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第1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当今,全球社会面临人口、环境、能源、粮食、资源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粮食危机,水资源缺乏等问题,使整个人类社会的稳定受到极大威胁。

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人类的高度关注。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它与社会的依存度在急骤上升。联合国、多国政府、一些大企业、一批学者纷纷投入“人、企业、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研究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渐成共识。2007年,联合国在瑞士举办了“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号召全球企业家为有效承担社会责任作出贡献。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前不久温总理批示,要求制订、实施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南”。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有人这样下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必须兼顾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利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共建和谐社会。这里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投资人、竞争者、政府、社区等任何可能受到企业决策与经营活动影响的利益群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这里由合同等法律责任,扩展到诚信、和谐、捐助等道义责任。

具体来讲,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企业内部、外部两部分。在企业内部,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为出资人创造利润,为员工谋求福利与安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要为节约资源而不懈推进技术进步等。在企业外部,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积极为社会和公益事业做奉献。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已在一些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大企业和企业领导者中推行。他们比别的企业和企业家更早地认识到,当今的企业竞争,已经进入成本、质量、环境、社会义务等全面的竞争时代。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的软实力和企业的长远竞争力。那种就生产论生产、就管理论管理的思维模式正在被新一代企业家摒弃。他们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之中,融入到激发员工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增强公司核心能力之中。一批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新型企业正在崛起。

几年以前,我考察瑞士巴塞尔的诺华公司总部,深感“快乐劳动”绝不是企业家的口号,也绝不是政治家的信条。“劳动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劳动”的理念,在那里付诸实践,企业里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近日有一组照片“泄露”网络引擎谷歌公司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也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在逐步推广。在那里,人权、劳动权、创造力、竞争力被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我们也不断看到欧美一些跨国公司在公布年报的同时,对本企业的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同时公示。宝钢宣布已为社会与环境和谐相处而累计投入700亿元改造设备,并为教育、环境、博物馆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投入3亿多元,还为这次四川地震灾区捐献钱物1.17亿元。还有一些企业,在与供、销方订立合同之前,首先评估对方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不同履行社会责任差的公司做生意。伦敦、大阪等大城市的政府,根据在本地注册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给予评估,对不合格的企业,“开除市籍”。诸如此类的许多事例说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成本。改善员工福利,提升设备安全性,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全面控制污染排放,为提升产品质量而投资,为诚信守法经营而失去盈利机会,另外,为慈善事业捐献,为弱势社会群体捐助,为受灾人群无偿提供钱物等等,都是企业的付出,需要分摊在成本中,可能影响一时的产品竞争力。但是,这些行动却可赢得企业长期的信誉和公信力,激活企业人力资源,增强企业品牌价值。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正在考验着企业和企业家对“质量”、“长期竞争力”的认识能力和承受耐力。

制药企业更应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药品质量的极端重要,药品生产过程对员工的伤害性,药品工艺过程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都有别于其它产业。药品质量的优劣、品规的齐缺、价格的贵廉,时时处处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制药企业的企业家,应该更加自觉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身体力行,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的一项具体、系统的行动。

企业家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执行者。企业家必须摆正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应该牢记:造就股东、员工、顾客、社会四个方面利益同时最大化、和谐协调的局面,是自己的根本使命。发生在2007年的上海某企业重大药品质量事件,在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同时,也对企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如果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内涵去审视这一事件,会得到许多深刻的启示。以此为鉴,面壁思过,会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上海浦东新区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新区政府已经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联席会议,并专设办公室,颁布了《新区企业社会责任导则》、《三年行动纲领》以及许多评估标准。宝钢、巴斯夫等一批中外企业积极参与,逐步成为浦东新区的一大亮点。

第2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可以想见的是,每次事件所涉项目的众多利益相关方中,作为始作俑者的当事企业是最为切身利益者。如果项目被否定,如什邡的钼铜项目,或项目被迁建,如厦门的PX项目,抑或是项目被延迟等等,对企业来讲,他们将面临的要或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要或是品牌声誉风险,更有甚者还会导致公司的经营被动或战略失败。损失和风险既然已经不可避免,那么企业又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一句话:做到真正的社会责任担当。

一是社会责任不止于法律责任。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停留在遵纪守法层面,认为企业只要合法地经营谋取企业利益就够了。殊不知,合规生产、合法运营并不等同于社会责任的担当,只是一个负责任企业所需恪守的法律责任基础。以厦门PX化工项目为例,从2004年国家批准立项到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开工建设,可以说该项目并不存在什么不合法律要求之处,但这却并不能保证项目按照公司的计划进行投资,迫于各方压力,最后只好迁建到其它地方重新开始。所以当今社会,企业仅仅守法经营,尽到法律责任是不够的。

二是对利益相关方的真正关切。这种关切不仅体现在对利益相关方现实诉求的充分尊重和及时回应,同时还应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和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企业从根本上做到主动尊重和保障利益相关方的根本利益。具体到企业进行项目投资来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仅要分析明显影响到的相关方,还要识别出潜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不仅要认识到它给社会带来的好处,还应特别评估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好的影响产生后,还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态度去回应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以及通过何种措施和手段去重点解决,以取得谅解和共识,这样才能避免投资和经营决策的风险,发挥公司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最大程度减少公司对相关方的负面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07年的厦门“PX事件”,还是月前的什邡事件,作为置身其中真正的切身利益者,企业对于事件的态度和声音,以及它们经过每次事件之后的改进,也是民众非常愿意看到的,而这恰好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第3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形象;购买意愿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谢尔顿(Sheldon)于1924年提出来的。“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西方世界发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对中国企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被称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民间自发的大规模善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众多企业也纷纷捐款。不同的企业对捐赠的反应不同,我们对不同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可能有不同认识,也可能进而影响我们的购买意向。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品牌形象及购买意向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在注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今天,只有当企业遵守了基于道义的社会责任,它才可能赢得社会的认同,提高品牌的声誉,博得顾客的信任,成为顾客优先选择的对象,提升企业的营销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一些研究认为,CSR整体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品牌形象,消费者愿意为优秀企业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低CSR水平会导致较低的甚至负面的企业形象,从而导致消费者只愿以较低的价格来购买该产品(Mohr&Webb,2005)。

根据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假设:H1: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形象正相关;H2:品牌形象对购买意向正相关。

Mohr、Webb(2005)研究了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负责任的行为会正向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和购买意向;较低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会大大削弱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企业社会责任和价格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Folkes、Kamins(1999)研究发现,当企业采用不道德的雇佣政策(如雇佣童工)时,无论产品本身质量如何,消费者对公司的印象仍是负面的。

因此,提出H3:企业社会责任对购买意向正相关。

我们初步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正面影响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对购买意向有正面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购买意向有正面影响,那么,将三个变量综合考虑,品牌形象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因此,提出第四个假设:H4:品牌形象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购买意向中起中介作用。

根据以上理论阐述和假设,我们构建如下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

(一)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很多,如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1953)认为:企业界的义务是追求所有符合社会价值观与满足社会的所有活动。Werhane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具有的那种超出其业主或股东狭隘责任观念之外的替整个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由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BCSD)邀集六十个企业界及非企业界意见团体,给CSR的定义是:企业承诺持续遵守道德规范,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且改善员工及其家庭、当地整体社区、社会的生活品质。另外,戴维斯和布洛姆斯特斯、McGuire等人对此也有论述。

Steiner(1980)和Gallo(1980)把CSR分为内在社会责任和外在社会责任;Schwartz&Carroll(2003)将CSR划为经济、法律和道德三个领域,国内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目前被学术界广为采用的是CSR四层次模型(Carroll,1979,1991),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本文采用这四个维度。

品牌形象在营销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点很早就达成了共识(Garner等,1955)。品牌形象的总括、象征意义和个性三学派据其不同定义在测量上都进行了实证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具体测量,在产品类别基础上,测量品牌形象的维度;二是抽象测量,主要是通过测量品牌联想来比较跨产品维度的品牌形象。本文采用功能形象(functionalimage)、品牌形象(brandimage)和声誉(reputation)三个维度进行测量。

购买意愿即消费者愿意采取特定购买行为的机率高低。Mullet认为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或品牌的态度,加上外在因素的作用,构成消费者的购买意愿。Dodds等认为购买意愿指消费者购买某种特定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也有学者认为购买意愿就是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的购买计划。我国学者朱智贤则认为购买意愿是消费者买到适合自己某种需要的商品的心理顾问,是消费心理的表现,是购买行为的前奏。

(二)问卷设计

问卷采用组间设计,分别描述了A、B两个企业,他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不一样。调查时,让不同的被调查者阅读不同材料选择答题。本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

(三)抽样方法和样本描述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08份,样本状况如,表1所示: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形象和购买意向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331、0.8872、0.8282,都大于0.7,总体信度达0.9195,也大于0.7,本问卷的信度良好,信度通过检验。经检验,效度较好,由于采用的是成熟量表,也可以不进行效度检验。

三个变量中,只有品牌形象符合正态分布,企业社会责任和购买意向不符合正态分布,所以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2所示。

在0.01水平显著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呈正相关;品牌形象和购买意愿呈正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和购买意愿呈正相关。所以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得到验证。

散点图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形象和购买意向三个变量之间均是线性关系,方差检验显示,回归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较好。

经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形象回归,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358,且显著(P

经检验,VIF=1.147,方差检验显示,回归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较好,不存在多重共线性,DW值为1.947,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288和0.537,且显著(P

综上所述,0.288比0.481小,但仍然显著,所以品牌形象是企业社会责任和购买意向之间的部分中介。

五、结论与启示

品牌形象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和购买意愿的部分中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用重大,可以直接带来品牌形象的提升和购买意愿的增强;同时,品牌形象的改善有利于促使顾客购买意愿的产生。

从研究的结论来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具备企业的责任意识、品牌意识,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塑造正面的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获得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品牌形象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购买意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履行社会责任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同时,也要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品牌形象,以此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

六、研究不足与方向

从样本描述来看,只在安徽省范围内,所选择的几个区域是不是很有代表性,区域性的差异是不是显著影响人们的认识和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把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和品牌形象的三个维度以及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是象整体关系一样,是否存在某一个维度的影响不显著。

如果把品牌资产和购买行为等变量考虑在内,结果会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建峰.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塑造[J].企业经济,2008(10).

2、翟久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形象[J].经济观察,2008(4).

3、刘凤军,杨崴等.中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12).

4、祝晓路.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销竞争力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2).

5、周祖城,张漪杰.企业社会责任相对水平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6、方桂荣.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

7、高辉.品牌形象理论和实证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07(1).

8、张宇红.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的关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9、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

第4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测量;五维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062-0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学研究项目“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批准号:12JK0037)

【作者简介】张涑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服务质量、项目管理;

雷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陕西西安710055)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侵犯员工合法权益、产品质量不合格、环境污染等,这使得企业遭受强烈的社会抨击,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也间接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绩效。究其根源,归结为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并且很少甚至没有履行其相关的社会责任。面对一系列社会矛盾,政府逐渐意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面对SA8000的国际贸易壁垒,企业也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感,制定相关制度,并且保证很好的实施,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首先,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为我国GDP作出了巨大贡献,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建筑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安全事故频繁不断,建筑产品质量不合格却投入市场屡见不鲜,与项目所在地社区冲突司空见惯,噪音扰民事件时有发生,违章作业、拖欠工资屡禁不止。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我国建筑企业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到世界经济建设进程中,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关注,SA8000已经明确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规则。为了增强对海外建设项目的承揽能力,建筑企业必须适应新的国际市场准入规则。因此,不管从国内现状还是从国际要求方面来看,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建筑企业社会责任至今仍缺少经过实证验证的模型。本研究将建立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模型,并且进行实证检验,为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二、文献回顾与模型假设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其概念在不断争论中完善,国外研究的趋势是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国内于本世纪初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逐步清晰,国内研究的趋势是构建适合我国现状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的评价。国内学者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只停留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对其概念界定不清,并且没有经过实证的验证,缺少概念模型。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本研究将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作了整理,如表1所示。Manne、A.B.carroll、T.Jones、Waldman等几位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社会责任不包括企业的经济与法律责任,划清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界限,但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没有一个系统的定义。Waddock,s.和Bodwell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Pohl站在企业文化的层面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的属性;CamPell从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角度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Falck和Heblich从社会期望与企业义务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Francesco和Turker两位学者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态度,而且是一种行为。Steiner等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有超越它们追求经济利润的责任,也就是承担社会责任。Soo-Yeon-Kim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道德行为。

(二)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研究

本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界定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了整理,如表2所示。Clarkson及Hillman等学者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李正认为CSR包括六个维度:环境问题类、员工问题类、社区问题类、一般社会问题类、消费者类、其他利益相关者类。杨春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指企业在执行其经济职能的同时,须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或在追求股东利益的同时,承担起对员工、社区和环境的责任。Sotorrio等根据利益相关者制定的目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维度:顾客、员工、社区、环境。Chen和Bouvain定义了六个通常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的维度: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环境、社会。Miao等提出了我国物流企业社会责任的五维度模型,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供应商、客户、环境、员工和慈善事业,这个模型已经通过大范围的实证验证。这位学者结合我国物流企业的特点,界定了物流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Jiran Hou等研究了传媒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六个维度:环境、社区关系、多样性、员工关系、人权、传媒企业特殊的社会责任行为。Jun Ma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一个星形模型,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六个维度是:股东、客户、供应商、员工、环境、社区。以上几位学者对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的界定为研究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提供了依据。

(三)模型假设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结合建筑企业特点,假设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模型为: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是超越企业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一种自愿行为,并且融入到建筑企业文化中,具体是指建筑企业在遵守相应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展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活动的同时,能够承担对其利益相关者(与建筑企业施工行为和后果具有直接和间接利害关系的组织或个人)的责任行动(包括尊重和保护他们利益的行为),并且开展能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利益的行动。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六个维度是:企业内部员工、企业或项目所在地社区、环境、业主、分包商及慈善事业,如图l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维度设计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将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六个维度:员工、社区、环境、业主、分包商、慈善事业。每个维度设计了若干个测量项,经过专业人员的开放式讨论,最终形成39个问项。

(二)数据搜集

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预调研之后形成39个问项的正式问卷。调查问卷的样本全部来自于我国建筑企业,发放对象是建筑企业正式员工,包括一线和机关的员工。问卷发放采用电子邮件与纸制两种形式,一共发放328份问卷,回收252份,剔除无效问卷(包括问卷内容没填完整、填写明显呈现规律性等)27份,得到有效问卷225份。

(三)样本描述性分析

样本企业涉及到大中小型企业,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占到总样本量的51%,200-1000人的企业占21%,200人以下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28%;国企比例较高,占到了66%,私企占到了31%,其他性质的企业占3%;上市企业占到了36%,非上市企业占64%;大部分样本企业成立时间较早,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占到了69%;样本企业的资质等级都较高,具有特级资质的企业占28%,一级的占52%;成长期的企业占38%,成熟期企业占37%。调查样本的对象中,中高层管理者占10%,基层员工占90%;被调查对象的学历背景以本科为主,占总样本量的68%,任职年限从3年以下到10年以上不等。

从调查问卷中,发现9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员工责任、社区责任、环境责任、业主责任、分包商责任和慈善责任。其中,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尊重其合法权利及无强迫劳动、保证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工资福利及职业发展、工作氛围、参与决策方面。建筑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对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关注当地就业、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满足社区合理诉求方面。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对环保计划的实施、环保投入水平、提倡绿色建筑、重视建筑废料的处理。对业主的社会责任包括提供质量合格的建筑产品、无擅自替换建筑材料行为、为业主提供建筑产品的真实有效信息。分包商的社会责任包括建筑企业对分包商选择和管理的标准、按时足额向分包商支付工程款、在选择分包商时各竞争者的机会平等。慈善责任包括建筑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企业捐赠方面。

四、研究结果

(一)样本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本研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概念模型的信度和效度。结构方程模型假设的前提之一要求样本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经过分析,得出所有测量问项数据中偏度绝对值最大的为1.092,低于参考值3.0;峰度绝对值最大的为1.915,低于参考值10.0。因此,可以认为样本数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适合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研究。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为了检验本研究调查问卷问项的测量信度,对100个有效样本进行了分析,使用的软件是SPSS。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问卷信度,将变量Cronbach’sα内部一致性值被接受的下限值设置为0.7,同时分析如果将某个问项删除之后会显著提高变量的内部一致性,则将该问项删除。删除标准可通过检查CITC(即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值法进行,即计算每个问项的CITC值,将CITC值低于0.5的问项删除。通过信度检验,各变量Cronbach’sα内部一致性值均大于标准值0.7,符合要求。最后得出员工维度题项yg1、yg2、yg6、yg11、yg12和环境维度题项hj3、hj5、hj6、hj7的CITC值不符合要求,应该剔除,保留其余30个问项。

其次,通过检验,得到样本的KMO(Kaiser—Meyer—Olkin)值为0.910(KMO值越接近1,表明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越适合做因子分析,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值为4368.456(自由度为741),显著度(P

最后,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由五个因子构成,慈善事业归为社区因子。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从建筑企业实际管理的角度讲,企业对社区的责任包含了慈善公益方面的责任。因此,可以将慈善事业归为对社区的责任一类。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得到了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是由员工、社区、环境、业主、分包商五个维度构成,社区维度里环境问项hi9、hj10和员工问项ygl3正交旋转后载荷小于0.5,未通过筛选,予以剔除,最终保留了27个问项,见表3。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1.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时要求采用不同样本,因此本研究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剩余的样本,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五维度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的分析软件是AMOS17,首先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其次从表中可以看出,该模型的各项拟合度指数没有达到理想值,因此,要进行下一步模型的修正。

2.模型的修正

通过观察修正指数,建立两个误差值的共变关系,即将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释放,使模型的各项指标达到理想要求。经过修正,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维度测量模型的各项指标均符合适配的标准值,总体拟合指数评价见表5。

经过修正模型,得出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员工、社区、环境、业主和分包商五个维度,其中员工维度包括工资待遇、精神归属、职业发展、建立制度四个变量;社区维度包括提供便利、建设支持、公益活动三个变量;环境维度包括环保投入和环境恢复两个变量;业主维度包括房屋质量和信息真实两个变量;分包商维度包括参与合作和支付工程款两个变量。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测量模型如图2。

3.修正模型的验证

从表5可以看出,模型修正后的各项拟合度指标符合标准值,说明修正后的测量模型总体符合研究要求,下面对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从内容效度来看,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测量问项均通过探索性因子进行了纯化,并且经过了修正,因此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以下对聚合效度进行检验,主要通过判断测量问项的信度、潜变量的组成信度(CR)及潜变量的平均变异量抽取值(AVE)三个指标。如果这三个指标均符合要求,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聚合效度。

结果显示,修正模型后的27个测量问项在各因子上荷载标准化之后参数均大于0.5,5个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也均大于0.7,说明模型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各问项能够稳定地测量其潜变量。潜变量的组成信度(CR)表示测量问项测量其潜变量的水平,建议值为大于0.6,CR值越高,表示测量问项能够测量到其潜变量的水平越高。5个潜变量的CR值均远大于0.6,说明该模型的测量问项能够较好地测量到其潜变量。潜变量的平均变异量抽取值(AVE)是通过分析问项对于其潜变量平均变异的解释力来判断模型聚合效度的指标,建议值为大于0.5,AVE高,表明测量量表有较高的聚合效度,结果表明各潜变量的AVE值均大于0.7,符合要求。

利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来检验测量模型的区分效度。如果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小于潜变量内的关系,表明这个测量模型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因此,利用潜变量的平均变异量抽取值(AVE)的平方根应大于其他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这一标准,来检验测量模型的区分效度。从表6可以看出,5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其对应的潜变量的平均变异量抽取值的平方根,这说明各变量之间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测量模型包括员工责任、社区责任、环境责任、业主责任和分包商5个维度,经过修正的测量模型总体拟合度符合要求。对修正后的测量模型问项的信度、潜变量的组成信度(CR)平均变异量抽取值(AVE)等指标的检验可知,本研究的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五、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国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甚至社会责任行为缺失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三点对策及建议:

(一)在建筑企业内部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参照SA8000守则,制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并建立专门的实施机构,管理体系还应包括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建立员工培训机制,让员工明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使社会责任渗透在企业文化中,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社会责任与日常的工作息息相关。

(二)建立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比如:房地产业的领跑者万科企业每年企业社会责任年报,在报告中阐述企业本年度的社会责任表现,以及在推动房地产业社会责任发展方面的举措。建立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不仅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还可以向外宣传企业自身形象,增加企业的品牌价值。

(三)强化建筑企业的自律约束力

强化建筑企业的自律约束力是指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经营行为方面进行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使建筑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六、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数据,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了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测量的五维度模型。此外对模型的各个测量指标进行修正,将五维度模型进一步细分为13个二阶指标,观测变量修正为27个,其中员工责任包括工资待遇、精神归属、职业发展和制度建立4个指标;社区责任包括提供便利、建设支持和公益活动3个指标;环境责任包括环保投入和环境恢复2个指标;业主责任包括房屋质量和信息真实2个指标;分包商责任包括参与合作和支付工程款2个指标。

从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维度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有所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了员工、社区、环境、客户、供应商,甚至包括股东,而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员工、社区、环境、业主、分包商。

(一)本研究中用业主替代客户

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如之前学者研究物流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客户,在建筑企业中可以具体指业主,因为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企业提供的产品对象直接是客户,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建筑企业由于其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它和甲方的关系是承包的合同关系,在建筑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先交给发包方甲方,再由甲方进行产品销售。从这一角度讲,产品的直接客户相当于甲方即业主方,因此用业主替代客户。

(二)本研究中用分包商替代供应商

物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包括供应商,供应商是指原材料供应商,是供应链的上游企业。而将建筑企业放在建筑供应链里来讲,分包商应属于建筑企业的上游企业,因为分包商协助建筑企业完成部分的产品,将部分产品提供给建筑企业,因此,用分包商来替代供应商。

(三)本研究中建筑企业社会责任不包括对股东的责任

本研究根据之前学者们的研究,认为对股东的责任是企业为了实现股东利益的法律责任,而不是社会责任。因此,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中不应包括此项。

第5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之所以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其原因在于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的主张不同,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来源于对企业责任范围及形式的不同认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以道德责任为基础,将基本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植入企业这种利益集团之中,并以法律化的形式加以确认,从而更加系统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对道德价值观念强化,最终引导企业肩负起其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深层次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然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化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的主要核心任务是为股东谋取利益,过分的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强加给企业的负担,如果将这种责任以法律条文加以明确,则会使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经营压力。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所认可的企业的法律责任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加以规范。伴随着这种“社会良心运动”活动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也将得到不断的扩大,并且逐渐的上升到法律层面来。当然,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基本都赞成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广度与深度,呼吁将企业的社会行为以法律的形式所产生并加以规定。对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也越来越重要,能有效的指导企业与社会进行合理的行为互换,并且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转化为推动力,维护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虽然现在看来仍然是一个很遥远的完美状态,但是随着商法学界和经济法学界学者达成的共识,社会的认可度不断得到提升,实现法律化将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就目前而言,社会各界人士都认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存在,它既是法律上的责任,也是道德上的责任,同时,企业必须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是弘扬道德的工具,道德必须服从并妥协于法律,这是制度化社会的必然之路。

第一,利益平衡理念为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奠定了法理基础。

从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法的关联角度分析,我国的经济法是以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为最终目标的,强调社会合作,而法律性的规定正是协调利益平衡的有效手段。从经济法的本质来看,经济法追求的是一种“国家公权和个体私权的平衡”,其基本的目的和核心功能是帮助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冲突中维持公正合理的平衡”。由此可见,利益平衡理念所倡导的企业社会角色和定位,有效的协调和平衡企业社会责任所蕴含的现实利益,实现股东最大化利益和最大限度,以法律的形式倡导利益平衡,凸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灵魂。

第二,道德价值观的诉求为为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起到了引导作用。

伦理道德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法律是不可触及的底线。在道德法律化的争论中,存在着两种较为对立的观点。法律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而并非只是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中的机械条文,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体现。从法律的层面上,企业社会责任是对日益成熟的道德理念的认可和强化,其中必然受到民众道德力量的抵制和威胁,也必然反映着一定时期的伦理道德诉求。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化在价值层面上仍然依靠于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这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正因为这样,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化才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的限度

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化是一个清晰的认识的过程,明确合理有效的企业利益,逐步建立适合社会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就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不断的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主体地位,有必要在相关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法律主体地位,或者专门制定一部《企业社会责任法》。

其次,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制度,虽然《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了公司的社会责任主体地位,但是这条规定过于原则性,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往往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束手无策。我们应该在这一基本的立法精神下,规定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性质,内容,以及详细的处罚措施,并且配置相关的程序制度,使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在价值理念上,我们要统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正确引导企业与社会之间能够进行价值互换,倡导企业利益之间的互换。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化问题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整体趋势,在趋势发展的背后,我们更应该注意防止过分的法律化,而只有正确把握这个限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双赢的效果。

第6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一、企业社会责任价值

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成员,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企业占有了比普通个体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其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表面上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社会成本。但实际上企业虽然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成本,但企业所从中得到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在完善的投资规划之下,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之后,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信任感,这将为企业的未来经营和发展奠定更为坚实可靠的基础。

其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发展积极性的提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为企业提供全新的发展动力。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虽然需要支出一定成本,但这无疑将企业的实力和经营目标展现在社会面前,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才,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使企业具备更强的行业竞争力。

二、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社会责任

传统管理会计普遍存在忽视社会责任的问题。传统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确认,并对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和分析等。传统管理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在于财务效益,强调以财务手段保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然而,社会责任表现为非财务信息,社会责任很难以财务信息呈现出来,这就导致了许多管理会计忽视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二)成本计量不合理

传统管理会计只强调对普通成本的计量,忽视了对社会成本的计算。社会责任的承担,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费用和资金。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支出不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成本当中,而是被归于制造费用当中。如此一来,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计量显然不合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无法真实地反映评价结果。

(三)绩效评价方法和工具欠缺

传统管理会计在计算和评价企业成本和效益时,往往过于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长期社会效益,这也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管理会计的绩效评价都是相当单一和滞后的,管理会计主要对企业短期的财务指标、盈利和产品边际贡献等实施具体的核算和评价,较少关注企业的长远经济效益。而社会责任成本本身无法短时间内为企业带来利益回报,企业责任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

(四)投资决策分析不足

投资决策,是企业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管理会计对于企业投资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缺乏对社会责任成本的关注和重视,无法正确、客观地评价投资项目的实际盈利情况,因而会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支出。其次,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社会责任相关项目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企业投资风险,这导致一些企业无法正确看待社会责任,大大削弱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

三、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的优化建议

(一)提高社会责任重视程度

企业必须加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并认真落实到管理会计工作当中。企业领导层应明确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将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应该承担和必须承担的义务。

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尽管社会责任成本的投入并不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企业所能够得的财富是巨大的。通过社会责任成本的投入,企业能够保持更为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创造足够的发展动力。对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并提升管理会计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并时刻关注和重视社会责任,针对社会责任制定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和管理策略。企业还应在关注自身经营成本和利润的同时,加强对国家税收、职工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重视,将各类成本计量纳入到管理会计工作当中,形成全面的数据报告,向社会公众公示,提升企业的社会信誉度和信任度。

(二)从社会责任角度加强成本计量

企业应在加强社会责任重视度的同时,积极改进成本计量方法,提升成本计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产品成本的计量方面,管理会计应在分析产品原材料、生产、设计等各项成本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污染清理成本等,并以财务信息的形式体现出来。其次,管理会计不应单纯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实施财务管理,而是应该充分融合企业的社会成本,例如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等。由此,企业才能够依据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实施经营战略,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引进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工具

为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管理会计应积极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工具,以提升会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企业应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形成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用于对社会责任程度、内容进行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的利益和价值。平衡计分卡是当前绩效评价的重要方法,平衡计分法从财务、客户等诸多方面实施绩效评价管理。将平衡计分卡与社会责任因素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提升管理会计的整体评价水平,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综合信息评价,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切实保障。

(四)从社会责任角度优化投资决策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决策制定应该从长远角度考虑,而不应该着眼于当前利益。企业在投资决策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和关注社会责任,特别是管理会计各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评价,要在注重企业效益的同时,将社会责任融入其中。企业应在具备全面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全面了解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和情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保证企业投资决策的合理、可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企业在投资决策中,除了要考虑企业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之外,还应该积极考虑对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通过对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深入分析和评估,不断完善和优化投资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针对环境治理和保护引进新型节能、减排设备,加强清洁能力的运用,实现投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塑造投资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结语

第7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食品企业;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

食品安全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非常严重,食品企业应该扣紧产业链切实考虑社会责任问题,将其融入经营管理之中,从而有效的提升社会责任的履行。

对于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道德层面探讨,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但是在食品企业中,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食品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管理非常重,所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联系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道德紧密联系的概念。它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要寻求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平衡,按照克拉克森(clarkso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其核心即是处理与员工、消费者、竞争者、合作伙伴等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媒体等次要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本质上是企业为了平衡自身和利益相关者所形成的有关的实践的集合。在实施这种平衡中,员工无疑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内容

在食品企业中,员工参与食品的采购、制作、加工和检验,并与各个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直接的接触,是企业进行正常运作的基础,因此食品企业对员工负责是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的前提。食品企业应该重视对员工的管理以实现经营目的。

从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食品企业应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顾客的需求,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并让顾客满意,让顾客满意的前提要让员工满意,让员工满意就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是从公平的人聘、人员的合理配置、薪资管理、工作时间和强度、工作环境等来加强对食品企业员工的各种权益保护以提高员工满意度。据调查显示,员工满意度较高的企业,其工作业绩和效率要明显高于员工满意度较低的企业。

具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食品企业管理者要想将其管理理念传播给员工,让员工也同时具有企业社会责任感,也必须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来灌输理念,必要时通过相关制度进行推动和制约,如进行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员工培训。员工的社会责任行为也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反馈给企业最高管理者。

二、社会责任在食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体现

(一)社会责任在员工选聘和培训中的体现

食品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能非法招聘未成年人,除此之外,应该平等公平的对待来应聘的员工,不应存在歧视行为。同时,基于对社会和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严格按照既定的标准,特别是企业的审查人员和质检人员,应当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具有相应的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此外,在员工培训时,要加强对生产人员、审查人员和质量检测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生产的流程、质量安全的标志和标准及质量安全检验的标准。

(二)社会责任在工作场所中的体现

食品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干净整洁的工作场所,以保证员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同时保证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卫生。食品企业必须降低生产过程的潜在危害,包括生产设备、工艺装备、相关辅助设备和厂房的不安全因素对员工可能造成的伤害。

(三)社会责任在信息沟通中的体现

食品企业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该尊重员工的意见,与全体员工或职工代表平等的协商确定。

(四)社会责任在工作时间上的体现

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是食品企业员工工作的基本准则。

三、社会责任对食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利影响

(一)可以转变食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长期以来,食品企业都不愿意对员工进行培训,认为员工跳槽现象严重,企业花费精力培训,结果员工频繁跳槽。基于这样的事实,管理者认为对员工的培训只是支出,没有收益,从而忽视对员工的培训。

食品企业应当树立以员工为主导的思想观念,,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把员工当做企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和员工密切相关。食品企业应该在整个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积极为员工考虑,让员工找到存在感,进而让员工在工作中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从不公平向公平、从强迫式向激励式转变,积极的改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内聚力。

(二)可以提高食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食品企业要按照法律的要求,结合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标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对食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利于提升食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社会责任型的食品企业清楚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企业会在招聘员工、员工培训时将这种社会责任融入其中,有了社会责任为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定会为企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三)可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目标服务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两大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各种工作人员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激励和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使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奋斗。

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食品企业重视员工,强调员工对组织的重要性,善于统一员工的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擅长利用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员工也会对其产生信任,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会促使其更加积极的完成工作,更加配合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这有利于强化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四)可以把自己企业的员工转换为无形资产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食品企业,员工自然会为其感到骄傲,员工会在和亲人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宣传自己的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理念,这些积极的语言会促使别人对企业产生好感,会在无形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口碑,这种好的形象可以吸引潜在的客户,可以吸引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加入企业,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四、食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何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曾说过: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影响的理念、道德、责任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

(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食品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将GB14881-2013(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和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以及和利益相关者相关的法律法规融入公司章程中。企业应该尊重多种价值观的存在,尊重员工的隐私、个性。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的高效率建立在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使员工和工作岗位达到最佳的匹配。

食品企业在应聘时要建立基于胜任力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以确保所选拔的员工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对于刚入职的员工要建立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课程。对于员工来说,这些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补充知识,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培训在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员工流失的同时,可以让员工掌握工作时所需要的技能,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增加企业的收益。

(三)食品企业要建立基于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

食品企业应该建立保障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薪酬体系,在保证员工得到法律上所规定的薪酬的基础上,激励员工达到更高的目标,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得到更高的薪酬。同时,企业要让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包括向员工授权、认可他们的工作效绩、提供学习和发展。这些都是基于对员工负责的态度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在增加员工满意感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价值。

(四)食品企业应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效绩管理体系

效绩管理被认为是管理员工和考核员工工作水平的手段,但是客观、公正、及时的效绩考核不但可以帮助员工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工作,促进自身的提高,而且可以激励员工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是对员工负责的体现。

推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不会加重负担,反而可以提升自身的形象,增加盈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并不矛盾。企业应该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追求卓越发展的一种动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落实,有责任、有道德、有良知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去。

参考文献:

[1]曲宗续.从员工培训透视企业社会责任[J].当代经济,2012.1

第8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沃尔玛中国网站,申请成为它的供应商必须先填申请表,只有达到它制订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才有机会取得订单,成为它的合作伙伴。

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美国星巴克咖啡在世界咖啡市场价格降到40到50美分1磅时仍然用1.2美元来收购咖啡。星巴克的CEO奥林・史密斯说:星巴克的最大成绩之一,就是说服顾客付3美元的高价买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

美国杜邦公司有一句名言是“尽量不在地球上留下脚印”,它每年平均花费5亿美元左右用于环境保护的改进和开发。

IBM、英特尔、思科、耐克、沃尔玛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已向社会公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采取“三重底线”的信息披露方式,不仅披露公司经营情况,还披露企业在环境与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于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在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同时,赚取利润是其唯一目标。这是传统经营环境下基于投资―生产―销售―赚取利润的单向循环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经济责任的认识。然而近年来,这种传统经济理论即“股东中心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在社会上的影响却日益增大。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函数不应该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应分享企业剩余和控制权。利益相关者除股东外,还有债券持有者、贷款者等债权人、一般员工、经营者、供应商、顾客,甚至还包括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权力部门等。这种理论上的发展变化是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的。

企业利益实现机制的变化

随着人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可,围绕着捍卫消费者利益、劳工利益、环境利益这三大公众利益,在西方社会掀起一系列的广泛深入持久的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纽结的社会运动,包括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环保运动、女权运动、社会责任投资运动、可持续发展运动等等。西方的消费者越来越关心他们所购买的商品的制作是否符合基本的人权标准和环保标准。他们把“拒绝购买”作为手段,迫使企业为了市场份额而不得不认真听取消费者的声音。特别是对那些有品牌的跨国公司,为保证其长期效益,不能仅仅考虑其利润因素,而必须考虑其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社会责任投资方面,主要是通过“道德投资”和“环境投资”来引导企业注重改善劳工状况和环境保护。通过这些系列运动,捍卫这三大公众利益的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发展观念,形成新的社会共同价值观。与这种新的价值观相适应的是形成了新的社会力量,迫使企业按照其相应的道德要求调整经营行为。

因此企业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盈利组织,而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企业要实现利益已从原来依靠单纯的市场竞争,改变为要加上考虑社会公众利益。甚至可以说,企业利益的实现要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企业如果不顾社会公众利益,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失去参与竞争的资格。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载者和受益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是社会良知的呼唤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实际上,更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外包形成的全球生产体系催生的必然结果。

全球资源(包括人力、物产、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在全球范围流动,促使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世界GDP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08050亿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216720亿美元,到本世纪初2002年达322270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跨国公司作为能够有效整合全球资源的组织形式,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依靠自己的强大实力,充分利用全球的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资源等,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其数量、规模、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在不断增强。1999年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40%,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60%,超过2/3的国际贸易额与跨国公司的活动有关,跨国公司控制了国际技术贸易的60%至70%,在全球的直接投资已占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由此,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载者和受益者。实力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急剧膨胀。

但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拥有跨国公司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它们利用这些优势,首先推动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通过跨国公司的形式,从而也自然地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迄今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这些少数国家,结果导致不同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并不仅仅表现在对经济财富的占有上,也表现在对信息的占有上,贫困国家因“信息贫困”而缺乏参与新的信息社会的能力和对新技术的使用能力,从而缺乏迅速发展的能力。

同时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三废污染、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正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除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干预外,还要求进行国际合作,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环境问题都会涉及其他国家,甚至涉及到全球。

因此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受益人,也必须负担起全球化的责任来,以逐步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否则目前主要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全球化将难以为继,而跨国公司的长远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例如,美国杜邦公司每年在环境保护的改进和开发方面的举措已经开始使公司受益:首先原料利用率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次在废料处理中,杜邦逐渐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的收入来源。据估计,到2010年,杜邦全球工厂至少有10%的能源需求和25%的收入来自可再生资源。

由被动抗拒到主动承担

传统经济理论即赚取利润是企业的唯一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承担本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责任是难以想象的,也不被企业所接受,企业仅仅处于被动的遵守法律、政府规定的层面。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投资观念、社会发展观等发生改变,同时西方市民社会力量日益壮大,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的力量对跨国公司的监督变得更为容易。

跨国公司从追求利益的本质出发,充分认识到公司利益与公司环境,特别是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环境、社会的关系不再是分离的、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不承担社会责任就会付出很大代价。同时也认识到不仅要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企业还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的社会形象,才能够更多地赢得顾客的青睐和消费者的满意。

一时间,作东道国良好的企业公民、国际市场上的“义商”纷纷融入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IBM在中国积极开展CCR(全球企业公众关系)项目,包括 “员工爱心献社区”志愿者活动、与教育相关的“小小探索者”、“基础教育创新教学”、“科技异彩夏令营”、“放眼看科学”等等。据IBM大中华区企业公众关系部总经理郭德维介绍,自从1995年教育部和IBM签署高校合作项目协议以来,IBM对该合作项目的无偿捐赠已经超过了10亿人民币。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已经充分意识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实现,要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跨国公司不仅在公司内部的管理、经营理念中体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而且还主动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推广的运动中。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CSR实践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CSR实践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实施内部生产守则

即指跨国公司要求在整个商品供应链的所有合作伙伴共同遵守统一的生产守则。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公约中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其内容可概括为四类,即国际社会通称的“核心劳工标准”:消除剥削性童工;废除强迫劳动;就业无歧视;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这种生产守则通常是由跨国公司自行负责制定、解释、实施并监测其效果,即跨国公司实施着对生产守则的完全控制。

推行责任认证

这类生产守则主要包括英国的“道德贸易基本守则”(Ethical Trading Initiative Base Code), 欧洲的“洁净衣服运动”(CCC)发起的“成衣公平贸易约章”(the Fair Charter for Garments), 美国“国际社会责任”组织(SAI)发起的“社会责任8000”(SA8000), 美国“公平劳动协会”(FLA)通过的“工作场所生产守则”(Workplace Code of Conduct)。这些守则具有如下特点:以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基础性条约”为蓝本,以国际自由工会联盟(ICFTU)于1997年12月通过的基本守则为基本框架;引入了独立认证的原则与机制,引入了工人以及第三方表达意见的机制,建立了改善违法守则规定公司状况的补救机制。

第9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会计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特别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实际就是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目标就是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着重解决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其核算内容包括:企业收益贡献、人力资源贡献、对所在地区贡献、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反映提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为全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提供了信息保证。大力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就必须真正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作用,以法制的力量来推进企业实施。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报表体系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反映不足,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比较全面地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信息。基本确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的企业,从其所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资料看,普遍表现为信息披露的模式单一,披露的内容不够充分。大部分企业都通过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没有通过具体的会计方法披露量化的会计信息。另外,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体系也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目前,企业交纳的排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这些能够具体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项目。直接结果就是相关信息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利于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监督,更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立。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中,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基本没有体现。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及其他效益;而社会成本则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这些内容基本能够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核算指标

(一)企业经济责任

1.企业对投资者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等。

2.企业对债权人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等。

3.企业对政府的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销售利税率、资产纳税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

4.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指标,包括资本增值额、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

(二)企业法律责任

1.小时工资率,反映企业是否执行企业所在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法律规定。公式为:小时工资率=某职工月工资额÷该职工月工作小时数。在实务中,为减少计算的工作量,只需计算企业工资较低的职工小时工资率即可。有些企业实行计件工资,职工月工资额为该职工月内工作时间得到的计件工资总额。

2.工资支付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劳动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工资支付率=已付工资总额÷应付工资总额。

3.法定福利支付率,是指按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职工享有的医疗卫生、困难补助等福利。公式是:法定福利支付率=企业已支付的法定福利÷职工工资总额。

4.社保提取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公式是:社保提取率=企业已提取的社会保障基金÷按相关法律规定应提取的社保基金。

5.社保支付率,反映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社保支付率=已付社保基金÷应付社保基金。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6.资产纳税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资产纳税率=企业纳税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7.税款上缴率,分析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国家税款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缴纳税款。

(三)企业生态责任

1.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材料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主要材料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2.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3.材料用废率,反映企业对资源的珍惜和节约程度。公式为:材料用废率=可循环使用的废旧资源加工的材料÷材料消耗总额×100%。

4.单位收入耗能量,反映企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能量=企业能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5.单位收入耗水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水量=水资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6.单位收入排废量,为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所承担的生态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排废量=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主营业务收入。

7.环保投资率,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公式为:环保投资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

8.单位收入研发费,反映企业对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研发费=年研发费÷营业收入。单位收入研发费越多,企业的开发力度越大,为人类进步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反之,越少。值得注意的是年研发费的确定,包括计入管理费用的研发费和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研发费。

(四)企业伦理责任

1.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公式为: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总额÷职工人数。

2.单位员工利润,反映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利润总额÷职工人数。该指标值在不同的行业差别较大,其评价标准为所在行业的平均单位员工利润。

3.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本年度单位员工利润增长额÷上年度单位员工利润额×100%。

4.员工工资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对企业增长的利润的分享程度。公式为:员工工资增长率=本年度员工工资增长额÷上年度员工工资额×100%。该指标值以高出行业平均水平和物价上涨率为好,同时与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增长幅度是否一致。

5.就业贡献率,衡量企业运用全部净资产为社会公众提供就业的能力。公式为:就业贡献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平均净资产×100%。

6.捐赠收入比率。公式为:捐赠收入比率=慈善与公益捐款÷企业收入总额×100%。指标越大越好。

(五)企业其他社会责任

1.职工劳动生产率,为企业收入总额与职工总人数的比值,间接反映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社会责任。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有效利用了劳动力资源,对劳动者素质进行了合理的提高,反之亦然。

2.社会贡献率,用于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缴纳的税金、净利润和捐赠支出等。

3.社会积累率,用于衡量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多少用于上缴国家财政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从而直接或间接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公式为: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与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和÷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其中上缴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费等。

(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利润

1.经济盈余,是指企业一般意义的经营盈余,企业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和费用之后的剩余。

2.扣除对职工的社会责任后盈余,是在经济盈余基础上扣除支付给公司职工工资、福利和教育、保险等支出后的剩余。

3.扣除对社会成员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对职工社会责任后盈余基础上再扣除企业为社会大众所支付的捐献、赞助等。

4.扣除环保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上述两项对人的责任后,再扣除企业为环保事业所支付的支出以及企业对环保状况破坏产生的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2][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著.黄煜平,朱中彬,徐小娟,何辉,李春玲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喻昊.我国企业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现实意义.当代经济,2006年第2期.