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泥石流数量化评判治理稳定性验算
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horse in fushun circle after ditch engineering geology condition, in the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material sources an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based on three aspects, from the inner and outer two big factors analysis reasons of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ebris flow analysised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judgement the debris flow gully degree susceptibility in susceptibility to belong to. On this basi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uggestions to set GuFang intercep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exterior wall area in house set drainage channel,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be caused serious three household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ve. In additi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stability checking.
Keywords: mudslides quantification evaluation management stability checking
0 前言
2005年8月13日大雨,抚顺县马圈子乡后沟曾发生泥石流灾害,冲毁居民两间房屋,另有泥石混合物从一居民住宅屋内穿过。目前沟谷中仍分布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若遇久雨或大暴雨可能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威胁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该泥石流沟是每年汛期县乡政府主要监测对象之一。
1工程地质条件
1. 1 地形地貌
工作区位于低山丘陵区,山脊呈西南向展布。形成区最高海拔412m,位于小山脊前缘,堆积区最低海拔338m,相对高差74m。山体自然坡度18~32°之间。区内山体大部分第四系残坡积覆盖,植被发育,高大乔木及草灌木丛生。
1. 2 地层岩性
工作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和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地层,两地层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坡洪积形成,覆盖层厚度3m,主要为褐黄色或棕黄色粘性土混沙碎石,砂砾粒径5~10cm,碎石含量为50~70%,成分以强风化花岗岩岩屑为主,磨圆度差,多呈棱角状,结构松散,受强降雨冲刷易水土流失。太古界混合花岗岩为肉红色,强风化,块状结构,坚硬岩,节理裂隙发育。
1. 3 地质构造
工作区位于下辽河断陷盆地与辽东隆起带交接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区域断裂构造主要为呈北东向展布的寒岭――偏岭岩石圈断裂带,向南过渡到太子河复向斜。
1. 4 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2 泥石流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2.1 泥石流发育特征
抚顺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为典型的沟谷泥石流,沟后缘形成区为V型山谷,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为2~3.5m,形成区中部有多处滑坡,形成了马刀林现象,主要组成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强风化花岗岩岩屑,这构成了泥石流的主要固体物源。
2.2 成因分析
泥石流的形成主要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地质环境条件是主要内在因素,雨水条件则是主要外在因素。泥石流的产生及规模的大小都与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2.2.1 地形地貌条件
(1)沟谷形态:沟谷断面呈V型,平均宽度40m左右,主沟两侧支沟发育。
(2)沟谷弯曲程度: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沟主沟有多处明显弯曲,受泥石流下冲和侧蚀作用,明显弯曲处凹侧松散层侵蚀强烈,造成马刀林现象。
(3)沟床纵坡降:泥石流邻近山脊海拔高度最高518.3m,山脊位于泥石流沟的后缘位置,沟口与山脊的相对高差174.3m,沟床纵坡降17°,该处地形高差和纵坡降有利于松散固体物质的堆积和泥石流的搬运。
(4)坡面坡度:泥石流形成区滑坡原始地形坡度均在25~35°左右,有利于松散物源的堆积和泥石流的形成。
2.2.2 固体物质来源
泥石流固体物源有两个:一是形成区和流通区沟谷两侧的松散堆积层;二是形成区的两处滑坡体。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固体松散物质主要为低山丘陵区第四系覆盖层,其岩性为混粒砂夹杂少量粘性土,覆盖于肉红色强风化花岗岩之上,土体结构松散,与下伏岩体的粘聚力、胶结力差,易受水流冲刷。
2.2.3 水动力条件
泥石流沟汇水面积共0.26km2。由于泥石流陡坡地形(10°~30°)所占比例较大,且主要分布于沟谷后缘,沟内汇流快,坡面流量大。
3 泥石流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判及危险性分级
3.1 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判
由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及现场情况对泥石流各影响因素进行逐一调查、判定打分,如表1所示:
表1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判表
序号 影响因素 分项得分 总分
1 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的)的严重程度 16 97
2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 12
3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 11
4 河沟纵坡(度,‰) 12
5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5
6 流域植被覆盖率(%) 5
7 河沟近期一次变幅(m) 4
8 岩性影响 4
9 沿沟松散物贮量(104m3/km2) 6
10 沟岸山坡坡度(度,‰) 5
11 产沙区沟槽断面 5
12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 3
13 流域面积 5
14 流域相对高差 2
15 河沟堵塞程度 2
综合判定:抚顺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沟易发程度97分,中易发。
3.2 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
受强降雨影响,2005年8月13日,该处泥石流发生突然,历时短暂,惯性大,运动路径基本呈直进型。据现场勘查,形成区滑坡物质被输运,最远搬运距离350m左右,搬运过程中将沟两侧松散土层侵蚀,连同两侧植被、碎石、块石一起运走。搬运能力和破坏能力较大,块石直径最大0.8m左右。
根据危险区定义,泥石流主要威胁到房屋道路等,估算为18户居民及乡政府,共120人,房屋25间及乡政府三层小楼,道路200m。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30万元。
泥石流潜在危险程度根据威胁人数或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
表2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
潜在危险性等级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直接威胁人数/人 >1000 500~1000 100~500 <100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10000 10000~5000 5000~1000 <1000
潜在危险性等级的两项指标不在一个次级时,按从高原则确定灾度等级。
综合判定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属中型。
4 治理工程设计
4.1 治理方案
根据马圈子乡后沟工程地质条件及泥石流灾害特点,治理工程建议采取流通区设置谷坊拦截和在堆积区利用民房外墙设置排水沟疏导。同时对受危害严重的三户居民实施搬迁。
4.2 谷坊设置
设置谷坊横断面为梯形,迎水面采用坡度1:0.5的缓倾面,背水面坡度采用1:0.1的陡倾面,目的是利用上游淤积物重量以增加坝体的稳定性,减轻过流对坝体下游面的冲刷及磨蚀。坝顶宽2m,高4m,坝底宽4.4m,坝身设置泄水孔,间距1m。
谷坊的设计必须满足结构稳定性要求,结构稳定性包括抗滑稳定性和抗倾覆稳定性以及自身的内力验算三个方面。
(1)抗滑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砌体与基础之间的摩擦系数, 坝体自重, 泥石流重, 基底扬压力, 水压力, 淤积物侧压力。
(2)抗倾覆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重力力矩, 泥石流重力矩, 泥石流和水压力力矩, 基底扬压力力矩。
(3)垂直正应力校核:要求最小正应力不出现负值;最大正应力小于地基允许承载力。
谷坊剖面稳定性计算如表3所示:
表3谷坊剖面稳定性计算表
荷载组合情况 计算值
受力情况 坝体自重 (kN) 475.2
泥石流重 (kN) 256
泥石流压力 (kN) 96.64
水压力 (kN) 80
基底扬压力 (kN) 26.4
力矩 重力力矩 (kN•m) 855.36
泥石流重力矩 (kN•m) 955.7
泥石流和水压力力矩 (kN•m) 588.8
基底扬压力力矩 (kN•m) 77.44
稳定性 抗滑稳定性系数 Kc 2.39
抗倾覆稳定性系数 Ky 2.72
坝体应力值 最大正应力(KPa) 285.12
最小正应力(KPa) 35.24
综上可得,谷坊稳定性验算符合要求。
4.3 排水沟设置
地表汇水流量计算公式:
式中: ―设计频率地表水汇流量(m3/s); ―径流系数; ―设计降雨强度(mm/h); ―汇水面积(km2); ―流域汇流时间(h); ―降雨强度衰减系数。
排水沟断面面积验算按明渠均匀流计算公式计算:
式中:过水断面积 ;湿周 ;水力半径
谢才系数 。
设计排水沟断面采用倒梯形,上部宽度2m,下底宽度0.6m,排水沟设计高度1.5m,断面面积1.95m2,满足设计流量要求。
4.4 搬迁
建议对谷坊下游距离最近的两户居民和泥石流流通区内的一户居民进行搬迁。
5 结论
1.抚顺县马圈子乡后沟泥石流为一种山区沟谷型稀性泥流。从泥石流固体松散物质堆积储量和泥石流灾害危害性等级划分分析,该泥石流属于中型。通过本次数量化评判法预测表明:该沟谷易发程度属于中易发,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可能威胁马圈子乡后沟沟口18户居民及马圈子乡政府,共120人330万元生命财产安全。
2.根据马圈子乡后沟工程地质条件及泥石流灾害特点,治理工程建议采取流通区设置谷坊拦截和在堆积区利用民房外墙设置排水沟疏导,同时对受危害严重的三户居民实施搬迁。
3.对设置的谷坊进行抗滑稳定性验算、抗倾稳定性验算和自身内力验算,均符合稳定性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继康,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3.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4.辛彬,苏志满,徐林荣,枝柳线卓福隧道泥石流成灾特点及减灾对策,铁道建筑,2011.10
5.吴斌,徐建杰,雅沪高速公路舍克罗沟泥石流特征研究及其治理实践,公路交通科技,2011.8
6.何晓英,陈洪凯,刘虎队,昆明~嵩明高速公路后窗子坡面泥石流形成机制试验研究,公路,2011.7
【关键字】地质灾害,工程,设计,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具有一定的实在性,具有自身的防治战略以及相应的勘查内容和评价办法。在地质灾害工程中,实施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工程的性质、地点、规模、方式以及终结的时间都是取决于具体发生的灾害。了解了地质体的设计与治理将能够使地质灾害工程正常进行。
一、地质灾害工程的设计
地质灾害工程中设计很重要,要深入的了解自然结构,研究它的成因机理以及灾害发生的条件。在一些重大的地质灾害工程中,要求立足于实际问题中,用成熟的理论将问题解决。认真探索新理论和新工艺,在全面分析地质灾害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发生的全程模式。
(一)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进行概念设计,这样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一步完善整体设计。因此建立一种源于成因机制分析的地质灾害工程的概念设计体制,在设计中应该完全适应地质体的自然态势,对自然结构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增强自然的稳定性,不能将其随意的进行改造,应尽量的适应自然地质的具体环境和特征。对于一些重大地质灾害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将设计和工艺优化,按照设计人员的具体施工工序进行。施工时要做好工程治理的有效性,控制灾害体,保护好对象。在开工之后,要综合的听取建设,监理和施工方面的意见,将原设计进一步优化,整体提高工程的质量。
(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总体设计
根据地质保护对象的工程等级确定工程的设计标准,结合设计的技术规程、规定等技术文件,制定出有效控制灾害工程治理的设计思路。在施工过程中,比如挖基坑、边坡等施工时,作出施工安全的检测设计;对主体工程进行工程效果作出检测设计。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分项设计
根据地质灾害体,列出本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如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及施工的质量要求。对于主体受力的桩、锚等进行质量检测,列出具体的检测标准、方法和数量;针对辅助工程设计的堆渣场挡土墙等作出分项设计并纳入预算中。
(三)地质灾害施工设计介绍
地质灾害防治的设计作业中存在很多设计步骤。比如现场的设计,反馈设计,分析设计,监理设计,代偿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下面分别对这些设计进行介绍(1)初始的反馈设计。在进行地质勘查和研究之后,才能够进行现场设计。其中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判断,拟定初始的方案,主要包括对方式的选择,施工的具体方式和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于设计的各个层次中。(2)计算机分析设计。在初始反馈设计的基础上,下一步该进行计算机分析设计了,这种设计能够有效的将初始反馈的资料量化,提供出更为准确的工程施工方案。此种设计有一定的缺点,由于计算精度有一定的限制以及设计对象的不确定,计算的结果会出现定性使用的现状。(3)系统设计。对于地质灾害工程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够更广泛的把握实质性的问题,防止在原则上的失误。(4)代偿设计。要求施工人员针对关键地段施工时,添加的一项施工措施,可以加强安全储备,增加对地段施工中的安全系数。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代偿设计在指导施工中的程序、强度和步骤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中地质体变形,减少灾害。(5)二次反馈设计。主要进行工程开挖和造孔的施工中,能够检测到之前未能够想到的一些意外状况,根据相应的反馈设计,能够更精细的对整体进行设计。(6)可靠性设计。地质灾害工程相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中,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主要的不确定来自防治对象自身存在的设计参数有较强的离散性。因此,计算模型也和实际的工程中有一定的不同,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就是在对各种参数进行综合考虑之下,选定可靠度或可靠指标当作设计准则。这样就可以在各方面都稳定的状态下计算出失效概率,判断工程的可靠性。(7)计算机辅助设计。这种设计的操作性非常强,对设计工程师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工程作业的效率。虽然说设计的各种观念有所重复,但是这些总是在不断的优化。
二、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等都属于地质灾害。其连续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尽量排除在地质灾害工程中的一些干扰因素,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理工程,在治理时,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专业性强,要按照治理工程相关行业的设计规范进行治理。依据所治理的地质灾害特征、环境,拟定防治的工程方案,不同的地质灾害有不同的防治工程类别。如:对滑坡的治理,常用的工程治理措施有支挡、加固和排水;对泥石流的治理采取拦截、疏导和保护等措施;不同的工程类别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优选的治理方案。一般的治理工程方案选择单一的工程类型或者结构工程类型,还有的选择不同种工程类型进行,总之根据防治效果选择不同的防治类型。此外,还要想到工程的累积效果,保证维护后的长期使用;还要根据特殊的地质灾害设计专门的工程施工。根据地质灾害的工程位置使防治的强度要达到防治的目标要求。
三、结束语
经过深入的调查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过半的因素是人为的。所以要减轻灾害的发生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相关的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并建立相关的国家财政的投入。对于灾害防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使得地质灾害工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向红;闫媛;;荥阳宋沟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防护措施[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2] 巨能攀;向喜琼;黄润秋;;滑坡治理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 改进策略
一、输变电工程的主要特点
输变电工程由输电线路及变电站组成,降压变电站、升压变电站和输电线共同完成输电功能,输变电工程是把电源的电力输送至需要电能或消费电能的各个地区或是传送相邻电网的电力,构成相互连接的统一电网,并保持电网间供应和需求相平衡。建设输变电工程主要有建设变电站和架设输电线路两部分内容。输电线路多数都是呈线状分布,主要靠铁塔支撑,各线路形成相互独立的电力线路走廊,尽管铁塔占地很小,但铁塔数量多、线路长,所以,输变电工程和普通建设项目不同,它跨越的地区较多,影响区域范围“面窄线长”。输变电工程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主要表现为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对其周围产生的电磁环境及噪声的影响,同时,变电站和塔基占用地使土地利用和功能发生改变,破坏原地植被、砍伐林木等。
二、输变电工程施工期间和运营时期的环境影响
(一)输变电工程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
输变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有输变电站施工区域的固体废弃物影响、周围生态环境影响、施工扬尘影响、污水排放影响和声环境影响等。
(二)输变电工程运营期间的环境影响
变电站运营时期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分为电磁环境影响、声环境影响、地表水环境影响和固体废弃物影响。其中电磁环境影响又分交流工程运行中产生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直流线路工程运行中产生的合成电场;换流站工程运行中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合成电场。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常分布在配电装置及母线周围,噪声主要来源于电抗器、变压器及室内外各种配电装置所发出的电磁噪声,无线电干扰是通过空间垂直导线方向和顺着导向方向向变电站外面发出干扰源。输电线路在运行时会产生工频磁场、工频电场和无线电干扰,据有关调查显示,运行变电站附近的工频电磁场强度比推荐标准值小,工频电场容易受电源等级、导线高度计架设防水等因素影响。送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电磁脉冲,并向空间辐射电磁波,电磁波顺着电线横向方向传播,致使附近的一些无线电设备正常接收信号,严重时这些无线电设备会不能正常工作。
三、防治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的策略
(一)防治输变电工程施工期间环境影响的策略
要预防和治理输变电工程施工期间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需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合理选择变电站建设地址、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施工噪声。变电站的建设地址要符合地区规划用地指标,选择变电站及输电线路时需要确保其生态安全,不能把它们设计在生态环境不稳定区域或自然灾害较危险区域,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及风景名胜等重点保护目标,线路铺设要远离重要的通信线路、重要军事设施设备,没有重要的景观影响,能够让人们接受;为降低土地资源占用率,输变电工程要尽可能的运用同塔双回线路架设方式,减少变电线的走廊面积和土地利用面积。如果线路要布置在丘陵地区或是山区,要运用全方位的高低腿铁塔,进而有效减少占地,如果铺现地区交通不便利,运用气球、飞艇等方法放线,减少植被的被砍伐量,有效保护输变电工程经过地区生态环境;在建设工程过程中严格控制扰动区域面积,合理制定施工工期,尽量避开夏季施工,在设计塔基位置时,要防止在地势不稳定或是坡度较大地区施工,为防止泥石流或塌方破坏塔基,在塔基附近建立护墙与护坡,尽可能的运用挖孔桩方式,减少对原有土壤结构的破坏,在工程施工完成后运用一些绿化措施,构建较为完善的防止水土流失体系,严格控制建设时期发生水土流失;在施工过程中选择噪声较低的施工机械,有效降低机械运行噪声。
(二)防治输变电工程运营期间环境影响的策略
输变电工程运营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从三方面展开,分别是:增加净空高度、运用先进环保技术、合理划定控制区域。根据设计规范可知,220kV 以下的输电线路允许跨过民房,其输电线路的净空高度应高于 6米,这种规定仅仅是考虑线路安全运行,并没有全面考虑环保问题,所以,在布设220kV输电线时要增大导线和房屋间的距离,同塔双回式的电线路架设运用逆相排序,进而降低地面工频电场强度;施工单位要形成环保理念,积极引入先进环保技术、材料及工艺,进而减轻输变电工程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四、结束语
在建设输变电工程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变电站的建设地址、输送电线路的规划和有关环境保护工作。为了减少临近变电站或高压输电线路的居民心理恐慌,最大限度的降低相关的电磁环境影响,建议建设变电站的时候尽量采用国内领先的 GIS 设备方案;变电站进出线方向尽量避开居民密集区,在变电站的中间处布置主变压器,站址四周进行绿化;输电线路充分听取沿线各级政府建设、规划、林业、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及居民的意见,尽可能避开规划区,并满足 GB 50545―2010 《110~750 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相关要求。总之,输变电工程的施工单位要全面树立环保理念,在实施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有效监控,积极构建环境保护体系,提升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庆元县;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庆元县是中国生态环境的第一县、中国廊桥的第一乡、中国香菇的第一城(全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但庆元县发展的现况严重受到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影响,因此,本文很有必要去探讨庆元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去发现其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再采取先关的措施去规划好庆元县的生态环境。
一、庆元县的河流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庆元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丰沛的雨水,年降水量大,但雨水的时间分布不均,降水集中于梅雨期和台风期,每年4至6月份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50%,在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局地洪水问题和泥石流灾害极易出现。另外,庆元县的河流属山溪性河流,因此,流域地形多以山地为主,源短流急,暴雨后一般2-5小时即出现洪峰,峰值高,冲击力大,堤防极易被毁坏,危及农田、房屋。
目前,庆元县的中小河流防洪设施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不足的防洪工程措施,中、下游未建较高标准的防洪堤,且河道淤积严重,水位被抬高,大部分河道行洪能力达不到5年一遇。二是人类活动造成山林植被破坏,蓄水能力下降,自然调节能力相应降低,山洪灾害防治难度大;三是河道两岸村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使水质逐年下降;四是工程性的占用水域和河道现象严重,执法难度大,严重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
针对庆元县的河流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的一些现况,本文主要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入手,探讨如何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管理,规划好中小河流治理。
二、如何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管理
1. 工程建设管理要注重工作的前期与设计
1) 工程建设管理先行规划,提前谋划治理项目。同步发展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服务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全县水利项目进行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中小河流治理。谋划治理项目主要围绕六大方面内容,包括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保障、民生水利、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渔业发展等。工程设计方案按照“宽处不缩窄、窄处要拓宽”的原则,从流域的角度出发,结合上下游、左右岸的防洪利益,实地测量、地质勘查,堤线位置要科学划定,把准备工作做细、做实,保护好河道的自然生态。
2)要求前期的工作与设计的深度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包括要符合《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7号)的文件要求等。对于一些基本性要求,设计文件必须满足,包括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技术规程、标准和合同的要求。设计依据的基本资料,其要求资料的完整、准确、可靠,充分、可靠的设计论证及计算成果。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相应设计阶段有关规定要求等。设计质量必须满足工程质量、安全需要并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要保证设计质量和设计深度,这样可以避免工程实施中发生重大设计变更,或者因施工完毕,工程投用后质量问题的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及存在设计缺陷等问题,会造成项目建设管理中经常出现重大设计变更和概算调整,给建设管理增添额外的工作量,同时也影响工期。
3)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设计单位的现场服务应满足其的需求。设计单位的现场服务,包括按合同规定及时提供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随时掌握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情况。此外,根据现场的情况去优化设计方案,把施工中存在的设计问题解决掉。设计方案的前期管理可能存在一种情况,有些工程设计人员可能只是根据经验去设计,没有现场勘测,甚至不了解现场施工的情况,工程建设管理的需求也就难以得到满足,必须扭转这种情况,
2. 需要严格的规范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
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度。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是项目法人,项目法人负总责对象不仅只是涉及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资金管理和生产安全等问题,还需要对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法人可在研发批复后、正式开工之前适时组建。项目法人组建要进行规范,项目法人地位及职责、其他组成人员的责任与分工需要明确及表明。另外,要合理配备项目法人内设机构和人员结构,要完善制度,要完备预案,要到位的履职等。
2.1招投标工作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行业跨度大特点,国务院针对招投标工作的现况,确定了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分工协作的行政监督体制,用于规范招投标工作,发挥各部门行业管理优势。
2.2招标投标备案制度的强化,全面落实招标投标书面报告制度、招标结果公示制度、邀请招标批准制度。
2.3监理工程师应当充分发挥监理职能,提高招标的监理成效,确定中标人是否存在转包现象,避免“转包”的情况出现。
3.建设与管理双管齐下,切实发挥工程的效益
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包括专户的管理,专款专用等等的规范;严格落实工程建设的 “四制”要求,质量监督的加强,可保证工程的质量。对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可以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切实做好核算、资金、税务,培训等各方面基础业务,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新技术。
4. 部门协调,合力推进工程建设
建立县的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可结合县的重点项目建设要求,工程的顺利实施可进一步借此提升。同时,及时沟通和联系水利、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以及乡镇,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合力去破解工程政策性处理难题,推进工程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责任制和项目进度旬报制度的建立要求水利局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科室专门抓的层层推进机制,保障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5. 规范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管理的具体做法
(1)设立项目管理部
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施工现场建立相适应的项目管理部,包括配备项目部人员、规章制度的制定等。
(2)“三大”控制的管理
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包括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一线工人的管理、组织施工,努力抓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有效的管理施工资料等。
6. 严格实行建设监理制
(1) 要明确监理的任务
总监要负总责。满足监理人员配备的需求,完善的工作和管理制度一定要制定好,主要任务和控制最终目标需在文案中明确。总的要求包括得当的控制方法等,才可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 到位监理的监理工作
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规划才有意义,要详细化监理的要点,设计要交底,图纸要签发好,一定要合理划分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站监理包括主体工程、隐蔽工程、主要部位、关键工序等管理。
7.结束语
通过庆元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我们了解到了庆元县的中小河流治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系列的措施实施,这样不仅可以美化该县的水景观,还可以为该县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服务,不断提升城市防洪能力,保障了水资源、保护和修复了水生态。此外,重建后的堤防大大的提高了该区域的防洪标准,更好的保护了该区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富强.曲靖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问题[J].《城市建设》,2010年7期.
[2]蒋建荣.水利建设管理中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12期.
关键词:道路排水;地下水;地表水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交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公路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同时,对于道路排水设计越来越重视,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公路排水工程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建国初期及其后20年,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建成的公路技术等级低,使用品质差,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排水设施,公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进入20世纪80年代,公路排水问题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在该时期出版的路基路面设计手册中,对公路排水设计进行了一些分析与计算,提出了路基路面排水设计的要求与规定;在施工手册中,对路基路面的排水施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阐明了各项排水设施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这些手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指导公路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工具,在公路设计与施工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养护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排水工程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高度。1998年我国制定并了《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它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排水设施的设计要领,而且在路基路面排水的基础上,增加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及公路构造物及下穿道路排水的内容,使公路排水工程更趋完善和合理。这里笔者就水对道路的作用及危害、道路排水的目的和要求、道路排水设计的前景进行详述。
1水对道路的作用及危害
路基和路面结构外露在地表,直接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水是道路上常见的自然物质,由于它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道路的湿度从而会影响到道路的使用质量与行车安全,主要体现在地面水对地表的侵蚀与地下水对地基的破坏。
(1)雨雪形成的大气降水轻微会导致地面积水影响正常交通,严重会造成地面的重病害——可以直接冲毁路肩、边坡和路基;渗入路基内部的水会使土基湿软从而引起路基冻胀、翻浆或边坡塌方、泥石流,甚至整个路基沿倾斜基底滑动;进入结构层内的水分可浸湿无机结合料处治的粒料层,导致基层强度下降,使沥青面层出现剥落和松散;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接缝多,从接缝中渗入的水分聚集在路面结构中,在重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很大的动水压力,导致接缝附近的细颗粒集料软化,形成唧泥,产生错台、断裂等病害。
(2)海、河、湖、水渠及水库水会影响离这些水源较近的道路的使用,长时间作用就会造成临近道路路面的严重积水,降低路面材料的强度,形成各种各样影响交通的病害;如果地上排水不充分会使水流进入封闭性不好的道路内部形成松软土层,造成路基沉陷;遇到易发洪水季节甚至会冲毁路基及周边的附属工程构造物。
(3)位于地下上层相对不透水层一带的滞水,会软化路基,使路基潮湿,降低路基的强度。
(4)在地面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含水层的潜水,距地面较近,在重力作用下可沿土层以薄膜形式从含水量高的位置向含水量低的地方流动,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冻结中心周围流动,会形成水分集中,造成路基局部损坏,影响路基的整体强度和水温稳定性,重者会引起冻胀、翻浆或边坡滑坍,甚至整个路基沿倾斜基底滑动,水还可能造成掺有膨胀土的路基工程毁灭性的破坏。
(5)在地面以下任何两个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层间地下水,当水源高于地面时,可以通过岩层裂缝冒出地面而成泉水,上升到路基,导致路基湿软,强度降低,重者也会引起路基的整体破坏。
总之,路基、路面的强度与稳定性同水的关系十分密切。路基、路面的病害有多种,形成病害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水的作用是主要因素,无不都与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浸湿和冲刷破坏有关。水的作用加剧了路基路面结构的损坏,加快了路面使用性能的变坏,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据新闻网上有关报道:“近几年由于我国连续发生了几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公路水毁损失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91年-1998年间,公路水毁损失达2000多亿元,某些省份平均每年水毁损失都达亿元。”这固然有洪水凶猛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但公路本身抗灾能力差,排水设施不齐全,排水系统不配套也是造成水毁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充分认识水对公路的破坏性,认真做好公路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养护已是一项十分严峻而紧迫的任务。
2道路排水的目的和要求
(1)道路排水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考虑道路等级、地形、地质、气候、年降雨量、地下水等条件,考虑不同的水源,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使路基、路面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把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水排到路基范围以外适当的地点,并防止地面水漫流、滞积或下渗,对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地下水,则应予以隔断、疏干、降低,并引到路基范围以外适当的地点,将土基湿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保持路基常年处于干燥状态,确保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的影响。还必须将路面排水和路基排水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将地上排水和地下排水结合考虑,将临时性排水设施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结合考虑,将道路排水与农田灌溉、周围环境保护综合考虑,将道路排水工程与防护加固工程综合考虑。
一般把道路排水分为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路界地面排水包括路面(含路肩、中央分隔带)排水、路基边坡排水、沟渠排水等。地下排水包括路基地下排水、中央分隔带地下排水和纵向填、挖方交界处地下排水等。
(2)道路排水设施施工的目的。首先应校核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备和妥善,必要时予以补充或修改,应重视排水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此外,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施工现场的临时性排水措施,保证路基土石方及附属结构在正常条件下进行施工作业,消除路基基底和土体内与水有关的隐患,保证路基工程质量。
(3)道路排水设施养护的目的。应该对排水设施进行日常性、经常性、季节性的养护,若发现有排水不畅,淤积,堵塞现象,一定要及时对排水设施予以补充或修改,保持排水设施的正常使用,水流畅通,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路基排水条件。
(4)道路排水设计的要求。①排水设计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因势利导、综合整治、讲究实效、注意经济,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一般情况下,地面和地下设置的排水沟渠宜短不宜长,以使水流不致过于汇集,做到及时疏散、就近分流。②各种路基排水沟渠的设置,应注意与农田水利相配合,必要时要适当增设涵管或加大涵管孔径,以防农业用水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并做到路基排水有利于农田灌溉。路基边沟一般不用作农田灌溉渠道,两者必须合并使用时,边沟的断面应加大,以防止水流危害路基。③设计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查明水源与地质条件,重点路段要进行排水系统的全面规划,考虑路基排水与桥涵布置相配合、地面排水与地下排水相配合、各种排水沟渠的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相配合,做到综合整治,分期修建。对于排水困难和地质不良的路段,还应和路基防护与加固工程相配合,并进行特殊设计。④路基排水要注意防止附近山坡的水土流失,尽量不破坏天然水系,不轻易合并自然沟溪和改变水流性质,尽量选择有利地质条件布设人工沟渠,减少排水沟渠的防护与加固工程。对于重点路段的重要排水设施,以及土质松软和纵坡较陡地段的排水沟渠,应进行必要的防护与加固。⑤路基排水要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和道路等级等具体情况,注意就地取材,以防为主,既要稳固适用,又必须讲究经济效益。⑥为了减少水对路面的破坏作用,应尽量阻止水进入路面结构,并提供良好的排水设施,以便迅速排除路面结构内的水,亦可修筑具有能够承载荷载和雨水共同作用的路面结构。
3道路排水设计的前景
(1)根据道路上水源的多样化即水源的性质、方位、对道路的影响的不同,导致了我们要扩大道路排水设计的范围,由地表到地下,由地面边缘到地面中心,由地面交界线到道路交叉线上,由跨越沟渠的道路到横穿海、河、湖的桥梁,由道路排水到农田灌溉、废水排放、城市用水排水,环境保护、防治水土流失都要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达到多渠道、多方位排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