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礼基本知识范文

茶礼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礼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茶礼基本知识范文

一、引言

企业是一个多经济要素参与的契约,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个别企业中的契约地位差异很大;从组织结构而言,在金字塔层级组织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主体,控制权利差异不同。由此引发出一个问题,人力资本是嵌入到企业组织中的,其价值发挥,既出自于自身能力,也受到其地位的影响。本文正是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对内部控制中的控制主体行为进行研究。

二、内部控制中的利益相关者主体界定

国外研究者,卡拉克森(Clarkson,199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在企业中投入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而国内学者万建华(1998)从两个层次界定:体现资产专用性特点的、拥有企业正式的关系主体是第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而其它有形的利益相关者则被划入第二层次,主要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等。内部控制的控制主体都是具有资产专用性、承担一定风险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当中资产特质不同,各自在企业层级组织中的控制地位不同,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因此,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细分,是解决内部控制中人力资本产权保护的基础。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的研究有多维分析法与米切尔评分法。多维分析法是按照不同的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米切尔评分法是从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个属性对可能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根据分值的高低进行分类。本文采用米切尔评分法,将利益相关者和内部控制的紧密程度联系起来,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相关者和外部相关者。

三、内部控制的组织层级研究

在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内部控制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内部牵制主要是强调员工之间必须是相互控制的,各自不能独立加以控制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将企业内部控制划分为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而后到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实现了系统的转变和发展;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COSO又明确指出风险管理是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现的,企业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为此,将内部控制由了八要素组成,即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1.内部控制中第一层委托分析

在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相邻层级之间有着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由于不同层次的委托人所处的层次不同掌握着不同的控制权力。市场里的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特别合约(周其仁1996)。投入企业的经济要素不同,利益相关者分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各利益主体在公司层级中的地位的不同,使得各自所具有的行为模式也不同,控制机制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采用不同的控制机制,设计出有效的内部控制。

股东投入企业的是物质资本要素,不能直接参与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股东承担的风险最大。在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并存的企业中,由于人力资本及其所有者不可分的特性,迫使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向人力资本所有者让渡部分剩余权力。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实际制约着人力资本。因此在现代企业中,就存在着第一层委托关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同时也产生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多层委托关系,即经理层、管理层、重要员工、和普通员工之间的多层委托关系。

2.内部控制中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层级性划分研究

经理层是在业务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的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具有一定资源配置能力的人员,它被界定为企业家型人力资本,他们为保证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契约的有效实施,而具有利用资本经营能力的总称。

管理层控制了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人员投入企业的是以管理行为为特征的人力资本要素。管理人员能控制企业的决策与发展方向,对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发挥重要作用。他是在经过高级管理教育、管理训练和管理实践磨练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将管理人员定义为是管理型人力资本。

重要员工投入企业的是一些与关键资源结合的人力资本要素。关键资源包括客户关系、专利技术、创造力等,重要员工是经过高级专业教育、专门训练和专业实践磨练才能具备的专门业务能力,因此,重要员工被定义为技术型人力资本。

普通员工投入企业的是简单劳动的人力资本要素。简单劳动是一种机械性的劳动。这些员工掌握的能力是经过初级基础教育可具备的基础性劳动能力,因此,本文将普通员工定义为生产型人力资本或一般型人力资本。

四、相关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从人力资本层次性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在人力资本的导向下,建立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中的控制主体研究,使得企业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完成,改变过去存在的股东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06).

第2篇:茶礼基本知识范文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行业发展的全新课题,每个企业在转型升级时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只有真正做到研发创新、人才集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打造品牌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珠江国际纺织城深层次剖析行业发展规律,率先启动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在顺应政府“退二进三”战略中,争得纺织行业未来发展先机。

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启示录

中大纺织商圈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在中国纺织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海珠区“十二五”规划中,中大纺织商圈发展目标被明确定位为:集商贸展示、物流运输、电子商务、服务和交易加工功能于一体的布匹服装产业商贸区,即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大国际纺织商圈。

以“引领中国纺织,同步国际时尚”为发展战略,珠江国际纺织城深度解析纺织上下游产业链,在90万平方米的庞大体量基础上,打造“研发―采购―设计―展示―贸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规划纺织业五大核心功能:纺织企业总部基地、面辅料展贸中心、设计师总部基地、文化交流中心、服装品牌总部基地,成为中大纺织商圈产业转型升级新的突破点。

万庆良市长在视察项目时指出,要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中大布匹市场升级改造,着力将珠江国际纺织城打造成为集研发、设计、品牌、时装展示、产品检测、总部基地等于一体的综合商业项目。珠江国际纺织城是我市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项目,对广州各区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借鉴指导作用。

电子商务平台,传统纺织行业转型的幕后推动力

在视察当天,珠江国际纺织城的项目负责人同时介绍了项目与政府携手打造的首个全球纺织电子商务平台项目。

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商家和采购商将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网上看样订货、网上支付等方式进行交易,改变了以往“现场、现金、现货”的三现交易方式。此外,珠江国际纺织城在花都建立了TIT物流配送中心,与电子商务平台相链接,达到订单与物流的同步,真正实现“人流、物流、现金流”分离的现代专业市场升级。

第3篇:茶礼基本知识范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的古字。从我国古人开始饮茶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有饮茶的习惯,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饮茶方式,可谓丰富多彩,纷繁复杂。一般认为,唐代是茶文化正式形成时期,此后的各个时期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更为重要的是,饮茶的仪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形成了具有形而上内涵的“茶道”。正因为“茶道”体现了儒、禅、道哲学思想的交融,称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亦不为过。

在广府文化中,历来就有“喝早茶”的文化习俗。在日益注重提升生活品质的今天,邀三五好友,寻一幽静处,煮茗而谈,已成为普通人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可以说,喝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A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上千年的积淀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巨大的茶文化宝库,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我国茶文化传承下去。在中学课堂开设茶道校本课程,不仅可以让青少年了解茶文化、茶道基本知识,丰富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培养学生笃定、精细、雅致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素养亦大有裨益。

本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在于锻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与同学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准备活动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生活品味与审美能力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健康地成长。本课程共分为六个部分,涉及茶叶种类、茶具、茶艺、茶道、茶诗、茶文化历史演变等,重点则在于茶道、茶诗、茶文化历史几个部分。现将课程安排列表如下(表一):

二、课例展示

自第一节课开始,笔者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饮茶相关的典故,由班委组织学生轮流讲述,以此作为进入“茶道”课程的切入点。笔者的目的是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或一套饮茶礼仪,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象征。

从学生的讲述来看,他们大多能从茶的特点,饮茶的习俗、礼仪出发,切入茶文化的内核,了解饮茶背后的精神文化象征。例如,陆羽《茶经》有“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之说,这表明在唐朝茶就与儒家思想融合,“茶”象征那些品行坚卓、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符合儒家关于君子的想象。又如“达摩禅定”,讲的就是达摩祖师坐禅时借助茶叶驱除困意,养助清思,最终修成正果的传说。实际上,古代佛教徒经常利用茶叶能提神的功效,在久坐冥思时用以驱除睡意、摄心入定、精进修行;而茶也由此被赋予深邃的精神内涵,发展出了“茶禅一味”的理念。

当前,人们对于茶道存在不少误解,例如,认为“茶道”来源于日本。应该说,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误解。“茶道”的确在日本得到过长足的发展,也是通过日本而具有了世界声誉,不过,日本茶道的来源却在中国。对此,日本著名美术家、文化学者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就曾详细论及。饮茶习俗在西汉就已经盛行,西汉王褒所著《僮约》曾叙述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到了唐代,饮茶成了上流社会普遍热衷的社交礼仪,而陆羽更是在饮茶的仪式中发现了“贯穿世界万物的和谐秩序”,在其著名的茶之“圣书”――《茶经》中创立了茶道。两宋时期则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高峰,其时的茶道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水融,真正成为一种主人和宾客协力创造宇宙间至福的瞬间的神圣仪式,一种天人合一、自我实现的方式,一种生活的艺术。南宋曾V《高斋漫录》有这样的记载:“司马温公与苏子瞻论茶墨俱香,云:‘茶与墨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苏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笑以为然。”这是著名的司马光与苏轼间“茗战”的故事,名儒大家风范跃然纸上。“茗战”,又称“斗茶”,是古代评茶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人墨客间流行的雅集活动。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明庵荣西到中国学习禅宗,公元1191年回日本时把禅宗和中国茶一起引入了日本。而中国茶道的发展却因蒙古人入侵而中断。后来,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反对,茶道更逐渐走向衰落。当时的茶道是一套贵族化的精致仪式,作为高雅、纯洁的象征,其耗费往往奢靡,这让底层出身的朱元璋非常反感,下诏要求全国上下都学农民的泡茶方法。从此,中国茶道开始走向低谷,但流传至日本的余脉却得到发扬光大,使“茶的理想达到最高境界”。这一段历史,如今的学生恐怕少有人知,因而笔者在这一部分重点详解。这也是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丰富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

当然,即使在明清时期作为一种精细仪式、寻求抵达超越世界、臻于天人合一境界的茶道不再流行,并不意味着茶道自此在中国消失,荡然无存了。这里笔者要提到对于茶道的另一层误解,即以为茶道只是一种贵族化的雅集仪式,远离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实际上,茶道既是士大夫闲雅生活之极致,同样体现于普通百姓的日用之间,不能过于强调茶道的超越维度,忽视了其背后的人伦礼仪及其在寻常日用之间的应用,忽略了其生活味。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传统礼仪。古人强调以茶修身,以茶雅志,以茶表敬意、树礼仁,以茶协调人际关系。修身、雅志、表敬意、树礼仁、协调人际关系,都是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所以,有人指出,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俭、清、和、敬、静,即廉俭朴实,心地纯洁,和睦相处,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这一提法不无道理,可以说,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始终贯串于茶文化之中。

不管是把茶道视为一种雅致的存在方式、生活的艺术,或是体现于寻常日用之中的朴质的人伦礼仪,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此,我们不应厚此薄彼,而应在课程逐一详细讲授。

与茶道紧密相关的,还有“茶诗”。央视综艺节目《中华诗词大会》让古典诗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成为普通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茶与诗,自古以来就存在紧密的关联,有鉴于此,笔者在茶道课程中以当下的“诗词热”为契机,为学生介绍、讲解历代著名的“茶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基础。

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晋杜育所作的以茶为主题的《F赋》。中唐诗人卢仝曾邀请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并创作了著名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卢仝《七碗茶歌》节选)

卢仝此诗神思敏捷,洋洋洒洒,把饮茶的审美体验写得淋漓尽致,借饮茶而抵达一片广阔的、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难怪被后人称为“茶仙”,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此外,据文化史家扬之水先生《两宋茶诗与茶事》一文,两宋关于烹茶、斗茶、点茶等,都有不少诗词作品,如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行香子・茶词》、刘过《临江仙・茶词》、吕本中《西江月・熟水词》等皆为其中代表。此类作品描写古时饮茶风俗,从日常生活而来,表达士人的高尚情趣,“有情,有境,有性灵”,“每每显示着饮者的气度和风神”,是我们古典诗词教育的极佳材料,也是茶道课程应有的重要部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