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课题[1]。气候变暖以及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科学研究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为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和趋势,提高气候利用效率,开展好气象服务工作,本文以淇县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数据为基础,以一年、五年、十年为不同时间尺度,以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温度事件为研究对象,全面统计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淇县50年气温变化情况,总结分析出了淇县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1 资料来源和统计分析方法
本文所用气象数据为淇县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历史积累资料,从历年月、年报表中统计所得。在气温变化特征和趋势分析时,采用了气候统计中历年平均和差值分析,以及EXCEL趋势线制作分析等方法。对历年数据进行1年、5年、10年不同时间尺度进行平均处理,最后进行作图、制表分析,得出结果。
2 平均气温变化
2.1 年平均气温变化
2.1.1 逐年平均气温变化
由淇县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1)可以看出:淇县年平均气温近50年呈折线型明显上升趋势, 气温逐年变化较大,1995年后年平均气温升高明显。1965―2011年47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气温最高值是1998年和2002年的15.3℃,年平均气温最低值是1984年的13.0℃。分阶段看,1965-1968年平均气温比较稳定,1969―1974年平均气温数值较低;1975-1983年平均气温呈波动状态;1984-1993年数值较低,且相对平缓的缓慢上升趋势,1994年以后数值比前一阶段有所提高且变化加大,数值明显提高。
2.1.2 10年段年平均气温变化
由1965-2010年淇县10年段年均气温变化图(图2)可以看出:淇县近50年平均气温14.2℃。1965―1970年平均气温14.0℃;1971―1990年这2个10年段平均气温均为13.9℃,保持稳定不变;1991―2000年10年平均气温比之前的3个十年上升了0.6℃和0.5℃;2001-2010年10年平均气温比1991-2000年十年平均气温又上升了0.4℃,总体气温上升,后期升温加快。这与前面的逐年平均气温变化和五年段气温变化都基本一致。
2.2 年平均气温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1965-2011年,淇县的年平均气温差值变化呈线性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27/10a。上升趋势大体也可分三个变化阶段,1965-1968年变化不大,但变化相对稳定;1969-1993年平均气温变化差值基本处于低值区;1994-2011年平均气温差值变化加大,气温明显升高,处于一个高值区。
3 高、低温变化情况
研究气温变化特征除了平均气温外,还有一个指标就是最高、高低气温变化情况,它们不仅能反映气温变化规律,还能反映出空间气温整体变化幅度的大小。
3.1 年最高、最低气温变化
-2011年资料分析可得,淇县近50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9.8℃,平均最低气温为9.3℃。从图4可以看出:淇县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基本呈波浪状态,且基本保持平衡,上下浮动不明显。从图5可以看出:1965-1972年最低气温处于一个低值区,1973-1996年呈上下波动,但相对平衡;1997年以后上升明显,处于一个高值区。这基本同年平均气温变化得出的结论相一致。从另一方面说,最低气温升高,能较为明显反映出整体空间气候在变暖。
3.2 10年最高、最低气温变化
由1965-2010年淇县10年段年均最高气温变化图(图6)可以看出:淇县第1-3个10年段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第4个10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明显,但第5个10年上升速率又变缓。从10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曲线(图7)可以看出:淇县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第1个10年段上升缓慢,第2个、第3个10年段平均最低气温保持稳定不变;第4个10年平均最低气温又开始上升,且上升速率大于第1个。总体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后期升温加快。这与前面的10年段平均气温变化基本一致。
4 极端气温变化情况
极端气温及其变化是反映气候极端事件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研究极端气温及其变化,可以了解未来气温极端事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是体现气象服务价值的重要体现。
4.1 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变化
由图8可以看出近50年来淇县极端最高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1967年出现历史极高值42.5℃,1984年出现历史极低值36. 0℃。1981年以后,极端最高气温相对1981年以前下降明显,其中1981-1996年之间处于稳定偏低时期,该期极端最高气温在相对低的范围内波动,但是体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2002年、2005年、2010年又出现了极端高温这是近20多年以来的反常现象,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研究。
由图9 可以看出近50年来淇县极端最低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1971年出现历年极端最低气温的最低值,达到-18℃,2007年出现历年极端最低气温最高值-7.2℃。1965-2011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际之间整体波动明显,但是处于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其中1971年以前年际之间的变化较大,1971-2011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际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只有1990年出现一个极低值-17.4℃。极端最低气温上升结合上小节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下降的结论,形成了极端气温差减小,极端气温现象有所缓解,气温指数相对集中,温度在比以前更小的范围变动。
4.2 高温天气变化
以日最高气温≥35.0℃和≥40.0℃两个指标温度来研究高温天气的变化。结合数据由图10可以看出:日最高气温≥35.0℃整体趋势是减少。日最高气温≥35.0℃日数较多的年份是1965年、1967年,分别为33天、30天;历年来年日最高气温≥35.0℃日数较少的年份有1976年、1982年、1989年为3天、4天、5天。历年来年日最高气温≥40.0℃日数出现的不多,最多的年份是1966年为3天, 1997年、2005年和2009年为2天,1965年、1967年、1972年、1979年和2002年为一天,其余年份没有出现日最高气温≥40.0℃的日数。近年来,日最高气温≥40.0℃的日数似乎有增加的趋势。
4.3 低温天气变化
以日最低气温≤0.0℃、-5.0℃、-10.0℃、-15.0℃四种指标来研究低温天气变化(统计时段为本年7月至次年6月)。结合数据由图11与图12可以看出:整体上日最低气温≤0.0℃、-5.0℃、-10.0℃天气的日数均在逐渐减少。日最低气温≤0.0℃的日数最多的年份为1967-1968年、1969-1970年为113天,其次为1993-1994年为111天;日最低气温≤0.0℃的日数较少的年份为2008-2009年、2001-2002年为62天、65天。日最低气温≤-5.0℃的日数较多的年份为1967-1968年、1985-1986年,分别为66天、56天,日最低气温≤0.0℃的日数最少的年份为2006-2007年为11天,其次是2000-2001年、2011-2012年为15天。日最低气温≤-10.0℃的日数较多的年份为1966-1967年和1985-1986年,分别为15天、14天;其余年份年际相隔在3年以内就会出现日最低气温≤-10.0℃的日数,日数很少,其中2005-2008年连续三年没有出现过最低气温≤-10.0℃。最低气温≤-15.0℃的日数淇县近50年来共计出现5天,分别为1966-1967年、1967-1968年、1969-1970年、1971-1972年、1989-1990年各出现1天。
5 气温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气温变化将对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人民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3]。对农业生产来说,有利的方面,首先是提高了农业气候生产潜力[4]。根据农业气候生产力模型,假设在其它气候因子都为适宜情况下,气温的升高将是气候生产力成比例增长[5、6]。 其次是延长了作物有效生长发育时间,根据研究,中部地区气温每提高1℃,可增加作物有效生长时间10-20天。第三是减少了高低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第四是有利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利方面是,气温变化可能导致农业气象灾害,以及衍生的病虫害等其它自然灾害增加,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对其它行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一是减少了高低温天气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二是对建筑、公路、粮食、仓储等对温度有要求的行业延长了生产活动时间,三是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四是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减少生产保护费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一是降低高低温天气带来的不适;二是减少冬季取暖、夏季降温费用,降低生活成本;三气温的变化可能使人类和动物疾病多发,影响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增加医疗费用。
6 结论
以上研究表明,无论是以1年,还是以5年、10年为时间段,年平均气温总体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前期气温相对较低,中期气温相对稳定,后期气温明显升高,特别近20年气温上升更加明显。若以年为时间段,气温年较差变化较大,部分时段年际变化剧烈;若以5年为时间段,前4个时段变化相对稳定,第5个、第6个时间段上升明显,后期基本呈线性增长,第7个、第8个时间段上升速度变缓。若以10年为时间段,气温变化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六十、七十和八十年代气温稳定不变,九十年代后气温明显上升。时间段d长,气温变化波动越小。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看温度也呈上升趋势,且最低气温上升速率明显高于年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高温和低温天气出现日数呈下降趋势,但极端气候事件都逐渐减少,发生程度降低。
气温变化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利弊皆有。气温的变化还要与光照、降水等其它气候因素变化相结合,才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海等.全球环境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9(1):34-39.
[2]林而达,杨修.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价及适应对策〔C〕.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文集,2003.72-78.
[3]张爱民,王效瑞,马晓群.淮海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6):844-845.
[4]周林,王汉杰,朱红伟.气候变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的数值模拟[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76-82.
虽然英国的天气总是如此变化无常,无法预测,但实际上英国的天气相当宜人。关于成语变化无常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变化无常的解析,供大家参考。
一、变化无常解析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庄子·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二、变化无常近义词变幻无常 [ biànhuàn wú cháng ]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出没无常 [ chūmò wú cháng ]
忽而出现,忽而隐没,没有一定,使人无法捉摸。
变化无方 [ biànhuà wú fāng ]
形容变化灵活,捉摸不定。
变化不测 [ biànhuà bù cè ]
变化无常,无法捉摸。
三、变化无常造句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对生活的变化无常冥思苦想
。
2.黄土高原的三月天就像婴儿的脸,变化无常。
3.桂林的天气真是变化无常。
4.这星期他脾气变化无常,所以不要惹他生气。
5.她的情绪变化无常,一会儿放声大笑,一会儿小声哭泣。
6.这一段时间,她情绪不定,变化无常,大家都为她担心。
7.让我好好休息休息吧,天气变化无常,估计是要下雨了。
8.沙漠中的天气真是变化无常,一会儿晴空万里
,一会儿飞沙弥漫,天昏地暗 。
9.肯尼亚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
10.这种变化无常的爱情有时会变得非常难堪。
11.她的情绪变化无常,一会儿放声大笑,一会儿陷于绝望。
12.沙漠里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刚才是风和日丽
,现在就变得天昏地暗 ,飞沙走石 。
13.夏天的气候变化无常,刚才还是红日高照,眼下又是乌云密布,看样子要下雨了。
14.亲爱的,天气变化无常,注意照顾好自己。
15.他这人总是变化无常,一会生气,一会开心。
16.新疆的气候变化无常。
17.变化无常的天气究竟是怎么了?
18.你知道,夏天太热,冬天太冷,而春天天气则变化无常。
19.天上的云千姿百态
,变化无常。
20.唐古拉山天气变化无常,往往大晴天里忽然刮起了风雪。
21.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晴空万里
,一会儿狂风怒号 。
22.在这些变化无常的日子里,如此长期的服务确属少见。
23.人生变化无常,珍惜身边的,珍惜心里的。
24.然而,随着天气变化无常,水资源流失和亚洲密集人口国家成长起来,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廉价食品时代显然已经远去了。
QUESTION
北京市海淀区给超过700名“两会”代表发放笔记本电脑和U盘,总价超过500万元。此举的理由是:节省纸张、开“低碳会议”。你认为:
A. 确实低碳。减少了纸张使用就减少了树木砍伐,还能降低硒鼓的污染。
B. 既环保(减少纸张的使用和污染)又拉动了内需,一举两得。
C. 只是看起来低碳。电脑的使用需要电能、电脑运输过程中也会耗能,电脑以后还会变成电子垃圾……算总账未必低碳。
D. 节约用纸是环保的,但购买多余的电子产品和开会又是不环保的。
你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
A. 有关系。我们目前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B. 有关系但影响不大,我们现在环保是在为子孙后代解决问题。
C. 有关系,但对生活没有影响。
D. 很多科学家还在就二氧化碳排放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您认为所谓的“低碳”是指?
A. 降低碳的使用和排放。
B. 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C. 降低所有含碳物质的使用、排放。
D. 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有害的含碳物质的使用、排放。
您认为减少碳排放与个人的关系是?
A.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我个人关系不大。
B. 我觉得有必要为减少碳排放贡献力量。
C. 碳排放关系到地球气候恶化影响,我正在减排中。
D. 对碳排放很关注,不仅自己努力而且还向他人做宣传。
E. 没有做法杜绝碳排放,我们更应该注意与自然和社会建立和谐关系。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任何一件商品的制造,从原料采集到最终被废弃,都要排放二氧化碳,并对环境造成影响。
B. 棉、麻等天然织物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白色、浅色、无印花的服装更环保,因为较少使用各种化学添加剂处理。
C. 飞机排出二氧化碳是交通工具中最高的,短途(往返3千公里以内)和长途飞行的排碳量是:0.1753公斤 和0.1106公斤(二氧化碳/乘客/公里)。
D. 减少对物质的追求就能大大降低物质的消耗和闲置,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你是否会尝试下列做法:
A. 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如精密荧光灯,隔热层来降低家用能源的消耗量。
B. 减少空调或其他自动温控设施,花费高价购买空心墙和屋顶保温材料。
C. 安装防风条、安装双层玻璃窗、调低室内供暖温度……
D. 以上都不会,新材料和新产品对未来环境的破坏可能更大。应该通过降低对舒适生活的依赖来保护环境。
在实施“低碳经济”方面,最应该行动且有实际作用的是?
A. 学者和科学家
B. 政府部门
C. 环保组织、NGO
D. 企业、生产制造商
E. 个人
F. 联合国、政府间组织
节约用水用电、不用一次性产品、减少使用动物制品、不燃放烟花爆竹、不浪费粮食……即便不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些也有利于健康。二氧化碳的排放无法消除,但可以做到有原则的降低和避免非必要的增加,并坚持如此。
2012年末,销售与市场举办第十届中国营销盛典。营销十年,倏忽已往,但留在中国市场上的,却是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无论是渠道、终端、价格,还是产品、服务、传播,尽管不时被先进者批评,但实诚地看,基于本土营销环境、特色发展阶段,对比中外古今,我们都可自豪地宣称:中国人已在十年中,以无所畏惧、突飞猛进的速度,创造出无数震撼业界乃至震动全球的营销经典。因此,可以为它起一个特定的名称:“锐进十年”!
盛典到场800多位营销高管嘉宾,是由我们邀请;但盛典的回顾和讨论,其实应该说是由他们及场外几千万营销人引领。相关内容都将随后逐期展现,这里先与诸位分享一个盛典上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中国营销大环境,十年中有何改变?给未来什么启示?这里,我们抛砖引玉,列举“六气”,请大家一起探讨:
天气——以往十年“温室效应”弥漫交杂“小冰河期”传说,让人体已经历数次变化剧烈的极热或极寒。其中的营销机会不仅仅归于健身、医药、服装或交通工具等大产业,个别零售商通过购买天气数据并迅速调整品类和陈列,往往能获得短期内两位数的销售增长率。
地气——以往十年地震、泥石流、海啸等带给人们潜在恐慌,加剧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进而影响他们对当下的生活态度和消费态度。从各种对欢娱、体验的追求中都可以看到国人在“建立新感性”。
人气——过去十年,中国人口增长由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转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更要注意结构变化,劳动人口增长率大幅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广告中的四世同堂、老人形象越来越多,但今天的老人其实对生活的品味要求更高。别忘了,还有2008开始可能持续七八年的婚育小高峰。
民气——十年中公民意识不断崛起,或曰初步进入公民社会。在政府、企业、家庭三类组织之外,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专业圈子、兴趣小组诞生,深刻影响当前和未来的品牌传播。
中气——“中”是中国的中。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十年,早已带来一个大问题“如何面对中国崛起、大国复兴的未来”。在十年中的很多营销尝试里,我们都发现一些深层问题,例如:“拿什么强势文化来作中国品牌的背书或依托?!”
心气——回顾十年,看到更多的是蓬勃的营销生机,而非虚无的“末日危机”。在亿万年前的气候变化期,身材庞大的恐龙灭绝了,“定位”细小、灵活多样、互助互强的生物反而存活,这是久远的启示。
关键词:竹材、低碳、生态包装
随着人们对全球温室效应等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以“应对全球变暖,减少碳排放”为宗旨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让“低碳”一词一夜之间风靡全球。“低碳经济”是人们面对全球变暖,开始在经济增长与福利改善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积极寻求一种理性权衡关系而提出的发展模式。
英国于2003年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时,国际社会很快就接受了这一观点,就是目前大气中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对正在上演的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作用,并且证实这些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是人类经济活动、生产生活的结果。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经济是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日益枯竭的不可再生能源、不断上升的能源需求以及由此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也将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认识到急需向低碳经济转型,各国寻求低碳经济发展已经变成缓解全球变暖长期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 “低碳”模式下的生态包装设计
1、生态包装与低碳
生态包装指在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系统的包装。生态包装要求设计师把目光扩展至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并对生命周期各阶段作统筹的思考,力求包装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都能符合生态学的要求,以利于可持续发展。而所谓的包装的生命周期是始于包装原材料的开采制造,止于最后的弃置处理阶段。
生态包装与绿色包装虽有相似之处,但它又不完全一致。有学者认为,生态包装着重指被选择的包装材料应符合维护物质的生存与发展要求,并不危及同类材料和与之相关的物质受到损害或不适当的结构;而绿色包装则泛指包装整体的属性、更维系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即提出了无污染、无毒害的要求。
对包装的碳排放量的研究取决于包装所使用的材料,如包装原材料在分量单位生产中所产生的CO2,再加上装潢印刷等加工工艺上所产生的CO2和所有这些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所需耗费的资源和产生的CO2排放量。我们均可从纸、塑、玻璃、金属四大包装其能源与资源消耗中寻找碳排放的“碳足迹”。如从获取原材料开始到产品出厂为止的生产过程中寻找“碳足迹”,发现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化石能源消耗、全球变暖、酸化和富营养化等,这些“碳足迹”主要由材料的化石能源消耗以及生产中用电和燃煤所造成。
由此可见,生态包装是对绿色包装的延伸和拓展。绿色包装是包装碳减排的主要途径,而“低碳”的包装设计是对绿色和生态包装涵义的具体细化和深度拓展,是在资源利用和环境排放问题上对包装提出的新设计要求。在倡导低碳生活的观念中,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绿色生产方式,以节约耗能为出发点,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至最小。要在包装上提倡低碳设计,势必要从源头上找解决之道,选用生态低碳的包装材料成为低碳包装设计的基础。于是我们便把目光抛向了具有生态优势的自然材料,如竹、木、藤等自然材料来结合包装。远古人类很早就学会使用竹、藤等植物纤维的天然材料来制作包装,它们帮助先民实现了保护物质、转移物资、方便取用的目的,是现代包装的原始阶段,启发了后人对材料的利用。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我们只能从文字中去追溯它们的痕迹了,也正说明竹材这些天然材料对环境的无负担性,它不会成为时代的垃圾,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一种物资自然消耗方式。
2、 竹子的低碳价值分析
(1)、生态分析:竹子是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产量高,繁殖力强,一次种植可永续经营,是一类很好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竹林具有碳汇效益的优势,竹子四季常绿,枝叶茂盛,可比同样面积的树林多释放35%的氧气;竹林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房前屋后随处都可见缝插针的生长,而且生长迅速,3年即可成林,因而竹林的资源成本相对较低;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木本原料,是造成森林资源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竹子生长快,产量高,纤维细长,是优良的造纸原料;另外,竹子的地下根系发达,盘根错节,能有效固土护岸、防止土壤的冲刷和流失。鉴于竹类植物既有直接生产竹材及副产品的经济效益又有四季常青的生态效益,所以很早以来就被人类广泛用于建筑、造纸、运输、观赏和食用等很多方面,东南亚各国把竹林资源誉为“绿色金矿”。在森林面积迅速减少而人类的需求却日益扩大的今天,竹子以其独有的特点和显而易见的优势,越来越备受人们的重视,以竹代木,以竹胜木,必将是21世纪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向。
(2)、材料低碳分析:竹子,是一种天然的绿色材料。它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也是最好的木材替代品,而且它的优势在于生长周期短,比一般的树木成材要快,可以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能获取更多可利用的材料;竹材产品在生产阶段不会消耗和产生大量的资源和CO2,即使在废弃使用阶段,对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与压力。竹材在材料的生产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本身的能量转化,如竹材的边脚废料可以焚烧产生的热量来满足竹材炭化、加温软化及漂白等程序中所需要的能量或直接焚烧成为养料。总的来说,竹材本身符合材料生态适应性的各项指标,是一种很好的生态材料,是一种符合“低碳”发展的材料。从竹材的设计利用中可以推论出是种“从摇篮到摇篮”(威廉・麦克唐纳,迈克尔・布朗嘉特 著.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的循环设计模式特征。不是单向地从生长到消亡的线性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材料在提供使用价值时一切都在安全健康的生物圈和技术圈里流动,并得到良好公平利用的过程,是可通过降级循环或升级循环,成为另外产品的材料或是能源的――种模式。所以在包装设计生产中应多考虑此类低碳材料,大力推行以竹代木、以竹代塑的设计生产方式,从而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环境的压力。
二、竹材的材料特性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1、天然的中空性
人们常用“虚怀若谷”来形容竹子独特品格,中空是竹材最具有特点的地方,成为竹材设计中的一大特色。竹材中空的空间有直接可利用的收纳、包装的功能和较好的密封性,有制成容器的包装基础。在竹节之间的空间的容度正好符合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容量大小,可直接运用于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包装中去。比如竹筒酒、竹筒茶(如图1)。因竹材中空的特性又使得竹材是同等力学性能下重量最轻或者很轻的一种材料,可以利用天然的形态来进行包装使用是竹材包装品最大的特色。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被重视,产品的自然性赋予产品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和力。许多消费者希望通过选择自然、绿色、环保等密切相关的设计产品来满足内心贴近自然的一种需求,满足一份对自然保护的承诺和责任。浑然天成的竹包装利用自身滴水不露的承载特性,在很多包装设计中可以直接运用。这种运用大多体现出一种原生态、少加工的特点,能满足人们在消费中对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在很多日本包装设计中还运用竹材元素来传达产品的自然生态、天然无添加等特点。如图2的食品包装因所使用竹材的自然性特点,无须多加文字的介绍我们就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它们散发出来的绿色自然、生态健康的产品商业信息。
2、不规则性
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中,竹材的不规则性限制了竹材的量化生产。竹材的不规则性使标准化很难到位,使加工利用的工艺不能标准化,批量化。如图3是一个竹筒原形态的茶包装案例。在设计过程中利用了竹材的天然中空形态来制成容器,但是因为每一个天然的竹筒的口径并不是规格化的直径尺寸,而且竹节之间空间大小也不是同等规格大小,使得加工工艺的车工无法进行批量的生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因为竹材的不规则性却增加了竹材的艺术性和独特性。
3、韧性与弹性
竹子的韧性是在各种自然材料中是非常优秀的。其中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扁担,就是利用了竹材优良的韧性和弹性来减轻我们的负重压力。竹材的劈裂规律使得竹材十分适宜于弯曲、编织(如图4),而且竹材的编织工艺展现了人们的使用与审美,适宜与美观造物观念的相互统一。此外,竹材的韧性特点还具有对包装物的抗压保护作用。
竹材作为自然易降解的可再生的传统材料,直接用材料的本身结构来进行产品设计,可以不使用或较少的使用黏合剂,通过竹材产品唤起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加强人与环境的亲近感,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竹材的自然颜色、纹理与天然形态等都是一种直接的象征,传达包装产品的自然与生态,环保与低碳。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心,“以人为本”的宗旨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和耐用性,“用过即弃”的思想已经逐渐远离消费者和设计者,竹材的坚固耐用为包装延伸拓展了其他功能,可以使用完包装功能外再重复利用。
三、结语
[关键词]大气物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TH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83-01
随着人类社会中生产活动和生活日常活动的增加和频繁,大气中人为排放出的气溶胶粒子和微量污染气体的数量大大增加,并且进一步带来了严重的土地污染、河流污染等问题,也会对生物圈及人类生活圈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CO2量不断增多,气候日益变暖,微量气体的温室效应问题、南极臭氧层空洞问题以及大气平流层的O3层的变薄的问题等等,都会引发严重的气候和环境问题,不断地演变成为大气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大气物理研究院的相关学者和研究员的专业性研究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大气演变规律,减少大气物理状况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现今大气物理研究的重点工作和关键性任务。
一、大气物理学概述
(一)大气物理学概念
大气物理学是主要研究地球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演变的规律和物理相关过程的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大气中的声像、电象、光象、云、降水物理和辐射过程,以及近地面层大气物理平流层和中层的大气物理。大气物理学是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部分,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
(二)大气物理学研究内容
大气物理学得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大气边界、云和降水、雷达气象、大气光学、大气辐射、平流层和中流层大气及大气电学等等。主要有光、电、声现象及光、声、、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气象雷达关于大气物理的相关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大气辐射的平衡和大气层的传输转换过程,以及大气底层与降水、地面的温度、湿度和各个要素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
(三)大气物理学研究特点
1、学科交叉性。大气物理学存在自身的独立性外,还与大气科学的其他分支有着紧密的联系。大气物理过程受制于大气过程,应用于大气的天气预报和分析。大气物理和天气学、大气动力学等有广泛的联系。很多天气学和大气动力学的研究数据、结果对于大气物理的研究、分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应用性。大气物理学的研究,不止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多的和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的大气物理学的检测数据和研究结论,广泛的应用到大气预报、空气质量检测、雾霾治理和降水控制等领域。大气物理学的这种高度应用性,在未来的大气环境检测、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上也极为重要。
二、未来大气物理学研究热点
(一)大气物理化学问题
国内外地研究已表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而导致全球的平均温度处于上升状态,这必然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在温室气体的考量之外,更多的大气物理学者,将眼光转向对流层的大气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作用对于温室效应也有巨大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可以吸收大气中的辐射,平衡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的大气温度的上升。除此之外,大气的云的厚度和数量及云降水的变化,改变云的光学特性和胶性稳定性,带来云与降水的变化,从而在大环境上改变温室气体对于整体大气环境的影响。最后,大气物理学中关于大气平流层的相关结构的研究,在全球大气变暖和雾霾问题不断变得严重的今天,大气物理学领域中关于大气物理化学的研究和新的发现,将促使这些关乎我们生产、日常生活的问题更加科学的、有效的得以处理。
(二)平流层臭氧问题
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性气体,导致平流层臭氧被损耗,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强,这也会导致人类、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大气和自然环境受到影响,正常的生存环境大不如前,也导致了很多起疑病症的出现。国际、国内逐渐加大了对大气层中的中高层的对流层的研究,以更多的了解大气结构的变化对于对流层机构、组成、天气系统的变化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以关于大气物理学中的臭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来辅助地面紫外线不断变强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三)云降水学问题
云降水学的研究一直是大气物理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随着近几年酸沉降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云降水方面关于大气物理的结构和变换过程的研究也成为热点。云降水涉及的相关大气物理要素具有复杂性,和多尺度性,因而,其研究难度和工作开展起来较为困难。近几年关于大气物理和云降水检测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对于云降水学得研究也不断地更新,走在大气物理学研究的前端。对于云尺度、云尺度系统、云讲述涉及的系数等问题的关注,也是推进力大气物理学将更多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云降水研究,云降水过程中的大气中的可溶性成分,例如:微量气体和气溶胶粒等,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过程,转化成为雨滴沉降。大气物理学中的关于云降雨的领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性问题。
科W技术研究的许多新的成就和发展,都不断地推动着大气物理科学向前不断进步、发展,逐渐的向大气物理研究者和实践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人类的生产生活处于大气环境中,人类的活动不断地变得频繁,不经意之间,影响大气的状况,使大气状态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为了更进一步精细化的了解大气物理的结构组成,深入发掘大气三维空间的演变过程,有效地利用、科学的研究及不断地改善大气环境,是大气物理学界所有专家、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吕达仁.我国大气物理研究进展[J],物理,1999,28:654-661.
[2] 罗云峰,周休冀,李维亮.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1998(4):159-159.
[3] 王宏七,赵高祥.在各向异性散射大气中用离散坐标法进行辐射强度计算[J].中国科学,1989,19:184-184.
关键词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084-02
建国以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抗涝防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工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持久而深远的。
1 对局地气候与大气的影响
1)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会给库区的微气候带来影响和改变。特别是大中型规模的水库及灌溉设施的建成,对于其周围环境的改变和影响是不可避免(如陆地向湿地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局部的小气候。主要表现在:一是库区大面积的蓄水使得降水的出现;二是,由于受到低温效应的影响,而其周围一定距离内的降雨量会有所增加;在降雨的时间上,由于库区夏季水面气温相对大气较低,使得对流减弱,降雨减少;而冬季反之增加;
2)建成后的水库或大坝下垫面由陆地面变成水面,与空气间的能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变化,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尽管影响不明显,但却不可忽略。
2 对水文情势与水温带来的影响
1)在水利枢纽建成后由于其改变了河道的流量(水文循环情势),从而导致整个流域的周围环境受到利弊同在的影响。存蓄水期的水库,可能使原本的河流变为湖泊,水位抬高水面增大,这不仅致使水面水汽蒸发的增大,大气中水分的循环变化;也会导致水库发生渗漏,水库等地下水位上升。总体来说水利工程对水文情势带来的影响变化主要包括了:季节性高峰期流量的失去,不同阶段水流速变缓,急流状态消失;流量的稳定性和水的流速频率变化;水位落差发生变化,来水的时期、时间都发生相应改变,水的蒸发与下渗改变了水分的循环等,这些水文突变都影响和改变了原河流以及其周围的生态过程和功能;2)对水温的影响。水温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原有的水库水温结构,使流入库中的水温与流出的水温产生的温差现象。
3 对泥沙的影响
水利枢纽的建设导致水库上下游河道的泥沙输移及沉降模式必然性的被改变,从而影响到整条河流和库区生态环境。水库蓄水后,上流河段的流速减缓,流入库区的水流中的泥沙淤积下来,不仅给航道的运行带来影响,库容也因此被减小,导致了水库运行效益的降低,水库使用年限的减少。另外,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河流流态也随之发生变化,泥沙的运动规律也发生改变,进而引发和导致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水文特征的改变,这也是最大的生态问题之一。
4 给水质带来的影响
水库工程对于水体水质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总体来说一方面,由于库内水体体积大,使得水流减慢,水体滞留在库区的时间增长,这不仅对流入库内的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有利。沉淀后,水体硬度得到降低,也减小了因水体中碱性pH值增高导致的水体毒性增大。另一方面,库内水流速的减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水与空气中的气体交换的速率和库区及周围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力都会降低,富氧能力减弱,这对水库自身自净力是不利的。
5 对地质和土壤带来的影响
建成后的水库会导致沿岸地下水储存的变化,上升后的地下水位浸没周围的土地,导致周围土地盐碱化、沼泽化。
浸没在地下水中的土地,由于水的阻隔,其与空气的通气条件受到影响而减弱,导致土壤中原有微生物的减少、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的成长。另外,土壤中过量的水分致使植物根系呼吸、导致植物根系衰败,而当地下水位上升到达耕作层时,土壤水分湿度过大,土地就会被沼泽化。
对地质带来的灾害影响:
水库及周围水压增大,致使水压作用力下岩石本身存在的裂痕缝隙与断裂面产生,导致岩层与地壳间原有地应失去平衡,地震的诱发可能性增大。库中水位的升高,导致岸坡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滑坡、塌方的发生及危险岩体失稳的出现,从而出现库岸滑塌。建成后的水库,水体渗漏会给库区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如果库中为污水则极易造成周围地下水体的污染。
6 对生物的影响
对陆地生物的影响主要包括:库区淹没和永久的工程建筑,对陆生动植物带来直接甚至永久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库区及周围造成间接性的气候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问题,并导致动植物结构、种类及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变化。水库的兴建以及之后的蓄水会淹没流域或沿岸地势、海拔较低的农田、坡地、平原等,这对农业以及陆生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对水生生物来说,水利工程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直接而明显。对水生物的影响最大的是在鱼类的资源上:鱼类的洄游路径被阻隔。河流的梯度开发,水库大坝对江河截断,都导致鱼类加重或不能按照正常的周期和条件正常生活。水库带来了水体的水文变化,从而影响到不同栖息环境。
7 对人口迁移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人口迁移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水利工程会打破一定区域内人们长期建立起来并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体系。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会带来噪音、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的污染,建设后还会由于周围湿地的产生、增多,对蚊虫等的滋生提供了条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总之,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其本质就是处理好生态问题,任何一项的水利工程都不应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水利工程建设就应以树立和坚持和谐、绿色、科学的发展观为基本理念,正确并从长远利益角度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兼论大坝与生态[J].中国水利,2004,8.
[2]李忠强,李静旭.浅议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
同学们,你们知道4月7日是个什么日子,聪明的同学会想到我的讲话主题,是的,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卫生日主题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卫生日主题演讲稿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卫生教育”。
同学们,4月7日世界卫生日即将到来,标志着学校将进入健康的生活方式时期,为了健康,于个人首先要讲卫生。因为卫生工作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大家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卫生工作,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老师就跟大家讲一讲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的几点: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是接触公共物品后先洗手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和食物。
2、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3、尽量少去人流大量聚集的地方。避免接触流感类症状(发热,咳嗽,流鼻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4、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早睡早起并保证充足睡眠,摄取足够营养,增强自身对抗各种疾病的免疫力。
5、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注意饮食卫生,尤其不要在路边小摊随便购买食品,因为路边摊是不卫生的,各种尘埃、苍蝇、不干净的食品用具等都隐藏着很多有害细菌。
6、在个人卫生习惯中,要养成勤洗手洗脸,换洗衣服。勤剪指甲,不随便使用别人用过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衣服、拖鞋、餐具等。
7、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造成农药中毒。
8、均衡饮食,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应该按照生活规律,三餐做到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特别是必须要吃早餐,不吃早饭对身体健康和学习精力都是不利的而且很容易导致低血糖。另外随着天气变化要适当增减衣服,不要着凉,俗话说春捂秋冬,最近老师发现很多身体不舒服的同学就是因为衣服穿得太少造成的。
9、在课堂上,有些同学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不经意把手指或者笔放进嘴里,请同学们牢记“病从口入”这句话,改掉这种坏习惯。
10、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教室一定要注意开窗通风。
1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看见污迹主动擦,发现纸屑主动捡,遇到垃圾主动扫,碰上乱扔主动管。”养成“文明清洁”的良好习惯,共同创建一个美丽的校园。
同学们,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营造,文明的习惯靠我们平时一点一滴地养成。让我们行动起来,借本次“卫生教育周”为契机,为创造一个美丽、清洁、健康的校园一起努力!
今天,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
世界卫生日主题演讲稿二
刚刚过去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所以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讲究卫生,做健康的主人”。每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来强调健康对于劳动创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今天,已经是第__个世界卫生日了。世界卫生组织将201_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老龄化与健康,口号是“健康有益长寿”。它重点关注健康的身体如何有助于老年人度过圆满和有益的一生,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财富。
那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参与到“做健康的主人”的活动中来呢?下面,我讲四点,大家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做好卫生工作,保持良好的正确的卫生习惯,促进健康成长。
第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不随便使用别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衣服、拖鞋、餐具等。遵守作息时间,做到起居有规律。
第二,均衡饮食,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应该按照生活规律,定时用膳,三顿饭做到定量,不能饿一顿,饱一顿,特别是早晨,我们有的同学就往往因为睡懒觉而不吃早餐,这对身体健康和学习精力都是不利的;还有的同学挑食偏食严重,有时休息天随便吃点零食就当一餐,这对生长发育中的你们来讲,也是及其有害的。同学们早晨起床后到户外锻炼,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伸伸腰,踢踢腿,跑跑步都是很有好处的。学校组织的广播体操和大课间等室外活动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不要马虎了事。
第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减少去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随着天气逐渐转热,教室一定要保持通风状态,让门窗敞开,使空气对流,把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随着空气排到外面去,避免造成室内有异味存在。同学们在校如果发现自己有任何不适,就要迅速告诉家长或老师。
第四,注意心理卫生。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要做到紧张而活泼,保持愉快的心情。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找好朋友或老师倾诉一下或自我调节,千万不能一直闷闷不乐,这对身体也是有害的。
同学们,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注意提高卫生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时刻注意个人卫生,那么我们就会拥有美丽的生存空间,就会拥有健康的体魄,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世界卫生日主题演讲稿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世界卫生日与手机。
同学们,你们知道4月7日是个什么日子,聪明的同学会想到我的讲话主题,是的,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是68周年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来强调健康对于工作、学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为什么又联系到了手机呢?上周,我在一个班上课,有一个同学的手机三次响起;上上周,一节计算机课老师统计有二十多位同学将手机带进课堂,在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首次将手机定义为可能致癌的物品,称其与神经胶质瘤(一种脑瘤)有关联。这也是世界卫生首次为手机辐射定性。
2009年,瑞典及多个欧洲国家研究发现,用手机10年以上,可能会增加患脑癌和口腔癌的危险。荷兰研究显示,手机辐射与失眠、老年痴呆症、儿童行为问题、男性不育等有密切关系。2010年3月,英国一名癌症专家通过研究得出惊人结论使用手机致死人数将超过吸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手机对健康危害的最严重警告。今年年初,法国和德国则警告人们不要过度使用手机,尤其是儿童。
其实,手机本身并不会伤害人体健康,罪魁祸首是手机释放的辐射。手机天线辐射,其他依次为听筒、键盘和话筒。
手机对健康的五大伤害:一是影响睡眠(手机辐射会让你延迟入睡6分钟,并将深度睡眠缩短8分钟。),二是引发颈椎病,三是危害眼睛健康,四是分散注意,五是伤害听力。
所以,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请在未成年人时尽量不使用手机,尤其不把手机带进和平的校园、教室和课堂!
世界卫生日主题演讲稿四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讲究卫生,做健康的主人。每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来强调健康对于劳动创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今天,已经是第__个世界卫生日了。世界卫生组织将202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老龄化与健康,口号是健康有益长寿。它重点关注健康的身体如何有助于老年人度过圆满和有益的一生,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财富。
那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参与到做健康的主人的活动中来呢?下面,我讲四点,大家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做好卫生工作,保持良好的正确的卫生习惯,促进健康成长。
第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不随便使用别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衣服、拖鞋、餐具等。遵守作息时间,做到起居有规律。世界卫生日演讲稿由提供!
第二,均衡饮食,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应该按照生活规律,定时用膳,三顿饭做到定量,不能饿一顿,饱一顿,特别是早晨,我们有的同学就往往因为睡懒觉而不吃早餐,这对身体健康和学习精力都是不利的;还有的同学挑食偏食严重,有时休息天随便吃点零食就当一餐,这对生长发育中的你们来讲,也是及其有害的。同学们早晨起床后到户外锻炼,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伸伸腰,踢踢腿,跑跑步都是很有好处的。学校组织的广播体操和大课间等室外活动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不要马虎了事。
第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减少去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随着天气逐渐转热,教室一定要保持通风状态,让门窗敞开,使空气对流,把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随着空气排到外面去,避免造成室内有异味存在。同学们在校如果发现自己有任何不适,就要迅速告诉家长或老师。
第四,注意心理卫生。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要做到紧张而活泼,保持愉快的心情。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找好朋友或老师倾诉一下或自我调节,千万不能一直闷闷不乐,这对身体也是有害的。
同学们,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注意提高卫生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时刻注意个人卫生,那么我们就会拥有美丽的生存空间,就会拥有健康的体魄,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世界卫生日主题演讲稿五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讲究卫生,健康你我》。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来强调健康对于劳动创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摇篮,是一方纯净的沃土,校园的文明直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校园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校园环境卫生也是一个院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反映。走进我们可爱的学校,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洁净和美丽,一株株绿树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一棵棵小草和一朵朵小花为我们装点校园。
但近来我们的草坪在哭泣,小花在落泪,地板和墙壁在!因为有的同学往地上乱丢果皮纸屑,有的同学摘花摇树,有的同学践踏草坪,有的同学在墙上乱涂乱画,往校园的路上、地上、墙上乱吐口香糖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而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营造,文明的习惯靠我们平时一点一滴地养成。在此,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少吃零食。吃零食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如零食中多余的热量会使我们身体变得肥胖,零食中的色素和防腐剂会损害我们的健康。再者,同学们要注意适度消费,不乱花零用钱,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不乱丢果皮纸屑,不吃口香糖,不随地吐痰。在墙壁上少留些脚印,在地上少吐块口香糖,少扔些果皮,就少了一处卫生死角,多了一方洁净的乐园。要主动清理地面和墙壁上的污垢。
三、不践蹋草坪,不摘花摇树。小草也有生命,需要你我的共同呵护,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美丽。
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主动捡拾别人丢在地上的垃圾,养成文明清洁的良好习惯,共同创建一个美丽的校园。
我相信,只要大家能够拾起一片白色,就能装点一寸绿荫,只要大家尽一份自身一点微不足道的力,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洁净的校园。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我们要做到看见污迹主动擦、发现纸屑主动捡、遇到垃圾主动扫、碰上乱扔主动管,语言美、行为美,不损坏一花、一草、一木,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不乱撕、乱扔、乱吐、乱画。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当代文明学生。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
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
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
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
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
2. 深入挖掘巧设案例。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