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范文

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

第1篇: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范文

研究性生物教学目标与传统的生物教学不同,它更强调生物知识的综合性、过程性、创新性和应用性。“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研究性生物教学的特点。

1.“问题解决模式”的一般程序

“问题解决模式”的程序可分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收集)科学事实探求解决问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2.“问题解决模式”在研究性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这部分内容涉及面较广,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先讲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接着讲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最后练习巩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列举许多事实,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而教师用“问题解决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问题解决模式”中的问题不能过于直接,如光照时间长短是否影响生物繁殖?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能力。如:在瑞士,银灰狐是在每年的1月至2月进行的,有人将银灰狐于12月初从瑞士运到南美的阿根廷饲养,发现银灰狐要到第二年的8月开始和繁殖。

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度里银灰狐和繁殖的时间存在差异呢?

在回答中,学生一般都认为,阿根廷8月的气候与瑞士1月至2月的气候相似。这样的回答应该是对的,但这种回答跟这节课的关系不大,不过它体现了问题的隐蔽性。如何与生态因素联系起来呢?到底是生态因素中的什么因素呢?这一问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课文内容。他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因素,接着探讨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样,把本来教师要讲的内容,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小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其观点。回答过程中,有的认为温度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影响;有的则认为是光照时间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月份变化,温度和光照都在不断的变化。

如何分析是温度还是光照对生物的繁殖有重要影响呢?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经过假设、讨论、归纳等一系列再发现的认知操作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展开讨论,设计的问题遵循了学生实现再发现的认知规律。

问题1.假如把银灰狐终年饲养在恒温(瑞士七八月份的气温)的空调房中,光照自然变化,它还能繁殖吗?反过来,假如人工给予银灰狐固定的光照时间(瑞士七八月份的光照长度),温度自然变化,繁殖情况又将如何呢?

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事物。教师可以通过假设来进行分析,以便帮助学生迅速摆脱无所适从的思维状态,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门路”。教师要让学生领悟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假设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从中也学到了开展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问题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假设―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讨论)结论的运用。

实验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更难。因此,这个环节放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完成不太现实,而且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也可以提供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讨论。如银灰狐在恒温的空调房里繁殖,在固定的光照时间(瑞士七八月份的光照长度)没有繁殖。这说明光照时间对生物的繁殖有重要影响。其实在瑞士,每年的1月至2月白昼开始延长,而在阿根廷,白昼开始延长时间是8月,因此银灰狐和繁殖是需要在日照开始延长的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可见,光周期对生物繁殖起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获取知识,然后应用知识。学生举例,如人们可以通过人工延长(给予人工光照)或缩短光照(放在黑暗中处理)来改变生物的繁殖时间。开花需要在短日照的条件下进行,为了使在夏天开花,就可将它每天放在黑暗中处理一段时间。

问题2.除了光周期外,温度对繁殖没有一点影响吗?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知道了光周期对生物繁殖有重要影响,而忽略了温度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习得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而且领悟到了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实验法(此实验中,恒温中的银灰狐、固定光照下的银灰狐、自然条件下的银灰狐)。学生掌握这一实验方法,有利于解决一系列问题,如雷鸟的换羽,影响雷鸟换羽的生态因素是光照还是温度。

3.“问题解决模式”在研究性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第2篇: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范文

江苏省高考生物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历年的生物高考中都有众多以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为背景的试题。学生在解答这类题型时候,往往无从下手,好像平时所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究其原因主要是?W生不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到新的实际问题情境中。由此反思现在的教学,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的是章节化的、模型化的、简化处理的知识,学生往往单独地学习复杂生物现象或对象的某一个部分,忽视了概念要素相互作用、关联的一面,就像“盲人摸象”,将会使学生产生碎片化的、机械的认识。如果在高三专题复习时,学生还是孤立地看待概念及要素、特征及研究方法,将无法对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认识,势必造成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遇到相关习题就只会生搬硬套。

鉴于此,以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构建高三二轮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的专题复习,让学生在体验所学知识价值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以实际问题“草地退化”为例,整合并综合运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构建高三二轮“生物与环境”的专题复习。

1 走近实际问题,构建专题知识框架

教师以视频的形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草地退化”;从而引入课题,以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面围绕“草地退化”这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完成相关知识整合,形成“生物与环境”专题的框架。

例如,草地退化的过程在种群水平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结合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让学生感受到种群密度等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的现实意义,并对种群水平应研究的相关问题有了实际体验和深刻理解。就种群密度的研究对于草地退化而言,学生除了需要知道一些优良牧草和其他杂草(如冷蒿等为主的菊科)的种群密度,还需要知道草地中一些动物(比如野兔、草地螟等)的种群密度。如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如何调查像野兔这样动物的种群密度?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最终将落实到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上。教师要让学生在有解决问题的现实需求中明确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的区别、具体操作过程、相关注意事项。教师也可适当延伸到微生物的计数方法上。如果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研究各个种群数量变化,教师就可以有机结合“J型”曲线和“S型”曲线。在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变化两种增长曲线的适用环境条件、增长率变化及原因分析等。

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各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那就要构建群落的概念。由此,让学生体验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所研究问题的区别。从群落水平研究草地退化现象,就要考虑物种组成、丰富度退化趋势及数量关系。比如在某退化草地的植物组成中羊草占比为由30%变为9%,冷蒿等为主的菊科由10%变为31%。在研究各个种群数量变化相关性时,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关注种间关系。如,草地螟寄生蝇与草地螟是寄生关系,对草地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以此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在群落中某些物种过多的生长将会对其他物种以各种形式产生严重影响,从而让学生实际体验群落水平研究生态问题的必要性。

草地的退化,既是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生物群落演替,也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环境的退化。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上,也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上。教师由此整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等相关知识。同时草地退化是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功能的退化,稳定性受到根本影响。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构建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相关知识,使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整合成“生物与环境”专题。

2 走进实际问题,深化专题知识理解

对于“草地退化”问题的分析与思考,除了了解生物的数量、组成、生态系统的状态等之外,更需要从物质和能量角度深入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实现对专题知识的深度理解。

从能量角度分析草地退化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间失去平衡。从第一营养级能量输入角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牧草种群密度、草地覆盖率等角度思考和分析可能原因。如草地光合面积变小,第一营养级固定太阳能变少,生产力下降;再如群落的草群组成中优质牧草比例下降,第一营养级可流向人类的能量部分所占比例下降,草地牧草品质降低。从第一营养级能量输出角度:教师可以结合图1让学生分析草地退化的可能原因。如流入下一营养级这个部分可能由于虫害、过度放牧以及滥挖、滥割等不合理利用的因素使得能量输出变多。

结合第一营养级的能量输入、输出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探讨未利用部分的变化与草地发展状况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能量收支不平衡可能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辐射到其他营养级能量角度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对整个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深刻的认识。

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草地退化的资料,如土壤性质改变,土壤有机物下降,土壤微生物减少,土壤的盐碱化和沙化,土壤养分循环功能降低。学生热烈讨论草地退化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在思维碰撞和知识应用中加深理解,形成归纳-总结等能力。

3 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专题知识应用

如何缓解“草地退化”问题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草地退化的具体措施。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生体验所学专题的知识价值,提升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某地方制定草地利用长期规划时,要求每年的牛羊头数增长率保持在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要求是否合理。学生必然会将每年牛羊头数增长率8%和“J型”增长曲线联系。“J型”增长要求的环境条件是无限资源,用有限的草地资源去保证“J型”增长必将导致草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学生切实感受到要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就要符合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确定合理载畜量。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教师可组织学生合作探讨增加第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即固定太阳能总量的措施。比如合理补播多种优质牧草籽等,既能实现退化草地的快速恢复,增强优质牧草的竞争能力,提高草地的覆盖率,又遵循物种的多样性原理,增加植物的种类,提高草地的稳定性。教师可利用资料展示一些措施的效果,如在土壤条件较好的退化草地上补播优质牧草能使其在2~3年内恢复较高的载畜能力,补播可使草地生产力增加2~3倍。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合理利用好第一营养级能量输出的措施。如结合“S型”曲线确定环境容纳量,避免超载放牧。通过定量研究能量流动特点,利用林德曼的10%定律实现草畜平衡。同时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进行虫害、鼠害的防治。学生体验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价值和意义,并形成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范文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问题设计的支点,所有设计的问题都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包括课程专业目标和其他综合素质目标。专业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专业课教学的目的。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的学习是要学生掌握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影响,在这个总目标下,不同的章节内容又有各自的分目标,如,“群落生态学”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群落的性质、结构、动态以及群落分类等,并能将这些理论应用于生态管理实际。老师必须准确把握这些目标,不得偏离。综合素质目标是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专业以外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一般包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索与利用资源的能力,培养自我驱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等。老师只有准确把握了教学目标,才算占据了PBL模式的制高点,才有可能做好问题设计和发挥PBL模式教学的效果。

2.生态学问题设计

根据PBL模式问题的特点,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反复斟酌和在2012级生态学教学中试用后再修改,凝练了9个问题,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问题的特点

中9个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1)紧扣生态学课程内容,有明确的专业目标和其他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推理问题或调查、实验等实证研究解决问题,能够获得专业水平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提升。

(2)问题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或是来源于身边,或是社会热点,能激发起学生探索与主题相关的专业知识。

(3)有理论性问题也有只能通过实验才能找出答案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直接的和唯一的答案,一些问题会随着信息的不断增多而不断改变和逐渐深入,如问题1、5、6。

(4)问题分布到了生态学各部分内容之中,避免了重复;

(5)适合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机态度等,可以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产品,如图表、录像、论文等。在PBL模式生态学教学中应用证明,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寻找答案,一方面可以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二、结语

第4篇: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9302

1引言

生态学是研究地球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具有强的应用性与交叉性等特点[1~3]。作为生物、环境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生态学授课质量与教学效果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生态学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交叉性、应用性强等特点,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生态学教学需要[4~6],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和调整,以充分满足和适应本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4]。

笔者结合生态学课程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以科学阐释生态学问题与现象,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取得良好效果。

2问题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2.1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一种方法[5],即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与此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由此可见,科学创设情境是问题教学法的重要基础,合理设计问题则是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的关键。

2.2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问题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是把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教学概念和知识的认识,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加深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结构和运用规律的理解。问题教学法强调把对问题的质疑权交给学生,利用其好奇与探索的心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挖掘学生综合潜能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问题教学法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学内容广泛、领域繁多,涵盖基础、应用等多个方面内容,又涉及诸多层次与生态阶元[6],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教学效果往往不明显。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的引入与实践很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1突出全球变化的时代背景,合理设计科学问题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是指在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驱动下,导致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最终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的过程。全球变化不仅仅是气候变化,它是由大范围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环境变化组成的。因此,现代生态学问题需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去阐释和考量。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影《后天》、《A Convenient Truth》的介绍,为学生创设出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等实际问题,组织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并揭示相关生态学规律与本质。

同时,因现代生态学关注的重点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在此变化过程中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内容讲授时,分别向学生提出了生态农业、城市化等当前热点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结合区域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

滨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其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三角洲特色。而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国务院于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若干区域生态热点问题向学生展示,并引发积极思考与热烈讨论。如在讲授湿地生态系统相关内容时,结合黄河三角洲滨海滩涂资源开发与保护实际,以图片、新闻报道等素材为核心,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并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系统阐述有关概念与科学原理。

3.3关注现实生态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有效运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料储备。如课前搜集整理山东省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资料,特别注意将黄河三角洲地区两个重要自然保护区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以备教学需要。在讲授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相关内容时,以位于滨州市无棣县境内的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贝壳堤岛近20年来的植被变化动态,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贝壳堤岛生态系统与植被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重建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自然生态系统会发生剧烈变化,同时理解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受群落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这样的问题设计与讨论过程,不仅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生态学知识、培养应用能力的动力与兴趣。

3.4以问题为核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生态学体系中的核心主题。在讲授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时,列举“生物圈二号”试验,引出地球环境系统与生命系统的协同进化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这一试验的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总结经验与启示,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反思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的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基本能力,同时也通过让学生从认识表象到揭示问题内在本质一步一步进行剖析,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在生态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做好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以及合理切入、组织讨论和揭示规律、释疑解惑等各个环节,通过对问题的引入、讨论、解答,阐释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问题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在于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教学法应用于生态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一方面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合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注意“适度”、“适时”、“适当”、“适法”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7],才能真正发挥好问题教学法的固有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并锻炼和提高应用能力。如何更好地运用问题教学法,发挥其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功能优势,有待于广大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牛翠娟.基础生态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4] 耿红.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90~191.

[5] 张桂萍,茹文明,金山,等.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模式[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 (2): 100~101.

第5篇: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范文

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充分认识到森林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我们也应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可行性论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好森林旅游所面临问题的对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是林业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尽快绿起来、活起来和富起来的重要手段。

因此,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

相关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演绎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实地访谈;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森林旅游的概述通过对森林旅游的现状,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森林旅游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第二部分: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第6篇: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 科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093-01

人工智能是一门涉及较广的边沿学科,它涉及哲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其本身的性质也就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要对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学科有一定的了解。近几年,我国在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方面都有所突破,但是时代在快速发展着,这就需要人工智能研究不能一直保持原有的状态,还要有所创新,以顺应时代的变迁。

1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最早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这也就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在1969年召开了第一届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1970年出现了《人工智能》国际杂志,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学术研究及发展,从此以后,人工智能的研究形成热潮,不同人工智能学派的争论非常激烈,这使得人工智能得以进一步发展。而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开始的比较晚,在1978年“智能模拟”正式纳入国家计划开展研究。而且现在我国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工作的除了科技人员还有很多的大学师生,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来看,人工智能定会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2 人工智能的突破及科学方法

2.1 对人工智能采用分散式的研究

由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很复杂的,很难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所以只能把它分成几个层面再各个击破。人类认为结构、功能、行为是系统能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所以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可以分为结构模拟、功能模拟、行为模拟三种模拟方式。下面对人工智能的三种模拟方式进行举例分析[1]:

关于结构模拟就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为例。根据结构模式的思想,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尝试建造人工的神经网络模拟人类的思维能力。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感知机,它是用人工神经元电路构造的,这也说明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性。后期也出现人类利用少数神经元的网络设计模拟高等动物反射能力的实例,展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前景。但是,在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中如果想有效的模拟人类的思维能力就需要有接近人类大脑新皮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在制造技术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果降低人工神经网络的复杂程度,那它的智能化就会退化。基于功能模式的物理符号系统研究实例。基于功能模拟的物理符号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比如:通过图灵测试的血液感染疾病诊断专家系统和战胜过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深兰”专家系统。但是专家系统需要拥有专业的高水平知识,但是这种知识的获取是很困难的,不仅如此,就现在的逻辑理论而言,就算获得了必要的知识,也不能支持知识的推理与表达。

2.2 发现了智能生成的核心机制和知识的生态学结构在本能知识下的知识转换

人工智能的定义是非常复杂的,简单来说,人工智能是为了实现人类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目的,面对具体环境时,根据现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再针对问题和已定的目标获得必要的信息,进而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和现有的知识想出解决问题的智能方法,并实施这个方法,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人工智能实际上模拟的是人类智能“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获得信息、找出解决办法”的能力。也就是说可以说,人工智能工作前提是“给出有待解决的问题、知识和明确的目标”,工作内容是“获得必要的信息,进而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和现有的知识想出解决问题的智能方法”,因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智能的表现,所以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在给定条件的制约下信息知识的智能转换。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就可以建立人工智能新的机制模拟方法了。

我们已经发现人工智能的核心机制是:信息知识的智能转换,也就是说,信息和知识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自己的生态学结构。在本能和外界信息的刺激下,人类不断的学习并不成熟的经验知识,然后根据自己本身的理解和思考把经验知识变成规范知识最后成为常识性知识。发现知识的生态学结构不只是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拓展了人工智能的研究视野,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2]。

2.3 把智能生成的机制与知识的生态学结构相结合

把智能生成的核心机制与知识的生态学结构相结合建立新的模拟方法,就会发现一直处在独立发展的结构模拟、功能模拟、行为模拟都是机制模拟方法的特例。比如:结构模拟可以说是,信息与经验知识的经验型智能转换;功能模拟就是把信息与规范知识的规范型智能转换;行为模拟是信息与常识性知识的智能转换,而且经验知识、规范知识、常识知识之间在机制模拟中是相继环节,所以结构模拟、功能模拟、行为模拟也应是机制模拟中的相继环节[3]。在“以信息观、系统观、机制观为主要标志的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观念下,原来看似无关的人工智能的三种模拟方式,竟然有着相互的关系,把原来看不到的本质给展示出来,就是科学方法的厉害之处。

3 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在人工智能的模拟研究中一直处在独立发展的结构模拟、功能模拟、行为模拟都是机制模拟方法的特例。这也就说明智能生成的机制与知识的生态学结构的结合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统一理论和方法。这一结果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研究的这一突破主要依靠科学方法的创新。所以,在今后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应注重科学方法的研究、应用和创新,以使人工智能研究事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人工智能的突破与科学方法的创新[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2(3):456-461.

第7篇: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范文

一、学科哲学与地理学科素养

学科哲学就是从哲学视角重新认识学科――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即学科的本质。爱因斯坦:把老师教的具体知识内容都遗忘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即学科的本质东西即素养。只有触及学科的本质,教学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只有触及学科的本质,去芜存菁,教学才能达到一种简约的境界。

地理学科哲学就是从哲学角度认识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地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其自身发展――素养形成――的内因(根据);教师的教是外因(条件)。地理学科哲学就是地理学科的本质,是地理学科素养形成的基础和关键。

地理学科素养指从地理学科的视角观察现象、认识问题,用地理观点分析问题,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这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观念、形成能力的过程。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哲学要素,渗透学科哲学

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哲学要素如:①大气、岩石、河流、森林等地理事物存在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观点;②地球、大气、海水的运动、水循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区域经济的发展等反映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观点;③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纬度变化,和东西的差异反映地域分异表现为普遍性,而地理环境内部由受海陆、地形、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又出现非地带性分布。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共性,学生掌握了这种规律性,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地理教材中的哲学素材体现地理哲学规律,要求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时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条件,多角度、全面地审视地理问题并把握问题重点,依据地理问题情境的变化做出具体的分析,从而寻求解决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三、高考试题中学科哲学的体现,关注地理素养

近年来全国高考地理试卷的素材选取以新的文字材料、新的图表信息融入“新情境”,突出“新角度”,但无论怎么“新”和“变”,都注重思维考查,渗透情感凸显素养。

试题选取并围绕考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探究新问题,主要涉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城市、农业、交通、等值线及经纬线等知识板块的核心内容,凸显“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

高考试题关注的是分析思路和方法,即如何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论证,解决地理问题,重视地理学科素养能力的考查。命题以中国或世界某重点区域为载体创设情境,从自然地理主干知识入手,考查区域地理特征,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围绕区域分析的“在哪里”、“怎么样”、“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开放性;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及论证、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36(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在哪里?――解决地理学科的位置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怎么样?为什么?大盐湖及周边地理特征及原因分析――解决地理学科的特征问题,培养学生的差异观念;(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围绕区域发展设问有什么?怎么了?――解决地理学科的成因问题,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探讨、论证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地理学科中人地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试题选取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社会重大问题的素材,通过创设新颖的情境,考查考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评价探究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同时更突出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

开放性试题更注重限度,在保证效度的前提下,给予考生一定的答题空间,答题的结果更能真实反映或表现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鉴别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关注地理学科素养。

四、多方位的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新课标对地理素养的要求:在知识与方法之间,课改更强调方法,追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在学习目标上,重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关注知识量和知识系统,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终极目标。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标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教科书则在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面做了努力,创设了很多探究性的场景和活动。老师在教学中会采用实验、讨论、辩论、游戏、实地考察等方式多角度、多形式组织大家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地理美感等对个体的终身发展有用;野外实践和实地考察是养成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个体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界的和谐、感受各种生态问题,从而获得大量丰富的真实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进而加深个体对自然界的理解、人地和谐的认同及对各种生态问题的感悟。

在教师引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辨析地理事物想象和本质,探究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在传授知识、技巧、经验、方法、思想、行为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扎实的学科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想做、能做、会做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课堂逻辑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渐养成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任熠.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试题讲解.

[2]课标框架下的地理素养培养.

第8篇: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范文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提出了关于构建初中政治生态化课堂的几点措施以及生态化课堂构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政治成为改革的重点学科,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政治教育关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开展素质教育重要的实验田地,因此在初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如何更好地通过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去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在政治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以往的初中政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政治学科没有形成一个充分的认识,对于政治的学习也是缺乏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

 

针对以往的这种问题,我们必须找出其症结所在,然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达到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本文将针对政治课堂的生态化构建进行一个简要的探究,论述政治课堂生态化构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政治课堂的生态化构建我们总结出以下有效措施。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毫无疑问,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帮助学生能够学习到正确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自身能够掌握有效把控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学习,能够掌握政治学科当前的发展态势和最新的教学理论方法等等,并且运用到自身的教学中来。

 

同时,教师还应该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关系是保证生态化课堂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学生对于老师有足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有更多的关爱,才能够在政治课堂中形成良好的氛围。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还需要课堂之外给予学生更多的沟通,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在平时的作业批改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肯定学生的优秀之处。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问题所在,因为初中学生属于身体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只有通过鼓励和引导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之外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导,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去帮助学生的学习,这样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接触,时刻能够把握政治学习的正确方向,从而更好的去完成政治学习。

 

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把控教学重点,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构建生态化的政治课堂,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有效的政治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能够抓住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就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做一方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还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政治学科具有很强的时政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最新的政治知识,就必须做到教学的生活化。

 

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层出不穷,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必须增加这些与时俱进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知识文化的需求,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形势,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以政治课程为中心,捕捉最有用的信息,促进自身的发展。

 

因为初中政治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的特点,如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为自身的素养,运用到实际生活去,是政治课程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为此,在构建生态化的政治课堂中就必须做到政治授课过程中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才更具有生命力,教师在教授政治知识的时候,能够把知识点迁移到生活情境中去,学生才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才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自身的特点,去完成政治学科的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采用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促进生态化课堂的构建。初中政治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就为构建生态化的政治课堂提供了可能。

 

在生态化的政治课堂中,必须采取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在课堂之中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去理解深化相关的知识。

 

比如在一轮新的单元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课堂设计,做好课程的引导,这个引导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我陈述,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方法等等,在新的课程教授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布置好学习任务,才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锻炼是平时课堂中所训练不了的,学生带着问题和问题的答案以及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来到课堂,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清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才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所在。

 

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我预习,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循环,更好的帮助学生的政治学习。

 

初中政治生态化课堂的构建是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并且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生态化课堂的构建能够真正的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这个一体化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满足实际生活中的需要。

 

同时通过生态化课堂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另外通过构建生态化的政治课堂,能够促进初中政治教学的进步,因为生态化课堂是完全符合教育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的,从客观规律出发,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去完成政治学科的学习。

 

构建生态化的政治课堂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在初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并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政治生态化课堂的构建,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更好的实现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初中政治课堂的生态化建设只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还应该为此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把生态化课堂推广开来,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第9篇: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设计 生态水利设计

前言:

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伊始,水利工程便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人地矛盾的突出,有关水利工程所相关的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已经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是在充分认识水利工程建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抓住它的内涵,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水利工程生态设计思路。

1.水利工程生态设计内涵

对水利工程的理解,可以简单解释为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所采取的一系列工程建设措施或行为。这些水利工程建设措施或行为及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和保障水源,如掘井,长期储水;

(2) 防治洪涝灾害,如修建水库,防洪堤坝;

(3) 水运交通,如修建运河,水库;

(4) 解决陆地,耕地面积不足,如围湖造田,填海造陆:

(5) 提供清洁能源;如修建水库,水利发电。

不难看出,水利工程设计即是在人们为达到以上提及的水力资源利用的效果就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建筑物图纸和实施方法以及经费预算等相关问题所采取的前期工作。因此,最初的水利工工程设计由于人们认识的暂时性,对水利工程的生态作用缺乏重视,可能并不包含生态设计这一环节。

必须明确水利工程生态设计是水利工程设计下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于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工程下的分支,是满足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的社会需求的同时,所采取的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一系列工程建设措施或行为。

2.水利工程生态设计的发展现状

一般而言,水利工程设计是不断完善的,是在人们对生态水利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经济建设目标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关于设计方案的完成度,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然而在这些设计方案满足经济效益的目标的同时往往难以实现社会效益的共赢。

同时 ,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技术的,人员配置等的问题。

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设计时,对已有水利工程和现行经济社会建设方针政策的参考也很有必要。在对已有水利工程和现行经济社会建设方针政策的参考的过程中,如何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3.水利工程生态设计思路探析

水利工程建设措施或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改造自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求,具有极强的人文主义色彩,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水利工程生态设计是在人们为实现新时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就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建筑物图纸和实施方法以及经费预算等等相关问题所采取的关于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期工作。一个水利工程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一个流域的生态系统稳定与否,甚至还会影响相关流域间的协调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区域的发展密切联系。如何在新时期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友好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首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是在充分认识水利工程建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抓住它的内涵,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水利工程生态设计思路。

笔者认为水利工程生态设计是新时期水利工程的标志,在进行设计前,应明确生态建设的目标与社会效益。在设计过程,要始终把生态建设的相关要素作为设计标准,在对工程选址、设计布局、过程施工的具体过程进行设计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友好兼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

就水利工程生态设计的发展现状,笔者对水利工程生态设计思路进行了探析:

(1) 注重整个方案每个环节的联系,实现全协调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友好因素对水利工程设计的决定作用,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统筹兼顾。特别是在对这些生态环境友好因素的考虑,设计诸多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整体发展,孤立的去评价某个因子往往会影响整个设计方案的效果。因此,关于这些设计的效果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的测度是现阶段水利工程生态设计面临的首要问题。不统则乱。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往往会导致各个设计方案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难以实现全协调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生态设计是基于对所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环境,水域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区域环境全面勘测把握所作出的设计。这就要求勘测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能做好与各方面的沟通合作,尤其是对生态要素的考察,对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作出可行性分析。而对区域生态进行勘测,考察,分析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这些环节前后的衔接,基础工作与分析工作的准确性都要考虑人员的合理配置。注重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专业素养,尤其要求对生态要素的评价人员具有较高素质,定期进行考察,协调人员配置问题;

(3)任何一个水利工程的设计都不可能摒弃已有的水利系统,跳出当前社会环境。然而,这些经济方针政策,可能只注重一段时间的社会效益,或是,只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忽视了生态效益。所以,对已有水利工程和现行经济社会建设方针政策的参考的过程中,协调社会发展,并考虑现有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及水利工程进行考察。

4.结语

水利工程的设计要突出生态环境设计,应当考虑环境科学的指导作用,在新时期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友好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志斌,蒋晓辉,商崇菊.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研究.《人民黄河》.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