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防护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森林;火灾;预防
中图分类号:S762.3 文献标识码:A
1 要宣传到位
宣传教育是森林防火的第1道工序也是贯穿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大力加强森林防火和安全扑火的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全民防火意识。在防火期内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新闻宣传媒体,面向群众组织开展宣传森林防火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的宣传活动,要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做好对林区群众的防火安全教育工作,组织专用森林防火宣传车向民众发放宣传手册和传单等,认真做好防火重要性、紧迫性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护林员和专业安全管理人员要走访附近村落对村民进行林区管理宣传,强调不带火种上山,对于林区工作点的工作人员加强防火扑救办法的培训,加强安全扑火和自救方法培训。预防森林火灾对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在进入林区的主要路口、关键部位及风景旅游区,设立大型醒目的防火宣传警示标牌,加强对进入林区人员的防火宣传。同时,要给每个管护站配置音响设备,每天定时广播防火规定,让防火意识深入人心。
2 要准备到位
森林防火的主要工作是预防工作,如发生火灾积极处理。为了能够加强对火灾的扑救能力,提升遇到火灾时的反应速度,要经常对森林的林政员、瞭望员进行实际模拟演练,使其业务水平和体能处于最优的状态。对部分义务灭火扑救队员适当引入专业化的训练,使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一旦发生火情及时扑救,召之即来,战之能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火灾的扑救宣传工作,再森里关系区内设置醒目的防火牌和防火墙,经常清洗粉刷,保持安全通道的畅通,所有通信设备,例如对讲机,中空机,车载电台等附属设备要经常检查维护,传真机,风力灭火机等相关设备也要长期调试备用,有问题及时处理,设备的完好是保证出现险情时能够及时处理的有效保证。所有的设备、人员、交通设施一直保持在一个临战状态,预防为主,积极消防。
3 要责任到位
完善各级对火灾预防,扑救部门的职责,落实到位,各种防火措施,预案和责任制度都要明确之后层层传达。林业主管部门的各个局长,站长乃至班组长都要相互签订责任互保书面文件,并且一级一级严格监督,让每个人都感到身上有担子,从自我意识中积极主动参与到火灾的预警防患中;实行森林防火问责制度,将管理站和保护区管理局所有的副站长级以上的领导全部纳入监察问责范畴,做出明文的规定,一旦出现火情哥们之间如何做到相互配合,同时日常要加大自身的巡检力度,对肇事者,责任人出现问题时都要落实责任,决不手软,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强各个部门的责任感,使命感,大家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坚强监督和排查中,对有火灾隐患的部门要重点检查督导,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绝不能留下任何隐患。
4 要管理到位
对于入山的人员必须严格登记,落实好入山登记管理制度,无证人员一概不允许入山;还要强化火灾源头的控制。根据山林所处的位置,按照区域重点管理落实,加大巡检力度,严禁在山林区域吸烟,建立健全各种有效地防护制度和措施,如发现有违反规定的人员,严惩不贷;在整个山林的心目位置必须设立好火灾防火标识,明确分管人员的责任,不能出现丝毫的松懈。如管理人员需外出不在所辖区域,必须经领导批准后方可外出,请假制度一定要严格规范。这样的有效控制措施也可以对领导岗位人员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瞭望塔等值班重点岗位必须24h轮班值守,救火队员整装随时待命,一旦发现火情准确出击。重点部门要重点管理,严格看守,并且常抓不懈。。
5 要联防到位
在山林火灾的管理中,联查防护的工作力度始终不能放松,除了落实岗位人员职责外,所有辖区居民也要发动起来,人人有责。定时定点召开全员联查防护大会,对各项管理制度要经常进行耐心的讲解和宣传,与当地的消防部门和政府也要紧密结合,大家一起努力落实好火灾防护联查制度。在相互了解和沟通的过程中,大家的感情不断加深,也相互了解,对于日后的工作开展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要言传身教的让每位人员都知道火灾防护的重要性,辖区居民要签订防火责任状,不能漏签。一旦出现问题,落实责任,这样可使大家的警惕性明显提升。要做好居民的宣传工作,发放各种防火防灾的宣传图册,挨家挨户发放公开信,在所有居民的意识上保持严格的警惕性。做到人人防护,一定要做到家火不上山,山火不进村,林内林边不用火。
6 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出台农民普遍增强了种地的意识,所以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土地使用量不够的情况。相应各地政府出台的退耕还林政策就与这一客观事实出现了矛盾。这些突出的矛盾都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难度。在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之下,我们的工作就更为艰难,要耐心细致的深入到每家每户去讲解,说明国家的政策法规内容,化解出现的各种矛盾,保证防火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变堵为疏,既解决农民烧灰积肥等问题,也减少由于私烧乱点跑火问题。
7 要结合天保工程实施
森林防火的重点在保护,主要是控制天然或者人为火灾的出现,为所有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整个森林防火体系工作当中主要围绕保护工程来开展,根据森林所处的区域严格划分控制等级,明确重点火灾的防护部位,充分调查,对火灾的险情出现区域和面积地点等都严格落实,制定相应不同的政策规定,生态公益林、兼融林等有机地也要有效的结合控制在火灾防护区域,对于交通不便利,靠近山林的区域通讯设施一定要保证有效畅通,核定专人专员严格看护,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做到有效防火,使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在森林防火方面落到实处。
8 要结合林政管理资源
在全力以赴抓防火的同时,对于山林滥砍盗伐,滥捕滥猎的人员要严厉打击。更不允许出现对山林土地违法占用的现象。每一个山林看护队员,瞭望人员和值班人员不但是整个森林区域的管理人员,也是这里的火灾防护人员,不管是出现火情还是发现各种违法违规现象都要严格管理,及时汇报,并且要组织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要深知自己肩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森林木材检查站也是火灾防护的有效部门,身兼两职,只有真正的做到了全员参与,才可以行政一整套完整的森林防火体系网络,这样可以更深层次减少火灾放生次数,从而使森林的火灾案件次数得到有效控制。
9 要结合资源综合开发
近年,保护区里的一些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林地资源优势,投资投劳,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和采摘业等。入山人员的增加,给森林防火带来了新的不安定的因素,也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这需要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方法来开展防火工作,即要签订管护开发承包经营合同,要求经营管理者在开展资源开发项目的同时,必须承担森林资源的看护和管理,哪户出现了问题,就追查哪户的责任,就处罚谁,将责任和利益挂起钩来。
10 要将结合日常工作
每到森林防火期,必须将森林防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定期定点召开党政联合会议,对火灾的防护做到全员参与,有效配合。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好火灾防护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不同季节的火灾特点要重点管理,统筹安排有效管理,科学管理,各项工作之间不能相互影响,相反要各个方面齐头并进,打造一个良好的火灾防护管理局面。
综合上面的内容,认真抓好森林秋季防火工作,做到宣传到位、准备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联防到位“五个到位”和“五个结合”,即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结合天保工程实施、结合林政管理资源、结合资源综合开发、结合日常工作,做到科学合理安排,不断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周正贤.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关键词:森林防火;监测与预警;工作重点
近几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全球气候持续升温,在这一背景下,森林火灾频繁发生,严重地损害了森林资源。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发生的森林火灾达到27万次,因此所烧毁的森林面积甚至达到了上千万公顷。保护森林等同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命生活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森林防火工作是重中之重,森林防火工作的质量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1 森林防火工作中的问题
1.1 人为性火灾频发
分析森林火灾发生引起的直接原因,人为性引发的火灾众多。大多数的森林火灾都是由于人们在干燥的季节用火不当,或是在节日庆祝等过程中,未考虑到火星对森林资源的不良影响而导致森林火灾。由此可见,森林火灾具有人为性,管理更难,除了森林自身的因素外,人为因素具有更强的随机性。
1.2 森林可燃物数量增多
森林可燃物指的是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质,例如,树叶、树枝、泥炭等。在许多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强降温降雨等天气后,林间草本易冻死,出现树叶早落、树枝折断等现象,导致枯木增多,森林可燃物数量不断增多。据调查,部分地区的森林可燃物超过了国际标准,完全具备了发生火灾的物质基础条件,较容易发生森林火灾。
1.3 缺乏宣传
各个地方森林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开展森林防火的宣传工作,但仍然达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宣传不够深入、不够广泛,对于群众甚至基层干部来说,森林防火意识依然较为薄弱。在重要时段、重要地段,宣传力度和防护监管力度还不够,依然存在很多野外用火的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宣传方式较为单一,难以被广大群众吸收和普及。
1.4 防火措施不够完备
当前许多地区的防火措施依然停留在口号层面,防火工作过程中,并未切实落实当地的防火宣传、监督、巡查等工作,忽略预防火灾工作的重要性,事后才采取补救措施。只是简单张贴标语、下发文件通知、召开形式主义的会议等,防火工作仅浮于表面,不够深入。没有进一步采取措施管理森林可燃物、野外火源以及农事用火等,常常导致野外火源失控,无法管理。同时,应急预案也不够完善,当真正的火灾发生时,组织指挥、后勤保障以及人员调配等工作环节都不能及时跟上,救火效果大打折扣。另外,防火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是影响森林火灾防护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生物防火林建设过程中,首先进行整体的规划,政府投入一定资金,再通过工程的形式建设改造,但是由于大多数的生物防火林带都处于山脊处,土壤较为贫瘠,无法达到预期的防火效果。
1.5 资金投入不够
目前,众多地区依然未将森林防火经费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中,严重影响了森林防火专业团队的建设,同时在防火工作中也无法利用完备的设备物资来提高防火工作质量,就算已经置备防火设备也无法及时更新。在设备物资较为落后的地区,其森林防火工作质量也会大大降低,扑火力量、灭火物资、火场通讯及指挥系统等都无法满足火情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专业扑火团队无法真正成立,有名无实,一旦有森林火灾发生,较难召集起扑火人员,影响扑救效率。
2 森林防火工作重点
2.1 加大宣传力度
森林防火宣传工作不能只采用单一的宣传标语的形式来开展宣传,应当同时利用电视广播以及手机短信等渠道,教育群众自觉增强防火意识,自觉遵守规定,履行防火义务等。在较易发生森林火灾的秋冬季节,更应该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宣传面。
2.2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开展防火工作,着重加强火灾预防以及隐患的消除方面的工作。应严格管理野外用火,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地区应当采取重典防护措施,严格管理林中重要设施和目标。加强监督工作,一旦发生火灾,应当能尽快组织调动工作组。在火灾发生之前,工作人员应深入一线细致排查火灾隐患。严格把关山头、路口等重要地段,最大程度地消除火灾隐患。
2.3 森林防火应急预案
重视并加强森林火险的预测预报,及时将火线信息。同时应当充分利用森林防火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卫星遥感、飞机巡护、视频监测以及地面巡护等多重手段,全方位立体式地监测森林火灾,建立应急预案,及时发出预警警报。开展全天候的值班带班制度,选派负责人的人员来担任值班任务,严格执行巡护监督等任务,严格进行卫星热点核查零报告以及有火必报等制度,确保火灾及时报告。应当靠前进行驻防,随时待命,一旦有火情出现就快速出动,快速处理,确保尽早扑灭火灾。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将扑火人员,以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摆在第一位,避免由于火灾出现人员伤亡。
2.4 提升防控水平
通过科技手段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森林防火机制,提高森林防火的能力。及时打击野外违规用火,加强对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出及侦破的能力并依法严惩肇事者。
2.5 完善法律法规
只有不断完善森林防火监测与预警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森林安全,降低森林火灾指数。因此,应当完善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提升森林火灾防御以及扑救工作的质量;另外,对于火灾肇事者和违规用火行为者应当有严格的惩罚机制,才能规避人为纵火的现象。
保证资源开采效益的标准化,实现整体档次水平的不断提升,以提高内部市场竞争力,满足后期生态建设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际规划设计要求。要想进行高效的林业内部资源整顿,就必须高度端正科技治国的综合政策指标,满足内部应用手段的不断转换。通过实际企业的生产实力以及配备的改善,确保相关生产能力以及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培育,进而加大整个林业建设规模的推广。注意内部资源经济效益的分类,满足一定密度施加!结构追加!遗传育种!繁殖处理以及必要栽培手段的单株模式的试验,保证先进林木资源的突破;而涉及到具体的林业产品加工,主要是根据木质纤维应用标准以及深度增值加工的社会需求的满足水准进行技术研究,促进相关土地资源的调整与利用。透过内部龙头产业的定位形式以及综合生产的效益强化,使包含职工专业技能培训拥有必要的指导体系,结合内部管理标准内容的清晰界定,促进整体课题研究范围的扩展和整体力量的提升,从而实现高科技转换为内部生产力的林业灵活经济管理模式的标准效应。
2具体的经营管理措施改进
2.1经营管理内容的界定
根据森林资源生产的扩大标准形式以及经营管理效应,结合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以及多动能效益的综合展现,需要对后期经营管理手段进行改进。必须在满足一定基础管理效益的基础上,进行森林资源实际状况的深度研究与考察,实现整体分布状态下的具体发展方向定位,根据资源管理相关法律制度的强化,进行必要任务的明确制定。整体指标模式下的宏观控制内容为针对一定生产格局的市场调查,在实际投人运行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资源管理监督,针对后期改建技术的投人以及必要措施的落实标准进行整体任务的完全落实,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效能的主要模式,是根据经济基础的决定效能进行拓展研究。需要满足客观市场定位调查研究,才能实现深度落实。
2.2相关政策的辅助效应
林业资源的宏观调控必须深人解决内部运营市场的缺陷,从而对整体经营内容进行划分,保证长周期风险性合理评估体系的建立。结合相关系统的预算方案实施政府调控和国家干预,保障内部运行的高效地位,有助于积极贯彻市场要素局势下特殊优惠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内部机制稳定进行的前提下,做好生态防护性保护措施的投人尤为重要。整体投人机制方面,需要根据林业经营的商业性以及公益模式进行清晰划分,保证满足生态防护的同时,收取必要的成本效益。在整体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下,为了满足后期多元的生产改进以及具体技术投人,必须满足一定林业税费减免保障,这是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国有产业的实际标准格局形势。因此,对于后期的生态模式改进有着必要的指导意义,是实现现代多元综合发展模式最为贴切的手段。
3总结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无公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151-01
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影响了植被的正常生长,还破坏了生态系统,给当地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要针对林业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和特点,运用先进的防治技术进行有效的防治,以保证绿化植被的正常生长和森林资源的安全。
1 林业病虫害的产生原因
林业害虫不仅可以依靠自然环境传播,而且还因自身的繁殖特性能够主动传播,即使短时间可以消灭大量的害虫,但因人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害虫的天敌减少,害虫在无天敌的情况下能快速繁殖,又会产生新的危害[1-2]。病虫的繁殖还具有遗传特性,随着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害虫发生优胜劣汰的进化,将抗药的特性遗传,导致防治难度增加。
近几年,大面积的人工林树木的品种单一,导致抗害能力降低,发生灾害时,防治极其困难,大面积的植被死亡,造成严重的损失。
2 无公害防治的特点
无公害防治就是借用森林培育技术和生物控制,保护环境,维护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无公害防治的特点是环境污染小,成本低,对病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 无公害防治措施
3.1 营林技术防治
林木害虫依附寄主植被的特性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能力,因此抗虫育种是提高林木抗性的基本方法,在扦插育苗时就要选择对病虫害有抗性的品种。苗圃是地下害虫的栖息地,苗圃的耕作技术和间作以及土壤环境等与害虫危害关系密切。如适当耕地除草可以减轻地老虎的数量,大量灌水可以强迫害虫下移,保证作物幼根的正常生长。育苗技术环节:细致整地,杜绝使用未彻底腐烂的有机质肥作为基肥;提前播种;播种前进行消毒处理或者选用抗病虫害的种子;轮作种植;严格有关苗木的验收制度;出圃的苗木必须保证无病虫害,彻底消毒检验合格后移植出圃[3]。
把森林害虫和森林培育结合管理,依照林木的生长日期和特点进行适当的砍伐,清理枯木、濒死木、风倒木等,避免病虫害的蔓延。合理的修枝对害虫的防治也起作用。及时改造生长衰弱的树林,提高森林的抗病虫能力[4]。
3.2 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防治,用细菌和病毒以及分泌抗生物的抗生菌等防治林业病害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在生态系统中创造天敌昆虫的生存环境,通过引进和助迁以及移植等措施增加天敌的种群,控制害虫的密度和维护生态平衡;利用益鸟进行防治,用益鸟消灭害虫是既环保又经济的办法,广泛招引益鸟,为益鸟创造生存条件,可以采取在冬季给以鸟食、干旱地区给水、设置鸟巢等措施。
3.3 物理机械防治
对有假死性和群居性的害虫,利用害虫产卵、越冬和化蛹等阶段或者在害虫规模不大时通过采集卵块、剪虫枝等方法进行人工捕杀。虫木清理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灭虫。许多蛀虫喜欢在伐倒的新木上繁殖产卵,可以将一些木段放在林中,诱导害虫在木段上大量产卵,集中消灭。为填补清理掉的虫木栽植抗免疫的树种,促进合理混交林的形成。
人工设置的各种障碍可以切断害虫的传播途径。利用害虫上树下树的习性在树干的下部涂刷宽4 cm左右的胶环;或在树干堆积土或者缠绕塑料薄膜等,以阻止成虫上树产卵[5-8]。
利用害虫的趋向特性制造诱惑物或者诱虫器诱杀害虫。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不同,设置不同灯光的诱虫器,设置诱虫灯的地方应该在林中开阔的地方,每8 hm2设置3盏灯,然后根据害虫出现的时间开灯诱杀。如可以设置黑光灯诱杀金龟甲。向害虫的食物中掺入适当的毒剂,制成诱饵毒杀害虫。如蛾类喜欢糖醋味,可以用糖醋液进行捕杀[9-13]。
4 参考文献
[1] 郭金龙.浅论林业中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227.
[2] 张晓明.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J].林区教学,2009(3):116-117.
[3] 刘启斌,闫双秋.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12):205-206.
[4] 杨番瑜.浅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1(1):32-33.
[5] 刘秀国,冯建霞.浅谈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3):221-222.
[6] 杨超跃.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0(8):169.
[7] 崔文峰.树木病虫害防护的具体措施[J].民营科技,2013(8):202.
[8] 贺昌武,李冬荣.林业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3(28):637.
[9] 罗仁春.浅析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3(24):528.
[10] 张培昌.林业病虫害的现状及防治措施探究[J].大江周刊:论坛,2013(9):41.
[11] 叶志坚.林业病虫害防治优化策略的内容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62.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生态林业 速生丰产
[中图分类号] S72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125-01
自1958年开始,我国就开始提倡发展速生丰产林,经过了若干个发展时期,使我国的速生丰产林的发展事业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到1992年,国务院56号文件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指出:90年代我国农业应该在继续重视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转入高产优质高效的新阶段。至此,速生丰产林才正式应用于农田的防护上,作为一道绿色的屏障,发挥着自身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一、农田防护速生林发展的必要性
1.农田防护速生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就是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的环节中去。而农田防护林的发展也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市场经济体质建设。所以通过这一经济规律,充分利用林网化用地的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从而实现农田防护林种的最佳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在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上必须摆脱传统经济体系,不能只片面性的去追求防护的效益,应把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到一起,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从而可更好的带动林业系统的高效发展。
2.农田防护速生林是保障农业“两高一优”的重要发展前提
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田防护林才开始正式发展,经多年的实际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的建造在普通天气里可降低风速24%,在大风天气可降低风速50%,特别是近些年,大风的天数在逐渐减少,使地表蒸发减少了20%,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加10%-15%,从而降低了干热风的危害,保持了气候的正常变化,使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了更高的保障。此外,农田防护林可减小林网内的日夜温差,延长了无霜期,从而达到了高产的目的。据统计表明,有林网保护的农田比没有林网保护的农田小麦产量增长11%-20%,玉米、棉花产量增长10%;尤其是特殊年份,在自然灾害的条件下,有农田林网保护的农作物可更有效的降低灾害侵染。
二、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的发展优势
1.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的自身经济价值
从表面现象来看,多数人认为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除了做绿化,保护农田少受自然侵害的作用外,自身并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经过实践分析表明,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的经济价值甚至高过了普通水稻的种植。下面以“某市在2005年提出的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经济研究项目”为例进行说明:项目从树种的选择、密度、水肥管理、经营方式及生态经济效益方面入手研究,经过了8年的努力,提前两年完成了计划指标,试验地年hm2均活立木蓄积生长量达到49.8m2,年hm2均产值18000元,比种植小麦高4500元。此外,试验林地的产出投入比7.92:1,总结出大苗、大坑、大水肥管理深栽的“四大一深”技术,来根据林种的不同来进行最佳株距的配置。
2.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
在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的发展上,首先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与社会资源,将各生产要素进行最佳配备,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目前,已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所达到的综合效益,让我国发展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的事业上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3.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资源还是较为缺乏,致使环境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而近些年,环境气候越来越差,风沙、雾霾的天气也在逐渐增多,无论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起到了调节生态环境平衡的作用,而且还通过人造林使森林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直接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有效改善。此外,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还可有效的抵制干旱、风沙、冻害等自然灾害对农田的影响,提高农田的产量,增加人民的经济收益。
三、我国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目前存在的问题
1.对发展高效生态林的认识较低
目前,我国对营造农田防护林发展高效生态林的呼声虽是很高,许多人对发展目标也是较为支持和赞同,但是对其中的真正内涵与可实现价值却知之甚少,特别是长期受忽视生态和经济林热的影响,对高效生态林也会产生误解。常常会认为林业生产周期长,很难发展出高效林业;还觉得林业的经济价值较低,很难引起重视。
2.实行林业统一化管理
我国的林业运作体质主要是从行政手段下发生产指标,到催种催收,再到最后的所得财产分配,在整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产供销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在林业的管理系统上,林产工业归业务部管,水果林业归农林两家,风景林归旅游部,而各个管理部门又很难形成有效沟通,使林业的管理效率极低,对应用价值也仅仅达到了很小的一部分,使我国的林业彻底失去了活力。所以在林业的管理上,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不要再去认为林业就是仅仅的“种树、砍树”那么简单。
结语
总之,营造农田防护速生丰产林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林业,还是需要多方面的研究,只有将国家政策、市场需求、资金投入和技术推广有效的结合起来,才可使农田防护速生林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实现农田防护林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岩,王治国,孙保平,张超,纪强,冯磊,赵乾坤.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方案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2013(03).
关键词:矿山;边坡植被;恢复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各地都加大了矿山资源的开采力度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矿山开采为一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和提供了很大比例的一次性能源,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矿采造成的负面效应愈加明显地显现出来,在发展过后留给社会的反思及弥补更是一个长久且艰巨的过程。
一、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的目标
稳定边坡、恢复生态环境和改善坡面景观效果,采用工程的方法对矿山边坡进行复绿施工,主要通过人工辅助营造植物生育基础,依靠植物自身的自然恢复力进行植被恢复。植物品种的选用上强调乡土化、生态化,主要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以迅速恢复山体植被为目标,强调坡面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群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生、和谐,通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生长,坡面植被能够融入周边环境,达到协调一致。同时结合坡面情况,塑造协调一致的视觉景观。
1、理想的植物目标群落:
(1)目标条件
与自然协调一致;
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适应于自然环境;
植物群落功能趋近于自然;
景观上趋近于自然;
管理工作量少,成本低。
(2)目标群落
本坡面植物群落设计类型定位:灌木林型;
以灌木为主要组成植被恢复树种,也适当选用一些乡土乔木树种。
2、通过人工辅助方法,使自然本身具有的恢复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是工程复绿的基本思想。绝不是要较大程度地改变立地条件,而重要的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允许的范围内促使植物持续生长发育。
(1)远期目标(完工5年后)。营造有较强固土护坡效果和较好景观效果的以灌木为主体、草和地被植物大面积覆盖、小乔木局部点缀且能自然协调生长和演替的植物群落;
(2)中期目标(完工3年后)。营造有较强固土护坡效果和较好景观效果,以灌木为主、草本植物为辅、适当点缀花卉且其本上能达到免养护或简养护状态的植物群落;
(3)近期目标(完工1年后)。营造能在坡面生长并有较强固土护坡效果的草灌结合型且物种丰富度高的过渡性植物群落;
(4)短期目标(完工3个月后)。营造能在坡面存活并有一定护坡复绿效果的草灌结合且物种搭配合理的先锋植物群落。
二、实现目标的途径
1、实现目标的程序
生态治理的主要任务是边坡稳定性治理和植被恢复,最终目标是恢复植被并回归自然。生态治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边坡的排险,消除崩塌和落石隐患,这是治理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植被恢复,通过复绿工程施工,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基础,满足植物基本生长要求,充分发挥植被的固土、滞尘、涵水、同化和改善气候的生态功能,这是治理的目的。因此,生态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边坡稳定基础上的植被恢复。
植被是地球表面覆盖植物的总称,由于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立地条件和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如草本植被、灌草植被、各种类型的森林植被,如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等。
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为:
边坡复绿植被的最终目标应是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但是,我们不可能一步到位恢复到最终目标类型上,因为,一方面受岩体缺水、缺土、缺肥等特殊立地环境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受树种本身在生长前期需要适当庇荫的生态更新策略的制约。但是,我们可以创造这种环境,让近期的恢复目标明确在某一个自然演替的阶段上,以此促进目标植被类型的自然更新,从而使阶段目标也得到明确,这种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都明确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把握边坡植被恢复的效果。
阶段性的目标应为先锋植被的自然更替和当地野生植被的定着、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越逼近周边野生植被类型,相关系数越大,森林化程度越高,群落的稳定性就越高。所以要把握最终和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而不是急于求成地进行生态修复。
2、实现目标的途径
(1)针对不同的坡面(岩性、朝向、坡度、高度),不同的施工季节采用不同的绿化方法;
(2)针对坡面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类型(木本、草本)实施不同的养护管理,有意识地促进或抑制某些植物的生长。如复绿早期以草为主;中期草、灌结合;后期以灌为主,以乔(小乔)为辅,以草为次,适当点缀花卉,营造植被景观。
三、实现目标的方法
1、要在坡面上营造新的植被,首先要在岩石边坡上营造植物生长基础――即基质。通常借助客土喷播机或空压机将客土基材及植物种子喷射到挂钉好网的坡面上并使之良好地附着,而不会流失。同时基材层的结构和理化成份能提供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2、坡面植物的选择。
边坡生态防护的植物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 适应当地气候,抗旱性强;
② 根系发达、扩展性强;
③ 耐瘠薄、耐粗放管理;
④ 种子来源丰富,发芽力强,容易更新;
⑤ 绿期长,最好多年生;
⑥ 成苗容易并能大量繁殖;
⑦ 播种栽植的适应期较长。
同时还要考虑到抗病虫害能力强,养护管理简单,工作量少,成本低。
3、植物的配置要做到:
冷季型草和暖季型草结合(适应冬夏气候);
豆科和非豆科结合(豆科根瘤菌固氮);
草本和木本结合(固土和抗旱能力不同);
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结合(冬季不全枯黄);
乔、灌、草、花结合(立体多层次绿化);
深根与浅根植物结合;
植物搭配的多样性原则;
普通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搭配;
外来种与乡土种的恰当组合;
植物的搭配还要考虑是否有相生相克现象。
4、坡面植物营造方法有喷播、苗木栽植等多种,但应以播种(喷播)为主,移植为辅。
喷播是边坡复绿工程施工中最经济的植被快速恢复方法,在喷播草种的同时,夹杂木本种子一起喷播在具有植生基质附着的边坡上。由于木本种子发芽迟缓,草本种子发芽迅速,如果木本种子不进行预先的发芽处理,通常不能保证草种与木本植物种子的同步发芽。当草种发芽后迅速生长,就很可能会制约滞后发芽的木本植物的芽苗生长。混喷的植物种子还要注意物种的生化他感效应,尤其是某些草本植物的生长可能会影响某些木本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因此木本植物种子喷播,除要预先进行催芽处理外,还要注意草种的生化他感的影响。
(1)植生基材喷射施工技术
植生基材喷射技术是利用活性植物材料,结合土工合成网等工程材料,利用植生基质专用喷射装置将搅拌均匀的植生基质按设计厚度喷射到岩石坡面上在岩石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生长的功能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活动和其它辅助工程措施进行边坡加固的技术。
植生基材喷射技术主要结构由植生基材、锚杆(钉)、网(土工格栅或铁丝网)三部分组成。
①植生基材喷射技术施工工作原理
植生基材喷射技术依靠植生基材、锚杆(钉)、网与植被共同作用对坡面进行防护。
植生基材中的高分子材料(粘合剂)使其在各类不同坡度的岩石坡面上稳定附着。在植物引进初期,由于坡面没有植被覆盖,这样它可提高基材层的强度,减少降雨对坡面的冲刷。
锚杆(钉)与网协同作用,与植生基材紧密地连接起来,使喷射的植生基材与坡面岩体形成一个更稳定的整体,达到保护坡面的目的。
植物根系深入土层,相互交织、盘根错结,可形成具有优良防护性能的庞大根络系统。再者根系可侵入土壤母质裂纹等深层,促使土壤母质和风化土层达到有机的结合。它与网、锚杆一起作用达到保护坡面稳定的目的;降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边坡的失稳与坡体水压力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通过吸收和蒸腾坡体内水分,降低土体的空隙水压力,增加土体内聚力,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有利于边坡体的稳定;降雨的一部分在到达地面前被植被截留,这样可以减少雨滴对地面的冲击力,避免发生水土流失;到达地面的降雨形成地表径流而可能引发进一步的土壤流失,植被能够抑制地表径流并削弱雨滴溅蚀,从而控制土粒流失。
②植生基材喷射技术的组成材料
主要组成有植物种子、植壤土、粘合剂、土壤改良剂、生物菌肥、缓释肥、保水剂等材料按一定配比组成的植生基材。
③植生基材的功能
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团粒结构合理,土质疏松,利于植物根系营养、水分的吸收,土壤层内毒气排放顺畅,为植物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独特的养分缓释供应体系,养料充足且适当,为植物提供长期生长所需的养分。
通常的岩石边坡,只有蒸发而没有地下水源的补给,且坡面没有遮拦,特别是迎风面,水分极易挥发,风干的速度比地面快很多倍。但植生基材具有一定的保水和防止水分蒸发性能,可以延长水分散失,提高植物成活率。
植生基材富含有机质和多孔性矿物质,保温隔热性较好,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耐寒能力,增强植物生命力。
④锚杆(钉)和网的功能
加固植生基材。与锚杆(钉)共同作用,保证边坡浅层的稳定,防止坡面表层局部剥落。
(2)苗木种植
结合坡面立体防护要求,在种子由于发芽迟缓或生化他感影响而不适宜直播的情况下,可利用容器苗种植。试验证明,采用容器苗造林的成活率,具有缓苗快、成活率高的显著特点。当前林业生产上正在积极推广容器苗造林,但在矿山边坡上,通常受植生基质喷附厚度的限制,采用一般的容器苗种植可能是不理想的,主要是直根系过长,或是容器偏大。采用适合矿山边坡专用的容器苗是岩质边坡植被森林化构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弥补喷播的不足。
四、植被恢复植物种的选择
植物种类选择的原则
1、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考虑当地气候特点选择季相变化的当地乡土树种。师法自然,充分体现当地的地带性植被特征。坚持应用乡土树种,同当地的景色相协调,显现出当地的特色。同时,模拟自然的人工群落能够形成适宜的生态环境,从而使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相互和谐,相互促进,充分发挥自然界自身的调节能力,保持生态的相对平衡。
2、适应性强,选择的植物必须耐干旱、贫瘠,抗风能力强,管理粗放,以减少后期养护管理成本。
3、与周边物种协调一致。
4、物种选择必须考虑乔、灌、草有机结合。生态环境治理,不仅要恢复植被,而且要求有植物景观,立面上层次丰富,色彩上季相分明。以灌木为主,乔、灌、草有机结合,保证植物多样性。
5、物种选择必须考虑立体防护的视觉要求。植物选择还应考虑立体防护效果,既有较为高大的乔木、灌木,还有草坪和花卉,形成坡面良好覆盖、高低错落有致,乔、灌、草的有机结合,既保证了坡面植物的多样性,丰富了坡面立体层次,又增添了坡面立体防护效果。
6、经济合理,充分利用坡面地形,以及有效地划分和组织坡面的空间上,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好的绿化效果为原则进行设计。
7、景观生态性的原则。
8、安全合理性,进行坡面防护首先要考虑坡面的稳定,所以在设计中不仅要通过适当的工程措施来保证坡体的安全稳定,还要通过选择适合的植物达到坡面绿化的合理有效性。
结束语
做好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工作意义重大,不仅是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要积极探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努力做到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力度,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雷电;研究现状;预警问题;应用化;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P427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外雷电短临预警研究现状
1.1 概述
雷电侵害是全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在全球每天都发生着地对地、云对地的闪电,将近800多万次。全球对于雷电侵害威胁到的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畜牧业、自然人体、公共设施、战略资源、古建筑等等都有专项统计,但由于雷电分布的不均匀性、发生情况多变性、形成时间较短,对于其防护的措施大部分还是以被动防护为主。现阶段按照国际和国家的雷电防护相关法规规范进行固定物体的雷电接闪泄放防护,对于移动的物体、自然人、群体性户外场所只能以警告和提示的方法避免遭受雷电的侵害。每年全球因为自然雷击而受伤和死亡的人数达到了12000多人。
除了人身伤害,经济损失也是雷电次生灾害破坏力的主要体现。自然雷击可归类到天然火源和空间自然电磁辐射范畴,雷电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受大气中含有大量电荷的雨云分布、地面易燃物状况、其他气象条件所支配,常规的雷电次生灾害主要表现在火灾方面,但是普通的防火手段对于雷击森林火灾发生来说相对较为被动。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通常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地区,一旦酿成火灾后很难及时发现,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2 雷电预警的发展趋势
雷电预警这个有针对性的叫法是近几年才慢慢开始走向市场化和实用化的,最开始由当地气象部门承担在雷暴盛行季节对雷击天气现象进行预测预报的一种方法,预报未来24h的雷击火险等级,主要依靠当地气象台站直接观测雷雨云资料和雷电参数资料,然后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对于雷电发生的整个过程都纳入到了科研需求当中,以数据收集和过程机理的科研需求作为主要目的和需求。
自然雷击的事故在有些特殊的领域或者行业当中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易燃易爆场所、石油化工领域、航空领域、学校教育类人员密集度场所等等,2014年5月9日由国务院法制办正式下发通告,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起草的《石油库安全管理规定》中尤其针对自然雷电的预警防护提出了防雷防静电的具体要求,第二十二条(十)要求“石化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符合石油库安全生产要求的有针对性的雷电防护预防性措施。石油库应建立雷电预警系统,雷电预警系统的探测单元在其系统使用寿命期内应符合全天候、耐环境、不间断、无损耗、免维护的要求。”
2.雷电预警现阶段遇到的问题
2.1 雷电预警的准确性
雷电预警的准确性是现在落实到广谱运用的关键问题点,要实际验证雷电预警的准确性就必须从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第一,有可靠稳定性的探测设备和系统完整的分析方法。第二,长期进行多地域、多环境验证搜集历史信息作为样本参考。
现阶段能够作为雷电预警在民用市场应用的主要探测设备就是大气电场仪,传统的大气电场仪以场磨式开口的探测设备为主,该设备是测量大气电场变化的探测设备,能将当前大气电场的峰值准确的检测出来,利用大气电场的峰值在雷电发生前观察峰值变化、峰值变化频率等参数进行雷电发生可能性的预判。
2.2 雷电预警的稳定性
雷电预警探测设备的稳定性是在实际应用中关乎成本和有效性的关键指标,受自然因素影响设备要定期维护和校准就成了企业在应用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后期的维护成本和维修费用所造成的人力物力投入往往大于设备本身的投入资本。
往往沿海地区、化工企业是遭受自然雷击的重灾区,也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地方的需求尤为迫切,但是这些企业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往往浮尘、酸性气体、盐碱湿气较为严重,针对开放式的运动场模式大气电场仪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耐腐蚀、全天候、免维护、不间断、无损耗的企业实际要求将很难达到满足。
3.雷电预警应用实用化和应用标准化
3.1 确保雷电预警仪的免维护
在实际应用阶段,作为雷电预警过程中的检测设备之一大气电场仪需要有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运行状态,设备安装应用地点多数在露天空旷偏远地区,维护成本包含人工、配件、交通费用,每次的维护成本最低也需要3000元/次。
将维护周期设定在5年一个周期才有较为实际的操作意义。尽量减除设备内的长期运动部件,保证设备耗损和维护的最低限度。暴露在空气当中的主要探测部件在抗UV、自然老化、金属性电化学反应上要做相应处理,不然就会发生生锈腐蚀的情况造成设备严重损坏。
3.2 雷电预警设备现场施工安装的可操作性
设备在现场施工安装过程中因为地形的复杂性、楼面平整度、防水防虫等客观因素存在,要求设备应具有灵活适应各种环境的安装方案和成熟的适配配件来支撑安装需求。
例如,楼顶顶层承重问题、屋顶呈现斜度情况、屋顶不能破坏防水层等问题,就不适合做预制承重水泥基础,应考虑在女儿墙如何装配(图1)。
以上的实际现场安装和装配便捷度问题在大量的实际应用中能反映出设备人性化设计特点,力求稳定、高效、便捷的现场作业。
3.3 雷电预警结果的多数据源样本采集
大气电场仪作为判断大气电场的检测设备,单一性的大气电场参数收集不能作为雷电发生过程进行预警的唯一标准,一定要结合气象多要素参数进行综合判断,例如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水含量基本反射率DBZ、卫星云图等要素。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大气电场的变化就能基本上从自然环境化学生成和电磁物理生成两个大角度进行预判雷电发生的可能性。后期结合发生的雷电电磁、声向定位进行验证才能在理论和实际数据中将雷电过程进行基本表述和预警判断(图2)。
3.4 雷电预警应用平台的方向
系统性的预警前端监控平台是直观反映雷电预警预报的主要映射媒介,为了方便现场监控值班人员和非工作时段离岗的工作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应该由综合性强和灵活性强的不同应用平台进行监控应用。
平台的界面风格也应该根据应用行业不同进行有效区分,分为应用性和数据分析性平台。作为企业用户关心的是预警的结果和实效性,而作为气象行业和科研机构就更偏向于整体数据展示和过程分析。展现平台需求的不同也体现出了人性化和专业化的工作标准,能够将平台的要素提供有效信息接口供给第三方进行稻莸幕亓和应用也是在后续针对不同用户应用的专业功能。
【关键词】村镇;绿地建设;探讨
1. 村镇公共绿地建设的作用
(1)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绿色植物对于改善大气环境来说,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又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有资料表明,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吸收880公斤二氧化碳,产生590公斤氧气,如果是森林,这种吸收和消耗的能量更大;村镇里各类绿地建设改变了人为的环境,引进白然的景色使村镇景观交织在一起,让村镇园林化,使人们得到大白然的孕育。道路两旁的绿化对村镇面貌影响最大,街道绿化得好,人们犹如生活在绿色走廊里,避开了一些杂乱工作的干扰。
(2)休闲游憩,体育锻炼。村镇公共绿地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公园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激发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们热情参与各种活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为和谐社区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人们可以晒太阳、小坐、散步、观赏、游戏、锻炼、交谈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调剂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增进邻里友情。
(3)安全防护,防灾庇佑。有效村镇公共绿地建设是解决村镇避灾场所问题的重要途径。避灾公共绿地的建设要求不同于普通的公共绿地。避灾公共绿地用地应平整、开阔、减少水面,紧邻公共绿地不宜有高层建筑。在村镇公共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公共绿地平时有效利用和防灾避灾的多功能双重特点。但要避免将所有的村镇公共绿地都视为避灾用地,应区别对待,根据避灾需要将条件适宜的村镇绿地建设避灾公园,并安排相应的避灾设施。
2. 村镇绿地调查现状问题分析
(1)公园绿地问题。在村镇公园绿地建设方面,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与规划,在村镇范围内并没有成形的公共活动绿化空间,大多村镇都才以村部为中心进行必要的休闲活动。部份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做硬化,不做绿化,以为绿化是浪费土地。少数村镇有意识进行公园绿地的建设,如休闲广场等,但建设水平较低,未能满足村镇居民对休闲生活质量要求。
(2)防护绿地问题。
部分村镇畜禽养殖卫生隔离带和防风林带等防护绿地建设基本缺失,使有的村镇卫生堪忧,村镇内部气味混杂;经常受到采石场的爆破声惊扰;在村镇小环境内,各种人为污染随时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防护绿地便起到了一定防护的作用。
(3)生态绿地问题。
在村镇生态绿地方面,存在着意识上的误区和认识上的偏差。但是,对大多数村镇来说,开垦荒山、开辟耕地的事例仍屡见不鲜。所以,对于村镇生态绿地建设来说,可以肯定说保护和恢复工作初见成效,但是对于更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建设工作还做得不够,农业生产和生态绿地保护的矛盾还在持续的博弈之中。
3. 村镇公共绿地建设的原则
(1)统一规划设计原则。
在村镇公共绿地规划设计建设中,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要素的设计,从而使设计的景观特征能够融于白然,此外还要把公共绿地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以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村镇特色美化原则。
特色是乡村的灵魂。故村镇景观要求“小而精,小而特”。运用生态、人本、文化的观点去组织这些景观,形成“生态优化”、“以人为本”的各白特色。美化环境是景观绿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在新农村绿化中,应注意乔、灌、草二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白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
(3)保护改造结合原则。
村镇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中要以白然为背景,尊重白然、保护白然,注重对乡土物种的使用。保护历史遗存且与场所最吻合的景观。在村镇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中除了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应该注意重建植被斑块,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提高土地利用率,注重村镇边缘区整体风貌,规划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重新塑造环境优美、与白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整体。
4. 村镇公共绿地建设的规划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村镇绿化建设是营造优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村镇建设上品位上档次的重要突破。村镇领导及相关干部以身作则,下乡从标语、广播等多方位多渠道大力宣传村镇绿化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参与绿化的良好局面。
关键字:防护设计;设计原则;安全;和谐;生态人文
2004年9月,全国公路勘察设计会议提出了"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二是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四是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五是坚持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六是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其核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采用灵活设计和创新设计,实现"安全、环境优美、节约资源、质量可靠、系统最优"的目标。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公路工程是几何线型与自然结合的细节艺术,必须注重公路景观的建设。
1、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刚性防护和柔性防护相结合。
在自然环境中,高大的圬工混凝土或浆砌工程尤显突兀,应尽量避免。在岩土结构稳定,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以选择刚性结构与柔性结构相结合,多层防护与生态植被防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边坡治理最优。
1.1、工程防护
工程防护,目前常采用的工程防护措施主要有护面墙、护坡、喷浆防护、锚杆挂网喷浆防护等。工程结构防护应侧重考虑结构的尺度、比例、材质、选择合适的结构防护形式。防护工程的尺度、比例、材质对公路景观具有很大的影响。总结以前工程实践,喷浆防护盒锚杆挂网喷浆防护对环境破坏最大。近年来,主动防护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边坡防护,以防止边坡岩体的局部碎落。经过若干年的自然恢复,的边坡将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中。挡墙和桩既起加固作用,也起防护作用,在景观设计中应和边坡的其他防护措施一并考虑,也因考虑尺度、比例、材质、色彩等因素对景观的影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比如形式多样的矮、隐挡墙和桩,挡墙(护面墙)墙顶线条可处理成一系列水平台阶,或一系列连续的曲线和直线尽可能与路面纵断面协调,台阶设计成长条形,避免形成顶线层次不齐或成锯齿形的外观等等。不同的材质和色彩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国外往往通过在墙面上贴各种材质的饰面材料,或构筑不同形式面板的加筋土挡墙来改善墙体的视觉质量。上边坡切忌采用高挡墙、护面墙进行大段落防护。路基防护应以边坡稳定为前提,主要稳定,有利于生态植被绿化,都应尽量绿化防护。在防护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到边坡岩土性质,环境气候条件,排水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
1.2生态防护
人类从自然中来,在人门的潜意识中,始终存在着"返璞归真"的愿望,人们厌恶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注重景观设计生态型防护是今后公路边坡设计发展的必然,一是因为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开始减少因为人为的施工项目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重视公路施工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型的防护坡,还可以保护边坡表面免受雨水冲刷,减缓软弱岩土表面的破坏速度,保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目前常采用的植被防护措施有直接喷播绿化防护、挖沟绿化防护、三维网喷播绿化防护、厚层有机材喷播绿化防护、植生袋绿化防护、土工格室绿化防护等。
1.3、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刚柔兼顾。
工程防护与植被防护结合,可达到加固与防护兼顾、刚柔并济的效果。实现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结合,工程防护本身的稳定是前提。刚性防护结构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通用性和实用性。柔性结构主要包含植草植树等。一方面对环境起到了有利保护, 另一方面为公路的美观性提供了优势。在边坡防护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既不能忽视刚性结构的稳固作用,也不可抛弃柔性结构的美观和环保作用,需充分结合刚柔并进的设计理念,提高边坡防护设计的经济实用性,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人类需求的边坡防护方案。其形式主要有:植被混凝土防护、骨架植被防护等。
2、发展生态性防护,注入景观人文气息
随着公路施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公路的审美开始逐渐关注起来,在现代的公路设计中,公路的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整个公路设计蓝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地区的公路景观成了地区标志性的风景,成为地区文化内涵的承载体。因此,对公路边坡的防护设计而言,加强对边坡的美化,是边坡防护设计中重要的环节。
2.1景观理念
在公路工程边坡防护中,经常伴有大量的开挖土石方,而这些土石方开挖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大量的边坡,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失衡。这些工程所形成的边坡靠自然界自身的力量恢复生态平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基本无法恢复。因而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对边坡进行工程防护与生态绿化处理,以防止边坡破坏、水土流失,并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是减少生态灾害,保护环境的需要。边坡绿化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土质、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并结合本地区草木的生长情况以及边坡的坡度、坡面的岩石性质等情况确定边坡绿化的施工工艺,从而达到在设计上景观理念的创新。从环保景观协调方面考虑,边坡防护要考虑到公路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等构成的美丽风景,千变万化的植被体现出一种自然美。公路工程的边坡防护作为一种构造物,在设计上既要满足保障车辆通行安全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能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人文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路被赋予的很多附属功能,已不仅仅要满通功能,还成为一个展现当地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窗口。在边坡工程防护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域因素和人文因素,在注重安全的基础上,体现出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一条宽阔通达的公路,在确保交通诱导、行车防眩、边坡防护和环境保护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防护绿化边坡上的绿化和保护,实现坡面柔化平顺、棱角弧化,贴近自然,可以进一步改善道路行车条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降低噪音和尾气污染,减轻驾驶疲劳,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关怀。
3、结束语
边坡是公路工程中最常见的形式,对边坡防护的设计是整个公路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公路边坡防护设计的重视就是对整个公路建设的重视。在边坡的防护设计上,要求讲究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边坡的防护是安全,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护坡设计的过程中,对表面雨水冲刷的破坏性与预防性做出合理评估,有效融入绿色环保的概念,充分发挥各类环保材料和工具的作用,减少成本的浪费,提高公路的经济性和远期应用价值。注重公路工程的人文景观设计,公路建设在硬朗的外表下更增添生机和艺术感。能够创造出经济性、实用性、美观性为一体的现代公路,是公路行业工程师们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 [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1
[2].多极小平台防护技术在黄土公路边坡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1(08)
[3]黄仁麟.山区公路边坡防护技术应用探讨[J].中国公路.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