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艺术领域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以前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目标意识单一、模糊,设置的艺术课题、艺术教育活动流于教授表面性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学习,“纲要”的学习,对《纲要》精神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而制定发展目标。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本义是:萌发幼儿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情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师应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成为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如让幼儿通过活动真正认识到幼儿园可爱的地方,从而产生热爱幼儿园的思想感情,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为幼儿今后在园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整个活动既有音乐知识的了解,又发展了动作技能,又从视觉中欣赏到幼儿园的美,更在快乐的音乐活动中又体验了幼儿园生活的愉快,丰富了幼儿的感情。所以教师对艺术课程教育的目标意识正确、全面,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二、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1)幼儿应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如果幼儿总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则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发挥,影响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艺术教育 教的是“技术”,而非“艺术”。“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但“艺术”只有靠长期用心感受。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美术的技法,但对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给的,只能进行引导和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正确发挥指导作用,开启幼儿自己的感官让幼儿处在主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在一些活动中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由幼儿自己决定用什么材料,与谁做伙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启发孩子的独特性,并开放地接纳孩子个性化“艺术符号”的表现,从旁对幼儿提出指导性建议,或在技能方面给予帮助,对幼儿的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创造性表现等表示肯定和鼓励,敏锐地去意会他们背后的精神寓意。
(2)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侧重幼儿学习掌握有关艺术知识技能,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情趣。在幼儿一日生活、学习各环节有机地把音乐、色彩带进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视听环境,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的主题的、具有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形象性发展性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日常观察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3)幼儿艺术教育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纲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五条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的任务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可以乐此不疲的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追求过程的快乐。幼儿的游戏具有审美、创美的许多特点。反过来,幼儿的艺术活动又充满着游戏性,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艺术活动当作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审美和创美活动,他们只是满足活动的需要,为了自己喜欢才去做的。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有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过程,令幼儿高兴。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受快乐,继而分享快乐!正如心理学家弗莱德罗所说的: “那些对于成人来说是认真的、常常是艰苦的工作——培养自己的脑和眼,使之成为艺术家意志的绝对温顺与可靠的仆从——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纯粹的快乐。幼儿以无穷的乐趣去重复每一种新的工作、新的本领与新的花样。”
(4)艺术教学指导中,家长与教师的情绪表现,是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理解作品情感的催化剂。家长与教师对作品表示喜爱之情,并把作品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指导中,感情溢于言表,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作品的情感,这样就能唤起幼儿情感的共呜,激起幼儿投入。在作品和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幼儿逐渐产生对结果的兴趣,逐渐产生审美、创美的意识,对艺术的兴趣也就更加深厚。
(5)运用多种感官,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要求。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认知开始的,感识是认知的开端。幼儿受身心发展的制约,感知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看”中才能学会看,在“听”中才能学会听,在摆弄物体中学会触摸物体的特性。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
三、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为健康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心理学范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五个方面。其中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属于狭意的个性的范畴。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则是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的,即经过两次超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所以培养下一代具有与社会、自然和自我和谐的“健康型”人格幼儿,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生命的愉悦和创造价值的实现。艺术教育在“健康型”人格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栽培少数的艺术家,而应着重“全民美育”的实施,以促进全民精神面的提升。学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期。只要我们在艺术教育中坚持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统一,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直觉感觉和理性领悟相结合,在与其他教育关系的处理方面,坚持艺术与体、智、德、美相结合,艺术氛围与道德氛围一致,使幼儿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健康型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虽然在高校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是课程设置相对随意,国家在课程设置方面对艺术教育并未做出明确的规范化要求,艺术教育体制也不健全、未成立专门独立的科研机构。
(二)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面狭窄。艺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正向的奋斗目标和正确的价值观,现在很多高校单纯的把艺术教育仅仅理解为音乐和美术,内容仅仅局限在课本,授课方式单一,并没有及时做到教学与实践、生活相结合,课程内容也局限于部分艺术领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三)师资方面建设不理想,如今高校的师资一部分是专业的艺术院校毕业生,仍有很多高校聘请外来艺术工作者兼职,高校对待艺术教育发展并也高度的重视,对艺术教育的投入经费过少及教师专业培训不到位,硬件设施相对来说不够齐全。
(四)每年毕业生增长迅速,学生就业成为当前难题。由于当今市场对艺术生的需求有限,行业呈现出饱和或膨胀状态,使得很多毕业生对工作失去信心,降低了学习专业的效率。
(五)艺术教育的地位在高校有待提升和加强,学校片面的注重学生的学习,限制了学生接触专业的艺术教育的机会。高校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对艺术教育学科的学习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以此导致学生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
二、高校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当前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的匮乏严重限制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应加大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建设。这就要求高校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定期进行职业培训,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通过拓宽知识面和提高专业素质来适应高校艺术教育。其次,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将重点停留在知识层面,行动上也必须高度重视。成立专门艺术机构同时为专业课配备必要的器材,完善教育设施,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完善能极大的促进专业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才会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大管理力度以及加强制度的建设,当前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的管理制度。艺术教育发展有所突破必须更新原有观念,建立和健全教育管理体系,提升高校学生对学习艺术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开展高校专业艺术欣赏活动和交流会,建立交流学习的平台,多渠道鼓励各个专业间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利用丰富校园文化塑造出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息来传播艺术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高等学校 艺术设计教育 改革 创新
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迅猛发展
1.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
在当代多元多层次的文化氛围中,艺术设计比其他造型艺术更贴近当代文化和生活,设计艺术的本质是具有前瞻性的,它不断追寻视觉设计的前沿,推陈出新,引领设计潮流,满足现代社会对视觉设计的更高要求,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欣赏水平。可以说,艺术设计已经遍及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不是选择要不要设计,而只能选择要怎样的设计,而设计产品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从事设计的各类专业人员,专业设计人员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是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的,高校设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急需的设计人才的重任。而高校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由以前单一的精英教育为主转向以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多层次培养方式,接受过设计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的不同岗位发挥着各自的专业职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众对艺术设计的接受与欣赏水准。而大众的设计品位又决定着中国艺术设计的整体素质,一个国家的艺术设计状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程度与国民的文化素质,所以,设计艺术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
目前,设置各类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增长,除了原有的各大美术学院和工业类设计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以外,其他的综合类高校以及工科、农学、文科(政法、外语)、理科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
2.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在艺术设计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实际的操作环节,注重短期即得的视觉效果和专业成效,急于跨入其具体的专业范畴,而忽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甚至误认为理论知识是纸上谈兵,无法引领专业实践,即便开设了理论课程,也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然而设计艺术是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其中每一个专业体系都是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理论知识反映了一个学科的发展规律、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设计理论知识的引导,学生往往会陷入形而下的盲目操作,缺乏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其设计作品便会缺乏深度,毕业后也无法自我提高。
当前一些高校缺少在专业设计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均为优秀的教师,尤其是一些跟风而上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而又急于招生,其师资大多是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甚或引进纯绘画专业教师,从绘画专业转行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用纯艺术的教育方法来指导艺术设计教学;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其知名度,聘请绘画界的知名画家牵头或挂名组建设计专业,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还有的学校专业教师梯队不合理,人才储备不充分,年轻化、学历低,没有学科带头人。这些从业的教师,甚至未经岗前培训,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不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仓促上阵,疏于对专业的不断学习与研究,知识体系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素质不高,纪律涣散。这与社会对高素质的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师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高校由于盲目扩招,硬件设施短期内无法改善,办学条件差,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匮乏,没有实习基地,没有与设计专业对应的实验室。学生没有实践操作的基地,也没有和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办学模式,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将设计用于实践,只能满足于学生的纸上创意训练。然而艺术设计要与生产相结合,设计教育不能与实践操作脱节,实践是理论思维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训与操作,缺乏动手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知识面窄,不能独当一面,缺乏沟通与创新能力。
还有许多诸如人才培养观念保守、教育的体系与目的不够明确、学科建设不规范等问题,通过一批批流向社会的毕业生充分暴露出来。一些设计类毕业生专业素质普遍低下,缺乏综合性的设计创新能力,实践经验不足,没有社会责任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高层次设计人才的需求。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革新
1.探寻适合学校发展的艺术设计学科体系
当前一些新开设设计专业的高校盲目照搬其他高校设计教育的专业设置模式,不顾本地区与本校的实际,片面追求课程体系的大而全,分散了人力财力,造成资源浪费。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确立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立足本校的整体文化特点,根据所处地方的经济环境、文化教育特点、市场需求,结合本校的资源优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使专业设置具有独特的特色。
与绘画专业的教育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应该在掌握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较好的人文和审美的基本素养,并且必须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在较高的人文学科基础平台上发挥其综合能力,所以设计教育要整合优化相关专业课程和部分基础课程。尤其要注重基础课的设置,基础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艺术素养课和公共文化课两大部分,艺术素养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修养,涉及到造型基础(素描、色彩)、透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文化课可以依托本校优势文化资源,开设心理学、美学、文学、中西美术史等。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核心课的基础,包括图案、图形设计、字体设计、三大构成,设计素描、设计心理学、中国设计艺术史、西方设计史、人体工学、设计美学等。不同的高校在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就应该有所区别,切合本校实际,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懂结构、重技术与施工的专业人才,基础课强调透视与工程图学、空间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对于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训练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灵活切换,锻炼直觉洞察力和主观感悟力,研究形态、色彩、材质等基本要素的构成与表现,基础课除开设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工科课程外,还应注重造型能力的培养,例如设计色彩、结构素描、图形设计等课程。通过让学生涉猎比较宽泛又有针对性的文化艺术领域,提高其专业的综合素质。
转贴于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有计划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执教能力,将其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建立相应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进年轻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使其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善于培养和启发学生,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能积极探索高校教育教学规律,不断进取,自我完善,在更高的层次上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教师的整体水平决定着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水平,教师应该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全面的理论知识,谙熟中外艺术设计的理论与历史,又有相关的专业实践技能,能将理论融会于实践操作,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不断加强教师的实践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组织教师到与设计教学紧密联系的企业、公司(装饰公司、印刷厂、工艺厂、服装厂等)进行考察与学习,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将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推广和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使设计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不断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更高要求。
3.改善教学条件,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艺术设计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设计稿上,而必须要付诸实践应用,最终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而实现价值。其价值附属于实用的物质之中,效果图和制作图只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所以,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要有实践能力与吐故纳新能力,能对设计案例各个环节作整体性思考,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
尽快改善教学条件,建立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实验室、作坊、实践操作基地,配备相关的设施,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注重生产与实际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技师进行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熟悉材料与施工工艺,将创意物化为实际的运用,感受创造的过程与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设计思维方式,又能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还逐步了解了市场,了解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总结经验,调整充实,才能不断拓宽知识结构,培养出全面发展,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国内对艺术设计人才高素质、高标准的要求。
4.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个性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推进创新教育,是基于对个性的尊重和主体的回归。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尤其是创新型个性的培养,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欲望,启发学生去自主思考,而不是一教到底的灌输,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自觉、自信、主动、独立地学习。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探讨,提出新观念,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作出客观、诚恳的评价,并进行分析、引导,因材施教,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智能,充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的专业水平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设计教育质量的优劣,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各具特征的个性发展,是对个体发展的不公正。长期统一的同化性教育,会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独创性,导致设计作品没有个性、千人一面,缺乏感染力。每个学生的独创性正是在各自不同的个性思维方式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个性意识影响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发展,个体意志品质和自主思考在提高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决定作用。重视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力,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富个性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动力就蕴藏在个人的独特性创造之中。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有更高的战略发展目标,不断推进创新型的教育,整合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紧跟时代,能综合运用广博的专业知识体系的一专多能型人才,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
[1]徐甘霖.对建立具有高等院校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的思考.台声·新视觉,2005(03).
[2]张立.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理论月刊,2006(9):78-79.
[3]周文海,王法山.艺术设计的创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黑龙江教育,2006(1-2).
[4]徐江.关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
关键词:民族地区;艺术教育;藏族地区
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如何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藏族地区,发展地区民族艺术教育对于丰富地区文化建设、传承地区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民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注重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艺术教育是学生德育的必经之路,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通过民族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强心。在藏族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陶冶心性、提升修养的作用。
2.明确艺术教育的独立性
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但是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对艺术进行传播与感受,而且还要进行技术训练,藏族地区的唐卡、民歌、刺绣等都包含了特殊的技巧。因此,艺术教育是具有独立性的,应该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小学、中学与大学的教材中进行系统的编排,让学生从小就学习民族艺术文化。
3.发扬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艺术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培养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能够进行大众艺术教育。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群体发展,将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艺术教育总体水平。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注重民族语言的教学,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将民族艺术作为升学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民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建设的措施
1.强化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艺术教育的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藏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主要的措施包括:(1)教育部门按照学校的需求实现教师的分配与选调,通过提高艺术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专业艺术教师,注重艺术教师的培养,形成藏族地区专门性传承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师。(2)艺术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进修学习、专业深造、观摩考察等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能力与职业修养,立足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采风、学习、交流等掌握更多的藏族艺术,更好地进行民族艺术教学。
2.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当包含多种多样的手段与途径,艺术教育要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条件与手段实现创新与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艺术教育中有所收获。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手段。(1)教师应该结合时展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实现现代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民族艺术的内涵进行正确的认识。(2)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寺庙观看僧人制作塑花、观赏僧人表扬藏戏、看民间艺人绘制唐卡等,通过这些方式加深对藏族艺术的认识。(3)实现领域专题教学与过程作品集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普通学生通过领域专题教学方法,通过“刺绣”“唐卡”“壁画”等领域专题进行系列联系,艺术类学生通过过程作品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对自己、他人的作品的收集与评价,制定自身后续创作的计划。
3.提高各级学校的硬件设施
对于民族艺术教育的发展来说,相关艺术教育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相关学校在如何提高艺术教育方面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而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就是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藏族地区而言,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学校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由于缺乏如音响、舞台等设施而使整个艺术教育开展的推进工作延缓。鉴于这些原因,国家以及其他兄弟省市应该在加快推进藏族地区教育的同时加大力度改进学校硬件措施,使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有条件开展,有能力开展。
艺术教育是民族文化生产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强调民族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重民族地区特色的保护,进而实现民族文化的生产与发展。通过艺术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关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对于藏族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各级相关机构要深入开展研究,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以突出本民族特色为特点,结合新时期艺术教育发展的脉搏,不断地推进整个藏族地区艺术教育前行。
参考文献:
[1]徐辉.东西部差异与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以重庆黔江地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
关键词:信息社会;素质教育;音乐艺术教育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各种信息化的终端设备将无处不在。“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人们将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影响而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广为应用、网络技术使用的普遍化。音乐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审美教育、素质教育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使音乐艺术教育一直是少数人享用或垄断的位置。这显然是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中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和音乐艺术本身发展的需求以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怎样让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很好地配上信息化的翅膀展翅飞翔,以求尽早地实现社会发展中相应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音乐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而在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中,尤其在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中和社会家庭的音乐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多采用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地面授,成本很高,但“产品”的效率很低。在大、中、小学非专业音乐教育中,限于时间和课程的设置以及落后的教学模式,一堂课,教师能传授的音乐知识很少,常常是学生毕业时,提起音乐课,能够回忆起来的只是几首歌而已。这根本就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现如今音乐信息很多已经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已经很成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已经很普遍,网络传播也是相当普及。怎样将其与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良好地结合,充分地发挥其优势,使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高效、优质?
一、音乐信息以及音乐教育、教学信息的进一步数字化
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是言传身教,现场传动,传播很慢。随着社会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信息逐步也在信息化,但是也仅仅局限于广播、电视、磁带、光盘,受社会发展条件、设备节目推行程度,以及制作成本和消费成本的约束,还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一定要最大化地音乐艺术教育信息数字化,以满足应用和传播的需要。
二、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
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对人体原本只能起到听觉感官的刺激。现如今是信息化社会,人们所被动或主动接受的信息量很大很大,单单靠一种感官刺激来接受信息的速度和程度不能满足需求。所以要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全方位地、立体的传播和感受。
(1)多媒体软件、课件的应用
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计算机、MIDI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传统的音乐理论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个别化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多媒体软件、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改变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2)多媒体教室的使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首先要有经典的音乐和一个很好的听赏环境。经典的音乐不单来自教材,还有经过教师挑选的庞大网络音乐。良好的听赏环境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以计算机、MIDI设备为中心的多媒体音乐教室。
在网络化多媒体音乐教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可以共享音乐创作软件,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在完成作业并体验到成功乐趣时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使他们在了解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时,能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教师通过监控学习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能及时调整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网络传播技术的使用
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音乐感受力,较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爱好。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薄薄一本音乐书已远远承载不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目标、内容也不会完全按照音乐书上的编排顺序进行。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教材仅是学生的拐杖,教师也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协作者。就像烧菜一样,学生是厨师,教材和教师仅提供原料和基本方法,变成怎样的美味佳肴是学生的事情。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不一定按照音乐书上的要求而进行。
四、音乐教育观念的革新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对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时至今日,传统音乐教学理念还仍然占据着音乐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改革大都只是解决教学手段的问题,对于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思考和改革则比较少。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中革新音乐教育观念是个关键,这仍然需要我们大家引起注意。
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和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性、需求最大程度地融合,把音乐艺术教育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化教学、网络化教育的充分结合利用,实现信息社会中新的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及艺术本身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广泛地涉及到了音乐艺术教育领域。大量使用电脑、电子设备、电子乐器的同时,音乐专业领域的各个行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音乐专业前景将更加广阔。音乐艺术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不知不觉中产生不小的效应。这样音乐艺术轻轻松松地就走进了全社会的每一个家庭,走近了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
[2]李素英.试论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 [M].人民音乐
出版社, 1998(6)
[3]石恒利.网络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8(9)
[4]姜靖.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
与研究(中学版), 2005(8)
[5]张荣智,黄欣红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J].教
育信息化,2003(6)
[6]赖凤腾.论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J].龙岩学院学报, 2005(5)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而在素质教育中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又是一个不可估量的部分。因此,在信息社会里,怎样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成了素质教育中一个我们必须及时解决的课题。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各种信息化的终端设备将无处不在。“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人们将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影响而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广为应用、网络技术使用的普遍化。音乐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审美教育、素质教育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使音乐艺术教育一直是少数人享用或垄断的位置。这显然是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中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和音乐艺术本身发展的需求以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怎样让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很好地配上信息化的翅膀展翅飞翔,以求尽早地实现社会发展中相应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音乐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而在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中,尤其在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中和社会家庭的音乐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多采用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地面授,成本很高,但“产品”的效率很低。在大、中、小学非专业音乐教育中,限于时间和课程的设置以及落后的教学模式,一堂课,教师能传授的音乐知识很少,常常是学生毕业时,提起音乐课,能够回忆起来的只是几首歌而已。这根本就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现如今音乐信息很多已经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已经很成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已经很普遍,网络传播也是相当普及。怎样将其与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良好地结合,充分地发挥其优势,使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高效、优质?
一、音乐信息以及音乐教育、教学信息的进一步数字化
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是言传身教,现场传动,传播很慢。随着社会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信息逐步也在信息化,但是也仅仅局限于广播、电视、磁带、光盘,受社会发展条件、设备节目推行程度,以及制作成本和消费成本的约束,还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一定要最大化地音乐艺术教育信息数字化,以满足应用和传播的需要。
二、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
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对人体原本只能起到听觉感官的刺激。现如今是信息化社会,人们所被动或主动接受的信息量很大很大,单单靠一种感官刺激来接受信息的速度和程度不能满足需求。所以要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全方位地、立体的传播和感受。
(1)多媒体软件、课件的应用
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计算机、MIDI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传统的音乐理论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个别化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多媒体软件、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改变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2)多媒体教室的使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首先要有经典的音乐和一个很好的听赏环境。经典的音乐不单来自教材,还有经过教师挑选的庞大网络音乐。良好的听赏环境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以计算机、MIDI设备为中心的多媒体音乐教室。 转贴于
在网络化多媒体音乐教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可以共享音乐创作软件,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在完成作业并体验到成功乐趣时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使他们在了解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时,能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教师通过监控学习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能及时调整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网络传播技术的使用
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音乐感受力,较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爱好。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薄薄一本音乐书已远远承载不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目标、内容也不会完全按照音乐书上的编排顺序进行。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教材仅是学生的拐杖,教师也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协作者。就像烧菜一样,学生是厨师,教材和教师仅提供原料和基本方法,变成怎样的美味佳肴是学生的事情。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不一定按照音乐书上的要求而进行。
四、音乐教育观念的革新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对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时至今日,传统音乐教学理念还仍然占据着音乐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改革大都只是解决教学手段的问题,对于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思考和改革则比较少。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中革新音乐教育观念是个关键,这仍然需要我们大家引起注意。
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和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性、需求最大程度地融合,把音乐艺术教育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化教学、网络化教育的充分结合利用,实现信息社会中新的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及艺术本身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广泛地涉及到了音乐艺术教育领域。大量使用电脑、电子设备、电子乐器的同时,音乐专业领域的各个行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音乐专业前景将更加广阔。音乐艺术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不知不觉中产生不小的效应。这样音乐艺术轻轻松松地就走进了全社会的每一个家庭,走近了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
[2]李素英.试论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 [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6)
[3]石恒利.网络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8(9)
[4]姜靖.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5(8)
[5]张荣智,黄欣红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J].教育信息化,2003(6)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多媒体 美术作品
计算机自产生以来,便以最快的速度影响着全世界。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作为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载体,已经走进了教室,实现了“班班通”。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教学,改善教育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自动化、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样也是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的能力
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十分广泛,天文的、地理的、人文的、自然的无所不容。这么广泛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了解作者的绘画意图,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更是十分的困难,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这个难题解决起来就容易的多。例如,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以前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己观察自然,然后欣赏一些美术作品,体会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而教学时的自然环境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的单调,我所在的城市树没有绿,草没有长,花更没有开。这样的情况下,硬让学生实际联系作品进行畅想是非常困难的,他们更不理解为什么艺术家笔下的春天和现实生活有如此大的差距。而在教学中应用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的能力。首先,教师在课前收集一些春天的影音资料,(尤其是学校所在地所没有的自然风光,而艺术家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情景)整理成连续播放的文件,在课堂上展示。
其次,学生看到真实的自然风景,感受到春天的美丽,自然走进了自然环境的世界中。学生思想和自然融合后,再出示一些艺术家描绘的春天的美术作品,作品与真实自然景色对比,教师再配以文字的说明,不管艺术作品是具象的、意象的还是抽象的,学生们都能很容易得接受,同时加深理解了作者的绘画意图。教学目的,自然得以实现。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们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造成以上的情景。例如,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五课《陶艺创作》。提起陶瓷,我们首先就会想起我国古代先民创造的许多精美绝伦的陶瓷珍品,并为它们感到自豪。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美术课件,一一展现在大屏幕上,再配上古代戏曲音乐。中国古代陶瓷造型含蓄、意义传神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就一览无余了,这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在欣赏了艺术品之后,更迫切制作出自己喜欢的陶艺来。教师在加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更加的浓厚了。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诱发学生良好的情趣和唤起学生的情感
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总是投入积极的情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这种情感。例如,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课堂。音乐与美术具有天然内在的联系,音乐除了形象特征外更具有情感性,更容易打动人,引起情感共鸣。在学习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二课《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欣赏范宽的中国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以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作品那种巍峨、崇高的境界,随着音乐《高山流水》时而平缓、时而激越、时而悠远、时而高尚的旋律变化。再加上教师语言的描述,作品局部、整体在电脑上随时产生的变化,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真理、体会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例如,将动画制作融入到美术教学课堂。Flash制作的动画、音乐作品、彩玲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活中,也越来越多的被中学生接受、喜欢。所以,这种形式出现在美术教学中,所起到的效果显而易见。在学习八年级美术下册第十一课《体育场馆设计》中,用Flash把体育场馆的造型制作成动画片,一层一层地出现在画面上,像搭积木一样的垒起一座大型的体育场馆。学生欣赏后即觉得有趣,又了解了体育场馆内部、外部的不同造型和特征,同时还学会了设计建筑物的方法。这样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体育场馆,学生们一定能把自己的想法和情趣融入到作品中。
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大授课量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学生活动行为等方面对新手型艺术教育培训教师进行培训,发现了运用微信平台进行教师培训的特点、存在的优势及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改进运用微信平台培训的建议。
【关键词】
微信;艺术教育;专业化教师
教师培训是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业型教师的其中一个主要途径,如何让新手型教师较好地掌握新课改的思想并将之贯彻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师培训组织者应当思考的问题。而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专业化的艺术教育老师不能满足各类要求。因此,对艺术教育专业老师的培训需要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而研究发现,75.3%的教师所接受的教师培训为短期的集中培训。其中4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后期支持不足,28%的人认为传统的教师培训结束后几乎无法继续及时地获得新知识,还有25%的人觉得传统培训模式中与专家的联系不够紧密,基本上培训结束后就无法及时的与专家进行沟通。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师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传统培训的弱点,支撑起教师在传统培训结束后的继续再学习活动。微信的便利操作也使教师们可以方便的进行学习。因此,基于微信平台的艺术教育培训专业化教师的培训方法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总结运用微信平台进行专业化教师培训的特点、优势及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培训的主要特点
(1)培训内容容量小,主题明确;(2)微培训时间短,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或是视频进行观看,使培训者可以集中精力观看某一段视频或是学习内容;(3)微培训内容的选择范围广泛,可以是学科知识内容,也可以是上课时所遇到的课堂秩序问题,或是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是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等;(4)教师微培训是在信息化技术环境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培训;(5)教师微培训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资源、学习策略的提供。
2.基于微信平台的艺术教育培训的优势
(1)教师传统培训形式主要是以集中面授为主,短期培训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处于初级阶段时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当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集中培训这一种培训形式对教师的发展作用就会变得非常微弱。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师微培训主要是以移动学习为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不断反思并提升教学能力。(2)教师传统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以授导式教学为主,培训过后缺乏平台支撑,培训结束后,教师遇到问题一般无法及时直接获得帮助。教师微培训则是以活动元库为基础,提供多样式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得到帮助和引导。(3)教师传统培训时间短但内容多,受培训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化;培训资源针对性不强,教师平时利用率不高。教师微培训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培训,但是单元学习时间短,让教师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学习一个活动元内容。
3.基于微信平台的艺术教育培训的劣势
(1)教师传统培训具有系统化,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师构建系统知识库。教师微培训则在系统化方面相较于传统培训略为薄弱,知识比较零散,需要教师自身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2)教师传统培训过程中,教师们经常会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教师的学习动力。教师微培训在这一方面则比较不方便,需要前期对各个用户情况进行了解后才能开始分组,但是后续不断增长的自由关注的用户会加大培训者分组的难度。
4.基于微信平台教师培训策略
对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培训,与以往的传统教师培训有所不同,教师微培训需要更注重教师的培训策略。教师微培训需要教师更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微培训上需要对教师培训策略进行规划。(1)在培训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对教师传输微培训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有些教师是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微信公众号“教师微培训”,在刚开始关注的时候并不太清楚这个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是什么。因此,培训者需要提供一份简单的说明和指导,并且通过微信平台的互动,告知教师们平台的任务和意义,帮助教师们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2)培训组织者根据成人自主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等理论,分析教师需求,合理选题,确定必讲内容,整理培训材料清单。确认培训内容后,培训组织者需要理清培训思路,选择图文模式、纯文字模式或图片模式的培训内容形式,设计培训内容并制作成适用于微信平台的培训形式,最后根据美学设计原则进行加工和处理,方便教师进行自我学习。(3)培训开始之后,教师开始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和研修,随时随地登陆微信观看教学设计及微课,阅读材料,获取资源。培训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及时通过微信平台统计工具跟进教师的学习情况和活动元选择情况,分析大部分教师所需要的活动元模式库和活动元,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4)在提供微培训内容时,及时提醒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进入微社区讨论、交流和评价课程,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其他教师或同伴进行非实时交流,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培训者提供建议和批评,以不断改进平台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教师在微社区上或是微信平台上针对培训内容、培训主题、培训材料、教学实践情况等提出培训建议、批评和反馈,这是外部评价;培训组织者针对平台运作情况、图文阅读情况、培训材料转发分享情况、教师学习过程及整个培训过程进行不断反思,属于内部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帮助平台更好地为教师提供培训服务。(5)在微培训平台上学习的内容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受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培训者进行沟通,将自己说课、评课、同课异构、课堂实践等录像传送给培训者,上传到平台上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培训者还可以定期开展主题交流,及时收集教师们的反馈。(6)教师在微信平台上的活动与互动情况,培训组织者要根据教师的需求和情况及时进行辅导和评价。教师的自主学习不能缺少培训组织者的互动和反馈,否则会打击教师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训组织者自身也要投入到教学中,观察教师,观察教学活动,帮助其他教师提升的同时也要提升自我,不能脱离了教师群体。
教师微培训平台从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上看,动态资源定期更新,为教师学习提供交流互动平台,以及同伴互助;从对教师提供的专业辅导上来看,平台拥有专家点评、培训答疑、案例研磨和实践点评等辅导,刺激教师的参与热情;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准上,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统计功能,对学习者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帮助培训者分析学习者的需求,研究总结平台的不足和优势,接收教师的反馈,改进平台。
5.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微培训不是万能的,可能未必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渠道或主流,更不可能是教师培训的唯一。因此,需要用一种客观理智的角度来看待教师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培训”。毕竟,知识是系统的,培训也需要一个系统的搭建,教师微培训对知识的系统搭建能力可能不如集中培训来的好,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教师微培训的发展。世界的多元化,也注定未来教师培训的多元化发展,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培训也许是其中一块基石,也是多元中的其中一员。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发展仍在不断前进,基于微信平台的学习也在不断的发展,这是一项长期的研究。教师微培训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但是笔者相信,通过今后和其他后来者的研究会不断完善,不断让微信发挥更大的培训与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思勇.表征: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3(08).
[2]陈向明.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专业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13(8).
关键词 艺术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对艺术教育日益重视,2002年国家教育部还专门颁行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 2010年)》。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为此,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一些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新的发展潮流和方向。
1 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艺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2012年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基本达到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要求,学生按规定应修满艺术课程的学分;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成立了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社团,定期举办综合性的艺术节或校园文化节。有条件的学校还积极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基本上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要求。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试教育影响着艺术实践的开展,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经费与师资。
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艺术教育所涉及科目和课程并不属于绝大多数学生升学考试的范围,因此,艺术教育科目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只有为那些报考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辅导课还受重视一些。在许多中小学校,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应试科目展开。老师和学生们大多也认为艺术教育是次于语数外、数理化等主课的副课,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较少。此外,要开展好艺术教育,必须依靠充足的经费投入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但目前大多数学校普遍缺乏必要的经费与师资。同时,艺术教师与主课教师相比,待遇明显偏低,也很难获得各种评优、评奖或被选送去进修、深造的机会。这些不公正待遇不仅挫伤了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而且也对后续的师资供给产生消极影响,愿意从事学校艺术教育的优秀人才必将大大减少。
其次,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混淆艺术教育与德育,追求技艺传授而忽略艺术的审美作用。目前,在各级各类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德育都是重要部分。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艺术教师为了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德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反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欣赏和领会作品的艺术价值。许多家长和学生也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德育。由于人们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形式及规律等还缺少应有的认识,往往采用专业教育的要求来看待学校艺术教育,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培养少数艺术尖子学生,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参加各种艺术比赛以及成绩,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目标;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毫无疑问,这些都违背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学校艺术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节,没有形成合力。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但实际上目前的状况往往是相互脱节。家长送学生去参加业余艺术培训的目的多是将其作为孩子参加中、高考加分的手段,从而反映出家庭艺术教育的功利性。而目前的社会艺术教育也成为以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主导的教育,缺乏一个用高雅艺术熏陶孩子们的大环境,使得学生的审美水平停留在较低层次。
2 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校艺术教育的兴衰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程度紧密相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各界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日益重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出现新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首先,学校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继续得到提升。在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将摆脱其他科目或专业附庸的地位,获得学科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活动形式单一、教师短缺、资源匮乏等情况将得到改观。一方面,学校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使他们乐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艺术活动,并展示学习成果和艺术才能;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也将趋于把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艺术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探究、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其次,艺术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与其他学科相比,艺术教育更要依赖于优秀的教师充当美的启迪者和传播者。各级各类学校中的艺术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一专多能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今后各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的学校艺术教师。同时,艺术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将得到所在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优化艺术教师师资力量,从而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第三,随着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日益多样化。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弥补传统学校艺术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缺点。教师们将会更广泛地在艺术教育中采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条件和手段,向学生提供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受他们喜爱的包括音乐、美术、舞蹈、音乐剧和音视频作品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和内容,并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探索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的新途径。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而言之,学校艺术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各界对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相信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将会迎来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著.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 陈大磊.河南省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现状及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