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化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对的市场是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市场,而且还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市场机制不健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难以理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完备,农村融资机制的不完善等,这些都影响着农民利益的实现程度。由于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承担大量的专用性资产投资,所以一旦经营失败,农户将承担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通过改革,加快建立以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土地流转市场、劳动力市场为主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零售市场等,形成批、零相互衔接,互为依存的农业市场体系,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加快市场信息流量,促进多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通过生产要素
的流动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进入市场调控,按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使农户在利益机制的市场调节中,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使其在产业化经营中的自身利益得以实现。
利益分配机制的合理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要求,生命力之所在。只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进行。
让农民充分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好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是必须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建立起规范、合理、有效的合同管理关系,提高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履约率。二是努力探索资产联结、产权介入的运行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管理。三是公司要树立长远发展的利益观,从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意义出发,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龙头企业要注意与农民合理分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真正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联结共同体。
龙头企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桥梁作用,是农业产业化能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现阶段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群体,增强其辐射作用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二是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苏北精神、合力谋求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下,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全省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任务。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稳定粮食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政策支撑,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0家,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家;生产基地规模快速膨胀,各类种养基地达到410万亩,养殖规模1.1亿头(只),全市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进入产业化经营。去年全市农林牧渔增加值达到213.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5271元,增长14.8%,连续四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同时,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保持了面积稳定、单产提高、总产增加的良好态势,确保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生产保持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是:产业聚集度低,产业雷同化现象突出;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档次偏低,竞争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农业经营综合效益不高;经营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利益联接关系不够紧密;龙头企业贷款融资难,资金瓶颈制约仍很突出。全球范围内出现粮食危机,国内部分地区春旱严重、农资价格持续走高,再加上四川等产粮大省发生严重地震灾害,粮食供给将进一步趋紧。我市是农业大市,是全国全省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做好稳定粮食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工作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这两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以学习苏北精神为动力,把握机遇,自加压力,高点定位,强力推进,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二、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坚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重中之重,把扩大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作为重要基础,把培育特色品牌作为关键环节,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进一步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实现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
生产标准化、营销市场化、农民组织化、服务社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目标是:到20__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850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0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力争突破500亿元,其中过亿元的达到70家、过10亿元的10家;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700个,农产品出口创汇力争突破6亿美元;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达到70%。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规模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全市六大专业生产区、五个百万亩种养基地规划布局,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大蒜圆葱,加快发展精细瓜菜、食用菌、甜叶菊、优质果品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调整扶持政策,采取重大项目立项制,尽快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特色产业带和聚集区,力争用3年时间,全市50%的乡镇建成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乡镇,建成一批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高效种养示范区,打造5—6个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县市区。依法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集中。今年每个县市区都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上有所突破。
(二)以企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从今年起启动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333”工程,即通过3年努力,集中投入财政和信贷资金30亿元,重点扶持30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继续实行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包保责任制,强化督促调度,确保如期完成。同时,扶持新建一批与优势特色产业产品配套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提升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成长性好的中小型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梯次发展格局。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和品牌培育,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合与合作;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积极推行“土地、产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和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小段定额、收益分红”等经营模式,力求今年每个县市区都能抓出典型。
(三)以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农业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加快推进以市级农牧渔三大检测中心为龙头的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积极做好农产品“三品”认证和品牌经营,叫响“孔孟之乡”知名品牌。近期要重点包装推介好微山渔湖产品、鱼台大米、金乡小米、嘉祥山药等特色优质农产品,迅速提升我市地方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要把标准化生产贯穿于产业化经营全过程,所有生产基地、主导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实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尽快形成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的种养加模式。要强化以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为重点的农资监管,逐步建立农药定期抽查和举报查处制度,确保奥运之年辖区内农药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任何问题,确保完成年内规划建设的7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0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新增“三品”认证100个的任务目标。
(四)以市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加快培育农村流通主体。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发展一批流通型、贸易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合理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以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为契机,积极探索农产品冷链物流和“超市+基地”试点,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展销平台建设,扎实办好市第三届农博会。三是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不断扩大我市大蒜圆葱、渔湖产品、薯类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加大优势农产品推介力度,推进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农产品市场的对接与合作,力争今
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增幅保持在25%以上。(五)以组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对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经济能人、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基层服务站所、基层供销社等领办、创办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农村种养大户和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产业化经营,依托优势产业和产品,组建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把同类产品经营的企业和农户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形成以同一产品生产经营和利益联接为纽带、相互关联、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鼓励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增强服务功能。
(六)以服务社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强支撑、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强化政策服务支撑。市政府确定从明年起,在4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各县市区也要不断增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龙头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和用水、用地、用电、运输等优惠政策。二是强化金融资金支撑。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有效破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发展各类农业政策性保险,有效分担和化解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经营风险。三是强化信息服务支撑。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加快构筑主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农村种养大户共同参与的农村经济信息平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快捷、及时、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四是强化技术服务支撑。坚持以技术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把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搞好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把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管理人才和农村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列入政府扶持范围。不断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科研和推广机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共同参与,公益和社会化服务相互补充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网络。
三、扎实开展以小麦玉米为重点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我市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任务目标是,到20__年,小麦、玉米两大主要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分别达到430公斤和550公斤,再加上水稻、地瓜、大豆、杂粮等,力保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万吨左右。
(一)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在推动全市粮食均衡增产上下功夫。围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重点抓好6个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力争在小麦、玉米上创出十亩高产攻关示范点、百亩高产示范田、千亩高产示范片、万亩高产示范方,具体亩产指标和相关措施,市政府专门行文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市区要根据高产创建任务要求,规划建设各自的高产创建示范乡和示范村。特别是6个小麦、玉米高产示范县,要把创建任务尽快落实到乡、到村、到地块,确保实现创建目标。
(二)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上下功夫。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将粮食高产创建与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统一供种、集中连片种植、设立领导指挥田、品种展示区等措施,大力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集中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在小麦上重点推广氮肥后移技术、精播半精播技术、垄作栽培技术和旺长防控减灾技术;在玉米上重点推广“合理增加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一增四改技术和适当晚收技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报发生趋势,提前制定重大病虫草害防控预案,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和专业化、社会化综合防治。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生产条件上下功夫。在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有效灌溉的同时,高度重视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结合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农业良种工程、秸秆还田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整合项目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建设一批成效显著、带动能力强的小麦、玉米高产示范区。
(四)创新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在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上下功夫。实行包保粮食高产创建技术推广责任制的办法,建立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加大绿色证书教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现场指导,确保各项高产技术进村入户。同时,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力争全市小麦机收率达到100%,玉米机收率达到35%以上。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强化创建工作保障上下功夫。一要加大农业项目整合力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标准粮田建设、良种和优质粮食产业化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都要支持高产创建活动,加大向粮食高产创建的倾斜力度。二要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在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足额到位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扩大小麦、玉米良种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实施范围。三要努力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从今年开始,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重点用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生产设施改善等。各县市区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要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项目带动等综合措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农田升级转化,力争全市面上85%以上的小麦、玉米建成高产稳产田,小面积单产实现历史新突破。
四、努力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高产创建营造良好条件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局;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事关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摆上议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及时发现、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高产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农业 产业化
一、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好处
1.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通过电子商务强大的网络功能,跨跃时间和地域的障碍,使农产品供需双方及时沟通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合理组织生产,以避免因产量和价格的巨大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农业产业化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按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并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按市场机制组织活动。
2.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Internet将市场需求信息准确而又及时地传递给买卖双方。同时根据生产的需求信息传递给供应商适时补充供给。在业务模式上提供了交易市场、农产品直销、招标等交易模式。自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的效能,减少市场存在的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各种生产资料的供需矛盾,大大地缩短了供应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3.形成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通过建立以计算机联网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实现网络营销和网上支付。保证了各地农产品销路畅通.供销协调,扩充农业信息量。透明化的价格可以提高网上交易量从网上获取产品和价格信息将增加产品的可比性和价格的透明度。农业生产者可通过网上贸易受益,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经济欠发达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电子商务基础薄弱。电子商务的发展程度,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技术进步以及政策、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息息相关。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子商务起步晚,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完善。虽然近些年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网络基础建设比较滞后,社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与应用存在偏差,农户信息意识和利用的能力不高,缺乏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人们的网络意识,电子商务意识淡薄,网上的消费习惯和消费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阻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
2.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比较严重,优质农产品特别是具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较少。在目前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市场还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人们的“品牌”意识比较淡薄,申请商标注册的农产品比较少。这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企业和农业组织来说实施难度较大。目前,刚刚起步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很多是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县农村批发市场的前身基本上是集贸市场,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法制不健全。
3.缺乏专门的电子商务人才。农产品电子商务离不开具有现代农产品知识、商务知识和掌握网络技术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要靠国家正规教育体系的培养,另一方面,随着传统农产品商务模式向现代商务模式的转变,农民也要通过网络掌握农业产销信息,包括气候资料、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市场消费趋势、即时市场行情等等,进而对农产品产销进行分析,快速回应市场变化,调整产销决策。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在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背景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对山区市县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电子商务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1.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差异较大,农业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上,应具有针对性。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农民素质较差,应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在此基础上,开发依托于上述网络的农民适用的信息获取技术,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直接对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信息应用的能力。
2.健全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社会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在加大对广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的同时,积极推动各级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以政府信息化推动信息产业化,强化各级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构建政府、公司、农户 “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
3.尽快解决农产品标准化问题。农业电子商务要求网上交易的农产品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产品编码化。从长远来看 ,解决问题办法应是在全国建立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生产体制,规模化生产不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也是保证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生产的基础;还应建立以加工和食用品质为中心的质量检查评价系统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市场价格系统;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消费特点的农产品规格标准系统。
4.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物流发展水平低下,物流设施总量不足,物流配送中心不完善,运作效率不高,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顺利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一方面应着力建好和提升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市场网络覆盖到各个区域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应该建设大型的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物流信息平台,建立和加强农业物流行业协会 ,积极培育和发展冷链运输等现代物流体系,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物流企业或者物流基地。
5.加快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离不开具有现代农产品知识、商务知识和掌握网络技术的人才。因此,一方面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关领导、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必须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资源。学习和消化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用于指导生产和发展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各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的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学;农业现代化;教育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农业产业化意识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首要任务。
一、让学生了解农业产业化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以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集贸工农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它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这就需要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这就需要新型农业生产者来完成。
第二方面,需要大批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现今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各个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第三方面,需要一定的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的升级。
第四方面,需要一批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学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二、将农学专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
在农学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将农学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化的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心中,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调整专业设置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学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农学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第二,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学生服务农业现代化的本领。农学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关键词] 襄樊 农业 产业化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增产、农民增益、财政增收为目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或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以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襄樊经济增添了一个亮点。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全市总人口577万,其中农业人口364万,乡村劳动力185.6万。襄樊现有耕地面积600.93万亩,占全省的12.8%,居全省第二位。襄樊既是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和二十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全国第二个地级吨粮市和国家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近年来,襄樊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优质专用弱筋小麦、优质“双低”油菜、中短纤维棉花、优质油桃、优质水稻、猪、牛、羊、禽、芝麻等都被列入全国或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全市已形成粮食、油料、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七大主要产业。枣阳优质桃、老河口优质梨、宜城优质油料、南漳食用菌、襄阳优质畜禽、古城花椒、保康有机茶、襄城奶业、樊城蔬菜等特色产业初具雏形,已培育出章陵牌面粉面条、万宝粮油、玉莲牌芝麻产品、绿生牌茶叶、梅园牌大米、仙仙牌大白桃等一批知名品牌。2005年,全市龙头企业达到469个,实现销售收入83.9亿元,上缴税金5.4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31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1个,带动基地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龙头企业13个。针对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研究对策,努力促进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高效、快速、健康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产业化覆盖面小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稍有成就的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和经济状况稍好的一些地区,如316、207国道沿线、汉江流域等。而在其他广阔的地区几乎是见不到产业化经营的影子。
2.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缺少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大多数产加销连接松散,仅仅有少数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关系,而且多数仍停留在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上,且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问题。基于农民的弱小地位、缺乏组织性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农民从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相对来说太少。在现代农业大生产过程中,单个的农民很难进入产业化大市场,很难承受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而种种原因又是农民难以达到必要的组织化程度,即使有也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其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并引导他们进入市场和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襄樊市缺乏建立这样的中介组织的相关经验、制度、运行方式等,致使襄樊市严重缺少真正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3.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生产、加工产业链短
襄樊市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太少,水平还太低。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产品的品牌影响度的提高,多数品牌只是区域性品牌。襄樊市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能力,很多农产品只是经过一些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上市了。从横向来看,襄樊市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从纵向上来看,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4.龙头企业规模小,发展困难;龙头企业还太少,带动能力还不够
襄樊市缺乏大型的现代企业,尤其缺乏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在带动能力上,现有的龙头企业亦是突现出其不足之处,带动农户的数量有限,全市有农户近100万,而直接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的只有40多万,不到一半。
5.政府的运作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较少,支持力度不够
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内在地要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原来的单纯“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在目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有一系列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法规、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真正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有机协调好,以促进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推进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1)积极创造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必须从四个方面积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首先是市场条件。要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同时加强对通信、交通、金融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其次是行政管理体制条件。要打破区域界限、行业界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再次是资本条件。对产业化经营企业实行优惠的信贷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补贴。在税收上,对加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以使其能较快地积聚资金。最后是法律法规条件。农业产业化要健康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政府法规作保证。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使之健康、协调地发展。
(2)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要正确地引导农业产业化,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自身的职能定位,改变以往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和直接向企业和农户下达指令的做法,学会运用政策和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大力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服务。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1)科学设计布局,发展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生产基地。襄樊市在基地建设上要着重做到:一是布局区域化,逐步形成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如在宜城建立香菇生产基地、在襄阳建立双饱菇生产基地、在保康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二是经营集约化,使基地的生产要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以提高经营集约化程度、扩大产品产量和提高商品率;三是服务系列化,围绕基地发展加强服务组织和服务设施建设,把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以及官方服务组织的服务结合起来,从技术、物资、信息、运输、销售等方面为基地提供有效的服务。
(2)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投入力度:一是重视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当前农产品滞销、价格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种相同、产期集中、低质量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二是要充分发挥襄樊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襄樊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
(1)拓宽筹资渠道,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要改变过去把资金直接投放到企业、基地等具体实体组织上的做法,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或其他途径来筹集资金,要让企业自己学会生存和发展。政府可鼓励一些信用担保公司的组建,如湖北省第一家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在襄樊成立并运行良好。为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2006年12月由襄樊市农业办公室牵头筹建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获襄樊市政府批准。该公司由万宝粮油公司、金华麦面集团等5家企业发起,共有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股,注册资本3000万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营,目前,该公司已正式运营,以后每年可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1亿元的贷款担保。
政府要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大力支持。近期,襄樊市农发行主动出击,摸清情况新业务扩展后的情况,各县支行部也做了调研工作,通过初步调查摸底,全襄樊市符合范围的潜在客户有60家,发展后劲强劲。其中襄阳支行5家,拟贷款2120万元;枣阳支行3家,拟贷款1150万元;南漳支行15家,拟贷款3150万元;谷城支行9家,拟贷款11500万元;保康支行4家,拟贷款2000万元;老河口支行5家,拟贷款3150万元。
(2)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一体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需要建立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连接关系,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通过入股的形式与公司紧密联接在一起,使公司员工和农户成为企业的股民,农户与企业通过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地位平等,并通过分红实现了利益均沾。
针对襄樊市还没有这样的运行机制,可在金华、万宝、梅园、雨润、襄大、大山、回天、新丰、丽波、贤德等一些实力大、创新意识强的大企业中,选出一些企业进行机制创新实验,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这需要由政府来鼓励和引导,并对做试点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和补助。
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进一步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可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的结合;要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抓好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元服务组织。首先,要坚持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其次,要修订和完善章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对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最后,要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保护其经济利益,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是农户与是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政府联系的中间环节,它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包括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科技服务机构等。无论发展哪一种形式,都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适应市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屠凤莲:农业产业化初探[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何新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阻滞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05,(5).138-139
织、企业、农户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目的。
关键词: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启示
提起农业产业化,类似活动当首推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认真参考日本大分县通过“一村一品”运动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将在为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少走弯路,加快发展方面,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
大分县(建制相当于我国的省)位于日本西南部,面积6337平方公里,人口124万。“一村一品”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末,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为振兴农村经济而提出并推动的,其中有很多好的经验,这里主要介绍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基地建设
大分县70%面积是林地,没有大的平原,具有种类繁多但产量不大的农特产品。平松守彦认为,发展农村,当立足农特资源开发,因此首要任务是开发、振兴农特产品,强调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基地。在他的极力倡导下,以规模经营为基础,结合地方特色,先后筛选、建有以五个町为代表的丰后牛产业基地,以四个町为代表的香菇产业基地,以三个町为代表的草莓产业基地,还有水产品产业基地等。
(二)发展1.5次产业
发展1.5次产业是指对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进行简单再加工的生产活动。大分县在产业基地建设基础上,把1.5次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重点。其原因是:把农产品略作加工要比将其直接提高到加工业的二次产业相对容易得多;可以初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投资少,见效快,能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从而提高一次产品的附加值,如大山町加工的“梅子蜜”达20多个品种。
(三)农业协同组合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通过兴办各种服务事业,从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各个方面,有力支持了农业发展。农户的主要职责是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其他交给农协去办,农协以较低价格收取服务手续费。农协把农户、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很好地组织、联结起来,保障了农户在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着重通过政府强力引导与扶持,激发农户积极性主动参与家乡建设、开展一品村活动以及不断完善发展的农协组织所起到的联结功能,在振兴农村经济中收到良好效果。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取得巨大成效,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对象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其成功背后所付出的代价。耕地面积锐减,从1960年到2000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达20%,粮食自给率由80%下降到28%。基础设施建设过度,超过了自然生态承受能力。这两种负面影响,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巴东县农业产业化现状
巴东县国土面积3354平方公里,总人口48.6万人。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七大产业中的涉农部分,经过多年的培育,已初具规模。2007年,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呈现出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因地制宜发展的特点;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有以“雷家坪”牌碰柑、野三关甜椒、绿葱坡白萝卜为代表的三品认证标识达2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成长,其中多家加工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农业加工企业成为州级龙头企业;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家。但从现有情况看,其后续发展壮大中,尚存在许多不利于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或问题。
(一)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
一是部分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足,不能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以清太平、野三关镇等地的磨芋种植为例,2007年的磨芋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产量8万吨,价格也很好,却仍不能满足磨芋加工企业逐年增长的满负荷生产的原料需求,没有与加工企业的生产要求与特点相适应、相配套地去扩大种植规模,从而制约了加工企业的发展。
二是重点不突出,发展的视野不够开阔。基地建设缺乏明显的拳头产品,资源发展前景或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不清,导致产业大小不一,品种多而不精。
(二)重发展、轻管理,导致资源浪费
以平阳坝柑桔为例,在发展之初,配合先进的滴灌技术,但由于后期管理不善,现状是部分柑桔虽已进入挂果期,却可能生长出无用的“蛆”柑;灌溉管道失修甚至失窃,不仅没见到产出效益,连灌溉设施都面临报废。
(三)农产品加工业进程较慢
一是对于产品进行初加工提高附加值的认识不到位,如土豆加工成淀粉,可以增值30%;加工成粉条,可以增值80%;加工成快餐店的薯条,可以增值15倍。再以蔬菜为例,就目前的产品规模、质量而言,对产品进行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简单处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动诸如净化包装、储藏、运销方面的生产活动,相对延长产业链条是可行的。然而,在这些初加工的规模化与规范化方面还做得不够,有的甚至是只有种植环节的效益,加工环节的效益几乎为零。
二是对引进的可以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企业,却受技术、原材料、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约明显,缺乏品牌产品的开发与规模效益递增的能力与必要条件。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巴东的农业,大部分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领域都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比如,现在还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一是在采购原料时,农户是末端消费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被中间商谋利。二是销售农产品时,农户是源产品供给者,利润被批发、零售商侵占。因此单个农户应对农产品市场波动的风险较高,常存在“丰产难丰收”之说,不利于农业基地建设的快速规模化推广与扩大。
(五)农业投入不足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以农田为例,2005年全县农业技术人员392人,农村人口43万人,耕地65.7万亩,平均一万个农村人口只有9个技术人员,一万亩耕地只有6名技术人员,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力量不足,而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00∶10000。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2006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5万亩,只占耕地总数的4.5%。旱涝保收面积32.35万亩,占耕地总数的49.2%,而农业收成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天气、自然灾害影响。
三、启示
我们要充分借鉴一村一品运动中经验教训,坚定农业产业化发展信心,结合我县实际,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专合组织、企业、农户四个方面的关系来抓发展。在稳定目前“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基础上,通过政府的扶持,逐步有序地向“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前进,到让农民合作组织牵头,联结并涵盖企业加工、农户生产,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管理的模式过渡,即“专合组织+企业+基地+农户”,以此来实现农户收入的最大化。当前阶段,迫切需要加强企业、专合组织与基地方面的培育,推动农业产业化组织以各种形式自由发展。为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投入
各级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为农业产业化建设营造必备的良好环境。县一级政府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继续实施“六个一”机制,即“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块资金、主抓一个产业、扶持一家农合组织、负责一家龙头企业”,抓产业规划引导,抓农合组织建设,抓龙头企业重组与扶持,抓外部市场开发,抓内部环境营造,抓人才引进和培训;(乡)镇一级政府要积极向龙头企业靠拢,组织集中连片的基地发展和农合组织的培育;村一级要有能人带动,典型示范,大力开展“一品村”建设。另一方面,要围绕产业化加大投入。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力度,如结合通畅、通达工程,调整做好交通规划,优先发展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交通建设。但要避免随意、过度滥建基础设施,影响自然生态现象的发生。
二是加大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方面的投入,结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以钱养事,促进发展,供需见面”的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服务中心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开展好农业科技指导与扶持。
三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成果推广投入。充分发挥科技部门职能,加强与科研院所联合,激发全民创新热情。注重借助上级科研力量支持,不仅要着力改良品种,大力引进、培育、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如大分县的香菇,在世界上小有名气,就得益于该县成立的香菇研究指导中心,对新品种的开发及其培训、推广。还要加强对土特产品的研究试制,不断挖掘、创新,努力赋予传统土特产品以新的时代气息,推销出去,打开市场。市场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要怕失败。当然,至少在初期发展,创新在相当程度上还有赖于政府鼓励的运转机制。
四是引导创新各种投入方式。如创新单位对口扶贫模式或提倡城市居民利用闲散资金,结对农户开展农业方面的投入,既能使富余资金寻求利润,又能扶持农户增收。
(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突出营销体系创新重点
一是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功能的宣传,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农民市场、法规、契约、组织等方面的意识,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文化技术和经营管理素质,推动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是通过对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以及职能的健全,帮助农户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各个方面实现利益诉求。不仅要切实提高分散农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性,而且要逐步达到让农民获得其他环节增值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要以健全营销体系,创新营销模式为突破口,通过力争与大超市实现直接对接、组织营销队伍等多种方式畅通销售渠道。发展初期,特别要避免因规模化经营及市场问题带来“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三)积极发展1.5次产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
一是努力扩大简单加工品规模,将其作为商品扩大经营的基础。例如我县的土家人公司生产的原粮加工产品,进入武汉中百超市,一个月的销售业绩达到46万元,远高于其他精加工产品的销售额。
二是要通过1.5次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吸引以农为主的企业集中投资、办厂,关键是劳动密集型的龙头企业的进入,既增加就业,又有利于发展、带动、形成“小而专、小而联”的产业聚集,有利于追求聚集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要针对实际发展情况,以实现节约成本,扩大效益为目标,可以农合组织自办简单加工制造,也可以现有企业联合重组等,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
(四)发展与管理并重,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振兴农特产品资源
为此,工作重点应围绕充分调动、发挥农户自身创造性与生产积极性展开。
一是在摸清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保障农户基本口粮自给条件下,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更高层次区域中找准本地区优势资源应有的位置(如在国家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发展的10类114个品种中,巴东就有魔芋、天麻、绿茶、红小豆等列入其中),对有经济差别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坚决扶持壮大,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不仅要做到“一村一品”,更要“多村一品”,甚至“一乡一品”;对竞争激烈的产业和产品要改良品种,提高质量或改进工艺,增加产品功能,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是进行产权制度、金融信贷与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切实明确经济主体,完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运行机制,同步落实好对农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性支持,以推动并强化对产业基地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黄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基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比较[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日)松平守彦著;王翊译.一村一品运动[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1、信息形式问题。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
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网络用户稀少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
4、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
5、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信息不对称最经常地表现为“不懂”技术的使用者(包括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商、科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和“不懂”市场的技术持有者之间的沟通困难。
6、信息的梯度转移问题。由于科技信息是一种知识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没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济基础,就很难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着应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转移的。
二、政策建议与措施
1、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制定政策,健全民间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它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第三,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消除噪音,提高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消除噪音的关键就是要控制好信息源的信息行为。从理论上讲,科研人员、推广转化组织(包括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示范户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完善法律、行政管理和社会信用制度是消除人为信息噪音的根本。同时,缩短信息传输路径,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做到信息的直线传递,是减少信息噪音的技术手段。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要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尤其是农业生产者喜闻乐见、易于采用的信息手段来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
4、遵循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要求,精心选择技术信息对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选择工作,以提高产业化效率。同时,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等资源禀赋条件,以提升经济层次为目标,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进行尝试,努力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5、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由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寻求自我保护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其彼此间互相进行信息的封锁,以确保自己处于信息垄断者的地位。然而,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于彼此间的不合作,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使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而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者成为这一行为的最大牺牲者。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利益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保障。
关键词:新疆;蟠桃;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43-02
农八师一四三团距石河子市15公里,312国道、北疆铁路、亚欧光缆、乌奎高速公路横贯农场东西。这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美,人称“塞外江南”。
目前,一四三团共有蟠桃园12 000多亩,坐果的约有6 000亩。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运用,蟠桃产量不断提升,若按1.5吨/亩计,仅143团每年蟠桃产量就将高达9 000余吨;若鲜果商品率80%,实际商品果7 200吨,143团将成为新疆最大的蟠桃生产基地。
一、农八师一四三团蟠桃的产业化发展
作为“中国蟠桃之乡”,农八师一四三团的蟠桃生产采用的是典型的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也逐步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蟠桃产业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一)一四三团蟠桃种植
农八师一四三团蟠桃的种植生产,采取的是典型的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蟠桃种植是由农户依托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由团里统一组织安排,农工承包种植。农资及农机作业对种植户的服务,实行统一价格、统一管理,对外方面如农资的采购等,由一四三团或专业协会统一实行市场化运作,这样可以保证取得比一般农业高的稳定收益[2]。
此外,新疆蟠桃产业中的龙头加工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从外地引进新的优良品种以及先进的蟠桃种植生产技术,为当地农业生产推广优良蟠桃品种,积极试种早、晚熟品种增加农民收入。新疆农八师一四三团经过40多年的精心培育,已形成一整套科学管理模式,培育出了早、中、晚不同成熟期的三个系列品种,并且采用无公害、无污染栽培管理,所生产的蟠桃是天然绿色果品,果实大,肉质细,甘甜可口,营养丰富。
(二)一四三团蟠桃加工
蟠桃作为农八师一四三团的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团场积极做大做强自己的特色产业,拉长蟠桃产业链,提高蟠桃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已经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监制下开发出143牌蟠桃汁果肉饮料,上市以来销售情况良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好。在蟠桃保鲜技术方面也已获得成功,实现了加工转换增值,获取丰厚回报,实现了双赢的目标。
当前“神内”公司依托石河子大学的专家教授,根据产品需要,对农户进行了种植、栽培技术各方面的专门培训,倡导推广生产优良蟠桃品种,合理调整蟠桃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促使农户长期收益的增长,并且针对农八师一四三团特色林果蟠桃产业,开发了新的生产项目,对其进行辐射带动。
(三)一四三团蟠桃销售
一四三团蟠桃的销售主要是通过订单的方式,也就是加工企业对一四三团的蟠桃采用订单收购。这一方面为加工企业购买农产品原料保证了稳定的质量、数量和价格,稳定供给的优质上乘的蟠桃原料为生产优质的蟠桃原浆和蟠桃汁饮料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充分实现了农户的种植利益,为企业以优质的产品开拓市场创造了基础条件,同时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
据统计,“神内”公司蟠桃产品开发的最新项目中,蟠桃原料全部以订单形式从一四三团收购,如果按照每吨蟠桃原浆需新鲜蟠桃1.3吨计算,共需新鲜蟠桃2 500吨、蟠桃种植面积约4 166亩(1.5吨/亩,商品率80%,8亩/户,每户商品果50%自销、50%项目合同收购),将带动农户520余户,将直接解决一四三团520余户蟠桃种植户蟠桃成熟期集中造成的卖果难和烂果浪费问题,保证农户稳定增收。
(四)一四三团蟠桃产业化发展模式
农八师一四三团的蟠桃产业化主要采用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也就是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形式。作为蟠桃产业化核心的龙头加工企业“神内”公司在蟠桃产区建立了蟠桃原浆加工基地,以蟠桃饮料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解决了农户卖蟠桃难的问题,而且对一四三团蟠桃种植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一方面一四三团的优质蟠桃为“神内”公司饮料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保障,在设备生产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将促使产量大幅度增加,创收能力大幅增强,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为石河子开发区提供税源,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一四三团自身的蟠桃种植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劳动力得到合理安排,果蔬园艺业得到大发展,团场实现多种经营,为一四三团小城镇建设积累发展资金,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农工增收、团场增效,稳定了团场职工队伍,促进了团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五)一四三团蟠桃产业化的利益联结机制
新疆农八师一四三团的蟠桃种植由团场统一协调组织调配全团合同户数量,蟠桃产品由团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统一送到“神内”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统一协调、统一结算,团财务与神内公司结算后,农户统一到一四三团结算。在蟠桃原料收购及产品销售方面,作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神内”食品有限公司,与一四三团统一签订果蔬原料需求合同,且两家已有近七年的产销合作关系。同时,“神内”饮料品牌在国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已形成了2万吨胡萝卜及蟠桃果蔬汁的生产能力,产品销售网络遍及九个省区。
二、农八师一四三团蟠桃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蟠桃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八师一四三团花园镇蟠桃大部分产品集中销售在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北疆一线内,小部分销售到南疆,极少量远销内地。随着花园镇自身的蟠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伊犁、乌苏高泉等地也有种植,市场则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出现了销售困难,果农之间竞相压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果农的利益,不利于新疆蟠桃产业化的发展。
2.品牌营销观念滞后。由于蟠桃种植户对品牌的保护意识差,且对花园蟠桃种植基地注册的“古丽巴克”的商标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导致注册商标丢失了其知识产权的无形价值,同时,其注册商标给果农带来的收益较小,这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花园蟠桃的声誉。
无论在蟠桃成熟过程中还是在销售过程中,蟠桃种植户都没有真正的品牌概念。这在无形中破坏了新疆蟠桃的品牌,影响其产业化发展。
3.果农经营分散。果农种植户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小顾客、小商贩,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大市场竞争力小,收入呈现两极化,且公司、基地(一四三团)、蟠桃种植户三者分离,导致产业化发展困难,严重影响蟠桃产业化的发展。
4.缺乏精深加工。一方面优质的蟠桃为蟠桃原浆和蟠桃汁加工提供了极好的原料,另一方面由于蟠桃成熟后极不耐贮藏,只有通过深加工才能延长蟠桃加工产品的生产时间,获得极大的增值效应,这就要求蟠桃深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据权威规划部门预测,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引导,蟠桃将成为继新疆番茄、杏之后具有产业发展势头的特色产业,鲜食及深加工产品前景广阔。
三、农八师一四三团蟠桃产业化发展对新疆蟠桃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新疆农八师一四三团的蟠桃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借鉴农八师一四三团的蟠桃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新疆蟠桃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守以下几点:
1.合理规划蟠桃基地的生产布局。新疆在蟠桃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布局,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同时,发展规模化集约生产,提高规模效益。
2.科技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农八师一四三团的经验表明,利用科研优势,发展名特优产品是新疆蟠桃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同时,要发展优秀的蟠桃品种,提高蟠桃的市场竞争力,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蟠桃生产成本,就要发挥科技优势,推动科技兴农[3]。
3.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农八师一四三团蟠桃产业化发展的历程表明,发展蟠桃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新疆应大力扶持蟠桃加工业,建立一批大型蟠桃加工企业,从而带动蟠桃产业本身的发展,不断提高蟠桃产业化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彤,向东海,群卉.新疆农业产业化中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0,(3).
今天的会议主要任务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形势,研究部署我县今年的冬季农业农村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认清形势、找出差距、统一思想、乘势而上,推动全县冬季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开展。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冬季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
冬季农业既是全年农业生产的攻坚阶段,又是夺取明年粮食丰收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乡镇、各部门要站在重视“三农”工作的高度,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充分认识抓好冬季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1、抓好冬季农业农村工作,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所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最紧迫的重大问题。今年,国务院和省、市都召开了相关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冬季农业工作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冬种可以为明年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定下合理的格局,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完善排灌设施,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抓好冬季农业农村工作,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冬季农业生产可以提高经济作物比重,提高养殖业的比重,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之冬季农业资源丰富,冬闲田土较多,在作物布局、品种选择上回旋余地很大,可以发展的经济作物种类很多,潜力比其它季节要大。切实抓好冬季农业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抓好冬季农业农村工作,是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乘势而上的迫切要求。近年以来,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农业生产全面增产增收,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较大。中央和省委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上升。我们要紧紧抓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机遇,加强对冬季农业生产的引导和服务,牢牢把握全年农业丰收的主动权,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乘势而上,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6、水利冬修任务艰巨。水库工程老化严重,病险水库仍然较多。全县有各类水库146座,而现在仍有43座病险水库。7、森林防火面临挑战。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冬季降雨量略偏少,气温偏高,将出现较长时间的连晴天气,极可能出现火灾高峰期。全县林分结构不合理,树种以中幼林较多,针叶林比重大,火灾容易蔓延,扑救困难。火源管理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良用火习惯一时间难以改变,随意用火现象还比较严重,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严重滞后。8、体制改革成效不明。农业场所改制进展缓慢、困难重重,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比较滞后,队伍不稳定。
这一系列问题和差距,要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解决、完善,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打一场攻坚战。各镇乡、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把冬季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认真抓紧、抓好、抓实。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做好冬季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对照年初目标任务,找出差距、突出重点,算好时间、任务帐,合理安排人员,集中相应力量,重点抓好冬季农业农村工作。当前要突出做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以点带面抓好冬种。要立足于因地制宜、因市制宜、因时制宜、因户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就是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突出优势,突出效益,适宜发展什么就搞什么。凡是能够种的都要种上,凡是种上的都要种好,有种就有收,就有效益,尽可能地不留冬闲田土过冬。因市制宜是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什么价格高、效益好,我们就发展什么。因时制宜就是要不误农时地抓好生产,抢住最佳生产季节来提高效益,特别是重大生产环节必须抓住不放。因户制宜就是要根据农户的技术、资金、经营水平等情况,合理引导,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抓好银坑、仙下、车溪、段屋四个冬种示范基地和银坑、罗坳2个菜油两用油菜的示范基地,影响和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冬种带动千家万户,搞好专业化生产,提高冬季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二)、 及早部署水利冬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做好今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要严把四关:一是把好目标任务关。全县要着力抓好仓前、山森、西岗山三座省市级补助和20座县级补助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力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着力抓好3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改水工作以及2400处以上的“七小”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用水条件;基本修复历年来的水毁工程;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抓紧抓好机电排灌站的更新改造。二是把好资金投入关。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筹措水利建设资金。水利部门要积极争取部、厅、市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资金,加强跟踪落实。抓紧初步设计的编制和报批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资金,加大水费的收缴力度,确保工程水费用于各乡镇的水利建设;鼓励群众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筹措建设资金,重点解决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问题;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奖励那些对水利建设搞得好的地方,调动各地建设水利的积极性。推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激活民间投资办水利。三是把好责任落实关。要建立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除险加固责任制。逐座水库落实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岗位责任人,明确各责任人的主要职责,各责任人名单要在当地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四是把好工程建设关。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建设监理制、工程质量终身制”,水务局要派出技术人员到工地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杜绝“豆腐渣”工程,确保水利工程建一座成一座,发挥一座的工程效益。
(三)、加快果业开发进度。突出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面积开发。各乡镇要集中力量,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确保全面完成脐橙开发任务。全县上下要把脐橙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每个有宜果山地的新农村建设点都要争取开发建设100亩以上的脐橙示范基地,带动当地百姓参与开发,确保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开发任务。二是抓果园管理。时下正是十月“小阳春”,是柑桔果树病虫发生又一高峰期,各乡镇要督促果技人员经常深入果园生产第一线,推广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指导、督促果农抓好病虫防治,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脐橙品质无公害化;指导果农搞好果园灌水抗旱,树盘覆盖,施好采果肥,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增强树势,为果树安全过冬打下良好基础。三是抓果品营销。积极选送以脐橙为主的能代表于都特色的农副产品参加市第四届脐橙节商品展销活动,积极组织果农参加市在深圳举办的促销会。组织果农参加我县在北京、上海、温州等地召开的新闻会、推广会、订货会等,宣传我县脐橙产业发展新成果,吸引客商,广签订单,抢占市场。建立和完善果品流通组织,以协会、能人、营销大户为纽带,以果业公司为龙头积极开展找市场、引客商、拉订单等促销服务(五)、完善森林防火机制。要健全四项机制。1、健全宣传长效机制。认真抓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把防火安全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森林防火期,在广泛运用标语、板报、责任书等形式进行宣传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上要有新突破。加强森林防火的公益性宣传;要加强防火标牌工程建设,要突出对边远林区、寺庙等重点地区,老人、闲散人员、中小学生等重点对象,国庆节、秋收季节、冬至元旦、春节、清明节等重点季节的宣传。2、健全火灾防范机制。坚持“疏、堵”结合的原则。疏就是在火险等级较低时期,集中时间、集中地点、组织足够劳力,实行有领导有计划地烧除田埂草、稻草,为确保此项工作有序开展,县里准备在利村、梓山、岭背等三个乡(镇)先进行试点工作。堵就是在高火险天气,各地要严禁一切违规野外用火行为。同时,各乡(镇)、场要加大对防火林带建设的投资力度,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防火林带建设任务,全面提升森林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3、健全群防群控机制。乡(镇)、场要根据领导变动的情况及时调整防火指挥部,配备高效精干的人员。要落实责任。把森林防火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肩上,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4、健全科学扑救机制。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前瞻性,实用性。各乡(镇)、场要加大扑火应急队伍的装备投入,要按扑火物资储备标准的要求储备足够数量的扑火工具,各乡(镇)上缴县的扑火统筹经费,务必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以保障扑救森林火灾的需要。要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在继续加强县森林消防专业队建设的同时,各乡(镇)、场一定要建立一支30—50人的名符其实的扑火应急分队。要加强对扑火指战员的培训工作。杜绝在扑救森林火灾中发生伤亡事故。(七)、加大动物防疫力度。要做到四个加强。1。加强秋季免疫接种。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和“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要求。确保猪瘟免疫密度达到98%以上,口蹄疫免疫密度达到100%,养禽专业户和规模养禽户禽流感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2、加强准调监督管理。要加强对动物和动物制品调运的监管,严禁到疫区调运活畜及其产品。对调入的活畜及其产品实行到达报检制度,严禁调入牲畜及其产品后不报检或在观察期间擅自宰杀、出售,由此而引发疫情的,按《动物防疫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3、加强动物检疫检验。动物检疫人员要严格履行动物检疫检验操作规程。要加强对畜禽养殖户、各类牲畜贩运户和屠工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增强动物防疫意识和法制意识。4、加强疫情报告监测、各乡镇要制定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做好突发疫情的处理准备工作,严格疫情监测,按照要求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动物疫情,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处理疫情(九)、有序推进体制改革。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明晰水利工程所有权和管理机制。按照“谁建、谁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改革。抓好农业、水务、果业、水保下属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县畜牧良种场、农科所、渔种场、段屋园艺场的改制工作。逐步理顺动物防疫和农技推广管理体制,稳定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三、加强领导,强化调度,确保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农”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问题、社会问题,需要举全社会之力,需要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想农、为农、支农、护农的思想,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采取真抓实干的措施,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全力做好我县冬季农业和农村工作。
一要强化领导,明确职责。 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干部共同抓。要按照工作规划和年初考评目标要求一步一步展开,一项一项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要克服厌烦情绪、松懈情绪和畏难情绪,咬住目标、坚定信心、排难而进,农口各部门要从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全局出发,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二要加强调度,严格督查。县委、县政府将加大对下一阶段工作的督查调度。组织农口部门组成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督查,对果业开发
、移民扶贫、林权改革、水利冬修、各种生产和工作实行定期督查、定期汇报、定期调度制度。并采取召开现场会、调度会的形式,加大对各乡镇工作的督促。农口各部门要混到乡镇,帮助乡镇解决问题,提供服务,及时掌握情况,提供参考。
三要加强指导,强化服务。 要适应“皇粮国税”终结、“无税时代”开始的新形势,转变工作方式,找准抓手,改进服务,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示范和引导,为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良好环境,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要改进作风,狠抓落实。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吃透县情乡情农情,善于发现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推广,发挥示范效应,不断取得指导农村工作的发言权、决策权和主动权。要真正沉下去,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摸实情、出实招、鼓实劲,加强指导服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制定发展目标,不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尊重客观、尊重科学、尊重市场,心实意地为广大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