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与智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

第1篇: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

1.1研究价值被广泛认同

一个学科独立存在,首先要具备独立的学术与社会文化价值。中医文化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微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医学的学术繁荣。中医学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属性于一身,但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大多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对于中医学的文化研究则起步晚、成果少、影响力不大。中医文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中医研究的偏差,弥补现代中医研究的不足。从中观方面看,有利于总结中医学发展规律,为中医学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对中医文化内涵及发展规律的揭示,来传承传播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保存与发展中医学原创思维,为中医学术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与动力源泉。从宏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1.2学科内涵认识趋近

学科内涵是一个学科明确研究对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中医文化学是研究中医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关于中医文化的界定非常关键。由于对文化本身认识的多元性,给中医文化的界定带来了复杂性。目前的代表性观点有:“所谓中医文化,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中医作为科学技术本身,而是指这种科学技术特有的社会形式、文化氛围,也即中医学发展同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中医学中所体现的特有的文化特征”。这是从中医文化与中医科学技术区别角度来界定的。另外一种是广义文化上的界定,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还有一种是从文化的具体层面来界定,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几种界定尽管角度不同,但对于中医文化的研究对象却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医文化以中医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及中医学自身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器物文化。

1.3学术研究成果向综合集成

中医文化研究热首先是由传统文化热推动的,中医文化研究早期成果集中在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易学及儒学、道学、佛学的关系上。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关系,如刘长林的《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法》;关于易医关系,如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张其成的《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关于中西医文化比较,如何裕民的《差异•困惑与思考———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祝世讷的《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交融》;关于中医与儒学、中医与道学、中医与佛学方面的研究专著,如薛公忱主编的《儒道佛与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中医学史早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独立学科,从中医学术史过渡到中医文化史是中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也是中医文化学独立的一个重要基础。马伯英的《中国医学文化史》是中医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医哲学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医哲学史研究自然也成为中医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内容。程雅君的《中医哲学史》计划四卷本,目前已经出版二卷,是中医哲学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另外,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从中医文化源流、中西医文化比较、中医文化复兴三个方面对中医文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教育在高等中医院校中广泛开展,编写教材、构建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知识体系成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项工作任务。《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文化导读》等教材不断创新,有的列入国家规划教材,有的成为省市精品教材。从分化走向综合,是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的规律,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4学科队伍不断壮大

中医文化研究最初是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哲学工作者,从中国哲学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医学思维方式特征,或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探讨中医学方法论及其发展规律;二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医古文、中医史学是这一群体的先觉者,还有一些中医文献学专业工作者也加入到中医文化研究队伍中来,目前许多研究机构的中医文化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随着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满足中医文化教育、宣传与传播的需要,一些中医药管理工作者、中医临床专家、中医基础理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外国语教师也介入到中医文化研究与教学中来;同时越来越多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如哲学、语言学、传播学、教育学的研究生也开始关注中医文化,甚至将中医文化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

1.5学科建制基本成形

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研究机构也开始先后成立。南京中医药大学199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该中心更名为独立建制的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随后山东省、上海市、福建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等省市也先后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机构,其中有些研究机构已发展成为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的机构成为学校2011年协同创新中心,还有的中医文化研究团队成为校级或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99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正式成立,从此中医药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团体。2007年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联合中国哲学史及中医基础理论学者,积极开展中医哲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专业学术期刊是学科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医古文知识》《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中医学术期刊相应开设“中医文化”专栏,《中医杂志》的“学术探讨”栏目也积极发表中医文化研究成果。

199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这是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报中唯一的社会科学版学报。2006年原《医古文知识》更名为《中医药文化》并正式创刊,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专门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学术期刊。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多项中医文化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甚至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招标项目,有的还立项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标志着中医文化研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学科规划中将中医文化学作为了重点建设学科,包括安徽省、南京市、山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多家研究机构入选。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将中医文化学列入重点建设学科,标志着中医文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具有了合法性。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招生点,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招生点,专门培养中医文化研究高级人才。

2中医文化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医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已初步成型,但由于学科发展时间短,还存在学科界限模糊、研究内容过于分散、研究队伍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

2.1学科界限模糊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医文化学与中医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些内容的交叉渗透难以避免。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医文化学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多个学科去“争抢”研究,导致中医文化学科被淡化,甚至学科独立存在的必要性遭受质疑。因此,在保持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前提下,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重点,划定自己的学科界限非常必要。

2.2研究内容过于分散

在中医文化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内容分散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独立建制的学科,则需要将研究视野集中到解决中医文化学科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上来。另外,中医文化研究还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现有研究虽不乏精品,但低水平的所谓‘研究’却也占据了相当比例。这种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医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准,使其整体研究状况与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中医文化研究重点应从过去“回溯性”研究,转向到解决中医发展的现实问题中来。

2.3研究队伍有待提高

由于中医文化研究者来自众多学科领域,受学科视野限制,学者们往往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运用自己的学科方法开展研究,而缺乏文化整体视野的观照。目前中医文化研究主体,一是中医药学者,一是文史哲学者。中医药学者研究中医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部分研究者由于缺乏人文理论素养,不熟悉文化研究方法,导致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医学层面,而未能够深入到中医文化内核。而一些文史哲工作者长于文化研究方法,但缺少必要的中医学知识储备,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文化表层,未能切入中医内部。两个研究主体由于处在不同学科领域,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与理解,所以培养一批热爱中医文化事业、具备深厚中医文化功底的中医文化专职研究队伍刻不容缓。

2.4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中医文化研究时间不长,在没有统一的理论范式引导下,对中医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并没有取得统一认识,许多问题尚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提出,要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并将其提高到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并列并重地位。中医文化的作用在于引导,但由于学术内涵研究不足、实践研究不够,其在引领中医教育、医疗、科研、保健、产业与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尽理想。

3加强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学科内涵研究,厘清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是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尽管目前对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的认识趋同,但如何从中医文化本质、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分层界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界定既不能广泛无边,否则难以体现中医文化特色;也不可过于狭窄,否则难以起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作用。界定中医文化内涵,除了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系外,还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中医药学科的关系,厘清中医文化与中医文献、中医史、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的界限,在保持为其他学科提供文化背景、思想源泉与发展动力的前提下,保持和维护学科自身的特色与独立性。

3.2聚焦重大需求,解决中医文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医文化研究涉及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本学科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同时还需要解决中医药传承传播领域重大实践问题。在中医文化学科理论问题研究中,除了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外,还需要解决中医科学性、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医学思维方式等重大理论问题。中医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着力点应放在中医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上。

3.3加强中医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文化专门人才

第2篇: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第3篇: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

泉乐坊旁,七彩云南周年店庆的彩色拱门,伴着悠扬的音乐随风摇曳。这一次我们的到访不是为玉而来,而是为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著名的养生专家曲黎敏。抱着采访的初衷来到这里。却意外收获了一场别样的养生之道。

爽朗的笑声。风趣的谈话,拉进了我们访谈的距离。初见曲黎敏,给人一种快乐的感觉,因为在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一种温馨的笑容。应该说这次采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总会在谈话中制造出一种别样的幽默。

在大家相互自我介绍后,曲黎敏说:“今天你们想听什么,我就给你们讲什么……”,很朴实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聊天中,她总会制造出不同的笑点,不经意间把快乐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她说自己不注重打扮,从不减肥,但当摄影师给她拍照时,她却不乏幽默地告诉摄影师:“拍侧身吧,这样会把我拍瘦点。”

采访从开始到结束,她都谈笑风生,不经意间就把快乐传递给了所有在场的人。当我们问及她为什么总是这样快乐时,她告诉我们这就是养生的秘决:快乐就是最好的养生!

记者:自古以来,人们对美丽的玉石,上至帝王将相,下及民间百姓,都非常珍视,认为玉石是阴阳二气的精纯,对人体健康有着神奇的作用。在您看来,玉文化与养生文化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曲玉是矿石中比较高贵的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

在原始社会,有一种吃石头的风气。石头中有丰富的矿物质,气彪悍,可以少量摄取。但如果大量食用就会引起狂燥症,焦虑症。宋代时,有人喜欢食石中乳,因为它上万年才会长一点,是石之精华。而玉就是一种特殊的石头,从古到今,都有“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玉石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着一定的养生作用。

记者:那玉石对我们中国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曲:玉石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玉文化是一种很典型的中国文化,代表着中国人的性格。古人云君子须佩玉。玉有五德,即指玉的5个特性。第一,温和而中庸。第二就是表里如一的智慧。第三就是舒扬清脆的声音。第四就是致密而透明的组织。第五就是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人们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玉除了它独有的德性外,自古以来还有种德性那便是驱魔辟邪,护身挡灾的作用。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早已经成为具有灵性的神石,“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所以直到今天,中国人都以玉来护身,佑其后代。

记者: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有追求长生的愿望。现在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与保养,您认为人们应该如何养生?

曲:关于养生都不能说得太绝对。其实我所提倡的养生文化,并不是告诉大家吃什么药,或者吃什么保健品来防病治病这么简单。怎样养生都不如保持个好的心态重要。所以我提倡的养生文化就是要有大情怀。

现在社会让人浮躁的东西太多,可当你静下心来的时候,说不定就会对现在有一种新的感悟人应该保持一种阳光的心态,少生气,多说些赞美别人的话。别人高兴了,自已就会自然而然的高兴了。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抑郁7就是因为欲望太多,缺少天天向上的热情,其实都是私欲。可能年轻的时候体会不到这一点,等到再年长几年+生活的重心不再向别人索取感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凭自已的力量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你就会很快乐。所以,快乐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记者:您作为一位养生专家,也是一位公众人物,平时您有精力去刻意地实施一些养生之道吗?您和您的家人是怎样注重养生的?

曲我其实是个生活得很简单、很纯粹的人。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需要刻意去做。我觉得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吃好饭,睡好觉。知道上网不好,我就很少上网。除了在网上打理一下我的个人博客外,平时大部分时间我更喜欢阅读。看书能让自己心里很安静。

至于养生之道,其实我特别去遵循的真没什么。吃东西也很简单,一日三餐都要吃饱,不能饿着,多吃主食。可能也是跟性格有关,我不太喜欢吃复杂的东西,但一日三餐我都会按时吃。再一个就是心态一定要好,做自已想做的事,不要给自已太大的压力。病由心生,有许多人选择吃些保健食品,也就是所谓的食补或药补,不管怎么样的进补,都是浅层次的养生。与其研究怎么吃药,进补,不如先把心态放好,把坏毛病改掉。真正要讲养生,就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因为养生就是“我的养生我做主”。

第4篇: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

[关键词] 中医院;中医药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R197.4;R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10(a)-0072-05

Discussion on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TENG Ye ZHANG Zongm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Hospital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culture is also a moder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form and management facing the inevitable topic,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omote hospital development. However, TCM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nee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 support, also needs cultur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dapted to modern TCM hospital. Meanwhile, TCM hospital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ransforming TCM culture into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hospital culture is helpful to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cludes values, norms and environment three aspect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C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above.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uperficial, formal and lack of network in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cultivating good mental hospital, creating hospital culture br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to ease tension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improving the hospital network construction should be done,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hospit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CM.

[Key words] TCM hospital; TCM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随着我国医改过程的不断深化,医院文化已经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为医院管理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医院的管理者们也已经意识到,面对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必须重视塑造医院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医院整体素质,因此,确立符合医院科学发展的文化建设理念,将对医院的长远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期,源于企业文化的医院文化成为医院现代化管理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层的青睐,医院文化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对医院的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理论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全民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为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中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关于加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对中医院如何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做了较为具体的介绍,指导各级中医院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强调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切实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目前,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工作处在初步发展时期,虽然获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中医药文化建设实践中,仍然与公众需求存在着差距,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医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扩充中医文化专业队伍和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1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中医文化建设能够增强中医的社会影响力

中医院作为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满足大众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同时,更是民众认识和了解中医药的重要场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健康服务成为热门现象。社会上“中医养生会所”、“中医美容店”等私人个体店铺比比皆是,电视访谈节目中的养生专家们大谈中医养生之道,图书店内关于中医的书籍也非常畅销,可以说中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例如“张悟本事件”的非法行医、违法行医的现象对中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将中医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中医院作为中医的合法医疗机构,有义务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中医文化、树立中医良好形象的责任。通过加强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要把中医院打造成宣传和推广中医的重要平台,使得中医院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医文化特色,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中医服务中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医和中医文化,增强中医的社会影响力。

1.2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医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中医的发展变化也深受文化的影响。第一次对“中医药文化”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会议提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1]。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传播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特殊标志。《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中医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文思想,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2]。因此,中医药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3]。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加强中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中医药文化建设能够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中医院的快速发展,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中西医的结合逐渐成熟,中医院的“医院”功能得到了巩固,但有些中医院已经有名无实,“正宗”中医文化面临严重的传承缺失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医院相互之间的竞争早已从过去医疗技术和医院设施的“硬实力”竞争,转变为服务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软实力”竞争。如今中医院面临的新课题,是探索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学术特点和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医院管理模式。传统中医文化是中医院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4],加强中医文化建设能够改善中医院的社会形象,提升中医院的凝聚力,实现中医院的发展目标,对中医院的健康发展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中医院是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

中医院作为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满足大众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同时,更是民众认识和了解中医药的重要场所。因此,中医院要塑造成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院要充分体现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全面加强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中医药服务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首先,医院要在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体现出中医药文化元素,通过外在形式突出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优化患者看病就医的环境,也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其次,医院要在医院的价值理念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思想,依靠思想制度强调中医药文化的作用,扩大中医药文化在患者和社会中的影响力,同时增强医院职工从事中医的自信心,也可以对医务人员行医活动起到约束作用。

3 中医院文化建设现状

3.1 中医院文化建设内容

3.1.1 物质文化建设 医院物质文化建设是医院文化的外化,它以有特色的、人性化的医院建筑,完善的工作条件和文化生活设施,优雅温馨的就医环境为标志,是一个医院有别于其他医院的个性化展示。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难以估计的无形资产,客观反映医院的物质基础、医技水平和医患关系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医院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好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塑造更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

3.1.2 行为文化建设 医院的行为文化建设包括医院行为文化、员工行为文化,例如制订医院员工共同行为规范、各部门人员行为规范等[39]。行为文化能够促进员工自觉地按照大家认同的观念和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医务人员通过平易近人、充满关爱的言行表达出对患者的关怀能够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亲近感,进而认同医院的文化价值观,对医院产生信赖,有利于增强医院的社会吸引力。

3.1.3 精神文化建设 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三个次层中最深层次的文化,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一种贯穿在医院日常活动中的无形文化,通过将中医文化特色融入到医院的理念、医院的价值观、医院的精神,使医院工作者产生对医院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将自己的工作行为和情感意识与医院发展相统一,将实现职工个人目标和医院整体目标相结合。

3.2 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关键环节

3.2.1 塑造中医文化特色的医院环境形象 医院形象是通过医院的建筑外观、庭院造型、内饰风格以及医院标识等外在符号向社会公众展示中医院个性化的特征。中医院在环境形象上充分彰显中医文化特色,是展示与传播中医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在外在形象上有别于其他类型医院的最佳途径[5]。通过优化中医院的外观形象,将中医院的价值观念以视觉的形式外化,向社会公众传递中医院的基本特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有利于医院保障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中医的社会公众形象,从而提高中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3.2.2 制订“大医精诚”的医院行为规范 医院人员在患者来院看病就医过程中表现出的一言一行,是患者了解和接触医院文化价值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保障患者能够满意医院及其职工的服务行为,必须严格制订和不断完善医院的行为规范制度。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医院职工行为规范制度中充分体现中医文化,全面提高医院员工的职业素养,在医疗服务中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的“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6],将这种思想贯穿于医院的各项工作,融入到每位员工的行为举止中,将有助于中医院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育“医乃仁术”的医院精神,形成富有中医特色的服务行为,提高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修养,培养职工健康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塑造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3.2.3 培育“仁、和、精、诚”的医院价值观 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要在医院的价值观念上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相融合。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仁、和、精、诚”四个字,即“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的价值理念。“仁”表达了中医仁者爱人、爱护生命的伦理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医院的精神理念;“和”是指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观念,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调和致中”的治疗观,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思想;“精”体现了中医人要精勤治学,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这是行为文化建设最基本的要求;“诚”要求中医人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中做到真诚、诚信,是中医工作者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只有培育出蕴含中医文化的医院核心价值观,才能够有效指导中医院的环境形象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工作,才能保障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成果。

3.3 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中医院文化建设内容表面化 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层、行为层、价值观层,这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全部医院文化的源泉。有些医院管理者对中医院文化建设缺乏透彻的认识,片面地认为医院文化建设就是搞好员工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将医院文化建设理解为组织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参观游览,或者将医院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医院形象建设。还有一些管理者将医院文化曲解为包装医院,仅仅是在墙上贴标语口号,或挂一些名医的画像就是体现医院文化。

3.3.2 中医院文化建设效果形式化 虽然一些中医院管理者认识到了医院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设计并提出了医院的宗旨、理念、价值观、愿景等,但是,只将医院文化做到价值观层面,没有将价值观转化为员工实际行动,那么医院设计的价值理念也就等于毫无意义的空话。中医院文化的核心――医院价值观应是包括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所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医院制订的行为文化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遵守,当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员工却将自己置身事外,知行不一,缺乏表率作用,进而导致医院的医患关系不和谐问题。

3.3.3 中医院文化建设缺乏网络化 中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中医文化科普宣传也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医院的科普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化,包括义诊、院报、医院实施、公益活动、电视节目等等,可是,医院在网络媒体上的投入力度不都大。虽然,每家中医院都有官方网站,但网站上的信息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普遍存在,针对中医科普宣传的内容也是少之又少。网络媒体作为当前最流行的信息传播工具,中医院的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合理地运用网络平台。

4 加强中医院文化特色建设的建议

4.1 培育优秀医院精神创建医院文化品牌

医院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从医院管理实践上升为医院文化,再由医院文化指导医院管理实践,循环往复、不断推进的过程。因此,医院文化是医院特定的价值理念、文化氛围与行为方式的结合体,其中最核心的是医院价值观。因此,培育体现中医文化特色、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医院价值观念,是中医院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中医院的文化建设要继承传统中医文化的精髓,中医院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蕴含着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能够充分展示中医院的“中医”特征,有效保持中医院的特色优势,巩固医院以中医为主的发展目标,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7]。同时,中医院要培育医院价值观念体系,如医院的办院宗旨、价值观念、精神理念等方面要结合时代文化特征。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既要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还要将“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中医文化价值观念与医院的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想结合。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医院要在价值理念上明确“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在发展目标上确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正是由于医院精神所具备的独特的中医文化特色,使得中医院成为有别于西医院和综合医院的重要标志。

其次,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创建医院品牌。医院相互之间的竞争就是对病源的竞争。患者或者患者家属选择到某家医院就诊,往往取决于医院的知名度,而知名度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医院文化对形成这种知名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建医院品牌是医院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8]。医院的精神理念通过形象能清晰直观地传播给患者,能够加强患者的认同感。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塑造优秀的医院品牌形象不仅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工具,更能呈现中医院独特的人文风貌。在实际工作中,中医院品牌建设主要考虑到医院的历史、价值、使命和愿意,在内容设计上与中医文化相融合,建立一种清晰的、适当的形式来表达中医院的品牌特色。

4.2 加强“精、诚”文化建设缓解医患紧张关系

伴随医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医院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医院更多地凭借高端的仪器设备而不重视患者的体验感受,医院医疗手段严重“物化”而缺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即使现代医学提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医生缺少对患者的人性关怀,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众所周知,中医崇尚“仁爱”精神,中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加强中医文化建设是缓解当前医患关系最具可行性的方法。

一方面,医生要“精”于专业素质,消除患者顾虑。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医患关系紧张成为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问题[9]。一个医院若想构建“医患和谐”的环境,最基本的前提是具备值得患者信任的专业技术素质。当今社会,医院之间的竞争甚为激烈,没有出色的技术优势和精湛的技术,是很难取得患者的信任,很难形成医患和谐关系。对于中医院而言,就应当充分发挥“中医”优势,要积极运用传统的视、触、叩、听、望、闻、问、切医疗手段,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发展医院核心技术,打造重点专科,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缓解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医生要“诚”于道德素质,对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进行的关于“医疗纠纷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因素中选择“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纠纷”的有49.5%[10],而现实中由于医患沟通不通畅而造成医患矛盾的比例要远高于此。由此可见,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对患者的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人称“药王”的中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谈到了作为中医人要严格遵守的道德要求:一为“精”,即技术精湛;二为“诚”,即品德高尚。中医学推崇“仁爱精神”,敬畏生命、精求医术、仁善博爱是中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和素质,也是必须遵从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将“诚”字作为中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可以全面提升医院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改善医疗行为作风,对缓解当前医患的矛盾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11]。

4.3 完善网络宣传平台,丰富科普宣传途径

互联网作为20世纪兴起的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的应用,对于信息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当今“中医文化热”、“中医养生热”及“张悟本事件”都是依靠的网络,因此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将中医院打造成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医院需要创建网络平台。

4.3.1 完善医院网络建设要充分运用“微”平台 中医院要完善医院的官方网站。目前,每家中医院都有其官方网站,介绍医院概况,公布医院门诊信息,网上挂号方便患者看病就医,但有的医院在网站内容设计上显得杂乱无章、不合理。宣传和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在满足患者看病需求的同时,创办文化特色专栏,加大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力度。中医院要创办医院的微博、微信平台。微博、微信已成为时下传播信息速度最快、范围最大的公共平台。但是,在新浪微博对“中医”进行搜索,共得到700条结果,将地点定位为江苏,机构设置为医院再次搜索得到结果为34条,其中大部分也是以个人形式注册的微博,医院的官方微博很少见。中医院要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的时效性、互动性优势,及时医院最新信息,并通过与大众在网上的互动了解人们对于就医需要和看病满意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及时的中医药服务。医院以中医养生保健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切入点,通过网络平台展现中医药文化吸引大众的广泛关注,有利于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认可,扩大中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4.3.2 医院要丰富科普宣传,进一步弘扬中医文化 当前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医院在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增强社会公众对医院及科普理念的认可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惠民的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扩大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范围。中医文化科普宣传工作是医院中医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中医文化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取决于医院宣传工作的成效[12]。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只有紧紧抓住中医文化建设这根主线,将中医文化与科普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广文化、凝聚文化、弘扬文化,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中医药特色的传承和科普宣传中,融入到医院环境与医院品牌中,医院才能发展成为特色优势明显、服务环境优良、文化氛围浓郁的医院。

5 结语

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的生产力,在推动医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3]。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对中医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中医院如何将自身特点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来实施管理和发展,如何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文苕.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纪要[J].医古文知识,2005,(4):46-47.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

[3] 曹洪欣.中医学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N].中国中医药报,2010-07-08(3).

[4] 朱宣谕.弘扬中医文化精髓提升中医院竞争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03-304.

[5] 李翠萍,范绍荣.加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16):166.

[6]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 王彬夫,秦霞玉.关于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医院文化结合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1):45-47.

[8] 高红.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品牌建设[J].管理观察,2008,(20):50-51.

[9] 刘国祥,赵万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辩证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7):502.

[10] 郑雪倩,邓利强,陈春林.对326所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和侵权事件的调查报告[J].中国医院,2002,6(6):24-30.

[11] 张月娟,李木青.试论中医文化的伦理道德在医患关系构建中的作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103-105.

[12] 陈孟利,郭伍斌.创新医院宣传工作的思路与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11,9(2):16-18.

第5篇: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

1.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 “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的作用,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法是解答本题最快捷的方法。答案为D。

2.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 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

解析: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特质(包括精神追求、精神文明等)的统一,从本质上说城市环境属于物质范畴,故③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可排除B、D。雕塑是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作为艺术作品是客观现实(城市环境)的反映和产物,故雕塑风格依赖城市环境,①错误,A可排除。答案为C。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快捷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学会并熟练运用。

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解析:材料中的“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及“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体现的是中医药创新(文化创新)问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体现的是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体现的是现代传媒的作用。

根据材料的上述信息,可以调动的《文化生活》知识有: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的传承,文化创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把《文化生活》的知识与材料信息有机结合,就可组织出答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答案的方式上,北京卷、全国卷多要求知识与材料信息的有机融合,而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因此,答案不是知识的简单复述和再现。这是与地方卷特别是山东卷的重大区别,这一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切记并做好针对性训练!

参考答案: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4.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解析:“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这种类型的试题的解题思路一般是:①提出正确态度是什么,②阐明持这样态度的理由。

设问的有效信息包括:“《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正确态度”。

材料中给出的“上述挑战”是“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文化差异”是文化多样性问题,所以,“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这样可以调动的《文化生活》知识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尊重文化不是要将某种文化“束之高阁”,而是要“兼收并蓄”,实现文化的融合。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挑战,实质上是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这是解释应有的正确态度的原因的思维角度。据此可以组织起这样的答案:“文化对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没有对东道国文化的尊重,没有对东道国文化的吸收、借鉴、融合,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就无法在东道国顺利地开展经济活动”。因为试题分数的限制,参考答案对这一点没有作出要求。

参考答案: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

解析:首先,解读设问信息:“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这是调动知识的范围),“谈谈对……的认识”(这种试题的解答思路一般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是对外文化交流),更应‘走进去’(是对对外文化交流的要求,即融合当地文化,能够为其他文化接纳和欣赏)”。

材料给出的有效信息是:①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②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特别是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这个案例。从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走进去”的角度上说,这两个案例给我们两点启示:要推动文化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创新必须借鉴、融合当地文化(这是“走进去”的真正内涵,也是“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关系)。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两点启示),中国的文化产品就不能被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就无从谈起。这里也在告诉我们“走出去”“走进去”的意义: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

在这样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整合这些有效信息,用《文化生活》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比较准确的答案。参考答案中的①②属于“为什么”(其中②中包含“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关系),③④是解决“怎么样”或“怎么办”的问题。

参考答案: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④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所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

【考情分析】

1.从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和地方卷的整体情况看,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有遍地开花的特点,近三年高考试卷涉及了本专题的每一个考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甚至“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这些一向被认为“偏冷”的考点,出现在2012年的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非选择题中(第39题)。从这个角度说,对本专题的考点复习时首先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全面、系统。

2.本专题的考点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四个,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就这四大考点而言,近三年的高考考查还是有所侧重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这些考点上。山东省教学内容的调整中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框题删除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两个考点在山东卷中没有出现过。从这个角度说,对本专题的知识点的复习可以根据各地命题的特点有所侧重,不必平均用力。

3.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点的考查,尤其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考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知识点的考查综合化,换句话说,就是考生解答高考试题往往需要使用知识体系而不是单一的考点知识。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第1问。二是对单一知识点考查的深化。如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38题第4问,参考答案中“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对尊重文化多样性内涵,特别是对“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这一内容的深化理解。因此,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要深化理解。

【考点精讲】

基于对近三年高考考情的分析和对考点的理解,我们把本专题考点整合为如下四个:

1.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载体):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①正确态度: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因:第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第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第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含义:文化是民族的,是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是说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②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决定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世界的。

考点拓展:

(1)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国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区别开来。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3)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讲的。所谓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而文化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多元化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2.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①商业贸易。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2)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对待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传播手段。

①区别。

文化传播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指的是文化传播中的具体方式、行为,如商人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这些传播媒介就是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例如电视和互联网属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手段,而不是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②联系。

文化传播途径(方式)和文化传播手段也有密切联系,人的精神活动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所以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

文化传播手段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文化传播手段的运用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如报纸、杂志、书籍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阅读报纸、杂志、书籍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电视、互联网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利用电视、互联网信息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手机是文化传播手段,而利用手机传递短信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3.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文化的继承。

①文化继承的对象: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的继承、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第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继承的正确方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辩证分析(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批判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古为今用。

(2)文化的发展。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第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特别说明:山东省的教学内容调整中删除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两部分内容,山东的考生可根据实际加以取舍。

考点拓展: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个理论的根本意义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推动文化的发展。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此必须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次,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思想解放,促进教育发展。

4.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新题速递】

1.2012年6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新闻会上表示,十七大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单个的项目性保护逐步走向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初步形成。假如请你为文化遗产保护制订宣传标语,你觉得可以做出的选择是

①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②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③依法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④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已经有了完备的制度体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散布谣言的途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传播的速度就越快,谣言的危害也就越大,“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能力。”因此,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

①大众应避免盲从,要有理性判断②传媒应承担社会责任,防止消息扩散③个人应尽快传播,自由行使权利④政府应及时信息,使谣言止于公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作为中外交流的港湾,香港人创造了一大批中英混用的词汇,“hold住”就是其中一个。“hold住”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要充满自信,从容应对。该词语2008年就开始出现,2011年随香港一档节目而爆红网络,成为新的流行词汇。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来源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③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有重要的作用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倡议:减少一点谋术文化,增加一点大爱文化;减少一些民粹文化,增加一些理性文化;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文化做这样的“减加法”,有助于

①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②改造腐朽文化③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④改变我国文化的多元化状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认同”。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①承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②认为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任何差异都不能改变③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认同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6.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①大众传媒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③现代媒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④文化通过创新能更好地掌握群众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7.2012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熊建的文章《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阅读文章节选,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节选一:我们的牛郎织女故事本应成为世界的范本。

牛女传说浓缩了中国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全部理想,因而备受欢迎。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有四大因素:责任、忠贞、含蓄、隽永。

由牛郎织女组成的家庭,相信一定是稳固的。因为他们二人都不会把爱情和婚姻当儿戏,这跟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家庭观是一致的,在当前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与世界主流价值观也是一致的。西方社会经过一度的“去家庭化”,拨乱反正之后也在向“重责任、固家庭”的主流意识形态靠拢。

(1)结合节选一,谈一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节选二:我们的牛郎织女故事本应成为世界的范本,但却一直处于“自悲”之中。

即便外国文学大师,也看不明白我们的爱情。虽然七夕节提供了破译中国人爱情密码的绝佳蓝本,但是很少有西方人愿意花费心思和精力来搞清楚。如果说牛郎织女故事缺乏足够的情节,那么,中国爱情最经典的表述——《红楼梦》则提供了更多、更充实的爱情故事,但这对西方人来说更加难以理解。

第一位发表红学论文的西方人——德国人郭实腊(1803年~1851年)更不靠谱,他甚至以为贾宝玉是女孩,说书中的小姐们“喜鹊般谈论着无聊之事……毫无顾忌地发表对奢侈品的个人看法”。

文化是软实力,伴随硬实力的盈缩而变化。18世纪,西方社会还对中国充满敬意,在后来的交锋中,中国的文化传统伴随国家地位跌入谷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中也赢得了尊重。1000年前,中国俯视世界;100年前,中国仰视世界;今天,中国平视世界。

但中国崛起之快,许多人还不适应,往往用老黄历看待中国,也因此对中国的进步抱有偏见。我们坚信,那种陈旧过时的中国观迟早会改变,那种随意误读、解构中国爱情悲剧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2)结合节选二,说明怎样才能破解“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这一难题。

8.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作为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重点活动之一,第27届德国石荷州音乐节中国主题系列活动7月14日晚在德国北部城市基尔拉开帷幕。石荷州音乐节,是德国也是欧洲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音乐盛会之一。并非音乐节“传统项目”的京剧,今年首次进入音乐节的舞台就光芒四射,“东方戏剧”《野猪林》在德国著名的塔利亚剧场演出,征服了这里口味挑剔的观众,并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对此,《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分析指出:这些年,京剧一直在“走出去”,但大多动静寥寥。综观国家京剧院《野猪林》在国外演出的巨大反响,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启迪:京剧“走出去”必须依靠品牌剧目,张扬传统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剧目必须融合人类情感,讲述现代视野的动人故事,适合国外观众理解和欣赏习惯;同时,要有优秀的演员,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以及良好的演出平台和专业的市场运作。

结合《野猪林》演出成功给我们的“启迪”,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京剧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答案:

1.A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只是“已初步形成”,故④错。

2.B重要事件不一定是负面的事件,故②“防止消息扩散”的观点不正确。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个人对事件的了解不一定正确、完整,况且事件的性质也不确定,故③“个人应尽快传播”的观点不科学。

3.B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故①错。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④错。

4.A对待腐朽文化应该是剔除而不是改造,故②错误。文化的多元化不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参考本文“考点拓展”部分),也不是我国文化的现状,故④错。

5.D世界文化的统一性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文化的共性和相互依存性,显然①不符合题意。从整体上说,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但这不等于任何具体的差异都不可改变,因为在文化的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故②错误。

6.C现代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故③错误。大众传媒的宣传只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还是自身经营的改善,故①错。

7.(1)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从七夕节的世代流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牛女传说浓缩的“全部理想”“备受欢迎”,及其现实意义说明了这一点。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西方世界“重责任、固家庭”的回归,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家庭观一致,说明东西方文化有一致性。④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6篇: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

关键词:中医语言;隐喻认知;历史分析法;文化诠释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1-0020-05

Abstract: By using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referring to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modern linguistics, the social background environment of the foundation of TCM language was explored, the essence of TCM language was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CM language characterized by metaphorical cognition and its effects on TCM cognition way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tion of TCM language was understood. Chinese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t is a product of ancient Chinese specif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t is a form of thinking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Metaphor is the means by which TCM doctors can understand the human body, describe diseases, express 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and interpret the laws of medication. The key to grasp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to reconstruct the background of TCM terminology which is arranged according to syntactic ru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o map to the specific seman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cognitive contexts, to interpret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henomena of the human body in specific contex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tru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Key words: TCM languag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historical analysi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中t古籍著作中“隐喻”的表达方式比比皆是,反映中医把握人体、认识疾病、表述治疗的思维认知形式[1]。这不仅使中医语言“辞简”“文约”“言炼”,更能形象化、具体化地表达抽象中医术语概念,进而形成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语言[2]。研究者们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聚焦于中医理论、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中的隐喻表述,论证了隐喻构建中医理论、形成中医认知机制的手段和功能。中医是如何会形成这样一种认知语言体系的呢?“辨彰学术、考镜源流”,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法和文化诠释法,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探查中医语言形成之初的社会背景环境,分析中国古代地理、经济、文化、科技对中医语言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语言体系和医生思维方式提供深入、理性、追本溯源的依据。

1 中医语言以隐喻认知为特征

1.1 隐喻暗含的思维方式

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源域(A)出发向一个抽象的目标域(B)进行系统映射。通常来说,源域是人们所熟悉的已知事物,目标域是人们尚未了解、希望认识的未知事物。隐喻就是借助于已知事物来认识了解未知事物的思维认识过程,它广泛应用于人们具有一定经验却仍缺乏普遍性知识的领域。

隐喻的基本表述形式为:A是B。这似乎与通过概念定义对象的认知方式有着相同的表述形式,但细究则会发现概念要求A与B的外延所代表的两个类或是全同关系(所有A都是B,所有B也都是A),或是上属关系(A上属于B,所有B都是A,但是有的A不是B),或是下属关系(A下属于B,所有A都是B,但是有的B不是A),或是交叉关系(有的A是B,有的B是A,有的A不是B,有的B不是A),或是全异关系(所有A都不是B,所有B也都不是A)。若A与B之间是全异关系,则性质判断结果为假,该定义不成立。在隐喻表达中A与B之间恰恰是这种全异关系,“时间”这一概念的外延和“金钱”的外延本不属于同一范畴,但我们的思维却能接受“时间是金钱”这一类的句子,这是由于“时间”和“金钱”都有着相同的本质属性――珍贵,因而相较之与明喻,隐喻更强调两类事物本质属性上的相同;且隐喻所使用的这种语义失匹配的形式,能够引起大脑的关注,强化人们的思维认知过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饰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3],在人们通过已知探索未知的认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隐喻认知的普遍性

中医语言以隐喻认知为基本特征,其理论体系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和语句隐喻[4]。中国古人有“善于取譬,可谓仁人之至”的说法,表明古人善于用隐喻的方法来揭示深刻的道理。综观中医著作,其中使用隐喻的方式比比皆是,这使得深奥难懂的中医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应该是一种最高明的专业表达方式,也是中医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例如,人们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木火土金水”5种具体物质材料的作用、特性,抽象出5类功能属性符号;又利用这5种物质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推演出这5类事物所代表的物质世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最终形成了五行的概念。除此之外,古人将五行概念映射到自然界,将季节、方位、气味、动物、植物、声音、数字等统一地联系起来,“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五行概念映射到人体脏腑组织结构功能属性上,形成了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五行学说的框架下,中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藏象学说将人体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认识,并且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此外,“七情”“正邪胜负”“上热下寒”“表寒里热”“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无一不是基于隐喻的[2]。也就是说,无论是构建中医哲学中的基本理论,还是阐释中医病因病机,制定治则,处方用药,都存在隐喻思维[5],隐喻认知是中医语言的基本特征。

中医语言中大量存在隐喻的表达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古人在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过程中,缺少先进的仪器从微观角度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实质,只能依据简单的解剖知识,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加之个人的经验体会,“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抽提出不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根据相似性建立映射,进而扩展自己的认知范畴,解释临实;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古人利用隐喻表述意在强调这些看似不同域概念之间在本质属性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人们在理解中医名词术语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望字生意”,中医概念中的“风”是来源于自然界的风,但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抽提出自然界的风具有“动”这一特征的本质属性,用来表达肢体振摇、抽搐、眩晕以及所有自觉动的病证,若只是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就会导致对中医理论的曲解。

2 隐喻认知下中医语言的解读

2.1 现代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医语言特点

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为句法、语义和语用3个层次。句法学研究的是语言符号空间排列关系。语义学是将这些符号排列映射到所指对象中去,研究语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映射过程中,人们发现无法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孙悟空”“金山”等词的原型,于是诞生了“可能世界”的概念,现实世界只是可能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命题是可能的,当且仅当它在某些可能世界中是真实的。

中医语义映射的世界是中医的可能世界,不能生搬硬套一个现实世界的原型去解释中医术语,如中医的“经络”一词,就使用了“容器隐喻”的方法,用现实世界中的管道实物,抽提出管道有一定的边围和内部空间,且具有连接沟通的作用这一属性,来说明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6]。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犯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经络原型而抨击中医理论的错误。

语用学将人的因素纳入其中,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符号使用时涉及的各种语境因素。不同的人即便是对待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自身经历体验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千差万别,例如同一种色彩在普通人的眼里和在画家眼里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对象的语言表达方式也相差迥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中开篇便点出体验哲学的核心观点:心智是涉身的,思维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隐喻的[7]。根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涉身的(embodied)体验是隐喻和认知研究的哲学基础,隐喻是人自身的感觉器官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研究中医语言的表达方式,必须结合本民族的地理环境、文化心理背景,充分考虑中医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才有意义与价值。

2.2 大陆民族文化对中医语言产生的影响

中医形成以隐喻认知为特征的语言特色,是与当时古代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物质条件分不开的。中国地处东亚大陆,东有浩瀚的太平洋,西北和西南边则是险峻的高山和广袤的沙漠,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使中国处于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状态。这样的地形决定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以农业为生的国家。由此而来,中国古代文化是农业社会的文化。这种文化不同于游牧社会,也不同于西方工业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大陆民族文化[8]16。农业文化对中医语言表述产生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第一,农业经济中人们对自然条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对自然的态度是敬畏且尊重的,因此形成的是一种以“求善”为目标的“道德型”文化[8]24,这使得人们自觉将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认识,强调了机体、自然、社会、心理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和表里上下的统一[9],“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素问・天元纪大论》),宇宙自然化生了万物,天地之气产生了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灵枢・本神》),“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古人在思维中隐藏着“人是自然化的(人)”这一基本的概念隐喻,善于利用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将身体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现象等各种体验和感受来认知和理解人体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和疾病规律[10],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对自身体验和对人与自然界相似性的联想,将自然隐喻的认知手段跨领域运用到对人体的认识探究中,形成抽象的中医概念。

第二,农业社会中,人们在土地上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播种、生长、收获,循环往复,使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有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产生、发生、发展、消亡,都在环周运动中进行[11]。这使得中医在对人体生理机制的认知上形成了循环往复的概念,“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灵枢・动输》)。

第三,农业经济下,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在土地的利用和分配上[12]23。土地的重要作用使人们将五行中的“土”与脏腑中的“脾胃”相对应,将土生长万物的功能映射到脾胃功能上,认为脾胃能够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濡养周身,重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

第四,小农经济下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就是“安居乐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古代人民在思维方式或心理上重视实际,注重事物的因果关系,具有“务实精神”,所有的科学技术产生的关键都是为了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例如古代数学,《九章算术》收集的246个问题都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应用题。正是这种实用主义精神,一方面使得古人在思维上很少去探究“为什么”的问题,相对看重的是经验的传承,重视通过直觉获得的感知。这种直觉把握的方法,是人脑的意识对于客观对象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是“躬行”之后“悟”的结果,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也就是说,中医语言更多的是一种私人语言,他的形式是“我以为该病证是……”“我觉得该病证是……”,它是一种隐喻,与每个人的经历所形成的感受密切相关[13]。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记载:“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另一方面形成了中医重视实用,而理论的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内在结构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中医学理论内涵的发展和积淀,成为中医学科理论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14]。

第五,土地是不可移动的,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12]27。宗法社会注重的是人际关系,重点要实现的是宗族内部的和谐。统治者的侧重点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求得国家内部和谐的“求治”上,相关思想的提出也都是为了政治服务的,用意在于实现其政治主张[8]24。这也就可以解释,何以中医许多理论在表述的时候选择以国家行政职能中的君臣理论、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兄弟理论进行隐喻,用说明封建王朝官职的道理,说明人体生理协调统一的医学知识,“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为一身之君主,禀灵虚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张介宾《类经》)。这些古籍中的语言表述都运用了隐喻的方法。

3 理解中医语言以隐喻认知为特征的作用

3.1 还原共同的认知语境

语言诞生之初,它就在主体和客体之间阻隔出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作为主体要想认识客体必须通过语言这一中介,客观世界也必须通过语言才能反映主体,“一切理解都是语言问题,一切理解都在语言性的媒介中获得成功或失败”[15]。正确理解中医语言的关键,除了上文分析的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的语言,它的描述侧重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中医语义映射的是中医的可能世界,不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其原型之外,还要建立共同的认知背景。中医语言是中国古代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下的产物,是在大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形式。在这样的语言建构下,中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建立了中医知识独特的观点及内容[16]。中医思维不同于现代医学思维形式,中医学建立在中华文化和“天人合一”式哲学基础上,从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内部关系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方面整体把握其变化,较多地运用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所以它侧重从生命现象反映整体机能变化,动态研究其内部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了解生命活拥幕制和规律。整体、动态、机能联系与调控等辨证综合原则乃其灵魂,因而它看到的是藏象、经络、精气神,是气机升降、气血虚实、邪正相争[17]。当前,中医药研究或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目标之一是要形成一套具有中医特点的现代语言,其目的是这套语言能为更多的人理解掌握,更好地揭示人体的奥秘,指导临床实践[18]。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医语言中的隐喻有可能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即俗称的“死喻”,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空间的延伸而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还原语词的相关背景,在共同的认知语境下才能理解中医语言的真正意义。

3.2 探究医生经验复现的构象匹配规律

除了理解中医古籍文献,中医语言还被用于中医临证诊疗过程中。此时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与症状之间的联系就是句法,所有的症状统一起来反应某一证候的过程就是语义,疾病的整个发病治疗过程就是语用。医生的诊疗决策过程需要在联系患者疾病背景的基础上,将所有症状结合舌脉,一并在脑中进行构象,并调用自己知识背景下形成的诊疗经验库,将2个集合进行映射匹配,通过聚类、搜索、匹配、对比和分析,构成最优方案的主干[19]。医生参考诊疗经验库中原有的治疗方案,做出相应改动,完成对患者证候语用层面上的解读过程。在此过程中,医生的构象匹配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匹配的可靠程度取决于病象与病机关系的真实程度[20]。医生能否根据患者对疾病的描述,涉身体验还原疾病的发生发展背景,因人因地因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该次诊疗过程能否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临床诊疗过程中,决策步骤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相同的历史条件,也会因患者个体体质和疾病不同,而在决策步骤方面有所侧重[21]。如何把医生头脑中的决策依据积累过程,通过系统建模和仿真的方式,与临床规范联系起来,建立适合中医药领域的决策模型和决策方法,是下一步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临床知识传递过程中,专家将头脑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述出来,完成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关键在于能否在头脑中构建出该知识相似情境的模式,内化隐性知识,完成知识转化过程。如何选择合适的知识表达方法,构建能够准确描述专家知识构成的语义网络也是下一步研究的关键点。

4 小结

本文借鉴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对中医语言进行研究,发现中医理论中大量使用隐喻的表述方式来阐述复杂深奥的中医理论。古人通过使用隐喻这一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借助于已知事物阐释未知事物,强调事物之间在本质属性上的相同。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隐喻的表达方式之下,中医语言语义映射的是中医的可能世界,无法与现实世界原型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语用学的层面来看,中医理论阐述是古人在特殊地理环境、文化条件下的涉身体验,深受中国大陆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理解古人何以这样表述的关键在于复现中医相关理论诞生变化的背景,建立共同的认知语境。中医医生诊疗决策、专家经验知识传递过程的关键均在于要构建相似的认知背景。准确描述中医知识、搭建合理的语义网络是下一步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诊疗决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屠金莉,苏立昌.中医概念隐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J].语文学刊, 2009(8):46-47,53.

[2] 贾春华.中医学: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J].亚太传统医药,2009, 5(1):11-12.

[3]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4] 占永久,严惠芳.论中医诊断学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精确表达[J].江苏中医药,2010,42(1):63-64.

[5] 彭昌柳.中医语言将走向何方――中医隐喻研究文献[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6):1411-1416.

[6] 谢菁,贾春华.从认知角度看中医语言的容器隐喻[J].中医药学报, 2012,40(2):1-4.

[7]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5-7.

[8] 冯天瑜.中国古代文化的类型[M]//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9] 宋琳莉,孟庆刚.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系统思维与中医整体思维辨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2):80-83.

[10] 谢菁,谷浩荣,贾春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概念隐喻――以湿邪概念为例[J].中医药学报,2012,40(3):3-6.

[11] 邢玉瑞.中医思S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

[1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3] 贾春华.中医理论思辨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 441-443.

[14] 潘桂娟,杨威,张宇鹏,等.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8):453-455.

[15]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Ⅱ: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20.

[16] 崔昌源.试论中医知识体系之建立――兼论对老庄哲学的诠释[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5):15-21.

[17] 烟建华.医道求真:《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5-34.

[18] 贾春华,谷浩荣,郭.中医语言的吁请――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医病因病机语言隐喻特征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8): 1713-1714.

[19] 谢晴宇,孟庆刚.中医诊疗过程中复杂问题的决策流程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1):725-728.

[20] 黄开泰.病机真实与证据可靠[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72-75.

[21] 谢晴宇.基于系统复杂性及其认识论的中医诊疗决策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第7篇: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

关键词: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活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5-0033-04

2010年8月1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遗产。

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历史上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在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中心则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郑州登封,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儒、佛、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这里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这一历史背景使得这里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其精华,即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都与中国“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发生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列入标准共有六条,提名项目至少要符合前五条标准中的一条(第六条不可单独使用)。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符合列入标准第三条和第六条。

标准(三):能为一种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中国古代对宇宙形态的观察和探索开始于3000年前,直到15、16世纪才渐渐停息,在长达20多个世纪的历史时期,许多朝代的统治者宣传推广“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并被社会广泛接受。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8处11项建筑分别代表不同时代的各类主导文化,是一个业已消亡的科学、教育和信仰体系的物质见证,也是现存仍在发展的佛教、道教文化传统的见证。

标准(六):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与相关信仰有着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包括对于天文、宇宙规律的探索和信仰,对于皇权来自神授地位的宣扬和信仰,对于祭祀礼制活动的提倡和信仰,以及现存传统的道教信仰和起源并发展于少林寺的佛教禅宗信仰。所有神圣的或世俗的建筑集中于此,正是对稳固而持续的“天地之中”传统理念的直接反映。

登封“天地之中”之得名缘于其作为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明中心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重要的标志性文化建筑物,这些优美的建筑以触手可及的形式诉说着当年辉煌的历史。但是,若因此认为这个中国文化荟萃之地现在只落得个物质(建筑)的外壳供人瞻仰就大错特错了。千百年来,在登封及其周围地区,中华主体文化儒、释、道因统治者和上层社会的大力推崇和实践示范,早已在民间生根发芽,哺育了民众的文化,塑造了民众的品格,培养了民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了民众实践化的儒、释、道文化,或称之为源自儒、释、道的生活文化。用当代的概念来定义它们,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登封周围地区,这种发端自儒、释、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集中在登封、焦作、济源、洛阳、平顶山、许昌、郑州一些地方,主要内容按类型可分为三类:1.武术和医药文化,包括登封的少林功夫、焦作陈式太极拳、焦作四大怀药种植和炮制技术、辉县的百泉药会、禹州的禹州药会、洛阳的中医正骨疗法;2.信仰文化,包括济源的邵原创世神话群、新郑的黄帝拜祖祭典、登封少林寺的佛教信仰、登封东岳庙的道教信仰、洛阳的关公信仰;3.生活文化,包括洛阳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洛阳的牡丹花会、洛阳的水席制作技艺、洛阳的宫灯、禹州的钧瓷炼制技艺、汝州市和宝丰县的汝瓷烧制技艺、宝丰马街书会、宝丰的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等。。

佛教传人中国之初,哲理深奥,形式与中华常礼有异,难以为广大的民众接受。经过近500年的磨砺,禅宗在少林寺出现,佛教步入了中国化和日常生活化的道路,开始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重要和持久的影响,并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和有机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是禅宗思想在民众生活层面的表现,被称为武术禅。少林功夫的出现,意味着佛教已与中国社会水融,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千百年来,在少林寺、在登封、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少林功夫受到民众普遍的欢迎。通过演练少林功夫,人们既锻炼了体魄,增强了防身自卫的能力,又增加了对于佛教的理解甚至热爱。少林功夫成为佛教服务和影响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陈氏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是易学、理学和老庄思想。一开始,这些思想作为王朝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主要在上层社会流传,也主要局限于观念层面。经过历代王朝的推崇,明代末年,在温县陈家沟这个毫不起眼的中原小村落,一介布衣陈王廷运用它们创造了太极拳,把古老、玄妙的学说转化为民众身体上的直接表达。

有意思的是,在“天地之中”周围,还存在与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形成呼应之势的传统医药文化,如洛阳的中医正骨疗法、焦作四大怀药种植和炮制技术、辉县的百泉药会、禹州的禹州药会等。正骨疗法、药材的种植和炮制技术、药材交易大会这些不同门类的医药文化在这一地区出现并长存下去,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儿曾经的文明中心的地位。只有发达、文明的地区,才会有医药健康方面的高质量和大规模的需要,才能聚集相关的人才和物质力量。在中国,医药文化与道家思想、道教以及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关系,在“天地之中”区域出现这么多优秀的医药文化应该说合情合理,理所当然。

在这一区域的济源太行山区,还流传着大量的汉民族古典创世神话及其衍生神话,这些神话传说用想象的方式解释了世界的开辟、人类的起源、文化的创造,描述了中国历史上早期的重大事件。它们呈体系化方式存在,并且与当地的一些民俗、自然风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说明,互为印证,这在全国都比较罕见。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此一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郑的拜祖祭典,祭拜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祖先崇拜是汉民族最重要的信仰形式,是儒家思想倡扬的美德。祭拜

黄帝的祭典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人们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意识。

登封的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名观中岳庙满足善男信女们追求灵性的需要,为民众提供宗教服务,也为这一区域武术功夫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灵感。

洛阳的关林庙是我国唯一的关羽“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建筑遗存,自古就是人们朝拜关羽的胜地。这儿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朝圣大典祭拜关圣。关羽俗称关公,被视为“忠”、“义”化身和道德楷模,是儒家思想造就的英雄豪杰。宋元以来,关公广受社会大众的敬仰和崇拜,被称为武圣人,地位等同于文圣人孔子。民间关公崇拜的大规模兴起,是儒家思想彻底世俗化和实践化的表现。关公崇拜遍布华人分布之处,是最具影响和中国特色的民间信仰,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大。

“天地之中”区域内的这些神话传说与,为当地民众的生活持续地提供来自儒、释、道的动力和支持,赋予他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共识和认同。

少林功夫、太极拳、关公崇拜在“天地之中”区域的出现或兴盛绝非偶然,它表明儒家、佛教、道教、理学等思想在这儿影响力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它们在“天地之中”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任何一种优秀的思想,当它为民众接受,都会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创造出自己的表达方式,也即结出民间文化的硕果。少林功夫、太极拳、关公崇拜像中原文化的三座高峰,标志中华文化的主体儒、释、道文化完成了其民间化和生活化的过程,成为民众日常所用的文化。

“天地之中”区域还有着大量的民众生活文化创造,它们有的表现与儒、释、道及其上述衍生文化的关系,如宝丰的马街书会。马街书会上,演员在旷野中演唱招徕顾客,所表达的多是儒家的道德伦理说教。在传统社会,民间文艺蕴涵了儒家道德伦理的内容,成为农民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最好的方式。不夸张地说,马街书会培育了中原乃至全国的民间曲艺艺术;有的表现了这种文化生态环境中人们的创造能力和艺术才华,如洛阳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洛阳的牡丹花会、洛阳的水席制作技艺、洛阳的宫灯、禹州的钧瓷炼制技艺、汝州市和宝丰县的汝瓷烧制技艺、宝丰的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等。

以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勾连,形成一种互补共生、相互支撑的关系。从生态关系的角度说,信仰文化是武术和医药文化、生活文化的土壤和母体,并为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反过来讲,武术、医药文化则是信仰文化结出的硕果。从重要性和影响方面说,少林功夫、太极拳、中医药文化已传布全世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在我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文化生态区保护已成为非遗保护最为重要的方式。文化部2009年11月颁布的《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基本良好,并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特定区域。”另一个对文化生态保护区比较详细的解释是:“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区域中,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历史街区与乡镇、传统民居及历史遗迹等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相依相存,并与人们依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和谐相处。”

文化生态保护区有着相应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理论来源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特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中国学者据此演绎出的认识是:“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类似食物链的文化链。它们互相关联成一张动态的生命之网,其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基本含义就是把人类文化本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文化生态保护区方案的提出,说明中国学术界认识到了非遗与非遗之间、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非遗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和互生关系,整体性的保护能够从根本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持非遗自己的活力和更生机制。

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建议将“天地之中”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起来申报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是看到了这一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积淀丰富”――上至远古下至明清,“具有特殊价值和鲜明特色”――武术和医药文化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全球化的今天非但没有被支配性的西方文化击垮,反而因为发达的资讯和便捷的交通为更多的人熟知、喜爱并运用;看到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以及与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在当前形势下,这种生态关系显得比较脆弱,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进行干预和保护。

但是,上面所做的解说或描述主要针对应该保护这一问题。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持续状态基本良好”?是否继续活在民众的生活中并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一句话,是否具有保护的可行性呢?

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少林寺》的上演,掀起了世界性的少林功夫学习热潮。30多年来,国内外少林功夫爱好者云集河南,既促进了少林寺武术功夫的恢复和发展,又带动了周边武术馆校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登封市已把过去的86所武术馆校整合成21所武术馆校,实现了武术馆校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组建了塔沟、鹅坡、小龙三大武术集团,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武术馆校、协会等分支机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武术人才培训、输出基地。少林武术表演团也常年在海内外巡回演出。

焦作已把太极拳作为市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把太极拳列为市运会的必赛项目,开展了太极拳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活动。目前,焦作地区共有80万人练习太极拳,全市现有太极拳武馆、学校50余座,基层太极拳协会超过200个,全市60%的行政村都有太极拳辅导员。焦作已举办了9届国际太极流大赛(年会),比赛规模逐年增大,规格逐年提高。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练太极拳者达1亿多人,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

“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闻名海内外,焦作市制定了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健全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2006年8月,“四大怀药”标准体系从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如今,焦作市“四大怀药”种植面积达24.2万亩,建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2个,辐射带动标准化种植专业户3000个,四大怀药的产量和质量较过去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焦作市还积极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怀药工程技术中心、“四大怀药”栽培和品质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怀药产业化开发,并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

策,大力支持怀药产业化生产经营。

中医正骨疗法的传承者“洛阳正骨医院”在发扬传统中医药特色的同时,积极与现代医学、与国际标准接轨,将传统的中医药特色与大量专科特色设备结合,让中医正骨术更精确、更科学、更可靠。近年,医院大力开展与著名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积极探索医疗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为提升“洛阳正骨”的技术水平和长远发展进行人才储备。目前,医院在聘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4名,兼职教授、副教授50余名。50余年来,医院共获得120项科研成果。现在,“洛阳正骨”正沿着专科化、特色化、品牌化、一体化、国际化医院方向健康发展。

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拜,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至今。现在,黄帝拜祖大典已成为具有海内外重要影响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炎黄子孙参加。

洛阳关林从1994年开始举行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每年,海内外华人、社会团体及相关人士云集关林,举行盛大的朝拜仪式。关林现已成为海内外华人拜谒的圣地,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天地之中”区域内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与前边所介绍的情况一样,洛阳的牡丹花会、宝丰马街书会规模较前都有了显著的扩大,其他技术类的项目如洛阳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洛阳的水席制作技艺、洛阳的宫灯、禹州的钧瓷烧制技艺、汝州市和宝丰县的汝瓷烧制技艺、宝丰的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水平比过去都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可以说,在“天地之中”周围地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现代化的洗礼,已经或正在实现现代转型。它们扎根于当地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的其他部分一起构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整体性的特点,继续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正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讲的那样:“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设立“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有多方重要的意义。

1.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发生急剧的变化,设立“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对于儒、释、道所衍生的日常生活文化的保护,可以守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可以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

2.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趋于式微,但以少林功夫和太极拳为代表的武术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世界各地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尊崇。“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将使我们以武术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为突破口,大力宣传和介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带动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喜爱,实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还可以给学术界提供认识传统文化转型和更生问题的机会,把从研究中获得的理论认识去指导当前正在进行的各项工作。

3.当前,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到要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建设包括儒、释、道文化为主题的一批文化旅游基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综观河南全境,最能表现儒、释、道文化特点的就是“天地之中”区域。“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可以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思考如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安身立命,赋予它怎样的文化品格和灵魂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独特的意义便凸显出来。

中原之被称为“天地之中”,便在于它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文化创造能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将给中原人民提供接触和面对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的机会。这是一种难得的历史际遇,相信勤劳智慧的中原人民会一如既往,通过学习、比较、借鉴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中原河南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冯骥才先生曾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现在全国已设立了八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但河南却没有一个,这着实令人尴尬。以“天地之中”区域内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这里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当之无愧,理所应当。“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将极大地推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驹.陈至立: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EB/OLJ.zjwh.省略/www/dtxx/whrd/2007-05-31|57615.htm.

[2]Steward,Julian H.Theory

第8篇: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

生活类图书

目前市场中的生活类图书,其品种主要有运动健康类、饮食医疗类、饮食养生类、生活情趣类、生活美食类、大众生活医学类、生活保健类等。

此类图书项目的市场开发点有:一是大力开发饮食的营养性、美食性图书,适应人们对营养的追求。二是注重饮食与养生类图书的开发,注重对中国传统养生理念予以新开发。三是注重生活情趣类图书开发,如有关园艺、盆景、养生、钓鱼、宠物等。四是注重食疗与家庭医学类图书开发,尤其是注重中医药方推介与相应的偏方推介等,以增强饮食的医疗价值知识推广。五是结合目前国人身体机能上常出现的问题及生理心理等因素,开发一些有关养生、足疗类选题。

旅游类图书

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新式消费观以及所谓“休闲时代、休闲社会”的来临,并结合休闲经济、旅游经济等产业政策的引导,旅游类图书在市场中十分活跃。其出版品种主要有旅游资讯类、专题游类、自助游类、旅游养生类、出境旅游类、特殊境域区旅游类、文化旅游类、旅游文学类、旅游摄影类、旅游文化专题类等。此类图书产品的市场知名品牌主要有反映文化、西南文化的《藏地牛皮书》《云南天堂》,紫图文化的中国古镇系列,日知经远与创世卓越的中国国家旅游地理等。

总体而言,此类产品的市场开发点有:旅游游记类、旅游文化读物类、专题游类、中国文化的旅游开发、私家旅游地理类。以及有关中国名镇名村、历史名城与境外历史文化名城的介绍等。

女性专题类图书

目前,女性类别的图书主要有女性智商培育、女性情商(如女性情绪协调、心理健康训练、快乐法则等)、女性健康养生美容、女性常见病防治、女性职业生涯、女性理财与消费指导、女性情感实录、女性生活小品(如有关星座、血型、性格、衣物配饰、女性社交礼仪)等。

总体而言,此类产品的市场开发点有:一是女性情商与心理调节类。二是女性智商与职场技能类。三是女性养生、保健类。四是女性财商与收支预算智慧,及消费指导类。五是女性生活小品类,给予女性生活以小品趣味般的点拔与启示。

文化类图书

文化类图书的兴起是近几年出版界的新动向,此类图书打破了以往文化学术类图书僵化、专业化的脸孔,给人一种新鲜的文化阅读享受。遵循了文化的品位性与文化的普及性,以及可读性、通俗性的原则,采用鲜活的选题思路与图文结合的编辑方式,将文化类图书打造成了一种极富生命力的书界奇花。同时,随着国际化潮流中的对外文化传播、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战略需求,中国文化类图书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

当前,文化类图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中国文化概述类、中国文化严肃专题类(如有关中国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哲学思想文化的解读)、中国文化通俗专题类(如有关中国山水文化、景观文化、文物古迹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展示)、对外文化出版类、中国文化古籍出版类、外来文化引进出版、港澳台地区特殊的文化类图书。

出版文化类图书需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正确且精确地选择中国文化类别,并给予编辑落实。二是所选文化类别应具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能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整体特色予以新视角解读,调动起读者的阅读趣味。三是对所选文化项目的文字风格与图片的新鲜度、美学度给予精准化要求,以提高此类图书的文化与美学品位。四是写作上不能太过学术化、专业化,应通俗易懂。

经管类图书

经管类图书即为经济类图书、经济管理类图书的结合。目前市场中的出版品种主要有:针对企业管理类而出版的经济图书,注重企业的人事管理、企业财务、企业经营项目规划与风险评估等;针对市场营销类的图书产品,包含市场营销技巧、市场促销口才、营销团队管理与激励、经济广告类;家庭经济类图书,如家庭消费、家庭理财指导类、个人理财消费指导类;时尚经济名词类图书,如假日经济、休闲经济等各类时尚经济图书;产业经济类与经济年鉴类图书,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外贸、技术贸易;经济改革类及涌现出的新的经济现象类图书,如股票类、证券类图书;引进的外版经济图书,如涉及西方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风险投资类经济学等。

目前经济与经济管理类图书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经济理论过于深奥,缺乏通俗化解读。二是经济理论过于数量化解读,其中存在的图表与数学模型显得抽象艰深,需要对其加以文字注释,才能使普通读者对其掌握。三是经济理论过于形势化,当前的经济图书过于跟随形势而动,因而显得研究功底浅薄。四是经济理论过于西方化,缺乏中国的本土化转变,因而构建起中国经济学与经济图书的本土化很有必要。

励志类图书

励志类图书是随着商业社会的到来,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财富欲望、个人自由主义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在市场上,此类图书主要有:针对个人情商与智商的调整与优化设计类图书;依托于西方世界的古羊皮卷而形成的图书(此种励志图书带有西方古典布道说教色彩);依托一些宣扬所谓商脉、人脉、财脉思想而形成的图书(如有关经商技巧、人脉构建等方面的图书);依托中国传统军事学与政治学经典著作而衍生出的励志人心、磨炼为人处世慧眼类图书;依托中国传统修身学而形成的具有浓厚儒家修身修心特点的励志类图书;依托中国知名政治人物及军界或商界名人之成功或失败经历而形成的励志类图书;对人生成功或失败相关因素予以“条例式”归纳的成功公式、数理式的图书;外版式西方企业管理与励志图书。

总体而言,励志类图书的发展方向可分为:一、开发中国当代成功模式的励志图书,以适应中国国情。二、开发中国传统的人生学、道德学与哲学,或是宗教学经典,将古籍中的经典衍生到成功学中。三、将成功学的编写视角,从个人成功转向群体成功、阶层成功、职业群成功、区域成功、企业成功来进行大开发。四、将一些名人的成功案例写实写透,使名人的个人生活史得以全新展示并从中悟出深刻的人生智慧。五、对一些外国式成功学理念与条例,加以中国式的解读,使其适应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之求。

艺术类图书

艺术类图书与生活类图书相异又相通,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应属于生活类图书。一般而言,生活类图书瞄准的是低端大众化的群体,而艺术类图书则多为高端精英化社会群体。但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普及化,这两者已在出版形式上出现相融合的状态,如市场中的生活化艺术图书或艺术化生活图书即是此种合流的证明。从市场而言,艺术类图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艺术文化类(从文化的角度来演绎艺术,同时又从艺术的角度来演绎文化)、艺术专题类(如有关美学、戏曲、戏剧、舞美、音乐、书法等各种分类专题性图书,从艺术专题史或鉴赏的角度予以编辑)、艺术思潮与艺术学术哲学类、艺术鉴赏与收藏类、艺术图赏与风光名胜图赏类(使人们在图片中,通过视觉触悟而培育艺术素养,发挥着艺术图书的审美教育功能)。

艺术是人类审美的永恒追求,作为反映人世间的自然美、人工美与人文美的艺术类图书有着其永恒的历史价值与美学功能。此类图书的发展方向在于:一、搞好艺术史类与艺术文化专题类图书的开发,提高艺术图书的文化品位。二、多开发些有关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及相应作品的专题类图书,以促进国民对于各种艺术种类与派别风格的认知。三、加强风光图赏与实用文物、艺术品图鉴类图书的开发,以促进人们对人文、自然风光的感知与美学感受。

教学读物类图书

从图书市场角度来看,教学读物类图书主要有如下品种:名著读物类(主要定位在优秀中外文学名著的学生版开发上)、专题读物类(主要定位在社会类读物开发上,如安全教育、交通法规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等)、名人文选与美文文集类图书(主要以散文集、美文集,以及著名作家的作品集锦等形式出版)、作文类图书(分为日常作文训练类、应试类、竞赛类)。

教学读物类图书的发展方向有:一、加大传统与经典的中外名著的学生版开发,以名著来塑造学生,适应学生对精品图书的需求。二、加大作文图书的开发,目前社会中对写作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由此促进了人们对写作能力的重视,因而作文图书是个市值庞大的开发点。三、加大精美文集与著名作家文集的开发,对于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散文精品、诗词精品等均给予重新结集出版,并在选文与装帧设计方面进行创新。

古籍读物类图书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丰富的古籍典藏为中国古籍出版事业提供了丰厚的资料源泉。权威且完整的古籍珍本与善本,更为古籍出版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出版资源。

结合中国古籍的类别,以及市场中的古籍版别状况,笔者总结了此类图书的市场品种主要有:启蒙类古籍读物(如中国传统的三字经、治家格言等)、道德类古籍读物(如中国古籍中的弟子规、女儿经等)、权谋类古籍读物(如中国古籍中的太公兵法、孙子兵法等)、文学类古籍读物(如中国古籍中的汉赋文学、唐诗宋词文学等)、易学与预测学类古籍读物(如中国古籍中的易经)、科技类古籍读物(涉及到古天文、古历法、古工艺、古医学、古地理、古机械等各类古籍)。

第9篇: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

目光敏锐,瞄准中药产业

许淑清,出生于北京,下乡在黑龙江,创业在广州,拓展在广西。2006年,她以大股东的身份入主广西梧州中恒集团。回首往事,许淑清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是经过数年的分析思考、反复论证的。

2003年,时为广州保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许淑清到广西扶贫,无意中与中恒集团进行了接触,了解到于2000年上市的中恒集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当时公司主业曾涉及房地产、建筑、水电、制药等多个产业,但上市几年后,中恒集团的经营遭遇困难。当时正值东部产业西移,这位多年从事服装、外贸等业务的商界人士,凭借她在商海沉浮多年炼就的眼光,敏锐地看到了中恒集团在困难下蕴藏的优势和潜力。

“首先,中恒集团尽管连续亏损,但其中制药业务仍有盈利;其次,制药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老百姓对于健康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第三,中恒集团下属的梧州制药在产品上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许淑清分析说,梧州制药的资源非常丰富、优势十分突出,拥有11大类剂型217个品种,309个批准文号,其中独家生产品种21个,中药保护品种11个,专利产品4个;产品治疗范围涵盖了跌打、心脑血管、妇科、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保健等领域;此外,梧州制药的“中华”和“中恒”都是知名商标品牌。

当然,任何一家企业进行重大改革时都会遇到阻力,许淑清也不例外。何况这一决策不仅会使企业面临跨省搬迁,还要面临行业的转变。“那时候,我的压力确实很大。”时至今日,许淑清仍很有感慨。“中恒集团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资金、缺管理、缺机制,而这些东西我都不缺。我从中看到了企业的潜力和未来。”坚强、自信和隐忍的许淑清最终排除一切困难接手中恒,并做好了头几年亏损的准备。

许淑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完成职工安置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许淑清给了职工3个月过渡期。在这3个月里,原岗位一概不动。她找职工谈话,将先进理念一点一点地渗透给他们;她也总是及时将企业的发展变化公布于众,让职工们看到企业的点滴变革和希望。

梧州制药是一家有着9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一家子都在企业上班的不在少数。许淑清公开承诺:职工来去自愿;留下的职工工资上浮10%到20%。不愿在中恒集团再干下去的职工可以辞职,并给予政策补偿。仅此一项,许淑清就拿出了4000多万元。

为了确保能者上,许淑清运用“赛马机制”,从职工中间选拔优秀人才担任中层领导。她做出承诺:中层确保高薪;企业今后3年如果继续盈利,中层的薪金实现翻番;在原岗位做得好继续留用,不再外招。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入主中恒集团后,许淑清带领高管团队制定“五步”规划,第一步,调整公司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以房地产为主转变为以制药为主;制药产业中,又以专利产品生产为主。第二步,实施人才战略,充分发挥现有本地人才的积极性,大胆引进紧缺人才,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法律事务、销售运营等人才。第三步,全面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广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第四步,彻底实施技术改造,以一流的设备确保一流的产品质量。第五步,拓展创新,大幅度提升企业绩效。即以创新为指导思想,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产品定位、持续技术改造、质量为本以及员工队伍建设;在强化企业管理中,许淑清强调实施“六同步”,即员工与高管福利待遇同步、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同步、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同步、企业文化与硬件建设同步、长远发展与当前业绩同步。

此外,中恒集团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在中恒集团旗下制药、房地产、水电站三大业务中,许淑清果断地将发电站等不良资产剥离,迅速将房地产项目出售,以回笼资金,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投放到制药业,逐步构筑起以中药制造业为核心主导产业,房地产开发为成熟基础产业,辅以旅游酒店、物业管理及自有资金投资参股等多头并进、健康持续发展的经营架构。

2007年,中恒集团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制药成为公司核心主营业务的发展走势已初显雏形。2008年中恒集团的利润翻了一番。此后,走出困境的中恒集团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狠抓科研,定位高端

中恒集团的成功,无疑得益于许淑清多年炼就的商业眼光及管理经验,但许淑清更愿意将其归功于自己对于中药事业的热爱。在她看来,制药行业是朝阳行业,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制药行业必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许淑清也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中药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差,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中药材过度开发、管理粗放、质量不稳,同时还缺乏适应中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和中药质量系统综合评价,这些都直接限制了中药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跨国药企的产品之所以在国内卖得比较好,主要是因为产品标准高。中药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标准不高,二是还有很多内涵都没有挖掘出来。”许淑清如是说。

为了把产品做成高端,不断提高产品标准,许淑清加大药物研发投入,将原来只有五六个人的研发团队扩充到200余人,研发投入更是高达每年销售额的5%。

2007年初,中恒集团专门成立了植物药业科技公司,致力于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中药材种植示范推广;2007~2009年,投资12亿的梧州制药现代科技工业基地建成投产,成功研发了冻干粉针剂、粉针剂、小容量注射液、胶囊剂、片剂、丸剂等多种新产品。

中恒集团还积极与国家级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总投资2900万元的“妇舒乐”产品开发项目已进入到二期临床研究阶段;总投资1875万元的新药制剂研发项目已完成初步药效研究和药材活性提取工艺资料。另外,企业申报的结石通片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苦玄参有效成分纯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6个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的资助,“注射用血栓通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被列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2010年上半年,中恒集团对妇炎净胶囊质量标准中苦玄参苷IA含量进行了修订,起草三七总皂苷(主根)质量标准,并准备收载入中国药典增补版中;公司还申报增加注射用血栓通功能主治(适应证),申报肝得乐胶囊、复方蛤蚧口服液、龟苓宝等3个发明专利并获得国家专利局受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恒集团已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药技术和一整套成熟的产品生产工艺,特别是在中药单体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方面的成果更是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要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在中恒集团的年报里,一个现代中药产品对企业利润贡献率极高。这个产品就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而2006年注射用血栓通的年销量仅为1000万支,在业内并不属于强势产品。许淑清入主中恒集团仅半年时间,该产品即爆发出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许淑清表示,中恒集团之所以选择血栓通这个产品,不仅仅来自高管团队对于市场的判断,还借助了临床医生、药学专家等阵容豪华的外脑智慧。根据专家的意见,中药在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治疗方面具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作用,可逐渐扩大市场份额。注射剂特别是冻干粉针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代表品种,未来将成为中药发展的重点方向。

“血栓通冻干粉针是现代中药的典型品种,由于其相对其他产品疗效更显著、毒性及副作用更低等特点,未来有望成为心血管用药市场的重磅药物。”在许淑清看来,选择血栓通作为主打产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梧州制药不仅是该产品的原研单位,也是该产品的标准制定者。20世纪80年代,梧州制药厂就与中山医科大学合作研发三七注射剂,1983年开始生产血栓通注射液。许淑清对该产品的要求是:在确保产品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标准。

事实证明,中恒集团高层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和战术的选择都是对的。2007年年中报显示,中恒集团利润增长主要来自制药业,制药业占主营收入的93%、净利润的108%。

在全力打造注射用血栓通的同时,中恒集团也对中华跌打丸、妇炎净胶囊等进行二次开发和质量升级,将其纳入重点产品序列,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许淑清深知,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她从人力和财力上大举推动企业进行研发创新。2009年4月,梧州制药与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进行中药研发,共同致力于推动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现在梧州制药已经拥有一流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一支优秀的科研技术人才队伍,能满足于生物制品、中成药和化学药等各类新药以及产品质量提升项目研究的需要,掌握了国内领先的中药提取技术和成熟先进的生产工艺。中华跌打丸、妇炎净胶囊、坤月安颗粒、健脾降脂颗粒等主营产品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注射用血栓通、中华跌打丸、妇炎净胶囊、结石通片等被评为了高新技术产品。

许淑清心中早已有了一张企业的发展蓝图:将梧州制药所有“沉睡”的产品批号“唤醒”,将中恒集团打造成为规模庞大的“制药王国”。

顺势而为,放手销售

与此同时,营销却是中恒集团不得不面对的薄弱环节。目前该企业核心产品采用底价销售模式,普药则由公司自己销售但业绩不明显。长此以往,销售将逐渐成为企业的软肋。而此次中恒集团将梧州制药的全部药品交给步长制药总经销,可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企业在“抛开市场销售重压”之后,可以“轻装上阵”,依托自身国家级现代剂型中药研发中心和自治区级药物提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精力搞好现代中药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而这对于做强中药产业无疑是有力的促进。

2010年11月30日,步长集团总裁赵涛与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董事长许淑清做客人民网时明确表示,双方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施产销合作新模式,合并销售体系,共享销售网络,以期实现“产销双赢”。广西梧州中恒集团与步长制药集团“结盟”,其决策与“结构调整”政策不谋而合。因为就在11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出《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结构调整,推动兼并重组,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意见》提出,我国医药行业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动兼并重组,培育大企业集团,加快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经过5年的调整,使行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综合实力显著提高,逐步实现医药行业从大到强的转变。

通过总经销协议可知,步长医药今后将负责梧州制药全部产品的销售。协议规定,梧州制药2011年度含税销售收入完成23亿元,2012年度完成30亿元,以后3年每年递增。为此,步长医药方需向梧州制药支付销售保证金3亿元。未来梧州制药的销售人员和所有经销商都将纳入步长医药管理,而步长医药拥有较为完善强大的销售网络,这将有助于公司的血栓通和其他普药迅速抢占市场。

据了解,中恒集团梧州制药与山东步长医药销售公司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经多次商谈和了解、市场调查分析,取得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综合性的第一手市场信息,经过相互考量、审慎决策,最终互相选择了对方作为合作伙伴。

早在2010年3月25日,步长集团董事长赵步长一行来到中恒集团进行考察,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并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沟通,谋求共同发展。

中恒集团董事长许淑清从国家医药政策及环境、企业中长远发展需求、强强联合的双方有利优势等方面阐述了梧州制药与山东步长合作的深远意义。她说: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企业的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制药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达到扩大市场占有额,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强强联合,有利于梧州制药专心致志在生产上打造广西本土的中医药产品品牌,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梧州制药与步长医药签订产品总经销协议这一强强联合的举措,有助于梧州制药公司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根据协议测算,制药集团2011年度将实现含税销售收入约23亿元,2012年度将实现含税销售收入约30亿元,以后3年每年将均有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