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校长对推进家校合作工作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在当前的价值与意义。也有的校长号称自己的家校合作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是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家校合作仅仅限于家校合作的浅表层次,并且效果也是流于形式。闵行区家校合作方面工作做得精细、缜密,但是也仅是在家校合作的浅表层次将工作做到了极致。也有的学校的家校合作进入到深度合作阶段,但仅仅是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可见,上海市的家校合作工作尚处于各校随意无序发展状态。眼观国内则发现,南京市早在2007年就已经在全市推行深度家校合作,山东省在2011年年底将在全省范围内完成深度家校合作工作;香港在2012年也将全部完成深层家校合作的推进工作;台湾的深度家校合作也是开展得有声有色,2012年3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各中小学深入推进家校合作。放眼国外则发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早在90代就已经开始了深度家校合作。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作为家校合作项目组研究成员,笔者认识到,中小学校长对于家校合作在认识上、态度上的一些误区对于推进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有必要对家校合作的内涵以及价值取向进行澄清,以便推进家校合作工作的进度。
一、明确“深度家校合作”的内涵
为推进深度家校合作项目,首要的工作是统一大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让大家明确教委推进的家校合作是何种合作。因此,明确家校合作的内涵是前提。
1.家校合作的内涵与层次
家校合作主要包括家长为子女主动参加学校教育和学校为学生主动培训家长两个方面,其实质是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与学校的教育事务,一是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即抱着个人目的,为了自己孩子的教育进行的参与和抱着为了大多数孩子的目的,为了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参与。根据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深度,家校合作可以分为浅层次家校合作、初步深入性家校合作、深入性家校合作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在家校浅表层次的合作中,重在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和学生学习相关的活动,让家长充当教育者,强调家长应该配合好学校教育,这实际上是家庭教育指导,是传统的家校合作比较重视的领域。这种家校合作方式由于需要教师具有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知识体系与技能,而一般教师通常缺乏需要的技能,加上时间与精力的限制,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实践领域也很少见。其次,家庭教育指导是一种封闭式的以学校为主体的家校互动方式,家长没有机会融入学校组织,是学校的局外人,这种家校合作不能引发学校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我们称之为表层合作。第二,在家校初步深入性合作中,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如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就自身经历给学生作非正式报告,或者学校利用家长资源开发相关课程。很多重视家校合作的学校目前都在进行这样的尝试。这个层面的合作中,家长的参与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小孩,而是为了更多的孩子,我们称之为“中度合作”。第三,在家校深入性合作中,家长为子女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与学校组织内成员一样可以享受决策权和管理权,且更多地是以学校整体的发展为出发点考虑问题,而不是只考虑自己子女在学校教育中的成长得失。在这种合作中,学校管理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称之为“深度合作”。家校合作的层次如下图所示。
2.“深度家校合作”的内涵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深度家校合作是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体包括家长对学校重大事件的知情、家长参与学校重大事件的决策、家长对学校教育过程的监督、家长对学校教育结果的评价。
上海市要推进的家校合作是深度家校合作,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目的是为了改革学校办学模式,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最终目的是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意义的校长应该澄清自己的模糊认识,端正态度;在浅表层次探索家校合作的学校应该及早转型到深度家校合作的方向上来。市教委将大力推进该项工作,校长们应该审时度势,及早将深度家校合作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二、提高认识,转变家校合作观念
家校合作是不是仅仅因为上级部门的推进才具有了被执行的理由?还是其本身就具有正当性与实践合理性?不认识到这一点,家校合作工作将陷入被表面化实施的境地,因此,澄清深度家校合作的理由是十分必要的。
1.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
学校教育权本质上是父母教育权的让渡,家长是儿童权利的自然监护人,国家是儿童权利的最高监护人。这就意味着父母教育权的转移不可能是全部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并不意味着父母教育权被剥夺。此外,学校教育的结果由学生家长承受,作为儿童监护人的父母有责任和权利维护儿童受教育方面的利益(包括学校教育)。父母对未成年人不可分离的监护责任和义务决定了父母参与学校事务的正当性。
其次,家长除了为人父母,也是社会的公民,监督政府行政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具有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政府运作的权利与义务,所以,父母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具有合法性。
因此,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学校应当改变过去面对家长时高高在上的态度,不要认为家长是学校的“配角”。学校首先要本着一颗平常心,改变“因为怀疑有问题,才要监督”的偏执想法,积极接纳家长“监督办学”。
2.从政府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能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
目前,政府职能改革正在从“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型,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满意度,已经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追求。提高服务的满意度的关键在于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因此,吸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创设家校合作的对话平台,使得家长可以对学校工作发表意见,有助于增强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可以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
3.从学校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
现代学校制度是切实保障受教育者权利的制度,其核心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的显著特点是服务意识的树立,以及管理模式的民主化、社会化、开放化。集权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忽视组织与外部非官方团体(如家长)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相互往来,认为学校应该尽量不受外界影响,倾向于把学校与环境的联系减少到最低程度。相反,民主开放型的管理模式则比较注重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认为教育机构是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组织,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随时向社区展示自己的成就。可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要求,也必将推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立、健全正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目前,许多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或者家长会等家校合作的组织形式,但是,这种家长会的召集人是高高在上的学校,一般在考试后举行,家长会俨然成为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的“告状会”和考试成绩的“新闻会”,是教师的“一言堂”。家长会内容狭窄且深度不够,交流渠道单一且缺乏连续性,组织机构不够完善,这种家校合作多流于形式。
因此,推进家校合作必须首先成立组织机构,使家校合作工作走上有序发展轨道。各区县教育局要建立、健全区域内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成立全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管理机构,委派专人负责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管理、组织、协调工作。同时要求各学校成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人数为2人,1人为主席,1人为副主席。年级家长委员会人数为4人,一人为主席,3人为副主席。校极家长委员会人数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但人员结构必须包括: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并且家长必须是不同性别的孩子的家长。家委会成员由家长选举产生,以便于家长委员会真正为家长代言。并且规定学校的校务委员会中必须要有家长代表,家长代表的选举标准由家长们自己制定。
四、明确家校合作各执行机构的权利、责任的内容与深度
对于人类行为而言,无非是可以得到什么,必须付出什么,即权力与责任。因此,该项工作的推进必须明确相关组织机构的责、权、利。
1.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
对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而言,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新型家校合作的推进工作;其次,各区县督导室必须将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纳入学校督导、学校考核的范畴内。对于区级家长委员会管理机构而言,其职责是对全区校内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组织、管理。并且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及时处理学校家长委员会反映的各种情况。
2.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权利、职责
(1)家长委员会对学校重大事件具有知情权
学校向家长委员会提交书面工作报告,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委员会的报告工作。同时,学校应该及时将近期的教学、课题及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家长进行通报,使家长对学校的全面工作有及时而全面的了解。
(2)家长委员会对学校重大事件有建议权
在重大事件上,学校必须召开会议,听取家长建议,必须对家长的建议作出回应,该采纳的采纳,不该采纳的必须作出书面说明。家长委员会不满意学校的处理意见,可以向区级家长委员会汇报,由区级家长委员会决定最终处理意见。
(3)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具有监督权
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自己的组织结构,负责接收家长对学校工作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并负责与学校沟通。对家长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建议,学校必须作出回应。
(4)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具有评价权
家长委员会有权组织家长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对于测评中满意度低的项目,学校必须作出回应。其中,每学年组织教师满意度测评为固定项目,必须实施,学校对那些满意度不高的教师的处理、整改意见必须提交家长委员会。
(5)家长委员会具有向上级家长委员会管理部门的报告权
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处理意见不满意,经沟通后仍不满意的,有权向区级家长委员会管理机构上报,有权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6)学校及校内三级家长委员会具有沟通信息的责任
学校应该具有校级委员会、校内家长委员会保持经常性联系的工作机制,学校对发现的各类问题信息、建议、意见及时沟通、及时汇总,及时作出回应。
3.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职责
(1)学校组织家长成立各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2)学校为家长委员会提供办公场所
(3)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主体,学校要同家长委员会一起制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章程、制度
包括学校向家长提交报告、通报学校教育情况的制度,学校接受家长委员会质询、建议的制度,家长对学校全面评价的制度,家长参与维护师生权益的制度,学校课程对家长开放制度,加强学校和家长沟通协作的制度。
(4)学校积极支持家长委员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学校管理 管理智慧 管理艺术
说:“所谓智,便是指人们的聪明智慧,所谓谋,便是指人们对问题的计议和对事情策划。智是谋之本,有智才有谋,所以智比谋更重要!”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不是事必躬亲的力气活,也不是人盯人的劳苦活。管理学校,讲的是智慧。没有智慧融入的管理,只能是疲于奔命的管理,是只能事倍功半的劳作。
学校的目标是育人,育人牵涉的是方方面面的工作。不讲智慧,不注重统一协调与协作,那么,教育就最终会成为害人的工具。因此,学校管理必须融入智慧,对学校的发展、师生的成长进行切实规划,扎扎实实地执行,智慧地反思,使规划执行有力,执行有果。拉罗什富科说:“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管理者千万别放弃用智慧管理学校。
1.以人为本
学校要想做到智慧管理,首先要尊重、关心、信任每一位教师。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学校承前启后的重要力量。只有教师切实发展,才能真正贯彻管理者的思想,执行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的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由于每位教师的个性、生活阅历、性格、情感等存在差异,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存在差异。学校应帮助教师挖掘潜能,为教师的生命成长提供可能,学校尤其要重视人文管理,重视情的投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可能,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
对教师管理,必须融入人性,融入智慧,让他们树立信心,用自己的努力工作促进学生的成长。在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深入一线,多多了解教师的个性特长,真切把握教师目前的教育教学处境,善于“给猴子一座山,给巨龙一条江”,搭建成长的平台,一是让他们的特长有所发展,二是通过其特长的发展助力学校的发展。很多时候,发展教师的个性特长,反过来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使教师对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反过来培养教师对教育的责任感。同时,管理者智慧地对教师进行管理,还在于鼓励教师拥有良好的心态,引领他们以平常心对待教育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思考这不和谐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教育的幸福。教师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更便于管理者落实管理目标,提高管理能力。
2.集思广益
“集思广益”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
以人为核心的学校管理,立足发挥广大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除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外,还非常重视通过各种途径集思广益,汇集教师智慧,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每个班子成员发挥聪明才智,在涉及学校的重大事务和决策时,能提出建议。校长应建立行政议会制度,通过行政班子成员的定期聚会交流,碰撞思想,凝练智慧。校长对集中起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筛选,或交由班子群体讨论,从而获取更接近于学校实际的管理方案,使学校的发展少走弯路。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切勿搞个人英雄主义,不要以为自己是校长,是能人,可以主宰学校的一切,自己的一切思考、一切做法都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永久执行。抱有这种思想的校长,注定前途灰暗,注定会让教育走向失败。学校不是校长一个人的,校长永远不能孤芳自赏地管理,不能顽固地执行所谓的计划,不能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校长在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
3.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根本来说,是集体众人之力,又接受众人的监督,使管理公开透明,行事公平公正。校长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地对管理思想进行传播,协调校内各部门各类人的各种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目的。
学校的发展满是动态与艰巨的,学校的工作满是繁重与复杂的,这都要求管理者多多思考,抓住民主管理的切入点,敢于放下身子,不搞特殊化,尊重职工(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差异、不同的意见等),与他们平等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民主管理成为学校的需要,成为全校上下的需要,自然才能激发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意识。
4.有效沟通
善疏则通,能导则安。校长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管理者,而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沟通者”,主动走到师生当中去,在与师生沟通上下工夫、花力气、做文章。校长如果能把“有效沟通”融入到骨子里,能够和师生多交流,就能够及时掌握各种信息进行规划、决策,就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就能够凝聚起全校上下的意见,管理目标自然就会落到实处。在学校管理中,作为一校之长,应和师生多沟通并充分发扬民主,鼓励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只有多沟通和民主管理,才能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现实中,某些校长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把校长负责制理解成了“学校家长制”,大事小事都是校长一言堂,势必造成学校事无巨细,校长都要亲力亲为,一切都要等校长定夺,下属放不开手脚,遇事拿不定主意,甚至产生推靠思想。这样,造成校长高高在上,做事不民主,自己说了算,家长作风严重,不能和教师打成一片、有效沟通,更不能听取教师的反面意见。
今天,学校管理已经告别蛮荒时代。学校管理要做好,就要掌握管理的艺术,体悟其中智慧。只有融入智慧的管理,才能从管理中生智慧,才能提升管理思想,真正实现以思想管理学校,使学校发展驶入快车道。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瓶颈
1.学校方面:理念出现偏差
这里的理念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首先,一个学校的生存乃至发展都离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的是该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家校合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决定了学校对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组织管理热情和检查指导机制。在当前“唯分数论”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若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进行创新改革,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人才”上,那么,学校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目的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其合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不但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家校合作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影响家校合作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交流的对象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家校合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然而,部分教师在理念上的“重智轻德”、对家庭教育的不信任等都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这些结果的背后是家校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理念不正确、不一致,如何寻求共同的、合理的目标和理想是其中的关键。
2.家长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能够积极主动提出要求的少之又少。家庭作为家校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家长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家长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那么,家庭教育必定是失败的,而家庭教育的失败又将导致家校合作产生断层。因此,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之融入科学的家校合作中,并让他们感受到家校合作所带来的孩子的成功,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是尤其重要的。
然而,有家长认为,只要学校需要,我愿意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学校的工作出谋划策,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显然,对于部分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经济条件的家长,其缺乏参与家校合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本质不是意识及行动上的懈怠,而是没有一个适合的方式、渠道来表达。
3.合作手段:缺乏有效方式
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电话交流等。家长会是学校召集学生家长参加的会议,目的是互通信息,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是一种会议形式的家校合作,一般在每学期的期末开展。家长学校是指向家长传授教养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校,目的在于宣传家庭教养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掌握抚养、培养、教养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家访和电话交流大多是学生在校出现了问题才进行沟通联系。显然,无论是家长会、家长学校,还是家访、电话交流,这些合作方式都是单向的,都是由学校方面主导、主动发起的,学生家长则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做一名“忠实”的倾听者,而且会因时间短暂,话题仅局限于学生成绩及所犯错误,并未能够进一步谈及培养发展。目前家校合作方式的局限、单向性,以及具体操作的流于形式,使得合作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追求合作的实效性,寻求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方式是当前家校合作的重要任务。
二、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中由家长代表组成的一种群众性教育合作组织。其一方面代表家长,反映家长和社会的要求,协助并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一组织协助做好家长工作,对家长的子女教育工作进行帮助和指导。家长委员会与家校合作中的其他各种方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长委员会是一个由家长代表组成的组织体,它代表的是大部分家长的意见,道出的是家长真实准确的心声。有了这样的一个渠道,家长能够平等地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事务当中来,促使家校合作常态化,并且家长与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优势是家长会、家访等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1.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当前,从学校这一角度来看,管理主体范围上还比较狭窄,仅局限于校长和领导班子,学校的大事主要是由校长来决定。但如果校长及领导班子在知识、能力、信息等方面有所欠缺,就可能造成学校的决策失误。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怎样让学校工作建立在信息广泛收集和管理之上,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扩大学校的管理主体,不仅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还要把家长作为学校管理主体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多元管理主体管理学校的氛围。很明显,现今的“5+2=0”的现象已经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已经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从家长角度来看,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不希望被排斥在学校围墙外面,他们希望能够成为学校管理主体中的一员,希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结合来实施。因此,一批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期望在子女教育、学校发展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建立家长委员会。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构成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它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地位。但是,要真正使民主管理的这种地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得到落实,充分地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还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体现它的这种地位的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是从属于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因此,家长代表能够以平等的学校管理者、教育者身份参与到校园民主管理中来。伴随着社会对学校管理方式转变的要求,中小学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它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保证,是现代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2.有助于保障家庭教育权的实施
劳凯声认为,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在不同的教 育领域里力量消长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具体学校组织的举办和运作上,社会利益群体将会获得主导权,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育权行使将会被削弱,其行使模式也会逐渐转向对社会教育主体授权,交由社会利益群体或者个人具体实施,尤其在个人实施社会教育权方面会获得重大进展,从而形成群体教育与个人化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教育权行使体系。显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儿童的教育是父母与国家共同的权力和责任,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儿童最大利益的实现。对我国而言,整体上还缺乏对父母教育权,特别是父母对学校教育参与权的认可。目前,父母教育权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内容上还欠缺法律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我们从观念上已打破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的观念,需要的不仅是法律制度上的认可,更需要一种合法、合理的形式,使父母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这一合法的形式行使其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决策、管理权利。家长委员会拥有自己的章程,由家长代表组成,通过这样的一个组织群体,家长的家庭教育权才能够有效实施,他们才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来。
3.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经验分享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流砥柱的这一代面临的是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生活节奏相比以前更为快速和紧凑,加之人际关系的越发淡漠,家长与家长之间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教育孩子的经验交流。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方式,许多没有意见的家长也只会随大流,强压自己的孩子参加奥数班、假期特长班等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家庭教育现象虽然引起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而且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负面新闻,但是却屡禁不止,还愈演愈烈,因此,社会把矛头指向了考试制度。但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家长的教育理念才是要害所在。家长委员会对于家长来说,得到的不仅有来自学校方面的专业性指导,还有来自家长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这有利于家长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也给了家长一个教育孩子的参考和借鉴。其他家校合作的方式都难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4.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学生的家长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行业,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专业学识、不一样的社会资源,无疑对于学校的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但凡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其委员都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能够代表家长们的意见。不仅要有较高层次的干部、经理等,还要有普通劳动者的代表;不仅要有出点子的人物,也要有干实事的人物,要求形成最佳组合,发挥整体效能。家长队伍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开采,借以支持学校的发展。比如,让做律师的家长向学生讲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自我保护的知识;请做心理医生的家长讲身心健康的养成和如何抗抑郁情绪等等。还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争取一些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体验生活,动手实践。不仅学校应该主动,家长也应该通过家长委员会适时召开会议,结合自身优势条件,主动整合社会有利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三、家长委员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近,有多篇报道指出家长委员会已经成了学校乱收费的“白手套”,成为了代替学校乱收费的组织。而且我们的家长委员会没有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得到落实的功能。因此,学校的任何决策都不需要得到家长委员会的批准后执行,而且家长委员会中的家长代表大都是那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带“长”字头的人员组成,他们不能反映广大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家长委员会”,或有形无实,或远离真正的学校管理事务。部分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是建立起来了,但其在职能履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家长委员会难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家长的意见对于学校来讲可采纳可不采纳;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并未真正“代表”家长们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未能够发挥出来。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和家长两者对家长委员会作用的认识尚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学校和家长往往仅把家长委员会当作一种摆设或为了某方面的需要,功利性地利用一下,因此,导致家长委员会流于形式。二是目前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本身建设尚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既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又缺乏权威性。三是虽然教育部门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明文提及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法规还是比较少的,即使提到了家长委员会,对其规定也不够全面,目前还没有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委员会成立的条件及权利与义务等。
(1)人文管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校管理应由权力模式逐渐向合作模式转型。“我是领导,你得听我的”,这种“命令”与“服从”的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校长要善于用情感的力量来激活教职员工的情感,要做到了解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相信教师,真正情为教师所系,心为教师所操,用情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校长要关心领导班子成员,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让他们有权可用,有事可干,二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温暖,以愉悦的心情开展工作;三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校长要听取其他领导的观点,与他们协商后再做出决定。校长要善于团结领导班子成员,上下拧成一股绳。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搞好各自的工作。
校长要关心教职工,不但要关心他们的工作而且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校长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自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使每位教师都能发挥其特长。同时,在生活中校长也是教师的朋友,作为朋友要关心教师们的生活。生活中谁有困难,校长应在政策允许、学校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帮助他们。只有关心教师的生活,教师们才能和校长贴近,在工作中才能更加卖力、肯干。
(2)制度管理,培养教师的自觉性。创建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也不能降低工作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要靠制度。制度对人的管理,要比用说教对人的管理效果好得多。因此,不但要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还要有执行规章制度的力度。
首先,制度要程序化、规范化。制度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时,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教职员工是学校的主人翁,参与学校的制度制订是他们的正当权利。所以,在学校一些重大制度制定之前,一定要集思广益,征求教职员工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学校管理的一员,体会到学校对自己的尊重。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校长要根据教职员工的合理化建议,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照顾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的利益,拿出制度草案;然后在教职工大会上,学校制度的起草人应讲清相关制度制定的目的意义,对相关条款进行解释说明;再然后,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大家充分讨论,再由学校根据讨论结果,对制度进行修改、调整,力求科学、合理、公平,最后递交教代会审议、通过。这样,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制定制度程序规范,广大教职员工自始至终参与全过程,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支持、拥护学校的规章制度。
其次,制度内容要合理,执行要公平。对学校制度的具体内容一定要仔细斟酌,做到“合情合理”,体现“刚性”制度的“人文”关怀,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时,一要做到人人平等,二要体现合乎情理。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落实有偏差,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执行、落实学校制度既要“严格”,又要“谨慎”,做到一视同仁,力求公正、公平。在推进学校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中,只要程序规范、内容合理、落实公平,就能让学校制度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家校互动,落实“3+1”管理模式。我们在积极抓好学校内部管理的同时,还要认真处理好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办人民满意教育不能盲目追随家长的意愿,要让家长懂得教育规律、了解素质教育;让教师引领教育的主航线。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对学校三类学校创建培育工作的作用,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进程。依据有关规定,制定以下方案。
第二条 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有利于推行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原则;
(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群众路线的原则;
(四)、任职部门回避原则。
第三条 学校教代会代表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参与管理。
第四条 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了解各部门行政负责人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贯彻执校党委、校行政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
(二)、了解各部门开展和落实校务公开的情况;
(三)、了解教代会提案的办理、落实情况;
(四)、了解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廉洁从政、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
(五)、了解职能部门落实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情况;
(六)、完成教代会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五条 参与学校管理人员由教代会代表组成。
参与学校管理人员的条件是: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有较强的政策水平和调查、分析、综合能力。
第六条 参与学校管理组的职权是:
(一)、必要时可列席职能部门的工作会议及其他有关会议;
(二)、可直接向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了解情况;
(三)、主持召开座谈会或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
(四)、查阅有关会议记录和材料;
(五)、将参与学校管理情况书面报告学校教代会。
第七条 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应遵守以下纪律:
(一)、参与学校管理组执行规定范围内的任务,不得干预被参与学校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
(二)、参与学校管理组不处理具体问题,对被参与学校管理部门的工作及发现的问题不作个人表态;
(三)、参与学校管理组成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保守工作秘密,客观反映真实情况;
(四)、参与学校管理组成员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广泛听取意见,遇到重要情况及时请示、汇报。
第八条 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组织、联络和协调,由学校教代会会同学校具体承办。
【关键词】项目管理 学校 管理现代化
引言
项目管理是近些年来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形式,它能够推动现代化管理理念在学校中的普及,为学校教育事业提供了更加优良的管理环境,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积极普及和构建项目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本文基于此问题进行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学校项目管理概述
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校风是否良好取决于有效的学校项目管理制度,所谓的学校项目管理,即教职工通过对管理体系的观点、方法和理论进行探索,并合理地将学校现有的资源运用其中,从而对学校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提供帮助。一个好项目需要一个好的操作步骤,主要内容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项目管理者――教职工在整个学校项目管理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校中的所有工作处于次要地位。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项目的目标是学校项目管理的目的。
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对于学校项目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将它们进行有效结合并实施是学校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在整个学校管理体系中,进行学校项目管理前首先要了解学校内部各个要素的关系以及与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学校的外部环境进行调查,看其是否影响学校内部管理。
2.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为保证所实施的管理手段符合现代化需要,学校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可以使用一定的计算机管理技术作为基础,同时,将不同管理者的经验与策略有机的进行融合,实现问题的定性化与定量化分析。还要将管理过程与现代化设施相结合,利用系统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为学校的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3.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要遵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进行项目管理时,需要对每一步有效的进行设计,确保使用的系统模式较为开放,并同时制定相关制度进行辅助工作,保证组织功能的健全和目标的顺利实现,对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提供帮助。
二、学校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
1.利于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我国的教育部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这对开展基础教育工作非常有利。为了让学校的制度和实践研究顺利实施,需要不断对学校制度进行探索和完善,保证学校的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主题,明确不同责任人的职权的同时,对学校的成本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保证学校在管理方面走现代化发展的路线需求。项目在启动之前,要对不同部门的职权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监督。不同的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具有管理与执行的权利,同时对相关风险承担相应的责任。要保证行使的权利不越级、不违法、不损害集体或者个人利益。项目管理的制定可以提供每一位员工全面发展的机会,为保证综合性培养人才做准备。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对于成本的核算方面需要大力关注,保证符合现代学校的管理发展方向。
2.利于完善校长负责制
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对全校师生配合学校相关工作具有带头引导作用。同时,学校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由于校长亲自领导,相关机制也可以良好的进行实施,从而让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校长拥有的权利是巨大的,通过对教学、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监管工作,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指导方针,可以积极有效的促进学校全面发展。通过建立项目管理小组,可以避免因一人权利过大而产生的决策失误性问题。学校在进行重大项目的决定之前,需要由各级重要领导工作商讨,最终确定一个圆满的解决问题方案。不同的教职职工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的讨论中去,将不同教师的专长充分发挥出来,让项目实施的更加顺利,结果更让人满意。
3.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培养干部队伍
通过建立相关的项目,寻求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团队进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方便以后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也对教师不擅长的方面进行补充,帮助不同学科的教师完成转型。教师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的同时,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式历史使命。教师为应对管理机制的改革问题,需要进行不同的角色转变,保证具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思想理念,同时为了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的不同项目中去,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保证在各种项目中献出绵薄之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品,争取成为师资团队的骨干成员。
4.通过项目管理评价促进项目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既然有严格的设计以及操作过程,那么就应该有严格的评价过程,通过评价项目实施的效果,更好地促进与完善学校项目管理的工作。
成立项目管理评价小组。允分发挥学校教师、行政人员、学生、家长等的功能,成立一个专门的学校项目管理评价小组,让他们参与评价过程,及时对项目管理的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一此建设性的意见。
建立项目实施的评价标准。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标准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方式。建立项目实施的评价标准应该注意科学性、连续性以及实用性。
结束语
随着学校管理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项目管理逐渐被提出,项目管理改变了传统粗放式的学校管理模式,使管理更加集中,更加规范,更加细致。随着项目管理为更多管理者所熟知和重视,学校项目管理体系构建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学校项目管理体系也随之完善,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也逐渐成为了学校现代化管理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朱爱忠.推进项目管理促进主动发展[J].中小学管理.2012(05)
[2]张利忠.刍议项目管理[J].华人时刊(校长).2015(04)
关键词:小学 学校管理 教学质量
引言
教学与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管理是促进教学落实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小学教学质量需要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管理工作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特别是一些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距离社会、家长的希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方面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1、学校管理的要点
1.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步
跟进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并且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这些众多需求可以大概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因此,人们常常把管理激励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用实物或奖金等形式进行奖励或惩罚, 以影响人们行为动机的方法。而精神激励主要是从精神层面来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的方法。精神激励包括的方式比较多, 主要有表扬激励、批评激励、期望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等。物质激励常常被认为是提高人们积极性的外动力,而精神激励是提高人们积极性的内动力。物质激励能够较好地发挥维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稳定的作用,而成长激励却可使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维持得更长久。而现如今,有些小学学校的领导对于教师需求分析不足,错误地认为教师工作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工资收入,因此只需要采取多发课时费的方式就可以使得老师们多上课,上好课。这种方式虽然提高了教师的工资收入,但是却没有使教师的其他需求得到满足。学校领导在物质激励的机制下也理所当然地忽略教师的情感需求,缺乏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这种简单粗放的激励方式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忽略了精神激励的内容都不算是有效激励。只有同步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非简单的拼凑和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学校管理者应双管齐下而不能偏重物质激励。
1.2校长要走出去“取经”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不能眼睛只盯着校内,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会与外面的世界割裂开,信息闭塞,导致工作管理的落后,与时展脱轨。中国近年来之所以取得了飞跃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摒弃了以往的封闭做法。国家尚且如此,学校的发展难道不应如此?作为一校之长,要开阔视野,开拓教育的思维,多走出去,去其他学校参观、学习,外出“取经”。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校长要发现其他学校的长处,补己之短,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要经常带领其他管理人员深入外校、外市“取经”学习,为发展本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当然,“拿来主义”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整合应用,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1.3加强教师的管理力度
突出教师管理重点。一是加强对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教师的能力高低对教学活动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二是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主动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密切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三是构建教师教学的网络平台。构建学校管理系统,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校管理的时效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1.4加强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机构人员坚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言行,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氛围。一是讲民主。做到小事勤沟通,大事多商量,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二是做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必须先做到”,全体人员树立起学校发展和服务至上的思想,做到以自身的实际工作感动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化教师。三是重廉洁。坚持做到把好名誉关,树立良好工作形象;把好权力关,树立服务形象。学校管理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员之间在政治上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在思想上成了肝胆相照的知己,在工作上成了密切配合的同事,在生活上成了互相关心的挚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学生的培养要抓基础教育,从学生起步期就有良好的开端,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小学是处在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思想认识不深,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完善,一旦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会影响以后的健康成长。班级作为教育学生和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班主任更应该担负起指引他们走向健康、走向文明、走向成为国家栋梁的责任。学校要紧紧抓住校会、班会、活动课这三块教育主阵地,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活动的开展要注意:其一,定位要准确,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其二,要坚持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三,发挥多种活动的教育作用,例如,通过观看教育影片,学生集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公益活动,去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学校教学管理和德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这就能形成合力;相反,如果两者脱离,教育就失去平衡,培养的不是人才,只是读书的人才。教学管理是实现德育的途径,对德育进行宏观、全面地组织、计划和监督,保证了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德育。
3、总结
总之,学校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着手学校管理,要多管齐下,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学校管理中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经验,促进学校整体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虎燕化.小学学校管理之我见[J].新天地,2011(12).
【关 键 词】 新时期;小学校长;管理;问题;措施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先锋,使国家、社会、教育机构逐渐重视小学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迫使小学校长开始重视学校的管理。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新时期下小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解决措施,旨在推动小学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总结如下。
一、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分数为重
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小学校长教育管理观念落后,不与时俱进,仍以学生分数为重,抹杀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而传统评价机制遏制了新课程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导致学校管理工作畸形发展。
(二)观念与实践的矛盾
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校长管理观念未及时转变,老师教学观念未及时更新,导致校长理念及老师课堂实践存在一定的矛盾;其次,尽管老师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想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但受高分数、升学率或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得到校长的允许,从而导致理念与实践出现矛盾。
(三)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失衡
随着国家、社会对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部分小学校长只重视校园物质建设,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虽然能改善学校硬件条件,但学生行为举止每况愈下,文化意识逐渐淡薄,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教学水平滞后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具有创新精神,完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与新时期新标准比较,多数老师安于现状,存在畏难情绪,同时认为编制就是铁饭碗,在各种培训中态度消极,教学中墨守成规。
二、解决措施
(一)转变教学管理观念
为追赶时代的步伐,小学校长应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管理理念,一切以学生、学校的发展为落脚点;合理部署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教育机构应组织校长交流、培训活动,转变部分校长陈旧的管理思想;同时加强兄弟学校的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从整体上转变教学管理观念,顺应当今时代教育发展潮流。
(二)创新教学管理内容
打破传统强调高分数、高合格率、高升学率的管理弊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小W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高,小学教学管理内容应更多地关注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管理内容方面,校长应充分考虑教师的意见,公开电子邮箱、放置意见箱,与教师共同进步,创新教学管理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1)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长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整体布局上创新,使师生感受文化艺术的气息。(2)精神文化建设。以创新理念为指导思想,旨在全面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师生创新能力。
(四)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学校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学习成绩,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教师。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校长千万不能凌驾于教师之上,不能形成感情工作化、工作感情化,需要与多听从教师的意见,共同为学生、学校服务。
在新时期下,小学校长管理重要性进一步体现,校长管理理念、思想、模式,与学生未来、学校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小学校长应意识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出解决策略,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和内容,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优化师资队伍,从而促进小学教育事业健康、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锋. 新时期小学校长的管理模式研究[J]. 才智,2015(2):216-216.
[2] 吴立军. 新时期小学校长的管理模式研究[J]. 神州(下旬刊),2016(1):148.
[3] 张艳玲.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校长谈教学管理的困境和对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220.
[4] 张晓理. 对当前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14):32-32.
[5] 任良忠. 小学校长学校管理策略浅析[J]. 新课程・上旬,2015(6):424.
[6] 陈立彪. 小学校长学校管理策略浅析[J]. 新课程・上旬,2016(3):451.
调查发现,教职工对于绩效工资的实施效果的评价并不高,只有13%的教师肯定“绩效工资的实施效果好、教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8%的教师认为“没什么效果,和以前差不多”,高达55%的教师感到“难以起到激励作用”,还有4%的教师认为“形成了新的平均主义”。在问到“绩效工资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您最大限度激发自身的专业技能”时,42%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程度的帮助,45%的教师认为很少,还有13%的教师认为从未有过。大多数教师认为绩效工资对效率的考虑仍然不够,影响了激励效果。4.绩效工资的考核体系调研主要从考核的指标、过程、主体、反馈和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在考核指标上,现有学校考核最相关的指标是个人工作量、业绩(52%)和职称(36%),而教师认为应全面整体考核,教师对职称的选择比例只有12%,却增加了岗位责任(18%)和团队业绩(25%);在考核过程“公开公平”上,13%的教师和32%的教师认为很满意和满意,而45%的教师和10%的教师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在问到“你是否参与了学校绩效考核的制定、你提出的意见是否被采纳”时,90%以上的教师都认为参与了,而只有4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意见受到了重视,还有5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意见根本未引起重视;在考核主体上,85%的教师选择是校长、学校行政会或教研组负责人,只有15%的教师选择了自己;在考核反馈上,8%的教师认为“考核后,管理者对我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并寄予期望”,31%的教师认为“管理者利用其他途径转达了意见”,55%的教师认为“划分了等级、管理者未发表任何意见”,6%的教师认为“没任何反馈”;在考核的评价上,教师认为当前学校绩效考核体系非常合理的占14%,合理的占25%,不太合理的占44%,不合理且急需改进的占17%。
二、目前学校绩效管理的主要问题
1.教师绩效观念问题
教师对学校绩效考核的低满意度和教师自身对绩效工资的认识偏差有关,很多教师简单地将实施绩效工资薪酬制度理解为普调工资,而与国家运用新的绩效工资薪酬制度、实施优绩优酬的出发点相背离,希望学校能够把学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位教师,说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固守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认识。
2.学校岗位配置问题
岗位配置问题集中体现在学校课时配置和班主任岗位的聘任上,在实施绩效工资后,工作量的均衡将成为工作安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些能力差点的教师为了不减少收入,也会抢着去上课,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实行了绩效工资,班主任津贴有了大幅提升,班主任工作成为学校里的香饽饽,以前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做班主任,现在学校却面临着怎样选择和平衡班主任岗位的问题。
3.利益分配失衡问题
主要反映在占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的分配上,《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规定:“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而没有对管理人员作具体规定,导致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在分配中无论倾向于哪一方都会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其次是学校不同岗位和不同学科工作量的计算问题也不协调,教师更多是从自己岗位或学科的认识出发,而学校往往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统筹,因此导致双方的利益不一致。
4.绩效考核体系问题
绩效考核体系本身的突出问题是绩效结果不能体现教师的实际付出,反而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从指标看,传统的“职称挂钩”和“考试成绩分数”依然占主要方面,没有考虑这两方面之外但对学校教育依然重要的其他方面;过于强调教师个人的绩效情况,忽视组织绩效和团队绩效,不利于形成教师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工作氛围;在考核的过程中,缺乏教师的实质参与,也影响了教师的普遍支持和认同。国家仅仅规定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致使学校在自由制定绩效体系的时候,容易走形,造成学校内部新的矛盾。
5.政策不配套问题
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实施绩效工资要与规范津补贴结合进行,教师工资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不再允许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行发放任何津补贴,这给学校管理“必要自由”带来了影响。如名师或骨干教师的激励问题,按照“组织80%的绩效往往是由组织内20%的成员创造”的“二八”管理定理,名师或骨干教师在学校发挥着重要的教育教学作用,实行绩效工资前,往往都有针对名师或骨干教师专门的经费开支,而实行绩效工资后,意味着所有的费用都列入教师的全部绩效计算;还有如考务、临时性加班等学校必要工作也是如此,这等于说教师绩效再大,也超不出上级划定“绩效工资边界”,绩效工资政策的不配套使得绩效工资在具体的实施中略显僵化,反而对很多能力强的教师形成了新的不公平,也挫伤其积极性。
三、优化学校绩效考核管理的思考
“有钱发”还得“发好钱”,否则不能实现绩效工资的激励意义,还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完善绩效工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的统筹优化和密切协作。
1.教育行政层面
要加大政策研究、政策宣传和政策配套。绩效工资的标准幅度到底该如何准确界定?绩效工资分配和原有学校传统的分配方式该如何衔接?绩效考核的基本要素及权重该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师德、学生管理等教育教学的软指标该如何评定?等等,这些普遍性的问题,都还困扰着绩效工资的改革实践,需要我们加大政策调研和政策评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培训和宣讲,帮助学校干部和教师解读、领会绩效工资的实施意义。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出台必要的绩效工资配套政策,如统筹学校的岗位设置,明确在编不在岗的考核办法;尝试建立学校管理人员和一般教师绩效考核的双轨机制;设置鼓励名师、骨干教师辐射引领和基层学校特色办学的专项资金,让业绩效最优秀的教师、办学最好的学校拿到最高的奖励性工资等。
2.学校管理层面
要解决好“考核什么”、“谁来考核”和“怎么考核”三大核心问题。学校绩效考核主要包括考核的内容、主体和流程,即要做到合理设计考核指标、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和公正有序的考核流程。根据绩效工资的基本构成,可以把考核指标分为基础性指标和奖励性指标。基础性指标指体现作为教师职业基本特点和要求的一般性指标,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教育教学过程常规;奖励性指标指体现不同教师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效益和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指标,如超额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效、各种公开教学、指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竞赛、课程研究和开发、科研成绩以及其他的学校特色工作等。考核主体有学校管理者、学生、教师个人、同行、家长、校外专家等,可根据考核的具体需要综合选择。绩效考核的一般流程有“考核组织-考核辅导-考核实施-信息处理-集体考核-结果公示”。应该指出,学校绩效考核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分出等次,而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我、主动发展的持续过程,是一个考核方案本身朝着不断改进、合理修正的循环过程。
3.教师个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