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困惑;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也给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通过转变教学的模式,还要注重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尤其是在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最新的教学设备对特殊学生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的过程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优势,能够突出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因此,针对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要及时转变旧有的教育理念和注重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以此来实现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1.师生沟通交流困难。特殊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往往不及时和不顺畅,尤其是在新进老师班上的学生,在上数学课时,老师所讲的知识重点智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并且老师在学生进行沟通时注意力不集中,大多数学生听不进去老师的话,如果这种情况不给予解决会导致没有办法上课。与此同时,智障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部的刺激常不能很好地辨认理解和作出合理的反应,以至对外界的刺激会作出很原始的反应,导致与老师的沟通出现困难。2.学生学习方法死板。由于班上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样,所以很多学生的数学基础程度不一样,以及智力的相差也是比较巨大。所以,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学习方法死板,不会灵活利用,比如在教数学乘法公式时,很多学生能够把口诀公式倒背如流,但是在实际计算时却不会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与此同时,在除法计算时也不能很好地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只是一味地按照老师所讲的例题进行计算。3.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不住。在特殊教育中,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记不住所学的知识。可能是因为学习的方法过于死板,又不能灵活地利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导致记不住所学的知识。另外,一些老师也会经常忽视对教材的研读,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所教授的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合,以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的印象。
二、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的思考
1.选择多种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在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说科学有效地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到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特殊性,在工作中要给予多点耐心和细心,对学生的学习多加指导和讲解。与此同时,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和不能清楚地理解题意的学生可以给予个别读的方式,或者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对题目多读几遍,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题意,同时也能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法。因此,在特殊教育数学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2.拉近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对一些特殊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实际生活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这也就导致他们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点还是非常陌生。所以,在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比如针对智障学生,可以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这样学生可体会到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并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通过努力是能够成功的,逐步地树立起自信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用手语和具体的事物进行教学,拉近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点,就要培养学生养成定期复习的习惯和预习的习惯,通过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预习和复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进行分析,并且给予具体的解决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并且已经有很多的相关教育研究工作者已经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以此来提高特殊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凤娟.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J].数学教育学报2015.12(52):456-457
[2]田寅生、方俊明.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12(14):123-126
[3]周超.浅析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J].赤子.2015.12(72):145-146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反思教学;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法是基于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及课堂教学后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学习,进而课后进行反思,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去,这样课程学习才算有效。反思在课程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师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让小学数学课程学习更能体现课程的特点。
一、案例分析
(1)《退位减》的反思教学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退位减》一课,一位年轻教师新授这节课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流程上看较顺利,但从学生实际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位年轻教师只关注了学生的参与度,没有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课后反思简单记录了这样几句话:上完了这节课,感觉非常好。可是,学生的作业中还是有很多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之间探究活动中会生成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突破口,处理恰当将是课堂中师生的智慧火花。如果教师能及时合理地抓住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课后反思简单、笼统,明显地反映出课后没有及时进行反思,处于应付状态。这节课感觉好,好在哪里?哪些做法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教师在哪方面的处理让自己感觉满意?学生作业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弥补这些问题?这都是课后反思应该及时记录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后反思不流于形式,体现它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2)《角的初步认识》的反思教学法。教师上完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及时记录了这样的课后感想: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中的角,学生过渡得非常好,角各部分的名称也比较明确。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拉动活动的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还是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师的课后反思虽然及时地记录了课堂中的优点,但对课堂中困惑的问题却避而不谈。这种课后反思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缺乏指导和提升作用。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这个结论学生很难理解,虽然借助直观教具的演示能突破难点,但是仍有学生处于困惑状态。那么教师在记录课后反思时就要重点对这个困惑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对问题的逐步思考和研究,就会渐渐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可见,课后反思是剖析自己在课堂中的困惑,也是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
二、反思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以上课后反思案例的分析可知,课后反思要有效,必须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并且能从“得”中提升有价值的经验,从“失”中分析原因,找到策略。那么,如何及时写好课后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研究呢?
(1)明确课后反思的意义。不能把写课后反思看成应付工作的一项差事。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除了来自教育理论的指导外,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慢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反思中形成教育智慧。“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华师大叶澜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点明了记录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2)掌握课后反思的基本原则。①及时性原则。这是写课后反思的重要原则,每当上完一节课,要及时记录课堂中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教学的记忆会逐渐模糊,这样写下来的课后反思不够恰当。②真实性原则。在教学研究中真实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和教学效果,书写可长可短,绝不写空话、套话,更不能写假话,否则其反思就无意义可谈。③针对性原则。教师最好有自己的课题研究,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收集第一手资料,确定研究问题的策略。
课堂教学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持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思考课堂教学过程,在思考中论证或修正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又去指导新的教学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善思考的习惯一旦形成,教师将逐渐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后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将小学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能够让知识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学习起来也显得更轻松。
如果能及时和同行或专家进行交流,相信会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走进我们教师的生活,其中教育博客成为我们交流、提升的平台。思考的结果如果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就会是不成熟的。刚刚发生的事情和思考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形成文字,时间一久就会逐步遗忘,有时出现逻辑错误,就成为了一种空想。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把课堂教学过程值得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让课后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教师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方面的差异,所以,教师课堂的教学决策具有不可预见性。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谨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霞.浅谈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14).
[2]侯喜茹.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学
苑教育,2013(16).
[3]韦素娟.关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考
试周刊,2013(44).
关键词:数学教学诗词
新课改实施以来,数学教学得到了很大改观。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完成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那么,如何变呆板、紧张的数学教学为活泼、生动的数学学习,成为当下农村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瑰宝更是耀眼。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无价的文化宝物。我们国家的诗词是最美的。若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其中,可能会有峰回路转的收获。数学大师丘成桐说:“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与诗词的关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挖掘。
一、教学内容中的诗词
数学的抽象性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色。将数学知识与诗词结合,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创造优美的教学情景。
例如,清初女诗人吴绛雪有一首辘轳回文诗:莺啼岸柳弄春情,柳弄春情夜月明。明月夜情春弄柳,情春弄柳岸啼莺。全诗共十个不同的字,描绘了一幅唯美图。妙的是诗的上两句倒着读过来就是诗的下两句,可谓数学上标准的对称。
又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句中的“大漠”正是数学中的平面的化身,多么洁净的世界;“孤烟直”也正是数学中的直线的表示,多么宁静的画面;“长河”数学中的曲线;“落日圆”数学中的圆。
这些数学中枯燥、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讲授直线、曲线、平面、直线与圆的关系中,我多次引用。
二、教师语言中的诗词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用专业术语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可恰当地运用诗词点缀数学课堂,有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讲“三视图”时,教师可以可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来形象地说明。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应用题的解决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感到枯燥、困惑。刚接触题目,未弄清题意,不知如何下手,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经过一番分析,抓住问题本质,解决主要矛盾,好似“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苦思良久,终于有了头绪,但还要继续思考,犹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困惑之后找到思路,恰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经意时,偶得一法,使问题顺利完成,得以解决,就像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此时,学生心情舒畅,兴奋不已,则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三、学生评价中的诗词
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烦恼和挫折,此时教师的疏导犹如黑暗中的光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适时地引用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带有格言警句性质的诗词,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还能增强说服力。
例如,教师可以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勉励学习不刻苦的学生,用“学习如春之禾,日不见其增,而月有所长,年有所获”来引导,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来警戒,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等。
四、习题中的诗词
在常规习题设置中,教师往往编制的都是传统题型。其实,在我国的数学宝库中,有许多以诗词形式出现的数学题目。如能将他们引入教学,可为课堂注入生机,令数学多一份亲切,教学多一份趣味。
例如,栖树一群鸦,鸦数不知数;三只栖一树,五只没去处;五只栖一树,闲了一棵树。请你仔细数,鸦树各几何?
解析:设有树x棵,可知有鸦(3x+5)只。
由题意知,3x+5=5(x-1), 解得 x=5。
所以3x+5=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从原来大纲中作为“选学内容”发展到现在课程标准中重要的必学内容,其意义已经得到重视。虽然老师们也在估算教学中进行着积极探索,但是由于我国的计算教学历来重视运算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致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许多困惑,如估算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估算结果?估算是否要有“统一”的标准?估算是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方面数学计算时的快速运算、判断的需要;另一方面估算形成的“数感”对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数量关系进行合情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算教学对于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他们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估算教学中的困惑
教师自身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不够到位,还是抓着老的教学标准,对于估算教学只是走过场。没有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估算教材进行重组、处理,导致估算教学的失败。因此,在估算教学中,应从学生对数学精算占优势的现实背景出发,重新处理好教材内容,使学生自觉地跳出精算的思维框架,唤起学生内在的估算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估算技能。
估算教学中针对教师方面的困惑就有很多,如:①在小学阶段估算都包括哪几种形式,每种形式的估算方法有什么不同;②估算如何与笔算相结合;③如何评价估算方法与结果的正确性;④估算结果能是准确值吗?
估算从学生角度来讲,有以下几处方面的困惑:
1.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感受不到估算的必要性。学生是在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之后,再学习“加减法的估算”这部分内容的,估算的数目不大,直接口算并不难,而采用“估算”则显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估算最后还有多种结果,学生会觉得估算麻烦,不如直接口算或笔算来得快,因而不想用估算了,造成学生出现先算后估即“算着估”的现象。“先算后估”现状存在。这种状况在新课改刚开始几年存在的相当多,目前仍然部分存在。主要原因是学生估算速度慢于精算计算,估算能力不强造成的。
2.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运用估算,体会不到估算的优越性。学生会估算而不会用估算。我们通过探讨都知道在估算教学时估算意识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更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是更重视“如何估算”的问题,这主要是受课堂教学实践的限制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会估算而不会用估算。估算学习是贯穿于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各个活动中的,与其它计算教学知识密不可分。
3.学生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估算,没有估算意识。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计算,在教师的影响下,就逐步养成了“计算要准确,计算结果是唯一”的观念。而估算是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的,是允许有误差的。由于估算方法不同,估算的结果就不“唯一”了。学生产生了学习估算的心理障碍,其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选择估算,往往一看见“大约”“大概”等字样,就开始估算,而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估算,显得很机械。
4.学生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估算策略,如何能合理灵活地应用估算方法。估算还要先转一个“弯”,再进行计算,这种间接性的思维就比直接思维难一些。估算方法可以有很多种,而估算策略需要灵活选择性的运用,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较高。
二、解决估算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教师数学教学理念特别是估算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需要更新:必须认识到估算为判断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了理l生的阐述,我们需要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设置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境”中学习,也就是说,情境的设置需要有一定的实际价值,这样学生的估算意识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系统掌握估算方法和估算策略,把估算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
2.尊重学生思维,注重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无论是“加减法的估算”还是“乘除法的估算”,估算方法都是先把算式中的数看成跟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近似数”,再通过口算算出结果。但随着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多,思维能力的发展,估算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新课标》也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既然是一种计算,也会出现多种估算方法。估算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估算与其他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在使数学教学的发展更科学合理的同时,也给数学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作出相应的努力,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扮演好新课程标准下自己的新角色,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新课程标准带来的数学教学的变化
1.教材内容上的变化
新课改之后,数学教材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更密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的模块分布有变化,整体难度也有所增加。比如,初中数学的原教材分为代数和几何两个方面,新课程改革之后,教材分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部分。
2.教学模式上的变化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的逐渐推广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改变。
(1)教学主体的角色改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者,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数学教师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变化,转变自己的传统理念,掌握合理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新课教授和课堂练习上,在新课教授中,主要有三种模式的教学:“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和“结构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扮好“引导者”的角色,区别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新课的导入,比如:设计与课题相关的现实事件、典故或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中;“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向学生提供适当的课题供学生研究,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学习新知识,比如:给出一道数学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探讨问题的解法;“结构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构建能力和主动性,使知识体系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最后对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概括,也就是对知识结构的网络化,有利于学生发现掌握学习规律,认识知识的本质,对所学的东西有深层次的了解。
二、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困惑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争议和困惑,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是在曲折中发展,在困惑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新课程改革以后,新的理论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很大的冲击,旧的方法淘汰,新的方法还未真正成型。比如,教材的制定者不知道如何编排其中的部分知识,原教材中的某些部分被删去,使得前后难以衔接。此外,新课改要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因此,在这个度的把握上也有难度。
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惑,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解有限,使得他们在根据图形,分析勾股定理理念的时候难以掌握重点,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对于勾股定理这个概念很难理解,而新课程标准下正可以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注意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下,首先要更新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教学的认识,教师和学生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学生是主导者,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两方都要逐渐适应角色的转变,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标准、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把学生带入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而真正决定事物发展的是“内因”,因此,决定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学生在明确自己的身份后,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响应配合老师的引导,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平等、友好、互助的师生关系。他们在人格上平等,老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不能出现侮辱人格的情况,即使是学生在学习上出错,成绩不理想,老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更不能体罚学生。学生对老师也是一样,要尊重老师;在生活中老师和学生要保持友好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和老师应该保持朋友的关系,这有利于培养师生感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增进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在学习上老师和学生要相互帮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的优势,教师经验丰富、知识全面,学生思维活泼,善于创新。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要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取他人之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编订合理的数学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下,在编写数学教材时,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内容,在符合新教改要求和学生的群体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保证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实现学以致用,还要尽量体现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也就是说尽量将知识与现代科技手段联系起来,让现代科技能够辅助数学教学,从而提高学科的全面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也就是在教材的编排上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型。题目的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究能力,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营造一种宽松活跃的数学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其中,在设置开放性题型时,要注意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足够新颖,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学生所喜爱,是学生乐意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3.制定正确的数学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目标要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学校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数学是一个单一的学科,但是新课改要求,学生通过对数学的学习,要在多个方面的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比如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甚至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就是教学目标多元化的体现。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循序渐进,将目标逐一实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4.运用先进的数学教学手段
传统授课一般都是在普通教室进行,老师说、学生听。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科技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计算器。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这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一种新鲜的教学标准和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多媒体教学避免了老师在黑板上的大量书写,还使得一些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提高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使数学教学充分享受到了现代科技的优越性,实现了数学教学与现代科技的接轨。比如,在学习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如果仅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则学生很难看懂,而且立体感不强,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通过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放出来,那么就能够将抽象的图形变得形象化,让学生够更容易理解。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立体感,还能够促使学生学会用多媒体解决数学难题,以便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技能。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所有数学教学主体都要适应教学各个方面的变化,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充分享用新教改的优势,以新的理念、新的姿态投身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迎春.新课改中数学教师应树立的基本理念[J].教育革新,2011(12).
[2]许秀文.浅谈数学教师如何走向新课程[J].学苑教育,2009(06).
[3]文小红.新课改下怎样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0).
[4]赵步林.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的观念[J].学周刊,2011(13).
[5]曹巧宁.标新立异——浅谈新课标下的高效数学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6).
关键词:数学;困惑;情感因素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以往的教学、学习中,往往过于注重定理、概念的抽象意义,有时却抛却了它广泛的应用性,如果把抽象的概念、定理进行恰当比方,让学生感知其在生活中的意义,那么数学的广泛应用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所推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
一、建立好情感氛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态度往往和他们的情感氛围及距离有很大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教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敢于大胆地去探求、去思考。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打成一片,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要对学生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从而建立好师生关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其次,数学教学中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少数人,对于基础非常薄弱的更要多去关心。
二、对学生有正确评价
学生如何走出学习数学的困惑,与学生学习的态度好坏、情绪波动、心境优劣及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都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在数学教与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教师认可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喜悦,找到了成就感,产生进一步去探讨问题的兴趣。教学中教师不能有统一对待的思想,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但不是另眼相看。只有进行正确、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从而更进一步摆托数学的困惑。
三、对学生取得成果的肯定
学生在学习中一旦取得成绩(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考试好了、作业肯写了、能主动去探讨问题了等),学生有了这样的成绩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成功得到肯定后是学生走出数学困惑的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当然,要使学生获得成功,取得成绩,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技巧,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为,不能有力所不及的。当学生在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他们,使他们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样离摆脱数学的困惑还会远吗?
总之,我们在教与学中不断地改进教法,不断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指导学生的学法也是关键。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间接的知识,是抽象化、形式化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在前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般不包含探索和思维的过程,作为教育者应去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的相似之处,时刻想到生活离不开数学,逐步将知识融会贯通。想到学不好数学走上社会简直一切都很模糊,与其到时那么困难,不如现在想点法子,跟教师、可以学的同学学,真正从思想上摆脱困境,走出数学的困惑。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教师通过预先制作CAI,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控制,随时随地根据上课需要,出现所需的文字、图片等等,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师生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实现了教学手段的优化。计算机以低耗、高效的特点代替了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等传统媒体,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
首先,信息技术的强大演示功能提高了有效教学时间,把教师从大量的板书中“解放”出来。特别是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练习,增加了练习密度。并且,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提供多样化的题型,满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笔者就在三年级数学《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教学中设计了“青蛙过河”的基本笔算练习题,“数学小法官”的判断题练习,“数学小博士”的改错题。只有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功能,才能完成大容量全方位多角度的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借助多媒体的演示,摆脱了一些传统教具的束缚,让更多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由于传统教具钉子板数量的不足,一般传统教学中只是教师演示,部分学生感知体验“围一围”的过程。利用flash制作的课件可以模仿传统的钉子格图围出各种“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网络教室,利用课件可以大胆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从教学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使教与学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都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取材相适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明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大江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学生们的审美感,欢悦的笑容在他们脸上绽开,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求知境界。
多年教学,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数学的抽象性,使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到底怎么解决这种困惑,怎样使小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使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吗?利用多媒体把数学知识同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发挥现实生活中可触可见、真实、形象的优势,化解抽象概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利用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来教学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来顺利完成。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切近生活的实际性和课件的美观性,而不宜把课件做得太花哨,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言语的及时交流,组织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内容时,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不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学生活跃、师生配合协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其实,课后,学生脑海里多是课堂中热闹的场景,完不成接收知识的要求。
一、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直接对象也是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以便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敬佩老师,进而喜欢老师上的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以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融、和谐的教学氛围;还有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北京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提出的要给学生爱吃的、有营养的数学,给我们数学教师很多启示。
吴正宪老师的课为什么能吸引住学生?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她首先抓住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先喜欢上数学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当今社会,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多样化,为我们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激发学生兴趣,展现丰富的数学教学内容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提高学习兴趣。
三、数学融入实际生活,体现数学现实意义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巧妙地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数学是如何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使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四、维持学生兴奋状态,引导学生质疑答疑
初中数学教学中同学们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调动、培养和增强都与学生课堂与老师教学活动参与程度密切相关,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创造性思维就是从好奇和提出问题开始的,有了困惑,才能进一步去深入地思考,才能想办法去找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充分认识事物,就必须得让学生对困惑的事物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同学们去分析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设疑,引导学生不盲从现有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既激发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又联系了实际生活加深体会印象,学生的主导地位得以充分的体现,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更好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培养良好学习行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去激发学生质疑问题,不仅可以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启发同学们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性,同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充分肯定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并且耐心地给予详细的解答,努力去培养同学们对数学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因为同学们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自信,将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兴趣性,也是积极性和效果性的必要条件。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另一途径就是善于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鼓励,从而维持学生兴奋的学习状态。
六、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活跃学生思维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97―01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这些至理名言,都道出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有其自身特质,其抽象性和逻辑性都为小学生质疑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通过不断质疑、释疑,为教学提供了重要教学资源,也为学生思维开发创造了重要契机。学生在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质疑,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在一些关键点处质疑,对有效解决学习瓶颈问题有重要帮助;在面对困惑时进行质疑,让道理在不断辨析中逐渐明朗起来。质疑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资源,也是学生主动学习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那么,如何抓住质疑的契机呢?
一、出错时质疑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认识不同步,自然会在一些问题上存在认知偏差。如果学生听课似懂非懂,产生疑惑也是必然结果。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看法和主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分析整合,找到学生的认知短板,制订对应措施。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围成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三角形的顶点、边和角等概念。为让学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师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此时,笔者鼓励学生通过摆木棒来证明这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都纷纷进行探究。很快,学生们达成共识:三根小棒如果较短的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或者小于较长小棒的长度,就无法围成三角形。除此之外,都可以围成三角形。
二、关键点处质疑
数学教材内容有难点有重点,这些地方就是数学学习的关键点。教师在这些地方都有特别的教学安排,展开一系列攻坚措施,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掌握所学知识。但事实上,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自行解决这些学习难题。此时,教师就要注意收集学生质疑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形成重要教学线索,并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策略。这样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展开攻坚战,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小数的意义”一课,这节课内容的关键点是需要学生努力掌握“整体1”,要把任意数都看成是“整体1”,这太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知道很难一下都讲清楚,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来进行针对性讲解。结果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1就是1,10就是10,怎么能够把10看成是整体1呢?”“把1分成10份,这在直尺上可以,如果是别的东西,怎么能够分清呢?”“小数和分数是一回事,为什么还叫不同的名称呢?”学生的思维在质疑中已经开始进入状态,只是还在一些细节处存在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之后,给学生逐个解疑。
三、困惑处质疑
学生出现学习困惑是常见现象,不仅在难度较大的问题上,在一些简单问题上也会存在想不明白的地方。这样的困惑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有些呈现小群体状,有些纯粹是个体认知问题。教师面对这些困惑,需要端正认知态度。无论学生的困惑属于什么范畴,也不管这些所谓的困惑有多少含金量,这些困惑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认真对待学生反馈的每一个质疑,都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激发点,为学生思维开发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