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劳动保护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保护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保护基础知识

第1篇:劳动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技工院校实习(实训)学生(以下简称“实习生”)在增长知识和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特别是与劳动环境相关的安全生产问题。一旦实习生出现安全问题,除了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灾难性打击之外,同时也对实习单位和学生所在的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解决实习岗位安全事故预防、保护实习生人身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一、教材及其出版概况

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安全意识,是解决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三大原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之中“人的因素”的最重要手段。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接收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学生实习的,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学校应当协助生产经营单位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有违反,将受到罚款等处罚并责令限期改正,如逾期未改正将会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罚金,同时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

为了避免实习生发生安全事故,让学校能够在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之前强化补上安全教育这一课,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养今后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学生实习(实训)安全教育读本》,本教材由我国著名的安全专业领域专家吴超教授主编。吴超教授是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著名安全生产专家、教学名师,国家注册一级安全评价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协助组副组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等。

应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邀请,吴超教授在编写此教材的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情,紧扣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将本教材编写成了一本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简明扼要、易学易懂的实习生安全知识教育读本。本教材还配套了大量事故案例及其分析的PPT课件,需要的师生可以与出版社联系免费索取。

二、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重要而紧迫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实习生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可达万分之四,基本与在岗职业劳动者持平,事故的发生贯穿于包括岗位实习、交通、住宿等环节在内的整个实习过程。这一现状侧面凸显了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薄弱和安全知识与能力的欠缺,也能够间接反映了一些技工院校在学生实习组织与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通过分析近些年实习生安全事故案例可以看出,导致实习生安全事故伤害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仍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学校在教育中能够重视防火防盗、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内容,但是缺少业安全与卫生知识的普及;学生到实习岗位之前,没有进行厂、车间和班组“三级安全教育”或教育不到位,造成生产事故的发生;实习单位存在设备老化、危险源没有及时消除或安全管理不到位,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等。

因此,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和实习风险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重视实习生的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在实习岗位能够有安全意识,自觉反“三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

三、实习生需要补充学习的安全知识内容

实习生工作岗位环境一般与普通职工相同,但是在生活环境中有与企业职工有不同之处,仍然在某些方面没有脱离教育环境下的集体生活。实习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设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安全意识和安全观

具备科学的安全观和培养敏锐的安全意识,及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规律至关重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内容着手教育培训实习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树立生命安全至高无上的观念,建立“安全为天,生命为本”的安全理念等;培养时刻防范意识,认识到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绝对的安全,而危险确是每时每刻每地客观存在的等;人人需要安全,是人类普遍性和基础性目标,安全需要人人,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去争取等;安全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教育是终身教育等。

2.职业安全基础知识

实习生需要补充的职业安全基础知识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管理理论以及技术基础等,具体应该重点包括内容:事故致因方面,如事故特征、事故预防的原理,哪些行为属于不安全行为等;危险辨识能力方面,如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辨识人、机、环境潜在的可能危险源和存在的风险并正确处理或避开等;消防安全方面,如火灾的特点、原因、扑救原理等基础知识,常见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等;机械安全方面,如常见机械伤害的类型、机械安全功能以及特种设备基本知识等;电气方面,如电气致伤致死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触电急救等基本常识等;交通安全方面以及公共设施安全方面等。

3.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实习生需要补充的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职业病的法律法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职业病特点与损害;劳动生理与心理健康知识,女性特有的劳动保护等;粉尘与常见生产性毒物的常识,粉尘的危害、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职业中毒表现等;一些物理性因素职业病知识,知道生产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噪声、电离辐射、射频辐射、不良照明和气象条件对人体的伤害及其预防等。

4.旅行和野外活动安全及防恐知识

第2篇:劳动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2020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xx公司下发了“安全生产月”活动通知,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明确了职责分工,编制了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内容。为了以安全生产月活动契机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突出安全举措带来的实效,公司设立了安全生产月活动“先进个人奖”、“优秀班组奖”、“安全知识网络答题奖”等奖励措施,有效激励了广大员工踊跃参与,突出了活动效果。

一、营造“安全生产月活动”氛围,举办活动启动仪式。

6月1日,xx举办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仪式,全员职工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横幅上签名,表达“我要安全、拒绝违章”的决心,在活动仪式上,宣读了公司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代表发言,表达了共同把安全生产月活动营造成为真正的安全的月份、没有事故的月份。启动仪式当天,组织职工学习了“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通过有效的活动确保了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公司分别开展了班前有奖知识答题活动;每周优秀职工享受免费餐活动;联合安全大检查、隐患大排查活动。

1、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每个生产单位安全知识有奖答题活动,知识答题涵盖了安全生产方针、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救护、安全事故救援、职业卫生等,职工通过答题丰富了安全知识,答题优胜者可获得各种劳动保护用品的奖励,提升了职工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2、公司安全生产职能部门与党委、公司工会共同参与,每周日由生产单位评选安全积极分子,周一将名单报送到公司安监科审核,然后由工会后勤为他们提供一顿免费餐,以奖励他们在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有效激励了全员参与度。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大检查、隐患大排查,通过隐患排查整改和加大“三违”处罚力度,促进了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安全形势不断好转。全月杜绝了轻伤和伤亡事故,实现了全月的安全生产。

4、按照“五落实”要求,加强隐患整改落实。全月查处的各类隐患都做到了书面通知,落实顶整改方案、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资金、验收标准等,做到了闭环管理。严格按照小隐患不过天、大隐患按照重大隐患整治标准落实上报。

5、积极参加“湖北省安全生产月网络知识答题竞赛”,增加干部职工法律法规知识。丰富干部职工的理论知识,在以后的安全生产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从而能更好的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6、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广大干部认真履行干部带班,高质量完成了下井带班要求,严守现场,做到与职工同上同下,能及时发现隐患并处理隐患,为本月的安全生产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通过落实安全生产月活动奖评,激励先进,鼓舞斗志。

活动结束后,公司按照既定活动方案对安全生产月活动进行了总结评比,评选先进个人15人,先进队班2个,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奖励,合计发放奖金5500元;对安全生产月“三违”加重进行处罚,“三违”共7人次,合计处罚金额1400元。

第3篇:劳动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 渗透 环保意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59-01

由于化学是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改造原有物质和制造新物质就成了化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化学才能够担负起既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又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的要求,从而导致了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内涵的持续发展。绿色化创导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当与人类社会持续所需的物质环境想适应。它的提出,进一步证明了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必须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

一、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二、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学习环境保护的认识

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5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4篇:劳动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一、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

职业技能竞赛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核心。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有利于公正、公平评判。职业技能竞赛有明显的职业特色,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体现职业性,全面考核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指标体系应该便于操作,便于对学生进行考核,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1.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结果的评判和过程考核相结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侧重,能真实地反映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为职业院校制定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2.职业性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点。职业技能竞赛应该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反映《国家职业标准》对岗位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对岗位职业技能进行考核。3.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理论构建相对容易,但实践操作会相对复杂,容易出现问题。在指标体系构建时一定要考虑各级指标具有代表性,各个指标的权重具有科学性,评价方法合理,便于操作。

二、评价标准的确定

职业技能竞赛的评价,是围绕着评价标准进行的,评价标准在内容上,是由相关评价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时,应考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要素。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包括: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关键能力。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兼顾职业技能的考核,在指标标准确定时以能力考核为出发点,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对各个指标进行系统性设计。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一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确定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包括:(1)独立学习能力;(2)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3)制定工作计划能力;(4)决策能力;(5)文献搜索、资料查询、调查研究的能力;(6)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7)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语言文字表达能力;(9)良好的身心素质;(10)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社会能力包括:(1)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2)人际交往和公共关系能力;(3)劳动纪律、劳动保护及劳动组织能力;(4)项目管理能力;(5)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6)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7)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8)安全意识及安全把控能力。根据职业技能竞赛的环境、内容和特定的工种,在确定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标准时,内涵进行适当调整。专业能力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在指标制定上应该有所不同。《国家职业标准》对工种都有基本要求和基础知识要求。对工作要求,从职业功能、工作内容上,要求应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相关知识。因此,职业技能竞赛一级指标在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具有一致性,只是内涵不同。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专业能力考核内容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一级指标确定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基本知识、专业技能。

2.二级指标构建根据职业技能竞赛特点,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考虑科学性、职业性、可操作性原则,确定二级指标。

第5篇:劳动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2020年,常州市排水管理处安生生产工作坚持强化安全发展理念,深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平安建设、维护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各项举措,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大安全检查频次,保证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实,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了我处全年安全无事故,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组织保障。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组织保障,成立安委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以党委书记、处长为主任,全面负责安全工作;副书记为副主任,具体分管安全专项工作;处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科室、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具体落实各项安全责任,行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处每年与14个科室、部门签订安全生产、治安保卫目标管理责任书。

2、领导重视。加强安全保卫系统化建设,年初制定《2020处安全生产意见》,做到月度双文明会议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每月坚持召开安全工作例会,并对各处工地、劳务基地、科室部门生产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年底对安全保卫绩效进行评估,提出整改方向和意见,形成安全管理闭合环。

3、建立三级安全网络。建立了由“处领导—科室部门—一线班组(相关方)”的三级安全网络,实现安全网格化管理,具有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传达迅速、专人落实和便于管理的特点,并注重提升网格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二、健全制度体系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在对现有制度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管理薄弱点和安全生产短板,完善了《处安全管理制度》、《处安全责任制》、《处工程安全管理规定》等制度。根据处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完善了工程科安全管理细则,完善了危化品、危废管理制度并且重新编写了安全、环保手册,同时完善了工程类、外包服务类、租赁类等安全协议,进一步明确安全要求和安全责任。

3、贯彻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我处将安全生产作为经济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激发活力,奖惩挂钩,实行部门考核及处两级考核、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处主要领导对月、季度、半年、全年的安全工作逐一审核。

三、重视安全学习、教育和培训

1、按规定开展“三级"教育和培训

我处对新进职工开展岗位“三级"教育,对安全意识、风险分级管控、自我保护等内容进行学习,并建立教育和培训档案。

2、加强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的学习

今年我处收集制作了安全类法律法规、标准清单,其中包括70项法律法规、41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其有效性进行了全面审查,并按效力高低进行排序,共计向各部门下发830本法律法规及标准供学习参考。

3、组织各类安全培训

一是组织处“春风行动”安全宣讲活动:培训内容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今后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指明了方向。二是组织工程安全知识培训:邀请专家详细介绍了建筑工程从合同签订到安全经费使用及全过程安全管理等方面建设单位需要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三是组织急救培训:特邀急救培训专家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提高了在生产运行、日常生活中应对突发事和意外伤害的应变能力。四是开展安全知识百问百答、劳动保护与生产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在全处职工范围内开展安全知识百问百答,夯实安全基础知识。在科室、部门中选派职工参加处劳动保护与生产安全知识竞赛,以比赛的形式进一步提升重点安全岗位的安全理论知识。

四、加强设施建设,加大安全投入

1、完成了各类仪器、安全用具、测量仪等检定、校准工作为各类雨污水设施正常运行夯实了基础。

2、为增强突发安全状况的应急抢险能力、提升安全装备技术水平为出发点,大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我处新配备了吸污车、在管网作业车辆上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降低人员操作安全风险。

3、今年为消除瓶装燃气使用隐患,我处投入近三十万对各部门进行了管道燃气改造安装,大大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4、今年我处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投入3.3万元,消防器材更换、特种设备年检投入8.75万元,各部门的人脸识别、车辆视频监控系统、泵站安防探头维护运行费用91.1万元,用于市政道路、立交泵站安全运行的巡查、防汛及劳动保护物资、井盖责任险及管网防坠装置总计投入126.6万元(截止11月中).人防与技防的有效投入使我处安全工作得到有力保障。

五、强化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检查力度,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全年坚持对工地和各设施运行场所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重点加强自建工地、设施运行、出租户、劳务基地的检查,对燃气、用电、消防进行专项检查。共检查出各类隐患问题235处,问题及时整改完毕。

2、继续加强地下管网安全管理:一是常态化地下管线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坚持完善排水管道普查与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日常隐患排查机制,完善巡查养护和排查制度。二是强化安全排查,扎实推进安全隐患整治:利用新技术手段加强巡查养护和排查,加强排水管道内部缺陷排查,定期对管道内部做检查;加强排水检查井、井盖的安全管理。严控排水管网图纸审查和施工环节,确保排水管线安全间距。

3、继续推进窨井盖公共责任险投保。对我处管辖的三万多个井盖,启动公众责任保险,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与排水管理机构合法权益,建立风险社会分担机制。

4、规范有序组织下井作业,防止我市约三万多个各类窨井、140余座泵站集水井,杜绝了可能发生有毒有害气体、窒息、高处坠入、溺水、爆炸等安全问题。

5、做好危化、危废、反恐保卫工作

我处制定了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其中对危化品管理有明确的要求,采购部门严格按照制度通过政府采购中心采购同时审核供货商与运输单位的危化品采购、运输的资质,各使用部门详细制定了危化品的出入库、操作、巡检等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学习、培训。今年以来,我处及时部署危化品整治工作要求,建立危化品管理自查自纠机制,认真按制度执行巡检、点检工作。加强了危化品现场管理,增加完善监控设施设备,通过综合视频监控、液位流量信号实时采集传输控制、操作人员巡检点检等技防人防手段,提高危化品的管理水平。针对化验室有微量化学试剂情况,我处按相关部门规定严格管理:一是在硬件上采取铁门、铁窗、铁柜、人脸识别仪、监控、警报器等;二是严格执行出入登记、双人双锁使用制度;三是与110建立联动机制; 四是实行24小时的值班制度。

6、严格检查考核制度

坚持双文明安全检查核制度,运用看、查、听、提、问、议,较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定期召开安委会办公室会议,实现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同检查、同考核、同部署,将各科室部门的安全工作情况纳入单位的绩效考核。

7、其他工作

第6篇:劳动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专业理论研究人才需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综合性、交叉性较强,需要对国内外的财政金融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和敏锐的判断,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从一开始就是效仿别国建立,直到2010年才出台《社会保险法》,在理论研究上起步晚而发展慢,所以我国急需培养出具备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储备的高级理论人才,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功效。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

从人才的培养数量来看,如果按每所高校每届100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来计算,全国大概每年输送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为1.4万人左右,供给明显小于需求。从人才的培养方向上来看,在我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中,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依托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选择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专业方向有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力资源、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经济管理类特色培养方向。财经类院校大多依托其经济学背景,偏重于政策研究,具有明显经济学专业特色。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凭借其良好的金融、财会和经济学学科优势,培养能从事保险精算、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实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2公共管理类特色培养方向。综合类大学依托社会学背景,偏重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研究和公共管理政策研究,具有公共管理专业特色。例如苏州大学以雄厚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背景为支撑,进行具有社会福利和慈善救助特色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

1.3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理工类院校依托自身的理工科优势,偏重于医疗保险研究,例如东南大学的医疗保险方向。法学类院校依托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背景,偏重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例如西北政法大学的社会保障法律方向,培养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实务操作和法律实际操作的专门人才。

2、中南民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现状

2.1专业依托的学科背景。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以民族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多学科、综合性民族大学,以服务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办学宗旨,以建设特色突出人民更加满意的民族大学为奋斗目标现有涵盖文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教育学、医学9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55个。其中,民族学作为学校的特色学科,有丰富的学术积淀和优良的学术传承。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于2001年批准建立,2002年正式招生,是全国第二批拥有该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是第一个建立该专业的民族院校。十年来,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本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始终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一体的完整培养体系。

2.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主要由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原公共管理系)的教师承担。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有专业教师8人,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已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已经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及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来自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和社会保障专业理论基础。本专业将理论研究的目标集聚在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方面,目前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9项;市厅级、校级及横向课题等其他项目10项,在科研成果的应用方面也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

2.3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情况。一方面,我们针对该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开设了诸如会计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社会保障精算等财经类课程;另一方面,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及对人才的要求以及该专业的需要,添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相关系统课程。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本专业就业人数的主要流向是升学、企业、事业单位、自主创业,90%以上的学生都在大中城市的教学、科研、企业等单位学习与工作。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于西部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中南民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定位

3.1专业基础定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我校大管理的资源整合优势,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为依托,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的宗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一般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基础知识,尤其是经济学理论知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外语、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要求该专业学生具备坚实经济学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宽知识面,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

3.2专业特色定位。

3.2.1人力资源管理方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先进理念的渗透,国内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要求已提到了日程上,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更是重中之重,而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员则是其核心。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设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学生的经济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开设了多门经济学、管理学课程。从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除少数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外,大部分的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仍是企事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

3.2.2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方向。民族学是我校优势学科,学生大多为少数民族,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仍会回到家乡工作和生活,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市场需求的社保人才,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围绕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问题,形成多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研究,根据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的优先序安排,将研究的重点集聚于民族地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民族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等方面,为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3.2.3金融保险方向。由于保险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保险市场激烈竞争日益加剧,保险行业急需管理型及操作型的专业人才。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某些地方是相通的,尤其是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机构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也有保险学、保险精算等相关课程,可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面。

第7篇:劳动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支援西部地区中医医院人才培养计划”的工作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于2005年底派出医疗工作组参加了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中医医院为期一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工作组深入调查基层县中医院的基本状况,了解到基层中医院缺乏急诊急救知识,处理临床危急重症经验不足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查房、门诊和带教工作,并先后多次对县中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如“心肺复苏术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规范”、“急性心力衰竭的诊疗规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等。培训主要在急诊急救、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规范等方面。经过培训前后两次基础知识测试表明,培训后基层医务人员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达到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工作要求和扶贫支援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一般情况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中医医院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湖北省示范中医院,现有病床204张。参加知识问卷调查的职工均为临床医生,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4人,住院医师21人;学历大学本科毕业11人,大专及中专毕业28人;男性26人,女性23人,平均年龄32•7岁。

2急诊相关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培训前后的对比

3分析

3•1关于心肺复苏术现场急救基础知识的培训

有关心肺复苏术的基础知识经过培训后,医务人员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点的认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如心肺复苏的目的、重要性、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等都能够达到记忆、再现和理解水平。其中对于心肺复苏的按压部位和深度,除颤能量的选择等正确回答率可达到100%,对于心肺复苏相关药物的认识也有进一步提高。但应该注意到,虽然此次培训后答题正确率大幅度提高,但培训中所包含的概念性、记忆性内容较多,而大部分医生在过去的临床实践中并没有真正碰到过类似的场景,更没有具体的操作体验,因此培训的真实效果还有待实践来检验。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必须常抓不懈才能达到有效应用水平。将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每年用一定的时间来定期培训,不断强化基础知识和模拟实战相结合。

3•2关于常见危重症中西医基础知识的培训

常见危重症基础知识的培训主要选择的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心肌梗塞的诊疗常规经过进一步培训后,大部分医生对于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典型改变和诊断要点的理解掌握可达到90%以上,对溶栓治疗的认知率可达到92•6%,比培训前的比例多出近1倍,对PTCA治疗的认知率也从7•7%上升到22•2%。这表明当这些经过培训的医生再次面对急性心梗病人时,他们选择最佳的心肌再灌注治疗方案的可能性将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医务人员培训后对急性左心衰竭诊疗规范中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基本治疗方法的掌握已达到80%以上,这说明培训对提高基层医生处理临床常见危重症的能力将有所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普遍对中风的概念和临床表现的认知程度较高,因此中医诊断符合率高达100%,对于头颅CT在确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大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在培训结果的分析中除了可以看到系统培训带来的有效成果之外,也应该看到基层医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基层医生对急性心肌梗塞相关酶学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不高,这可能与基层单位在先前的临床工作中没有广泛采用溶栓疗法有关,另外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组复杂的综合症候群,易与很多疾病相混淆,因此,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缺血性中风诊疗规范中血压管理的认知率从7•8%提高到51•9%应该看作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这说明很多基层医生将来面对相关病人时,可能不再只知道单纯一味地降低病人的血压。管理血压而不是降低血压,虽然只是简单的概念转换,但却可以使更多的病人避免遭受到脑灌注压不足带来的第二次危害。遗憾的是培训后刚到一半的认知率显然还是偏低了。

从此次培训的结果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基层医务人员普遍在中医诊断、辨证、立法和方药等方面表现出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具体表现在诊病过程中普遍忽视对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四诊内容的采集,套用书本现成的模式,不能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所掌握的的病历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因此,一方面中医理法方药各方面基础知识普遍欠缺,另一方面工作中又存在的对传统中医的消极态度,这就造成了对中医理论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日渐衰减。这些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基层中医院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恐怕与日常工作中普遍重视西医诊断治疗,过度关注西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轻视中医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缺乏对中医治疗危重症的信心有关。

4对策研究和展望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人口50万,但居住分散。当地经济欠发达,多数人为农业人口,只有少数煤矿、化工和制烟业为经济支柱产业,因此人们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医疗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当地百姓就医时,小病多在乡镇卫生院解决,大病才到县医院和县中医院。如果解决不了,个人经济情况又许可的话,则会到州中心医院或省级大医院就医。这就决定了医院的医疗收入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软件和硬件的发展。医疗设备相对滞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内地大城市医院相比相对薄弱。前来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多样,这不仅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医疗环境(医生的技术水平,病人的文化水平等)有关,还与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有关。贫穷是健康的最大杀手,当地很多病人由于经济拮据,小病硬扛,终成大病;而来住院的患者只带着一两百元钱押金又是常事;病虽重但尚可医的病人,却常因无法承受经济负担而回家放弃治疗。另外,矿山、印染等行业工人由于缺乏严格的劳动保护措施,矽肺等职业病更是屡见不鲜。这就造成了病人身上常常是病多而复杂,病重而无钱医,有钱诊断而无余钱治疗的尴尬情况,让人感到扼腕叹惜,束手无策。而湖北恩施州建始县的这些情况(医疗、经济、交通、地理环境等)在西部贫困地区不是唯一的,而是普遍存在的。

基层中医院面临的困难巨大而复杂,既有经济上的,又有政策上的,还有人才上的。对于领导班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问题,没有生存,就谈不上发展。经济条件的限制迫使很多基层中医院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中,千方百计搞创收,因为没有钱就无法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没有钱就不能发放足额的工资奖金,没有钱就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培训人才。因此,偏重于经济效益较高的西医检查和治疗是很多基层中医院无奈和现实的选择,传统中医的检查和治疗不能带来足够的利润而被人忽视,被置于从属地位。#p#分页标题#e#

第8篇:劳动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化工有限公司计划生育协会

我们****化工有限公司计划生育协会是1990年初建立起来的。目前现有协会理事9人、会员600多人,会员占公司总人数的50%以上。针对公司人员多、分布广的实际情况,下设五个协会基层组织,即化肥分厂、热电分厂、塑编分厂、甲醛分厂及后勤部门。各小组配备了得力的小组长,他们热衷于自己的事业,为计生协会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计报酬、不讲价钱、无私奉献。总公司还成立了“会员之家”活动,室内设有固定的版面,刊登了有关协会及计划生育基础知识。通过健全的组织网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服务活动。近几年来,由于公司领导大力支持,各基层组织积极配合,协会工作做到了横向不断线、纵向不断层。在联系群众、宣传群众、落实人口计划生育等方面,开拓了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协助公司作好计划生育工作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要想改变人们头脑中旧的传统观念,必须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协会成立后,为了便于随时了解计划生育状态,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公司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原则,把形势教育、国情教育、政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举办多种类型的培训班,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宣传栏,每月三期,定时刊登有关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及优生优育等知识,除此之外,还利用宣传车、图片、标语、录像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购买《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读本》205册、征订《人口时报》10份、《人生》10份、《三黄》10份,下发到车间、科室。达到计生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了执行计划生育光荣,违计超生耻辱的良好氛围。我们还多次参加县计生协、计生委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制作了丰富多彩的版面进行宣传,并多次参加县计划生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生动感人、催人泪下的事迹、优美流畅的语言,获得比赛名次。

坚持例会制度,严格考核细则。为使计生工作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我们坚持每月6号召开计划生育例会,由各单位主抓领导及单位专干参加,主要议程为汇报当月情况,布置下月工作,互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和处理。

订措施,建台帐,实行科学管理。在这方面,我们做到了:①有的方矢,帐卡齐全,实行“一档二薄”制,定期调换档次卡,变死卡为活卡,做到对公司已婚育龄职工的生育情况心中有数,了如指掌。②坚持孕检制度,达到一人不漏。③严格把好办证关,秉公办事,不徇私情。④利用会员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随时掌握基层计划生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计生办反映,协助计生办调出落实,督促育龄妇女采取相应的节育补救措施。把计划外怀孕现象解决在萌芽状态。计生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走向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版权所有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服务活动

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健全的组织,不断壮大协会队伍,坚持以育龄妇女为主,“五老”为骨干,自愿报名,履行入会手续。一些关心、支持计划生育工作的老同志也被吸收到理事会中来,增加了协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协会建立了三支骨干队伍,即活动指导组、宣传教育组、综合服务组。各组积极开展,经常工作,协助公司计生办健全了考核制度、培训制度、药具管理制度、独生子女管理制度、孕检和服务等基本制度,协会内部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孕检和服务等基本制度,协会内部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作到了目标清楚,责任明确。如对基层指导上,建立了联络员制度,十几名同志深入基层做好联络员,协助工作,作用显著。在宣传上,做到“十到家”、“十落实”,即深入到未婚青年家中,宣传晚婚晚育,落实晚婚计划;深入到女职工家,普及保健知识,落实晚婚计划;深入到新婚夫妇家,宣传优生优育,落实计划生育;深入到怀孕对象家,宣传科学育儿,落实“三优”政策;深入到独生子女家,宣传少生优生好处;深入到久婚不育职工家,落实排忧解难措施;深入到符合生育二胎夫妇家,宣传有关政策,并积极主动为他们办理有关手续;深入到有思想顾虑的职工家,做思想转化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开展了“九登门”、“六祝贺”等活动。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协会向深度和广度迈出了一大步,职工有话愿找协会说,协会犹如一座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把政府和群众联结一起。

三、为职工办好事,办事实

为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协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我们计生协会注重为公司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积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及时了解发现和解决职工的焦点、难点问题。

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提高自身本领,树立良好形象,相继开展了庆“三八”职工拔河、单车慢骑、绑脚跑、乒乓球比赛,5月份组织了女工跳棋、篮球比赛,在去年非典肆虐的6月份,计生协组织开展了以“全民健身、拒绝非典”为主题的巾帼健身表演活动,以车间、科室为单位组织的12个秧歌队,以优美的舞姿、整齐的服装和队列,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受到了公司领导的好评;9月份协助公司党委举办了“我为颍化添光彩”读书演讲比赛,激发了女工的创业激情。10月份在全公司开展义务捡二煤活动。广大职工奋勇争先,无私奉献,为企业降本增效贡献了一份力量。在维护女工特殊利益方面,一是着力协调,把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条例写入集体合同,参与股东会工作,使女工劳动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认真落实女工“四期”保护措施,计内出生药费,按标准给予报销,并给产假三个月,对一线有毒、有害岗位的怀孕女工,积极协调为其调换岗位。在企业改制和末位淘汰过程中,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四期”期间的女工给予特殊保护,不得安排下岗。女工休产假后,立即安排上岗。三是免费为职工提供健康服务,一年体检一次,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每月免费为女工开展教育、咨询、监护、健康查体等服务。2003年以来,共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0余期,培训职工人员5000人次,受到了职工的普遍欢迎。四是在家属院建立了文体活动中心,以宣传栏、标语、宣传画形式开展了以家庭为阵地,以提高文化修养和生产质量为目的的文体娱乐活动,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家庭观,丰富了职工生活,陶冶了职工情操。五是当好娘家人,为女工撑腰做主,做好了家庭矛盾的调解和思想转化工作,使数对面临崩溃的家庭破镜重圆,和好如初,并进行家访和调解50余人次,同时,大力开展姐妹献爱心活动,号召男同志少抽一包烟,女同志少买一盒化妆品活动。几年来,先后为困难职工和单亲家庭、子女,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共计2万多元,造气车间副主任牛志安妻子患乳腺癌后,计生协会立即发出捐助倡议,情浓于水,爱重于山,共捐款5800元。热电分厂女工董云霞女儿患先天性漏斗胸,燃料车间女工金爱香不慎严重烧伤,协会立即呼吁大家少抽一盒烟,少买一盒化妆品,伸出一双手,献出一片爱,凝聚颗颗心,几天为董云霞捐款6800元,为金爱香捐款8340元,公司领导并亲自驱车送往她们手中。另外,为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积极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公司协会向领导汇报提出了扩建幼儿园的建议,投资5000元购买了电棒、电扇,冬季配备了取暖用的炉子,由于资金有限,无法购买大型玩具和器材,我们动员公司机修车间师傅和协会会员利用存放的废钢管为幼儿园焊制了秋千、荡船、压板、转椅、攀登架、滑梯等少儿娱乐设施,使幼儿园有了新的活动天地,满足了儿童家长的心愿。

第9篇:劳动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0)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进军城市的势头有增无减,人数越来越多,年龄跨度越来越大,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面对着这些人员的农民身份挥之不去,工人身份又不易获得的现状,我们不能只从其权益保护层面来解决问题,最深层的应该解决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问题,提高其相关法律权益的认知程度,及对城市的归属感问题,建立和谐社会。

关键词 :农民工;法律意识;法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43-02

一、农民工的含义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户籍体制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个群体,具有中国特色,国外鲜有这样的称谓。农民工是身份和职业的综合体,指的是户籍身份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随着社会法治的发展,农民工群体的壮大,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力量,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也受到重视,逐渐用“进城务工人员”的称谓来代替,表示对农民工的尊重。进城务工人员的内涵比农民工范围大,包括生活在农村的城、乡两种户籍的人,显示不出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的歧视,较符合现在城市外来人员的情况。对此学者们还有一些称呼,比如“异地务工人员”、“务工人员”等。

无论称呼怎么改变,农民还是这一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随着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去,新一代农民工代替老一代为城市的发展建成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代又被称为“新生农民工”。本文的农民工就是指农民进城经商或务工从事非农业的生产。

二、农民工法律意识的现状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对法律意识是这样解读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象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①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不同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外界所反映的一种法律思想、观点或心理,而法律知识仅指对法律内容的知晓和掌握,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基础,法律意识是运用法律知识的前提。农民工法律意识是指农民工自觉遵守法律和主动合理的运用法律的心理基础。

(一)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有无

社会对农民工进行的教育和普法还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灌输阶段,并没有深入到法律意识的层面。农民工进城后,一直面临着恶意克扣、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缺少劳动保护条件,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社会保险没有着落等现状。社会各界也在这些方面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农民工也开始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权益。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犯罪率在一些大中城市中一直是居高不下,影响这些城市的安定和谐。进城农民工在面对着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迷失了自己憨厚的本性,误入犯罪的歧途。文化的冲突使得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城市中生活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低,进城的农民无一技之长、文化知识贫乏,只能从事底层的服务行业。这一行业报酬少、不稳定、老板剥削严重等问题,使得进城农民面对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不得不选择铤而走险的犯罪。进城农民工走向犯罪的另一原因是法律知识的浅尝辄止,没有形成法律意识,更谈不是什么法律素质了。在农民工犯罪的罪名中盗窃、抢劫居多,这些人员只知道这些行为违法,但不知道到什么程度就是犯罪了,对于罪名的犯罪构成、犯罪情节等没有清晰的认识。

农民工在多年的普法教育下,民事权益的法律意识是有的,但是刑法方面的法律才意识淡薄,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二)农民工法律意识的高低

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法律的建构和运行,对于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培养仅涉及到促进法律运行当中的守法功能,也就是法的遵守和运用。法的建构是高层次的法律意识,法律专业人士应该具备的。

农民工目前具有的法律意识主要是法的遵守,是法的指引作用的体现。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憨厚的本性使得大多数农民工能够在多年的普法教育下守住法律底线,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但是农民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律运用意识不高,社会中也时有发生暴力讨薪和开胸验肺的悲剧,这种行为不仅保护不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又使他们陷入另一个纠纷当中。

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还停留在法的遵守低层次的法律意识中,法律的运用意识不高。农民工法律运用意识的培养不仅更好的理解需要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还需要一些身边鲜活的法律运用成功的案例来提升他们对法律的信仰,使它们能够在遇到纠纷后能够选择用法律的手段去解决纠纷,避免悲剧的发生。

三、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培养

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在进行普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普法宣传,进城农民工从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学到了法律知识,但是,时至今日,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仍然不高,他们想用法律、敢用法律的、会用法律的意识提高的不多。究其原因,从这些媒体上学到的是法律知识,农民工仅仅从自己领会到的少数的零散的法律知识上知道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了,他们想不想用法律的手段去保护自己的权益,敢不敢去哪其法律的武器,会不会正确运用法律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道鸿沟。本文并不否认普法的作用,但是这种零散的片段式的普法对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意识的提高作用不大。进城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需要进行简单的系统化的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树立这一群体的法律信仰,从想、敢、会几个角度来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社区教育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使命。

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不是因为不知法律,而是因为不敢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农民工的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不是敢作敢为,而是不会正确的运用法律手段,应当使他们懂得用违法的手段去惩治违法的行为,自己也会遭受刑罚的处罚。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意识淡薄。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对其自身权益的保障,形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加快市民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进城农民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由于其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差,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更容易被迷惑,更易走进犯罪的歧途。所以在培养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时,不能只侧重于其弱者各项权益的保护法律意识的宣传和培养,也应该注重刑法法律意识的培养,对这类人群进行违法犯罪的预防教育,使其对刑法犯罪望而生畏。不能把农民工作为弱者加以一味的保护,法律的意义在于公正,一味的保护可能会使法律有所偏颇。要让他们摒弃弱者心态,以城市主人公的姿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市民化进程。

提高进城农民的法律意识是一项全民工程,不能只依靠政府。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法律素质的培养,对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整个社会的环境息息相关。国家应当从城乡二元制体制的改革做起,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劳动合同、工伤、子女教育、住房等多方面做起树立其城市主人翁的情感意识,使其敢于知法、用法。同时还得通过社区教育,开放大学等形式系统的加强对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培养,弥补其在农村教育的不足造成的法律认识的缺乏。利用现代的电子技术,做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地方政府也要保证这些措施的顺利实施。

注 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法律意识”条目,第104页

参考文献:

[1] 高刃锋.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思考[J].兰州学刊,2005,(1).

[2] 张波.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演变分析[J].桂海论丛,2006.

[3] 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J].兰州学刊,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