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和交流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国际经济贸易 跨文化交流 加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在国际经济贸易趋势下,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越加频繁,同时一些阻碍企业间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而企业想要加强跨文化交流,就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解决这些阻碍企业间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加强。
1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趋势下,经济全球化使得整个人类世界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大市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出现了全方位的接触与对话。在这一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时出现的冲突,成为了现代人必须要面临的挑战。在这个时代,空间距离已经不再是阻碍不同地域人们进行贸易往来的原因,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等信息传输系统完成一笔贸易交易。然而,想要完成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就必须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但是跨文化交流不仅仅是交际双方语言上的交流,更是社会文化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流上存在的障碍就成为了阻碍人们贸易往来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才能帮助我国的公司和企业实现跨国经营,从而促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的经营。所以,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2阻碍企业间跨文化交流的因素
影响企业间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在北美文化中,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在亚洲文化中,时间观念比较宽松。所以,在来自中西两方的人员进行经济活动时,同时也是文化交流时,就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其次,空间观念不同。西方人有较强的空间领域感,而中国人则喜欢和伙伴共享空间。美国人在与中国人谈判时,常常会准备较为详细的法律文件,但是中国人常常会觉得文件内容过于繁琐。这是因为美国人主要从法律角度来看待自己与经济伙伴之间的关系,而中国人则从人情的角度来看待彼此间的关系。所以,这种差异很容易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困难,从而妨碍不同文化的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总之,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极大的困难。
3如何加强跨文化交流
(1)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想要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须要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趋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国贸易往来。因此,企业只有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与其他跨国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2)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自的环境下形成的,所以,虽然不同文化之间存有差异,但是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此,想要加强跨文化的交流,首先要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不能因为别人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不同,就对别人的行为举止表示不满。从本质上来说,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从而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所以,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论,才能加强彼此间文化交流。
(3)追求文化的融合。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跨国企业想要在他国发展,就一定要追求文化的融合,从而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首先,企业要做好当地文化的调查,从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营者的心理,顺利进行跨文化的沟通,进而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保障;其次,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能一味地迁就他国文化,还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文化,从而使本国文化在渗透到他国文化中,达成文化的融合。
(4)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然后利用这种差异来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企业间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可以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打造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的企业特色文化。
4结语
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趋势下,企业应该采取“”的态度,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并吸收他国文化中的精华,同时摒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从而完善企业的管理,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了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训,从而做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促进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过程中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浩.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中的企业角色[J].中国金融,2011,21(01):16-18.
[2] 李永辉.公共外交与企业“走出去”[J].现代国际关系,2011,08(01):15-17.
关键字:妈祖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岸交流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53-01
一、妈祖文化的介绍
妈祖文化这个题目,是1987年在莆田举行的《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与会的专家、学者着重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作了初步的研讨。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的加深,总的趋向是扩大了专家、学者们的共识,缩小了大家的分歧。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她是一种寻根文化、和平文化、爱国文化和美德文化。她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已发展为波及海内外几十万个城乡地方聚落的妈祖文化圈和文化层,转化为广大地区民众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形成了普及万方的中国妈祖文化版图。构成了极其和谐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共享的重要枢纽,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密切了大陆、港澳台和全球中华儿女的同胞亲情。
(一)寻根文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妈祖信仰历经一千多年的分灵, 其宫庙和信众已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往福建湄洲岛祖庙进行谒祖进香活动, 已成为广大港、澳、台同胞信徒,和海外华人信众的平生夙愿。妈祖不仅被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受到崇拜, 更被作为海外赤子寻根怀祖、文化认同的精神载体。
(二)和平文化――发展两岸关系的和平途径。伴随着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 信仰妈祖的善男信女遍及世界各地。加之妈祖文化的“仁”字精神, 使得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妈祖便又有了“和平使者”的特殊身份, 营造着海峡两岸由文化认同而民族认同、进而走向国家认同的和平氛围, 密切着海内外华夏后裔的精神纽带。
(三)爱国文化――两岸关系源起的历史见证。妈祖精神显著的特点是护国庇民。在中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反侵略战争史上,多次留下中国水师依恃妈祖庇护取得胜利的传说。今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冲破“”势力设置的重重障碍,越过海峡到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朝圣,寻根谒祖。
二、世遗下的妈祖文化对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产生的重大作用
(一)增进本源共识。妈祖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播,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移居台湾的移民带去的妈祖神灵是从大陆祖庙带去的分神,而且他们看重家乡创造出来的神,称之为“桑梓神”。在台湾各地的分庙建立之后,立即与大陆妈祖祖庙确立了源与流的特殊关系。为了增强和保持这种源与流的特殊关系,台湾各分庙都会定期到妈祖祖庙去“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奠等活动,俗称“进香”。定期返回大陆祖庙进香是妈祖信仰最为独特的地方,而进香活动也是台湾妈祖信众最重要的社会活动。1987年的“妈祖千年祭”活动吸引了近10万名台湾妈祖信众前来参加,空前的朝拜热情促使台湾当局部分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谒祖。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对恢复两岸民间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妈祖文化交流,提升了两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显现出台湾与大陆原本一家的至亲关系。
(二)增强民族认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以其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鼓舞,构建了对妈祖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崇拜信奉。近年来,妈祖文化交流的新发展,越来越鲜明地显示出妈祖文化在民族凝聚中的和谐内涵。妈祖文化既是一种广泛的民间信仰,也是两岸民众普遍认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信仰上的源流关系,在两岸关系上有着积极的因素。
(三)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妈祖文化是发展对台经贸的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闽商在福建投资兴业、发展事业、壮大实力,为福建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以莆田为例,莆田市运用妈祖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积极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和“民资、民智回归工程”科学发展战略,在历次招商引资活动中,妈祖文化是一张令人瞩目的名片。市政府印制的招商手册,是以妈祖女神的雕像为封面;众多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建议书上,都提到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文化的多元服务功能提高了海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撬动着莆田经济板块的抬升。同时,莆田经济的繁荣发展,也积极带动着妈祖文化走向全国、走向未来,为妈祖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
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中,薛克翘先生洋洋40余万言,把自先秦至2000年两千多年的中印关系勾画出来,不仅方法科学可信,资料空前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和价值。薛克翘先生从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层面及民间和政府两个渠道探讨了中印关系。该书说明,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印交流始终没有中断过,有时文化交流盛行,有时经济来往密切,有时民间交流多,有时政府来往密。相比起来,中印交流更多的时候是民间交流,民间人士如僧侣、商人等的来往占据整个中印交流的舞台。民间交流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主旋律,民间交流谱写了中印两千多年的友谊史话。可以说,中印(实际上是中国与南亚诸国)两千多年的友谊史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和无与伦比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印度这样与中国保持了这么长久的友好关系。这正是笔者品读《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时悟到的。概而言之,中国与某些国家的所谓友好关系时而出现波折,起伏跌宕,与中印两千多年的以民间交往为主导的友好关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可以说,中印两千年的交往是中印两个民族的交往,是真正的心的交往。一句话,中印交流,质在人心。这使笔者进一步联想到,六七十年代中印关系最差的时候,印度也没有拿做文章,一直坚持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一个中国政策。这与它在2008年的表现是一致的。除了以上启示之外,《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还促使笔者在更深层面思考中印关系的今天和明天。
上面说过,中印交流史在中外交流史中是独特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交流史所不可比拟的,一者因其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二者因其面广层深,民间、政府两条渠道,经济、文化、政治全面开花;三者因其涉及学科多,汉学、传统印度学、佛学、藏学、蒙古学、敦煌学、吐鲁番学、丝路学、现代南亚学等都与中印文化交流有关;四者因其影响深远,抹去印度文化因素的中国文化(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和中国文化因素的印度文化都将是不完整和不完美的。所以,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是中印学者面前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学术课题,在世界全球化、多极化的今天,这一课题尤为重要。做好这一课题,不仅能使我们厘清中印友好史的来龙去脉,明白中国文化中的印度因素和印度文化中的中国因素,理解两国文化的相似和相异之处,进而探究其影响,搞清双方文化交流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类似本文开头的现象,为中印关系在今天和明天的发展服务。
薛克翘先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师从刘国楞、季羡林、刘安武、金鼎汉等老一辈印度学前辈,具有印度语言文化的坚实基础,同时具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化功底,是我国研究这一课题的最为合适的人选之一。其实,薛克翘先生在撰写此书之前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除相关学术论文之外,他发表了四部著作:《佛教与中国文化》(1995)、《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志》(1998)、《中印文化交流史话》(1998)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2003)。这四部著作是作者多年来的极为厚实的相关学术积累,是《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的前期准备和必要基础,更是其成功的重要保证。
正如薛克翘先生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中所表明的,这一研究在中印两国相关领域中一直是显学,关注者甚多,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者中的佼佼者有梁启超、向达、张星娘、许崇灏等前辈,有季羡林、金克木、常任侠等大家,也有改革开放后取得成就的刘安武、林承节、耿引曾等先生,还有更晚一些的王邦维、郁龙余等学者。薛克翘先生和王邦维、郁龙余等属于一批,是中国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当然,这里的“后起”是相较而言,实际上,他们现在都已届花甲之年,在今天的印度学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前辈,是国内当今印度学界的支柱和基石型人物。诸前辈在中国的印度学领域著述甚丰,在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累累成果。同样,印度的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不俗表现(参见《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第555~567页),在相关领域同样取得了可喜成绩。
凭借自己深厚的语言及文化功底(古汉语、印地语及佛学等),薛克翘先生自然会收集研究相关成果,《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也自然受益于这些成果。但不止于此,前人没有论及的时代同样出现在该部著作中,其中的第七章和“后记”尤其值得提及,前者探讨的是后至2002年前后中印交流的内容,后者则把这一内容一直延续到2007年年中。为此,作者搜集了相关材料,并科学整理,合理使用,为中印交流史增添了全新的一页。《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的资料之全不言而喻,难能可贵。
《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的学术意义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拥有众多大家的研究成果,但薛克翘先生绝不人云亦云,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在第三章中对中国僧人赴印求法的结论性总体观点:“从微观上讲,他们(中国僧人)不远万里、不畏艰辛,甚至不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体现了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种对信仰的虔诚;从宏观上讲,这也是两种文化在撞击一吸收一改造一融合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因为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反复的切磋才能达到深层次的沟通,才能达到完美和谐的融合,而撞击和改造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因此,从文化交流的意义上讲,西行求法运动的掀起就不仅仅是宗教信徒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民族进取意识的显现;求法者的使命就不仅仅在于取回几部‘真经’,而且还在于民族文化的改造和发扬。”(《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第75页)。由此出发,作者在充分掌握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赴印求法的事实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民族的进取意识以及中印文化的融合过程,指出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特点。与此相仿,作者在讨论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影响的时候,充分肯定了中国僧俗人等的贡献,认为他们有的在印度生活多年而后回国,有的干脆老死印度,对印度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只不过由于印度文化的包容性及复杂性今人尚未总结出来罢了。这实际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一个问题,即中印文化交流的单向性问题。许多人认为,在中印文化交流过程中,印度文化是单向流向中国的,中国文化是单纯的吸收者。其实,尼赫鲁、季羡林和阿马蒂亚・森等不少中印有识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我们两国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通过研读《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读者应该可以明确发现所谓单向流动的观点的局限性。实际也如此,文化交流必定是双向的,在中印文化两千余年的交流过程中,印度文化影响了中国,反之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印度,只不过有潜显之别罢了。《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以无可辩驳而又异常丰富的史料证明了这一点,应当说这是该书的一大学术贡献。
二、薛克翘先生的新著虽名为文化交流史,但读者不难发现,其中除了涉及上文提及的汉学、传统印度学、佛学、藏学、蒙古学、敦煌学、吐鲁番学、丝路学、现代南亚学等纯学术纯文化领域,还涉及政治、交通、经济等多方面,实际上是一部中印全面交流史,而非只局限于文化。从某种角度说,《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是撰写和考察中印政治关系史、中印经济贸易史、中印交通史等的必备材料,其对中印政治、经贸、交通的探讨和论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这部著作中的以后的内容是全新的,是他人目前还没有系统涉猎过的,因而是作者对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突破性贡献。通常说来,我国的史类著作很少涉猎当代问题和事件,但薛克翘先生打破常规,因而使该书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不失为一大贡献。
四、通读薛克翘先生新著之后的最大感受是“以事实说话”,这甚至是该书最明显的特点。作者不厌其烦,每每以例证所言。书中人有古今之分,古人有张骞、鸠摩罗什、法显、玄奘等,今人有谭云山、师觉月、季羡林、金克木等;物有大小之别,大者有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的佛教,小者有棉花、海贝、糖,如此等等,给人以充实感和厚重感,令人感慨中印交流的唯一性和特殊性,从而使人能够更加正确地对待和把握当今的中印关系。
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饱经忧患而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源于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体。在大陆,过去60多年,大陆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文化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今天的大陆,中华文化处处生机勃勃,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东方与西方彼此借鉴,内容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在台湾,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枝繁叶茂。台湾同胞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但无需讳言的是,2008年之前的10多年间,台湾出现了一股“去中国化”的逆流。这种数典忘祖的行径,理应遭到所有中华儿女的抵制和谴责。
表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当前,经过两岸同胞不懈努力,两岸关系终于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开启了大交流、大合作的新篇章,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齐头并进,蓬勃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随着两岸民众往来日益频繁,“三通”之后更重要的是实现心灵的沟通,深化感情的交融。因为,文化的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领域的交流都更为深刻,更为长久。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基础才能更加牢固,两岸关系的动力才能更加持久,两岸关系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经受风雨的考验。
强调,当前,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需要两岸同胞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我们应当以礼敬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刻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而更积极地弘扬中华文化。
二是共同塑造中华文化的时代形象。和谐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倡导和谐与合作,应当成为我们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时代形象。两岸的专家学者可以共同研究,加强交流,争取形成更多共识。
关键字:妈祖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岸交流
一、妈祖文化的介绍
妈祖文化这个题目,是1987年在莆田举行的《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与会的专家、学者着重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作了初步的研讨。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的加深,总的趋向是扩大了专家、学者们的共识,缩小了大家的分歧。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她是一种寻根文化、和平文化、爱国文化和美德文化。她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已发展为波及海内外几十万个城乡地方聚落的妈祖文化圈和文化层,转化为广大地区民众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形成了普及万方的中国妈祖文化版图。构成了极其和谐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共享的重要枢纽,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密切了大陆、港澳台和全球中华儿女的同胞亲情。
(一)寻根文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妈祖信仰历经一千多年的分灵, 其宫庙和信众已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往福建湄洲岛祖庙进行谒祖进香活动, 已成为广大港、澳、台同胞信徒,和海外华人信众的平生夙愿。妈祖不仅被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受到崇拜, 更被作为海外赤子寻根怀祖、文化认同的精神载体。
(二)和平文化——发展两岸关系的和平途径。伴随着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 信仰妈祖的善男信女遍及世界各地。加之妈祖文化的“仁”字精神, 使得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妈祖便又有了“和平使者”的特殊身份, 营造着海峡两岸由文化认同而民族认同、进而走向国家认同的和平氛围, 密切着海内外华夏后裔的精神纽带。
(三)爱国文化——两岸关系源起的历史见证。妈祖精神显着的特点是护国庇民。在中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反侵略战争史上,多次留下中国水师依恃妈祖庇护取得胜利的传说。今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冲破“****”势力设置的重重障碍,越过海峡到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朝圣,寻根谒祖。
二、世遗下的妈祖文化对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产生的重大作用
(一)增进本源共识。妈祖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播,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移居台湾的移民带去的妈祖神灵是从大陆祖庙带去的分神,而且他们看重家乡创造出来的神,称之为“桑梓神”。在台湾各地的分庙建立之后,立即与大陆妈祖祖庙确立了源与流的特殊关系。为了增强和保持这种源与流的特殊关系,台湾各分庙都会定期到妈祖祖庙去“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奠等活动,俗称“进香”。定期返回大陆祖庙进香是妈祖信仰最为独特的地方,而进香活动也是台湾妈祖信众最重要的社会活动。1987年的“妈祖千年祭”活动吸引了近10万名台湾妈祖信众前来参加,空前的朝拜热情促使台湾当局部分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谒祖。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对恢复两岸民间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妈祖文化交流,提升了两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显现出台湾与大陆原本一家的至亲关系。
关键词:国际商务;跨文化;沟通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使得国际商务活动明显增多,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沟通途径。通过彼此国家之间的交流,了解彼此国家的习俗、地域风情等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方式,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思想与文化交流。因此,在众多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途径尤为重要。本文就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商务活动的跨文化沟通途径进行了探究。
一、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存在的问题
1.语言障碍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最为明显的就是存在语言障碍,语言是沟通的基本方式。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进行国际贸易活动,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消除彼此间的语言障碍。虽说有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但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肢体动作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所以说利用语言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必要条件。存在语言障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沟通障碍,没有达到最基本的交流条件,那促成国际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几率会大大减小。
2.文化的差异触及对方国家的禁忌
国际商务活动中,与对方进行交谈时,很多情况下由于文化的差异,会触及到对方国家的禁忌,这是最为严重的情况。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小心提及到对方国家的禁忌,就表明没有对该国家的文化习俗、地域风情等方面进行足够的了解,没有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也会容易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和合作的破裂[1]。
3.思维方式的差异而造成矛盾和冲突
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着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同样也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商务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矛盾也是屡见不鲜。如同我们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针对同样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会存在相应的分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会容易引起冲突。
4.文化交流欠缺
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明知道存在差异,却没有做到及时有效的交流,不能够清楚的了解彼此之间文化细节上的差异,文化交流欠缺,导致不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去体谅对方的处境,因而造成交流上的障碍和误解,导致国际商务活动和合作的失败,甚至破裂。现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由于文化交流欠缺而导致的合作破裂不在少数,所以说,文化交流欠缺是国际商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二、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沟通的途径
1.解决语言障碍问题,进行直接交流
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之前,语言障碍是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尤其是一些不使用英语,而使用本土语言的一些国家,语言障碍问题更为严重。存在语言障碍问题,会使得商务活动不能切实有效的进行,彼此之间不能够正常沟通,影响商务活动的效率。所以说解决语言障碍是重中之重,可以聘请翻译人员进行随身翻译,以至于能够进行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增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国际商务活动的国际合作得以实现。另外,在聘请翻译时,要选择高级翻译人员,为促成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商务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解决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对该国家的文化、地域等方面进行了解、学习,最终实现国际之间商务的友好合作。
2.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视度
跨文化交流对国际商务活动的进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导着商务活动的方向,决定着商务活动的成功率,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关键。针对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视程度,如果团队不能够自行汲取文化知识,应当雇佣相应的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授课,使团队成员能够直截了当的了解跨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充分的提高团队对跨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知度。经过专家的授课培训,了解对方的地域和风土人情,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以至于能够做到缩小文化的差异。换位思考,转变思维模式,对该国家的文化要始终保持高度尊重,以诚心换诚意,才能有利于促成商务活动的成功。加强对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团队的文化方面的培训,是做好国际商务活动进行的有效方式之一。
3.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学习与沟通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各国的文化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我们要利用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区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网络信息和新闻实事都是来自于全球的,信息容量之大,范围之广,对我们学习各国文化是绰绰有余。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充分的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差异之后,对症下药,寻找适合的方法与对方进行友好的沟通,了解对方文化的属性和习惯,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体谅、理解对方,这样,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商务活动的氛围。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媒介,可以解决国际之间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产生。
4.换位思考,减小文化差异
一个国家的文化风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国际文化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了解对方的风俗文化,避谈对方国家的禁忌,换位思考,以对方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减小文化差异。出国之前做好功课,有利于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就是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是尊重一个国家的重要表现。每个国家都特有的的文化习俗、国家禁忌,要积极的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缩小文化差异,避谈禁忌。例如,法国和意大利拥有共同的禁忌就是避谈“13”和“星期五”[2],因为他们认为它们代表着“厄兆”;加拿大人的食物禁忌是动物内脏和脚爪;法国人喜欢蓝色、白色和红色;意大利人见面时要行握手礼,交谈中不要提美式橄榄球和政治;英国人最为喜欢的就是谈及天气[3]。所以说,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不触犯他国禁忌,是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国际商务活动之前,文化差异是每个国家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国前,做好文化方面的了解工作是必要的。了解该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内容,对于适应该国的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两个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将本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寻找出国家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共同话题,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小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辅助谈论本国的特色文化,加强沟通与了解,有利于国际商务活动的进一步扩展,让对方充分的了解中国文化,放下心里设防,坦然的与我方对话,容易促进两国的和平友谊,从而促成了国际商务谈判、外交等国际商务活动。
5.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度
针对跨文化交流,我们应当本着始终坚持的原则,与对方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提高文化交流的频繁度。现在社会存在的现状就是当两国之间存在贸易或其他商务活动时交流频繁,但是当贸易等活动一旦结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商务活动会明显减少,使得跨文化交流的频繁率逐渐降低,影响了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友谊,这是不恰当的。那样会让对方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会出现一些“叛逆”的心理。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保持时刻的新鲜度,给对方以高度的热情,坚定不移的保持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够长久的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使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度是维持国际商务关系最为重要的纽带,对待每一份国际关系,都要拿出高度的热情给予充分的保护,促进国际商务活动持续有效的进行。
三、结束语
跨文化交流是现代商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国际间商务活动,做好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是关键。本文系统性的探析了进行国际间跨文化沟通途径与策略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强国际商务活动的交流,促进国际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动了国际间商务活动的发展,从而驱动了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快速发展,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邵亚琦.浅谈国际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改革与开放.2013,11(22):91-92.
[2]李绍青,侯彦宾.文化移情与跨文化交际中的数字文化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2,12(28):87-8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26-01
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当今社会需要综合性的人才,英语教育应当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时所发生的思想、感情、信息的交流及碰撞,也指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人们在交流时会习惯的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跟对方交流,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一些冲突和理解上的偏差。
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在语言、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是一种符号表现方式,文化是语言的背景,而交际则是前两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语言形式的具体应用,三者相互依存。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功能是运用。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又包含在语言中,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规则。当一种语言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被广泛传播到本土以外、为众多其他地域的人们使用时,语言与文化之间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而在以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遵守的语言使用规则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样的误解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也要教授他们学习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
英语课从小学开始就已经被我国列为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英语课也顺其自然成为每位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虽然学生们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是在口语交流上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归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教学的目的被转移
众所周知,我们学习语言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可是由于口语实施困难,考试也只进行笔试,这样就导致了我们把口语的重要性淡化了,一味的强调提高学生们的笔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已经在无形中被转移了。这样重视应试能力使很多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可是他们口语能力差更无法跟外国人交流。
2.教学方式太过传统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就是教师按照教材给的内容教学生,按照考试的考点训练学生。书上讲什么,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们也就跟着学什么,但是这样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及掌控能力。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只有知识不去运用那么等于没有知识,所以现代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放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上。在语言教授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背景知识,了解更多的不同民族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要使学生们学习语言的目的从以前的应对考试转变为跨文化交际。
四、在口语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方法
一门语言运用的好与坏最直接的就是从口语中体现。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要通过口语的训练来帮助他们提高对语言的应用能力,然而仅仅提高口语的流利程度是不够的,教师也应多给学生们灌输一些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避免学生们在交流时犯不必要的错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开口说,不要怕犯错误。
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最大弊端就是害羞、怕出错。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们多说。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报告、演讲活动来帮助学生们开口,同时他们下去翻阅的各种资料也可以使他们更加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这样就可以在提高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2.调整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开流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定期的播放英文原声电影,鼓励学生们多听、多学、多说,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模拟表演。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听一些报告,请归国的留学生来介绍一些海外的学习、生活情况来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束语
各国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使得英语成为当之不二的通用语言。现代的英语教育如果只立足于文字的教育,那么中国势必要被世界其他国家所不接受。提高学生们的口语水平迫在眉睫,为了提高交流的能力,保证其顺利的进行,教师在训练学生口语的同时也一定要介入一些必要的跨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顾曰国.跨文化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关键词:蒙汉翻译 文化交流 作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10-02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民族发展,因此,在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将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着国家间经济、政治等活动的日趋频繁,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渗透与交流得益于翻译。翻译作为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重要手段,在民族交往与国家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文化背景以及用语习惯的不同,要求翻译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将决定翻译的水准。蒙汉翻译同样需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因此,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实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1 蒙汉翻译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民风以及民情,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和建立,在未形成稳固的生活区域之前,与历史演变相携。伴随着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日趋完善,为了互通有无,形成了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语言的不通促使翻译的出现。在跨文化翻译中,注重民族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对于文化交流以及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的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故事讲述了一个偷盗的人看中了一家人门上的铃铛,想将它偷取过来,可铃铛在碰触下会发出声音,容易被人发现,于是,这个偷盗的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会听到声音了,可想而知,偷盗的人很快就被人抓住了。这个故事的告知,不要做愚蠢而自欺欺人的人。如果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那么,很难得出故事背后深刻的寓意。在蒙汉翻译中,译者对于两个不同民族的历史典故、朝代更迭、生活习惯等的了解,将决定着译文的欣赏性和研究价值。
2 蒙汉跨文化翻译的意义
蒙汉跨文化翻译在解决语言障碍的同时,也促使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在人类语言形成之初,语言就与文化相互依存,这意味着语言的流通也将促使文化的交流。对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在增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得不同文化间产生的碰撞,这种碰撞容易激发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由此引发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在蒙汉文化交流中,翻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文化交流的意义上看,翻译对不同语言的构成以及使用条件有了一个全面的阐述,在思维层次上向人们揭示了文化的差异性,同时内在的文化信息又向人们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深远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互通。
在蒙汉翻译中,对于语义的表述以及语法构成的研究,将决定译文的表述是否符合限定的文化背景[1]。例如:对于语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译者要从主语和主题两个方面考虑译文的组合。汉语对于动作的发出者或实施者赋予了决定的权利,所以,具有强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蒙汉翻译中,确定主语或主题,对于有效完成译文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翻译的文化意义,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虑。宏观可从文化层次上进行分析,而微观则是通过句子的构成来探究。在对语言的微观意义研究上,可从通过四种方式表现,即象形、映射、折射和暗示。我国对文字的运用手法极为丰富,人们在抒感、描写事物以及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写作的目的,通常会借助修辞手法加强表现效果,因此,在蒙汉翻译中,对语言修辞手法的解读将加强翻译的感染力,从而使译文更为生动。
3 蒙汉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在各民族与国家交往中,语言上的交流让人们了解了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从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蒙汉两个民族很久以来就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在蒙汉交流的过程中,两个民族语言上的互通对于社会活动的友好进行创造了条件。蒙古广阔的草原赋予了那里的人们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生态伦理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而汉族则以农耕为主,他们在耕作中收获希望和幸福,对赋予他们生命的土地极其热爱。在汉耕文化中,大儒思想让人们懂得了顺应农节耕作,才能有所收获,这也体现出了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在蒙汉翻译的过程中,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发生了改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民族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为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创造了条件[2]。蒙汉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上的交流,同时也是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对于文化差异的认知,将决定翻译的好坏,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传真”的原则,以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播桥梁,使蒙汉文化能够相互影响,共同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3.1 文化的凝聚功能
在不同的文化领域,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得不同的文化具有了相同的文化传播主旨,通过对文化的凝聚使得民族间形成了和谐的发展氛围,对维护民族稳定以及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民族间文化的传播,使得文化不断吸纳新的事物,实现了文化的创新和丰富,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将推动文化传播向着更为深远的方向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相互转换,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传真”,所以说,翻译也是文化翻译,也只有这样,翻译才算完成了真正的使命。
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在社会活动交往过程中,翻译有效地避免了两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审美以及理解上的误区,进而突破了交流的瓶颈,使社会活动更为活跃。蒙汉翻译将文化交流变得顺畅,实现了不同民族在某以方面思想上的共通,所以,翻译的凝聚功能对民族核心文化的交流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3.2 文化教化功能
文化传播的受众者在对文化的感知中逐渐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自觉遵守该文化的要求,这就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作用[3]。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理解彼此的语言表述,同时也要让人们对彼此的文化能够认同,进而能够自觉地将该文化带入到自己的生活范围中影响他人,从而使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这也是翻译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在蒙汉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关注受众者的感知情况,并尽量让其接受文化熏陶,从而达到影响的目的。一般来说,译者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差异,才能发挥出蒙汉两种文化的教化功能。
4 结语
蒙汉翻译作为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文化差异有足够的认知,这不仅能使翻译完成基本的作用,同时也能促使两个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从而使接受者能够受其影响并能够自觉接受这一文化的熏陶,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以推动不同的相互交流,为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促进贡献力量。蒙汉翻译是凝聚蒙汉两个民族的重要纽带,为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发展,文化的相互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乌恩巴雅尔.浅谈蒙汉翻译工作[J].青年文学家,2015(20):140.
关键词:一带一路 公共外交 孟中印缅人文交流 现状 对策
引言
主席于2013 年9 月和10 月出访中亚及东南亚国家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印度、孟加拉和缅甸的人文交流事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2013年5月和10月总理和曼莫汉・辛格总理互访,把“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写进了《中印联合声明》,这表明各国政府高层日益重视孟中印缅(BCIM)地区的经济合作。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人文交流是仅次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之后推动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第三动力。近年来,孟中印缅四国的交往不断深入,高层及民间往来不断增加,但就目前情况看,孟中印缅人文交流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在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孟中印缅人文交流,这是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推动我国同周边国家合作的战略需要。
1 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的研究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为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格局的新变化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进一步拓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空间,也将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及友好往来开辟更加顺畅的通道[1]。人文交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它的有效开展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孟中印缅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全面研究,这是相对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另一重要领域,是对全面拓展孟中印缅合作的理论创新;加快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而保持良好的地区环境和周边环境尤为重要,积极推进孟中印缅人文交流是当前四国加强相互沟通、加深相互理解、增强互信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创造和平与发展的地区环境;孟中印缅人文交流是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一带一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解决该地区存在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强中国在东南亚、南亚的影响力,推进四国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国内外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研究现状
自2000 年开始,我国便在人文交流机制的构建上有了新的突破。例如,中美、中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建设成效显著;中英、中欧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实现重大进展,目前我国正致力于不断推动和完善中外人文交流的战略布局。自1999年孟中印缅(BCIM)地区经济合作论坛创立以来,到2013年为止,已先后召开了 11 次会议,在多个领域达成了共识,先后通过了一系列促进合作的“倡议”或“声明”,这反映了各方增强合作交流的强烈愿望,也为推动孟中印缅的经济和人文合作提供了内在动力。近年来,孟中印缅人文交流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国内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2]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人文交流的研究相对欠缺。从国外研究来看,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研究亦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例如,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旅游部原部长苏尔丹拉耶夫认为,没有人文合作的发展,很难实现经济合作的进步,希望通过人文桥梁,促进丝绸之路国家间合作的复兴。[3]希腊教育部原部长季亚曼托普鲁等提议设立“丝路文化之都”项目,每年由一个沿线国家组织文化活动,涵盖文化、科技、展览、经济合作,并进行定期评估,用标准化方式推行,市场化运作,建立人文交流长效机制。[4]印度尼赫鲁大学的邵葆丽教授认为,中印文化交流已取得成果,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展示成果,探索和发展成功模式,以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除了中印合作外,中国还可以与其他南亚国家进行合作,特别是孟中印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她认为孟中印缅地区是一个文明圈,有着悠久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历史,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和共同的问题。加强该区域的人文交流将有利于解决共同问题。她认为应该探索一种合作模式和机制,以促进中国与南亚国家或孟中印缅地区的人文交流。[5]
3 推进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的对策
鉴于国内尚缺乏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的系统研究,我们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公共外交理论为支撑,进一步推进孟中印缅人文交流事业,以下是关于推进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优化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研究的指导思想:积极促进孟中印缅人文交流,让其融入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战略,这是积极推进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的核心指导思想。
第二,明确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梳理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的历史,准确把握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推进孟中印缅人文交流面临的主要障碍;其次,研究孟中印缅人文交流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再次,研究印、孟、缅三国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找到确实可行的路径和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空间,丰富合作内容(例如,轮流承办科技年、文化交流年、宗教交流年、青年友谊年、语言年、智库交流以及孟中印缅教育互联互通项目等)。
第三,明晰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研究的重点:孟中印缅人文交流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关系,将是重点突破的理论问题;由于孟中印缅四国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异,因此,突破各国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孟中印缅人文交流合作机制、服务体系和成果评估机制是研究重点之一,因为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工作正常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主要立足点在于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并不涉及政治和国家安全等敏感领域,然而部分大国实施的力图主导地区事务的战略举措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外部大国制约因素对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的影响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之一。
第四,拓展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研究的方法:采取总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即分别研究中国――印度、中国――孟加拉、中国――缅甸的人文交流情况,然后把孟中印缅四国人文交流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研究“一带一路”和公共外交理论内涵,奠定理论基础;收集我国关于发展对外人文交流事业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经验报告,整合“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拓宽视野并且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公共外交等学科知识,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实地调查法、文献法、多学科交叉等方法展开研究;深入挖掘四国人文交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为发展孟中印缅人文交流事业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军.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优势及定位[J].经济纵横,2014(11):93-96.
[2] [3] [4]蒋希蘅,程国强.“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J].西部大开发,2014(10):98-101.
[5]王静,孙喜勤.中外学者谈中国-南亚合作[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3):94-101.
[6]吴思科.“一带一路”,中国外交的新思路[N].光明日报,2014-6-7(9).
[7]杨毅.软实力视角下中国人文交流机制的构建[J].理论与改革,2012(4):110-113.
[8]许利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路径与机制[J].新视野,2014(5):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