以很好的控制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之间的资金控制链的关系,另外一个方面,还可以在物资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当中,很好的针对相应的业务关系进行调整和分配,以求达到最佳的控制和管理的效果。
(2)业务体系。物资管理部门,和其他类型的部门之间,存在物资供应关系,具体的表现,在企业的规划以及预算当中,针对各个相关的部门,进行及时的物资供给服务。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为了更好的加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需要针对业务的联系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进行加强,并且在企业的组织体系当中,针对相应的业务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设置专门的生产计划人员、采购人员、仓管员,针对各个岗位进行加强,在业务的管理方面,还需要针对物资采购的计划性进行提高,以便更好的进行物资的供应。
2.地铁物资的采购
在地铁物资的采购当中,主要是满足项目工程进度,用合理的价格,购买合格的产品,在地铁的施工阶段,由于相关的物资管理部门的人员,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工作单位和岗位当中,并且学历、经验等,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物资管理的前瞻性以及科学性等,掌握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之下,还需要针对地铁物质的采购进行详细的规定,使其中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而达到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的目的和效果,对相关管理工作的加强和提高做出积极的贡献。
建起物资采购的预算体系。地铁施工的物资采购量很大,采购任务十分艰巨,为节约成本保证供应,必须建起合理的预算体系,在本体系当中,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针对资金的预算进行负责,针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控制,经过严格的审批之后,才能够进一步的进行实施。而物资的管理部门,则需要针对预算资金的实施计划等,进行负责,力求物资采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地铁物资库存、保管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组织体系以及物资的采购等,有着详细的了解和掌握。接下来,将针对具体的库存有效控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求进一步的加强实际工作效率。
在地铁的施工过程当中,必须保证充足的物资,为实际的工作提供足够的资源,以保证施工进度。同时,利用地铁的物资库存,来达到进行库存转移以及供应方式的提高等目的和效果,进而合理的减少了地铁施工成本。建筑材料的存储和供应,可以优先使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而在实践操作当中,相关的物资的种类较多,同时规格也各自具有一定的差异,还需要针对安全的等级以及关键性的不同,将其进行一定的划分,并遵循“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根据不同规格、型号,进行合理摆放并做明显标志。如水泥,须做好防水、防潮、防结块。再有,随着地铁施工项目随路线前移,所以根据此特点,大宗物资的堆放根据需求量可以调整,以减少二次运输成本,可采取验收成员先签字,工程负责人签字认可,直接送达施工现场,再由仓库保管员根据签字后发票单据,按品种、规格、型号、数量进行二次清点。无论大宗原材料,还是零星辅料都要做到领用合理,流向清楚,手续齐全。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详细的库存量,全方位保证地铁正常施工。
4.地铁物资的配送
由于地铁的物资具有较强的供应空间,所以,针对各个物资的配送制度,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强,在施工过程当中,部门需要一定的物质供给时,要在需求的实际基础之上,集采中心进行合理的配送,针对配送的具体计划、接货的计划以及有效性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来达到物资集采合理配送的目的和效果。
5.地铁物资的发放、回收
物资的发放和回收也是也是施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有效并且合理的减少物资积压,并且降低物资购买的重复性,需要针对物资的共享率进行合理的提升,紧把发放关,做好发放量控制,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做好对单项工程量的实时控制。在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产品的保质期,这点一定要和工程管理人员相互结合,让工人将需要更换的材料收回,找厂家更换,节省工程成本。
6.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
物资管理相对错综复杂,因为牵扯到项目部各部门。由于物资种类过多,对于物资的需求也是一个动态需求的过程,再者物资的存储和使用同样也在变化。如要让物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规范,就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以实现物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行管理,把物资从计划到采购再到入库、使用、回收等每个环节都需录入物资管理系统中去,通过创建管理平台,有效共享信息资源,实现物资管理的有效控制及无缝对接,使交流沟通更加顺畅,提高工作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对地铁物资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层层深入,针对地铁物资的组织体系建立物资的采购、物资的配送以及物资的库存方式等,都进行了深入并且细致的探析,因其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力求更进一步的加强实践中的工作,提升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质量。通过分析整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在地铁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中可以有效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润,确保其物资管理有序进行,以实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起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5
[2]曾祥云。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J].工业企业管理,2004
[3]顾振东.浅谈物资采购中的成本管理[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
[4]鞠颂东,徐杰.采购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规模空前扩张,城市与农村联系更为密切,经济学家研究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使现代经济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紧密,协调发展是最佳经济效益的要求,而坚持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但“城乡统筹”因处在探索阶段,现在缺乏科学统一的内涵,目的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协调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应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经济原则,基于现代“大农业”观,大农业与大工业、大商贸、大物流统一的整体,从布局、结构、区域上构建和优化农业物流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统筹考虑;以城市为中心,联结城市周边城镇,由综合性和专业化物流节点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以城市带动农村,引导城市物流网络向农村延伸,将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置于一个大系统,统筹规划后构建农业现代物流工程;大搞农产品深加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村产业格局,农业办工业,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二、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物流业起步较晚,农业物流运作模式还是传统的模式,相对落后。现有农业物流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发展形势,即当前我国农业物流是:物流数量大、品种多;物流难度大;物流要求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全国统一的农业大市场没有形成。我国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突出。我国两亿多农户,每个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非常小,相当于美国的1/400。同我们的近邻韩国、日本相比也仅仅相当于他们的1/3左右;农产品专营和开放程度不够,多渠道经营,而且市场管理水平落后,“种田难”,“卖粮难”仍然存在;农业市场法规不健全,农产品的分类、分级误差过大,标准化程度低;农业批发市场发展迅速,但组织化程度低;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农业还面临着国内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严峻挑战。
2、农村基础条件仍然薄弱,交通运力不足。一方面,我国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低,偏远农村没有公路,目前仍有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交通运输路线短少,农用专用线欠缺,农用总运力不足;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设施仍然落后;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太低,37%的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农民很难真正承担起农产品市场发展的主体,而目前农业物流业专业人员还未真正成长起来,严重阻碍了农业物流业的发展。
3、农业物流理论研究的滞后,农业物流发展缺乏明确目标的长远规划。没能将一些前沿的理念运用到农业物流上来,例如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数量少之又少,并且规模小、实力弱;信息化和网络建设都很落后,只能提供一些基础的服务,很难提供多方面的增值服务,也不具备对农村物流组织管理的能力。现代农业物流体系要求系统化、环境适应性、网络化和标准化。而我国农业物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仍处于起步阶段,以农民或小农业主的自营物流为主,大部分农业物流主体主要还是由分散、实力小、素质不高个体商户构成。
4、我国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白、缺少全国性布局。农业部、商务部、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财政部等等都提出了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政策措施,但政出多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依然是条块分割、地方保护、行政垄断、政策体系不清晰且可操作性不强;农村物流市场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物流资源丰富但资源难以整合,其结果是农业物流企业数量供过于求,但服务质量又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5、农业物流技术、手段和设备落后,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对运输、储藏、加工和装卸要求很高,而目前我国农业运输设备和技术滞后,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特种仓库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严重短缺,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的现象相当突出。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巷道堆垛起重机等装卸设备数量极其有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和储存等环节,损失率为25-30%左右,发达国家在5%以下,美国仅有1-2%;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可靠性差,信息技术运用不足,尤其在乡村出现断层等,不能有效的进行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工作。
三、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实现策略
1、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支持系统建立和完善。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大力发展,已为农业物流提供喜人条件:国家对农资连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十五”期间95%的行政村通电话的电话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还有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信福工程、新网工程、信息化村示范工程、5520工程、新合作工程、家电下乡工程等许多富农工程。农业物流系统的建设和实现,我国农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支持系统。进一步加大和加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物流政策和法规的系统的构建,建立全国农业物流发展协调机制和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农业物流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农业物流技术的实施运用;建立农业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市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的提高;农业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
2、我国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应按照“政府统筹、市场导向,平台支撑、企业运作”的思路进行构建;结合我国中西部和东部农业特点,结合现代物流发展规律,选准切入点,以加强构建效率和效果;建立城乡一体化农业物流体系,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统筹考虑,构建农业物流的系统工程;完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组建了现代农业物流公司,规划建设物流服务站和一批专业性农产品配送中心,大力推进连锁经营方式面向农村,促进农产品的顺畅流通。加强我国农业物流可持续发展研究:建立专门的绿色农产品物流市场;逐步推行“农改超”和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卫生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卫生质量检测体系,并建立和完善有害物残留超标产品退出市场的机制;提高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技术水平;建立完善有效农业应急物流体系等。
3、依托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业物流园区。目前,我国批发市场已有4000多家,其中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市场约为600家,大中城市70%以上的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流通。目前中国还无法大规模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依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集散,大多数农产品物流中心都是建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内,依靠市场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农产品批发市场将成为带动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根据现有农业物流基地、交通运输、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情况以及农业物流的发展状况来确定物流园区的选址,避免在城市中心地带建设,而应尽可能设在城市近郊,公路、铁路或水运便捷的地方;农业物流园区应该是集农产品集散、交易、物流、加工、信息、旅游、国际经济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充分利用园区的物流结点的集合、联动,推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农业物流园区应用全新的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和知识经济的时念、立足高科技、前瞻性、跨跃式的超前思维,形成农业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实现价值创新、产业集聚、市场辐射和创造新利润的功能。
4、构建高效价值的农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现代农业物流管理是一种农业产业链集成管理,物流承担方从系统角度综合考虑农业物流的各个环节、各项功能为农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提供增值服务。农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应该充分利用农村合作组织、物流主体建立工农协作物流,共享物流网络,解决现我国农业物流分散、农户分散等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的各个参与者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要综合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从而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业生产者及农产品加工制造商—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现代农业物流运作模式,在该运作模式中,农业生产物流要求向前延伸至农业供应物流运作过程,向后延伸至农业销售物流环节,使整个供应、生产、流通过程协调起来,形成农业物流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即以农业生产者及农产品加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建立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批发商和零售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多边共赢的运作模式。
ERP软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将企业的生产、原材料、质量、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信息集合到一个集中的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在业务部门之间的无缝连接。财务会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部门,任何业务发生都必须反映到财务会计上,ERP的实施对企业运营带来的影响,首当其冲的体现在财务会计上。DaveDesormeaux(1998)认为企业导入ERP系统,首先受到影响而且所受冲击最大的莫过于企业的财会人员。为企业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服务的管理会计,在ERP环境下要适应管理理念和业务处理上的变革,是如何进行演变的呢?本文将研究视角锁定在EPR实施对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
二、ERP系统的特征
ERP系统是由GartnerGroup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应链管理,推论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时提出来的概念。随着时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ERP有了更深的内涵,根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的定义,ERP系统是一个财务会计导向的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企业资源(包括采购、生产与分销、运筹作业所需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规划,以扩大整体经营绩效、降低成本。Granlund和Malmi提出ERP系统是一个整合的软件包,控制着公司所有人、财、物和信息的流动。
(一)标准化程度高
ERP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将最佳实践(bestpractice)整合到软件系统中,给出特定业务场景下的最佳业务流程,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同时ERP系统的标准化还反映在业务数据的编码化上,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数据管理,首先就是需要规范数据的定义,形成一套有效的编码体系。ERP系统的实施,就是要根据ERP系统的标准化配置需要,来收集和整理数据,形成ERP系统能够接收的有效格式,然后导入到系统中,实现对业务数据的管理。EPR系统的标准化一方面降低系统之间接口的困难、提高实施成功率,另一方面又会提高客户化的难度。而要与企业独特的行业背景、组织结构、业务内容要相结合,成为企业管理和控制的系统,必须进行客户化。标准化程度越高,客户化的困难越大。如SAP系统的实施,由于系统功能强大、复杂性高,为此还产生了SAP实施咨询行业,专门为实施SAP的企业提供实施技术咨询服务,降低实施风险,提高实施的成功率。
(二)流程导向
大型的ERP系统,如SAP系统的实施,都有自己的实施方法论,而且在实施咨询方合作下实施。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首先要勾画出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并且根据行业最佳实践来设计未来流程、确定企业的未来蓝图。根据蓝图来进行模块配置,实现系统的客户化。以流程为中心而不是职能为中心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循环时间的减少和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同时带来了工作方式和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变革。所以,伴随ERP实施的同时,企业需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三)集成性高
ERP系统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含很多业务流程,每个流程都是根据最佳实践设计而来。所有模块又紧密集成在一起,使用者可以获取业务方方面面的即时信息。集成性,意味着数据从业务发生点录入系统,与该数据相关的、其他部门的业务数据就同时的、相应地发生变化。在业务流程中,前一工序的业务对后一工序的业务虽然可能归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相互依赖性和一致性非常高,这就意味着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要求非常高。在业务模块基础上,ERP系统运用工作流(workflow)技术,将整个价值链上的业务连接起来。信息的整合,不仅是公司内部的信息整合,还可以是整条价值链上信息的整合。即ERP系统的集成性,不仅是业务流程上的集成,还有供应链、价值链上的集成。
(四)复杂性高
ERP系统涵盖了企业业务的方方面面,从采购、物料管理到生产计划、库存仓库管理,到销售分销管理,从人事行政管理到财务管理、决策支持,无一不包容其中。同时,业务流程导向、集成性高的特点,决定了ERP的实施必然伴随着技术上、业务上、管理上、行为上的变革,这些都提高了系统的复杂性。
三、ERP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变革分析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将企业经营数据转化为与管理相关的、有用的信息。ERP系统的实施打破业务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推动企业经营数据的便捷流动和快速获取,在这种环境下,管理会计是如何变化的呢?Scapens通过对美国一跨国大公司欧洲分公司的SAP实施进行纵向研究,发现管理会计的角色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常规性工作的减少;生产线管理者具备了财会知识;信息更具前瞻性;管理会计的角色更为广泛。虽然没有明显的特征说明这些变化是SAP驱动的,但是SAP的特征———集成性、标准化、常规化和集中化———为这些变化创造了机会,并推动着这一变化的实现。笔者从管理会计的行为和行为人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变化。
(一)管理会计行为的变化
1.常规性工作减少
ERP系统的集成性意味着数据从系统的一个点录入,整个系统的相关部分就会自动进行更新。会计信息不再是传统模式下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一笔笔记录,将业务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而是直接在业务发生的点上进入系统,业务数据更新的同时会计信息得到更新。ERP系统代替管理会计人员完成会计数据收集、记录、存储等此类繁琐而常规性的工作,管理会计的常规性工作减少。管理会计人员要处理的日常事务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分析而不是日常性工作。Gary对300名CMA(加拿大管理会计协会)成员的调查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会计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多;80%以上的管理会计时间用于信息的分析和参与决策,而且大部分被调研者认为,未来三年中,这方面他们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2.工作业务量由“杠铃型”转向“均衡型”
在国家财务处理业务周期性的影响下,传统财务会计工作业务量呈杠铃型,月初和月末工作量大,而且经常要加班;而月中则比较平淡、空闲。“事务驱动”的管理模式,使得业务信息在业务发生时就进入到ERP系统,并立刻反映到财务管理系统,会计的业务量向日常转移,月末、月初只是对涉及总帐的业务进行过账处理。财务人员的工作业务量实现均衡化。而且,月末关账后的账务处理时间也由原来的10天半个月,缩减到现在的一天两天。
3.会计知识走向分散化
ERP系统本质是一个OLAP,管理者可以在终端通过任何一台PC快速、一致、交互地存取企业业务信息,而不是等着管理会计提供会计报告。这就带来了会计知识的分散化———会计信息获取和处理是分散的。ERP系统,如SAPR/3根据组织结构设置成本中心来进行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可以控制到个人、到职能部门。Burns指出随着ERP系统的实施,一线经理需要在财务上对自己部门的运作情况负责,成本管理的责任从会计部门分散到了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经理一定程度上担任了以往会计人员的工作———如预算、绩效分析,他们虽然不是会计但是必须拥有一定的会计知识。ERP系统是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前一工序的业务对后一工序的业务虽然可能归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相互依赖性非常高,打破了传统的职能部门边界,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显得非常必要。职能部门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变化,对组织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定位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系统的集成性迫使单个部门的个人必须去理解其他部门的业务,特别是管理会计人员,从传统的记录员转向企业内部咨询师,需要对整个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为一线经理提供支持和服务。
4.由“会计中心观”走向“服务会计”
ERP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会计的“会计中心观”,而是强调以客户为导向、“服务会计”的思想。在企业的人、财、物、信息四大资源中,资金流已经成为引导其他资源流动的关键,会计部门是引导和监控资金流的职能部门。在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中,所有业务的会计凭证都在财务部产生,会计信息的采集都集中在财务部门,是“会计中心观”。ERP系统的实施,会计信息的采集前移到业务部门,业务数据进入ERP系统的同时,自动更新到财务管理系统,会计处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管理会计的会计核对功能削弱,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服务、提供定制化的会计信息,将成为管理会计的工作重心,体现“服务会计”的现代会计理念。同时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业务流程必须服务于客户,会计流程作为业务流程的一部分,最终必将服务于客户。
5.会计信息的预测能力要求提高
Burns对管理会计实践变革的研究发现,在英国企业中,虽然财务预算还是会计的工作,但是一线经理需要自己来做滚动预测和年终预测。而且随着管理者成为企业经营运作信息的真正使用者和提供者,越来越强调会计信息的预测功能。Cooper提出管理会计在ERP实施环境下,不再只是提供历史报表,而是积极提供即时的成本信息,根据动态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做各种预算。
(二)管理会计行为人的变化
1.管理会计的角色扩大化
会计的角色已经从纯粹的记录员,扩大到更为活跃(active)、业务导向的角色。ERP系统代替管理会计人员完成会计数据收集、记录、存储等此类繁琐而常规性的工作,管理会计从传统的记录员转化为企业的业务分析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日常业务处理中,成为管理团队的一员。Scapens对BM欧洲公司的SAP实施项目研究中发现,管理会计扮演的角色不断扩大,而会计职能却不断削减,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会计知识的分散化,对管理者的会计知识提出了要求,管理会计可以依靠自身的会计优势为其提供帮助。Scapens在对英国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不知道系统中存在哪些信息,如何去获取这些信息,管理会计就承担了内部咨询顾问的角色,为管理者提供支持和建议。Burns对15家英国公司的行业调研发现,以往属于中心会计部门的会计,现在都分散到各个操作层次,直接为管理者提供支持和建议。Kaplan指出,管理会计应该参与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实施中,从传统的记录员转变为企业关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Caglio对意大利中型企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调研发现随着ERP系统的导入,由于会计人员对系统中流程的展现方法非常熟悉,能够确定系统参数的标准,原本由信息部门的人员对系统进行配置和管理负责,转而由会计人员来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的信息流。Granlund认为企业运行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财务人员需要处理的日常事务越少,业务量的降低,意味着部分财务人员的工作转向分析,部分财务人员将被裁员。MarkCross认为信息技术带来的业务处理系统,特别是ERP系统将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者繁琐的记账工作中解脱出来,由企业经营活动记录者转变为决策制定者,将财会人员从经营活动的后台推向了前台,财会人员的角色发生了变革。
2.复合型会计的需求增加
Cooper在对美国保健行业和日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案例研究中发现,成本管理日益提升的重要性带来了管理会计日益提升的地位,但是企业对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将降低,而对管理会计的需求却增加。这里的“管理会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会计,而是具有高级的系统设计和实施技能、变革管理和战略,以及高级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知识的“管理会计”———复合型管理会计。复合型管理会计的工作技能不仅包括IT、沟通、战略决策,还包括团队工作的能力。这不仅仅意味着管理会计需要减少处理传统会计业务的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解产品、流程技术、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市场和战略;同时意味着他们需要作为内部顾问为一线员工提供建议和支持,而在这以前他们是作为独立的监督和控制人员。Gran-lund对芬兰10家实施ERP企业的行业研究表明,从ERP实施经验来看,会计人员需要对业务、管理和会计流程非常了解,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技巧。一方面,管理会计人员需要了解ERP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清楚各个表单所包含的会计信息,同时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知道如何从ERP系统提取出相关的会计信息,为一线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3.教育培训走向多元化
Burns对英国管理会计变革研究的总结指出,只有那些具有高级的系统设计和实施技能、变革管理和战略,以及高级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知识的管理会计,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管理会计对业务流程的理解,提高商业敏感性,能够将对商业的体会与会计度量方法结合起来,与其他绩效指标结合起来。同时管理会计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会计,不仅仅需要解释如何利用常规的管理会计技术,而且还需要解释信息源和决策制定的技术。而且,教育必须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反映管理会计的角色变革。
四、结论和研究展望
本文在分析ERP系统特征的基础上,从管理会计行为和管理会计人员两个方面分析ERP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变革。管理会计行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管理会计常规性工作的减少、工作业务量的变化、会计知识的分散化、会计模式的变化、会计信息要求的变化等方面。管理会计行为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管理会计角色的扩大化、复合型会计需求的增加、管理会计教育培训的多元化。
本文只是对ERP环境下管理会计的演变进行了逻辑分析,给出了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后续的研究可以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针对国内实施ERP的某个企业,纵向研究管理会计在ERP系统导入前后在行为和行为人方面发生的变化,作为对本文的一个验证。可以与国外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国家ERP实施对管理会计带来的变革影响,有什么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ERP系统,国外软件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SAPR/3系统和Oracle10i系统,国内是用友的U8和金蝶的K/3,软件系统的成熟度不同带来的管理理念和业务流程的变革程度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实证来对比研究ERP系统的不同对管理会计变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ERP系统的实施,如堪称ERP典范的SAPR/3系统的实施,都是分行业、配置了行业最佳实践模版来实施的,可以通过横断面的实证调查,来分析不同行业对ERP系统实施给管理会计变革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对标一流;管理提升;对策建议
2020年7月末,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为期3年的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提出围绕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和信息化8个重点领域,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龙江森工集团作为大型国有公益性企业,担负着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林业投资的职能,与省内其他出资企业相比,在开展对标一流行动中有其独特性。该文拟从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对标一流行动的最新工作要求入手,针对龙江森工集团对标行动推进过程中存在或可能面临的重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最新工作要求
2021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国有重点企业创建管理提升标杆活动方案,自2021年至2022年底,要求国有企业从基层企业、专业对标领域和企业集团3个层面,分层分类总结提炼管理提升成功经验,统筹考虑企业所在行业、层级和管理类型,聚焦管理能力突出、管理特点鲜明和影响力较强等特点,创建管理提升标杆企业、标杆项目和标杆模式(“三个标杆”),打造一批管理提升的样板和尖兵[1-3]。
2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对策建议
按照国家对标一流行动工作要求,结合集团实际和特点,围绕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和信息化8个重点领域,提出如下建议。
2.1战略管理方面
在战略管理方面,针对集团所属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着战略管理意识不强、投资决策不科学和主责主业不突出等问题,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下发的对标工作方案要求,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科学谋划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和业务结构,强化投资管理和主业管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主责主业集中,严控非主业投资,提升出资企业战略管理水平。(1)强化战略引领,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积极谋划森林食品、森林旅游康养、森林农业和两新产业项目,利用基金和风投手段,优化产业布局。(2)紧紧围绕集团发展战略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按照“打造标准化、市场化、智慧化、专业化一流生态产业航母”的战略愿景,科学谋划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业务布局等顶层设计。(3)有效聚焦和整合各类资源,加快非主业、非优势剥离,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主责主业集中,在主业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布局上更加协调,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市场适应性进一步加强[4-6]。
2.2组织管理方面
在组织管理方面,针对对标方案和出资企业管理实践中可能存在的总部定位不清晰、机构设置不匹配、授权放权不充分、流程运转不顺畅和管理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所属出资企业明确职能定位,科学设置组织架构,分类开展授权放权,激发各级企业活力来提升集团运营效益和效率。(1)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林业投资3大功能定位,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健全授放权清单和管控清单,开展“管理三问”活动、“清单化”督办问题整改等。(2)明确组织定位,科学设置组织架构,探索推行“扁平化”“大部门制”“项目制”管理,对具体实施单位给予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授权放权,强化各分公司的职能,全面激发企业活力[7-9]。
2.3运营管理方面
在运营管理方面,面对所属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不强、成本和质量管控不到位、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所属出资企业树立精益管理理念,加强现场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升运营管理能力。(1)推行全岗位职责量化考核,用市场化机制促进精益化管理,加快智能化建设、现场管理,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2)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投资项目盈利预测机制,健全完善成本核算体系,细化分解工程成本,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集采平台。由集团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项目创效能力。(3)实施项目投资的全周期管理,完善事前评估决策、事中审计监督和事后考核评价等机制,提高投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0-11]。
2.4财务管理方面
在财务管理方面,针对可能存在的“两金”规模较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和资本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构建一体化财务管控体系,强化“两金”管控、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升财务管控能力。(1)搭建财务一体化管控体系,实现业资财税业务一体化管理,在集团各级子企业中全面推广财务共享中心业务,将“两金”压降列入绩效考核指标,加强固定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管理等。(2)压低带息负债规模,积极开展资本运作,推动开展发行永续债、优先股等资本工具,引入战略合作者,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流动性和回报率。(3)通过加强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和成本费用控制,实现银企直连,减少“两金”占用,优化“资金池”、“票据池”管理等措施,不断深入推进资金精细化管理,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
2.5科技管理方面
在科技管理方面,针对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效率不高、科技领军人才不足和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强化新兴技术和战略必争领域前瞻性布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出资企业的科技管理能力。(1)编制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台账,组建科技研发办公室,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设集团科技创新奖,完善激励制度,与哈工大、东北林业大学开展科研合作,打造国家级产业孵化器,加大科技企业培育等。(2)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提前介入、定向科研,做到“项目出题、科研解题、按时交卷”。立足打造“数字森工”,与大数据龙头企业合作,试点推广业务流程数字化,以点带面、积累技术、培养人才,逐步实现项目管理数字化[12-13]。
2.6风险管理方面
在风险管理方面,针对出资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内控体系不完善、合规管理不到位和责任追究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健全合规管理制度,推进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等方式,提升出资企业风险防控能力。(1)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依法治企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合同管理,将合同管理流程嵌入集团OA系统等。(2)优化核心管控流程和管控机制,持续推进风控、合规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升风险防控力度,规范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行为,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2.7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针对出资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清晰、三项制度改革落实不到位、人才队伍活力不足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健全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等方式,提升人才队伍素质。(1)深化三项制度考核,完善制度体系,实现集团公司所属单位达到改革标准;(2)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完善职业经理人选聘工作,畅通职业经理人和管理干部身份转换通道,强化契约化、市场化和考核退出管理,推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同时,严格兑现薪酬考核和续聘解聘,优化薪酬机构,提升绩效薪酬占比;(3)加强各类人才库建设,制定实施“森工英才”计划,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系列制度政策,选优配强企业领导班子[14-15]。
2.8信息化管理方面
在信息管理方面,针对信息化管理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与业务“两张皮”、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够、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建议集团通过引导出资企业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促进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出资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和预算管理系统,推动预算管理和业财融合,提升成本费用利润率,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利用互联网集采平台,降低采购成本[16-17]。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