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治理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凤卧溪小流域位于平阳县西北部,为鳌江流域左岸主要支流之一,集雨面积52.23km2。现状由于该流域内水利基础薄弱,水利设施少,无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每遇台风暴雨就会形成洪涝灾害。
凤卧溪小流域地处浙南沿海,夏秋期间台风暴雨频繁。由于没有防洪规划指导,无秩序采砂及人为侵占溪滩,设置阻水建筑物,对行洪排水产生一定影响。其平原部分属易旱易涝地区,其中流域下游金山蝉至水头出口一带地势较低,洪涝灾害尤为严重,每遇台风暴雨,山洪暴发,水流汇集迅速,出口处水流又受鳌江潮水顶托,该区内一片,损失惨重。
随着小流域内经济日益发展,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日趋严重,为了进一步提高流域内抗灾减灾的能力,对凤卧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已是迫在眉捷。
二、气象、水文
平阳县凤卧溪小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该流域多年平均气温17.9℃,极高气温37.7℃,极低气温5℃。多年平均降水量2100mm,但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一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第一个雨季是3月至6月,其中3、4月为春雨,5、6月为梅雨,分别占年降雨量的16%和26%。第二个雨季是8月中旬至9月底,主要是极峰南移和台风活动使降水量明显增加,占全年29%。7月至8月上旬和10月至翌年2月是两个相对旱季,降水量占垒年29%左右。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深1516mm,多年平均蒸发量900mm。
流域洪水主要由梅雨和台风雨造成,台风暴雨总量大,强度高,形成的山洪威胁较大,经常对凤卧溪两侧堤岸造成冲刷,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全,当遇梅雨、台风雨较少年份时,则造成流域性的旱灾。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
1、无控制性拦蓄水工程,防洪抗灾能力差
由于本流域内只有1座山塘,基本上无防洪库容,每遇山洪暴发。洪水不经任何拦截,急速向平原地区汇集,从而造成下游平原地带积涝成灾。
2、干流行洪不畅,溪堤防洪标准低
由于本流域内主干流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窄,且蜿蜒曲折,行洪极为不畅,流域内溪堤断断续续,已建的堤防也备自成段,未能衔接。另外,许多堤段还是土堤或未设防,岸坡冲刷或溪流改道现象时有发生。
3、溪床逐年下降
由于溪床受非法采砂的影响,每遇洪水的冲刷,溪床就下降,导致已建防洪堤堤脚外露、掏空。
4、水土流失严重
四、流域现状及其分析
凤卧溪小流域集雨面积52.23km2,山区占69.6%,而平原仅占30.4%,山区多,平原少,山区山高坡陡,一旦山洪暴发,山水不经任何拦截、削弱即急速向平原汇集,而中下游段平原地势较低,极易进水受淹。
平原地区主要靠凤卧溪干流向下游泄洪,凤卧溪干流上游段河道宽浅,中下游段则蜿蜒曲折,河道狭窄,而且弯曲严重,使干流泄洪在此成束颈之势。而且受非法采砂的影响,溪床高程逐年下降。
凤卧溪千流由于没有规划,干流上跨河桥梁过窄,而且溪内两侧树木竹林密布,对原本排水不畅的河道,平添了许多人为的阻水建筑物。
五、流域洪涝灾害及其成因
凤卧溪流域洪涝灾害较为频繁,造成损失严重,特别是近十年来几次强台风暴雨所产生的洪涝灾害损失非常严重。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水文气象因素
本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集中,而且是浙南地区的暴雨中心,尤其是台风暴雨历时较短,强度大。
(2)地理环境因素
凤卧溪流域面积52.23km2,干流上游山高坡陡,属山区性河流,遭遇大暴雨时,洪水迅速汇集,所形成的洪峰高,汹涌而下,而中下游为山区洪水汇集之处,地势较为平缓,宣泄洪水能力差,洪水位迅速抬高而漫溢田野,使部分农田受淹。
(3)防洪措施不足
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设施少,无控制性拦蓄水工程,是造成本流域防洪、抗旱能力差的主要因素。
六、流域治理工程措施
本段流域治理措施主要采取沿溪筑堤(溪堤整治),在适当位景设置堰坝,并加固现状堰坝。
(1)防洪工程措施
凤卧溪河道基础属砂卵石基础,基础冲刷严重,在进行溪堤结构设计时要重点加强基脚的防护,防止淘空,考虑采取在基脚外设置钢筋砼齿墙,以保证堤身安全。
堤身结构断面推荐两个型式:直立式和护坡式。直立式挡土墙顶宽60cm,溪堤迎水面按干砌块石护坡考虑,坡度采用1:0.3,背水坡采用干砌毛石砌筑,坡度采用1:0.1;在有些地段采用复式结构,为两级挡土墙型式,挡土墙尺寸和结构同直立式挡土墙,在两级挡土墙中间砌筑30cm厚的干砌块石路面,宽度2m。护坡式顶宽60cm。坡度采用1:1.5,采用干砌块石砌筑。
两种方案在技术上均可行,直立式堤型占地面积比护坡式堤型小,政策处理难度相对小,但造价相对高。
堰坝工程:为保护两岸防洪堤和已建桥梁基础不被淘空,防止溪床下降,并引溪水灌溉提高农田抗旱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实际情况,本流域治理需设置10座堰坝。
加固现状堰坝:凤卧溪流域上现状有6座堰坝,大部分建成时间较早,且没有经过设计,无法满足设计洪水的冲刷,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加固。
(2)流域治理非工程措施
1、种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在凤卧溪小流域的北部和东南部营造以杉木、木荷、青冈、枫香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和以脐橙、枣和文旦为主的特色经济林。
2、在凤卧溪小流域北部种植高羊茅和紫穗槐,混合比例3:1的草,进行混播
3、对低效林进行改造:凤卧溪小流域低效林改造采用补植的方式,针对目前坡面植被全部为马尾松的情况,补植以阔叶树种为主,树种采用枫香。
七、流域治理后效益分析
凤卧溪小流域治理工程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
(1)社会效益
经治理后。各治理区域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综合整治,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保护土地完整;
2)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提高其泄流能力,有效减轻洪涝灾害;
3)区域内林草植被覆盖率增加,通过植被的蓄水保土作用,可以有效减轻区域滑坡、泥石流等危害,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合理调整山区的农业产业结构;
(2)经济效益
本工程经济效益主要为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所增长的粮食、果品、木材和枝条等直接作为商品出售,或转化成商品出售产出的经济效益。
经济林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为果品产生的经济效益。
(3)生态效益
本工程实施后,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区域内的荒山荒坡基本得到治理,森林覆盖度和绿化质量大大提高,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和生态平衡,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 暴雨;气候特征;天气系统;对策;广西宜州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016-01
宜州市地处广西中部偏西,云贵高原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气象灾害较频繁。暴雨是宜州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极易引发山洪暴发、江河暴涨和低洼内涝,给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笔者根据宜州市1961-2010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暴雨发生的规律和变化特征,可为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对提早做好防御工作、减少因暴雨而造成的灾害提供一些对策。
1 宜州市暴雨特征分析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规定: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0mm为特大暴雨。以北京时间20:00为日界,每出现1次降雨量≥50.0mm的为1个暴雨日。
1.1 年际变化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1961-2010年宜州市共有暴雨日数239d,平均每年有4,78d;其中最多的年份达11d,出现在2008年;也有2年没有发生暴雨,出现在1963、1967年,暴雨年际变化较大。出现大暴雨日数30d,约2年出现1d,最多一年有3d,出现在2008年。日最大降雨量307.4mm,出现在2008年6月15目。少阶段,1961-1965、1966-1970、1981-1985、1986-1990、1991-1995年为偏少阶段,平均每年出现暴雨3.2-4.6d;而1971-1975、1976-1980、1996-2000,2001-2005,2006-2010年为偏多阶段,平均每年出现暴雨5.0-6.8d。偏多偏少阶段约20年1个周期,每20年的前10年为暴雨偏少阶段,后10年为暴雨偏多阶段。21世纪的前10年有些波动,预计2011-2020年宜州市暴雨将出现减少的趋势。
宜州市暴雨日数随时间的演变趋势:20世纪60年代是暴雨日数最少的时期,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32d,只有3年出现暴雨日数在5d以上;20世纪70年代比60年代明显增多,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57d,有7年出现暴雨日数在5d以上;20世纪80年代比70年代减少,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39d,有4年出现暴雨日数在5 d以上;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偏多,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56d,有7年暴雨日数在5 d以上;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的前10年,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1.2 季节变化特征
统计分析发现,1961-2010年宜州市12月没有出现过暴雨,1-11月均出现过暴雨,暴雨过程主要集中在夏季(5-7月),共出现暴雨日数153d,约占暴雨总日数的64%,尤以6月最多,占暴雨总日数的27%;春季(2-4月)共出现暴雨日数23d,占暴雨总日数的9.6%,暴雨集中出现在4月;秋季(8-10月)共出现暴雨日数58d,占暴雨总日数的24%,主要集中在8月。冬季(11月至次年1月)共出现暴雨日数5d,占暴雨总日数的2%。除夏季暴雨最多外,秋季暴雨比春季多,是春季暴雨的2.5倍,冬季暴雨最少。
1.3 时空分布特征
暴雨时空分布不均,其时间分布大致为一年中两头少中间多,暴雨发生的月均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特征,峰值发生在6月。90%的暴雨出现在汛期(4-9月)。在空间上分布为西、南部多于北、东部。
2 宜州市发生暴雨的天气系统
影响宜州市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高空槽、低涡、1氐层切变线、地面静止锋、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冷锋、台风。从历史资料统计得知,宜州市出现暴雨以地面锋面和500hPa低槽共同影响为主,暴雨日数占总数的70%;以中低层低涡影响为主,暴雨日数占总数的24%;以热带气旋影响为主,暴雨日数占总数的3%。
3 宜州市地形对暴雨的影响
宜州市地处广西中部偏西,云贵高原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复杂,整个地势是西、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多为石灰岩丛峰山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与海洋接近,夏季风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4 1961-2010年宜州市暴雨造成损失个例
2008年6月8-17日受高空槽、西南急流、低涡、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影响,宜州市出现连续性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其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据全市已建成的自动观测站资料统计,累计雨量大于250.0 mm以上的有12个乡镇、大于500mm以上的有1个乡镇。这次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38.8mm,是常年6月同期平均降水量的1.43倍,累计雨量最大的出现在宜州市龙头乡。达688.8mm。受持续强降水影响,全市境内的中小河流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大片农田被淹,低洼地带出现严重渍涝,龙头乡内涝积水最深达9m。据宜州市民政局统计,暴雨发生期间,全市16个乡镇受灾人口20万人,紧急转移1.5万人,房屋倒塌297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5911.3hm2,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
5 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对策
5.1 工程防御
对山洪沟和泥石流沟采取疏浚沟道、开辟泄洪道、上游建库栏蓄、修建堤防及拦挡措施等。对山洪滑坡可采用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措施。对存在病险的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使其安全程度达到设计标准。对山坡水土保持治理,可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要包括修筑山坡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工程措施;进行植树种草,栽植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木等植物措施以及高带状耕作等高沟垄种植、横坡栽植、间作套种等保土耕作措施。
5.2 制订防洪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暴雨洪涝灾害的预警预报系统和水文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在暴雨洪涝灾害易发区和中小流域建立压、温、湿、风等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及水情监测站,提高灾害监测的预警预报能力。
5.3 加雨洪涝灾害预警信息分发服务系统建设
通过建设天气预警广播网、气象信息有线网、天气电视频道、兴农网、手机短信等,将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快速传递给有关乡镇、村屯及群众,实现暴雨洪涝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接收和广泛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4 建立暴雨洪涝灾害的群防群策网络和体系
每年在汛期来临前,进行应急救援人员的组织、应急救助的装备、通信、资金、物质准备。演练、培训与宣传发放避灾明白卡,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能力。
5.5 建立灾害速报制度
当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及时将灾情发生详细情况报告防灾减灾中心,进行灾情评估。
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基本情况
**县境内河流分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均由南向北平行,贯穿全县境内大断裂带,构成我县山川由西向东相间排列,山峰高峻、地质地形复杂。金沙江在我县境内的流程为250公里,流域面积43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3%;澜沧江在县内的流程为150公里,流域面积296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7%。
全县共有中小河流333条,流长1029公里,分别注入金沙江、澜沧江,河流在沿两岸成放射状分布,由于沿江两岸山高坡陡,大多河流形成短小、湍急的格局,并且切割较深,使河道源流短,纵坡大,河床坡降不均,谷深岸陡,呈“v”型河谷,据统计,境内流域面积在15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7条,1000—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条,其余河流流域面积均小于150平方公里。境内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具有汛期洪涝灾害频繁、突发性强,涨幅变化大、含沙量大,冲刷力强,破坏性大等特点。
十一五以来,遭受2006年特大雪灾,2007年涝灾灾害,造成夏季多雨,洪灾、涝灾、泥石流灾害频繁,旱洪交错。据统计,4年来全县农田受灾面积达21883公倾,其中:成灾面积15553公倾,绝收面积6330公倾,造成粮食减产1853万公斤;大小牲畜死亡30652头/只;农村人畜饮水设施毁坏125.35千米,造成2.98万人次及13790头/只大小牲畜饮用水困难,同时给全县交通、电力、林业、建筑、电信等行业也不同程度受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8549.5万元。
二、“十一五”期间防洪工程建设取得了主要成效
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属于极高山地区,由于受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地貌,山地灾害和水患灾害十分频繁,是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建设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五年来,我局进一步加强了水利建设,建立了防灾和抗、救灾常设机构,投入大量资金,调拨物资以抗御洪涝灾害,并实行以“预防为主,防抗并举”的方针,明显提高了对中小河流洪涝灾害的抗御能力,同时,努力推进防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对洪涝的科学管理,编制完成了《**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十一五”以来共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385万元,补助水泥1582吨,新建霞若二中、奔子栏水边河防洪等防洪工程项目14件,新建防洪堤5289米,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防洪工作的投入力度,由国土部门投入奖金5800余万元,实施**县城直溪河防洪工程34.58公里。通过认真开展工作,五年来全县范围内未发生大的灾情,有效的减轻了受灾经济损失。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中小河流分布广、战线长、数量大、治理难度大。由于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地方财政困难,河流治理投入非常有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的需求。防洪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全县重点河道堤防工程设防标准低,防洪能力差,河道险口险段多,难以抵挡较大洪水;永久性堤防建设少,大部份均属土堤,耐冲刷性能差,容易造成决堤。全县有防洪要求的河流长度为389.5公里,堤防总长仅有34公里,仅占河流长度的8.73%,也就是说有近92%的河道没有设防,防洪能力相当差。已经设防的标准也低,防洪标准小于5年一遇的有23公里,占堤防总长的34.3%,仅能防御一般洪水。就**“每年有小灾,三年一大灾,无灾不成年”的防洪形势,远远满足不了防洪需求。
(2)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泄洪能力衰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卫星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408.1平方公里,境内河流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降低,旱洪灾害呈逐年加剧的趋势,其损失一年比一年大。“十五”以来,各级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特别是退耕还林的力度,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生态恶化的局面得到有效扼制,并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县水土流失依然十分突出。
(3)人为侵占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河道过水断面逐渐缩小,致使部分区域防洪排涝标准降低。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项目不断增多,沿河违章建筑、围堤种植、穿堤取水和违章采砂以及基本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侵占河道,大量弃土石下河,影响行洪的现象突出,严重妨碍了各条河道行洪安全。
关键词: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流域管理
洪涝灾害的后果最终是以居民生命和财产以及社会各种公用设施的被害程度来体现的。目前我国的防洪重任主要是交给水利部门修堤筑坝,并依靠在汛期进行抢险救灾来确保社会的安全。
一、防洪减灾人人有责
防洪减灾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防洪和减灾。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洪水预报、调度等手段,使洪水顺利下泄,不致泛滥成灾;减灾是指通过对洪泛区域的日常管理,加强洪泛区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也会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在防洪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多,但在减灾方面工作还很薄弱,甚至是空白。比如美国在进行洪泛区管理时,将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定义为洪泛区。在该区域内的一切建筑都要取得许可证。建筑物要达到一定的耐水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能取得政府贷款,不能参加洪水保险。在该区域内的建筑物多次被淹或淹没一次其修复费用超过房屋产值50%以上的国家要强行收购,住户向其他地方迁移。同时政府要求在该区域内的城镇必须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洪水保险工作。对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不准参加洪水保险,…。对于所划定的洪泛区域,是不允许自由开发和发展的,其发展是受国家设定的各种条件限制的,这些条件能够充分保证在洪水泛滥时,该地区是相对安全的,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通过这样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区自身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对防洪工程的依赖和压力。
近年来由于注重宣传水利建设成就,对于我国70余万km2的广大洪泛平原所存在的洪水风险宣传不够。除江河沿岸的广大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水风险认识不足。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没有考虑足够的防洪减灾对策。比如,在低洼易洪易涝地区建设经济开发区;由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对洪水不设防;城市地下建筑物没有防洪涝设施;大量病险水库下游的城市及居民区没有对应大坝失事的预警系统;蓄滞洪区内安全建设不足,居民安全缺少充分的保证;对易洪易涝地区的房屋建设没有明确的安全要求;…。因此加强对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使广大洪泛区内的群众面对洪水能够自救、互助,确保个人、家庭及身边公用设施的安全,应当是今后动员群众的一个主要目标。
尽管我们已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体系,但由于标准较低,隐患较多,发生溃坝、溃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应当让广大群众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风险。即一旦现有防洪工程不能抵挡洪水而溃决后,洪水会淹没多大范围、自己所在位置会淹多深,持续多长时间,洪水水流流速有多大,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如果需要避难应当在什么时间,通过哪条路线向何处避难等。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编制洪涝灾害风险图并向社会公开发行和销售,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时公布每次洪水所发生的灾害过程和受灾情况。无论是公布灾害风险图也好、公布受灾害情况也好,无非是为了提醒广大群众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水,对洪水灾害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当广大群众充分掌握了灾害情报时,在洪水灾害发生时整个社会才会冷静而有序地开展防洪减灾和自救。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社会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因此灾害情报公开是防洪减灾的首要条件。
二、流域管理机构要管流域的事
目前我国已设立了七大流域机构。按水法规定流域机构是由国家授权的水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水利部行使水管理权。但目前各流域机构主要是管理河道水系的规划和开发治理,而对流域内各种对水系有影响的行为,不利于防洪减灾的各种开发行为没有干预能力。目前的流域管理机构只管理水系而没有管理流域。可事实是流域内的许多不合理开发活动都会影响到水系的管理,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洪泛区内人口和财产的集聚等。为了让流域管理机构真正管好水系必须授予流域管理机构更广泛的权力。让流域管理机构能参与流域内各种开发保护规划。对流域内各种不利于水系管理的开发活动有干预权和否决权。如对有可能造成水系污染、淤塞、危及水利工程安全、计划外引水及在高风险区内等的开发项目,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有权制止和否决。因为流域机构代表的不是某一地方的利益而是整个流域的利益。
从防洪减灾的角度来讲,流域管理机构除了制定江河的防洪规划之外,还应当制定流域洪泛区减灾规划,负责编制洪泛区的洪水风险图,对不同风险区内的防洪减灾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下转第89页)(上接第87页)洪泛区内各种开发活动提出控制原则。协助地方行政部门开展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对地方防洪减灾社团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流域管理机构从水系防洪管理跨向全流域的防洪减灾管理也是实现全民防洪减灾体制的重要条件。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日益增强的洪涝灾害,需要逐步改善我国的防洪减灾体制,建立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增强全社会的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能力,共同迎接洪水灾害的挑战,应当是我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尽快开展以下工作。
1.有计划地向社会公布我国洪涝灾害风险图
2.制定我国洪泛区管理条例
3.制定我国流域管理法
目前制作洪涝灾害风险图的技术已趋成熟,建议由国家防办指定编制单位,首先编制各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图。之后,再指定各省、市、自治区的防洪主管部门在流域洪水风险图指导下编制各省、市、自治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图。各地、市、县可根据地方特点决定是否有必要根据省级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本地方的详细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风险图所需费用可在防洪费用中开支,但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成果由指定专家验收。风险图完成后要广泛地宣传和提供给居民使用。
由于我国各流域防洪标准较低,洪涝灾害频繁,而作为承灾体的广大洪泛区不能盲目发展。应当根据洪涝灾害风险制定或调整本地区的发展计划。建议国家防办应尽快着手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广大洪泛区实施风险管理。(注:目前我国将未破堤情况下行洪的淹没范围称作洪泛区。而将破堤后可能淹没的广大洪泛区称为堤防保护区。此种提法有许多弊病,值得商榷。)
鉴于流域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保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减灾也要由单纯的水系防洪工程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减灾管理。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难以胜此重任,因此需要扩大和明确流域机构的职能。同时现代流域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为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经济圈、供水圈的关系,需要有《流域管理法》尽快对流域管理机构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为尽快建立起我国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减少国土对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提高国土的安全度,需要通过法规制定将中央、省市、地方各级政府及社团、个人的职责和权限加以明确划分,使整个社会能共同面对洪涝灾害,完成各自的使命。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使我们的社会面对洪水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成为一支强大的防洪队伍,那时洪涝灾害就不再可怕。
洪水灾害往往表现异常凶猛,具有巨大的破坏力量。我国过去的防洪抢险工作多注重工程建设,依赖专业队伍和的力量,忽视了发动全社会来共同抗御洪水。而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行动需要用法规来规范社会行动,有序地完成防洪减灾行动。全社会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与现行防洪保障体系的不同在于:(1)在强调防洪的同时注重减灾工作,(2)从单纯的河道防洪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风险管理,(3)由单纯的专业队伍防洪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防洪减灾,(4)全社会由被动地、松散地应付洪水到由法律规范的主动行为。
欢迎各位领导到天城检查指导工作。现将我县2005年汛期防汛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县冬春、初夏干旱严重,目前已进入主汛期,大雨、单点暴雨天气突出,并且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暴雨成灾,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由于受偏西气流影响,6月28日20:00时左右,我县受系统主要冷锋切变的影响,全县大范围内普降大到暴雨,此次降雨历时2—3小时,强度大,致使我县竹园、卫泸、新哨、虹溪、朋普、弥阳6个乡镇相继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705人受灾,倒塌房屋34间。农林牧渔直接经济损失1130万元,农作物受灾面积23160亩,其中,粮食作物8430亩、其他作物14730亩,农作物绝收2955亩、粮食作物绝收1740亩;公路中断5条,毁坏3千米,直接经济损失258万元;水利设施损坏堤防5处,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灾害造成我县经济损失1393万元。
二、面临的困难
一是近年来气候异常,天气复杂多变,汛期强降水天气偏多,多局部暴雨天气,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危害程度重。二是病险水库多,我县116座水库,有58座带病运行,所以今年的防汛任务十分严峻。三是我县财力紧缺,仅靠县级财政难以承担对病险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费用。
三、采取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困难,我县的防汛工作立足防大汛、除大涝、抗大灾的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防汛备汛,确保我县小坝塘以上水库安全渡汛,不垮一库一塘,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职责,强化水利工程防汛安全责任
为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强化防汛措施,保证各项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县人民政府于6月10日专题召开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回顾总结2004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深入分析当前我县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安排部署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会上,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二00五年防汛责任书》,落实以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为主要内容的防汛责任制,明确14件小〈一〉型水库、9件重点小〈二〉型水库、甸溪河河段和病险水库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小〈一〉型、重点小〈二〉型、病险水库的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已在半月刊《天城》上公告;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4月28日前各乡镇都落实并公告了辖区内小型水库的防汛责任人;各村委会公告辖区内坝塘的防汛责任人;竹园、朋普两镇公告了辖区内甸溪河段的防汛责任人,接受社会的监督。层层落实,逐库到人,使各项安全度汛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层层抓责任制的落实工作,使防汛工作做到有人抓、有人管。
(二)抓好汛前检查,及早消除水利工程安全隐患
4月下旬,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四个检查组分别对全县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及病险库塘的引、放水沟、放水闸、涵、溢洪道等设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各乡镇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短时间内无法处理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
(三)以防为主,做好水利工程安全防洪预案
为使汛期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全县的水利工程按照《天城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弥政发〔2003〕45号)进行应急抢险。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及病险水库制定了一库一策、一库一案的防洪预案和度汛计划,并对雷打滩水电站的度汛计划和防洪预案作了审定,编制了湖泉生态园防洪预案,同时对部分干涸的库、塘进行清淤除障。
(四)储备物资,确保安全度汛
我县防汛重点主要是甸溪河竹朋段,防汛物资大部分用于甸溪河竹朋段河堤的坍塌修复处理,其次用于库塘、沟渠的修复。目前,县防汛办共储备102立方米防洪桩,2.5万条编织袋,其他零星物资由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县供销社储备备用;按防大汛、抢大险的要求,县级和各乡镇都落实了以武装部、民兵为骨干的防汛抢险队伍。
(五)抓好防洪工程建设
1、虹溪排洪遂洞工程。全长4084.21m,最大设计流量为每秒29m3/s,概算总投资2684.79万元,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截止6月30日,完成隧洞进尺2852.87m,该工程建成后,可彻底解决排涝面积3500亩,排洪量241.72立方米,能有效地保护虹溪镇33000多亩烤烟、17000多亩水稻以及部分玉米、蔬菜等其他农作物不受洪灾袭击,减少受灾年平均经济损失749.95万元。
2、甸溪河竹朋段河道治理工程:甸溪河全长170km,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竹朋段,由于河道弯道大,坡度缓,淤积严重,阻水突出,只要有大的降雨,甸溪河沿岸就不同程度受淹,灾害严重时造成10多万亩农作物受淹。2004年改河三段,由原来的2.6km截弯改成了0.8385km,缩短了1.762km,建设溢洪闸7道,过流能力达500m3/s,共投资900多万元。
3、针对当前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县对病险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下达了蓄水计划,要求严格按计划蓄水,坚决杜绝擅自超汛限水位蓄水,有效预防水库险情的发生。
(六)密切注视水情、雨情的监测预报
自5月1日以来,县防汛办针对我县的防汛情况和天气的变化趋势,及时向县气象局、乡镇水务所、3件中型水库和小〈一〉型水库了解当地的降雨情况,每早8:00—8:10分收集整理各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尤家寨水文站、江边街水文站的江河流量情况,以及州县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经整理分析后及时通知各乡镇防汛领导小组负责人,做好防灾抗洪的准备。
(七)加强值班管理,及时沟通信息
进入汛期以来,为保证防洪信息及时传递,各乡镇和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防汛领导小组,每天24小时值班,领导参与值班或带班。要求值班人员坚守岗位,不擅自离岗。做到密切监视水情、雨情、灾情及天气形势,一旦发生灾情,做到及时上报。县防汛办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查。当遇到重大灾情发生时,及时了解详细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小城市及县城 水利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急剧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使城市(城区)性质、规模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适应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小城市及县城都在对现有城区进行新的规划和建设。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航运、水环境等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1
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1.2 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1.3 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2
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 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 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 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
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来支持城市水利建设。
通过向银行等机构贷款方法来筹集资金。江西省上饶、景德镇等六个设区市以财政担保形式,通过低息日元贷款,筹集到了城市防洪治理所需的资金,目前该工程已进入了招标投标阶段。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急剧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使城市(城区)性质、规模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适应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小城市及县城都在对现有城区进行新的规划和建设。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航运、水环境等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一、匀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1、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2、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3、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二、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1、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来支持城市水利建设。
参考文献:1.城市防洪课题组,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防洪规划,水利规划设计,2001
关键词:浅谈 ,中小河流, 问题,对策
Summa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 management job, related to the safety of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the peo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alleviation of the ability, in relation to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y.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is generally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otection from river dredging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non-structural measures of flood control,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ving countermeasures of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governance, security regional flood safety and food securit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support area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showing,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941.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长期以来, 大江大河治理工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但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却相对迟缓, 大部分中小河流尚未治理或治理标准较低, 工程质量较差, 洪涝灾害频发。按现有240a洪涝灾害历史资料统计, 平均每4a就出现1次中小河流的洪水灾害。中小河流具有局部暴雨强度大、洪水突发性强、涨势猛、洪峰流量大、预报预防难度大、发生频率高等特点, 极易造成泥石流、堤防决口、冲毁村庄和道路、淹没农田等重大灾害, 且我省大部分中小河流两岸土地肥沃, 人口密集, 洪涝灾害损失较大。因此,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必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一、目前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的问题
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河道萎缩严重
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 洪水暴涨暴落。由于许多中小河流, 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 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 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 多年未实施清淤, 致使河道萎缩严重, 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现有水库年久失修,防洪排涝的标准不高
大部分现有水库都是上世纪60~70年代建成的,经过多年运行, 都存在年久失修, 主要建筑物毁坏严重等问题, 实际抗御洪水能力远远低于设计标准, 许多水库大坝存在重大隐患, 自身安全难以保障, 直接威胁下游防洪安全, 急需除险加固。
3、分布比较偏远,地质条件复杂
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城镇,交通不便利,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治理中小河流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喀什特地貌等都严重制约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
4、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河流人为污染严重
由于现阶段民众受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限制,使得整体环保意识不强,民众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生活和生产垃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对中小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
5、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落后
长期以来, 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 治理资金严重不足,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近年来, 有关“两工”政策取消, 群众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河道清淤和堤防加固等)日趋减少, 许多的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还是停留在上世界80年代,水利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严重不足。
6、干支流综合防洪能力亟待提高
中小河流众多, 控制面积较大。受局部地形气候条件的影响, 部分地区突发性暴雨洪水产生的机率很高,干支流洪水遭遇概率较大。目前流域防洪体系的建设存在重干流轻支流、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 骨干防洪工程若得不到有效保护, 长期受到中小支流的冲刷, 影响其防洪能力。只有在治理好中小河流, 通过控槽固滩, 控制河道主槽的摆动, 才能保证骨干防洪体系安全, 发挥其防洪能力。因此, 通过中小河流的治理, 对其洪水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河流顺畅,这不仅能够起到滞洪、蓄洪的作用, 而且对干流洪水的不利遭遇起到部分减缓作用。
二、中小河流的治理对策
1、认真贯彻水利部印发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颁布,对于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力度,提升基建财务管理水平,规范中小河流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切实保障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的使用安全,提高使用效益,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综合治理, 统一规划
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必须科学论证, 全面规划。根据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 按照相应规范标准, 给洪水足够的通道,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治理最终根治洪涝灾害。规划要针对河流治理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按照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的原则, 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 提出中小河流治理的原则、任务、治理目标和规划方案, 选定治理的总体方案及主要布局和实施程序。规划过程中, 需要注意整体与局部, 上下游, 左右岸, 各地区、各部门的关系; 需要协调近期与远景的关系;干支流治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河流治理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必须加强实事求是, 强调重视河流的基本情况的搜集、整理、分析, 充分利用以往规划治理的成功经验,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 分批次、分重点地进行有序、有效的规划治理。
3、坚持防洪优先、兼顾抗旱的原则
在水利建设布局上要加快现有水利工程的除险保安和续建配套, 使现有水利工程基本达到设计标准, 发挥应有的效益。大力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要在抓紧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 加快沿河两岸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人口稠密区的河堤护岸工程建设。
4、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结合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好裁弯取直与理顺河势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 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 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 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 讲求治理效益。目前,一些地方为了力求美观,裁弯取直空出河滩,将河道治理作为开发两岸的主要手段,改变原有河势,形成新的防洪隐患。
5、加强水利职工队伍建设, 建立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
积极主动的建立能吸引人才的用人机制, 为水利科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同时, 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加大水利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 努力提高水利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 培养和选拔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技术精湛的水利职工队伍,以适应水利建设发展的需要。
6、广泛发动群众,广开投资渠道
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组织群众,遵循“谁受益,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动员沿河单位和群众按照统一规划,对相关河段实施科学治理。广开投资渠道,增加河道治理资金来源。各级人民政府要从财政中划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引导和调动群众治理河道的积极性,可对有开发价值的河段进行租赁、拍卖,以求滚动发展。逐步理顺河道堤防工程维护管理费的征收工作,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征收及管理制度,逐步加大河道治理管理的资金投入。
7、改革水利设施管理制度
全面实施小型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制度改革, 采取租赁、拍卖和承包经营等形式, 对小型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全部实行业主责任制, 实现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搞活小型水利工程管理,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水利服务。中型及其以上水利工程, 要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引入竞争机制, 在保证粮食生产用水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在水土资源、设备、技术方面的优势, 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大力发展供水、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产业, 同时拓宽水利的外延, 向管理、经营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实行以资本为纽带, 组建跨行业、跨行政区划的联营股份公司, 实现资本的最佳组合, 最大限度地盘活水利存量资产, 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水利资本经营的市场机制, 使各种水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结束语
中小河流的治理,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小河流的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 以保护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基础设施、大中型灌区的防洪安全为目标, 要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 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 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既有效防御洪水, 又安排好洪水出路, 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要因地制宜, 区分轻重缓急, 分期分段开展治理。
参考文献
[1] 王勇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 提高综合防洪能力[J]. 山西水利. 2002(06)
[2] 李明,董丽荣,王念忠,于翔.加强中小河流管理 确保防洪安全[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0(01)
[3] 陈鸿飞.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 中国水利. 2009(06)
[4] 管振范.黑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9(01)
如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研究学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成功的经验。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在这节课中,课标要求可以具体落实到: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该流域的地理条件,并说出该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河流、流域以及河流开发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分析一个区域地理背景的方法;但难以理解区域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对流域开发的影响。
【教材分析】 一般来讲,河流两岸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和经济发达的区域,沿河而居,一方面享受着河流带来的优越自然条件,但另一方面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也面临着频繁的洪涝灾害的威胁。所以,河流流域的开发治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教材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成功治理的案例,分析河流流域治理的一般方法。教材首先介绍田纳西河治理的背景和治理过程,说明田纳西河流域经过治理,由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经济落后的地区转变为工农业发达、环境优美的地区,成为具备这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区域提供了开发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设计思路】 出示学习目标和分解自学指导并导入部分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发学生对古今田纳西河流域的巨大差异的思考:同样一条河,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引入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背景的学习。
读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背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内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通过出示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图、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和田纳西河流域某点的降水图、田纳西河流域的矿产图、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的文字资料图,让学生归纳出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条件。
议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讨论并分析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有利条件提出发展方向,对不利因素找出应对策略。对田纳西河流域而言,解决洪涝灾害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引导出修多个大坝,从而引出河流的梯级开发以及综合开发。最后归纳总结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延伸到我国的流域的开发治理问题。
讲 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是开发与整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成功典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此引导学生探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比如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或塔里木河流域等都可借鉴其成功经验。
练 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并做检测题(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各为一个小组,时间可长一些,1课时至2课时),首先提出问题:(1)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各流域地理环境条件;(2)分析各流域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3)探寻流域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向;(4)探寻综合治理的对策。重点以长江流域为例,与田纳西河流域分析思路大致相同,然后各个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