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特征”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并且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判定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和研究平移、三角形内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以及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的基础,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通常,平行线的基础学习在小学阶段已经开始,因此,学生对其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只是还不够深入。在学习“平行线的特征”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够利用其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接下来的平行线特征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
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借助图形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初步掌握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合情说理和直观与简单说理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感受到推理说明的必要性与作用。同时,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多次合作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与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积累了相当多的合作学习经验。
三、教学目标
从整体上看,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平行线的特征,能利用其特征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比较、联想、分析、归纳、概括的全过程。通过对平行线的特征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及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欲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平行线特征的探索及应用。教学难点是平行线特征的探究和平行线的判定与特征的区分以及综合应用。
五、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课堂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精神。
六、教法和学法
为了避免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带来的不良后果,教师要注意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选用引导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注意引导。俗话说:“老师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因此,学生要主动动手画图、测量、对比,主动动脑猜想、讨论、分析、思考,在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七、教学设备和教辅用具
在数学教学前,必要的工具准备是必须的,比如,多媒体、相关课件、三角尺、量角器、剪刀以及其他纸质模型等。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提问导入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授知识前,设置一个导入性的问题。譬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时可能说出以下答案: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果学生不能完整地回答,教师应当做一些适当的补充。
(2)深入再问
这是导入问题后的第二个步骤,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再一次提出问题。接下来,可以结合图形提问,例如,“如图1是在三星堆考古工作中发掘出的一个残缺玉片,工作人员复原后发现其形状是梯形(如图2),并且已经量得∠A=115°,∠D=100°。你能不能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出本课堂的内容,即平行线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行线的判定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新课程,一是温故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数形结合,探究特征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让学生实践操作。比如,让学生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注: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接着教师可以提出研究性问题一:请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紧接着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将图中的任意一对同位角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
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最后,再提出研究性问题三: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并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展示平行线的特征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本课堂的重点内容,所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操作和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测量、剪拼、猜想、讨论、归纳概括出平行线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当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以后探究更多更复杂的图形性质打好基础,积累经验。
3.合作探究,归纳结论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
说理。
如图3,因为a∥b(已知)
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1=∠3(对顶角相等)
所以∠2=∠3(等量代换)
又因为∠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
平行线的特征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
等。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的特征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
学生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会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在说理和归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辨析关系,加深理解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五: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特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填写下表―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证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填写,让学生从结构特征上明晰平行线的判定和特征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结论的理解,明确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如何选择运用判定和特征。
5.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为了深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应当举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讲解。
例1.如图4,已知AD∥BC,AB∥DC,∠1=100°,求∠2,∠3的度数。
例2.如图5,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设计意图:例1是特征的直接应用,例2是判定与特征的综合应用,题目的难度都不大,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和推理论证过程,感悟推理的依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养成合情推理的习惯。例2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分析、自主提高,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特征来解决问题。
6.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课后教师应当布置一些练习题目,比如,1.解答本课堂前面提出的“残缺玉片”问题;2.课本随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练习题的方式,既巩固了新知,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阔性,还能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做好评讲纠正工作。
7.梳理反思,感悟收获
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性的提问,如:谈谈本课堂你的收获?
(1)学生总结:a.平行线的特征;b.平行线的判定与特征的
异同。
(2)教师补充总结:a.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b.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c.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特征表述);d.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特征2和3的说理过程及例题的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回顾,加强理解,形成知识体系,为运用打牢基础。
8.分层作业,培养能力
进行总结性发问后,教师还要布置适量的作业,并把作业分成必做题、选做题以及实习作业等,这就是检验学生是否将知识消化的措施。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去自行选择选做
题,减少不必要的作业负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之学有所用。
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汲取,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课堂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层层深入,最终得出了平行线的三个特征。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笔者的教学方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董彩君.初中数学“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孙雅琴.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耿岩.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D].扬州大学,2011.
[4]牟丽华.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5]张力琼.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6]尤如龙.从一次课堂上的教学案例来认识初中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6):80.
[7]聂芬.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