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精品资源共享课 优质教学资源 网络共享
自上世纪末期开始,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毛入学率不断攀升,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长期不足,有限的优质资源集中于少数学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不均的问题日渐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启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制药工艺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编号081302)的核心课程,是设计和研究经济、安全、高效的化学药物合成工艺的一门科学。20世纪70年代初期,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设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1980年,沈阳药学院、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等院校的教师合编了第一部《化学制药工艺学》教材。沈阳药科大学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于2010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全国同类课程中的唯一入选者。
本文将介绍我们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页和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微博建设中的经验与体会,探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一、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页建设
国家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高度重视,提高了详尽的课程建设技术要求。按照上述要求,对我校长期积累的化学制药工艺学优质教学资源进行了挖掘、整理、充实、提高,以期突出网络教学的特点,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在“课程介绍”部分,简要介绍我校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理论课包括总论和个论,共9个知识模块,33个知识点;实验课包括8个实验单元。教材选用我校赵临襄教授主编的《化学制药工艺学》。
“教学大纲”以我校2012-2013学年教学大纲为基础,进行了规范化改进,以纲要形式规定了理论课程9个知识模块和实验课8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日历”选用2012-2013学年教学日历,以月份、周次为标准规定教学进程,以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划分理论课授课内容,以单元实验划分实验课内容,并提供学时安排和授课方式。
“演示文本”是网络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采用PPT格式,按照9个知识模块、33个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了组织。整个文本的风格、形式统一,采用蓝色背景、白色文字,字体以28磅为主,一张幻灯片上文字颜色限定在三种以内。
“教学录像”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沟通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桥梁,可使网络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按照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录像,由四位教授授课。授课教师态度认真,所用设备符合技术要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资源”紧密结合药物生产实际,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确立反应的优化反应条件;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对废液进行回收利用;运用绿色化学技术,自行设计微波催化下空气氧化实验;根据工艺研究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成本核算;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安排自主设计实验。
除上述内容外,还提供学习指导、电子教案、思考题库及其答案、考核办法、试卷及其答案、教学参考资料等其他教学资源。授课教师对网络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答复,实现师生之间的在线互动。经过教学团队全体教师的努力,完成化学制药工艺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页建设,为实现我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微博建设
在化学制药工艺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页建设中我们发现,课程网页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网页对内容要求严格,我校长期积累的部分优质教学资源无法纳入其框架;网页更新周期较长,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新成果无法及时体现。为此,我们尝试建立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微博,扩展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新成果,实现网络学习者与教学团队方便、快速的互动。
我们设计的课程微博包括以下栏目:
“我爱我课”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展开,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对课程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拓宽学习者的视野。
“踏石留痕”追溯课程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使学习者了解课程发展进步的历程,培养学习兴趣。
“礼敬前辈”介绍为课程建设做出贡献的前辈学者的学术成就和感人事迹,弘扬中华文明中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岂敢为师”介绍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现状,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老师,促进师生交流。
“他山之石”推荐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阅读前沿文献,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此外,还增设“点点滴滴”栏目,将部分杂类内容囊括其中,从不同方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微博在保证知识性的同时,突出趣味性,力求生动活泼,使年轻学子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我们的课程,调动他们学习化学制药工艺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化学制药工艺学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页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微博的建设刚刚起步。我们希望通过课程网页和微博的建设,实现我校化学制药工艺学优质教学资源有效共享,与其他高校的同行们共同努力,提升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我国药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丽荣,宋天佑,徐家宁,金祥雷.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2014,10:24-26.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课程出版;高等继续教育
开放教育是相对传统学校教育而言的,它强调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以学生及其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当前,开放教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开放教育被广泛地运用于高等继续教育领域,学习者基于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与教师基本处于分离状态,开放教育教材及其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教师的角色,决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基于开放教育资源开发高等继续教育教材,对持续推进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演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11月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开放教育资源是指“以任何格式和媒介存在于公共领域或者根据开放许可协议,允许他人免费获取、再利用、改变用途、改编和重新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材料”。随着开放教育在全世界的深入发展,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开放教育资源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笔者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应该包括服务开放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所有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在线开放课程、存储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平台,以及组织开放教育的教育机构等。
高海燕认为,应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开发社会教育基地。首先,要加大社会教育基地开发投入。她说,我省近年来已经建立了包括皇宫博物院、吉林市青少年素质拓展教育基地、吉林省科技馆等在内的优秀教育基地,应该说基础良好,但从教育基地利用的科学性和充分性上仍然不够。作为社会教育基地,政府应对未成年人参加教育的费用加大补贴力度,协助减免相关费用,从而降低教育基地的准入门槛,增加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广泛性和可行性。
其次,要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的现有资源。吉林省尤其是长春市有许多大专院校,教育资源相对充分。但大专院校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她建议,加强大专院校与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沟通联系,鼓励更多的大专院校成为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基地,与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共享优秀资源;同时,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密切中小学与大专院校的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生年龄和经历的自身优势,以榜样模式促进青少年发展,同时,对丰富大学生社会经历和能力起到推动作用。
再次,要增加少年宫、素质教育基地等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教育效能。高海燕说,目前,我省广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少年宫和教育基地由于自身教育资源的匮乏,功能较单一,既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也没有真正面向社会开放。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各项综合技能教育的阵地功能亟待挖掘。应采取措施加强活动场所软硬件的建设工作,使其真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校外阵地。
关键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如何认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亟待加强研究而又少有涉及的问题。任何资源如果只是将其静止地放在那里,或者不懂得如何开发利用,那么资源永远都无法实现其有用性,更谈不上如何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发挥资源最大价值的最佳途径。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变革和创新,但就资源开发利用这部分来说,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从基本概念着手,重点论述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含、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和建议等。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正确认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从整体上把握,明确其基本概念。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存在样态,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可能被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1目前对“民族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一概念也只有徐柏才教授领衔出版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中有所论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发利用以更好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因素。”
2其他则没有可作对比的解释
并非所有的因素都能不受限制地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现实存在、能被人所认识,并且有条件开发的,才有可能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象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既包括一般资源内容,也包括特殊资源内容。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知网统计,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题公开发表的文章约为8篇,其中期刊4篇,硕博论文4篇。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此方面的专著,只有徐柏才教授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中有所涉及。现如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开发利用的现状并不那么尽如人意。相关研究还是比较粗线条的,只是提出了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未深入研究,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2.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⑴资源意识淡漠,研究视野较为狭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淡漠,对相关资源不重视,部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充分意识到资源的巨大价值,使得资源的开发利用度大大减弱,认识只是局限在小范围内,看不到社会中存在着丰富而实际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使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研究领域也较为狭窄,专家学者们还未能对其所涉及的其他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只是提出了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例如,对各个具体资源缺乏专门的研究,对资源开发方式没有详细的说明,对资源的利用率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等。⑵许多理论观点还不成熟。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方面都还不成熟,研究成果较少,许多观点还没有明确定义,一些概念、观点尚需要斟酌和推敲3。目前关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文章也较少,降低了其实际可操作性。关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虽然基本成型了,但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思考还不成熟,需仔细地研究和认真地思考。因为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必然带来行动上的滞后,从而使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出现在开发利用上的闲置、浪费等现象,阻碍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步伐。⑶研究队伍不能适应学科的需要。一门学科的不断发展进步,是需要有志于此的高素质的研究者不断研究来推动4。而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这支研究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部分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不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不能挖掘人民群众和现代社会中蕴含的丰富的资源,不能合理开发、深度利用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阻碍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现如今,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队伍明显不适应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需要下功夫改进,打造一支专业的研究队伍。⑷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环境欠佳。当前的资源开发环境欠佳:首先,缺乏相应的舆论环境,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资源的合理开发、深度利用既有赖于“行动”,也有赖于“传播”。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没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公众影响力较小,对资源开发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发掘新资源的意识动力和舆论支撑。其次,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物质环境。良好的经济基础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不稳固的经济基础严重阻碍了工作者顺利进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第三,缺乏合理的制度保障,政治环境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影响是最直接、最突出的,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使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开发手段滞后。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媒体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技术含量增大,复杂性增加。这些特征给予了我们发展的契机,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总体存在开发利用率不高,方式和手段落后,整体效益较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开发对象仍以传统资源为主,开发利用程度较低,部分资源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开发利用方式较为单一,开发手段滞后,多数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找不到合适的传播渠道,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其成效。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1.树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观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科学的发展路径必然是可持续发展,对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我们应与时俱进,改变固有陈旧观念,强化资源开发意识,促进资源持续发展。同时,鉴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殊性,我们除了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开发的战略,还应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资源开发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等基本原则,以便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潜力。此外,我们还应深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内容,不断丰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成果,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综合研究,并从中形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特色领域,总结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研究水平,进一步完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2.深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
一般情况下,是先有的实践,再有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基础理论研究至关重要,没有坚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必然事倍功半。当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尚未深入,针对此情况我们必须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论研究,丰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内涵,完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此外,还需要借鉴相关学科如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成果,取其精华来促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推进学科建设的蓬勃发展。
3.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队伍,是保证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活动得以全面展开的必要条件5。同样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水平也很重要,其中队伍建设尤其关键。人才既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步的领路者,也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步的推动者,他们不但在开辟资源开发的前进道路,而且在拓展资源开发的发展空间。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更好地发挥人才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作用。只有从整体上不断提高资源开发队伍的思想水平、知识素质和道德素质,才能为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资源服务。
4.优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来支持。概括来讲,在环境优化过程中,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建设。首先,舆论环境建设是前提。其次,优化经济环境是基础。第三,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关键。因此,不断地优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舆论环境、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活动展开的保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构建稳固的物质经济环境,使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想要持久深入的开发就必须有制度作为其保障,应当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和监督保障机制。此外,还应努力创造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话语空间、学术平台和舆论环境,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研究基础6。
5.提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关键词:异地高考;改革
一、引言
异地高考是指拥有高中学籍的学生跨省份、跨户籍所在地,符合相关规定,取得高考所在省、市、自治区考生资格,且以当地考生身份参加当地高考,并享有与当地考生同等和平等高考权利、义务的一种高考制度。异地高考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合理补充,是促进高考招生公平的重要表现。但目前,异地高考在我国推进缓慢,且社会各界对异地高考改革相当敏感。
二、我国异地高考现状
在当代中国,异地高考不仅是一个考试便利的问题,实际上更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考实行户籍地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考试公平。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学生所在地区人口的比例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以下三种类型的特点: 资源丰富型、资源有限型以及资源贫乏型。丰富型地区一般为经济发达城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而考生却相对较少,人均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于平均水平,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有限型地区考生数量不一,有多有少,但考生数量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人均享有平均水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如山东、河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区;贫乏地区,如海南、、青海等,该地区的考生数量较少,高等教育资源欠缺,但由于国家的政策倾斜,使得该地区的考生在争夺异地高等教育资源中能够获得相对机会优势。由于教育条件与教育需求的不协调性,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地区和贫乏地区形成了高考的洼地,有限地区则形成了高考的高地。高考洼地与高考高地的产生与存在,违背了考试公平的原则,并且随着高考洼地与高考高地之间考试录取差距的拉大,这一原则受到了越加严重的挑战。随之而来的社会现象是“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会带来社会资源紧张、教育投机、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成为推行异地高考的一个巨大阻碍。
三、异地高考推进缓慢根源
1、异地高考受户籍制度制约
我国的户籍管理模式是实行农村户籍与城镇户籍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因此,农村户籍与城镇户籍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城乡户籍制度虽有所松动,但从根本上看,户籍制度涉及的关键问题,如不同省份的户籍相互认可和人口有序迁移等并未得到妥善解决。部分地区由于现实发展需要,户籍管理反而不断加强。我国的高考制度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分省下达招生计划的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因而,各个省份都保护本省考生利益,规定外省学生不能在本省参加高考。因此,异地高考实施受阻的主要原因在于户籍制度。把高考和户籍制度区分开来,实施基于身份证和当地基础教育年限为特征的异地高考,就成为破解现行高考制度不公平的行之有效的
形式。
2、资源的失衡性加剧了异地高考的推进难度
推进异地高考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平衡。资源配置问题是人们论及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社会结构复杂,近些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东部、中部与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并呈拉大之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竞争的必然性。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且,985、211类高校在配套资金、土地划拨等各方面对所在地有依赖,均不同程度地以提高当地录取比例的方式给予回报,尽管理论上大学资源应当属于全民所有,但事实并非如此,高等学校地方化的趋势却非常明显。因此,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得不到保障,教育公平就只能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也就无法较快的推进异地高考。
四、我国推动异地高考改革建议
根据我国高考管理模式现状及有关国情,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
与高考制度改革结合,高等教育资源享有的不均源于以居民所属地为限,必须逐渐放宽户籍限制,允许居住证拥有者与本地户籍考生有同样的权利,这一制度能否实施,还取决于当地户籍改革推进的力度。户籍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发达地区的公共财产拒绝外来人口的占有。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国家先应进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引进教育人才。其次,应更多地关注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增加地方财政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支持。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地区间人均所拥有的资源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优势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京沪等沿海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其他地区考生在现有高考制度下对教育资源尤其是优势教育资源获取的难度加大,供需矛盾突出。所以,对异地高考各地区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国家应积极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使得地区间人均教育资源占有比趋于均衡。
3、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改革招生录取方式
目前我国现有高校的自主招生规模占整体考生基数较小,而且仍然采用统一参加高考集中录取的方式。这使得在现有制度下异地高考带来的本、外地的矛盾得不到有效缓解,所遇到的阻力也会增强,最终也不利于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同时,在现有制度下,针对各地区投放的招生名额,可以根据该地区在外地参加考试的人数适当地划分到外地,这样既方便考生就地参加高考,也不会遭遇来自当地的阻力。
总之,推行异地高考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尽管从理论上分析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但在现实操作层面具有一定难度。由此,推动异地高考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切实做好方方面面的基础工作,进而实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孙新,杨淑捷,异地高考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分析[J], 教育评论, 2013, 1.
一、当前博爱县农村教育资源外流的新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博爱县农村教育资源外流有以下新特点:
(一)教育资源外流加速化
随着城镇化提速和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近几年来,河南不少地区的农村学校规模缩小、生源减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向城镇学校转移就读,教育资源外流呈现加速化的趋势。博爱县2005年有农村中小学校116所,学生2.78万人,而到了2013年,全县农村学校减少到78所,在校学生减少到1.82万人。与此同时,城镇学校的学生人数却快速增长,仅县城的中小学在校生就从2005年的2.9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3万人,一些中心集镇学校的生源也逐年增加,清化、柏山等乡镇中心小学在校生均超过2000人。
(二)外流学生低龄化
河南省各级政府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2006年河南共有幼儿园(所)0.47万所,在校幼儿学生7.26万人,2013年幼儿园(所)增至1.45万所,在校幼儿学生增至34.70万人。由于城镇幼儿教育设施完善,教育资金投入大,优越的住宿条件和校园环境吸引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镇就学。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自幼儿园开始即从农村到城镇求学,这些学生年龄小,心智还未成熟,生活上还未完全独立,缺乏父母的照顾、关爱,精神上特别敏感。有些孩子在父母长期不能及时监护、管教的情况下,自制力不足,逐渐养成了沉迷网络游戏、逃学、打架等不良习惯,这些坏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教师外流形式多样化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连年增加,但是农村教师的整体薪酬待遇显然与城镇教师的待遇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农村优秀青年教师趋向于到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更好的城镇发展;一些已经退休的农村优秀教师,也在城镇私立学校的再聘下,流向城镇。优秀教师的流失加速了农村学生的外流,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面临新的挑战。
(四)教育投入外流伴随化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教育投入外流是伴随人力资源外流加剧发展的。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从农村流向城镇,导致部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校舍闲置,“撤点并校”后本地区教育投入势必减少。许多农村居民为了让子女上城镇学校,宁愿到城镇租房甚至买房陪读,逐渐形成了一种“陪读经济”,教育投入不断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二、促进博爱县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2%,农村人口8.07亿;2008年,城镇化率提升到45.68%,农村人口7.21亿。到2020年,全国人口15亿,城镇化率近60%,但农村人口依然不少于6亿,农村教育依然是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农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未来十年的重要任务,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提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
(一)打破城乡二元制局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就读,导致城镇教育资源紧张、农村教育资源却被闲置的局面,既是城镇化加速、人口迁徙加快带来的新问题,也是我国一直以来把城镇和农村教育分割开来进行规划和建设埋下的教育隐患。只有尽快打破这种二元模式,严格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建立起适应人口转移大趋势的城乡教育投入、建设和管理机制,才能让未来的教育健康发展。
(二)加大城镇中小学建设投入,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一方面,要改变旧的教育资金投入分配思路,重点建设人口集中的中心乡镇和区县城学校。各地在对新建城镇规划时,要优先考虑学校建设;在城镇扩建中,对学校扩容要优先投入;对教育资源缺口较大的城镇和区域,要优先安排学校建设项目。另一方面,积极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掘教育资源的汇聚效益,全面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是提升农村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于我国中西部山区贫困县而言,由于村级小学数量多且分散,实施统一标准管理,跟随教育改革步伐,难度大而且成本高,效果还不一定好。因此,应当集中力量办好每个乡镇的寄宿制中心学校,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规模,提高标准。已经有很多农村家长表示,在寄宿制中心学校,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吃到更好的伙食,得到更细心的照顾,只要家里经济条件能够承担,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寄宿制中心学校就读。
(四)推进城乡教师资源合理流动
要加强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改变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要继续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要优化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提倡和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教等。
(五)拓展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渠道
关键词: 义务教育 资源配置 DEA方法 效率差异 破解途径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之后,经济学和管理学界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分别从不同层面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证上的研究。Osipian(2007)建立线性方程和对数方程研究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随着接受教育人口的增多,GDP的数量不断增长。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逐步推进,其资源配置问题已经得到国内学术界和决策层越来越多的重视。毕正宇(2004)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层面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要打破教师资源的地区条块分割,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同时要完善教师聘任制,建立教师人才市场,制定城乡教师定期流动机制。谢华(2006)指出,要切实领会初等教育投资运行中的优点和不足,完善现有的义务教育的投资体制;制定有关教育投资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教育投资稳定的来源;在义务教育阶段施行免收学生的学杂费;制定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长期计划,建立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基金。段晓芳(2009)分别从师资配备、办学经费和物质配备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提出了建立公共教育资源的统一配置机制、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等措施。
总的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问题的探讨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定性分析方面,此外对于各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几乎没有涉及。基于以上问题的反思,我运用DEA方法对“十一五”期间中的4年(2006―2009年)全国各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相应的破解途径,以为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均衡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实证研究
1.DEA方法及数据来源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于1978年提出来的。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形规划为工具的一种评价方法,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运用DEA方法和模型评价各省市及自治区“十一五”阶段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各项投入和产出指标。
(1)投入指标。分别选取各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小学经费总额(X1)、初级中学经费总额(X2)、普通小学专任教师数量(X3)和初级中学专任教师数量(X4)作为投入指标。
(2)产出指标。义务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毕业生,以提高全民素质,因此选取各地区普通小学合格毕业生(Y1)和初级中学合格毕业生(Y2)作为产出指标。
此外,本文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0)、《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2009)、《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2009)及相关统计网站,其中2009年各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经费额为推算值。
2.实证研究结果
通过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十一五”阶段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从总体来看,我国各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趋于下降,2008年和2009年CRS的均值为0.822和0.835,而2006年和2007年的为0.846和0.896。(2)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中部地区的黑龙江省效率也较低,西部地区的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三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此外,安徽、河南、湖北、广东和贵州五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最高,达到1.000。
三、破解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的政策建议
义务教育的发展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2010年中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按照这一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强化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机制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教育形式,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等特征。然而,截止2008年底,我国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5%,还没有达到理想的100%的目标。因此,要强化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机制,落实各级政府职责,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实施与管理,尤其是要充分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素养。
2.深化效率低下地区义务教育机制改革
从DEA检验结果可以看到,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以及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说明义务教育不能只靠增加投入,更应注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要逐步深化效率义务教育机制改革。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管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对教师的能力和数量提高要求、进行适度控制。另一方面,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将相关经费落实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3.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我国政府过度干预实体部门的发展,义务教育发展也不例外。从根本上讲,政府部门的全部责任和追求应当是公共效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政府不能成为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可能做到公正执法。因此,政府要尽可能简化审批程序,规范行为,提高部门的办事效率,尽量减少对中小学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的直接干涉,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自由发展空间,为义务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Ararat Osipian.Role of education i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d Ukraine[J].Working Paper Series,2007:1-33.
[2]毕正宇.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关系[J].天中学刊,2004,(3):95-97.
[3]谢华.关于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关系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4-7.
转变评价观念与方式,优化教育评价文化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评价发生着重大变革。评价范式的不断转型,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以及社会的发展都要求构筑新的教育评价生态与评价文化。以往,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评价常常被当作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要工具,主要发挥的是分等鉴定的功能。现在,评价不再仅仅强调对学生进行鉴别分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成功达到学业标准。考试分数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从多方面综合考查学校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在海淀区很多学校,通过学习品质评价的不断推进,学校评价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评价生态和评价文化进一步优化。例如,很多学校在低年级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评价,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小学部、培星小学、花园村二小、中关村四小、东升实验小学、石油实验小学、台头小学、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等都积极探索趣味游戏、快乐答题、亲情互动等形式丰富、内容多彩的评价方式,把让学生害怕的考试变成了有趣的游戏。这种新的评价方式既考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情况,也考查到了学生学习品质方面的具体表现,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的教育质量。
丰富改进依据,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
学习品质评价结果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了解学业质量提供实证依据,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是为学校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学业质量提供改M建议。
海淀教育致力于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海淀教育面临着差异大与高质量的矛盾。海淀区是北京市16个区中基础教育办学规模最大的区,规模与质量、有学上与上好学的矛盾依然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在生源不断增加的情祝下,怎样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其生命成长的教育,使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这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007年的调研显示,不同学区、学校的学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差异,成绩不良的学生主要在学习方法、技能、态度、习惯等方面存在不足。一些学校对学困生缺乏应有的关注与指导。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硬件方面均衡配置,更需要从“减负增效”、提高质量着手。关注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态度、动机、能力、意志力、学习投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是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通过十年来的不断努力,最新数据表明,学校之间学业质量的差距不断缩小,海淀各小学已基本实现高位均衡。
根据规定,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作业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2008年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能在1小时之内完成作业的学生比例为73.8%。针对这一结果,海淀区加大了“减负增效”工作力度,从学校监控制度、作业研究、教学改进等方面落实解决。到2016年,学校已经能按要求合理安排学生时间,实现小学低年级学生时间安排达标率100%,初中98%。海淀区目前的学习品质评价在监测学生品质行为的同时,也能具体监测到各个学校学生作业负担等有关学习的信息,为海淀区各学校的管理改进提供直接依据,真正地把教育质量的监测建立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把信息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为政府决策和学校改进提供依据,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为科学评价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服务。
提供针对性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海淀区中小学生进行学习品质评价,了解学生在学习品质方面的情况,不仅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信息,使教育质量评价建立在数据支撑的基础上,也为中小学因材施教,加强中小学学段间的衔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我们以学习品质为抓手,既关注学业评价,又关注非学业评价;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在将结果反馈给学校的同时,我们还为学校提供诊断性建议,指导学校进行教学管理、资源利用、活动安排、教学指导等方面的改进;指导教师跟进研究,进一步分析学生发展情况,关注教学实践中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考核和评价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态度、动机、能力、方法,促进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随着学业成绩的降低而减少,增强学生对学校生活的认可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因此,我们建议学校一方面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更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性与主体性,让学生更加认同学校,通过提升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来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业成绩;另一方面,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特别是加强个别指导,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来提升对学校的认同度。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目前社区幼儿教育实施主要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幼儿园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将幼儿教育任务全部寄托于幼儿园教育,对社区本身的教育功能以及社区家庭本身的教育缺乏组织。在幼儿园与家庭联系方面,家园联系方式主要是家长开放日、幼儿园亲子活动、家园联系手册交流等方式,社区在其中并未发挥其作用。形成了幼儿园与家庭及社区关系的断层。
二、优化社区幼儿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1.建立社区教育有效管理体系
(1)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于社区幼儿教育的监督与管理。建立社区幼儿教育管理体系,使社区幼儿教育管理专门化、独立化。加强社区学前教育过程中的部门监管作用,建立对应的督导制度。建立社区幼儿发展的评价体系,规范社区幼儿教育,保证社区幼儿教育质量。
(2)建立相应的社区幼儿教育组织机构。建立组织机构——社区幼儿发展指导中心。教育主管部门协调社区幼儿服务机构,动员全社区的力量参与、督导社区幼儿教育的实施,建立社区幼儿教育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社区幼儿教育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与服务机制。
(3)争取经济支持保持良性运作。社区幼儿教育运转主要依靠政府机构的经济投入,除此之外它还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可以广泛寻求社会中企业、团体或个人的资金赞助,加强财务管理,合理分配运用教育资金,将教育资金落到实处。
2.有效利用社区幼儿教育资源
社区幼儿教育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探索资源共享的途径。首先基于对于社区的调查,充分利用社区内有效的幼儿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公园、博物馆等,可作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场所。如果社区内有高校,更可利用高校浓厚的人文气息,感受高校校园文化,运用高校对应的设备设施为社区幼儿教育服务。其次幼儿园教育也是合区幼儿教育中主要资源之一。一方面幼儿园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支持幼儿在社区资源的平台上操作探究,自主学习,促进幼儿园教育的深化。另一方面社区也可利用幼儿园自身鱼儿的专业条件服务社区,共同组织社区幼儿及家庭活动,实现幼儿园的教育与社区环境的融合。最后,幼儿教育资源在社区的利用需要家长的主动参与,一方面家长自身也是社区教育的有效资源,另一方面社区幼儿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参与才能实质性的实施。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致力幼儿发展,对应地也可引导幼儿参与社区活动,以此反作用于社区,一方面有利于幼儿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社区发展,使幼儿教育和社区资源之间的实现行之有效的交流。
3.建立行之有效的社区幼儿教育实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