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以珍惜为话题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好题目的标准
一要准确,二要简洁,三要新颖,四要有文采。
二、作文拟题的方法
(一)修辞法
(1)比喻。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不可多得的教师》;以“环保”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我想有个美丽的家》;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以“关注生活”的话题——《我爱曲线的生活》。
(2)夸张。以“挫折”为话题——《你别把我看扁了》《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3)反问。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是谁?》
(4)设问。以“效率”为话题——《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我今天做了什么?》 (5)借代。“关注生活”话题——《倾听自己的心跳》,“心跳”代指某次独特的自身经历。
(6)对偶。以“环保”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
(7)拟人。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以“环保”话题——《地球就诊记》。
(8)呼告。以“书”为话题——《别了,漫画书!》。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给生活加点苦吧!》。
(二)引用法
1.引用诗句
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
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
写某件发生于雨后的事件 ——《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2.引用流行歌词
以“宽容”为话题 ——《一笑而过》那英;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
3.引用名句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同名小说;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三)反常法
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
(四)符号法
1.数学符号
数学中的恒等式:【“勤劳×高科技=致富”】;荒谬式:以“游戏”话题——《7+1=8》——学习与游戏的结合。
一则新闻报道——《99+1=0》——合格产品99个,不合格产品1个,前功尽弃。文题通过这种荒谬的计算式,揭示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不等式:以“素质教育”为话题 --《成绩≠素质》。
2.标点符号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生活 》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
(五)点铁法(北宋江西诗派黄庭坚主张“脱胎换骨,点铁成金”)
以“童年”为话题——《水中的童年》《与樱木花道一起成长》。以“父亲”为话题——《从头开始》--作为理发师的父亲。
以“帮助”为话题——《“人”字是支撑的结构》——护送残疾同学上学。
【关键词】:话题作文 初中学生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46-01
话题作文近几年已成为了中考作文的一种常见形式。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其想象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其特点有: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这种开放性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相比,其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然而,对于思维比较狭窄,视野还不够开阔,作文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初中学生而言,却常常存在比较严重的畏惧心理,不知道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话题作文呢?
一、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1.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等等,这种方法可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如《假如世界没有书》、《二十二世纪的书》等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加以变更作题目。
三、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 “文体不限”不等于 “不要文体”。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
1.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
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
2.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
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四、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参考范文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智慧里没有书,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生活失去阳光,当鸟儿失去翅膀,那宇宙将会黯然失色,世界将不再精彩……
读书带给我无穷无尽的知识,读书也可以带给我快乐。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我心灵的归宿,也是我心灵的解剖刀。
读书的乐趣不是在于你读的书多,而是在于你有没有用心去读;有没有用心去体会;有没有用心去记住书中带给你的道理;有没有真正的运用它。
我很爱读书,每次借到或买到好书都迫不及待的去读。我学会了读书的方法,书里的知识自然而然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慢慢地,我觉得读书带给我许多快乐。读书其实很轻松,只要你有好的方法,书中的知识一定不会忘记。
就是书,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作者给读者无穷的宝藏,它让我忘记悲伤,变得快乐。
书是当今社会人类的瑰宝,书中的知识像宝藏一样,它等待着我们一点点的开启、挖掘、获得。书是知识的源泉,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那么你就会体会到书带给你的无限乐趣。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参考范文
我是一个爱好广泛的女生,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读书。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我认同这句话。我喜欢看童话书,也爱啃啃情节多变的古典小说,我有时会被令人捧腹大笑的漫画笑得从床上滚下来;有时会被感动人心的故事感动的流下泪来。我与书之间发生了许多事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件吧!
记得那时,我读五年级,署假在家十分郁闷,突然我想到了:前两天我不是买了一本书吗?我便拿出了那本书-—《嘭嘭嘭》,书中的人物惟妙惟悄,仿佛就出现在我眼前。我津津有味地读着,到了忘我的境界,忘掉了周围嘈杂的声音,也忘掉了夏日的炎热。仿佛我也到了这本书中,我与童喜喜和宝宝树在一起和她们一起度过了一个上午,这个上午充满喜怒哀乐。因为看得太着迷了,所以没有听到叫我吃饭。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在喊了:“咕咕—咕咕—好饿啊!我要吃饭!”因为对下一个故事的可求,使我再读了下去。不知不觉中鼻子酸了一下,泪水浸湿了我的眼眶。落下了两三颗冰凉的雨点—泪珠。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直到看完。当我下去吃饭时,饭菜都冰凉了,就像冬天结的冰一样。但是我很开心,因为书籍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读书不但开阔了我的事眼,而且还让我的水平提高了许多。我与书为伴,我把书当成我最信赖的朋友。我爱读书,胜过一切游戏,在读书时我会忘掉所有的烦恼,只会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让我们爱上读书,与书为友吧!。让我们一起读书,读一本好书,学会读书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参考范文
常听老师说,读书能使愚陋着变得聪慧;能使粗俗者变得文雅;能使幼稚者变得成熟;能使空虚者内心丰富;能使忧郁者乐观;能使骄傲者清醒,能使自卑者自强……读书有这么大魅力吗?是的,最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到什么是“真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恩利科生活和学习中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书中处处洋溢着爱,它使我在爱中找到了教育,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精神讲话》。
《精神讲话》讲了这样一件事:马可尔的妈妈为了还债,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可是不久,她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家人给她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困难,尝尽了人生的甜酸苦辣。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人们的热心帮助,马可尔终于找到了几乎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坚强地生存了下来,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马可尔这种对母亲深深的爱令我感触良深,自愧不如。平常,妈妈每天上学前总给我添上几句“用心学习啊”“要多向老师问问题”等的话,但我却嫌她唠叨,总会不耐烦地敷衍妈妈。妈妈问我几句学习上的东西,我也懒得回答。还常常为了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跟父母赌气,甚至向父母发脾气,却丝毫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现在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父母对我们问长问短,唠叨,这正是对我们爱的表现。看看身边离异家庭的同学,想得到父母的疼爱,而又得不到呀,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明白“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真爱就在我身边,它就像茉莉般,藏在妈妈的唠叨中,躲在爸爸并不结实的臂膀上,透着一股纯洁、芳香,虽然平淡却回味无穷。
关键词:感悟 题旨 角度 信息
面对高考材料作文,怎样审好题、立好意呢?首先,我们应坚持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整体感悟,全面把握材料的中心内涵,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
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
一位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有的同学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分割蚕食,片面立意。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其次,把握材料题旨,明确材料对话题的限制。
题旨包括主题(当然也有意图)。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我们要提炼主题。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所以说,主题是内在的,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如下列一则材料:
在一个大花园里住着一个盲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一年四季,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这漂亮的花园,不解地问盲人:“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根本就看不见这些美丽的花呀!”盲人笑了,他说:“我可以告诉你四个理由:第一,我喜欢园艺工作;第二,我可以抚摸我的花;第三,我可以闻到它们的香味;至于第四个理由,是因为总有像你一样的人从这里经过,会因为我美丽的花园而心情愉快!”盲人的花园是他精神的领地,苦心经营以后,他有了比花更美丽的理由。
认真阅读材料后,就可以发现命题者的意图只想在最后一句话上。这句话说明了这个“比花更美丽的理由”是他在这里经营者“精神的领地”——施人爱心、手留余香的欣慰,感受生命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个材料告诉我们:有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了充满爱心的美丽心灵,有了崇高美德的高尚情操,才会有打动人的“理由”。这才是我们写作要重点表现的内容。可很多同学没能准确揣摩材料设置的意图,尽管有很多事有很多理由陈述,但因没有把“理由”建立在为追求“精神家园”来选材立意而有所偏离。写这类作文,不能把所提供的材料纯粹看作“提示”,不去顾及,而必须扣住所附的材料进行写作。又如这样一则材料: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再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我们应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列一则材料: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最后,理解材料的主旨时,要注意材料中具体的“形象”的寓意、比喻义,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信息。
【误区一】只取局部,忽视整体
2013年湖南卷,两则材料讲述了人生当中的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在外追逐梦想,搏击风雨;一种是选择在家守望亲情,享受宁静。两则材料,一动一静,一虚一实,但都寄寓了一种人生态度。前者寓奋斗之美,后者写平凡之美。两者都是在追求幸福,只是选择追求幸福的方式各有不同。“写作时,必须要顾及两则材料的共同点,联系一个来写另一个。有的考生单一写追逐梦想,如为理想而拼,其乐无穷,或写守望亲情,如爱,需要付出,甚至单论“我愿意”,所提炼的论点偏离材料的整体内涵,属于偏题,最多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
究其原因,这些考生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式思维错误,对材料片面和错误的读解,只能导致偏题甚至是跑题。
2013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惟愿此心无怨尤》开篇: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开篇便用一组对偶句,分别取意于第一则材料和第二则材料,展示两种不同的生活取向和价值选择,然后道出中心论点,“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可谓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审题时,阅读视野不应局限于一棵树木,而应该是整片树林。只有对材料进行宏观上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才不会偏离主旨。所谓“全面理解材料”,就是把握材料的“整体”,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不能只选某个词语做角度,否则很有可能论点游离于材料的范围与意义之外,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013年江苏卷,考生可根据“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一关键句,联想到“微”与“大”的关系,但要注意的是,这一立意要侧重从“影响”的角度来写,才最切题,否则靠题就有点松了,甚至离题有点远了。
尤其是多则材料并列在一起,说法不同,观点不一,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方能得到一个全面的观点。
2014年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材料①强调“自由”,材料②强调“约束”。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如果轻率地单纯地肯定或否定其中一者都不会取胜。审题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尤其要注意这两个分句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谈“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受约束的”,还可以谈“道路可以选择,目的必须明确”。若只单纯地谈论“自由”“约束”“选择”“责任”等,而不能将它们内在的关系结合起来谈,则有失妥当。
【误区二】不辨真伪,褒贬失当
2014年北京卷: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此题很应景,有时代感。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出题人是肯定“老规矩”的。“老规矩”指的是传统价值观,是传统美德,这些“老规矩”“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据此可立意为: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可是有些考生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褒贬不分,反向立意,批判“老规矩”,就明显偏离题意。
当然,“老规矩”可能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必须辩证分析;“老规矩”也必须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这样“老规矩”才能为焕发出持久的活力。
具有感情倾向的材料作文,材料中一定会有一些关键词表明其感情倾向,可以通过抓住评价性关键词的方式,挖掘出材料中隐含的情感倾向。2003年新课标Ⅱ卷:“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此句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
2014年湖南卷,审题时如果能抓住两个关键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一个关键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根本跑不了题的。“心”在这里就应该是一种“信念”,应该是一种“执着”。“风景”一词显然在这里是喻体,要写好这篇文章,就首先要还原“风景”的本体,诚如一考生所言:“游子的风景在家乡,雄鹰的风景在云端,种子的风景在土里。”但是不管哪一种风景的实现,都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的确,“风景与所处之地无关,只与心息息相关。”“信念” “执着”是前提,“风景”是结果,行文的时候要注意二者的辩证关系。
因此考生必须紧盯着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理解其感彩,进而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在其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行文立意,这才是材料的最佳立意,切莫忽视这些细节而与材料的本意南辕北辙。
一、以爱为先导,创设人文氛围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对于学生而言,缺乏了起码的爱,也就意味捉着本性的迷失。而现实是这样,整个社会的爱像黄土地里的水分一样,正在蒸发和流失。爱的“荒漠化”同样袭击着当代中学生的心灵。就拿我们学校眼前的现象来说,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中学。每到赶集,校园内的家长就川流不息,她们在干什么呢?是为学生送爱的,有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端着香喷喷的饭菜;有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去灶打水;有的忙碌的为自己的孩子买好吃的。真是干的不亦乐乎。看似家长在百忙中为孩子奉献爱心。其实,这种爱是一种“悲爱”。这种爱越迫切,对学生的成长危害越大。学生越不知道珍惜人间之爱。还有我们时常在校园内碰到学生之间的伤害事件。这些都在反复昭示着现实:没有恰当的爱的浇灌的心灵是荒芜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急需点亮中学生爱的明灯。让它照亮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让学生知道,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爱来滋润爱,用爱来培育爱。这种爱才是真正的人间之爱。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才能找到真正的落脚点。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时常在语文之前让学生举行五分钟以“爱心”为话题的演讲活动。内容包括关于“爱心”的名人传记、故事、散文等。这样长期的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了以爱心换取爱心,有付出的爱,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爱。
二、以交流为主题,内化人文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对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捕捉教机,随时进行交流。交流时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且使之发扬光大。我曾经遇上这样的一名学生(差生)。在我的心目中印象一直是顽皮、不爱学习,只会抄袭作业,多次的管教都无济于事,我甚至感到她以无可救药了。然而有一次在作文上的一段话,改变了我的看法。她写到:
一步、两步、三步……
果然,老师走完这十一步开始转身,又迈着步子向前走。
从讲台到我的座位不多不少正好十二步。就是这一不步,整整三个月了,没有一位老师迈出第十二步,朝我这个角落“光顾”过。坐在这教室的最后一排,是老师的“偏心”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打造新鲜题目
常言道 “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独出心裁、别具匠心的题目会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但一般要求题’目要简明、形象、.通顺,做到新颖别致、含蓄角永、提挚全篇。好的题目使文章灵性十足,锦上添花。比如以“音乐”为话题的作文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拟题令人耳目一新,《心灵的变奏》《锅碗瓢盆交响曲》善用比喻新鲜活泼,让人过目不忘;《“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爱情变奏曲》巧用借代,饶有情调,妙趣模生;《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采用设问,制造悬念;令人耳目一新。
二、精巧构思开头
良好的开头等天成功了一半。好的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老师的第一缕“阳光”,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能给阅卷者带来审美兴趣,,—并使其醒目提神。文章开头一般要“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也可采用起挚全文作用的题记o。如中考作文《陶醉》的开头:“感谢上苍赋予了人类这种美丽的感觉:陶醉,其实在人疲倦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给自己留一方让人倘样的天空。”或用排比句式、设问和反问铺句式。如《把爱心带给别人》:“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例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雨,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人生需要掌声》的开头:“人生需要掌声,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觅,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掌声?”或将记忆中的现成诗词、流行歌曲变换新的内容,即所谓的“旧瓶装新酒”。如《那年我十六》的开头:昨夜月朗星稀,沉读不知疲惫。试问催我入,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滋味多多。”或引用名人名言,或撷取经典诗文,或采用含蓄隽永的语句;如《生活需要微笑》这样开头:“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序只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巴黎大学的围墙上也刷着‘生活在别处’这样富有诗意的标语。我曾长久地喜欢这些东西……”
三、巧用感人细节
所谓细节,是指文章对某些细小、看似不起眼的举止行动或最平常、最具典型意义的细节进行具体描写。它对表现人物个性、揭示文章主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极具感染力,容易打动人心。人云亦云、平铺直叙的内容使人如同嚼蜡,依靠几篇范文机械模仿,投机“嫁接”只会让人反感,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写身边事,有感而发,在关键处用细节描写点染,能让阅卷老师产生“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惊喜。如我班同学考试作文《葡萄成熟的时候》写道:“外婆的话也不好听了,她每次说话,我真想到一边去。外婆的手现在也不那么柔软了,而是长满了茧子,外婆她好像很知趣似的,每次一碰到我,就下意识的把己的手缩回来。”既写出了外婆对“我”的爱,又表现了“我”对外婆的反感和厌倦。再如《懂你》这样写深沉的父爱:“记得有一次,妈妈有事要外出几天,只有我和你呆在家里。
妈妈走时,我拼命地抱住妈妈的腿不让她走,你当时百般地哄我。妈妈走后,我经常拿着妈妈的照片看着哭,你每次看到这些什么也不说,。只是慢慢地摇摇头,轻轻地叹口气”这里把一个深沉内敛的父亲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于平淡中见真情,极具感染力。 四、借用诗文名句
使阅卷老师看好的还有文章要有文来,并有文化底蕴,其中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切地借用或化用诗文名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这些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阅卷老师的联想和思考,从心眼儿里佩服你的知识面。如《幸福是什么》这样写道:“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入长久,千里共掸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折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理想和追求。”这些句子不仅达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考生的阅读广度,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在引用古诗名句时,有的不是:明引”,而是“暗引”,即灵活巧妙的化用。如《思念是一道风景》中写道:“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明月,思念使女词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蒙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干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思念使摩谙先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遥望故国泪沾巾……”
五、插用整齐句式
在叙事说理时,穿插干些整齐句子(句子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会使叙事简明,说理充分,感情充沛,有‘强烈的气势,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重点处插用,会让阅卷老师眉开眼笑,击节叫好。如《面对大海》中这样写道:“有一种声音,是海浪拍打礁石唱出的激情;有一种蔚蓝,是海天一色铺展的宁静;有一种情怀,是面以大海激起的‘惊涛拍岸’。面对大海,好像是面对一首歌,一幅画、一本书。”再如《把握青春》:“青春的风铃,吹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清楚的音符带动我奔向希望。青春,这个美好的季节,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时候,珍惜它,让它创造生命的辉煌,把握它,让它放出夺目的光彩。”可谓字字珠玑。
六、美用精彩结尾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的胸怀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认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了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琐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如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在边读边拟发言要点的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训练;尝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13-03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的特点,利用教材优势,以课堂为平台,在识字、阅读和习作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识字教学,让识记、理解和说话训练相结合,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中,融入说话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字识记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由字到词,丰富学生词汇积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句以词为基础,词以字为单位。要进行听说训练,学生要先有一定的词汇储备。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字入手,以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为出发点,采用“一字开花”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组成相应的词语,说出简单的句子,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如,教“中” 字,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带有“中”字的词语――中国、中央、中间、心中、中心等;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些词说话。如,“中国”――我是中国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等。无论学生怎么说,只要他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就应予以肯定。
(二)介绍识字方法,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识字教学要与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相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语言介绍自己识字的方法和经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告”字,先让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熟字加一部分的方法学习的,‘告’字上面是‘牛’字一竖不露尾,下面加个‘口’。”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编字谜的方法来学习的。谜语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在说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补充,语言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三)观察字形,分析表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们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分析记忆字形,以求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在一年级《口 耳 目》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看“羊”字的演变过程。看后,学生很激动。在观察分析“兔”字时,他们看得很仔细。一个学生说:“上面的角字头是它的耳朵。”一个学生说:“中间的撇把‘口’字隔开,‘口’就好像是它的大眼睛。”……一句句话儿,是学生的思维在闪烁。从语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象形字的特点。这样,在识字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地解决认字的难点,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理解字义,根据字的意思拓展说话训练
字义的理解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字字义的理解拓展,围绕一个话题开展说话训练。如,在教学“男”字时,教师根据“男”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最后到隶书■,引导学生就“男”字的字义进行说话。从古人造字来看,“男”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因而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敢于担当的、有责任感的人。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对“男”字的理解。如,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习上,按照老师的布置完成作业,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文具,不要家长操心;在班级里作为集体的一个重要份子,相互帮助、团结同学,担当起维护班集体荣誉、为班级争光的责任。这样的训练既给孩子说话交际的练习,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责任感的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细读文本,挖掘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话题,就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
(一)抓住文章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来补充。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白,就能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书上讲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三种办法。你还知道植物妈妈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
生1:我知道还有一些果子被小鸟吃了,它的种子随着鸟粪撒遍田野、山洼。
生2:我从《少儿百科知R全书》上知道,椰子树把它的身子斜向海里,当椰子成熟后,它从树上掉下来,就随着海水四处为家。
生3:我知道大豆妈妈的办法和豌豆妈妈的办法一样。
……
师:是啊,自然界中的植物还有很多传播种子的办法。只要我们留心生活,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奥秘呢!
这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深埋于他们脑海中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激活了,就课文留下的空白进行补充。这样,使学生在表达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根据单元训练要求,开展语言训练
目前,教材都是围绕主题单元进行编排的,“单元导读”对单元组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要组织学生开展表达训练,就要研读“单元导读”的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这是本单元语言的训练点。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本内容,本文的训练点要定位在体会“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比较恰当。因此,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拓展训练就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即“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体现学生生活中相互信任的故事”。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邻里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开放的表达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体会,使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由于是在说自己的故事,所以学生就说得自然、说得轻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悟更加深刻。同时,这也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课文的结语,开展表达训练
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悟得其中的“道”呢?不妨在课文的结尾处进行表达训练,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拓展想象,续编文本。例如,《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这样写:“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只青蛙,跳出井口来,你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有了很多的想法。有的说:“它跳出井口,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说:“它跳出井口,顺着水沟来到一片绿绿的稻田,看到了禾苗上爬着一些害虫,它就跳起来捉害虫。”有的说: “它跳出井口,看到一个人正在捕杀它的同类,它又跳回了井里。”……课文结尾的句号不是教学的休止符,而是一种延伸与拓展的开始。在结尾之处展开有效的表达训练,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目标,更是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让语言表达训练与习作教学相结合,成为习作的先导
习作,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语言表达训练,要有一定的指向,有意识地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同时,要扎实上好单元口语交际课,让学生理清表达思路,把“说”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为学生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开展语言表达训练,积累习作素材
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组都是由若干篇课文和一个单元训练组成的,训练组都安排有习作训练。习作训练的内容往往紧扣单元的学习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 “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教材选入了《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四篇饱含人间真爱的课文。单元的习作要求与课文的内容相呼应,即“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单元主题“人间真情”与习作内容“相互关爱的事情”是一致的,学习要求“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与习作要求的“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也是一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单元的学习要求,开展表达拓展训练,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环境描写,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环境,试着写一写 。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后练习第三题,也为后面的习作的环境描写做铺垫。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可以进行拓展说话,让学生夸夸身边的好心人,为习作选材做准备。教学《唯一的听众》可以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 “说说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激励)哪次最让你难忘,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为习作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热热身。
(二)上好口语交际课,为学生习作导航
小学生写的作文多是生活见闻及心中的感想。想与写之间有一个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口头作文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因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写话是说话的规范和发展,所以作文教学从“说”入手,既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写学生丰富多彩的n余生活。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同样是“我们的课余生活”。教学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丰富、有趣的课余生活,说一说自己在课余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这样就为习作做好铺垫。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选择一项入手,引导他们展开口语交际活动。上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活动前,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并轮流上台表演。没有表演的学生要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并记下感觉最有趣的和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同学。由于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都兴趣盎然,欢笑声此起彼伏。活动结束后,趁着学生余兴未了,教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由于全程参与,所以他们体会真切,能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真切地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及时点拨,让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说”,这样他们就说得条理清晰、具体生动。这时,口语交际课自然成为习作课的先导,为学生的作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